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1感动中国人物心得(精彩20篇)

浏览

7109

范文

546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__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一场大火打破了这里原本宁静的夜晚。

这场森林火灾经过一天一夜的扑救也没有停息。在3月31日下午,当扑火人员还在转场途中时,山间的风力突变瞬间反生了改变,致使山火突发爆燃,包括杨达瓦、邹平、捌斤在内的30名扑火英雄牺牲。

据统计,四川凉山火灾中,仅森林消防支队就有27人牺牲,其中还包括24名90后和2名00后。

森林防火,不如主动放火

在美国黄石公园,因为公园管理局对森林火灾采取“零容忍”政策,所以导致树木数量的增长速度加快。

结果就是森林老化的速度也加快了,死掉的树木导致森林里到处是灌木、树枝和落叶。而因为这些易燃物质,也使得黄石公园的森林处于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一旦爆发火灾,很快就会蔓延到整个区域,无法有效控制。

如今,公园的防火政策是禁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的火灾,但如果是自然发生的火灾,只要火势没有失控,没有威胁到人类和建筑,他们就会听任这些火苗自生自灭。甚至,公园的工作人员会故意把一部分存在火灾隐患的死亡树木烧掉,人为地烧出来一些隔离带。

因此,防范森林火灾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地先放一把火。

加班 VS 死亡,你会如何选择?

正常的职场工作中,你或许有加班、有应酬、有争吵、有哭泣……可是应该没有直面生死的危险,而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消防员却有。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加班的痛苦,可是却没想过这些牺牲的消防战士死亡前的笑容。

面对无法选择的死亡,你尚且如此。那么,人为的加班也就不足影响到很大的范围了。

这时,回想现实的工作,你们是多么的幸福。至少有亲人的陪伴,多了一些呼吸时的凝想,少了许多未完成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375 字

+ 加入清单

苏炳添原本就学习成绩不佳,他上了体校后,家里人都很高兴,他自己也很高兴。但是,苏炳添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面对刻苦的训练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在体校,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还要跑十几公里,有时候还得带着沙袋,可比读书的时候苦多了。

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苏炳添,突然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地方,不久便开始想家了。由于是转校生,没什么朋友,他的委屈无人诉说,只能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情绪不佳,导致训练成果也不显著。彼时能跑市里第一的苏炳添,在体校考试时,成绩居然在中下游,实在让人不解。

看到苏炳添的成绩后,体校老师非常失望,随后便开始忽视起这个小伙子,苏炳添察觉到这一变化,内心也非常委屈。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他想吃妈妈做的饭,想跟着表哥在田里奔跑。这个15岁的小男孩,自小在田里无忧无虑地长大,从未曾想过未来,更未曾想过为中国人争光。

那时的苏炳添只知道,体校剥夺了他的自由,剥夺了他曾经的快乐。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早上,他偷偷跑出了学校,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回到村子里,看到母亲在田间劳作,苏炳添一把抱住母亲,嚎啕大哭。这几个月受到的委屈,他一股脑朝着母亲哭了出来。母亲几个月没见到儿子,看到苏炳添身形消瘦,身上还带着伤,也心疼不已。苏炳添告诉父母,不想再去体校上学了,那里太苦了,比上学苦多了。父亲得知原因后,怒火中烧,差点要暴揍他一顿,幸好母亲拦了下来。另一边,体校老师也慌了神,原本以为苏炳添只是偷跑出去玩,但到了晚上却迟迟不归。老师们搜遍了整个中山市,还联系到了体育老师杨永强,也没有找到苏炳添的身影。杨永强赶到苏炳添家中已经是凌晨,见到苏炳添时才放下心来。随后,杨永强又赶回镇里,在共用电话亭给苦苦等待的体校老师回了电话。

苏炳添一连在家待了几日,杨永强又带着体校的老师来拜访他的父母。体校老师连连自责,称是自己和学校的责任,没能照顾好苏炳添,差点酿成大祸。然后对苏炳添的母亲说,他是块练短跑的好苗子,假日时日定能出人头地。母亲不放心把苏炳添再交给体校,后来请来了已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表哥蔡建发。表哥劝解母亲,为了苏炳添的前途,现在吃点苦不算什么。苏炳添看着优秀的表哥,“超越表哥”的梦想再次燃起了他的斗志,于是决定回到体校,继续参加训练。

就这样,苏炳添又回到学校,再次扬帆起航。

在学校,苏炳添一直是个内向的孩子,不爱和人讲话。兴许是老师叮嘱过,以前同在一个宿舍的同学,对苏炳添也热情了起来。

他也愿意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朋友,和老师交流,逐渐恢复了往昔的活泼。情绪好了,吃的饭也多,苏炳添感觉浑身又充满了力气。他在训练中也变得积极,成绩稳步提升。老师也发现,苏炳添是个自律的好孩子。训练要控制饮食,放假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胡吃海喝,苏炳添却坚持合理饮食。每天早上五点的训练,他从不迟到,甚至就连放假也坚持五点起来训练。天赋加自律,那肯定就等于成功了。

有一次苏炳添见到表哥,问表哥100米最快能跑到多少秒?表哥跟他说11秒;苏炳添说,那也太轻松了。表哥不相信,要他现场演示。苏炳添二话不说,和表哥来到村里小学的百米赛道,表哥拿着秒表替他计时。当秒表定格在10秒75时,表哥张着大嘴哑口无言,十分震惊。

