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感动中国毛相林事迹及颁奖词(合集20篇)

浏览

1384

范文

455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及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能力。在国内,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尽管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苏炳添16岁,在体校里短跑成绩名列前茅。这一年,他代表体校来到省里参加比赛,拿到了60米短跑和100米短跑的季军。苏炳添在体校里一直成绩斐然,但从未在大赛上展示过自己的实力。省里的比赛让他一鸣惊人,体校领导甚至市里的领导,都看到了这匹在赛场上的黑马。回到学校,短跑老师宁德宝当众表扬了苏炳添。

苏炳添从小为人谦逊,没有因为成绩而骄傲,反而更刻苦的训练。或许这也是他能站在别人到不了的高度,很重要的原因。当别人因为成绩而骄傲,松懈倦怠,苏炳添却不会因此放松自己。

不久,苏炳添去到香港参加比赛,又一次大放异彩,拿到了100米和200米的短跑冠军。夺冠的那一刻,苏炳添突然想家了。他想把这些年的辛苦告诉妈妈,把拿到冠军的事情告诉表哥。回到家里,表哥亲自迎接苏炳添,并且对他赞不绝口。苏炳添抱着表哥,流下了泪水。

这些年,所有人只关心他飞得高不高,很少问他累不累。那时候苏炳添只有17岁,却更加坚定了自己跑出好成绩的信念。

20__年底,苏炳添拜别了体校的恩师宁德宝,来到广东省田径队,正式成为了一名田径运动员。在省队的训练更专业,也更严格。师傅袁国强,是全国短跑记录的保持者,很有威望。因为袁国强从小接受魔鬼训练,他认为严师出高徒,并且对苏炳添寄予厚望。除了每天跑步,苏炳添还要做大量的蹲跳,以此来训练腿部力量。经过一年的训练,苏炳添身轻如燕,拿到了全国60米短跑比赛的冠军。此时他只有18岁,刚刚成年。

20__年,苏炳添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比赛中,一共拿到了11块金牌,其中还包含了一块亚运会的100米短跑金牌。苏炳添从小谦虚的好性格,对他有很大助益。他不会因为一次成功,就放弃努力,从而错失了下一次的成功。然而刻苦的训练,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有时还会有伤痛。

20__年,苏炳添因为长期的刻苦训练,受伤无数,身体终于支撑不住,倒了下去。这一年,他只能安心养伤。不过他也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苏炳添意识到,要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思维和灵魂,做一个有深度的人。不得不说,自信是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

苏炳添从小练体育,也与他学习成绩不好有很大的关系。在拿到了全国冠军后,苏炳添不再怀疑自己。他认为自己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只是小时候贪玩,没有努力而已。于是他开始刻苦读书,最终考上了暨南大学。

第二年,苏炳添身体恢复,重返田径赛场。经过短暂的训练,苏炳添在熟悉的赛道上,刷新了60米短跑的全国记录。随后时间里,他在田径赛场上奔跑,中国的田径,也随着他一同奔跑。

20__年,在国际田径联赛上,苏炳添100米短跑中,成为“超风少年”,夺得了冠军。同年的伦敦奥运会,他又进入奥运会百米短跑半决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时隔9年,苏炳添又一次创造了历史,并且是整个亚洲的历史。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他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亚洲人。

这9年间,苏炳添一直征战在田径赛场上。他无数次刷新了短跑记录,也为中国夺回了无数的金牌。在赛场上倒地抱头,是他独特的庆祝方式。他倒下了,亿万的中国同胞,却因此站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张顺东,男,47岁;李国秀,女,52岁,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残疾村民。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却谱写了“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他们是脱贫攻坚路上不等不靠、勇敢追梦的典型代表。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两人几十年来相濡以沫、身残志坚,为了小康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故事感染了全国的亿万观众,也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点名。在双双重度残疾的现实下,两人不仅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哥嫂留下的两个孤儿,孝老爱亲美德成为每一个家庭的精神标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顾诵芬首次参与设计的机型,是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

