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实用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4690

范文

489

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文件和学校安全工作计划为指导,紧绷安全之弦,务实工作,教给学生安全常识,养成处处注意安全的好习惯,保证班内外师生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全面提高我班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落实组织

建立安全工作负责小组。班主任为小组组长,班长担任副组长,各学习小组组长为负责小组成员。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安全工作,重点为安全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各组员负责学生活动安全和饮食卫生的安全。

三、工作措施

1、继续抓好安全教育

我班将充分利用黑板报为宣传阵地,以及通过老师晨会和周一班会,继续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高度认识“人命关天,安全第一”,做到反复强调,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进一步完善规范制度

我班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做操、集会、上课、下课、上学放学、劳动等等都将作出明确规定,规范程序。同时,还将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发现问题,尽快解决。

3、加强落实防范措施

我班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防盗、防火、防水、防毒、防活动伤害等防范措施,严格按上级要求办事,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并作好妥善处理,确保师生安全。

4、加强校内学生活动的安全工作,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做危险性游戏,如:互相追打、奔跑等。教育学生不爬墙,不爬树,不爬学校的篮球架等,教育学生不买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不卫生的水和饮料,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教育学生不带危险的物品到学校,如:木棒、小刀、匕首、等利器进入校园。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体育课,都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得随意离开集体自己活动或不听指挥,遇到他人生病、遇险等,要及时报告老师。并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救电话,特别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工作到位,思想集中,严格督促学生的动作规范,方法科学。开展活动前,我班将认真组织,确保安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得离群,不得上危险地段,不得做危险举动,保证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

5、加强安全纪律方面教育:

(1)教育学生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的小学生。

(2)课堂纪律的好坏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抓好课堂常规管理,做到“明、细、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集中精力听好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间纪律,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既要玩好,又要不发生任何意外。

(4)路队纪律。教育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排好队,走好路。

6、总结经验

学期结束时要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总结,积累经验,找出差距,不断完善措施,改进工作方法,争取把学生安全顺利地送入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板书设计:

15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27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2人,其中,优生占60%,中等生占20%,差生占2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育,他们懂得了怎样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

1、使学生掌握在算式里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加强训练,使学生牢固记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其他数学知识。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1-5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几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并能辨别各种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照要求分类整理。

2、通过对学生的身边有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经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书籍6-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都会写除法算式。

6、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掌握算题技巧。

第八单元探索乐园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掌握简单的图形和数字排列规律。

三、教学主要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会看路线图。

5、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不同的类别分类整理。

6、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20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加强理解表述的正确性。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对寓言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人们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伴随我们的今生今世。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得”与“失”呢?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就给了我们一个启迪。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外国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国的寓言多存于《庄子》、《韩非子》等。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皎洁(jiǎo)心旷神怡(kuàng)(yí)

2、释词:

慧心:这里指智慧。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开朗。怡,愉快。举世无双:整个世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相比。举,全。 迭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迭,屡次。

三、整体感知

1、听读。 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复述课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题词。──“得失之患”。

四、研读赏析

1、研讨赏析:

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问题组:

1、白兔的赏月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有关词语。

前:“尤爱”、“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各具风韵”

后:“一扫而光”、“紧张不安”、“惟恐”、“心痛如割” 这是对比的写法。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 她“得”了月亮,“失”了乐趣。 ──白兔拥有了月亮后,把它当作私有财产,害怕失去,因而紧张不安,产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赏月的乐趣。

3、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感悟语言:

⑴体会词语的精美。 ──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悠闲)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有)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请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句中加点词能否换成括号内的?为什么? “闲适”是清闲安逸的意思,比“悠闲”更能反映出白兔的无忧无虑。而“绷”的强度更甚,充分体现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态。 ⑵体会句子的精美。 对称。如:“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五、拓展延伸

1、试想一下,是否“一无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以上各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指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读一读,写一写”有关练习。

2、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面对财富、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办?不仅如此,大家还须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周国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体会它给我们所带来的警示。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禀告(bǐng)掳(lǔ)

2、释词:

禀告:向上级或上级告诉事情。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三、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

问题组:

1、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人变得坚强。

2、“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物,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四、研读赏

1、研讨赏析:

预设问题组,学生解答:

⑴王子落难前后的性格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王子开始时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后来他经历了厄运,并且没有被厄运吓倒,挺了过来,从而变得坚强起来。

