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小学课题开题报告(最新19篇)

浏览

6114

范文

46

小学英语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英语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小学英语词汇课教学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它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目前,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兴致勃勃中开始学习英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深化,学习要求的提高,词汇量的不断扩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日趋减退,单词也变成了英语学习的拦路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扩大词汇量上,因此,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不愿意去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方法,充满爱心和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得以充分发挥。如何改变现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机械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弊端?如何使小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易、快、多地牢记单词?成为我们小学英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学英语高段词汇课的研究,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扩大词汇量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校学生近3300余人,英语学习氛围浓厚,家长非常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质量。我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学习优秀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借以激发学生扩大词汇量的兴趣,提高其扩大词汇量的能力,从而使其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在此影响下大幅提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词汇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将枯燥的词汇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记中玩玩中记,让他们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习得单词的读音,拼写及运用。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词汇课教学法是可以广泛应用与我校的英语教学。

第一,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1)词汇读音课的设计与研究;

2) 词汇拼写课的设计与研究;

3)词汇运用课的设计与研究;

第二,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目的:

1.如何使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记住更多的词汇,提高教学质量;

2.如何利用词汇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记忆词汇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如何利用词汇课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4.如何利用词汇课排除学生记不住词汇的心理压力。

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任务分配: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XX年4月至XX年5月),主要有以下阶段;

1.准备调查阶段(XX年4月至XX年7月):学习相关理论,选定课题进行申报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XX年8月至XX年1月):

3.课题总结阶段(XX年1月至XX年05月)认真总结实验结果,以总结,论文,调查问卷、试验单等方式呈现究成果。

通过研究,我力图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词汇课教学法,通过词汇课的设计与具体操作,让学生在玩中记记中玩,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小学英语词汇读音课的设计与研究

2.小学英语词汇拼写课的设计与研究

3.小学英语词汇运用课的设计与研究

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践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观察法,实验法,并辅以文献研究法。

1. 观察法: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教学,从而了解某些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2. 实验法:针对选择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实践研究,然后有目的的整 理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提炼出小学英语课堂游戏设计与操作的可行一套方法

3. 文献法:收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有关游戏的理论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改造,提升,突破,创新。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我实践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些列适合我校学情的英语词汇课教学的模式,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们学生不再谈词色变,不再把词汇当成拦路虎,为学生以后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习的快乐开心,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样化的研究与探索》课题述职报告_述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设计,全文共 1936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样化研究探索课题述职报告

一、课题说明

我们发现目前小学数学在作业设计与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单一、守旧、呆板等问题,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改革,所以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样化的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因而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题充分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通过研究,试图改变目前传统的作业形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新型作业,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研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学生作业设计评价标准,以使教师布置作业更具科学性,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一个评价教师布置作业的标尺。这对改变目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随意性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课题先期进行的工作与研究,如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当前课外作业设计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组织课题组学习等,既是课题得以立项的基础,又是课题研究深入的保证。这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有着较为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标具体、研究方法适切,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具备了课题开题的条件,一致同意开题。同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紧扣课题研究目标、抓实研究过程,注重资料积累,丰富研究内涵,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力争在小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学校鲜明的特色。

通过这一课题主要想解决以下主要问题:让作业设计多样化,比如采用设置作业超市、数学图画、数学手抄报、数学小制作、数学日记、数学小游戏、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成长记录等方式,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发现、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他们充分地张扬个性,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力求解决当前作业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统一性”、形式的“单调性”、完成的“强迫性”、 内容的“随意性”、习题的“呆板性”问题,使作业突出体现多样化,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比如:书面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数学图画、数学卡片、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数学故事等,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2.通过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和探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数学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研究,提炼经验,探索规律,为广大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小学数学作业多样化的设计。

二、具体工作

1.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调查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不断讨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得与失,讨论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课题研究计划,撰写专题总结,完成课题阶段性总结。

2.发动课题组成员搜集理论资料,进行理论培训和学习,并写出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为课题研究做好铺垫。对研究方案进行分析与再修改,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根据教师个人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意愿,切实做好作业设计多样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设计学生喜欢的超市型作业、操作型作业、实践型作业、调查型作业、图案型作业、日记型作业、数学手抄报、数学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员多思考、多总结,真正让作业设计成为学生喜欢数学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该项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等指标上有明显的提高。作业形式与内容的改革以后,学生自己主动做作业不让家长督促的占80%,以前只有50%的学生做得到。

2.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绝对负担都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在作业改革以前,有58%的学生家长反映作业量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比较多,现在只有22%的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作业量比较多。90%的家长反映学生做完作业后仍有时间自由支配。在这段时间里60%的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3.学生家长的支持率高。认为学生作业的改革有必要的占50%,很有必要的占37%。在对作业改革的建议中普遍反映,“自从作业形式和内容改变以来,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很好,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作业,做到因材施教”;“有创意,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如“应做的作业还是要布置做”;“教师布置的作业较少,应该再增加一些作业”;“学生自我设计作业的形式不错,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较难掌握,老师需给予建议和指导”;“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其他学科能否也进行作业改革,使学校教学工作整体向前推进,学生也便于把握”等等。还有一些家长对作业改革能否适应中考的要求表示了担忧。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语文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2590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语文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的意义、价值

小学生写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本研究能使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培养学生乐表达,爱作文,会作文,切实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写作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此对促进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学作文教学近年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各地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立足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研究方法也就不同,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作文教学现状,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一定的模式,但也不能局限于此。也就是说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那么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开展实证研究,将对改变小学生作文现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作者进行了本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所提出的作文修改形式是对过去作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为基础,促进作文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和对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变当前学生作文现状,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拟分中、高两个年级段,进行系列化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前期准备阶段(XX年11月—XX年2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XX年3月—6月)

(3月—5月) 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6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XX年7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基础和保障措施

1.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广大教师热衷于教研教改,已经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探索。学校已确立了低年级说话写话、中年级篇段训练、高年级篇章训练的作文教学体系,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纳入作文教学改革的范围,已初见成效;中高年级“当堂作文,快速浏览,隔日反馈,二次改写”的作文训练范式也在本学期推开,收效良好。为作文教学研究搭建了平台。

2.人员条件。课题负责人周卓娜,鹿苑镇何家小学教导主任,小学二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研究。主要参与者高碧莲、张青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热衷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有着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为完成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力的保证。

3.物质条件。我校具备了完善的网络条件。学校有校园网络,所有教室配备了电脑和电子白板;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4.环境条件。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在办学理念和办学规模上,毫不逊色。学校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研教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课题的选择,正是学校和教师之所需,一定会得到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也一定会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数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525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数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20年12月16日

地 点 xx镇中心小学

评议专家 闫光磊 孟令平

参与人员 xx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双坡、xx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闫光磊、xx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孟令平、常河镇学区校长马在兴、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各学区业务副校长。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题目: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一、课题的内容

1、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令人担忧。主要面临问题:

(1)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学生在逼迫的情况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2)学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生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想依赖老师和同学,不敢独立负责。

(3)注重间接经验的接受,忽视实践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4)缺乏问题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究。如: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肖川老师的《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庞维国老师的《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河北省教科所李学红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河北省教科所赵杏梅和崔海江老师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等。但是作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较差等许多原因,使得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实践这些成果。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也就是在农村教师和专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小学的研究,寻找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是专门针对农村小学而设立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找到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把兴趣和需求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2)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优化学生独立学习的途径、方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2)教会孩子利用网络资源独立学习。

(3)兼顾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4)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

(5)培养孩子问题意识,让孩子学会从问题中学习。

4、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小学生,具体指常河镇学区的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学校的学生。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是对现有的学习方法,辩证的采纳,进一步改进、创新,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特色的学习方式,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5、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将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和西位明德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我们将从两所学校1100名学生中,选出四个班级作为实验班,进行具体研究。我们将二年级一班、三年级一班、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定为实验班。二三年级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为主,五六年级以“网络资源”和“校本课程”为主。

二、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赵杏梅和崔海江老师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内在活力,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觉需求,对学习进程的高度负责和对学习活动的充分自主上。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使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李学红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独到的见解:表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仿说与仿写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的有效学习方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洋思中学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县人才学校的“三三三一”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是根,小组交流是蔓,提问展示是魂,当堂训练是本。

毋庸置疑,省内外专家及优秀学校的研究成果,都在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理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我们农村小学,现有的方法好多方面不符合农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起来操作性不强、不系统、不宜实施。因此,我们课题组仍要充分吸纳这些专家成果的精华及优秀学校的成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特色的学习方式。

2、方法

(1)调查问卷法

(2)经验总结法

(3)实验法

(4)案例研究法

(5)比较法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王 涛

组员 王素华 闫 震 马军锋 吴晓敏 郭巧格 贺庆江

闫祎宁 马 宁

2、课题研究成员日常分工情况

王素华 课题规划

马军锋 网络资源创建

吴晓敏 档案管理

王 涛 文印资料打印

闫 震 网络资料的保存

郭巧格 课题材料的整理

闫祎宁 学生活动的调查

贺庆江 各项活动照片资料的搜集保存

马 宁 学生活动的调查

3、课题研究成员具体分组分工情况

《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开题报告 王素华

闫 震

《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研究报告 马军锋

王 涛

《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论文 王 涛

吴晓敏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报告 马军锋

闫祎宁

《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论文 郭巧格

贺庆江

《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王素华

闫 震

马 宁

四、课题研究的进度

1、精选人员,组建课题组。(XX年6月)

2、分解课题,明确任务

建立核心成员课题负责制,明确分工到人,分工到位,课题运行正常,按照上级要求按时开题,进入研究阶段。(XX年10月)

3、营造氛围,形成骨干。

完成《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XX年12月)

4、交流研讨,促进提升。

完成《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研究报告和《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论文。(XX年12月—XX年5月)

5、确定案例,明确重点。完成《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研究报告。(XX年6月—XX年9月,中期研究报告)

6、确立方法,实施论证。

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论文。(XX年10月——XX年12月)

7、总结反思,促进交流。

完成《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结题报告。(XX年1月—XX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经费分配

本课题研究组主持人是县教研室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先后在《中国教师报》、《教育前沿》、《心理教育》、《邢台教研》、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数篇,参加XX年河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和XX年“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研究组其他成员也都参加过市级课题研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以青年教师为主,多人参加过市级课题的研究,三人参加“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研究能力有保障。

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校领导专门为本课题设立课题研究办公室,配备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专用设备,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划拨专项研究经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管理、时间和经费保障。课题经费分配如下:

设备购置费:9900元

调研差旅费:1860元

资料印刷费:900元

会议费: XX元

工作量津贴:1600元

考察学习费:2800元

实验材料费:600元

信息费: 800元

鉴定验收费:600元

合计: 21060元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利用校本课程,改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兴趣和需求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班刊”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也是我校特色,它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学生的优秀习作、精美绘画作品等,汇编成《花开的声音》、《心声》、《金色的童年》等“期刊”。供孩子们传阅,无形中会增大孩子们对习作的心理需求,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论文《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2)学生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独立学习

我们尝试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提供的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资源共享的特点,创办学科主题社区、qq群等师生相互交流的平台。优化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独立学习的途径、方法。提高学生有效收集、整理、应用信息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撰写研究报告《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3)尊重个性,培养孩子创造性学习方式的形成

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学习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课堂实用“词语盘点四步学习法”,创新学习方式,张扬学生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4)在体验中学习,在积累中成长

我们倡导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田野、社区、社会,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撰写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5)培养问题意识,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同样要从问题开始,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我们研究的邢台市“”规划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就是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学生问题式学习方式研究。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

闫光磊:

课题选题大,全国各地都在研究;价值大,难度高。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小学强强联手,对实验班级分工细,班级任务明确。能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的开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本学区的校本课程有“班刊”、“教师讲坛”、“快乐阅读”、“英语口语”等,这需要学校和学区的大力支持,在课程、课时的安排上有保障。

“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研究”,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这一研究活动有立项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难度大:1、学校的硬件建设,就是电脑、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设备配置要跟得上;2、学生的家庭是否有电脑设备;3、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运用知识。解决的途径还是要与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紧密相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依靠学校设立专门课程、专门的教师,利用“综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改善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侧重点过于侧重语文学科,其他学科应该兼顾,价值意义会更大。整个研究对我们影响大,要侧重于学生怎样形成学习习惯,认真研究总结。

孟令平:

省级课题是我县第一个成功立项的课题,希望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扎扎实实搞下去。不走过场,不光要结果,还要注重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切实为我县的教育科研带一个好头。研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提升,形成一种模式,最好能在全县推广试用。

张改芬:

平时工作要做细,注重搜集资料。学校班级的活动资料要注意保存。通过活动带动其他教师参与,达到学校资源的共享。本课题内容新颖,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改变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能合理利用资源。研究内容便于操作,根据计划,逐步完成。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我从思想上的认识总结为三个字“鱼”、“渔”、“欲”。从传授学生知识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达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张巧存:

开题报告存在细节上的问题:1、大家都知道的没有必要详细介绍;2、个别句子存在啰嗦、矛盾等语病;3、时间紧迫,“交流研讨,促进提升”一项中,两个论文三个月完成,中间还有春节假期,时间没保障,需要调整;4、最后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小问题,序号不协调。

优点:课题选题好。“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题材好,是现今的热点问题,针对农村小学,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热情,尤其以校本课程为基础,能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取材方便。

建议:注重研究中的细节问题。每一个活动都要有详细的计划、严密的过程和科学的结果。你们要善于总结收获、善于保存活动资料,便于存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2451 字

