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化调研模板(通用19篇)

浏览

452

范文

79

2024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618 字

+ 加入清单

2017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xx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

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落实农民群众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建立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注重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和利益协调制度。一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二要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三要建立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置机制。针对民间纠纷存在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这一难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积极排查调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打牢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某复转军人大义灭亲,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了具有犯罪嫌疑的父亲,结果其父因犯贪污、受贿罪而被判入狱。对此复转军人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行为,社会本应予以褒扬才对。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颇富有戏剧性,结果该复转军人在此之后的求职中却屡遭拒绝。表面观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一平常事件的背后却蕴涵着深厚的刑法文化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注重伦理纲常的社会,对亲伦关系的保护在中国历朝的法律中都得到体现。如汉朝开始允许亲属间相互隐瞒罪行,唐律中设了“同居相隐不为罪”条文,及至明清,容隐制大体上与唐律相同,增加了妻之父母、女婿的相容隐的规定。在历朝的思想体系中是君重于亲、忠大于孝的,像偷窃这类一般性犯罪是可以互相隐瞒的,但如遇犯上作乱之类的大逆不道犯罪,那就绝对不能容许了,不但不能互隐,而且必须“大义灭亲”,不但可以告发,而且还可以杀了他。事实上,“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同是后世封建法典的重要原则和内容。

从国际的范围来看,法律对亲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包容几乎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例如:日本刑法典和日本改正刑法草案基于人伦关系的考虑,对于近亲属为了犯人而犯“隐匿犯人罪”和“隐灭证据罪”,可以免除刑罚的规定。德国刑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使近亲属免于刑罚而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法国刑法典规定,近亲属间、夫妻之间实施窝藏、包庇行为,不受刑罚处罚。韩国刑法典也有“亲亲相隐”之规定的。此外,瑞士、意大利、我国台湾地区等都有类似规定,以体现容隐的原则和精神。

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刑法对同居相隐不为罪是持否定态度的,在刑罚上也没有区别对待。这一中华法系特有的法价值理念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销声匿迹,却在异域的法律园地内生根、开花、结果。对此,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强调大义灭亲,实际上是片面地以国家利益为第一,以牺牲家庭亲情为代价,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公正?社会效果怎样?值得思考。陈兴良教授曾指出:“…在当前家庭仍是社会的细胞,人伦关系仍是人际关系之基础的情况下,如何对于亲属犯罪予以庇护者一律定罪处罚,恐怕不太符合当前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对于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在总体上我们虽然应予否定,对于刑罚适用中的伦理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

刑法具有两大功能:即刑法的保护功能和刑法的保障功能。在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受“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支配,致使我们对刑法功能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强调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却忽视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把刑法视之为“刀把子”,漠视了人伦精神。就窝藏、包庇罪而言,从维护国家司法权威出发,亲属相隐应给予定罪,但从人伦精神和刑罚手段的伦理性上看,在刑罚上应与其他主体的处罚原则不同,这样做也是与世界立法发展相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某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猎头,全文共 2719 字

+ 加入清单

某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加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

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其它方法

1、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班级,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班级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我校地处在深圳东海岸线上,创建于1940年,属广东省一级学校。新校园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建成,因而校园文化创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学校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创建之路,先后开展了特色中队、“星级班”创建活动和“星级少年”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践,营造了独特浓郁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步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目前,打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班的“星级少年”评价园地、红领巾角、图书角和“红领巾种植园”评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以“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为目标开展的特色中队如“一张纸中队”、“一滴水中队”、“电池环保中队”和“气象观测中队”等活跃在校园里。

但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由于我校地处深圳龙岗区,当地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转居民的家庭和外来民工家庭比较多,因此学生家庭呈现出吃低保家庭多、离异单亲家庭多、子女寄养家庭多等现象。学校无形之中就面临着许多难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学校承担了许多“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这些学习、思想、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的学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患有“文化缺乏症”,表现出来的不懂规矩、我行我素、无视教育等行为,具有很强的劣根性。我们透过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广泛听取意见与外出取经等形式,制定了“以德育为核心,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生动的育人环境”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的校园氛围。

因此,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共10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医院文化病理科调研活动汇报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医院,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医院文化病理科调研活动汇报

我是xx市卫生学校XX年应届毕业生,很荣幸能参加医院文化调研活动,下面是我是上周我们开展医院文化调研活动情况。

病理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着对各类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的重任。病理科的空气特点是会受到相当程度生物因素与化学因素污染,其中甲醛、二甲苯等有毒试剂是最常见、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污染物。 病理科主要是病理医生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细胞的精微变化,从而作出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区分肿瘤的良、恶性。但病理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观察患者病变的良恶性,有时有“盲区” ,不全面。病理是一种独立的医学学科,他可以细分为骨科病理、妇科病理、胃肠病理、神经病理、口腔病理、泌尿病理等等十多个专业病理亚科。手术医生切下肿瘤(或其他病变)的一小部分或全部(称为:标本),与病情介绍(病理申请单)一起交给病理科,病理技师将标本制成常规石蜡切片(先把肿瘤浸在石蜡中,用特制的切片机再做成一种薄到透明的膜,然后贴到玻璃片上去染色。病理医生用显微镜观察切片,参考申请单上描述的患者基本情况,综合分析。然后用书面报告把病理情况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五个工作日(节假日顺延)。遇到病理学疑难问题,可能需要数周时间进一步特殊染色、免疫组化、会诊讨论等等仔细分析。

病理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诊断科室,全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名,其中有专职医师3名,技师2名。病理科现拥有英国珊顿切片机、英国珊顿冰冻切片机、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病理图文报告系统、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全电脑自动脱水机、石蜡包埋机等一批高新设备,是河池市设备及技术力量最好的病理科,能开展常规组织活检、冰冻切片、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等项目的检查;病理科全体医务人员竭诚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二。我国每年新发现宫颈癌13.15万,约8万人因此死亡。近几年,宫颈癌年轻患者大量增加,最年轻的仅17岁。可喜的是在所有的癌症中宫颈癌是最容易预防的一种,因为绝大多数宫颈细胞病变都可以在早期发现和治疗。

dna倍体分析宫颈防癌筛查技术是我院与武汉呵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自我国引进以来得到了各大重点医院专家的一致推崇,我院走在河池妇科防治领域的前沿,为了让这项前沿技术服务更多且更好服务于女性朋友,也为了让更多女性朋友远离宫颈癌,医院病理科于XX年4月份开始启动“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测”筛查活动,建立河池市妇女宫颈癌早期筛查实验室。

dna倍体分析(dna定量分析)技术是目前国际领先的一种宫颈防癌细胞学检查技术,我国卫生部把“宫颈癌的预防及癌前期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列为十年百项计划之一,并把“dna倍体分析” 防癌筛查技术作为该计划的重点向全国推广。dna倍体分析采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和微电脑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测定细胞dna含量检测异倍体细胞。在液基薄层制片的基础上,进行feulgen染色,通过全自动扫描系统,将玻片全部细胞扫面至计算机当中,进行细胞dna定量分析。dna是细胞成长、分化和繁殖的基础,致癌因子的引起的突变所导致dna含量的改变,都可以被全自动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系统所检出。细胞恶变的过程中,出现dna含量的改变叫形态学要更早,因此更能早期诊断癌前病变,起敏感性更高。

