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精选20篇

浏览

988

范文

724

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业内人士说,纪录片要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特点,《掬水月在手》可谓对这一特点的很好诠释。如果选一句诗来形容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觉,相较标题“掬水月在手”,也许更适合的是曹丕《燕歌行》里的“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轻吟,似续还断,它说明中国艺术需要留白,而留白不等于停顿或缺失,同样是一种内容的呈现形式。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掬水月在手》作为金爵奖纪录片官方入选影片,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据该片创作团队介绍,在拍摄过程中,叶嘉莹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动团队的地方之一,也是该片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理念。而“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说法,纪录片中明确提到“弱德之美”的地方,是叶嘉莹谈论朱彝尊的词时。显然,在写作手法上,电影是偏于慢词、长调的,但稍显矛盾的一点是,它选取了《秋兴八首》作为隐线叙事,来烘托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主题,略有一种割裂之感。无论“弱德”还是“要眇宜修”,都是词的一种难以直言的隐曲之美。词之为体,适宜表现女性之柔美,而用词去表达离乱兴衰,有时会失于晦涩难懂,让人觉得形式上有些轻和散。鲜少时代的大处落笔,回避一些直接的现实矛盾,过于清空骚雅,这是《掬水月在手》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无须过于苛责它,正如叶嘉莹自述,“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因为那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大概介绍了我一生的经历。”至少,它是一首完整的婉约词,借叶嘉莹之言,照见了古诗词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国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中国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中国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中国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中国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中国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感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2024年度先进人物事迹个人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此次由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聂海胜:3次出征,家人很骄傲】

聂海胜担任此次任务的指令长,他参加过神州六号、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的家乡在湖北枣阳。据新京报报道,比聂海胜大7岁的三姐称想念弟弟时,就会打开电视看看他的身影。

聂海胜侄儿聂建付回忆:叔叔读初中时还帮家里分担农活,高中毕业想参军得到家人支持。3年前聂建付曾到北京探望,叔叔聂海胜对他们非常亲切。侄儿聂建付和侄媳妇表示,祝福他圆满成功。

【刘伯明:高中短暂辍学后发奋读书】

“神七”升空,刘伯明第一次随飞船进入太空,此次“神十二”是56岁的刘伯明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读高中时的刘伯明曾短暂辍学,到附近砖厂打工。

刘伯明的家乡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

据极目新闻报道,刘伯明的三舅证实,外甥刘伯明在高中时曾短暂辍学,到附近的一家砖厂推板车。

“我到现在都记得,二弟伯明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曾经辍学一个多月到附近一家砖厂推板车拉砖,后来觉得还是读书好,就又回到依安县第一中学读书。”刘伯真说,从那以后二弟刘伯明读书更用功了。

【汤洪波:母亲激动为儿子欢呼】

据潇湘晨报报道,在湖南湘潭,航天员汤洪波的母亲守在电视前,看到神舟十二发射圆满成功,她激动地站起来欢呼。

此前,其初中校长盛先云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表示,“他招飞时的政治鉴定是我写的,那天还下着雨”,多年过去,70多岁的盛先云依然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因为他是个飞行员,他不是一般的兵。“他忠厚朴实,我们没料到他身体素质那么好,一直都很低调”,“他是我们中学的骄傲”。

祝福他们平安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卢丽安、黄大年、谢海华夫妇、王珏、黄大发、刘锐、西藏玉麦人、杨科璋、廖俊波、卢永根荣膺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给我的影响很深的是黄大发同志:

他坚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他干在前面、克难攻坚,让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全村群众高度认可的实绩谱写了为民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应做到自觉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不松懈动摇,始终受得住风险和困难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大发面对草王坝村山高地贫、缺水少钱的艰苦环境,没有认命,没有叫苦,没有退却,他毅然选择自学技术修渠引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党员黄大发为群众能吃上米饭、喝上清泉、过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难,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勇气、敢于担责的精神,令人敬佩。当前,我们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就应树立敢于担当、实干苦干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矛盾和问题面前不推诿,在实干中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在实干中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坚守初心、永葆本色。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漫漫助学之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山区里的艰难困苦比想象中的更难。

来回学校的路,坡陡弯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山下山坐在车上都要闭着眼睛;山上的学校简陋得无法描述,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风......

