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阅读计划大全(通用20篇)

浏览

6859

范文

94

篇1:阅读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668 字

+ 加入清单

一、七年级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写文章已经初具规模,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八、九年级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也有的学生连句子都写不连贯,有的不会用标点,甚至一篇文章除了最后结尾处的一个句号外,再无其他的标点;有的学生写文章始终一大段,不知道怎样分段,这一、七年级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写文章已经初具规模,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八、九年级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也有的学生连句子都写不连贯,有的不会用标点,甚至一篇文章除了最后结尾处的一个句号外,再无其他的标点;有的学生写文章始终一大段,不知道怎样分段,这些学生显然小学的写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还没有做到。学生水平的天壤之别,作文教学的难度无疑增加了许多。但上述所提到的情况毕竟还只是存在于极少部分学生中。目前阶段,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比较中规中矩,能够较完整的记叙事情,也能够从记叙的事情中得出一个道理,但是他们所记之事往往缺乏新意,所得出的道理往往也是蜻蜓点水般。怎么让这批学生在原有的写作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也使写得好的学生更加的脱颖而出,让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尽快的掌握一些重要的写作的方法,是我们制定这个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

二、本学期总的写作教学计划

一、成长中的故事

结合第一单元的学习,尤其是第一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呢?你已由一个预初的学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初中的学生,你已在慢慢地走向独立,那么在你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困惑,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学会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成长中的切身感受。

二、我的童年

结合《社戏》的学习,引发学生思考:你们都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人了,你们的童年时代正在离你们远去,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学会选取童年生活中令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写,所选的事情要有一定的新意。能够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记叙。

三、我的家乡

结合《滹沱河和我》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要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果是外省市的学生,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通过什么来表达,作者通过滹沱河来表达,那么你呢?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四、想象作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在保证诗歌主题不变的基础上,改写一首诗歌

结合第三单元:《唐诗精华》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任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能够运用环境描写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把诗歌改写成现代汉语,要有一定的文采。

五、我想对你说

结合《密室日记》的学习,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作文:——,我想对你说。引导学生思考:你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对某个人说,这个人或许是你的爸爸妈妈,或许是你的同学老师,那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文章中要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请以“面对挫折”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结合第五单元《面对逆境》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面对过许多的困境。你是怎样去面对的呢。或者在你的身边有人陷入逆境,那他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且能积极思考。写作时学会夹叙夹议。

七、以“我最喜欢的一绝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结合第六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完了第六单元,你一定为这些“绝技”所倾倒了,那么,你最喜欢的“绝技”是什么呢?你能把它介绍清楚吗?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且在介绍绝技时,要用到描写的方法。不能生硬的介绍。

八、展开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结合第八单元的学习,展开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我们读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同学们,你们会写故事吗?

本次作文主要指导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且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的方法,把故事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五年级阅读计划书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399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班学生基本情况、成绩。

全班共有47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6人。学生学习的纪律性、自觉性一般,希望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能使该班学生的学风、班风能有明显的提高.

(二)基本措施和做法。

1、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⑴与学生交谈。有计划地利用班会课与思想品德课与学生交谈,通过召开中下生座谈会、召开班干部会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情况,增加师生感情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有利于开展工作。

⑵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学生出现较大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与表扬,当学生的成绩出现较大的退步时,要及时调查原因,扭转局势。

2、抓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⑴组织好学生参加升旗和做操。

组织学生参加每一周的升国旗,是对学生进行形象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解放军的情感,进一步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间操,是保证小学生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措施。做课间操是班主任坚持跟班指导,要求学生做到精神饱满,姿势正确,动作符合节奏,做操完毕听口令整理好队伍,依次返回课室。

⑵检查本班学生值日生工作。

班级的值日制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校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具有独生子女在性格上的弱点。学校通过班级的值日工作,对他们进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⑶组织好放学。

组织放学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小学生在经过半天或全天的紧张学习,离校时情绪变得激动,行为举止也容易失控,在返家的途中会相互追逐,不遵守交通规则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班主任必须重视抓好放学这一环节的教育。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级集体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班级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进行组织和培养。

