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优秀教案(精品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185

范文

151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1中的词语。

(2)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漂亮、驯良、乖巧”相应的自然段。用图画出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

3.自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说明方法。

4.自读第二自然段。①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②作者从“活动范围在树上不在住宅区、活动时间在晚上不在白天说明松鼠,突出它的性格特点。

5.自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作者都用了说明方法。

6.自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四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说明松鼠,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7.讨论:与《鲸》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语言

介绍

形体特点,

生活

习惯。

简单朴实准确

松鼠

介绍

外貌

性格

行为

一、初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句,初步了解松鼠漂亮、乖巧、训良、讨人喜欢的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二、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漂亮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三、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松鼠“训良”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地点---晚上(不骚扰人类)

(训良——拟人、比喻)

四、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横渡----智慧

触动----警觉

储备食物----聪明

蹦跳----轻快

叫声----有感情

(乖巧——比喻、拟人)

五、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选址----树枝分杈

建造----勤劳

住居----宽敞、舒适、安全

窝口----遮风避雨

(乖巧——比喻、拟人)

六、合作学习,对照异同,探究写法。

练习提纲(选一个作读写迁移练习)

1.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2.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一)预习。

1.根据需要查找资料(如有关彝族、火把节等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谈话: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我们先交流一下查找的这方面的资料。

3.“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听,彝族朋友在召唤我们了。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准备过火把节那天的活动——打扫房子,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山川,围着篝火尽情歌舞,火把节的来历)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大家交流。

(通过第2、3两问,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和彝家人的优良美德,从而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巩固练习。

1.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

2.读读写写(课后练习4)

3.词语采集——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积累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五年级上册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识本文中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感情朗读课文。

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1、欣赏《山林鸟鸣》乐曲。

2、说一说,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发挥学生想象)这个鸟的天堂是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2、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播放“大榕树”图片,教师加以文字简介,随机介绍巴金)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大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做“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

4、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讨论: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生读后交流,再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6、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92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 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相机板书: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炼。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五年级上册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85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染、晕、紫、昏、鸦”,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重点: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师:播放有关四季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都是哪个季节的?

生:举手自由发挥。

师: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学习第六课,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是和你一样!(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生:齐读课题。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自由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不懂的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贴卡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生答)

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举手朗读,之后再指出一名学生朗读。

师:这两位同学读的好不好?那谁能说一说,春天最美是什么?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师: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第一句话。(黑板板书:黎明)

师:很好,那请拿起你的笔,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师:在读的过程中,谁发现了一个多音字?

生:“晕”是多音字,它在课文当中是四声,红晕,还有一个音是一声,晕倒。

师:你真聪明!(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那我们把这个多音字带入这个自然段中,再来读一读。

师:看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了,但是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去读的?(范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读完了,你们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那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

生:请一个组的学生读,读完,相互学习生字“染、晕、紫”。

师:你们真棒,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那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

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原因。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夏天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天的美!

(师读第一句话,随意点学生接着读)

师:听他们读完,让你感受到夏天最美的是——夜晚。(黑板板书:夜晚)

师:(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和本段填空)是啊,看,夏天确实很美!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多音字谁发现了?

生:“着”是多音字。

师:是啊,这情景着实迷人,迷在哪里呢?咱们班女生来读一读!

生:男生评价女生,之后男生再读。

师: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生:举手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寒意,此时,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季节?(手指着秋天卡片)

生读:秋天!

师: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

师:哪位同学愿意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

生:两位或三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

师:你找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生: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联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师:那么秋天最美是——(贴卡片:黄昏)

生:秋天最美是黄昏。

师:讲解句型“在高空中比翼连飞,尤其叫人感动”这个句子,并叫同学用“尤其”造句。

师:是啊,秋天那么美,叫人感到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我们再回到秋天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生: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完,相互借助工具书学习“昏,鸦”。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绵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世界!

