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语文教学设计完整版(汇编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1248

范文

204

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176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

二、出示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

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四、重点研读

1、用自己最擅长的读书方式浏览课文勾画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思考: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

明确: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很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热情朴实的人。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指名学生读19——29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①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②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难点

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4、深入探究。题目中“与”表示两者有并列关系,作者用意何在?

有相同的地方。都在作者的人生路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山海经》的作用,激发了作者的学习兴趣,鲁迅的读书生涯就是从《山海经》开始,作者对它的印象也最深。文中说“最初得到、最为心爱、到现在还在眼前”就是例证。长妈妈的作用: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热情、乐于助人、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对孩子真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教育着我。所以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激、怀念之情。

5、齐读最后两段,感受情感。

五、课堂练笔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跑到书店书摊,买到这本书的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98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找出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教学重点: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线字注音。

点缀(zhuì) 漫(màn)步 迟钝(dùn) 蒙眬(lóng)

闲暇(xiá) 凸(tū)现 拍摄(shè) 蔚(wèi)蓝

合拢(lǒng) 吟(yín)唱 孤零(líng)零 不期(qī)而至

心有灵犀(xī) 天涯(yá)海角

(二)据意写成语。

(1)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这里要特别注意,该词语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2)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旧说犀牛是灵兽,它的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

(3)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二、趣味导入、作者作品简介

1、趣味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荣获“雨果奖”的《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文章《带上她的眼睛》。

2、刘慈欣作品

刘慈欣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摘下了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桂冠“雨果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3、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四、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整体把握

小说的视角独特,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我”带上了一位因“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结束任务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二)结构内容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地航船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三)问题探究

1、“带上她的眼睛”,题目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到标题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

• 眼睛怎么能被带走?

• 眼睛是指什么?

• 带上她的眼睛干什么?

• 她是谁?

• 为什么带上她的眼睛?

• 谁带上她的眼睛?……

解读标题,概括情节

(1)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

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3、环境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

——与世隔绝,环境险恶;孤独一人,度过余生。

4、结构特色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比如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小姑娘做出去“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决定的艰难,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动不已以及没看到日出的遗憾,等等,这些都为下文谜底的揭开做了铺垫。而在叙事上,则表现出张弛有度的风格,美丽的草原、浪漫的旅店月夜与地航船惊心动魄的危急事故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谜团揭开后,人们不禁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昧与反思。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5、文章主旨

文章记叙了一位地心领航员姑娘与“我”度假时的种.种表现及所受的不幸遭遇,赞美了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赞美了那位地心领航员姑娘的勇敢、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

6、总结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愿同学们课外读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学上一招。

五、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平时我们接触过不少科幻小说,请展示一下这些科幻小说。

【交流点拨】推荐刘慈欣的《20__》。《20__》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20__》、《鲸歌》、《诗云》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最喜欢的就是《鲸歌》,讲的是一个海盗训练鲸鱼来运送的故事,可是鲸鱼在最后返航的时候却被捕鲸船捕杀了。这部作品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抨击了人类对动物、对同类犯下的累累罪行。虽是科幻作品,锋芒指向的却是社会现实。

七、课后作业

1、仿照《带上她的眼睛》写法,写一篇科幻小说,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处运用伏笔,语言简明。

2、课外可以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比如刘慈欣的《三体》 《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等。

补充短语

我们前边学过结构助词“得”,“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时,常常引出补充性成分,“得”就成为这类补充短语的标志。例如:

干得很好 跑得出汗了

热得难受 密得不透气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补充短语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后一部分起补充说明作用,主要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充当。

有些补充短语没有“得”字做标志,阅读时需要仔细辨别。例如:

吓/跑了 升/起来了 放松/下来

热/死了 湿/透了 漂亮/极了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673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熟读能译,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4

学习时间:4课时

课型:新授课

资料链接:

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熟读课文。2、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

一、读

1、听范读后,自由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读后强调:

2、对子组互读,纠错。

3、朗读展示。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词句。自主翻译课文,注意特殊现象归纳。

(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二、对子组互译,巩固记忆并注意纠错。

第二课时

目标:1、翻译课文并积累。2、理清故事情节。

过程:

一、小组准备展示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内容讲解、拓展)

二、抽签展示。

三、合作学习,研读课文,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第三课时

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过程:

一、小组模拟对话,分析人物形象。(独立思考,组内交流,自由展示。)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3、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4、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二、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三、归纳寓意: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四、总结写作特色: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小组探究。)

第四课时

练习巩固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担者三夫( ) 始龀( )汝(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

智叟的态度是: 。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334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及重点】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细致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5786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总理念】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 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 )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 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 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 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 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601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能力

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这两句属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两句虽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饮酒(其五)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

杜甫《春望》

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诗史”,大家说他是谁?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音频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对照注释,查阅资料,弄懂每一句诗的含义。

(1)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国都、山河、草木。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

(2)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之情。

(3)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4)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首联写景对比忧国

颔联写景反衬伤时

颈联叙事夸张思家

尾联描写夸张悲己

李贺《雁门太守行》

今天,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他是唐代诗人;②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③他被后人称为“诗鬼”;④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请问他是谁?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1.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气氛,叙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6.尾联用典寓意,有什么作用?

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杜牧《赤壁》

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杜牧,是晚唐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李清照《渔家傲》

1.指点学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2.说说《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李清照的《渔家傲》。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漱玉词》辑本。

1.读准字音

帆(fān)殷勤(yīnqín)嗟(jiē)谩(màn)

2.读出节奏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1.这首词,诗人叙写了一次梦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梦到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三山中”是仙境,那里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这首词,全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写进词中,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渔家傲

李清照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1.诗文总有魂,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如能迅速把握诗的精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在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3110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用时3、5周)校园风

识记:

1、积累本单元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背诵相关课文,理解并默写本单元古诗。

3、了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和他的作品及现当代作家黄蓓佳、苏叔阳、毕淑敏和前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雅科夫列夫。

理解:

1、课内常用词的理解及有关的成语。

2、利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句,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简单应用:

1、辨字形,正字音,释词义、

2、掌握浏览和略读的方法,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上,领会校园生活对生命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造句

4、说话态度大方口齿清楚。

综合应用:

1、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细心阅读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养成勾画积累关键词的习惯。

3、有趣的汉字。

4、口语交际——春节,你是怎么过的?

5、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尝试阅读课外材料,解决类似问题。

6、写作:身边的人。

第二单元:(用时3、5周)四季歌

识记:

1、积累本单元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背诵相关课文,理解并默写本单元古诗。

3、了解朱自清、林斤澜等作家及其作品。

理解:

1、课内常用词的解释及有关成语成语、

2、理解一些精美句子的含义,读出大自然在不同季节里焕发出的不同精神,

简单应用: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理解局部的词语含义,揣摩关键语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词语造句。

3、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4、说话要清楚简洁。

综合应用:

1、欣赏作者通过优美的语句所表达出来的美丽景色和美好的感受、

2、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通过比较阅读,比较不同题材、主题和写法的文章的不同点。

4、口语交际——我能行

5、春游活动

6、写作:春天的歌。

第三单元:(用时3、5周)英雄

识记:

1、积累本单元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背诵相关课文,理解并默写本单元古诗。

3、了解本单元对于特定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对英雄做出的客观评价

理解:

1、课内常用词语的解释和成语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文学作品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那种英雄的魅力。

简单应用:

1、造句

2、分析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3、分析段落层次

4、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5、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综合应用:

1、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2、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摘录。

3、英雄赞歌

4、写作:心中的那颗星。

第四单元:(用时3、5周)科学的星光

识记:

1积累本单元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背诵相关课文,理解并默写本单元古诗。

理解:

1、课内词语和解释及成语

2、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国家,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拥有了人才优势,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

简单应用:

1、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发现、去探究。

综合应用:

1、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口语交际——学会说“不”

3、邮票上的学问

4、写作:介绍小制作

第五单元:(用时3周)科学的幻想

识记:

1、积累本单元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背诵课文相关段落,理解并默写本单元古诗。

3、王湾和《次北固山下》。

理解: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幻想、小说这三把解读科幻小说的钥匙。

2、引导学生“从荒诞离奇的情节中发现生活的影子,从诡谲多彩的故事里寻找科学的依据”。

简单应用:

1、区别科幻语言与一般文学语言上的差异

2、能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解读较长的文章

综合应用:

1、在保证充分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去发现、争论和解决问题,感受想象和创造的快乐。

2、能活用积累背诵的名句

4、口语交际——身边的变化

5、写作:动物朋友。

第六单元:(用时3周)生活中的哲理

识记:

1、课内常用字音义

2、背诵相关课文,理解并默写本单元古诗。

3、区别古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4、背诵、默写文段。

理解:

1、理解文中主要字词的意思

2、理解几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某种生活道理,理解诗文的大意。

简单应用:

1、能做好本单元有关的古文的阅读理解练习,口头分析几首诗的大意和所含道理。

综合应用:

1、学会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整体感知古诗文的大意,理解其中的道理。

2、学会自己阅读分析浅显的古诗歌,积累语言材料

3、运用学过的文言字词常识尝试阅读浅显的古文,能基本读懂意思。

4、写作:我有一个“金点子”

二、学生状况分析

语文最高分82、5分,最低分17分,及格人数26,优秀人数1,人平分52、4分。学生理解能力太差,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7、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8、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9、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20、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作品自作不少于70%

21、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2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2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24、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培养辅差计划

培养优生补差

邹婷刘梦婷

胡瑞石丹

吕学璞罗琦

王妍张华

吕灿王壮

梅晶颜勇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的积累。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

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却又耐人寻味的文言文故事--《卖油翁》。(为了使这节课的学习更为顺利、高效,我把同学们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组,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一场较量和比赛。希望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帼国不让须眉,好男儿也不怕与女斗!)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师:为答出的组加分)

解说:“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这“六艺”指的是“礼、乐、御、射、书、数”六种学问的技能。这就难怪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用多媒体投影全文,教师范读。(听一听)

2、男女生以抢答的形式给红色标志的字词正音,清除读音障碍。(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颔(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沥(lì) ⑩遣(qiǎn)

3、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4、师生讨论朗读技巧。(议一议)

康肃:傲慢、轻篾稍快、偏高

叙述部分中速、平缓;对话部分

卖油翁:镇定沉着较慢、较低

5、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6、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整齐、响亮、准确、有感情、语速恰当)。(试一试)

三、精读探究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少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调动:巴尔扎克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思考提问的人,将是学习的优胜者。教育家陶行知说: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我们快速议议,看看男、女同学哪方提的问题好,能难倒对方。)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用多媒体投影重点词语,学生掌握并积累。

矜:以此自矜--自夸

颔:但微颔之--点头

但: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只不过

忿:康肃忿然曰--气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射技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凭借

但手熟尔--语气词,通“耳”

尔:

尔安敢轻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为复述者所在组加分)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教师投影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认为卖油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②你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自我炫耀、趾高气扬)

③这个故事可能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诵训练

1、投影背诵方法: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②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词背。如:

康 肃 公 卖 油 翁

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颔之”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取、覆、酌

结局:笑而遣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一句一句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全文。

5、个别背诵全文(给背诵者所在组加分)

五、作者简介:

投影:欧阳修,字永叔,溢号文忠,号醉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归田录》。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六、相关连接

投影:想一想,议一议:

①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②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达芬奇画蛋

……

(不拘于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投影:

1、卖油翁走了之后,陈康肃会怎样,写一段你所想像的内容。

2、自由组成小组,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后排练,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

3、上网查阅《卖油翁》有关学习资料,了解唐宋八大家有关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303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抓住细节”,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列举《阿长与》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然后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简短记录记忆深刻的细节的方式,更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要学会抓住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类型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为主,他们虽然有小学六年写作经验的积累,但是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记叙事件不具体,很笼统,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时,不会抓住细微处具体刻画,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细节,不能很好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因此,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点

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生动的细节来表达真情实感。

六、教学准备

学案:人物描写分析材料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导语:请同学们读两个句子,帮助老师判断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极了。

句子2: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道路两旁的庄稼热得低下头,弯下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出示任务: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补了哪些内容?

