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先进事迹材料【精彩20篇】

浏览

6881

范文

484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陈贝儿主持的纪录片《无穷之路》,拍摄团队穿梭全国6个省份,深入10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报道称,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曾预料的。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她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

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陈贝儿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报道称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我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的”。她感慨,中国脱贫工程比联合国早10年完成,“这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很多无名英雄”。

港媒还称,《无穷之路》播出后,不仅内地观众赞不绝口,在香港也好评如潮。陈贝儿透露,很多香港观众朋友给她留言表示很感动,因为这个节目让他们了解国家发生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上午,嘉兴市民政局召开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全市民政系统110余位党员干部齐聚一堂,认真倾听、用心感悟;审视初心,锤炼党性。

“福利院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从那时起就知道丽华阿姨自强不息的故事和乐于奉献的情怀,一直非常敬佩她。”听了朱丽华的事迹,市地名办主任朱瀛深有感触,“学习了丽华阿姨的先进事迹,她朴实的语言、崇高的思想,让我再一次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

民政工作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民政人工作努力的方向,民政事业任重道远,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具有敢于吃苦、勤于工作、迎难而上的精气神。身为一名民政干部,朱瀛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进一步以过硬的党性和扎实的作风,勇于难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工作业绩;养成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好品质,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这个身份,自觉摆正位置,一切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细,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责任落到实处。”

朱瀛坚定地说:“我将把这份感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进一步树立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对标身边的先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民政事业添砖加瓦!”

有相似经历的人,聆听朱丽华事迹的时候不只是感动,更有一份对她的敬佩。

10月25日,听着朱丽华讲述自己已经签下了器官捐献书的时候,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党员陈美芳流下泪来。曾经是一线护士,陈美芳最了解医护人员的艰辛,当她聆听朱丽华的讲话时,心灵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学医的过程痛苦又枯燥,一般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何况是一位盲人。”陈美芳感叹道,朱丽华一定是内心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并且有超乎想象的毅力才能成为嘉兴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在工作上,朱丽华刻苦钻研,治疗了300多例脑瘫患儿;在生活中,朱丽华又奉献自己回报社会,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行医过程中,医生都会遇到一些误解和困难,朱丽华不但克服了困难,还自主创业。”相似的职业经历,也让陈美芳特别有感触,“她决定捐献器官,也是燃烧自己最后一丝能量,为医学作贡献,真的非常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毛卓云,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队民警。1997年从武警宁波支队教导队副营职转业后参加公安工作,20__年调入宁波市看守所。

20__年起,毛卓云一直从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管教工作。12年来,面对巨大的监管压力、高传染性的监管风险和空白的监管经验,他勇挑重担,无私无畏,累计管理教育500余名艾滋病在押人员,用法律、温情和关怀与他们牵起彼此信任的“红丝带”,帮助他们认罪悔过、重拾信心、重归正途,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宁留给了社会。先后获得浙江省政法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宁波市优秀人民警察、宁波市监管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三次。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孟庆丰,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刘钊,浙江省副省长、公安厅长王双全,公安部监管局局长朱守科等领导相继作出批示,对毛卓云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法制日报、人民法治网、人民公安报、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之声、平安时报、浙江法制报、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20余家国家、省、市级媒体对毛卓云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公安系统,毛卓云始终对党忠诚、服从安排、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特别是在艾滋病在押人员监管这个岗位上,毛卓云从未抱怨、从不计较、默默坚守,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诉求。为了不让家人担惊受怕,前两年毛卓云只字不提自己工作岗位,直到妻子偶然翻看报纸时,才知道丈夫在艾滋病在押人员监管岗位工作了整整两年。如今年近57岁的毛卓云,不因安全风险巨大而畏惧,不因从未提拔重用而消极,不因临近退休而懈怠,在平凡的监管岗位上二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着高墙内的一份平静,守望着社会的一片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2024年度先进人物事迹个人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的汤洪波性格很文静,特别爱干净。“其他男孩子每天都在打闹,在地上滚。”母亲伍兰清回忆,汤洪波没那么疯,每天回到家,衣服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小的时候,汤洪波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拔尖,但也是一直在中等偏上。父亲汤海秋还记得,小学时候的汤洪波特别喜欢看小说,因为怕父母知道,他每天都是在外面偷偷的看,看完再回到家里。

