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优秀语文教案模板(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5319

范文

618

四年级语文下册《海的女儿》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的同时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接触,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如字词掌握情况较好,但独立阅读知识方面还欠佳,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有些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拓展性的练习中等生、后进生则是无从下手。

三、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册要求学会的生字及会认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到书写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背诵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对阅读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掌握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3、能主动积极地与别人进行交际,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讨论交流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4、主动参与习作训练,弥补平时习作的不足,能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内外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字;

(4)选字填空;

(5)改正错别字;

(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7)按要求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辨析近义词、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各种词语训练。

4、句子。

(1)能运用常用词和关键词造句;

(2)背诵指定和自己喜欢的内容;

(3)按要求摘录词句(或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4)按课文内容或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填空;

(5)默写;

(6)补足词语;

(7)词语搭配;

(8)会修改病句;

(9)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

5、语言感悟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

(5)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7)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6、标点符号。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7、口语交际。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8、习作。

复习写自己熟悉的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复习写一封信;复习导游词。

五、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六、复习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简单的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书信及常见的应用文。

3、综合运用,补缺补漏。

七、复习措施

突出三个特色:

1、一是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是新内容,即依据大修订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为纬,组织复习内容;

3、三是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八、复习方法

归类复习法、练习法、讲解法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学常识

列子其人:

二、研读共品

反复朗读,解决问题。

1.读准字音:

万仞 ( ) 惩( )山北之塞( ) 荷( )担者 箕畚 ( ) ( ) 雍( )南 河曲智叟亡( )以应 一厝( )朔( )东 始龀( ) 无穷匮( )也

2、字词理解: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一词多义:

3、重要句子(翻译并判断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试着翻译课文,会复述即可。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作业:字音、字词解释熟练把握。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回顾文学常识、字词解释。

二、研读共品

1、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分析愚公形象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主旨: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讨论: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提高

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课件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课件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板书:亮相 静止 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 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年级上册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识本文中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感情朗读课文。

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1、欣赏《山林鸟鸣》乐曲。

2、说一说,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发挥学生想象)这个鸟的天堂是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2、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播放“大榕树”图片,教师加以文字简介,随机介绍巴金)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大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做“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

4、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讨论: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生读后交流,再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6、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68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 “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分配】

本课需要2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相关植物的照片。

2.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此环节的设计边观看图片边听老师的叙述,吸引读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1.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2.这几位同学读得多流利呀,而且老师发现大家听得也非常认真。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大屏幕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大家齐读这句话。(板书)

3.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谁愿意说说。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一)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主要写了哪几样生物?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他们都有什么变化?你可以用笔在文中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强调交流)

1.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么谁愿意说一说.

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2.这些生物在夏天里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3.大屏幕出示:“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 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么样呢?(快 很快 迅速)

4.因此,在朗读 “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谁愿意来试试。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二)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长大,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山水:山 地 河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2.大屏幕出示: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因为秧苗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因为铁轨长,所以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是一天一天的高起来。)(解释:物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路面高起来。)

3.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桌听)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三)同学们看(指板书),有生命的植物、 动物(相机板书有生命)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 铁轨 甚至马路(相机板书无生命的)在夏天里都在长大,(指板书)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的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指读第四自然段)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1.(指生答)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学 中学——大学 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谚语

(大屏幕出示谚语)指生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查找这两条谚语的意思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师小结: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2.在这一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指生答。)

3.(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在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3)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4)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5)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6)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7)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8)齐读第四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一下人要成长的道理。

(此环节的设计吸引读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查阅资料能力。)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指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才会吸引读者。)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举例子说说,这样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a) 那么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分别指生读一句)

b) 拓展写诗。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此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师小结 总结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这样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六、作业: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板书设计】

绿蔓 竹林 高粱

苞蕾 苔藓 有生命

夏天是万物 山 地 河 珍惜时间

抓住机会

长大的时期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人 赶时候 赶热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32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情感的环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417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懂得什么是细节描写,在作文中有何作用。

2.学会赏析细节描写的好处。

【能力目标】

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将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

教学方法:

感受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时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他在完成作品时,连雕像的眼神、肤色和肌肉线条都力求完美。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首先运用你的想象合理扩展一句话,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她骂他懦夫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语言)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动作)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神态)

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的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心理)

二、感受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明确: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比较品读,感悟方法

