篇1:2025年高中教师市劳模先进事迹材料_申报材料_网
物理高级教师,三中教科室副主任,湖北省中学物理指导委员会理事,**市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物理竞赛高级教练。**老师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中学物理教师,湖北省学科竞赛伯乐、金牌教练,**市优秀教师,青山区首届“十大名师”,
**公司优秀教师,青山区学科带头人,区十佳岗位能手,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区十佳班主任,区教育局优秀中共党员,被选拔为湖北省北京奥运火炬手。**老师在三中工作兢兢业业、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他以高尚的师德、爱生如子的情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和尊敬。他是一位出色的人民教师,德艺双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自工作以来**老师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始终以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工作中**老师积极主动钻研教材教法,不断给自己充电,钻研教育理论,坚持教研教改,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既传授知识,进行物理方法及德育教育,更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探索适合优秀学生的教育、教学科学有效方法。**老师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事,他一定先做到,处处体现出老师的表率作用。并且用他的热情和耐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爱心、有集体荣誉感、有协作精神,积极进取,特长突出,德才兼备,健康全面发展。“5.12”纹川大地震,张老师的学生积极向灾区捐款,他先后向灾区捐款四千元。他始终秉承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着意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他对学生强调心态决定人生,细节成就完美,规范赢得先机,拼搏走向成功。他要求学生生活上要自理,思想上要自律,学习上要自主。他工作力求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满意,让领导放心。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班风、学风,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青山区优秀班级体。
篇2:教师个人事迹简介
魏彩玲,女,汉族,生于1973年,1991 年参加工作,凤翔县幼儿园二级教师。
从教以来,她始终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条,把满腔的真爱融入从教的每个日日夜夜、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20xx年如一日用自己慈母般的爱心哺育了许许多多个孩子,孩子们亲切地叫她“魏妈妈”, 她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她着眼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将游戏活动贯穿在保教活动始终,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她的教学活动设计《小班综合活动·水果串》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系统教学成果大赛三等奖,撰写的论文《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获县级一等优秀论文,制作的教具《数字指套》获县级一等奖,多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连年被园内评为“师德先进标兵”以及 “先进教育工作者”。20xx年以来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获奖感言:爱与责任是幼儿教育的基石,我付出着平凡,却收获着喜悦。感谢组织的鼓励,感谢同事的支持,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快乐。我将怀着感恩,将师爱进行到底!
篇3: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篇4: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 ,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主要事迹
1.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公里长,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 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2. 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2019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一千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3.这间只有4个年级的学校被称为“马背学校”。2019年凝冻后的大年30,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路。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 与“马背学校”遥遥相对的是一家新建的养猪场。这也是陈仁贤刚刚投资兴建的招了近10村民务工。其实只有陈仁贤知道,因为路远他的这个养猪场是亏的,但是工人都是高工资”为什么明知道亏的风险很大却还是要在这里建?陈仁贤这样回答:“我没有徐老师的水平可以教娃娃文化,我是想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化开化这里的经济观念,增加增加村民的收入,为家乡做点有用的事。
4. 这位从1992年开始就在这里代课的教师整整20年,也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在外面打工一定比现在800多元的工资高很多,而且现在也转不了正。但是 说自己不会走,因为他亲身经历知道孩子们是多么需要这间学校和负责的老师。而就在一年前,该校毕业学生、徐老师的女儿徐泽燕刚从大学毕业时也自愿来这里代课了一年。
5.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 x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公里、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徐校长说:“这匹马通人性,成了我的好伙伴,每天下山我都会带它到河边给它洗澡”。
“校长室”就设在教室里,徐校长正利用课间给孩子们批改作业。
篇5: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篇6: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2019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2019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2019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篇7:800字教师主要事迹简介
贾新芝,女,_4月出生,_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任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工作。_年晋升为高级教师。
