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实用20篇

浏览

7007

范文

748

酸奶制作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酸奶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对酸奶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在生产现场将科学的原理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

酸奶是以乳为原料(或加入蔗糖),杀菌后经乳酸发酵而制成,且具有细腻的凝块和特别芳香风味的乳制品,也叫酸凝乳或酸牛奶,是发酵乳制品。酸奶可以是牛乳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也可以经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灭菌后,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现在生产中采用将原料乳灭菌后加入乳酸菌的方法生产酸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会有杂菌污染,造成酸奶出现异味或发酵失败。

酸奶发酵过程中,原料乳中的乳糖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随着乳酸的形成,溶液的pH逐渐达到酪蛋白的等电点(酪蛋白是乳中的一种蛋白质,等电点时pH为4.64.7),使酪蛋白聚集沉降,从而形成半固体状态的凝胶体物质。

三、实验材料

纯牛奶、盒装酸奶、白糖、勺子、一次性杯子、保鲜膜、筷子、恒温箱、水浴锅

四、实验步骤

①消毒。将容器(一次性杯子等)、搅拌的工具(勺或筷子)放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紫外线对其进行杀菌消毒。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可直接放在40℃的水浴锅中预热。若是鲜奶一定要先煮沸消毒,待温度降到40℃左右以不烫手为宜。

②接种。将温牛奶从水浴锅中拿出,在超净工作台接种。准备工作完成后(用酒精对手进行消毒处理),先将100毫升纯牛奶倒入一次性杯子中,再在往其中加入酸奶(一般比例为5:1-10:1),最后加入6克白糖。原料加完后用筷子搅拌均匀,用保鲜膜将杯子全面封紧。

③前发酵。放恒温箱中(40℃左右)。一般发酵8一10小时即可,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发酵时间,发酵时间越长酸度越大。

④后发酵。刚做好的酸奶酸味比较淡,口感不够好,应将其放入冰箱冷藏。8一12 h以后即可食用,口感较好,酸甜适中。品尝时还可酌情加入蜂蜜或糖、各种水果。

五、实验结果

牛奶中有乳糖,生物的无氧呼吸可以把糖类分解成乳酸;酸奶制作需要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由于操作不是在无菌条件下,所以实验前要将器具消毒,保证乳酸菌为优势种;带盖子的瓶子或盒子要拧紧、盖严目的是创造无氧环境。

学生制作的酸奶感觉酸度够,甜度不够,因是加糖比较少。生加糖量以中等大小勺子为单位调节用糖

量,因为学生不愿意用天平称蔗糖,觉得那是在做实验而不是食物。

③发酵剂添加量为2%-3%,用市售酸奶作发酵剂添加比例为1:5(市售酸奶:原料乳),添加量不宜过大,过大则会出现产酸过快,凝乳中蛋白质脱水收缩,致使乳清析出过多,产品组织状态粗糙,成品中有发酵剂味。选用市售酸奶作发酵剂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报告范本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报告范本

姓名

学号

成绩

日期

同组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名称:糖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糖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二、仪器与药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药品:(1)试剂:5%α-萘酚乙醇溶液、浓硫酸、10%硫酸溶液、Benedict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苯肼试剂、1%碘溶液等。

(2)样品:2%葡萄糖溶液、2%蔗糖溶液、2%淀粉溶液、2%果糖溶液、2%麦芽糖溶液、糖尿病病人尿液、10%乳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10%果糖溶液、10%麦芽糖溶液、1%糊精溶液、0.5%糖原溶液

三、实验原理及主要反应方程式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通常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糖类物质与α-萘酚都能起呈色反应(Molish反应)。单糖、双糖、多糖均具有这个性质(苷类也具有这一性质)。因此,它是鉴定糖类物质的一个常用方法。

单糖及含有半缩醛羟基的二塘都具有还原性,多糖一般无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糖叫做还原糖,能还原Fehling试剂、Benedict试剂和Tollens试剂。

蔗糖是二塘没有还原性,但在酸或酶的催化下,可水解为等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其水解液具有还原性。蔗糖水解前后旋光方向发生改变,

因此蔗糖水解反应又称转化反应。用旋光仪可观察到旋光方向改变的情况。

还原糖存在变旋光现象,其原因在于α、β两种环状半缩醛结构通过开链结构互相转化,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用旋光仪也可观察到变旋光现象。

单糖及具有半缩醛羟基的二糖,可与苯肼生成糖脎。糖脎有良好的黄色结晶和一定的熔点,根据糖脎的形状、熔点及形成的速度,可以鉴别不同的糖。

部分的多糖和碘(I2)液可起颜色反应,一般淀粉遇碘呈蓝色,而糊精遇碘呈蓝色、紫色、红色、黄色或不显色,糖原与碘一般呈红棕色,纤维素与碘不显颜色。

四、实验步骤

[注1]Molish实验的反应式如下: 糖类物质先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糖醛衍生物,后者再与α-萘酚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间苯二酚、麝香草酚 二苯胺、樟脑可用来代替α-萘酚。其他能与糖醛衍生物缩合成有色物质的化合物,也都可以代替α-萘酚。