既然细节描写能使人物鲜活起来,那么,怎样把这些细节形诸于笔,让他们形象可感呢?接下来一起欣赏几个经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他们写得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方法一精用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文字摘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写冬天下大雪捕鸟的情景,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的刻画了捕鸟的过程,表现了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这是《孔乙己》中最精彩的细节,“排”字表现出孔乙己的出手阔绰,动作幅度大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有钱,是他虚荣心的体现;而后一个“摸”字则表明他身世的落魄,经济的拮据,即便如此,周围人还是戳他的痛处,表现了世人的麻木不仁。这种表现细节描写的方法是:精用动词。

方法二:巧用修饰语

(过渡)巧用修饰语是塑造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再看一个片段(出示PPT)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3]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摘自张之路《羚羊木雕》)

从“突然”的发问,到我的心“怦怦地”跳、“小声地”回答,到妈妈“严厉”而“坚定”地让我要回羚羊木雕,这一串修饰词生动表现了我的委屈和妈妈的强势。

方法三:巧妙的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对事物加以淡妆浓抹,能使语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味给人以美感。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药》)

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强烈的愤懑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在这一细节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好的细节描写,就犹如一座座精美的灵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今天老师只是抛砖引玉教会大家其中的三点,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超越自我。

四、描绘细节,表现亲情

①学生写作:

请以“难忘那一幕”为题写一个片段,抒写你与亲人相处时,最难忘的情景。(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②修改习作。

细致地对同桌习作进行修改。

③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④(总结):细节描写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描写特别细腻,能抓住人物的具体特征,把人物最感人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感动读者。

五、结语: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一个片段的组合,更是点滴亲情的凝聚,作文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中细节,去描摹去刻画,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让亲情的细节之花在生命中绽放,在笔尖永驻芳华

板书设计

细节描写

精用动词

巧用修饰语

妙用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

2、激起学生读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具准备:

歌曲《月亮船》

教法学法:

导读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师:师生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散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3、解题。(走月亮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教师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小老师,不明白的词语画下来大家一起交流。

3、指名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字词。

5、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6、指导书写。“载”和“栽”“裁”对比记忆。

7、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描写美好月夜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认真读一读,并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八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3、 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景色串起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配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1、指名范读,师评价。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评价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五、课后作业

摘抄描写月夜美景的段落或句子。 板书设计:

走月亮

景美—————情浓

(调动感官走月亮) 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4232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学生自读第2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禹yu锡xi馨xin鸿hóng 儒rú牍dú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五、研读课文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

友人博学惟吾德馨

情志高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4396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建议]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学生交流资料,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老师适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振宁的《邓稼先》,共同揭开这个谜底。

(二) 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作者的情感

⑤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评价邓稼先

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③补充、延伸和扩展

①引子 ②经历贡献 ④从另一角度扩展 ⑥总结

⑤具体化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点名回答:

奥本海默—— 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 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

(2) 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同桌间两两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小组内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①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 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我们的祖国有千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忠实儿女在为她奋斗,你还知道谁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第五部分

(1) 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 自由研读,提出理解中的疑难。

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① 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② “也不知道……什么心情”“不知道邓稼先……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③ 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探究:

①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晔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②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

③ “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3) 资料延伸

这一部分中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将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实,象文中的例子在邓稼先身上还有很多,比如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总是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再如,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也因此肝脏被损、骨髓中侵入放射物。当身患癌症的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时,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

(4)教师教唱《中国男儿歌》,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国男儿歌》,气壮河山,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要将双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歌》,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5)播放音乐《龙的传人》和MTV动画,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其余部分

(1)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

学生自由研讨,教师归纳:

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研读第四部分

① 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② 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① 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四)品味语言

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1) 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 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变

① 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六) 结束语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七)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二、教学反馈

(一)达标检测

1.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平沙无垠: 马革裹尸:

2.请仿照《邓稼先》一文中的“……时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国强占了……租借……俄国强占了……租借……法国强占了……租借……” 的句式,写一段话。(原句式的词语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从写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发生的事件,主要训练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几件事。

3.请仔细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吗?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吗?

4.你能谈谈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吗?

