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精选20篇)

2024小班安全工作总结_小班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浏览

1189

范文

751

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社会调查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5048 字

+ 加入清单

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社会调查

今年七月,xx省司法厅和xx省法学会组织开展了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社会调查。xx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以上。开展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专题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为“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客观现实,调查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分别在城乡各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调查地区(桐城市新安渡镇和安庆市大观区)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已经取得的经验,我们提出如下研究报告。 一、农村的法治环境与农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随着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推进式的实施,我省农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农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大有改观。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脱离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微观上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在宏观上就是要造就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农民在良好地法治环境中形成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四五”普法正是有条不紊地实践着这个目标。只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我国目前以政府推进为主要方式的法治进程中,这样的“法治环境”需要各级政府去营造。“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可见,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农村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应当对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使其职责有明确的定位、行动有明确的方向。 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现象:1、在职责上缺乏明确的定位。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还是具有政策性和临时性的工作?作为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基层政权机关和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普法和依法治理是政府的职责。2、在方法上往往以法律条文的宣讲作为硬性指标。由于对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模糊认识,灌输法律条文几乎成为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主要方法。3、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形成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普法”似乎也在向农民“摊派”法律知识,“依法治理”则是以法律为“罚则”治理乡村。4、在评价机制上,注重于形式的普及,有些经验来源于文字总结与模仿复制。尽管这些问题是非主流的现象,但是在今后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为此,必须明确什么是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如何“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思想(理论)、法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个体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之分,个体(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公民的法律心理,以及法治环境的影响。群体法律意识具有团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我国农村不应忽视传统性和地域性的冲击和扭曲。社会法律意识是全体公民普遍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它与传统的法律文化、主流法律观念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是公民的个体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个体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对社会法律意识内容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冲突。 笔者认为,“一五”普法在于唤醒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五”普法在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法律意识;“三五”普法着眼于营造全体公民共同的社会法律意识。“四五”规划就是在三个五年普法的基础上,为巩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提出了由法律意识的培养转变为法律素质的提高,因为法律素质是法律意识的内在本质。由于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提出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应当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农民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则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敬仰,因为法律的价值代表着公平、正义和秩序。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但是不能因此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就是政府的单方行为。作为以行政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中,各级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告之于民,而且还要让农民知道法律的价值是什么?法律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惩罚不是法律的全部。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功能和价值,法律才能让农民所接受,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才能从自发到自觉。我省农村基层人民政府推行的“送法下乡”、“送书到户”的活动,有其积极的因素,应当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手一册法律书,不等于人人都知法和懂法了。 2、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长期以来,传统法制观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对违法者的惩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传中要力戒这种片面的倾向。农村的社会生活受到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应当结合农村的特点,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予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例如,农民负担问题;打白条问题;粮食收购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让农民通过法律帮助和指导,认识到保护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作为农村中主要社会主体的农民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充分尊重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农村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解决矛盾和纠纷,总是谋求法律诉讼之外的方式来解决,无论正当与否,一般都把诉讼看作不光彩之事。作为普法推进者的基层组织往往迁就这种现实,解决纠纷与矛盾以息事宁人为原则,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法律原则。今后在普法中,首先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为原则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

和方法。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公民的诉讼活动,尤其是农民诉政府的行政诉讼案件,更应当端正认识。 二、我省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法律实践问题 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存在着许多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以及法律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将这些问题有重点的提出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或制定相应的对策,将会大大推动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律定位与作用。 在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实际承担具体工作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它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实施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际效果。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长远性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各个时期普法“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肩负着如此重任和职责的基层组织对其法律地位应有正确的定位。 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全社会的工作,应当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基层行政机关,其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各项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农业税费、农业生产等等,很难说哪项工作为主,哪项为次。如果将普法和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某项工作职责(并且有专人负责贯彻落实),这可能有悖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本意。笔者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并不是一项单列的工作,它是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的原则精神,在政府工作的各项职责中都要体现与贯彻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换言之,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主体(推进者)是任何部门与任何人员。任何工作必须以普法和依法治理原则为指导,我们不能把普法与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组织是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参与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服务者。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性群众组织。它虽不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与法定职能,使其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应当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对村民进行守法教育;2.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4.协助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5.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与普法和依法治理所提出主要任务是相同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组织的各项工作正是亦步亦趋地实践着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目标。目前,农村普法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功能和作用,使其从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转向积极地开展普法宣传。 (二)关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方法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有些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方,还利用农村广播网进行宣传,利用集市大会进行集中宣传,利用村民大会请司法人员上法制课。还有的地方采取“知识带动型”普法,即向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普法教育,再通过学生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广大农户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好方法。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普法工作实施的经验,都应当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但是针对当前农村普及法律的工作方法存在放任性和无序性的局面,我们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在传媒工具上,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普法工作。可以利用电视中现有法制节目,还可以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电视,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电视台的“法眼看天下”等都是农民十分喜爱的节目。因此,笔者建议,能否将现有的电视法制节目进行整合,开设电视节目的法律频道,专门地、系统地、生动地宣传法律。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大环境下,开设法律频道电视节目作为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实施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广泛地宣传与普及法律,拓宽普法渠道,改进工作方法都有积极的意义。我省的有关部门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2、在普法的工作方针上,农村普法不能只把农民当作普法的对象。根据普法规划的精神,农村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是针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公民。特别是“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各级组织在普法和依法治理中首先应当从“自律”开始,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接受者,模范地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才是法律的推广者。对于农民则应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切实地运用法律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授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改变“法就是制裁”的观念,让农民从“要我学法律”到“我要学法律”。 其次,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中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民事调解。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农村,调解成为“执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息事宁人,止争息讼为目标的调解,在法律上、在观念上、在文化上都有很深的社会基础。因此充分运用调解的方法,对建立我国农村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法律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地方将调解的范围已扩大到无所不及的领域,如果把调解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纠纷的必经手段,则可能冲淡了法律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在肯定调解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应当树立法制观念并且尊重当事人运用诉讼等法律手段的权利与选择。必要时基层组织应当鼓励与宣传诉讼方式的积极意义。如果一味排斥、回避或阻碍“打官司”,甚至将诉讼本身附加许多非法律因素,那么我们通向法治的道路也不会是坦途。毕竟司法是法治的保障。 (三)关于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经费问题。 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有关文字材料却没有提及),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诚然,普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对普法经费也应当澄清一些误区。普法和依法治理要求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普及法律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村官农村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171 字

+ 加入清单

我叫,20xx年12月,我荣幸地成为xx镇xx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进村半年多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摸底,对xx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制约村子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村情概况

xx村位于xx县xx镇南部,距镇政府6公里。全村共有10个村民组,294户,总人口892人,耕地面积约1700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村中无任何矿产资源。

二、 农村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现状

xx村算是全镇的落后村,20xx年人均收入1050元,远低于镇平均水平。经过调查,xx村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渠道:一是靠传统农业,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除此之外,畜牧业以养猪、鸡、羊等几个传统养殖类为主,几乎每家都有养殖动物家禽,但由于结构、资金、销售等因素制约,没有形成规模。其次就是依靠外出打工赚钱。据统计,xx村20xx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达到312人,占总人口的1/3还多。

2、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方面。以前村民是靠天吃饭,管好自家田地,留下自己吃的,多的就拿去卖。现在一部分村民在三委干部带领下种植朝天椒、核桃、西瓜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中高效农作物规模种植。为提高群众的耕地亩产量,灌溉方便,及其运输的方便,村自筹资金扩建电路、铺设管道,共建灌溉机井6眼,解决了60多户村民耕地用水问题。另外,今年积极争取到沼气项目20个,围绕沼气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利用新能源走生态发展之路。

工业方面。一直以来,全村无较好的企业,大都由于资金、经营不善等因素限制而倒闭。去年,在镇党委的帮助和村三委干部的努力下,承时选煤60万吨项目落户xx村,目前正在开工建设,预计10月建成投产,此项目建成后将解决我村一部分闲散劳动力,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为xx村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三、 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

村三委成员在支书和主任带领下,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村共有党员20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村三委成员10人,其中大学生村干部1人,有1人是兼职。村三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圆满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多次受到镇党委的表扬。

村三委干部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 完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整修村部屋顶,解决村部漏水问题;对内墙进行了粉刷,地面全面硬化,修建了村部舞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2、 翻修学校门楼,消除安全隐患,给孩子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

3、 修建了公路至村中道路,方便村民出行。

4、 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村干部的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培养制度、坐班督查、干部包队等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 信访稳定

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村三委一直对本村的信访稳定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xx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全村综合治理工作也稳步开展。三委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经常深入组户,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可能引起上访的不良因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村子和谐稳定。

五、 创先争优及两抓一促活动

在这次“创先争优,两抓一促”活动中,xx村确定了“积极服务项目建设,从我做起争创佳绩”的活动主题,要求干部党员亮身份、比奉献、争先进、促发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比学赶超,着力营造创先争优活动的良好氛围。