(课件出示冬天图片)

师:冬天哪一个时刻最美呢?我请这个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师贴卡片:早晨)

师:是啊,落雪的早晨当然美(随手拿出水晶球),边说边指着学生往下读。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多么美四季呀!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四季之美吧!(播放录音)

师:老师是伴着音乐读的,你们也想这样读吗?(播放音乐)

生:伴着音乐读课文。(美美的读)

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谢谢你们。

(若时间允许,试着背诵)

六、小练笔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四人小组写一写!

生:四人小组,派代表读。

七、播放一首跟四季有关的歌曲。

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笔下的美丽四季(指着板书,让学生说出四个季节不同的最美时间段)。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四季之美

春天 最美是黎明

夏天 最美是夜晚

秋天 最美是黄昏

冬天 最美是早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梅花魂》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481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 ?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八、重点探讨: (布置课前预习)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九、总结文本: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十、写作实践:(可安排在课前完成)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78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作记号。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4、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2、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2、给课文分段并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以及简介。)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学生介绍。)

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问题:

⑴ 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⑵ 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主要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课文2到6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⑴ 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⑵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⑶ 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1~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投影出示问题)

3、请个别学生回答:

⑴ 当时的情况怎样?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⑵ 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十分藐视,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修成这条铁路的。)

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

(“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⑶ 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詹天佑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啊!)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殷切希望铁路修筑成功。)

有谁能根据投影的提示,把这个问题连起来回答一遍,注意当时和当地的情况?

(请2到3人回答。)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学习课文第3、4段。

2、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3、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难点:

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调节课堂气氛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紧张吗?我想大家一定不紧张。

但是老师却很紧张,谁能帮想个办法,能使我不紧张?

(请个别学生回答。)

谢谢同学们帮我想的办法,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二、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注意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三、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

请一位同学来讲讲,板书: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层,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轻声把第4节读一遍,在书上找出答案回答,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

(投影出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分别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探讨。

3、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大家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今天我也想请同学们都来当一会小工程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3段的第二、三层,并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画在我发下的纸上,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画,也可以单独完成,下面开始。

教师巡导,并指定几个画的比较好的同学拿上给大家参观。

4、刚才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棒,大家都可以当小工程师了,如果你长大以后也想像詹天佑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打好基础。

5、那么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请大家来看看。

(投影出示动画。)

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请个别学生回答。

(是一个拥有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人。)

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四、略讲第4段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

五、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59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

27 牛郎织女(一)

勤劳创造 勇敢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村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79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准备

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译、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澄、着”。

2.默读课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3.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金字塔的图片。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一下不同的作者对金字塔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金字塔夕照》

朗读课文。课文是什么体裁?结构是怎样的?(写景散文。“总—分”结构。)

(1)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与周围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是:真是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

(3)第3自然段写作者对“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来历的思考。

(4)第4自然段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令人难忘。

全文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和作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人类建筑奇迹的赞叹之情。

2.《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

(1)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①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读图和筛选信息。说一说你从这一部分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胡夫金字塔重量约600万吨,体积约258万立方米,塔底面积约52900平方米。

生2: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沙漠里。(引导:读图,有骆驼说明是在沙漠里。)

生3:金字塔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生4:金字塔外观雄伟。(“共用230万块石头建成,平均每块重2.5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底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体积是1万多个教室的总和。”)

(引导: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金字塔的雄伟。)

生5:工艺精湛。(“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引导: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6:设计巧妙。(两个“正好”突出了这一设计的巧妙。)

②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筛选概括信息。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造了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精湛的造船技术、采石技术、造屋技术,石窟陵墓、神庙等建筑成就。)

(2)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的结晶,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你能搜集资料,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吗?(答案不唯一,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是一伟大奇迹,体会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包含两篇短文,体裁各不相同,描写的都是金字塔,但角度各异。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一处景物的方式有很多。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试着介绍一下金字塔吧。

板书设计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写景散文)——金色的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金字塔的资料,了解金字塔的基本情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非连续性文本是阅读文本的一种,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读图和筛选信息。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总结,培养了他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99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 ?(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