⑴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

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向全班学生提出明确的前进目标,并制定出有效措施,鼓励全班学生努力去实现奋斗目标,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就可以使班集体达到巩固和发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应该有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舆论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为此,班主任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班风要以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有了正确的舆论,坏事在班上就得不到支持,就会很快被制止,学风、班风就可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⑵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首先注意选拔培养班级的积极分子,物色班干部,组成班委会,让学生初步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指出他们的不足,给予及时培养和教育,教育学生要民主观念。班干部定期轮换,让更多的学生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既能当领导,又能被领导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好助手,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有利于班主任搞好班上的工作。

4、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班集体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班主任必须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教研,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论语》,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论语》,演译《论语》,领悟《论语》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学生阅读计划书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1506 字

+ 加入清单

酒店业是一个依存度很强的行业,其产品具有不可储存不可移动的特性。也就是说,酒店需要将自己的产品尽可能多的销售出去,才能保障正常的经营及提高利润。现将月工作计划计划如下:

l.酒店各部门之间充分沟通,尽可能满足客人需求而解决问题

2.正规的培训,激励员工用正确的服务方式,大胆有效授权,并通过全面检查控制服务出错率.与客人广泛接触,听取意见,将客人需求及时传递,快捷响应,努力使客人满意.

3.全员销售酒店是一种顾客与员工高度接触的企业,对客人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服务表现.酒店业真正的产品差异是来自提供服务个人。每个员工都在不知不觉的服务和过程中进行着营销活动,他们在扮演着营销员的角色.

应该对酒店的客源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及分配进行灵活的变更。下面是我店结合自身情况对各市场的特点调整比例进行说明:

一、公司协议散客

在现有182间房数量下控制比例在50%左右散客比例4%,如果能够更高当然,可相应减少团队用房。协议公司商务散客是酒店客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受到国内刺激内需的影响,国内商务散客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增长,我们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加大散客销售力度,扩大散客市场。在对散客市场进行扩充时可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根据周边机关.部委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销售策略,在国内刺激内需的大环境下,各省市地区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很多地方的土建.能源.冶金.等项目正在进行或者在审查中,酒店可根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核二院等设计审批部门在周边的特点着重开发,可也以联络尽可能多的驻京办,酒店周边还分布大量的科研院校及大学

2.由于酒店距离北京展览馆不远,提前与举办方联系借机发展外地客源。

3.对原有协议散客深度开发,这部分客源是酒店经营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其进行较详细的分类进行科学的管理。需要将这部分的客源细分成多个阶段,进行深度开发根据入住情况将他们分成高.中.低,几个档次。通过销售人员进行细致的维护,来达到稳定增长的目标,这类客人要酒店定期的提供一些特殊的优惠或激励政策来进行奖励,以不断刺激其成为最忠诚的客源。例如根据协议公司在酒店当年的入住间夜数量,利用酒店集团的连锁性质,向客人提供赠送本地或异地连锁店的间夜,达到激励维护的目的。

二、订房中心散客

在现在的大经济背景下,现有房间数量下,将订房中心散客达到或控制在25%左右,订房中心散客很重要,其散客主要以外地客人为主,由于酒店不可能抽出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开拓外地市场,所以酒店还要依赖订房中心来做对外的宣传,由于现在酒店多于订房中心合作,大家的佣金比例又相差不多,这样就需要酒店制定出有别于其他酒店的的优惠政策,提高与其他酒店竞争性,以达到高性价比来扩大酒店异地客人中的知名度。

通过对订房中心的促销,统计订房中心在酒店的常客来达到将这部分客人变为自己的商务散客的目的。

例如酒店赠送欢迎果盘欢迎饮料等。

三、会议市场

会议市场根据酒店房量控制在12%%上下,会议市场细分有好几种,总体分为三大类:大型会议.社团会议.企业会议。由于受到酒店自身会议设施的限制,着重开发以下几种:

1.董事会会议,一个社团一般一年举办三.四次,而且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人均花费比其他社团会议要高,人数在15人左右。

2.委员会会议,社团是通过委员会进行运作的,而这些委员会每年都需要举行几次会议,人数在15人左右。

3.管理层会议,企业的管理人员经常要到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远离电话和其他琐事,以便于安心地去探讨一些重要的事情。根据公司规模及管理层级别选择适合酒店的会议接待,一般在20人左右。

4.技术会议,专家们需要经常讨论一些互相关心的事情,这类会议不像其他的企业会议那样复杂,精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阅读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培养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首要前提,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注重阅读和积累是当前语文的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培养新时期的合格人才,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的阅读专题活动,针对此次活动,我制定了这份阅读计划。