+ 加入清单

2019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研究

负责人 刘鹤蕊

所在单位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这些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100多首古诗词。就入选的古诗词来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词人。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此外,《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推荐了70篇。这些古诗词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古诗词教学中,常常走进以下误区:一是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反复诵读和积累。老师们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把解词释义等作为重难点。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小,通常只是死记住了某些词句的意思和作品干巴巴的译文,至于古诗文本身,往往不能熟读成诵。二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即使死记硬背,虽能够熟读成诵,也往往不能够在特定的文字环境中运用。三、古诗教学拓展内容几乎都是教师一厢情愿,不择时机地塞给学生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权利,学生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其效果当然极为有限。这几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3. 本校语文师资力量雄厚,有良好教学研究氛围,曾经参与过几项大课题研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

此课题本着为了解决古诗实际教学问题,力求寻找出一种适合各个不同学段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而有兴趣,故将此确定为研究的课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2.小学古诗教学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规定的古诗篇目进行阅读教学;对教材规定以外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教学。

3.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研究涵盖一——六年级,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古诗词,更快地接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文化启迪。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就要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能力为出发点,比如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看、听、唱、说、学等方式,从孩子的兴趣着手,为孩子量身定做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古诗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拟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研究各个学段导入的方法。(无论哪个学段的古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这节课得以顺利地进行。)

2.如何介绍诗人。(扩充学生的信息量或者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和筛选能力。)

3.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作用。(如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如何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怎样才能将学生引入古诗词描绘的意境中,有效地感悟古诗词的意境。)

5.如何研读古诗,欣赏借鉴,扩展阅读,迁移运用。

6.如何进行古诗的巩固练习。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早期调查:了解小学教材古诗词的特点;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特点;了解小学语文大纲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以及语文参考资料对古诗词的描述与理解。

2.成立机构,健全组织。以语文教师为主,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成立小组。

3.申报课题。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预定目标。

5.课题组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由课题组成员一起,就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按照这些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4.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研究论著。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三、课题的实验措施:

1.学校给予大力支持:

(1)调拨有经验的、有研究能力的语文教师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

(2)学校教学设备先进,上课题研讨课所需的摄像机等设备的使用得到保证。有专人录像,录像水平专业。学校能够尽一切能力提供物力条件来保证课题的研究。

2.专家的引领:及时请专家对课题的开展给予指导。

3.安排老师认真上好古诗研讨课。课题组老师认真做好笔记,修改既定的古诗教学方法。

4.课题组成员完成随笔、案例或论文。

5.各个年级进行古诗诵读比赛、古诗学习能力的检测。

6.初步归纳出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整理出可操作性的、可借鉴的、创新有效的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2.撰写课堂实录和课例分析,撰写古诗教学的论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师的研究意识得到了加强。

教学科研活动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乐于学习。

古诗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让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兴趣入手,积极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学习古诗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4827 字

+ 加入清单

2019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作为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然而针对城乡结合的我们学校,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现状令人担忧:(1)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学生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建构知识体系;(2)“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总是把目光盯着几本教科书和试卷上,认为“阅读”只能作为学生的一种消遣,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多数学校图书室只是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去阅读,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图书室的图书很少有更新和补充,这些都很难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4)学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大搞“习题战”,家中父母也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语、数、外,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5)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课外教育。从古今中外看,重视学生课外学习可谓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外相结合,藏息相辅的教育思想。中国台湾从XX年8月到XX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

在国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了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主题性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中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有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提高语文能力。

四、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的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

2、“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教育得抓住时机,适时施教,错过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得法于课内,及时进行同步拓展延伸,就会事半功倍。

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

五、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一)课题的意义

开展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位向大信息、多元化知识开放、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课题的成功运作对我校学生阅读的外部大环境的开发、整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的内容整合方式、阅读指导方式、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都很有价值,也对改善我校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无序状态,规范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二)课题的目的

1、语文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多读书是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在各种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主题性阅读课题的研究首先创设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主题性阅读旨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略读、精读、浏览等各种阅读方法,提供范例,课外有计划组织读书活动,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3、通过主题性阅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使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段,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5、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探索一些拓展阅读的操作策略,积累一定篇目的适合本年级实际情况的拓展阅读教材,培养致力于拓展阅读研究的师资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激发学生阅读的原生性动力,感受阅读乐趣;

2、用好教材这一“例子”,促使课内外有效衔接。如:

1)根据单元具体学习要求确定单元阅读主题,推荐课外阅读的范围,篇目。

2)明确课外阅读练习的具体要求。

3)不同年级、不同主题单元,教师推荐阅读的时机选择。

3、重视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适时地开展读书活动,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活动模式。

5、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及课题开展前后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

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学生主题性课外阅读的信息和学习研究,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3、实践行动法。召开不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举行观摩课、研究课,撰写实验论文,开展读书活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4、经验总结法。及时对课题开展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教学案例及相关论文的编写等。

七、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1、课外阅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开展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扩展学生阅读面、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知识。如何获取?阅读便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因此,本课题的开展是时代的要求。

2、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是课题开展的前提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再者,教师由教材作迁移,由点及面,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后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所学,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

3、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有利于课题的开展。

现行的语文教材,以“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为编写思想,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这就有利于在课题开展中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扩展和补充。

4、开设语文活动课,创设阅读氛围。

我们的学校本学期针对主题性阅读课题在每周安排一节语文活动课,用于学生朗诵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华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组织读书会、朗诵比赛、课外阅读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没有目标压力前提下轻松地接受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给每一个学生自由发挥才智的门户。

6、具有科研能力的课题组教师是开展课题的有力保证。

主题性阅读课题的研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语文知识储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及举一反三的阅读篇目推荐。因此,我校重视对语文教师培训进修,在教育教学同时,研读各类教学杂志、网上学习,每学期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教育学习笔记等,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此外,我校语文教师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其中有多数从事过课题研究,有着较强的科研和改革意识,有利于课题方案在校内实施,使课题能顺利地开展。

八、研究对象及实验步骤

(一)研究对象

3——6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5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研究、现状调查、论证课题方案并制定课题方案,各年级制定好课内外整合阅读计划。

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5月

1)各年级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好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做好课内外阅读的链接,开好阅读篇目。

2)学习有关理论,做好学习笔记,定时组织交流。

3)把拓展阅读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各年级上好课内外有机整合的阅读教学研究课。

5)开展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

6)每学期做好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XX年6月-XX年12月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优秀课外阅读教学案例集、教案集、相关论文集及整理。

九、预期成果形式及人员分工

(一)预期成果形式

1、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2、相关论文;

3、编写同步主题阅读操作手册(包括单元主题目录;推荐目录;操作建议)

4、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报告。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韩生燕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扎西旺姆

本校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培训:韩生燕

具体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次仁央京

本课题研究资料搜集整理:雷云兵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扎西拉措

中年级主题性阅读的研究 :杰美

高年级主题性阅读的研究 :扎西拉措

芒康县朱巴龙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页3]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小学,教师,全文共 2199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