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 笛

放弃终试 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49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课件1)(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出示课件2)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课件4)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出示课件5)

晃 huǎng( )huàng( )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出示课件8)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抓住松鼠的__________,详细描写了松鼠 ____、____ 、_____ 、和_______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板书:外形特征

面容----清秀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出示课件9)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0)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出示课件13)

动作迅速而灵敏。 (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 (遮蔽)

游戏、玩耍。 (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出示课件14)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和同桌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

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胆小(活动范围 活动时间)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出示课件15)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 搭窝 (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再……然后……)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生活习性(繁殖 换毛 爱干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2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讨论) (出示课件17)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8)

1.完成课后第3题。

2.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接着写一写它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会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效果良好。

2.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因此,我把字词也作为重点,在字词的教学中,我以点带面,通过重点词语来理解松鼠的特征,这样对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把握,因此,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教师的引导与评价显得不够及时准确,影响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不够兴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364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3.抓住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原应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1.独立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2.用具体可感的画面、声色、情节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

3.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出示课件: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家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齐读课题:珍珠鸟)

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

小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从珍珠鸟的外形描写中体会“我”喜欢珍珠鸟。

2.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内容即可。学生在读文、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鸟的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

(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

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内容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

“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才感到安全。所以,它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第二件事:决不惊扰它们。

(1)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描写。

指导感情朗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

(1)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到相关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

(2)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虽说“初生的牛犊不畏虎”,但是这只小珍珠鸟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还是心有余悸的?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子里。“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鸟的叫声,就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

(3)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无论小家伙在我的面前做什么,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

(4)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我没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

(5)课件出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有又什么新的感受吗?

这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的亲近。

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我尊重、理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我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通过读来感悟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环节中,以“我是怎样逐渐获得珍珠鸟的信赖”为对话主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我”为珍珠鸟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引导学生体会信赖源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爱,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

(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细心的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活动学习

1.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

3.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冯骥才先生的其他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构建话题,导入课文。

1、在我们国家的广州市,刚刚举办了一场亚洲最高级别的赛事,你们知道吗?说说你的了解。我们的祖国国力日益强盛,相继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百五十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屈辱的事情,美丽的东方园林被西方强盗毁于一旦。

2、板书课题。强调“毁”写法。

3、轮流读课文,检查预习,随时正音。

二、细读课文,感悟“毁灭”。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把最让你气愤的地方用“——”画出来并作一作批注。

生默读,批注。交流。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3、这心情从何而来?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的句子,读出你的感情。

4、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是的,侵略者的本性是残暴而贪婪的,让我们带着愤恨读一读。

5、圆明园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出示: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小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小声读。交流。

6、圆明园的灰烬里到底有什么?让我们探寻一下这座园林的瑰宝和精华。

三、品读课文,领悟“精华”。

1、默读课文,感受一下这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哪些景观和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词句)

出示: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谁来读一读这优美的文字,指名读。

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重点介绍最让自己欣赏和惊叹的部分)

3、真是巧夺天工,精美而宏伟的圆明园。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4、圆明园布局精妙,建筑风格各异,当然称得上的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些美景记在心里,我们一起回顾圆明园的美景和宏伟建筑。

出示幻灯片,辅助背诵。

5、欣赏了园林风光,我们再来看看园中丰富的收藏品。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中珍贵文物的收藏情况。

谈谈体会。所以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6、就是这样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告诉了我们:(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不可估量”要强调什么?齐读。

7、(出示圆明园的废墟画面)就在这残垣断壁面前,想象着我们刚刚漫游的圆明园的景象,同学们,你又什么话想说呢?

