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头发丝直径的测量实验报告(通用九篇)

浏览

7247

范文

9

篇1: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514 字

+ 加入清单

全站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题目 全站仪测量综合实验

二、实验目的

1.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2.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测量功能。

3. 熟悉并掌握用全站仪进行施工点位放样。

三、实验基本原理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称全站仪,它是一种可以同时进行角度(水平角、竖直角)测量、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和数据处理,由机械、光学、电子元件组合而成的测量仪器。由于只需一次安置,仪器便可以完成测站上所有的测量工作,故被称为“全站仪”。 全站仪上半部分包含有测量的四大光电系统,即水平角测量系统、竖直角测量系统、水平补偿系统和测距系统。通过键盘可以输入操作指令、数据和设置参数。

1.电子测距原理:

电子测距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已知这一特性,测定电磁波在被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求得距离值。脉冲法基本测距原理如下图示:

2.电子测角原理:

即角度测量的数字化,也就是自动数字显示角度测量结果,其实质是用一套角码转换系统来代替传统的光学读数系统。增量式光栅度盘测角原理如图示:

由于光栅之间的夹角是已知,计数器所计的电流周期数经过处理就刻有显示处角度值。

四、实验基本步骤

1、坐标测量

(1)首先对中整平,过后开机;

(2)设置测站,输入测站点坐标;

(3)设置后视点方位角(后视方位角可通过输入测站点和后视点坐标后,照准后视点进行设置);

(4)精确照准目标棱镜中心后,在坐标测量菜单屏幕下点击测量,测量完成后,显示出目标点的坐标值以及到目标点的距离、垂直角和水平角。

2、面积测量

(1)进入标准测量;

(2)点击程序→坐标解析→面积计算;

(3)标记所需计算点;

(4)点击计算即可得出所选点的连线封闭而成的图形的面积。

3、放样

(1)首先对中整平,过后开机;

(2)点击进入测量操作界面;

(3)进入标准测量,点击程序→放样→设置;

(4)设置测站点坐标和后视角(方法同坐标测量)

(5)设置好后,进入点放样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放样点名和坐标信息,点击放样进入放样观测屏幕;

(6)转动仪器照准部至所显示的角度值为0°,在望远镜照准方向上安置棱镜并照准,点击测量;

(7)按照全站仪所测点与实际位置之间的距离指引棱镜调整位子,直至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定点。

五、原始记录

以下为坐标测量的15个导线点坐标:

以下为面积计算点坐标:

六、实验总结

本次全站仪测量综合实验为期两天,实验内容为坐标测量、面积测量、点放样。全站仪是一种光机电算一体化的高新技术测量仪,测距部分有发射,接受与瞄准组成共轴系统,测角部分由电子测角系统完成,是一种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各种测量功能的外业数据采集设备,大大减轻外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为在实际施工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测量仪器,了解其基本功能,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全站仪操作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检查仪器箱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

2、开箱后提取仪器前,要看准仪器在箱内放置的方式和位置,装卸仪器时,必须握住提手,将仪器从仪器箱取出或装入仪器箱时,请握住仪器提手和底座,不可握住显示单元的下部。切不可拿仪器的镜筒,否则会影响内部固定部件,从而降低仪器的精度。应握住仪器的基座部分,或双手握住望远镜支架的下部。仪器用毕,先盖上物镜罩,并擦去表面的灰尘。装箱时各部位要放置妥帖,合上箱盖时应无障碍。

3、在太阳光照射下观测仪器,应给仪器打伞,并带上遮阳罩,以免影响观测精度。在杂乱环境下测量,仪器要有专人守护。当仪器架设在光滑的表面时,要用细绳(或细铅丝)将三脚架三个脚联起来,以防滑倒。

4、当测站之间距离较远,搬站时应将仪器卸下,装箱后背着走。行走前要检查仪器箱是否锁好,检查安全带是否系好。当测站之间距离较近,搬站时可将仪器连同三脚架一起靠在肩上,但仪器要尽量保持直立放置。

5、搬站之前,应检查仪器与脚架的连接是否牢固,搬运时,应把制动螺旋略微关住,使仪器在搬站过程中不致晃动。

实验感想:

为期四天的综合实验结束了,在这四天里我们主要做了全站仪综合实验,回弹综合实验和钢筋位置及楼板检测实验。在全站仪的综合试验中我们学习了坐标测量,面积测量以及放样,在回弹综合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用回弹法测量混凝土强度,在钢筋位置及楼板检测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用钢筋仪检测板、柱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的检测。虽然只有四天的综合实验,但是我感觉自己收获了不少知识。在暑假认知实习的时候自己也接触到了全站仪,但是没有自己操作过,这次实验自己学会用全站仪。这次的综合实验都是在施工现场最常用了,做好,学好这些实验对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好技术才能进行好管理。这次的实验自己也是用心学习了,虽然只做了三天,可是收益匪浅,在老师和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员一起学习,研究,最终将实验进行好。记忆最深的是我们那天早上用全站仪放样,整整一个上午,然后用钉子打好桩,我们总共放了十二个点,等待着老师下午的验收。可是下午去的时候,只看到操场的跑道上躺着一堆堆的钉子,后来老师说不检查了,其实我们挺失落的,但是我们真的学到了知识,这比什么都重要!通过实验,使我们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锻炼了我们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综合性的试验,我了解到综合实验的应用,特别是在两天的全站仪测量试验,刚开始拿到仪器时还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经过坐标测量、面积测量、点放样,我基本了解一些:全站仪是一种光机电算一体化的高新技术测量仪,测距部分有发射,接受与瞄准组成共轴系统,测角部分由电子测角系统完成,是一种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各种测量功能的外业数据采集设备,大大减轻外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为在实际施工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测量仪器,了解其基本功能,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本次试验,我了解到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位置和钢筋直径的检测方法,认识到钢筋仪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钢筋仪的基本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在检测过程中使用方便,操作简洁。由于本次试验为提供检测构件的相关施工图纸,故无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也无法对被检测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但通过实际操作和后期试验总结,对工程检测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接地电阻测量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接地电阻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为了了解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是否合格、保证安全运行,同时根据配电设备维护规程的有关规定,我部于20xx年3月1日上午8:00  对乐民原料部弓角田煤矿各变配电点的接地及其各变压器对地绝缘情况进行测量试验。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试验前的准备:

1、制订试验方案:

前期,我们组织机电队人员一起到现场查看接地装置,查找接地极的适合试验的位置,制订、讨论、修改试验方案,提出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2、试验方法:

接地电阻表本身备有三根测量用的软导线,可接在E、P、C三个接线端子上。接在E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到被测的接地体上,P端子为电压极,C端子为电流极(P、C都称为辅助接地极),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准备采用两种方式测量:(1)、将辅助接地极用直线式或三角线式,分别插入远离接地体的土壤中;(2)、用大于25cm×25cm的铁板作为辅助电极平铺在水泥地面上,然后在铁板下面倒些水,铁板的布放位置与辅助接地极的要求相同。两种方法我们都采取接地体和连接设备不

断开的方式测量,接地电阻电阻表将倍率开关转换到需要的量程上,用手摇发电机手柄,以每分钟120转/分以上的速度转时,使电阻表上的仪表指针趋于平衡,读取刻盘上的数值乘以倍率即为实测的接地电阻值。

3、试验工具:

我们准备好ZC29B-2型接地电阻测试仪、ZC110D-10(0~2500MΩ)型摇表、万用表、铜塑软导线(BVR 1.5mm2)、测电笔、接地极棒和接地板等试验用具及棉纱等辅助材料。

二、试验过程:

1、3月1日上午,现场试验人员进行简单碰头,并进行分工:由帅锐进行测量、值班人员蔡富贵和彭余坤配合操作、陈应沫记录、班长方兴华负责监护;

2、8:45试验开始;

3、测量辅助接地极间及与测量接地体间的距离;

4、采取第一种方法,将接地极棒插入到土壤中并按照图纸接好线;

5、将测量接地体连接处与连接端子牢靠连接;

6、将导线与接地电阻表接好;

7、校正接地电阻表;

8、测量并记录数据;(试验数据见附表)

9、采取第二种方法,测量并记录数据;

