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优秀语文教案模板【实用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5305

范文

618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451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2】播放《红楼梦》插曲。师生交流,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梦》的秘密,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段,去了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板书:放风筝)

4.简介《红楼梦》。【出示课件3】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既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又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懂的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阅读要求【出示课件6】:

(1)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出示课件7】文中登场人物的图片及简介。

三、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一)自主阅读。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出示课件10】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风筝,黛玉等人决定拿出风筝放晦气。

1.【出示课件11】

一语未了,……断了绳,拿下他来。”

(1)从“众人吓了一跳”你感受到什么?(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

(2)“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丫鬟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3)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出示课件12】

宝玉等听了,……我且拿起来。”

(1)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宝玉认出了树梢上的风筝是谁的。)

(2)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3)指导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人物语气。

3.【出示课件13】

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咱们也放晦气。”

(1)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

(2)从黛玉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所以提出放风筝放晦气。)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注意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第二部分(3—6自然段)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标一标、写一写。)

2.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出示课件14】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

(指名朗读。)

(2)感受到人们的和谐和快乐。【出示课件15】

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指名朗读。)

(3)细致的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然的兴致。【出示课件16】

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指名朗读。)

(4)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探春的上解人意,宝玉的兴致高涨。【出示课件17】

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指名朗读。)

(5)从宝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受到一个可爱的公子哥的形象。【出示课件15】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指名朗读。)

(6)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们对黛玉的祝福。【出示课件19】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指名朗读。)

(8)【出示课件20】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一会儿就不见了。(指名朗读。)

①“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洒、飘飘悠悠、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飘飘荡荡等。“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板书:姿态:飘飘飖飖)

②“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鸡蛋”“黑星儿”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③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一时”“展眼”、“再展眼”)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板书:形状:鸡蛋、黑星儿)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风筝被绞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9)【出示课件21】

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教师范读。)

这段描写把放风筝这一场景的描写把故事推向高潮。从对众人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放风筝给众人带来的无比的快乐。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板书:贾宝玉、林黛玉、丫头们)

(1)【出示课件22】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读一读,感受贾宝玉的率直纯真。)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若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读一读,感受贾宝玉借助风筝表达的自己关爱女性的品质。)

(2)【出示课件23】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娇弱。)

(3)【出示课件24】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 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读一读,从小丫头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巴不得”和动作描写“手忙脚乱”中感受她们的快乐和活泼。)

众人皆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读一读,感受众人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

(三)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了解放风筝的过程,感受人物的心情,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文章中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学会了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板书: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拓展延伸:

(1)提出要求:下面是《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真可谓是妙笔生花,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你能从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2)学生阅读。

3.布置作业:课下希望同学们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处。

板书设计:

8.放风筝

课后反思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观察日记》教案

范文类型:日记,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全文共 705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 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秦”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 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课件出示11)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出示并理解课题。

(课件出示16: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书:《凉州词》)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18)“催、醉”

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5.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课件出示19)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书: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 豪迈)

——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课件出示21)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22)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板书:生 人杰 死 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板书:有骨气 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课件出示23)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课件出示24)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五、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 塞》

互文 明月 关

秦汉 人未 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

悲壮 豪迈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2.题解:(出示课件18)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婪,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9)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出示课件20)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21)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出示课件22)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示课件23)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出示课件24)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出示课件25)

⒌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板书: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6)

⒈拓展: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诗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己亥”解释得有点笼统,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住细节,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桃花水》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285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本次习作与三年级上册习作 6 有一些联系和承接。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将推荐理由写充分,条理清晰。能借助总分段落的特点,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表达时能将这个地方的景物和特点写清楚,还能适当根据这些特点作一些联想。

好地方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旅游景点、风景区,因此需要对“好地方”进行解读。

本次习作教材,还配了四幅很具有代表性的插图作为例子。这几幅图有古色古香的,有人文社会的,也有自然环境的,用这些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达训练,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但这些图都没有标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认为图中的画面和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在交流的时候,首要任务便是想办法让学生在看图时产生联想,让他自己把曾经游览过的类似地方进行代入,从而使习作表达更富真情实感。

通过对推荐方法的总结提炼,迁移训练,再拓展运用,介绍其他曾经游玩过或看到过的好地方。

【教学目标】

1. 能把自己曾经去过(熟悉)的地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

2. 介绍时,要把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具体,并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3. 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前指导

课前:搜集自己曾经去过的比较有特点的地方的照片。

要点提示:有特点的地方,可以是好玩的、好看的、有民族特色的……

板块一:激趣讨论,归类总结

问题一:如果有人想给你介绍一个有特色的地方,你首先想知道的是什么?

1.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1)这个地方在哪?(2)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有没有美食?……

2. 引出“好地方”。

这个地方的特点如果非常突出,就可以称它为“好地方”。

预设:(1)景色(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2)有好玩的项目的娱乐场所;(3)有休闲、娱乐、学习功能的场馆;(4)很有亲切感的家乡、学校……(5)有民族特色的……

要点:对好地方和有特色的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为下文的训练作铺垫。

板块二:根据提示,练习说话

出示图片 1:水乡古镇。

1. 问题:这是个什么地方?大概在什么地方?

预设:你去过或者知道哪个与这幅图类似的地方?

要点:一定要让学生讲出自己曾经去过的某个具体的地点,再进行代入,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准确、真实,有话可讲,有内容可说。

2. 这个小镇哪些方面有特色,值得一去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①古镇的美(环境);②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③这个古镇有哪些好吃的;④其他方面(民风)。

反馈引导:

(1)这个古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绿树,红花,青瓦,白墙;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没有喧闹的汽车喇叭声,人们在这里可以散散步,聊聊天,坐在边上的小亭子里看看风景,可以坐上小船游玩,很惬意。

(2)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以前的人们没有洗衣机,白天就在河边洗衣、淘米、洗菜……

没有汽车,用船运粮、运货……

小孩子可以在大榕树树下追跑打闹,大人可以沿着河岸散步……

(3)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糕点、面点,当地的水果,特色食品。

(4)其他方面:如手工艺品 (雕塑、竹制品、丝制品)

3. 总结 :我们要介绍这个地方特色的时候,要分几个方面介绍呢?