初到溆浦的周秀芳,在学校附近临时找到一处废弃的两间木房,作为落脚点。为了省下钱用于助学,她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一只行李箱,就是她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宿舍的全部家当。

这里一周才赶一次集,周秀芳经常是一次把一周的菜买回来,自己做泡菜,喝稀饭。加上周秀芳膝盖不好,有恐高症,血压也高,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由于上了年纪,又太过劳累,周秀芳多次差点晕倒,不得已又回到宁波调养。而远在千里之外,她却依然记挂着山里的这群孩子。

虽然苦了自己,周秀芳却舍不得让孩子们受委屈。她给孩子们花钱很大方,走访贫困学生常常一送就是好几百元。

这些年,周秀芳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最美志愿者、“20__年度全国十大女性新闻人物”“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20__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湖南省“最美湘女”、宁波市道德模范、怀化市道德模范等。

为此,也获得了一些奖金,但周秀芳全部用来支助了。5000元的道德模范慰问金,她转手就给了一位山区学生治疗眼疾;获评宁波市道德模范人物的1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给山里的孩子订制了校服……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人多才力量大。周秀芳一边在支教,一边思考怎样改变这里的现状。

为孩子们争取支援,周秀芳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当地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周秀芳早年在宁波教过的学生、企业家张刚看到后,立即赶到桐林小学考察。当他看到破烂的校舍、简陋的课桌椅和落后的教学条件,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时,他被深深震撼了,当即决定捐资30余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爱心接力纷至沓来。周秀芳的爱心支教路越走越宽,“爱心搬运”不断“升温”。她将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数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到了溆浦山区。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图书……除了筹建希望小学,她还通过各种途径为当地孩子筹集了大批物资。

四年多来,周秀芳在溆浦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结对帮扶近400名贫困生,累计捐款物近3500万元。

这位老人身上向上向善的精神,让村民们感动不已。今年7月,在溆浦县北斗溪镇举办的“脱贫攻坚我能行”表彰大会上,周秀芳被授予“最美北斗溪人”荣誉。

实际上,周秀芳岂止是“最美北斗溪人”,她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一个时代的榜样!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72岁的老人,原本可以在大城市与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安享晚年,或者也可以在资助一所学校后就“打道回府”,一样也是“功德圆满”!

可是,周秀芳偏偏要长期扎根在最偏远的小山村里“折腾”,让自己受苦受累、操劳操心。

周秀芳离乡背井、千里支教,来到这个偏远山区究竟图什么呢?对于她的行为,很多人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有的人说她是傻子。

其实,周秀芳并不傻,而是懂得知恩图报,她要给自己“还愿”。这个“愿”,就是为了报答当年一位姓鲍的老师对她的无私资助。

小学四年级时,周秀芳曾因家庭贫困没法上学。“后来鲍老师来到我家,说我不读书可惜了,是老师帮我交了学费。”

正是因为少年时期这段困苦的经历,让周秀芳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长大以后,她就一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贫困孩子做点什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曾经帮助过她的恩人。

这就是周秀芳这些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在贫困山区支教的最朴素的心愿和最大的动力。

不为名、不为利,活受罪,这样做看起来确实“傻”,但周秀芳决定还将继续“傻”下去!

不过,周秀芳的这种“傻”,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也是尤为可贵的。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傻子”心甘情愿的默默付出。如果人人都耍小聪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怎样的情况呢?

当前,扶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贫困还没有彻底消灭。在偏僻落后的山区,许多方面都还非常艰苦,比如有的地方学校依然破旧不堪,有些孩子读不起书。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因为有大批像周秀芳这样“傻”的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家园才变得越来越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6月17日,46岁的航天员汤洪波,和他的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3个月的太空之旅,他们完成了诸多任务,也领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汤洪波于1999年毕业于空军第五飞行学院,曾经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000多小时。20__年,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航天员,来到了航天员大队,经过11年的刻苦学习与执着坚守,他终于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在轨期间,汤洪波和他的战友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建立起了空间站载人环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试)验,并且两次空间出舱完成了舱外设备安装任务,在轨飞行的3个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记者会上,汤洪波表示,“航天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军队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学子成长为一名飞行员、一名航天员,是祖国的强大为航天事业作出了有力支撑。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作出更多成绩。”

另据其他航天代表介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同时,中国航天人还要瞄准更远的目标,就是深空探测。中国航天员要不要上月球,现阶段正在开展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相信到时候一定会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2663 字