科室每周有一次周会,充分利用周会时间,通过多角度来强调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如在科内进行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做到有关病理方面的法律人人皆知,从思想上提高医疗安全意识;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反复强调医疗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病理科医务人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科室每周的医疗安全进行总结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出防范措施。保证医疗安全 医疗工作的重点是医疗安全,一个经常出医疗纠纷的科室必然得不到医院的承认和重视,而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病理诊断为更多的医疗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成为一个容易出现医疗纠纷的科室。病理科要通过多种方式保证医疗安全,我科通过以下途径来保证了医疗安全,多年来无一纠纷、医疗事故。

@病理报告的准确性 准确的病理诊断是正确治疗患者疾病的基础,为了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需要病理医生通过看书、上网、向上级医师请教、参加病理培训班、参加读片会等多种方式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在我科,对普通的病例,通过双人复核制度来保证其准确性;对疑难的病理,通过科内讨论,翻阅书本、上网查阅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保证其准确性;对原来一些概括性的诊断,通过分子技术做进一步的更详细的诊断,更详细、更具体的病理诊断更有利于临床给患者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857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文化遗产申报调研报告

前言:

XX年7月14日至20日,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突击队赴贵州省凯里市施秉县双井镇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及调研活动。本调研,数计学院青年突击队队员以“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开各项调研工作。

正文:

一、调研背景

XX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经济建设和完善各项教育事业,传承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思想及其弘扬中国共青团第十七次代表大学的精神,以国发2号文件作为动力,加强贵州经济建设,以唱响“中国梦·贵州梦”为主要的行动指南,以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各项实践中“丰富知识内涵、提升自我才干、为社会作贡献”的原则,我校以组建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的形式,广泛动员学生开展各形各类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努力扩大实践活动服务的覆盖面,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活动的效率,实现既促成学生成长,有服务社会多向基层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双面利益。

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通过网络、媒体、形刊及当地人了解到凯里市施秉县是个富含悠久历史及尤其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遗产基地,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刀而创造的云台山和杉木河正是施秉自然文化遗产最美最亮的一笔真实写照。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境内,堪称“世界最美的白云岩喀斯特”。经科学的规划,景区核心区域有102平方公里,缓冲区域有180平方公里,包括云台山,杉木河景区及水源涵养区。景区内仍拥有古老、完整、全球罕见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学、生态和科研价值,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联盟专家廉姆斯、桑塞尔考察白云岩时认为,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

因此,凭借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的云台上,神奇陶醉于人的杉木河具有的全球唯一性、不可比拟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暑假“三下乡”青年突击队以此为契机,主要以问卷调查、倡议宣传为主要调研活动形式,展开“施秉县云台上、杉木河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施秉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成就,宣传施秉县以“云台山和杉木河”以主要代表自然景观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加大对此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通过收集关于“云台山和杉木河”相关资料,及其对施秉县部分居民随机调查问卷,挖掘施秉县自然景观“云台山和杉木河”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发展为著名景点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探索解决对策。

3、以实现“中国梦,贵州梦”为目标,结合国发2号文件的主旨,加强贵州经济文化建设,深入探究保护和传承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的方法,为其白云岩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进言献策。

三、调研主题

凯里市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申报

四、调研时间

XX年7月15日

五、调研地点及调研内容

调研地点:

凯里市施秉县双井镇

调研内容:

XX年7月15日,我数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将近二十来人在双井镇集市通过海报宣传,发放问卷,与当地民众展开了关于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话题交流讨论,并当场完成调查问卷发放与收回工作;

XX年7月15日,我数计学院青年志愿者部分成员在双井镇妇幼儿保健院门口,宣读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自然景观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倡议书,对施秉县“云台山、杉木河”两个自然奇特景观大力宣传,号召当地民众携手共同传承和保护。

六、调研人员

带队老师崔世杰、陈凌燕,队员吴邦锦、唐春娇、胡静娴、张思红、杨秀云、冯瑶、徐洪强、潘维烨、陈亚美、徐龙江、谢成龙、姚云、陈黔、王琴、焦婷婷。

七、调研方法

1、问卷调研法

2、倡议宣传法

3、访谈询问法

八、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问卷及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1、调研问卷汇总情况

总问卷发放101份,回收101份,有效问卷91份

此问卷主要分为:

(1)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认识

(2)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了解

(3)对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云台山、杉木河的了解

(4)对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发展前景的看法

(5)对施秉县白云岩喀斯景观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面临问题与解决措施的思考和探究

2、调研对象

按性别:男性51人(占56%);女性40人(占44%);

按年龄:少年12~18有42人(占46%);青年18~40有11人(占12%);中年40~65有23人(占25%);65岁以上有15人(占17%);

按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0人(占44%);初中37人(占40%);高中或大专14人(占16%);大学专科或本科0人(占0%);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303 字

+ 加入清单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XX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平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XX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XX年的交通事故比XX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五)、行业文化建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水平。例如,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平的,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猎头,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影响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26 字

+ 加入清单

经济文化现状消防影响调研报告

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苗族侗族主要聚集区,做好苗族侗族地区的消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点的调查,阐述了在立足苗族侗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尊重苗族侗族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如何改进和加强苗族侗族聚集地区消防工作,探求解决苗族侗族聚集地区消防工作薄弱的问题。

[关健词]: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 经济文化现状 消防工作 对策

黔东南州地处**省东南部,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47.68万,其中:苗族人口178.4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96%,侗族135.9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91%,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原因,黔东南州农村地区一直是全国出名的火灾高发区。

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人口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因此,没有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的稳定,就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就没有全州火灾形势的基本稳定。做好苗族侗族聚居区的消防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黔东南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每一名消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素质偏低,消防工作长期滞后的问题,笔者结合十多年来在黔东南州工作的实际,在调查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改进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提出一点浅见。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工作影响

苗族侗族作为山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因此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多发有其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的根源。正确认识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的特点和现状,对于制定和实施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消防工作方针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推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的根本途径。

(一)苗族侗族用火习俗对消防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苗族侗族是一个火的民族,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老百姓对火的认识和态度应当说是矛盾的。他们认为火给他们带来光明温暖并驱赶黑暗猛兽,赋予他们更强的生存能力,但火又能烧毁一切甚至他们自己,这种敬畏与恐惧导致对火强烈的依赖感。用柴草生火取暖、做饭、烘烤东西,一直从古至今没有任何的变化。在黔东南部分苗族侗族地区至今还有经常有烧荒、烧地埂等耕作习俗。总之,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对火的态度可以概括爱与恨的博弈之中,对火灾的防范处于消极,一些不文明的用火风俗也是导致火灾多发的原因之一。

