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数学的答案精彩20篇

浏览

5941

范文

63

篇1: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 探索规律、形成解法 例题讲解、熟练运算

巩固练习、内化升华 回顾反思、进行小结 达标测试、反馈情况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知识回顾: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 -3·-2·=10 ②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导学阶段: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分析: 设这个班有·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的项(3·和4·)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 ·=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方法过程:

2、总结移项的概念。

像上面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 “移项”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题学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90页的课文内容及例4,完成第90页练习2题;

2、课后作业:(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以__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演绎的能力,培养起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发现班内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差,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所数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教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继续做好培优工作,并做好配套工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8章:多边形,第9章:轴对称,第10章: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之后的学习内容,是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开端。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的中的应用,其难点是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类比、化归、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是在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的继续学习。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化归的思想,即化二元为一元,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学生通过经历列方程、解方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52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极少。对待转化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常规落实

本学期要做好教学常规的切实落实。备课要精,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做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疑难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落实好教学十字方针,备课精,上课实,堂堂清,日月清。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2)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很差,优秀生较少,后进生占每个班的90%左右。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活跃,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弱,应通过课上听讲与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上好新课。这学期针对数学内容编排特点-----几何内容多,我准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多展现数学思维,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从而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练习了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上课时教学目的要明确,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选好学困生,做好辅导计划。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我准备做到“信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对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教学进度与安排

第1—4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5—7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8—10周 第七章三角线

第11—14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

第15—16周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7周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202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大部分同学都会用小学学过的的知识来完成。先给予肯定,鼓励同学们对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再鼓励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来源:学#科#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分类):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同号两数相加法则)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 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师生共同归纳同号两数相加法则:[来源:Z+··+]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问题:会不会出现和为0的情况?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问题:你能有法则来解释法则3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一般地,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计算:

(1)(+2)+(―11);(2)(+20)+(+12);(3);(4)(―3.4)+4.3。

解:(1)解原式=―(11―2)=―9;

(2)解原式=+(20+12)=+32=32;

(3)解原式=;

(4)解原式= +(4.3―3.4)=0.9。

4.五分钟测试:

计算: (1) (+3)+(+7);(2)(―10)+(―3);(3)(+6)+(―5);(4)0+(―5)。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在按法则运算

运算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问题:要借助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8:1,2,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236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什么是方程的解。

1、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的方法

2、结合从实际问题中得出的方程,学会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

问题1: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2: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 地名 时间 王家庄 10:00 青山 13:00 秀水 15:00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算术方法:(124+1)÷25=5(吨)方程方法:可设大象重为`吨,则124=25`-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解释说明。问题1的算术解法:(50+70)÷2=60(千米/时) 605-70=230(千米) 问题1用算术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二、寻找关系,列出方程

1、对于问题1,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千米,则: 路程 时间 速度 王家庄-青山 王家庄-秀水 根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

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根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学生思考回答:

1、王家庄-青山(`—50)千米,王家庄-秀水(`+70)千米。

2、汽车以每小时(`-50)÷3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青山;以每小时(`+70)÷5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秀水。 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三、定义方程,建立模型

1、定义:(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练习一: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 ”.

(1)1+2=3 ( ) (4) ( ) (2) 1+2`=4 ( ) (5) `+y=2 ( ) (3) `+1-3 ( ) (6) `2-1=0 ( )

练习二: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cm。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解:经过`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为`,那么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 . 由此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上面的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2、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三: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 (2) (3) (4) (5)

3、方程的解:再看刚才列出的方程:4`=24,你能观察出当`=?时,4`的值正好等于24吗。学生回答后总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4、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 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学生举例并完成练习一) 师生合作,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结合练习给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根) 方程的解: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分析过程进行思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

学生举出方程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先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判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单独计算,并填表。 学生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四、训练巩固,课堂小结

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数列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2)甲种铅笔每枝0.3元,乙种铅笔每枝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高是5㎝,面积是40㎝2,求上底。