喷气飞机的特点是要用两侧进气,让出机头来放雷达。顾诵芬负责气动布局设计任务。然而,这对于学习螺旋桨飞机的顾诵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当时,顾诵芬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一旦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进气,一边排气,飞机发动机就没有推力。如何验证,顾诵芬和同事费尽了脑筋。

他回忆道:“我们用医务所的废针管,把它不锈钢的很细的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然后外面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风洞,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那个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拿下了这个实验。”

1958年7月26日,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托人带话—

“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

为了查出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地方,顾诵芬决定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进行观察。

顾诵芬的夫人江泽菲曾和他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这并不是出于对飞机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然而这一次,顾诵芬要登上的还不是民用大飞机,而是风险更高的战斗机!所以他必须瞒着妻子、瞒着家中每一位亲人。顾诵芬本人坦言,当时也来不及想这么多。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鸣东回忆:“顾总那会儿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却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这让所有在场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动。”

连续经过三次的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军方评价,歼8Ⅱ飞机是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歼击机中最高档的机种,对改善空军装备、增强国防力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成为当时空海军的核心装备。20__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在歼10研制过程中,顾诵芬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转型评审和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等方面的工作。

与之同时,他敏锐地抓住苏联解体前的机遇,借助20世纪60年代与苏联航空科技专家建立起的深厚友情,发起并主持了双方气动力和飞机设计专家对远景飞机的设计合作,使我国上百名飞机设计技术骨干得到了锻炼,此次活动形成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建起了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的国家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吴天一生于新疆。1950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员,吴天一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一期学习。当时,中国医科大学正为抗美援朝培养军医,吴天一即隶属于该校的军一期。在校期间,吴天一成绩优异。军一期的学生需要修习38门考试课程,吴天一有27门课程获得了满分。毕业后,吴天一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新疆工作。不久之后,他和妻子一同响应党中央号召,前往青藏高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起,投入到建设青海的伟大事业中。初至青海,他就发现身边的同志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心慌、头痛、胸闷等症状频繁发生,甚至有人因此献出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年轻的吴天一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

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青海的建设刚刚开始,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足,他们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实地考察资料和临床资料,他几乎全年都在第一线开展工作,从高山到冰川,从雪原到草地,双脚踏过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与生活、工作在高原各处的人们深入接触。而这一做,就是60多年。除了工作条件的艰苦,他还要面临生命的危险。在高原上的60多年里,他曾多次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发生过骨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耳鼓膜曾被击穿,40多岁时就得了白内障。但这些危险和困难,全都吓不倒他。1990年,年已55岁的吴天一组织了国内第一支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用45天时间,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位置建立了高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使他们获得了大量人在特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和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他还曾到安第斯山、洛矶山、天山、帕米尔和喜马拉雅山等地进行长期探索和综合考察。

60多年里,吴天一从昔日的青年医生,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凭借着大无畏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吴天一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高原医学领域屡立功劳,使中国的高原医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他是我国报告高原肺水肿、成人高原性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第一人,创建了我国首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通过对青藏高原上各型急、慢性高原病进行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的系统研究,吴天一及其团队建立了一套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该标准先后通过三次国际专家组讨论,最终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定为国际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__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这是首个以我国地点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为全世界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于20__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在高原低氧适应生理学研究领域,吴天一也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在不同海拔(20__、3000、4000、5000米)的高原现场和模拟高原低压舱内进行静息和运动负荷下的对比,吴天一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提出了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并于20__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奖。迄今为止,吴天一共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数十个,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5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9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1996年,刘伯明在北戴河疗养时,听说要招航天员,当时对航天员也不太了解,但参加体检心里很激动,因为“能当上飞行员就很神圣了,当宇航员,那是什么感觉”!

“当时只知道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我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写作文我就用过那句话:‘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首先我对阿姆斯特朗这种精神特别佩服,他把这件事定位在全人类的事业上,当时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后来对载人航天陆陆续续了解了一些,尤其是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我的印象很深。通过这几次事件,我对载人航天比较了解了,而且认为这件事特别适合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去执行。”

神六任务 地面陪同

神六任务中,刘伯明入选了梯队。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和战友们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20__年10月12日深夜,太空中的聂海胜即将迎来自己41岁生日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面部有些红——“感觉如何?”