她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不拈轻怕重,做到每天早来晚走,她虽然身体不好,先后做过3次手术,手术都是选择节假日去做。既没有耽误学生的课,也没有辞掉班主任工作。就是在父母有病住院期间,她也都是在晚上和节假日去看望和护理的。做到了把爱全部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_年来贾新芝同志把全部的爱倾泻在学生身上。她先后带过六届毕业班。对待任何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差生更是关爱有佳。班级的小凝同学刚转入她班时数学成绩40多分,孩子很自卑也不爱说话,几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贾新芝老师了解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是父母在外打工,跟着不识字的姥姥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她及时跟父母及姥姥沟通,多次家访,课堂上多关注,再利用课下时间耐心辅导,孩子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最近几次期末考试数学都取得了80多分的好成绩,孩子变得开朗自信了。孩子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努力与付出,她所教的班级教学成绩均在前列。
作为教师,贾新芝同志还特别关注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和贫困生。她班有一个叫小绮的很淘气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跟随阿姨生活。一天放学后很晚了还没有回家,家长打电话急得直哭。于是贾老师就发动自己家人在学校周边找、又挨个网吧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孩子,家长非常感动。孩子也被她的诚心感动。从此变得懂事爱学习了。这个孩子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市重点高中。班级的贫困生小悦父母都有残疾,孩子很内向。贾老师发现情况后多次找小悦谈心,经常以多种方式进行家访。给孩子买学习用品和口罩等生活用品。家长深受感动。贾老师就是这样,无论开展什么工作,总是认真投入,积极主动的想办法。使得各项工作不仅顺利开展,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带班级各项活动中几乎包揽了年组的第一名。
贾新芝同志先后被评为黑河市知名教师、五大连池市市级优秀教师、市级“十”佳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先进个人;先后被评为省级教科版语文骨干教师、黑河市优秀骨干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多篇论文曾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奖励证书、多篇论文在《黑河教育》发表。多次参与上级组织的公开课活动并获得奖励证书。多篇教学设计获奖,指导的学生曾获得省级、地级、市级奖励。
这就是五大连池市实验小学教师贾新芝同志,她用真情、真心、真诚关爱着每名学生,她用“爱”铸就了崇高的师德师魂。
篇8:教师个人事迹简介
青春浇铸师魂 情倾三尺讲台
徐平辉同志是太白县太白中学生物教师,教科室主任。他1996年延安大学毕业分配到太白县太白中学任教,一干就是20xx年,一直担任高三生物课教学,十八年如一日,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教学业务上他严谨执教,钻研教材,改进教法,先后荣获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优质课二等奖、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优秀教师,太白县第三批具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太白县“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他热心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理综组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成为我校生物学科的骨干力量。20xx年他担任太白中学教科室主任,教学之余,他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流程、制度,编写了《太白中学教育科研工作手册》,编辑刊印《教师优秀论文集》2辑,积极推动 “问题导引式”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徐平辉同志把教育当作事业,用心来做。他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立足教学,追求卓越。
个人感言: 教育是事业,要用心去做。
篇9:教师个人事迹简介
董芳玲,女,1969年10月生,民盟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宝鸡高新第一小学综合组年级组长、健康教育教师及卫生保健医生。肩负着教育和呵护儿童健康的双重责任。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及省市级获奖并在期刊上发表,多次获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奖等称号。风雨兼程20余载,用自己的满腔热诚和无私大爱诠释着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教育感言
用爱心和激情点燃每位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人生境界。
事迹介绍
丹心大爱,滋润童心
“奠基生命,浸润心田”,是她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春风化雨,丰润幼苗”,是她对大爱的更深刻的理解,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以真诚、宽容、微笑、欣赏、赞扬,给学生创造一种愉悦和谐、健康舒适,自由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工作中,她追求完美,恪尽职守,迎难而上,把健康带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她把教育与医学灵活相融,全心全意为师生保驾护航。在学生心中“董老师”就是妈妈,是亲人。作为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她甘为人梯,带领全组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开设每课前5分钟“心灵品德剖析课”,将健康知识、品德及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受到师生、家长的高度赞誉。
“汗洒春秋满校园”,在教育路上,她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只望年年春尽,笑看满庭芳。
篇10: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篇11:800字教师主要事迹简介
该教师思想上树立牢固的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具有较强的路线是非鉴别能力,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和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能够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省五严”规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于20xx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教学上,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体会,不断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热爱教学,勤于备课、改作,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同时,重视育人,努力创造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20xx~20xx学年,担任高中基础年级教学,所任教班级在同年段同学科上位居前列;20xx~20xx学年,担任高三数学学科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同年高考优秀率位居同类前列,特别是20xx年所带班级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高考先进班级体。20xx年被县局表彰为教育先进个人,20xx年获校“五四”杯教学比武获一等奖,20xx年获盐城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xx年被小表彰为十佳青年教师,同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百佳教学标兵。
