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1感动中国人物心得(精彩20篇)

浏览

7050

范文

546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1996年,于涛就采访过朱彦夫,并成为当时朱彦夫事迹报告会的报告人。那年11月1日,于涛随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目睹了他在讲台上突发脑梗塞晕倒,那是他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再次作朱彦夫事迹的报告,仿佛和当年一样,感觉他就在报告台上。”

随着时光流逝,朱彦夫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涛说:“这些年,常有人问我,朱彦夫还活着吗?我就回答,他不光活着,而且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阳春三月,记者又来到沂源县城朱彦夫家的小院。正是午间时分,阳光透过小树的叶隙,斑驳地打在地上。树影中,轮椅上的朱彦夫,把笔记本铺在腿上,用残缺的左臂绑笔写着什么。

护工张德良告诉记者,这是朱老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思考,有什么感悟就赶紧记下来,觉得什么信息对张家泉村有用,也记下来,村里有人来,就送给他们。“虽然退休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村民来看他,说说村里的事。”

张德良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休养所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回答: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哪能袖手旁观?干就有困难,但再难,能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他说:“我这一生做过三件事,从军,务农,写书,有人形象地叫“三杆子”。虽然都是尽最大努力做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内心感到愧疚。”

但朱彦夫,实在是无愧于张家泉村民,无愧于这片热土。

儿子朱向峰从储藏室里找出了当年父亲穿过的假肢,17斤重,健全人提在手里走几步都觉得很沉,朱彦夫却穿着它,为张家泉村奔波了几十年。如今,假肢的绑带和套着的黄军鞋上,还隐约看得见他留下的斑斑血迹。

屋里的电视机,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出来。朱向峰告诉记者,电视就放新闻频道,除了睡觉,几乎一直开着。有次从电视上看到一名贪官落马,老人大呼痛快:“又挖出一个蛀虫”,兴奋得一夜没睡。

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现在已年过六旬。当年她出嫁时,很多受过朱彦夫接济的乡亲想借机会来还人情,但他一份礼也不收,连件新衣服也没给女儿做。邻居看不下去,偷偷将两块钱塞到朱彦夫妻子手里,他知道后,硬是让妻子把钱退了回去。“我们姊妹六个结婚,父亲从没摆过宴席,没收过一份礼。当时心里不理解,但现在想想,这样父亲和我们才安心、踏实。”朱向华说。

卧室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方镜,镜框上一圈圈缠满了细线,一块已经发黑的胶布,粘住了镜面的一个角。这块破旧的小方镜,是50多年前朱彦夫用两个鸡蛋换回来的,修修补补,就是不舍得丢。采访过他的淄博市文广新局原局长曹庆文说,一个功臣,一个吃“国库粮”的人,节俭到这种程度,不可思议。

朱彦夫的外孙女魏玉姬在青岛大学读书,利用周末回到沂源,把自己和母亲朱向欣的旧衣服收拾出来,寄往一所希望小学。朱向欣说,女儿受姥爷影响很大,上学时除了学习就是去做义工,现在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硕士。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寻觅生命的支点,挖掘幸福的源泉,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夫妻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再当新标兵,再树新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的,追逐幸福生活永远在路上。近段时间以来,为帮助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实现在家发展电商产业的心愿,昆明市东川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其定制了电商创业帮扶培训计划,从资金帮扶、电商培训、电商岗位实习等方面为张顺东一家做电商运营实操培训,再从直播带货等方面教会张顺东一家在电商平台创业。

在东川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安排下,张顺东的儿子张光云开始电商试岗学习。目前,张光云学会了作为淘宝客服与客户简单交流并自主接单发货,同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售后问题。此外,在产品拍摄、视频剪辑方面,张光云通过学习可以自行制作产品主图,张光云说:“我想在学习电商创业相关知识后,带着父母一起开网店、一起直播,同时,帮助村民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宣传推广东川土特产。”东川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将继续帮助他们一家掌握电子商务销售产品的流程,并能独立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同时,引导、鼓励、支持更多的残疾人、农村青年等人群通过电商创业就业,带动群众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感动中国苏炳添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737 字

