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化调研报告范文汇编19篇

浏览

6976

范文

78

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企业,全文共 4867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探索实践

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灵魂,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运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为企业共青团组织,如何审视度势,强抓机遇,顺势而动,通过实施青年文化行动,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凸现作用,展现优势,我们集团公司团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必然选择。       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特别是当前,集团公司正在逐步构建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培育建设“诚信、务实、高效、创新”为核心价值观念的肥矿精神,构建具有浓郁肥矿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行政的帮手。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共青团组织充分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做好新时期的青年工作,巩固党在青年中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为活跃团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为此,集团公司团委在深入调研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共青团工作实际,按照团中央提出大力实施青年文化行动,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了实施青年文化行动,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我们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必然选择。      1、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发展企业文化是当前建设现代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它用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企业职工,使职工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这也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努力方向。企业青年文化是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对青年的引导机制,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特别是青年文化在凝聚、引导、组织、维护青年等作用上,都是与企业文化自身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以人为本”。共青团通过企业青年文化的导向作用,把企业文化理念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始终,一方面可以优化青年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培养自强的企业精神和精诚团结的人际关系,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增强自觉地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建设的意识,充分发挥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教育和引导青年职工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信念信仰,以此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共青团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表彰会、先进人物发布会以及厂报、广播等传播媒体,宣传激励团员青年中的优秀人物,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和辐射功能,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青年企业文化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是企业改革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富有青春朝气和引领时尚的激情。教育团结凝聚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职责。团组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为团组织主动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年提供了新的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顺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企业团组织的根本任务。企业共青团工作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并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则是一个新的重要载体。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团组织的工作重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着力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素质,并把他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的变化,对企业团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政治工作的领先属性,要求共青团工作走在前;思想意识的多变性,要求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并不断创新改进,要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3、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实践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共青团的指导思想。实施青年文化行动,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是共青团贯彻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点活动,是团xx大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共青团要实践落实,就要引导青年文化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做贡献。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青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投身矿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途径,是青年最容易接受的工作载体,是调节青年心理情绪,调动青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面临的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加强对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适当引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年的思想教育正在向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转变,即文化育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文化的建设改进青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加强对青工的思想教育,激发青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青工的聪明才智凝聚到为企业改革发展作贡献上,凝聚到实现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上去,最终实现青工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青年全面成长,落实。       二、强势推进,实践和拓展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在企业内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把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放到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大局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格局中去考虑和推动,自觉纳入企业文化创建发展战略之中,重点把培育和弘扬“诚信、务实、高效、创新”肥矿精神、强化青年企业主人翁意识、促进青年职工提高业务素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青春建功等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内容,把服务企业发展与服务青年结合起来,采取了先易后难,聚焦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狠抓了推动实施。      1、营造氛围,强化宣传引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在工作之初,公司团委结合集团公司党委围绕创建企业文化开展的

肥矿精神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从抓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入手,层层召开团的工作会议,大讲抓企业青年文化创建活动目的意义、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帮助广大团干部、团员青年提高认识,增强参加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强化了团员意识教育,在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了戴团徽、唱团歌、打团旗主题教育活动,把团徽、团旗、团歌等团的标志作为统一团员青年思想行动的重要标志。同时,结合团的工作实际,在全公司团组织中层层开展了青春建功理念、口号征集活动,组织团员青年进行了“企业在发展,我们怎么办”和“我们需要怎样的青年文化精神”大讨论,引导青年围绕企业文化、肥矿精神与企业、青年的关系等方面,挖掘企业精神的内涵,提炼具有共青团特色的青春建功理念,共征集青春建功理念用语310多条。在广泛讨论、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青春、奉献、建功、成才”为核心内容的矿区青年文化理念,并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初步形成了共识。      2、立足岗位,强化理念渗透。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必须把团的工作理念内化为团员青年自觉行为,体现在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上。特别是通过实施理念灌输教育,强化青年企业文化理念,赋予每一种思想、理念以具体的内容。一方面开展了保持团员先进性教育,按照集团公司党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步骤程序,开展了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跟进教育活动,深化了“团徽在岗位上闪光”、创建共青团先锋岗等活动,引导团员从各自的岗位要求出发,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目前,立足岗位做奉献,争创一流好业绩在团员中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加强了团的标示性建设。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和优势,在各单位显要位置建立了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牌版,悬挂了宣传条幅标语,并结合青年岗位工作特点,制定了具有青年特色工作警示语、提醒牌,使青年文明用语、工作标准到团员青年的工作岗位,时刻用“青春、奉献、建功、成才”激励团员青年、约束团员青年。      3、载体推动,体现青年特色。青年文化是以青年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具有青春的特质,必须体现青年特色,特别是通过具体的载体活动,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娱乐性等于一体,使广大团员青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的同时,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为确保设计开展青年文化活动制度化,我们层层建立了以二级团委为核心,以支部为主体的青年文体协会、青年自学考试协会网络,从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不断加强开展文化学习活动指导。要求各单位年初都要制定开展文化活动计划,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并在开展活动前上报公司团委。特别是针对青年学习需求,定期开展“读书交流”、“读书沙龙”等活动,以文章鉴赏、文摘借阅、心得交流、专题调研、问题探讨等形式,为团员青年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今年,我们围绕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重点突出了青年思想教育和活跃青年文化生活,始终坚持弘扬团结、稳定、上进主旋律,通过举办纪念大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重温入团宣誓等形式,展示了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举办的矿区文化联谊活动、“高举团旗跟党走”文化系列活动,矿区职工家属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成为矿区团员青年传播新知识、宣传青年文化,促进矿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矿区稳定的一道风景线。      4、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加强青年企业文化建设,重在融会贯通,相互促进。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部门和各方人士参与青年文化建设,建立和形成开放的工作机制。要注意调动各种层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吸收各方面的智慧,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边实施边规范,边开展边完善,边建设边发展,不断提高青年文化建设的水平,促进青年企业文化的繁荣。如,我们结合庆祝建团85周年,联合党委宣传部开展了“高举团旗跟党走”共青团风采电视片展评活动,集中展示了矿区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风采,扩大了团的工作影响。同时,还要注重与推进团的各项工作相结合,把加强青年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加强团的自身建设之中,特别是要借助企业文化的制度管理,制约和规范团员青年的言行,进一步推动企业团的作风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加大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抓团的活动开展力度,寻求最佳结合点;在工作的安排上,主动地与企业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贴紧靠实,使团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方法的选择上,改变“蜻蜓点水”不深入的状况,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实效性;在效果的考核上,把团的工作与生产经营的结合度及产生的最终效果作为依据。从而,使企业团的工作更加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走出一条高效、求实的新路子,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注重实效,企业青年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初步彰显       通过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活跃了团的整体工作,而且彰显了共青团在企业改革发展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企业青年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融合功能,它能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企业的团员青年团结起来,使企业青年职工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把个人融合于集体之中。共青团以企业青年文化为载体,不仅丰富了团的工作内容,而且活跃了团的整体工作,扩大了团的工作覆盖面,调动了团员青年参加团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员爱团、青年想团的氛围逐步形成,使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充分体现了团组织的政治优势。       二是团员青年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企业青年文化具有约束功能,它以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规范和准则,对每个青年职工的思想和言行起到约束作用,并以无形的文化力量使青年职工在一定的行为规范范围内活动。通过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团的各项工作制度更加完善,达到了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企业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员队伍建设的目的。团员青年政治觉悟增强了,理想信念的追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文化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235 字

+ 加入清单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春联

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1、春联的格式

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字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

“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

2、春联的内容

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

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

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

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

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

(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的发亮,红纸则鲜红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红纸上印刷黑色字迹的对联,这种对联开始好看,时间长了就会裉色发白。

(3)烫金版:也属于印刷的一种,在红纸上印刷烫金字对联,金光闪闪,很好看,但阳光晒的时间长了,字就会掉下脱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讲究,喜欢买印刷版对联,方便省事。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喜欢买好红纸,请人到家写对联或订购手写的对联。其实,后者赋有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推崇。

4、贴春联

(1)时间

贴春联通常时间是除夕当天的上午,贴好春联就等着吃午饭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贴春联的。大人们说,民间有习俗,穷人家过年就是“年关”,但只要贴上春联,债主见到了就不会上门要债了。

(2)程序

“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旧春联撕掉,把门清理干净。

农村一般会先“打”好“浆糊”,然后裁好对联,做好准备。先在门上相应部位涂上浆糊,然后把对联拉直,轻轻贴上去,稍微调整后,用抹布压平即可。有时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贴对联也讲究文化,传统文化要求左边为上联,右边为下联,而上下联的判断依据是平仄声,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并拼音基础好。如果家里人没有文化,你从他家的春联贴法就可以看出来。

5、特殊的孝联

对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会贴1-3年的孝联,以示对亲人的沉痛悼念。

二、烟花爆竹

在传统的习俗中,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烟味总是和春节的气息紧密整合在一起。人们总是以为烟花爆竹放的越响亮,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网络查询可知:放爆竹是为驱逐一个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确保民众平安,进而演化为一种祈福平安的民间习俗。

1、燃放时间

(1)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饭时。过去,年夜饭是在晚上,如今“抢过年”,不少人家上午没到十点就吃饭了。

(3)除夕半夜12:00时。“爆竹一声除旧岁”,守夜结束时,爆竹声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来。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称“开门炮”。民众很讲究“开门炮”,希望一次呵成,预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利!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过去,表示节日完成,需要开始下地干活了。

2、烟花爆竹的种类

(1)礼炮型烟花:观赏性强,冲击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旷地带,当然价格也是较贵的。据说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与闪光炮(如“遍地红”)两种,前者是传统简装鞭炮,价格较便宜,后者是精包装、安全性好的鞭炮,价格较贵。鞭炮燃放起来持续响亮,预示顺当,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3)手持烟花:通常是儿童们手持燃放的观赏、娱乐型烟花。我小时候就喜欢缠着父母买这种烟花玩。

3、反思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即使在乡下不限放烟花爆竹,相对于往年,燃放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和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硝烟味道,让人咳嗽不已,简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难!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在小学,爷爷奶奶要求爸爸过年也要放烟花。后来,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建议和反复劝说,爷爷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烟花。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爷爷奶奶准备好过年的鞭炮,爸爸在单位和小区里再也没有燃放过任何烟花或炮竹。作为老师,爸爸每到春节都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他确实以身作则做到了。

烟花易冷。不管烟花爆竹多美,过多地燃放的确对环境空气产生了污染,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听在曾经在上海过春节的大舅说,上海过春节非常安静,根本没有一点儿鞭炮声,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浓厚。或许,我们也要改变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良与发展,对烟花爆竹进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亲访友喜酒忙