10、整个试验过程结束。

恒鼎实业弓角田煤矿春季预防性试验设备外壳接地测试记录

恒鼎实业弓角田煤矿春季预防性试验变压器绝缘测试记录

使用仪器: ZC29B-2型接地电阻测试仪

测量数据表:

测量数据单位(M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头发丝直径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663 字

+ 加入清单

发丝直径实验报告

篇一:设计性实验方案--测量头发丝的直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从而对物体产生具体客观的认识。众所周知,在生活中的诸多物体,人们不用多加思索就可以容易测量得知它们的具体长度参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对头发自己有了解几何呢?直接测量微小物体的长度参数以肉眼比较难得出较精确的数据,一般情况,微小长度的测量通常用将其放大的方式来进行测量。而微小长度在科学研究、精密仪器等方面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实验仪器不是很充裕的初级中学任物理教师,该怎样以更经济、更简单、更可行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微小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以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头发为楔子,从而引导、激发其他们的探索未知得欲望呢?好奇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向知识攀登、向未知探索的动力。为人师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这种动力!

一、实验原理

用一根长长的头发,紧密缠绕一个小的圆柱体n圈(n=30).用测量工具测出n圈头发的直径D,则由d= D/n,可求得头发d的直径大小。

二、实验方法选择

方法1:用千分尺(螺旋测微器)来进行测量

定义:利用螺旋副原理对弧形尺架上两测量面间分隔的距离,进行读数的通用长度测量工具。外径千分尺常简称为千分尺,它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它的量程是0-25,25-50,50-75...毫米,分度值是0.01毫米。工作原理:根据螺旋运动原理,当微分筒(又称可动刻度筒)旋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0.5毫米。这样,当微分筒旋转一个分度后,它转过了1/50周,这时螺杆沿轴线移动了1/50×0.5毫米=0.01毫米,因此,使用千分尺可以准确读出0.01毫米的数值。

将头发紧密缠绕在小圆柱后,用螺旋测微器来测量,依据千分尺的读数原理可以得到n圈头发的长度D,由d=D/n可得头发的直径d。

方法2:用游标卡尺来进行测量

精度是1mm除以游标上的格数 则可知10格就是精确到0.1mm 、20格就是精确到0.05mm 、50格就是精确到0.02mm将头发紧密缠绕在小圆柱后,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外径的卡口来测量,依据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可以得到n圈头发的长度D,由d=D/n可得头发的直径d。

方法3:劈尖干涉测头发丝的直径(利用等厚干涉原理)

当两片很平的玻璃叠合在一起,并在其一端垫入细丝时,两玻璃片之间就形成一空气薄层(空气劈)。在单色光束垂直照射下,经劈上、下表面反射后两束反射光是相干的,干涉条纹将是间隔相等且平行于二玻璃交线的明暗交替的条纹。

显然,劈尖薄膜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的光程差为干涉条纹为暗纹与 k 级暗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为:

两相邻暗条纹所对应的空气膜厚度差为:

如果有两玻璃板交线处到细丝处的劈尖面上共有N调干涉条纹,则细丝的直径d为;由于N数目很大,实验测量不方便,可先测出单位长度的条纹数,再测出两玻璃交线处至细丝的距离L,则已知入射光波长λ,测出N0和L,就可计算出细丝(或薄片)的直径D。

方法4:用杨氏双缝干涉测头发丝的直径

利用传统双缝干涉:纳光灯+凸透镜+单缝+双缝 的原理,用激光器替代钠灯做光源,加一个小焦距透镜使其发散,再加一个大焦距透镜使其汇聚,得到一束大面积平行光,直接照射双缝,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干涉像。要测头发直径,就不放双缝,直接把头发放入光路,在后面得到头发的衍射像,包括中心的泊松亮斑,测出头发与屏的距离D,测出衍射像的两个一级明纹的距离L,头发直径d等于D乘以λ除以L,即d=Dλ/L。