+ 加入清单

35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3岁时,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9岁时,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享年71岁;而在84岁时,他被授予世界华人节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是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或许仅仅从学术成就上,霍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不仅跟随时代的洪流,事业也一帆风顺,似乎生活中各种好运都会一直伴随着他,让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注定要眷顾一个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从20__年他82岁的时候开始,他应该住在28岁的翁帆。这位拥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成就的老人无法安宁,她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是的,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南开大学校长和著名数学家华都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走上科学的道路。当时据说母亲已经把杨振宁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发给了在美国的父亲。看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五只羊写道:“这孩子好像有点,就像杨福说的。”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物理系。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三年后,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这个奖项不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杨振宁教授去巴西讲学时,大批中国人眼含热泪守护着机场。他们的奖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亚于任何一个种族和国家!我们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我们的旅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说,是杨振宁为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在谈到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是谦虚地说,我对获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民始终处于被误解和被歧视的状态,杨振宁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无疑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一剂强心针。

但对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他成就更加惊人。比如相变理论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几年,后来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超导体通量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还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虽然他当时提出的许多内容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他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打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大师。人们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比较,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之后,许多人因为发现了他预言的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毫不夸张地说,他为现代科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晚年,杨振宁回到小时候生活的清华校园,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而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荣辱与共。在他心里,恐怕永远忘不了已经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东西。

20__年,获得图灵奖的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继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无论是形势好还是时代所迫,杨振宁先生最终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弃的故国,投身科研十年,发表了几十篇科研论文,成绩斐然。杨振宁先生被认为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许多国家都聘请他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陆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人事,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后,最震撼我们心灵的是马旭,她和老伴数十年如一日,勤俭节约,自己种菜做饭,为的是把节省下来,衣服都是当兵时候发的衣服,从来不舍得买新的,就是今年买了一双新鞋,花了十几块钱,都开胶了,马旭说回头再用胶粘粘,还能穿,每天和老伴起来打拳锻炼身体,为的是身体好了,不用花钱看病,不给政府添麻烦,但是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1000多万,要捐给家乡穷苦的孩子们,他们把钱无私的捐给别人,却严格要求自己,节省,当看到这的时候,孩子在摸眼睛,我感觉他被感动了。

还有一位英雄就是机长刘传健,在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当他讲述整个过程的时候,他哽咽了,我和孩子观看的时候,感同身受,发生危险时下面是高山,在驾驶舱那么危险的时候,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靠着多年的驾驶经验,果断处理应急情况。如果不是平时工作严谨,认真,哪来的危急时刻的化险为夷。我们平时工作和学习,必须认真对待,不能应付。

感动我们的还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设想一下,整天只知享乐,无所事事的人,会成为英雄吗?极端自私、没有国家责任担当的会成为英雄吗?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以英雄为榜样,关心他人,爱岗敬业,勇敢担起国家的重任,特别是青少年,祖国的未来靠你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党的亲切关怀和书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夫妻最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过去对比,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把对党的感恩之情铭记在心,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李国秀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等心里话,一针一线地绣在鲜红的十字绣上,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党、对书记最真实的感激之心和无比感恩之情。

(二)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勤奋励志,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庭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妻子李国秀天生缺少双手,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但是,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压倒他们,日益加重的家庭负担也没有压倒他们,教育子女读书和赡养父母的重担更没有压倒他们,反而是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张顺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的。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作,靠双脚绣花写字,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撑起了半边天。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熟练驾驶农用三轮车,帮助村民运输物资,实现了自我价值。20多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勤奋励志,崇德向善,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他们赡养孝敬老人,教育培养出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和睦,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养儿育女,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三)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自强自立,艰苦创业追逐幸福梦的拼搏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相依为命,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和奋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超越身体的极限,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这就是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在追逐幸福梦中坚持逆风飞翔,完美地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著名论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漫漫助学之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山区里的艰难困苦比想象中的更难。

来回学校的路,坡陡弯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山下山坐在车上都要闭着眼睛;山上的学校简陋得无法描述,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风......