工作上做到“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自己所任科目,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能深入了解学生,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利用课外时间,找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身体等问题;如学生犯了错误,他能及时了解情况,细心做好其改正工作,启发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尤其是学生遇到疾病时,能够帮其拿药或陪其到医院治疗。
课外还不断“充电”,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子。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积极参加奥数辅导的培训,不断提升自己。
篇12: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2019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2019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篇13:教师个人事迹简介
杨萍,女,现年3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岐山县实验小学。从教20xx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担任高段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校为家,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作为班主任,她时刻将学生的冷暖放在心间,班级管理卓有成效。她不仅在思想上关心学生,而且在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对学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她所带班级曾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本人曾被县局评为学生最爱戴的班主任。在教学中,她更是勤于学习,善于探索,乐于创新,注重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所执教的六年级语文在县级统考中一直名列前茅,曾被市局评为快乐教育教改实验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宝鸡市首届科普知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同时荣获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标兵、评教赛讲优胜者等称号。由她指导的学生在省市举办的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她还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之中,善于积累和总结,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举办的论文大赛中发表或获奖。
篇14:800字教师主要事迹简介
王丽娟,女,_年2月出生,_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工作任务,_年晋升小学一级教师。
王丽娟坚持博爱奉献初心,担负传道授业使命,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从教_年,她担任过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务处主任,_年11月任第一小学鑫瑞校区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她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坚持从大局出发,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期间她仍坚持在教学的一线,既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又连续几年兼任毕业班语数学科教学任务。她对学生十分负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从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处理自己的其他业务,几乎每天都是在其他教师下班后,独自一个人在办公室整理第二天要处理的业务、批改学生的学科作业。每天回到家都是浑身酸痛,满身疲惫。可是无论怎样辛苦,无论在哪个岗位,她始终坚守初心,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王丽娟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智慧教书,真情育人。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十几年来,她把一个老师的爱、一个母亲的爱融合在一起,总是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十几年来,凡是她任教的班级学风浓、班气正,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每次考试成绩均在年组前列。在教学中她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风格生动活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分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期间,王丽娟同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学校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入实施读书启智工程、素养提升工程和实效教研工程,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她能顾全大局与教师形成合力,抓实常规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注重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得到社会与家长的肯定。她本人也获得了“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省级语文学科教学能手”、“教育科研骨干”、“教学研究先进个人”、“五大连池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寒来暑往,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让她体验到了身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她深知在自己的身上还存有许多不足,将继续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初心不改,不负韶华!