虽然性格内秀,但汤洪波还有点倔,有些好强。父亲汤海秋说,“有一年收稻谷,那个机器上的灰打了他一身,全脸都是,但他还是坚持要帮忙。”

汤洪波在家里一直很听话,18岁那年,高中快毕业时,他把想考航校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都很支持他。最终,经过考试和身体测试后,汤洪波成功考上了航校。

当时,家里为此还买了一大捆鞭炮,在院子里燃放庆祝。

到河北保定上学后,每逢夏季假期,汤洪波都会回家,帮家里插秧,干农活。

但在20岁入伍之后,汤洪波回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622 字

+ 加入清单

57岁的他悄悄把白发染黑,三问苍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出生穷苦的他是我国首位飞行时间超过100天的飞行员,连学都上不起,却一步步从山村的放牛娃成为航天英雄。

他的人生没有传奇,如果有,那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

本期子牙童趣观察带你走进聂海胜自强不息的人生。

艰苦条件下仍刻苦学习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还有5个姐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家中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粮食,父母就去地里捡红薯,做成窝窝头。

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杂粮,萝卜干,咸菜和大酱,尤其是大酱,几乎天天吃,导致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的味道就犯恶心。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勤奋上进的他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总是满分。

放牛娃内心的军人梦

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养了几头牛,全家人谁有空闲谁就去放牛。放假的时候,聂海胜就把牛牵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看见电视机里的军人 英姿勃发,威风凛凛,他也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有一次放牛的时候,聂海胜的头顶飞过了一架战斗机,好奇心驱使他追赶着那架飞机,正是这一次的偶然,他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空军,捍卫国家的蓝天白云。

1980年,是聂海胜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正在上课的他突然接到母亲托人带来的口信,说父亲病重,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他紧赶慢赶地跑回家,到家后见到的却是已经离世的父亲。聂海胜内心十分的痛苦,他还没有来得及跟父亲道别,可怜的父亲就因为严重的胃壁溃烂去世了。

家里突然失去顶梁柱,母亲就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撑起一大家子。天还没亮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了,喂鸡、养猪、做饭、种地,夜以继日地操劳,从不曾歇息。

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他很是心疼。要是自己能为母亲分担多好呀,抱着这个想法,聂海胜偷偷辍学了,扛起锄头就去地里锄草了。

从别人的口中,母亲才知道儿子辍学了,又生气又心疼,她和老师同学一起极力劝说聂海胜,最终,聂海胜回到了课堂。

重新上课的聂海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救助金。每年假期,这位少年都会搬木材、下地干活、装茶叶,一个假期下来可以挣几十块钱。

高中上学的地方离家远,为了省下8毛钱的车票和不磨坏母亲辛苦缝制的布鞋,聂海胜赤脚赶路,60多里的路,少年从天亮走到天黑,月光下,他的身影十分瘦削。

和聂海胜同寝的舍友,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入睡,什么时候起床。寝室熄灯后,他会悄悄溜出宿舍,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早上,起床铃还没响,他就不见了踪影,早早地在教室里背书。

成为飞行员

“时光不负有心人”,1982年,空军到枣阳一中招人,一心想成为军人的聂海胜踊跃报名,经历了层层严格的体检和考试,他从几百个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军学校的一名学员。

进入航空学校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凭借着潜心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聂海胜成为了整个飞行大队中第一个单飞的学员。

1989年,聂海胜被分配到一个空军部队担任歼击机飞行员。在部队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可危险却纷至沓来。

他在部队主要的工作就是试飞新型歼击机,试飞和飞行员的训练并不同,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检测出飞机每项指标的极限值,这份工作的危险性极大,谁也不知道一架新机型存在什么风险。

聂海胜并没有退却,英勇的试飞。一次试飞中,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中飞去的时候,机舱外爆响,飞机开始极速下降,整个机舱内的温度瞬间升高。

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聂海胜没有丝毫慌乱,他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冷静地分析问题,排除故障。试了各种办法,飞机仍然没有向地面坠落。

千钧一发的时刻,聂海胜果断做出选择,按下了弹射按钮,在他身后,飞机很快就爆炸了。

记忆力惊人的他在最后一刻牢牢记住了各种仪器的数据,这为研究人员改装飞机提供了关键的参数。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记三等功。