(1)景色;

(2)在那里可以干什么;

(3)美食;

(4)有哪些可供欣赏参观的地方;

(5)有哪些可供学习的内容;

(6)其他吸引人们去的点。

要点:学生在介绍某个地方时,可以从上面的几点中选择两到三个点来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板块三:观察图画,迁移训练

1. 确定图中的名称。

依次为:让人赏心悦目的水乡小镇;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游乐场;让我们流连忘返的书店;是我们快乐天堂的小树林。

2. 任意选择一幅图,按照之前总结的内容进行分组说话练习。

3. 练习说话。

板块四:完善想象,预写文章

1. 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并将前面的内容整理清楚。

2. 预写文章。

提示:(1)拟写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给文章列提纲;

(2)方便学生练写,降低习作难度,提供一些要点提示。将“反馈引导”板块的内容整理出来,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在黑板(电子课件)上呈现。

如,这个小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散散步,聊聊天,小亭子,小船,惬意舒服。

观察顺序:远——近——

不同时间的景色美:早—中—晚 春—夏—秋—冬(建议用一段话写两个季节)

(3)文章题目建议:把图片的特点和名称结合起来,如果《美丽的水乡——乌镇》《让人难以忘记的温州游乐场》《知识的海洋——龙港书城》《家乡的小树林》。

(4)如果可以,就动笔写一篇完整的介绍文章。

要点:当学生有自己想法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可以参照例图,把自己的经历代入,也可以参照自己课前带过来的景点照片进行练写。

第二课时:作中指导

板块一:检查预写,交流修改

1. 对照本次写作要求检查预写情况。

要点见下表:

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清单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主修改。

要点:就预写中遇到的困难提问,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给出参考意见,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当初的想法。

板块二:根据提示,文章练写

1. 教师出示写作提示。

提示:

(1)你现在就是这个地方的代言人,开头可以以代言人的身份来介绍,文章结尾可以用邀请的语气总结全文。

(2)一气呵成,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直接空着。

(3)写的时候要将自己玩过的或了解到的地方特点代入到文章。图中就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可以写这些图以外的内容,或是写自己旅游的景点。

(4)每一个段落建议用总分段结构进行书写。

要点:此时的关键是保证写作思维的流畅,把斟酌词句留待下一步解决。

2. 学生按照写作任务现场书写此文。

3.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要点: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帮助,如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忙修改其总起句,以降低该生的习作难度。

第三课时:修改发表

板块一:对照清单,自主修改

学生对照修改清单,自主修改习作。

1. 介绍的特点,是否符合图中景物的要求。

2. 是否运用总起句的方式,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一段的内容。

3. 是否有按照一点一个段落进行书写。

4. 是否从代言人的角度进行书写,结尾有没有对大家进行邀请。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自主对照,检查修改。

板块二:对照清单,同伴互改

1. 同伴交换,依据清单,给出意见。

1. 我觉得你介绍的主题是:_______ 。

2. 本篇文章最吸引我的段落是:________ 。

3. 读了你的这篇文章,我不明白的地方是:___ 。

4. 我给你的建议是:______。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相互检查,给出意见。

2. 根据同伴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3. 誊正习作。

板块三:发表文章,欣赏交流

1. 将学生誊正的习作公布于教室内,如黑板报、拉线悬挂等。

2. 学生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五年级上册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识本文中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感情朗读课文。

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1、欣赏《山林鸟鸣》乐曲。

2、说一说,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发挥学生想象)这个鸟的天堂是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2、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播放“大榕树”图片,教师加以文字简介,随机介绍巴金)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大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做“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

4、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讨论: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生读后交流,再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6、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线索:“变色”,作为本课教学活动贯穿始终的线索。

教学流程设计:除去开篇的导入、结尾的小结,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主要教学流程有四个,包括“几次变色”“变色原因”“身边的变色龙”和“艺术手法(变色技巧)”。

导入语: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生活中有的人就像变色龙一样,善于变化,善于伪装。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变色龙》就为我们塑造了这类人的典型。

写作背景:本文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

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

这时的警察再也不是果戈里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谄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教学流程一:几次变色。

根据狗主人的不同,警官奥楚蔑洛夫先后经历了六次“变色”。据此,请把文章划分为六部分。

每一次变色,他对小狗的态度和称呼都有变化,对待“受害者”赫留金以及狗主人的态度和称呼也在发生着变化。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下这些词语,细致体会一下这位“变色龙”的高超本领。同时,领会作者生动、幽默、精辟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二:变色原因。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同一件小事上的态度变来变去,是什么原因呢?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归纳小结:这只变色龙之所以变来变去,不为公平正义,不为法律法规,没有起码的道德标准和底线。有的只是谄媚邀功,有的只是趋炎附势,有的只是见风使舵,有的只是欺软怕硬。他是彻彻底底的变色龙,是如假包换的两面派。

教学流程三:身边的变色龙。

奥楚蔑洛夫是沙皇时期警察统治的化身。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里,这样的变色龙可以说已经绝迹了。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有一些人,见利忘义,没有道德底线。如果有这样的人,你要如何对待呢?你自己,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约束呢?

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小结:对待那些言行不一致、表里不一致、前后不一致,当面是一套,背后又是一套的人,我们应该善于辨别,及时远离。

我们自己,应该做一个内心有底线、做事说话有原则的人。即使见风使舵、变来变去可以得到一时之利益,也必然会败坏长久之名声。切不可做那样短视的人。

教学流程四:艺术手法(“变色技巧”)。

变色龙的角色之所以这样深入人心,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体会夸张之妙。夸张手法,因为鲜明,所以生动、深刻。

体会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在精巧的构思下,三个人,一只狗,和一群旁观者,就足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了。因为简洁,所以更加生动;因为精练,所以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结束语:一篇《变色龙》,让我们识得并记住了“变色龙”。不长的文章,我们品味了幽默精辟的语言,梳理了一波三折的情节,感受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力量。同时,也得到了思想上、写作上的引导和启迪。我们不做“变色龙”,但我们要向《变色龙》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3620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相处六年的小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这个所学校。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从他们的小学毕业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优秀率为0%,而且学生的口头表到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不是很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的不够好,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主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