争做先进党组织。村三委干部在村支书、主任的带领下,心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多做好事、实事,得到了村民广泛好评。一是整修村部,解决村部漏水问题。对内墙进行了粉刷,地面全部硬化,修建村部舞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二是延长电路,铺设管道,新建南洼6眼40米深水井,解决群众抗旱吃水问题方便村民用水,今年我村40多亩玉米都及时完成了浇水,这让许多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三是种植树苗600余棵,绿化了进村道路。四是在60万吨洗煤项目中,三委成员不论是项目初期的环境测评和征地协调,还是后期筹建,都全程参与并多次组织村组成员召开民主会议,多次走乡里、跑县里,还要多方与周边乡村协调,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使洗煤厂顺利落地建设。五是在去年"通组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今年争取到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农村沼气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实施后会使村基础设施得到大为改观。

争做优秀党员。在活动中,村中20名党员亮身份,做承诺,用实际行动率先垂范。截至目前,xx村的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向全村群众公开承诺事项42 件,内容涉及搞好农村政策法规宣传、提供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服务、义务维修村组道路、带领群众发展各种种植、养殖业等十二个方面。

六、 我的几点看法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集体经济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寻求有价值招商线索。鼓励引导自主创业,发展外放型高效农业,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解决我村出现的空巢现象、留守问题以及无年轻党员问题。积极排查招商引资线索,寻找好的招商信息平台,以前我村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前两年大规模种植的留兰香长势良好,最后却因销售信息闭塞,受制于一家收购商而惨淡收场。要鼓励优秀青年创业,以一带百,全民致富。

本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财政情况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资金不足而搁浅。建议考虑筹建村办创业项目,由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参入股份,这样既可以增加本村的财政收入,也可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2. 培训党员

建议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增强我村基层组织活力,更好地与时俱进。

3.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今后我会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施“对口培训”。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组织收看,为党员干部播放政教视频,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农民观看种植、养殖科教视频,用科学知识与“土”经验结合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4.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电视和远程教育平台外,村里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村民劳作之余,只能请戏班,听听大戏,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建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开辟村精神文明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和健身活动场地,购置图书报刊供村民阅览,组织有技术的村民,办起各种编织、刺绣、木工等学习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自己可以娱乐自己,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长他们的致富本领,更好地促进我村乡风文明。

5.发挥优势,注意各类信息动态

及时收集各类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作物销售渠道,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教会他们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开阔视野。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xx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三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道路。作为xx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为村三委建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与xx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掀开美好明天的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乡镇教育“两基”工作情况汇报_情况汇报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324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教育两基”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xx乡党委、政府及全乡两万多人民向“两基”国检组的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全乡教育“两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乡清设铺,为“铺递”,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0.8公里,东与xx乡相邻,南接xx镇,西临xx市涌泉镇,北与xx镇相接,成渝复线穿乡而过,全乡面积35.8平方公里,辖20个村,2个居委会,200个组,7576户,总人口21917人,上年全乡地方生产总值实现90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乡镇企业总产值2780万元,同比增长6.5%;财政收入任务如期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041元。

全乡共有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九义校1所,村小3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1所,幼儿园9所,共有在校学生1144人,其中,中学生349人,小学生795人,共有教职员工94人,其中:中学43人,小学51人。全乡适龄儿童1131人,适龄少年1342人。

近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不断探索教育发展新思路,教育发展有了新的突破。1997年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验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

(一)强化职责,优先发展

一是把发展教育纳入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上乡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明确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措施,提供了强有力政策保障。二是成立了以乡政府乡长为组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教育、财政、派出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教育责任机制。三是建立乡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学校制度。四是落实目标管理,乡政府与学校、乡级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教育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二)依法治教,加强督导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办学的自觉性。每月对学校进行一次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狠抓安全,维护稳定

把学校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政府、部门及学校一把手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形成齐抓共管安全工作良好局面。全乡建立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制度,组织派出所、工商等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进行专项整治,营造良好的育 人氛围。近年来,全乡学校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XX年3所学校配备了5名安保人员和购置了相应的安全器材,经费投入7万元。

(四)强化意识,加强督导,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工作

把学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工作纳入乡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采取“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找准薄弱环节,整改到位;杜绝卫生死角,做好亮化美化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启动责任追究制。

XX年3所学校投入6500元购置相应的卫生设施。

二、“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前教育调研报告[页7]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前,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学前教育调研报告

3、合理确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学前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社会福利性的属性,通过专业研究确定学前教育支出的标准,立足于举办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一方面推行质价统一的幼儿教育收费机制,公办幼儿园实施等级收费,民办幼儿园按半圆成本核算收费;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对薄弱幼儿园的扶持,采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生均定额补助政策,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资助制度。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地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大力发展我区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共7页,当前第7页1234567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村官农村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645 字

+ 加入清单

我叫某某,xx年x月,我荣幸地选派到折桥镇xx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到村任职一年来,我时刻立足村情,了解民情,坚持不懈地向村干部学习,向村民学习,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对xx村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制约xx村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村情概况

xx村位于临夏市东北角,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13个合作社,606户,总人口5219人(户籍人口2679人,流动人口2540人),党员67名,耕地面积约1158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土地、房屋出租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冬季以简易大棚菜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养牛为主;劳务输出主要是临夏市的建筑队,各饭馆等服务行业为主。

二、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1、 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走访了解,xx村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最主要的是种植粮食和蔬菜,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等作物和一些季节性蔬菜;其次是依靠劳务输出,村民在市区建筑队、餐馆打工挣钱;第三是依靠出租土地、房屋,赚取租金,利用城乡结合部的有利条件,将闲置的土地和房屋给有需要的人出租。据统计,xx村20xx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达到1500多人,占总人口的1/3以上。

2、农业结构

农业方面。xx村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0.4亩,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xx村的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加剧,这使得农业发展更加艰难。与此同时,农业发展方式也比较落后,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传统农产品,发展集约型、高效农业尚需一个引导和帮助的过程。20xx年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

养殖方面。全村主要以养殖猪、养牛为主,有规模养牛场一个,小规模养猪厂3个,更多的是农户以家庭养殖家畜为主,零散养殖方式占主体,还没有成立专业合作社。

三、 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

村两委成员在党支部耿玉芬书记的带领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和经济、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村共有党员67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大学生村官2人。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严格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圆满完成了村里的各项工作。

村两委班子年初有工作计划,年中有检查制度,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大会,组织全村十三个合作社社长及群众代表,由支部提议,大家共同商议新一年的工作打算,承诺年内要办的几件实事,让每个人都参与村务及重大事项的讨论,让每个代表都能领会村两委班子的意图,对村班子的计划是否可行提出意见,监督和参与各项工作的检查。

四、 信访稳定

加强农村维稳综治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xx村由于租住人员比较多,治安管理任务比较繁重。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婆媳间的矛盾,社员相互间的土地、宅基地、地埂矛盾纠纷,年内发生11起,调解11起,做到件件都有答复和解决,近几年中,由于xx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xx村一直被市上、州上评为综合治理先进村,xx村党支部连续20xx年被镇上评为优秀党支部。

全村维稳综治工作的开展,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村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经常深入农户,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可能引起上访的不良因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村子和谐稳定。

五、调查结论和建议

总体而言,xx村在镇党委、xx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为了使xx村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使我的工作能更有目的性,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产业

xx村因为耕地少,人口稠密,无法大规模发展粮食种植业。然而,xx村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更适合发展集约型高效农业。蔬菜种植业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为集约型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以前我村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前几年在村口很不容易搞起来的20亩温室大棚,最后因为资金原因而经营困难,最后不得不荒废,既浪费了土地,又白白耗费了群众的劳力。

本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财政比较紧张,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顺利实施。建议在原来城小学的地方建设集体经济项目,比如钢铁铸造、温室农家乐等,由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参入股份,这样既可以增加本村的财政收入,也可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2.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我们村的农民因为进城务工的比较多,所以,比纯粹务农的农民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收看远程教育提供的各类节目。我们村经常利用村里开会的时间以及党员冬训等,为党员群众播放视频,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农民观看种植、养殖科教视频,用科学知识与“土”经验结合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3、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这几年以来,党中央十分关心农村的发展,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所以,继续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农村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事情。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政策,通过村干部的入户宣传、耐心讲解,把看病补贴、养老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切实解决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深入抓好农村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落实,抓好春耕中的农药、种子发放,及时将粮食直补等资金发放给农民,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资金,全面完成村部建设欠账、道路建设欠账,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搞好村容村貌治理,争取完成村级道路硬化、水渠管网改造。全面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xx村两委班子的帮助指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两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道路。作为xx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与xx村的干部群众一起,创造xx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117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届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实地调研了一番。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

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xx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

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乡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然而,不论遇到何种困难,我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定会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那就是:

1、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2、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5、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我坚信,在我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镇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推进新农村十三五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581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推进新农村十三五规划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基础上,大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逐步在全县开展“富裕美丽乡村”建设,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户户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改造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塑造新风貌、培育新农民”为主要内容,建设村在园中、房在画中、人在景中的秀美农村画卷,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近年来建设美丽乡村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着力科学规划,描绘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一湾一景、一村一画、一村一品”规划,打造“山青、水绿、路畅、景靓、民富”的特色新农村。为高标准编制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邀请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进行规划指导,全县一次性招聘专业技术人员xx人,县财政拨入专款150万元专门用于新农村规划工作,以两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县8镇4乡、186个行政村规划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之中,围绕大天城建设,以主要交通大动脉为构架,布局建设集镇群,以城带乡推动全县乡村整体发展。

二是着力加大投入,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第一,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以大天城为中心,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建设崇阳至温泉旅游公路、天城至路口、天城至铜钟、天城至高庄、天城至神口等市县级公路,构建县城——集镇——村组的便捷交通网络。全县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达100%,村组交通道路硬化率 98%。电力线网遍布城乡每一个角落,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家家有、移动通信全覆盖的目标。第二,大力夯实生产生活条件。逐年加大对农田水利项目的投入,仅20xx年共完成建设项目16个,完成投资6981万元;开工建设项目44个,总投资1.7亿余元。新建蓄水池共11座,投入100多万元修复隽水河畔8座提水泵站,投资维修香山东西干渠,大力实施河道疏浚、渠道修复、土地整理等系列工程。全县新建沼气池口,改厨、改厕、改圈 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280台,年户增收节支1000元以上,受益人口0.7万余人。第三,大力优化公共服务。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环境大为优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体系,农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加强农村福利院建设,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普遍。第四,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全县落实村庄环境整治资金6200万元,大力开展以“两清、两建、两化、两创”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在每一个自然村湾内按户数配置垃圾桶、垃圾池(房),共配置2万个垃圾桶,新建垃圾池(房)3156个,垃圾填埋场 90个,实行垃圾集中清理,变“随意倾倒”为“集中归池”;在村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及进村道路旁安装路灯,共安装路灯2100盏;在农户房前屋后、村庄道路、沟渠两旁及村庄周边空地栽种绿化树苗,共栽种xx9万棵,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着力发展产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支撑。全面推进“五个农业大县”建设,即湖北畜禽大县、湖北产粮大县、湖北水果大县、华中笋竹大县、湖北森林经营试点县。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先后引进了山东晨鸣集团、香港南华集团、武汉凯迪集团、中国台湾统一集团武汉公司、正大集团武汉公司、武汉精武鸭业、福建坤旺公司、湖北森旺公司、湖北鹏程公司、江苏成祥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到崇阳承包土地,从事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建设种养基地60个,面积达20多万亩,雷竹、泡桐、水果、肉鸭、牲猪、马铃薯逐渐成为全县农业开发的主导产业。把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开发相结合,通过抢抓各种政策机遇,整合项目资金,把荒山变成基地,把基地变成庄园,把庄园变成景区,从而带动乡村旅游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坤旺农业科技观光园、湖北森旺现代农业科技园、博景园等已成景观农业的典范。连续举办了三届“崇阳水果采摘旅游节”。白霓古堰湾、青山三文鱼、肖岭金色生态农庄、十里画廊洪下众多农家鱼庄等乡村休闲农庄已成气候,新增两家三星级农庄(白霓铜鼓山庄、案山凤凰生态农庄)和一家五星级农庄(大泉农庄)。借鉴成都“五朵金花”模式,打造“五条金带”,分别是洪下景观带、城西精品水果带、隽水影视观光带、科技种植观光带、滨河景观带。引进武汉三特公司开发浪口温泉项目,总投资15亿元,规划控制面积8800亩,三特温泉会所已正式开业迎宾。

四是着力摸索经验,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创新建设模式。①“扶贫搬迁”模式。对我县高枧、大源、金沙、雨山等地理偏僻、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山区和浪口、洪下、青山等库区,充分利用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进行新农村建设。XX年度生态移民搬迁的97户253人,县财政局一次性拨付76万的国家生态移民建房补贴资金。在白霓集镇的“雨山一条街”已基本形成。港口乡从深山整体搬迁42户入住集镇,新修了一条街道,既实现了山里人的新居美梦,又扩大了集镇块头。②“项目拆迁”模式。利用杭瑞高速、浪口温泉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对拆迁农户进行重新安置,有规划、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农村新区,如浪口旅游景区集中安置区、杭瑞高速建设而形成路口吕家湾农村新区等。今后利用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安置机会,建设一批新农村。③“村企共建”模式。利用一些有实力的经济实体与所在村紧密的关系,帮助建设新农村。我县后溪村因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今年将为本村农民建设50套高水准的农家庭院。青山镇南林村立足村级集体经济,已建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样板。④“迁村腾地”模式。对一些没有扶贫项目、重大建设项目和外来支援的村,我县结合各地实际,在用活国土整治、耕地占补平衡、低丘冈地改造等政策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用地规划,严格将建设用地、产业用地区分开来,将需要建房的农民引入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建房;将非建设用地范围内居民按统一住房模式,分批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集中安置,杜绝一切乱搭乱建现象发生。沙坪镇村冲村利用原蔡墩乡部门空闲宅基地建设新农村,已有近20户入住,并配套建设一停车场、菜市场等服务设施。还有白霓镇的油市村、谭家村农村新社区也是这种模式。⑤“城郊伴生”模式。借城市和集镇的扩大开发,对城郊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以征地和拆迁资金完成村庄建设。香山库区大集地段以前是一片不毛之地,开发后新建第一范文网,征地5000多亩,拆迁130多户,很多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其中两个组63户建了整齐划一的小楼房,建成了农村新社区。仅 20xx年全镇就征地10091亩,拆迁2xx户,城郊13个村3000多户因城市开发改变了面貌。

二、当前建设美丽乡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村庄建设无序。我县加大新农村规划、引导和建设力度,初步建起了一批新农村样板村。但由于多年来建房管理较乱,大多数村庄如有人讽喻的“羊拉屎” 一样,东一幢、西一幢,一家一向山,一户一庭院,杂乱无章。另外随着各地交通格局的改变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沿路建起了很多“马路村”,“村内空,村外撑”现象较为普遍,毫无整体规划布局。这种“有新房,无新村”的发展状况,浪费了国家大量土地,抬高了公共设施投入,加大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村民生活质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差很远。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有专家估计,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建成的投资项目,平均每个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4900元。我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农民人均收入偏低,建设资金十分短缺。虽然每年整合交通、发改、财政、城乡建设、农林水、电力等多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但因农村点多面广,这点钱也是杯水车薪。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还有待形成。

三是设施建设欠缺。多年来,虽然水、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完善,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除少数村具备农民书屋、休闲广场、健身娱乐等精神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外,其它普遍为零,村民文化生活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产生。

四是农业产业乏力。近年来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模式有所改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未完全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农业生产还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一些地方虽然建起了特色产业,但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不能实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目标,很多人只有外出打工或向外搬迁,“人走房空”的现象比较普遍。

五是农村环境堪忧。在去年“三万”活动中,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农村环境设施不全、管理机制滞后、村民习惯不良,农村脏、乱、差等现象很不尽如人意。垃圾乱倒,脏水横流,乱搭乱建,小溪小河往往成为垃圾处理场,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775 字

+ 加入清单

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语文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指出要“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但是,这些实践与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贫穷落后这一层面上进行的。作为21世纪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它的教育又将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

2、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农村教育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3、从XX年5月份起,我们学校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从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起步,发展到现在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的各个中小学,进行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改革,期间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的路子,是农村学校教研的重要课题。

4、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6、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我们这里谈的“语文”主要是指语文这门学科,“高中语文”即指高中语文这门课程,它包括课文的教与学、试题研究、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索”是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和课外教学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其核心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对话式、交流式的教学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4)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

(5)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强调生生互动,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区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页3]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农委、质监、工商、卫生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我区已召开了动员会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试点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建立了诚信档案。

5、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全社会对信用的价值还缺乏深刻的认知,加之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失信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防范和严格的惩戒,违规失信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面对突出的信用供需矛盾,只有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才能促进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食品市场环境的形成,才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对我区食品现状调研情况看,我区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养食品安全信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对我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60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毒黄瓜”“塑化剂”等事件,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为了解现在农村食品安全情况,XX年7月1日----XX年7月9日期间科技大学“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国家未来”赴赞皇志愿服务小分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黄北坪乡的房村和石嘴头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地村民进行了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调查问卷分析情况结合调研人员在当地的见闻形成了此次关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当地人民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比例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男40.16%,女59.84%。