在部队一待就是十五年,聂海胜前前后后驾驶过多种机型,飞行时长1408个小时,是中国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本来以为翱翔蓝天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归宿,可更让他兴奋的任务正在等着他。

1996年,为了发展航天事业,国家从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听说了这个消息,聂海胜立马积极报名。

成为第一批航天人,三问苍穹

选拔航天员的标准要比飞行员严格十几倍,皮肤、牙齿都要检查,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34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航天人。

要想真正步入外太空,他需要不断训练身体,低压氧气舱里的训练十分凶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里面待30分钟。

超重训练更是要人命,仿佛有个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压住了胸口,教材要求每次训练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生生坚持了80秒。

还有其他常人根本不能承受的训练,他都一一扛了过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驾驶舱内的每种仪器,他没日没夜地背下来40万字的操作说明。

整天待在模拟仓里操作仪器,全部都熟练了之后,他就关灯训练,最终练到所有动作都是肌肉记忆才肯罢休。

20_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向了外太空,看着浩瀚的宇宙,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当飞船临近祖国的上空,他都会低头往下看,那是最让他牵肠挂肚的地方。

20__年,他再次出征。队友王亚平觉得聂海胜是整个组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队员就很安心,什么都不怕。

20__年,57岁的他两鬓已经斑白,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又一次出征。为了看起来年轻些许,他在出发前,特意将头发染黑。这次航天员去太空要执行多项任务,光螺丝钉都要拧1000多个。

聂海胜,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凭借自身惊人的毅力和勤恳的求学态度,一路成长为航天英雄。历经了重重磨难和痛苦,他仍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

当年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部队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这些糖果让聂海胜感受到了甜蜜、光明。

带着这份甜蜜他一路勇往直前,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__年东京奥运会上,有一位短跑运动员,他拼尽全力,仍未登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秒83的成绩,成为第一个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这个成绩,一举打破亚洲纪录。他的名字在赛后轰动世界,是继刘翔之后,又一个封神的中国田径英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国人心目中的短跑英雄,却是一个超期服役的80后运动员,甚至几次想打报告退役。

不过幸好虽然伤痛、年龄等因素让他在训练中倍感压力,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

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在短跑之路上,他为自己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苏炳添,1989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古镇镇,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古镇镇特别重视田径运动,经常在村子里举办比赛,比苏炳添大9岁的表哥就是村子里的短跑冠军。

苏炳添和表哥的关系很要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追逐玩耍,有时候,苏炳添比表哥跑得还快。

上学后的苏炳添真正接触田径运动还是在初中,看着学校田径队员的专业训练,苏炳添也想加入。

无奈苏炳添个子低,达不到入队的标准,被教练拒绝了。为了加入田径队,苏炳添给教练展示了一个绝活,他以1米5高的身材,向上跳跃后可以摸到2米9高的门板。

教练惊讶到合不上嘴,随后如获至宝般地接收了苏炳添。

县城的体育学校,训练条件实在有限,连最基础的训练设施都不完善,现有的设备也都是破破烂烂。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苏炳添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训练,一练就是一整天,每周六日天天如此,从未间断过,但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累。

经过教练专业的指点,苏炳添无论在技能上,还是在体能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他在学校、村里的各项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这也为苏炳添日后成为“飞人”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中国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中国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摘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大爱深沉:张纪清

【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xx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0xx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0xx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0xx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xx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0xx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朱彦夫对张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彦夫担任了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只有24岁的他,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他用25年的艰苦奋斗,把张家泉村当成了战场,带领着村民发起了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的“三大战役”,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在张家泉,一首首不断改编的民谣“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来三代人的变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闹粮荒,夏天忙得慌,秋冬无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粮不慌慌,集体生产喜得慌,秋冬不再闹饥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张家泉村早已是“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环绕”的富裕村。

朱向峰作为朱彦夫唯一的儿子,不仅目前照顾着朱彦夫的日常起居生活,还从朱彦夫手中接过了接力棒,要继续带领张家泉村人发家致富。“我父亲曾经说过,他是党的人,这一生都在为党干事,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干事。”朱向峰告诉记者,“回村里之后,父亲叮嘱了我两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实他当年也是这样做的。”