(二) 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建筑特点与建筑防火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一般分布于半山腰或高岭地区,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一整套富于特色的建筑文化系统的建筑观念,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在黔东南农村,木结构民房占91.9%,少数民族聚集居住,木结构民房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上千户的大村寨不少。据调查统计,全州50户以上的村寨3922个, 占全省的66.85% 。这些村寨85% 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黔东南州农村村寨像一处处大“火堆”,加强消防建设刻不容缓。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建筑中,火坑(火塘)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在建筑中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它是家庭中心与生活空间秩序的组织者。苗族侗族火塘于木质结构吊角楼一楼的正屋楼板中心修建一圆形或方形坑而成,坑边砌以石块,坑内立三块锅桩石或三角铁架,塘内火种一般终年不熄。火坑是日常生活、起居、议事、饮食、待客中心。出于对火的恐惧感与不同的利用,黔东南苗族侗族村落大都呈集中式布局。几乎所有的村落建筑多呈集中式成片布置,形成集中式村落。近年来,虽然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居住习惯的原因,苗族侗族建筑主要还是以年代久远、耐火等级低的木板建筑为主,容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苗族文化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爱心支教暑期文化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81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爱心支教暑期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的报告文体,下面是有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关于爱心支教暑期文化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一、前期准备

在网上做了很多资料调查之后,我们准备一起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小伙伴决定把重点放在文化调研和爱心支教上,特别是爱心支教,我们决定一定要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自己也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从中学到许多东西,也为支教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温暖。在了解很多不同省份的情况之后,我们决定前往四川眉山东坡镇开展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眉山市属于四川省,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北接省会成都,南连乐山,东邻内江、资阳、自贡,西接雅安,是成(都)乐(山)黄金走廊的重点地区。眉山市政府所在地东坡区距成都70余公里,距峨眉山80余公里,距乐山大佛60余公里;北临成都双流机场40余公里。“眉山”由来据说是因为城郊的一座小山,远望如眉,眉山市由此而得名。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苏东坡给了眉山这个城市以丰富的内涵。

眉山市人文旅游资源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历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苏氏三父子,有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梵高”、“画坛怪杰”的石鲁和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冯建吴。

眉山市主要旅游景点:三苏祠、三苏纪念馆、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雅堂、九龙山森林公园(竹林寺)、老峨山、黄金峡、梅湾湖、丹棱白塔、龙鸽山、黑龙滩水库、彭祖山(仙女山)、彭山江口汉崖墓、牛角寨大佛、中岩寺、中国竹艺城、东坡湖公园、龙鹄山、柳江古镇。

眉山市在《眉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和《眉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均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均衡办学资源,“”期间,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推进实施学校布局优化工程,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教育技术装备工程,均衡配置设备、图书等其他教育资源,积极搭建城乡一体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二是均衡教师资源,足额配齐农村学校合格教师,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城乡办学共同体100个,定期开展互动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实施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师德师风修炼、教师专业培训等五大计划,年培训教师5000人,各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训按比例并适当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三是均衡学生资源,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

二、眉山文化

1、秀景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赫赫有名的峨眉山。峨眉山历史文化久远,魏晋时佛教传入,改观为寺,成为佛教的普贤道场。唐宋以后,佛教兴旺、寺庙增多、规模逐渐扩大,明清鼎盛时期,全山上下先后有大小寺庙170余座,峰峰有寺、岗岗有庵。

解放初期,全山寺庙仅存43座。1982年中发19号文件下发后,认真落实宗教政策,寺庙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现有寺庙26座,其中: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的有5座,即报国寺、万年寺、华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庙。列为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全山僧尼和广大信教群众,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峨眉山佛教徒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佛教与海外宗教界有着历史的广泛联系。相传东汉时,西域宝掌和尚来峨眉山建寺修庙。明代,缅甸和阿富汗友人送来玉雕佛像和贝叶经,斯里兰卡友人送来佛牙。清代,日本友人松涛、朝鲜宝光和尚等来峨眉山题咏作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间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发扬了农禅并重、佛学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近期前来峨眉山朝圣、考察和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来客,更是络绎不绝。每年峨眉山寺庙接待来自国内外的香客游人多达100万人次。寺庙通过同国内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谊,扩大了对外影响,赢得了中外香客游人的好评,弘扬了峨眉山佛教文化。

文化在藏传佛教中,峨眉山被称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顶华藏寺普贤菩萨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诸山中,峨眉山特别受到西藏僧众的青睐。佛教徒认为普贤菩萨将会以他无边的法力来庇佑西藏人民。

在4700多年的历史中,峨眉山以包容道教、佛教、儒学三教之宗的胸襟,历经多种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并传习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核心峨眉山文化。峨眉山佛教属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峨眉山先后住僧人数以万计,其中为弘扬峨眉山佛教有过贡献的名僧有:晋代慧持、宝掌和尚;北朝东魏淡然大师;唐朝慧通禅师;宋代怀古大师、茂真和尚、密印禅师;明代广济禅师、别峰禅师、宝昙禅师、无穷禅师;现代圣钦和尚、普超和尚。

传说《峨眉山志》等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

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以后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依据信仰与传说,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遗存峨眉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早在1万年以前,这一区域内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动。进入文明社会,有文献、史迹可考的人文历史已有二千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先民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佛教的传入,寺庙的兴建和繁荣,又使峨眉山这座雄而秀的“蜀国仙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礼仪、音乐、绘画等无不展示出自身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和鲜明色彩。

寺庙的建筑艺术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突出体现,它与这座“秀甲天下”的名山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成为风景明珠。全山现有寺庙30余处(其中规模大、历史悠久的主要寺庙约十余处)。建筑赋有地方传统民居风格,装修典雅,朴实无华,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无论选址,设计和营造都别具匠心,既有庙堂之严,又富景观之美。其技艺之高,堪称中国名山风景区寺庙建筑艺术的典范。

峨眉山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佛教文物在中国国内其他风景名山中是罕见的,它是峨眉山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其中有不少佛教文物和寺庙建筑对研究峨眉山佛教的兴盛衍变以及整个佛教史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和佐证。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信众、香客、文人、学者和僧人前来游山礼佛、说法传经、赋诗作画、述文记游,创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闻名海内外。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T,高7.85m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在过去浸长的历史岁月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亲处,建筑面积约10万亲平方米,它们都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稀世珍宝。0眉山现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传统,起源于佛门中的禅修功,吸收了道家的动功,以及军旅中的功防战技,衍生成中国武术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传至今。

作为“佛门圣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著名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至今烩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他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成稀世珍品。