新学期了,每一位学生都将展开心的人生,所以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将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在学习这个单元时,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提高朗读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首抒情诗,《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短文两篇》是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名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童趣》是古代散文。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根据本单元的情况,要求在学习中:1、掌握这个单元需要识记的生字。2、学习朗读方法,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的意图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是继续上个单元的人生课题,交我们怎么树立理想,实现理想。在这个单元中,有的课文讴歌理想(《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我的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修养(《论语十则》)等。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根据本单元的情况,要求在学习中:1、继续上一个单元的朗读训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2、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重新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美的情感……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而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特点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再者,在学习中,要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第五单元

这个单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学习本单元,要抓住几个要点,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口齿清楚,语言连贯;注意字词句的积累,掌握圈点勾画的精读方法。2、在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归纳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3、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和训练对文章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以想象丰富的奇妙世界为主,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这些由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体味世界别样的魅力。

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在学习课文当中,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了解童话、神话、寓言的基本特点;体会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借助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这套教材的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教科书体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第一单元是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第二单元是人与自我之二(理想信念),第三单元是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是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是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而且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求能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三)、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三、教学目标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一)、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四、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开展各种活动。因此,教师要开发并好好利用语文教材,创造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发生活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总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每堂课结束后,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并且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在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中,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396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è)

贽(zhì) 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动词,到形容词,周到

慕羡慕仰慕

从跟从向

书名词,信书籍,名词

道说,动词学说,名词

质资质,名词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表修饰,不译连词,因为

之 立性,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习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练习设计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作者: 幼时 求学难 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图享受 不好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49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誉”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陷:穿透。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301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密切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3.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平时我们只能从书报或电视上看到一些世界城市的特色风光,极少出外旅游,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外国旅游,好吗?

2.好!现在我们已下了飞机,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请同学们用你的摄像机--眼睛把威尼斯的风光摄下来,待会告诉老师你们都拍摄了什么景物?

3.(CAI课件)播放图片、音乐。

4.游览了威尼斯,你们有什么感受?(美极了!)

5.你们都见到了什么?看谁的摄像机,摄入的景物最多。(石桥,古建筑,河道,小艇……)

6.这些啊,大作家马克吐温也都见到过,而且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写下了一篇文章,什么文章啊?(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要求。

1、过渡:可是,为什么作者在这众多的事物中,只选择“小艇”来写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他的文章,边读边思考。(学生读)

(课件出示)思考题:

(1)读准课本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4)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2、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三、检查自学,相机点拨。

1、同学互相提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挺:壬;寂:不要多一小竖。

2、过渡:好,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呢?(因为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3、说到交通工具,我记得文中有句话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你说这“大街”指的是什么?(河道)“汽车”呢?(小艇)

4、课前,我们预习过,刚才又读了一遍,你记不记得文中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男女老少各类人”都离不开小艇?(记得)都有写了谁?(商人、妇女、老人、小孩)

5、是啊!可见它确实是那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小艇的这一特点,(小艇作用大)正因为小艇有这个突出特点,所以作者选择小艇写。

6、你认为还有其它的原因吗?(结合同学的发言。由老师板书:样子奇特、船夫技术高超)

四、总结:

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从整体上认识了小艇和它的特点。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并抓住小艇的特点进行精彩描绘的。

五、作业:

1、抄写课文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学习了课文,你喜欢小艇吗,为什么?

2、学生可自由发言,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二、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1、说得很好,当我们置身于威尼斯的小艇中,会有一种“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

3、下面请大家看:(比较)哪一句写得生动?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4、我们一致认为课文中的写得生动,那么怎么生动呢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5、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比喻)几个比喻?(3个)都把小艇比作什么?体现了哪些特点?(比作独木舟:体现长、窄、深;比作新月:体现小艇两头翘;比作水蛇:体现小艇行动轻快灵活)

6、理解得非常好,可见,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主要特点,描写细致入微。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吧!(全班一起读)

7、好,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

8、OK,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巧、妙: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9、下面我请各位乘坐小艇的同学谈一谈你的感受?

(舒服,看到两边的河流,桥梁,船只,很新鲜;两岸的建筑物很美;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同学,很兴奋……)

三、学习“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

1、过渡: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不仅写出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而且写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那么,船夫的技术如何呢?下面请看一段船夫驾驶小艇穿梭于河面上的录像。

3、哪些词说明船夫驾驶技术好呢?

(学生回答: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

4、课文描写得很精彩,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复述一下船夫的“操纵自如”,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以手作小艇,边讲边演示。全体学生都做“船夫”:以手代艇,以桌面代河,以文具盒、书本代替河中其它船只。

5、学生集体演示,一边跟教师配合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师生表演)

师(读):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生:(接读)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同时以手代艇做“左拐右拐”的动作)

师(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生:(接读)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

(同时以手代艇作“穿过”“快”、“急转弯”的动作)

6、让学生谈谈“操纵自如”的含义,联系刚才的表演,并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操纵自如”是指驾驶得非常熟练、要小艇怎么行驶,小艇就怎么行驶)

7、品位朗读。

四、学习“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1、课文一开始就说“威尼斯的小艇相当于大街上的汽车”。那么都有哪些人离不开汽车,他们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呢?四人小组边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讨论:

2、学习成果展示。

3、好!大家看,小艇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是多么密切,商人、妇女、小孩、老人,他们都离不开小艇, 他们有的去( ),有的去( ),有的( ),那么,青年妇女去哪里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去看戏;走亲戚;购物……)

4、那么,在威尼斯,除了课文中写的一些人,需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学习呢?

