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子夜高中阅读(最新20篇)

浏览

2945

范文

52

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5956 字

+ 加入清单

师:今天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一共四篇课文,我打算只讲前面两篇短新闻,后面两篇报告文学打算一带而过。知道为什么吗?

生(齐):后面两篇太长了。

师:不是太长了。(稍作停顿)是又臭又长。

(生笑,且面露惊诧)

师:我们只学经典。前面两篇短新闻可谓新闻作品中的精品。所以,要好好欣赏。先看作者(点击PPT):

罗森塔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今天早读你们读过这篇新闻了,能否告诉我,你觉得,它凭什么获奖(点击PPT)?

凭什么获奖?

在讲《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时候,我们说过,新闻有三个主要特征,还记得是哪三个?

生: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

师:非常好。我们首先看真实性。这篇新闻真实吗?

生:真实。

师:这种真实,足够具体吗?足够彻底吗?对于奥斯维辛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相,它有足够具体和足够彻底的呈现吗?

生:没有。

师:对,作者对那些残酷的真相点到即止,甚至刻意回避。显然,真实性不是它的优势。那么,时效性呢?够不够及时?

生:不及时。隔了十多年了。之前已经有过许多报道。

师:对,关于奥斯维辛,所有该知道的,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在千百篇相关的新闻报道之后,就连作者自己都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所以,显然,时效性也不是它的优势。那么,它到底凭什么获奖?

生:可读性。

师:为什么说它有可读性?

生:语言。

师:不只是语言。一篇文章的可读性不会仅仅体现在语言方面。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和欣赏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1:角度。

生2:细节。

生3:结构。

生4:手法。

师:除了这些以外,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所传递出来的……?

生(齐):思想和情感。

师:好,我将它合并为“情思”。(板书:语言、角度、细节、结构、手法、情思)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从这些方面去发现和欣赏——这篇新闻为什么有可读性。

生1:我觉得开头的景物描写很好,眼前的景象跟历史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温馨的氛围反衬了曾经的悲惨,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凄凉。

师:非常好,历史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板书:对比、反差),历史本是沉重压抑的黑白,现实却是阳光明媚,绿草如茵,还有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曾是一个负载了深重罪恶的人间地狱,它怎么可以转眼变得如此阳光明媚?它应该是一个永远让人忏悔的地方,怎么可以转瞬就变得快乐温馨?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触,情绪充沛的文字将读者也带入情境。用这样明媚的景象来表达悲伤情绪的手法,在古诗词中也经常运用,叫什么?

生(齐):以乐景写哀情。

师:非常好,继续找(板书:以乐景写哀情)。

生2:我觉得作者的语言很平和,他没有具体地去写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却花很多笔墨在写参观者,写他们的反应。

师:很好!用平和而节制的文字,透过参观者的表情和心情,来委婉含蓄地表现画面的惨不忍睹,这样的描写叫什么?

生(齐):侧面描写。

师:太棒了!这就是角度!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效果。继续。(板书:侧面描写)

生3:我觉得13自然段中那个关于姑娘的描写很好。

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处。

(生齐读:“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师:这一处的描写手法叫什么?

生(齐):细节。

师:如果用电影拍摄的手法来说,可以叫什么?

生:镜头。

师:对准人物的面部进行近距离的细致刻画的镜头,叫什么镜头?

生:特写镜头。

师:好!就是特写镜头。(板书:特写)这个特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生:我觉得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她的笑容很鲜明很美好。

师:就像是一个黑白的世界里,突然跳脱出一抹彩色,很鲜亮,很富有生气,是吗?

生:是的。

师:她的笑容,她的梦想,她青春的生命,在地狱一样的集中营里,显得格外炫目,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生:让人感觉到和平的宝贵、生命的珍贵。

师:很好,如果作者选择一个面露恐惧的糟老头子来做特写,可能就没有这个效果。这个人物被作者刻画得越可爱(板书:可爱),她的死才会让读者觉得越……?

生(齐):可惜。

师:对(板书:可惜)。同时,对那些扼杀她生命的纳粹,我们才会觉得越……?

生(齐):可恨。

师:非常好!(板书:可恨)这样的描写极富张力。继续说,还有哪些写法值得研究。

生:我觉得标题好。

师:为什么?

生:他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就让读者感到很好奇,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反而很想读下去,看他写什么。

师:是啊,作者自己都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他还写什么啊!悬念!标题就设下了悬念,特别吸引读者。(板书:悬念)

生: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生与死的对比和反差。废墟下面是死亡,上面是生命。特别震撼的感觉。

师:非常好!知道雏菊的花语是什么吗?(生摇头)是天真,纯洁,梦想,美,还有爱。都是世间最美丽的。今天废墟上面的一切都是他们曾经的梦想,可是他们自己却成为了这梦想下面的土壤。

生:我注意到两个地方:一个是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说到的“400万”,这样惊人的数据;一个是第10自然段说到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

师:包括后面的交代“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是吧?

生(点头):对。

师:这样狭窄的盒子,要塞进去这么多人。作者在用数据说话。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是“列数据”的手法。(板书:列数据)

生:参观者对解说员说“够了”,这里我觉得很好。可见那里的景象真的惨不忍睹。

师:对,不忍心再看下去了,而且,这样的惨景太多了,看也看不完。同时,这句话也有对纳粹的强烈愤怒:这样的灭绝人性惨绝人寰,你们真是够了!

生:我注意到这里:“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那里的人们太绝望了,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

师:人类祷告是为了得到什么?

生:拯救。

师:对。什么是祷告呢?祷告就是人对上帝说话,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祷告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事情。(板书:人——上帝)曾经有一段简单而深刻的对话:

有人问:“告诉我,在奥斯维辛,神曾经在哪里?”于是有人反问说:“人曾经在哪里?”

祷告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事,上帝造天地万物时,只对人吹了一口气,让人成了有灵魂的生命,只有人类才有灵魂,上帝只跟人类对话,不跟野兽对话。奥斯维辛没有人,只有灭绝人性的魔鬼和野兽。这里没有人,所以上帝也不在场。所以奥斯维辛毁了人,毁了诗,甚至毁了上帝。

我觉得你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没有找出来。请看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生1:回到了现实。

生2:呼应了开头!

师:对,回到了现实,呼应了开头(板书:首尾呼应)。再次描绘那个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孩童嬉戏的画面,两幅完全相同的画面,首尾交叠,有什么效果?

生:我觉得作者在呼吁。

师:呼吁什么?

生:呼吁人们珍爱和平,珍爱生命。

师:真好。作者并未用战争的恐怖来迫使人们远离战争,而是用和平的美好与珍贵来唤醒人们。这篇和风细雨甚至充满诗的意境的新闻,它的可读性,就是它获奖的原因。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籍犹太人作家、政治活动家埃利·威塞尔曾经说过:“‘大屠杀’现在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话题,容易引人注意,并很快获得成功……”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格拉斯也曾说过:“争斗,尤其是血腥的争斗,总是故事的好材料。种族灭绝很早就随着洪水和旱灾、丰年和荒年的轮替而进入故事画面。”许多作者喜欢选择大屠杀、大灾难作为写作题材,他们喜欢宏大叙事,借用事件本身的震撼力来俘获读者。但这篇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对于大屠杀却处处点到即止,甚至刻意回避,他拒绝用血腥的画面来博取眼球,为自己的作品加分。他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这是写作的智慧,也是他对于自己写作艺术的高度自信!