2、教育文化

入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

依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正义、维护教育良好形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市、县(区)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或扩建城镇学校,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总量有余,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学校招不满,城镇学校装不了。这一现象是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流动相应加快,学龄人口向城镇聚集,导致中心城区和县城,包括部分集镇所在地学校生源陡增;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缩小城乡和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在短期内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学需求。近年来,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上级要求在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及管理问题上采取了系列措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总体是规范有序的。但是,由于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权力择校”、“关系择校”以及超越学校承载能力的“大班额”等问题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程度存在,这在中心城区和县城还比较明显,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提高。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择校”及“大班额”问题既违反上级有关政策规定,有损教育形象;又违背教育规律,加重了授课教师的负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

解决“择校”和“大班额”问题,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发展,新建扩建学校,增加学位供给,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均衡发展,这是治本之策。一手抓管理,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行“阳光招生”,用制度促进入学公平,回应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切,这是现实之需。

近年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就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将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及办班行为纳入到对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今年,教育部再次专题研究部署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强调“各地要学习新一届中央展现出来‘壮士断腕’之心和‘抓铁有痕’之志,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以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心态,以前所未有的认真、慎重和紧迫感,把招生入学工作当成最紧要的事情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三、爱心支教

1、 小教师培养与组建分工

为了通过亲身体验社会,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惯性,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我们在短短的时间了解眉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后,便快速开始筹备爱心支教活动。

大家虽然对自己的文化知识都很有信心,但是一想到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意见并不轻松的任务,所以没有人敢懈怠。队长组织着大家对自己所要教授的课程进行备课。

2、 招募学生

当我们做好所有的准备之后,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招募了,由于大量家教团队和

专业家教公司的竞争,并且因为我们团队的大多数同学都不是本地人,很难取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并且口音的问题也很难进行沟通,所以学生招募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走遍了眉山东坡镇各大中小高学校,甚至亲自到学生家里去给家长和同学做工作。虽然在其中经历了不少的困难,得到不少人怀疑的眼光,但是在我们的努力之下,终于取得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在筹备好了一切之后,我们的爱心支教班便开始了。

3、教学点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这个国家向哪个方面发展,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不可不要的。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有能力的人。教育应该让读书者明白,读书是为了修身、为了齐家、为了治国、为了平天下。我相信我们会朝着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方向前进的快乐进行曲二十天,为期二十天的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眉山东坡镇拉开序幕。

你呢?你可喜欢上学,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你喜欢的原因又是什么?当我问完问题时,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喜欢上这儿的学,但是不喜欢上家那边的学校,因为学校的老师会骂我、罚我,你们不会骂我也不会罚我还会和我们玩,好像小孩子,我喜欢你们,所以我喜欢上这儿的课。”我看着他,他脸憋得红通通的,好像讲这些话连换气都忘了似的,

呵呵,他,真的,紧张啦!挥手示意他坐下,刚想说话,“老师,我,我,我•”一连串的响声涌起,有的孩子激动起来,还站起来,好像不举高点我看不见他们。“好类,安静。

你来回答。”我又了一位同学。他激动的站起来:“老师,我也是,我真的好喜欢你们哦,你们明年还会来吗?每次回家我都舍不得你们,晚上在家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好无聊啊!你们如果走了,我会很想很想你们的。“对啊,对啊,老师,你去我们学校教书好不好?我舍不得你们,你去我们那儿上课,我会很乖很乖的,不会惹你生气的。”孩子们又自顾自喊着自己的想法。教室,各种各样的声音响起,热闹非凡。“好类,先安静下,听老师说好吗?”我无奈的说道,“我知道,你们希望我可以再教你们,但是老师想说的是,不管是在这儿还是你们自己学校,你们都该好好听话。因为我们带你们只是20天,但是,你们学校的老师带你们却是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你们以后回学校一定要在这儿一样听话,知道吗?”我严肃地说。“知道!”孩子们齐声回答并同时比出了一个“OK”的手势。我笑了,感动了。我的小朋友们总会无时无刻给予我新的精彩。

在接近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的时候,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开始准备文艺演出。用了4天时间教好动作,花了2天时间复习动作。我总担心着上演的时候观众们失望的表情,我也害怕看到你们伤心难过,特别是在我们牺牲了午睡和看电影的时间,而我却一次次地因为你们的动作不会做,不整齐,这些原因对你们发脾气我的孩子们,当我们最后一次彩排后,你们一起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这几天辛苦你了,我们晚上会好好加油的,不会让你们失望的。看着你们那么真诚、认真的脸又是让我那么自责,我为什么要一味地苛责你们呢,在这些苛责中,我竟然忘记了最终目的让你们快乐并且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最终,我们的努力换来了巨大的成功。我惊讶于你们的出色表现,因为演出前,你们鼻孔朝天的对我说一点也不紧张,老师,你别担心,看我们表演。演出后,我激动的抱住你们,喊着,你们好棒,好厉害。你们也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我们是谁啊。你教的,肯定厉害啊!我的眼睛湿润了,想着:你们呀,真是人小鬼大。谢谢我的孩子们,真的感谢。临走,你们对我说,一定要记住你们的脸。我答应了,即使我清楚地知道,时间的河流永远奔流不停息。我答应了,就真的不会忘了你们天真的笑脸,淘气的鬼脸,还有临别时的哭脸。从相识到相交,再到相知相惜,二十天,仅二十天时间,这短暂吗,也许与人生这条漫漫长路相比,这确是微不足道的。但回忆的长度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我们一坐上离开的汽车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才唱起小朋友们唱过的歌。快乐的儿歌,悲伤的我们,满载着快乐的回忆与思念在汽车的轰轰声中远去。远去的只是我们的匆匆脚步,但我们的那些快乐,永永远远不会远去,当初满满当当的汽车塞着我们和行李来到这里,车里满满的,可是我们的心却是空空的,只因我们期待着支教生活将快乐注入我们心中。陌生的眼神,手足无措的尴尬,是我第一天与我的小朋友们相识的感觉。他们眼神游离地坐在我的旁边,听我絮絮叨叨地说着我的生活,偶尔问上几个问题,我的小朋友也只是以单音节回答。我的困窘让我很难过,我暗想:我为我的小朋友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压力。但是,我会努力地把这压力变成动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文化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化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社会参与性的调研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社会参与性的调研