1、走亲访友是春节最热闹的事情。

现代人工作繁忙,不少亲人打工在外,春节成为亲戚之间互动的主要时期。一般地,走亲访友都会带点礼品。礼品多数为酒类、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烟、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会招呼大家先围在火盆周围,端出各种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缘关系近、平时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会留下来一起吃饭,仿佛不吃饭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别希望亲戚朋友在家里多热闹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亲友会选择聊天、喝酒、打牌,把热闹的气氛搞的浓厚,主人会很开心,事后也会津津乐道。

2、喜酒扎堆礼金重

因为平时在外工作的人多,乡村多半是妇孺儿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节期间,比如结婚、乔迁,甚至还有把孩子周岁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节期间,图的是亲戚朋友都能到场,热闹一些。这些扎堆的喜酒无形中使得春节变得更加匆忙,甚至会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况。

3、反思与新气象

走亲访友带礼品导致浪费较大,虽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带来的礼品转送给B,而B又流转给C,但最终家家都会留下一类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礼品动辄几百元,导致每个家庭花销很大。但实际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几瓶酒,礼品往往过期了也用不掉,浪费惊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节礼金花销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礼金越来越重,由于崇尚礼尚往来,礼金的攀比导致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然而,春节也出现了新气象。

(1)有不少家族统一意见,春节往来不再带礼品,彼此之间见面聊天、喝酒、打牌,图个热闹,就非常不错。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团拜,把家族的亲人约到酒店,一起见面吃饭、聊天、娱乐,不要天天张家李家到处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轮流到访。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这样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来,主办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结束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重大经济因素参与,我的调查报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调查报告能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丰富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某复转军人大义灭亲,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了具有犯罪嫌疑的父亲,结果其父因犯贪污、受贿罪而被判入狱。对此复转军人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行为,社会本应予以褒扬才对。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颇富有戏剧性,结果该复转军人在此之后的求职中却屡遭拒绝。表面观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一平常事件的背后却蕴涵着深厚的刑法文化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注重伦理纲常的社会,对亲伦关系的保护在中国历朝的法律中都得到体现。如汉朝开始允许亲属间相互隐瞒罪行,唐律中设了“同居相隐不为罪”条文,及至明清,容隐制大体上与唐律相同,增加了妻之父母、女婿的相容隐的规定。在历朝的思想体系中是君重于亲、忠大于孝的,像偷窃这类一般性犯罪是可以互相隐瞒的,但如遇犯上作乱之类的大逆不道犯罪,那就绝对不能容许了,不但不能互隐,而且必须“大义灭亲”,不但可以告发,而且还可以杀了他。事实上,“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同是后世封建法典的重要原则和内容。

从国际的范围来看,法律对亲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包容几乎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例如:日本刑法典和日本改正刑法草案基于人伦关系的考虑,对于近亲属为了犯人而犯“隐匿犯人罪”和“隐灭证据罪”,可以免除刑罚的规定。德国刑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使近亲属免于刑罚而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法国刑法典规定,近亲属间、夫妻之间实施窝藏、包庇行为,不受刑罚处罚。韩国刑法典也有“亲亲相隐”之规定的。此外,瑞士、意大利、我国台湾地区等都有类似规定,以体现容隐的原则和精神。

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刑法对同居相隐不为罪是持否定态度的,在刑罚上也没有区别对待。这一中华法系特有的法价值理念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销声匿迹,却在异域的法律园地内生根、开花、结果。对此,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强调大义灭亲,实际上是片面地以国家利益为第一,以牺牲家庭亲情为代价,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公正?社会效果怎样?值得思考。陈兴良教授曾指出:“…在当前家庭仍是社会的细胞,人伦关系仍是人际关系之基础的情况下,如何对于亲属犯罪予以庇护者一律定罪处罚,恐怕不太符合当前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对于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在总体上我们虽然应予否定,对于刑罚适用中的伦理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

刑法具有两大功能:即刑法的保护功能和刑法的保障功能。在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受“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支配,致使我们对刑法功能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强调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却忽视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把刑法视之为“刀把子”,漠视了人伦精神。就窝藏、包庇罪而言,从维护国家司法权威出发,亲属相隐应给予定罪,但从人伦精神和刑罚手段的伦理性上看,在刑罚上应与其他主体的处罚原则不同,这样做也是与世界立法发展相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文化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624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泱泱中华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亿华夏儿女,其中农村人口占80%,农村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农村文化的涵盖面广,意义重大,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引导深化农村改革,构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现,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仅以××乡为例,窥一叶而知秋。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乡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间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围鼓清唱;方岗村的玩蚌精、莲响舞;大魏村、塘陈村的舞龙灯;××村的拉犟驴;小罗村的路竹马;庙王村、魏店村的舞狮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莲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各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每年组织多次文艺节目汇演,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很好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农村文化创作与表演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传人难寻,现代年青人大多局限与打工经济或创业成家,对农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艺品种面临失传灭绝。

三、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波、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网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四、振兴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

乡镇文化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盛况,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方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也不该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避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确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文化站的人、权、事、物彻底下放,成为乡镇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门;明确县文化局的主管职能,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尝试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将文化事业纳入“以钱养事”机制,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中心配套建设的投入。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最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比如建好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站,一个图书室,一个农科教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思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保住好开展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专职不专,阵地丢失,文化活动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专干队伍,确立“生存靠政府、发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专干基本工资应实行全额拨款,奖金福利由自身发展文化产业补足,以确保农村文化站业务骨干的稳定和自身“责任田”的耕种。同时,各级文化业网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逐步摆脱挂靠在政府,长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地停滞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天地,繁荣我乡农村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841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调研报告

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

团市委少年部 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领域也出现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现象。为把握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为主题,认真研究各类文化在与少年儿童不断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少年儿童群体中存在的热点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一)研究背景 1、和谐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基本前提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促进少年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渗入其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2、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环境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使少年儿童每天都在迅速地接触各类资讯,视域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全球化视野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空间,如何应对文化渗透,保持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是上海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在全面与系统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研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二)研究方法本课题选择7-15周岁的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5份,回收有效问卷1705份,有效率为100%。按照年级段、区域、学校类型等为分类依据随机抽取样本,同时考虑到包含一定数量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基本状况与热点文化现象 1、少先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锻炼自主能力,培养民主意识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一种反映少年儿童心声特点的特殊文化,它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少先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是少年儿童健康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少先队文化发展使少先队所倡导的一切理念、一切价值的综合形成一种“影响场”,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文化对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使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少先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队员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热点文化现象:少先队红领巾小社团发展势头强劲上海市少工委于XX年4-5月开展的普查显示:大多数红领巾社团是在XX年之后建立,很大一部分社团的成立时间为2-3年,可见近年来红领巾社团数量增加比较明显。红领巾社团在社区少先队中也有所发展。红领巾社团在活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兴趣爱好型、文体娱乐型、专业学术型、社会公益型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7.0%、31.3%、11.4%、10.3%。少先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参与度非常高。调查显示,80.2%的少先队员表示自己“参加过学校或社区的红领巾社团”,其中,73.9%参加过学校的社团,4.9%参加过社区的社团,15.5%两者都参加过;队员参加红领巾社团的最主要目的依次是:学习更多知识(33%),获得快乐(31%),锻炼、表现自己(27.2%),老师或家长安排自己参加(2.9%),交朋友(2.5%)。调查还显示,有81.1%的队员表示自己喜欢社团的活动;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作用认识依次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74.3%)、“开阔视野”(64.5%)、“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64.4%)、“提高素质”(60.3%)、“学习社会交往”(56.5%)。调查中,队员反映红领巾社团的问题依次为:“活动新颖度还不够”、“队员自主性不够”、“与社会联系度不高”、“活动经费不足”等。队员的改进建议主要有:“走出校园,联系社会”、“活动内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医院文化病理科调研活动汇报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医院,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医院文化病理科调研活动汇报

我是xx市卫生学校XX年应届毕业生,很荣幸能参加医院文化调研活动,下面是我是上周我们开展医院文化调研活动情况。

病理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着对各类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的重任。病理科的空气特点是会受到相当程度生物因素与化学因素污染,其中甲醛、二甲苯等有毒试剂是最常见、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污染物。 病理科主要是病理医生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细胞的精微变化,从而作出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区分肿瘤的良、恶性。但病理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观察患者病变的良恶性,有时有“盲区” ,不全面。病理是一种独立的医学学科,他可以细分为骨科病理、妇科病理、胃肠病理、神经病理、口腔病理、泌尿病理等等十多个专业病理亚科。手术医生切下肿瘤(或其他病变)的一小部分或全部(称为:标本),与病情介绍(病理申请单)一起交给病理科,病理技师将标本制成常规石蜡切片(先把肿瘤浸在石蜡中,用特制的切片机再做成一种薄到透明的膜,然后贴到玻璃片上去染色。病理医生用显微镜观察切片,参考申请单上描述的患者基本情况,综合分析。然后用书面报告把病理情况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五个工作日(节假日顺延)。遇到病理学疑难问题,可能需要数周时间进一步特殊染色、免疫组化、会诊讨论等等仔细分析。

病理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诊断科室,全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名,其中有专职医师3名,技师2名。病理科现拥有英国珊顿切片机、英国珊顿冰冻切片机、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病理图文报告系统、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全电脑自动脱水机、石蜡包埋机等一批高新设备,是河池市设备及技术力量最好的病理科,能开展常规组织活检、冰冻切片、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等项目的检查;病理科全体医务人员竭诚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二。我国每年新发现宫颈癌13.15万,约8万人因此死亡。近几年,宫颈癌年轻患者大量增加,最年轻的仅17岁。可喜的是在所有的癌症中宫颈癌是最容易预防的一种,因为绝大多数宫颈细胞病变都可以在早期发现和治疗。

dna倍体分析宫颈防癌筛查技术是我院与武汉呵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自我国引进以来得到了各大重点医院专家的一致推崇,我院走在河池妇科防治领域的前沿,为了让这项前沿技术服务更多且更好服务于女性朋友,也为了让更多女性朋友远离宫颈癌,医院病理科于XX年4月份开始启动“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测”筛查活动,建立河池市妇女宫颈癌早期筛查实验室。

dna倍体分析(dna定量分析)技术是目前国际领先的一种宫颈防癌细胞学检查技术,我国卫生部把“宫颈癌的预防及癌前期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列为十年百项计划之一,并把“dna倍体分析” 防癌筛查技术作为该计划的重点向全国推广。dna倍体分析采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和微电脑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测定细胞dna含量检测异倍体细胞。在液基薄层制片的基础上,进行feulgen染色,通过全自动扫描系统,将玻片全部细胞扫面至计算机当中,进行细胞dna定量分析。dna是细胞成长、分化和繁殖的基础,致癌因子的引起的突变所导致dna含量的改变,都可以被全自动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系统所检出。细胞恶变的过程中,出现dna含量的改变叫形态学要更早,因此更能早期诊断癌前病变,起敏感性更高。