初到溆浦的周秀芳,在学校附近临时找到一处废弃的两间木房,作为落脚点。为了省下钱用于助学,她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一只行李箱,就是她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宿舍的全部家当。

这里一周才赶一次集,周秀芳经常是一次把一周的菜买回来,自己做泡菜,喝稀饭。加上周秀芳膝盖不好,有恐高症,血压也高,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由于上了年纪,又太过劳累,周秀芳多次差点晕倒,不得已又回到宁波调养。而远在千里之外,她却依然记挂着山里的这群孩子。

虽然苦了自己,周秀芳却舍不得让孩子们受委屈。她给孩子们花钱很大方,走访贫困学生常常一送就是好几百元。

这些年,周秀芳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最美志愿者、“20__年度全国十大女性新闻人物”“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20__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湖南省“最美湘女”、宁波市道德模范、怀化市道德模范等。

为此,也获得了一些奖金,但周秀芳全部用来支助了。5000元的道德模范慰问金,她转手就给了一位山区学生治疗眼疾;获评宁波市道德模范人物的1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给山里的孩子订制了校服……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人多才力量大。周秀芳一边在支教,一边思考怎样改变这里的现状。

为孩子们争取支援,周秀芳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当地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周秀芳早年在宁波教过的学生、企业家张刚看到后,立即赶到桐林小学考察。当他看到破烂的校舍、简陋的课桌椅和落后的教学条件,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时,他被深深震撼了,当即决定捐资30余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爱心接力纷至沓来。周秀芳的爱心支教路越走越宽,“爱心搬运”不断“升温”。她将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数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到了溆浦山区。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图书……除了筹建希望小学,她还通过各种途径为当地孩子筹集了大批物资。

四年多来,周秀芳在溆浦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结对帮扶近400名贫困生,累计捐款物近3500万元。

这位老人身上向上向善的精神,让村民们感动不已。今年7月,在溆浦县北斗溪镇举办的“脱贫攻坚我能行”表彰大会上,周秀芳被授予“最美北斗溪人”荣誉。

实际上,周秀芳岂止是“最美北斗溪人”,她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一个时代的榜样!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72岁的老人,原本可以在大城市与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安享晚年,或者也可以在资助一所学校后就“打道回府”,一样也是“功德圆满”!

可是,周秀芳偏偏要长期扎根在最偏远的小山村里“折腾”,让自己受苦受累、操劳操心。

周秀芳离乡背井、千里支教,来到这个偏远山区究竟图什么呢?对于她的行为,很多人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有的人说她是傻子。

其实,周秀芳并不傻,而是懂得知恩图报,她要给自己“还愿”。这个“愿”,就是为了报答当年一位姓鲍的老师对她的无私资助。

小学四年级时,周秀芳曾因家庭贫困没法上学。“后来鲍老师来到我家,说我不读书可惜了,是老师帮我交了学费。”

正是因为少年时期这段困苦的经历,让周秀芳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长大以后,她就一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贫困孩子做点什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曾经帮助过她的恩人。

这就是周秀芳这些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在贫困山区支教的最朴素的心愿和最大的动力。

不为名、不为利,活受罪,这样做看起来确实“傻”,但周秀芳决定还将继续“傻”下去!

不过,周秀芳的这种“傻”,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也是尤为可贵的。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傻子”心甘情愿的默默付出。如果人人都耍小聪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怎样的情况呢?