校本教材建设要“三个坚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参与互动对话的空间,强化活动体验设计,反对单纯让学生发展服务于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坚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只为部分学生设计、仅由少数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其意义是不完整的。坚持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不盲目“追风”,不搞“走马灯”似的开发,始终把校本教材建设视为一个持续生成的过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9、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根据以上所述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或生存)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前者如大部分中国学者指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5.个性结构完善;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为表现规范;10.活动效能吻龄。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10、教师心理素质

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1、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的内部包含行为、知识、能力、观念、人格等成分。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的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够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致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教师在教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高、最佳状态。

教师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和心灵消耗都很大,而教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本身,同时也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教师在心情烦躁的情况下,不可能用一个良好的心态来投入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反弹,结果师生关系出现恶性循环,还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

1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既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反映和指标,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只是目前所公认的一般性的标准。我们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同样,从横向角度考虑,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即我们应该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做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13、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页2]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小学,教师,全文共 2115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

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任教阶段不断发展其专业的内涵,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知识系统: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2)教育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

(3)研究能力:教师参加课题行动研究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4)师德素养:积极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良的教师道德修养,稳定教师心理素质,博大的教育之爱。

5、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教学效果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总结经验、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6、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这一名称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英国。这是针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来的。其含义一是为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华师大教授郑金洲)。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反思提高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校本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活动。

7、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理论和专家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

8、校本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校本教材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框架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广泛开发、筛选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具有校本个性化的教材,与现行的学科教材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要有科学性和创新性,体现地方性和实践性,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材是统编教材的有力补充,可增强统编教材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施性。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校本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最新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478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最新)

一、 课题的提出

现实意义:

在一次次考试后我们经常会听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这样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我们更应该追根溯源,更进一步剖析是什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题目都没有看懂。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然而,谈到阅读,我们常常误认为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教学只要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就足够了,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然而有多少语文阅读能力很强的学生遇到数学题就犯糊涂,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鲜见。

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包办”的形式,完全限制住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社会数学化”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产品说明书”、“股市分析”都需要数学阅读。因此,数学教学中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导航”。

理论意义:

1、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2、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住了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他们就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转变的需要。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强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作为教师应充分吃透新课标理念,充分挖掘教科书的阅读资源,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学生遇见不会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思考、讨论。教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会阅读的促进者。

创新意义:

虽对数学阅读能力的探讨有很多,也对其重要性达到了共识。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概念化的描述和理性化的概括,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案例。本课题重在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资源,交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住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二、课题的定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题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

数学阅读不是机械地认知数学语言,按照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说法,数学中的阅读是指选择那些对于产生有效的猜测或指向问题解决来说是最必要、而且是最少的、最有效的线索的技能,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符合现代化的先进教育思想。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浏览网上相关资料,看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发现虽已对数学阅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概念化的描述和理性化的概括占了绝大多数,缺乏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实质性操作和研究的案例。比如:《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对其重要性阐述得较多,但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法、策略却没有。因此,我们将在具体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可行性操作方法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所突破。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2、研究内容

(1)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阅读时机、阅读时间、阅读方法指导等方面的现状,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效果等方面的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计划。

(2)探索出适合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随意读,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读,在什么时间读,读什么,怎样读才能使学生爱读、会读、读出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①对教材中概念、公式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这些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通过哪些策略让学生能深入理解内容,是本课题需研究的问题。

②对计算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纯计算,有的学生答案做对了但题目却读错了,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导致算错。主要是平时很少读题,加强计算题阅读指导,对正确理解文字题、应用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对图形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看图题在小学各册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对于课本上的图片、线段图、几何图、统计图等,有一部分学生看不懂图或说不清图意。这部分内容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看图,如何理解图中一些关系,如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进行表述,才能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并学会从多角度、用不同的叙述表达图意。

④对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最头疼的是做应用题,考试时不少学生应用题失分最多,许多学生不会读题,看不懂题,理不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应重视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应用题的技巧,培养学生严密、有序的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课内外数学阅读习惯的行动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1)组织本课题成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2)分别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目标、有对照的逐步完成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3)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通过进一步分析、探讨,再次完善其能力。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述,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2)调查研究法:运用问卷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课堂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或研究的资料,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给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使之形成对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实验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4)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解剖,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从中揭示教学规律。

3、研究路线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探索、研究等环节,积极探索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的策略,所需时间一年。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6-.8)

1、课题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相关课题学习资料;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组织专题培训。

3、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和实验老师培训会议;

4、确立研究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学生),对实验班(五四班)进行前期调查。

5、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自我论证。

(二)实施阶段(.9-.5)

1、第一阶段

(1)通过问卷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活动调查表》和抽样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数学阅读水平,对常见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分析出其不会阅读的原因。同时撰写“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此项任务由翟素娟老师负责。

(2)搜集各种适合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探究相关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初步梳理出可行性措施及方法。此项任务由和志娟老师负责。(3)聘请专家(中心校李书平校长、市教科研苗东军)担任课题顾问指导。

2、第二阶段

(1)开展课题研究,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一月一次。课题组成员共同针对某一小节进行研讨,设计教学程序,一次次地进行听评课,从而总结并形成理论以及一定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撰写出教学设计、听评课记录以及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其资料由赵涛老师收集并归类整理。

(2)定期组织课题成员开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听评课,兼周一次,同时要求上课的教师要及时地撰写出教学随笔、听评课记录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其资料由崔丽君老师负责收集并归类整理。

(3)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相结合、相对比的研究形式,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进行调查,不断地调整方法。同时兼周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逐步完善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由王丽萍老师负责。

(4)完成阶段性研究总结。由蔡雅雅老师负责。

3、总结阶段(.5-.6)

(1)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课题成果的汇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结题评估。由课题组长薛丽霞负责。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工作非常重视,不仅有1万余册图书收藏,可供研究教师随时借阅,而且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也很齐备,每个办公室都有一台电脑,每位研究教师所在班级也有一台电脑,非常方便教师上网学习,查找有关资料。

1、相关管理制度和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严格科研制度和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专门的科研经费支持。

2、研究能力的保证。整个数学组成员,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年轻有活力,好学爱专研。同时学校不仅优先考虑让课题组的成员外出学习,还会定期聘请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指导。

3、时间的保证。每周四固定的教研活动,为课题组的成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确保了研讨的次数和时间。

4、考核评价的保证。在本学校的教科研考核这一块,学校对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给予了高达十分的奖励。

今天,我作为课题主持人能在这儿宣读开题报告,感到十分的光荣和高兴!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能对此课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卲光华 《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话题》[m] 1999第十期。

3、李星云,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91—96.。

4、顾安国,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7)59—60。

5、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2—33。

6、李佐峰,周淑芬.小学数学教师知识扩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7—209。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小学,教师,全文共 2433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和价值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受阻。