+ 加入清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_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_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两根肋骨骨折的情况下不下火线,强忍剧痛忘我拼搏,奋战疫情防控一线整整4天,直至疼痛难忍才被同事发现强行送医院检查。主要领导知晓后,命令他立即休息治疗,他才停下手中的工作,还内疚地说没能继续与同志们并肩奋战,给组织添麻烦了!他的感人事迹,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关键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大年三十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在疫情来袭之际,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只有“坚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唯一选择!大年三十早上6时左右,在_县_镇_村岳父家的_接到了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_打来的电话,要求他带队调查处理一起_中心城区群众投诉口罩涨价问题。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十夜的团圆成了奢望。还带着昨晚90高龄老母亲听着自己唱《新年好》歌谣时,露出开心笑容的回忆,_冒着绵绵细雨,坚定踏上了抗击疫情、保护民生的征程。

上午9点,自行驾车的_已赶赴单位和执法监督科执法人员汇合。同事们发现他的衣服和裤子上有湿泥,关切地问他怎么回事,_淡淡的说:“没什么,来时在山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他命令大家一起立即奔赴举报投诉的现场,指挥执法人员操作进入该商家电脑销售业务系统,仔细查看口罩近一个月来的销售价格和进货价格,并要求商家提供纸质票据进行核对,后发现该商家并没有涨价,将情况第一时间回复了举报群众。_高效务实的工作赢得了投诉者和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疫情防控期间,口罩监管是重中之重。处理完举报投诉后已是10时40分,_又带领执法人员转战_医疗器械有限公司、_制药有限公司、_药房,逐一检查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84消毒液、消毒酒精的生产情况和销售价格情况,和同事们一直奋战到下午3点才回家吃午饭。

“x副局长摔了一跤”,执法监督科科长_回忆说:“当时看他衣服裤子上还是很大一片湿泥,感觉他摔得不轻,他嘴上说没事,但我们都在时刻关注,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慨、很敬佩,一点都看不出他的异样来。”

马不停蹄人不歇气……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岗位就是年味!身上的伤痛,全然被_抛于脑后!

1月25日,大年初一,9时。_跟随_局长检查_大市场、_城南临时农贸市场严禁活禽销售和市场消毒情况,检查_中心城区药店医用口罩销售价格情况,看望慰问12315热线值守人员,东坡区市场监管局通惠市场监管所和_区市场监管局_、_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督导疫情防控工作,行程密集紧凑、检查任务繁重,直至13时许。

1月26日,大年初二,8时许。_对人民网群众留言反映的口罩价格上涨的问题进行现场核实,同时跟时间赛跑,率队检查_药房总店、新区农贸市场活禽宰杀点、_电影院、_茶楼等地。当日共检查活禽宰杀点6家,网吧2家,茶楼4家,药店3家,电影院1家,餐饮服务单位5家,查看督促人员聚集场所关停情况,用坚强的意志、迅捷的步伐,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与疫情抗争,尽量多的排除疫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隐患。还及时对一家药店涉嫌经营假冒伪劣口罩立案调查,责令该药店暂停经营,连轴运转直至14时30分,才拖着疲惫疼痛的身躯返回家中。

1月27日,大年初三,9时。按照市局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_带队检查人民群众“菜篮子”价格情况。在上执法车辆时,他扶着车门把手,脸色苍白,冷汗涔涔。连续4天与_并肩奋战的_和其他执法人员心中一凉:“大年三十x副局长摔的那一跤,果然不轻!”大家请他务必先去医院检查,但_摆摆手缓缓说:“我没事,今天上午检查任务比较重,我们得抓紧时间,检查完了下午如果有时间我再去看看……”他马不停蹄人不歇气地对成都伊藤洋华堂_店、宏远盖丽等店的米,面,油等6家餐饮企业和一家食品经营企业的办证、索证索票,生活必须品销售情况进行了检查,坚决保障老百姓“菜篮子”价格秩序平稳。

我给组织拖后腿了!

上午检查完又已13时,_走路都显得困难。大家关切地帮他联系医院医生,约好马上检查。就在这时,针对群众反映的猪肉价格涨幅问题的消息又在市场监管疫情防控工作群中响起。_拉开车门,上车的第一句话就是:“马上去_大市场调查。”众人执拗不过,又第一时间对_大市场进行了检查,重点对猪肉价格、超市执行价格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新区市场内的华联超市内的米、面、油展开检查,直至17时才完成检查任务收队,这“铁打的汉子”终于同意同事们扶着他到医院检查一下。

通过诊断,发现_的左侧第11肋可疑骨折,第12肋骨折,腰1、2椎体左侧横突骨折!医生说这是典型的摔伤所引起的,强烈建议他住院治疗。医生告诉陪同前来的同事:“你们这位同志的伤情是很严重的,应该第一时间来检查治疗,也不知是一种什么信念,才使他简单的贴了点膏药,简单的止痛,坚持到了今天……”

