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思考题(合集20篇)

浏览

6876

范文

748

物理实验报告《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物理实验报告《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质量m=密度p×体积v

将物体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

然后将物体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

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

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

通过v=m/p

计算得出全部体积。

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

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

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溶于水的物体 用与物体不相溶的液体测量

不下沉的物体 用密度比物理小的液体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赖凯涛 张志诚 史炜 汤菲菲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全文共 3306 字

+ 加入清单

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赖凯涛 张志诚 史炜 汤菲菲

实验者:赖凯涛  张志诚  史炜 汤菲菲

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者:赖凯涛 实验时间:5月15日

气温:23.0℃ 大气压:100900pa

实验六: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一:目的要求

绘制在p下环已烷-乙醇双液系的气----液平衡图,了解相图和相率的基本概念 掌握测定双组分液系的沸点的方法 掌握用折光率确定二元液体组成的方法 二:仪器 试剂

恒沸点仪

精密温度计

调压变压器

阿贝折光仪

超级恒温水浴

量筒、漏斗

滴管、大烧杯

无水乙醇

环己烷

含环己烷各为10、30、50、70、90、95%(重量百分数)的乙醇溶液。(用棕色试剂瓶盛装)含环己烷各为 0%、20%、40%、60%、80%、100%的标准乙醇溶液。 (用白滴瓶盛装)

三:数据分析

双液系汽-液平衡相图

实验者

张志诚

实验时间

2000/15/5

室温 ℃

23.0

大气压pa

100900

环己烷/乙醇标准溶液

浓度 %

折光率

0

1.3620

10

1.3630

20

1.3635

30

1.3650

40

1.3675

50

1.3730

60

1.3655

70

1.3940

80

1.4210

90

1.4258

100

1.4260

拟合方程式参数

a

6.0e-07

b

6.0e-04

c

1.3601

环己烷 %

0

10

30

50

70

90

95

100

沸点 ℃

77.40

73.20

67.20

64.30

63.70

64.90

79.40

79.80

气相折光率

1.3628

1.3722

1.3938

1.4010

1.4030

1.4195

1.4260

1.4261

液相折光率

1.3616

1.3639

1.3702

1.3819

1.4018

1.422

1.4265

1.4262

气相浓度

4

20

53

64

67

91

100

100

液相浓度

2

6

17

35

65

94

101

100

低恒沸溶液

沸点 ℃

组成 %

64.1

67

四:实验讨论。

在测定沸点时,溶液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将使绘出的相图图形发生什么变化? 答:当溶液出现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会使测沸点偏高,所以绘出的相图图形向上偏移。

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都有随机误差,试导出h的误差传递表达式. 答:由h的定义式 h=u+pv 可得,

→ dh=du+pdv+vdp

→ dh=(?u/?t)v dt+(?u/?v)tdv+pdv+vdp

→ δvhm=(?u/?t)vδt+vδp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本实验的主要来源:给双液体系加热而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并不固定,而且加热的时间长短不十分固定,因此而使测定的折光率产生误差。另外,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并不固定,有时比较靠近电热丝,测得的温度稍微偏高。

top

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者:张志诚 实验时间:5月15日

气温:23.0℃ 大气压:100900pa

实验六: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一:目的要求

绘制在p下环已烷-乙醇双液系的气----液平衡图,了解相图和相率的基本概念 掌握测定双组分液系的沸点的方法 掌握用折光率确定二元液体组成的方法 二:仪器 试剂

恒沸点仪

精密温度计

调压变压器

阿贝折光仪

超级恒温水浴

量筒、漏斗

滴管、大烧杯

无水乙醇

环己烷

含环己烷各为10、30、50、70、90、95%(重量百分数)的乙醇溶液。(用棕色试剂瓶盛装)含环己烷各为 0%、20%、40%、60%、80%、100%的标准乙醇溶液。 (用白滴瓶盛装)