篇15:800字教师主要事迹简介
李老师,通州区运河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_工作,站在三尺讲台已有26个春秋。
_年如一日,我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着,从一名青涩的师范生成长为通州区骨干教师。如果用最简要的语言概括我成功的秘诀,那就是——爱!我爱我的学生,爱我的班级,爱我从事的事业。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自创的班主任工作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亲”和“巧”这两个字。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情与关爱。课间,我总是在走到学生中间,蹲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变化就及时当众表扬。赞美是我赢得学生爱戴的法宝。另外,我还特别关注“特殊学生”。我关心哪个孩子为什么独自发呆、哪个孩子在日记中落泪……这些年我不但是学生的语文老师,更是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心理老师。正因为师生之间有了亲情的纽带,才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才真正做到了“亲其师信其道”。
带好一个班级,不仅要有亲情投入,更多的是管理各种各样繁琐的事务,“巧”是我轻松做班主任的另一个法宝。班里的事情我都巧妙地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管理。我们的口号是“班级建设,我的责任。”班里设置四十多个岗位,由全班同学自愿承担,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在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用我的教育智慧,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
每接手新的教学班,我都会首先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建立“班级图书馆”,着力于营造书香教室。“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生一旦进入书的海洋,语文教学便能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语文课型,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教师新授课、学生自讲课、自主阅读课、阅读交流课及各种作文课。所谓“教而有法,教无定法”,不论是哪种课型,都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师生在课堂上激情飞扬,尽情驰骋,达到忘我之境界。我带领学生向生活学语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解决学生不爱写作文的问题,我进行了“快乐作文”的课题研究。亲自写下水文,还带领学生天天坚持写日记,养成提笔能写的习惯。我和学生一起出版了《我们班的故事》、《成长》两本班级佳作集。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更高了。
篇16:小学音乐教师优秀劳模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网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老师就像我们的亲人,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音乐老师劳模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参考。
她从不训斥学生,以至于她的学生向她提议:“老师,您太温柔了,你能否对我们凶点?”她笑道:“我是‘温柔的杀手’,你们可要小心哦!”一句玩笑话调整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教学氛围。
一次,她去外地借班上课。接触学生时,有个调皮的孩子对她说:“老师,我觉得您不像是音乐教师,您有点胖,音乐教师应该苗条些!”另一个孩子也搭腔:“看来您肯定不会教音乐!”她笑道:“我还没开始上课,你们怎么就断定我不是个好老师呢?”这时一个有正义感的孩子挺身而出:“电视上那些歌唱家们个个都很胖,他们不照样很出色吗?”她乘势引导:“就是嘛!他说得太对了!你们见过世界三大男高音吗?他们长得一个比一个壮,据说帕瓦罗蒂有三百多斤呢?陈老师跟他们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哇!那是世界三大金刚!”孩子们哄堂大笑,她也跟着笑。笑使师生心灵之间没了距离。很显然,她的爱与宽容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
那次借班上课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课后,孩子们将她围在中间,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一切应该源于对孩子们那份真挚的爱吧!
迷恋课堂
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她一直担任多个班级的音乐课,她把生命的华彩在课堂上绽放、回旋。多年的实践,她逐渐凸显出“婉约、灵动、和谐”的教学特色,形成了“以境悦声,以情感人”的教学风格。
不管上什么课,她都十分认真地对待。备课时,她总是反复地聆听音乐作品,抓住音乐作品的要素,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她把学生结为“合作伙伴”,和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她让学生懂得音乐的语言,与学生共同走进音乐,共同去领悟音乐中那纵横交错的美,使学生由衷地感到上音乐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她逐步创立的“双线式音乐教学法” 使枯燥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训练,变成孩子们非常乐意参加的音乐审美活动。在她的课堂中,随处可见的是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孩子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样的教学,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又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基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热爱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她在音乐教学中不停地追求,得到大家的赏识:多年来她应邀做省、市、县级公开课、讲座等60多场次。其中,三节音乐优质课、创新课连续获**市音乐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三节观摩课分别获得**市“最佳课”“示范课”奖。两节音乐录像课获省三等奖并在省内发行。近年来,她还参与了**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的研制工作,现已在全省推广实施。2019年,她的音乐课例《踏雪寻
梅》作为**市中小学唯一被选送的一节音乐课例参加**省农村素质提升工程成果展示活动,深受好评,作为全省推广的优秀课例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挂出,供广大音乐教师交流和学习。2019年,她的另一节课例《茨藜花》经省专家推荐参加**省 “走进新课程”优秀音乐课例拍摄,由**省电化教育馆录制并向全省推广发行。拍摄之后,她的课得到了省音乐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茨藜花》一课被选送到全国中小学唱歌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被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评为2019年度全国优秀课例。