(邮递员,教师,学生,医生,市长,旅游者……坐小艇做各种各样的事。)

5、这一段文字很美,写出了威尼斯城市的安静、美丽,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威尼斯月夜的美景吧!(学生美读)

五、总结全文:

1、从黎明到夜深人静,我们可以看到小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动,城市就怎么样?(喧闹,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静寂、沉静,入睡了)。正像课文结尾所说,古老的威尼斯就又沉沉地入睡了。

2、一静一动,文章写得是真好,下面让我们配上轻音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来体味一下这座美丽而古老的水上城市。

4、的确,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的地方何止一个威尼斯,我希望大家能投入生活,热爱生活,那么你就会感到生活充满了快乐。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美美地读给家长听。

2、课后收集资料,向大家介绍东方威尼斯--苏州。

板书设计:

┌小艇的特点:┌外形:窄、深、翘

威尼斯的小艇 │(样子奇特)└行动:轻快灵活

(主要交通工具)│船夫技术高超:操纵自如

└小艇的作用:关系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74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不断造成生态灾难,除地球外人类别无去处等科学知识,阐明了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道理。全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几个社区,他们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平时没有时间辅导他们的学习,好在我的这些孩子们自觉性都比较高,他们课前都能认真预习,也搜集很多相关资料,他们有能力完成本课的目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品读、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让学生在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后,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标》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科学小品文是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打比方、举例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难点是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写:“晶,莹”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产、

不加节制、枯竭、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

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难点:懂得为什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并身体力行和进行环 保宣传。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相处同样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先自由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单元导读告诉了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2、导语中还向我们推荐了三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的第一课,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3、《只有一个地球》,球的最后五笔是点提撇捺最后一笔是点,齐读课题,有几个地球?

生:只有一个地球!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的关键词,强调“球”的写法。

4、再读课题,读得好!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响亮的口号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从此为题,是想呼吁人们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自学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自读提示,下面开始自由读课文吧!

3、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咱们一起看课文中的词语你读准了没有?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指名读一读。

4、读得好!“薄”在这里该怎样读?老师为你们带来了字典中的解释,齐读,我们该选择哪个读音呢?

5、很好!你为什麽选择这个读音呢?

生:我是根据字的意思来确定的。

6、真棒!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根据解释来确定它的读音,再读“薄薄的纱衣”。一叶扁舟,它还有另一个读音biǎn扁担,再读“一叶扁舟”,本课中的蔼和竭这俩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强调学习多音字的方法。

生:1、结果不一样。2、部首不一样。

7、蔼字怎么写呢?先写草字头,要写宽一点,能盖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写扁一些,人的第二笔是点,最后一笔坚折不出头, 占三分之一,最后一笔是提,请同学们在课后生字表的旁边工工整整的写一遍,写时要头正、身直、足安,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设计意图】:区别形近字,指导形近字的写法,强调写字姿势。

8、下面学们默读课文,读后小组内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

1、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一部分从第一段到第几段?,你能说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能用小标题概括吗?接着说,很棒!

3、谁能把这四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这种把各部分主要内容串联起来总结课文内容的方法叫做连段串意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掌握用连段串意的方法来总结课文内容。

5、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从哪下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

6、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7、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8、地球是美丽的,但他又是渺小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0、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11、地球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12、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3、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体会只有一个地球。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坏环境的事情吗?谁来说说?

你们可曾想过,造成这一切一切后果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学们,当你看到一片片干涸的土地的时候:当你看到滚滚浓烟从烟衷冒出来的时候:当你看到汹涌的洪水吞噬我们美丽的家园的时候:当你看到一具具动物尸体的时候,当你看到雾霾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棵棵大树被拦腰砍断的时候:当你看到海啸排山倒海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的时候:当你看到汶川地震残垣断壁的时候。

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环保小卫士吗?声音太小,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愿加入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队伍中,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把掌声送给每一位环保小卫士,你们是地球的希望,你们是地球的未来。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例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通过宣誓增强孩子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今天,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渺小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作业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资料,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2、调查我们学习、生活场所附近的环境状况。

3、课外阅读鲁斯∙坎贝尔的《可爱的地球》。以上作业任选两题。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生们动手动脑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让学生们了解本课的内容,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542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矗立、鳌头、金銮殿、湛蓝、琉璃、额枋、蟠龙、藻井、中轴线、击磬、攒、鎏金”等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理解“玲珑、矫健、迥然不同、掩映、井然有序”等词义。

3、回顾说明文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4、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目标: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圈出不会读的字词,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老师:幻灯片、视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苏州园林,领略了江南园林的温婉细腻,欣赏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今天,我们将欣赏北国的典型建筑——故宫。

故宫简介: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PPT展示,同学朗读)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本文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预习检测

1、我们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

2、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是事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前两文分别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看图回答)

(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具体来说,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

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

三、整体感知

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

(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

(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3、正音解词,圈出难读字音,班级交流,并解释重点字词。(请2个同学读音,PPT更正错误,然后全班朗读两遍)

矗立(chù)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湛蓝(zhàn)

琉璃(liú lí) 额枋(fāng)

蟠龙(pán) 藻井(zǎo)

中轴线(zhóu) 击磬(qìng)

檀香(tán) 攒在一起(cuán)

鎏金(liú) 雍正(yōng)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迥然不同(jiǒng) 水榭(xiè)

玲珑:形容(物)精巧细致,(人)机灵敏捷。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向贯穿。

矗立:高耸直立。

矫健:强健有力。

缭绕:回环缠绕。

错综:纵横交叉。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

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指距离很远。

4、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四、合作探究

1、浏览1段,回答: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北京中心)

我们都知道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

(地位之高)

(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

(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3)为什么叫紫禁城?

(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天帝“紫宫说”;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近,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

(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

(地位、历史)

2、齐读第二段,思考:

(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列数字。)

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

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

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 建筑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建筑精美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总结:这两段主要讲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到此为止,我们初步领略了故宫宏大的规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故宫,感受故宫的金碧辉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宫博物院。上节课,我们根据同学们画出的故宫游览图,知道了故宫的大致情况,回顾复习:

1、旅游路线图(PPT展示),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回归课本,复习结构划分,概况说明结构。(总分总)

3、略提1、2段,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方法。

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

二、课文研读

1、今天,我们将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请大家齐读11段,看看这一段介绍的是何处?

(小广场,它是前朝和内廷的分界地带。)

2、第二部分哪些段落介绍的是前朝,哪些是内廷呢?

(4-10段讲前朝,12-14段讲内廷,可见11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面,我们先来分析前朝部分。

三、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请大家齐读第4段并归纳段意。

(概说三大殿。三大殿具体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2、那么接下来,概说之后应该就是分说了,大家找找三大殿分别对应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8段讲太和殿,9段讲中和殿,10段讲保和殿。分类别。)

从文章的篇幅上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其它建筑来说,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太和殿,它是作者详细介绍的对象,也是我们课文学习的重点。

3、请大家齐读5-8段,看看作者写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并在文中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外观、内景、位置、用途。)

4、第5段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回答:

(1)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示色彩的词语。

(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而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

(2)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作者构思也是极有讲究的,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这是很鲜明的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3)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5、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作者游踪是由外入内,外观着重绘色,内景着重绘形,那么此段中主要绘的是什么的形呢?(提示:原文中有多次提到的词)为什么?