3.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小结: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大家之所以认为第二个句子好,正是因为与第一个句子相比较,第二句对周边景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更好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因此,要想更好表情达意,抓住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赏典型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2.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3.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欣赏以上带有细节描写的语段,并说一说分别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反馈指导:

1.作者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动作、肖像细节进行描写,写出了作者当时惊讶又有些害怕的心态,为后文表达内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真实的感受,让读者也仿佛置身文中,令人难忘。

2.作者对父亲踩黄泥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

3.作者描写了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两个语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结:细节描写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如果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个性的关键。在写景的文章里,细节描写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点,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回忆生活细节——总结细节描写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你曾经留心过的生活细节。当我冬夜苦读时,母亲为我送来热腾腾的奶茶,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不小心犯错时,父亲的手掌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____________时,老师(同学、父母……)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出示任务: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讨论细节描写的方法。

指导反馈:

1.善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发挥想象和联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善于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

3.用心灵捕捉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养成反思、省悟的习惯,在描写中渗透个人独特体验。

(四)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学会运用

1.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课文示例: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务:先让学生比较后分析总结其中的方法,教师引导补充。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增加了许多动词,从而把整个捕鸟的过程描写得细致、生动、到位,这种方法就是——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学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蝴蝶,一不小心又让蝴蝶飞了。

出示任务: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

提示:细化“好不容易”“捉住”的过程。给学生5分钟时间写完,分组交流,推荐,全班展示优秀的细节描写片段。

2.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么程度?(2)怎么个“瘦法”?(3)穿得有多“差”?

课文示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小桔灯》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生动,是因为作者抓住特征,步步追问,在细微处驻足,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习的。

学以致用:请抓住人物特征,给下面的句子加上细节描写:

那天,迎面走来了一位老爷爷,他弯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风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爷爷什么样子?可以扣住他的脸、头发、眼睛等外貌特点来展开细节描写。

3.出示任务:下列语段的细节描写都很成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才写得这么生动吸引人?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2)三个月后,小草莓结出了果实,小小的果实竟然压弯了枝头,但纤柔的茎并不生气,兴奋地背着自己的硕果炫耀着:“看,这是我的果实。”

(3)那抹夕阳红,如丝绸般挂在天边,好似随风飘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导反馈: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展现人、事、物的特征,更好地表情达意。

出示任务: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刻画细节,使下面的语句更加充实生动。

小草发芽了。

学生写完后分组交流。

(五)牛刀小试

出示任务: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指导反馈:完成修改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修改前后的不同,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学参与全班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发现生活中每一细微处的美,做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细腻笔触的幸福之人。

(六)作业: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七)板书设计

抓住细节

细心观察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以小见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征,步步追问 画龙点睛

运用修辞,充实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3389 字

+ 加入清单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的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 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较难懂,政论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 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 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 5)这则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认识。每则只用两句话。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长处——学,短处——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7、第十则,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讨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高兴,通假字。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数,指多 译: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知识)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5、刚强、坚毅。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

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伸

思考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

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

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

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267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3.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

重难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文学作品时,有时会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所吸引,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比如《红楼梦》中对凤姐出场的描写,为什么会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因为作者往往运用了细节描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节描写。

写作指导

如何写好细节

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

4.细节描写必须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

5.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6.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7.善用标点符号。

作文一、修改作文

修改上一单元的作文。写作提示: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作文二、________的那一刻

写作提示:

1.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冲过终点线”“走上领奖台”等。

2.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例文欣赏:

接过试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思绪仿佛在那一刻永恒地静止了。

一张试卷,一张触目惊心的试卷。它仿佛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周围一切融为一片寂静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试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苦涩至难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体中穿行。我手颤抖着接过试卷,一阵冷风吹过,使我忍不住打了个摆子。我恍若雷击,呆呆地看着试卷,眼中没有焦距,脑中更无所想。爱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泪,似乎泪水也躲避着不愿见到这试卷。脸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罢工了,不喜亦不惧,我顶着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有的挂着烂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扬形成优美的弧线,似乎考得也不错。我的心又再一次坠入冰窖,一阵寒风吹过,似乎比之前更凉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头,却着实不敢。与其说不敢,倒不如说心虚。我怕抬头撞上老师的目光,怕抬头看见同学们的笑脸。我双手紧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凉的身体又似乎在出汗,每改变一下动作都要用尽全力。

那一刻,我听见窗外的鸟儿在欢呼雀跃,心中的凄凉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蓝的天空不知何时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纱;树叶在秋风中不那么绿了;花儿也收起了灿烂的笑容。万物归于沉寂。

一阵秋风吹过,把我的思绪带回。再看了眼分数,便把试卷折叠了一下,刚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数,心思回到课堂,神色平静地听老师上课。

未来的路还长,那片刻被我铭记于心,在我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那一刻又浮现在眼前,或许那一刻的痛并非一个悲剧吧。

