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怎么写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这学期,我主要做了如下的几项工作:
一、夯实基础知识,抓实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默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听记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探索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40分钟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如果能通过“画一画,演一演,赛一赛”的课,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以求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时而以读代讲,读文自悟;时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时而以欣赏、倾听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把握好课堂调控,努力克服课堂纪律涣散的局面,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抓两头,顾中间”,强化过关。
为了继续巩固语文成绩,本学期仍然在做好优生的培养,提高优秀率和抓好学困生,努力提高合格率的同时兼顾中间生。让优生“吃好、吃饱”,让差生学习有兴趣,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每个单元都进行了考试,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的革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礼拜天再重新温固知识。老师只有经常督促,学生才能坚持,一旦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这将终身受益。
五、多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和运用,只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语文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本学期,我要求学生每周看一本书,努力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是摘抄佳词妙语,精彩语段,也可以是心得体会等,此外,通过多听新闻,积累广告语,看报刊杂志,向村民学习俚语、俗语,开展百科知识竞赛等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六、成绩和不足。
在本学期中心校举行的美文诵读活动中严月圆同学取得了第六名;翁启尧和林丹阳同学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但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和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和创新,争取更好的成绩。
总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将继续求索,不断创新,争取更大的成绩。
更多相似范文
篇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 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 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 瓜地里刺猹 海滩上拾贝 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篇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竹节人》是一篇故事情节吸引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文中有许多处描写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言,斗竹节人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引人入胜。
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到:“阅读人生故事,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2、学生分析:《竹节人》这篇文章的可读性较强,预初的学生对竹节人这个游戏虽然陌生,但有关游戏的内容总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文章篇幅对于预初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长的,许多段落很短甚至只有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分析归纳段意,从而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应该能找到文中那些描写斗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句,但情感体验不够深入。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但朗读方法还是比较欠缺的,这节课,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开放式导入:
你有过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1、环节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默读课文,熟悉内容。
(2)填写表格,梳理文章事件及情感脉络。
(3)小组交流,完善表格。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小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像读这样篇幅比较长的记叙类文章,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脉络会比较清晰的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环节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个别学生朗读8—19节。
(2)课文标题是“竹节人”,从全文来看,我们斗竹节人(填空)
(3)核心问题: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老师示范朗读9---19节,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老师读的语调、重音和节奏,圈划出相关语句。
(4)组织同学们在班级交流。
(5)交流后再读。
(6)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20---29节(老师收竹节人部分和老师斗竹节人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都能感受到竹节人这个游戏给作者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我们知道了在朗读中变化语调高低、节奏快慢、重读能表情达意的字词、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作业布置:
完成语文练习部分1、2、4题
板书设计:
竹节人
范锡林
朗读方法
语调
节奏
重音
11---13
17---18
19、21
附学案
《竹节人》学案
填写表格,梳理文章事件及情感脉络。
提示:课文1---2节总领全文,从第3节开始写事。
段号事件情感
3-7自豪
我们斗竹节人
沮丧
小小的怨恨
老师斗竹节人
篇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0名,其中男生27人,女生33人。学生来源广,素质不一,基础参差不齐。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的失去了信心。需要好好加强教育。
二、教材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 教学要求
1、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碴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地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常见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全面完成各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得更有真情实感。
篇4: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习习惯方面:本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作业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许多同学还能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也喜欢看课外书籍。但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甚少,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讲,有缺交作业的现象,即使完成作业也是马马虎虎。
语文能力方面: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外阅读量少,没有较好地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欠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作文时,作文不具体,不生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其中韵文3篇,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组织单元。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又有历史人物的故事;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又有蕴涵人生哲理的课文;有介绍学习语文方法的,有的则是优美的散文。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本册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学生理解、朗读、背诵和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一单元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篇非常适合朗读能力的培养,两首爱国的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可以课后适当补充相关古诗。
第三单元告诉我们应该顽强面对生存中的困难,9、11两课应结合课文进行整班阅读,引入《简爱》和《鲁宾逊漂流记》。
第四单元主要由以介绍我国的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舞蹈艺术等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文章组成,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感受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能干的传统美德的教育。《安塞腰鼓》一文,语言铿锵,富有节奏感,适合诵读,但文字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可以结合视频帮助学习。