(龙。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体长、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腾云驾雾,具有力和权的象征意义,富有神秘色彩,因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

(2)同样,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图形的,按空间顺序叙写,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以教室为例形象说明)。说说作者此时参观的立足点在哪里?文中还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到并圈出来。

(立足点1:朱漆方台。方位词: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

立足点2:雕金蟠龙。方位词:周围、下面。)

(3)显而易见,本段采用的具体是什么空间顺序?

(说明顺序:外——内、中间——两旁、上——下)

小结: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 ,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可见方位词的运用使讲述更有条理,足见作者游览时的从容闲适之态。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

(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话。

(举例子、摹状貌。)

4、回到课文,外观内景都讲完了,但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最典型的建筑,是作者介绍的重点,所以,作者接下来还明确提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用途。

(1)请用原文回答,位置是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位置——中轴线上(画故宫示意图时已明确),用途——举行重大典礼(威严)。}

(2)为什么要把太和殿设在中轴线上?

(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

(3)8段提到一些景观,如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小结:这四段主要介绍太和殿的外观、内景、位置、用途,品读完,太和殿在大家心中应该有了个较清晰的影子了。从全文把握,思考:

(1)太和殿体现出故宫三大特点中的哪些特点?

(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扣准文本分析)

(2)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呢?

(A政治角度上:是行使政治权力、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也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皇权象征。

B建筑角度上:是故宫最大的宫殿,最能完整体现故宫本质特点。

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突出了太和殿的中心位置。)

5、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

6、前朝建筑中的三大殿在此就介绍完了,接下来,大家快速浏览12至15段,回答:

(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PPT图片展示)

(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

(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4段原文回答。作比较。)

(3)堪比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御花园。打比方。)

7、文章最后一段为全文作总结,找找看:写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齐读

(“站在景山的……井然有序”)

8、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亲临故宫的话,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

三、知识巩固

1、全文结构及游览路线回顾。(PPT展示)

2、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

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

说明方法:

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现存”)

四、文本延伸

以本文为例,分析如何准确生动的介绍建筑物?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五、拓展训练

如果你的家人或亲朋想要到学校来,如何带领他们参观并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呢,请你当一次名副其实的导游吧!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先总说 后分说

空间顺序 民族自豪感详略得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29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 .诸”等字。

2.理解文言文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文中故事,体会文中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朗读停顿。2.得出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2.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说说文中故事。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完这篇文言文有何感想?

(点名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王戎与朋友出去游玩,正巧看到道旁长着一些李子,多的把树枝都给压弯了,伙伴们看到这场景便争先恐后的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

2.王戎为何与他人不同,他是发现了什么吗?

(生答:王戎认为这李树长在道路边上,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的果实,一定是苦李。)

3.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推断吗?

(生可按自己的理解作答:道路上人来人往,假设李子真的好吃,估计早就被摘光了,又何来压断树枝之说。)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点人逐句翻译。

2.多媒体出示本文翻译。

给时间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字词的理解: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李: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文章的翻译: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学完这篇文言文后有什么感受,收到什么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569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介绍小说三要素:在小说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特定场所,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的总和,犹如鱼不能离开水而生存一样,人物也不能离开环境而存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用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节被称为“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即是说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过情节的一步步发展来完成的。例如小弗朗士由调皮淘气到开始懂事这一性格变化是通过“最后一课”的情节发展展示出来的,所以离开了情节,人物性格也就难以展示。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是小说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者,小说创作的成败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4、生字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二、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3、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那里看出来?

一、分析韩麦尔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钢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总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任命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5)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二、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问题探究: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5、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心中就会燃起永不熄灭的收复祖国失地的斗争火焰,就会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8、《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9、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414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6236 字

+ 加入清单

一、常识部分:

1. 作家作品: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刘大杰(1904——1977),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赵丽宏,是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散文选刊》(20__年第7期)。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冯君莉,是当代作家,天津人。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刘成章,当代作家,陕西延安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二、课文的理解分析:

《巴东三峡》

1. 解题:我们曾学过郦道元写的《三峡》,那是一篇文言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是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刘大杰写的,那美丽的三峡令人向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泛舟观赏,留下赞美的文章,《巴东三峡》就是一篇文笔非常好的游记。“巴东”是指四川东部,“三峡”是指我们的母亲河——万里长江上的一段最为雄伟壮观的景象“山水画廊”。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它共长193公里。

2. 结构:本文按照作者的游踪顺序,由湖北的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述三峡水的的险恶形势和作者的感受。

第二部分(3—6):详述作者游西陵峡的经过。

第三部分(7—8):详述作者游巫峡的经过。

第四部分(9):详述作者游瞿塘峡的经过。

第五部分(10):写游后作者的心情。

3. 内容:这是一篇内容翔实的山水游记。作者叙述了经过长江三峡沿途所见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开头引用民谚渲染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叙述自己的感受:叹其奇伟,恐其险恶。特别强调巫峡最为险恶。接下来,按照逆流而上的顺序,写西陵峡山势之高低和水势之缓急,还具体描绘了它的四段景色:略写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详写灯影峡两岸的景色:江北险而无味,江南玲珑秀丽;又详写了崆岭峡的险峻形势:山横江中水极窄,崆岭滩险如鬼门关,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上水行船难过;再写米仓峡(兵书宝剑峡)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三峡中最美的一段是巫峡,所以作者在7、8两段里详尽的描述了巫峡水险山高,云雾多变的奇美景色。作者在写游瞿塘峡的经过时,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山水,又侧重描绘了两岸的人文景观: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作者以叙述自己走出三峡后“脱去危险”的愉快轻松,来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4. 主题: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详尽的描绘了我国的长江三峡的雄伟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特点:①依次描述,层次分明。②抓住特征,详略得当。③多种手法,生动形象。④恰当引用,画龙点睛。

《周庄水韵》

1. 解题:这也是一篇游记。周庄,是一个镇名,在江苏苏州城东38公里处,昆山市西南33公里,在上海大观园旁的淀山湖畔,是“中国第一水乡”,“水韵”是指水的情趣。是作者在三次游了周庄后写出来的。