双液系汽-液平衡相图

实验者

张志诚

实验时间

2000/15/5

室温 ℃

23.0

大气压pa

100900

环己烷/乙醇标准溶液

浓度 %

折光率

0

1.3620

10

1.3630

20

1.3635

30

1.3650

40

1.3675

50

1.3730

60

1.3655

70

1.3940

80

1.4210

90

1.4258

100

1.4260

拟合方程式参数

a

6.0e-07

b

6.0e-04

c

1.3601

环己烷 %

0

10

30

50

70

90

95

100

沸点 ℃

77.40

73.20

67.20

64.30

63.70

64.90

79.40

79.80

气相折光率

1.3628

1.3722

1.3938

1.4010

1.4030

1.4195

1.4260

1.4261

液相折光率

1.3616

1.3639

1.3702

1.3819

1.4018

1.422

1.4265

1.4262

气相浓度

4

20

53

64

67

91

100

100

液相浓度

2

6

17

35

65

94

101

100

低恒沸溶液

沸点 ℃

组成 %

64.1

67

实验讨论。

在测定沸点时,溶液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将使绘出的相图图形发生变化? 答:当溶液出现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会使测沸点偏高,所以绘出的相图图形向上偏移。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本实验的主要来源是在于,给双液体系加热而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并不固定,而是视加热的时间长短而定 因此而使测定的折光率产生误差。

三,被测体系的选择 本实验所选体系,沸点范围较为合适。由相图可知,该体系与乌拉尔定律比较存在严重偏差。作为有最小值得相图,该体系有一定的典型义意。但相图的液相较为平坦,再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整个相图精确绘出。

四,沸点测定仪 仪器的设计必须方便与沸点和气液两相组成的测定。蒸汽冷凝部分的设计是关键之一。若收集冷凝液的凹形半球容积过大,在客观上即造成溶液得分馏;而过小则回因取太少而给测定带来一定困难。连接冷凝和圆底烧瓶之间的连接管过短或位置过低,沸腾的液体就有可能溅入小球内;相反,则易导致沸点较高的组分先被冷凝下来,这样一来,气相样品组成将有偏差。在华工实验中,可用罗斯平衡釜测的平衡、测得温度及气液相组成数据,效果较好。

五,组成测定 可用相对密度或其他方法测定,但折光率的测定快速简单,特别是需要样品少,但为了减少误差,通常重复测定三次。当样品的折光率随组分变化率较小,此法测量误差较大。

六,为什么工业上常生产95%酒精?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是否可能获得无水酒精?

答:因为种种原因在此条件下,蒸馏所得产物只能得95%的酒精。不可能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获得无水酒精,95%酒精还含有5%的水,它是一个沸点为的共沸物,在沸点时蒸出的仍是同样比例的组分,所以利用分馏法不能除去5%的水。工业上无水乙醇的制法是先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苯,再进行蒸馏。

top

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者: 史炜 汤菲菲 实验时间: 2000/5/17

气温: 24.2 ℃ 大气压: 100.80 kpa

二组分固-液相图的绘制

目的要求 用热分析法测绘铅-锡二元金属相图,了解固-液相图的基本特点 学会热电偶的制作,标定和测温技术 掌握自动平衡记录仪的使用方法

仪器与试剂 自动平衡记录仪,热电偶,电炉,泥三角 ,坩锅钳,纯sn、含sn为20%、40%、60%、和80%的snpb合金以及纯pb(坩锅上的记号分别为1、2、3、4、5、6)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双液系汽-液平衡相图

实验者

史炜

汤菲菲

实验时间

5月17日

室温 ℃

24.2

大气压pa

100800

环己烷/乙醇标准溶液

浓度 %

折光率

0

1.3619

10

1.3631

20

1.3637

30

1.3658

40

1.3680

50

1.3725

60

1.3850

70

1.3940

80

1.4192

90

1.4255

100

1.3620

拟合方程式参数

a

6.0e-07

b

6.0e-04

c

1.3601

环己烷 %

0

10

30

50

70

90

95

100

沸点 ℃

77.40

72.30

67.20

64.40

63.70

63.80

79.00

79.80

气相折光率

1.3623

1.3792

1.3900

1.3996

1.4035

1.4204

1.4224

1.4252

液相折光率

1.363

1.365

1.369

1.369

1.402

1.4241

1.4255

1.4252

气相浓度

4

31

48

62

68

92

95

99

液相浓度

5

8

15

15

66

97

99

99

4 实验讨论。

在测定沸点时,溶液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将使绘出的相图图形发生变化? 答:当溶液出现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会使测沸点偏高,所以绘出的相图图形向上偏移。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本实验的主要来源是在于,给双液体系加热而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并不固定,而是视加热的时间长短而定 因此而使测定的折光率产生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化学震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化学震荡实验报告