第五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有关段落的背诵不能放松。
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伟人的崇高品质,《詹天佑》一文中的铁道线路宜于用视频帮助理解。
第七单元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在阅读、好问、观察等方面进行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正确的读写姿势及朗读的兴趣,课外阅读的兴趣,专心听别 人讲话的习惯;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2、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3、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4、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5、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准确认读157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6、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
7、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8、能就所听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篇5: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缩着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酱油 蒜薹 炖肉 嘴唇 蹦出来 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父)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静悄悄 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 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 斗篷 收缩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酱油 炖肉 嘴唇 蹦跳 楼梯 逗引 预报 满满当当 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6: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怎么写
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实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指点工作,普遍涉猎各类知识,形成对照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授教化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继续进步,从而继续进步本身的教授教化程度和思想觉悟,一个学期的语文教授教化工作已经停止了,回首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导教授教化工作任务,现将具体总结如下:
一、讲堂教授教化中,尽力体现教导新理念,进步讲堂教授教化效率
讲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才能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课本,吃透课本,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纳活跃生动的教授教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堂上尽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导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授教化气氛,勉励学生踊跃谈话。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讲堂模式,掘客课本与学生的考试测验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进步学生的才能。此外,注重勉励落后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提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多种道路培养学生各类才能与习惯,匆匆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运用多种道路,培养学生优越的学习习惯。
六年级是学生养成优越习惯的症结地点。针对本班学生特点,我运用阶段性小目标学习法,每星期评选一次学习之星,给予星星奖励。一个月后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匆匆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优越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先生"领读,培养学生的组织才能,又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颠末一段光阴的尽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飞腾,自我组织领导才能都获得了熬炼。
(二)通过多种措施,培养学生阅读课外册本的优越习惯,进步学生的写作才能。
六年级是学生写作才能进步的紧张阶段。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并且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在双休日里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念书一个小时,并要写好念书笔记。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的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症结。平日我要求学生随身携带积累本,见到好词好句时就记录在积累本上。颠末近两个月的考试测验,本班学生的词汇凉垠大增加,写作才能也有了进步。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成长求异思维才能。
在语文教授教化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感情、语言技术的感悟,在很洪水平上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识才能、理解程度有关。为此,在语文教授教化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敢地畅所欲言。在思考争辩中,我注意穿针引线,匆匆进学生在激烈的辩说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拓。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依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颁发不合的意见,对有不同的问题进行争辩。对所学知识可以或许触类旁通,这样的课,充分让学生表述本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
三、注重课表里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才能
美国的一位教导家指出:“讲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讲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范畴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讲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授教化的整体效益。”在课程革新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授教化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阅读很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根基。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努力做好本身的教授教化工作,继续严格要求本身,尽力吸取他人的优点,继续更新本身的教授教化理念,并运用到本身的教授教化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优越的教授教化后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进步本身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才能有限,教授教化的经验的不够,本学期在教授教化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生动好动,此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写字习惯对照差,写的字不规范,也不工致,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降服办理等。
2、写作方面程度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对照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对照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程度成长不敷平衡。在往后的教授教化中,应该加以降服。
3、在讲堂中尽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授教化模式还不敷到位。
学生学知意识脆弱,学习态度不严肃,梳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是从内而外的攻坚任务,根本任务。
篇7: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篇8: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本文的语言质朴,读来亲切有趣,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不大。文中列举了许多夏天里成长的事物,这些都是围绕着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思考,体会作者的行文特点。同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近文本,亲自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进而感悟人也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棚、蔓、苞”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苞蕾、苔藓、甘蔗、软绵绵”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大致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么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音乐《四季歌》(林夕填词,黄耀明演唱),引发学生畅谈四季感受。