【点评】本文回忆了接到试卷的那一刻的复杂感受。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极力表现“我”在那一刻的痛苦、难受。环境也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结尾点明主旨:那一刻给“我”鞭策,让“我”奋发。

作文三、照片里的故事

写作提示:

1.可以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学会记事》,叙述故事时应条理清楚。

2.注意联系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对拍照时的细节做出生动具体的描写。

例文欣赏:

照片里的故事

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住宅正以建筑符号的形式,阐释着一个乡村的变迁。它折射出来的,不只是农民居住观念的更新、消费的升级,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题记

闲暇时整理家中那一本本尘封已久的厚厚的相册,尽管那上面粘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我还是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站着的是年轻时的爷爷和奶奶。照片上的爷爷穿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裤脚上还打着几个补丁,脚上蹬着的一双棉布鞋也笑破了脸,奶奶穿着一身红色的棉袄,乌黑的秀发上别着一朵大红花。这是他们的结婚照。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们身后的那一栋岌岌可危的房子。它是用土砖建筑成的,房顶是用廉价的布瓦盖的,门前的房梁上还悬着些干玉米,据说那时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时时都为生计发愁。每到遇上刮风下雨的时候,爷爷和奶奶都要拿着瓢盆去接漏雨。听爷爷说那时候家里还经常会跑进来一些蛇、老鼠之类的小动物呢!抚着照片上的爷爷皱紧的眉头,我似乎感触到了爷爷那代人生活的辛酸。

轻轻翻开第二张照片,十几年前父母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张照片是爸爸妈妈刚结婚时照的,背景是刚建好的新房,房子已是红砖瓦房,墙壁粉得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柔和,坚固。爸爸站在旁边一脸的自豪。尽管没有装修,但那时的爸爸和妈妈却已感到很满足了。一旁的爷爷和奶奶坐在椅子上,在新建的安乐窝前安详而幸福地微笑着。这已经是一张彩色照片了,因此我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妈妈手上戴着金戒指。

怀着惊喜的心情,我又翻开了第三张照片,眼前顿时一亮,原来是一张全家福,照片的背景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了,这才是一栋真正的房子啊!三层,宽敞的阳台,全新的设计风格,美丽的彩砖。房子里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舒适的沙发、空调、冰箱一应俱全。今年爸爸还想给我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呢!照片上爷爷和奶奶精神矍铄,爸爸妈妈一脸满足幸福的笑容,我,天真烂漫笑得多开心,仿佛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这三张对比鲜明的照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进步史。三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巨大的变化让我感慨良多,这三张照片只是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合上相册,我庄严地把它们重新封起来。生命的痕迹就在我的回望中悄然划过,生活的影子也在这照片永恒的记载和折射中,渐行渐远……我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的全家越来越幸福,而记载生活的照片越来越美丽,照片背后的故事越来越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半期的教学,所教班级语文素养有所提高: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探究能力,因此在测试中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语文素养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本学期我将全力以赴,“抓中间,促两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一个档次。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写作缺少素材的实际情况,我将大力提倡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开设阅读课,让学生真正沐浴到文学的春晖,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目的要求

紧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全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阅读课文全册30篇:成长单元里,让学生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祖国单元里,让学生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历史人物单元里,让学生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人类文化艺术单元里,让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探险单元里,让学生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动物单元里,让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学生尽情享受。

第二部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与每个阅读单元相照应,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就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学生留连忘返。

本册还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丰富了第二课堂。

四、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重点 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

难点 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深刻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重点 加强朗读,通过朗读理解、体味、感悟课文;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爱国情操。

第三单元 重点 细致分析,细心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难点 文中的巧妙篇章结构,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单元 重点 理解内容,整体感知,比较欣赏;

难点 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生活,发挥创造力,发表个人见解。

第五单元 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抓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难点 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勇敢献身的精神。

第六单元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联系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见解;

难点 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珍视生命,关爱动物之情。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法,认真备好每堂语文课。

2.教师饱含激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3.课堂上采用四边互动的方法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加强课后的检查和验收和辅导,尽量做到堂堂清,天天清,确保所教学生同步前进。

5.多与学生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2课时; 第二单元 12课时;

第三单元 12课时; 第四单元 12课时;

第五单元 12课时; 第六单元 12课时;

期末复习:依实际情况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4720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 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Ppt:读准字音。

