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推荐19篇】

浏览

1637

范文

73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299 字

+ 加入清单

一、村情概况

__村位于太平镇西部,西边与宣恩县交界,周边与本镇三岔口、枞阳坡、沙园等村相邻,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属“老、少、边、山、穷”村。全村幅员面积34.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00余亩,林地面积45802.2亩。全村共有村民230户,总人口702人,少数民族357人,辖4个村民小组。地处二高山,山大人稀,峡谷地带,坡陡、高寒,平均海拔1200米,生存条件差。

二、贫困人口识别

三、产业状况及收入

该村抢抓武陵山实验区和脱贫奔小康建设机遇,抓基础产业发展,全村主导产业以烟叶、魔芋为主,散种玉米。20__年发展烟叶250亩,主要集中在该村二、三组。养殖业以牲猪、蜜蜂为主,其中牲猪人平一头,养蜂技术缺乏,产量不稳定,饲养少量牛羊及家禽。人均纯收入5995元。

四、公共服务及设施

通过安全饮水工程及“三万”项目帮扶,一、二、三组都已修建水池20口,入户水管20000米,全村用水问题大部分解决,剩下四组用水困难。

通村公路弯多路窄,道路安防工程正进入实施中,预计七月底完工。该村四组不通公路,长度为16公里;三组产业基地公路为砂石路,长度为4公里,严重制约当地烟叶产业发展;该村为高寒地区,沼气建设少。

该村没有卫生室,与邻近的三岔口村共用一个中心卫生室,中心卫生室有乡村医生1名,办公场所200平方米,配有诊断室、输液室、病床、药房等,能够满足村民最基本的看病需求。20__年,__村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5.72%。该村没有小学,大多数村民选择将学生送到太平集镇、鹤峰县城乃至县外就读。该村按照“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__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纳率达95%。

五、村级治理情况

该村于20__年修建村委会一栋二层,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__村村支两委成员共4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1人,4人均为党员。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为燕道新,土家族,高中学历;党支部委员燕美林,高中学历;党支部委员吴长发,初中学历,同时担任村委会委员;村委会计生委员燕良元,初中学历。该村有党员19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

六、近两年变化情况

近两年烟叶发展迅速,20__年__村烟叶发展面积100多亩,20__年烟叶面积达250余亩。20__年建设蓄水池5口,铺设自来水管道7000米,解决200人安全饮水问题。村支两委换届,村党支部充实两名高中学历干部,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组后备干部力量不断增强。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最美评选模范涌现。

七、下步发展中的难题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道路建设方面,虽然在20__年实施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入村道路有了很大改观,但四组还没有通公路,二、三组通组公路无硬化,严重制约了烟叶产业基地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在饮水工程方面,四组水管和水池建设滞后,还存在饮水困难;在扶贫资金筹集方面,渠道狭窄,仅依靠扶贫项目资金和县直单位的有限帮扶资金,难以满足该村发展的扶贫投入需求。

(二)产业发展滞后。__村山大人稀、山高坡陡,农业产业发展条件欠缺,不能规模化实施小型机械化耕种,农业生产效率低;其次,该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留守的“老”“弱”“病”“残”,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仅县外务工就占全村人口的32.33%,产业发展没有充实的劳动力量;第三是交通条件差,通村公路弯多路窄,产业基地公路还没有实施硬化工程,运输成本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运力需求;第四是技术管理不到位,如魔芋种植、养蜂等缺乏技术性指导和支持,收益不稳定;第五是前期林业发展如柳杉、厚朴、落叶松等生长周期长达20年,村民年化收益低,占用优质土地资源,无法发挥土地资源效益。

(三)村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在走访、座谈中发现,留守群众学习意识不强,观念陈旧,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如有的村民发展养蜂,在雨水多的年份蜜源不足的情况下,不能有效预防和科学养蜂,导致蜜蜂死亡;有的村民种玉米喂猪,卖猪的收入不能算经济账,入不敷出,依旧停留在10几年前传统发展模式上,没有好的发展门路。外出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缺乏等原因,收入不均衡、不稳定,不能有效把资金转移到村组建设及产业发展上。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__村处于二高山之间,山高坡陡,交通是制约该村发展的最大障碍。通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正在实施,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该村四组通组公路及各组公路硬化工程、烟叶产业基地公路硬化工程建设必须马上列入实施日程,从而有效提升道路运力,不断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该村四组需要建设蓄水池及铺设水管,满足该组群众安全饮水。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根据__村山大人稀的客观自然条件,在产业发展增收上,要找准脱贫致富命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资源与服务,做好留守人员“老人经济”,抓实农户产业稳定增收,向土地要收益,向产业要效益。1.全力发展“一年种、多年管、多年收”农业产业:根据该村气候、海拔、地势等自然条件特征,推进油茶、薇菜种植;政府加强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资源,培育银杏产业发展;烟叶是核心产业,要继续抓实抓好,做大做强。2.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利用广大山林资源优势,对回村创业者予以政策支持,规模化牛羊养殖、中蜂养殖。同时,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座谈交流等活动,加强村民的政策宣讲培训和思想引导,不断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掌握专业农业栽种和养殖技能,让广大群众有脱贫致富的信心,有产业发展的好路子,有创业干事的希望和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285 字

+ 加入清单

为全面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反贫率高的乡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乡情

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境内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处县东北部。东与省盐源县、县相连,南与蝉战河乡相邻,西与新营盘乡相依,北与镇接壤。乡政府驻行政村,驻地海拔2880米,电话区号0888,邮政编码674304,距县城28公里。下辖、牦牛坪、马金子、二拉坝、水草坝、大二地、万桃7个村委会,下设79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1.2万人,均属彝族,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3人,城镇化率5%,另有流动人口602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9千米,总面积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环境等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常年受低温、冰雹、霜冻、干旱等灾害。其中每平均四年会遇到一次大旱。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98年11月19日发生的6.2级地震,地震使半数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猪、养牛为主。乡无工业。末共有商业网点28家,均属个体商户。

(二)贫困现状

全乡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乡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全乡居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乡大部分村位于高寒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人口普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64.17%。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乡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5.26%,小学及以下占34.5%,在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125户、657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乡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木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29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要修通这68公里路需投资200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12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扶贫攻坚,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5个重点村18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乡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着力发展产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0256 字

+ 加入清单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二)整合资金,倾斜使用。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19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19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19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三)多方促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三)扶贫到户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够畅通。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几点建议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19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二)要培植龙头提升经营水平。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拓展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19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二、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19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19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四、2019~2020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19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五、主要措施及建议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19~2019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9~2020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模板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995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模板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xx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XX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247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研调研情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河滩,距县城15公里,铁路、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 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是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村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

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xx年度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xx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xx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是一个传统农业镇,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长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臵的必要条件。根据镇农经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镇的土地流转承包登记数据为零。这其中可能存在实际流转等未登记的情况,但也说明全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水平相当低。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权维持稳定与各户人口数增减情况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导致土地分配在各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而形成资源不足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情况。土地无法实现自由流转,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优化配臵无法实现,以为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危害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

八、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分配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由市场调节。对于xx镇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化程度低、生产与销售相脱节是主要的问题。以笨鸡蛋销售为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的不足已经明显挫伤了群众的养鸡积极性。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2.66%的群众把笨鸡蛋销售难作为自己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保持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期性并使之完善,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专门针对包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以下三项被认为是包村工作的难点所在:一是基层两委组织的领导能力与意识不足,无法真正起到带动作用;二是政策的连贯性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持久性;三是乡镇干部的能力与意识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两河口各村为例,道路严重老化无法通行,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十、综合分析

1、劳动力方面:素质低,意识差、分布不均衡、流失严重。

2、生产工具方面:技术落后,科技化水平低。

3、劳动对象方面:产业布局规划不科学,发展程度低。

4、生产资料方面:土地流转水平低,生产资料优化配臵水平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匹配程度低。

5、市场关系方面:市场化水平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6、政府服务方面:政策缺乏稳定连贯性,基础设施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贫困村帮扶单位扶贫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贫困村帮扶单位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XX年,xx村人均纯收入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XX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XX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657 字