科室每周有一次周会,充分利用周会时间,通过多角度来强调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如在科内进行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做到有关病理方面的法律人人皆知,从思想上提高医疗安全意识;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反复强调医疗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病理科医务人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科室每周的医疗安全进行总结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出防范措施。保证医疗安全 医疗工作的重点是医疗安全,一个经常出医疗纠纷的科室必然得不到医院的承认和重视,而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病理诊断为更多的医疗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成为一个容易出现医疗纠纷的科室。病理科要通过多种方式保证医疗安全,我科通过以下途径来保证了医疗安全,多年来无一纠纷、医疗事故。

@病理报告的准确性 准确的病理诊断是正确治疗患者疾病的基础,为了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需要病理医生通过看书、上网、向上级医师请教、参加病理培训班、参加读片会等多种方式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在我科,对普通的病例,通过双人复核制度来保证其准确性;对疑难的病理,通过科内讨论,翻阅书本、上网查阅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保证其准确性;对原来一些概括性的诊断,通过分子技术做进一步的更详细的诊断,更详细、更具体的病理诊断更有利于临床给患者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文化市场十三五规划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营销,全文共 3531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市场十三五规划调研报告范文

报告简介

21世纪之初, 我国政府大力鼓励发展原创, 并推进动漫产业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迈进, 并将动漫业发展为大国强国作为终结目标,开始了我国动漫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之路,

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在发展模式上几经周折, 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在我国目前的动漫市场份额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原创动漫仅占11%,近90%的中国动漫市场份额被国外动漫产品垄断。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的推进, 当前, 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紧密的程度, 已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 文化已成为经济竞争的最高形式。我国人口众多, 仅动漫主要受众人群的青少年就有3.7亿, 如果受众人群向中老年人扩展, 我国喜好动漫人群还会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仅国内需求就可以支撑动漫产业较好地发展, 加上在国际动漫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将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XX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体规模已达200亿元,预计XX年动漫产业总规模可达250亿元。按中国庞大的青少年和儿童消费群体测算,未来几年里,中国动漫产业至少有1000亿元的潜在市场空间,因而被称为xx期间的“新金矿”。

下面的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潜力。据统计,1993年到XX年,我国国产动画片总产量仅为4.6万分钟,而XX年一年的产量就达到2.18万分钟,XX年产量为4.27万分钟。到XX年,我国动画片总产量增至10万分钟,今年更有望突破12万分钟。

目前,中国人有近5亿直接阅读漫画或收看动画片,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消费市场。但与庞大的市场相比,中国的动漫产业还欠发达。不过,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国产动漫加大扶持,同时,中国已经有几百所设有动画专业的院校,培养了大批动漫人才。这些都成为了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按国家规定的全国省级、副省级电视台三年内全部开通少儿频道的要求,到三年后,全国电视台每天需要5000分钟、全年需要180万分钟的动画节目,国产动画产业年产值将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国将在5~XX年内,确保动漫产业产值占到gdp的1%。这个1%算下来就是多亿人民币。由此看,动漫产品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动漫产业包括创作、制作媒体传播产品的产业和设计生产与动漫相关的周边或衍生产品的产业。 本报告详尽描述了中国动漫行业运行的环境,重点研究并预测了其下游行业发展以及对动漫需求变化的长期和短期趋势。针对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提出了我们对动漫行业发展的投资及战略建议。本报告以严谨的内容、翔实的数据、直观的图表帮助动漫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我们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海关总署、中国动漫协会等业内权威专业研究机构以及我中心的实地调研。

本报告整合了多家权威机构的数据资源和专家资源,从众多数据中提炼出了精当、真正有价值的情报,并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宏观与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结论和观点力求达到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这是我中心经过市场调查和数据采集后,由专家小组历时一年时间精心制作而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电脑艺术设计2班

何 邦

范文二

20xx年x月x日,我随李副社长、曾主任等一行7人从武汉出发,去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及各发行集团、书店进行了为期10天的市场调研,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学习其他出版社的先进改革经验,与同行业编辑交流心得体会,从书店业务员那里了解市场信息,这些都令我受益匪浅。

我此次调研的主要方向在生活类图书市场,通过与各个出版社的生活类图书编辑及书店的工作人员交流,我认为我们的生活类图书从选题策划、寻找作者到宣传制作等方面都有待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是在整个图书市场上的创新,是对于我社以往的出书方式的一种改革。具体分为以下几点来表述:

1.我们生活编辑室急需一个明确的特色定位。这次走访了几家地方科学技术出版社都明显感觉到出版特色很重要,这对于主要依靠纯走市场图书的生活编辑室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图书的规模效应、出版社的品牌知名度等对读者会产生购买影响。社领导在开会时提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生活类图书编辑更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明确的特色定位,这也是今年社领导一直考虑的问题。

生活类图书品种繁多,生活编辑室共5名编辑,怎样才能选准一个方向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集中精力一次推出几套有影响力的书是我们工作的首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生活室郁主任说:他们对一些不成气候的生活类图书品种基本已放弃,现在主要是做宠物和园艺类图书。他还建议我们如果要找特色定位的话,最好是结合编辑自身的专业、兴趣、作者资源以及出版社所在的地方资源综合来考虑。我认为在分析特色定位时,还需要对现有的生活类图书市场进行细致的分析,知己知彼方能扬长避短,找到一个可能进入的细分市场。就菜谱类图书市场而言,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菜谱类图书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被广大读者认可,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从内容上来看,该社出版的菜谱贴近生活,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简单明了,文图并茂,且定价低,与其他社同类书在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发行部门营销意识增强,新书推介、卖场指导、服务终端等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当然还有其他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的菜谱也是很不错的。总之菜谱类图书市场已经非常热闹,图书品种繁多,竞争十分充分。如果我们要想在这方面做出特色出来,需要有一些比较有特点、有新意的选题才行,与其他出版社雷同的选题大可不作。生活编辑室可以在分析了具体的细分市场以后,由大家提出几个可能形成特色的细分市场,然后就作者资源,编辑专业、兴趣及地理优势等因素具体分析,最后选择一个有比较优势的方向,把这个方向确定为生活室的主攻方向。当然不管我们确定哪个市场作为我们的出版方向,市场上已出版的书都已经不少,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市场上再去细分。因为读者对生活类图书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正如《恋人食谱》卖得好,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家常菜1000样》也能进入畅销书榜单。在对读者进行精细化定位方面,图书市场还刚开始,还远不如其他行业竞争充分,同时品牌的绝对占有力在很多细分市场上尚未形成。只要我们以读者为出发点,总能发现新的读者需求和新的读者群,满足大众丰富的文化需求。

2.做生活类图书需要寻找新的作者资源,新的出版合作方式。近年来的生活类图书已经不再是专家指导、传授经验的形式一统天下,平民化倾向越来越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活泼。

XX年博客写手梅子的《恋人食谱》,以亲切的随笔加上家常的菜谱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一度创造了生活类图书销售的新高峰。随后,利用网络资源编写的生活类图书也以“你是作者,也是读者”的平民化概念走俏图书市场,尤其以美食类和旅游类图书为盛,无论是《20xx上海餐馆指南》还是《携程走中国》,都是以网友的亲身体验为素材,比起专家的指导更加实用和易行。

某出版社的一本以网友的亲身经验为主编辑而成的《ol美容宝典》,不同于以往的各种畅销美容书,该书总结了大众网友们的各种护肤心得,推荐出60多样读者用下来觉得不错的美容护肤产品,弥补了以往此类图书受广告影响较重的缺陷。此外在《ol美容宝典》中,出版社效仿美容杂志,赠送各种美容产品的样品,这是以往的图书所没有的。生活类图书的确应该像各种同类杂志学习,如果再像以前只是请专家板起面孔来说教,势必要被市场淘汰。

在XX年度十大人气生活类图书的分析中发现,医疗保健类图书注重专业性和权威性,这类书的畅销需要有知名作者或专家作为后盾,上榜的两本美食类图书作者均是网络或专栏写手,他们写的书读来非常亲切,可操作性也很强,同时在书中融入了文化气息,浓浓爱意。上榜的美容类图书以引进中国台湾、韩国为主。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活类图书需要从不同的渠道去找作者,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寻找作者资源的习惯。杂志或者生活周报总是能比我们更敏锐地把握生活时尚,总有一些热爱生活的作者在他们周围,我们需要从中找到可能出版畅销书的资源或者通过他们寻找到相应的作者资源。

同时,我们需要培养自身的市场敏感度,每隔两三天去图书城,调研上排行榜的图书。每本书从装帧、设计、内文、营销活动,甚至精确到页码的计算等,都做一番精密的调研。这个调研可不是咱们去翻翻书,看看作者名字就能得出结论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们可能看出已经畅销的图书的规律,而且还能分析出下一步畅销的基本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14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调研报告

自3月9日驻村以来,我通过熟悉乡情村情,走访、深入马街乡村寨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大多数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一部分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农村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又是文化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追寻经济与物质的目标,而应同时重视文化与精神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农民)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今日的农村对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乡治尚德”已基本抛弃,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村民自治”似乎还未形成。时至今日,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既缺乏自治的风气,村民也没有太强烈的要求,个人和集体、村民和干部似乎变成了基本不相干的两极,大多数村民只关心个体和家庭,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经济利益至上对农村传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基本的伦理和行业规范都面临被解构的危险。而家庭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道德上的冷漠严重妨碍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使世俗和势利成了通行的处世方式,甚至连最基本的廉耻都置之脑后。社会沉渣泛起,如封建迷信思想抬头、打牌赌博成风、社会治安混乱、干群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日甚一日。

(二)村民文化消费产品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匮乏。根据我的调查,以元阳县马街乡为例,一个有着3.1万人口的乡,只有乡文化站内设有15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室内配有音响、话筒、电视等;外加一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室35平方米,室内有10台电脑,每周28小时对外免费开放;一间图书阅览室面积35平方米,室内有藏书册,书架4个,阅览桌3套,每周28小时免费对外开放。除了这些以外集市上没有一个专门的书店,没有电影院,村民农闲时到乡上的消遣主要是喝酒、打牌,很少有人去看书,上网查阅资料。虽然每个村委会都有农家书屋,但是村民的学习意识淡薄,由于缺乏维护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影响了该功能的正常发挥。现在电视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家家都安上了户户通,可收看的节目也多起来,但是除了电视以外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依然很单一。

(三)对现代生活充满向往,但不能有效融入城市生活。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大都通过新闻媒体,对外部世界也充满好奇,可是具体的了解却相当有限。在他们的心目中,城市是一个令他们向往的天堂,这也是不少农村青年纷纷拥入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对城市生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和必要的就业指导,他们中的大多数显然并不能适应城市;而且城市的现实要求对这些刚刚进城的青年更是苛刻的,未能给他们一个宽容的适应过程,城乡之间巨大的反差使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这也是影响城市治安的因素之一。