化学振荡操作说明

1. 根据需处理工件选用合适的磨料,投入研磨机,视工件的实际情况大小 配好药剂PM600,并对工件进行清洗直至排水口流出清水为止。 2. 当排出之清水量至一根尾指粗细时,即关闭排水阀投入水及PM600比例 1:1,调高研磨频率进行研磨。

3. 当工件变灰白色时,对工件进行检测。如工件表面情况不甚理想(纹路过 深)对工件进行清洗,投入第二次PM600研磨工件至端面柱面光泽一至,无白雾雾及麻点黑斑的感觉。

4.研磨工件至理想效果后,对工件进行彻底清洗。投入抛光剂及防锈剂进行抛光处理30min,抛光速度视工件大小及机台大小而定。

备注:1.选用磨料之原则:不堵塞工件及不扩孔为原则。

2.工件端面刀痕过深时,退至车床组做端面研磨处理。

3.加入PM600切削一段时间后,若发现石头翻转过慢时或是石头过黏时,对研磨机内加入适量的水润滑 。

4.大锅处理量为200~250kg,小锅处理量为50~80kg。工件越长处理料越少。

5.每48hr打黄油一次,设备间隔使用每72hr打黄油一次。

化学振荡一般安全規定

一、噪音作业安全守则

(一)噪音作业劳工必需戴用听力防护具。

(二)过量噪音曝露会造成重听,听力损失永远无法治疗。

(三)听力防护具如耳罩、耳塞等在噪音未达鼓膜前予以减低噪音量。

(四)噪音工作区内戴用耳罩或耳塞以仍能听到警报信号为原则。 (五)戴用听力防护具建议

1.公司医务人员将指导如何戴用听力防护具。

2.适应戴用听力防护具,由短时间戴用而至整个工作日戴用,建议戴用时间表如下

3.若第五天以后戴用听力防护具仍觉得不舒服,找公司医务人员协助。

4.听力防护具若有损坏、变形、硬化时送安全卫生单位更换。

5.听力防护具若遗失时,应即至安全卫生单位领取戴用。

6.耳塞每日至少用肥皂水清洁一次。 (附)记住下列事项:

(一)最佳听力防护具系适合您戴用它。

(二)正确的戴用听力防护具可达良好保护的目的,小的漏泄将破坏防护具保护其有效

性。

(三)说话咀嚼东西等会使耳塞松动,必须随时戴好。

(四)耳塞保持清洁,不会发生皮肤刺激或其它反应。。

二、化学作业安全守则:

(一)工作安排注意事项:

工作人员必须依照指示及标准操作法工作,不得擅自改变工作方法。

2. 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面具、手套、雨靴及围兜等防护器具。

3. 各种酸、易燃物及其它化学品,必须分别摆放,加以明显标示防止误取用。所有的容器必须为标准或指定使用的容器。

4. 盛装化学品的容器,如有破裂应立即清出,移送安全地点,妥善处理。

5. 防护手套使用前,必须检查,检查方法如下:将手套内充气,捏紧入口,往前压使膨胀若膨胀后又萎缩或有漏气现象,即表示该手套已破裂。

6. 破裂或已腐蚀不堪的手套及使用二天以上的手套不得再使用。

7. 手套等防护具,使用后必须用清水冲洗。

8. 不得将酸类与易燃物互混或倾注于同一排出道。

9. 工作中不得嬉戏,更不得以化学品做与工作无关的试验或其它使用。

10.废酸、废弃易燃物应予适当的处理,不得随意排弃,以免危险。

11.化学品应贮放于规定地方,走道及任何通道,不得贮放化学品。

12.工作场所,应设紧急淋浴器,并应能随时提供大量的水,以应付紧急情况的冲洗。

13.随时注意安全设施及保护衣物的安全程度须要时,应更新防护具物、设施,不得误。

14.工作间不可将工作物投掷于槽内,以免酸碱泼溅于外或面部衣物。

15.酸液应置于完全不与其它物冲击处。

16.倾倒酸液时,须将酸瓶置于特制架上。

17.如有工作物不慎坠入酸液中时,须用挂钩取出。

(二)搬运:

1〃为防止搬运时化学物质的泄露,搬运前应先将盛装容器的旋盖拧紧,并穿着不浸透性防护围巾或围裙、面罩或眼罩、口罩、手套及防酸胶鞋。

2.在搬运化学物质地区 ,应把地面清理平坦干净,注意防止滑溜。

3.搬运化学物质应严防容器的碰撞、倾倒、滑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4.使用手推车搬运化学物质时,先检查车辆状况,且不得倒拉或跑步。

5.不幸被酸液灼伤要迅速以大量清水冲洗,并作紧急救护,必要时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检查。

(三)异常事故的处理:

1. 停止作业,立即通知作业主管。 2. 确认异常事故的原因及种类。

3. 决定处理因素:依异常事故的大小、作业主管及人员采取的措施。

①修护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检修工作。 ②由作业主管及人员自行调整异常状况。

③在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时,应即疏散作业人员。

(四)急救:

1. 最重要者应迅速洗除化学物,并迅速的将伤者移离污染场所。

2. 与皮肤接触迅速以大量的水冲去。与皮肤的触面积太广时应脱去衣服,并维持至少十五分钟以上的冲洗。

3. 与眼睛接触,即使少量进入眼睛也应以大量水冲洗十五分钟以上。可使用洗眼器,从水管流出的温和水流,或清洁容器倒出均可。在冲洗十五分钟后疼痛仍存在,冲洗仍应再延长十五分钟。伤者最好急送眼科。

4. 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实验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101 字

+ 加入清单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题目:“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关于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开发,在国内外曾有专家学者进行过探索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成效。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的关注乃至名扬全球。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育改革,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慧潜能。xx年广西教科所老所长梁全进研究员提出了优势智能概念及理论与应用的构想,并于xx年在《基础教育研究》发表了《试论发展优势智力与创新课堂教学》,该文章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与优势智能理论在学校开展了自治区级立项课题《“微笑教学”实验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关于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理论与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研究成果,至今未见报导。为此,本课题旨在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的开发进行研究,希望找到行之有效的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方法和途径,让特殊家庭学生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智能,获得更加有益的发展。

a 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它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呢?简而言之,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的长处,

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较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产生了较多的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分居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我国自1995年以来,离婚对数突破100万,离婚率突破10%。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同时拥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滋味,其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影响了孩子正常健康成长。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b 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特殊家庭学生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有着特殊性,如何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多元智能,多元智能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是均衡发展的,而是有强势、中势、弱势不同程度的,如何开发和强化优势智能、改善和转化弱势智能,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本课题负责人提出了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构想,认为:人的优势智能发挥程度与环境有关,是随着环境而改变的,良好的“情商”,是优势智能形成的关键因素;因为,情感智力决定着智力发挥的程度,情感智力发挥得好的人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优势智能”,研究和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有效实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因材施教开辟有效途径,使特殊家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开发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人人成才。

c 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群体中,特殊家庭学生往往言寡语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些孩子也跟其他学生一样盼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压抑之中,他们的性格常处于内向状态,他们惧怕交往,但渴望交往,而实际上得不到正常交往,为此,处于经常的苦恼之中,失落离群感和心理压抑感阻滞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如果能够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让他认识和找准了自己的优势智力(潜能或倾向)并积极实践和发展,他的个性潜能便会极大地得到释放(开发),并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强化,从而成为优势智力。一个人的事业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优势智力,还要有情感智力和心灵智力,优势智力、情感智力和心灵智力的有机结合或融洽,才能形成优势智能。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这一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思想、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为指导,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思想,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出发,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开发他们的情感优势智能开展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我们力求能够通过这项研究,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创设情境,多角度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在发展特殊家庭学生多元智能同时开发情感优势智能,使其优势智能得到强化,弱势智能得到改善和转化,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能协调和谐发展,为他们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主要内容

1、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2、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类别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3、特殊家庭学生的优势智能的调查分析。

4、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方法与途径。

5、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教学方式。

四、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教育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

五、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教育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与教学方式”的整合模式。

六、 预期实验成果

各班级活动计划、经验论文、教育随笔、优秀教育活动案例等有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等

七、 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xx年年6月至10月)开展研究人员培训,制订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xx年年11月至XX年12月)落实措施,开展课题探索研究,初步完成探索“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阶段:(XX年1月至XX年7月)研究、完善、总结阶段。进一步完善“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与教学方式”等研究内容,总结实施效果和实践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出版“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成果集。