圣经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就像我们写文章,所有的字词,都在那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里。但不同的人,用同样那些字词,写出了不同的文章。人间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爱,恨,生,死,但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应当对旧事物重新发现。就像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点击PPT:

独特性

决定存在的必要性

你的文章的独特性,决定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你的文章跟前人的一模一样,那么,它可以消失了。它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就好像我昨天买了一件衣服,今天又发现了另一件色彩款式都跟它十分相似的衣服,你觉得我还会再买下来吗?

生:不会。

师:对,因为它对我而言,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它跟我昨天那件衣服雷同了。但如果我家里有一千件衣服,今天又发现一件色彩款式都非常漂亮独特、让我十分动心的衣服,我不缺衣服,你觉得,我会买下吗?

(生笑,有说会的,也有说不会的。)

师:我会。这不是“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的贪婪,而是因为求新是人性的本能。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如果它不够“陌生化”,不够有“独特性”,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罗森塔尔在千百篇已有的关于奥斯维辛的宏大叙事的新闻之后,独辟蹊径地以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戏为切口导入,又以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戏收束。为什么是孩子?(点击PPT)

因为孩子,我们才更有责任守护这个世界的和平;因为孩子,我们才更有必要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昨天观看的《美丽人生》,那位父亲在地狱一般的集中营中,为孩子营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把死亡变成了一个游戏,他守护了孩子的心灵,不让它沾染一点恐惧。这样的爱、勇气和智慧,是这位父亲赐予整个世界的恩典。

大家有机会再去看看《辛德勒名单》,这是一部黑白的影片,只有最后一个镜头是全屏彩色:幸存的犹太人重获自由,走出一片新天地。另有一个片段是局部彩色:一个红衣小女孩在死神阵营里兀自穿行,唤醒了辛德勒麻木沉睡的人性。

(播放短片:《辛德勒名单》电影红衣女孩片段)

边播放边解说:红衣女孩穿行在死亡阵营中,身边不时有人被击毙。辛德勒的目光紧紧追随,十分牵挂她的安危。在童声合唱的音乐背景中,排列成队的人被德军军官逐个击毙,红衣女孩在枪林弹雨和德军的铁蹄声中躲入床底……

辛德勒是一个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他本来一直花天酒地,对犹太人的命运无动于衷,直到有一天,这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牵动了他麻木冷酷的心,让他内心深处的人性开始复苏。然而有一天辛德勒在手推运尸车上看到了小女孩冰冷的尸体,尸体被埋下又被刨起,最终被扔进了焚尸炉(点击PPT)。

辛德勒深深地震惊了。他开始认识到纳粹的疯狂与战争的罪恶。他开始罗列一份名单,代价就是用全部的财产去贿赂德国的军官并供养这些名单上的“工人”。

我想请问同学们,为什么周围是令人窒息的黑白世界,只有红衣女孩是彩色?有人说这简直是神来之笔,你觉得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生:为了表现小女孩可爱的生命强烈触动了辛德勒的心灵。

师:很好。黑白世界中唯一的红色,象征生命的鲜明的颜色,那么饱满,又那么脆弱。还有,红色是血的颜色,而血,在西方宗教中意味着救赎。耶稣就是用自己的血来救赎人类的。辛德勒在拯救犹太人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那个红衣女孩,就是他灵魂的救赎。

所以,孩子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孩子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希望,就因为如此,希特勒才会在犹太妇女身上做不育试验,希望通过让犹太妇女不育而让整个犹太民族彻底灭绝。

然而罗森塔尔反复用明媚的画面来感召每一个人:为了孩子,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来看看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写给他的颁奖词,看看我们刚才对作者文字的观察与欣赏,是否跟那些评委一致呢? (点击PPT)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看来,我们比他们观察得更细致,归纳得更细致。

这里所说的“客观报道”,就是新闻一直强调的“零度写作”,作者要冷静地叙述,理性地旁观,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前几天给你们看过了柴静的《人物》专访,柴静的新闻节目就常常被人们批评“太感性”,呵呵。

然而,罗森塔尔毅然决然地让自己深沉的情感在文字间肆意流淌。他打破了框架,却收获了成功。在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中,他独树一帜。正因为是这样惨痛的题材,如果作者居然还能保持绝对冷静和完全理性,那恰恰就是人性的缺失。造成奥斯维辛悲剧的原因正是人性的缺失。罗森塔尔的这篇新闻,就是在用人性呼唤人性,用温暖感染温暖。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因为奥斯维辛让诗歌失去了得以存在的人性基础,它宣告了艺术与美对于现实世界的彻底失败。所以,那些奥斯维辛的幸存者,最终也走不出奥斯维辛的死亡阴影:

1951年,没有死于毒气室的波兰诗人布洛夫斯基开煤气自杀;

1970年,用诗化的语言成功再现了集中营中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奥地利诗人保罗•策兰从塞纳河米拉波桥上跳下;

1987年,极有可能获得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作家莱维跳楼自杀……

莱维这样说(点击PPT):

几乎每一个有良心的幸存者都会觉得自己活下来是一种罪恶,有些人为了自己能够多活一两天,只能做纳粹的劳动工具,亲手推送自己的同胞进入焚尸炉。莱维曾回忆说自己偶然找到了一点水,他却只告诉了身边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将其他囚犯自动忽略。这种罪恶感牢牢缠绕着包括莱维在内的许多幸存者,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存活是踩在了无数死去的人肩膀上。他们不堪记忆和良心的负重,不得不自杀而终。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只是代替那些死去的人而活下来,为了讲述历史的真相,为死难者作证,一旦完成使命,他们就觉得应该追随死难者,回到他们自以为早就该去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活下来讲述故事是一种神圣使命,也是一种痛苦折磨,每一次的讲述都像重新揭开伤口,血肉模糊,永难痊愈。

如同《俄狄浦斯王》中所说的一样:“我不愿意忍受两次苦:经受了艰苦,又来叙述一次。”

然而格拉斯说:

“但我们仍然在写作。我们靠心中的承担来写作……无人有保持沉默的欲望和能力。引导迷路的德国走上正道,引导它从田园诗中,从迷茫的情感和思想中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在奥斯维辛之后写作——无论写诗还是写散文,唯一可以进行的方式,是为了纪念,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为了终结这一段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2126 字

+ 加入清单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部奇作,之所以说它“奇”,不仅仅表此刻它以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形式——章回体——来接撰这部洋洋百万言的著作,更是奇妙地结合了中国古人的六道轮回的宗教观和现代美洲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将一部中国社会自解放以来的50年的漫长发展史,借地主西门闹及其死后相继轮回的驴、牛、猪、狗和猴的眼睛,以一种不一样寻常的艺术形式,一一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读来既令人兴味盎然,又能使我们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因而,不能不说这真是一部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奇作。