朱彦夫用右臂支撑,挥动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写字

朱向峰回村后,也给老百姓许下了承诺:清清楚楚地来,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钱,都让村民知道是怎么花的,让村集体全部在阳光下运行,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彦夫还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他经常看书看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好点子、好经验,就会记在笔记本上,等朱向峰回家后告诉他,让他不断学习农村工作的经验做法。

今年过年时,朱向峰给乡亲们拍了照片和小视频,回家之后拿给父亲看,朱彦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动,因为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张家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电视台2019年2月8日晚播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获得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还向中国女排表达了特别致敬。

连日来,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的先进事迹经本报和其他媒体报道后,在海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官兵通过学习讨论、座谈交流、撰写体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张超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张超生前所在的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外场机务楼、机关办公楼等醒目位置悬挂着“向英雄学习”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张超先进事迹和视频录像。“向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学习”誓师动员大会上,张超的战友艾群说:“我们一定会继承张超遗志,勤奋工作,刻苦训练,为航母舰载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感受烈士品质,激发奋进力量。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结合核潜艇精神大讨论活动,组织官兵收听收看张超先进事迹。南海舰队某基地利用网络、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体资源,开展“学英雄事迹、当精武标兵”体会交流。东海舰队某水警区开展“和张超比一比、自身差距在哪里”“英雄事迹怎么看、建功岗位怎么干”等群众性讨论,激发官兵岗位建功的强大动力。

学习烈士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在张超曾经工作过的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多架战机连续进行长途奔袭对海实弹射击演练。曾与张超并肩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飞行员李光耀说:“向张超学习,必须把每次起飞当成战斗,绝不让祖国海空受到任何威胁。”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艇发出倡议,号召官兵像张超那样练兵备战,在强军兴军道路上奋勇前行。

英雄牺牲,精神永存。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岛礁,从万里海疆到远海大洋,从海军机关到基层舰连,海军广大官兵决心像张超烈士那样,牢记强军目标,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开拓进取,为建设强大海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过去,田径项目一直都是我们的短板,由于这是一项直接比拼人体素质的运动类型,因而几十年来,国内体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够在田径赛场上有所突破,从当初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也顺势打开了中国体育的一项新的大门,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项目里,苏炳添的出现,也令中国田径再次看到能获得奥运奖牌的机会

是的。我为奥运喝彩,源于我们对更高,更快,更强的无限崇拜。也许正是因为它,人类才能不断超越极限挑战自我。也许正式因为它,才有了成功者和失败者。无论是否成功,无论是否失败,他们都是英雄!奥运会不仅仅属于那些成功者,也同样属于那些令人叹息的失败者,金牌并不令人感动,真正让人感动的一定是那为跋涉奥运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因为所有参赛选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使得奥运会多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喝彩!

是啊,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所以我们无法洅奥运场上竞争,但是,我们也从成功者和失败者身上汲取了许多养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我为奥运喝彩,源于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奥运五环下,洅奥运圣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连心,手拉手,在这17天里,他们忘记了战争,忘记了金钱忘记了利益。他们只铭记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赛场上,在奥运圣火的照耀下,他们同样点燃自己的鞥想,也许,这才是人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880 字

+ 加入清单

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几个月,苏炳添以亚洲最好成绩、小组第一名跑进百米决赛的那一段视频仍被很多人发上社交媒体,他自己也常重温,但不是回味成为第一个决战奥运会百米的黄种人而带来的激动心情,而是反复研究对手,观察自己技术上的问题。成为专业运动员后的十几年里,他都是这样过来的,突破自己会获得一瞬间感性上的兴奋和激动,但很快,就又回归理性,琢磨自己还有没有进步空间,是不是哪里还可以更好。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东京奥运会结束不久,苏炳添度过了32岁生日,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年纪在短跑项目上已经过了所谓黄金期,这倒也让他松弛下来,现在的目标变得很简单:能跑一年是一年,至于20__巴黎奥运会,“就先不想那么远”。

天天就知道训练

如果决赛能跑出半决赛的成绩,苏炳添可以拿到银牌,尽管他已经创造历史,体育迷们还是免不了替他遗憾。他的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深感自责,认为是自己和团队没能为苏炳添在短时间内连跑两枪做足训练上的准备。但苏炳添能理性看待这个结果,他认为半决赛9秒83是超水平发挥,决赛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过一个岭南文化在广东人身上造就出的鲜明特征,看似矛盾却辩证统一——生猛求变又理性淡定。这种性格在苏炳添身上格外凸显,无论在生活还是专业上,苏炳添始终是努力且务实的人,即便短暂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干扰,他也可以很快回归问题的本质,清醒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在情绪里。也许正因如此,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为先进技术的受益者。