二、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间不长,只学习了拼音和少量的生字,识字能力有限,因此课外阅读的开始阶段需要教师的指导及陪伴。教师要多为他们朗读令他们感兴趣的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目标:

1、开拓阅读面,激发阅读激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阅读质量,懂得选择合适的书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

4、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每天中午利用看护前的十五分钟为孩子朗读,内容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童话和寓言故事。

2、坚持古诗诵读,让孩子们不时温习一年级必背古诗,还可以进行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拓展。

3、坚持亲子共读,达成家校共识,每天家长坚持陪伴孩子读书至少15分钟。

4、坚持积累成语,每逢周二和周四进行积累后的交流。

5、坚持写话训练,每逢周一、三、五为写话日,学生可以自选写话内容,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话题进行写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阅读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能力,本着吸收中华文明之精华,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制定“阅读课”阅读计划。此计划作为学校阅读教学活动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诗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书内容

1、新课标指定要求背诵的部分古诗词。

2、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推介一些文章或书籍。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图书。

四、指导措施

1、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指导训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和运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单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等读书的方式。

3、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利用好班级的地方课程课以及每天中午的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平均不少于半小时。

4、传授有效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指导列出自读提纲。如:(1)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另外,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2)做批注;(3)写读书笔记。

5、与学生一起读书,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6、在读书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精彩片段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

7、有计划、分层次安排作好读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267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181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笔贝再现。(略)

2弊髡呒蚩觯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币淮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钡1段(4分钟)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钡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钡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钡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3840 字

+ 加入清单

一、 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 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 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课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说明文与议论文、记叙文的不同点,以掌握其思维规律,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作准备。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说明)内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绍)语言特点如何?(平实、准确)属何文体?(说明文)

2、《说“木叶”》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议论)内容是哪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看法:诗人们爱用“木叶”入诗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过感悟谈看法)语言特点如何?(平实、稳健)属何文体?(议论性随笔)

问题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掌握论文写作的逻辑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借鉴于作文中学会谋篇布局。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问题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问题4: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问题5: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三、疑难问题探析

问题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问题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

作者在文章中说的“词汇”是指建筑的材料。这是比喻的说法。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问题8: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四、课文总结

本文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件来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体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说明顺序。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使是一个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结构。因而,整篇文章显出谨严的结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生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个人,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本学期为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对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继续完善我校3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体系,提高我校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按照以下计划上好课外阅读课。

课时安排:三年级9课时

阅读主题:走近杨红樱方法渗透:抓重点词句体会书中的人物形象(抓重点词作批注)

第一课时:走进杨红樱阿姨。介绍杨红樱的基本情况,挑选《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中的2—3部作品,教师简单讲述故事内容并介绍杨红樱的其他作品。宣布本学期将围绕《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书籍开展的一系列有意思的课外阅读活动。策划人:谢平

第二课时:带《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进教室自由、安静地阅读。策划人:各班语文教师

第三课时:指导学生进行亲子阅读。策划人:谢平

第四课时:抓书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书中的人物形象。从描写人物的词句入手,体会书中人物的性格、情感进而读懂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策划人:徐欣

第五、六课时:杨红樱好书推荐与好书交换。学生挑选《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中最喜欢的一本向其他同学进行推荐,可以讲述书中最有意思的故事,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或书中最有意思的句子等等,最后评出“最佳推荐小书虫”。将自己喜欢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中的一两本书与其他同学交换同一系列中的其他书籍。策划人:王华

第七课时:“趣味伴读”联谊会。三年级学生和一年级小朋友共读一本书。策划人:谢平

第八课时:“我笔下的故事人物“漫画比赛。针对《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把书中最喜欢的故事人物以漫画的形式画下来,可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或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人物的特点。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评比和展示。策划人:徐欣

第九课时:阅读情况评价,背诵篇目过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276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

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文章《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多媒体,作者像)

二、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文章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分析、评价

(一)第一部分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文章中如何叙说的?

(“它等待我出生……双腿”)

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

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荒芜,不衰败,坦然)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败”,依旧有生机,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蜂儿……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这又告诉我们什么?(生命来到世界就是一种美丽,活,义无反顾)

坦然:地坛不管天气怎样,不管态度怎样,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么了启迪?