2. 结构:全文共有6 个自然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略写前两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5——6):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 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

4. 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5. 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

积土成山

1、丰富的字词——用

① 生字:

袅niǎo 崆k ōn g 浣h u àn 秭zǐ 瞿q ú 巅d I ān 夔k u í

滟y à n 滪y ù 橹lǜ 斑bān 斓l án 眩x u àn 谛d ì

娴x ián熟s h ú 璀cuǐ璨càn 湛zhàn 恬tián 逶wěi 迤yí

安谧mì 牦máo牛 潸shān然 娓wěi 繁衍yǎn 篝gōu 火 砭biān

脍kuaì 炙zhì 巉chán 擎qíng 皑ǎi 镢jué 烙lào印 镳biāo 炽chì

②多音字:

削xiāo 削皮 横hèng 横暴 哈hā哈哈大笑 抹mò拐弯抹角

xuē 剥削 héng 纵横 hǎ哈达 má 抹布

③词语:渺小 奇伟 清寒 斑斓 迷离 炫目 晶莹 参差 谛听 娴熟 摇曳 璀璨 凝重 缤纷 勾勒 颠簸 戈壁 肃穆 涟漪 妩媚 震慑 伫立 粗犷 安谧 篝火 沟壑 谦卑 灵感喧嚣 炫耀 猥琐 赫然 袅袅不断 如泣如诉 瞬息万变 稍纵即逝 扑朔迷离 海市蜃楼 潸然泪下 得天独厚 脍炙人口 自然而然 安家落户 世外桃源 虚无缥缈 超尘脱凡 重峦叠嶂 微不足道 自惭形秽 眼花缭乱 分道扬镳

2、精彩的描写句

① 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赏析: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语,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江水之险。语句整齐简短,给人深刻的印象。

②山的好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赏析: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峰有了人的动作,化静为动,显得生动有趣。

③“上有六龙回曰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李太白这几句诗,写得深,写得活现;没有夸张,没有虚伪,完全是写实,把巫峡这一段险恶奇伟的形势,表现出来了。

赏析:本句恰当引用了李白的诗句,生动地突出了巫山险恶奇伟的形势,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且使语言富有文采。

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赏析: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两个比喻的连用,与庐山的对比,突现了巫山云雾的神奇有趣。

⑤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赏析:此句细腻地描写出水声的婉转柔和,比喻巧妙恰切,语言优美动人,引起人无限的遐思。

⑥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色种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赏析:此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独具的魅力:“蓝”。先用排比句描写出湖水的独特,然后联用两个比喻,生动传神地写出湖水的明净、深湛、温柔恬雅的特点。语言极为美妙动人,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也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 以“树的奇,________”开头仿写第①句。

②以“车流”为话题仿写第②句。

③以“桃花”为话题仿写第③句。

④仿照第④句的两个比喻句,请你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表现巫山云雾的神奇多变。

⑤以“细细谛听,乐曲_____”开头仿写第⑤句。

⑥以“雨后蓝天的美,____________”开头仿写第⑥句。

⒊多彩的语文常识——赏精美的古诗谚语

①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猴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②青滩叶滩不算滩,空冷才是鬼门关(谚语)

③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

三、精段阅读——究

(一)《巴东三峡》中描写巫峡的两段文字,可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精读。

1、 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2、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巫峡的江水、山和云的特点各是怎样的?、 文中两处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4、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仿写。

5、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6、请以导游的身份向父母或朋友介绍巫峡的景致。

(二)《周庄水韵》第4-6段可从以下几点探究。

1、 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作者为什么略写前两次而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 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之处,并练习仿写。

5、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的?

6、作者通过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是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7、如果你去周庄,你会对周庄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为什么?

二单元学习的知识点:

(一)常识部分:

1. 作家作品:

《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作者是许基仁、刘广、林榕均,这三个人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本文选自20__年7 月14日《人民日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是记者。本文选自《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8年第九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记者。本文选自《晚报文萃》1990年第5期。

文体知识:新闻作为一种文体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其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

(1)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

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中)。

(2)特写及其特点:

特写也叫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采用文学手段,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基础知识部分:

1. 应掌握的字词: 萨sà矜j īn阪bǎn噙qín翩piān淇qí冉rǎn

簰pái梭suō苟gǒu籼xiān蕊ruǐ矢shǐ钵bō

2. 多音字:

bó停泊 shuài率先 qǔ歌曲 ái挨打

pō 水泊 lǜ 圆周率 qū弯曲 āi挨家挨户

3. 形近字:

崖yá悬崖 失shī损失 遗yí遗留 籍jí籍贯 冉rǎn冉冉 擒qín擒拿

涯yá天涯 矢shǐ矢志 遣qiǎn 遣送 藉jí狼藉 再zài再见 噙qín噙泪

4. 词语(课文注解以外):据自己的词语积累量和对文章理解的需要归纳。

例如:急流勇退、冉冉、率先、穿梭、同期声、截止、丰硕

(三)课文的理解分析:第一篇:《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

1. 解题:这是一篇消息。正标题是“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下面的一行字是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用一个“喜”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充满自豪。

2. 背景:申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90年7月,邓小平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1993年开始首次申办,到20__年7月13 日申办成功,“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为“申奥”贡献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现在中国已具备了办奥运会的各个方面的条件,相信20__年的奥运会在我国一定会开的最完美、最壮观、最成功。

3. 结构:

第一部分(1——2):导语。概述了报道事件中的核心内容:中国以绝对优势赢得了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二部分(3——11):主体。用足够的材料和典型的事例将导语部分具体化

第一层(3):说明中国的态度。(认真履行承诺,办好奥运会)

第二层(4——5):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

第三层(6——11):报道了中国人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映。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略粗的黑体字 )叫电头,主要是交代消息的来源,反映消息迅速及时,背景和结语都蕴涵在主体里。

4. 内容:开始作者先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中国人申奥成功后的无比喜悦和无比激动之情,又用一组确凿的数据展示中国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接下来是各界的反映。