此颜色反应时很灵敏的,如果操作不慎,甚至偶尔将滤纸毛或碎片落入试管中,都会得正性结果。但是,正性结果不一定都是糖。例如,甲酸、丙酮、乳酸、草酸、葡萄糖醛酸、没食子鞣酸和苯三酚与α-萘酚试剂也能生成有色的环。1,3,5-苯三酚与α-萘酚的反应产物用水稀释后颜色即行消失。但负性结果肯定不是糖。

[注2]Benedict试剂的制备:

硫酸铜晶体(CuSO?5H2O4)17.3克,柠檬酸钠晶体

(C4H5O7Na?2H2O)173克,无水硫酸钠100克或Na2CO3?10H2O200克。

将柠檬酸钠、碳酸钠先溶于700毫升水中,可加热助溶,放冷。再把硫酸铜溶于100毫升水,慢慢倾入上述混合液中,不断搅拌,加水至1000毫升,必要时过滤,备用。

五、数据与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测得数据及误差分析)

六、问题讨论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心育知识与技能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心育知识技能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

主题词:心育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渗透

XX年7月始,我们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中进行了“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该实验在XX年经教育部规划课题总课题组批准,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此课题经过四年的实验,已经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并达到预期目的,现予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心育知识应用的基本理念。

在心育活动课和学科教学中进行心育知识应用教育,使学生 反扑归真,旨在以养成学生诚实、守信为本的品格,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非学科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心育活动课的基本特点。

是使学生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也正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或文字表达出来。

心育知识的应用与活动课的开展有助于新课改的实施。

一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的过程,它正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目标要求。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品德教育,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和劳动、社会等学科的实践活动的内容结合,都较好地体现了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心育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互渗互促、相辅相成的整合活动。

三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扁、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五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七是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操作要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遵循青少年的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二、心育知识应用研究的主要措施

学科渗透心育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由各实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二是体现学校和社区特色;三是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活动主题。

为了扎实有效地实现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常”字,注重了一个“果”字,切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突出一个“实”字。

第一,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实。不论是学生按主题引领活动,还是自主活动都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

在活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种类可多种多样。不论是侧重观察、记录、搜集、整理、操作、实践、讨论、比较、分类、撰写实验报告或动手制作;还是侧重社会考察、讨论分析、模拟会议、角色扮演、辩论明理、社会访谈等实践活动,都注重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萃取和分液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碘水、CCl4

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

四、实验步骤:

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

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

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

五、实验室制备图:

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

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

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

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色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下层为紫色;

5、萃取剂的选择

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

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粗盐的提纯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

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生物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797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

篇1

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篇2

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篇3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

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三、材料用具

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或紫药水)

四、实验过程(见书p39)

1.洋葱根尖的培养(提前3—4天)

2.解离:5min

3.漂洗:10min

4.染色:5min

5.制片

6.镜检

五、注意

1.解离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解离充分,组织才能分散,细胞也不会重叠。

2.漂洗时间一定要足够,否则细胞染不上色。

3.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特别是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六、讨论

1.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2.在观察清楚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以后,绘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简图,并标明时期。

生物实验工作计划

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生物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生物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大力配合学科老师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重点工作

1、为新课程教学配备新的实验仪器。

2、保证每个实验按要求保质保量及时开出。

3、配合任科老师做好各年段学生实验强化课本知识的学习工作。

三、具体工作

1、100%开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按要求(保证数量和质量)在教师上课前布置好每个实验,决不拖延时间影响教学。

2、上实验课时,(在我没课的情况下)去实验室巡视,帮助老师排除故障,解难释疑。仪器坏了、试剂不够,进行维修和补齐,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

3、实验完毕,及时检查仪器的数量和质量,如有差错按制度处理;及时补充试剂量,保证下个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有关的实验记录(如时间、人数、容易出故障的地方及改进办法等)。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实验室、仪器室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有关玻璃破损赔偿规定》等,并上墙。经常打扫卫生,做到仪器无尘、教室整洁。

5、期初、期末各进行一次帐物校对,做到两者相符,并做好有关的报损记录。平时经常查看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能修的及时修理,不足的及时购买。

6、补充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明确实验室职责,定期检查灭火器材及其他设备,建立管理责任人自查,实验室组织抽查的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实验指导教师配合、系领导关心支持、学生配合,确保实验室全年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初中生物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 练 习 使 用 显 微 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 (先低后高)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 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 1

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思考回答:

1、在进行低倍镜观察时,使镜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什么地方?为什么?