当前,扶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贫困还没有彻底消灭。在偏僻落后的山区,许多方面都还非常艰苦,比如有的地方学校依然破旧不堪,有些孩子读不起书。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因为有大批像周秀芳这样“傻”的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家园才变得越来越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亚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苏炳添一句话让所有人热血澎湃,而我现在就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也许当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三年后的东京,苏炳添让这一幕真真切切的实现半决赛,九秒八三,成功战胜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样,告诉世界,我来自中国,我叫苏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进十秒的只有区区155个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类,可已经超过550人啊,苏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两米零八百米,跑道终点需要48步,而博尔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这意味着,苏炳添同样冲刺的情况下,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如果说博尔特是非人类的壮举,那苏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

20__年,博尔特统治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19岁,在所有人感慨为何跟博尔特同一时代的时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朋友,相信博尔特也看了今天这场决赛,那个险些曾经打败自己的中国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自律职业值得大部分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如此的评价,为了训练和比赛,他甚至放弃了陪伴怀孕的妻子,安胎带着30多岁的年龄,也是苏炳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也选择在自己31岁的时候,承认他曾考虑过退役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已经怀疑他还能不能跑进十秒,他很不开心,想在在东京大干一场的梦想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他默念着把半决赛当决赛跑,于是,放下了,这次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我的天哪,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总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今天,苏炳添在亚洲的土地上,在两小时之内跑出两枪,十秒以内的成绩触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希望你还能突破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刘伯明人物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摘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卢丽安,女,49岁,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卢丽安1968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和丈夫英国完成学业回到中国台湾任博士后研究员。当时的中国台湾“绿化”迹象严重,岛内形势愈发复杂,反观大陆,改革开放初见成果,香港回归在即,整个社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面貌。卢丽安夫妇对现状不满,有了去大陆发展的想法,并毛遂自荐,向祖国表明希望回大陆服务、进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几年下来,卢丽安就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卢丽安当选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为身在上海的台湾同胞们服务。20__年,卢丽安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被选举为十九大党代表。

“我以中国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卢丽安在今年“党代表”通道上如是说。十九大会议结束后,“卢丽安效应”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为她点赞,因为她说出了广大台胞们的心声。还有她的学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师,向老师学习回报社会。卢丽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儿做的是对社会、民族、国家有益的,能够促进我们两岸的和平发展、促进岛内同胞在大陆的发展,都会支持。

谈到两岸关系时,卢丽安真诚地表示,“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她认为,没有中国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时,没有融入祖国的台湾梦,像打个盹,黄粱一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5月29日,广西玉林市的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有人员被困。消防官兵赶到时,大火已将二楼的木梯完全烧毁,救援人员只能从旁边的民房楼顶绕进火场。

一名叫杨科璋的指挥员,带着三名消防员率先爬上楼顶,自上而下展开搜救。杨科璋虽然只有27岁,却是个有经验的老消防,没过多久,他就在五楼一间卧室的卫生间里发现了陈丽和她的孩子们。

因为吸入过多的浓烟,一岁半的小女孩已经休克,再不转移就会有生命危险,危急之下,杨科璋决定将小女孩先行转移。

然而当救援快要结束的时候,战友们突然发现找不到了杨科璋和小女孩。原来,就在杨科璋的撤退路线旁有一个正在改建中的电梯井,遮挡井口的木板已经被火烧毁。浓烟中杨科璋不慎踩空,从五楼跌落。

战友们发现杨科璋时,他仰面躺在地上,小女孩被他紧紧搂在胸前。由于杨科璋身体的缓冲,小女孩除头部擦伤外没有任何损伤,可杨科璋却伤重不治。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抱孩子离开时的姿势。为了保护小女孩,他在坠落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松手。而“大姐我救你女儿出去,你放心。”竟成了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杨科璋生前参与过200多次救援,和战友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160多条鲜活的生命。这一次,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救援。

杨科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可在大家心里他并未走远,他依然在某个地方,守护着他爱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陆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人事,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

获此殊荣的,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这样的国家栋梁,有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这样的英雄模范,有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这样的专家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支教20__年担起山村孩子未来的乡村教师张玉滚,零事故往返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他们中,有青春洋溢的90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大叔,也有学富五车、为人师表的院士。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行业,怀揣不同的梦想,如一道道色彩不同的光芒,在爱与奉献的精神世界里相映生辉。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普通人。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执行任务,他们的故事是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故事;尽忠职守、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他们的光辉也是普通人内心时常闪现的光辉。只不过,他们能在紧要关头处站出来,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初心,能用肩膀扛起大家的希望,才在岁月淬炼中将平凡变成伟大。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精神应颂扬、应传承。时代在变,但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不会变。只要像他们一样坚持、奋斗和奉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别人的英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1984年,青海省成立全国唯一的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吴天一的才华在此充分施展。