苏炳添从小超越表哥的梦想,也终于实现了。这次奔跑更加坚定了他心中的信念,那就是跑的更快。既然已经超越了表哥,那就超越自己。毕竟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站上机械臂,面向茫茫宇宙,目之所及是璀璨银河,环绕身边的是光焰夺目的“天宫”。

这曾是刘伯明脑海中的画面,现在,梦想即将照进现实。6月17日,他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第二次进入太空,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

按照计划,飞船将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预计将在天和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对刘伯明来说,出舱并不陌生。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他与翟志刚和景海鹏配合,共同完成我国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当时,刘伯明和同伴在打不开舱门、轨道舱火灾警报的“惊心动魄”后,最终让五星红旗在宇宙中飘扬。

这次飞行任务更加复杂,航天员需要多次出舱,出舱时间也将大幅增加。“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地面专业人员的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将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刘伯明这样说。

1966年9月,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的一户普通农家。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的他,和其他孩子没有太多不同。

在父亲刘志生看来,刘伯明最大的特点就是调皮,爱拆东西。他曾向媒体讲起刘伯明小时候的趣事:当时家里并不富裕,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收音机。有一次,刘志生发现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刘伯明把收音机拆成了零件,气还没消,就看到儿子快速把收音机重新组装,而且还能正常收听。

刘伯明成为航天员后,他的父亲再讲起他小时候的调皮经历时,总是会透出骄傲,因为儿子的聪明让他一路走出农村,进入飞行员大队、航天员大队,让他在家人难以想象的光荣事业中发着光。

1983年,刘伯明考入依安一中读高中。当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这给一个农村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给家里省点钱,刘伯明没有住校,而是选择了跑校(走读)。

骑着家里低价买来的二手破旧自行车,刘伯明开始了每天近20公里的跑校生活。从刘伯明家到学校,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颠簸不断、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溅得满身是泥水,冬天道路结冰,骑行难上加难。在刘志生的印象中,“披星戴月”是儿子跑校期间的常态,天不亮就要出门,天黑了才能到家。

依安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刘伯明高三时的班主任张福林,二十多年后仍然记得,刘伯明骑到学校时经常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白霜,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他是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最肯吃苦的孩子。”在张福林看来,辛苦的跑校生活也让刘伯明的身体更加结实,意志更加坚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里面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品质,最让我敬佩的是第八位官东。

官东是一个海员,他很有责任感。一天晚上,海上东风做起,天上乌云弥天,东方之星被击落,东方之星的轮船落入海中,使船上的所有人都落入海中,海员们立刻出动,官东他不想让其他队友去冒险,就像一个人去,他第一次下海,在黑暗中找到了,救上来一个老奶奶,第二次下海的时候,有队友陪他去,他很不情愿,可是官东一下海,就被信号绳缠住,官东为了救人,把信号绳给剪了,把信号声剪了,就等于把原路返回的机会丢失了,官东为了去救人,从来不想自己的生命,队友已经救上来人了,只有他还在黑暗中摸索,大家都着急的等待,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他的氧气瓶被卡住,他努力挣扎着,因为氧气不足,他想立刻上岸可是氧气瓶太重,所以他把氧气瓶扔了,憋了一口气,到了海面。

官东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为了帮助别人不顾一切、也不想一切代价,舍生取义。我也有这样的小事。

一天,王志辉向我借笔,我毫不犹豫地说:“我的笔多着呢!我一会借你的,”我什么也没想,吃完早饭,他找我来要笔,可是我却迟迟不肯给,我心想:我给他,他还会给我吗?转念又想:他肯定会给我的,不就是一根笔嘛!我还是给了他笔吧。我内心纠结着,最后还是给了。

官东是为了朋友而不顾一切的,而我只是一个借笔得一个小事,都没有像关东一样,我以后一定会向官东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__年10月因病过世。

20__年底至20__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离异)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他在半决赛以9秒83小组第一的成绩进入决赛。虽然在决赛中只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但是已经创造了历史,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黄种人站在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赛场上,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

9秒83的意义到底有多伟大呢?我们还得从86年前的一个世界纪录说起。1935年美国的黑人田径明星欧文斯,创造了100米跑10秒3的世界纪录。当时的医学界就给出了这样一种言论说,人类肌肉纤维所能承受的运动极限绝对不会超过10米每秒。那第一个打破它的是谁呢?是吉姆·海因斯跑出来9秒95,于是在以后跑进10秒成了所有运动员的目标。从首个跑进10秒的吉姆·海因斯,到下一个卡尔·刘易斯,再到如今的闪电博尔特,百米项目基本上全是被黑人垄断。而我们黄种人到20__年,才出现了苏炳添这个9秒99突破10秒大关的第一人。

到现在,上过太空的地球人已有近550人。不过,百米跑进10秒大关的地球人不超过134人。这次百米决赛除了苏炳添都是清一色的`黑人,连一个白人也没有。从生物角度来说,黑人的白肌纤维含量90%以上,四肢长而有力,臂展较大,跟骨大,脚底厚而多肉,弓形脚,落地的时候缓冲性能更佳,相对而言,确实跑得快跳得远。

但即使是黑人有了这么大的基因优势下,从第一届奥运会开始,也就是1896—1984年的20届奥运会,88年也只有两个人跑进了10秒,百米10秒一直是全人类的挑战。这么多年,亚洲进10秒的只有4人6次,苏炳添跑了3次,他这次跑了9秒83,把亚洲纪录带入了世界短跑领域的顶尖行列。

“苏神”是这次决赛场上唯一的80后,很多田径运动员基本上在25—28岁左右就退役了,但32岁的他还能去刷新新的亚洲纪录。他不像腿长手长的博尔特,跑到百米终点只需要41步,他需要48步,他虽然是第6名,但他更是全世界的第6名,中国的第一名!