2、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平面还是凹面?

3、怎样计算出视眼中的图像的放大倍数?

4、若视眼中“e”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到视眼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实验报告参考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题目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二、实验目的

1.熟悉Windows XP的文件系统。

2.掌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下,对文件(夹)的选择、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启动资源管理器并利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文件。

2.在D盘创建文件夹

3.在所创建文件夹中创建Word文件。

4.对所创建文件或文件夹执行复制、移动、重命名、删除、恢复、创建快捷方式及设置共享等操作。

四、实验步骤

(一)文件与文件夹管理

1.展开与折叠文件夹。右击开始,打开资源管理器,在左窗格中点击“+”展开,点击“—”折叠

2.改变文件显示方式。打开资源管理器/查看,选择缩略、列表,排列图标等

3.建立树状目录。在D盘空白处右击,选择新建/文件夹,输入经济贸易学院,依次在新建文件夹中建立经济类1103

4..创建Word并保存。打开开始/程序/word,输入内容。选择文件/另存为,查找D盘/经济贸易学院/1103班/王帅,单击保存

5.复制、移动文件夹

6.重命名、删除、恢复。右击文件夹,选择重命名,输入新名字;选择删除,删除文件

7.创建文件的快捷方式。右击王帅文件夹,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8.设置共享文件。右击王帅,选择属性/共享/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确定

9.显示扩展名。打开资源管理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高级设置,撤销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

(二)控制面板的设置。

1.设置显示属性。右击打开显示属性/桌面、屏幕保护程序

2.设置鼠标。打开控制面板/鼠标/按钮(调整滑块,感受速度)、指针

3.设置键盘。打开控制面板/键盘/速度(调整滑块,感受速度)、硬件

4.设置日期和时间打开控制面板/日期和时间

5.设置输入法。打开控制面板/区域与语言选项/详细信息/文字服务与输入语言

(三)Windows附件的使用

1.计算器。打开开始/所有程序/附件/计算器/查看/科学型,

2.画图。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画图/椭圆/填充/选定

3.清理磁盘。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清理,选择磁盘,确定

4.整理磁盘碎片。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碎片整理

五、实验结果。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和上机,我掌握了包括文件的管理、控制面板的设置、Windows

附件的使用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让我对计算机有了初步认识。

六、实验心得

对文件的管理、控制面板的设置、Windows附件的使用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学习,让我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简单操作有了熟练地掌握,使我对计算机的运用充满好奇与热情,也为我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更好的让计算机服务于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老师辛勤教导下,在我的努力学习下,我一定能够让计算机及其运用技术创造我们更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科学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实验内容 5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 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结论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物理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排水集气法》的化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排水集气法》的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排水集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的不易容于水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①检----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③夹----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点----点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取----将导管从水槽内取出。

⑦灭----熄灭酒精灯。

实验名称:

排空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集气瓶,试管

实验步骤:

把集气瓶口向上放置,然后把通气体的导管放入瓶中,此时还要在瓶口盖上毛玻璃片,当收集满的时候把导管拿去,然后盖好毛玻璃片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XRD物相分析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X 射线衍射仪的使用及进行定性相分析的基本原理。

2.学会用PDF软件索引对多相物质进行相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布拉格方程:2dsinn

X 射线衍射仪是按着晶体对 X 射线衍射的几何原理设计制造的衍射实验仪器。在测试过程,由X 射线管发射出来的 X 射线照射到试样上产生衍射效应,满足布拉格方程的2dsinn,和不消光条件的衍射光用辐射探测器,经测量电路放大处理后,在显示或记录装置上给出精确的衍射峰位置、强度和线形等衍射信息,这些衍射信息可作为各种应用问题的原始数据。X 射线衍射仪的基本组成包括;X 射线发生器、衍射测角仪、辐射探测器、测量电路和控制操作、运行软件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在衍射测量时,试样绕测角仪中心轴转动,不断地改变入射线与试样表面的夹角,射测量时,试样绕测角仪中心轴转动,不断地改变入射线与试样表面的夹角,与此同时计数器沿测角仪圆运动,接收各衍射角所对应的衍射强度。任何一种结晶物质都具有特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波长的X 射线照射下,每种晶体物质都产生自己特有的衍射花样。每一种物质与它的衍射花样都是一一对应的,不可能有两种物质给出完全相同的衍射花样。如果试样中存在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物质时,每种物质所特有的衍射花样不变,多相试样的

衍射花样只是由它所含各物质的衍射花样机械叠加而成。在进行相分析时,只要和标准的PDF衍射图谱比较就可以确定所检测试样里面的所存在的相。

三、实验仪器,试样

XRD仪器为: Philip X’Pert diffractometer with Cu-Ka radiation source (=1.54056) at 40Kv。