牧民居住分散,又随季节变化游牧迁徙,有时数十公里才见一处帐篷,但吴天一告诉他的队员们,“为了准确掌握人群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群体调研时一家也不能落,可能出问题的就在这一家。”

高原气候变化剧烈,刚才晴空万里,转眼就大雨如注。但这些从未让吴天一退却,他总说“我是塔吉克的好骑手。”高远难走的地方都是吴天一和他的乘骑冲在最前面。

数次历险,数次转危为安,吴天一的研究数据越积越多,不同海拔、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数据都在几十万份。1981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感慨道:“我的成长和成功,都是国家给予我的,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

上世纪90年代,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舱体上升可至海拔1.2万米,下降可至水下30米,对高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但人体实验有风险,第一次由谁进舱?“我设计的,肯定我进。”吴天一毫不含糊。

进入舱内,压力逐步攀升,吴天一感受着每一阶段的身体反应。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操作人员在减压时让压力下降速度过快。骤然间,他头痛难耐,只听耳鼓膜“嘣”的一声,再就陷入无声。吴天一的鼓膜被击穿了!即使如此,长好了,再实验,又穿了,又长好了,前后四次,致使他的听力受损严重。

氧舱实验结果后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派上大用场。吴天一提议在青藏铁路沿线建供氧站、高压氧舱,后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最佳方案,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心得体会汇集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知道了有一位为了中国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年的黄旭华老爷爷;知道了有一位为了兑现诺言,守墓十多年的陈俊贵;知道了有一位为了村民付出一切的段爱平等等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金钱和一切的伟大人民,我心中感慨万千,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崇仁厚德、为了帮助贫困学生上学攒钱,而自己本身也十分贫困潦倒的九旬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一个普通人民,孤寡老人,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十分普通的老人,却帮上百个贫困儿童搭出了一条属于他们人生自己的光辉道路:刘盛兰老人一直是孤身一人,虽说三十岁的时候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可是不久却又破碎了,老人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他一个人所经历的风霜艰辛全部都写在了他的脸与手背上。刘盛兰老人第一次捐助的时候虽然仅仅只是五十块钱,可是对于一月仅有三百元的他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后来,他不断地资助那些贫困儿童,十块、二十块、三十块,他在尽着自己所有的力量资助儿童。可是偏偏天意弄人,不久,老人工作的工厂倒闭了,老人连每月三百也没有了,可是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资助,而是改成捡垃圾换钱继续资助。后来,房子被毁、独自回到老家、捡不到垃圾、卖不出钱这些重重困难都没有绊倒老人资助贫困孩子的决心和脚布,也没有动摇他“生”的力量,那些孩子的回信就是他精神唯一的支柱,尽管他自己也是那么的贫穷,尽管有些孩子们连他的性别、身世背景都不知道······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时,已经泪如泉涌,老人这种舍己为人的伟大事迹令我感动,他遇到困难仍然能够坚强向前,仿佛为了见证“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两句话,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仅不能放弃希望,默默等待奇迹降临,而要坚持不懈地向前,才可能获得成功。就算没能获得成功,那至少你努力过了,你问心无愧,你可以大声和大家说:“我做过了,就算没成功,至少我努力过了,我心甘情愿!”人并不是一定要像花儿一样绽放才是美丽的,因为就算是再美的花儿也迟早有一天是要凋谢的,一时威风八面又如何?像绿叶一样默默奉献一生让大家都快乐才是最美丽的。