+ 加入清单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扶贫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955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实施我市 创业富民、创新强市 的决定,加快推进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 等系列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政协把农村扶贫工作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成立调研组,于今年2-6月份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进行,庆元、云和县同时开展。调研组在认真听取市农办等10个部门有关农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通报的基础上,先后赴遂昌、青田等6个县及乡镇村,全面了解了各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建议,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还于5月26日召开了委员约谈会,征求部分委员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 真扶贫、扶真贫 ,以实施 三大工程 为载体,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20xx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奔小康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20xx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具体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明确要求。从20xx年至20xx年连续5年,市委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尤其是20xx、20xx年分别出台了市委1号文件《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和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丽水市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人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全市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奋斗目标、扶持政策、工作举措,对指导我市扶贫工作,确保扶贫实现预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因地制宜,狠抓 三大工程 ,不断深化扶贫工作

全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农民异地转移等 三大工程 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到20xx年底,全市欠发达乡镇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81.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72.2%;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76.6%;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58.74%;实现贫困家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和高中段免收学费、代管费;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户 走出去 输出去 考出去 ,拓展创业空间。通过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从20xx-20xx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下山移民小区166个、点189个,安置下山迁移农民3.78万户、14.28万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到20xx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从20xx年底的18.1万人减少到8.5万人,净减9.6万人,加上4万低保人口,全市低收入农户脱贫或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为75%。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3元,比上年增长13%,增加504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部门协作,结对帮扶,不断促进扶贫工作

部门各尽其职,深化项目引导,增加农民收入。5年来,全市欠发达乡镇实施开发农业和产业化扶贫项目2580个,投入开发资金5.57亿元,各级财政扶持资金7269.8万元。新建农业基地56.9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4家,覆盖行政村1441个,带动农户11.7万户。全面实施 一户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计一部门 帮扶机制,通过单位结对村、干部结对户的办法,把帮扶工作做到村、做到户、做到人。20xx年,全市31421名干部结对33761户低收入农户,资助资金1217.4万元,帮扶项目10590个,项目资金2032万元。同时,不断深化 六个双百 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合力共建新农村、合力扶助低收入农户。20xx年,百家民营企业扶百村结对帮扶115个村,落实帮扶资金1369万元。1055家文明单位与940个村结对,落实帮扶资金533万元。55名侨胞、27个侨团结对帮扶76个村,共捐资761万元。青田县还开展 百个侨团助百村 千名华侨扶千户 活动,共有327名华侨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81.2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全市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制约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外在因素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立地条件差、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块小、分散,而且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约了我市农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水平较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专业合作社组织从事种养业的比例高,粗放经营的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单一。城镇产业规模小,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让低收入农户从第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下延伸不够,低收入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对接,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影响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六是一些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法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制约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扶贫工作要靠 内治外帮 , 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 牛鼻子 。目前影响他们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些低收入农户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离开土地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有的仍未摆脱 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为了找点油盐钱 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都很低。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低收入农户生产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部分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 等、靠、要 思想较为严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过去长期实施 送钱、送粮、送衣 的扶贫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 志气 贫困。

扶贫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一是强调经济的多,重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强调的是增加 物 的因素,而忽视 人 的因素,一谈到扶贫就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项目等等,对于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不够。二是缺乏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有些扶贫资金、项目,采用平均分配办法,直接影响了扶贫的效益和效果;机关干部在帮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指导脱贫办法的少;在帮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的办法不多、措施单一。三是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础数据上,包括低收入农户、低保对象的确定,有些就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够准确、真实、可靠。比如有些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不承担或少承担赡养和扶养义务造成的,但这类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把他们列入扶贫对象,以致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尽科学合理。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诱发新的债务。如下山脱贫中,生活在偏远山区的部分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差,致富门路缺,原始积累少,而异地转移成本较高,农民除了政府补助的部分之外,自己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特别是低收入农户难以承担,导致部分下山移民负债。又如康庄工程对村级配套资金要求较高,我市地处高山的村级经济一般都较薄弱,有的村由于实施康庄工程导致村集体背上了债务,甚至有些村还存在因筑路而返贫的。二是资金渠道多头分散、门槛高,受益难。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增加乡镇村的操作成本、农户的生产成本。其中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以 以奖代补 的形式下发或申请条件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农户由于无资金、无能力进行启动实施,根本无法争取项目资金,所以扶贫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规划项目不尊重群众意愿和不切合实际,有的地方农民想做的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规划,就不能申请扶持资金,而部门规划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在当地实施,但为争取资金又必须申报,最终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扩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保 提标扩面 将能更有效解决农村最低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但 提标扩面 下达比例指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低保对象难确定。由于分配到乡镇、村的指标是固定的,造成部分农村出现 粥少僧多 或者 粥多僧少 ,引发农村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落实不到位情况。

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一是扶贫的主管机构不健全。目前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扶贫办没有独立(青田、云和除外),大多与农办或农业局合署办公,而且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二是扶贫的资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贫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主要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的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个方面又都出现资金缺口、项目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而且多数县(市、区)缺乏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的机制,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对策与建议

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理清思路,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委[20xx]1号文件的同时,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抓住扶贫关键环节,用统筹的眼光看扶贫,综合的手段抓扶贫,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林生产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二是狠抓农民异地转移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生态移民的决定,把高山远山立地条件太差的农户 请 下山。充分考虑就近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因素,选准移民点(如工业区附近、中心镇等),做到 搬得下 稳得住 富得起 。要提高低收入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搬迁的补助标准,以及搬迁后的帮扶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降低移民户的搬迁费用。

三是进一步规范扶贫对象的审定。扶贫对象的确定必须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避人情因素,确保准确、真实、可靠,把真正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建档立卡对象,扶贫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对接到位。

四是加强扶贫分类指导工作。要继续向开发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管齐下的方式转变。要积极开展信息帮助、产业扶持等开发性扶贫。目前我市贫困对象中近三分之一是老、病、残等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适宜 造血式 的扶贫,对这部分人员应纳入政府低保救济。要进一步做好低保 提标扩面 工作,尽量减轻乡镇的负担,对欠发达乡镇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以更好地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明确责任,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是基层扶贫工作的生力军,要强化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责任。乡镇扶贫工作要有专门组织、专人负责,协助村领导想办法、抓落实,发挥好基层扶贫的主体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县主管部门和帮扶部门的责任,扎扎实实协助乡镇党委政府搞好扶贫工作。

三是建立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准确评价扶贫工作的成效,努力避免以表面的数字统计成果取代实际增收效果,用考核促使 真扶贫、扶真贫 落到实处。

政策扶持,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渠道

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促进信贷扶贫,增加低收入农户增收实力。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在用足用活现行上级扶贫政策的同时,继续努力向省委、省政府争取扶贫政策和补助资金,对一些不尽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要在深入调研研究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二是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为加快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引导农民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应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三是全面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形成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等贷款方式优势互补的格局。积极探索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新模式,扩大贷款范围,开展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组织的试点。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提高素质,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能力

扶贫先要 扶志 和 扶智 ,才能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首先要典型引导,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要从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典型中,发现规律,汲取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大力弘扬基层群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环境,建立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激励机制,增强广大低收入农户勤劳致富的光荣感。其次,坚定不移地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扶贫。要紧紧抓住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产业科技含量,深化科教扶贫。要引导低收入农户积极参与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在利用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采用流动式培训、乡村培训等灵活多样方式,尽量方便群众参与。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引进人才和技术,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 的办法,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为低收入农户讲课、传经送宝。要认真组织好农民职业实用技术培训,本着 实地、实用、实效 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使每个有能力脱贫的贫困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充实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完善技术服务手段,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低收入农户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辅导。

科学帮扶,完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从愿意为村里作贡献的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能人中培养村干部,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对他们加强政策、法规、技术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重奖优秀村级干部,激励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予以表彰奖励,提拔重用。

二是积极推进互惠式产业扶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业主、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在方式上,多扶持与扶贫项目相关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低收入农户签订生产合作合同,项目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签定产业扶贫合同,项目风险由企业承担。当企业保证了低收入农户的利益、实现了预期的增收目标时,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给企业兑现项目资金,使低收入农户利益得到充分保证。

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卫生事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继续落实农村低保五保 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残疾人扶贫等救助政策,确保特困群众的困难救助落到实处。要建立贫困群众法律援助机制,及时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不断改善结对帮扶机制。要根据 真扶贫、扶真贫 的要求,做实、做细结对帮扶工作,切实构建有效的 一户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计一部门 的帮扶机制。要提倡和鼓励送项目造血的长效办法。真抓实干,通过领导联系、单位结对、企业帮扶,突出到村到户,注重分类指导,真正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11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和《云南省领导干部“转作风下基层析民情奔小康”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要求,xx县委于6