上个世纪的后半个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段不寻常的时期,五十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可是弹指一挥间,但在充满苦难和传奇的近现代中国史上却又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其间该上演着多少人间悲喜剧,能够说,西门闹及其轮回后的变身历史,每一次都是充满着多灾多难和荒诞离奇的经历,他(它)的每一次死亡,都充满着忧伤和痛苦的气息,这些,都大大强化了全书的杯具气氛。譬如,靠勤劳起家又乐善好施的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当作反动代表遭人民“革命”而被枪毙,他的死后冤魂不散,在冷气森森的阎罗殿里鸣冤叫屈,得到的不是这另一个世界对他公正的评价和由衷的同情,他在阴间的悲惨遭遇,只会让人感慨身受不公正待遇的痛苦是无所遁逃于天地间,这一段描述的惨况让我自然联想起《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的故事。

只是席方平最终还能否极泰来,终有正义之神为他伸张了正义,平息了冤屈,而我们可怜的西门闹生活在这个天翻地覆的时代里,恐怕就连阎王爷也对他爱莫能助,甚至助纣为虐般地将其不断戏弄,让他在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中继续体味世事的艰辛。西门驴虽风光驮县长,但最终却落了个折断前蹄而成废物的下场,并在58年的大饥荒中沦为一群灾民的口中美食;西门牛与合作化改造中冥顽不化的蓝脸相依为命,最终却惨死在时为蓝脸之子实为西门牛的前身西门闹之子蓝金龙的鞭下,更是让人有捶心之痛;西门猪的命运更是充满着戏剧性,从一只被人视为神奇的配种公猪到最终落荒而逃变身为一头与人为敌的野猪,人猪大战的过程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不由得为人的残忍狡诈和滥杀生命而造成的野外生命的毁灭而悲哀;相比起这几个前身的生不逢时,西门狗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可谓正逢其时,但全书却转为对几个主要人物之间不幸的婚姻感情的描述,而西门狗正见证着这个让它矛盾并令它痛苦的故事过程,它成了以西门金龙为中心的几个主要家族间成员杯具命运的见证“狗”,读到这一段,颇让人产生生命无常的幻灭感。

至于西门猴,则继续着这个杯具的延续和结束。西门金龙在为母亲送葬时遭他的“政敌”、业已疯狂的洪泰岳炸死,他的情人,呼风唤雨的县委书记庞抗美锒铛入狱,被判死缓;蓝解放爱美人而弃江山,他的结发妻子黄合作因癌症死亡,而他的情人之后自然就成了他继室的庞春苗也不幸遭遇车祸而亡;西门金龙的养子西门欢和庞抗美的女儿庞凤凰沦落为临街耍猴的乞丐,并且西门欢在与地痞流氓的冲突中死去,蓝开放在得知自我和他已不顾一切疯狂爱上的庞凤凰实际上乃是同宗兄妹后开枪自杀,庞凤凰则在生养下蓝开放的遗腹子(大头儿蓝千岁,实为西门闹的又一次轮回)后流尽了鲜血而死,全书就在这样一种大毁灭中结束。时代在浩浩荡荡地前进,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以往的风流人物却或死亡,或沦落,这个完美的世界,这尘世的幸福,好像已不属于他们!

小说虽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但在写法上却并非是传统写法的翻版,倒毋宁说更为西方化和现代化,环境和心理描述十分细腻,且两者常水乳交融般融合在一齐,构成极富诗情画意的情景交融的一幕。譬如作者对西门屯杏树环境的多次描述,对猪十六追月成王那一段极富诗意的描述,都在在显示了鬼才莫言的非凡笔力,给人留下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和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从中也能看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和有意吸取现代西方主流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尝试,可谓中西结合的经典范本。

总之,这是一部以新异笔法和不一样寻常的视角,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的具有史诗气质的巨著,我对它的服膺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还是略有缺憾,我觉得全书的精华部分在西门闹轮回到驴、牛和猪的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着解放后合作化改造和生产的全过程,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我们国家在探索社会建设上所走的无数曲折和磨难,以及在这个荒诞岁月里种.种人性的沦落或张扬。而在西门狗的部分,故事对应的时代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个社会大转变的十分时期,其实最能看出人性的沉沦与挣扎,看出官民之间、官商之间以及商民之间的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这个社会大动荡中许多富有张力和冲击力的故事。然而,作者却陷入了描述一场忘年之恋的俗烂的故事中不能自拔,好像对复杂时世中人性、人情的把握仅有对性的描述才能得到保证似的,整个故事完全陷入了一场另一种形式的“风花雪月”中,并在这种风月中见证人的沉沦与毁灭,书中很多人物的杯具命运也不由稍显勉强。

这或许是时代太近,作家还不能及时审视我们正亲身经历的这个时代的本质,而只能舍本逐末,另辟蹊径,从较易把握的地方入手,以完成对这段历史和故事的记录不管怎样说,这是我们的遗憾,这也或许正是作者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茶馆》里的道理可真多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不少人都拜读过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当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必须将《鉴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仍然对此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许多人在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经历,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忘记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时,孩提时的“沉重”经历又恍惚在脑海中萦绕着。

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玩少一点,多点学习。作为父母,这种心情自然可以理解。如今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一对_只生一个孩子,父母恨不得倾尽所有的爱,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想让孩子成为出色的人才,自己则成为最棒的父母。

造成这种后果的,看来不是单纯某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文化的积淀,中国教育似乎从很早以前就埋下了这颗种子。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觉得可能是《鉴略》很重要父亲才会让我背,可是为什么偏偏会让鲁迅在那个时候背呢?鲁迅先生当时的反应是这样描写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而后又“梦似的就背完了。”最后导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鲁迅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孩童时的想法,而_鲁迅去背什么《鉴略》,扼杀了孩子的活泼好动的天性,鲁迅的父亲尚且如此,又何况是我们的父母呢?