比起不起眼的绿叶,当然是鲜花更受人欢迎,可是当鲜花凋谢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去回忆它昔日的美丽呢?鲜花一直绽放着,供别人观赏,获得了不少的赞美,可是它为人们做了些什么呢?像那些明星们自然都是一朵朵娇艳的鲜花,受人追捧,可是真正提到帮助人们,他们又哪里及得上为人默默奉献的绿叶呢?他们只会工作,工作完了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享受,可是有几个人会想到自己的今天是人们一路辛辛苦苦把他们“捧”上去的呢?唯有绿叶,才能是永恒的。绿叶也想鲜花一样,一直绽放着他们的光芒,却没有几个人可以注意到他们,可是他们也并没有因为人们一时的疏忽而气馁,而是选择坚持绽放下去,去帮助别人,尽管可能还是没有几个人会注意到他们。明星是鲜花,那些拍摄的工作人员是绿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比起那散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我会选择去关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

如果你问我,想当华丽的鲜花还是朴实无华的绿叶,我想明确地告诉你,我只愿当绿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1941年秋天,叶嘉莹怀着梦想进入了她的象牙塔,在辅仁大学,是叶嘉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人生总是在喜从天降时祸也不请自来,1941年9月,十七岁的叶嘉莹正沉浸在大学开学季的欢喜里,同时,也迎来了她人生当中第一个厄运——母亲的去世。

母亲的去世给叶嘉莹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17岁的她,已经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已经对万事万物都有了深深的情感,她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所以母亲的离去对她来说,无疑上天给了她一颗甜枣,又打了她狠狠地一巴掌,同时也断了她一条路。为了祭奠母亲,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这段痛苦的日子是诗陪她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此后,叶嘉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北京家中她是长姐,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她一下子长大了,懂得了责任是什么,彼时沦陷区物质条件艰苦,度日很是艰难,但幸运的是,她情感并不孤寂,她还拥有贤惠慈祥的伯母,母亲去世后,伯母就担当起为两家人做饭的责任,每当叶嘉莹要帮忙时,伯母总推开她让她去专心读书。

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后,叶嘉莹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因为才华卓然,容貌清丽,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的名角儿,也就是在这期间,她遇见了人生的伯乐顾随老师,1942年秋季,叶嘉莹正值大二,在唐宋诗课程上,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恩师顾随,顾随既是她的文学教父,又是她的人生导师。

两人成为师生关系后,因为共同的爱好,对诗书的追求,使得两个人成为了高山流水之情,顾随的授课方式飘逸自然,从不刻板,因为对诗词有着很深得研究,所以很多东西信手拈来,叶嘉莹成为了顾随的小迷妹,顾随也非常欣赏这个极具天赋的姑娘,所以经常一起讨论诗词,一起做文学研究,这段日子是叶嘉莹最充实最快乐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当选为《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颁奖辞中这样说道: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顾诵芬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的一户书香世家,祖上系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名门唯亭顾氏。他的父亲顾廷龙是我国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5岁那年,父亲顾廷龙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顾诵芬少时便立志航空报国,高中毕业后,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攻读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学毕业后,顾诵芬毅然投身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此后的30多年间,在基础全无、经验空白、人力缺乏、设备掣肘的境况下,顾诵芬先后参与或主导设计研发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

多年来,顾诵芬院士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20__年5月,市科协专程拜访看望顾诵芬院士,他亲笔寄语苏州:“科技创新,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市科协、姑苏区科协等共同为远在北京的顾诵芬院士寄去了精心准备的重阳礼物。顾诵芬院士亲笔致信表示感谢:“家乡如需我做什么,我当尽力为之。”寥寥数语间,尽是心系桑梓的拳拳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首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__年7月,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这个湖北枣阳乡村走出的农家子弟成为共和国将军。费俊龙、聂海胜晋升少将仪式

两年后,20__年4月,聂海胜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执行任务前,聂海胜的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__次。