参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lù,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华。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yín,旷野(沙漠)无边无际。

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2.略。

3.①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4.略。

(二)检测建议

本课作为名人传记,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宽泛。因此,教学反馈的途径尽可多样化,笔者以为除检测题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制作小报或课件,在班内交流;

2.选出学生所写小传的优秀作品,编成集子,予以表扬;

3.以“名人故事大家讲”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4.班内举行一次相关知识竞赛;

三、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历经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的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甚至于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92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2196 字

+ 加入清单

一、基础知识

1.关于随笔这种体裁: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语言特点透过《谈读书》可见一斑。

2.修辞知识:比喻、排比、对比的妙用。如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来比拟经过别人提炼的书之索然无味等确切的比喻;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类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

3.词语:(1)标题: STUDIES这个英语单词学生是熟悉的,可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单词的多种义项,体会读书、求学、研究、细察、深思都是本文题中之义。(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注解”“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此外,有几个词读音须提醒注意:狡黠(xīá)、诘难(jīénàn)、味同嚼(j¡á)蜡。

二、内容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读书更平常、更熟悉的事。然而,看似熟悉的事未必真正理解。不妨试问问自己:“如果让我写这个话题,我谈些什么呢?”培根的《谈读书》不仅发现了这平常事情的深刻意义,而且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感到妙趣横生。读一读就知道这位哲人是怎么说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并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品读那些名言妙语。

有老师反映:不少学生不爱读这篇课文,觉得“太乱,没有头绪”,对课文的“半文言”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范读,让学生先说说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甚至可读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就直接跳到后面“读书使人充实……皆成性格”一段(都是讲读书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思想的亲切、语言的优美平易,有好感后再读其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意思,理清层次。如:读书的多种功能→读书、才干与经验的关系→读书应有的态度与方法→读不同的书对益智、完善个性的作用。其中主要是谈“读书的功能、作用”。

三、形式把握与语言揣摩

文中排比、对比、比喻的句子比比皆是,而且多处综合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美妙不仅在于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引导读者登上一个思想、智慧的制高点,发现事物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修辞特点,大体了解培根随笔的语言风格,实质是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窥见作者博大的精神世界,感受其思维的周密与眼光的敏锐。

1.回顾品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及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段,体会作者思想的周密与深刻,体会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排比的特点:三个句子以上,这些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这些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提示)。

2.品读以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运动医百病打比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见解的形象透彻,亲切得体,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慧(比喻:相关联想,形象恰当)。

3.学思维方法、学表达。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从多种角度思考有关读书的问题——读书有(还有)哪些作用?读书与长才(理论与实践)是怎样的关系?怎样读书收获最大?这些读书的方法有道理吗?——前面思考过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格物致知问题与读书的问题有怎样的关系?……试写出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看法,并用上排比、比喻的表达方法。

如果有时间,学生状态好,可作以下补充:

1.关于作者:课文注解说培根是哲学家、作家,不妨简要补充一点有关的知识。如:培根的抱负与成就——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实验,主张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与前一课的实验精神紧密相关。《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书的副标题为“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共收入短文58篇,王佐良先生说: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出他的智慧象医生手里锐利的手术刀,在一层一层地解剖着人生和社会里的各种问题:真理、死亡、宗教、爱情、逆遇、高位、友谊、父母与子女,读书,利己的聪明,等等。”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最有特色的体裁之一。

2.可选课文名言佳句的英文及不同的翻译,让学生与课文对照阅读,以体会语言的奥妙,增长见识,同时加深对文中精要处的印象。

(1)Studies serve f·r delight, f·r ·rnament, and f·r ability.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水天同翻译,下同)。

(2)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3) Hist·ries make men wise; p·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s·phy deep。m·ral grave; l·gic and rhet·ric able t· c·ntend.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319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方式:教师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教师讲述: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学生抢答后教师继续讲述)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教师板书课题《海燕》)

二、新课研读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3.整体感知,描摹活动场景。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个别指导: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以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学生齐读课文同,深入体会海燕形象。

三、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板书设计: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

海燕 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 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

叫喊着 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

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

海鸭:呻吟、吓坏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与

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企鹅:躲藏 海燕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完成了对《山水画的意境》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实例的分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可染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内涵,并学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务】

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一、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情感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三)积累运用

任务一: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本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从课前准备的山水名画作品中挑选一副做赏析(如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等)。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学生完成任务并分组汇报。

任务二:赏析古诗词,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完成一段文字。

学生写作。

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务】

勾连同单元课文,横向对比悟“意境”:

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说“说假话不行”,在《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其含义是否一致,其中体现了哪些共同的艺术追求?又比如《山水画的意境》和《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其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为阐释?