内容摘要本文从青年文化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通过调研实证,论证以中等收入阶层青年为主体人群的青年文化时尚将成为目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最具时代特征、最为活跃的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积极的社会参与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本文对代表这一文化时尚的青年民间团体参与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对共青团如何发挥好这些团体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出了建议。关键词青年文化时尚 民间团体 社会参与一、兴起中的第三代青年文化时尚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青年文化正处在一个代际转换点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基本上统一,没有出现相对独立于主流文化、具有青年独有价值观念和特有行为方式的青年文化。而以1976年的四五运动为标志,我国开始出现相对独立于主流文化、青年群体中所特有、为青年人所分享的青年文化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青年文化逐渐游离主流文化,并与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抗,登上了社会生活舞台。可以说,中国当代青年文化产生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与青年自我认识和社会定位转变的相互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是当代青年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青年文化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即诗歌、小说,除此之外,有歌曲、影视和服饰。这一阶段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性比较强烈,朦胧诗、崔健的摇滚歌曲、王朔的小说等处处体现着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反叛,男青年留长头发、穿喇叭裤等日常生活方式也具有对抗主流文化的态势。这一阶段青年文化的关注重心是政治,这源于青年对社会政治和自身现实的关注,体现了青年的社会参与热情,其突出表现就是青年群体直接诉诸集体行动的实践热情。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青年文化基本上从与主流文化相对抗为主导,或以某种政治理念或社会想象为主导,转变为以个体或群体情感的表演展示为主导,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都大幅降低,特别是在政治参与方面。这一时期代表青年文化时尚的是流行于15至25岁青少年中间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和消费方式,包括街舞、涂鸦、嘻哈文化、街头篮球、滑板、电子游戏、漫画以及相关的角色扮演、形象设计等新娱乐文化形式,还有包含这些文化元素的服装、饰物、装备等产品。其表演性倾向,体现为青年文化的无内容化、表面化;体现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疏远;体现为青年文化的非社会指向性和非政治性,以表演性为主导的青年文化带有情感宣泄的味道——“我表演给你(主流文化)看”。    如今,街舞、动漫、cosplay依然吸引着2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但近年来正以加速度兴起的,以年龄在25到40岁之间的职业白领、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等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人群,以交友、社会公益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青年文化时尚,已经越来越展现出明显区别于前两代的文化特征。我们认为,区别于青年文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对抗性和第二阶段的表演性,积极的社会参与(非政治参与)性是这一兴起中的青年文化时尚的最鲜明特征。我们同时认为,正在兴起中的这一青年文化时尚,将替代以低龄青年为主体的表演性青年文化形式,成为最反映当下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变化特征、最具时代感、最能代表未来一个阶段青年文化主要特征的文化形式。二、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具有显著的社会参与性本次调研,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具有较大规模、较大影响力的138个青年民间团体中,按照交友类、车友类、户外运动类、时尚艺术类、公益类等五个主要分布领域,随机选取20个团体,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访谈侧重于了解该团体的规模、内部管理等基本发展情况,问卷则专门针对能够表征团体社会参与性的方面进行问题设计。调研显示,近年来兴起的新一代青年文化团体具有显著的社会参与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普遍重视外界对团体的评价。在“是否重视外界对团体的评价”这一问题上,受访的20家青年民间团体全部选择重视外界的评价。和上一代青年文化时尚注重自我表演宣泄、疏离于主流文化相反,目前新兴的青年民间团体重视自身在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希望得到来自社会的正面的评价和认可。第二,利用媒体积极拓展社会影响。在“一般以何种方式提高团体的社会影响力”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受访团体选择组织团体活动并通过媒体报道、团体自办网站宣传这两种方式提高团体的知名度。这些团体的活动新颖时尚、比较符合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往往能够获得媒体的报道,一些具有创意的活动甚至能够引起媒体争相前来,广泛报道。对于“团体活动是否被媒体报道”,受访的20家团体都选择“有”,其中16家有专门负责对外宣传或接待媒体的人员,15家开展活动时主动邀请过媒体记者前来采访,这都体现出强烈的主动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意愿。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合作社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合作社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合作社是与市场经济相生相伴发展的,在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合作社文化在我国的形成、发展已具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供销合作社作为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长期的改革发展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合作社文化。

近几年来,我市供销社着眼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城乡商品流通、服务渔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加强合作社文化建设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组织员工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新时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运用和挖掘供销社系统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广大员工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立足本职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在系统内形成优良风尚;积极拓展创建文明行业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抓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断完善经营、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各岗位职业道德具体规范,严格自律,尽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文明服务整体水平;探索党建工作新格局,以党建带动工、青、妇、老干部等工作,有效地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和谐企业建设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等开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渔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形势下,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进一步创新体制,加快构建新的为渔农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社有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必须着力建设先进合作社文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提高管理的执行力;树立供销社新形象,打造新品牌,推进新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将供销社事业推向兴旺。

一、着力培育和弘扬有供销社特色的合作社精神

精神形态的合作社文化,作为合作社员工群体心理的主导意识,是合作社经营与服务宗旨、价值准则、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合作社文化的最高层面。合作社最早诞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合作制从本质来讲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劳动者为改善生产或生活条件、谋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它又是以劳动联合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资金等要素通过合作占有,为联合劳动提供物质前提。有专家指出:只要农业是家庭经营的,农民的合作组织就是最好的组织制度。合作社由于起到了连接政府与劳动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调节经济利益、缓解市场经济弊端的功能,而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培育和弘扬合作社精神,要大力倡导“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社原则。合作社原则培养人们的互助互利精神和民主管理意识,倡导联合与合作,是供销社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培育和弘扬合作社精神,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尽职尽责的创业精神。供销合作社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凝聚着老一辈供销社人以社为家、勤俭创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挖掘供销社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学习先进人物开拓创新干事业的优良品质,在广大员工中倡导新时期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族风情特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87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风情特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及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还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县是西北部边境**县,草原文化古迹大县,也是等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历史悠久。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如草原神石城、木斯岛冰川、红山湖、雅丹地貌神秘大峡谷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位于**地区**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柏油路与著名景区喀纳斯湖相通,西联哈国斋桑县,交通十分便利,这里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他们的民族餐饮、服饰、民族歌舞、婚娶节庆文化等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丰韵和文化参考价值,这里有较多的文化古迹,开发文化旅游潜力巨大,这些种种的资源和文化古迹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近年来,**县委、政府加大对人文文化和文化古迹的开发力度,做强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把**县的文化建设当成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取得了瞩目可喜的成绩。目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县的文化建设,我认为应该主要侧重于五个方面:突出一个重点;建设两个基地;打造三个品牌;坚持以人为本;开发文化旅游景点。

一、突出一个重点。

重点就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东西。XX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心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它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XX年5月24日,在成都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数10位国内外专家发表世界上首个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成都宣言》,以唤起全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37位专家共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现代文明冲击和被世人遗忘的严峻形势。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起步晚,但动作大,影响大,投资力度大。我县也不例外,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较大。

XX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伊犁自治州的“族阿依特斯”被录入。我县在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为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取得的成绩上而应更加加倍努力,积极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通知》(国发[]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XX年4月26日)和《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18号)的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全面管理。政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旅游发展计划,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保护工作;要加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切实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解决突出问题。在保护的基础上,正确利用和开发,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加强机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80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加强机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机关文化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努力在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中走前头作表率。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加强机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贯彻到机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建设。

(一)抓住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讨论确立核心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市级机关党的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全过程,融入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2019年,工委下发《关于开展“践行价值取向作表率、着重凝心聚力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在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走前头作表率。各单位抓住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讨论确立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市审计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公证行业等许多单位和行业开展机关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提炼具有本单位特色的“精气神”,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二)注重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各单位坚持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发挥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同时,围绕重要节庆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2019年,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通过举办青年干部党史学习专题培训班,开展“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参观上海“红色原点”、唱红歌走红路等“七个一”系列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政为民的责任感。