聂海胜回答:“很好。这么晚了,还不睡啊?”

刘伯明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回忆起这一幕时,刘伯明开心地笑了。在他看来,从神五到神七的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14名航天员共同完成的。

刘伯明是航天员中英语最好的一个,但他当年中考时的英语成绩却是零分。

他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刘伯明就读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只开半年,也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但,即使在一门课零分的情况下,刘伯明还是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并从此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功夫。

“他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单词。”父亲说。

刘伯明和妻子张瑶都爱好体育,是铁杆球迷,喜欢多种体育项目。凡是有世界级比赛,不管是晚上什么时间,两人都会爬起来观战。刘伯明经常没有时间,张瑶就代饱眼福,回来再将精彩片断讲给刘伯明听,而刘伯明也像听评书似的陶醉在一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今天,素有“中国桃之乡”美誉的“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的家乡湖北省枣阳市一片欢腾,乡亲们无不为家乡骄子聂海胜驾驭“神舟”六号邀游天空而备感骄傲与自豪。

在聂海胜的家——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街北头一幢由当地政府兴建的二层小楼门前,刚刚贴上“飞船腾空壮中华国威,海胜飞天为杨当增彩”的大红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聂家房前屋后彩灯高悬,彩旗飘飘,鲜花簇拥。

的聂海胜的母亲张金秀老人身边,一边和老人叙着家常,一边收看电视。现年74岁高龄的张金秀老人,去年10月因脑溢血突发,生病住院。得知聂海胜的母亲生病住院的消息,襄樊市、枣阳市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经常前去探望慰问,并成立医疗救助小组,精心护理治疗。前天,是传统的九九重阳节,襄樊市市委书记田承忠还为聂海胜的家人送去了一万元的慰问金。枣阳市也为他家购置了家具,送去了电视等物品。

张金秀老人今天穿着聂海胜和妻子寄回的红色棉夹衫,面色红润,眼睛烁烁有神,虽然不能说话,但老人却不时地抬起手臂,指着墙上挂着的“全家福”照片,开心地笑着。聂海胜的弟弟聂新胜说:“母亲今天心情特别好,早上还多吃了半碗面糊。”

8时30分,聂海胜的亲朋、乡邻、同学和襄樊市、枣阳市的领导来到聂海胜的家中,在不同观看地点,与3000多名群众一起收听收看现场直播。

8时58分,聂海胜的弟弟聂新胜伏在老人的耳边,兴奋地说:“哥哥马上就要遨游太空了。”老人高兴地点了点头。

上午9时,“神舟”六号准时发射。看到“神舟”六号飞入太空,张金秀老人不时用手擦着眼角的泪水。9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语音落地,顿时,这个鄂西北小镇,掌声雷动,锣鼓喧天,鞭炮声响彻云霄。人们

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尽情地跳着笑着……

襄樊市市委副书记靳永龙、襄樊市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李长义宣读了襄樊市市委、市政府、襄樊军分区发来的贺电。当聂海胜的弟弟聂新胜代表全家从襄樊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黎手中接过“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时,激动地说:“真想告诉哥哥,家里一切都好,请他安心工作,我们等着他凯旋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鲍峰,是马鞍山师专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是和县人。在他的同学当中,有几位是叶连平老师门下毕业的学生,因此很早以前,他就从同学处听说过关于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几年前,有一次学校请叶老来校给青年教师作报告,鲍峰也第一次当面聆听了叶连平老师的讲述,知道了他更多的生平故事,为之感动

鲍峰认为,叶老既是他的乡中先贤,也是他的同行前辈。学习叶老敬业乐业和奉献精神,自是应有之义。“叶老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崇德向善的师德,叶老是我们和县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鲍峰表示,叶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自费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把孩子们聚拢起来,无偿施教。又把有限的收入掰成几瓣花,组织学生出外学习参观,扩大视野,甚至自费发放奖学金,鼓励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倾其所有,以个人之力,先后培养辅导千余学生。

