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合集20篇)

浏览

5110

范文

146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总结归纳。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言绝句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信客》上完后,教研组在一起研讨时,普遍认为这堂课体现了老师的功底和素质,但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举手不踊跃,发言人数少。其实当时在课堂上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严重问题。一堂课是由师与生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否则就会变成一言堂,变成菜市场。师生之间应该是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的。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共鸣?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其次,是师生之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本节课暴露的问题,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加强感情联络。

原以为,这一节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但实际情况与预期得相差甚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不能快速从大量的内容中提取出关键句或关键词;此外,我个人在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方面缺乏技巧,加之众多老师听课,连平日发言极为出色地学生也显得拘谨不敢回答。这一些都导致了对“信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够深入、不够精辟,相比之下,较为简单的整体感知却花了太多时间。在拓展延伸环节,“雪山信使尼玛拉姆”这一材料,本该是这一堂课中最富有视觉冲击力、最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一则材料,但由于课前已让学生查阅了相关信息,当我展示她最具代表性地图片时,学生已没有新鲜感,情感反应并不强烈。加之,起来概括此事件的同学,并未能讲你最值得说的事迹概括出来,所以,尼玛拉姆材料没有发挥到其最大价值,这实为一种遗憾。 另外,颁奖词的设计也是一个败笔吧。颁奖词学生平日接触的就比较少,而且颁奖词本身对语言的精炼就有相当高的要求。当时,连写作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在一首歌过后,都难以完成一两句,可见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难度太大了,未能达到课堂练笔目的。课件临时出问题,是本堂课的小插曲,今后开课前,一定要在所使用的电脑上做最后的测试。 虽然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方面若能更好些,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言绝句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会问“苹果为什么有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之类的问题,而十一、二岁的孩子却变得提不出任何问题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了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于是,在课堂上提问便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义务。长此以往,学生便成了脑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了,如此这般,后果将不堪设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针对问题寻找一种独立的解释,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维护和发扬学生的这种天性,要让学生轻松上阵,畅所欲言,让他们有机会说,敢于说,甚至人人争着说,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放飞学生的天性呢?

一、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许多教育学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人。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却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学会角色转换,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小班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当学生突然举手提出第一个疑问“阳光钻进棉花,棉被为什么会暖和”时,我若孰视无睹,那么学生就无法享受到参与的乐趣,无法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更谈不上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为了师生平等,生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中,教师给“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我们应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中的最后一课,综合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光的色散现象是教者要重点考虑的。本课由阳光的色散、单色光的合成、光与色彩的关系三部分内容组成。光与色彩的关系要用到玻璃纸,跑了许多地方也没买到,只好将这一部分内容另做安排。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提许多问题,但提到点子上的问题很少,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题是科学课训练的内容之一,本节课中,我试图以多种方式来产生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

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分析教材时我发现教材中并没有出现三棱镜的图案,编者为什么没有安排呢?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强调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之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备课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后的延伸等方面都我努力贯彻这一思想,便于学生课后自己寻找材料做近一步研究。

三是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一节科学课的实验往往不止一个,怎样做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考虑的。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实验。吹泡泡一是为了活跃气氛,二是便于学生直观想像空中的小水滴。喷水造彩虹是重现生活中彩虹,让学生知道自己会造彩虹,水中的镜子造彩虹是较长时间的观察彩虹,用三棱镜看是便于学生更仔细地研究。单色光的两个合成实验一个是验证牛顿的发现,一个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实验的目的不同。

在科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这节课,知识点看似简单,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但没有什么很容易出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采取例举生活中的百分率,学生在这个环节,激情教高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回答问题也合情合理,且想法很有创意。突破了重点,难点。

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准率、本办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及格率= 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

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言绝句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虽然谈不上准备得充分,也算得上有备而来了,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课是上完了,反思还是要有的,让自己在每一节课中成长吧。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同时尝试在低年段学生中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本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是,课上起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习的精力;读的时间多了,识字的时间就相应的少了,影响了识字教学;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测试”等流程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本节课引入问题教学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投入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概括等活动后,用几何画板演示角平分线上的点运动时,该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体会变化中的规律并快速反馈出相应的结论,为下一步的命题的归纳与概括、证明奠定基础。课件的动态演示,对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的学生有了更好的帮助,有效促进学生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注重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对正确的发言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不对的意见有意进行冷处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争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不足是有时过于急躁,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再提示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在小组里交流。检查阅读效果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从“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言绝句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备课时就感觉本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层层推进的结构上。本文是一篇较严谨的议论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如何得出来,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推论性的文章平时学的比较少,议论性的文章的严密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如同数学中的论证,一步步的推导出最后的结果,严密而无懈可击,文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让学生通过本课《敬畏自然》的学习,体会议论性文字如何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的。 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以下课文从三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四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文章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进行了比较,最后谈到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三个方面步步推进,课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非常严密。