(四)村民的文化活动被忽视,缺乏必要的活动载体。在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并不是大家关心的焦点。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基本上只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在家庭中他们的娱乐需求基本上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他们的娱乐器材甚至连普通的篮球、足球、乒乓球都没有,更别提其它如提琴、吉他等器材了。大多数青年把麻将、扑克牌作为闲暇时主要的娱乐工具,多数带有赌博性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农村文艺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多数文艺队都只有在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三八”节、傣族山歌节、彝族火把节、中秋节等,按传统习俗轮流举办一些如文艺演出、篮球比赛、山歌对唱等。文艺队的活动经费来源都是采取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部分,文化站和政府支持一部分的方式开展活动,在众多的文艺队中,大部分文艺队队员年纪偏大,表演技艺不高,急需专业人员下乡培训。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几乎是年老体弱的村民和小孩,给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观念也必须发生变化,针对村民文化消费的日益多样化要求,促使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对策

(一)认识到位,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但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有关。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之内。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

(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的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繁荣农村文化,首先必须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建影剧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楼、青少年活动室、文化中心户等;其次,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拓展阵地,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提高先进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培养和扩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人才是繁荣农村文化活动的保障。为此,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站的专职干部,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培训乡镇文化专干,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此外,县(市)宣传文化部门要着力抓好引导工作,创建农村文化辅导中心,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提供载体。

(四)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拓宽文化服务的范围,扎实推进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组织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五)进一步创新农村公共文化运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建文化设施,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扶持,让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动员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支持乡镇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的公共文化活动。建立社会相关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机制,鼓励社会办的各种文化设施通过多种形式开放。

(六)村民自治基础上村民文化性格的塑造。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培养村民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创新意识,真正树立起官民平等、男女平等、师生平等的理念,通过家庭民主和选举民主逐步培养村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塑造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文化性格。

(七)培育、规范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据调查,目前农村市场上卖的多是一些盗版的图书和光碟,而一些好的图书则因为价格、流通等原因难以进入农村市场。因此,在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方面,政府应积极调动商家的主动性,把商家的盈利性和政府的公益性结合起来,共同为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作出贡献。

(八)建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把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情况作为乡镇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把农村书屋交给大学生村官管理;三是要继续开展好“送文化下乡”活动,注重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的积极作用,大力扶持农村业余文艺队的建设。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健康文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社会参与性的调研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社会参与性的调研

内容摘要本文从青年文化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通过调研实证,论证以中等收入阶层青年为主体人群的青年文化时尚将成为目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最具时代特征、最为活跃的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积极的社会参与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本文对代表这一文化时尚的青年民间团体参与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对共青团如何发挥好这些团体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出了建议。关键词青年文化时尚 民间团体 社会参与一、兴起中的第三代青年文化时尚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青年文化正处在一个代际转换点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基本上统一,没有出现相对独立于主流文化、具有青年独有价值观念和特有行为方式的青年文化。而以1976年的四五运动为标志,我国开始出现相对独立于主流文化、青年群体中所特有、为青年人所分享的青年文化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青年文化逐渐游离主流文化,并与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抗,登上了社会生活舞台。可以说,中国当代青年文化产生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与青年自我认识和社会定位转变的相互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是当代青年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青年文化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即诗歌、小说,除此之外,有歌曲、影视和服饰。这一阶段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性比较强烈,朦胧诗、崔健的摇滚歌曲、王朔的小说等处处体现着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反叛,男青年留长头发、穿喇叭裤等日常生活方式也具有对抗主流文化的态势。这一阶段青年文化的关注重心是政治,这源于青年对社会政治和自身现实的关注,体现了青年的社会参与热情,其突出表现就是青年群体直接诉诸集体行动的实践热情。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青年文化基本上从与主流文化相对抗为主导,或以某种政治理念或社会想象为主导,转变为以个体或群体情感的表演展示为主导,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都大幅降低,特别是在政治参与方面。这一时期代表青年文化时尚的是流行于15至25岁青少年中间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和消费方式,包括街舞、涂鸦、嘻哈文化、街头篮球、滑板、电子游戏、漫画以及相关的角色扮演、形象设计等新娱乐文化形式,还有包含这些文化元素的服装、饰物、装备等产品。其表演性倾向,体现为青年文化的无内容化、表面化;体现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疏远;体现为青年文化的非社会指向性和非政治性,以表演性为主导的青年文化带有情感宣泄的味道——“我表演给你(主流文化)看”。    如今,街舞、动漫、cosplay依然吸引着2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但近年来正以加速度兴起的,以年龄在25到40岁之间的职业白领、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等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人群,以交友、社会公益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青年文化时尚,已经越来越展现出明显区别于前两代的文化特征。我们认为,区别于青年文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对抗性和第二阶段的表演性,积极的社会参与(非政治参与)性是这一兴起中的青年文化时尚的最鲜明特征。我们同时认为,正在兴起中的这一青年文化时尚,将替代以低龄青年为主体的表演性青年文化形式,成为最反映当下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变化特征、最具时代感、最能代表未来一个阶段青年文化主要特征的文化形式。二、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具有显著的社会参与性本次调研,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具有较大规模、较大影响力的138个青年民间团体中,按照交友类、车友类、户外运动类、时尚艺术类、公益类等五个主要分布领域,随机选取20个团体,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访谈侧重于了解该团体的规模、内部管理等基本发展情况,问卷则专门针对能够表征团体社会参与性的方面进行问题设计。调研显示,近年来兴起的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具有显著的社会参与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普遍重视外界对团体的评价。在“是否重视外界对团体的评价”这一问题上,受访的20家青年民间团体全部选择重视外界的评价。和上一代青年文化时尚注重自我表演宣泄、疏离于主流文化相反,目前新兴的青年民间团体重视自身在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希望得到来自社会的正面的评价和认可。第二,利用媒体积极拓展社会影响。在“一般以何种方式提高团体的社会影响力”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受访团体选择组织团体活动并通过媒体报道、团体自办网站宣传这两种方式提高团体的知名度。这些团体的活动新颖时尚、比较符合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往往能够获得媒体的报道,一些具有创意的活动甚至能够引起媒体争相前来,广泛报道。对于“团体活动是否被媒体报道”,受访的20家团体都选择“有”,其中16家有专门负责对外宣传或接待媒体的人员,15家开展活动时主动邀请过媒体记者前来采访,这都体现出强烈的主动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意愿。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当前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806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当前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调研报告

