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年七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答案人教版(精品19篇)

浏览

7004

范文

63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202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大部分同学都会用小学学过的的知识来完成。先给予肯定,鼓励同学们对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再鼓励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来源:学#科#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分类):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同号两数相加法则)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 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师生共同归纳同号两数相加法则:[来源:Z+··+]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问题:会不会出现和为0的情况?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问题:你能有法则来解释法则3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一般地,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计算:

(1)(+2)+(―11);(2)(+20)+(+12);(3);(4)(―3.4)+4.3。

解:(1)解原式=―(11―2)=―9;

(2)解原式=+(20+12)=+32=32;

(3)解原式=;

(4)解原式= +(4.3―3.4)=0.9。

4.五分钟测试:

计算: (1) (+3)+(+7);(2)(―10)+(―3);(3)(+6)+(―5);(4)0+(―5)。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在按法则运算

运算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问题:要借助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8:1,2,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去括号法则,运用法则,能按要求正确去括号.

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探究、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化简

-(+5) +(+5) -(-7) +(-7)

2. 去括号

① -(3- 7) ② +(3- 7)

二、探索新知

想一想:根据分配律,你能为下面的式子去括号吗?

①+(- a+c) ② - (- a+c)

③ +(a-b+c) ④ -(a-b+c)

观察这两组算式,看看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有什么变化?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的,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 - ”号的,把括号和它前面的“ - ”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三、巩固练习:

(1)去括号:

a+(b-c)= _______ a- (b-c)= ______

a+(- b+c)= _______ a- (- b+c)= ______

(2)判断正误

a-(b+c)=a-b+c ( )

a-(b-c)=a-b-c ( )

2b+(-3a+1)=2b-3a-1 ( )

3a-(3b-c)=3a-3b+c ( )

四、例题学习:为下面的式子去括号

+3(a - b+c) - 3(a - b+c)

五、课堂检测:

去括号:

① 9(x-z) ②-3(-b+c) ③ 4(-a+b-c) ④ -7(-x-y+z)

六、课堂小结

去括号时应注意的事项:

(1)、去括号时应先判断括号前面是“+”号还是“-”号。

(2)、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符号要么全变号,要么全不变号。

(3)、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70页习题2.2 第2,3题

选做题:课本70页 习题2.2 第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通过分析“顺逆水”和“配套”问题,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是重点;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我们来解两道题:

(1)2(·+3)=2.5(·-3);(2)2×1200·=20__(22-·)

怎样运用这样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例题

例1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顺流行驶的速度、逆流行驶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顺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逆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顺水行驶的路程=逆水行驶的路程。[来源:第一范文网Z··K]

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那么顺流的速度是什么?逆流的速度是什么?

顺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逆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

由些可得方程

2(·+3)=2.5(·-3)

由前面的解答,知·=27

所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27千米/时。

注意:要牢牢记住顺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逆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例2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__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分析:当问题中的量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把量分成两类列表,从而使条件条理化,设未知数。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螺母的数量=2×螺钉的数量。

由此,可列方程

2×1200·=20__(22-·)

由前面的解答可知·=10

22-·=22-10=12

所以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注意:列表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注意学习。

三、五分钟测试

1、在一次美化校园活动中,先安排31人去拔草,18人去植树,后又是增派20人去支援他们,结果拔草的人数是植树人数的2倍,问支援拔草和植树的人分别有多少人?

(2、解下列方程:

(1)0.6·=1/5 ·-3; (2)2(·-1)-3(·+1)=-6。

四、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建立方程中的相等关系;同时知道所列方程的解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必须检验之后才能确定,这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

课本98面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306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四则运算,而初中的有理数运算是以小学算术四则运算为基础的,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多了一个符号问题。符号法则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和今后学习其他与计算有关的内容时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能借助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等。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数学交流的能力。

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预设: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七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要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正负抵消的思想,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解释,让学生感知法则的由来,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教科书基于学生学习了相反数和绝对值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方法是“引导——分类——归纳”。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

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猜想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

1.复习提问:

(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

(2)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出发的位置相距多少米?若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该问题用算式表示为 。

活动目的: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这里先让学生回顾在具体问题中感受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运算。

2.提出问题: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

如果我们用1个 表示+1,用1个 ,那么 就表示0,同样 也表示0.

(1)计算(-2)+(-3).

在方框中放进2个 和3个 :

因此,(-2)+(-3)= -5.