2、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

五、布置作业 A、 必做 82页,第1、2、3、题; B、 拓展阿凡提经过了三个城市,第一个城市向他征收的税是他所有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第二个城市向他征收的税是他剩余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到第三个城市里,又向他征收他经过两次交税后所剩余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他剩下了11个金币,问阿凡提原来有多少个金币? C、课堂评价

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

2、 你对列方程这节课的感受是:

3、 这节课我的困惑是: 解:(1) 设跑`周. 列方程400`=3000

4、 (2)设甲种铅笔买了`枝,乙种铅笔买了(20-`)枝.列方程 0.3`+0.6(20-`)=9 (3)设上底为` cm,下底为(`+2)cm.列方程 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课后完成,并写学习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初一数学的教学任务,依照教科室的计划,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和所教两个班的的具体情况特制订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习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习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习题,使习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习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习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习习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1、内容结构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段和角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能初步进行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⑴ 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 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

⑶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⑸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⑴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学生剪图拼图的具体操作;

⑶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2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

4、课时分配

4.1几何图形 4课时

4.2直线、射线、线段 3课时

4.3角 2课时

4.4课题学习 2课时

小结 3课时

单元测试与评讲 3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2575 字

+ 加入清单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 出方程.

2.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的概念.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阅读教材P78~80,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它们的 解?怎样列方程?

知识探究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自学反馈

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2 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cm,列方程得:4`=24.

2.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则女生数为52%`,男生数为52%`-80,依 题意得方程:52%`+52%`-80=`.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解:设小明买了`本,列方程得:0.8`=10-4.4.

4.长方形的周长为24 cm,长比宽多2 cm,求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解:设长为`cm,则宽为(`-2)cm,依题意得方程:2(`+`-2)=24.

先设未知数,再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来源:学+科+网Z+`+`+K]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1 判断下列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3=4;(√)

②-2`+3=1;(√)

③2`+13=6-y;(×)

④1`=6;(×)

⑤2`-8>-10;(×)

⑥3+4`=7`.(√)

例2 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52-1=`-2的解.

解:-3是,2不是.

带入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例3 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10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2)长方形的周长为40 cm,长比宽 多3 cm,求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5%,比男生多5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4)A、B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小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后离B地还有20千米,求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略.

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活动2 跟踪训练

1.下列方程的解为`=2的是(C)

A.5-`=2

B.3`-1=4-2`

C.3-(`-1)=2`-2

D.`-4=5`-2

2.在2+1=3,4+`=1,y2-2y=3`,`2-2`+1中,一元一次方程有(A)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老师要求把一篇有2 000字的文章输入电脑,小明输入了700字,剩下的让小华输入,小华平均每分钟能输入50个字,问:小华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尝试求出方程的解)

解:设小华要`分钟完成,由题意,得

50`+700=2 000,

`=26.

活动3 课堂小结

1.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如何列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3.1.2 等式的性质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教材P81~82,思考下列问题.

1.等式的性质有哪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

2.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知识探究

1.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2.如果a=b,那么ac=bc.

3.如果a=b(c≠0),那么ac=bc.

自学反馈

1.已知a=b,请用“=”或“≠”填空:

(1)3a=3b;(2)a4=b4;(3)-5a=-5b.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7=26;

(2)- 5`=20;

(3)-2(`+1)=10.

解:(1)`=19.(2)`=-4.(3)`=-6.[来源:学_科_网]

注意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逐步变形,最终可变形为“`=a”的形式.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 验:

(1)`-9 =6;

(2)-0.2`=10;

(3)3-13`=2;

(4)-2`+1=0;

(5)4(`+1)=-20.

解:(1)`=15.(2)`=-50.(3)`=3.(4)`=12.(5)`=-6.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不能漏掉某一边或某一项.

活动2 跟踪训练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5=8;[来源:学|科|网Z|`|`|K]

(2)-`-1=0;[来源:学+科+网Z+`+`+K]

(3)-2-14`=2;

(4)6`-2=0.

解:(1)`=3.(2)`=-1.(3)=-16.(4)`=13 .

活动3 课堂小 结

1.等式有哪些性质?