很多运动员在非赛季的休息日会稍微放松自己,苏炳添并不。他的表哥蔡健发曾经回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酒。

为保证训练强度,苏炳添常年晚上十点准时上床,手机关机。有些人拿了好成绩,会在比赛结束当天庆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苏炳添依然在22点准时睡觉。他的发型十几年不变,出门就是运动服,身边的朋友说,苏炳添天天就知道训练,和训练无关的事他就没兴趣。苏炳添的初中体育老师杨永强回忆,他在学校田径队训练时,就从不缺勤,每次训练都积极参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运动天赋有自信,尽管个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学比赛摸篮板,自己都不输他们。初一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杨永强在沙坑边划了一道线,看谁能跳到那里,结果,苏炳添一跳就越了过去。课后,杨老师把苏炳添拉到一边,“有没有兴趣过来田径队?”这成为苏炳添运动生涯的起点。“从初中的时候就觉得,我在田径场上特别威风。”他在纪录片《逐梦者苏炳添》中说。

20__年11月,苏炳添第一次参加正规百米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他代表古镇中学以11秒72的成绩拿下冠军,这已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这个成绩吸引了中山市体校,同年12月,15岁的苏炳添被体校录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两年后,他毫无悬念地通过选拔,进入省队。

中国田径的传统训练模式沿袭自前苏联,以大负荷量、高强度的“苦练、狠练”为主,缺乏深刻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支撑。直到20__年刘翔在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获得冠军,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学训练”和“国际交流”才真正被田径界广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跻身半决赛的邢衍安的一番话,让很多教练员和高层管理者深受震动——“在没同刘翔、孙海平教练一起训练前,我的技术很差,现在改进了很多。” 20__年以后,中国短跑的训练理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苏炳添18岁时,训练还是从难、从严的粗放时代。

18岁的人对未来还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健将水平,成为专业运动员,只要转正,每个月就有工资拿了。在高负荷的训练下,他的成绩以0.01秒为单位,艰难地在秒表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国锦标赛上10秒28的成绩跑入国家队。

广东队著名短跑教练袁国强曾在回忆徒弟成长经历时说,“我带了他快十年,可以说,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真正理解短跑

之后的三两年,有输也有赢,苏炳添慢慢在田径界崭露头角。20__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百米赛场上,苏炳添跑出10秒16,不仅获得冠军,还打破周伟13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一年后,伦敦奥运会,苏炳添又成为中国第一位晋级奥运半决赛的短跑选手。也正是从这场与博尔特并肩赛道的比赛开始,让苏炳添开始留意外国选手的节奏特点,思考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

前30米,苏炳添有绝对压制对手的能力,但在30米后,身边的博尔特一下子就冲了出去。与身高1米95的博尔特一起跑,苏炳添坦言并没有太大压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对手不是一个级别,但如此迅速被超越,还是让他头脑空白了一下,“30米后不会跑了”。后来,他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发现自己与博尔特等国外选手在节奏上存在巨大差异:仅仅跑出5米时,自己就抬头进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国选手仍在埋头利用身体的蹬伸继续加速。提前进入途中跑,使苏炳添比别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对短跑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加强短跑项目与世界的交流融合。苏炳添得益于此,20__年到海外训练营待了很久。他不断观察国外的对手,有些明明个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还是那一个,对方后劲足,而自己一听到枪声,就一口气冲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后面体力受影响,只能尽量顶,这样的节奏“已经特别僵了”,哪怕在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难以突破10秒10。这一年,还发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苏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变原有节奏的决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半决赛中,旁边道次的选手在发令枪响前晃了一下身体,苏炳添被误导,抢跑罚下。既是队友也是国内赛场上老对手的张培萌第二小组出战,跑出10秒整的成绩。如今再回忆抢跑,苏炳添仍然觉得那件事长久地挫伤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一点点走出害怕抢跑的阴影。而当时没几个人注意一个抢跑者的失落,人们都为张培萌的10秒所振奋,看到了中国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变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苏炳添,刚开始受聘于中国田径协会的美国科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给了他信心。亨廷顿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他让苏炳添站好,然后走到身后,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苏炳添下意识就迈出了右脚,这与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时,他是右脚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脚。