导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因为四季轮回,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能说说原因吗?(学生畅谈)
(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歌词。)
红日微风吹幼苗/云内归鸟知春晓/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
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桥下流水赶退潮/黄叶风里轻轻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闪耀/凝望谁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个门/门外狂风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刚才大家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喜欢夏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有关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板书课题)大家刚才提到了夏天可以穿漂亮裙子,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激凌,还有长长的暑假,有同学提到成长了吗?夏天里有哪些成长呢?我们赶紧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先圈起来,再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多读几次。遇到读不懂的句子先画出来,再和同学议一议。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中予以指导。
豆棚 绿蔓 苞蕾 苔藓 草坪 甘蔗 瀑布
缝隙 谚语 割谷 活生生 软绵绵
◆需注意的字音:
“蕾”是三声,不要读成二声;“藓”是三声,不要读成一声;“缝”和“蔓”是多音字,要读准音。
◆识字方法:
根据形旁归类识字:“苞、蕾、苔、藓、蔗”都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
◆ABB式结构的词语:
“活生生”和“软绵绵”都是ABB式结构的词语。其他ABB式结构的词语还有亮晶晶、绿油油、黄澄澄、白花花、黑乎乎等。
3.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预设: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但涉及的描写对象非常多,比较适合学生反复朗读,进而熟知课文内容并读中有悟。多读几遍,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都能很好地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2)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请在文中标示出来。
(3)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画,把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问题一和问题二。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方法拓展:寻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明确:中心句是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也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②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内容。③从结尾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④从反复句中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某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句反复出现的话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⑤从议论句中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⑥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明确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课件出示表格示例,学生绘制完整表格,并填写。
(3)学生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内容,分类概括。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填完表格了。我们发现作者在文中写了许多事物的成长,但是要想写出“万物”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如果要把大家填的这么多事物分个类,那么可以分成几大类呢?
明确: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火热的夏天里,万物充满生机。尽管有时炽热的太阳会把大地烘烤得蔫头耷脑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热烈,一场大雨就能把暑热冲刷得干干净净。夏天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万物迅速生长着,唯恐辜负了这个好时节。那从万物的成长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去仔细品读,好好感知。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了如何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着中心思想去读文章、找细节,感受到了夏天无处不在的生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夏天。今天的课堂气氛很好,真有点夏天热烈的感觉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学习本文运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谚语,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文中明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忆旧知,进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反复阅读了课文,在阅读时,老师要求大家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读懂课文,读透课文。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着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生答)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许多迅速生长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研读课文,感受“成长”
1.感受植物、动物的迅速“成长”。
(1)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植物。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预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平常,但是城里的孩子不一定见过。尽管文本很简单,但有些学生不一定有直观的感受,因为他们缺乏这些方面的常识。所以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是很有必要的。
(3)思考与交流: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文中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就此进行交流。
①学生交流后明确: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万物在夏天里的成长的共同特点:“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②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夏天里成长的什么特点?
(“飞快”“跳跃”“活生生”,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其实,生物的成长在你观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放到整个夏季的、延续的过程中来看时,就是飞快的了。)
③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里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①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
②“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对这句话有疑问吗?
预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词语连用,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夏天里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可能确实有些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就是如此迅速,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植物不会生长得这么快,这里有种虚指的意味,是为了强调生长之快。学生读到此句时就自己的阅历提出质疑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昨天……今天……明天……”造个句,大多数学生通过造句能够体会到很多时候“昨天……今天……明天……”并不是实指。
(5)合作朗读。
①师生共读。教师读第一句中心句,后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长的句子由不同的学生来读,要读出生长迅速的感觉。
②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句话,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2.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成长”。
过渡: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成长。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3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学生仔细听,做标记。
(2)教师板书“因为……所以……”,引导学生用此句式描述该段中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
(3)小组交流、汇报;质疑探讨。
?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因为铁路的铁轨也长,所以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了。
?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面高起来。
质疑:为什么没有生命的铁轨和马路也会长呢?