在课文的学习中,就是将层层推进的议论过程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明了议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非常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也较满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开头,我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决策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们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我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先果后因的写法。明确前后内容为因果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体会。教学思路也很清晰,教学效果理想。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问题,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个性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特别是对“半跪着”这个词,以及后面的“叹”字,层层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过课堂实践,发现了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教学中,因为研究教材力度还不够,虽抓住了课文重点去揣摩,在品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学生不太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没有引导到位,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感受不多,根本没有真正黄包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国家前途的渺茫。导致学生的感情达不到共鸣。致使在后面的教学时,鲁迅面对车夫叹出了什么?学生讲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练笔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文本中可练笔的“点”。这课上,我先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以及受到人们爱戴之情后,安排了小练笔。“假如现在你就是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本来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但是因为安排时间不当,在课堂上并没有当堂完成小练笔。没有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此环节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备好学生,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言绝句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3879 字

+ 加入清单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教师范读的聆听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力求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不求花哨而求简洁明了,在课件中我把每个关键环节的语句、字词通过动画出示和颜色的变换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的情绪。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但我有个习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老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己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了课堂质量的完整和流畅。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为每桌都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与学生配合交流愈发成熟自然,是我在这堂课中的一个收获。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前与学生亲切、随意地交流,和学生共同进行古诗背诵竞赛,完全打消了学生因为临时抽班级而产生的陌生感,使得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中。学生们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课堂上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恰倒好处地配合着我,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种种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学习中仍出现了有朗读不准确的现象,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断句读错的现象了。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课堂上我比以往表现放松了许多、洒脱了许多,怀念李玉学老师,是他的多次指点让我懂得了男老师上课就要有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课堂上我比以往讲话自如了许多、清楚了许多,感谢以前曾经为我指导课的盛华、崔继明等老师,是她们让我记住了备课不要放过每个细节,包括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感谢于晓冬老师,是她的精彩设计、耐心指导、持久鼓励,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jqx与ü相拼省写ü上的两点的拼音规则是拼音教学中的一难点。一是容易忘记省写ü上的两点;二是不知为什么要省写ü上的两点;三是学会了省写规则后,又将其它声母(如:n、l)与ü相拼时也去掉ü上两点;四是省掉两点后又将ü读成u,造成拼读错误。要突破这一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巧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完成了复习,认读,书写字母jq x后,板书下面内容:

板书完毕之后指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j与i相拼组成ji……j与ü相拼组成jü……),这时有些细心的学生就发现问题了:

“老师,你右边的写错了。”我故作吃惊状:“是吗?”然后作短暂沉默。见老师不言语,部分学生就议论开了。此时,学生大概会有这样几种心理状况。1.我都看出来错了,老师还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师,还写错。看你怎么办?(看笑话)3.也许老师没错,但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心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发学生讨论判断

待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你们说这是错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等我提出讨论的要求,大家就自觉主动地讨论起来。有的说:“n、l与ü相拼时就没去掉上的两点。”有的说:“jqx与i在一起时,i上的那一点就没去掉。”有的说:“如果去掉ü上的两点,就不是ü而是u了。”还有的说:“老师没写错。”(可说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争论中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三、讲故事,揭示规则

学生们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急需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时,我发言了:“同学们,请大家暂时停止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先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再请同学们来说说老师到底写没写错。好吗?”听说要讲故事,大家更来了兴趣,于是个个全神贯注地听起故事来。我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从学生们脸上的表情能够看出他们已经明白了问题的答案。于是让他们齐声回答老师黑板上写的错没错。在一声响亮的“没错!”声中,jq 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四、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当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在学生脑际萦绕时,我趁热打铁,总结jqx与ü相拼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写的规则学生已基本明了,读的规则还需强调。即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去掉后仍然读ü,千万不能读成u。让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内容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这样读?启发学生明白因为去掉鱼眼的鱼还是鱼,而没有变成乌鸦,所以还读ü不读u。