“没有仁爱精神,是难以做到这样的倾情付出,更别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鲍峰说。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鲍峰认为,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仁爱精神不可或缺,放下身段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关注他们学习生活情感需要,如此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教学之中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鲍峰还认为,叶老的精神还表现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个职业,更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鲍峰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为学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在有叶老为我们做了榜样。”

提及对自身的未来规划,鲍峰表示,他将以叶老的精神为指引,补精神之“钙”,不断武装头脑,强素质、提本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岗位查找不足,强化学习,提振精神,不断加强看家本领,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和责任田,向叶老看齐,争当先进模范,立足岗位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9月8日下午,通过刘秀祥牵线搭桥,浙江省余姚市的一位企业家与陆帮燕结成帮扶。

“资助金额为每年6000元左右,等资助方审核完陆帮燕的资料后,将确定打款时间。”刘秀祥工作室工作人员王代分说。

陆帮燕的父母是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学生食堂的员工,收入拮据,而她的弟弟正在望谟县民族中学上高二,陆帮燕上大学每年27500元的学费成了她家最大的难题。

经历过苦难,刘秀祥更懂得机会的珍贵,他告诉自己,要通过努力,解除贫困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在刘秀祥看来,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实现控辍保学。

入职以来,刘秀祥每个假期都会到学生家中家访,跑遍了望谟县15个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了8辆,先后把近50名学生从工地、车间拉回了校园。

20__年夏天,就读于望谟县第三中学的王妹快被母亲要求不准参加中考,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渴望读书的王妹快偷偷参加了中考,并顺利考入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但最终还是被迫辍学。

得知消息后,刘秀祥带着王妹快的初中老师和所在镇干部,共同做其母亲的思想工作,多次尝试后,终于说服对方。后来,他又对接爱心人士资助王妹快,资助金额为每年7000元,直到大学毕业。王妹快得以重返校园。

“刘老师就像阳光一样,每次坚持不下去时,想到他曾经的经历,就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是事儿。”王妹快说,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她希望将来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去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

同样被刘秀祥“拉”回校园的,还有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廖段写,由于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她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辍学后,刘秀祥坚持与廖段写母亲沟通,给她讲解国家的帮扶政策,同时积极为廖段写对接资助。

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终于在离开近两年后得以返校读书。

“那时候,我一有空就会和刘老师沟通,很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只能做苦工,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我才能改变命运。”回想起打工的日子,廖段写泪流满面。

“从20__年到现在,刘老师自己资助或对接资助的学生有1900多人。”王代分说,截至9月10日,刘秀祥已为101名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对接了资助,资助金额共计298.4万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刘秀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亚洲飞人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张顺东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在自身奋力拼搏苦干的同时,他还担任残疾人联络员,为村里的87户97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他坚信,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每个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残疾人一样能够脱贫奔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

白天忙着栽秧、薅谷子,晚上还要去放田水。张顺东被电击伤的双脚因经常泡在水里而发炎,加上没钱医治,20__年时右脚溃烂得厉害,晚上洗脚就是一盆红水,不得不截肢。幸运的是,国家给报销了2万多元医药费。

手术后,张顺东筹钱买了一辆三轮车作为代步和生产工具。20__年,政府补助他们家5.1万元盖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车一车拉的。工期紧张时,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连续拉了1个多月,仅运输一项就为家里节省了1万多元。

新房盖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脚严重发炎,先后做了两次手术。

疾病无情人有情。东川区委、区政府确保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还安排挂钩联系干部定期走访、帮扶,为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坚定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乌龙镇党委、政府和坪子村党支部及相关帮扶单位,经常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去年6月,李国秀生病无法劳作时,村里便组织群众帮助他们把5亩红薯秧全部种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关心帮助下,张顺东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儿顺利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正在靠勤劳的双手实现务工增收。张顺东还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回顾40多年来的人生路,朱彦夫感慨万千。“这些年来,失败是主要的。每做一件事,都意味着上百次、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失败。经过无数次失败,我才找到成功的路子。每千成一件事,我都深深意识到千万次失败的价值以及妻子对我的全力支持。”