方法5:用读数显微镜测头发丝的直径

读数显微镜是光学精密机械仪器中的一种读数装置,测量范围:0-6mm测量精度:0.01mm,仪器放大倍数是20,是用来测量微小距离或微小距离变化的,能将头发丝进行放大后再读数。首先,将读数显微镜适当安装,对准头发丝;调节显微镜的目镜,以清楚地看到叉丝(或标尺);调节显微镜的聚集情况或移动整个仪器,使头发丝成像清楚,并消除视差,即眼睛上下移动时,看到叉丝与头发丝成的像之间无相对移动;先让叉丝对准头发丝上一点(或一条线)A,记下读数;转动丝杆,对准另一点B,再记下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即AB之间的距离就是头发丝的直径。但在操作中要注意两次读数时丝杆必须只向一个方向移动,以避免螺距差。

三、测量方法选择

经济较落后的中学,实验室里的实验仪器并不是很充足。比较以上5种方法,方法3和方法4都要用到光学平台,而那时自己任教的中学,由于经费的紧张或不足,实验里配不起这样的仪器,从而不能完成实验。方法5要用到读数显微镜,虽然这个仪器没有光学平台贵重,能配备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要进行此实验还是显得不太切合实际。为了能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到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只能选择最经济、相对符合实验要求的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因此唯有选择方法1或方法2。而头发丝是很细小的物体,为了相对减少实验测量的误差,可采用放缩法。

四、仪器的选择

由于头发是非常细小的物体,一般的测量工具无法对其进行测量或者会造成比较大的误差,所以此试验中只用普通物理实验室测量精度最高的测量工具来进行实验。在方法1中的测量工具的精度(千分尺为0.01mm)比在方法2的(游标卡尺为0.02mm)高,作出的实验结果更接近实际,因此,选择千分尺测量头发的直径d。

五、测量条件

1.头发绕小圆柱体一定要紧密,且不可重叠;

2.绕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很大的力,防止头发变形;

3.小圆柱一定要保证是圆的。

六、实验程序

1.选出千分尺和小圆柱体

2.取成年女性的长头发(可提前自备)

3将头发紧密绕小圆柱体n圈(n取30、50或100,具体视头发长度而定)

4.用千分尺测量n圈头发的长度D,重复10次

5.计算头发的直径d和偏差

6.重新绕头发、或换一根头发重复此实验,得出绕的紧密度和不同人的头发对d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述武等 主编:普通物理实验1(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 杨述武等 主编:普通物理实验3(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 姚启钧主编:光学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篇二:劈尖法测头发丝的直径

等厚干涉是基础光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设计该实验,由于光自身的波粒二象性和其数量级小的特点可以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较于精确的测量。运用光学的测量具有精度大,实验误差较小等有利于研究的特点。所以光学应用于物体几何尺度的测量大大地增加了其精度。

一、 实验目的

1.测量头发丝直径的大小。

2.掌握劈尖干涉测定细丝直径(或薄片厚度)的方法。

3.通过实验加深对等厚干涉原理的理解。

4.掌握牛顿环的使用原理。

二、 实验原理

①将两块平板玻璃叠放在一起,一端用头发丝将其隔开,则形成一辟尖形空气薄层 见图(1-1),若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在空气劈尖的上下表面发射的两束光将发生干涉,其光程差 △=2l+λ/2 (l为空气薄膜厚度)。因为空气劈尖厚度相等之处是一系列平行于两玻璃板接触处(即棱边)的平行直线,所以其干涉图样是与棱边平行的一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的直条纹,当Δ=(2k+1)λ/2,(k=0,1,2,3……)时,为干涉暗条纹,与k级暗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为:d=k×λ/2

由于k值一般较大,为了避免数错,在实验中可先测出某长度l内的干涉暗条纹的间隔数n,则单位长度的干涉条纹数 X=n/l,若棱边与头发丝的距离为L,则头发丝出现的暗条纹的级数为k=L,可得头发丝的直径为:=L×λ/2= n/l×L×λ/2

②也可用三角形相似原理 如图(3-17-3)

D/d=L/l

D=( L/l)×d

d=n×λ/2

取n=10(即间隔10个暗条纹)d=10×λ/2=5λ 所以D=( L/l)×5λ 3

三、实验方法选择

1、将头发紧密地绕在细棒上,测出n 扎的长度,将其除以扎数便可得到头发丝的直径。

2、运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头发丝的直径

3、运用劈尖等厚干涉测头发丝的直径

比较以上三种测量方法,第一种精度较小,第二种实验原理及其方法过于复杂,不便于实验,相比前第二种试验方法,第三种方法实验原理及其过程相对简单,而且相对第一种实验方法而言第三种实验精度较高,所以实验选取第三种试验方法。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电源和钠灯光源并将电子显微镜的插头插上