在现场,医生告诫_要住院治疗,注意休息,不要运动过量,否则伤口极易裂开。他执意不从,执拗地说:“全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级响应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那么多同志都放弃了春节休假,奋战在一线,请你给我打个止痛针就好了!”他转头告诉_等人:“作为分管领导,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不能拖大家后腿,你们千万不要告诉世x局长,他从农历二十八以来就一直没有休息过,身边正需要人手,尤其是我又分管执法监督科,明天我还要带队去我联系的_区检查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_不顾他的反对,将这一情况报告了党组书记、局长_,_知道后十分震惊,命令他立即配合治疗,服从医嘱卧床休息。当晚处理完繁忙公务的_立即前去探望,给_送去了治疗药物,并安排其他同志接替了他的工作。_满怀愧疚地对_说:“我给组织拖后腿了!”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_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一名市场监管人的责任与使命!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_同志在因公负伤的情况下,强忍剧痛坚守岗位、顽强奋斗、扎实工作,事迹十分感人!”_指出:“_同志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定地贯彻了____要求的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付出了百倍的努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是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党员干部的表率,无愧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的一员!”

_要求,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向_同志学习,认清肩负的责任使命,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4日下午,市属教育系统举办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朱丽华及其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讲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与会人员感受到了这位身残志坚、心存大爱的“朱大姐”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坐在台下,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刘玉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10月16日在嘉兴大剧院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我就深深地被她感动,再一次聆听,受到了更多激励和鼓舞。”他告诉记者,以前就听说过朱丽华的无私奉献,但没想到她有这么多令人敬佩的故事,特别是在28年间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数额333万元,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特别大的贡献。“报告团中还有受助学生代表,他们发自肺腑的言语让人动容,同时,朱丽华的事迹,也影响着学子们的成长,让他们有了更多前行的动力。”

在刘玉成看来,作为嘉兴教育人,要宣传好朱丽华先进事迹,引领更多的老师、学生不断向前,“对标先进、加压奋进,争先创优、追梦奔跑,为高水平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奋力打造红船旁品质教育不断贡献力量。”

和刘玉成一样,这几天,嘉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经开分局局长谢斌在听了朱丽华先进事迹后,也深受影响。

“我印象最深的是朱丽华说的‘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这句话。她身残志坚,靠刻苦学习成为盲人中医师,令人敬佩;她资助400多名寒门学子,用爱心为他们点燃希望,令人感动。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对于谢斌而言,朱丽华先进事迹有着鼓舞和振奋人心的作用,“我们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需要与群众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改变以往老百姓的观念,把管理变为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这是我们要一直去努力的。只有每一位市民都参与到城市管理之中,我们的城市才能变得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聂海胜,湖北枣阳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7月,获颁“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聂海胜,枣阳市杨垱镇樊庄村人。1981年,考入枣阳一中读书,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空军招飞,1983年6月,聂海胜在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现空军航空大学)入伍。学习期间,其成绩优秀,在同期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聂海胜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__年,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指挥长费俊龙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执行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聂海胜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同年6月11日,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开展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于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飞行任务中,手控交会对接难度系数很大,被形象地称为“太空穿针”,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度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聂海胜在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聂海胜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1月,聂海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荣获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向其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月,聂海胜等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张桂梅---“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华坪县女子高中的创办者,华坪县孤儿院院长,少年丧失母亲,青年丧父,中年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身患重病却始终坚持上课……这就是我对她最初的了解,或许很多人对张桂梅的了解都只停留在这,或许很多人都不理解,难道她不要命了吗?她究竟为了什么?但是随着宣讲的不断深入,随着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我找到了答案,“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是那些贫困山区孩子求知的“指路牌”更是130多名孤儿的“妈妈”。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张桂梅一直在平凡的岗位,干着不平凡的事,在磨难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腰杆,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垮她,病魔更没有让她倒下,她担负起了一个伟大母亲的责任。她用赤诚的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女子的人生梦想,这一刻我打心眼里敬佩她,她无愧于“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一身荣誉。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三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的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奉献给学生和孤儿,这些事迹正如他所说的,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名利,不求回报,才造就了一片“绿洲"。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张桂梅老师的崇高精神犹如一棵苍天大树,供人们歌颂,更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思想进取上进,具有很强的职责感,为人诚朴、品行端正。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沉稳深刻又豁达洒脱,遇到困难时坦然应对,心理素质堪称一流。