作者笔下的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虽然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但她以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宁静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芜但不衰败”的事实,对于一个曾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的残疾青年来说,肯定有所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活下去的问题。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临的事,那么,生,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苦难的角色同样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濒于崩溃而顽强自救的灵魂。卡夫卡认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变做快乐,史铁生虽然还不到这种地步,但他至少已经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让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

(显然不是。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时,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坛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在死生间进行彻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选择,使“我”走出了阴影,坦然面对生活,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决定活”下来了。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上述分析通过学生读议展开,教师适为点拨,注重学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与人之间会有如此不寻常的关系。导: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请问摆在母亲面前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难题?

配乐读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话语。

a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儿子忽然失去了双腿,母亲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无可奈何,心里忧虑太多太多

b有一个细节就写出了母亲的这种心理痛苦,“有一回……反应”,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读,评)所以说母亲也在受折磨,无处发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儿子,宽慰着儿子。(细节:“曾经有过…… ”)

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3)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幺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4)再让我们去感受母亲的痛苦,母亲的坚忍,母爱的伟大!读“现在……”(音乐:满文军《懂你》)

(5)母亲给我的启示,母爱的深沉与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现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后才倍觉珍惜,母亲走过的焦灼的路让我怀念,于是拿起了笔纪念母亲,纪念一种精神一份崇高。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回报母亲,并不要很多,只是别让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读。

四.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导: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如何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等等。

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苦难”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业:以“感悟生活”为话题,课后作文。

板书: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母亲:疼爱,理解儿子

(注定)活得最苦

意志坚韧

作者:设想

生存的启示

生,不再可以辩驳

决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样活 承受苦难,坚忍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教师学期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师,个人,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与书结缘,以书为友,走进书本,终生与书为伴。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三个工程”号召,以“阅读人生,智慧育人”为主题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为此,我制订个人读书计划。

一、读书目标:

1、通过读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使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感想的好习惯,提高教育科研水平,重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

2、通过读书,找出自身的差距,从而激发自己向上发展的动力。

3、通过读书活动,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学教师。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读书内容

1、网上阅读:初中英语教学网

2、本人订购《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报刊杂志等。

3、从图书室自选书籍

三、具体安排

1、坚持做到每天读书学习半小时至一小时,以书为友,充实思想。

2、读书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做好勾画和批注。

3、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教育教学信息,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发挥网上资源共享的优势,经常上网学习,了解各种读书信息。

5、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其他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心得,多反思,多总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而且能促使自身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读书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享受读书。“阅读人生.智慧育人”,让我们在这响亮的口号的指引下,一起捧起书本,汲取无限的精神力量,为自己的工作打好基础,为我们的生活点燃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287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一、导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读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析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四、探

1、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2、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⑵参考赏析: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③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4、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拓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阅读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目标与要求: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新课标也提倡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心灵沐浴书香,做一个有有修养的人,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们开展的这个活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阅读内容:

(1) 阅读自读课本,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2) 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3) 会做摘录笔记,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4) 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方法与措施:

1、每一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

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阅读的基本课型,如:

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索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是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的内容、朗诵精彩的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

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主要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

(1)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的内容。

(2)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3)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

(4)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的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清理内容陈旧、情趣庸俗的充数书,学生可自带自己最喜欢 的一本书到学校,放到本班级图书角,供阅读课使用。

3、倡导师生共读,实现师生共进。

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使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交流,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发现理想的栖息地。以读书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以读书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生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个人,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_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安全活动”为载体,以“警示教育”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职责追究制度,大力拓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渠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坚决杜绝大小安全职责事故的发生,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礼貌、和谐的环境,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排查治理学校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健全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和学生自我保护潜力,使学校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周边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杜绝学校重大安全职责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的提高。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安全工作规范化。

1.完善工作职责制度,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职责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安全工作职责,动员和组织师生、家长用心参与,群防群治,共同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

2.落实教师安全培训制度。深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学法知法用法的意识。上半年重点学习资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半年重点学习资料:《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观看学生伤害事故等案例分析录像资料,提高分析、处理各种安全事故的潜力。

3.强化安全预案制度。根据教育局印发的安全工作各种预案,制定或修订适应本学校的安全工作预案,完善保障措施,健全处置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使应急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展开,要使损失能控制到最低的限度。