八、保障条件

1、有一支曾经参与研究过“微笑教学实验研究”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有良好的研究环境。

2、我校正在进行“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探索”广西省级a类课题的研究,这给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

3、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即从xx年年6月起至XX年7月止。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负责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及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撰写阶段性及终期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协助撰写实验研究方案,并承担具体研究工作及实验数据、资料集累,协助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研究并整理试验阶段性成果等。

课题组人员名单:

组 长: 陆 婵

副组长:范世荣 徐超强

组 员:梁志容 杨新裕 李金凤 徐健铜 黄春华

周永兰 蒋信贞 李 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353 字

+ 加入清单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

一、前言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 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 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 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 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 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 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 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 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 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 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 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 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 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 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 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 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参考文献

注1、《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一书中讲到碱性铁镍蓄电池的内容。

1979年北京第2版,统一书号:15045 总2031-有514湖南省邮电管理局《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编写组,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 刘武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噪音实验报告模板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噪音实验报告模板

篇一:建筑物理环境噪声测量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学生学号:

所属院部:

(理工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xx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环境噪声测量实验 实验学时: 4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 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噪声测量的方法,对噪声的大小有一个主观的认识

(2)学会使用声级计;

(3)分析噪声的大小与来源,得知建筑是否符合规定。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HS5633型声级计

三、实验过程

(1)测点的选择:建筑物外1m处,高1.2m;

(2)检查声级计的电池电力并采用校准器对其进行校准;

(3)测量应在无风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m/s以下进行。大风时应停止测量;

(4)记录声级计读数值,保持声级计在L档,每隔5秒读一个数值,共记录200个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原理:将记录的200个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第20个数值就是L10,L10反映交通噪声的峰值;第100个数值就是L50,第180个数值就是L90,L90反映背景噪声值。等效声级反映了在测量的时间内声能的平均分布情况。计算公式:Leq=L50+d/60其中d=L10-L90 测量得出数据(单位:db):

依据测量的的数据得出:

L10(在10%时最大噪音峰值)=58.9db L50(在200个数据中最大平均值)=52.4 db L90(背景噪声)=47.5

Leq(等效声级)=52.59 (Leq=L50+d/60d=L10-L90)

分析:对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校园1类的昼间等效声级 Leq

篇二:噪声测量实验报告

一、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交通工具、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各种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数量急剧增加,以工业和交通噪声为主的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甚至形成了公害,它严重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安宁,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众所周知,高校的宿舍是大学生在校内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和研究。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校园噪声,声级也越来越高。

二、实验目的与原理

噪声级为30~40分贝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由于休息不足,疲劳不能消除,正常生理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造成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事故;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学生公寓是学生在校园的一个家,是学生平时休息的场所,所以需要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但是,同学们常常会抱怨宿舍不够安静,外界太吵闹,墙体隔音效果不好等等。为了降低宿舍内噪声,减少噪声的干扰和危害,保证同学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了解宿舍的噪声污染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们小组选择了湖南大学德智公寓进行了噪声测量实验,明确其中的噪声污染源,从而提出适当的措施,以便减少噪声。 通过噪声测量,能让我们良好地掌握噪声计的使用方法和测量环境噪声技术。

三、实验仪器

噪声计(声压计)

四、实验方案

1.分别测量宿舍大门口和进门大厅,得出外维护结构对室外噪声的隔声强度。简单判断食堂噪声,进门刷卡报警声等的影响程度。

2.选择1—7楼同一竖直方向上的走廊两端和走廊中间段,分别测量其噪声,得出室外噪声在不同距离上的衰减程度。

3.测量宿舍楼东南西北侧声压大小。

4.选取几个特定地点测量声压大小。

5.选择一间寝室,测量其在开门和不开门情况下的声压大小。

6.选择一间寝室,测量其附近有施工和无施工时声压大小。

7.选择一间寝室,测量当产生一些生活噪声(风扇)时声压大小。

8.宿舍内人员主观声感受的调查。

五、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1、 测量5栋1—7楼同一竖直方向上的走廊两端和走廊中间段