一、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作为一名理科学生,他的理科成绩处于年级前列,并且稳中有进。对数学科异常喜爱,认真钻研,成绩优秀,__年9月参加__汕头市数学竞赛荣获二等奖、__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

二、具有突出的组织本事,工作本事强。身为团支书__同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恳认真,有创造性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很好的完成学校教师安排的各项工作,他倡议并执行了在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会自治制度,并且商讨制定了班级公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其他班级学习的榜样。他主动与后进生结成“帮扶小组”,认真细致的进行辅导,帮忙同学共同成长。在担任学部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他主动进行开创性工作,进取组织优秀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向全校同学推广,进取推动学校社团健康地成长,组织学生座谈,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提出了献言献策,受到了同学的推崇。

三、富有社会职责感和爱心。__同学热心助人,富有爱心,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潮阳义工,进取进行环保宣传,到敬老院献爱心活动。他在校期间策划组织学生会到潮阳新华外来工子弟学校调查,制作成爱心课件,到各班进行宣传,进行感恩教育,号召全校同学献爱心,发动同学们捐出文具和学习资料,与新华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开展爱心一帮一帮扶活动,在学校引起很大的反响,同学们进取响应,共捐资捐款两万多元,受到学校的肯定和领导的表扬。

因为学习工作表现突出,全面发展,每学期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__-__学年度两学期都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__年8月被授予汕头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24日下午17时30分,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亮相。他们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42岁;他们有着相似的体重,相近的身高,甚至他们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今晚21∶07至22∶27,他们将携手飞天。

此次入选神七航天员乘组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同为1966年出生,同为1985年入伍。翟志刚、刘伯明还是黑龙江老乡,他们从空军招飞体检时起就相识,两人从航校到飞行部队一直在一起,甚至结婚也在同一天。

教员们对刘伯明的评价是,爱思考,爱钻研。在航天员队伍里,绰号“小诸葛”的他曾因流利地回答一名教官10多个刁钻的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问”。

泥泞求学路 每天往返20公里

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农民家庭。刘伯明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高中时代。他家离县城9公里,高中三年,刘伯明每天奔波在这条9公里的路上,颠簸不平的道路成为他永远的记忆。日晒雨淋,刘伯明已记不得有多少次,没有替换的衣服,硬是用体温把湿衣服“烤”干。

难以想象,当时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每天在这泥泞的道路上跑着,往返近20公里,风雨无阻。

那一段艰苦的求学生涯,让刘伯明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格,令他受益至今。他在空军部队的体育达标评比中,曾取得引体向上37个的傲人成绩,至今无人启及。

“从小到大,我心中形象最高大的就是母亲。东北的冬天,别人都不吃早饭,而母亲每天比我提前两小时起床,然后生炉子,给我做饭。”

“我母亲觉得当航天员光荣。选航天员时,她对我说,都说在飞行员身上投入的黄金和飞行员的体重差不多,国家选你,你要争取上去。”

刘伯明结婚时就跟妻子商量,等条件好一些后,在北京,哪怕是周边地区给父母买一套房子,让父母来住几年,报答一下父母。然而,这已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

刘伯明的母亲几年前去世了,那时正值神五发射前夕,航天员即将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场人船箭地大型演练。领导得知消息后,决定让刘伯明回家看看。然而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即将执行,作为航天员不能因此缺席训练。他强忍悲痛,只在家待了3天就踏上归程,奔赴发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最新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312 字

+ 加入清单

2017最新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材料

为了学习典型,进一步激发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在当前创建群众满意科站所活动之际,公司办公室特收集摘录了一些先进人物和基层站所的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人物和先进基层站所均来自我省、我市的不同战线,十分具有代表性。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是洗礼,更多的是激励,用感动鼓舞人心,用先进激励人生。希望我们从他们的事迹中有所收获。

客户心中的“一盏灯”

-----记全国劳模左光满

“用电有困难,请呼左光满。”在鄂北明珠xx市,这句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左光满,广水供电公司应山供电所营抄工。XX年来,他扎根在供电服务一线,忠实地践行着“光明使者,满意服务”的承诺,把光明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近年来,他相继获得“xx省劳动模范”、“全国电力行业服务明星”等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光满服务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并作为省电力公司优质服务模式享誉全省。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我愿意像一盏白炽灯一样,使用时经得起考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是左光满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一个普通营抄工十多年如一日竭诚为用户服务的真实写照。