2.调节显微镜的视野至明亮清晰处

3.取一根头发丝,将头发丝夹入劈见内(注意头发丝要拉直不可弯曲),固定好。

4.将固定好头发丝的劈见放入显微镜的平台内,调节显微镜直到看见清楚的干涉条纹

5.测量L的长度,找到两条最黑的暗条纹,记入数据L’、L’’ ;( L= L’—L’’)

6. 取n=10(间隔10个暗条纹)即l的长度,记入数据l’、l’’;  (  l=l’—l’’  )

7.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不同的几组数据

8.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结论

篇三:头发丝直径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测量头发丝直径的大小。

2.掌握劈尖干涉测定细丝直径(或薄片厚度)的方法。

3.通过实验加深对等厚干涉原理的理解。

4.掌握牛顿环的使用原理。

二、 实验原理

①将两块平板玻璃叠放在一起,一端用头发丝将其隔开,则形成一辟尖形空气薄层 见图(1-1),若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在空气劈尖的上下表面发射的两束光将发生干涉,其光程差 △=2l+λ/2 (l为空气薄膜厚度)。因为空气劈尖厚度相等之处是一系列平行于两玻璃板接触处(即棱边)的平行直线,所以其干涉图样是与棱边平行的一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的直条纹,当Δ=(2k+1)λ/2,(k=0,1,2,3……)时, 为干涉暗条纹,与k级暗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为:

d=k×λ/2

由于k值一般较大,为了避免数错,在实验中可先测出某长度l内的干涉暗条纹的间隔数n,则单位长度的干涉条纹数 X=n/l,若棱边与头发丝的距离为L,则头发丝出现的暗条纹的级数为k=L,可得头发丝的直径为:

D=L×λ/2= n/l×L×λ/2

②也可用三角形相似原理 如图(3-17-3)

D/d=L/l D=( L/l)×d d=n×λ/2

取n=10(即间隔10个暗条纹)d=10×λ/2=5λ 所以D=( L/l)×5λ

三、实验器材电子显微镜,劈尖,头发丝,牛顿环

四、试验装置

五、实验步骤

1.打开电源和钠灯光源并将电子显微镜的插头插上 2.调节显微镜的视野至明亮清晰处

3.取一根头发丝,将头发丝夹入劈见内(注意头发丝要拉直不可弯曲),固定好。 4.将固定好头发丝的劈见放入显微镜的平台内,调节显微镜直到看见清楚的干涉条纹

5.测量L的长度,找到两条最黑的暗条纹,记入数据L’、L’’ ;( L= L’—L’’) 6. 取n=10(间隔10个暗条纹)即l的长度,记入数据l’、l’’;  (  l=l’—l’’  ) 7.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不同的几组数据 8.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六、实验数据

D=( L/l)×5λ钠灯波长 λ=589.3nm

发根部头发丝直径数据

发中部头发丝直径数据

七、实验结论

由以上数据得出,(本人)头发丝直径的长度在0.5~0.75mm之间 2.相比之下发根的头发丝直径比发梢的要粗些

3.测量时头发要尽量直,这样出来出来的数据才更加精确。

八、实验结论及数据分析

①可能是因为我经常使用吹风机吹头发,导致头发受损,而人的头发每一个月都至少会长1~2公分,发根的头发是新长出来的没有受损,所以会比发梢粗一些.

②实验中可能会存在误差,测量误差,读数误差。偶然误差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密度的测量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密度测量实验报告

测量固体的密度

1、实验名称: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和适量的水、细线。 3、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的质量记作m ②在量筒中放入  的水记作V1

③用细线拴住小石块块将其浸没于量筒中的水中,水的体积记作V2  4、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演示小石块密度测量方法: 1、先把天平调节平衡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2、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

3、把数据填入表中根据密度公式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练习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并完成上述实验报告。

测量液体的密度

1、实验名称:测量盐水的密度

2、实验器材:天平(砝码)、烧杯和适量盐水、量筒 3、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记作m1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体积记作V ③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记作m2 4、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演示盐水密度测量方法