亨廷顿建议,改变起跑脚,重新建立一个技术节奏,既然身体最自然的反应是右脚先出,那么当枪声响时,自然的反应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苏炳添到佛罗里达冬训,在美国教练的帮助下,改变起跑脚,适应新节奏下的起跑、衔接、途中跑、冲刺,将“一飞冲天”改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尽可能将最佳状态保持在后半程。

就像习惯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换到左手,难处可想而知。为了把新的节奏刻在脑子中,印到肌肉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走路时模仿起跑蹬伸的动作,睡觉前在大脑中演练白天训练的技术,一步、两步……想得太多,有时候做梦都在跑,早上起来累得不行,因为“训练”了一晚上。

教练估计苏炳添改变十几年的习惯、适应新节奏需要一至两年,他用了7个月。20__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以9秒99一战成名,成为历史上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黄种人,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那一晚,极少播报体育新闻的《新闻联播》用时1分45秒高规格播报这一体育事件。

3个月后,他在北京世锦赛上再次跑出这个成绩,成为首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并和队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银牌,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这次改变带给苏炳添的不仅是突破瓶颈,还有理念上质的转变,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这项运动:仅有优秀的起跑,一听到枪声就玩命向前冲,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只有辅助以科学的技术和节奏,才有可能达到更高境界。

赛场唯一“80后”

亚洲短跑选手有个不成文的“28岁定律”,28岁被认为是一个无形的顶点,由盛转衰,苏炳添的很多师兄弟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20__年,28岁的苏炳添结婚成家,他也递交了退役申请,人事关系转到暨南大学。有领导劝他,“很多人退役是为了趁年轻找工作,工作你已经有了,不如继续跑。”

苏炳添自己也觉得还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经不光是身体的竞技,更多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跑不动,而是看想不想跑。后来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年,从暨南大学借调到国家队的苏炳添,正式成为兰迪·亨廷顿的弟子。亨廷顿团队中,有世界顶尖的康复师、体能师、医生、营养师以及生物力学专家,一接手苏炳添的训练,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例如,帮助他改变跑动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和脚掌落地后的发力方式。

日常训练中,亨廷顿会根据训练前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确定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一系列训练的负荷量度,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和过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也帮了大忙,亨廷顿给手下的运动员做3D模型,将他们的跑动姿势输入电脑,对比最科学的模型跑动姿势,来发现他们每个跑动瞬间不科学的地方,甚至还对运动员的睡眠进行监控。

苏炳添感慨,这与传统训练拼命练、不断加大强度有本质区别,他发现自己练得更少,却跑得更快。20__年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28岁的苏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保持的亚洲纪录,七天之后,在钻石联赛巴黎站,苏炳添再次复制了这个成绩。

亨廷顿曾说:“我只是2%的教练,科技才是那个98%的教练。”科技这个教练,支撑着“高龄运动员”苏炳添收获了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的不断进步,疫情造成的比赛中断,也意外帮助他康复了20__年复发的腰伤。东京奥运前夕,亨廷顿和苏炳添都满怀信心,他们制定的目标是进入前八,并为中国打开9秒90。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苏炳添认为自己的突破能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不再只“看见”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见”百米;另外,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技术是一个运动员天赋之外,最锋利的武器。

榜样的带动力是立竿见影的。奥运结束后一个月,西安全运会赛场,苏炳添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短跑运动员身上,都出现新技术的影子,从赛前准备这一项就能看出来。大家的热身有很多步骤,跳跃、拉伸、核心、泡沫轴放松……一套做下来像个完整的小练习,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动开,这明显是国际化的热身理念,以前苏炳添总在国际赛场看见,国内比赛,选手通常是传统的踢腿拉伸,做两次高抬腿,跑个加速跑,然后就准备比赛了。

“新技术早就有,只是推广下去有难度,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回想自己刚开始去国外训练,境界还不够,外国教练教的很多动作,他也不理解,“觉得很奇怪,这么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动”。但是经过之后多年的实践,才发现当初他们所说都是对的。