(三)拓展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各单位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紧紧抓住迎办世博等重要契机,广泛开展志愿活动,开展结对帮扶,组织赈灾、慈善捐赠工作等公益活动,深化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许多单位坚持把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与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结合起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2019年,工委通过举办系统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骨干培训班,制定文明机关考评标准和文明机关创建管理规定,召开市级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大会,明确文明机关创建的工作思路。在上一轮精神文明建设中,共有11家全国文明单位、235家上海市文明单位、6个上海市文明行业、55家市级机关系统文明单位受到表彰。

二、坚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

坚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化解“四个危险”作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实践,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逐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党政工团共同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

(一)明确创建规划目标,提高机关学习文化建设水平。明确发展方向是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不断深化的基本前提。2019年,工委下发《关于市级机关学习型机关创建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19年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保障措施、运行机制和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内容。2019年,对应规划纲要,工委制订下发了《关于2019-2019年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机关)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新一轮创建规划和目标任务。许多单位相继制定三年或五年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创建规划,明确了分阶段实施的目标任务。不少单位还将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确定为每年机关党建的重点工作,明确学习目标和创建措施,推动创建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二)着力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机关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及时更新知识层次,调整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各单位坚持把创建工作与上海发展和本单位实际相结合,时刻关注所处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提前规划学习内容,把调整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作为组织学习的重点,结合学习发展服务经济、培育新型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知识,定期举办处长论坛、创意论坛、青年干部论坛等多种形式的论坛模式,坚持创新学习载体和方式,强化本职岗位必备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促进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不断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三)深入推进创建工作,营造机关内部学习文化氛围。近几年,工委先后出台了学习型机关创建评估指标体系,编辑出版了《团队学习导航》介绍各种创建模式;召开全市学习型机关创建推进大会,结合应对金融危机提出创建工作新要求;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网上展评220个学习型党支部和180名学习型党员的先进事迹;走访调研300多个基层党支部,着力培育创建示范点。2019年2月,工委召开市级机关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推进大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机关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员创建导向标准,选编109个优秀案例出版《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实例》。各单位逐步建立健全激励导向机制,把学习情况纳入干部奖励、选拔、任用评价体系,增强组织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学习文化氛围。近几年,全市共有347个单位被评为“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其中市级机关111家。新华社等主要媒体2019年都报道了市级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经验。

三、坚持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形象

坚持把建设廉政文化作为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初步形成了以培育廉政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廉政制度为支撑,以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党员干部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提升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各单位通过党组(党委)中心组带头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党政主要领导讲廉政党课、举办廉政学习辅导报告、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等形式,积极探索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岗位廉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积极培育优秀廉政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廉政文化示范点,创作廉政文化作品等,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覆盖面。许多单位不断创新廉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廉政漫画、廉政广告、廉政小品、廉政屏保、廉政短信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党员干部受到生动活泼的廉政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服务,全文共 539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日新月异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日渐提升。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谓马不停蹄,日新月异——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日渐提升。但是,由于基本国情没有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基础资源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基层环境,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相对落后、保证保障不足、文化服务供给力差等问题暴露明显。以调研的情况看,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机遇同样在基层。

(一)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建设现状

1、政策制定和保障到位。 市委市政府领导着眼于文化发展繁荣大势,对文化工作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非常重视。“”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2019-2019)》、《关于推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纳入对县(市、区)“两个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期间我市全面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至 年底,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创建率达100%( 个文化站中镇村联建 个),创建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 家(覆盖率近87%),拥有 个省 乡镇, 个文化强镇, 个文化示范村, 个 市文化明星乡镇,建成 家农村文化礼堂(形成辐射 多个行政村的文化中枢和示范点)。 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 年被率先列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 进入省级文化先进县行列。连续举办 届 节,文化下乡工作连续5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基层文化队伍达到 多支。

3、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连续举办 届 活动,通过引进国内外精品剧目、采用社会化运作低价售票、结合传统与新兴媒体立体宣传、精选全市上百个文艺社团优质节目集中展演,已然成为 市民年年好评的口碑品牌。文化主管部门坚持每年为基层开展为民办实事“ ”活动,制定送 ,送 ,送 ,送 的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以定期举行、市县联动的组织形式,相继举办了五届 、八届 、七届 、七届 ,共有 多万人次的基层群众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构筑立体、整体、多维、开放的节庆平台,形成了 中国江南 节、 中国石文化节、 中国 文化节、 中国 节、等一系列全国性节庆文化品牌。各县(市、区)还整合各类资源,以公园、广场、基层文化俱乐部为基地,搭建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吸引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跳排舞、唱红歌、打腰鼓、扭秧歌等日常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从单一、小众逐步发展到全市遍地开花、全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态势。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在 主管部门的牵头下,培育和壮大了基层文化干部、文化志愿者和民间文化骨干队伍。截止 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约(含 ) 人,统计在册业余文艺团队 支,参与人数 万余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作用。从 年至今,每年举办 工程,目前共计超过40个专场演出;印发每月一期的“ 市文化 ”向全体市民免费发放;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种文化”活动,相继推出“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日、艺术与生活讲堂、书画家签约制度、“ 工程”、 指导员等服务载体,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和领域。目前,全市已成立了 多支群众文体队伍,参与人数达到13万人次,集聚了民间文艺骨干5.7万人。

(二)与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差距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偏少。截止 年底,在全省90个县(市、区)公共文化事业费用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重统计中,我市排名都处于 开外,个别县(市、区)已经排到 名、 名之外;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同比增长率除 和 排名第6和12,其余均偏靠中下游;人均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则排在 位以后,近一半在 名上下;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与总人口比例数据排名参差较大, 一半集中在十几名,另一半在四五十名后;千人拥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中, 县位列全省第一, 排名偏上,其余则在中下。至 年底,我市 个县(市、区)在全市每万人拥有文化场地面积考核中均达到考核满分。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全市各县市区中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 、 达到24.61元/人和24.1元/人,而 仅为13.04元/人和14.96元/人。全市仅有 个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无站所、租用或联建的达到 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 家都未达到示范区建设标准; 个行政村(社区)未建有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俱乐部),且建成的也无法控制每家俱乐部面积在200平米以上。全市70%左右的乡镇(街道)未建有符合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大部分综合文化站管理缺位,不能发挥文化服务功能,甚至存在文化站阵地边建设边流失的现象。以上数据均低于创建示范区(项目)规定的100%覆盖和建成的要求。

3、文化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人才总量依然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至 年底,我市公共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总数仅为 %,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台州许多乡镇文化员长期“混岗”使用,个别县(市、区)平均每个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到2名文化员。文化程度上看,整体队伍中研究生仅占 %,初中以下占 %,高级职称占7.51%,无职称者占 %。 业务干部中,别列为市“211”人才、 人才工程和“ ”人才的仅10余人。