婚后不久,朱彦夫见村民们绝大多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决心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办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他们便拿出自己积攒起来的残废金,办了一所夜校,朱彦夫任教员。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去夜校授课,起初是妻子背他去,一年后他能走了,便自己去。有一次,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了,脸被石头划破了几个口子,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自己爬不起来,直到家人来接他,才在妻子的搀扶下站起来。看他被摔得鲜血淋淋的样子,妻子心疼得直掉泪。“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我必须得好好地教下去。这点伤不要紧,我以后小心点就是了,你放心好了。”朱彦夫轻轻地安慰着妻子。从此,为了丈夫的安全,她坚持送接丈夫。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8名党员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组织上考虑到高度残废,料理自己生活都十分困难,没有同意。朱彦夫便“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一双铁脚,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给公社党委书记看,同时表态,不干出个样子来绝不罢休。_说:“只要俺能走,彦夫就能走。他对党有说不完的恩情,为能继续为党做事,他遇到的困难就是再大,他也知道怎样对待困难,他不会向困难低头。让他干支书,俺相信他能干好。”组织经过研究,同意他担任张家泉村支书。

张家泉村虽处在沂河的上源,但分布在几个山梁上,山路崎岖,每年春、秋、冬三季,连村民的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用水浇地了。朱彦夫意识到要彻底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必须先解决用水问题。为带领村民们找水,他实在拖不动假脚,就用膝盖跪行。村民们感动了,重新充满了信心。“朱书记两口子为了咱们吃了多少苦啊,咱要是再打退堂鼓,还有良心吗?”到1960年止,张家泉村先后打井9口,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到70年代初,张家泉村终于打出了第一眼大口井——龙王庙大口井,并修建了一条1500米长的水渠,结束了村里无水浇田的历史。之后的几年里,张家泉村又接连打了两眼大口井。张家泉村山地贫瘠,缺少平地,过去粮食不够吃一直困扰着村民们。“当村支书大小也是干部,要不能让群众过上温饱日子,就对不起老少爷们啊!”朱彦夫心想。于是,经过周密计划,他带领群众经过两年奋战,平整荒坡,填平两个大沟,造成了一块60多亩的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到60年代初,朱彦夫又带领林业队在荒山坡上开出了一个大苹果园和一个花椒园,从那开始,张家泉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直到今天,这个苹果园和花椒园仍然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了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搀扶照顾下,拖着残疾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摆脱了点油灯的历史。这期间的出差费用,全是他自己的残废金。为了凑足出差费,_宁愿穿打满补丁的衣服。有一次,她见二女儿朱向荣的衣服太破了,便许诺给她扯点布做件衣服,可是最终也没能兑现。朱彦夫关心群众疾苦。村民蔡光生有心脏病,因为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个月从残废金中拿出20元给他买药治病(当时朱彦夫的残废金为每月42元——作者注)。

朱彦夫夫妇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在生产队里,几个孩子可以到庄稼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切瓜干,可就是收花生时不让去,怕孩子吃花生,养成坏毛病。有一次,年幼的朱向欣实在是饿得受不了,到地瓜地里挖了两个地瓜,放在火里烧,被朱彦夫发现,他硬是让哭成泪人的女儿把1元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朱彦夫当了25年村支书,没拿一分钱的报酬。村里因工作需要招待上级来人,他只参加过一次,还硬是交了1元伙食费。

1982年,朱彦夫因患心脏病辞去村支书职务。考虑到朱彦夫的身体状况,经组织研究决定,朱彦夫全家迁往南麻镇,可他和妻子仍放心不下张家泉村的群众,每年都要回张家泉村看望乡亲们,与群众共商致富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炳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特别热,但还是热不过苏炳添,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他回到了家乡———中山,见到久别的父母,他说,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

苏炳添说,一开始,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变,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平静下来,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带来希望,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但成绩代表着过去,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成功没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

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跃,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凝心聚智,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朱彦夫老家张家泉村,位于沂源县城南侧,三面环山,曾是远近闻名的乞讨村。当年全村108户人,分散在六座荒山上。在张家泉村村民王恩喜眼里,村庄的变化全靠着朱老的努力,在老书记身上,值得学习地方有很多。