2.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电话计费等有关方案决策的问题.

阅读教材P104~105探究3的内容,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知识探究

方案决策问题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求得每种方案的结果,再结合结果做出判断.[来源:第一范文网]

自学反馈

某市乘公交车(非空调)每次需投币1.5元或者购买IC卡,每次刷卡扣款1.35元,但办理IC卡时需付工本费15元.问需乘坐公交车多少次时两种收费方式的收费一 样?当超过这个次数后哪种收费方 式较合算?[来源:Z``]

解:100次,购买IC卡合算.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 (教 材P104探究3)电话计费问题

下表中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

月使用

费/元 主叫限定

时间/min 主叫超时

费/(元/min) 被叫

方式一 58 150 0.25 免费

方式二 88 350 0.19 免费

考虑下列问题:

(1)设一个月 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 min(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2)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看法.

活动2 跟踪训练

某厂招聘运输工,有两种方法来结算工资,一种是每月基本工资300元,每运1吨货给15元;另一种是没有基本工资,每运1吨货给20元.问每月运多少吨货时两种结算方法给的工资一样多?如果某工人每月可运货70吨,那么用哪种结算方法可多拿工资?

解:60吨,用第二种结算方法可多拿工 资.

活动3 课堂小结

电话计费等有关的方案决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和各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同学笔做)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又将开始了。一学期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继续推进我校新课程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当前正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数学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教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对新课程、新教材的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这一学期还结合我校的实际特点,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师集体备课相结合起来,也与教学的教学工作相联系。让教师们用理论知识来进行集体备课,同时要求教师们进行集体备课不少于3次。

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开学初,每位数学教师都根据学校和教导处的安排,制定好这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好教学工作。

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倡结构化教案、个性化设计,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针对我校学生数学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生数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始终坚持课堂教学“六认真”。结合当前课改,全体教师认真地不断探索、自主实践摸索着进行课改的尝试。

教师们更注重对教材、教学的学习和思索。全体数学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能狠抓教学质量,重视后进生的转差工作,利用课余市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效果比较明显。学校的大多数老师能发扬奉献精神,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无补偿地给学生补缺补漏。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培优补差,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出效益。学生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认真组织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要求每位教师自己订阅一份数学教学杂志。提高自己的数学修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关键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制定教学计划。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对学习的内容做了讨论,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完成一篇教学案例。

我们在学期初经过全组教师讨论确定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都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一学期来数学组老师共听课80余节。相互代课8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从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达到36%,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60%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__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基准,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一次学区联考和一次期末统考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科版七年级下数学“实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分式”、“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频数分布”的章节内容教学。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

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1,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第十一章频数分布重点是领会频数和频率的概念,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或折线图在数据处理中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1、6班数学教学工作,1班男生34人,女生37人,共有学生71人;6班男生32人,女生34人,共有学生6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如何学习数学,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和猜测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知识。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第二章有理数

1.通过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做到形数结合。

3.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和运输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优越性,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初步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对所给的数,能根据所要求的精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取近似值。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2.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初步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思维方法和食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系数与项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或降幂排列。

4.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的合并同类项。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的去括号和添括号。能熟练的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5.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的运用数的运算,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31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册教学重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

(三)本册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工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5395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 )=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 =

两边都加 ,得·= .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 =2

两边同加 ,得4·=

两边同除以4,得·= .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即4·)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2·+4·=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表示2·,4·表示4·,·表示1·.

根据分配律,·+2·+4·=(1+2+4)·=7·.

这样就可以把含·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2·+4·=140

合并

7·=140

系数化为1

·=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人,则甲组人数为2·人,乙组人数为3·人,丙组为5·人,列方程:

2·+3·+5·=60

合并,得10·=60

系数化为1,得·=6

所以2·=12,3·=18,5·=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 + )·=7

即 2·=7

系数化为1,得·=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3·=14

合并,得 4·=14

系数化为1,得 ·=

(3)合并,得-2.5·=10

系数化为1,得·=-4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个,则黑色皮块有3·个,白色皮块有5·个.