亚洲飞人——苏炳添,真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212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现场,苏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

9秒83,超出了苏炳添的极限9秒85!

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国速度!

9秒83,全球百米比赛速度榜第12名!

从此,苏炳添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头衔:

首个进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亚洲飞人”,究竟是什么,支持他跑到奥运百米决赛的现场?

小镇跑出来的“短跑天才”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口有商有量,日子虽然并不富裕,但也过得和谐惬意。

苏炳添小时候这么爱跑步,是因为妈妈也酷爱跑步,苏妈妈是当年古镇“跑得最快的人”。

苏炳添最喜欢和小伙伴比快,玩捉迷藏、红绿灯游戏,都是他抢第一。

他的11个表兄弟中,有5人曾是田径运动员。

苏炳添从小就喜欢追着表哥蔡建发屁股后边跑,表哥当时是全中山市的冠军,苏炳添总跑不赢他。

苏炳添却越挫越勇,以“跑赢表哥”为目标,经常拉表哥一起比赛。

初二的时候,苏炳添成绩不是很好,“补课”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学比赛摸篮球框,他一下子摸到了最高处,被路过的体育老师杨永强看到了。

杨永强老师问他:“愿不愿意练体育?以后就不用补课了。”

听说不用去“补课”,苏炳添开心极了,马上就答应了。

苏炳添刚开始练的是跳高,一次体育课的短跑比赛,他轻轻松松就甩掉了受过专业训练的田径队同学。

当时没有人练100米短跑,苏炳添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校田径队的短跑队员。

15岁的苏炳添瞒着教练参加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还拿了个冠军,跑出11秒72的好成绩。

杨永强惊喜万分,对他说:“不用练了,直接去比赛!”

苏炳添,很快就从小镇来到了中山市体育学校,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纵使前路坎坷,也要咬牙坚持

一开始,苏炳添难以适应严格的体育训练,在体校,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还要跑十几公里,有时候还得带着沙袋。

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地方,又是转校生,苏炳添没有什么朋友,有苦无处说,情绪一直低落。体校考试时,他的成绩不怎么好,教练也开始冷落他。

终于有一天,他偷偷坐车跑回家,告诉父母不想上体校了。父亲本想揍他一顿,被母亲拦下来。

后来,体校发现苏炳添不见后,马上找到杨永强老师一起寻人。杨永强在凌晨才找到苏炳添。

杨永强带着体校老师劝苏炳添回校,这时,苏妈妈却犹豫了。

表哥蔡建发劝她:“为了苏炳添的前途,现在吃点苦不算什么!”

表哥已经是一名专业运动员,看到他,苏炳添又重新燃起了“超越表哥”的梦想,他又回到了体校。

从此,苏炳添不再怕吃苦,他也向队友敞开心扉,互相交流,最重要的一点,他特别自律。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训练要控制饮食,苏炳添一直坚持合理饮食。

家庭聚会的时候,苏炳添从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和西瓜,不喝橙汁,更不会喝酒。

作息上,苏炳添坚持5点起床训练,从不迟到,晚上10点准时睡觉,放假也如此,几年如一日。

吃苦耐劳加上严格自律,苏炳添迅速调整好状态,进步神速。

有一次,表哥说他100米最快能跑到11秒。

苏炳添说:“那也太轻松了。”

表哥要求他现场演示。

他们来到村里小学的百米赛道,表哥掐秒表。秒表一停,表哥震惊地看着那“10秒75”,说不出话来。

那天,苏炳添实现了“超越表哥”的梦想。

“战胜表哥”之后,苏炳添想走向更大的赛场,挑战自己。

在香港对抗赛上,苏炳添收获了100米和200米比赛的冠军。仅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苏炳添就接近了健将级运动员的水平。

年底,苏炳添拜别恩师宁德宝,进入广东省田径队,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短跑运动员。

进入省队后,苏炳添进入了魔鬼式的训练。

每天要五点多起床,晨跑5000米,吃完早饭,又要进行体能训练、负重跑训练、技术动作训练,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繁杂而枯燥。

苏炳添感觉太累,太困了!

最关键的是,苏炳添来到省队,又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连广州的公交车都不会坐。

他不认识人,感到很孤单,特别想家,有时觉得自己都待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偷偷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个星期后又回来。

回来之后的苏炳添一门心思扑在跑步这件事上,他也逐渐显示出他的天赋,不断向前,不断突破。

苏炳添师从的教练是袁国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速度”的代表人物

刚入省队的时候,苏炳添每天认真刻苦训练,但是成绩没有进步也没有倒退,他告诉教练他真的练不下去了。

袁国强教练就对他说:“你再坚持一下,后面有一个比赛,马上就可以检验一下自己了。”

苏炳添决定再坚持一下。

所谓“名师出高徒”,两年内,苏炳添斩获了男子60米、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的三枚金牌。

凭着优异的比赛成绩,苏炳添20岁的时候,进入了国家队,他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当年以11金的成绩称霸“田径短跑界”。