20__年6月11日下午,3位航天员踏上了飞天之路。从火箭起飞到太空遨游,从进驻天宫到太空授课,从交会对接到安全着陆,各项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经15天太空飞行,在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后,聂海胜和战友们安全回到了祖国怀抱。聂海胜曾在一次讲座中回忆起飞船返回的情景,“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速度极快,和空气剧烈摩擦,变成一个火球,透过舷窗往只见熊熊大火,自己仿佛孙悟空在炼丹炉里。”20__年6月26日,历经15天太空飞行、圆满完成任务的3位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从左至右)自主出舱后向人们致意

与聂海胜一起执行“神十”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曾评价说:“聂师兄在我眼里稳重、踏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严格,他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会做到。给我的感觉,聂师兄就是我们乘组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达到40.67%,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建校至今,已经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走进大学。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6年前,因为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张桂梅停止了授课,转而当起学校的后勤。她是校长,也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顺道赶走路上的蛇。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家,她就住在一间学生宿舍里,日夜守护着校园。

“再坚持一下,”张桂梅说,“我也自己想办法找一些止疼药,先止疼,后面再说。现在也不想去检查身体了,越检查毛病越多。”尽管疾病缠身,张桂梅还是尽量让自己显得精神一点,她坚持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

张桂梅的心思很细腻。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学校只能网络授课。她担心老师一个人在教室讲课会孤独,便坐在教室门口陪着她们。长时间久坐使她疼痛难耐,张桂梅干脆在门外支了张床。教学楼晚上熄灯,只有讲课的这一层才通电,张桂梅躺在光影之外,静静地陪着正在讲课的老师。

十二年里,张桂梅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共计一百多万元一同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张桂梅说,当她走进华坪、走进民族中学、走进孤儿院这群孩子当中,本以为一两年之后就会离开,没想到一陷进去就没拔出来。

“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的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12年前,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学生,为了读大学,而又不得不同时要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所以只能背着自己的疯娘一起上大学。他的故事当年感动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那么12年过去了,这位不惜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刘秀祥如今怎么样了呢?

他叫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一个贵州偏远的普通农村家庭,如果生活是顺其自然的,那么也许大家也就都不会认识他了。但是他正因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而收获了成千上万人的眼泪和感动。

他在家里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本来最小的他应该是得到哥哥姐姐们的照顾,和父母的宠爱的。生活即使过得有点艰难,但是一家五口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然而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他四岁开始就要承担起所有家庭的责任。

在刘秀祥四岁那年,命运的魔爪便毫无声息地扼着了他的咽喉,让他本来幸福的家庭偏离了轨道。这一年,刘秀祥的父亲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不久便去世了。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别了。

刘秀祥的父亲走得很急,家人甚至都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更别说他怎么托付别人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了。在失去了丈夫的巨大悲痛中,紧接着他的母亲也因为承受不住这天大的打击,患上了间接性精神失常。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在了这三个未成年人身上。

在经受了这样的打击,4岁的刘秀祥本来还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可没想到7年后自己的哥哥姐姐因为忍受不了这样不堪的生活离家出走,再无音讯传回。刘秀祥从此过上了更加艰难的生活,只能依靠村里的一些邻居帮衬过日子,好在哥哥姐姐这些年教会了他如何种地,才让这11岁的孩子可以维持生存下去。

刚读三年级的刘秀祥,承担起了照顾患病母亲的重担,忍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正是因为这种磨练,让他懂得了坚强,懂得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每天他为了不影响去上课,迎着还未褪去光华的月亮就得起床了,去地里种菜,去山上砍柴,为一天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最后给母亲做好早饭才能放心去上学。

生活已然怎么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的念头,所以他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当时学校离他家很远很远,每天来回就得花4个小时,这不得不使他要比别人跑得更快,所以脚常常都被磨破了皮,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

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的,因为他付不起高额的学费,也不能去太远的地方读书,家里丧失自理能力的母亲还需要他照顾。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坚强的决定,选择了一个不要学费的民办中学就读。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带着母亲到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他在学校的附近山上搭起了简易的棚子,这里便成了他临时的家。