实验试样:Ti98Co2基的合金

四、实验条件

2=20-80o

step size:0.05o/S

五、实验步骤

1.开总电源

2.开电脑,开循环水

3.安装试样,设置参数,并运行Xray衍射仪。

4.Xray衍射在电脑上生成数据,保存数据。

5.利用orgin软件生成Xray衍射图谱。并依次找出峰值的,并与PDF中的标准图谱相比较,比对三强线的,确定试样中存在的相。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含Ti98Co2基试样在2=20-80o,step size:0.05o/S实验条件下的Xray衍射图的标定如下图:

Ti

TiCo

Intensity(a.u.)

304050607080

deg)

经过与PDF标准衍射图谱比较,可以确定里面含有Ti和CoTi这两相。但可能含有其他相,只是含量很小,通过Xray衍射实验不能识别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353 字

+ 加入清单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

一、前言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 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 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 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 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 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 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 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 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 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 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 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 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 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 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 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 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参考文献

注1、《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一书中讲到碱性铁镍蓄电池的内容。

1979年北京第2版,统一书号:15045 总2031-有514湖南省邮电管理局《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编写组,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 刘武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校本培训课题实验总结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培训,全文共 2171 字

+ 加入清单

校本培训课题实验总结报告范文

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自修-反思”式课题实验语文组取得较好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国家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一生物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见书P47)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FPGA使用入门实验报告示例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FPGA使用入门实验报告示例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ISE 13.2集成开发环境和Modelsim软件的使用方法;

(2) 熟悉S6 Card实验板的使用方法。

(3) 掌握使用Verilog HDL语言实现常用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方

法。

(4) 了解Chipscope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二. 实验内容

(1) 熟悉S6 CARD实验板;

(2) 熟悉ISE集成开发环境;

(3) 3比特加法器仿真与上板实验

(4)m序列产生器仿真与在板Chipscope调试。

三. 实验过程依照指导书进行

四. 实验代码分析

(1)3bit加法器(见注释)

module m_seq_gen(

//端口I/O定义

input clk,//定义clk为输入类型

input reset,//定义resert为输入类型

output seq//定义seq为输出类型

);

//内部信号说明

reg [3:0] state;//定义变量state,为寄存器型,位宽为4

//功能定义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eset)//当clk上升沿来到或者reset下降沿来到,//触发敏感事件,执行以下程序

begin

if(!reset)//如果不是reset下降沿来到

state

else

begin

state[3:1]

state[0]

end

end

assign seq = state[0]; //连续赋值,将state第一位值赋给seqEndmodule

(2)m序列测试文件代码分析(见注释)

module test_m;

// Inputs,将clk和reset定义为寄存器类型

reg clk;

reg reset;

// Outputs

wire seq;//将seq定义为连线类型

// Instantiate the Unit Under Test (UUT)

m_seq_gen uut (

.clk(clk),

.reset(reset),

.seq(seq)

);

initial begin

// Initialize Inputs,将初始值均设为0

clk = 0;

reset = 0;

// Wait 100 ns for global reset to finish

#100;

reset = 0;

#50 reset = 1;

// Add stimulus here

end

always #10 clk = ~clk;//产生测试时钟,延时10s后使时钟取反endmodule

五.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1.3比特加法器(见注释)

(1)功能仿真波形

由上图可知加法器功能正常,且当a、b之和大于7时产生进位

(2)时序仿真波形

板子上拨码开关的6、7、8和1、2、3分别作为加法器的输入,D1-D4 LED灯分别表示cout和sum,拨动拨码开关,观察

LED

的变化。

实验板实照

由上图可证程序运行正常,3比特加法成功

2. m序列产生器

(1)产生原理:每一个周期内,第一个和第四个寄存器的值作异或

运算后,寄存器移位,运算出的值赋给第一个寄存器,构成新的系统寄存器状态值。

(2)功能仿真波形

第一行为时钟信号,第二行为重置信号,第三行为输出的m序列。

(3)Chipscope波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实验报告参考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96 字

+ 加入清单

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

(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

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aoh/mol·l-1

naoh/mol·l-1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测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aoh/mol·l-1

m样/g

v样/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ωh2c2o4

h2c2o4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实验结果与讨论:

(1)(2)(3)……

结论:

例二合成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题目:溴乙烷的合成

实验目的: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验步骤现象记录

1.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产率:9.8/13.7=71.5%

结果与讨论:

(1)溶液中的橙*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171 字

+ 加入清单

一、原理

流感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具有识别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HA试验由此得名。HA蛋白的抗体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够干扰HA蛋白与红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出现抑制现象。