用类似的方法计算(2)(-3)+ 2

(3) 3 +(-2)

(4) 4+(-4)

思考: 两个有理数相加,还有哪些不同的情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列举两个正数相加,如3 + 2,一个数和零相加,如0+(-4),4 + 0。

活动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类比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进而讨论如何进行一般的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活动的实际效果: 实际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他们积极探究.

(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一起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思考:

1、观察列出的具体算式,根据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2、同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异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么样的关系?有一个加数为0时,和是什么?

3、从中归纳概括出规律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规定的加法法则。

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交流,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目的:利用分组讨论、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过程,同时有利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归纳。

活动的实际效果:由于采用了图示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验证明确结论:

例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 180 +(-10) (2) (-10)+(-1);

(3)5+(-5); (4) 0+(-2)

活动目的:给学生提供示范,进行有理数加法,可以按照“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进行,一观察是指观察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二确定是指确定“和”的符号,三求和是指计算“和”的绝对值.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

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 (+4)+(+3); (2) (-4)+(-3);

(3)(+4)+(-3); (4) (+3)+(-4);

(5)(+4)+(-4); (6) (-3)+0

(7) 0+(+2); (8) 0+0.

活动目的: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达到熟练程度。

2.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随堂练习:

(1)(-25)+(-7); (2)(-13)+5;

(3)(-23)+0; (4)45+(-45)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活动目的:习题的配备上,注意到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口答、演排纠错,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总结。

1. 两个有理数相加,“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即首先判断加法类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2.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

3. 注意异号的情况。

活动目的: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进一步梳理本节所学,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对“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印象较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 探索规律、形成解法 例题讲解、熟练运算

巩固练习、内化升华 回顾反思、进行小结 达标测试、反馈情况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知识回顾: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 -3·-2·=10 ②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导学阶段: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分析: 设这个班有·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的项(3·和4·)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 ·=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方法过程:

2、总结移项的概念。

像上面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 “移项”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题学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90页的课文内容及例4,完成第90页练习2题;

2、课后作业:(1)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师,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甚至加减乘除运算都不过关,更不用提解决实际问题了。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七年级(上)的五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

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教学研究计划

课堂教学与数学改革是相铺相成的,做好教学研究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本学期将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的各项教研活动,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本人决定在第十一周开一堂公开课,与学校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

四、继续教育计划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积极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通过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

2、阅读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38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2511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 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1.4千米

记作 +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 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归纳: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如:(-20)+(+3)-(-5)-(+7) 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 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 -20+3+5-7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 ”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三、解决问题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 )-(+2 )+(-2 )+12.4

3、练习:计算 1)(—7)—(+5)+(—4)—(—10)

三、巩固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 2)

四、作业

1、P255 2、P26第8题、1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和各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同学笔做)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习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习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习题,使习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习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习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习习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新标准。以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教学基础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共有六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对各章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基础性教学掌握,再有就是在整式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运用(这在小学知识中就有提到)。

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课后或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习。

三、学情分析:

七年七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学生学习环境差,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了照顾这些学生,课程进度缓慢。但部分学生学习仍非常刻苦,为了照顾这部分的同学,在教学活动中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不耽误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多以中等偏下水平为参考标准。

四、教学要求与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同级同组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2684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使自己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促进派。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38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四、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重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及余角,补角等,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本章中的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等,都是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角的比较与度量;(2)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3)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1)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2)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具体教学策略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9.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1.1正数和负数1课时

1.2有理数4课时

1.3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

1.4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

1.5有理数的乘方3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2.1整式2课时

2.2整式的加减3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3.1从算式到方程4课时

3.2从古老的代数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4课时

3.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4课时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4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4.1多姿多彩的图形4课时

4.2直线、射线、线段2课时

4.3角的度量3课时

4.4角的比较和运算3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544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本班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年级。通过调阅小六毕业会考成绩册和试卷,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二、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全面贯彻党的xx大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有理数的各种性质和运算法则,初步学会使用代数式探究数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基本几何图形,掌握基本基本作图能力和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 80%。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六、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一周 正数和负数及有理数 5课时

第二周 有理数的加减法 5课时

第三周 有理数的乘法 5课时

第四周 有理数的乘方 5课时

第五周 第一单元复习及月考 5课时

第六周 月考测试质量分析及月考小结 5课时

第七周 整式-----单项式 5课时

第八周 整式----多项式 5课时

第九周 整式的加减 5课时

第十周 期中复习及段考 5课时

第十一周 段考测试质量分析及月考小结 5课时

第十二周 从算式到方程 5课时

第十三周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5课时

第十四周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5课时

第十五周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5课时

第十六周 第三单元复习及月考 5课时

第十七周 月考测试质量分析及月考小结 5课时

第十八周 多姿多彩的图形及直线 5课时

第十九周 射线、线段、角 5课时

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 5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又将开始了。一学期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继续推进我校新课程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当前正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数学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教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对新课程、新教材的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这一学期还结合我校的实际特点,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师集体备课相结合起来,也与教学的教学工作相联系。让教师们用理论知识来进行集体备课,同时要求教师们进行集体备课不少于3次。