四、也许,圆明园的废墟会提醒我们,不忘国耻,永远要记住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20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新课教学(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用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在朗读中要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因此朗读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对朗读进行指导,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主要内容和产生美的感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乌鸦在yè mù( )降临的时候,飞回了自己的窝。

2.姑娘的脸上露出幸福的hóng yùn(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

2.蝴蝶飞舞的样子。( )

3.寒冷刺骨。( )

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夜幕 2.红晕

二、1.心旷神怡 2.翩翩飞舞 3.凛冽

三、这篇文章介绍四季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

分钟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9)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设置复习这个环节,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进行新课做准备。】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11)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设计意图: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阅读重点句子来品味四季之美,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3)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三、探讨写作顺序。(出示课件1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年级下册语文《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65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文。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5.画出《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严监生的表现

严监生的心理

大侄子

两个亲人

把头摇了两三摇

着急

二侄子

两笔银子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焦急、生气

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气极

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安心

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三、感悟写法,尝试描写。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记。

2.交流讨论: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表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了解到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描写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定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描写方法,从而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是由三个各自独立的选段构成的一篇课文,学生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在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言,说出各自的想法。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看过《骆驼祥子》和《儒林外史》的原著,《小兵张嘎》有部分同学看过影视作品,在没有充分了解原著的基础上,单单只看选段,难免会对人物形象有些误解。所以,教师需要加以指导,必要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原著中遨游,正确认识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730 字

+ 加入清单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1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2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悲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559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五年级上册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592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读书明智”话题下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冰心。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文章的语言叙述质朴、简洁,冰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自己读书的历程和感受。这是五年级的学生第一次使用部编版教材,孩子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根据要求梳理信息”这个语文要素的提出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但是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也经常用,教学中主要结合课后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以这样一个问题为突破口,结合作者读《三国演义》的读书经历,使学生明白梳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信息梳理,把握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

1.会认“舅、斩”等14个生字 ,读准词语,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自己适合的方法梳理出作者童年的读书经历。

3.能说出作者童年时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单

2.教师准备:

(1)细读文本,筛选教学要点

(2)课文《忆读书》

(3)了解作者

(4)设计教学环节

3.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翻页笔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01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书中人物图片,指名生说

2.总结并揭示课题——《忆读书》(板书课题)

02

检查预习,了解文章顺序

1.检查预习单中的读词情况(生开火车读词语)

2.说说自己预习单中时间顺序的梳理(师相机板书)

03

初步梳理读书经历,把握文章脉络

1.生快读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所读书目

2.指名学生上台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所读书目

3.把握作者读书经历分为童年——老年两个时期

04

研读童年读书经历,品味《三国演义》

1.师:小组合作:先读课文第②——第⑤自然段,讨论:“我”是怎样爱上读三国的?

2.生小组讨论

3.汇报

4.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读三国的经历

5.总结

6.那你觉得在她七岁时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05

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梳理信息

1.同桌合作梳理剩下的读书经历

2.汇报

06

总结梳理方法,布置作业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圈画和分条列出信息的方法了解了作者的读书经历,如果我们想更清晰、直观的了解整个她从童年一直到到老年的读书经历,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列表格)老师的板书其实已经初具表格的样子,回去后同学们可以尝试自己列出一个表格,把作者读书经历进行梳理,看谁的表格设计的合理、清晰。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 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圈画出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分条列出作者的读书经历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 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用一句话来列出作者读谋一本书的经历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 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用一句话来列出作者读谋一本书的经历

课前预习单

姓名

1.你把课文读了( )遍

2.你能把下面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舅父 无限 凯旋 述说 烦琐 诸葛亮 报刊 朴实

《水浒传》 《荡寇志》 书卷 兴亡盛衰 天罡地煞 栩栩如生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3.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我找到了这样一些具体的表示文章顺序的词语

( )——( )——( )——( )

课前预习单

姓名

1.你把课文读了( )遍

2.你能把下面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舅父 无限 凯旋 述说 烦琐 诸葛亮 报刊 朴实

《水浒传》 《荡寇志》 书卷 兴亡盛衰 天罡地煞 栩栩如生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3.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我找到了这样一些具体的表示文章顺序的词语

( )——( )——( )——(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