(二)年龄分布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18岁以下的占3.15%,18-30岁占31.50%,31-40岁的占23.62%,41-50岁的占21.26%,51-60岁的占12.60%,61岁以上的占7.87%。

(三)家庭月收入分布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的家庭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26.77%,300-600元的占20.47%,601-900元的占8.66%,901-1200元的占14.96%,1201-1500元的占9.45%,1500元以上的占19.69%。

(四)学历情况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占28.35%,中学学历的占64.57%,专科学历的占5.51%,本科学历的占1.5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0.00%。

二、当地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一)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有28.35%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55.12%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16.54%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关注。

(二)对当地区食品市场的总体感觉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有9.45%的人对于当地区食品市场感觉非常放心,45.67%的人对于此表示比较放心,同时有40.94%的人对于此表示不太放心,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对当地食品市场表示非常担忧。

三、调研分析

(一)对当地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

当地人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仅有28.35%的人表示十分关注,其中女性居;在购买食品时有45.67%的人总是会看所购买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厂名、厂址等内容,而有一小部分人也表示根本不会看这些内容。这与当地人民的家庭收入、学历有密切的联系,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发现,学历越高对此越关注,家庭收入越高对此也越关注;同时,数据还显示年龄处于31-50岁之间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其他年龄段的人高。

(二)当地的食品渠道

日常生活中,当地居民的食品大多数在小超市购买,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食品由自家种植或养殖。当地人民在购买食品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塑料袋包装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密封或真空包装、纸质包装或无包装的食品。其中,家庭食品渠道与家庭的月收入与成员的年龄有密切联系,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月收入越高越会选择到正规的食品销售市场购买食品,同时也回倾向于选择包装良好的食品。

(三)当地的食品安全情况

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当地居民经常遭受散装食品卫生问题、食品无标签、标志和假冒伪略产品的困扰。并且大多数人认为导致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门责罚不明和购买者对假冒伪略产品的鉴别能力不高;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对失信工厂和个人惩罚力度不够和执法部门缺乏配合。

(四)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

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仅有13.39%的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而86.61%的人却选择不投诉。选择投诉的人中,也只有一小部分得到满意的解决;选择不投诉的人,有37.27%的人不知如何投诉,有32.73%的人认为投诉不能解决问题,也有30.00%的人认为投诉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愿投诉;同时,也有一小部分人表示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他们一定会投诉,但目前尚未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在目前的农村有一部分人的认识水平很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非常关注。

(五)关于食品安全信息

当地居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和亲戚朋友了解,当地较缺乏报刊、宣传画等平面媒体。并且当地居民还想要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儿童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营养知识;希望有更多的渠道可以让自己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等信息。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日常食品多为来自小超市的散装、塑料袋包装食品,卫生条件差,来源不甚明晰,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加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监管力度薄弱,当地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2、消费者鉴别假冒伪略产品的能力差,食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并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信息来源渠道少,当地居民不能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

4、相关部门职责不明,对食品的检查检疫不严格。

5、相应的消费者投诉部门办事力度小,投诉程序繁杂,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不能很好地解决关于食品安全的投诉问题。

(二)几点建议

1、加强监管,提高颁发食品营业执照对从业者的要求。对食品营业超市、门市等进行定期排查,并且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引导和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向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

2、加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科学消费知识及日常法律知识,以提高当地居民对于食品的鉴别能力,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农村信息宣传投资,拓宽信息渠道,强化广播、海报、宣传画、条幅等媒体的应用,积极拓宽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积极组织文艺下乡的形式向当地居民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4、强化责任,切实做好食品各环节的监管。严格按照食品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强化企业责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5、在各乡镇公开设立投诉站点,简化投诉流程,合理安排,积极帮助当地消费者解决食品安全引发的问题,并与相关部门配合彻底消除该类食品安全隐患。

6、整合资源,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一要整合监测资源。将分散在各监管部门的监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市食品监测中心、县食品检测办公室、乡镇投诉站点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同时保证及时处理问题。二要检测资源共享。制定全市食品抽检计划,由安委会牵头对食品市场进行抽检,结果互用,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抽样检测。三要完善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机制,集中力量彻查大案要案,遏制违法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7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全文共 5069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小学安全法制教育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人大代表反映的加强普法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普法教育的意见,该市司法、教育行政部门经深入调研后,实事求是地反映该市当前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此类人员法制教育的对策和做法,仅供参考。

我市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直以来,我市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在司法、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在第四个五年普法教育中,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当前我市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1、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人大监督,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各级党委、政府、人大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司法行政部门把中小学学生作为普法教育重点对象,加强指导和协调。教育行政部门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依法治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保证了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各中小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和法制课教师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制度,使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全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2、全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大多数镇和学校都能按照鹤教基第58号《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将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市各镇普遍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法制教育目标管理制度,从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进行部署,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校长的任期责任制和工作考核评估之中。各中小学校也相继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和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法制副校长的管理办法,对依法治校、依法育人予以规范。首先是建立了对教师考核管理制度,将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班主任、学科教师工作业绩考评之中;其次是建立了对学生的考核管理制度,与学生的操行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紧密挂钩。各校基本上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法制副校长五落实,我市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几年来,市普法办与教育部门组织政法各单位干警担任全市116间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共为各中小学校上法制课465场次,使21万多人次受到教育。

3、全市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几年来,我市围绕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全市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各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和接受能力等特点,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和方式方法,通过一系列学生易于接受的社会法制实践活动,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变成一种生动直观的生活体验。继市普法办与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全市中小学校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演讲比赛和举办现身说法活动以后,每年组织学校开展一个重点法制教育课题;此外,在5月和12月期间,邀请江西省法制艺术团和江门市司法行政法制文艺演出队在全市中学、部分小学和市剧院、市体育馆进行法制文艺演出共25场,全市受教育师生达6万多人次;,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禁毒法律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活动;9月,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法伴我成长的演讲比赛和手抄报竞赛;上半年,市普法办进一步创新普法形式,与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分别在纪元、桃源两中学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使学生们受到了最直接、最生动的法制教育,表演情况还录制成vcd56套发到全市各中小学校供师生们观摩、学习。

4、以重点镇作为普法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十个一系列的法制教育。

在第四个五年普法教育中,市普法办与教育局以共和镇为普法试点,在该镇中小学生中开展上一堂法制课,开展一次现身说法教育,看一场法制电影,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一次演讲比赛、一次手抄报竞赛,一次测验有奖活动,参加一次禁毒和交通图片展览,刊出一次法制宣传栏,参加一次学法作文竞赛的十个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取得成效后,先后在宅梧、双合、沙坪、桃源、古劳、云乡、鹤城等开展了十个一系列普法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

几年来,市普法办和各级普法机构共为学生上法制课527场次;组织学生参观法制图片展览250场次,观看禁毒vcd影片87场次,法制文艺表演25场次;举行现身说法66场次,法律知识竞赛16场次,演讲比赛32场次;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影22场次,撰写学法作文3900篇。

总的看来,我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小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许多中小学生懂得了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及自己的合法权益,遵纪守法,履行法定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四五普法以来,我市切实从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实施依法治国的高度,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形式多样、措施得力、日趋规范的态势。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个别领导及学校负责人对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这一工作的有效领导、组织和规划。受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往往偏重考试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法制教育;有些则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二是法制教育专题课的内容设置上,还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有些学校在法制教育专题课的内容安排上,随意性很强,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有些学校只在小学高年级、初中二年级进行法制课的教育;有些学校将思想品德课替代了法制教育专题课,没有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由于经费的不足、交通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参观学习,法制教育多数是局限在课堂内。在学校里举行法制演讲、手抄报等比赛就是形式多样了,但演讲比赛也好,手抄报比赛也好,都只是部分较出色学生参加,而广大的中小学生面对的是信息万变的社会,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诱惑无不影响着他们,学校的法制教育只局限于学校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这是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是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设置还有很多局限性。目前各学校进行的法制教育课主要由政治科教师、班主任或学校领导兼任,由于专业的局限性,难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法律问题作出正确、全面的阐述,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虽然各学校都按要求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由于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也基本上是每一学期一次,所以学校的法制教育普遍存在着法制教育课程不足、教育力度不够、收效不是十分理想的问题。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由于自身工作十分忙碌,不可能每天在学校,少有时间接触学生,而且他们平时的法律工作重点并不一定是与未成年人有关,因而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学法时,也感到力不从心。

四是在校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网吧和游戏机室等营业性服务场所的诱惑,部分学生家长的不良行为等,给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二、今后加强中小学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我们认为,不论是从中小学生的人群数量、教育特点,还是从提高全体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市建设的实际出发,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对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每个青少年的一生。因此必须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放在事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地位,放到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要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的力度。各级党政领导、司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采取一把手负责制,提高对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支持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适当增加学校法制教育的投入,在人、财、物上予以支持。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制定检查的具体标准,定期考核,开展法制教育示范学校和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和发现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及时加以推广和表彰。