月26日召开了十二届四十次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为进一步摸清我县贫困状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思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由县挂钩处级领导、县挂钩扶贫单位、新农村指导员组织各挂钩联系的镇村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开展了全县扶贫摸底调查工作。现结合各乡镇调研组的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县贫困现状

根据本次摸底调查统计,我县贫困人口总数为24768户96118人(超出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分解下达给xx县总数80135人的19.95%,超出净人数15983人)。其中: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贫困人口有14557户56055人,占总数的58%;需移民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有5311户

21063人,占总数的22%;需低保政策兜底的贫困人口有3850户15000人,占总数的15%;需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人口有1050户4000人,占总数的5%。目前,全县贫困状况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程度深。全县贫困人口总量为24768户96118人,占全县30.82万农业人口的31%,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高寒偏远山区、深山石山区等重点贫困村,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2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村。全县现有住房困难户18814户,其中破烂茅草房

2080户,丧失生存条件的有1725户5304人。

(二)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生产资金、缺致富办法、缺技术、缺劳动力、缺水、交通不便、用电困难、通讯及社会事业落后等13类。其中,因病致贫1558户、因缺生产资金致贫8237户、因缺技术致贫6679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

1642户、因交通不便致贫5412户、因学致贫1101户、因灾致贫183户、因缺水致贫992户、因残致贫202户、因缺致富办法5307户。致贫原因比重较大的为因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办法、交通不便,占总人数的80.84%。

(三)贫困农户收不抵支、增收困难。全县贫困人口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全县现有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共1642户,这部分农户基本无任何收入来源。同时,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文化落后、观念保守、自我谋生发展能力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加之产业单一,更无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农户增收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会加深贫困程度,返贫率反而有增无减。此外,因劳动技能低,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外出务工多选择在建筑工地、矿厂等生产一线,不仅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工资相对较低、务工渠道更窄,收入也极为有限,增收脱贫十分困难。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数据显示,全县用电困难的贫困户有680户,农村中住危房的农户有20894户,占总量的25%;饮水不便的农户有

14812户,占总量的18%。全县还有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286个,通路不通车的村民小组930个,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组之间道路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贫瘠。全县55个贫困村普遍地处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想发展但苦于无门路,不知道该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发展了产业,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造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无法形成,使得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政府一旦取消扶持,产业也就随之消失。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农民看不见增收前景,产业也壮大不起来,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基本为零。

(六)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有限。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缺技术的共有9540户,占总量的38.52%。由于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救助能力不足,致使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获得救助、减免和技能培训更是难上加难,如此恶性循环,只会造成贫困的代际相传和扩大蔓延,出现“原本贫困的人会越来越贫穷”的情形。

(七)重视不够、人员不整、经费缺乏。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要确保到20xx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需要全县、全社会更加重视扶贫、关注扶贫、共同参与扶贫。目前,由于县、乡两级扶贫办工作人员较少,尤其乡镇扶贫办人员大多为事业人员且身兼多职,流动性较强,其工作业绩既不能参与评职称,又不能享受其他方面待遇,工作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队伍难以稳定。同时,因乡镇财政困难,人员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致使扶贫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二、全县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受建档立卡对贫困对象总数控制的要求,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我县的实际情况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因灾因病返贫对象较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二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三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

(二)精准实施难。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运行机制也不够成熟,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扶贫干部、乡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为难情绪。二是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差,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过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

“油水”,现在实施精准扶贫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求项目要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乡村无利可图,工作热情减退。同时,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认识还把握不清,在政策宣传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贫政策讲的不详不透、宣传也不到位,在组织实施上也欠周密严谨。三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现有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信贷扶贫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而部门资金都有各自考量和使用要求,整合使用资金难度大。同时,在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项目时,一些部门认为扶贫只是扶贫办的事,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四是扶贫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地位不高。县扶贫办现有工作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处于“小牛拉大车”现状,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不重视、不关注,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对业务把握不清,政策不熟,对本地方情况不明,扶贫人员不能专职专干,部分乡镇扶贫办业务人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开展。五是财政预算无法充分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经费。当前,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任务量成倍增加,乡镇是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主体,而乡镇没有扶贫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致使工作难落实、难推进。

(三)精准到户难。一是“一户一策”实施难。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虽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明白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受当前经济大环境影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呈现不稳定、阶梯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一直也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但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四是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也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ZUI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四)精准帮扶难。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和单位部门要挂钩帮扶9.6万贫困人口,平均每名干部就要帮扶2户贫困户以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也要帮扶多位贫困户。很多机构较小的单位和部门也相应安排挂钩联系1个村,由于机构小、单位干部职工也少,任务相对也更重。全县一个村就有贫困户几十户、甚至是上百户,县、乡干部按照县领导每人包联3户,县直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联2户,县直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包联1户的帮扶要求进行帮扶,结对帮扶剩余的全由村干部帮扶,大部分村干部每人包联8户以上。由于精力有限,导致帮扶效果不明显,实施帮扶被动应付,甚至不少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瞄准贫困对象,切实做到“扶真贫”。

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二是对五保户、低保户和无发展潜力的对象,与民政部门做好有效衔接,纳入民政保障。三是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四是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因户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这样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调集有限的资源,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记准扶贫理念,切实做到“真扶贫”。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群众”的扶贫理念,带着真实感情“真扶贫”。一是落实“第一责任”。

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人力调配、检查指导等工作。二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要把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转移到边远高寒落后的山上。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每年对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考核问效,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实行问责机制。三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强配优县乡扶贫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保证扶贫干部能够专职专干,队伍稳定。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选准致富路径,切实做到“真脱贫”。

脱贫致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选准致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否则会出现“一边扶贫、一边反弹”现象。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产业要与市场衔接。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

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引导贫困户加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建立惠农政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四是将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破行业部门限制,进行扶贫资源的大整合、大规划,在片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贫困特征和不同的制约因素,从“点、线、面”不同层级立体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问题,使ZUI贫困的人群既能够分享到精准扶贫开发的资源,又能够从片区扶贫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集中各方力量,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四)精准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真落实”。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就是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包村、包户任务,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一是明确帮扶责任。各级帮扶单位要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为挂钩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办实事;要加强对社会扶贫力量的动员、整合和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一方面要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参与指导贫困村扶贫各项工作,尤其是产业培植上,另一方面要做好督促监察工作,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村的资金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质量。二是加强情感帮扶,驻村帮扶党员干部要积极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宣传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积极鼓励其增强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三是形成帮扶合力。要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要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扶持体系,用足用好农业科技人员到村到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不断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保证贫困户户均有1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充分显现出科技扶贫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界帮扶资源也要向贫困村、贫困对象聚集,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确保到

20xx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四、全县下步精准扶贫工作打算

通过开展此次全面摸底调查,彻底摸清了我县贫困人口现状,也有效掌握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为今后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下步,全县将以实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特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为目标,以xx县贫困村扶贫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苦干、合力攻坚,确保到20xx年完成减贫脱帽,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体按照提出的“四个一批”精准脱贫总体思路,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4557户56055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实施产业扶持增收和劳动力就业引导培训,逐年逐批完成全县14557户56055人的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符合此类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扶持、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发展种养产业,并配套建设好水利、道路、电力等公共基础实施,充分实现贫困户稳定创业、就业,达到增收脱贫。

(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贫困人口脱贫5311户21063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安置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生存条件恶劣的5311户21063人的搬迁安置及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现仍居住在高寒、偏远及生存环境恶劣复杂、不适宜发展生产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安置地分配新的土地给搬迁户发展生产或是转移就业,确保贫困户搬得来、住得下、能脱贫。

(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3850户15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无劳动能力及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全覆盖,逐年逐批完成全县残、孤贫困人口3850户15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灾、因祸、因病等原因而致残并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给予低保救助,保障贫困户生活,缓解其困难,逐步减轻其贫困程度。

(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050户4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的贫困户,采取医疗减免补助、社会救助、助学帮扶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病患贫困人口1050户4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同时,实施社会救助、助学帮扶,对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活救助和助学帮扶,缓解其实际困难,阻止其再次返贫,从而巩固扶贫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685 字

+ 加入清单

__市是山西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部 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中央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乡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 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吕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吕梁山区贫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恶劣。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平均年降水量仅502.5mm,十年九旱,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特别是部分偏远山村 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 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 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 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 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 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 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20000元 。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 、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 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 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 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 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 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城郊型、工矿型农村显得较为突出。一是换届选举中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严重 ,有的农村政权甚至把持在黑恶势力手中,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 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 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 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 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 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 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五)特殊的贫困特征导致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受诸多因素影响,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仍然是我市目前最明显的特征。20__年,全市贫困人口还有75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其中六个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 (57.32万)占了全市的75.65%;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仅6186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其中六个国定县348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57.5%。除孝义、汾阳、文水外,还有6个国 定贫困县、4个省定(插花)贫困县,贫困层次不尽相同,要做到精准扶贫难度较大,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覆盖。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