团市委少年部 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领域也出现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现象。为把握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为主题,认真研究各类文化在与少年儿童不断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少年儿童群体中存在的热点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一)研究背景 1、和谐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基本前提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促进少年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渗入其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2、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环境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使少年儿童每天都在迅速地接触各类资讯,视域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全球化视野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空间,如何应对文化渗透,保持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是上海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在全面与系统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研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二)研究方法本课题选择7-15周岁的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5份,回收有效问卷1705份,有效率为100%。按照年级段、区域、学校类型等为分类依据随机抽取样本,同时考虑到包含一定数量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基本状况与热点文化现象 1、少先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锻炼自主能力,培养民主意识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一种反映少年儿童心声特点的特殊文化,它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少先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是少年儿童健康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少先队文化发展使少先队所倡导的一切理念、一切价值的综合形成一种“影响场”,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文化对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使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少先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队员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热点文化现象:少先队红领巾小社团发展势头强劲上海市少工委于XX年4-5月开展的普查显示:大多数红领巾社团是在XX年之后建立,很大一部分社团的成立时间为2-3年,可见近年来红领巾社团数量增加比较明显。红领巾社团在社区少先队中也有所发展。红领巾社团在活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兴趣爱好型、文体娱乐型、专业学术型、社会公益型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7.0%、31.3%、11.4%、10.3%。少先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参与度非常高。调查显示,80.2%的少先队员表示自己“参加过学校或社区的红领巾社团”,其中,73.9%参加过学校的社团,4.9%参加过社区的社团,15.5%两者都参加过;队员参加红领巾社团的最主要目的依次是:学习更多知识(33%),获得快乐(31%),锻炼、表现自己(27.2%),老师或家长安排自己参加(2.9%),交朋友(2.5%)。调查还显示,有81.1%的队员表示自己喜欢社团的活动;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作用认识依次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74.3%)、“开阔视野”(64.5%)、“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64.4%)、“提高素质”(60.3%)、“学习社会交往”(56.5%)。调查中,队员反映红领巾社团的问题依次为:“活动新颖度还不够”、“队员自主性不够”、“与社会联系度不高”、“活动经费不足”等。队员的改进建议主要有:“走出校园,联系社会”、“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更新”、“活动时间上增加”、“能有更大的自主权利”、“能得到更多指导”等。 2、学校教育主导儿童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全面发展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学校提供有效载体,鼓励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各展其能,发展个性。体验教育活动在学校大力开展,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一种本领,培养一种习惯,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尽管面临一定的课业负担,但广大队员仍乐于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和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在认真完成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健康的爱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各学校也普遍重视体卫艺科工作,加大投入,鼓励冒尖,涌现出一批体、卫、艺、科方面的特色学校(或学校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队员。 ★热点文化现象:阳光体育锻炼积极开展据调查,上海少先队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段依次为“体育课”、“双休日和节假日”、“放学后”、“课间与午休”、“早晨”。其中体育课是队员参加锻炼的最主要的时间段,而课间与午休并没有被队员充分地用于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一些小学已经开始尝试推迟上学时间,并把上课之前的一段时间用于学生晨练。对于体育锻炼,家长和辅导员老师均表示赞成和支持,绝大多数队员也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表示十分欢迎。95.2%的队员表示愿意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认为“参加锻炼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科学的生活习惯”、“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自己腰酸背疼,适量运动能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调查中,也有个别队员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运动,理由为:“没有时间,要学习”、“不喜欢运动”、“就是不想动”、“学校里没什么好玩的”、“在学校体育锻炼,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等。调查显示,最受队员喜爱的10种运动项目依次为:羽毛球、跑步、踢毽子、篮球、跳绳、足球、乒乓球、骑自行车、溜冰和各种游戏。可见,球类项目和轻巧方便的休闲运动项目颇受队员喜爱。男女生在喜爱的运动内容方面有差异。男生最喜爱的5项运动依次为:足球、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则是踢毽子、羽毛球、跳绳、跑步和乒乓球。 3、传统文化与儿童道德成长: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传承优良道德品质传统文化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文化根基。少先队重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引导队员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热点文化现象:受“洋节日”冲击挑战下的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等,有着民族心理和文化形态的背景,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生动可感的历史,无疑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传承教育的最好教材。调查显示,除了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之外,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一起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在问及“你最喜欢什么节日”时,29.5%选择“六一国际儿童节”,24.9%选择“春节”,18.7%选择“国庆节”,8.4%选择“圣诞节”,5.7%选择“中秋节”。至于喜欢的理由,选择“热闹”的为45.7%,选择“可以放假”的为20.3%,选择“家人和朋友都很重视”的为11.3%,选择“洋气,外国人都过”的为4.2%,这说明少年儿童虽然重视一些传统节日,但普遍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4、流行文化与儿童的成长认同:媒介影响日益加大,流行文化认同显著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成长各个阶段发挥着心理暗示与情绪模仿等作用。流行文化具有轻松娱乐、释放压力、发泄情绪、排解烦恼等作用,与之相适应,对娱乐的追求正是少年儿童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天然需求与权利。然而,面对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日益丰富复杂、形式多样的流行文化,处于成长与发育之中的少年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处理流行文化、大众媒介、青少年儿童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路之一,有助于让少年儿童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正确认识与对待大众媒介及其广泛传播与制造的流行文化。 ★热点文化现象:从“超级女声”到“好男儿” 从XX年的“超级女声”到XX年的“加油,好男儿”,都受到了多数上海少年儿童的喜爱。调查显示,表示“非常喜欢”的占66%,表示“无所谓”的占12.6%,表示“不喜欢”的占21.3%。少年儿童喜欢“超女”和“好男儿”的原因主要为满足个性表现、自我表达以及公平参与等。此外,选手、节目主持人、评委、pk环节、美女帅哥组合等也是吸引少年儿童眼球的重要因素。调查还显示,少年儿童对“超女”和“好男儿”的评价也趋理性和客观。在问及你评判心目中的“好男儿”的标准时,选择“心地善良等优秀品质”的为57.1%,选择“积极向上”的为18.8%,选择“歌唱得好,舞跳得好”的为12.5%,选择“形象亮丽”的为11.5%,说明少年儿童更看中的是“好男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 5、网络环境下的儿童发展:不可抗拒的影响力量互联网在上海少年儿童中已经有了极高的普及率,网络已经深入了少年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少年儿童也在互联网信息的充分运用中悄然改变着学习方式,这些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方便了他们对知识的搜寻、吸收,甚至缩短了他们与长辈之间知识量的距离。面对正经受网络大潮影响的少年儿童,团队组织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会队员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让网络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热点文化现象:网络信息依赖情况加剧据中国少年雏鹰网调查显示:“在完成各种拓展性、研究性作业的时候,队员的信息获得方式”主要为“网上搜寻”(33.2%),明显高于“图书馆查资料”(14.5%)、“请教老师、家长”(24.7%)和“自己实地调查、采访”(24.7%)。当问及“布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时,60.6%的队员表示“完全由自己思考完成”,26.4%表示“借助网络,但大部分依靠自己完成”,10.0%表示“大部分内容借助网上信息完成”,另有3%承认“很多时候网上直接剪切下来就行”。网上信息有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搜寻便利、节省时间等特点,方便了少年儿童的知识获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重复率高、缺少新意、权威性差等缺点。长期依赖网络搜寻信息,会削弱少年儿童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制约他们的发散思维训练,需要引起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重视。 6、儿童文化参与:发挥主动力量,儿童影响长辈多元文化和少年儿童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少年儿童又是社会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自身发展需要少年儿童各种形式的积极参与,少年儿童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儿童表达、儿童自主设计活动、儿童消费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影响均是儿童对于文化积极参与的表现。在中队活动的策划中,中队辅导员直接做主的情况大约有10%,师生共同策划的达到32.1%,这说明队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并得到尊重。 ★热点文化现象:儿童文化反哺日益凸显少年儿童有自身的主体意识,他们不但希望有决定自身事务的能力,同样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被长辈接受。他们不断表达的观点对家庭的生活方式、成人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判断均产生了或是明显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文化反哺”现象。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少年儿童“经常”或者“有时”要求父母读他们喜爱的书、听他们喜爱的音乐。有57.1%的少年儿童会“经常”或者“有时”与父母交流一些自己熟悉的流行事物,如哈里波特、“超级女声”。有超过六成的队员家长承认他们在一些方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及孩子,近86%的父母“经常”或者“有时”会主动向孩子询问一些他们不明白的事物。少年儿童在家庭消费上有重大影响力。将近90%的少年儿童表示,父母在购买商品的时候“经常”或“有时”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等方面,少年儿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有超过2/3的孩子表示,在不同意父母与老师的观点时,他们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们”,有8.7%的孩子会采取较为激烈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15.7%的孩子表示“自己看到父母、老师有缺点时会勇敢地指出”,61.6%表示“有时候会指出长辈的不足”,只有22.7%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去批评长辈,表达自己的观点。调查还显示,46.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确影响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例如,孩子会在父母不经意乱穿马路或随手扔弃食品外包装时对父母提出质疑。孩子在这些社会行为规范上的表现甚至经常能够成为父母长辈的榜样,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触动。(二)主要特点 1、多样形式,多重影响在多元文化中,少年儿童文化也呈现出多样的发展形式,这其中有多重影响因素的作用。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与自身的成长规律密切相关,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求新好奇,有自主自动的强烈愿望;但他们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多样化、时代化、更新、更积极的校园文化成为少年儿童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创造的动力。现代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更注重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听取孩子的建议。各种大众媒体越来越成为少年儿童接触各种信息和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网络正在逐渐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 2、重视参与,渴望表达少年儿童的文化发展充分反映出少年儿童自主参与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加。少年儿童要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能够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全社会范围内已逐渐形成重视儿童表达、实现儿童表达的局面,并进一步推进了各种政策保障措施,为少年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想法提供更有效的平台。家庭、学校、社会民主氛围有利于为少年儿童的自由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将全面深入推进少年儿童文化发展。 3、求新求奇,彰显个性无论是对好男儿的接受,还是社团文化的不断发展,或是反哺长辈的态势,均体现了当今少年儿童强调自身个性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多元文化的推动,少年儿童对各类新兴时尚文化的接受也体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少年儿童期望被关注、期望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得到认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文化发展热点现象充分体现了他们崇尚个性发展的要求。(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存在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从某种角度来看,社会层面的改革和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层面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带有积极的价值,有效推动了文化发展模式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变迁,满足了不同群体丰富多样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多元共存的格局必然对我国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负面现象,更是对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特别对青少年生活有着深刻影响的流行文化,更是引导着功利化和世俗化的潮流。我们看到偶像崇拜正成为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调查显示,72%的队员表示自己“有偶像”,近四成队员有“追星”经历,60%的队员对于周围伙伴追星不会“大惊小怪”。从偶像地域来看,72%的队员选择“港台明星”。从偶像类别来看,37.2%的队员选择“影视明星”,23.3%的队员选择“体育明星”。近年来随着“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娱乐节目的盛行,“超女”和“好男儿”成为队员们心目中的新的偶像代表。从崇拜偶像的方式来看,42%的队员表示,周围伙伴喜欢收集有关明星的照片和海报;45%的队员表示,课余时间和伙伴们谈论最多的是流行文化和明星。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容易使少年儿童产生偶像迷恋。要对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少年儿童更加关注偶像身上所具有的某种优秀的精神特质,如敬业精神,责任感等,进而推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 2、受制于少年儿童年龄层次和心智等要素,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有着更多的文化表达上的自发性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们研究少年儿童文化,更侧重狭义角度的少年儿童的文化参与和文化生产。但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产物。我们在对少年儿童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受制于少年儿童年龄和心智尚处于成长发展之中等原因,少年儿童的文化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如一度风靡的少儿博客,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参与和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少年儿童更多地是在网上写自己的经历,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发泄一些对老师的不满,还有对压力、朋友以及成长的反思,表现出表达和参与的自发性。另外如小学生毕业留言现象,一些不文明的、另类的留言成为一些小学生的追求的“时尚”,但这更多地反应了小学阶段少年儿童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奇好玩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语言等也都有着很强的模仿,但这种模仿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发状况。在少年儿童文化参与上,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文化参与的引导,让少年儿童以更自觉的状态参加健康、积极的少年儿童文化。 3、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存在家庭和学校的交互影响家庭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影响到少年儿童个体的价值认同和追求,进而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生活中相对多的时间是和父母共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一些错误观念影响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中自私、利己等扭曲的观念通过家庭向少年儿童渗透,让少年儿童在价值选择上面临两难困境。现在我们也在倡导文化反哺,希望少年儿童文化选择对家庭文化氛围能起到积极的反作用。从另外层面来看,学校在少年儿童文化选择上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少先队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积极的角度影响着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相互受同伴的影响,使少年儿童在文化参与和文化选择上也容易产生负向的“同伴效应”。 4、受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中存在着快餐化和虚拟化的现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将整个世界更深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也深刻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文化选择。根据调查,14.6%的少年儿童以“网上聊天”为上网目的,40.1%以“打游戏”为上网初衷。网络等现代传媒影响着少年儿童文化选择,使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出现快餐化和虚拟化的倾向。少年儿童倾向选择文化快餐,周杰伦、s.h.e、twins、刘翔、姚明、小罗纳尔多等是许多少年儿童嘴边的热门话题。网络通过影响价值观念对少年儿童行为方式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容易弱化少年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不良行为方式。少年儿童中“网瘾”现象的存在,让沉溺于网络的少年儿童更倾向于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构筑个体行为方式。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655 字

+ 加入清单

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院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法院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农十师两级法院十分重视法院文化建设,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精神文化为主导,以行为文化为要务,以制度文化为重点,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努力建设“公正、严谨、拼搏、关怀”的具有法院特色的文化,营造浓厚的法官职业文化氛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推动十师两级法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以提高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职业群体的素质为目标。因此,具有鲜明的审判色彩,其以法官群体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富有全体干警个人色彩的印记,是法与文化的和谐共舞。