明确:这涉及物理知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可做简单的讲解。夏天温度高,铁轨受热会膨胀,所以会把缝隙填满;柏油马路是由黑色的沥青铺成的,沥青吸热能力强,如果沥青层比较厚,到夏天沥青马路表面的温度会高出气温十几度,路面就会发软,看上去路面好像变高了。
(4)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预设:教师出示另一句民间谚语“该冷不冷,五谷不丰;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农家人在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这些经验常以朴实易记的俗语记载下来。“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温度升高,庄稼就长得很快;如果气温不够,节气不到,庄稼就成熟得较慢。
(5)指名朗读本段。
朗读指导:火热的夏季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朗读时语调要欢快,读出万物飞快变化的感觉。
3.体悟人也在“成长”,要用力地成长。
过渡:同学们,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在夏天里都在长大,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学生结对或分组讨论。
A.学生们在夏天里是怎样成长的?
(学生们的身体、年龄都在成长。不管升级或跳班,无论快慢,总是要长。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B.读读文中的两句谚语,作者引用它们是为了说明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预设:学生缺乏农作物方面的知识,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两句谚语中蕴含的农作物生长的知识。“六月六,看谷秀。”这里的六月六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夏。“看谷秀”就是看着庄稼抽穗。所谓“谷”,和现在的说法“谷物”之“谷”的含义一样,不单纯是指稻谷。这句民谚的意思是庄稼长势如何,能否获得丰收,在这一天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为“出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天结束,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此时黄河以北地区气温下降。这句农谚是说到了处暑节气,地里的庄稼还出不了穗头的话,就不行了,就熟不了啦,不如做饲料割掉喂牛。
C.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质疑:①这里的“热天”仅仅指的是夏天吗?
②这里的“长”只是指身体的长、在学校年级的变化吗?
明确:“热天”不仅仅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和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如果说夏天是植物、动物迅速生长的时间段,那么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夏季,这个时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对时间的珍惜,懂得坚持对于成长的意义等,更侧重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所以,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不能错过获得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期,否则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对“成长”二字的理解,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得到的启迪。
(3)齐读第4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人也要努力成长的道理。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文章的主要写法。
(1)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再和同学交流。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围绕着这句话描述了植物、动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里的成长,脉络非常清晰。作者选取的事物非常有代表性,写出了它们成长的特点。)
(2)学生结合自己多次的朗读体验,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2.快乐小练笔。
(1)夏天,你周围的事物还有哪些也在生长?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创作。
示例:夏天,苹果树也在快速地生长着,几日不见,豌豆大的小苹果就长得像拳头了;鸟窝里嫩黄的小鸟扑腾扑腾翅膀,一夜之间便可以飞出鸟窝去觅食了!