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有一些思想的精华,也有一些糟粕谬论。读书固然可以出人头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吧,家长是时候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

让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狼一直扮演着一个凶恶狡诈的角色,什么狼狈为_、狼心狗肺,好像只有狼这个字眼才能更好地诠释“坏”的含义。而《狼图腾》却不一样,它没有通过人们长期形成的偏见来看待狼,而是描绘了一个独有魅力,一个虽聪明但不狡猾,一个神奇让人惊叹的草原精灵。

刚刚拿到书的我,已被书封面上的那双幽幽的眼睛,深深地震撼住了:那是一双多么冷的眼睛,绿莹莹的,射出来的目光像锥子一样,让你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你仿佛从其中看到了草原深处的秘密,和它那种天生的深不可测和强者的威力。封面的黑色仿佛给它盖上了一层迷雾,但那双眼睛却是那么清晰,那么明亮,那么让人感到一种压迫感······

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汉族知青——陈阵在蒙古的额仑草原,跟随睿智、崇尚腾格里和狼图腾的毕利格老人和一些见多识广的蒙古人,在这个山美水美的地方,渐渐地崇拜上了狼图腾。窥视狼群狩猎、见识狼群偷袭羊群、挖狼洞、养狼崽、面临了狼灾······这些让陈阵记忆犹新的事情慢慢扳转了长期对狼的不良印象,他仿佛看见了一个勇敢、智慧、顽强、忍耐、谨慎、有冒险精神的一个似乎有形却无形的灵魂。这灵魂让他着迷,让他不停地探索狼的奥妙。

当他看见老练的狼王带领身经百战的狼群,弹无虚发地狩获大量的猎物时,他被狼群的超群智慧所吸引,也被狼群种种奇怪的举动所迷惑;当他看见狼群陷入一个个艰难的窘境,却丝毫不胆怯、不退缩,反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困难,他又为狼群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智慧而赞叹。狼是一种多么神秘的动物!它的智慧无人能比,它的组织能力超于寻常,它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仿佛与生俱来!它并非人类所想的那么坏,其实,在蒙古族人的眼里,它是毅力、勇敢、智慧、团结等众多品德的化身。

陈阵模模糊糊地看到且领悟到,狼图腾是一个强大、神秘、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图腾,它能在冥迷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信仰,让狼——这个并不凶恶反而能让人痴迷的灵魂铸进人的心。

世上曾有一个未解之谜:为什么成吉思汗只有区区几万大军,却能够横扫东亚,建立一个强大而神秘的王国?许多蒙古族人都毋庸置疑地认为: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草原人。一个草原人,是必须与狼打交道到的,而与狼打交道,不知不觉中,狼的智慧就慢慢融入了成吉思汗的思维中。无论是狼训练的方式,还是狼打仗的计谋,或者是狼的毅力、勇敢、思维方式,都将给成吉思汗带来不可小看的威力。

这就是狼啊!虽然狼会偷食人类的牲畜,但这丝毫不能掩饰狼的非凡的威力,它捉食草原上的鼠类,使草原的鼠灾得到大大的缓解;它运筹帷幄,使人类学到了大量的计谋;它坚强现实,不白日做梦,只为目标而奋斗,比起这一点,我们人类逊色了很多。可许多人类不肯正确地面对狼的优点和缺点,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绝不可能绝对,如果只死拽着狼的缺点,疯狂地消灭狼,恐怕,不久的不久,也将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146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3.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2.难点: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战争图片,导入“战争诗”题材。

(二)检查预习(个读:正音)

(三)读诗文,体悟丰富情感

1.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思考: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2.再读诗文,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前三章)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

3.为何而忧?——思乡情切(忧愁)

明确:思乡(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

①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结合《诗经·蒹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②比兴的艺术手法。

Ø 个读,体会情感变化:抱怨痛恨→忧心如焚→痛苦呻吟

4.回乡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样的?(第六章)——近乡情怯(悲苦)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从何来?

(“靡使归聘”:戍边多年,和家人之间杳无音信。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悲从中来:父母妻儿安在哉?)

Ø 探讨: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浓,它是如何抒情的?(内容与写法)

1.资料展示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说一说(使用第一人称,描述句中的景与情)

赏析:这四句诗中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纷飞来衬托。“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更给他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心情。

明确: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范读,生个读或齐读)

5.《采薇》作为战争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它描写了什么?

体现士兵什么情感?(第四、五章)

明确:精良的军事装备;严密的军事戒备。——卫国保家(自豪)

(战马:“业业”“骙骙”“翼翼”;战车:“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兵器:“象弭鱼服”)

赋手法的运用

6.读一读戍边将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读(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读罢全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久经沙场、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小路缓慢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表达)

问:如果你是这位士兵,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守护家庭,还是从军御敌?

明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五)课堂结束语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其他战争诗。

附:板书设计

采薇

思乡情切(忧愁)

一位 近乡情怯(悲苦) 的士兵

卫国保家(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287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一、导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读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析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四、探

1、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2、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⑵参考赏析: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③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4、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拓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小桔灯》这篇文章,心里十分激动。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战期间革命者在国民党_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对光明的渴望,赞扬了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地下党员的女儿。当时国民党_残酷地逮捕屠杀地下党员,白色恐怖笼罩着重庆上空。这姑娘的父亲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离开了家。母亲也因受到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然而,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那样惊惶失措,而是能够帮着或替着大人做事。这对于一个___岁的小女孩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当我读到小姑娘独自一人上山,到乡公楼上打电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作者后,平静地回答了作者的问话这一段时,我感到她是多么的勇敢,镇定啊!正因为她坚信:总有一天革命会胜利的,总有一天父亲会回来的,到那一天,人民群众就可以翻身做主人了,大家的生活就会好了。所以,她有这种勇气,有这种胆量!

在读到作者问她吃过东西了吗?锅里是什么?她笑着回答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时,我心里感到一阵酸楚。年夜,这是多么诱人的时刻呀!我已经度过了12个年夜。每当这时,我不仅能得到亲人的疼爱,全家人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还观看五光十色的焰火。想到这些,我就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可是,这些东西对小姑娘来说却一样也没有。她的母亲被打伤,父亲出走而不知下落,过年只能吃红薯稀饭。然而,她仍充满着乐观精神。这是一个多么坚强,多么了不起的姑娘啊!

文章结尾细致地描写了小姑娘给作者做了一盏小桔灯。这盏小桔灯发出的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不算明亮,但是却象征着革命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所以作者每逢春节,都会想起那盏小桔灯。

抗战期间的斗争是残酷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我更深深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为祖国的繁荣而学习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276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

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文章《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多媒体,作者像)

二、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文章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分析、评价

(一)第一部分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文章中如何叙说的?

(“它等待我出生……双腿”)

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

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荒芜,不衰败,坦然)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败”,依旧有生机,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蜂儿……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这又告诉我们什么?(生命来到世界就是一种美丽,活,义无反顾)

坦然:地坛不管天气怎样,不管态度怎样,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么了启迪?

作者笔下的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虽然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但她以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宁静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芜但不衰败”的事实,对于一个曾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的残疾青年来说,肯定有所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活下去的问题。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临的事,那么,生,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苦难的角色同样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濒于崩溃而顽强自救的灵魂。卡夫卡认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变做快乐,史铁生虽然还不到这种地步,但他至少已经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让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

(显然不是。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时,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坛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在死生间进行彻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选择,使“我”走出了阴影,坦然面对生活,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决定活”下来了。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上述分析通过学生读议展开,教师适为点拨,注重学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与人之间会有如此不寻常的关系。导: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请问摆在母亲面前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难题?