⑵“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都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⑶“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①王子听到天灾人祸的消息时。 ②“我”听到王子的遭遇时。 ③后人见到“我”遭受厄运时。 反复出现,构思奇妙,耐人寻味,揭示了这种故事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从生活中举出实例,说说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自己坚韧的意志?(学生讨论,教师及时指正。)

参考: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如长跑并非厄运,但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强,战胜脆弱。

五、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学生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

六、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的两篇寓言,分别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确立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520 字

+ 加入清单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六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2062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音乐课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要着重培养学生歌唱能力以及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1.全册教材知识体系:

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难点,本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青春放歌、亚洲弦歌、哆来咪、黄河之滨、美妙的音乐等,其中包括了9首歌曲及十五首欣赏曲,二声部歌曲相对较多,欣赏曲难度加大,外加相关的乐理知识总体来说本册教材相对难度较大。

2.全册教材知识编排特点:

本册教材的编写注重愉悦性、艺术性、思想性、可行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培养审美情感为目的,以知识技能为手段,采用综合训练这一形式来进行歌唱技巧,视唱听音、节奏等方面的实践与运用。

3.全册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学生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感情地背唱3—4首歌曲。

难点:多声部的合唱及难点节奏的掌握。

4.全册教材教学目标:

认知:各种乐理知识的汇总复习。

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对祖国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五年级教学的基础上更要照顾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多注意那些从下面上来的学生,多关注对他们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注重歌曲教学。六年级的教材内容相对较少,在教学中要做相应的补充,填补教学内容的空白。

困难生及补差措施

对于不是智商原因,而是主观不努力者,进行正面教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平时多提问、多关心,采取互帮互助的措施;对于基础较差者,胆子较小的学生,让他们多唱、多动、多奏、多说、多练,增强学生的自信,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智商问题,只能采取一对一教,让学生在模仿中接受,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四、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要求:

对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自己用声音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听辩不同的男女声音。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听辩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的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音乐与情感的要求:能听辩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出简单的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的要求:聆听歌曲能轻声哼唱和默唱,能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器对音乐作出反应。

(二)表现

1.知道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并能在歌唱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几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与齐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能够背唱4~6首歌曲。

2.演奏乐器的要求:学习竖笛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演奏中能注意歌曲或乐曲的情绪风格,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的要求: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三)创造

1.探索音响和音乐的要求: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的要求: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能够根据歌曲或乐曲的内容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3.创作实践的要求:能够创作6~8小节的节奏短句;能够创作6~8小节旋律

教学措施

1.自身素质提高措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真进行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平时自订一些理论性杂志经常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认真练习钢琴声乐等基本功。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措施:

(1)教学中应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2)经常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识谱的能力,审美能力等为主,让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

(3)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个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3.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对所有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怀和鼓励。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2)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质量。

4.课题研究情况

继续认真开展《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时时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动态,收集相关的资源,为自己的研究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着重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入手,随时记录课题研究的动态,特别是每堂实践课、研究课后要进行探讨研究,认真写好案例分析,教后感,平时要多看与课堂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进一步研究课题的有效度。

七、教学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1817 字

+ 加入清单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虚景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

尾联:思乡之情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

(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向阳的树。

没(mò):隐没。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

(1)“从……中我看到了……”

(2)“从……中我听到了……”

(3)“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五、拓展延伸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

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

情--夕阳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以及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曹操《观沧海》

1、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曹操,字,时期家、家。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赏析]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2、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让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1、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最能点明诗人心情的字眼是什么?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1、感知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学生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4、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5、学生配乐朗读。

6、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课交流。

[赏析]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的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怎么写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一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新设想结合起来,转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准备课。

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及各种相关的试题,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学之初,认真地学习、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思想善,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内容,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课后辅导工作。

本期教学工作,教学完每个单元,就立即反馈检测,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元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相应的处理。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本期各种工作做得不足之处。

1、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培养优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优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2079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况分析:

本班学生40人,男生19人。语文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有:秦瑞雪、柯余婷、付莹莹、陈军等,后20%的学生有:蒋玲玉、王杰、袁海敏等。大部分学生需继续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 习作” 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全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整册教材的重、难点:

1、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54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她,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该怎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让每一位中国人欢欣鼓舞。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分析,感悟体会

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可爱,容易破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品词析句:

指导学生抓住“水蓝色”“纱衣”“晶莹透亮”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

[板书:美丽]