五、教儿歌,帮助记忆

在学生掌握了j qx与ü相拼的拼写及拼读规则后,再根据前面讲的故事内容,教给学生顺口溜:“小鱼小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儿歌顺口好记,学生只要念着儿歌,就会想起老师讲的故事,就会想到jqx与ü相拼的拼音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风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学生中间给他们看。同时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也稍多了一点。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而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朗读,正因为学生没能充分的读,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环节,如果能教师范读一段或两段,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想,这种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会更热烈。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说出为什么?再读一读。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最多,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有的学生说,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终于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学生说,天补好了,很高兴,当然喜欢这一段。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女娲不仅勤劳,而且不怕困难,终于把天补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欢这个自然段。

也有的学生说这段主要写女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欢这一段。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没人喜欢第一自然段。”我又问:“为什么?”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因为第一自然段写第一自然段写天破了以后,世界变得很可怕,谁也不喜欢这样。

此时,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竟然说出自己的喜欢、愤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真实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学二年级的语文园地三。主要有这么几块组成:我的发现:这个地方如果只是紧紧的告诉学生是反义词,那么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之差。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个反义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教授这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先叫两个学生上来,一个长的高的,一个长的比较矮的。然后,我告诉学生,你在这其中看出了什么东西呢?学生会兴高彩烈的说:那个人的长的更高,这个同学长的更矮。好! 这个时候,你把高和矮写在黑板上。接着,你又叫两个同学上来,一个长的比较胖点的,一个长的比较瘦一些的。然后再问学生:你们看出了他们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学生肯定会说:一个长得胖,一个长的瘦。我又把胖——瘦 写在黑板上。

这时,我们请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回到黑板上。刚才我们从我们的同学身上找到了不同的地方。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词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 你们也可以看到书上也有很多像老师这样写起来的字。我们一起把他们读一下吧!齐读我的发现 分别叫小朋友到黑板前来做表演,一下子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变的十分的兴奋。表演完毕后。

我们告诉学生们。像刚才我们那些做的动作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知道哪位小朋友发现了没有呢? 想到的小朋友请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也没有发现,你们肯定比老师更聪明的。赶快想想吧? 这时可能会有小朋友说:他们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么,这时我就请这位小朋友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并且表扬这位小朋友。我就把“反义词”三个写在黑板上。告诉小朋友们。像这样的就是反义词。我并用一句话总结性的概括:反义词就是意思相反或者相对的。可以是一个字的相反,也可以是几个字的相反,都是反义词。并且说说两个字的反义词怎么写反义词。这时候教室肯定是很吵闹的,那么为了平静课堂纪律。我就说“吵闹—— ”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学生会想来想去。看来看去不知道怎么去写。我就提示像我们现在这样很吵,那和这个相反的是什么呢? 学生肯定会说“安静”。那我就告诉学生,两个字的反义词。我们应该是根据两个字的意思连在一起才能写它的反义词的。不能像我们写一个那样,只是对一个字写反义词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这个反义词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按着顺序,把字一个个的教学。

日积月累:我开始就举我们班的某个同学长的很漂亮。接着,我又说我们班的某个同学长的很美丽。 然后,我问学生们。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吗?能不能这样把“漂亮”换成“美丽”呢?学生告诉我是可以的。那我就问学生了。为什么呢? 老师举得这样是不对啊!不能换词的。 那么有的学生就说:这两个词意思好像差不多的。 一下子把话题引入我们要讲的内容里来了。那么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的那几个词放在水果上,找到他们的位置吧?学生一下子就把他们找到了位置了。接着,我读前面,学生读后面。把词填好了。并要求学生把这些全部读一遍。我让学生这时坐端正,我进行了总结性:近义词是两个词相近或相同。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可以在一句话中把一个词换成另外的一个词。

读读说说:尽量多的让学生读,先读有啊字的, 接着读没有啊字的。不断的读,提示学生在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然后告诉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口语交际:以学生的一次到外面去玩为例。让学生们先自由举手的说,然后在自己本子上进行书写。对个别不怎么懂的学生。我对他进行了个别的辅导。告诉怎么写,按照怎么样的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

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中开篇的三个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让学生透过这三个句子体会出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呢?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指名读,齐读,我范读相结合,再读出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将这三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将两种句式进行比较,体会反问的妙处——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这三个句子除了具有以上优势外,它还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好的开头让人过目不忘。

教学中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在此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既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完此文,发现自己的教学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