(二)逐步把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争取逐步建立起与国家和省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层次有序、完整统一、具有特色的教育规章。依法规范部门责任、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把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政法、综治等部门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配合,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普法教育的新路子,避免法制教育局限于学校,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工作格局。

(三)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在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等方面狠抓落实。

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市教育局、司法局、综治办、团市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真正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使我市中小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真正把法制教育专题课作为必修课,进入教学大纲,配齐法制教育专用课本,合理安排适量的课时,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正规化、系统化、持续化的法制教育,努力构建从小学到中学的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普法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中小学法制教育专题课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制教育专题课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录用一些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做法制教育专题课的任课教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强,理论功底深厚,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诠释法律,并且也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以案说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能很好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职责和目标管理,定期对法制副校长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和评比。

(四)坚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创建优质、高效、文明的法制教育大环境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单位要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大力实施综合治理,全面优化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对电子游戏、网吧和音像产品的市场管理,依法查禁和收缴淫秽物品、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取缔色情的服务和赌博、吸毒场所,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五)继续推进重点镇普法,开展中小学生的十个一系列法制教育。

市普法办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开展全市中小学重点专题法制教育和正常法制教育外,在一些镇开展中小学生十个一系列教育,使该活动在全市十一个镇中小学生中都得到普及。希望学校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适当的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法制专题讲座、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以案讲法,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

(六)有重点地选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

市普法办与个别重点中学在新生入学时用半个月时间,开展新生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新生开学读书、生活有一个浓厚法制氛围,从而自觉接受法制教育。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各行各业采取的综合治理,我市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困难与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营销,全文共 5149 字

+ 加入清单

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困难对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我们过去更多地是从农业供给的角度来加以认识,重点放在稳定农业生产,农产品增产增收,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现在看来,还需要从农业需求的角度看待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注重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开拓,为工业、商业、旅游业等其他行业市场发展开辟新的更大的空间,为国家财政开辟新的税源,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路子。从管理角度来看,也就为我们工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许多源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农村。多年来,通过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价格的几次提高、民族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大批少数民族农民到城市到外地务工、一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农经作物、农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等等,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不仅要出产品,而且要推销产品。他们早己不满足于自给自足,而要溶入社会消费与交换。显然,要销售要消费要交换就必然要有市场。所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从而培育和开拓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的发展,就成了我们工商部门正确、科学、高效地发揮市场管理职能的新形式下的需要。下面仅从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认识和看法,农村市场的特点和现状,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作一粗浅地论述。

对开拓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认识和看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是国民的大多数,只有农民的生活、消费、交换水平的总体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经济化,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也莫不如此。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有的地方对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思路狭窄,办法不多,进展缓慢,政府经济官员们只重视城市市场,轻视农村市场。重视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忽视农产品交换频率的经济价值。更有甚者,把开拓农村市场看作是解决城市滞销商品问题的权宜之计。这种“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的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也可以说这和意识和观点,拖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后腿。

无数的事实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对农村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包括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内的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把培育和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增收的一项战略任务来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要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族地区经济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市场建设,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少数民族农民收入增长,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从而,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不断开拓和发展,有效而迅速地实现城乡一体、外地与内地一体,民族大家庭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特点和现状

一、农村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容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消费资料的需求和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巨大的、稳定的农村消费市场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增长动力。

1、从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看,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民族地区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正好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很大,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化,消费结构日益良性化。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对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增强,显示出农民已打破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参与市场经济循环,预示着农村经济发展将更具活力,农民生活消费将更加丰富多彩。

2、从购买力潜力看,农村市场容量较大。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抑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对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视,农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但与过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长幅度也比现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见,农户具有相当的购买能力,如适当加以引导,就可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3、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低,潜能巨大。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虽在不断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偏低。当城镇居民已向电脑、空调、摄像机、VCD、电话等新一代高档商品的消费与普及方向发展时,农村还只是有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属城市80年代中期的水平,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庞大的潜在需求有待发掘。在农村逐步形成多种耐用消费品消费热点是完全可能的。

4、农业生产对物质和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资料性投资日益增加。市场开拓空间较大。此外,农村居民在农业运输机械、农产品深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运输和加工机械的需求,将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5.有很强的少数民族地域特性。

二、农村市场有很大的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市场布局是分散的。一般来讲一个乡才一个市场,而乡与乡又有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是购买人群是分散的。民族地区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集中和需求集中;再一方面是购买力是分散的。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工商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营销成本增加和物流的不便。

三、对交换品的不同的需求性和功能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

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

耐用:基本上达到耐磨、耐脏、耐穿,又能适应不同季节,才受农民的欢迎。

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奢侈功能。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四、假、冒、伪、劣商品充次农村市场。

由于上述特点而引起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大势横行。只要便宜、农民就会买,不太在意产品质量。辩别能力差,消费经验少,也是其原因之一。“城里打假,假货就往乡下跑”是那些不法小商贩的贯用手法。农民都说,每次赶集都是参加“全国质量最差商品展销会”,此话并非言过其实。更可恨的是那些假冒伪劣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当一次就坑害农民一年。显然,对我们工商部门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应该依法予以坚决打击。

拓展民族地区农村市场存在的困难

一、 农民手中可用于消费的购买力仍十分有限。

购买力是影响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农村总体有强大的潜在购买力,但分散到每家每户还是很少的,也就是讲个体购买力仍十分有限。同时,近几年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地强调和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近几年来,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有市无场,农民缺乏交换的场所,以路代市普遍存在。

2.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设施十分落后。不少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

3.市场设施和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不少地方没有自来水,供电不足,电压不稳,且电费较高。

4.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信息不灵,首先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其次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由于不太了解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好,怎么买,如何用。

5.消费观念远远落后。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花,死报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思想不放,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6.道路交通条件差。物流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

7. 市场秩序差,农民的消费意识自我保护不强。民族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对有关商品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水平低。再加上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

8. 售后服务不及时或根本没有。

农村市场由于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造成了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商品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家用商品的心理负担。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不但给工商管理带来难度,而且也给拓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带来极大的困难。

拓展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对策

开拓发展农村市场涉及到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开拓农村市场,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

农民购买力是农村市场的决定性因素,而农民购买力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治本之策。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所以还应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种种决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从民族地区来讲,更要落实中央对欠发达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抓好扶贫工作,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从而为拓展民族地区农村市场打下坚实的物资基础。

2.完善有关法规,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创造一个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和运行的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为拓展农材市找到可靠的保障,这是一个非常重的前提条件。工商部门首当其冲应该义不容辞。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法规多种手段,依法打击假、冒、伪、劣,提倡货真价实,打击欺行霸市,倡导公平交易。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农村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对于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更要加大监管力度,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企业要狠抓质量,采用"量体裁衣"、"终生服务"的措施,切实为农为民。

3.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对农村商品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量单凭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达到,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要通过政策宣传、制造声势、重点打击、奖罚结合,以及组织法治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法律和自觉意识,形成一个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市场整顿、治理的环境和氛围,从而真正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保护农村农民消费者利益。

4.加大政府投入,搞好农村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土地一般不会有大问题,但“以路代市”,“有市无场”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农贸市场相当简陋,大都是露天市场,连基本设施都不完善,就更谈不上应有的功能了。究其原因是政府主管部门投入太少或根本就没有投入。民族地区穷是一个原因,但观念和认识上的不到位才是主要的。如前所述,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就是为工业、商业、旅游业等其他行业市场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就是为国家财政开辟了新的税源,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取之必先予之,有投入才有产出。与汉区经济好的农村市场相比,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基础设施真是少之又少,而且布局不合理,处于滞后状态。所以必须花大力气,拿出相当的投入,真正搞好农村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

5.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的主要心态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要采取相应的促销策略。

农村的农民对于报纸、广播广告,以及售货员的推荐,他们大都认为不足为信。我们在开拓农村市场时,促销媒介的选择上就应当有针对性地以实物演示为主,辅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说明。此外,中华民族的克勤克俭生活习惯牢牢扎根于农民消费心理上,许多产品在农村销售的主要障碍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农民的消费观念与一些产品以提高生活品质目标的不协调性。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须向农民灌输一些新的消费理念。同时,营销人员在作农村市场的营销推广工作时,应当强调产品的必需性和必要性,好处和经济价值,让农民觉得这种产品是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强调"提高生活品质"、"豪华"、"时尚"等对农村消费者来说比较空洞的概念,这样做容易造成与农村消费者内心的抵触。

总之,开拓农村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互相配合,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只有纲目并举,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这样才可能使农村市场这块广阔天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XX年2月,我被抽派到嘎洒镇**村委会**村民小组担任克木人工作队员。在工作中我积极深入到农户中,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近半年的工作,本人对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形成了以下调研材料。