荣誉与伤痛并存,突破极限

运动员荣誉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伤痛,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战胜这些伤痛,也就突破了自己。

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夺冠后,苏炳添突遭病痛折磨,上半年基本没有什么比赛。养伤期间,他还在不断地进行力量练习。

伤痛并没有阻碍苏炳添的速度,适当的反而让他爆发更强的潜能。

年底的广州亚运会,苏炳添拿下男子4×100米的冠军金牌,这枚金牌时隔20年再度回到中国接力队。

莫斯科世锦赛中,苏炳添因抢跑被罚下场,而同年比赛的张培萌却跑出了10.00秒,追平日本选手伊东浩司跑出的黄种人最快纪录。

“抢跑罚下场”那一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甚至有的时候裁判还没有开枪,他却总觉得“枪好像已经响了”。

打那以后,这一幕就成了苏炳添心里的一道坎,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幸运的是,苏炳添遇到了他现在的外国教练兰迪-亨廷顿,这个教练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让苏炳添慢慢找回了自信。

兰迪-亨廷顿是个“多事的老头”,他原来是中国男子跳远队的教练,那时经常去短跑组提意见,苏炳添从中获益良多,后来兰迪-亨廷顿就成了他的专属教练。

亨廷顿经过研究,找出苏炳添百米跑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起跑很快,但是在50米到60米的时候,容易打乱节奏,力量和速度也逐渐下滑。

全球百米记录前10名都是跑进9秒的非洲后裔选手,跑进9秒,是亚洲人的极限。

亨廷顿说,苏炳添想要突破极限,最关键的是改变他的起跑习惯--由左脚起跑改为右脚起跑。换句话来说,就是重新学跑步。

这个改变存在很大风险,苏炳添很有可能毁掉他十几年的运动员生涯。

但是,他坚持这么做,决定改技术的那一时,他就做好了退役的准备。

苏炳添听从亨廷顿教练安排,远赴欧洲改技术。

改技术的过程中,苏炳添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开始,他连女运动员都跑不过,加上年纪越来越大,他的职业运动生涯遇到了瓶颈。

他每天逼迫把左脚放前面,故意让右脚发力,虽然极不协调。脑海里也在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甚至睡觉都是在跑步。

休假期间,他竟跑去训练基地外的森林“追兔子”,把每个兔子洞都摸得一清二楚。

这样“高强度”的练习下,苏炳添很快掌握了新的技术。

在美国尤金站中,26岁的苏炳添跑出了9秒99,跑进9秒关口,成为“亚洲第一飞人”。

领奖那一刻,苏炳添致敬刘翔,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身披五星红旗,跳上领奖台。

退役了,再战奥运

长期的征战比赛,高强度训练,让苏炳添身上多处带伤。

短跑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大多在28岁前,20__年,苏炳添选择了退役。

但是他还有两个愿望没有实现:突破亚洲人的极限9秒85,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的决赛场上。

所以,为了进入奥运会的百米决赛,苏炳添坚持继续比赛,让自己回到巅峰的状态。

宣布退役的两年内,苏炳添再次为国家贡献男子100米3金,男子60米1金1银。

由于疫情的影响,20__年的东京奥运会推迟到20__年举行。

训练期间,苏炳添曾出现两次大伤。

第一次是田径亚锦赛前,一次力量训练中,苏炳添腰部肌肉拉伤。

苏炳添晚上睡觉时,腰部还隐隐作痛,就像一根刺在上面。

他积极出国就医。在美国养伤期间,想到自己的年龄和久病缠身,苏炳添曾一度想放弃比赛。

队医朱志伟开导他:“你属蛇的嘛,蛇都会冬眠的,人的状态也有恢复周期,不如等春天来了再考虑。”

就这样,苏炳添回国康复养伤,继续参加当年的钻石联赛上海站。虽然表现不理想,但是,苏炳添还在坚持,他一边调整状态,一边比赛。

第二次受伤是苏炳添在一次力量训练中,不小心拉伤左肩,短期内很难恢复,幸好没有伤到关键的腿部。

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东京奥运会,从那时起,苏炳添就进入了较长的恢复调整期。

20__年8月1日晚,万众期待下,苏炳添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现场,而且超水平发挥,跑出9秒83!

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刘翔第一时间发微博祝贺他:封神!9秒83!

苏炳添也完成了交接,成为中国新一代“飞人”。

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收获跑得最慢的“爱情”

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苏炳添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论文。

8 月 1 日,苏炳添一篇名为《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m 短跑:回顾与展望》的论文在社交网站走红,网友纷纷感叹苏炳添亲自为论文 " 跑数据 "。

暨南大学毕业后,受学校聘请,苏炳添决定留校任教,成为体育学院的一名副教授,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东京奥运会上“一战成名” ,苏炳添也成为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

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却收获跑得最慢的“爱情”。

20__年10月10日,苏炳添与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完婚,结束16年的“爱情长跑”。

初中时,苏炳添贪玩不好学,林艳芳是组长,每周就负责催他交作业。

“女神”林艳芳有很多爱慕者,唯独和苏炳添“传纸条”,后来,他们改用“日记传情”。

苏炳添进入国家队后,两人极少见面,只能通过打电话联络,这一打坚持了十几年。

20__年7月11日,苏炳添的儿子小天天出生。儿子出生那天,他还没有从瑞士回国,网友调侃“亚洲飞人第一次输了,跑不过儿子!”