这样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影响他求学的信念,白天他在学校心无旁骛地上课,晚上他就出去捡破烂来换生活费,去菜市场捡剩菜拿去做饭,吃肉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奢望。为了梦想和母亲,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而是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那个金光灿灿的夏天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通知书,高兴得在自己的“家”的上坡上跑了好几圈。为了凑足自己的学费,他背着自己的母亲到山东赚学费。当然大学他同样是背着自己的疯娘去学校,在经过了报道之后,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好心人开始向他伸出援手,在学校的帮助下,他最终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

毕业那年,很多单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可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在面对前程似锦的未来时,他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乡村老师。也许在大城市里工作会更好,工资也会更高,但是他说,他要回馈这个家乡,回馈这个社会,要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就这样他带着母亲回到了曾经的故乡,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普通老师,不再过漂泊不定了生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他已经是县里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不过他仍然坚持在教育一线的岗位上给孩子们上课。

20__年刘秀祥入选了中国好教师,他说这只是幸运,而没有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是上限了,他觉得自己还要更加努力。

20__年刘秀祥荣获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这是碰巧,他的内心到底有多伟大才能承荣誉时而没有半点骄傲。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战胜不了的磨难,不抛弃,不放弃就会成功。我们出身的环境没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他用自己最励志的人生告诉我们,“倘若命不眷你那便与命争,倘若天下不容你那便与天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江西奉新泥洋小学教师 支月英——芳兰振惠叶

#感动中国#【支月英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1980年江西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感动中国#20xx年度获奖人物颁奖词【支月英:芳兰振蕙叶】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2024年度先进人物事迹个人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__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20__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__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6月23日上午,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9时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

北京时间20__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__年08月20日,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已成功出舱。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汤洪波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20__年8月21日,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9月3日将在空间站与香港青少年进行实时“天地对话”,并带领香港市民参观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回答征集到的香港市民问题。

北京时间20__年9月16日13时38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即将启程返回。

20__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__年11月6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完成隔离恢复,目前正在休息地疗养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在北京,聂海胜有个温馨的家,妻子聂捷琳也是一名军人,跟他在同一个单位,是搞医学研究的。女儿聂天翔非常活泼可爱。跟所有航天员的家庭一样,这个三口之家,是围绕着“航天”二字运转的,也非常和睦,这是飞行员的传统。

当初接受航天员选拔时,聂海胜的体重就稍稍有点超标。于是,如何帮他“减重”成为整个家庭十分关注的课题。航天员在训练中身体消耗很大,不吃东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减重?只有通过加大运动量来实现。妻子聂捷琳说:“这几年,他在体能训练上的付出,比别人要大得多。我们全家跟着他都成了‘运动员’。”

聂捷琳是一位细心的女人,除了给丈夫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以外,她每天都和女儿为聂海胜叠幸运星,希望这样能够给聂海胜带来平安和幸运。聂捷琳对远在湖北的婆婆也照顾得非常好,每个月定期给老人寄200元钱,逢年过节寄1000元,还常常把老人接到北京玩,但老人对北京的生活不习惯。

20__年10月,“神六”发射成功后,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聂海胜家门口,襄阳市委、市政府,枣阳市委、市政府,举办了隆重的文艺演出进行庆祝。当地政府授予聂海胜家为“航天之家”称号,并授予聂海胜的母亲“英雄母亲”称号。

如今,执飞“神十”,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而她最敬重的母亲已于20__年去世。当时,聂海胜因在执行任务没有办法来赶回老家。聂海胜说他只能以刻苦地训练来回馈老人的真情。

20__年第一次飞天以来的8年间,当他的普通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聂海胜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这是一项属于聂海胜的中国纪录。这是一个职业航天员时刻准备出征的状态。

20__年4月,聂海胜以优秀成绩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他还将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

一年前,刘旺手控操作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时,聂海胜在地面提供技术支持。这一次要自己上阵了,他很有信心:“压力肯定有,但我们经历了千锤百炼,绝对不会被压力打垮!”

这是名副其实的千锤百炼:执行任务前,聂海胜的地面模拟训练已超过20__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