教学需要反思,她把自己对音乐课堂的深刻感悟梳理、提炼成文章。近年来撰写的论文《小学音乐课导课设想》、《有爱就有希望》分获省一、二等奖;论文《农村班级合唱教学实践》获全国三等奖;多篇论文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儿童音乐》、《教育科研论坛》等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还光荣地参与了**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规范》的研制工作,现已在全省推广实施。
辅导师生
她是学校音乐教研组组长,既重视课堂教学,同时也关注学生课外的发展。自xx年开始,她先后成立了校舞蹈队、校器乐队、校合唱队。通常她利用中午、傍晚和双休日义务辅导孩子们,十余年如一日。而这一切,她都是出于自愿的,从未向学校开口要课外辅导的补贴。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付出如果仅仅为了索取或回报,我将变得十分渺小。”
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县艺术节比赛任务和“春天送你一首诗”等重大演出活动,她每次总是积极地承担合唱排练的任务。只要带过合唱团的老师都知道,排练合唱是一项高难度的艰辛工作。一个六十人的合唱团至少要有三个指导师,可她带的合唱团却是一人身兼多职,她既是指挥,又是声乐指导,还是钢琴伴奏,同时还要解决服装、化妆等众多问题,难度可想而知。曾有老师向她提议:“带合唱队太辛苦了,见效又慢,不如精心辅导一两个孩子参加独唱比赛,省心省力又容易出成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她认为: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合唱磨合的过程。合唱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音乐,在音乐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岂能为了培育一两棵大数而放弃整座森林呢?她依然不辞辛劳、持之以恒地训练着她的合唱团。
辛勤的汗水浇开幸福之花,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五小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文艺大赛都屡获佳绩。其中,“校器乐队”和“校合唱队”多次获得县一等奖。她自己改编的器乐合奏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曾代表**市参加**省艺术节器乐比赛并荣获三等奖,五小曾被评为**市“器乐进课堂”示范学校,她本人也荣获“**省器乐进课堂优秀教师”和县童声合唱“优秀指导师”称号。《浙江日报》、《**县时报》对她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义务辅导学生曾给予报道,**县电视台《先锋》栏目也曾在2019年教师节期间播出她的先进事迹。当记者问她:面对众多荣誉,你一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吧?她笑道:“为人师者,孩子的幸福、孩子的快乐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因为她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辛勤耕耘,小有收获,**县教育局聘请她为县农村素质提升工程指导师,并连续多年担任县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指导师,多次为教师开示范课、做讲座。很多非研修班的老
师也请她做指导师,有**县内的,也有外县的。对于这些虚心好学的教师,她从不推辞,总是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她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每一份教案也有它的闪光之处,作为指导师,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吸取他人的优点,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很多刚毕业的教师都顺利的走上了工作岗位;很多教师在公开观摩教学中获得好
评;很多教师在市、县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很多教师评上了市骨干教师、县教坛新秀,成为教坛上闪耀的星星。
志愿支教
2019年初秋,当她获知饱受台风“桑美”蹂躏的**乡辅导中心学校缺乏音乐教师时,积极响应**市“139富民攻坚计划”的号召,义无返顾地赶赴离家九十多公里的**学校支教,成为一名光荣的支教教师。从她家到**学校有九十多公里,其中大多是蜿蜒盘旋的山路,头几个月,她每次坐车几乎把胆汁都吐净了。为了全身心地投入支教工作,她把5岁大的女儿送到一所私立幼儿园全托。每当周一送女儿到幼儿园,幼小的女儿都会喃喃自语:“妈妈又不要我了,妈妈又要逃跑了!”此时她的眼眶湿润了,俯身安慰女儿:“妈妈等会儿就来接宝宝回家!”可是女儿这一等就是一个星期,只有周末到来时母女才能重逢。
她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带进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悉心指导该校的音乐教师, 两次将县级音乐教学研讨活动拉到辅导中心学校。2019年底,**学校首次承办了县级教研活动——县农村音乐课堂教学研讨会,半年后又成功承办了**县小学音乐新教师培训会,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在这两次会议上,她成功的开设了两节音乐示范课,让观摩的教师耳目一新。她指导的周娟清老师也首次公开执教了《小袋鼠》一课,获得同行们的好评。
支教期间,她从未拿过**学校分毫报酬,还为该校捐赠口风琴等音乐教学器材,并组建了**学校第一支器乐队和童声合唱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辅导学生。在艺术节前夕,为了培养队员的心理素质,她安排合唱队和器乐队在课间操的时间里向全校师生进行表演;为了让孩子们适应钢琴伴奏的音色,她和几位老师将孩子们带到离校有两里路远的雾城村的教堂里进行训练;孩子们买不起演出的服装,她又跑到原单位五小借了几十套演出服装。一年的辅导初见成效,渔家孩子首次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上闪亮登场并取得好成绩:童声合唱队、学生器乐队分别获县中小学艺术节大合唱比赛二等奖、器乐比赛三等奖。
在支教期间,她还遇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那个孩子先天弱智,因经常受到他人的歧视和愚弄而变得自卑、孤僻。针对这种情况,她先对心态不正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智残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并引导孩子们绝不能因为别人有缺陷而歧视他,应给与他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她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赢得了那个孩子的信任。当上她的音乐课时,他脸上就会露出甜甜的笑容。如今,他能用简单的语言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情感,对音乐和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些不俗的表现与她的细心呵护是分不开的。这种教学经历使她坚信再特殊的孩子都缺少不了爱的滋润, 因为有爱就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之路还很长,她说她将一如既往,为常青的教育事业奉献一切,为此无怨无悔!
篇17:800字教师主要事迹简介
徐长春,_年4月28日出生。_毕业于黑河市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_年12月,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_年9月晋升高级教师。从教_年来,他先后担任班主任和政教主任等多个职务,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徐老师曾先后获得地区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深深地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他的爱是那样的火热,那样的深沉。