二、应用

该试验是目前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可用于流感病毒分离株HA亚型的鉴定,也可用来检测禽血清中是否有与抗原亚型一致的感染或免疫抗体。

三、缺点

只有当抗原和抗体HA亚型相一致时才能出现HI现象,各亚型间无明显交叉反应;除鸡血清以外,用鸡红细胞检测哺乳动物和水禽的血清时需要除去存在于血清中的非特异凝集素;需要在每次试验时进行抗原标准化;需要正确判读的技能。

四、试验步骤

1  阿氏(Alsevers)液配制

称量葡萄糖2.05g、柠檬酸钠0.8g、柠檬酸0.055g、氯化钠0.42g,加蒸馏水至100mL,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

69kPa 15min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3.8%枸橼酸钠(3.8g枸橼酸钠,100ml超纯水),101 kPa,20min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保存期1个月)。

2  10%和1%鸡红细胞液的制备

2.1采血

用注射器吸取阿氏液约1mL(3.8%枸橼酸钠),取至少2只SPF鸡(如果没有SPF鸡,可用常规试验证明体内无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的鸡),采血约2~4mL,与阿氏液混合(3.8%枸橼酸钠),放入装10mL阿氏液(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混匀。

2.2 洗涤鸡红细胞

将离心管中的血液经1500~1800 r/min 离心8分钟,弃上清液,沉淀物加入阿氏液(生理盐水),轻轻混合,再经1500~1800 r/min离心8分钟,用吸管移去上清液及沉淀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再重复2次以上过程后,加入阿氏液20 mL(生理盐水),轻轻混合成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不超过5天。

2.3  10%鸡红细胞悬液

取阿氏液保存不超过5天的红细胞,在锥形刻度离心管中离心1500~1800 r/min 8分钟,弃去上清液,准确观察刻度离心管中红细胞体积(mL),加入9倍体积(mL)的生理盐水,用吸管反复吹吸使生理盐水与红细胞混合均匀。(此步

可省略,直接配制1%红细胞)

2.4  1%鸡红细胞液

取混合均匀的10%鸡红细胞悬液1 mL,加入9 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即可。(根据检测血清的数量,估算一下需要的1%鸡红细胞量,可按0.3ml/每份血清)

3 抗原血凝效价测定(HA试验,微量法)

3.1 在微量反应板的1孔~12孔均加入25μl PBS(生理盐水),换滴头。

3.2吸取25μl抗原加入第l孔,混匀。

3.3从第1孔吸取25μl,病毒液加入第2孔,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第3孔,如此进行倍比稀释至第11孔,从第11孔吸取25μl弃之,换滴头。

3.4每孔再加入25μl PBS(生理盐水)。

3.5每孔均加入25μl 体积分数为1%鸡红细胞悬液(将鸡红细胞悬液充分摇匀后加入)。

3.6振荡混匀,在室温(20~25℃)下静置40min后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反应1小时)。对照孔红细胞将呈明显的钮扣状沉到孔底。

3.7结果判定  将板倾斜,观察血凝板,判读结果。

能使红细胞完全凝集(100%凝集,++++)的抗原最高稀释度为该抗原的血凝效价,此效价为1个血凝单位(HAU)。注意对照孔应呈现完全不凝集(-),否则此次检验无效。

4 血凝抑制(HI)试验(微量法)

4.1 根据3的试验结果配制4HAU的病毒抗原。以完全血凝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终点,终点稀释倍数除以4即为含4HAU的抗原的稀释倍数。例如,如果血凝的终点滴度为1:256,则4HAU抗原的稀释倍数应是1:64(256除以4)。

4.2 在微量反应板的1孔~11孔加入25μl PBS(生理盐水),第12孔加入50μl PBS(生理盐水)。

4.3 吸取25μl血清加入第1孔内,充分混匀后吸25μl于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0孔,从第10孔吸取25μl弃去。

4.4 1孔~11孔均加入含4HAU抗原25μl,室温(约20℃)静置至少30min。

4.5 每孔加入25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混匀,轻轻混匀,静置约40min(室温约20℃,若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条件下进行),对照红细胞将呈现钮扣状沉于孔底。

4.6 结果判定

试验成立的条件: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1og2,阳性对照孔血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以完全抑制4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

HI价小于或等于31og2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大于或等于41og2为阳性。

五、HI试验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抗原和对照阳性血清。针对Re-4和Re-5株疫苗免疫采用相应抗原和对照阳性血清。

同一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制成的抗原,如果毒株来源不同,则可能会存在抗原性差异,从而使检测同一血清的结果有差别。一般来讲,疫苗种毒株如果与抗原所用毒株相同时,则所测得的HI效价较高。