5栋宿舍楼内走廊测得数据按楼层从低层一楼到五楼,总体趋势是声压逐渐降低,原因是从一楼到五楼逐渐远离宿舍一楼外噪声声源,受楼内其他杂声影响也较小,所以声压逐渐降低的变化较为稳定。每一层走廊中间测得的声压,较走廊靠近楼外两端测得的小,是由于远离楼栋外侧噪声声源的造成的。六楼、七楼的声压突然升高,六楼是由于在五楼至六楼夹层部分有一个“中国移动”的电机产生了很大的噪音,七楼是由于楼道中部部分宿舍门开着有人员走动、谈话交流造成声压升高。

2、测量6栋走廊一侧声压

6栋宿舍楼内走廊测得数据按楼层从低层到高层,总体趋势并不是声压逐渐降低。经过观察发现,在3层走廊一侧,有一台洗衣机在工作,所以第三层的声压会比其他楼层高。在6层,由于学校在安装空调,有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所以才会有该结果。

3、测量宿舍一楼东西南北侧

宿舍楼东西侧声压较南北侧高,发现是由于西有食堂,食堂工作时间风机炉子等运转的噪声;东近篮球场,篮球场有人在打球造成。

4、测量几个特定地点(单位:dB)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学化学创新实验报告模板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化学创新实验报告模板

这次参加创新实验,让我受益匪浅。回想起过去一年里参加创新实验的过程, 从开始的找老师寻找课题到撰写项目申请书,到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咨询相关老师学长,确定实施方案与寻找创新点到撰写项目任务书; 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步骤;整个实验过程使我学到了很多我所感兴趣的、与专业有关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实验进度很慢,而且好多失败。通过询问指导老师、咨询技术员,查阅相关资料和组员们的思考讨论,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实验最重要的是细心和耐心不怕失败的决心。最后我们采用单一循环法调整实验中配方的组成,设计出跟自己原料相符的配方,最后取得了预期成果。

能力培养方面

首先是创新思维的整体提升,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陌生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不仅仅是学习难度的提升,更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大二上学期接触水性木器漆,刚开始对这方面一窍不通,学习难度很大,很多知识对于我们的眼界都是很难想象的,有时候更是一脸茫然的,陌生带给我们恐惧与畏怯,但同时带给我们惊奇与渴望。这期间让我在创新思维上有了提升。

其次在合作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创新实验内容较多,历时较长,仅靠一个人的努力很难获得成功。从项目开始到结尾,每个人都时刻在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学习心得,工作的分担以及相互的交流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最后在创新实践方面,最深的体会就是首先要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其次善于勤于思考,主动动手动脑。创新实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验,不是只要按着老师讲的步骤做就行了。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思考。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时候除了寻找帮助,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思考。通过思考与改进,使实验产品更加完善。

素质提高方面

通过这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不仅在学习实践方面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成熟稳重。创新实验极大地磨砺了我的耐心与细心,也让我学会了坚持与不怕失败的精神,我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有所提升,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与此同时,它也提高了扩展思维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在实践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希望以后还能更多地参加类似的活动,充实我的大学生活。

过去一年的实验过程使我学到了很多我所感兴趣的、与专业有关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此外创新实验极大地磨砺了我的耐心与细心。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实验一直失败。通过询问指导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和我们的积极思考

讨论,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实验最重要的是细心和耐心不怕失败的决心。最后我们采用单一循环法调整实验中配方的组成,设计出跟自己原料相符的配方,最后取得了预期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实验二小教学工作简要汇报_汇报材料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2028 字

+ 加入清单

实验二小教学工作简要汇报

高天流云

XX年5月

根据一中XX年工作要点和武校长讲话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开学初制定了本学期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及运行表。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抓常规。作到周小结月总结,各项工作和活动井然有序,效果显著。下面我就把开学两个多月落实推进教学工作计划情况简要的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计划,强化常规管理。

强化常规管理 ,在 “严”、“细”、“深”、“实”。四个字上下功夫。“严”即要严之有理,严之有爱,严之有法,严之有导。“细”即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深”即要深入思考,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深化提高。“实”即真心实意抓教学,脚踏实地抓常规。用心用情办教育,走进教师心灵,走进学生心灵。不摆花架子,常规管理落到时处。

1、开好三个会。

⑴召开了全校的教学工作会议。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大庆一中XX年工作要点”,通报了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明确了本学期的工作思路,号召全校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立足本职岗位,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用创新的理念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开展“创新人物”及“名师”评选活动中成长,在赛课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