一、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人口、土地:嘎洒镇**村委会**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7公里,距离景洪城12公里,属山区,是一个克木人聚居的自然村。全村22户人家共有90人,其中:男47人,年龄最大91岁,劳动力51人,五保户1户;该村土地资源少,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512.3亩,其中:农用地2477.8亩,建设用地20亩,雷响田9亩;人均有粮35公斤,户均有橡胶树株,人均年收入2500元。

基础设施:村庄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山沟里,占地面积约10亩,村庄四周都是橡胶林,村内无硬化路面,雨天全是泥泞,特别湿滑。各种建筑物杂乱无章,道路狭窄,连农用车都无法正常出入。全村共有摩托车32辆,手扶拖拉机2辆,农用车一辆,固定电话7台,手机42部,安装太阳能6户。

教育:全村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9人,目前正在就读的适龄儿童有15人,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2.13年。该村自建村以来从未有人走出村寨到外面工作、参军或经商。日常生活交流基本不使用汉语或汉字,只用本民族语言和傣文。

产业:全村所有土地都是山地,全部种植橡胶,户均拥有橡胶株,产业结构单一。部分村民由于不重视土地的价值,图一时之利,承包转让了许多土地,导致全村橡胶树拥量差距很大,多的有4000—5000株,少的只有500株。村民受教育年限低,科技意识淡薄,对橡胶的种植和管理处于粗放状态,遭遇自然灾害时,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如今年由于白粉病的爆发,至今为止(6月份)仍有50%的橡胶无法正常开割。

村基层组织建设:该村共有党员2人,而且年龄偏大(一人47岁,一人50岁),与另外一个村组合成立了一个党支部;村内没有团组织,部分从学校毕业回家的团员由于多年没有和村委会团组织联系已变为普通群众。

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全村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且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及惠及农民的措施都满意。社会治安状况良好,自建村以来无人犯罪,无人参与黄、赌、毒,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至今没有规范完善的《村规民约》,长期以来都是靠村民的素朴的道德观念来自我约束、管理。

二、存在问题

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严重:村子至今没有有线数字电视、篮球场、公共活动室、卫生室、公厕、垃圾池、蓄水池等公共设施,而且脏、乱、差严重,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建房占地面积很大挤占村内道路,且不修建化粪池,粪便及垃圾全部排入流经村寨的一条水沟,污染环境。

饮水困难:一是水质差:一部分村民利用从山沟中流淌出的一小股水源,用石头简单垒砌成小水池,用水管引至家中直接饮用,一遇雨天,全是泥浆水;一部分村民则使用村内一口漂浮着许多浮萍的敞口井;还有个别家庭直接饮用村后渔塘中的水;二是水源林破坏严重:距村子有400米处有一泉水井,水源充足,但由于没有修建蓄水池和安装自来水管,因此一直没有得以有效利用,现由于橡胶价格飙升,村民对土地的占有欲望很强烈,在水源林附近都种满橡胶,水源林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的贫困,使得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为生活奔波,各自忙于生活,集体意识差,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等、要、靠”狭隘思想。特别是目前有了国家“扶持克木人发展”的好政策,村民希望所有公共设施都由国家投资建设,“等、要、靠”的狭隘思想更为严重。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大学生生活现状系列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329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大学生活现状系列调查报告

二十多年前,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谈性色变”,恋爱要悄悄地谈,同居更如同洪水猛兽;如今,性话题成了大学生间公开的谈资,不少学校设有安全套自动售卖机,甚至学校周边的“日租房”、“钟点房”应运而生。更有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主力军”。

大学生性观念越来越开放,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性观念过度开放,不但存在健康隐患,还会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甚至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性观念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令人深深地担忧,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一个班就有1/4学生同居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开放,这基本上成了当下社会的“共识”。近日,广东省的一项调查显示,48%的大学生赞成“恋人间发生婚前性行为”。华南地区几所大学进行的一项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

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访发现,大学生性观念日渐开放,通过学校周边的“设施”可见一斑。东湖新村是武汉一个颇具规模的城中村,村子的一个入口与武汉某著名高校的校园完全打通。村民们盖起了高矮不一的自建楼房,不光是村民自己住,它们还承载着另一个重要“功能”每当夜幕降临,不少大学生情侣在上完课后成群结队走向东湖新村,他们一般会在村里的小饭店吃晚饭,然后并肩走进简易的出租屋过夜。还在读大三的李敏(化名)就是校外租住群体的一员,她最开始是为了考研,想自己租个房子住方便深夜复习。而后男友提出了一起住,说既可以互相照顾还可以分担房租,她也就同意了。这样的“同居生活”李敏并没有告诉父母。“我们班大概有1/4的同学在外面住。”李敏说,他们并不觉得同居是一件稀奇的事,不少人都习以为常。

在辽宁省沈阳市的沈北大学城,坐落着四五个大型院校,路边“日租房”、“月租房”的招牌成了一道醒目的“风景”。校园周边的设施并不完善,但各式小宾馆和日租房却相当红火,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城的学生。一到晚上和周末,宾馆就热闹起来,学生情侣们手拉手大方地出入,人多时甚至要提前预定。其中一家宾馆的老板表示:“一到寒暑假,我们这里也就歇了,主要就是给学生开的,很少有其他人来住。”

10月10日,记者来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对20余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大多数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并对大学生去宾馆开房的行为表示理解。一名同学更是直言不讳:“大学生在校都可以结婚了,我们现在有权力选择这些。”记者在这两所学校调查时发现,告示栏中都贴有日租房、月租房信息。在学校附近一家房产中介,中介人员坦言,学校附近的小区租住者有一半多都是学生,其中以情侣一起租住居多。在某大学的论坛bbs上,专门开设了一个租房信息板块,记者发现上面有不少是男女朋友求租房或者合租的信息。

这样的情景,陈楠(化名)在十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1990年,陈楠大学毕业。她回想说,那时候的大学生,甚至连谈个恋爱都难以启齿。“我们当时对性方面的知识基本为零,同学谈恋爱了都羞于让别人知道,更别提婚前性行为了。”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70%的中国人有婚前性行为,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数字仅为16%。陈楠听说,她的学姐中也有极个别婚前怀孕的,有的甚至跳楼自杀了。“哪像现在的孩子,上着学呢就开始同居了。”

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数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妇女占一半以上,也就是600多万人,大学生成了人流的主力军。甚至有妇产科医生感慨,每年寒暑假期间,医院妇产科的人流手术量就会暴增,甚至有人称8月是“暑期学生人流月”。

性观念开放背后的隐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性观念的改变?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整体道德观随之逐渐宽松,离婚、同居、一夜情等事情不再让人“闻之色变”,甚至是司空见惯了。社会的宽容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处于思想变化期的大学生更容易接纳这些观点,对待“性”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其二,是受网络发展的影响。有调查显示,网络是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第一渠道,网络发展也催生了诸如虚拟爱情等多种带有强烈性暗示的产物。其三,是青少年普遍生理早熟。生活条件的改善,体现在孩子营养丰富了,生理发育期提前,身体发育成熟与法定结婚年龄这中间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被称为性空白期,一方面是需要渠道释放生理需求,另一反面是晚婚大潮愈演愈烈,大学生正处于其中,因此也催生了性观念的开放。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随波逐流,接受开放的性行为时,却很少有人注意这背后的隐忧。

性安全意识淡薄。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表示,由于缺乏正规的性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性安全意识淡薄。据《XX年广东省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在各种性行为中,每次都戴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4.30%。而不安全的性行为存在很多健康隐患,受访的大学生中竟有16.96%“生殖器曾经患病”,包括炎症、性病,甚至有个别被确诊为艾滋病。

社会责任感缺失。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告诉记者,“性”本是一件纯洁美好,并且可以说是严肃的事情,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却将其当成一种娱乐甚至是游戏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的人才储备,一旦将这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带到工作岗位和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势必造成他们缺乏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漠不关心,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婚姻忠诚度降低。性观念开放,对个人寻求婚姻和婚姻的稳定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把性看成很随便的事,婚姻的神圣感、尊严感和承诺意愿都会降低,随之而来的婚姻忠诚度瓦解、婚姻冲突等问题便会爆发。

引发心理焦虑。有些女性与男友分手了,不但很难接受失去贞操的事实,还可能出现抑郁等情绪障碍,甚至自杀;同样,不少男孩子在发生性关系后,想对女方负责,但目前的个人条件还达不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人流易造成女性不孕。如果在发生性关系时不注意安全,很可能产生未婚先孕、流产、被传染性病等危险。专家提醒,人工流产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存在于多方面,特别是重复流产的危害更为严重。短期内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从长期来看可能危害更大,重复流产4次以上92%会导致继发性不孕症。

攀比成风,却由父母埋单。还有专家表示,现在很多大学生谈恋爱,攀比和炫耀心理严重,其恋爱消费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基本都由父母埋单。据一项调查显示,近75%的大学生恋爱经费出自父母给的生活费,只有25%左右表示能够自己通过兼职等方式满足恋爱花费。