1957年,朱彦夫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这一干就干了25年。张家泉村有一条长20__米的沟,最宽处50多米,最窄处只有十多米,因为只有牛羊才能通过,得名赶牛沟。赶牛沟几乎贯穿村子的可用耕地,于是朱彦夫想到了棚沟造地。他带领村民采用拱形大桥的原理,在沟上建立石拱涵洞,洞上填土造地,让零碎的农田连成了片。起初做这个决定,村里不少干部反对,生产队农活繁多,恐怕很难再抽出多余的劳力造地。朱彦夫听后急了,他拿着拐杖敲击着地面喊道,“我一个残疾人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在朱彦夫的坚持下,棚沟造地的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当年,朱彦夫的一举一动被永远镌刻在村民的记忆里。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摔得鼻青脸肿,他在无数次的跌倒和滚爬中,带领乡亲棚沟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园。世世代代在山沟里面刨食的村民,全凭手抬肩扛搬运来2.3万吨土石方,垒筑起1500多米长的暗渠,修整出40多亩土地,穷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张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朱彦夫在数九寒天,带着大伙找水源,打机井。沂蒙山区十一月的天气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乡亲们劝阻他别下井,他说:“你们那个脚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我下去!”当人们把他从井下拉上来的时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断腿硬生生地冻在了一起。村民们心疼他,埋怨他:“你这不是在当书记,你这是在拼命啊!”

当书记的时间内,朱彦夫带领村民高山架电,使张家泉村成为周围十里八村第一个通电的村庄;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业,苹果园面积达到60余亩……,一件件一桩桩事迹,被村民记在了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这对夫妻以“一只手和一双脚”为生活支点,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一个家”的感人故事。

丈夫在山沟山洼围水,妻子在稻田里用脚插秧;丈夫修枝打杈,妻子在地里除草;丈夫用一只手掰苞谷,妻子背着篮子站在地里接着。自从结婚后,夫妻俩始终坚信,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健康人能做的他们也能做到。张顺东甚至学会了使用农用三轮车,李国秀也能用双脚娴熟地做绣花鞋垫。

夫妻俩虽然残疾,但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母亲已经80多岁了,夫妻俩把老人照顾得很好。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夫妻俩一直无微不至地关怀哥嫂留下的两个孩子。

如今,张顺东和李国秀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也开始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有很多人,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充满向往。然而现实残酷,有太多的变故,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各奔天涯。苏炳添就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苏炳添在小学的时候,就暗恋同班的班花:林艳芳。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漂亮,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学习成绩也是倒数,林艳芳看不上他。上了初中,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艳芳的执着,每天都要缠着她。忽然有一天,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给她讲无聊的笑话。林艳芳觉得很寂寞,很想念苏炳添,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

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两人从书信到手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苏炳添也是个内敛的人,从市冠军到省冠军,到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苏炳添始终如一,对林艳芳爱慕不已。苏炳添除了训练,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给了她很多安全感。林艳芳则成了苏炳添背后的女人,尽管很多时候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

20__年,苏炳添26岁,却和林艳芳已经相恋16年。他们终于也结束了十几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__年,林艳芳产子,苏炳添却因为比赛,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林艳芳没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几十年的理解和坚持,也正是他们修成正果的关键。亦如苏炳添在赛场上的坚持,才使得他创造历史。

苏炳添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谦逊和持之以恒。

这是苏炳添展示给世界的,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周秀芳牵线,由我市爱心人士捐建的凤来石浦岑玉希望小学落成,周秀芳和部分师生合影。右一为周秀芳。

她非湘人,却一心行善,舍家离子,千里驰援湘西南;她年已古稀,二次奉献,支教扶贫,三年募款建九校……日前,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揭晓,我市李惠利小学70岁的退休教师周秀芳入选“感动湖南人物”前三甲,并将代表湖南参评央视“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她的颁奖词也随即火遍湖南溆浦县。

20xx年9月,67岁的周秀芳前往贵州省惠水县蛮纳村小支教。20xx年3月,周秀芳又前往湖南溆浦县支教。记者去年5月前往溆浦采访周秀芳,了解到周秀芳的很多感人故事。