岚县上明乡阳寨村由郝家山、上阳寨、下阳寨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 246户、910口人。20__年秋季,岚县扶贫办安排该村5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面对农民贫困状态参差不齐、智力能力差别较大、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的现状,乡 、村两级干部立足公平公正,有序操作,初步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路子。

(一)因地制宜科学选定项目。经县扶贫办和乡村两级干部联合考察,综合 分析认为养牛成本相对较高,养鸡、猪疫病难以控制,价格波动较大,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发展。结合近几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禁牧影响了本地山羊发展, 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肉比较环保观念的影响,最终确定实施肉羊养殖。

(二)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养殖户)。为了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公开、公 平、公正,乡村两级通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要求村民自愿报名。其中30多户农民有意愿养殖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农户要求平分养殖项目,人人有份,然后将自己所得部分出售, 以此赚取一些现金救急。针对这一情况,乡村两级干部组织群众评议,首先否决了第二部分人的想法;然后针对30多户农民,作出自筹资金300元/只购买肉羊的决定。经准备养殖 的贫困户讨论,认为300元/只价格较高,多数贫困户拿不出钱;之后,根据市场行情测算,决定凡自筹资金200元/只的农户都有资格享受帮扶政策。最后,通过报名、筛选、筹资 ,确定了30户农户,筹到现金8万元。

(三)充分酝酿确定肉羊品种。经过养殖户共同商讨,认为本地山羊宜于山 坡放牧,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且圈养育肥慢。而藏西肉羊圈养育肥快,符合退耕禁牧政策,且适宜岚县气候,所以选派养殖户代表和乡、村两级干部去青海大草原,以1350元/只 的价格购得藏西肉羊410只(其中,公羊10只)。

(四)结合实际肉羊分配到户。根据自筹资金多少,支村“两委 ”确定了每个帮扶户的肉羊数量。其中,最多的农户有20多只,最少的4、5只。且在青海买羊时,乡村两级干部就将所购410只肉羊打耳编号,回来后抓阄取羊,很快将肉羊 分配到户。

(五)农户自愿整合集中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养殖能力较差的一些个 户出现了向外抛售肉羊的想法,干部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一是母羊交易不准出村,只限于本村贫困户之间;二是除非正常死亡,母羊三年内不准宰杀食用;三 是羯羊出售须经村干部验收,方可进行。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410只肉羊集中到了16户农民手中集中饲养。从20__年秋到20__年春,实现了肉羊的正常饲养。经过一年时间气 候适应,20__年秋,母羊开始产羔。

截止目前,不仅410只肉羊保存完好,而且繁殖了近200只小羊,按市场价500元/只算,一年 时间可收回投资10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结合阳寨村贫困户自发参与养殖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 ,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肉羊养殖,瞄准了帮扶对象——养殖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 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 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

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 方面来开展。

(一)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 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二)评议是手段。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 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农户大 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 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 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 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吕梁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 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 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 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牛、羊牲畜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 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 ;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 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 于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 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 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 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

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 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五)差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 精准度,确保贫困对象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是精准帮扶的核心。通过多年来基层扶贫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帮扶到户、差别到人是扶贫 工作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将扶持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年人均纯收入中等偏下的农户;二类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农户。具体 精准帮扶过程中,要按照定对象、定目标、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的“五定”要求,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滴灌 ”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对中等偏下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经济基础较差,所以要采取点对点式的帮扶,或者叫差别到人,给 他们“吃偏饭”,在帮扶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扶持额度。而对二类中等偏上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在结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项目或选准 帮扶产业后,可以采取推进式帮扶。即,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农户 发展种植、养殖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特别要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针对吕梁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要按期实现全市75万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必须精准管理,将帮 扶责任落实到人,分批分步推进。一是要在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每个贫困县、乡、村、户都明确包 扶责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签订限时定点消除贫困区域或个体贫困户的责任状,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 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并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考核和奖惩兑现。二是要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两轮,第一轮20__—— 20__年 ,帮扶6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__——20__年,帮扶剩余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按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41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残疾人扶贫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按对残疾人帮扶形式的不同,目前我县基地还处于“零”状态,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的就业,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县残联组织开展了基地建设的调研。

一、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我县有各类残疾人3.84万,占全县人口的6.4%。持证残疾人1.2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残疾人1万人,占83.33%;非农业户口的残疾人0.2万人,占16.67%。

现状: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解困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我县基地建设还处于“零”状态,按照省、市残联的安排部署,我县拟计划在今年建成3个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这3个基地分别是:XX县养殖专业合作社、XX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和XX乡养殖场。

XX县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后山村塘房村民小组,计划建设规模6000㎡,计划养殖规模五年达到养肉牛500头,年收入达500万元,纯利润达150万元,现有设施设备占地面积800㎡,其中畜圈12间,养殖肉牛12头,青贮窖6个,办公室1间,配有割草机、粉碎机、铡草机、地磅秤等必备的专业养殖工具,还备有断电时备用的柴油机一台,有合作社社员8人,其中残疾人3人,现已投资40万元,年底前投资达80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以及每头牛每天情况记录簿,对每头牛的情况进行记录。

XX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乐村阴山村民小组,该专业合作社现有建设规模2019㎡左右,设圈舍50间,办公室1间;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残疾人4人;生猪存栏300余头,其中:仔猪存栏200头左右;圈舍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投入资金 45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XX乡养殖场基本情况:XX乡养殖场位于XX乡水果村烂田村民小组,该养殖场为股份制企业,始建于2019年8月,现有股东及员工5人,其中残疾人1人,总投资70万,养殖场地1000㎡左右,分为1区和2区,1区现养殖蛋鸡4000余只,日产蛋3600多枚,产蛋率占90%以上。2区现在没有喂养。办理了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存在问题:从拟计划建设的XX个基地看,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基地以农业养殖业为主,规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残疾人就业能力弱。且均未纳入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大局中,缺乏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缺乏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导向。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贫机制有待规范。四是产业化运作渠道单一,基地资金匮乏,发展缓慢。以上种种原因给我们基地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向、基本目标和主要原则

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关系到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基地建设作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基地建设的方向

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重要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才能持续推进。

我县的基地建设,一是要着力建设一产基地,以一产基地为主向第产业领域拓展。这应该成为我县今后基地的建设方向,也是解决基地一条腿走路问题的要求。我县拟建的XX个基地是以养殖业为主,而且现在规模较小,这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残联及社会各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我县的第产业现在的发展正稳步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应探索产业领域拓展的途径。根据我县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产的服务配送等工作,进一步带动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要开拓残疾人服务业,结合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社区服务、社区康复等平台和资源,逐步推行社会化服务。开展了居家养残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残疾人居家托养。

在一产的基地建设中,着力打造“辐射型”基地,推动其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这一类基地是今后建设的一个方向。首先是经营优势。残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经营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辐射型”基地,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帮助残疾人解决了生产环节上难以克服的经营、管理、销售和技术等问题,扩大了残疾人的生产范围。其次是市场优势。“辐射型”基地的特点在于残疾人依托基地,基地依托市场,基地处于残疾人与市场之间,既可以为远离市场的残疾人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又可以有效地组织残疾人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既为市场运作提供保证,又能克服小农经济的盲目性,为残疾人的生产提供稳定的生产环境和收入。第是规模优势。基地的发展需要规模来支撑,规模越大,越能高效地占领市场。基地的规模效应可有效克服残疾人经营小而散的弱点,通过产品有效地将分散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形成市场的供求规模。第四是素质拉动优势。就整体而言,残疾人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形成生产障碍。而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基地迫使残疾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残疾人在这种被动的生产过程中自身素质能够逐步提高。第五是风险共担优势。辐射型基地的发展,不仅使残疾人从基地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还可能与基地建立风险共同体,这样大家有利共享,风险共担,极大地减轻了残疾人的风险压力。

(二)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

基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受到环境、市场、人才和政策等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基地建设的近期目标是获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建设,提高向残疾人辐射的能力。远期目标则是通过基地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实力,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由此带动一批残疾人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