目前国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都是对教师队伍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而涉及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则是局部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也从不同的侧面对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推广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研究都未能从教师整体发展水平上进行研究,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全局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站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认识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1、教师专业素质要可持续发展。教师做为一种社会专业,仅仅获得一定的学历、获取了教师任职资格证已经显得不够了,尽管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2、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校为本。教师工作岗位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在学校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中小学校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研修的过程。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网络学习,真正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价值。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

4、专职教研员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以及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这些都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作为教研员,我们关注的是应该怎样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教研员自身成长于学校,研究经验根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新领域,从而使研究成为“真实、可信”状态下的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研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结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进修学校教研员为研究者、以校本资源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进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至今还是一项空白,对教师教育校本化、网络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把教研员的科研行为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研究,探索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范式,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这些我们以前尚未关注,这也就是我们选取此课题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课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网络交流、教研员指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学校教育管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规划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科学研究方案,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和培训工作,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素质,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五)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学理论。2、教育管理学理论。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多元智能理论。6、社会心理学理论。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六)课题的界定

1、教师:研究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指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特定为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

2、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课题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技术,教研,全文共 3446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课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尤其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素质为宗旨,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使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知,在共同合作中获知的一种最佳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交际,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教师对此困惑也较大。基于以上原因,特别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本次调查,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寻找、诊断、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制订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起到改进课堂教学机制、教学方式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切实培养、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文献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分别对五、六年级各班随机抽选部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涉及12个方面问题,主要包括:a. 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兴趣;b.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c.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d.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e.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详见问卷调查表)。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逐次统计,看到当前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以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为根本,仅仅流于形式,使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精神在课堂上一种时尚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⑴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调查1:下列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你最喜欢( )

a、同桌合作交流学习 b、左右四人合作交流学习

c、把全班学生打散,重新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选择a的占39.4%,选择b的占32.4%,选择c的占28.2%。具调查,尽管同桌或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人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调查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你在小组内的表现是( )

a、积极与组内同学讨论、交流 b、听同学交流发表意见,自己不好意思说 c、不敢说或怕自己的意见错了被组内同学指责

选择回答a的占71.8%,回答b的占21.1%,回答c的占7.1%。其中选择后两个答案的都是自认为学习成绩中等或不太好的。

⑵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调查3:你们班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分工吗? (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这一问题的统计的结果76.1%认为有,18.3%认为没有,5.6%认为无所谓。虽然调查结果多数同学认为合作学习时小组合作有的分工。但在实际合作小组成员大多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合作学习前虽然进行了分工,但大多同学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调查4: 你们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提出问题后什么时间讨论?( )

a、马上 b、独立思考后 c、无所谓

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的占53.5%,独立思考后讨论的占43.7%,无所谓占2.8%;

从调查结果看53.5%的同学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

(4)小组中缺少积极讨论和争辩机制,学生容易人云亦云。

调查5: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争论,你会怎么做?( )

a、听学习优秀同学的 b、记录下来全班讨论 c、听老师的 d、不了了之

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争论,你会怎么做?”选择听学习优秀同学的占18.3%,选择记录下来全班讨论的占45.1%,选择听老师的的占33.8%,选择不了了之的占2.8%等情形来看,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合作起来。

(5)小组合作时未能创设营造应有的情境。

合作学习前没有创设应有的条件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合作时又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顾预设,不问生成,造成合作时疲于应付,无从下手,往往是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只得草草收场。

五、思考与建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注重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不图热闹,讲究实效。

小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均受益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1+1+1>3,避免造成“摆样子”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5、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

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致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调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课题开题报告: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全文共 3374 字

+ 加入清单

课题开题报告: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学生活化课堂

毕业论文

课题开题报告: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课题名称: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众多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课题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改革尝试的还鲜有人为。

(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多元智能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充实。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新的《数学课程标准》10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验”。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名言“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道出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学习问题,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论是1个开放的、不断生成中的理论,开展这样的研究,必然会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益匪浅。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接受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学动态。其次,教师应具备全能意识与技能,创设能鼓励各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为教学中教师的身教最有说服力、最具示范性。再则,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而教师个体能力毕竟有限,很难集全能、多面手于1身,客观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同时,研究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在研究中教师必将带来全新的课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实验研究就是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是实践上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现实意义。

3、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对象:实验小学56年级

概念界定:

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

2。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几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3。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数学课程标准》等1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的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5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不同学生的智能强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4、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5、经验总结法.

5、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成就积极的自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数学课程理论、教育理论

6、研究阶段:

第1阶段:准备阶段( XX年 9月—— 年12 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

3.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第2阶段:实施阶段( XX年 1 月— 年 12 月)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1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搜集材料,设计出针对高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调查的智能光谱问卷

2.实施调查研究,对调查和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类统计,比较、寻找原因,提出教育设想,撰写各个子课题报告。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 解决问题"4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再次论述。

5、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1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第3阶段:总结阶段。( 年 1月— XX年 12月)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家长学校教学情况等)。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成果推广。

7、成果的形式和课题组成员分工

1、成果的形式:

课题中期:完成《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

最终成果:《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王玉玲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经担任过国家级105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任务和市级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赵凤君、李宏宇:研究在小学数学"。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苏惠贤、刘素丰、王恩瑞:研究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8、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1.学校领导班子对本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通过必要的经费支持

2.本课题的研究人员是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数学教师3种成份组成,学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

9、参考文献:

《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         1983年

《生活教育10讲》                 4川教育出版社        1989.5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页4]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小学,教师,全文共 207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

师德完美于心理,心理健全于师德。

14、网络研修

本课题研究以吉林省教师博客网网络平台为系统,通过建立博客,把教师的研修成果发布在博客上,支持教师远程学习交流。吉林省教师博客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有一个灵活、可靠、安全、可扩展的网管系统,包括设备本身的管理特性和图形化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管理系统和业务。

15、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t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就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感测技术就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就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就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而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信息的技术。

换一种说法,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16、现代教育技术

李克东先生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等全方位研究,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在教师专业领域范围内,用专业水准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教师在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不是所有教师同层次、同水平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

任务分解(子课题)

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研究:干训部。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师训部。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研究:中小学教研部。

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艺体部。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研究:信息技术办公室。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年8月-XX年年9月),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研究方案。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XX年年10月-2010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负责的研究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教师专业水平评价方案,完成教师专业水平前测,做为研究比较的初始条件。在研究结束后,要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3)课题组成员要经常搜集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和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反馈信息,做好课时科研日志,做为改进研究工作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结合教研年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实践一种教育理念,解决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提供一个研究课例,编写一套学期验收试题,设计一个优秀教案及课件,写理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

(5)课题组成员要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外出学习、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网络查询学习资源等形式进行学习,撰写科研反思,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6)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的需要开展培训和研讨,召开行动研究培训、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案例教学分析会等。

(7)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中小学教师(包括研究人员)要把学习体会、研究新得、阶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学日志、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科研日志、科研反思等材料,发布在吉林省教师博客上,起到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8)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期要提交一项成果,能够代表自己专业水平教育论文、阶段总结、研究报告等,并在教育期刊上发表。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课题组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领导小组对子课题研究进行评估。