“只有在基层我才干得踏实”

x年,左光满由部队转业到xx市供电公司工作。

作为一名有着20年军龄的老军人,左光满在部队表现优异,曾经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三等功。然而在转业时,他却选择了最艰苦的基层变电站。他说:“经历战火洗礼和生死考验,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一份特殊的理解。我觉得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在何方,都应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永远向着光明前行,活出人生的价值。”

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年逾不惑的左光满主动拜一位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为师,从最基本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现场运行规程》学起,并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了严格的上岗考试,完成了“左营长”向“左师傅”的转变。

1997年,由于他有扎实的思想工作经验,xx市供电公司党委把他调到行政办公室工作,成为让人羡慕的“白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后,他主动申请到基层供电所当一名普通的抄表工。面对家人的劝说和同事的挽留,他憨厚地一笑:“我觉得只有在基层我才干得踏实。”

营抄工作对左光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岗位。白天,他跟着师傅们学电力营抄和抢修知识;晚上,他一头扎进书本,计算电量、电费、线损。由于缺乏经验,他负责的台区一度线损超标。为此,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对辖区2100户供电客户的超期表计进行测试登记和更换,逐一堵截用电跑冒滴漏……两个月后,他所管辖的台区线损降下来了。当年,他被评为xx市供电公司营销管理先进个人。

从事营抄和抢修工作,不仅要饱受风吹日晒之苦,还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旦客户有用电困难就必须随叫随到。XX年高考那天凌晨4点,xx市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他负责管理的一条线路跳闸,导致城区停电。接到抢修任务后,左光满二话没说,骑着摩托车冲进雨夜中。经过4个小时的紧急排险,他和同事们终于在考试开场的前10分钟完成线路抢修任务并成功送电,但左光满事后却因肾囊肿病发被送进了医院。

多年来,左光满就这样战斗在供电服务一线。有些人说他“不值得”,别人部队干部转业怎么也是个干部,你这样一辈子呆在基层,做着“粗活”有什么意思?左光满回答说:“无论是坐机关,还是下基层,本质上都是为企业发展、为客户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是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选择电力、选择基层,我无怨无悔!”

“关键时刻,再大的困难也要顶住”

“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把客户当家人,把服务当家务”。这是左光满经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左光满朴素的服务理念和十多年如一日的追求。

x年,为满足客户“找一个人,办全部事”的服务需求,左光满决定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他把印有传呼机号码的卡片送到客户手中,并对客户公开承诺:5分钟之内复机,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那时候,他最多一天可以收到客户传呼10多个,一天有一大半时间奔波于客户之中,大到装表接电,小到维修电器,不管是份内份外,只要是客户的需求,他都来者不拒、随叫随到。

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客户的电话:该客户母亲病逝,恰逢当地线路连续数晚停电改造,导致其母亲遗体存放困难。面对这一特殊需求,左光满急客户之所急,专门从附近线路上接通临时电源为该客户供电,待晚上停电线路恢复供电后再恢复线路。为此,他连续4天早出晚归。该客户和其亲友为此深受感动:“左师傅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办,老人黄泉有知一定会感谢你的恩德!”

左光满对一般客户竭诚服务,对老弱病残者更是如此。应山福利院的供电线路老化,容易出故障。左光满经常在工作之余“绕道”福利院,帮该院免费检修设备,同时与老人们拉家常,嘘寒问暖。一位王姓孤老动情地说:“我到福利院的头一年就认识了小左,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了。每个月他总要抽空来几次,一到刮风下雨,我就知道他准来,因为他怕我们这里的线路出故障呀!”

也许是20年军旅生涯的磨砺,左光满总是视客户需要为“命令”,把服务客户当作天职。在许多供电抢修的关键时刻,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XX年大年三十晚上7时,左光满在巡查辖区线路时,发现某配变严重过载发热,随时有跳闸的危险。为保证正常供电,确保群众及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他从客户家中借来两台电扇,用电扇为配变“降温”,自己则站在台架上,打着手电筒监视配变油温变化。直到深夜12点,配变油温恢复了正常状态,他才从台架上下来。

20xx年,广水遭遇多年不遇的旱情,40万亩农田受灾。旱情就是命令,为抢修年久失修的泵站,左光满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在闷热如蒸笼般的机房内调试设备。饿了,就吃一口饼干;渴了,就喝一口井水。晚上,他睡在就地铺设的凉席上,忍受蚊叮虫咬之苦,白天照样顶着烈日干。经过4个昼夜的奋战,泵站一次性启用成功,比计划提前6天出水,40万亩农田得救了!