基地建设和发展应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效益统一原则。基地建设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力度的加大有赖于基地经济效益的增强,基地如果没有经济效益,扶持就没有物质基础。二是市场需求原则。基地的经营毕竟是市场行为,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引导、支持、协调、服务帮助基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是资源优势原则。由于各地的“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不同,在经过市场的选择后,各乡镇都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群,这种产业群实质是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的产物。基地应当利用当地产业群,使基地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有序发展原则。基地建设既是一项新事物,又受到资金、人才、组织性质和市场、自然等风险的制约,需要积累经验,逐步完善。而残疾人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群体,在经济上经受不起大的波动。五是选择性原则。基地建设要选择好投资方向,选准依托。选定的项目要适合残疾人的特点,符合市场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

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把基地建设列入农村扶贫工作的议事日程

基地作为农村残疾人脱贫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的体制而言,基地要发挥作用,政府行为的存在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纳入本地区大扶贫的范畴之内,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各部门支持等形式,给予基地特别的关照。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安排,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土地的流转、税费的减免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有倾向性的扶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在发挥残疾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各级政府、财政、民政、农业、扶贫办和残联等部门要增加对基地的投入,探索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经营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方法。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解决,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则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有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引导。同时,建立担保基金,确定担保机构,为基地的建设投入及残疾人从事更大规模的生产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积极创业的残疾人优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一定的风险基金。

()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基地又维系着众多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从我县的企业和农村一些养殖大户的发展看,过去一些企业和养殖户大在市场价格诱导下,盲目投入,盲目生产,结果是初具规模,市场价格却大幅度下跌,残疾人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此而致贫。而有些农村种植大户经不住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打击,频临倒闭的边缘,同样给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要资助基地参加政策性的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辟新险种、优惠保费,从而增强基地和残疾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规范基地的运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基地作为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第一,基地应该是法人。当然,是企业法人为妥,还是福利社团法人为妥,要视各地的情况而定。第二,要理顺与基地的关系。对基地的扶持基点是基地必须扶持残疾人脱贫。有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对基地的扶持力度而确定基地的扶贫工作要求和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基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残联可采取基地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无偿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现在拟建的 XX个基地均缺建设资金和周转资金,可每个基地补助20190元,以解决其当前资金困难的问题,多渠道对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扶持。第,要实行签约式扶贫。基地对残疾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基地有责任、有信心,残疾人有实惠、有恒心。

(五)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

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特别需要专业突出、甘于奉献的经营领头人。这些经营带头人在不断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也为残疾人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民企业家,满腔热情地保护他们扶残助残的积极性,在经济上不让或少让他们吃亏,在政治上要给予其一定的关心,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协调、和谐的外部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对基地的服务

总之,要搞好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和残联组织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服务工作,努力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建好XX个拟建的基地,推动更多的基地建设,同时,把基地建设向二、产业拓展,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残疾人的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扶贫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一、基本情况及贫困分部状况

XX村是省县XX镇最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行政村),南与,西与XX乡连接,北与XX村近邻;共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农户226户,总人口1130人;劳动力3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2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6000余亩。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2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2350元。

二、致贫原因及表现

1.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导致贫困人口重要原因,加上贫困户经济基础差、收入低、因病、因残、因学致贫,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人士对他们进行救助才能摆脱贫困。

2.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受资源条件、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贫困户以种植为主,因管理不当,投资较小,加上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经营能力低下,科技意识不强。贫困户当中有些养殖业,没有规模和特色,缺少资金或缺乏技术,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产业不少人“半途而废”,有时生活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致富。

3.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难、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得“六难”问题很突出。因为这些贫困户居住分散,靠山建房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开门见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等造成贫困的原因。

4.贫困户多数居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地方,生活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长远解决贫困。目前,我村共有10户40人需要移民搬迁。

5.项目申报上级部门在审批下达计划时,个别项目下达的总投资比上报的总投资小好多,致使工程缺口资金过大,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发挥不了扶贫的作用。

三、扶贫的效益和成果

1.近年来,我村硬化了7.5公里的村组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推动扶贫攻坚行动,落实一户一策。根据县扶移办的要求,在乡政府和扶贫办的指导下,我村认真履行扶贫攻坚行动,20xx年全村共有种植业46户,养殖业46户,享受了上级扶持,让这些贫困户得到实惠,基本摆脱贫困。

3.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我村山地资源,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业。

四、今后的打算

1、持续做好“10864”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县《关于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帮扶贫困户进行“10864:结对帮扶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切实帮扶好贫困户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尽量做到一户一策,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再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蜂,以养殖农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带动贫困农民养牛、养羊为主的特色产业,为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计划在20xx年全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户2户。

3、加快移民搬迁扶贫力度,把移民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结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避灾移民,鼓励居住在生活环境差的贫困户搬迁安居乐业。

4、争取小额贷款和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为了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一部份惠农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坚持以上项目扶贫的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是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落到实处,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做到好事好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党建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党团党建,汇报报告,全文共 5214 字

+ 加入清单

贵州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黔西南又是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20__年5月15日至21日,中直党校20__年春季班第四支部在冯源副校长、组织员朱磊老师的带领下,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调研组成员来自中央纪委、中央办公厅、中联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工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光明日报等11个单位,共14人。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高层访谈、数据采集、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入户调查、体验生活等方式方法,先后到兴义市、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义龙实验区等地,重点围绕“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研究”课题开展调研。

一、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1. 贫困人口数量

根据20__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共43.2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75%,低于全省贫困发生率0.29个百分点。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晴隆县的贫困人口最多(2.63万户7.94万人),贫困发生率最高(25.65%)。望谟县的贫困人口数量居第2位(1.92万户6.64万人),贫困发生率居第2位(21.21%)。普安县的贫困人口最少(1.17万户3.53万人),兴义市贫困发生率最低(7.36%)。

2. 基本收入情况

贵州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元,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43.23万人。根据20__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9元,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元。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兴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9083元),望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5914元),其次是册亨县(6079元)、晴隆县(6277元)。

3. 基本福利情况

全州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大病保险参保人数为284.55万人,占总人数的81.8%。20__年,人均基本医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410元。每户贫困户享受3年0利率0担保5万元贷款。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是2593元。村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标准为70元/月。80岁以上老人实行每人每月补贴50至200元不等。

二、党建助推扶贫攻坚基本举措

1. 党委挂帅,统领攻坚

围绕“扶贫攻坚”第一要务,黔西南州委突出党委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州委书记及几大家主要领导挂帅,构建“1+3+3”党建助推扶贫的发展体系。具体是以大党建为统领,实施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数据为战略行动,以大统战、大法治、大安全为保障,调动各方、协力攻坚。州党委牵头,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将全州9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战区”,州党委政府联合下发《战区一号令》,上下凝心聚力,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22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已有19万登记同意搬迁。预计至20__年可完成2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扶贫和政策托底脱贫21.23万人,较全国进度提前2年完成脱贫任务。

2. 五共四化,齐心攻坚

全州1210个村社组建了1210个“5人小组尖刀队”:包村县干部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乡镇班子成员、村常务干部、知识青年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推行与民“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流程工作法,建立“村支平台化、村庄公司化、村民股份化、村务社会化”的“四化”工作机制,把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愿望变成党委政府“最初一公里”的决策,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达成共识的“主动幸福”。望谟县蔗香镇从寨老和老上访户上找突破口,引导群众自愿成立24人组成的服务队,将发展规划与群众充分沟通,让群众知道收获与风险,调动群众自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共同监管项目,从共识到共建,充分讨论半年后,仅用3个月便打造出移民风景区。村民感慨道:“来到这里,感觉就像出了国一样!”踏踏实实和老百姓过日子,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 四位一体,奋力攻坚

应用大数据手段,建设完善“智慧党建云”平台,坚持“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干部激励机制、干部召回制度”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日建台账、每周督促、每月调度、季度约谈、半年会诊、年度考核、综合评分”机制,成立正处级新单位黔西南州民意调查中心。民调中心由乡村能人、贫困群众代表、民营企业家等体制外为主人员组成,聘请54325人参加民意调查队伍。民调中心不同于统计局,而是1个跨部门大数据中心,数据分析报告直通州委书记、州长,与组织部用人机制相衔接。在组织部召回调岗的干部名单中,部分就来自民意调查中心,减分召回干部,加分激励干部。抓住干部就抓住了关键。州直部门小杨,最近心情不顺,单位反映他不干事、作风懒散。民调中心报组织部后,小杨被作为第1批干部召回,全年绩效工资1.2万元扣掉了7成以上,即将被转岗到下级单位。害得丢面子还丢票子。小杨后悔道:“过去纪律观念不强,上班自由散漫,现在动真格了,不认真干只能垫底。” 召回制度建立不到半年,全州共有近20__人被召回。优良的作风,在全州凝聚起“齐心奋进、扶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4. 调动各方,确保攻坚