列方程 3·+2·=32

合并,得 8·=32

系数化为1,得 ·=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页,那么第一天读了( ·+2)页,第二天读了( ·-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 ·+2+ ·-1+23=·.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或-·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1)3·+3-2·=7; (2) ·+ ·=3;

(3)5·-2-7·=8; (4) y-3-5y= ;

(5) - =5; (6)0.6·- ·-3=0.

二、解答题.

2.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 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5.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1)·=4 (2)·=4 (3)·=-5 (4)·=- (5)·=30 (6)·=11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人,列方程320= ·-150.

3.(1)4 小时,设出发后·小时相遇,列方程60·+48·=460.

(2)3 小时,设B车开出后·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48·=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千米, - = .

5.1 分钟,设经过·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250·=400.

解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至第91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策略,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方程的各项应包括前面的符号

(二).难点:对立相等关系.

(三).关键: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解方程: + =10.

(二)、新授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设这个班有·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

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多少本?(3·本)

2.共分出3·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什么?

答:这批书共有(3·+20)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3.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多少本?(4·本)

4.需要分出4·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

答:这批书共有(4·-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3·+20=4·-25

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

从示意图中容易得到这批书的总数与分出书、剩下书的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3·+30

这批书的总数与需要分出的书的数量、还缺少书的数量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4·-25

根据两种分法,这批书的总数是相等的.

所以,列方程3·+20=4·-25.

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思考:方程3·+20=4·-25的两边都含有·的项(3·与4·),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a(常数)的形式呢?

要使方程右边不含·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

3·+20 -4·-20 =4·-25 -4·-20

即 3·-4·=-25-20

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变为-4·后移到左边.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20=4·-25

移项

3·-4·=-25-20

合并

-·=-45

系数化为1

·=46

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答:移项使方程中含·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形式.

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2的条件不变,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改为这批书有多少本?你会解吗?试试看.

解法1:从原问题的解答中,已求的这个班有45个学生,只要把·=45代入3·+20(或4·-25)就可以求得这批书的总数为:

345+20=135+20=155(本)

解法2:如果不先求学生数,直接设这批书共有·本,又如何布列方程?这时该用哪个相等关系列方程呢?

这批书共有·本,余下20本,共分出(·-20)本,每人分3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批书有·本,每人分4本,还缺少25本,共需要(·+25)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个班的人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

=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即 - = +

移项,得 - = +

合并,得 =

系数化为1,得·=155.

答:这批书共有155本.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1页练习.

(1)解:移项,得6·-4·=-5+7

合并,得 2·=2

系数化为1,得·=1

(2)解:移项,得 ·- ·=6

合并,得- ·=6

系数化为1,得·=-24

2.补充练习.

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6=0得3·=6;

(2)从2·=·-1得到2·-·=1;

(3)从2+·-3=2·+1得到2-3-1=2·-·.

解:(1)错,移项忘了要变号,应改为3·=-6.

(2)错.原方程中的-1仍然在方程右边,并没有移项,所以不要变号,应改为2·-·-=-1.

(3)正确.

四、课堂小结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题、读懂题意和找相等关系,今天解决的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隐含在问题中,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是相等.这个相等关系可以作列方程的依据.

2.正确理解移项法则,移项中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区别,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是根据交换律.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至第94页习题3.2第2、3(3)(4)、6、7、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移项习题课(第4课时)

一、填空题.

1.在方程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项,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项__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移项要注意_____.

2.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______改变项的符号,而移项______改变符号.

3.解方程·+21=36得·=________;由10·-3=9得·=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4.移项就是把方程中的某一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

5.从6·=1,移项,得·=1-6,·=-5. ( )

6.由方程-4+·=7移项得·=7-4. ( )

三、解方程.

7.(1)8=7-2y; (2) = - ;

(3)5·-2=7·+8; (4)1- ·=3·+ ;

(5)2·- =- +2; (6)- ·+6=4·+1;

(7) -·=0.5·-3.

四、解答题.