配乐读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话语。

a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儿子忽然失去了双腿,母亲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无可奈何,心里忧虑太多太多

b有一个细节就写出了母亲的这种心理痛苦,“有一回……反应”,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读,评)所以说母亲也在受折磨,无处发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儿子,宽慰着儿子。(细节:“曾经有过…… ”)

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3)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幺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4)再让我们去感受母亲的痛苦,母亲的坚忍,母爱的伟大!读“现在……”(音乐:满文军《懂你》)

(5)母亲给我的启示,母爱的深沉与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现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后才倍觉珍惜,母亲走过的焦灼的路让我怀念,于是拿起了笔纪念母亲,纪念一种精神一份崇高。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回报母亲,并不要很多,只是别让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读。

四.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导: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如何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等等。

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苦难”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业:以“感悟生活”为话题,课后作文。

板书: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母亲:疼爱,理解儿子

(注定)活得最苦

意志坚韧

作者:设想

生存的启示

生,不再可以辩驳

决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样活 承受苦难,坚忍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高中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多多少少的小说书我基本了解一半。而在这一半中有一本书让我记忆最为深刻。那就是英国丹尼尔 . 笛福先生写的>。

这本书我一买回来,只看了一段,我就对它爱不释手了。梦想可以承载一切,一个人只有有了梦想,有了目标才会有所成就。就如主人公鲁滨逊一样。鲁滨逊的梦想是乘船环球旅行一周,虽然一路坎坷但毕竟完成了梦想。我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有了这本书的鼓励我一定行。

这本书以鲁滨逊探索和他机智.勇敢为中心。每个人都要学会机智,要随机应变,可不能笨头笨脑,变成一个木头脑袋。要像鲁滨逊一样,在唯一一种方案失败的情况下以弹指一瞬间改变方案。

勇敢,也是我读这本书而知道了勇敢的重要性。有的人看见一只老鼠也都吓倒了,这不真成了胆小如鼠了吗?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正是鲁滨逊赌上了性命,他才能从白人手中逃了出来。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我会终生收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读《论语》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通行本《论语》共20篇。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竟然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子路是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之一,为人正直勇敢。他很尊敬孔子,但是如果孔子讲的课他听不懂就会向孔子提出来。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就是一种智慧!所以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啊,我交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的这句话可谓是童叟皆知,可是又有多少人会这样去做呢?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像翻滚的潮水,一浪推过一浪,久久不能平静。对照子路,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多布置一点作业,我就会愁眉苦脸,怨天尤人。于是我经常在家庭作业中偷梁换柱、偷工减料。还有一次考试,我为了能拿到高分,偷偷翻开了资料书,找到了原题的答案。可是哪知道,这个题目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做对了,第二天老师竟然让我上台给大家讲解这个题目。当时我站起来的时候,脸瞬间变成了“火球”,两条腿像是灌了铅一样,迈不开一步。同学在小声地议论我,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让我回到了座位上。此时的我如坐针毡,非常后悔自己的作弊行为。

当我读了《论语》后,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不应该偷懒作弊。只有像子路一样,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的学习态度,踏踏实实地学习知识,才能为自己赢得掌声,才能做中华的好少年。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觉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我们也应该牢牢地记住。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由此可见,复习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之前。我是个自作聪明的小女生,学习知识全凭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一遍,回家后妈妈让我复习今天学过的知识,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总是不屑一顾。不过在读过《论语》之后,我已经养成了复习的好习惯啦!

我真的喜欢《论语》这本书,它在学习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知道它在其他方面也会让我受益的,所以我会继续读《论语》,挖掘藏在它里面的“宝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高中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在暑假里,我读了青少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些收货和感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18世纪初的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他是受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启发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一个中产家庭中,有一个人叫鲁滨孙,他一心想要出海航行,可是家人却屡次阻止,但是鲁滨孙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反而出海的欲望更强了,最后他决定出海航行。

当他第一次航行的时候就遭到了不幸——遇到了强烈风暴,但是别人救了。他发誓以后不再航海,在家里过中等生活,因为这种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既不用因为工作发愁又不为没钱发愁。但是,一个经常出海的朋友告诉他,这次的风暴对于我们水手来说只是一次很小的风暴,我们不应该放弃,鲁滨孙听了这个朋友的话,出海的欲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鲁滨孙这种倔脾气最终断送了他的一生。

在他第2次出海的时候,遇到了更加强烈的风暴。船上的所有人都落入了海中,只有他一人生还,当他醒来以后,发现他在一个小岛上,这个岛荒无人烟,根本没有人来过。于是鲁滨孙靠着他的智慧以及汗水过起了孤独的岛上生活。有一天他和一个野人交了朋友,并给他取名在星期五(因为这个野人是在星期五被鲁滨孙救上来的)。这个野人成了鲁滨孙的朋友也是他的“佣人”。他还救了星期五的爸爸以及一些英国人,终于有一天,一艘英国货船驶向岛上,鲁滨孙搭上了这个救了他的`命的船回到了他的城市里,可是回到家才发现,他的家人基本上都去世了,只有侄女还在,他便开始忏悔当年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而出海航行。可是这一切都晚了……

这本书给我了许多启发以及收获。

通过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做事之前不要鲁莽,莽撞,要先思考,不能直接去下定论。

还要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能自己私自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否则,你可能会后悔终生。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知识以及启发,我会铭记在心,并且会受益终生。虽然这本书已经读完了,但是我的心还在故事的情节里,还身临其境。

读了这本书,我想,我一定不能像鲁滨孙这样,一定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本书给我的道理可能远远比在学校里上一堂课重要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简奥古斯丁的力作《傲慢与偏见》在将近220__年的历史中,折服过众多的善男信女,通过解除傲慢与偏见给正常沟通造成的障碍,最终演绎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世上传为佳话。

起初读《傲慢与偏见》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我的偏见,尤其是剩女们对我的偏见。

昔日的堂堂清华博士后怎么做起剩女的文章?沦落到这地步?鄙视之意溢于言表。

曾经我从事水资源项目的时候也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不为诺贝尔努力,做没有技术含量的水?我当时回答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多大的效益?我就算获得诺贝尔奖能够创造这么大的效益?

知识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大的益处,而不在于荣誉、科技水平等,虽然也有这种因素,但毕竟不是核心的价值。那么给国家带来1-2万亿直接经济价值的水问题的解决应该远远超过获得诺贝尔奖的价值了!如果考虑间接价值恐怕怎么也有5-6万亿吧。所以,我当时就能够义无反顾地执着地追求。

对剩女的问题而言,虽然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许妇女的婚恋早已经不是的生活目的。但是在任何社会,尤其在现在的我国,婚恋仍然是大多数女人的生活最主要的部分,甚至是全部。最少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在很多方面很出色的女孩因为各种原因一时嫁不出去甚至终身嫁不出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耽误她的终身。如果我能够帮助找到意中人,过着美满的婚恋生活,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说挽救了她的一生。因为婚恋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使她享受天伦之乐,也可以帮助她在事业上更有信心。如果我解决一群人甚至一个群体的问题,那么这一事情的社会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剩女是最后不会选择嫁不出去甚至终身嫁不出去的!那么在大多数剩女认识到婚恋在她人生中的价值的一天,客观的经济效益也是可以预期的。这样通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不仅可以挽救我,也许还能够挽救我的事业。