(2)想一想夏天里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积累关于农作物生长的农谚,了解相关知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篇9: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2人 。多数学生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听话、说话和朗读、背诵的能力,但课外读书较少,作文水平还较差。
从学习态度和习惯方面看,一些优秀生学习积极主动,有较强的上进心以及主动质疑的优点,在课堂上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一些成绩中等生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但尚无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另外还有一些学习“待优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缺乏热情,有偷懒贪玩的毛病。
从心理素质方面看,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好,敢于竞争,有种强烈的上进精神;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有疑难不敢问,碰到困难缺乏毅力;另外有些学生贪玩好动,自制力差。
本学期将针对本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和广度,切实落实课程标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师自我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专业品质,娴熟的专业能力。其中,专业品质与专业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应该注重自身专业品质的发展,专业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作为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师爱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是陶冶人文精神,丰富人的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质的知识。所以今后,我要坚持做一个好的阅读者,能够以书为友,以书为伴,在古今中外的著作中汲取营养,温故而知新,厚积而薄发,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深厚、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材、课堂,做到深入浅出,真正消化理解,使之转化为智能,这样,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虽然从教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三、教学措施
1.课堂中力求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地接受知识,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2.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提升品味语言的能力;注重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语感,为更好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4.口语交际的教学,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5.继续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强化积累。注意积累课外读物中好地词语和句子,丰富自身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每周用一节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以促进课外阅读。
6、改进评价方式,注意情境性评价。
7.多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愿学,乐学。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实行一帮一原则。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9、每教完一课,全面布置一次作业,并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兼顾两头,适当对待优生降低要求,而让优生“吃饱”。
篇10: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篇11: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教学本课,教师可以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嗓、党”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慌、拥戴、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学生们或许能联想到: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 嗓子 党员 流淌 沙哑 揪出 呻吟 废话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翘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边是“孝”,不是“考”。
(2)词语分类学习。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课文把它们分成三类。
咆哮 惊慌 清瘦 放肆 狂奔 势不可当 拥戴
狞笑 沙哑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揪出 你拥我挤
明确:①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放肆狂奔势不可当狞笑
②描写村民的词语: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你拥我挤
③描写老汉的词语:清瘦拥戴沙哑揪出
预设: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因此把本课中描写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词语按照“集中学习——再归类整理——回归课文理解”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改变了孤立教学词语的方法。同时,通过把词语分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张和老汉的镇定。
(3)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叙述的主要情节。
学法引导: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课文讲述了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老支书组织一百多人撤离,最后桥塌了,老支书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师生合作,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内容,教师朗读描写村民的内容。
2.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体会洪水之可怕。
①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学生交流谈感受。
预设:可从修辞角度、语言角度、形势的轻重缓急程度等方面来说。
交流后明确: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为下文做了铺垫。
③这几句话都写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严峻。
(2)质疑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明确: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句子不能颠倒,它们显示出雨水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凶猛,暗示着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3.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文段,观察、想象、体验。
过渡: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正一步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你拥我挤,想找出一条生路,却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此时,你能想象出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吗?请大家再读一读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村民们心中的恐惧。
(1)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质疑思考:
①此时的木桥是一座什么桥?(救命桥、生命桥。)
②如果一百多号人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掌握了重点生字,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几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小说语言的精练。在作者简洁的描绘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村民们的慌乱、恐惧我们也感同身受。作者不过用几小段文字,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危急、可怕的场景,而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书出场的背景。在本课的学习中,大家朗读得都很认真,但一定要结合文字描述的情景读出紧张、危急的感觉,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做出了怎么样的抉择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读出了洪水之猛、形势之危急和人们的慌乱。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会,它会变成(生补充)。还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板书:老汉)。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表格)
(2)出示课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填一填。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预设难句:()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示例:我一定不能慌乱,要让大家有序地过桥;雨啊,你快点停吧,洪水啊,你来得慢一点吧,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全过桥吧!)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思考:①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什么?
(“桥窄!”是说实际情况,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将会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②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出示课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宣誓词。)
(作为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党员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会跟从,大家就能有序地过桥。)
③这三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一个感叹句都很简短。老汉的话坚定、有力、明确,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显示出了老汉的镇定、果断。)
过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提示写法: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是用简短有力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节。
(1)学生默读第14—23自然段,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蹿、舔、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过渡: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都按秩序过桥了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意外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指名读一读,一个读描写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一个读描写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前后对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思考:①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间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老汉没有一丝犹豫,从“突然冲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来。)
②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你们能读懂吗?