8.设m=3·-2,n=-2·+3,当·为何值时m=n?

9.甲粮仓存粮1000吨,乙粮仓存粮798吨,现要从两个粮仓中运走212吨粮食,使两仓库剩余的粮食数量相等,那么应从这两个粮仓各运出多少吨?

答案:

一、1.合并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变号 2.不 要 3.15 1.2

二、4. 5. 6.

三、7.(1)y=- (2)·= (3)·=-5 (4)·=-

(5)·=1 (6)·= (7)·=3

四、8.·=1 9.207,5,设从甲粮仓运出·吨,1000-·=798-(2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x大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年级。通过调阅小六毕业会考成绩册和试卷,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有理数的运算,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2、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

3、使学生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点的应用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的表述。逐步使学生懂得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概念、性质。

四、教材分析:

本书共有四章,每章开始均配有反映本章主要内容的章前图和引言。供学生预习用,可做教师导入用。正文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也安排了“阅读和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选用内容;还安排几个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小结、回顾与思考。学习过程中还有练习、习题、复习题三类。

五、教学措施和方法

1、认真钻研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钻研教材。

2、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用直观式、启发式、探究、共同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做好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评估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本学期,我尽自己的努力克服上学期存在的不足,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对上学学期本应该及格而没有及格的学生多加关注和指导,对像杨荣杰、孙明旭、孙悦等有潜力的同学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渗透一些奥数知识,培养更好的数学思维。为了本学期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我计划如下: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预计,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尽力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师,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甚至加减乘除运算都不过关,更不用提解决实际问题了。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七年级(上)的五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

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教学研究计划

课堂教学与数学改革是相铺相成的,做好教学研究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本学期将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的各项教研活动,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本人决定在第十一周开一堂公开课,与学校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

四、继续教育计划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积极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通过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

2、阅读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 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 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 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 过有关方程的一些 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 叫做方程。

2: 判断下列是不是 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 ;( ) ②3+4=7;( )

③ ;( )④ ;( )

⑤ ;( ) ⑥ ;( )

二、自主探究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观察下面方程的特点

(1)4 =24;(2)1700+150=2450

(3)0.52`-(1-0.52`)=80

小结:象上面方程,它们都含有 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2.方程的解

如何求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如方程 =4中, =?

方程 中的 呢?

请用小学所学过的逆运算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例 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 的解。

解:当`=2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2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当`= 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3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 =4;( ) ② ;( )

③ ; ( ) ④ ; ( )

⑤ ; ( ) ⑥3+4 =7 ;( )

2.检验3和-1是否为方程 的解。

3.`=1是下列方程( )的解:

(A) , ( B) ,

(C) ), ( D)

4 、已知方程 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

【要点归纳】: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方程的解?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拓展训练】:

1.检验2和 是否为方程 的解。

2.老师要求把一篇有20__字的文章输入电脑,小明输入了700字,剩下的让小华输入,小华平均每分钟能输入50个字,问:小华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尝试求出 方程的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全文共 1544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本班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年级。通过调阅小六毕业会考成绩册和试卷,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二、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全面贯彻党的xx大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有理数的各种性质和运算法则,初步学会使用代数式探究数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基本几何图形,掌握基本基本作图能力和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 80%。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六、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一周 正数和负数及有理数 5课时

第二周 有理数的加减法 5课时

第三周 有理数的乘法 5课时

第四周 有理数的乘方 5课时

第五周 第一单元复习及月考 5课时

第六周 月考测试质量分析及月考小结 5课时

第七周 整式-----单项式 5课时

第八周 整式----多项式 5课时

第九周 整式的加减 5课时

第十周 期中复习及段考 5课时

第十一周 段考测试质量分析及月考小结 5课时

第十二周 从算式到方程 5课时

第十三周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5课时

第十四周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5课时

第十五周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5课时

第十六周 第三单元复习及月考 5课时

第十七周 月考测试质量分析及月考小结 5课时

第十八周 多姿多彩的图形及直线 5课时

第十九周 射线、线段、角 5课时

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 5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