一、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十师法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观层面,它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基础;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中的组织架构层面,发挥着稳定和规范作用,它是法院文化本质外张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们评判的重点;而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法院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法官和其他全体干警的职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体现着现代司法理念,而且主导法院现代司法理念的实质与方向,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法院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内,有利于提升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法院管理;对外,它对于实现社会公正、促进和谐建设、建立公众的法律信仰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物质文化建设,也就是以实物形态显露于外,能被人们直观感受,并能反映审判活动特点的物质实体,包括审判建筑的特征风格、审判法庭的设置装备、工作人员的服饰仪表以及法院内部的办公设备、文体设施等等。近年来,法院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农十师两级法院均建设了综合审判办公楼,并于XX年和XX年分别投入使用,成为农十师和阿勒泰地区具有法制权威的地标性建筑。农十师中级人民法院与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的审判综合大楼,在整体设计上突出建筑功能、风格与法律文化历史、审判人文理念的融合,在细节上通过法院文化长廊、永久法官誓词、办公场所的各类书画牌匾和法官名册等系列设计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为法院形象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两级法院还设置了荣誉室,通过开辟专门场所设立荣誉室,以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多种形式,集中介绍法院的发展历史、工作成果、先进模范人物等。对外,有效展示法院文化建设成果;对内,有效激发干警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二)行为文化建设。法院的行为文化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基于共同意识,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包括审判行为、思维模式、内部管理行为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等。为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农十师法院创建了审判质量管理体系,以高标准管理规范司法行为;为提升法院公信力,制定了以提高案件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官庭审驾驭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法官制作裁判文书能力为的突破口的《农十师法院“三项评查”规定》,规范裁判文书,禁止“无理裁判”;制定当事人满意度测评等制度,为公众提供信息平台、互联网邮箱的数字化信访渠道;为进一步便民利民,制定了预约办案、电话立案、远程立案、远程接访、巡回审判、繁简分流等工作举措。抓好节假日值班、指导群众诉讼、假日法庭、农忙晚间法庭等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一切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落脚点,真正做到司法为了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联席会议、法制讲座、司法建议等形式,及时与共建单位沟通交流情况,分析审判形势,商讨对策措施。积极依靠共建单位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努力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把便民利民的“特色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延伸到群众炕头、延伸到群众的心头。

(三)精神文化建设。法院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法院在审判、管理、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独具法院特征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群体精神等意识形态,是法院群体的共同认识和追求。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农十师法院系统注重弘扬兵团法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追求公平正义、勤勉敬业、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组织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活动,寓教于审、寓教于趣、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活动。把文化渗透到法院的一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法官。

(四)制度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农十师两级法院首先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坚持制度创新,践行司法为民,为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适用于审判工作实际,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编撰了《农十师两级人民法院规章制度汇编》。汇编按照党政事务和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事务收集了三大类60项规章制度,分发给每位干警,做到人手一册。同时成立政务督查小组,负责规章制度的督查落实,定期公布各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打造一流审判队伍

王胜俊院长在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的报告中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培育有先进的法院文化展示平台。

十师两级法院坚持精英带动主流、全员参与、开拓创新的原则。以创办好“法制在线”栏目为依托、以创办好法院局域网站为核心、以创办好法官论坛为重点、以创办好各类文体活动为目标。开展以干警为运作中心的评比表彰、岗位练兵、学术研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晚会、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主要分为教育型、学习型、竞赛型、表彰型、高雅型等几种最为大家熟悉并广泛运用的法院文化活动方式,有利于活跃干警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促使干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多年来,两级法院每年举办以“天平颂”、“和谐之春”等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其中,XX年两级法院干警编排的音诗画情景剧《党旗颂》在师政法系统获得二等奖,较好地展现了两级法院全体干警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精神风貌和法院文化建设成效。两级法院每年组队定期开展训练参加师举办乒乓球赛,增进法院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与理解,从而培养全体干警心系法院的职业感情。

(一)围绕精神文化建设,做强支撑点,实现政治建院

法院精神文化是先进法院文化的精髓,是法院群体的灵魂,它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两级法院以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为目标,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各项措施,全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

1、抓好“维稳”教育活动,引导干警坚定政治立场。通过“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主题教育活动中,不断强化两级法院法官和干警的政治立场,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维稳意识。使两级法院干警进一步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坚定的守土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牢固的大局意识,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好各类教育活动,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着重强调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三个至上”,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并通过设立爱岗敬业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题演讲、推选名言警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三个至上”逐步深入人心,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司法行为。

3、抓好和谐司法理念教育,引导干警创建法院内、外和谐的司法关系。组织干警收看宋鱼水、郑桂兰、陈燕萍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倡导在法院内部营造心灵相通、工作相融、人缘相亲、和谐合作、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在法院外部寻求和构建和谐的诉讼模式,倡导诉讼当事人之间的依法诉讼、诚信诉讼、文明诉讼、积极诉讼、平等诉讼,形成和谐诉讼秩序。

(二)围绕物质文化建设,做优结合点,夯实基础强院

物质建设是法院文化的物质载体,夯实法院物质基础,对树立法院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具有重要作用。

(三)围绕管理文化建设,做实着力点,完善制度建院

软文化建设,硬制度先行。近年来,十师两级法院对人事制度、管理机制、审判方式进行了的改革,建立起用制度规范人,用机制激活人,用责任约束人,用绩效评价人,用奖惩回报人,符合法院职业特点的科学司法管理机制。

推行了中层干部竞岗制度、主审法官选任制度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选任中层干部、主审法官,探索了法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素质法官在审判中的核心作用。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政治和生活上关心了同志的成长与进步,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华的宽松环境和广阔舞台,激活了内力,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战斗力。

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修订了关于领导决策、审判流程、质量考评、廉政建设等八大管理规范体系,实现了决策规范化、办案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和监督规范化,使两级法院的规范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四)围绕行为文化建设,做牢立足点,树立作风塑院

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法院群体各类行为的规范要求。

1、倡导文明用语,规范司法文明的细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标准,要求干警工作时间统一规范着装,做到仪表整齐、风纪严整、举止端庄、行为规范。坚持做到 “态度和蔼、办事认真、公正司法、人民满意”十六字方针,真正形成公平、公开、公正、为民的司法作风和勤政、文明、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

2、开展“三项评查”活动,提高案件质量。我们把开展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查、案卷质量评查活动作为规范庭审行为、规范裁判文书制作、规范案卷装订,提高庭审能力和案件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组织两级法院其他干警观摩、评查法律文书和案卷,让审判员在真实案例中掌握质证认证、查明事实、归纳争议焦点、控制庭审秩序等能力,杜绝了“无理裁判”和“无序装订”现象。

(五)围绕审判文化建设,做亮培育点,培养人才兴院

丰富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是人民法院做好审判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精英型法官”为目标,以教育、培训和实践历炼为手段,着力加强法院审判文化建设,花大力气着力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法官队伍。

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坚持日常学习制度,采取法官讲课和领导领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克服经费紧张、审判任务重的困难,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人民法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推行“外出培训人员讲课制”,使“一人受培训、全员有提高”。

定期举办法官论坛,提高法官素质。两级法院每年举办一期 “法官论坛”、“法官会议”等活动,旨在增强法官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丰富审判经验,届时邀请政法委及公、检、司有关领导、专家、社会人士参与讨论点评。活动结合审判实践,确定若干司法实践性较强的论坛专题,由法官收集资料,准备讲稿,轮流主持、发言,这种关于法律适用沟通交流的形式为法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有效激发法官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热情,其更深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共同探讨法律法规适用,交流办案技巧,促使法官们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产生最大限度的趋同,最终形成法官职业共同体,提升论坛的品味和层次。 加大司法宣传力度,提升干警修养。在司法宣传上要严格落实《农十师法院新闻宣传与调研工作暂行办法》,规定每个干警必须完成网络新闻稿件12篇,报刊宣传稿件2篇、调研文章1篇的宣传与调研任务,并将其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每月通报完成情况,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格局。对于完成任务多、质量好的给予重奖,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干警当年评优评先以及晋升职务职级的资格。领导干部带头撰写宣传与调研文章,发挥资深法官和高学历人员的智力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其活跃的法律思维、丰富的审判经验、文明的道德修养影响和感染和带动其他法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强能力培训,提高司法技能。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下大力气抓好审判业务理论学习,形成“以法庭为课堂,以案例为教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机制,用身边的人教育培养身边人;强化岗位锻炼,通过开展庭审观摩、以案析理等形式,切实提高法官“四种能力”。

举办法院文体活动,提高法院活动品牌。两级法院创新活动方式,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借鉴其他行业特点来丰富和发展法院文化,创出具有两级法院的特色和品牌。在教育型文化活动中,两级法院充分运用自治区高级法院出版的《新疆审判》和兵团分院出版的《兵团审判》等刊物,以及《兵团日报》、《新疆法制报》、《北屯报》、《阿勒泰报》;兵团电视台、北屯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将法院文化的要义进行系统地梳理,提炼出具有法院特色的基本精神,既有效解决每年学习教育的主题各不相同难以整合的问题,又能使法院文化不断发展。同时组织广大干警向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台报送案例和通讯,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将法官调解、审判的经验和技巧向广大传民众播给,成为农十师两级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法院内部刊印的《兵团法官》、《兵团法院新闻集》,这些内刊是法院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开拓了法院干警的才气,而且成为所在法院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学习型文化活动中,每年举办各类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以及经验交流会,让干警们登上讲台为审判工作献计献策,既增强他们演讲与示范的技能,又集合审判一线的智慧,丰富法院文化的内涵。两级法院充分利用办公楼走廊、墙壁、门前平台、黑板报、展板、学习园地等载体,分不同阶段介绍法院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措施,展示法院开展的教育活动成效;既宣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法院精神文化,也宣传了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图文并茂,每天出现在法院干警周围,反映法院文化不同层次的内容,寓教于潜移默化中,对营造法院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宣传栏或学习园地中由每个干警亲笔写下自己的警句或座右铭,连同个人工作生活照、获得的最高荣誉一起进行展示,时刻警醒干警公正司法、奋发进取。

在竞赛型文化活动中,开展 “优秀法官”、“调解能手”、“办案能手”“优秀书记员”、“优秀司法警察”、“优秀通讯员”等高定位的审判技能竞赛,探索融岗位练兵和法学研究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新模式。在表彰型文化活动中,树立真正能代表法院精神的知名法官和其他典型人物,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并通过法官文学的创作形式加以升华,使其他法院干警有学习的具体典范,社会各界对法院精神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高雅型文化活动中,定期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培养干警高雅的业余爱好,提升干警的生活品味,使干警的业外行为也成为法院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十师两级法院全体干警还积极参与兵团法院和农十师举办的摄影书画展,有十余幅书画和摄影作品获一、二等奖,并被收录进刊印成的画册、文集,对两级法院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级法院还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开办《以案说法》和《法制在线》专栏,干警们积极撰写各类文章,成为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两级法院摄制了《活跃在阿勒泰草原上的巡回法庭》、《困境中崛起,艰苦中创优》、《追求》、《天平下的蒲公英》等电视专题片,在十师专题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热情讴歌兵团法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法官精神,通过拍摄专题片,提升法院文化的内涵,真实地刻画了十师两级法院法官的内心世界和职业追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推行以上措施,十师两级法院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保障了全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自XX年以来,中院在农十师党风廉政建设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二名,连续两年被自治区高级法院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在XX年兵团法院绩效考核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XX年再上新台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全体干警争先创优,有十余名干警受到自治区高级法院、兵团分院表彰,先后涌现出“自治区十佳女法官”、“自治区办案能手”、“自治区执行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先进政工个人”等先进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化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141 字