(老汉毫不犹豫地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后来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推”与“揪”相反,老汉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开始“瞪了老汉一眼”,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但后来又“推了老汉一把”,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老汉。)
3.理清关系,明白悬念。
(1)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结尾的特点。
朗读提示:语速慢,语调低沉,满怀哀思和崇敬。
思考: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父子关系。课文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叫设置悬念。课文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揪”一“推”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老汉爱群众胜过爱儿子,才会把他“揪”出队伍;老汉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木桥。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汉哪!)
小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爱子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所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三、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写话训练,表达哀思。
过渡: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你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太太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1)学生写作小片段。
(2)指名朗读自己写的片段,互相交流。
预设:这里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进一步内化情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2.理解课题,深化主题。
过渡:老支书走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如果获救的乡亲们重建了这座桥,该如何为这座桥起个名字呢?说说你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桥、父子桥、英雄桥、老汉桥、爱心桥……)
(2)教师结合“桥”的含义,进行评价和小结。
小结:老汉以自己的威信、高风亮节以及果断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拓展“桥”的广度,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特殊的“桥”。
?山洪里,他们用臂膀营救了一个个围困的群众,他们是希望之桥!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照亮了一个个黑暗的村庄,他们是光明之桥!
?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是生命之桥!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桥,铭记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2)以诗结课,再次触发对老汉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后阅读类似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总结
这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播放洪水视频)
赏析:课文中对洪水的描写非常精彩,这里的教学便是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既体会修辞的生动,也感受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渲染、推动作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有点到为止的提示,也有恰到好处的鼓励。通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品读一番,学生对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篇12: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在学生47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36人。总体来看,这个班的知识基础知识掌握还算可以,阅读和写作不太乐观。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基本情况如下:
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4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等,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材内容及分析: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9)继续培养做读写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10)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84个生字。
(2)能够按笔画顺序正确默写生字137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
(3)学习用钢笔书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篇1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概况
本班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一种热情,特别在阅读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各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共6个单元组,30篇课文,其中讲读课文18篇,阅读课文12篇,阅读链接6篇
综合学习6个,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部分。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136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2、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3、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
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4、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5、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高质量的备课才能生成高效率的课堂,要树立正确的备课价值观。在备课方面,要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切实加强课堂研究,避免上课马虎,然后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2、认真上课。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学时以情感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和谐的课堂氛围。
3、要经常听课、说课。
取长补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面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以及丰富自己对于新课程、新课改的认识。
4、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一方面,继续发扬以往形成的良好习惯,并做到常抓不懈。
5、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6、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7、要求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语文素养。
五、优等生的提高、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高于班级平均要求。
2、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采取特殊手段,使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能够更加精进。
3、优等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课堂中能够帮助学困生,以使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4、努力寻找优等生各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加强训练强度,以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针对本班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请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多说几遍;并在课后对后进生的作业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解答。
3、课堂时间里给予适当的机会,请后进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其他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场地。
篇14:六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 尴尬 彻底 虚拟 绱鞋底 仆人 凸显 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2.师:“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可以高扬,可以;可以,可以。
(2)俗话说,古诗也说。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 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什么还要介绍京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马鞭,是否冲突?(指名说)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2.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明确: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指名说)
明确: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态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亮相不愧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五、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学生交流)
归纳:(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视频,了解更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和奥秘。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23京剧趣谈
马鞭亮相
马鞭的功用 静态 亮相——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虚拟的马鞭 动态 亮相——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装饰的美 实在的道具 虚拟的道具
【教学反思】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解决了哪些问题?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明显。
篇15: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上册
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30人,其中女生6人,男生24人。本班李X转入一(2)班,刘钱倡转入学前班,夏欣因父母工作变化随父母转入鄂州学习,另外有吴连畅、李荘从外校转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主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
三、基本任务: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4、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四、目的要求:
1、识字写字教学。本册安排的550个要求认识的字,绝大多数是常用字。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这些生字。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2、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3、口语交际。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总之,教师要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他们成为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
五、教学打算:
1、利用各种机会、手段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2、加强阅读训练,随时随机抽查学生读《读物》的情况。
3、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话,爱说话。
4、重点抓学困生,使他们不掉队。
篇16: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2课《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接着介绍作者苏轼,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师出示课件展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八、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也(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精炼,把课文的关键人物,重点词语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
篇17: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难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核心问题
1、师导入:同学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果请你用“夏天是一个
的季节”说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夏天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2、师质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一个季节?