矜jīn 圃pǔ 矢shǐ

忿fèn 酌zhuó 杓sháo

遣qiǎn 颔hàn 睨nì

Ppt:把握节奏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板书)

通假字: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折。

古:善于,擅长。

2.善

今:善良。

古:夸耀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但手熟尔。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 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四.再读课文,准备复述。

1.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要求:1.用自己语言把故事讲给大家听。2.尽量不要看课。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关键词进行复述。

让自愿上台的学生进行倒水实验。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认真观察,看他们实验的效果,并作点评。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学生读课文,并进行圈点批注。

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老师巡视学生给课文划分的节奏,并给予指导。

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几类分别板书。

老师提示,并用多媒体展示。

复习虚词及常用虚词“而”“以”、’之”等的用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努力,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言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夯实了基础,为我们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相信下一节课的学习会容易的多。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编课本剧

板书设计

通假字:

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善

今:善良。

古:夸耀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教学反思

亮点 《卖油翁》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字意思比较浅显,学生通过第一遍朗读便能知道文章大意。为了夯实考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给学生,着不仅夯实了基础,而且还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感觉上课轻松了许多。

不足 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归纳板书,且有的知识对学生不放心,讲得过细,有点画蛇添足。

再教设计

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给学生,留点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去补白。

教学过程 (第 二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演课本剧,还原现场。

2.点评:哪一组表演的好?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提示:○1.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交流点拨: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动作、神态)

○2.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交流点拨:“无他,但/手熟尔。”

○3.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交流点拨:以我/酌油知之。

○4.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熟能生巧的道理。

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是怎么刻画陈尧咨的

交流点拨:(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微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是的武夫来说,显然是受到了侮辱。因此,用一个疑问句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再用一个反问句,我的射箭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不但不加赞赏,而且还出乎意料的贬低他:“无他,但手熟尔。”一向狂妄的康肃公自然是要“忿然”的了。

(3)最后看到卖油翁的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2.从文中可以看出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尧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卖油翁:稳重、谦虚

陈尧咨:骄傲、自负

3.这个故事发生在康肃公陈尧咨年轻时候还是年老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点拨:年轻时候。因为从叙事中可看出他年轻气盛。但从课文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康肃公是他死后朝廷给他封的号“谥号”,以示尊敬。

4.文中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但标题却叫《卖油翁》,干脆把标题改成《陈尧咨与卖油翁》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好。因为事端是由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睨之”“微颔”,陈尧咨就不会发问;问题又是由他解决的-----以他酌油技术的精湛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以此自矜”。对比效果明显,作者很显然要突出的是卖油翁,因此,标题不能改。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让看待自己的长处?名言警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水满自缢。

2.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孰能生巧?

圈点、批注

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

从自己经历,谈孰能生巧的体会。

提示:表演者有没有把握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老师作适当点拨。

课堂小结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买油的老头,能在买油这个行业中流芳千古,这与他的功多历熟十分不开的。生活中,你看到或亲自经历的“熟能生巧”的例子?他给你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希望你能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实践,争做本行业中的“状元”。

作业布置

1.片段作文,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2.预习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抓住细节》

板书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汝亦知射乎

语言 自负 略

尔安敢轻吾射

陈尧咨

神态:忿然 -----暴躁

对比 睨之

人物 神态 稳重

微颔之

卖油翁 语言:无他,但手熟尔。-------谦虚 详

动作:“取”、“置”、“覆”、“酌”、沥----动作熟练

教学反思

亮点 本节课课本剧的表演,看似有点浪费时间,其实不然。“磨刀不费砍柴工。”课本剧的表演,不单单看表面的结果,关键的是学生下去准备的过程。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而且还要把人物象形展现出来,因此,功夫是做足了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那还用老师再讲吗?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高兴,老师教的轻松。下课了,大家都还意犹未尽。

不足 如果课前能对学生的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指导,课堂表演效果更好,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容易。

再教设计

如果在教一遍课文,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课堂上,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的去让学生学有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教学设计参考心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58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二、解题。

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87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六、探究升华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九、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562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1.资料助读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诗歌赏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4.小结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资料助读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基础知识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长河:指黄河。

3.诗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4.小结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二、《渡荆门送别》

1.资料助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基础知识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3.诗歌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4.小结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三、《钱塘湖春行》

1.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基础知识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足:满足。

3.诗歌赏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览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4.小结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