现在,苏炳添一完成比赛,就坚持回家陪儿子,喂奶、换尿布、哄睡、带娃出去走走,“亚洲飞人”秒变“奶爸”。

在一次采访中,苏炳添说:“我有一个梦想,在我孩子有认知能力的时候,让他的妈妈带他到现场去看一次我的比赛,让他永远记得自己的父亲最辉煌的一瞬间。”

今年东京奥运会,他让妻子和儿子看到了他“封神”的时刻!

虽然未在决赛中拿到奖牌,但苏炳添觉得虽败犹荣。

赛后他也在微博上留言:

“以9秒83进入奥运会决赛圈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决赛的9.98也没有遗憾,因为这就是我的最真实水平!”

东京奥运会,很有可能是苏炳添的最后一站,也许未来,他会以新的身份,再次回到赛场上。

祝福这位“亚洲飞人”,愿他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飞人”,带领中国田径队走向另一个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266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高的一句校训。

在笔者的心中,华坪女高的的师生们垒石而成“高山”,而不忘初心的你,就是屹立在那“高山”之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千里冰霜脚下踩”的坚定意志,完成了一个让世人景仰的人生伟业。

华坪女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难以为继到全国闻名,你带领全体老师,用4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用分秒必争的拼搏,用十二个寒来暑往,帮助1804名山区贫困女孩,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在大山里,你用一所没有门槛的女高,改变1800多名山区女孩的命运同时,也将在未来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唤醒百花齐开放”的高尚情操,唤醒无数贫困山区无助少女的人生向往。

从办学之初的96名学生,到今时今日闻名遐迩的“全国第一女高”,你让多少穷乡僻壤的少女实现了人生梦想?而为了不让一名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12年里,你步行着翻山越岭劝学,坐着拖拉机、摩托车家访。为了助学,你走遍了丽江边远山区的每一个村寨,并曾为此摔断过肋骨……

你为华坪女高付出了一切,甚至不顾生死,但你从来不求回报。这一切,只为换取贫困山区那些逆境中的女孩,得到一个光明的未来。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坚强品格,把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变成世人仰慕的“魅力学堂”。

20__年9月1日,华坪女中只有一座教学楼,迎来了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6名贫困女孩在此就读……由于没有入学门槛,摸底考试有的学生数学才考了6分!面对这样的学生基础和办学条件,你却坚定地许下誓愿:三年后,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努力上一本二本!当时,在所有人看来,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你说到做到,三年后,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从此“一战成名”。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坚定信仰,把自己锤炼成乘风驾雾的领头雁。

华坪女高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9名辞职。眼看学校快要办不下去,当内心无比焦灼的你,了解到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名是党员时,终于找到并肩战斗的力量。

于是,你在学校的墙上画了一面党旗,并写上誓词,当举着拳头重温誓词时,你对同志们说:“我们有6个党员,如果在抗日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阵地都不会丢掉!”

使命在身,丹心向阳。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之际,你想到了党,你想起了入党誓言,这就是你,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你弱小多病的身躯,藏着对学生无尽的爱,藏着对党无限的忠诚,藏着对人民教育事业无比刚强的使命与担当。

梅开“高山”分外香。你说,你最爱唱《红梅赞》,你一路走来,一路高唱,唱着唱着,你就把自己唱成了昂首怒放的那株“梅”,你就把自己唱成了香飘云天外的那株“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张顺东和李国秀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的村民。今年47岁的张顺东因年幼时被高压线电伤,失去右臂,双脚受伤严重。而李国秀先天就没有双臂。两人在张顺东19岁时结为夫妻,并在往后的日子里“互为手足”,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结婚后,生活中的困难相继而来,两个孩子的出生也让这家人的生活愈加艰辛。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通过平时运输力所能及的物品,减轻家庭负担。李国秀则靠双脚在地里劳动,配合丈夫完成拔菜收菜、打整土地等农活,通过不断练习,学会用脚绣花、写字。

“我的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双手长在了心里。非常幸运,我们走在了一起。”张顺东始终很感谢有李国秀的陪伴,两人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将日子经营得越来越好。

“我的脚在几次手术之后还是非常痛,但为了这个家,为了生活,我不得不站起来。”张顺东告诉记者,自己的脚做了手术后依旧行走困难,现在伤口不时化脓,更是难以下地干活,“但为了这个家再难还是得要往前走”。

身体不便的夫妻二人,同样承担着普通中年夫妻的生活压力。上有80余岁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一双儿女需要照料。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后,两个侄女由张顺东夫妻照看长大。他们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将孩子们培养长大,看着大侄女出嫁,陪伴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如今,张顺东通过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做起了电商直播,妻子的刺绣也越做越好。两人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在家中帮助夫妻俩一起做电商,将面条、蜂蜜等云南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出去。

张顺东、李国秀的事迹,给村民们脱贫致富,走上乡村振兴道路做出了榜样。“我们过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希望带动更多的村民通过电商平台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张顺东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应该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听了报告后,自己会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带领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朱彦夫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转变作风,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临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己深深地感觉到,与朱彦夫同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样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改进。在朱彦夫的现实人生中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却从未有失败和苟且。他外在的残缺无妨内在的完整,他内在的完整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打动人心的抒情。与其说朱彦夫高尚,不如说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对于活着的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们眼中的幸福恐怕与朱彦夫内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笔者想,朱彦夫一定自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度,来自他以强大内心启发他人的参悟,来自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来自他的审美人生激发着更多的人进行一场生命的反观自照。