二是乡镇文化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个县(市、区)共建有乡镇(街道)文化站 个,总计编制 个。其中实有在编文化员 名,平均每个文化站不足3人,镇(街道)文化员总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高,且大多身兼数职。宣传文化系统属于财政拨款单位,大多数经费使用紧张,很难挤出钱来组织在职培训,导致基层文化员少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很难有所作为。

三是人才引进难、流失易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固有人事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事编制权掌握在人事劳动部门手里,致使人才引进和流动困难。这种现象在 市民办专业艺术团队中特别明显。 剧团由于编制问题难解决,工资待遇不高,近些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且很难引进相关 人才,特别是不灵活的人才活动机制,加大了建立一支高素质且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难度。

四是 线业务干部后继乏力。多年来 业务干部的招录,依托传统的事业单位招考方式,很难让一些具有艺术才华禀赋但行测、申论并不在行的人士脱颖而出,加之市、县两级馆编制有限和老少帮带的内部培育机制没有建立,导致新进干部成长缓慢,老员工缺乏工作激情和动力,许多初、中级职称人员通过短训、函授等形式取得学历后靠年资、职务评上,往往缺乏开拓创新力,几大症结综合形成了业务线青黄不接、实力偏弱的窘境。在去年 月份组织的 比拼中,我市代表队仅获得 个金奖,位列全省下游,省里对此评价“ ”,成为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隐忧。

4、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全市有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未配备3名(含)以上文化员,低于创建标准3个以上。全市还未配备由财政补贴的行政村(社区)文化管理员,低于创建标准规定至少1名。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由于条块分割,各乡镇文化员的人事权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手中,只要乡镇聘用,报文化局备案即可,部分能力差、水平低,根本无法适应文化工作的人进入到文化员队伍,对文化事业造成损失。许多乡镇文化员长期“混岗”使用,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的现象普遍存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的基层文化设施差距就更为突出, 市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 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 多平方米,年收达到 多万元,而西部一些文化站连基本的站所还没有建成。对照省级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如果对不达标文化设施全部新建,“”期间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将达到5.2亿元,需支付工资费用2.5亿元(按每位村级文化管理员每年劳务工资1万元计算),共计7.7亿元,暴露出较大的资金缺口。

5、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方法与基层群众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严重短缺,能够落实分配到普通百姓手中的文化财富十分有限,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农村辐射面小。许多文化产品背离了三贴近原则,适合群众口味的内容偏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不均,不同地域群众无法共同享文化成果,农民乡人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反差。

(三)稳中求变、与时俱进的对策预想

1、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立足“人文 ”建设,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考核目标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等职能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发改、财政、城建、土管等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以文化示范乡镇为平台,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年在 召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场会,把文化示范乡镇建设作为公文文化服务体系的抓手,去年在 召开现场会,继续推进相关工作的稳步落实。需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设施、队伍、服务等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协调运行。巩固已建成的文化俱乐部,整合一批、扩建一批及新建一批俱乐部,实现文化站、文化俱乐部全覆盖。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 年底,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全覆盖。到“”期末, 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文化先进县或国家文化先进单位标准,并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全市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4、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另一方面,要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体现服务能力、彰显服务效益的指标,如目标人群覆盖率、公众有效利用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率等,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业余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有效组合。要以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路,多管齐下,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政府主导公共文化的能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以及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等,使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不到位、服务能力不强、效益不理想的局面得到明显的改观。

5、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根据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各级政府要形成并建立文化经费占财政支出1%、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经费结构科学合理的刚性约束机制。确保公共文化事业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对农村基层的倾斜支持,以基层为重点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免费开放工作,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公共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灵活采用政府采购、项目资助、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外,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6、健全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推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指标,纳入对县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考评,树立成本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努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文化示范乡镇创建工作中,各地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努力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各地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革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青山区青年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227 字

+ 加入清单

青山区青年文化建设探索思考

文化是人类在其实践中获得的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价值和认知体系,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教育青年、促进青年成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青年文化建设,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青山区青年的文化现状和需求,总结当前我区在开展青年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我们于XX年9月至10月开展了青山区青年文化现状的调研。 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青山区直属单位、学校、街道社区中的10至35周岁的青少年,年龄分布为:10岁-20岁约占52%;20岁-30岁约占30%;30岁以上占17%;其中男性49%,女性51%;政治面貌为中~员占24%,共青团员为48%,一般群众21%,少先队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分占6%和1%;学历为大学专科以上的有36%,高中或初中占61%,小学及以下的占3%;在校学生占46%,行政企事业单位占36%,科研单位12%,其他性质或无业人员占6%。 2、调查方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为辅的方式。在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中随机选择不同层次的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下发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0份。 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从青年对社会政治事务和改革开放社会政策的评价、认识与看法、青年对于社会道德的认识和实践态度、青年对社会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态度、对个人价值的评价标准以及青年文化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方面的程度等四个方面对青年文化建设进行初步的探索。   分析现状   从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青山青年思想状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以及青年文化促进青年成长等方面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基本认同改革开放,认同党的科学理论,关心国内外大事;但对于政治决策的参与显得较为冷漠,存在潜在的信仰危机,对所在城市文化缺乏认同感。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山青年坚信邓小平理论及重要思想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80%),认为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很有必要(76%);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仍是当代青年的一大特征,从调查中可以反映,当前我区青年最关注的国家大事是“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39.6%),其次是“反腐倡廉”(19.3%)和“祖国统一”(15%);此外,对于政府颁布“行政许可法”的意义,有60%认为该法将使政府规范行为有法可依,对于我市实施的“883”社区建设计划,有58%认为是党和政府贴近老百姓的“民心工程”;调查还显示青山青年关心的社会改革依次是住房制度改革(27.4%)、医疗制度改革(24.7%)、劳动用工制度改革(23.5%)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反映了我区青年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的联系;调查还反映了青山青年对国际、国内新闻实事的理性思考、分析和应对的能力,对于日本右翼势力频繁侵犯我~事件,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努力发展壮大本国的综合国力,维护祖国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对于近一段时期较为紧张的台海局势,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但绝不能放弃军事手段。这些都是他们政治上日趋成熟的反映。与此同时,在我区青年的政治思想中也呈现出部分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青山青年对于公民参与决策的主要形式——“选举”的态度较为冷淡,22%的被调查者认为“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青年参与政治事务的重要途径的“入党”,在我区青年价值观中有了很大变化,对是否入党持“无所谓”态度的有12%(见表1),而且对于周围人入党动机的看法,20%的被调查者认为“入党是为了以后得点儿好处”(见表2),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的信仰危机;调查中也反映出部分青山青年对于所在城区的发展缺乏信心,对区域文化缺乏认同感。例如,青山区青年对青山文化元素了解不够,有56.5%知道青山区的代表是钢铁城区,但只有2.3%知道青山是武术之乡,只有7.4%知道青山的环保产业基地;认为青山发展后劲不足的有20.68%,认为缺乏动力的有21.67%。表1:青山青年对“入党”的看法   积极争取,向党组织靠拢 随遇而安,希望天上掉馅饼 不想入党 无所谓 80% 3% 4% 12%  表2:青山青年评价周围人的入党动机   准备好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拿到党票作资本,以便往后得好处 随大流 其它动机 60% 20% 16% 4%   分析: 青年对社会政治事务的评价及对改革开放社会政策的认识与看法是衡量一定区域社会文化对青年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市区各级政府、文化教育部门向我区青年传授积极向上的文化知识,各主流媒体向我区青年传达了健康的文化信息,这为青山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青山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山青年认同改革开放的政策,认同邓小平理论及重要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他们在对政治事务的评价及对政策的看法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都显示出青山区青年在政治上日趋主动和成熟。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当前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力相对于以前的削弱,使得青年人对行政机构及其衍生物的依赖性大为降低;青年人接受西方文化熏陶,逐渐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在一部分青年中出现了信仰危机、信念危机,对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缺乏认同感。 2、对社会发展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但在社会公德的知行和对民族精神的认识方面存在弱化的倾向。 首先,对社会参与意识由弱到强,大部分青山青年对社会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愿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70%),以及愿意参加“青年文明号”创建(27%)、志愿者服务(24.8%)、“希望工程”(24.3%)、“青少年文明社区”创建(23.4%)等具有共青团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其次,青山青年人对公共道德表现出知、行两方面的弱化,对于“拾到财物自己留用”、“占用公有空间为已用”、“商业运作的失信行为”等现象分别有27.3%、19.2%、20.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属于违反公德的行为,当周围发生不良社会现象时,28%表示 “无能为力”,只