2、合理使用和保存抗原。反应试剂要按规定保存和使用,冻干的试剂应按照说明中规定的体积重新溶解并保存。要避免杂菌污染,因为污染所造成的非流感起源的凝集素也可与所有抗血清发生非特异反应。为避免反复冻融和细菌污染,可以无菌操作将试剂分装成小包装。

3、反应温度不能太高。若在37℃ (如温箱)下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声光控路灯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一试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光敏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的应用以及声控的交流信号的处理

2。掌握继电器的引脚结构以及其应用方法

3。熟练掌握三极管三个引脚的引用电路

4。熟练掌握LM324运放作为比较器和运放的应用电路

5。掌握与门的工作原理和引脚接法,并应用到实际电路中

实验内容

1。按要求搭接电路,并调整电路,(注意运放被烧坏)

2。完成电路的工作,实现基本原件的功能

三实验器材

光敏三极管一只,光敏电阻一只,LM324运放一个,继电器一个,9014三极管一个,二极管一个,100k的电阻两个,47k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导线若干,直流电源设备

四基本原理

光敏三极管在红外光照射下导通获得低电平,从而通过比较器和继电器来控制灯的熄灭状态

光敏三极管在遮光下截止获得高电平,从而通过比较器和继电器来控制灯的点亮状态

光敏电阻在光照射下导通获得低电平,从而通过比较器和继电器来控制灯的熄灭状态

光敏电阻在遮光下截止获得高电平,从而通过比较器和继电器来控制灯的点亮状态

用麦克风作为声音的源,通过滤波放大,整流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再转换为电压信号,从而控制继电器,来实现灯亮与灭的控制

用与门将二者相结合,共同作为与门的输入信号,将输出引出,来控制继电器实现控制灯的亮与灭

五试验步骤

1。找齐电路所需的基本原件,搭接电路。

2。测试电路中的各个点的电压状态

3。检测完电压之后,开始进行对光敏三极管遮光和曝光处理,看电灯是否有闪烁的变化

4将光敏三极管换成光敏电阻做步骤3同样的处理方法,看电灯是否有闪烁的变化

5。将麦克风的输入转换为电压控制继电器

6。用与门将声光信号作为输入,同时引出输出来控制继电器,实现灯得亮与灭

7。得出结论,整理器材。

六实验电路如图

结论:实验电路完全能够得到实验开始所提出的要求,主要的缺点就是声控的范围太窄,必须要对准麦克风才有比较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精馏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308 字

+ 加入清单

精馏实验报告

一、目的及任务

①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②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③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塔效率。

④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⑤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⑥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午实际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 总板效率E

E=N/Ne

式中 E--总板效率;N--理论板数(不包括塔釜);

Ne--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 Eml--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

xn ,xn-1--第n块板和第n-1块板的液相浓度;

xn*--与第n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总板效率与单板效率的数值通常由实验测定。单板效率是评价塔板性能优劣的重要数据。物系性质、板型及操作负荷是影响单板效率的重要因数。当物系与板型确定后,可通过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以评价其性能的优劣。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加热器的电压,塔内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加热器表面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与加热量的关系。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Q=αA△tm

式中 Q--加热量,kw;

α--沸腾给热系数,kw/(m2*K);

A--传热面积,m2;

△tm--加热器表面与主体温度之差,℃。

若加热器的壁面温度为ts ,塔釜内液体的主体温度为tw ,则上式可改写为

Q=aA(ts-tw)

由于塔釜再沸器为直接电加热,则加热量Q为Q=U2/R式中 U--电加热的加热电压,V; R--电加热器的电阻,Ω。

三、装置和流程

本实验的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有精馏塔、回流分配装置及测控系统组成。

1.精馏塔

精馏塔为筛板塔,全塔共八块塔板,塔身的结构尺寸为:塔径∮(57×3.5)mm,塔板间距80mm;溢流管截面积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块塔板开有43个直径为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间距为6mm。为了便于观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触情况,塔身设有一节玻璃视盅,在第1-6块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样口。

蒸馏釜尺寸为∮108mm×4mm×400mm.塔釜装有液位计、电加热器(1.5kw)、控温电热器(200w)、温度计接口、测压口和取样口,分别用于观测釜内液面高度,加热料液,控制电加热装置,测量塔釜温度,测量塔顶与塔釜的压差和塔釜液取样。由于本实验所取试样为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内可视为一块理论板。塔顶冷凝器为一蛇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为0.06m2,管外走冷却液。

图1 精馏装置和流程示意图

1.塔顶冷凝器 2.塔身 3.视盅 4.塔釜 5.控温棒 6.支座

7.加热棒 8.塔釜液冷却器 9.转子流量计 10.回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缓冲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计