20__年的国内赛场,“00后”已经成为主力,八十几人的参赛名单,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他开始计划人生的下一阶段,不是遵循退役后留在一线当教练的传统轨迹,而是回到大学,在基层培育更广阔的土壤。

他对自己经历中最宝贵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作为创造过“奇迹”的运动员,最光辉的时刻足以让人们忘记他曾有过的失落和失败,或者认为那些应该只是“小事”。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一个运动员如何从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来,以及在漫长的时间里,如何和伤病共处,如何面对赢与输。他觉得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传授的经验。中国体育由“过来人”带新人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后的顶尖运动员自有他们的专业教练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审视那些挣扎与成长,然后把那一切教给年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罗甸县麻怀村4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环抱的一片洼地,建房盖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马驮来的,如果用拖拉机,要绕道20多公里走后山便道,不仅危险而且负担沉重。

邓迎香原是麻怀村的一位普通党员。为了打通出山的道路,从1999年初起,她积极参与筹款并组织当地村民用人工凿洞的土办法,在广山坡山腰里挖掘隧道。直至20__年夏天,邓迎香和当地村民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坚韧与执着,在大山中挖出一条216米长、5至6米高、3、5至5米宽的隧道,将过去几个小时的出山路变为只需十几分钟的通途,解决了麻怀村和邻近几个村寨的行路难问题。

隧道通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农用车、面包车、轿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达村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素材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xx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王绅森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生活困难的学生,都会自掏腰包,及时帮助。退休后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去资助困难学生。

20__年,他通过媒体得知常山女孩徐玲玲考上了大学,但由于生活拮据四处打工,便陆续资助了她18000余元。

为了帮助更多学生,王绅森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一些收入。自20__年起,他开始依靠回收废旧物品挣钱助学。每天晚上10时许,老人就推着三轮车出门,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回家。周边的饭店、旅馆、小超市都是老人废品回收的来源,一个晚上下来,他可以捡满两辆三轮车,每个月能挣到四五百元。多年来,几乎天天如此。被问及为何晚上才出去拾荒时,他说,白天捡废品的人多,很多人以此为生,我不去跟他们争,不能抢了人家生活的饭碗。

除了坚持助学,王老还以更多善行温暖、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在王绅森所住小区的单元门口,挂着50多把雨伞,全是他在废旧物品回收时捡出并修好的。如今,这些雨伞已成为小区的“共享雨伞”,解决了突降大雨时路人的燃眉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亚洲飞人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在比赛中捧回的一个又一个奖杯,大大增加了苏炳添的自信心,也让他更执著于短跑这条道路。

但是,教练说苏炳并添没有短跑运动员的天赋。

他个子只有172cm,短跑运动员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当年中国另一飞人刘翔身高在189cm,短跑项目中,个子矮要失去许多先天优势。

再加上我国短跑事业相比其它国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选择短跑作为终身事业的运动员少之又少,国际短跑赛事上我们从来没有进入过决赛。

年轻气盛的苏炳添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短跑运动上创造出奇迹,让外国人看看我们的实力。

为了这个理想,苏炳添想去专业的体校进行学习和训练,但他去了几家体校,都因为他个子矮、年龄大被婉拒,现实将他打回原型。

刘翔从七岁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而想入体校的苏炳添,这时已经15岁了。

眼看苏炳添的田径之路就要画上句号,这时候他人生中的伯乐出现了。

中山体校教练宁德宝看中苏炳添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想把他收为麾下弟子。

宁教练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体校的领导,破格把苏炳添招进来,然而,训练刚刚开始不到半月,苏炳添就吵着要回家。

中学时的训练和现在专业体校的训练相比,从运动量、技术上都简单很多。

体校要求学生6点就要起床开始训练,一上午的高强度练习,在中午短暂午休后,下午还要接着练,苏炳添被体校辛苦的训练吓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来父母想要退学,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带回家,宁教练实在舍不得这个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劝说苏炳添和他的家人。

苏炳添的父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从宁教练的态度上,他们觉得是真心为孩子好,于是妈妈许诺给苏炳添100元零花钱,把他留在宁教练身边。

从此,苏炳添如开挂般,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飞人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海胜归来,雄鹰返乡,英姿飒爽处,争睹争睹,满城尽说聂英雄。

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的我省枣阳籍航天英雄聂海胜回归故里,出席颁证典礼。两天来,英杰所到之处,万众瞩目,成了街巷啧啧夸赞的焦点人物,又掀起一阵“聂旋风”!