有4%表示会“出面制止”(见表3)。 第三,青山青年对于民族精神的认识程度不一。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青山青年对民族精神的态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主流健康向上,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青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同时,青山青年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当被问及如何评价“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勇夺32枚金牌,跃居金牌榜第二名,创造历史最好成绩”,有64.6%的被调查者认为奥运健儿弘扬了中华民族勇于拚搏的精神;另一方面,对民族精神有弱化的倾向。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0%的被调查者只能作“一般性了解”,还有5%根本“不了解”(见表4),这说明当前我区青年对民族精神了解的状况不容乐观。 表3:青山青年对周围不良现象的态度 无能为力 表示不满 举办反映 媒体曝光 出面制止 与己无关 28% 32% 26% 7% 4% 3% 表4:青山青年对民族精神内涵的了解程度 了解 一般性了解 不了解 说不清楚 28% 66% 5% 1% 分析: 社会道德和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精髓已成为广大青年的行为准则。在目前社会转型期,绝大多数的青山青年对于社会道德是认同的,他们的道德思想的主流并不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他们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社会发展,愿意参与社会建设。大多数青山青年对民族精神是认同的,能够在实践生活中展现出较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些主要得益于多年来党和政府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宣传社会公共道德和民族传统文化,对青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由于不同的道德群体、道德体系之间存在观念、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别甚至冲突,这种差别和冲突典型地表现在对社会道德的认识与实践的冲突,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不一,对于社会道德和民族文化还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在这种状况下,青年人观念上的困惑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在就业观念上体现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消费休闲上在注重个性的同时,不失理性;在个人评价标准中呈现出自觉发展的态势和与主导意识向勃的特征。 首先,在青年的就业观念上体现了青山青年自我意识的强化与竞争意识的树立。择业意愿由“重地位,重名声”转向“重报酬、重实惠”。调查结果显示高报酬已经成为青年就业的首选(49%);择业方式由依赖国家(19.4%)和家长(8.2%)转向依靠自我的能力(67.5%);我区青年就业的价值取向主要为强调自我发展,体现个人才能(50.6%);在被调查的青年群体中67%把合乎自己兴趣作为选择工作的首选;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有30.9%的人表示有可能会跳槽,而面对更合适的工作岗位,有69.7%的青年表示愿意尝试。 其次,青年的休闲、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青山青年的休闲方式更加崇尚个性,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读书(57.8%)和上网(22.6%)是大多数青山青年喜爱的休闲方式。面对网络中的负面因素,大多数青山青年能够自觉抵御。有32.6%的青年平均每天上网控制在1小时以内,90.6%的青年能自觉抵御庸俗化和灰色化的网络信息。青山青年在消费观念上追求时尚与务实并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青年群体虽然注重消费,但并不是盲目消费,赞成“勤俭持家”的比率为31.5%,赞成“能挣会花”的比率为37.5%。 第三,青年人的个人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呈现出自觉发展、与社会主导意识相对疏离的特点。一是青山青年在思想上从被动发展转为自觉发展,能够主动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正确看待自我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对待竞争,87%的被调查者认为“竞争有利于自我发展,会主动应对”。青年对自我价值与他人、社会价值的冲突的看法,有86%选择了“兼顾社会,他人和自我”,有35%的青年人认为择友是经营“人脉”的主要途径(见表5);二是青山青年价值观与社会主导意识相对疏离,在所提出的7项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信(31.7%),其次是正直(26.4%),而认真(5.8%)、俭朴(2.15%)、勤劳(1.76%)等传统品质排在了最后。 表5:青山青年对择友的态度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利用的金钱关系,尔虞我诈,择友应该谨慎 择友是扩大自己教计权的良好途径,是经营“人脉”的主要途径 与朋友交往是心灵的一种寄托 5% 35% 60% 分析: 改革开放唤醒了青山青年的个体意识、自我价值感。长期受计划经济意识束缚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城市区域的发展为青山青年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准备了现实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体制的逐渐确立和完善,客观上也要求青山青年独立、自主、负责地参与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青山青年人的择业、择友、休闲、消费中体现出自我意识、竞争意识,要求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传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基本动力,经济活动以追求实效为目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功利导向作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部分被调查者中,实用主义成为他们崇尚的观念,重报酬、重实惠成为他们选择行为方式的标准。另外,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带来了文化需求的商品化,人际关系的商品化,青年人的人际交往往往带有“等价交换”的色彩。 4、青年文化有效载体匮乏,青年文化资源贫瘠,青年文化运作缺乏有效机制和动力,青年文化远远满足不了青年的需求,有很多青年还处在文化饥饿状态。 首先,青年文化活动载体有待创新。从调查中反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青年文化活动形式排在前三位是青年读书活动(39.6%)、青年广场文化(15.6%)。青年人认为青年文化活动应该提高青年各方面素养,促进青年健康成长(30.6%),展现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24.5%),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22.9%),活跃青年的文化生活(14.3%),而这些正是目前青年文化工作有待加强的。 其次,青年文化有形阵地及其功能有待拓展和加强。通过调查,我们看出青年认为目前青山地区青少年文化阵地的建设并不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施少,场地不足,特别是公益型的文化场所不够,全区内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文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一、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XX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