“让光满服务品牌发扬光大”

左光满竭诚为客户服务,感动着越来越多的用电客户,也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供电员工。XX年6月,以左光满名字命名的xx市供电公司“光满服务队”应运而生。XX年4月,“光满服务”成为随州供电公司优质服务的一张名片。

作为“光满服务队”队长,左光满近年来与队员们一道,继续战斗在服务客户的第一线,在丰富服务内容的同时,让“光满服务”的品牌发扬光大。

20xx年初,左光满提议对“光满服务队”的服务内容进行“升级”:印制“光满服务卡”,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代办各项用电业务,真正实现“内转外不转”和“服务零距离”。此举推行后,在广水城区客户中广受好评。

“一个故障,就是一道命令。”“供电抢修救急如救火,我们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做完事,让客户满意。”左光满如是诠释“光满服务队”抢修工作的服务理念。

20xx年7月,xx市持续高温大负荷导致配电网络故障不断。当时左光满坚持带班抢修,平均一天处理30多起故障,并创下冒着酷热通宵作战、一夜之间更换5台变压器的纪录!在这期间,五十多岁的左光满不分白天黑夜参加抢修,平均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

20xx年除夕之夜,正值抗冰抢险期间。又是左光满与队员们,在两千余米山路上,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深夜里,拿着小锤一点点地清理电杆和线路上的覆冰。他们身上的工作服成了一件“冰盔甲”,被体温融化的雪水流过锤柄,握柄的大手冻得通红通红。最后,忍饥挨饿连续工作5个多小时的左光满和他的队员们终于完成抢险任务。

长年的劳累奔波,使左光满患上高血压、糖尿病、肾囊肿等病。医生再三嘱咐他注意休养,避免劳累。可是一忙起来,左光满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XX年“五一”之际,左光满破天荒地跟单位请了个假,瞒着同事们住进了医院治疗。长假一结束,他不等病愈,就强行要求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左光满总说他“放不下”。他习惯了值班房里急促的电话铃声,习惯了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习惯了一年365个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白天黑夜。他就像一只风筝,线的那端永远是他深情牵挂的用电客户。

光满已经有十个年头没有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了。他说:我要像一个普通白炽灯那样,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为客户送去温暖和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人物事迹】

1997年11月,张定宇同志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

20__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张定宇同志就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于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

20__年除夕,张定宇同志作为湖北省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年。那天凌晨,他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一名产妇子宫破裂出血,需紧急抢救。张定宇匆匆赶到手术室,做麻醉,稳定病人血液循环。不到30分钟,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紧接着,第二台剖腹产病人转到手术台,张定宇紧急给产妇侧卧位做腰麻。麻醉完成,快速输液,20多分钟,又一个新生命诞生。

20__年,张定宇同志随武汉市卫健委赴外地出差,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

20__年10月,张定宇被确诊患有渐冻症、双腿日渐萎缩。

20__年11月,武汉市发生比较严重的流感,感染科病床已满,在做好消杀工作后,结核科等其他科室马上接收流感住院病人。这为疫情中的跨科室作战打了“前站。"

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他说:“虽然有愧疚,但当时不需要做取舍,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亚洲飞人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强信心,走好“未来路”

毛相林常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丢不得,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步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走上小康路!”

为激励下一代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积极主动向县、乡两级申请,想在下庄村建立一个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20__年4月,在县、乡两级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还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姓名,彰显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承载了毛相林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乡村振兴尽心出力。41岁的杨亨均回来成立了秀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园,探索出新的创收门路;29岁的毛连长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做网络直播带货;大学生彭淦回来了,走上讲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师;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也回来了,参与到旅游环线建设中。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从依安县城到东升村,是平坦、宽阔的沥青路,10多公里的路程开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条路是条泥土路。

晴天,满是灰尘。雨天,满是泥泞。冬天,满是厚厚的冰雪。

当时就读于依安县第一中学的高中生刘伯明,每天就是自己一人骑着自行车,风雪无阻的通过这条路往返于家和学校。

1983年,刘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读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母深感吃力。

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决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而是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走读。

在大哥刘伯真的印象中,二弟刘伯明上高中时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吃上母亲做的早饭,然后6点左右从家骑车出发,7点左右到学校上课。到了晚上下课,再骑行一个多小时回家。

就这条泥土路,刘伯明来回骑行了3年,一天往返就是20多公里。

刘伯明当年上依安县第一中学高三时的班主任张福林曾经介绍,在他的印象里,刘伯明一年四季好像没有穿过新衣服,每天中午带的饭也只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些咸菜。