一、为人师表,用良好的师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育人为先。徐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为学生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爱岗敬业,曾多次获得全学年满勤奖。他总是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引领学生,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深入践行体验教育。他平等博爱,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余时间,他与孩子们亲切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帮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轻装前进。他倡导课堂民主,在班级管理上采纳学生建议,实行班长轮流制和小组合作学习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他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待进生,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徐老师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堪称家校合作的典范。
二、创新务实,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徐老师始终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新教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做到与时俱进。他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教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改、画、批、评、审”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深度融入课堂,创设互动的课堂氛围,逐渐形成了轻松愉悦、寓教于乐、高效严谨的教学风格。他所执教的语文课多次获得省地市级大奖,同时积极参与和立项省级课题研究,认真撰写论文、案例、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主持下进行了多次网络交流。
三、播撒爱心,倾心呵护每一棵幼苗的成长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徐老师做到了无私奉献,爱生如子,他用阳光般的温暖照亮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他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情况,尤其对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更是关怀备至,建立了亲人热线通道,使学生在发生思想波动时能够及时向父母倾诉与交流,使每一只奋飞的小鸟张开拥抱天空的翅膀,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校园生活的快乐。
徐长春老师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行走在爱的春天里,他甘愿把自己化成雨露阳光,滋润祖国的幼苗茁壮成长!
篇18: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 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1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 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我是学校唯一的女教师,也是和学生年龄悬殊最小的老师,孩子们都很欢迎我。” 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 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有了第一个澡堂…… 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 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 邓 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讲他们在课堂上的“英雄事迹”。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 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 邓 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到高原小学之前, 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 ,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 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 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 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 ,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
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 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 第一个起床,到教室升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手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 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开放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9年5月, 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提前结束资教生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 又回到了高原小学。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 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 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 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 没有信心。谈到资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能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能走。”
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 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位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 邓 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 是幸福的。
篇19: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2019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2019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2019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篇20: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2019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