周秀芳初到溆浦时,住在一所废弃的房子里。白天,她或在借来的教室给孩子们上课,或顶着烈日去监督新学校施工;晚上,她常和村干部一起,或与村民商量,解决建校中遇到的问题。施工车辆进出的地方需要平整,周秀芳自己动手;给施工人员做饭,也是周秀芳自己来。

为了省下钱用于助学,周秀芳在溆浦县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一只行李箱,就是她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宿舍的全部家当,常常一碗米饭一个菜就是她的一餐。但周秀芳为孩子们花钱却很大方,走访贫困学生时,她常送上几百元钱;留守儿童过生日,她常买来生日蛋糕。周秀芳特别关心留守儿童,她募集资金给当地学校买来电脑,使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

在周秀芳的感染下,宁波数千人助学溆浦。用这些钱,周秀芳已经在溆浦建起5所希望小学。

“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大的事,是宁波人太有爱心了,使我有物资可以搬运到贫困山区。”周秀芳谦虚地说,她搬运过去的物资,是3000多名宁波爱心人士“众筹”来的,有的人捐出一所学校,有的人捐出一件衣服,有的人捐出5元压岁钱,不管多少,都是一分心意。

周秀芳目前已经筹款近300万元,为山里的孩子建成5所希望小学,还送去价值上百万元的物资。昨天,记者联系上了周秀芳,她说,最近,她又联系到了大笔宁波爱心资金,准备在溆浦县再建4所希望小学,她希望通过本报,向助学溆浦的宁波爱心人士道声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2024年度聂海胜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首飞”神六,度过难忘“太空生日”

经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20__年,聂海胜入选神舟五号的首飞梯队,和杨利伟、翟志刚一起等待最后的选拔结果。虽然那一次聂海胜遗憾落选,但他打心里替杨利伟高兴和自豪。聂海胜目送战友飞上太空,心中充满了对自己事业的崇敬和自豪。他说:“九天揽月,我们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务开始后,能不能入选,成为聂海胜千百次问自己的问题,而他的答案只有一个:继续努力,刻苦训练,绝不放弃!后来,他成功入选“神六”乘组。

神舟六号发射当天,一场大雪突如其来。后来聂海胜回忆道,“出征那天,我们平静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钟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时,我和俊龙的手不约而同地握在了一起。”2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

飞上太空第2天,恰逢聂海胜41岁生日。由于工作计划安排十分紧张,前一天晚上,任务指挥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儿和他进行天地通话,妻子送上祝福,女儿为他唱了生日歌,让他度过了一个永生难忘的太空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__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陆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人事,全文共 1614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一名中国学生:“你的努力,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国家!”数年后,这名中国学生的确没有辜负导师的期许,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建立起世界领先的量子光学实验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首次”。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伦琴发现的X射线等影响世界的重要发现一起,被评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这个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从事量子通信研究的十余载,潘建伟的团队先后六次斩获“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突破”,并以“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的研究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头顶着众多耀眼的光环,在普通人眼中,潘建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是“潘神”在扮演著名科学家这一角色的同时,也是一名老师、一个父亲。那么走下“神坛”的潘建伟又是怎样的人呢?

一、“潘神”的学生培养之道

潘建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一名导师,他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潘建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

比如在实验室中,他就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实验环境应当是规整有序的。

潘建伟介绍说,这样严格的要求其实是受他本人在奥地利留学经历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团队中,“整齐”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此外,在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潘建伟的“苛刻”更是展露无遗。他会逐字逐句的审阅学生的论文,不仅在科学逻辑上把关,语句的通顺程度和表达内涵他也要仔细斟酌。虽然潘建伟的工作异常繁忙,但还是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修改论文。

不同于一般的导师,潘建伟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有的长达五年甚至更久。潘建伟解释说,如果好的苗子仅仅只在我们团队这片泥土里生长,那么它只能汲取某一种营养,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才能够实现整个团队的进步。这种发展式的培养之道让潘建伟的团队始终充满活力,并且各种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让潘建伟的团队拥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完成世界上其他单独小组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科学家不为人知的温柔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潘建伟就显露出作为一个慈爱父亲的柔软。作为世界知名科学家,潘建伟在孩子面前却是一个爱编故事的和蔼父亲。