+ 加入清单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思考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先进文化“化”人。如何发挥先进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让文化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我县而言,文化工作能否担此重任?最近,我们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专题调研。 一、现状:忧大于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远瞩,站在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于1997年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桃发〔1997〕4号);XX年,县委、县政府提高创建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补充意见》(桃发〔〕10号),明确提出了县城“六有”、乡镇“五有”、村“三有”等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文化“五纳入”工作,并将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XX年,县委又提出了“一园一节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艺园、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文化节、竹文化基地、举重培训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进县”及“一三一”工程为全县文化工作规划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蓝图部分实现。县城“六有”已具备“四有”,即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尚无博物馆与民间职业剧团),乡镇“五有”在灰山港镇、松木塘镇基本实现。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为基础,已基本建成;举重培训基地于去年通过验收合格(但该项验收是一年一次);文化节定于今年9月举行,目前正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可望能顺利举办;文艺园建设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为频繁。XX年,文化部门围绕“县庆”等中心工作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招待演出、文化下乡等大中型文化活动8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100多次;XX年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元旦广场文艺演出、九运会文艺招待会等大中型文化活动32次,各乡镇组织活动108次;XX年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部门仍然组织了元宵文艺晚会、“红艺之光”金秋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13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91次。尤其是XX年10月初组织的“心连心”杯精英歌手挑战赛有120名歌手参加,参赛及观看人数之多为历史上罕见。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桃花江报》(现更名为《桃花江通讯》)自开办以来广受各界好评,至今已出版69期;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从XX年至XX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艺术团等5个较大的民办剧团及一些小型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每年演出在1000场以上,每年创收60万元,XX年文化局曾给予奖励4万多元;XX年,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蒲公英奖”大奖赛,获金奖1个、铜奖 4个,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场整治初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文化市场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娱乐、文物等10大市场, 但经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XX年开始, 文化部门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 对十大市场的5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120多次,有效地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五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产业化初露曙光。XX年下半年,投入近200万元的电影院服装超市开业,除安排10个职工就业外,电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场租17万多元;投入上百万元的灰山港电影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其建成不仅能提高灰山港镇的文化品位,还将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影剧院“南大门”以200万元整体出让,门面楼综合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电影公司与影剧院联姻,开展电影放映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捆绑发展,将对解决两家内部困难、维护内部稳定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上述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XX年开始,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从XX年开始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先进集体,XX年列为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县、“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 从总体上看,全县文化工作在近几年之内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要把桃江建成一个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文化强县尚任重而道远。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在阻碍着文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必需的工作场地。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现在不是整体丧失就是破旧不堪,文化事业缺少必需的工作平台。从县城“四有”来看,为了生存,电影院被改建成服装超市,图书馆也偏居一隅,目前能开展室内文化活动的只剩影剧院一家。对场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馆和文管所。文化馆馆舍建于1972年,为五层砖混结构,共计1250平方米,3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维修,近年来因桃花路改造后增高,馆舍第一楼360平方米场地低于临街路面1.5米,成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失去实用价值;1995年开始,县城几次被淹,馆舍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承重梁柱出现裂缝,1997年被鉴定为危房;XX年,为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文化馆只得谎称正在更换房产证,馆舍面积不达标亦由房产局开个假证明蒙混过关;现在第六层圈梁及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到下雨,五楼排练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车水马龙,噪声太大,文化馆内已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培训辅导场所。全县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93件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国家一、二、三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益阳市之首,从全省来看也是文物大县,却没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场所。沅江、南县有博物馆,资阳、赫山有博物馆,安化正在建,桃江没有,反映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物只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从乡镇来看,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无文化工作办公地点,2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个乡镇影剧院(场)只剩2个,6个万册图书馆及几个千册图书馆只剩7个,共计图书18400册,且全部尘封。全县770多个村只有59个村级文化室,乡镇文化工作的档案、资料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乡镇文化工作阵地几乎整体丢失。 (二)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各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其他部

门无一技之长者可以干工作,在文化部门则万万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级机构共有207人在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38人。如文化馆23人中,有一技之长者约9人,9人中能独当一面完成上级任务的只有4人,这4人中有3个接近内退年龄,另1个今年将办退休手续。文化馆作为全县群文工作的组织者,即将出现无懂行者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31人,余下者对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现了文化专干无文化专长的不正常现象。59人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2人;目前在文化岗位的仅15人,其余44人有9人抽调担任乡镇临时工作,35人下海或干其他事去了,致使9个乡镇文化专干出现空缺,文化工作职能已不复存在。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见下表),对照国办发〔〕7号文件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我县还是做得很不错的。XX年、XX年、XX年全县财政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7%、9.9%、10.5%,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18.8%、14.6%。可见,文化投入不仅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文化事业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艺园、博物馆或其他任何一项稍大一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用完文化系统几年的财政拨款,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求,因而出现了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级机构要靠争取资金或“乞讨”才能开展工作。XX年文管所从文化馆迁入原民政局三楼,因改造维修场地、添置报警防盗等配套设施,左借右赊,负债10万元,XX年该所在省财政争取到3万元维修资金,XX年又争得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的增拨款,才勉强还清欠账,但要开展其他工作就困难重重了。近年来,全县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多,而每次活动的必需经费都要上万或数万元,事实上文化馆对开展群文活动力不从心,经常要去有关单位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就只能自己先背着,致使XX年负债11万元,XX年情况稍好仍负债8万多元,XX年是否能还清债务尚不得而知。乡镇文化站情况比局直二级机构更糟。XX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并实行整体分流,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文化专干定为全额拨款编制,199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定为差额拨款编制。在现有的59名文化专干中,有28人为差额拨款,财政每年只发给3780元基本工资,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专干的第一要务。某乡文化辅导员1999年拿了7个月工资,XX年拿了9个月工资,XX年拿了基本工资的80%,XX年、XX年只拿了“裸体工资”。生存都没有保障,谁还有精力去干事业?现在乡级财政十分困难,XX年仅有灰山港、牛潭河、马迹塘、修山等小部分乡镇投入了合计不超过10万元的文化事业资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乡镇年初未将文化事业纳入整体规划,更无经费预算,因而大部分乡镇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瘫痪就势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山水阻隔及民族习俗、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县域文化中的宝贵资产,一旦遭破坏或灭绝,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就我县而言,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文化。县境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属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不同范畴,最保守的估计不下30种,极其重要的有故事、谚语、歌谣、功德画、竹雕、剪纸、地花鼓、三棒鼓、狮舞、道舞、猫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灯舞、弹词、高腔山歌等,其中马迹塘故事与大栗港山歌(胡呐喊)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故事还是全省唯一的高台艺术形式。但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民间技艺的传承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艺人们没有普及技艺的愿望,许多技艺是代代单传,口传身授,无文字记录,很不可靠;二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民间技艺不赚钱,不愿学习,加上许多民间艺人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间艺人队伍严重萎缩,民间技艺传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间文艺资料已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档案资料,却不幸于1995年彻底毁于洪灾,因此拯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第二类是文物及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桃江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县珍贵文物中,东汉的漆木器及古籍、丝织品等一部分珍贵文物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会遭氧化或变质损毁,但因保管条件太差,连最基本的恒温干湿设备都没有,无法达到行业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担心着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县有浮邱寺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亨瀚墓),这些场所的维修保护每年需要资金约8万元,XX年县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费是0.55万元,XX年是1.5万元,XX年是2.5万元,与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持工作形势严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推动县域文化发展,重点在于突破观念、人才、投入、产业化及管理五大瓶颈。 (一)观念瓶颈。文化是什么?它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然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步渗入经济领域,形成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产业。因而文化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县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可以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同时先进文化还可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志考察过沿海发达地区,总认为他们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经济基础好、财力雄厚使然,但他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在文化工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加强政法文化建设和县级政法委建设专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359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政法文化建设县级政法委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一、关于政法文化建设

我们认为,政法文化不同于单纯的法治文化,它更多地是指一种职业文化、职业精神,是一种行业性的文化。比如,近年来治安状况明显进步,政法战线不断涌现出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和执法公正等素质,实际上就是政法文化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精神的良好体现。作为山东精神的基石,政法文化理应成为塑造山东精神的准则、判断标准和发展导向。政法文化反映了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些理念或精髓,比如法治、平等、人权等,与公正、民主、自由、秩序等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抓好政法文化对于塑造山东精神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塑造山东精神,不单单是要求人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为操守,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山东精神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从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塑造山东精神,关键是提倡一种好的政法文化氛围,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对政法文化的培育,并在全社会逐步培养起一种现代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政法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在实践中,它以政法机关、政法人员、政法行为作为主要载体,而且渗透到政法规则的设计者、执行者、监督者中,泛化到各个社会群体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平安和谐山东,没有一种现代的政法文化渗透于其中,是不可想象的。政法文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政法干警在长期履行法定职责、执行党的政策,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所积淀的共同群体意识、行为方式,指导、约束政法各机关整体行为及政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行为的价值理念。政法文化主要反映在政法各机关的建设发展理念、规章制度、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外在形象,法官、检察官、警官等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政法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论,不仅作用于政法机关的整体作为,而且作用于每名干警、法律工作者行为,对政法机关及其所有工作人员具有强力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

政法文化是当代政法机关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它属于表层文化,即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机关的外在形象,包括执法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名称、办公(执法)场所形象、执法人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作形象、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等。第二是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它属于浅层文化即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政法机关的行为规范。包括政法各机关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管辖权、业务范围)、机关管理、执法程序、终端结果的处置和运用等,执法理念、法治理念和团队精神。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它属于深层文化,包括政法机关每一名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感、使命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法机关的整体工作目标的追求。上述三个方面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它们同步发展,不可分割。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是和政法文化的建设成就分不开的。xx县拥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有赖于政法战线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近几年着力抓政法文化的建设不无关系。一个地方的安全问题相当重要,它对于提升综合竞争力作用非同小可。近年来xx县政法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的政法文化还没有取得广泛的信任,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自身的政法文化建设还不到位有关。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发达,除了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还要看它的社会文化观念怎么样。一般来说,一个不发达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对法律往往不会有亲切感。因为法有时候会有些威慑力,老百姓对法律理解更多的是刑法。而在发达国家,法,尤其是民法的渗透力非常强大,老百姓通常把法看成是自己的行为规范,甚至于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有什么扯不清的问题也常常通过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所以,有了文本的法律,有了司法行为,不见得就具有我们所理解的政法文化。在塑造政法文化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使老百姓和法律亲近起来,使他们树立一种法律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的力度,要发挥群众力量,用民主的手段来加强社会治安,要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和形象五个层面着手,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公道、高效的政法干警队伍,体现出平安和谐精神,体现出山东的特点。