1、先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体积记作V 3、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学生:练习测量盐水的密度,并完成上述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学生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测量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量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掌握测量方法、基本电路;

2、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

3、验证公式UKI的正确性,并计算出K和n的值;

4、学会对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处理。

5、掌握用变量代换法把曲线改直线进行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

6、掌握建立经验公式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6~10V直流),小灯泡(“6。3V 0。15A”),电流表(内阻较小),电压表(内阻很大),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

三、实验原理

(1)测量伏安特性曲线

电学元件的电流和电压之间关系曲线称为伏安特性曲线,不同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不同。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线性,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非线性,二极管(正向和反向)的伏安特性曲线――非线性。

I UR I1R

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得U,即在U~I坐标系中,图线的斜率等于电阻的倒数。但由于小灯泡的电阻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小n灯泡在一定电流范围内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为UKI,K和n是灯泡的有关系数。

表示非线性元件的电阻有两种方法,一种叫静态电阻(或叫直流电阻),用RD表示;另一种叫动态电阻(或叫微变电阻),用rD表示,它等于工作点附近的电压改变量与电流改变量之比。动态电阻可以通过伏安曲线求出,如图1所示,图中Q点的静态电阻rD dUdI RDUQIQ,动态电阻rD为n1 dkIdxnknI。 IQ

图1Rg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焦距测量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焦距测量实验报告

福建师范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专业姓名 学号(题目)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一.预习部分

〔目的〕:

〔仪器〕:(型号、名称、重要参数)

〔原理〕:(文字叙述(自己要归纳、整理)、原理图、主要公式)

二 . 数据表格(本实验测量次数为1次,实验中完成)

1.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单位: )

4.辅助透镜成像法测定薄凹透镜的焦距(单位: )

(实验课后完成)

三. 数据处理

1. 根据高斯公式求出薄凸透镜的焦距,导出高斯公式的误差传递公式,计算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参照计算示例)

2.其余三种方法只需计算得到各透镜的焦距,与真实值作比较,计算百分误差。

四.习题

1、分析上述3种测量凸透镜的方法,比较优劣。

2、画出凹透镜焦距测量时的自准直方法光路图,写出测量过程与公式。

教师(签字)

年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测量灯泡电功率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1)在前面做过了“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参考它的思路,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如果给你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小灯泡各一只,你能测出它们的电功率吗?

(3)小灯泡上面如果标有额定功率,所标额定功率与通过P=UI测量出来的电功率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是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又是不一致的?

【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P=UI

2、实验设计的思路:由实验原理可知,要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只需用电压表与灯泡并联测出它工作时的电压U,用电流表与灯泡串联测出它工作时的电流I,即可通过公式P=UI计算出功率值。因为实验中要多次测量灯泡的功率,根据串联分压的原理,还要用一个变阻器与灯泡串联,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同时也改变了通过灯泡的电流,从而达到改变小灯泡功率的目的。

3、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所需器材: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小灯泡、导线、电流表、电压表

【进行实验】

1、如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将变阻器值调到最大。(在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情况下,注意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电压表的数值,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它的额定电压时,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它的额定电压的1.2倍时,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4、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小于它的额定电压时,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5、整理实验器材,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物理量

灯泡规格小灯泡两端电压U/V通过灯丝的电流I/A小灯泡的电功率P/W灯泡发光情况

2.5V

3.8V

电压(V)电流(A)电功率(W)灯泡发光情况

U=U额

U>U额

U

【分析和论证】

1、怎样通过测量的数据计算灯泡的功率?

2、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当灯泡两端的电压比额定电压高和比额定电压低时,它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小灯泡的亮度又如何变化?

【评估与交流】

1、反思实验中最可能出现错误的是哪几个环节?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2、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小组间进行交流,互相找出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地方,对于发现的新问题,大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心电图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

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

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密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用天平和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或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计等)测量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

ρ=m/V。

【实验材料和器材】

规则固体块、天平、砝码、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方法(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称量出规则固体块的质量m,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测出有关量,并根据体积公式计算出体积V,记录于表格中;

4.根据ρ=(m1-m2)/V,计算出规则固体块的密度;

5.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