(五)课后作业

思考并总结:学完课文,你认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应该怎么读?有哪些阅读方法?请将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书设计

(七)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

袁行霈《论意境》

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吴调公《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217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

6.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年级下册语文《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677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机。多媒体课件。纸马。

课型:

阅读探究课。

第一课时安排: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两次赛马的经过。

2、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部分学生有更多启发)

3、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能积累一些词语。

第二课时安排: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本文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动脑筋”故事交流会。

[课前激趣]玩纸牌

出示两组牌,红心10、8、4,草花9、7、3。上来的同学当然挑红心。同学先出结果老师总以2比1获胜。由此得出在战争中,在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一方能否掌握主动权。

一、引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2、揭示学习目标(出示,指名读):

①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②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③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二、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一)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1、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2、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

一(1—2)

二(13—17)

(二)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孔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1、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读一读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②一生上台讲说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说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齐读这一句。

板书: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5、学生推算。教师巡视,找出一两张推算结果多的纸。

6、(展示台)展示学生推算结果最多的代表作品。

★小结: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__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出示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先说说你给同学出了什么主意)——评价——全班齐读。

3、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划出来,想一想。

(出示)

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

(知己知彼)

4、小结:

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板书),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⑥骄兵必败……)

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3、(出示学习目标3)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现在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案: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孙膑:神机妙算、智勇双全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田忌:有勇无谋、屡败屡战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齐威王: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你想对孙膑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田忌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齐威王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大家学会的词语可真不少。老师准备了一张词语卡片,大家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词语卡片:

神机妙算、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智勇双全

有勇无谋、垂头丧气、屡败屡战、胜不骄、败不馁、

得意洋洋、目瞪口呆、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

(预案: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你有哪些故事,回去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88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了吗?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课件)

师:强调“间隔”的“间”的读音。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暴是本课的生字,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师板书暴字)

师:暴上下结构,上面是个

生:日

师:要把他写得

生:扁一点儿

师:下边的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一撇一捺要写的长一点,最下边不能写成水字,注意笔顺竖钩、点、提、撇、点。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写字本工工整整地写一遍。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漂亮,有同学写字姿势非常得好,坐得非常地端正。写完以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看看,评价一下,取长补短嘛。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挽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挽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3、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来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 这有个多音字,一行人,齐读三遍,强调行字的读音。这还有几个词语,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生读词

4、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和老师合作着读一读这段话。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男同学走前面,女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人指挥走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5、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绰”是生字,绰在这个词中是舒缓、柔美的意思,想一想,“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人影绰绰就是人很多,影子倒映在水中。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出示画面)请学生看图描述。

师:听你们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们看(播放课件)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指生读。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生:一道风景

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生读段落,师出示语句)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透过他们的表演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你看出了文字里蕴含的美。

师:这种谦让的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理所当然”,“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讲“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谈“理所当然”)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敬老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构成了(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说一句话。

师:这么多的假如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所以作者才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课外延伸,布置小练笔。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美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小事中。

老师出示收集的美的图片,美就在身边,美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美就在身边,美是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交流身边的美。

课下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七、板书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59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

27 牛郎织女(一)

勤劳创造 勇敢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说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

二)、研读课文

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

“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

“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读课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现,体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写得这样的一波三折,同时人物的内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实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书:

直接描写人物内心

欣喜

兴奋

喜悦

描写人物外在表现

着急

失望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七)作业

我们也会盼望着很多事情的发生,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个小片段,我此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补写50字,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晚饭时可以看电视。我自然“见机行事”,分秒必争地打开电视。我把视线从电视上收了回来,才发现碗已经空了。

母亲:“吃完了就去做功课吧。”

……

正是关键时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还没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缓兵之计。

“我还没吃饱呢!”为了大饱眼福,我急忙嚷到“再来一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84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 联系背景材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yǒu zhì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黝黑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 尬

chì liǔ cāo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炽热 一绺 粗糙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Jīn hàn mào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 )的托尔斯泰。

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说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 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 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2) 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 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设想: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排山倒海,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全体人民。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9.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13、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14、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15、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阕:议论、抒情————论古英雄的不足

赞当代革命英雄

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