在《傲慢与偏见》文中,我没有想到自己也受到很好的教育,原来我自己的傲慢也是沟通的主要障碍之一。虽然我也是时常告诫自己尽量避免无谓的错误,消除不该有的误解和损失,但是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最要命的是我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并且确信我的观点的时候就是很难做到给人不“傲慢”的印象。我只好更努力学会倾听的艺术消减不良后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朱永新老师的书有理论的高度,也能结合教育实践,可读性很强,对于一线的老师而言,他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位幸福的教师,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如何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如何以积极的心境、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寻找内心的宁静。

开篇《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我们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确实如此,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谁的生活都不会风平浪静,教师更是如此。我们每天面对都是上百张面孔,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境,到学校学习目的也各不相同,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高兴顺心的事情肯定是有,但大部分都是需要解决的麻烦事。如果把这些处理不完的麻烦事当做负担,变成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我们每天就都生活在压力下,生活在困境中,长此以往,就难以自拔,那么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如何幸福的生活呢?所以,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自己的心灵,别给原本疲累的身体再加上沉重的枷锁。就如曼德拉所言“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解放自己的心灵,解放自己的思想,自己才能获得自由,那么才能更好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把他们当麻烦事。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314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高中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前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单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抽出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以弥补学校教学的缺陷。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具备了识字能力与理解能力,可以涉猎大量的阅读材料。

但是在高中实习期间,我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低,他们阅读书籍相当有限,以至于在答灵活性的主观题时,材料不能信手拈来,反而是跌跌撞撞才能凑合答题。为了探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改变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我利于实习之便进行了此次关于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调查。

一、高中生阅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他们对于古代诗歌阅读的情况:

(1)阅读量极少,知识狭隘。在试卷的批改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填空的诗人都仅限于李白、杜甫、屈原,而像陆游、卢照邻、文天祥这些耳熟能详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却无人问津。阅读面的狭窄不仅体现在诗人的选择上,更体现在诗人诗作的抉择上。对于杜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成为高中生填空青睐的独特对象。而对于李白,学生也把目光投注在《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赠汪伦》等太过普遍的古诗上。但是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笔下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沈园二首》、《示儿》等等著名古诗却受尽冷落。

(2)朗读背诵不精准。首先,在批改一班卷子的时候,一个学生的填空把李白的《静夜思》却写成《望月》,让我批改的时候哭笑不得。一方面,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又为学生狭隘的诗歌阅读感到悲哀。《静夜思》本来小学就学过,但是这种低级错误却在高中阶段屡犯,实在是不应该。不仅如此,杜甫的作品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但是有的学生睁着眼睛填出《石壕史》、《新安史》、《潼关史》,这极少数的学生让我胆战心寒。其次,作者作品混搭。写《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跑去创作了《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张冠李戴给李白,王维笔下的《使至塞上》成了孟浩然的大作,白居易的《长恨歌》变成了韩愈的代表作……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最后,诗人朝代无限穿越。例句是宋代的岳飞,但是在答卷中,初唐诗人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孟浩然、王昌龄、王维、白居易等等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穿越,有的倒退到南北朝,有的去往宋代,有的去了明代。这种常识性的知识却发生如此之大的纰漏,让阅卷老师欲哭无泪。

(3)阅读素材质量偏低,词语积累每况日下。例句中给出“精忠报国”、“情真意切”、“壮怀激烈”词语用来形容诗人诗作的恢弘磅礴。身为高中生,四字成语的积累应该不构成巨大威胁,即使使用的成语大众化,但是也不至于空白,但事实上学生们使用的成语、形容词不尽人意。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照搬原句用以扩充自己的句子。像饱经风霜、艰苦卓绝 、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危在旦夕 、四面楚歌 、一触即发、 朝不虑夕、 岌岌可危 、危如累卵 、命悬一线 、 朝不保夕等形容人身世坎坷的成语,没有几个学生精准运用。

以上三点通病让学生在答题上应付差事,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独特的创造性。仿写之句食之无味,保守刻板,千篇一律。

二、造成高中生阅读现状的原因

1、阅读兴趣的偏差

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完全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那么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大多喜欢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童话等题材的书籍。可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特别是又有另一种形态的网络言情小说,比如近几年的穿越文、耽美文、微小说、盗墓小说等等这些都迷得高中生团团转。男生还是偏向武侠,女生偏向中国台湾爱情小说和时尚杂志。之前图书市场出现一些另类书籍或称为“口袋书”,内容都是即粗俗又无聊,甚至是充斥色情与暴力的。很多的学生也很快地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放着学校图书馆的书不借,跑到外面猛租来看。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犹如昨日黄花,已然不是很受欢迎。对中学生而言,这些名著看起来很吃力,太难了,也看不太懂,更多的学生只是把阅读名著看成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来完成。

对于古代诗歌散文,由于典故难懂、意象难懂、格律难懂等原因,中学生没有过于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不能驾驭,更不用谈及领悟了。诗的格律虽然来来去去都是四种格式的排法,但“粘”“对”“拗”“救”有难度;词单单词牌就有千多种,不同词牌都有不同要求。这些和网络上的小说对比,中学生更喜欢通俗易懂的网络小说。

2、没有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份中学生在需要引经据典时,却要搜肠括肚,尴尬之极。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读书笔记。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到既动脑又动手,懒得动手写读书笔记,只是看过则已,而后就不知所云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未掌握这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3、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

首先,高一学生虽然还没有面临高考,也没有高二的月考,但是他们却面临着会考,所以学生把心思都花在了教科书的学习上。其次,高一学生还没有分科,他们学习的科目是全科,学习负担沉重,作业繁多,没有闲暇时间进行阅读。最后,对于高考来说,有规定的68篇必备古诗,所以高中生普遍轻视古诗的重要意义。

三、整改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硬性灌输只能打造出学习机器。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创设情景。每天早上可组织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让校园里书声朗朗;当学生在学校操场活动时,四周的墙壁上所描述的唐诗中美丽景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楼的走廊里,悬挂的一帧帧制作精美的诗配画;橱窗里展出的一幅幅,或苍劲挺拔或柔美潇洒的师生共同书写的诗词歌赋,也能使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自办学以来,一直有课前十分钟的传统,每周三的课前十分钟都是古诗文鉴赏,而这样的鉴赏不是说全校都鉴赏一篇古诗,而是每个班级按照学号每个同学准备古诗,然后在十分钟里与同学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分享到了知识,扩宽他们的古诗文知识面。除此以外,该校还在校门口树立展板,展板每周一换上新诗,也是交由每班。每班挑出书法好的学生一名,绘画好的学生一名,二人协作完成一幅古诗绘画,然后挂在展板上,供全校师生观摩。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当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炽热追求古代文学。整个校园都有沉浸在古诗文的书香氛围中。