2.回流分配装置

回流分配装置由回流分配器与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由控制仪表和电磁线圈构成。回流分配器由玻璃制成,它由一个入口管、两个出口管及引流棒组成。两个出口管分别用于回流和采出。引流棒为一根∮4mm的玻璃棒,内部装有铁芯,塔顶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顺着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塔顶冷凝器的回流或采出操作。即当控制器电路接通后,电磁圈将引流棒吸起,操作处于采出状态;当控制器电路断开时,电磁线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处于回流状态。此回流分配器可通过控制器实现手动控制,也可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

3.测控系统

在本实验中,利用人工智能仪表分别测定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塔身伴热温度、塔釜加热温度、全塔压降、加热电压、进料温度及回流比等参数,该系统的引入,不仅使实验跟更为简便、快捷,又可实现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与控制。

4.物料浓度分析

本实验所用的体系为乙醇-正丙醇,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其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与折射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可通过阿贝折光仪分析料液的折射率,从而得到浓度。这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是方便快捷、操作简单,但精度稍低;若要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可利用气相色谱进行浓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与质量分数(以乙醇计)的关系如下。

.=60.8238-44.0529nD

式中 .--料液的质量分数;

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数据为由实验测得)。

四、操作要点

①对照流程图,先熟悉精馏过程中的流程,并搞清仪表上的按钮与各仪表相对应的设备与测控点。

②全回流操作时,在原料贮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尔分数)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启动进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面达250~300mm。

③启动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观察塔釜、塔身t、塔顶温度及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况(观察视镜),发现塔板上有料液时,打开塔顶冷凝器的水控制阀。

④测定全回流情况下的单板效率及全塔效率,在一定的回流量下,全回流一段时间,待该塔操作参数稳定后,即可在塔顶、塔釜及相邻两块塔板上取样,用阿贝折光仪进行分析,测取数据(重复2~3次),并记录各操作参数。

⑤实验完毕后,停止加料,关闭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待一段时间后(视镜内无料液时),切断塔顶冷凝器及釜液冷却器的供水,切断电源,清理现场。

五、报告要求

①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x-y图,用图解法求出理论板数。 ②求出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③结合精馏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数据处理

(1)原始数据

①塔顶:nD1=1.3597,nD2=1.3599;塔釜:nD1=1.3778,nD2=1.3779

nD1=1.3658,nD2=1.3658;nD1=1.3678,nD2=1.3681。②第四块板:第五块板: (2)数据处理

①由附录查得101.325kPa下乙醇-正丙醇 t-x-y 关系:

表1:乙醇—正丙醇平衡数据(p=101.325kPa)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液相组成x 气相组成y 沸点/℃ 0 0.126 0.188 0.210 0.358 0.461 0.546 0.600 0.663 0.844 1.0

0 0.240 0.318 0.339 0.550 0.650 0.711 0.760 0.799 0.914 1.0

97.16 93.85 92.66 91.60 88.32 86.25 84.98 84.13 83.06 80.59 78.38

乙醇沸点:78.38℃,丙醇沸点:97.16℃。 纯溶质(溶剂)折光率原始数据

纯物质 冰乙醇 正丙醇

折光率

1.3581 1.3579 1.3809 1.3805

均值 1.3580 1.3807

回归方程:

由质量分数m=A-BnD代入m1=1 nD1=1.3580 与m2=0 nD2=1.3807 得 .=60.8238-44.0529nD ① ②原始数据处理:

表2:原始数据处理

名称

塔顶 塔釜 第4块板 第5块板

折光率nD

1.3597 1.3778 1.3658 1.3678

折光率nD

1.3599 1.3779 1.3658 1.3681

平均折光率nD 质量分数ω 摩尔分数x

1.3598 1.37785 1.3658 1.36795

0.9207 0.1255 0.6563 0.5616

0.9380 0.1577 0.7136 0.6256

以塔顶数据为例进行数据处理:

D

nD1.nD2

1.3597.1.3599

.1.3598

将平均折光率带入①式

..60.8238.44.0529nD.60.8238.44.0529.1.3598.0.9207

0.9207

x...0.9380

1-0.92071-0.9207

...乙醇.正丙醇4660

③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x-y图,用图解法求出理论板数。

乙醇

参见乙醇-丙醇平衡数据作出乙醇-正丙醇平衡线,全回流条件下操作线方程为y=x,具体作图如下所示(塔顶组成,塔釜组成):

图2:乙醇—正丙醇平衡线与操作线图

④求出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由图解法可知,理论塔板数为6.2块(包含塔釜),故全塔效率为E.

第5块板的入板液相浓度x4=0.7136,出板组成x5=0.6256

由y5=x4=0.7136查图2中乙醇和正丙醇相平衡图,得x5=0.5490

N6.2

.100%..100%.77.5%N总8

则第5块板单板效率 Em1,5.