由于那时刘伯明家里困难,全班除了刘伯明以外,别的同学都住校,惟独刘伯明每天骑一辆破旧自行车早晚往返于农村的家里与学校之间。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读高中时的刘伯明曾经短暂辍学,到附近砖厂打工。

刘伯明的亲三舅向极目新闻记者证实,外甥刘伯明在高中时曾短暂辍学,到附近的一家砖厂推板车。

“我到现在都记得,二弟伯明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曾经辍学一个多月到附近一家砖厂推板车拉砖,后来觉得还是读书好,就又回到依安县第一中学读书。”刘伯真说,从那以后二弟刘伯明读书更用功了。

那一段艰苦的求学生涯,让刘伯明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格、坚韧的毅力,令他受益至今。

20__年,刘伯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中辛苦的跑读生活,磨炼出了他竞争的性格,特别要求上进,特别胆大、敢于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5月29日,广西玉林市的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有人员被困。消防官兵赶到时,大火已将二楼的木梯完全烧毁,救援人员只能从旁边的民房楼顶绕进火场。

一名叫杨科璋的指挥员,带着三名消防员率先爬上楼顶,自上而下展开搜救。杨科璋虽然只有27岁,却是个有经验的老消防,没过多久,他就在五楼一间卧室的卫生间里发现了陈丽和她的孩子们。

因为吸入过多的浓烟,一岁半的小女孩已经休克,再不转移就会有生命危险,危急之下,杨科璋决定将小女孩先行转移。

然而当救援快要结束的时候,战友们突然发现找不到了杨科璋和小女孩。原来,就在杨科璋的撤退路线旁有一个正在改建中的电梯井,遮挡井口的木板已经被火烧毁。浓烟中杨科璋不慎踩空,从五楼跌落。

战友们发现杨科璋时,他仰面躺在地上,小女孩被他紧紧搂在胸前。由于杨科璋身体的缓冲,小女孩除头部擦伤外没有任何损伤,可杨科璋却伤重不治。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抱孩子离开时的姿势。为了保护小女孩,他在坠落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松手。而“大姐我救你女儿出去,你放心。”竟成了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杨科璋生前参与过200多次救援,和战友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160多条鲜活的生命。这一次,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救援。

杨科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可在大家心里他并未走远,他依然在某个地方,守护着他爱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守初心,凿出“脱贫路”

老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

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当时全县村级干道建设规划是由易到难,下庄的路太艰险,未列入规划,县上何时规划修路也不确定。但下庄人要想改变贫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公路。

看到过去封闭落后的邻村如今通了公路,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响,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修路,走出贫困。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毛相林对大家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1997年冬,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村民们个个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

自修路以来,毛相林身上的担子最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为了早日修通绝壁路,毛相林最长在工地驻扎了3个月没回家。

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到20__年,整整用了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王乐义,男,66岁,中共党员,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始终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他认为,无论什么职业,都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他常说,“我是党支部书记,在三元朱村,我说出来的话、办出的事就代表党的形象,我诚实做事,群众就相信,党的

一级组织就有威信,就有凝聚力!”为了兑现自己上任时让群众致富的诺言,他先到农业大学拜师学艺,带上干粮三下关东取经,经过数百次试验,带领乡亲们发明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1992年,又带领群众开发成功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取得了国家质检局发放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被农业部授予国内首批“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20_年,他组织村民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引导群众争创信用蔬菜基地、信用菜农、信用企业、信用经营业户,打造了“乐义蔬菜、实实在在”的三元朱村蔬菜品牌,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现在,三元朱村的蔬菜畅销全国,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_年,该村集体收入达3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王乐义常说,“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棚蔬菜搞成功后,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从不藏私,以诚待人,并和全体村民约定:“对前来参观的人要热情相待,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民兄弟。”17年间,三元朱村无偿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超过120万人次,4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王乐义的带领下,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遍了全国26个省区市。王乐义本人也拖着患了癌症的身体,先后到全国11个省、区、市无偿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行程达几十万公里。20_年8月,他冒着酷暑到新疆、青海、陕西等地指导蔬菜生产,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行程3000多公里,帮助那里的农民兄弟解决了大量的蔬菜生产技术难题。同时,他在西北5省建立了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授课,为当地5000多名农民送去了致富钥匙。王乐义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优秀人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_基层干部标兵,被确定为_在基层重大典型和全国保持###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典型。先后当选为党的第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_年王乐义作为全国“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作了巡回报告。20_年2月,“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当代先进人物事迹_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中国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