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指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等词语体会地球的资源丰富“和蔼可亲”,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的慷慨。

小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你们觉得它可爱吗?能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评:你们读得真棒,我仿佛置身太空,遥望地球,在许许多多一片死寂的星球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们的地球妈妈,它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它资源丰富,滋养万物,我真为我们人类拥有一位这么和蔼可亲的母亲而骄傲!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 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地球的渺小。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板书:渺小] (指名男生读第二自然段)⑵资源有限。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板书:资源有限]

资源有限 不可再生:不加节制地开采 枯竭

可再生: 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不能再生

不顾后果滥用化学品 灾难

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小结: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的磨难,承受着可再生资源即将毁坏的威胁,地球母亲在一次次灾难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四、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是谁在不加节制地开采,使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了?(是人类)

是谁在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是人类)

是谁在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是人类)

是谁在不断地破坏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还是我们人类)

地球母亲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可是我们人类正用罪恶的双手,使我们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奄奄一息。

教师提供资料:

每天,我们的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森林因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消然。

[播放课件]

嘘,你们听,听到地球母亲的了吗?她在说什么?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了吗?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安慰)

(自由发言)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板书: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可是有人不这么想,有许多人对保护环境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尽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辩论探究: 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学生讨论明确:

[板书:不能移居]

学生齐读6、7自然段

赏析句子: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提问:“至少”一词能去掉吗?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小结: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使人类世代生存下去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那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8、9自然段。

我觉得最后一自然段倒数第二句中的“要”应该改一下!

讨论如何修改。(改成“必须”)

对,应该改成“必须”,因为不精心保护地球,就是自掘坟墓!

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说写创新:

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行动)

想对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吗?请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祝福)

六、全文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

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怎么写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668 字

+ 加入清单

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繁忙而收获多多。整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假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具体的记录,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每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亲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进步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留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益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取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进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天生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进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创新评价,鼓励增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把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情势,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把握了甚么,取得了那些进步,具有了甚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益于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步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增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进程出现的题目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落后生的辅导的力度。对落后生的辅导,实在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进步落后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想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生爱好。这样,落后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鲁、强迫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本班44名学生中,学习中下者将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补阙工作认真尤其重要。本学期,我除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开小灶。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了解了他们家庭状态、经济基础、邻里关系等,找出了其中的缘由,并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间隔,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对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授,并让他们天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一学期时间、地点、内容、人物、措施五落实的辅导工作,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爱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进步。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84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 联系背景材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yǒu zhì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黝黑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 尬

chì liǔ cāo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炽热 一绺 粗糙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Jīn hàn mào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 )的托尔斯泰。

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说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 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 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2) 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 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音乐,教研,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在课的开始,我让孩子们先来听一听歌曲里小雨点的声音是怎样的?然后让他们有节奏的用自己的小嘴巴来模仿“沙沙 沙沙 沙—”于是,我让他们来找一找哪个乐器朋友能表现出小雨点的声音,很显然大家的答案都不同,有“铃鼓、碰铃、沙球……”我们用这些打击乐器分别请小朋友们来奏一奏、听一听,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沙球”的声音更接近于“小雨点”的声音!所以在读歌词和唱歌曲的同时,我们都会加入这件打击乐器,增强孩子们对节奏的掌握。熟唱歌曲后,我们用沙球敲打出不同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本节课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当他们注意到节奏时,很难再去想歌曲的情绪应该怎么表现,甚至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也许是还没养成习惯,这是以后在音乐课中需要去改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2024年六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经过了刻苦的锻炼,在六年级又经过细致的指导,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体育活动中相关的技能技巧都比较熟练,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上体育课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二、教材分析

六年级的体育课以田径、体操、游戏为主。但游戏的比重已下降到第三位,教学的重点是田径和体操,着重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柔韧素质及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预防错误动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三、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队列队行,并且能灵活地根据口令进行站队。

(二)使学生熟练掌握50米、100米、200米、8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跳绳、跳高等项目的技术要领和技巧。

(三)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四)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五)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

(一)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按时完成体育教学常规。

(二)加强体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每一节课都上的有意义,学生有收获。

(三)合理使用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技巧的教学。

(四)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训练,以强化学生的体质。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六)加强对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和学生对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其中,优生占70%,中等生占20%,差生占1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育,他们懂得了怎样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会看路线图。