有一种追逐总是让人翘首,有一种标杆总是让人仰望,有一种楷模总是让人致敬,有一种精神总是让人激昂。

这是因为,以聂海胜为代表的优秀荆楚儿女身上的责任、理性、坚毅的光芒,指引着普通人前行的方向,榜样让人找到向上的励志力量,因而显得备加亲切可感。

京剧宗师谭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学子两度用音符打动央视,武钢撑起北京鸟巢,“武汉舰”护航索马里……

为什么这些“传奇”总是让我们津津乐道?并不是名人效应让我们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为自己脸上贴金。

是因为这类“湖北造”的人杰,根植于荆楚的地灵。历历在目的,是他们曾跟我们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历历可数的,是他们从我们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脱颖而延伸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们的伟大,他们的神奇,都所来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没有丝毫“如隔云端”的缥缈。因为“水有源,木有根”,他们成长的经历,是荆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顺着他们走过的路,可以孵出新的希望、复制新的成功。

他们在璀灿之前,也是平凡的,从小草长成大树,从小鸭变成天鹅,是因为付出更多。

聂海胜也好,其他荆楚骄傲也好,总是让我们不知疲倦,常见常新,就是因为身边熟悉的风景有着借鉴的便利,激励着荆楚子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曾跟大家一样生在这块土地长在这块土地,他们能之,后生亦能之!

这就是聂海胜让人欢呼的意义吧。惟楚有才,英杰辈出,愿我楚天,星光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院内,一条500米的路,顾诵芬从60多岁走到了90多岁。

现在的顾老虽已92高龄,但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仍然坚持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

500米,40分钟,顾诵芬始终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记得,从前的自己经过这条路时,“走路都带风”。

1956年,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

1964年,中国开始自行设计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飞试机跑道的一端,歼-8英姿勃发地停在那里,等待着起飞的命令。上午9点半,试飞员尹玉焕驾驶歼-8飞机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杆爬升,直冲蓝天,飞至3000米上空,做平稳欢快地盘旋,动作矫健而轻盈。“飞行正常”,塔台的话筒里传来尹玉焕的报告。飞机在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平稳地降落在机场上,歼-8首飞成功了!正式宣告终结了中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20__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_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91岁的顾诵芬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顾诵芬谈到这至高荣誉时这样说。

得知顾诵芬先生获此荣誉后,许多新一代的航空人对顾诵芬讲出深情祝愿。“顾总是沈阳所的第二任总设计师,为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开创性贡献。”沈阳所总设计师孙智孝说。“顾院士是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在他的带领下,沈阳所一代代航空人不负众望,注重创新,信念无比坚定,力量无比强劲。”沈阳所副所长左林玄说。“从老一辈的设计师身上,我看到了勤奋、钻研、严谨、忍辱负重、勇于担当的品质,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他舍小家,为大家,远离名利,为了国家和民族做出个人最大的牺牲。”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说。

顾诵芬的办公室在二楼东侧。一套木桌椅、两个旧沙发是这件屋子仅有的活动空间,剩下全被各式书籍和资料填满。在这片“书的海洋”里,顾诵芬仍然能记得每一本书的位置,记起每一本书的内容,其中不乏有他主编的丛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刘伯明家中兄妹6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改变命运,唯有苦读。高中时刘伯明就读的学校,距离家有9公里。他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走读。

黑龙江的冬天格外长也特别冷,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骑车非常困难,刘伯明经常是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艰难求学路,成了他的训练场,磨砺了他顽强的性格。

1985年3月,空军到刘伯明就读的依安县一中招飞。全县仅刘伯明入选。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空军某训练基地,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13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凡是动脑筋的事刘伯明都爱“掺和”。进入航天员队伍后,刘伯明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个刁钻的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并获得了“小诸葛”的绰号。

在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没被选入任务梯队的刘伯明,为了弥补差距,把进入航天员大队以来所有的专业书籍都找出来,进行复习回顾、系统梳理,写下了六七十万字的心得体会,为后续飞行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0__年,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的刘伯明,再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代表祖国出征太空,光荣的背后一定是汗水浇灌的‘长征路’。”刘伯明说,“只有认真总结提高,更加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早日圆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