中国大学缺乏系统性教育

在信息开放和对接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样面临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性解放”的隐忧萌芽。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性观念,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杨雄认为,对于“婚前性行为”,应该疏导分流,引导年轻人自我保护,合理宣泄欲望。除了课堂教育,在学校管理和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方式可以渗透性教育的理念、知识、正确的方式方法。

徐震雷强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文化的敏感性,因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与其他国家不一样。我们应当结合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性健康内容,从情感、生理、性知识等角度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为自己、为他人、为爱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国外注重能力决策的培养,其中包括人际交往技能、恋爱技能、生活技巧等,让大学生学会恋爱知识和技巧,在发生性关系后有能力应对。”

为此,专家呼吁,高校开设性教育课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接受科学而系统的性教育。曾参与主持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李江雪介绍,性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给青少年传授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和形成良好的性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实践报告_实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51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

目的:调查农村教育现状,锻炼自身能力

形式:深入调查,与村民交谈,结合自身实际

关键词:农村教育;辍学;农村大学生

我也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现在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严重问题曾多次思考。借助这次寒假实践报告的机会,深入调查并研究了几年来一直思考的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的孩子们大多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很少能有机会去见识和认识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从课本上,电视上想象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故宫,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也许并不能明白“雄伟壮观”,也许是城市中遍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许是黄河滩上的几座浮桥,也许只是邻居门前的几座石狮子......

他们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当他们终于开始理解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并不是几座浮桥,几头石狮子,他们也终于想要飞离养育他们的村庄。

但当你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沉默。也许他们年龄还小尚未明白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他们是太渴望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许他们饥渴的心灵太需要外界丰富知识的浇灌,也许是一直以来左右他们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

再加上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很多家庭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已经花了他们大部分的积蓄,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几年出去打工挣钱。殊不知,正是这些严重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高。一个村子里大学生的几率不超过%10。

正是这些严重存在在农村的问题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个人水平、认识有限及调查地区的局限性,也许这些并不能真正正确反映当代农村教育问题,不足之处敬请吴老师批评指正。

XX年2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农村示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682 字

+ 加入清单

新农村示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各级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本着“整体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结合开展“百千万”帮促工程,培植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庄。最近,我们对部分示范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感觉收获很大,很受启发。从调查情况看,这些示范村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培植农村致富产业。加快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示范村都把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本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及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努力构建致富产业。主要类型: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比如,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引进果树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建成了鲁西名、优、特、稀果品生产基地,红富士、大樱桃、丰水梨、绿宝石梨、油桃等8个系列60多个特优品种,年产优质水果650万公斤,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打入了国际市场。 XX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村级集体积累1500万元。二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比如,阳谷安乐镇刘庙村依托凤祥集团和健发食品公司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场,全村拥有3000只规模养鸡场16处,规模种鸡场5处,规模孵化场6处,500头奶牛饲养场2处,规模养猪场4处,养殖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XX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三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比如,莘县大张家镇陈庄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成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发展民营企业23家,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企业3家,总资产2亿多元,形成了塑编、面粉、纺织、玻纤四大企业群体,年上交工商税收2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了1500万元,存款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了70%。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比如,高唐县琉寺镇营房村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开展劳务培训,帮助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办理各类手续、解决资金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创造了劳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营坊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436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1.7%;年劳务输出收入达到60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

二、改善提高群众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调查情况看,各示范村都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改善基础条件。比如,东昌府区北城办事处耿庄村修整道路4条,长XX米,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清挖排水沟3000米;投资27万元修建中心街、南北街,实现三纵三横,做到了户户通油路;按照一路两沟的规划,铺设下水道3000米。二是优化居住环境。比如,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随着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已不满足于“一溜堂屋五大间,西南大门东南栏”的传统住宅模式,根据新村建设规划,采取农户为主、集体补贴的办法,新建了180处古洋结合风格的小康楼。阳谷县大布乡刘胡同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兴建了33栋经济实用、美观舒适、节地环保、二层欧式建筑风格的住宅楼。三是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几大件”早已不是农民的时尚,他们正在追求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比如,东昌府区许营乡张屠村目前已有200多户安装了固定电话,100多户有了摩托车,300多人用上了手机,80%的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不少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些家庭还购买了电脑并入了网,30%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液化气和沼气。四是发展公益事业。各示范村不仅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教育“两免一补”,还从本村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各类公益项目。比如,临清市新华办事处桑树园居委会,除办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室、游戏厅、健身房、乒乓球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外,还为每户居民定期发面粉、大米和色拉油;为60岁以上老人定期发养老金、开展免费查体活动。临清市烟店镇许张寨村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建设了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中心,相继成立了秧歌队、乒乓球队等文艺团体,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11月份某镇“四群教育”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11月份某镇“四群教育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炎方乡来远村全村共有农户52户,213人,常年长期外出务工人数15人,零时务工人数40人,共有旱地520亩(其中烤烟20亩、万寿菊50亩、马铃薯90亩、玉米360亩),水田40亩,该村交通便利、有龙潭水、土地出租(种植银杏树)。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30户,共有人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国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建议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植

麒麟区经作中心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为契机,切实加强四项措施,帮助挂钩联系点越州镇马房村进一步调优调好产业结构,抓好抗旱促春耕工作,推动马房村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四个专业站站长为成员的“四群”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及时组织召开动员会和促进会,筛选出33名科技人员结对联系103户农户,深入开展入户调查,进一步了解民意,指导生产,加深了干群感情。

加强春备耕服务。针对旱情和当前生产,从单位工作经费中拨付5000元用于支持联系点春耕生产。中心负责人多次率技术骨干深入联系点查看,与村委会干部协商对策,合理安排作物茬口,帮助协调项目、种子、化肥等,因地制宜引导开展好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大春种植面积稳定。

加强科技指导。各专业站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根据专业特点和农户生产情况,适时开展蔬菜、水果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户提出合理的作物抗旱技术建议8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6个,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有力支持了春耕生产,彰显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整理文章:

加强结对帮扶。中心33名干部职工分批深入到自己结对联系的农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填写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基本情况登记表》和《民情登记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力所能及的帮助联系户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各挂钩联系户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的实情,干部职工纷纷解囊相助,共走访慰问农户103户,送出慰问金10300元,价值10815元的生产物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369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19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19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19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1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 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19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19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19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19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19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9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9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农村用水问题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187 字

+ 加入清单

一、水的认识

1.饮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健康生活离不开安全,干净的饮用水。饮用水是指可以不经处理、直接供给人体饮用的水。水是体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细胞、组织液、血浆等的重要物质。水作为体内一切化学反应的媒介,是各种营养素和物质运输的平台。

2.水的种类 水根据自身的硬度首先分为软水和硬水两种。

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物质的含量,也就是钙盐与镁盐的含量,硬度单位是ppm,1ppm代表水中碳酸钙含量1毫克/升(mg/L)。低于142的水称为软水,高于285ppm的水称为硬水,介于142~285之间的称为中度硬水。雨、雪水都是软水,江水、河水、湖水,属于中度硬水;泉水、深井水、海水,都是硬水。

硬水通常对于健康并不造成直接危害,但硬水中由于含有比较多的钙盐,因此,我们用来烧水的壶,特别容易出现水垢,水垢的沉淀主要是碳酸盐类,还有镁盐类,这样的盐类,进到肠道里面如果部分被分解,还会成为部分人的常量元素;如果不能溶解和分解的话,会随粪便排解出去,不会对身体有特别的影响。

但是,如果存在水垢,就会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如果一个人有结石症,而且又是钙结石的话,如果喝硬水多了,就会加重病情。

饮用水包括干净的天然泉水、井水、河水和湖水,也包括经过处理的矿泉水、纯净水等。加工过的饮用水有瓶装水、桶装水、管道直饮水等形式。

自来水在中国一般不被用来直接饮用,但在世界某些地区由于采用了较高的质量管理标准而直接饮用。

一般将经过煮沸的饮用水称作开水。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陈代谢的必要媒介。人体每天消耗的水分中,约有一半需要直接喝饮用水来补充,其他部分从饭食中直接获得,少部分由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成人每天大约需要补充水分1200毫升左右。

3.水的分类

自来水: 就是家里水龙头中的水,主要来自地表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还有地下抽上来的水。这些水里漂浮着许多虫卵、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此外,还有一部分重金属及人为加入的氯,长期限饮用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可以通过煮沸、沉淀、过滤等提高饮用水的质量。

纯净水:商场里有很多的纯净水,消费者非常的认可,那么,纯净水为什么会畅销呢?这些纯净水的成因有关系。纯净水是指水分子的电荷因为电子数目的变化而被中和后得到的水,在去离子过程中,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镉、钡、铅、镭等)、硝酸盐,以及矿物质(钙、镁)也被除去了。