4.强化值周值班制度。落实每日必查与不定期检查制度。学校值班领导、值班教师与专职保安坚持每一天巡查制度,使安全工作呈现常态化。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个性做好开学初以及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等的排查和预防工作,并及时向教育局做好安全汇报工作。

5.落实安全隐患排查制度。要严格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十六字方针,把排查作为做好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校每月和重大节假日前必查的基础上,查重点、重点查、查反复、反复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疏不漏,不留死角。继续按月(每月25日前)上交安全隐患报表,进一步完善隐患整改台帐,实行整改销号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教师学期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师,个人,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结合我组实际,本学期我们教学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努力做到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力求使生物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将其逐步应用于生物教学中。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本学期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前提下,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

2、积极参加全市举办的“千人千节”优质课活动,以此为契机,推动新课程理念的全面落实,提升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加强教学管理和检查的力度,认真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

4、有计划地安排好高二年级生物奥赛辅导工作。

5、继续加强高三年级的复习应考工作。本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效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有间内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提高。

(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

1、开展教研组的听课和评课活动,而且紧紧围绕教研组的活动专题,重视对师生关系的研究,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重点,以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为重点。

2、加强对本组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及管理,积极申报各级研究公开课的机会,为我组教师提供学习与展示的舞台。

3、结合生物学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为重点开展教研组的`活动,把自己的自评和教师的互评相结合,争取能让每次的教研组活动能够达到研究的目的,每一次参加人员都有收获。

4、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本学期要求每月组织本组教师举办一次网上专题教研论坛,每人每月上传一份教学设计、一份教学案例或教育教学反思。

5、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本学期每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继续教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完成5000字的学习笔记任务。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三月

1、开学准备工作安排,提出新学期工作要求,讨论新学期工作计划,制定教学进度。

2、结合全市的“千人千节”公开课活动,在本组内每人开好一节公开课。

3、制定高二年级生物竞赛辅导计划,并进行专人辅导。

4、三月底前搞一次有关生物教学教研的橱窗宣传。

5、确定本月的网络教研论坛内容,在网上进行交流。

四月

1、推选出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的优质课竞赛。

2、配合学校搞好送教下乡和连片教研活动。

3、认真做好高三年级的复习工作。

4、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小课题研究。

5、确定本月的网络教研论坛内容,在网上进行交流。

五月

1、期中教学质量分析。

2、上好青年教师的汇报课。

3、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奥赛。

4、继续做好高三年级复习应考工作。

5、确定本月的网络教研论坛内容,在网上进行交流。

六、七月

1、继续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加强高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2、组织高三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迎接高考。

3、做好高二年级的期末复习工作。

4、进行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方面的交流。

5、做好对学生的期终评价。

6、期末上交各相关资料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430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生齐读

2. 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 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

五. 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象“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就可知本词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争奈“意”无奈“,正式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全文共 1717 字

+ 加入清单

一、阅读指导:

一本书,就象那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滴水滴,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大世界。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在浩瀚的书海里尽情邀游,用一滴水的力量汇聚会一片知识的海洋,真正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到书的无穷魅力!领悟细水长流,汇成大海的含义,因此制定本学期蓓蕾读书计划。

二、读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爱读书,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好习惯,让他们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

2、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知识。

3、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欣赏能力。

4、通过开展“蓓蕾读书工程”,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5、通过开展“蓓蕾读书工程”,促进我们班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努力创建“学习型班级”。

三、活动设想:

(一)准备阶段

一、班级读书计划。

1、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

(1)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班级图书库。

(2)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做出统计。要求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三本书带到学校,贴上标签及读书交流卡,放于班级的“图书长廊”中。在此基础上,家中藏书较多的同学还可以多带几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贴上标签放于班级的“图书长廊”中,建立班级小书库,丰富班级的藏书量。发动学生之间“好书换换看”行动,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好书共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

(3)班级小书库实行全天性开放,,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在一天中的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

二、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读书计划:

1、教师带头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2、学生在已背诵七级古诗的基础上每月背诵课外唐诗宋词4首。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3、阅读中外经典名著

必读篇目:《中华上下五千年》、《弟子规》

选读篇目: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每学期至少选择其中三本其它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

(一)学生根据班级读书计划和个人读书计划进行阅读。

1、每隔一周,教师利用一节课校本课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赏析,每个月,对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内容进行抽背检验,通过验收者发给下个月背诵篇目,未通过者继续进行本月复习。

2、针对名著阅读,每月开展一次好书阅读经验交流会。一学期进行一次书面检测。

3、教师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背诗、读书。

(二)开展“四个一”活动

1、设计一张书签。在书签上写上一句读书名言,将优秀书签进行展出。

2、写8-10次读书笔记。读了那么多书,把体会想法,记录下来。

3、参加一次读书心得的交流会。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前两项可以利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完成,后一项可以利用语文的口语交际课完成.