朱彦夫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有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实践一个人民公仆的忠诚誓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感动中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晚会1月20日在北京录制,马旭的颁奖词由策划刘凯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执笔撰写。

对于马旭,我们强调以最朴实的形式来表现,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们就是非常朴实地把她的事迹呈现出来,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中)和白岩松、敬一丹商量给马旭颁奖环节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白岩松和敬一丹20xx年来一直是《感动中国》的主持人,今年敬一丹已经退休了,很少主持节目,但是对于《感动中国》她非常认真。这次,正在照顾生病母亲的她,专程从外地飞回来主持节目。白岩松和敬一丹的主持词都由他们自己亲笔撰写。他们说,虽然每年主持很多节目,但《感动中国》一直是他们最期待、最看重的节目。他们的主持词、现场采访,全部都是他们独立完成的,他们不希望策划团队代劳协助。栏目组每个人都是这样,为《感动中国》倾尽全力,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参与节目制作,倾尽各人专业能力的最大限度来完成每一个环节。

和马旭面对面:老人的质朴、倔强让节目组成员落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我没上过大学,但这段经历能改变人的命运。如果能帮助孩子们上大学、改变命运,真的是一件挺幸福的事。”镜头里的王娅,消瘦的脸庞布满皱纹,此时却绽放出欣慰而温暖的笑容。这个笑容定格在20__年2月16日,66岁的她被癌症夺走了生命。这位普通的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职工,被推选为“中国好人”。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时,王娅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走进全国总工会机关,为来自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的工会干部和一线职工上了一堂特殊的主题教育课。

在1989年之后的30年里,用大部分工资和积蓄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7年无偿献血,6次给灾区捐款;身患癌症,却放弃治疗,在生前把唯一住房赠予助学基金;临终时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将遗体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王娅的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报告会现场,一部纪录短片展示了王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品质。报告团成员,“时代楷模”张黎明、王娅徒弟赵颖、大学生张宁宁、《光明日报》记者邓晖分别作报告,甘肃受助学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王娅的思念之情。他们用真诚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王娅的生前身后事,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一个鲜活的王娅。

“我一生行善,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王娅弥留之际留给受助孩子们的最后一段话,散发出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聆听报告会的干部职工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王娅用生命做善事,用爱温暖贫困学生的心,她的大爱初心、高尚品质和价值追求值得广泛弘扬和传承,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用实际行动践行王娅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王娅已去,但她激起的“爱心涟漪”还在继续。据了解,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已向全国能源化学地质职工发出呼吁,开展向王娅学习活动。在王娅奉献精神的鼓舞下,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员工踊跃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已向兴华基金会捐赠157万余元,用来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同时,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启动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海胜归来,雄鹰返乡,英姿飒爽处,争睹争睹,满城尽说聂英雄。

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的我省枣阳籍航天英雄聂海胜回归故里,出席颁证典礼。两天来,英杰所到之处,万众瞩目,成了街巷啧啧夸赞的焦点人物,又掀起一阵“聂旋风”!

有一种追逐总是让人翘首,有一种标杆总是让人仰望,有一种楷模总是让人致敬,有一种精神总是让人激昂。

这是因为,以聂海胜为代表的优秀荆楚儿女身上的责任、理性、坚毅的光芒,指引着普通人前行的方向,榜样让人找到向上的励志力量,因而显得备加亲切可感。

京剧宗师谭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学子两度用音符打动央视,武钢撑起北京鸟巢,“武汉舰”护航索马里……

为什么这些“传奇”总是让我们津津乐道?并不是名人效应让我们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为自己脸上贴金。

是因为这类“湖北造”的人杰,根植于荆楚的地灵。历历在目的,是他们曾跟我们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历历可数的,是他们从我们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脱颖而延伸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们的伟大,他们的神奇,都所来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没有丝毫“如隔云端”的缥缈。因为“水有源,木有根”,他们成长的经历,是荆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顺着他们走过的路,可以孵出新的希望、复制新的成功。

他们在璀灿之前,也是平凡的,从小草长成大树,从小鸭变成天鹅,是因为付出更多。

聂海胜也好,其他荆楚骄傲也好,总是让我们不知疲倦,常见常新,就是因为身边熟悉的风景有着借鉴的便利,激励着荆楚子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曾跟大家一样生在这块土地长在这块土地,他们能之,后生亦能之!

这就是聂海胜让人欢呼的意义吧。惟楚有才,英杰辈出,愿我楚天,星光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发射在即。继聂海胜和翟志刚之后,刘伯明作为“神舟六号”的梯队航天员成为“上天”的又一热门。近日记者了解到,刘伯明也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家住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距离翟志刚齐齐哈尔龙江县郊区何家楼的家,只有180多公里。今天记者造访了他的家乡,去倾听一个航天员成长的故事。

他有一个爱动脑筋的童年

10月11日晚,记者经过20多公里的土路的颠簸,才来到了刘伯明父亲刘志生的家——一栋典型的东北农村的矮平房。刘志生的家非常的简陋,家里人都在等待这刘伯明最后能否“上天”的消息,电视机始终停留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时刻关注着“神六”的最新情况。说起刘伯明,刘志生说其实刘伯明和其他小孩没有两样,也比较调皮、淘气。如果说到不同便是刘伯明虽然淘气,但却很少和同龄的小孩玩在一起。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刘志生还说,刘伯明小时侯爱动脑筋。那时他在家里的最大特点是爱拆东西,他经常把家里的收音机拆了再装上,有时甚至他自己能琢磨安装个小风扇什么的。