2、试卷设计题型扩宽。

3、老师在上课时候,可以引据经典,或许只是一句有名的诗句,或许是从古诗中挖掘的一个典故,甚至只是诗歌中一个生动的字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练习。利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思想、情绪、感情是诗的基础。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与氛围。如为其配上一首优美的曲子,为其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为其增设一段慷慨激昂的导语等等,使得诗情画意相结合。

结语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认识到提高高中生的古诗文的阅读量迫在眉睫。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量每况日下,高中生对于著名诗人及其朝代、代表诗歌作品,混搭穿越的把戏层出不穷。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阅读兴趣有偏差,其次是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是时间不容许。为此我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但是纸上谈兵的调查报告如果不付诸行动,也不过是一纸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729 字

+ 加入清单

有朋友曾戏言这部小说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变天账”,这虽有些戏谑,却可谓一个精准的概括,魔幻现实主义指其艺术风格,“变天账”则指其思想意识,相对于《创业史》、《艳阳天》的思想意识,这本书自然可称为“变天账”,但显然这些小说都走向了极端,如果说《创业史》、《艳阳天》的出现有当时的局限,那么《生死疲劳》则还局限在80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没有正视90年代以后农村中出现的新问题。

与《生死疲劳》相比,贾平凹的《秦腔》没有回避这些问题,甚至没有回避自身的矛盾,这在当代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在贾平凹的眼中,改革开放后仍坚持合作化的夏天义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嘲笑的对象,而是一个失败的杯具人物,他也展示了另一种可能的未来;而坚持市场利益的夏君亭虽然在现实中有着生机与活力,却也有着重重危机,并不必须有前途。小说中有着对革命与改革的双重反思,同时也是贾平凹的自我反省。在那里,贾平凹并未给我们供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对现实的体验与思考,对土地的贴近,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却能给我们以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们了解到当下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命运,农民的心灵。《生死疲劳》给我们展现的,则是一些破碎的家族故事,越到最终,小说越偏离土地,或者说土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之物。

《秦腔》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突破,他是从表现生活的自身逻辑出发,寻找到了《金瓶梅》这样展现生活全貌的“奇书体”加以借鉴,结合以往的创作经验进行创新,才写出了这部描绘当前农村整体面貌的作品,虽然它不无细碎、琐屑,因而让某些批评家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但正是这些细碎,呈现出了乡村世界从传统到现代、从社会主义到市场经济等多重转变中的细微之处,也是“宏大叙事”解体之后知识分子心灵的微妙写照,是作家基于个人经验去重新把握整体的努力,它的破碎感来自当前农村的破碎和作家内心的破碎,这两方面都体现出了时代的症候,值得人们关注与探讨。而《生死疲劳》,更像是描述六道轮回这一观念的作品,作者从抽象的观念出发,以之剪裁生活与素材,构成了一个故事,在那里作者并没有去探讨轮回对农民的影响,所谓“东方想象资源”只成为了作家的框架,只成为了“剪裁”的一把剪刀,而与现实生活无关,与农民的命运、农民的心灵无关。或许这仍延续了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的追求,小说中“种的退化”的隐性结构,结尾处残疾人大头儿的出现,都显示了《百年孤独》的深刻影响,莫言多年来对马尔克斯的学习与模仿已受到了不少批评,其实学习也并非不能够,但如何将之融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更

多的功夫,莫言曾表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度已无法逾越,故而选用了此刻的写法,但马尔克斯不一样样是不可逾越吗?仅仅是“东方”的思想资源就能区别或赶上马尔克斯吗?何况莫言并未深入到思想对当下民众影响的层面,在这方面,贾平凹对民间巫术、风水等神秘事物的描述似乎更胜一筹,更有东方的特色。

小说当然也有精彩的地方,流畅奔放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感觉,狂欢的情节,这些具有莫言特色的艺术仍不逊于以前的小说,其中对动物与人意识交汇处的描述颇见功力,西门牛夜巡、西门狗对味道的敏感等一些细节,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说前半部对小厌恶鬼“莫言”的描绘中既有调侃,又有挖苦,但不乏可爱之处,能够见出作者心态的放松、自然,可惜到之后这一形象也模糊了。小说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但总体让人觉得华丽而苍白。以我们善意的理解,精彩之处当然是莫言的功力之所在,至于华丽而苍白,毕竟这56万字的作品是42天写出的,也情有可原,但我们也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花一些时间,多思考、多修改一下呢?这自然是庸人的问题,或许“大师”会不屑一顾的吧。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这篇《生死疲劳》读后感,在小编看来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任何一种有益于书写、有益于生存的思考、有益于历史反思的“野心”都不是可耻的。更何况这是人到中年的莫言,以“好看”的方式,以43天的写作,以极端奔放的语言,以疯狂的人物塑造来呈现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莫言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高中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它,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59岁时写成的经典作品。是他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不是胡编乱造,是以真实素材写成的。200多年前,苏格兰人塞尔柯克在一艘英国海船上当水手,因为与船长发生冲突,被丢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拉丁美洲小岛上。塞尔柯克开始心情很坏,但后来慢慢习惯了岛上的生活。它捕山羊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用木头和羊皮盖了两间小房子。最后,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把他救回英国。他回去后经常在酒店里向人们讲述他不平凡的经历。笛福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此书——《鲁滨逊漂流记》。

全书是一部历险小说。在鲁滨逊的.青年时期,他血气方刚、鲁莽冲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顾父母反对,偷偷溜出来与朋友去航海,可是他遇到了一场大风暴,船沉海,人都到达另一艘好心的船长的船上,平安到达温特顿岬角。鲁滨逊犹豫是继续航海呢,还是回家,最终他决定继续航海。他又遇到了一位船长去几内亚在做一笔买卖。鲁滨逊也带了一点货物,这次航海一帆风顺,也学了一些航海技巧,赚了一些钱。当鲁滨逊第二次去几内亚时,不幸发生了,他被海盗掳走,成为奴隶。两年后,在一次与摩尔小孩出去捕鱼时,趁机逃走。

鲁滨逊到达巴西,在那里开垦了一片种植地,后来他又一次航海,却遇上风暴,船上除了鲁滨逊被冲上荒岛,无一生还。他在荒岛上寻找了一个有水源、有树荫、能防野兽和野人并能看到海上有无过往船只的住处。然后捉到山羊蓄养起来,用一点儿麦种反复播种、收割,终于自给自足,解决了生存问题。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好,他摸索着制作陶器、编制篮筐、打造家居,不断创造。在发现野人的脚印后,鲁滨逊恐惧万分、十分不安,这不是说他贪生怕死、胆小懦弱,是突出被野人屠宰的恐惧与孤独无援的困窘。在恐惧中,鲁滨逊依然能够理性指挥自己,采取种.种防范措施,不断地壮大自己的队伍,直至后来面对人数众多的野人奋勇出击,充分表现出他的勇敢和理智。