3、请学生齐读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师提问: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关键?针对这些关键词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
二、品读语言,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1、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圈划关键句子,同桌之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散读课文,圈划语句和词语,做好交流准备。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预设交流:
品读第2段:A.学生交流: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拔节、植物开花结果、白石头长苔藓、黄泥土长草长菜、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教师边板书
B.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
的长......)
关注朗读中的停顿和跳跃起伏的节奏感。
C.
师质疑:在朗读中,我们除了能读出生物生长的过程中的生机勃勃之外,还能
读出什么来呢?——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D.
请学生带着对生命热爱的感情再读课文,并请学生仿写句子。
品读第3段:A.学生交流:草长—树木长——山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高起;太阳威力增
—温度增加—铁路、柏油路生长)
B.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草
——(所以)山
C.师质疑:铁路、柏油路都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说它们也在生长?
D.师提问:第3段作者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的迅速生长,从字里
行间你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品读第4段:A.学生交流:人的生长和成长
B.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4段,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地长,有些是看不见地长。
C.
教师质疑:就第4段,你还有哪些没有看懂的地方?
D.
教师总结:是啊,如果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收成的希望,所以,农民都会在植物生长的最近时期,让植物茁壮成长,这样秋天的时候才会有好的收成。其实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这也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三、梳理文本: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
1、师提问:文章第2段、第3段、第4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再写到人,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表达了在美好的自然和生活面前,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赶时候,尽量地用力量地成长,由此可见作者选择这些材料来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服务的)
2、师进一步质疑:文章的第1段说“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我们能否把标题改为“夏天里的生长”?
四、感悟主旨,交流拓展
师提问:文章的结尾说“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学完课文后,你对这句话又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与夏天有关的谚语进行分享交流
篇18: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 )相见 ( )款待 ( )联欢 (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篇19: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五、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篇20: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案优质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更多,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赏析相关例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比如阅读宗璞的《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貌、气味和姿态,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气味等。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乐场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这篇文章时,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花——桂花。我喜欢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家乡的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一阵阵芳香,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无穷。我喜欢桂花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桂花很小,总是隐藏在树叶当中,从不招摇,却默默地散发出馥郁的清香。我还从作者描写丁香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假如我要写桂花,我也会写几处不同地方的桂花,如家乡的桂花、学校的桂花和马路边的桂花。它们不管是外形,还是给人的感受都会有一些差别。写桂花时,我会从花的形貌、色彩、姿态、气味等多个方面去展现桂花的魅力。
4.教师小结。『』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真是十分佩服,大家竟然有这么多独到的发现,可见大家仔细阅读了,认真思考了,积极交流了。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词句段运用(一)。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句。我先给大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预设:由刚才教师读出的例句自然过渡到对排比句的作用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听完上面两个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教师小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课件出示例句)
A.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深沉和宽广。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仿写排比句。
过渡:原来排比句有这么多作用啊!如果我们能写出精彩的排比句,那么对我们写作文肯定很有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也试着写几个排比句吧!写的时候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交流了一种提升阅读水平的好方法——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还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排比句,感受到了文字与修辞的魅力。大家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展示了积极的合作意识,每个小组都归纳得很丰富、很精彩。这同时也说明大家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真正用了心,这个习惯还请大家一直保持下去,好吗?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4.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什么时候该用分号,什么时候不用分号,避免滥用。