矿泉水:就是天然的泉水,泉水是指自然溢出地表、未经加工的地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由于水源的不同,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也会不同,在治疗疾病时应仔细选择含所需矿物质多的矿泉水。

蒸馏水:是将水煮沸汽化,再冷凝而得到的水,在汽化过程中,水从细菌、病毒、虫卵、污染物、化学物质、重金属中分离出来,有效地净化了水质。在人体中,蒸馏水能将细菌及组织所排斥的矿物质排出体外。营养师认为:蒸馏水才是真正最安全的、最适宜的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家庭自制。再添加一些喜欢的调味品,蒸馏水便成为一杯可口的饮料。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总体状况

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比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更为严峻和突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这主要与农村人口分布松散、生活习惯不同等特征有关,也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供水成本不同等原因有关。这样一些特点,使得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困难很大,同时亟需解决。1995年,我国的淡水资源使用总量为4600亿立方米,占淡水资源总量的16.4%。其中,农业用水量占了87%,工业用水量占了7%,生活用水量占6%。《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指出,我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93%,占农村人口的89%。总计,同年我国使用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安全饮用水要求标准的提高,同时由于污染等造成的原本安全的饮用水现在变得不安全等原因,据统计,我国现在还有3亿多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有资料表明,到20xx年,我国还有33%的村庄没有合格的饮用水,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

贫困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更为突出。《20xx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到20xx年,我国贫困地区有18%的农户取得饮用水困难,14.1%的农户饮用水水源被污染,37.3%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除去水源被污染和取水困难的农户)。按饮用水水源分,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32.2%,饮用深井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0.9%,饮用浅井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4.9%,直接饮用江河湖泊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6.9%,直接饮用塘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

2.3%,直接饮用其他水源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12.7%。在前三种水源中,去掉水源被污染和取水困难的农户,实际上有安全饮用水的农户占总户数的62.7%。

到20xx年年底,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还有约2亿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需

要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地区高氟、高砷、苦咸水等水质问题仍然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取水不便、水量不足等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未得到全部解决。

三、家乡饮水状况

全村共调查了三组,三组中随机调查了50户人,其中饮用自来水的7户中,有6户住的是老年人。饮用桶装水的有38户,其中老年人有12户。安装净水器的有5户,其中没有老年人。老年人户数共18户。全村大概有500多户人家,普及率为10.00%以下。

由以上数据可知饮用自来水的家庭占14.00%,饮用桶装水的家庭占76.00%,安装净水器的占10.00%。饮用桶装水的家庭最多。

自来水,就是家里水龙头中的水,主要来自地表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还有地下抽上来的水。这些水里漂浮着许多虫卵、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此外,还有一部分重金属及人为加入的氯,长期限饮用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桶装水,又称矿泉水,就是天然的泉水,泉水是指自然溢出地表、未经加工的地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由于水源的不同,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也会不同,在治疗疾病时应仔细选择含所需矿物质多的矿泉水。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益处。净水器,所谓家用净水器就是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的饮水装置。有以下几个功能:1、净化:能有效滤除水中泥沙、铁锈、重金属及余氯等,同时去除水中异色、异味、细菌、病毒等,可以达到直接饮用。2、矿化:使水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量,保持体内营养平衡。3、磁化:使小分子团水更加稳定、排列有序并具有信息记忆功能 ,增加大量可被人体吸收的氧气。4、活化:能改变水分子结构,使大分子团水变成六角小分子团水,也叫细胞水,可以迅速与细胞内部及其周围的分子团相互作用,将营养物质输入细胞内部,并把有毒物质带出。提高氧气含量2.7倍,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具有超低的氧化/还原电位(-150mv—-350mv),有效地消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人体衰老。5、弱碱化:调节水的PH值,使其呈弱碱性,平衡人体细胞液体的酸碱度,改善人体健康。(据调查,70%的疾病都发生在酸性体质的人身上,而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患者,都是酸性体质。因此,医学专家提出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长期饮用此水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因此,在我所调查的区域家庭饮水总的来说较为安全,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一半是饮用自来水,他们的饮水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对身体非常有害。

四、影响农村饮用水的原因

1.农村饮用水面临着农民生产和生活污染。农民因为使用化肥、农药等从事农业生产而间接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饲养各种禽畜产生的粪便、垃圾等因为不能及时和正确处理而对水源产生污染

2.从农民自身因素来看:农民的健康意识、舍不得花钱的小农意识、祖辈遗留的世俗习惯,导致农民对生活饮用水的认识和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74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农民发展和实现其它权利的重要基础。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进行了立法保护,但是,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妇女在这方面的咨询与投诉也一直不断。此类问题不仅事关农村妇女生存与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为了给解决好这类问题提供依据,海伦市妇联组织力量,采取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对海伦市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这次调查面向23个乡(镇)。在查阅了海伦市妇联3年来妇女土地权益案卷的基础上,结合这次调查结果,认为《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在海伦市农村贯彻落实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妇女结婚后的土地权益缺乏保障。由于实行了 “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绝大多数乡村在土地承包或延包过程中都没有预留机动地、也没有新开垦地和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所以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很难取得承包地。结婚妇女在新居住地未取得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原居住地虽为其保留了承包地,但实际上,这些妇女很难去其娘家从事耕种或向娘家索要其承包地的收益,妇女的土地权益在妇女结婚后实际上就变相丧失了。

二是妇女离婚或丧偶后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妇女离婚或丧偶改嫁的,因为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即使保留了自己的土地,很多妇女仍不能继续行使自己的承包权。

上述问题不仅严重违反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侵害了妇女权益,而且对社会也遗害无穷。一是导致计划生育超生和性别比严重失调。一些妇女多次找有关部门,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因此对我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失去了信心,声称“ “男女平等”是骗人的假话、为了不被歧视说什么也得生个儿子。目前,超生和性别比失调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很大的一个不和谐因素,二是危害法律的尊严。如果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和纠正,那么,法律就会被认为可有可无,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法律的尊严与威力将会荡然无存。 三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如今,农村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不仅会伤害妇女投身三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因为“耕者”却“无其田”而引发许多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因此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尽快的解决。

二、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农村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男尊女卑”、“男娶女嫁”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虽然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等传统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依然起着作用。在与一些乡村干部座谈时,有的村干部就直截了当地说,虽然法律允许妇女结婚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但自古以来都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我们就按老传统办事。因此,“男尊女卑”仍然是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

二是部分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以村规民约取代国家法律。一些干部群众以“村民自治”为由,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公然违反宪法和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而制定出一些村规民约,肆无忌禅地侵害妇女土地权益以及由土地承包权衍生出来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土地征用补偿等财产权益。在我们与乡村干部的座谈中,几乎都谈到了取消出嫁、离婚、丧偶、招婿妇女有关权益的决定是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做出的。这就说明,法制观念淡薄,村规民约取代国家法律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一些地方的领导以及执法部门,也由于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理解片面,以尊重和保障“村民自治”或“法不责众”为借口,对一些违反法律的村规民约不监督不审查,对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行为不予制止或纠正,听之任之,甚至推诿扯皮、顶着不办,致使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妇女流动的原因。由于传统的“从夫居”的婚姻习俗,导致绝大部分妇女结婚后要从娘家迁移到婆家居住生活,而她们原来承包的土地是无法迁移的。土地这种资产的不可移动性和土地承包的稳定性无疑与妇女结婚出嫁的这种流动性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妇女在出嫁、离婚、丧偶、招婿时往往面临失去土地权益的危险。

二是传统户籍制度的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农转非妇女的户口无法迁入城镇居民家庭之中,也造成妇女户口欲迁新居住地不能,不迁原居住地又不容的两难境地。

三是法律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中,都强调了要保护妇女的土地权益。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保护妇女的土地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践中发现,这些法律也有它滞后和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条款缺乏可操作性,法律体系之间还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如对侵害妇女土地权益案件,虽然胜诉了,但却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这也是造成侵害妇女土地权益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的原因之一。

三、保护妇女土地权益建议

妇女不仅占社会人口的一半,而且正在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从事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保护好她们的土地权益,不仅关系到调动她们投入农村小康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平安与和谐。针对目前农村妇女在土地权益上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干部群众法律素质。宣传、文化、司法、妇联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采取“送法进村(家)”、广播电视专题讲座、普法培训班、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男女平等意识,逐渐改变“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改变以村规代替法规的现象。同时,增强广大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以制止和减少甚至杜绝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现象的发生。

二是在逐级向上反映在立法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外,根据实际,建议市人大出台有关保障和维护妇女土地权益方面的具体意见,指导各乡村处理和解决好妇女土地权益中出现的问题。如:部分妇女无田耕种和离婚妇女无居住地问题。

三是建议市乡两级政府组织力量对各村的村规民约进行一次检查。除检查村规民约制定的程序外,重点检查村规民约的内容,看是否有违反法律规定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内容,如有,则要求村委会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废止或修改,以维护法律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