(3)课题领导小组撰写《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研究》结题报告。

(4)筛选优秀成果,编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十)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要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共6页,当前第4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小学民间游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游戏,全文共 3359 字

+ 加入清单

2019小学民间游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依据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进民间体育游戏的研究》课题是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提出的。目前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小学体育教学都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本国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把其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上海、浙江等地区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引进民间体育游戏的研究比较多,也很全面,但是对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进民间体育游戏的专门研究还有不够。当前我市各中小学教师对这一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严重不足,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但是普遍缺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将为我校体育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指导,为深化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提供经验借鉴。

2、当前我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市的深化实施,“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有效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没做硬性要求,教师可自主选择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健康向上的内容进行授课。因此,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花样尽出,各式各样的、新颖的优质课和公开课层出不穷,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高涨,确实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但是在达成效果的背后,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通常是绞尽脑汁,各显神通。甚至部分男性教师和上了年纪的体育教师就有点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对此,我们想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进既受孩子们喜爱、又能锻炼身心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发挥其教育和课程功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为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服务。

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教材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还应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因此,我们应该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搜集和拓展一些适合小学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发挥其教育和课程功能,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4、少年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特点

民间体育游戏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娱乐性强,简单易学,不受时间、空间、地点、器材、人数的限制,适合孩子们天生好动,善于模仿,喜欢结伴的生理特点。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规则灵活变通,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孩子们玩起来不仅能锻炼身心,培养日常生活中交往、竞争、合作、创新的能力,而且具有健身、健心、健智的功能。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挖掘和拓展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基于以上论述,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体育课程改革彻底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硬性规定,只是规定了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的原则和范围,且这个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具体学习内容的确定,则要由各地、各校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要求以及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些规定和要求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

基础条件:近三年来,我校加大对各项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投入配备,达到市一级学校以上要求。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我校坚持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效果明显。同时响应上级要求,坚持开展大课间、第二课堂和组织体育竞赛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员上:本课题的参与成员都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撰写的论文和优秀课例都曾在市镇级发表。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理论学习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首先着力解决组员要有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要树立培养学生健康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实践中创新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和学校体育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2、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实施和评价问题: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要任务是收集和改编一些符合小学生特点的,适合小学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把其引进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逐步进行各水平的体育课堂教学实验,总结,再实验。其次是制定适合的、完善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学的评价制度。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目标:建立一个以民间体育游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的,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新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内容

1)民间体育游戏的搜集、筛选、改编、拓展和整理。

2)小学体育课堂引进民间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研究。

3)民间体育游戏的运用与现有体育教材的整合和优化策略。

4)小学体育课堂引进民间体育游戏的效果评价研究。

3、本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课题基于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渐渐深得人心时期,传统体育教学与新型课堂教学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创新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课题研究中,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民间体育游戏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突出教法与学法创新。

3)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创新。在体育课堂中挖掘和改编大量民间体育游戏充当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实施中制定民间体育游戏进课题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身体机能数据中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课堂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评价。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通过实验研究,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促进教师在执行新课标教学的具体行动上能真正体现以生为主、育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2)通过实验,编制我校民间体育游戏课堂教学的校本教材,推进民间体育游戏教学在我校实施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3)通过实施,获得家长和社区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课堂的普遍认可和大力支持。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以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为理论指导,以研究中生成的过程资料为本课题的进程和方向,加强学习和总结分析,推进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准备阶段,向家长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学生上课的兴趣及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实地调查,为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和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开展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针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边实践,边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4)实验研究法:根据我校情况和研究需要,我们在每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为实验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实验和实施前后的身体素质指数数据收集,做出阶段性的数据对比。

七、本课题的研究进度

1、研究周期

三年半,即XX年7月至XX年12月

2、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a、准备阶段(XX年7月——XX年9月)

1)通过网络,对民间体育游戏在全国各中小校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学习、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学以致用。

2)搜集、筛选和确定适合我校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项目,按水平要求进行归类。

3)收集和制作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教学所需的器材设施。

b、实施阶段(XX年10月——XX年6月)

1)通过实践,逐步改编和拓展民间体育游戏,使其具备体育课程教学功能。

2)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实验班加强民间体育游戏引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实施和研究。

3)加强民间体育游戏进课堂的评价方法研究,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机能数据测试和统计,分析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c、结题验收阶段(XX年7月——XX年12月)

1)结合现有教材,编制民间体育游戏教学的校本课程,发挥其教育和课程功能。

2)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八、本课题组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431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 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省内外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许多学校纷纷把“小学语文积累”作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这些学校在小学语文积累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积累的主渠道,探索出“自主阅读,自我积累,”的教学模式,将语言文字内化;有的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实践活动,通过“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一本书”等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有的学校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分类积累等。

(二) 本选题 的理论意义、研究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还包括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个小学生语文素养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的高低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还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还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45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积累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广读书、丰富语言积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教师要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接受的信息量就增加了,这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可见,课外、校外资源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积累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积累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本选题的创新程度。

积累有助于表达,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助于学生说话和习作。更为重要的是,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起来,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理解词义除了用到字典、词典外,还需要生活积累的参与。推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除了联系上下文,离不开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材料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效果就好,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而又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研究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研究分析省内外兄弟学校的研究的经验成果出发;从农村乡镇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出发;从我中心校师资现状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文积累运用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途径 :

1.(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语文积累的看法及对语文积累运用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省内外相关小学关于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的信息,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3).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2.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路线。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用心的教育学理念做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质,并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

3.以点带面,推动全局。骨干教师是教育科研的排头兵,让他们做课题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依靠骨干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传播信息,辐射成果,推动新的教

育理念,新的教法、学法在全镇开花结果。从学校规模来说,以3所完全小学带动11 所非完全小学。边实践边总结把成功的做法推广到各小学。

4.寓课题与常规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二)重要观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成人一样,赋予他们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为学生语文积累提供更多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个性潜能得到做大限度的发挥。

2. 遵循整体性原则。树立大的教学观念。注意各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功能,主要是做好教法与学法的紧密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

3.把握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小学语文新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学生在潜心学文中读中积累。

4..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进行积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将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结合,通过课外阅读书报刊、看电视电影,听广播,上网,参加各种活动等, 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5.探索实践积累与运用间的关系。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更好地表达服务,为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条件。反过来,运用亦是提高积累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可加深理解,唤起学生的记忆。

6. 引导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7.提高教师指导课内与课外积累的能力及教科研水平。

三、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教育理念,本着以“教材为根本,适度拓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分类积累”活动,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小学教育论文撰写与例举:叶昂龙,宁波出版社,XX年。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5第一版。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了“十五”市级课题“小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活学”研究课题。

(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中心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后勤人员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1.从学校和学生情况来看,XX年以来,我校一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低年级从“我的采蜜集”入手,中高年级开展了“分类积累”,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积累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主动积累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和运用,这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并且多次在县和大学区级教学活动中做课,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