⑵ 召开了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会议。

为了加强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结合二小实际对教研组长进行了培训, 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协调、凝聚、引导、带头作用。发扬团对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充分发挥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⑶召开了毕业班工作会议。

对全体毕业班教师提出四点要求:(1)工作着力点聚焦在课堂教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工作要形成合力,打整体仗。(3)要用心用情感染学生,给学生创造乐学会学的愉快氛围(4)注意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动态。

2、坚持常规检查。3月2日、4月2日、5月4日由教学校长和教导处有关人员对全校43位任课教师的教案、读书笔记、听课笔记及全校学生作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对存在的个性问题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共性问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点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指明努力方向。给教师搭建了交流与借鉴的平台。在教案检查过程中反映了以下特点: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书写规范,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预设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过程,教学反馈认真,“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此外还对全校五个年级,语、数、外三个学科千余本作业进行了抽查。发现有以下特点:同年级的作业类别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统一。批阅方式:低年级采用激励性标志,中高年级采用激励性语言 。其次通过常规月查周检和深入课堂听课,查看对学困生是否有所关注。在检查中发现好的教案、读书笔记、优秀作业进行通报表扬并展览,差的通报批评和个别谈话,提出改进意见,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与年终奖挂钩。

3、深入课堂听课。 开学第一天起学校领导就深入到各学科课堂听课。采用的方式:(1)组内听切磋课;(2)骨干教师推门课;(3)中年教师准备课;(4)青年教师跟踪课;(5)相关学科整合课(6)外出学习汇报课。即时听课,即时反馈。做到备课研讨与上课尝试相结合,自我反思与领导交流相结合,个别沟通与大会点评相结合。共同探讨,共同分享,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精雕细琢”、“务实创新”。课前细琢磨、课上精指导、课下多反思。开学到现在抓教学的领导累计听课60余节。

4、创新集体备课 。做到“两个遵循”,“三个吃透”,“三个做好”,“两个了解”, “ 两个明确”, “发挥三个效应”, “两个争做”“ 强化三性”。即:遵循常规教学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吃透新教材,吃透教参;做好资源优化组合,做好课前问题预测,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技能水平;明确编者意图,明确设计理念。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辐射效应,发挥高级教师的示范效应,发挥老教师的带头效应;争做学习型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强化“ 实效性、可行性、灵活性”。集体备课形式创新。集中备与自主备相结合。主抓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坚持每周分别深入一个教研组与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其他组由组长牵头自主备课,教导处进行监督检查。以点带面,抓教学的领导依次循环,每月深入四个教研组参与备课全过程。力求做到“六方面的引导”。即引导教师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引导教师研究教与学的方式,引导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教师运用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引导教师对教材的优化重构,引导教师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捕捉创新的切入点,捕捉创新的契机等。使教师设计出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特点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从而展示教师的个性教学风格。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伴互助,共同成长。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主要进行以下四方面操作:一是从上课看集体备课;二是把讨论引入备课之中;三是建立可持续性备课理念,即反思性备课。四是变备课写教案为写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实现备课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348 字

+ 加入清单

仪器

弗兰克-赫兹管(简称F-H管)、加热炉、温控装置、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微机X-Y记录仪。

F-H管是特别的充汞四极管,它由阴极、第一栅极、第二栅极及板极组成。为了使F-H管内保持一定的汞蒸气饱和蒸气压,实验时要把F-H管置于控温加热炉内。加热炉的温度由控温装置设定和控制。炉温高时,F-H管内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平均自由程较小,电子碰撞汞原子的概率高,一个电子在两次与汞原子碰撞的间隔内不会因栅极加速电压作用而积累较高的能量。温度低时,管内汞蒸气压较低,平均自由程较大,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间隔内有可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受高能量的电子轰击,就可能引起汞原子电离,使管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辉光放电会降低管子的使用寿命,实验中要注意防止。

F-H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H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直流1V~5V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直流0~5V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直流0~15V连续可调。

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90V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H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数记录仪测量。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H管的板流,其测量范围为10^-8A、10^-7A、10^-6A三挡。

微机X-Y记录仪是基于微机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仪器。供自动慢扫描测量时,数据采集、图像显示及结果分析用。