5. 主题: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心情。

6. 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该”字,就写出了无限的感慨。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如:写刘淇对记者说,“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要永远保存下去”的细节,说明了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 解题:这是一篇特写,“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题目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 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历的一件大事,这样的报道有很多,而较完整的反映英方撤离的情景的一篇。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此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 结构: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降落,接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相当于导语部分。

第二部分(2——11):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以及有关背景资料。这也是文章的主体。

3. 内容:本文开门见山的点题,然后记叙了英国的告别仪式。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4. 主题: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5. 特点: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加大了文章的容量;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1、丰富的字词,请你积累

⑴生字殉忱拈隘拙讹圩契悯摞阀躬

⑵多音字

薄担觉解乐重应还尽得曾强宁恶佛提铺挑累率发干活称落要塞

(3)词语

殉职 热忱 狭隘 鄙薄 不足道 费解 推敲 斟酌 文雅 逻辑 时髦 规范 圩堤 失意 恩惠 训诫 诞生 亲躬 捷径 裨益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七月流火 不假思索 头头是道 娓娓动听 平易近人 不以为然 满不在乎 七月流火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小心翼翼 循规蹈矩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2、 精彩的句子,请你欣赏

(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3)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4)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 多彩的语文常识,请你了解

(1)“议论文”知多少

(2)认识白求恩

(3)《诗经》知多少

(4)认识“孔孟曾”

阅读向来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我们为同学们精选了课文中的几个重要段落,看看你的阅读能力到底如何。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审题,深入探究,让阅读能力更上层楼。

[更上层楼]

(一) 阅读《纪念白求恩》2、3段,探究下列问题。

1、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不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选段是以议论为主的段落,其议论中心的概括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句连续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一个不”,请将其改为一般陈述句,试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在用词上极其讲究,揣摩第①句加线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对白求恩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为什么?请在横线上简要回答。

(1)白求恩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求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求恩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选段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要

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小说知识提要

1、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而言)

2、 三要素:

A、人物:1、了解人物的刻画方法:描写类: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人物描写来把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3、景特烘托:烘托心情或处境或命运,渲染气氛,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B、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展现人物思想的载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文章划分层次按此。

C、环境:人物生存的时空:自然环境:自然的时空景致;社会环境:人物生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观念,法律,道德伦理等。

二、 四文的对比表

篇目 作者及出处 大体内容及中心

鲁提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 小说通过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前后情节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嫉恶如仇、伸张正义、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英雄人物形象,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

范进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疯癫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了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

选举 秦文君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小说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主要记叙了墙外噪音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及林武翔被子砸伤之事,以鲁艳青、贾里为代表的同学积极发起并处理这些小波折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活泼、热情、积极。并告诉我们:人生滋味是多味的,人不可能天生是伯乐。

山米 贝尔斯 小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它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了祖孙两人的倔强与爱心。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沟通。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提要:事理说明文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1、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 的B或 的B,叫A。

※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1、所选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动用了的 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2、第7段用 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绿色植物和海藻的作用,即

3、第8段说明对象是 ,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阐明它们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大。

4、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这一段 按顺序进行说明。第 句总说,第 句分说,第 句总说。

5、请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为“光合作用”下个定义,或用图表方法来说明“光合作用”。

2、 读了所选语段,你一定认识到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么,请你设计两条保护地球多样性的标语,要求语言优美且容易接受。

A、 。

B、 。

(二)、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倒数第二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2、这一段中表明举例子的词语有 、 、 ,这样定的作用是

3、若奖“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一句中的仅字去掉,句意有什么变化?

4、这一段文字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安排顺序是( )

A、 由个别到一般 B、由一般到个别 C、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D、按古今中外的顺序

5、这一段列举的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依次)说明的( )

A、 从花瓣、花色、品种三方面 B、从大花、小花、草花三方面

C、从木本、草本、一年生三方面 D、从花色、品种、花瓣三个方面

6、这一段共9句话,选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现代文阅读指导现代文阅读之方法篇

一、考什么?

1.文本解读:⑴主要内容;⑵主题思想;⑶结构层次。

2.语言品析:⑴关键字词;⑵重要语句。

3.模仿创新:⑴句式仿写;⑵评价探究。

二、总纲

㈠读文

1.文章的题目;

⑴题目隐含的信息:①重要内容;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那里?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2.文章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

3.文章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承上启下);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4.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

㈡解题

1.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⑴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⑵用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2.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方法:⑴语素分析;⑵同义替代;⑶喻义还原;⑷贬词褒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多为比喻句)的含义。

方法:从修辞角度分析,一般是为喻体找出本体,将比喻句转换为陈述句,即句式转换。

三、小说的阅读

1.简述故事情节。

方法:⑴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⑵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⑴明线(主要内容);⑵暗线(主题思想)。

3.主人公。

一般说来,作者想歌颂或要批判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⑵动作(行动)描写;⑶语言描写;⑷心理描写。

5.环境描写。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

6.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中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四、说明文的阅读

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

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上两类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⑴准确:常以 "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五、议论文的阅读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收篇。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㈣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语文版八册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提要

文章内容提要:篇目 作者及出处 内容中心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韩柳”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水、游鱼、树木、岸势,着意渲染了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情感。

承天寺 :苏轼,北宋文学家,“三苏” 描绘了自己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恒山记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满井游记: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三袁”公安派 作者通过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写景细腻,高喻工巧,语言俏丽,有春风拂面之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曹刿论战: 左丘明,春秋时期,《左传》 记叙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紧扣曹刿的一言一行,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

干将莫邪: 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 记叙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表出了他的复仇心理及侠客的智勇和侠义心肠。

劳山道士: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 记叙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到劳山师学习道家法术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

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圣,诗史子美,杜陵野老 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才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诗人边塞诗人 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剑南诗集》 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通过对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的描写和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应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 苏轼号东坡居士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易老而叹息,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观刈麦 :白居易、香山居士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 :唐代文学家、小李杜 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文学家《正义歌》 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怀•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朝散曲家 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默写试题(略)

阅读举例《小石潭记》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本文写作思路

6、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7、 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8、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9、 潭水有什么特点?