在党委领导下,整合集中党建办、小康办、创建办、扶贫办、移民局及各个部门,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脱贫攻坚包村党支部以“一对一”方式结对攻坚机制,汇聚妇联“娘子军”、共青团“创业军”、非公企业“志愿者”以及离退休老干部回乡驻村帮扶等力量,发挥全社会共帮共扶的作用。教育部门对贫困村开展“雨露计划”工程,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普通高中“两助一免(补)”、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政策,计划到20__年教育脱贫2.23万人,到20__年教育脱贫6.7万人。黔西南州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农发行贵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创建“党建引领银政合作共谋发展”实验区。通过推进“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开展智力支边、争取宁波对口帮扶、建立军民融合脱贫攻坚团等方式,20__年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6.4万人、水库移民搬迁1.1万人,实现65.95万贫困人口脱贫,75个贫困村退出,70个乡镇、5个县“减贫摘帽”。

三、扶贫攻坚热点问题研究

20__年1至4月的民意调查热点统计结果显示,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有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就业困难、异地扶贫搬迁后生活不习惯、原宅基地房子的拆迁问题、支农惠农资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用水用电难、乡镇村干部作风散漫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是各县基层群众反映最多且每月持续排第一的热点问题。该问题具体表现在:

1. 部分乡镇村将少数不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安龙县笃山镇某某户在镇街上有两层平方,家里有轿车,家庭比较富裕。贞丰县北盘江镇某某户开小卖部,孩子跑大货车,还有小轿车。

2. 部分乡镇村存在未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某某户自身残疾,老伴无劳力,有两个小孩读书,还要赡养二老。义龙实验区新桥镇高普陇村某某户,由于精神方面问题至今未嫁,与父母同住,家庭生活困难。

3. 部分乡镇村未召开群众大会。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存在部分村社未召开群众大会与群众共商。其中,望谟县最严重,有6个乡镇34个村社存在这类问题。晴隆县相对较少,但也有2个乡镇3个村社存在此类情况。

4. 部分乡镇村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有10个以上村社存在此类问题。其中,贞丰县最严重,有14个乡镇的70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安龙县相对较少,但也有5个乡镇16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

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看似仅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却举足轻重,是一切扶贫攻坚前提和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直接弱化扶贫政策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影响到20__年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完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折射出基层工作复杂的矛盾,如富人戴贫困帽与贫困户被脱贫的矛盾,贫困科学划线与贫困指标受限的矛盾,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不够用与另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用不完的矛盾,从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矛盾,贫困人口识别在理论上计算复杂但执行上简单粗暴的矛盾,扶贫攻坚要求统计精准与村民外出打工导致统计困难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国家扶持资金有限与异地扶贫搬迁资金不足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与扶贫攻坚工作监管乏力的矛盾,等等。

打蛇打七寸。在这些矛盾中,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是党建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而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导致“富人戴贫困帽、贫困户被脱贫”的现象发生,导致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导致贫困人口识别执行上简单粗暴的问题,导致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导致基层群众反映驻村干部到村扶贫,但从未见其人等等现象发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解决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不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将导致“大党建”统领停留于口号、“五共”流程工作法留于纸面、“四位一体”只是形式,个别村社成为无人管的边缘地带,直接影响到党建助推扶贫的最终成效。

四、党建助推扶贫几点建议

同志曾说过,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抓党建就是抓干部,特别是关键的干部。没有关键的人,就做不好关键的事。在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成败。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如何将“大党建统领”贯彻到村社支部,如何将“五共”流程工作法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到最基层,充分发挥村社“5人小组”的尖刀作用,特别是选好用好村支书,是克服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之间矛盾的关键,这关系到党建助推扶贫攻坚的工作大局。

1. 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在扶贫攻坚中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最基层党组织延伸,向最基层党员拓展,特别是在处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利益时候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应结合扶贫攻坚的业务工作,把党规党纪放在首位,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将教育活动拓展至村社“5人小组”、村支部和村社党员中,着力解决基层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使基层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在扶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 以“五大理念”为引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基本遵循。“创新、协调、开发、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完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和“五共”流程工作法,将村社支部书记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和5万多名民调员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攻坚扶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共识的“主动幸福”,“包办式”、“恩赐式”扶贫困境,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3. 以“贵州精神”为动力,在扶贫攻坚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积极宣讲和推广朱昌国等一批黔西南本土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基层一把手的表率和督促作用,用共同信念凝聚共同意志,用贵州精神激发贵州力量,彰显黔西南人民的奋发图强精神。在贵州精神的鼓舞下,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大力弘扬率先垂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永不退缩的奋斗精神,为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提供内在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12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和《云南省领导干部“转作风下基层析民情奔小康”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要求,xx县委于6 月26日召开了十二届四十次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为进一步摸清我县贫困状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思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由县挂钩处级领导、县挂钩扶贫单位、新农村指导员组织各挂钩联系的镇村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开展了全县扶贫摸底调查工作。现结合各乡镇调研组的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县贫困现状

根据本次摸底调查统计,我县贫困人口总数为24768户96118人(超出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分解下达给xx县总数80135人的19.95%,超出净人数15983人)。其中: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贫困人口有14557户56055人,占总数的58%;需移民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有5311户 21063人,占总数的22%;需低保政策兜底的贫困人口有3850户15000人,占总数的15%;需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人口有1050户4000人,占总数的5%。目前,全县贫困状况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程度深。全县贫困人口总量为24768户96118人,占全县30.82万农业人口的31%,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高寒偏远山区、深山石山区等重点贫困村,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2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村。全县现有住房困难户18814户,其中破烂茅草房 2080户,丧失生存条件的有1725户5304人。

(二)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生产资金、缺致富办法、缺技术、缺劳动力、缺水、交通不便、用电困难、通讯及社会事业落后等13类。其中,因病致贫1558户、因缺生产资金致贫8237户、因缺技术致贫6679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 1642户、因交通不便致贫5412户、因学致贫1101户、因灾致贫183户、因缺水致贫992户、因残致贫202户、因缺致富办法5307户。致贫原因比重较大的为因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办法、交通不便,占总人数的80.84%。

(三)贫困农户收不抵支、增收困难。全县贫困人口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全县现有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共1642户,这部分农户基本无任何收入来源。同时,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文化落后、观念保守、自我谋生发展能力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加之产业单一,更无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农户增收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会加深贫困程度,返贫率反而有增无减。此外,因劳动技能低,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外出务工多选择在建筑工地、矿厂等生产一线,不仅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工资相对较低、务工渠道更窄,收入也极为有限,增收脱贫十分困难。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数据显示,全县用电困难的贫困户有680户,农村中住危房的农户有20894户,占总量的25%;饮水不便的农户有 14812户,占总量的18%。全县还有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286个,通路不通车的村民小组930个,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组之间道路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贫瘠。全县55个贫困村普遍地处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想发展但苦于无门路,不知道该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发展了产业,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造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无法形成,使得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政府一旦取消扶持,产业也就随之消失。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农民看不见增收前景,产业也壮大不起来,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基本为零。

(六)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有限。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缺技术的共有9540户,占总量的38.52%。由于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救助能力不足,致使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获得救助、减免和技能培训更是难上加难,如此恶性循环,只会造成贫困的代际相传和扩大蔓延,出现“原本贫困的人会越来越贫穷”的情形。

(七)重视不够、人员不整、经费缺乏。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要确保到20xx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需要全县、全社会更加重视扶贫、关注扶贫、共同参与扶贫。目前,由于县、乡两级扶贫办工作人员较少,尤其乡镇扶贫办人员大多为事业人员且身兼多职,流动性较强,其工作业绩既不能参与评职称,又不能享受其他方面待遇,工作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队伍难以稳定。同时,因乡镇财政困难,人员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致使扶贫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二、全县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受建档立卡对贫困对象总数控制的要求,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我县的实际情况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因灾因病返贫对象较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二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三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