3.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4—.5)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收集文献及实践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制定研究方案,准备开题报告,培训课题组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6—.6)实验阶段。

(1)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新课标等基础理论,并深入实践研究。

( 2)各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具体研究,重视个案积累。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及时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7—.8)总结阶段。

(1)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2)推广研究成果。

(三)资料设备:电脑、多媒体、网络、图书、科研场所等。中心校责成一名教导主任专门负责课题所需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在保存书面文档的同时,保存电子文档。

(四)科研手段:我们将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修工作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3所完全小学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引领,聘请教研室同志做课题顾问。通过组织开展理论讲座、听课评课、主题研讨、小小展示台、学习小标兵评比等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积累成果。走出去,请进来,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把课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设计,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作业 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 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 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 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 “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 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 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 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 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 以情感 认知为主线, 通过自主、 调查、 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 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 计与评价体系。 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 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 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 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 研究方案。 完成 《申报评审书》 填写。 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 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 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 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 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页3]_综合实践活动总结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1、主题确定由完全由学生生成到学校有规划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性。在第一学期的实验中,由于对课题生成性的片面理解,认为施于学生的任何活动主题都是生成的,导致活动进程缓慢。同时发现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有的活动主题泛、大,有的没有研究的价值,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但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会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在第二学期里我们立足社区环境资源特色,确定学校总课题——《走进安海》。再根据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探索能力,产生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子课题:二年级以“家乡的风味小吃”为主线、三年级以“家乡的风俗习惯”为主线,四年级以“家乡的支柱产业”为主线,五年级以“家乡的名胜古迹”为主线来开发课程资源。实验了一学期下来,发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生成性,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要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和选择的。因此,在这些预成的主题下,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如二年级,在学生品尝了安海的各色风味小吃后,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桔红糕”,就产生了《品说桔红糕》这一主题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在获知安平桥(五里桥)被列入泉州十八景,他们想进一步探索安平桥的过去和现在,就产生了《漫话安平桥》这个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发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当然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肯定其存在价值,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2、活动课题主线由单一地关注家乡扩展到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多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构成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实施一学期的“走进安海”系列活动后,我们发现我们探究的范围太狭隘了。于是,在第二个学期实验时,我们重新确定学校活动课题总主线——《童眼看世界》,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生成各年段的活动课题的子主线。如:二年级以“小小的我”为主线,包含:我的出生、认识我自己、我的身体、我爱我自己等;三年级以“我的家庭”为主线,包含:我的爸爸妈妈、父母的节日、尊老爱幼等;四年级以“我的学校生活”为主线,包含: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学习用品、我的校园、我为学校出谋献策,校园植物户口簿等;五年级以“我们成长的地方”为主线,包含: 家乡的风味小吃、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名胜古迹等;六年级则以“我们与社会对话”为主线,包含:环保、青少年成长话题,社会问题等。这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科学方面、环保等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将近一年的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利的保证。

3、活动模式由表演式的汇报课到主题策划课到方法系统指导的常态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如邹开煌教授说的“上什么,怎么上?”对于大多数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具体的操作。因此我们在XX年的4月召开了第一次的案例研讨活动,初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采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整理→进行交流汇报。教学实践的结果显示,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教师往往要用很大的力度去逐个指导,而且活动周期长。

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页2]_综合实践活动总结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1775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实验给校园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形成研究的课题,并针对课题研究分成合作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宣传。三年来共开发142个小课题,共完成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1105份,,“采访卡”756份,“调查表”572份,“评价表”近960份,“问题卡”225份,撰写“体验日记”2120篇,“活动感言”2057篇,“自创作品”392份,“手抄报”620张。

3、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更新观念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整理收集了“实践·收获·启迪”、“创新·成长·领悟”、“课题实验组教师论文案例集”、“课题各阶段计划和小结集”、“师生活动剪影”等五本书,其中收录优秀案例,课堂实录,精选论文、学生用书、学生活动剪影以及创作的作品。

4、在课题研究实验中,专家指导组、行政、课题组成员、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深入第一线,共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将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焕发出精彩的光芒。

二、课题研究实验的启迪

(一)在课时设置上

在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时的设置上给予了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活动内容如果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在两节课中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而且我们还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意注意不够集中,如果两节课连续上,极容易呈现出疲惫的状态。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而这样做的局限是:任课教师必须兼任本班其他学科的教学,才能保证课时的安排得到落实到位。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这样的课时设置还是不够合理。于是,在第二年里,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每周三节课,一节单独,两节集中。据大部分教师的反映,这样设置合理、有效。一节单独课便于落实上个星期布置的任务,或者进行主题的生成,或者对这个星期的活动作个安排,而两节集中课又刚好可以开展活动,或者进行汇报。这是较多老师满意的一种设置方式。因此,为保证课时落实到位,同时又考虑到该课程主题的灵活性、生成性等特点,现在,我们课时的设置是每周三节,一节单独,两节集中。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功课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开发。第一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既有本班的班主任,也有科任老师,还有跨越年段的其他老师,其中我们发现:跨越年段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老师有时不易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对学生做活动的具体指导有时不容易到位。第二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而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保留了原来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继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安排了同年段的老师跨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由本班的班、科任老师担任,在功课紧张时不容易保证课程的课时数,经常会挪作他用,不能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而采用同年段老师跨班担任的效果最为理想,既保证了课时数,也较为熟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利于操作。同时,在第二年下学期,我们还发现了因为信息技术是属于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目,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担任,只有实用性,而没有系统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扎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应用。所以,在第三年的实验中,我校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增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每周就有三节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小学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科研,全文共 6605 字

+ 加入清单

2019小学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将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

当前义务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不良的环境和不健全的后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在相当多的地方,“学困生”的比例要超过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生源覆盖面大,但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些带着或学习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学生从不同的教学点涌进了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实现。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引导,让老师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特别关爱“学困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对于探索和完善我国“学困生”健康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绩效中有爱迪生。”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等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助于每位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有助于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并实现专业化成长。

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可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马加爵事件后,国内大部分学校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以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关于“学困生”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如桂林市西山小学《“差生”的研究与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华县罗埠镇中心小学《关于优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环县外淌小学《小学数学“学困生”不良心态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等,他们的这些研究为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他们未能就其深层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剖析,未能对学生这一本体从心理角度做出对策思考。从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看,理论研究多于应用探索,口号形式多于实践实验。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和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于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着手于途径和模式的试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将易于推广,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体系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传统教学体系对待“学困生”的办法就是倾盆大雨似的布置操作性练习,弄得他们负担过重,非但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会使他们更加落后。他主张对“学困生”在非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上下功夫。

1、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6、新课程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1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差,学习吃力,不遵守纪律的部分在校生(参考北京师范大学苏达礼教授的观点)。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一书中指出: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学习失能)、学习不良(学习差生)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有所区别。学习障碍即学习失能,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适应。学业不良即学习成绩低下或落后,也被称为“学习差生”,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狭义的学习困难专指学习障碍,广义的学习困难包括学业不良。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智商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出学习成绩低下。