10、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1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1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①举( )②曾( )③作( )④出( )⑤恒( )

(2)畎亩①( )②是人也( )③空乏( )④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 用原文回答。

①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② 阅读第二段说说历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

③ 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④ 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

4、 选文第三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5、 文中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

《曹刿论战》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 又何间焉 立有间 ②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③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解释。

①驰( )②鄙( )③糜( )④孚( )⑤福(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 用原文回答。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

②“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事?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④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肉食者鄙”

⑤“取信于民”是针对什么所说的? 5、在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6、从文中看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7、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8、“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9、试概括第二段的中心。

10、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哪两个方面的原因,因自己的话概括,并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1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鼓作气”到“故克之”所阐述的观点。

12、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13、读了这篇文章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超过30个字)。

1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历你最崇拜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

1、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

3、 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4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 “ ”(2分)

5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 。(3分)

6、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3分)

答: 。

7、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括号内的字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念无与乐者

10、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11、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请举两句)

12、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

14、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作文复习指导

为便于操作,我们再从六个方面略加说明。①醒目的标题。标题醒目,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仅这一点就能使阅卷者为之瞩目,并对尚未谋面的文章产生较大的好感。先声夺人,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有效手段。②精彩的开头。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境。③意味深长的结尾。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④深刻的议论。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⑤动人的细节。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⑥美化的文面。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

字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款式,字数合乎规定,等等。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2)借代

《人生需要掌声》 “掌声”代“鼓励”

(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4 比拟

(5)对偶

(6)对比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10)顶真(11)反语(12)仿拟(13)引用(14)反复(15)通感

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2)引用歌词

3、借用符号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1、循规蹈矩 2、着意求新3、逆向求异

4、深入开掘 5、咏物意蕴6、画龙点睛

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话题与材料脱节,另起炉灶,立意偏颇。话题作文最要紧的扣住主题,但一些考生却去写毫无关系的事情,结尾又不点题。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有些考生写出“四不象”的作文,各种表达方式不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前面看像记叙文,后面看又像议论文。这种“大杂烩”自然影响到文章中心的表现,进而影响到对文章整体水平的评价。

2、所用材料陈旧,或所编故事不合生活逻辑,过份夸张、失真,有不少套用现成的材料。一些考生有的叙事空洞,苍白无力;有的胡编故事,经不起推敲;有的叙述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

3、论题太大,议论空泛。一些考生的文章自始至终没有点明论题,观点不鲜明,论证不严密,举例不典型,甚至全文没有一个清晰的论据,全是自己的话翻来覆去地讲,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

4、看重创新,有时弄巧成拙。

5、所拟题目不能准确传达所给材料的主题信息,文题不统一。

6、其他:错别字、语句不通、漏拟题目、字数不足、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五年级下册语文《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3469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3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5年级共有学生58人。通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全班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习作方面,大多数学生还没养成了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等。此外本学期需加大对几名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尽快促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使之成为思想进步,成绩合格的学生。

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要求上进,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发言面不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本班约有五分之二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阅读量不够丰富,知识面较窄。本学期需要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多化力气,力求改善。

二、教材分析

1、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苏教版国标本中年段阅读教材,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

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编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有明显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740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精彩短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猴子、水手、船长几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同时告诉人们做事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因此,我把这两部分作重点教学,学会从文字表面读出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明白文章要表明的中心:船长的冷静沉着,机智果断,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生词,明白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2、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4、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船长的性格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只要求查找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提前预习就没有了跟随着事情一步步发展的激动紧张的感受,因此不要求孩子提前看课文。)

二、激趣导入:

1、孩子们,都看过福尔摩斯的故事吧,他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能从结果推断出故事的所有过程。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出示故事结局即课文最后一段)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

3、你也做一回福尔摩斯,对于这段文字你有哪些疑问?又推断出文字背后怎样的故事?

预设:学生读出——①孩子遇到了危险,或者是从海中的轮船上掉下水的。

②四十秒都觉得长,可见当时情况一定非常危险,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由此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学生疑问——孩子怎么会从船上掉进海里呢?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联系文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4、到底是怎么遇险的呢?请大家看这一段。(发放印有第5段的纸张)

5、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说说你从文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写上批注)

预设:学生读出——

①从“瞄准儿子”看出一定是情况非常紧急,要不船长是不会用枪对准自己的孩子的。

②从两次“喊”看出一定是离孩子很远,这个孩子一定在很高的地方,不喊是听不到的。同时也能看出船长当时也为孩子捏着一把汗。

③从船长两次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连着用了几个感叹号而且还在“喊”着“一!二!”

④从“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看出当时孩子已经非常危险了,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掉下来。

6、请你“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把关键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7、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当时孩子所处的位置,直观了解情况的紧急。

8、读了这样的文字后,你的感觉怎样?(学生谈读后感受)

9、我也和你们一样,就感觉像是有一根绳子在牢牢地牵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故事当中。下面我们就来全面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跳水》。(板书课题)

10、能写出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板书作者)

11、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请跟大家说一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前面我们还学过他写的《穷人》一文。)

12、请打开书,读一读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读故事,概括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危险境地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一问题分析一下,然后派代表联系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上一问题。

3、交流上一问题。

预设:主要是猴子故意挑逗孩子的原因,还有水手拿孩子和猴子开玩笑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子,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原因。

4、让我们先来看看猴子的挑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5、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语句。(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6、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预设: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很是尴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7、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也是抓住猴子和孩子两个方面来谈。问题同第二自然段:①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②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读书方法,能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此也是训练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根据语句联想的能力。)

8、回过头,我们再看船长,在那种时候,难道就只有用枪逼着孩子跳海这一条路吗?

9、学生就此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创新思维,去想更多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也能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做出进一步肯定。)

10、请看黑板(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请你把他们的关系用一个字或词连接起来,简单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化本文表现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

1、学习写作手法:

当我们一步步跟随作者走进故事时,已经被一个个精彩的环节吸引。你觉得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部分?(预设:文章的最后两段)可见一篇故事,最关键的是高潮部分,作者在这部分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落笔的呢?(预设:语言、动作、神态等)

回忆《穷人》一课,作者又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展开记事的呢?(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还有环境的渲染等)为了让人物更适合故事的情节,运用的描写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章也要选择更适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同时在高潮处着重下笔吸引住读者,用细致入微的贴切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2、总结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你说一说。(预设: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做事时要考虑后果,不能武断,不假思索;从水手和猴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开玩笑要注意火候,不要过分,不要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从船长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在危急关头要沉着冷静、果断的处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