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开学初,每位数学教师都根据学校和教导处的安排,制定好这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好教学工作。

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倡结构化教案、个性化设计,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针对我校学生数学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生数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始终坚持课堂教学“六认真”。结合当前课改,全体教师认真地不断探索、自主实践摸索着进行课改的尝试。

教师们更注重对教材、教学的学习和思索。全体数学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能狠抓教学质量,重视后进生的转差工作,利用课余市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效果比较明显。学校的大多数老师能发扬奉献精神,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无补偿地给学生补缺补漏。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培优补差,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出效益。学生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认真组织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要求每位教师自己订阅一份数学教学杂志。提高自己的数学修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关键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制定教学计划。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对学习的内容做了讨论,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完成一篇教学案例。

我们在学期初经过全组教师讨论确定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都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一学期来数学组老师共听课80余节。相互代课8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2)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很差,优秀生较少,后进生占每个班的90%左右。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活跃,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弱,应通过课上听讲与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上好新课。这学期针对数学内容编排特点-----几何内容多,我准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多展现数学思维,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从而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练习了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上课时教学目的要明确,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选好学困生,做好辅导计划。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我准备做到“信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对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教学进度与安排

第1—4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5—7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8—10周 第七章三角线

第11—14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

第15—16周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7周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3073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教科书将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一节,一方面是对小学学段已经学过的有关算术方法解题和简单方程的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尽早渗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数学思考目标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重点、难点: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思维习惯的转变,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

二、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呢?在教学过程我运用了如下教法与手段:

1.生活引路,感知概念背景;

2.比较方法,明确意义;

3.感受过程,形成核心概念;

4.运用新知,巩固方法;

5.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

三、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 情景引入

采用教材中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吗?

问题3:你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学习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设中山市到深圳市的路程为·千米,怎样用式子表示中山市与东莞市的距离以及中山市与惠州市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结合图形,根据在《整式的加减》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思考过程,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后我结合上面的过程简单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并给出方程的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迪卡尔最早使用·,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而我国古代则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未知数,而且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

在这里我介绍了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其目的就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

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小学里已经给出了方程的概念,这里可适当处理.

在这里我开始向学生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三)讨论交流

讨论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紧接着的思考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讨论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在这个讨论活动中,我采取了先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后,学生中出现如下结果:

从学生的分析所得,这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在以后学习中将遇到的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两种设元.

要求出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在这个环节里,问题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四)初步应用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通过以下的例题和练习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

1、例题: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2、课堂练习:这一组例题和课堂练习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再探新知

提取例题和练习中出现的方程请学生观察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然后达成共识: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特点,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总结: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思考辨析,使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步骤及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291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别;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该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深刻认识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判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与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

6.在探讨导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进行新课 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 ),…取相同的符号

4+5=9……把绝对值相加

∴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

最后归纳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 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

.(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FormatImgID_13#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口答)

(1)4+9;(2) 4+(-9);(3)-4+9;(4)(-4)+(-9);

(5)4+(-4);(6)9+(-2);(7)(-9)+2;(8)-9+0;

2.计算

(1)5+(-22);(2)(-1.3)+(-8)

(3)(-0.9)+1.5;(4)2.7+(-3.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726 字

+ 加入清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两个班学生的总体情况如下:1班学生:33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5人。2班学生42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21人;通过小学的升学成绩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分数高的,有90分以上的分数低的,还不过30分,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习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在数学的思维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小学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习等,都应得到强化;通过前面几天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很感兴趣的,尽管成绩较差,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谈数学而色变,因此要给这部分学生树信心,鼓干劲;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

二、教材分析

走进数学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氛围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为学生以后初中数学各部分的内容作了一个有益的铺垫。

有理数: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有效数字和近似数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了由具体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习和习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不仅是为下一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作好一个铺垫,而且是整个初中(7~9年级)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数”的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

整式的加减: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继而介绍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整式的加减。采用了与第二部分内容相同的设计思想,即从实际问题着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实现学生的思维由数到式的飞跃,并运用类比的思想探索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代数工具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代数”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中学阶段“代数”内容的重要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分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图形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学会画简单的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角、相交线、平行线的有关概念与性质以及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并介绍这些知识的一些初步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