0.7136.0.6256

.100%.53.46%

0.7136.0.5490

七、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1.误差分析:

(1)实验过程误差:测定折光率时溶质组分有所挥发造成数据误差

(2)数据处理误差:使用手绘作图法求取理论塔板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尤其是在求取x5=0.5490时,直接在图上寻找对应点,误差较大。

(3)折光仪和精馏塔自身存在的系统误差。

2.结果讨论:

此次实验测得的全塔效率为77.5%,单板效率为53.46%,全回流操作稳定 ,全塔效率和塔板效率较为合理。

八、思考题

1.什么是全回流.全回流操作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测定全回流条件下的气液负荷.

答:a、冷凝后的液体全部回流至塔内,这称作全回流。 简单来说,就是塔顶蒸汽冷凝后全部又回到了塔中继续精馏。

b、D=0,实际生产是没有意义的,但一般生产之前精馏塔都要进行全回流操作,因为刚开始精馏时,塔顶的产品还不合格,而且让气液充分接触,使精馏塔尽快稳定、平衡。

U2

Q..q.r R c、要测定全回流条件下的气液负荷,利用公式,其中塔釜的加热电压和电阻已知,查出相变焓,则可以求出汽化量q,则有在全回流下L=V=q。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管道拆装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管道拆装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学号:  组员:  指导教  师:

实验日期:20xx年  9  月  25日

1 实验目的

1. 准确识读流程图。

2. 能准确列出组装管线所需的工具和易耗品等领件清单并正确领取工具和易耗品。

3. 能进行管线的拆除。 4. 能进行管道的组装。 5. 能进行管线的试压。

6. 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能做到管路拆装过程中的安全规范。

2 实验工具清单

表2 管件、阀门清单

3 实验步骤和内容

3.1 管路拆卸

管路的拆卸的原则:先上后下、归类放好、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拆卸时应从上到下的顺序开始操作,先拆支管后拆总管。由于拆卸的管件较多,因此拆下的零件、垫片、螺栓螺母统一标上标号,归来放置。同学之间操作时,必须要用合适的工具,用力适当。首先,我们按照上图对要拆卸的管道和管件进行了1-8号,根据先松后拆,先上到下的顺序对管路进行拆装,拆卸的管件小心轻放,拆卸由两位同学以对角线的方式同时拆卸螺栓螺母,再把拆卸下来的部件(密封垫片、螺栓、螺母、管段)放到相应的位置,每个法兰对应的螺栓和螺母对号放置,以免混用导致不配套,导致出现渗漏的现象。

表4 拆卸的管件尺寸

3.2 管路的组装

管路的组装原则:先下后上、垫片对齐、循序渐进、对角拧紧。

因拆卸过程中把拆卸下来的部件(密封垫片、螺栓、螺母、管段)统一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每个法兰对应的螺栓和螺母对号放置。故管路组装就比较简单,

组装的顺序就照拆装顺序相反进行操作组装管路。操作过程中先装后拧紧,两位同学以对角线的形式同时拧紧螺母,这样操作防止流体的泄漏。在进行组装时,应正确剪裁密封垫片,若剪裁口径过大,则会影响密封效果;若剪裁口径过小,

则会影响流体的流速。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垫片的剪裁不能影响法兰和螺栓螺母之间进行密封。我们小组再安装了5-8号管件后进行了漏水检验,确定没有漏水现象后,我们在继续组装其余管件。

3.3 试压检漏

系统注水前先将储水罐底部的排水阀关闭,打开进水阀门,此时开始进行注水,当液面读数为40cm时,打开出水口截止阀,同时打开泵口排空阀将系统内空气耗尽,应排气至漏水后,再关闭阀门,以防止泵的气蚀现象产生。离心泵启动前应关闭出口阀。若在加压过程中,系统震动强烈而流量计中汽包较多,则表示在灌泵时未将泵内气体排尽,使得泵在运行中产生气蚀,泵效率降低,数据产生误差。检查系统无泄漏后,结束本次实验,缓慢关闭泵出口阀,再关闭泵,接着关闭出水口截止阀,同时应打开系统放空阀将水排空。

表5 实验数据

4 实验现象分析

实验管路在组装后,经储水箱上方的开关放水通过管路循环回到储水箱,管路的所有接口没有漏水现象,则表明管路组装成功。组装成功后,打开排水阀的开关,首先进行灌泵,在接通电源,启动电动机,使泵运转,再慢慢开启出口阀,调节流量计的开度,读出泵的实际流量。稳定后读出压力表、温度、真空表上的读数。读数完成后,关闭出口阀,停泵。实验结束后,打开管路上上部的放空阀排气,并关闭泵进出口阀门,通过上下管道排水阀和出水管下方排水阀排出泵、管道与储水罐内存水。在排水过程中,管子生锈未做处理,导致轻微漏水,但与本次管路拆装实验基本无关,故不做其他分析与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