潘建伟在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提到,自己平时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为此感到惭愧,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讲床头故事给孩子们听。虽然是物理学家,但是潘建伟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却是武侠小说的“改版”。

他会把不同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揉到一起,甚至把孩子也作为一个角色融入到故事当中,有时还会把科幻小说的内容加进去,有的故事一讲就是一年两年,精彩程度堪比网络上连载的小说。潘建伟说道,他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喜欢读书,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且给孩子们“瞎掰”故事其实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有创造性的贡献。

三、科学发展“有章可循”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潘建伟对于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潘建伟认为,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实践中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于是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发展理论使其完善,人们再利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其他的现象。潘建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热力学的理论其实是在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在实践中难以解释热转换等问题的机理,于是科学家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力学理论,拥有了完善的理论以后,人们再用来解释相变(比如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的原理。

同样的,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时发现某些个别的现象无法用原有的理论来解释,于是就有科学家提出并建立了量子理论,然后就是通过不断地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研发出新的技术,不断考托新的研究领域。所以,在潘建伟看来,科学的发展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探索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通过官网发布公告称,由于英国田径运动员吉津杜-乌贾违反相关反兴奋剂规定,英国队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中的参赛资格被取消,奖牌等也将被收回。在20__年8月6日进行的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意大利队获得冠军,英国队第2个冲过终点线。由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吴智强组成的中国队以37秒79完赛,排名第四。

但随着东京奥运会结束,围绕着兴奋剂的消息就持续发酵。没过多久,东京奥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赛银牌得主——英国队成员吉津杜·乌贾,因涉嫌使用兴奋剂而被停赛。独立于世界田联的田径诚信委员会(AIU)曾发表声明称,东京奥运会闭幕后,东京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通知了国际兴奋剂检测机构(ITA),表示乌贾在赛事期间的一次兴奋剂检测中被查出两种违禁物质。随后在北京时间20__年9月14日晚,国际检测机构在官网上发布公告,英国短跑选手乌贾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与A瓶同样为阳性。这便意味着乌贾的兴奋剂检测样本中确定含有违禁成分,一旦他被认定为兴奋剂违规,他在东京奥运会上代表英国接力队夺得的男子4×100米接力银牌便将被取消。

如今,由于乌贾违反相关反兴奋剂规定,英国队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中的参赛资格也确定被取消,奖牌等也将被收回。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观众最最关心的,中国队能否递补获得铜牌,如果能的话,苏神带领的中国田径接力队何时能圆梦。虽然目前一切都向着中国观众期待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时间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敌人”。参照此前中国运动员递补奖牌情况,刘虹递补的伦敦奥运奖牌等了8年时间,而巩立姣递补的北京奥运会奖牌更是等了11年。原来,这样的事例在奥运会历史上并不少见,奥运获奖选手的成绩一旦被取消,其他选手就可以递补获得奖牌或高一级奖牌。

这其中,中国田径名将巩立姣的经历较为传奇。她曾三次递补获得奖牌,最终在东京完成自己冠军梦想。20__年伦敦奥运会后,白俄罗斯选手因兴奋剂检测呈阳性而被剥夺金牌,原排第四位的中国选手巩立姣递补获得铜牌;20__年国际奥委会又宣布,俄罗斯女子铅球选手因为重检阳性,巩立姣再升一级递补获得银牌;20__年12月26日,巩立姣再次获得一枚奥运奖牌。原来在北京奥运会女子铅球比赛中,巩立姣取得了第5名的成绩。

后来两名白俄罗斯选手先后被查出涉药,巩立姣因此递补获得了铜牌。一次又一次,因为对手的违规,中国运动员的努力和付出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认可和肯定,但正如巩立姣所说,“正义和公平也许会迟到,但从未缺席。好运、梦想一直在路上。”也希望这次中国田径队能够圆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