4将读书活动延展伸到家庭。开展“我的家庭阅读”活动。利用家长会,把一些家长好的做法介绍给大家,让家长懂得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三阶段:考核、展示阶段

(一)读书小报比赛

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报刊的小资料、格言,自己撰写读书心得等,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手抄报比赛,进行评比。

(二)古诗词验收

在每个月定期进行抽背古诗词的基础上,每学期期末结束前进行“古诗词积累大比拼”,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写下所有自己知道的诗句。比一比谁积累得最多。评出“十大诗词积累王”。

总之,书声琅琅,笑声琅琅,让孩子在书声、笑声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我相信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在读书中求得知识,在读书中明了事理,在读书中学会做人!

四活动安排

9、月份:

1、制定班级蓓蕾读书计划

2、班级图书角筹备工作

3、创办教师节手抄报

10、月份:

1、继续充实图书角,选出图书管理员,班级借阅活动开始。

2、师生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11、月份:

主题阅读活动安排:优美的童话世界负责教师:成长的思考负责教师:

12、月份

继续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设计并完成阅读性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中语文个人阅读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个人,全文共 833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写作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倾听课文示范录音,积累字词(注意正音)

1、字音积累

钝(dùn)响 寒暄(xuān)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sǒng)然 踌蹰(chóu)(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淡(dàn)然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 jiè )堆 形骸(hái) 脸颊(jiá)

沸反盈(yíng)天 贺家墺(ào)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 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jué)

渣滓(zhā)(zǐ)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

牲醴(shēng)(lǐ) 蹒跚(pán)(shān)

2、字形积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别)

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形骸 (惊骇 弹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师生互动合作完成)

叙述顺 序情节内容时间

倒 叙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 (3—33)三个半月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两年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约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五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五、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总结明确关键词: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

倒叙的作用: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历程。

2尝试分析、归纳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先请一个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评析、补充。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谱”简表。

祥林嫂年谱简表

到鲁镇以前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3.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外貌 、 动作 、 语言 、 神态 、 心理 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师生对话、互动,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论 特 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后——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再受打击

行 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小结: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其形象特征如下:

①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②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

③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三、探索、简析鲁四老爷形象。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

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

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这段书房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他的动作和语言。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保守、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①一处是: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处是:骂祥林嫂是“谬种”,为什么?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她是“谬种”。(补充“贞节”,理学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甚至提出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灭绝人性。)

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通过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四、小写作:请你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四婶、柳妈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教学步骤:

一、鲁四婶形象分析

师生对话互动明确: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没有把她当人来看。提问: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映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师生对话互动归纳: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

两句话的语气很不一样,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二、柳妈形象分析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师补充解释: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则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群像:

提问:“特意”“满足”表现了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教师引导,明确: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迫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和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提问:作者对众人们的思想感情怎样?

明确:“大家咀嚼鉴赏”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愤激之情。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提问:对于祥林嫂的疑问,“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明确: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五、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问题,写一份发言稿。下节课分小组研讨交流。

第 四 课 时

教学要点:

1.研讨“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2.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

教学步骤:

一、祥林嫂死了,那么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1.研讨明确:大家(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都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凶手,又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根据本文,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封建礼教、思想是怎样杀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礼教与思想为何能够杀人?”

教师补充资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封建礼教主要的内容:

(一)特权思想。 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归纳,师生总结归纳明确:

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尤其是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他通过不许祥林嫂参加“祝福”而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虽然封建礼教并不允许这样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却还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本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小结:总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二、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师生研讨总结明确: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鲁四老爷家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祥林嫂又死于祝福欢笑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言。下节课我们一块交流和分享。

四、板书设计:

祝 福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快乐与幸福 苦难与不幸

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满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卖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儿子

胖了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的疤)

被鲁四老爷鄙视

对地狱的恐惧

捐门槛赎罪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参加祭祖仪式被拒绝

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

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而死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