本课题所指的“学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这一定义比较接近学业不良的定义,是一种倾向于广义的理解。“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一般是指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发展指转化和提高的过程,是指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辅导下,使其“自我正确的认知——自我积极的体验——行为的自我引导——自我反思内化——自我品质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成绩、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力求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饱尝学习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发展能力,坚实地迈向成功。

(二)课题研究对象

根据“学困生”界定标准,每个实验教师选取5—10名“学困生”进行调查、访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类型、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

(1)“学困生”的类型

根据能力和个性两个维度,“学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能力型困难:有些学生在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个性特征指标为中等水平,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暂时型困难:个别学生综合能力尚属一般,观察力中上水平;个性特征指标均在中上水平;但由于意外因素,诸如生病缺课、家庭变故或其它意外情况耽误了学业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动力型困难:有些学生综合能力一般;个性特征指标水平偏低(包括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由于环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习缺乏动力、缺乏自制力而导致学习困难。

整体型困难:思维、言语、数理能力差;动机、意志等水平低。

(2)“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学困生”是由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遗传、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来说有认知能力缺陷、基本学习技能失调、动机情绪、个性。

③环境因素。

影响学习困难的环境因素可能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从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从社会来看,社会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社会规范与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学校来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查找“学困生”的原因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个“学困生”的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2、“学困生”的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教师应让“学困生”在爱与真诚的水乳交融之下,换其心,动其情,激其志,导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并得到灵与感的升华。

(1)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对策。

①对于暂时性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的话比较容易转变,否则错失良机会发展为稳定性的学习困难。必须抓紧时间找出最近影响学生的不良因素对症疏导。

②对于能力型困难学生,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并不低,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认知障碍和技能障碍来指导训练,并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③对于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④对于整体性困难的学生来说,则需全面指导,特别是进行个别补救教学。

(2)倾注爱心,以心换心。

① 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② 鼓励善待“学困生”,培养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动其情是关键。

(3)在具体的教学中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效。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动机和自信。教师要为“学困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习上的成功。

① 在课前预习中指导“学困生”。

② 学生当主角,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

③ 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

④ 自批互改和订正奖励制相结合。

3、如何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研究国内外各方面对“学困生”转化的著作、论述、演讲等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科学、更丰富、更有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困生”转化方面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掌握“学困生”转化的实际进行情况,在调查研究法的几种类型中,我们较多采用个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教育观察法

观察是发现科学原理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前进。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促使”学困生”转化的最佳途径。

4、行动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中人的参与性,师生都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广泛接触交往,达到传输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谐境界。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逐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总结出研究的得失,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阶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果。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XX年3月——XX年8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

3.对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习惯和家庭背景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实验后期测试做对比参考。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XX年9月——XX年7月

1.研究“学困生”身上以往的特点,分析造成“学困生”的成因,为研究确定方向。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以课外交流为渠道,用真情和赏识眼光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中期总结: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好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XX年7月——XX年8月

1.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研究推广计划。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1)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汇集为《“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汇编》。

(2)撰写《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

2.实践类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实际案例、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开展一系列展示、座谈等研究活动,并进行大面积课题延伸、推广活动。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刘艳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金红娟、史慧娴、杨智霞、周慎锐、庞春慧、李惠敏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郭荔、张慧、杨漫漫、朱景、胡涵、刘洋、刘子静、丁玲

刘红英、张莉松、赵淑娟、李林胜、朱运发、朱营娟

进行“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为课题实施积累素材。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是课题的骨干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研究成员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还有多人担任学校年级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她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业务能力较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此外,她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热情较高,有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撰写的相关论文有多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或获奖。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有:原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XX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子课题,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有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所在单位图书馆内藏书近20万册,且与数学教学和研究相关的图书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本项研究的需要。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别调研了学校的各个年级有关“学困生”的资料,完成了对课题可行性的论证与分析。我们还对校内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调研,认真剖析“学困生”出现的成因、类型以及发展策略等问题,做到研究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些对课题的有效实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十、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河南大学出版社,XX年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

[5]周宏、高长梅、刑莉亚.《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下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6]柳斌.《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下.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7]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科研,全文共 238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名称:

《中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研究》

二、课题性质:

本课题是应用型研究课题

三、课题定义: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努力提供一种情境,让学生个人或小组积极讨论、研究、发现,还学生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充分尊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信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想干就干,想写就写,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它以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纽带,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主动,教师主导,活动点拨,反馈矫正,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四、课题的提出: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则过分强调预设和封,。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搞活,开放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而多年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大多属于封闭式教学,机械地让学生听,一算一练缺少创新教育的环境。学生由此在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及开发创造力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何寻求一种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成了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新课标这一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式教学而提出来的,其实质是要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式教学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开放,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情境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

1、开放教学内容

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数学内容是数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开放性教学,就要在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拟出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开放性教学内容。

2、开放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机械的听讲为主的, 我们开放式的学生学习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师生、生生间多边互动的活动,具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又分为三个小环节:( 1 ) 试一试;( 2 ) 议一议; ( 3 ) 辩一辩。

3、开放教学过程

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动态的教学过程是指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适时变化的,而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则成为调整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动态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过程。

4、开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设置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方式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谜语情境、儿歌情境、比赛情境。总之,创设情境应有较强的指向性,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

5、开放教学评价

我们在研究开放式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评价方式应是多元的,又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校共评为主。在评价时,我们将考虑以下三点:(1)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心理;(2)重视对学生的信任;(3)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本课题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而考虑的课题。此课题涵盖面较大,又可以分解为五个子课题:《开放数学教学内容研究》、《开放数学学习方式研究》、《开放数学教学过程研究》、《开放数学教学情境研究》、《开放数学教学评价研究》。

由于该课题的研究范围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及学校、社会、家庭各个方面,既利于教师根据本校情况选择子课题及小课题,又利于全组的合作研究。

六、国内外同课题的研究状况:

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研究,国内外各种媒体均有报道。其中辽宁、江西及我省牡丹江等地方深入较早,研究比较系统、扎实,效果显著。其经验及成果可操作性较强,对于我校此课题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我市范围内对此课题研究不够广泛,作法不够深入。所以对此课题研究对我校及至全市数学教学将是有益的举措。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并将其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课题研究,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是受思想支配,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有利于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它,教师看得更高,更远,有更多时间学习现代理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同时对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教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还将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帮助教师走进科研工作的阳光大道,对于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和促进各校区域间的整体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开放式教学研究中,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这是开放式教学的根本目的。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理论研讨、实践探究法为主,通过示范课、交流会等形成进行深化和推进。

九、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数学,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此课题的研究将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将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其效果将立竿见影。对此研究,我们要求全员参加,认真确立子课题,由小至大,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力求实效。研究方法以实践探究法为主,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预计五年完成本课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