为给家里省钱放弃考大学的机会报考飞行员,不想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据刘伯明高中时的班主任、现在他的母校依安一中的校长张福林介绍,当时刘伯明在他们班级一直学习很好,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的前三名。以他的学习成绩,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学;但是他为给家里省学费,高中毕业后他就报名要当飞行员。据他的父亲刘志生说,由于儿子的身体一直很好,他在参军体检时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他的学习也很好,所以他顺利考上了飞行员。

刘伯明先是在长春飞行学院学习,之后到牡丹江初教机场学习实验,然后他又在锦州飞行大队学习。由于他各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1991年,他开始独立单飞,并独立驾驶歼八飞机。这期间,他在1995年度,因工作中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正是由于他各方面表现得很出色,在1998年,他与翟志刚等人一起被选为航天员,开始了他的穿刺苍穹之梦。

校长相中当了女婿

刘伯明的妻子与他是依安的同乡,目前也在航天领域工作,现在是一名秘书。说起这段姻缘,还挺有意思。

当年,由于刘伯明以出色的成绩考上飞行员,当时一中的校长,也就是他后来的岳母就十分喜欢他,尤其是欣赏他人聪明、诚恳、有上进心,就有意将女儿张瑶嫁给他;后来就找人给从中牵线。结果一介绍,两人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人经过几年的相恋,最终结婚。

如今两人的女儿也已经12岁了,十分可爱,在北京上学。据刘志生介绍,每回儿子往家打电话问候父亲的时候,小孙女总要与爷爷唠一段,问爷爷的身体如何,生活咋样,她好想好想爷爷。每回听到孙女这样一说,刘志生说,他感觉真得很激动,也很高兴,他说他非常喜欢这个乖孙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9月16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副总工程师刘站科应邀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了“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报告。报告会由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科学技术处、校科协共同主办。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出席了报告会,国测一大队纪委书记尚小琦、办公室主任张琛与会,主办单位、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领导,遥测院全体教师、教职工党员、本硕博新生和学校研究生代表共460多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遥测院院长金双根主持。

王尧首先代表学校对国测一大队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他们从珠峰高程测量战场凯旋、紧张进行数据处理的百忙之时,能走进南信大。他说,在南信大建校60周年之际,莘莘学子扬帆起航之时,邀请英雄集体国测一大队来到校作报告,意义重大。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光荣事迹,生动诠释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王尧副书记说,珠峰高程测量是一项彰显我国测绘技术水平的国家工程,是一次科学精神、“中国精度”的攀登,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值得师生不断学习和弘扬,激励我们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为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

在一段感人至深、记录20__珠峰高程测量登顶实况视频之后,李国鹏队长开始了他的报告。李队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国测一大队的情况,大队成立以来,七测珠峰、两下南极、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1次踏入新疆沙漠腹地、5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精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国际测绘地理信息舞台上,展示出了中国力量。他描述了三代测绘人,在面对严寒、饥渴、匪患等生死关头,为了国家利益做出的不悔抉择,重点讲述了“七测珠峰”的感人往事。在20__年珠峰高程测量过程中,为了得到精确数据,有队员在峰顶高寒中摘下手套操作仪器;有队员在峰顶无氧停留1个半小时完成任务;有多名队员在7千米高寒高海拔环境中坚守九晚十天;为保障国产重力仪器准确工作,仪器住在帐篷中心,队员守护在湿冷的帐篷外围;临时党支部在两次受阻,登顶机会窗口逐渐缩小下的无畏选择与奋勇攀登。珠峰测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气象观测、后勤保障、仪器仪表设备等每一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丝丝细节、一个个画面,无不贯穿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团结奉献、勇于牺牲、奋发图强等革命精神的鲜亮底色。国测一大队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乃至抗疫精神一样,成为党在不同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汇聚成为国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总篇章。

刘站科副总工围绕珠峰测高的技术方法为中心,介绍了珠峰高程测量的历史历程、技术方法以及他的感想与思考。他说,在珠峰测高的历史历程中,我国早在18世纪初就进行了测量。围绕着珠峰高程,历就有许多科学争论和国家角力。因此,犹如家长关心自己孩子身高一样,不断进行高技术水平的测高意义重大。精确的高程数据依赖于GNSS卫星测量、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不但彰显我国测绘技术的水平,也为相关学科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工程。他还介绍了此次测高已取得的全面使用北斗导航系统、峰顶测绘仪器全部国产化、首次获得高精度峰顶重力数据、首次获取峰顶高精度气象观测数据等技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在艾滋病监区工作,可毛卓云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手套,面对面与在押人员谈话、交流,有时还免不了发生身体接触……举动看似“另类”,实则大有深意。

因为毛卓云发现,这些艾滋病在押人员内心很敏感、脆弱,情绪也极不稳定,他们害怕被冷漠和歧视,渴望被关爱。聊聊天、拍拍肩、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对在押人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安慰。

有一次,一名在押人员得知自己的判决后,情绪失控,在监室内自伤自残。“当时他脸色发白,双手冰凉,对人生充满了失望、怨愤。”毛卓云用了很多办法安抚,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冒着被攻击,甚至被传染的风险,毛卓云走上前去,把他拥入怀中,才令他的情绪渐渐平复。

毛卓云还想方设法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引导他们重拾自我;向他们传授病理学等知识,帮助在押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并为他们申请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教导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曾经的一位在押人员陈某回忆:“自从我得艾滋病后,连亲朋好友都躲着我,可毛警官却像父亲一样教育我,我怎能不认罪悔过,好好改造?”