二、关于县级政法委建设

(一)基本情况。xx县委政法委机关(含县综治办)行政编制9人,其中机关配备书记1名,副书记3名;县综治办配主任1名,副主任2名;股级领导职数2名。内设综合科、政工科。目前,现有在职人员10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任综治办主任),综治办副主任2人,主任科员1人,科员1人,司机1人,离岗待退1人。

(二)主要职能。县委政法委是县委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的部署,统一政法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对一定时期内的政法工作作出全局性的部署并督促贯彻落实。组织协调指导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检查政法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情况,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严肃执法,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政法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指导和协调政法各部门在依法相互制约的同时密切配合,督促、推动大要案的查处工作,研究、协调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组织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组织、推动政法战线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探索政法工作改革的路子,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强政法工作。研究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措施,协助党委及组织部门考察、管理政法部门的领导干部。组织协调对政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工作。指导下级综治办的工作。完成县委和上级政法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县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旅游,全文共 3834 字

+ 加入清单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

**县旅游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根据省、州和县委的安排,县委宣传部为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及时成立了调研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体育局、县旅游局、县广电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顺濞、富恒、瓦厂、县一中和一些单位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调研组认为,对##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扶持县来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一般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各族人民要早日脱贫奔小康,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通过调查研究,调研组发现##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同相邻县市相比,发展缓慢,后劲不足,步履艰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品牌上都有待提升。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调研组认为。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于前一段时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基本理顺了关系,今后主要是在管理上下功夫;教育方面就目前我县的情况而言,暂定为一保二促,既保义务教育,促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先为教育产业奠定基础。就实情而言,我县近期应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上狠下功夫。现就核桃产业与旅游开发作如下分析研究,供两项产业发展论证作参考。 一、##县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彝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之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4%,全县辖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9908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5%,森林总覆盖率达67.2%,位居全州各县市之首。 1、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优势     ##彝族自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立体气候,80%以上的地区适宜种植核桃。##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核桃栽培历史。##核桃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营养丰富。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大泡核桃获得了“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核桃优良品种”的荣誉。1995年##彝族自治县被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载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XX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家林业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发展核桃已成为##山区人民群众开发资源、发挥优势、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在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旅游文化开发,以核桃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核桃仁作为老少皆宜的食品,同时也可开发成核桃精油、核桃粉、核桃蜜饯等旅游产品,核桃果壳还可开发成旅游工艺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核桃树发芽长叶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绿海,也是天然的风景树,这时可组织游客进行观关旅游,核桃树可为游客憩息纳凉提供好场所;核桃树挂果的时候,可组织游客品尝鲜核桃,也不枉此行;核桃收获的季节,站在树下或者爬到树上,游客可以手握核桃杆学着打核桃,感受丰收的喜悦。 2、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现状     (1)核桃产业发展状况。全县共有农户XX9户,种植核桃农户14788户,占73.7%。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年产核桃干果4800吨,产量约占全州的40%,全国的1/60。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了54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4%。核桃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核桃产业加工状况。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加工一项,每年就能解决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产品。琥珀核桃、蜜香核桃、焦盐核桃等核桃特色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上述产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漾宝牌”核桃乳,曾获国家级两项金奖,一项银奖一个推荐奖。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状况。XX年##彝族自治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大理##核桃文化节》,出版发行了《##风光明信片》、《歌飞核桃园》、省、州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些介绍中国核桃之乡##的专题片和专题报道,省、州级乃至中央级报刊也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漾宝牌”核桃乳等系列产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基本与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产业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认识上还有差异;二是产业规模化不足;三是文化品味底蕴差;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二、##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出路初探     中央提出:“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数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强。     我们要按照州委书记顾伯平在我县调研时强调的:把##的旅游业发展同大理市联系起来,把##建设成为大理市为“前厅大堂”的“后花园”。要继续加强苍山西坡的保护建设,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自助旅游、农家旅游和生态旅游,把##建设成苍洱风光大景区中集特色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的精神去做。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核桃树。”可见核桃在我县分布之广,由此我县只要做好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这篇文章,对我县的社会各项事业将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解放思想,统一认

识。##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适宜种植核桃的地区,以发展核桃为重点。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进行分类指导。由于今年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核桃特产税,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重粮轻林的偏见思想,认为只要搞好粮食生产,农业税收就能完成,抓核桃产业只富民不富集体,对财政没有贡献,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对核桃产业产生了松劲思想。殊不知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我县的产量规模不够,精细加工不到位,所以没有得到更多的,只要我们做好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加工工作,仍可得到可观的财政收入。     2、精心规划,加快实施。要使核桃生产达到产业化、规模化。我县的核桃产业纵比有发展,横比步伐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满足现状,吃“金字牌”的老本,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抚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重造轻管,效益不佳。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林业部门要精心规划,制定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按县委到XX年,核桃总产量达6500吨,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700元以上,核桃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的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去实施。另一方面对农民要建立有效的督促机制,吸取退耕还林的一些教训,政府投入要见实效才兑付,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旧剧还会重演。 3、精细加工,提高品味。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努力提高核桃文化品味。一是扶持好现有的大理##核桃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首先要在核桃乳、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核桃精炼油的产品数量质量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扩大消费群体。(据初步调查,核桃乳60%左右是党政机关用于礼品,20%左右用于公费餐桌接待用,20%左右属群众消费)。二是抓好核桃农贸市场硬件建设工程;三是扶持好个体私营企业核桃加工大户;四是抓好“核桃茶”、核桃工艺品等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五是在所有核桃产品上加深文化底蕴的策划和升华。总之,要彻底改变卖核桃干果、半成品的局面。     4、加大声势,扩大影响。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宣传力度。##核桃产业除在核桃系列产品上加大文化底蕴的升华宣传外,在XX年策划拍摄出一部介绍##核桃及核桃文化的专题片,并制作成光碟,把它作为##的礼品赠送,给到##的游客,使核桃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省、州级乃至中央级党报党刊上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的宣传,真正使世人了解##核桃。     5、有机结合,盘活资本。核桃产业必须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光明万亩核桃园要与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形成整体。选定好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的农户,对所定农户进行适当的旅游接待培训,让游客春、夏、秋、冬真正能体验核桃生态园的乐趣。石门关景区应开劈核桃干果、核桃系列产品、核桃工艺品商贸场地。尽快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     只要我们做好核桃产业旅游文化开发这篇文章,把核桃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气候,##的核桃生产将会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大力提升民警文化素质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42 字

+ 加入清单

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大力提升民警文化素质

党的xx大是新世纪召开的一次事关我国未来二十年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它在全面总结十三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催人奋进,使我们看到了伟大祖国美好的发展前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都在认真结合实际,展开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通过大讨论可以进一步加强对xx大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为公安下步发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专攻机关,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个主要职能部门,公安民警作为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员和执法者,更应肩负起学习贯彻xx大的责任,更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我从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民警文化素质(下面简称文化强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什么是文化强警。

据笔者调查,在国家机关各部门中,公安的力量较强,但总体文化素质则稍逊于其他部门,民警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不高。社会上对公安的印象大多是武的方面居多,冲冲杀杀、大大咧咧,认为公安部门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由于多种原因甚至在背后骂公安。有鉴于此,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提升公安队伍文化素质,在公安民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民警综合素质,造就文化型、知识型的现代警察,将大大改变公安形象。文化强警简言之就是在队伍管理中施行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去教育民警,通过学习培训、文体活动,鼓励民警自学成才,在一个群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民警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以此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民警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民警文明办案,礼貌待人,为民服务,奋发向上,树立公安机关良好的形象,使公安队伍成为政府机关一支优秀队伍,真正担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文化强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强警是公安机关地位所需要的,是更好为民服务的需要,是树立公安良好形象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公安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在队伍管理中实施文化强警,队伍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1、文化强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xx大报告在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有这么一段话:“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人民警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和执法水平,才不会落后于社会发展,才能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2、文化强警是人民警察实践的需要,是为民服务的需要。xx大要求我们全面贯彻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要求人民警察应通过学习培训,增长文化知识,成为一名知识型现代人,树立人文管理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具备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实践。3、文化强警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作为人民公仆的公务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最起码要大专以上,熟识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能担当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不负人民的期望。公安作为一支特殊的公务员队伍,作为一支专政力量,更有必要大力提升民警文化素质,争做一名优秀的国家公务员。4、文化强警是改善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以前因“冷硬横推”、“刑讯逼供”等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使有的人对公安心存偏见。在公安队伍倡导文化建设,提升民警综合素质,使整个队伍文明程度跃上一个新层次,每个民警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思想,办事讲礼貌,办案讲文明,以一种知识型民警的形象展现在群众面前,这样将会大大改善警民关系,从而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搞好文化强警可以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三项治理工作。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618 字

+ 加入清单

2017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xx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

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落实农民群众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建立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注重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和利益协调制度。一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二要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三要建立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置机制。针对民间纠纷存在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这一难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积极排查调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打牢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一、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XX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加快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546 字

+ 加入清单

加快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课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区于4月25日至5月10日对相关单位、企业、文化场所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文化建设现状

(一)文化资源丰富。**区人杰地灵、文化昌盛,光辉灿烂的本土传承山地文化与内地文化浸溶并袭,融汇成边地多元文化。以蚂蚁堆、邦东、马台、博尚及澜沧江茶马古道和南美拉祜族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平村革命老区和博尚革命战斗历史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澜沧江、南汀河、五老山、旗山、叫雨山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南美拉祜族文化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碗窑土陶、昔本咸菜、稀豆粉米线和卤子米线为代表的工艺、饮食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拥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0个,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153项,其中有18个项目被列为全市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区内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文化事业建设初具规模。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完成区图书馆的新建,按部颁标准改建乡级文体活动中心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4个。目前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0个。优秀文艺作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杨丽萍、罗永娟等优秀文艺人才知名度日益提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电视覆盖率达94.98%,广播覆盖率达87.49%。《南汀河》和“吉祥”网站的创办,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

(三)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学创作、音乐、歌曲、书法、摄影等艺术有所起步。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式日趋丰富,不断组织和筹办节日文化活动、下乡服务活动、竞赛评比活动等,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平均文艺演出、民族民间广场舞、各类文化艺术展等活动达1000多场次,参与活动人数上百万人次。

(四)文化市场日趋活跃。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引导和建设,我区文化市场已形成分门类、多行业、多层次、上规模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358户,从业人员1500人,初步形成广告、娱乐、音像、图书、网吧、茶室等几类综合型文化市场,近年来每年平均实现利润6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00多万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区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文化建设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社会思想已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想道德产生深刻影响。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二分之一的村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一些地方在城乡建设中缺少对文化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功能不强,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够多。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数量较少。四是思想观念存在差距。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对文化认识还不到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五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改革的力度不够大,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国家和省里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六是人才匮乏,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足,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七是**区多年来一直没有专业艺术团队,文艺创作之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