鲁滨逊获救后又保持一贯的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穿越雪山……《鲁滨逊漂流记》突破了当时文学规范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以第一人称和日记、回忆等形式,真实的描写了任务的行动、环境和细节,跌宕起伏,流畅平实,开创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鲁滨逊在荒岛为生存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孤独这四个最基本问题。但是在荒无人烟、几乎与世隔绝的海岛上,无疑是一种严酷的挑战。鲁滨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的一切,如:羊皮、羊油、树木、泥土……积极改善生存环境。他所做的一切肯定了劳动的伟大和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这篇新闻的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捕捉作品营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

过程与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捕捉、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读懂作者的情感、思考。

教学难点 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布置预习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2.初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师生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①请学生用一句话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介绍。

②播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营造学习氛围。老师用低沉、缓慢的声音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简介。

这里是奥斯维辛,有人这样描述它: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这些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段黑暗的历史,又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的苦痛之中。奥斯维辛解放14年后,当我们跟着作者罗森塔尔来到这个小镇,看到的是什么呢?阅读这篇课文。

研读感知

研读感知

二、研读感知

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

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

引导分析: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第五段。

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

明确:课文第6段。

一是记者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引导: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

明确:一是奥斯维辛的现在的景象(1、16段),一是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一共三个场景。

引导:场景可能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的活动,那些地方写了?

明确 : 景物描写(1、16段)、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

小结:可以看到写参观者的见闻,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4、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7—15节。

问题: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

5、文章结构小结:

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

背景(4-6):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作探究

1、读完这篇文章,假设你是与作者罗森塔尔同行的摄影记者,让你拍摄一部奥斯维辛的记录片,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基调?

------大部分学生都会答冷色调、灰暗色调。

2、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得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

------涉及到暖色调,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3、冷与暖,灰暗与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结合语言来分析三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第一组: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A明媚---阴暗 嬉戏—杀戮 以集中营周围明快景物、欢乐小孩反衬当年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B居然,还有:意料之外,难以置信。

C含蓄表达内心哀痛、愤怒。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彻底摧毁法西斯后才能享受,铭记历史。

第二组: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A毁灭,死亡-----新生,顽强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的景物确实让人难忘。

B怒放 不可阻挡顽强抗争 气势很盛。

C控诉法西斯戕害生命的罪行。讽刺纳粹刑罚的残暴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美好的东西不会被摧毁的。正义战胜邪恶。犹太民族没有因为希特勒匪徒的出现而消亡,人类的生命链条也没有因为法西斯的暴行而断裂。

第三组: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A微笑---凶残 希望---绝望。

B温和、梦想、微笑。

C生命的坚韧美好,不向恶势力低头。身处绝境,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望。

归纳主旨

反差手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像文章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写些什么?

------“没有什么新闻”是指曾经上演的令人发指的人间惨剧已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现在奥斯维辛和平而安宁,没什么新鲜事。

------(主旨)作者还是要写下这篇新闻,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本文1958年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新闻界引起巨大轰动,并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这不仅得力于他以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到极具价值的种.种反差,更因为他所具有的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延伸拓展

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些什么吧⋯⋯

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

课文小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阅读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高中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我一直认为自理能力没多大的重要性,可自从我读了《鲁滨孙飘流记》一书以后,才对自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一向爱好航海的鲁滨孙飘流到了孤岛上,生活了二三十年,他没有储备粮食,没有生活用品,离开了社会,离开了集体,怎么能生存下去呢?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凭着他自己坚韧的意志,顽强生存了下来。他自己做衣服,做筛子,自已治病,甚至还做出了木桌、坛子、碗碟、炉子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品。

就这样,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了二三十年。他这种生存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然后才逐步形成独立生存的能力吗?可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是多么重要啊!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就拿鲁滨孙做衣服来说,这对我而言,缝块布、钉个扣子都是很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我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优越条件,像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风雨,没受过生活的磨砺,根本无法去体会幸福的来之不易。在学习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难。但这点困难与鲁滨孙独自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这寒。要想成为鲁滨孙那样了不起的人物,我就得从现在开始锻炼。

即将放假了,我准备利用假期来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和鲁滨孙在孤岛上独立生活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但为今后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必须锻炼自己。

从现在开始,我决心让自己锻炼成为像鲁滨孙那样能克服一切困难的了不起的人物,应该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迎接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高中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一星期阅读课上,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它是一本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著写的第一部小说,这本书让我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鲁滨逊因为一次意外的航海事故而孤身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又冷又饿的鲁滨逊却并没有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吓到,而是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岛上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家园,他在这个家园上整整生活了二十八年,他忍受着孤独和疾病,坚强地活了下来,最终他终于乘着过路的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从鲁滨逊身上,我看到了他的许多优秀的品质,并且他竟然能够在岛上活二十八年,可以看出来他的自理能力有多么的强。再回想一下自己在家,纯粹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王子。记得有一次,我坐在沙发上看书,而妈妈正在做家务,妈妈做得很累了,就让我帮她来拖一下地,。我很不情愿,懒得起来做家务,可是母命难违,只好起来拖起地来,而妈妈则转身去洗衣服了。我本来就不情愿来拖地,这时见妈妈洗衣服去了,没有人监督我了,,随便拖了几拖,就把拖把刷一下,放在了那,来敷衍了事。过了一会儿,妈妈洗完了衣服走过来,见我把地拖的不干净。就重新让我把地拖一遍,可是我就当没有听见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妈妈很无奈,只好叹了口气,自己重新把地拖了一遍。

拿这件事跟他比,我真是羞愧至极,如果让我来在岛上生活,我连一天都活不到。但鲁滨逊能在岛上生活绝不是只是自理能力强这么简单,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强。他能够在绝望的缝隙中看到希望,以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并且顽强奋斗,在岛上开垦自己的家园,最终被英国船救回了祖国,成就他这些的绝不是其他,就是坚强。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区里看到其他我的朋友都骑着各自的一条滑板在小区里滑,酷极了,就缠着爸爸给我买一条,爸爸经不住我缠他,就只好答应了。当滑板买回来时,我迫不及待地滑了起来,谁知道滑着滑着就突然碰到了一个大石头上面去了,把我的膝盖给磕破了。我气极了,扔下滑板气呼呼的回家了。回到家后,我稍微平静了一些,突然看到楼下一个小孩子跟在他的妈妈身后练习走路,他绊到了一次又一次,可是他始终坚持不懈,看到这一幕,我想:如果我因为一点困难就不练习滑板了,那我不就永远也学不会了么?于是我下楼继续练习滑滑板,绊倒了,再站起来继续练习,最终我也能像我的那些小伙伴一样滑滑板来去自如了。所以如果鲁滨逊没有了坚强,他是不会,也不可能在岛上生活整整二十八年的。,鲁滨逊就像一个岛上的勤劳的岛主,辛勤的工作着,来建造自己美好的家园。而有一些其他的岛主,整天坐在苹果树下,等着苹果自己掉下来自己捡来吃。而那些遇事退缩、软弱的人不就像后者么?

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并且让我明白了:不论你在任何情况下,不论你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乐观的面对困难,这样,困难才能迎刃而解。并且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成长,要多磨练自己,争取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