善意,温暖了冰封的内心,感化了盼归的心灵。12年来,毛卓云的监区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当代先进人物事迹_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中国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908 字

+ 加入清单

朱彦夫,在_过程中,失去了双手、双脚,左眼失明。他身残志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迟浩田上将专程看望他时,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一部长达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使他成了全国的新闻人物。近日,笔者专程赴山东沂源县,采访了朱彦夫。

特残英雄赢得幸福爱情

1947年,山东省沂源县金星乡张家泉村15岁的朱彦夫光荣参军,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1950年,_战争爆发后,他奔赴朝鲜战场。在二五0高地狙击美特种师的激战中,他失去了双手、双脚,左眼失明,身受7处重伤,住进了泰安荣军医院。

入院后,他想起自己已成为一个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人,不由得对生活和前途悲观失望,多次自杀,因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而未遂。“在祖国和事业不需要你献出生命时,自杀就是背叛祖国、背叛党啊!”医院马政委的一席话一下子让他清醒过来。从那后,他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从1950年到1956年的6年中,先后做了47次手术。

1956年,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谢绝了组织送他到疗养院生活的决定,坐在一辆破旧的独轮车上返回家乡后,他年老多病的母亲不禁黯然神伤,说:“儿啊,娘身板不好,实在是拉扯不过来,娘怕养活不了你啊,你还是回疗养院去吧!”望着母亲瘦弱的身躯,他深知母亲的苦衷。

一天夜里,他在窗下对住在另外一间房子里的老娘说:“娘,疗养院里来车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门锁上吧!”老母亲蹒跚地走进小房子里,划着火柴照了照床上,没有人。她喃喃自语:“老天爷保佑俺儿活得好好的”然后锁上了房门。躲在一个破筐里的朱彦夫听到母亲回房的声音,才艰难地爬回床上。从此,10来斤生地瓜干,半盆水伴着他度过了一个月。最后水没有了,地瓜干没有了,他饿倒在房门边。也许是老天爷格外垂青这位不幸的年轻人,他命不该绝。几天后,当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的武宪德前来看望朱彦夫,听老人一说,立即意识到出事了,撞开小房门后,见朱彦夫已昏死在渗进的雨水里经过抢救,朱彦夫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当武宪德与妻子说起此事时,他的侄女_在旁边听得泪水涟涟。几天后,她执意让姑父带她去看望朱彦夫。一进门,就见朱彦夫正用腋窝夹着两副拐杖艰难地走动,每移动一步,都显示出他的顽强毅力。跌倒了,爬起来,双腿和双臂的断截面摔得鲜血淋淋。_被这种精神深深震撼了。“俺扶你!”她脱口而出,并快步冲上去扶住欲倒的朱彦夫。

回去的当天夜里,这位生性倔强的姑娘失眠了。在她的脑海里,始终是朱彦夫艰难地煅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景。“他是人民的功臣,俺有责任照顾他!”这晚,她下定了决心。

次日,她把这一想法向父母亲和姑父讲了。然而,父母不无担忧地说:“你嫁给他,今后咋样活?这可不是小事,你得想清楚。”_动情地说:“朱彦夫是功臣,这么可怜,俺心里难过啊!俺身子壮实,到生产队挣工分,能养活一个家。他为了保家卫国,把双手双脚和左眼都搭上了,为了他,俺受再多的苦又算了什么呢?爹,娘,还有姑父,俺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他活得好一点啊!”面对此情此景,忠厚老实的爹娘还能说什么呢?武宪德局长深思良久,说:“孩子,你的心思我懂,可婚姻大事不能一时冲动,要慎重啊!”“姑父,俺是反复考虑过的,俺一辈子也不后悔。”“好吧,我过几天跟朱彦夫说说。”

朱彦夫一听武局长提亲的事,目光一亮,但马上又暗了下来。“武局长,俺是个废人,不能连累她。”不管武宪德怎么说,朱彦夫就是不松口,武宪德回去后把情况如实告诉了侄女。_说:“姑父,他怕拖累俺,俺明天到他家去亲自和他说。”

_还是不由分说地来到朱彦夫的家,一到他家,_一边搀扶着他练习走路,一边跟他聊天,两个人很谈得来。通过几天的接触,_从他的表情中读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一种深深的自卑。“你是国家的功臣,俺有责任照顾你。你怕俺受苦,可俺从小就苦惯了”“你别再傻了,俺没手没脚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后咋办啊?俺配不上你啊”_恳切地说:“俺的脚就是你的脚,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一年后,在_的帮助照顾下,朱彦夫的生活已基本能自理,同时,她买来字典,帮助他识字。两人之间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在武宪德局长的撮合下,二人喜结良缘。婚后,他们相继有了四女一男五个孩子。_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无微不至地温暖着朱彦夫的心,令他感到了生活的无限美好。“希永,没有你,就没有俺朱彦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里不安。百年之后,俺做牛做马报答你”1956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贫穷的村民和时刻关心自己的党组织,他暗下决心:“我要为群众干点力所能及的事,让乡亲们过上温饱日子。这个目标我一定要走到底,就是死上几次,也心甘情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面对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座右铭。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