(二)精准实施难。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运行机制也不够成熟,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扶贫干部、乡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为难情绪。二是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差,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过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 “油水”,现在实施精准扶贫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求项目要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乡村无利可图,工作热情减退。同时,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认识还把握不清,在政策宣传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贫政策讲的不详不透、宣传也不到位,在组织实施上也欠周密严谨。三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现有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信贷扶贫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而部门资金都有各自考量和使用要求,整合使用资金难度大。同时,在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项目时,一些部门认为扶贫只是扶贫办的事,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四是扶贫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地位不高。县扶贫办现有工作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处于“小牛拉大车”现状,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不重视、不关注,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对业务把握不清,政策不熟,对本地方情况不明,扶贫人员不能专职专干,部分乡镇扶贫办业务人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开展。五是财政预算无法充分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经费。当前,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任务量成倍增加,乡镇是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主体,而乡镇没有扶贫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致使工作难落实、难推进。

(三)精准到户难。一是“一户一策”实施难。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虽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明白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受当前经济大环境影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呈现不稳定、阶梯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一直也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但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四是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也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最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四)精准帮扶难。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和单位部门要挂钩帮扶9.6万贫困人口,平均每名干部就要帮扶2户贫困户以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也要帮扶多位贫困户。很多机构较小的单位和部门也相应安排挂钩联系1个村,由于机构小、单位干部职工也少,任务相对也更重。全县一个村就有贫困户几十户、甚至是上百户,县、乡干部按照县领导每人包联3户,县直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联2户,县直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包联1户的帮扶要求进行帮扶,结对帮扶剩余的全由村干部帮扶,大部分村干部每人包联8户以上。由于精力有限,导致帮扶效果不明显,实施帮扶被动应付,甚至不少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瞄准贫困对象,切实做到“扶真贫”。

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二是对五保户、低保户和无发展潜力的对象,与民政部门做好有效衔接,纳入民政保障。三是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四是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因户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这样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调集有限的资源,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记准扶贫理念,切实做到“真扶贫”。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群众”的扶贫理念,带着真实感情“真扶贫”。一是落实“第一责任”。 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人力调配、检查指导等工作。二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要把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转移到边远高寒落后的山上。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每年对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考核问效,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实行问责机制。三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强配优县乡扶贫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保证扶贫干部能够专职专干,队伍稳定。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选准致富路径,切实做到“真脱贫”。

脱贫致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选准致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否则会出现“一边扶贫、一边反弹”现象。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产业要与市场衔接。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 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引导贫困户加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建立惠农政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四是将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破行业部门限制,进行扶贫资源的大整合、大规划,在片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贫困特征和不同的制约因素,从“点、线、面”不同层级立体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问题,使最贫困的人群既能够分享到精准扶贫开发的资源,又能够从片区扶贫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集中各方力量,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四)精准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真落实”。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就是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包村、包户任务,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一是明确帮扶责任。各级帮扶单位要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为挂钩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办实事;要加强对社会扶贫力量的动员、整合和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一方面要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参与指导贫困村扶贫各项工作,尤其是产业培植上,另一方面要做好督促监察工作,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村的资金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质量。二是加强情感帮扶,驻村帮扶党员干部要积极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宣传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积极鼓励其增强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三是形成帮扶合力。要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要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扶持体系,用足用好农业科技人员到村到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不断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保证贫困户户均有1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充分显现出科技扶贫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界帮扶资源也要向贫困村、贫困对象聚集,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确保到 20xx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四、全县下步精准扶贫工作打算

通过开展此次全面摸底调查,彻底摸清了我县贫困人口现状,也有效掌握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为今后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下步,全县将以实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特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为目标,以xx县贫困村扶贫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苦干、合力攻坚,确保到20xx年完成减贫脱帽,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体按照提出的“四个一批”精准脱贫总体思路,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4557户56055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实施产业扶持增收和劳动力就业引导培训,逐年逐批完成全县14557户56055人的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符合此类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扶持、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发展种养产业,并配套建设好水利、道路、电力等公共基础实施,充分实现贫困户稳定创业、就业,达到增收脱贫。

(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贫困人口脱贫5311户21063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安置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生存条件恶劣的5311户21063人的搬迁安置及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现仍居住在高寒、偏远及生存环境恶劣复杂、不适宜发展生产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安置地分配新的土地给搬迁户发展生产或是转移就业,确保贫困户搬得来、住得下、能脱贫。

(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3850户15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无劳动能力及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全覆盖,逐年逐批完成全县残、孤贫困人口3850户15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灾、因祸、因病等原因而致残并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给予低保救助,保障贫困户生活,缓解其困难,逐步减轻其贫困程度。

(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050户4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的贫困户,采取医疗减免补助、社会救助、助学帮扶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病患贫困人口1050户4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同时,实施社会救助、助学帮扶,对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活救助和助学帮扶,缓解其实际困难,阻止其再次返贫,从而巩固扶贫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关于推进精准扶贫赵桥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966 字

+ 加入清单

2019关于推进精准扶贫赵桥村调研报告

按照选派办、扶贫办部署,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17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赵桥村概况

赵桥村隶属肥西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桥村总占地面积约3960亩,有刘大郢等17个生产队,总人口1682人,总户数408户,总劳力896人,党员4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478人,党员23人),XX年人均纯收入8189元,贫困户15户44人,五保13户,低保11户31人。总耕地2615亩,退耕还林365亩,当家水塘35口,占地约800亩,沟渠41条,总长约12600米。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比较优势

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55岁,无新鲜血液输入。

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10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

三、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7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

(四)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

(五)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

(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强、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规约,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创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扶贫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786 字

+ 加入清单

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 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19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扶贫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461 字

+ 加入清单

市统计局第十六批下派帮扶工作组,自 20xx年4月1日入驻广饶县开发区前初村,随即按照下派工作队的要求开展了“民情百分百”调研活动,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彻底摸查,尤其在5月6日之后,前初村换届选举完成、新一届村委会产生,工作组迅速与其建立工作周例会制度,多次组织全体村委会委员工作会议、党支部会议、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对前初村基本情况、民情民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了解掌握,为进一步制定下派帮扶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经济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前初村的基本经济资源主要有1100亩耕地,由于本地土质水质情况较好,开发利用活动也比较合理,所以全部耕地均被划归基本农田,周边及腹地分布有耕地附属的防护林带和灌溉系统;村庄之内的非住宅土地比例比较小,而且已经几乎全部用于开发较早的养殖业;从区位角度说,本村处于胜利油田采油三矿和四矿生产生活区近邻,北侧是广饶县纳税大户正和集团,南部是广饶县经济开发区,第二产业成片覆盖;石(村)大(营)路平行于一干渠紧靠村庄南缘,向西可至博兴,向东直达东青高速公路。

(二)基础设施情况

前初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较早,全村内外街巷均进行了较高标准的硬化和绿化。但正是由于规划较早,所以一方面存在某些规划模式不够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某些设施老化的问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除去村庄入口的一条主街之外,村内三纵八横十余条街道普遍偏窄,各街口排水管道多年为各种车辆碾压破损较为严重,路边排污管道垮塌堵塞近1/2,绿化带杂草滋生蔓延,需要彻底处理;

2、本村尚无夜间照明系统,村民反映需要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

3、本村饮用水供应虽然早已经实现自供自给,饮用水源为地下180米处地下水,泵房年久失修,屋顶已经塌陷,供水的罐体为983年购置,老化严重,并开始漏水,部分供水管线由于材质不达标且当时埋于地下较浅,受到挤压或风化,导致管道老化,不能承受24小时供水系统的正常压力。

4、农田灌溉取水井由于地下水位逐步下降,最近出现井口周边陪土塌方下陷的情况;

5、本村多年没有垃圾处理手段,村西北角的自然水湾被垃圾填塞,主要街道杂草丛生,存在村民乱放杂物的场所,村容、村貌脏乱问题污染问题都急需处理。

(三)村民经济收入情况

前初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120xx余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收入3500元,外出务工收入8300元,其他财产性收入200余元,村集体收入基本没有。该村是典型的村民较富集体较穷的空壳村。

(四)产业结构情况

前初村现有耕地1100亩,全部为基本农田,其中200亩属于村集体所有,于20xx年对外承包,承包费为270元/亩,由于当时村里修路急需资金,村集体和各承包户签订了一承包20xx年的合同,一次性收足了20xx年的承包费用,出现了涸泽而渔的现象,导致集体经济没有了来源。耕地中均匀分布灌溉水井25眼,灌排系统完善,有效灌溉率达到100%,完全可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技术更新较快,有省级高科技示范田200亩,全部农田均为亩产超过1吨的高产田。同时前初村有较为悠久的养殖业传统,村内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现有养猪、养鸡专业户共30户。本村具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村民中的个体经营大户带头发展物流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先后建成3家物流运输公司、1家加油站、12家餐饮业经营店。