5、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不同的类别分类整理。

6、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

1、使学生掌握在算式里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加强训练,使学生牢固记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其他数学知识。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1-5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几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并能辨别各种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小学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

二 教学目标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会制作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三 重点难点

会制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是用整个图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例如: 下图的扇形统计图反映了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

问:在这个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全班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0%;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想一想:扇形统计表的特点?(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例5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

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图步骤:(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最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5)名称、单位、制表时间,,

板书:(1)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84÷120=70%

棉花:24÷120=20%

油粮作物:12÷120=10%

(2)粮食作物:360°x 70%=252°

棉花:360°x20%=72°

油料作物:360°x10%=36°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

20_年1月制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李明问班上的每个同学:“你最喜欢哪—项球类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他制成了右面的扇形统计图。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项球类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项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爱好哪项球类活动的同学大约占总人数的

(4)图中的“其他”,是把最爱好排球、网球、手球等球类活动的人数合并而成的`,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2 五年级一班上学期期末的音乐成绩,得优的有12人,得良的有16人,及格的有10人,不及格的有2人。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制成扇形统计图。

3.右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去年养的鸡、鸭、鹅的扇形统计图。如果这个养禽专业户共养鸡、鸭、鹅共2500只,算出三种家禽各养多少只。

4.一种牛肉的成份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成份 水 蛋白质 脂肪 其他

占百分数 68% 20% 10% 2%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1.(1)乒乓球;(2)足球 篮球;(3)羽毛球;(4)合理;

2.略

3.鹅:2500x 18%=450(只)

鸭:2500x 30%=750(只);

鸡:2500x52%二1300(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怎么写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40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期已经过去,总体来说,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馈。

二、教学方面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三、提高业务水平方面

在教学中如有疑虑,我能虚心请教老教师及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作业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批改作业时做到面批面改。让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培优转差工作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辅导外,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有个别同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就会在课堂上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从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书写速度等一些因素分成小组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对于个别后进生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认真听讲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八、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再多样化一些,在教学水平上继续提高。今后我将针对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进,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87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地说明语言。

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 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 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一、激趣导入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图片欣赏)

二、资料简介

1、 《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简介

本书选取中外绘画作品八十幅,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所选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同时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文字和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引领我们体验顶级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丰富底蕴。

2、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三、预习检测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层:

1.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1)

2.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2—4)

3.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5- 5)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题目解读:“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2、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3、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1)先介绍城市经济的繁荣。

(2)再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

(3)最后详写了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和创作技法的繁荣。

六、合作探究

1、课文想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它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2、说明顺序的使用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第四段重点介绍说明画作内容时既使用了从右至左的画面空间顺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法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数字: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引用: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

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

打比方: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4、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5、课堂练习

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不能去掉,“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八、拓展延伸:

1、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浏览法快读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跳跃式阅读找出文章各段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主要段落进行细致阅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出对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浓厚兴趣,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不用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扎实落实好符合学生年龄的认知要点和方法才是真正教会学生的正途,随着他们年纪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事物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学好该学的内容,自会水到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技术,教研,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知识的`灵活扩展,真正将英语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在五年级的对话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的内容和难度。本册中所涉及的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过去时等句型中对人称、是动词的变化、行为动词的运用对小学生都是一个难点,要打好此部分的基础,为六年级的毕业考试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是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加拿大Lingo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供小学6年级的学生使用。

本册教材的特点是:1、强调语言运用。2、注重能力培养3、突出兴趣激发4、重视双向交流5、融合学科内容6、重视灵活扩展7、实现整体设计

三、教材重难点

1、能按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难点:

1、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几个小学阶段所学句型中对人称、动词的变化、行为动词的运用。

2、对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的灵活运用:对话、写作、阅读。

3、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3、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4、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后进生转化措施:

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

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

3、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还是要狠下工夫监督学生去完成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课后做到个别辅导,尽量减少差生的数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与班主任多做交流,大家齐心协力完成六年级的教学任务。

优秀生提高措施:

对尖子生加强培养,发掘其潜力,设计更多的弹性问题,让心有余力的优秀生留有扩展延伸知识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进度

教材共10个单元。每单元2课,计两节一个单元。书本知识共20课,不排除因为课文难,学生接受较慢而增加课时。教学中还穿插各种形式的小测验,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还有数次作业、考试的评析,同时由于放假、学生差异、教学容量、考试等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将按实际需要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力求达到效果。

总而言之,本学期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为中学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这一重要方法扩展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