2.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排比句,还进行了仿写。大家写的句子还在吗?请大家再拿出来读一读。我来问问大家,有人在句中使用分号了吗?(如果有学生举手,请他说一说为什么用分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组例句,会发现在第二组句子中,描述漓江的水时,使用了分号,而在其他两个句子中没有使用。它们都是排比句,为什么有的用分号,有的不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过渡:分号和顿号、逗号一样,是句内停顿符号,但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大于号来表示它们在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分号>逗号>顿号。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好顿号、逗号、分号不一样的停顿。(出示课件)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了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结: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正确,分号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是并列分句呢?简单点说,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分句。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句,在第一句话中,有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分别是由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组成的,它们就是并列分句。分析第二句话也是如此。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过渡: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出示课件)
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
(出示课件)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明确:这句话中冒号后的五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很简单,所以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可见,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4.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二、词句段运用(三)。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预设:路牌在生活中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学生交流示例: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
过渡: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地名在标注拼音时有一些特别之处,其实《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资料,然后自主交流体会。
《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地名拼写按普通话语音标调,特殊情况可不标调。(2)地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分段写的,每段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特殊情况可全部大写。(3)凡以ɑ、o、e开头的非第一音节,在ɑ、o、e前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安(Xī’ ān)。(4)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原则上专名与通名要分写。如:舟山/群岛(Zhōushān Qúndǎo),松花/江(Sōnɡhuā
Jiānɡ)。(5)专名或通名中的修饰、限定成分,单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连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分写。如:西辽/河(Xīliáo Hé),潮白/新河(Cháobái Xīnhé),北雁荡/山(Běiyàndànɡ Shān)。(6)自然村镇名称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如:龙王集(Lónɡwánɡjí),南王家荡(Nánwánɡjiādànɡ)。(7)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的姓和名连写。如:张之洞/路(Zhānɡzhīdònɡ Lù)。(8)地名中的数字一般用拼音书写。如:五指山(Wǔzhǐ Shān)。(9)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718峰(1718 Fēng),二马路(2 Mǎlù)。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正式的汉语人名由姓和名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如:王芳(Wánɡ Fānɡ),欧阳文(ōuyánɡ Wén)。(2)由双姓组合(并列姓氏)作为姓氏部分,双姓中间加连接号,每个姓氏开头字母大写。如:刘杨帆(Liú?Yánɡ Fān)。(3)笔名、字(或号)、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拼写。如:鲁迅(笔名)(Lǔ Xùn),盖叫天(艺名)(Gài Jiàotiān)。(4)国际体育比赛等场合,人名可以缩写。汉语人名的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名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后面加小圆点,声调符号可以省略。如:李小龙(Lǐ Xiǎolónɡ,缩写为Li X.L.或LI X.L.)。(5)公民护照上的人名,可以把姓和名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双姓之间可以不加连接号,声调符号、隔音符号可以省略。如:刘畅(Liú Chànɡ,拼写为LIU CHANG)。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小结: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说“愁”,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画。
(1)欣赏图片。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师出示课件,讲解难理解的字。
[过]拜访。[具]准备,置办。[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轩]窗户。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课件出示思考题,师生互动)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有绿树、青山、庄稼地。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趣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预设:因为在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赏析古诗的方法,所以在讲解这首诗时可简单处理,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形式朗读。)
(4)背诵古诗。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四、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的拼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关于标点符号,大家一定不要小瞧它们,在平时的写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重要,而分号又是特别容易用错的一种。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不会再用错了。这节课学习古诗,老师讲解得少,同学们交流得多,通过自己交流得来的知识一定印象更深刻。现在我们算是完成了第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掌握。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本次教学设计就着重教学生习惯交流、爱上交流,通过分组学习、共同探讨的方式,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以及分号的作用,关于排比句和分号,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对其基础知识不再细讲,而重在结合例句,通过朗读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学习了用拼音拼写地名和人名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实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积月累”中,由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比较长,所以当堂背诵的效果不太好,以后我应在引导背诵上多花点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