(五)村级财务情况

前初村较早建立了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但是村级财务收入一直不高,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前县级各个部门的帮扶,没有太多财务运作活动,可以说既无大入也无大出,村里的公益事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老化而无力修缮,出现了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倒退现象。

(六)村民基本情况

前初村现有110户,407人,平均年龄42.5岁,传统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劳动力占用较少,年轻劳动力大多就近到广饶县开发区内的工业企业务工,另有少数人经商办企业。

(七)村两委及党员情况

前初村现任村委会委员三人,其中党员一人。全村党员一共18名,其中女党员1名,20岁至50岁党员10名;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0名,致富带头人6名;另有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委会主任范宝周,54周岁,任前创办个人企业一家,经营多年;为人热情干练,对村集体有高度的责任感。村委会委员兼文书范文孝,50岁,党员,大专文化,在村委会已经历任三届,深得村民信任。

(八)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前初村民风淳朴,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良好。本村拥有25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一支,建有图书阅览室一处,内有图书20xx余册,老年人健身场所一处,健身器材8套。

二、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基于前初村的各方面基本情况来看,其发展优势与劣势都不是很突出。从产业升级化发展思路来看,本村土地利用几乎已成定局,一方面基本农田的地位不可动摇,另方面村内住宅规划紧凑,没有土地置换的余地,没有发展第二产业的空间;而本村既有的养殖业,无论从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来说,还是从经营户自身技术能力、经营意识情说,目前仍然不具备进一步整合集约化的条件。目前可见的发展方向局限于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输出,这是前初村目前的基本状况,也恰是本村村民比较富裕而村集体比较穷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思路及工作计划

(一)对策思路

鉴于上述调研结果,本工作组认为针对前初村的帮扶工作思路应当以避短为先,力图扬长。同时要着重培养干部。避短为先,就是务必认清前初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发展的劣势,不要停留在对周边村庄的羡慕上,避免在可能性极小甚至没有可能性的方向上浪费精力;力图扬长,就是承袭本村的养殖业传统,深入探索养殖技术和经营策略,从生产效益和经营模式两个控制层面上将本村养殖业推向更高级的发展轨道,让养殖业从内容上也就是养殖品种上、从形式上也就是资金运作上都实

现多样化,这样才能够使本村的养殖业灵活而稳健地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下派帮扶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单元,我们开展帮扶工作当然必不可少要给予帮扶村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任何实体都不是仅仅依靠外力帮扶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帮扶还在于对其自主自立能力的培育。所以,我们的帮扶工作仍然要以培养干部为核心,把上级党组织的关怀以强大的思想力量的形式转达于基层,让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体说,就是要以我们统计局下派帮扶干部的全心努力之中,在前初村发扬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精神,建设和谐村集体,让致富带头人能够直接带人致富。

(二)帮扶工作计划

1、搞好班子建设。前初村委班子是刚刚选举产生的新班子,只有一人是原村委成员,新一届村主任和一名女性村委委员是从有过村委工作经历的人员,村务工作方方面面了解掌握不多,尤其需要尽快适应新岗位。为此,下派帮扶工作组决定首先在村委层面实施帮扶工作,将工作组三名成员与村委成员三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子,一个工作组成员包抓一个村委成员,帮助其学习党和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

2、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创建五好党支部。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村级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3、在村两委的协助下,进一步广泛开展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实施“帮扶工作亮民心”工程,对村里路灯进行改造安装。二是实施“帮扶工作润心田”工程。村里自来供水设施已经年久失修,这项投资大约15万左右。三是进一步抓好生猪合作社建设,完善制度,发挥其带头作用。四是一是重点培育1-2个生态猪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本村养殖户和邻村养殖户进行生态猪、放心猪的生产。五是积极开展区域帮扶。参照德州市统计局的办法,帮助乡镇街道,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立涵盖社区“基本情况、人口与计生、合作组织、党务与组织、民政与社会救助、集体财产、住房与出租、人员分类、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党委政府在发展与服务方面基层“底子不清、资料不全、信息不新、情况不明”四大难题,为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服务、公众参与搭建了便捷有效地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公众参与”的施政格局,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加强执政能力,从而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六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前出村锣鼓队、秧歌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户的评选,进一步提高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县级领导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领导,全文共 9054 字

+ 加入清单

县级领导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xx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

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

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

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

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

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

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成立由扶贫、财政、农牧、监察、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实施,为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障。

(四)措施到户精准,多措并举,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我县作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目前仍有21.3%以上的农牧业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是医疗救助一批。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二是教育资助一批。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每年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子女上大学(含高职)的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产业扶持一批。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合作社务工等产业,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隆务河流域继续抓好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这篇大文章,浅脑山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牧区在发展有机畜牧业上做文章。四是培训就业一批。利用文化旅游等资源,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资金互助业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项目用工以及县内部分公益性岗位优先招录贫困人口。建议政府部门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政府协调,定向输出劳务,每年输送100名至200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发达地区以打工的形式轮训一次,期间实行路费和生活费政府补贴,打工费自主,培训结束后去留自定的原则,使培训回来的打工人员带回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为建设家乡服务。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将建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搬迁,探索创新扶贫搬迁示范点、集中安置点持续发展机制,按照“三三布局”,将牧区三分之一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搬迁至各农牧业点小集镇,三分之一留居原草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完善县级领导、科级部门兜底帮扶深度贫困户搬迁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五)因村派人精准,合力攻坚,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各行业涉农资源更精准向扶贫对象倾斜聚集;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科级部门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乡镇、村级结对帮扶贫困户。坚持和完善“三联三促”工作机制,开展以制定一个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开辟一条增加集体经济致富路、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打造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尤其是各联建单位要以扶贫助困工作为总抓手,在充分掌握联建村基本情况、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做到长远联建规划和年度联建计划相衔接,保证联建工作的前瞻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两委”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联建工作的实效性。建议针对重点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现有的部分“三联三促”单位进行及时调整,尽量将项目单位安排到重点贫困村,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和脱贫步伐。此外,建议采取“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思路,结合“三基”建设,按照“一河、两线、三点”分类实施,对贫困的原因分门归类,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将联村联户机制落实到位,在落实好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将贫困村集中帮扶,分散的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每个乡镇制定扶贫攻坚战方案,每村一方案,每户一策,每人一策,每个贫困村由一个项目部门联村帮扶,企业包村包户,协调安排每个企业联3-10户,效益好的企业也可联帮一个贫困村。坚持和完善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工作,在选派入乡驻村干部时,加强与选派单位的沟通联系,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派下去,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基层工作实际,将懂藏汉双语、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方便开展工作;强化用人导向,对出色完成工作、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同时还要建立召回重派制度,对表现不佳、群众反映不好、工作难以胜任的干部,应由派出单位召回重派。同时,为有效解决各乡镇对选派干部管理约束以及因增员而产生的吃、住、行、取暖、办公等各种压力,建议将各级选派干部工资关系及人头经费随行转至派驻乡镇,便于统筹管理,更好地为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人才支撑。

(六)脱贫成效精准,加强动态管理和队伍建设。

精准管理,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扶贫开发项目多、资金多,任务重、人员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积极与省、州编办协调,适当对扶贫部门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倾斜,增加部分事业编制,并在乡(镇)设立扶贫专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克难奋进的扶贫开发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村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选人用人上将政治坚定、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敢闯敢干,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扶贫调研工作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582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xx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xx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xx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xx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乡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石柱县委、县府、县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派出专人3名,前往沙子镇鱼泉村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鱼泉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53户,建卡贫困人口40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较全镇人均纯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153户,未解决人饮安全卫生的750人,未通广播的组7个,未通电话的组3个,电话普及率60%,电视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镇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组7个,涉及里程40余公里。农村住房砖混结构比例为4.37%,村内现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间1080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人饮、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贫困户住房、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通电、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农技推广)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鱼泉村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是结构单一,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四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五是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农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

六是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市场风险、工程建设、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常年返贫人口与脱贫人口基本相当,减贫速度缓慢。

因此,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贫困村整村脱贫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产品销售难。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如果大规模发展某种优质、高效产品,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损伤农民的直接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基层现有的极少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种子、农药、化肥的销售上等多种原因,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难。

3、农业项目选择难。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为民增收,如何让农民致富,但农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除非包赚,否则很难调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赚不赔的项目的确很难把握。

 4、规模经营运作难。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对土地都有自己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只能进行指导和建议,很难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