原理

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Em和En分别代表原子的两个定态的能量,则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由以下关系决定:

hv=|Em-En|(1)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也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来实现。本实验即让电子在真空中与汞蒸气原子相碰撞。设汞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就是E2-E1。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具有能量eU,若eU小于E2-E1这份能量,则电子与汞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能量转移。当电子的能量eU≥E2-E1时,电子与汞原子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将从电子的能量中吸收相当于E2-E1的那一份,使自己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多余的部分仍留给电子。设使电子具有E2-E1能量所需加速电场的电位差为U0,则

eu0=E2-E1(2)

式中:U0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是本实验要测的物理量。

实验方法是,在充汞的F-H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阴极K和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UG2K使电子加速。第一栅极对电子加速起缓冲作用,避免加速电压过高时将阴极损伤。在板极P和G2间加反向拒斥电压UpG2。当电子通过KG2空间,如果具有较大的能量(≥eUpG2)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形成板流,被微电流计pA检测出来。如果电子在KG2空间因与汞原子碰撞,部分能量给了汞原子,使其激发,本身所剩能量太小,以致通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折回,通过电流计pA的电流就将显著减小。实验时,使栅极电压UG2K由零逐渐增加,观测pA表的板流指示,就会得出如图2所示Ip~UG2K关系曲线。它反映了汞原子在KG2空间与电子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当UG2K逐渐增加时,电子在加速过程中能量也逐渐增大,但电压在初升阶段,大部分电子达不到激发汞原子的动能,与汞原子只是发生弹性碰撞,基本上不损失能量,于是穿过栅极到达板极,形成的板流Ip随UG2K的增加而增大,如曲线的oa段。当UG2K接近和达到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时,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汞原子相碰撞,使汞原子获得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碰撞使电子损失了大部分动能,即使穿过栅极,也会因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折回栅极。所以Ip显著减小,如曲线的ab段。当UG2K超过汞原子第一激发电位,电子在到达栅极以前就可能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然后继续获得加速,到达栅极时积累起穿过拒斥电场的能量而到达板极,使电流回升(曲线的bc段)。直到栅压UG2K接近二倍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2U0)时,电子在KG2间又会因两次与汞原子碰撞使自身能量降低到不能克服拒斥电场,使板流第二次下降(曲线的cd段)。同理,凡 (3) 处,Ip都会下跌,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p~UG2K曲线。而相邻两次板流Ip下降所对应的栅极电压之差,就是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

处于第一激发态的汞原子经历极短时间就会返回基态,这时应有相当于eU0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来。由式(2)得

eU0=hν=h·c/λ(4)

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λ为辐射光波的波长。

利用光谱仪从F-H管可以分析出这条波长λ=253.7(nm)的紫外线。

附:几种常见元素的第一激发电势(U0)

元素

钠(Na)

钾(K)

锂(Li)

镁(Mg)

汞(Hg)

氦(He)

氖(Ne)

U0/V

2.12

1.63

1.84

3.2

4.9

21.2

18.6

实验要求

1)测绘F-H管Ip~UG2K曲线,确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1)加热炉加热控温。将温度计棒插入炉顶小孔,温度计棒上有一固定夹用来调节此棒插入炉中的深度,固定夹的位置已调整好,温度计棒插入小孔即可。温度计棒尾端电缆线连接到"传感器"专用插头上,将此传感器插头插入控温仪后面板专用插座上。接通控温电源,调节控温旋钮,设定加热温度(本实验约180℃),让加热炉升温30min,待温控继电器跳变时(指示灯同时跳变)已达到预定的炉温。

(2)测量F-H管的Ip~UG2K曲线。实验仪的整体连接可参考图3,将电源部分的UF调节电位器、扫描电源部分的"手动调节"电位器旋钮旋至最小(逆时针方向)。扫描选择置于"手动"挡。微电流放大器量程可置于10-7A或10-8A挡(对充汞管)。待炉温到达预定温度后,接通两台仪器电源。根据提供的F-H管参考工作电压数据,分别调节好UF、UG1、UG2,预热3~5min。

(a)手动工作方式测量。缓慢调节"手动调节"电位器,增大加速电压,并注意观察微电流放大器出现的峰谷电流信号。加速电压达到50V~60V时约有10个峰出现。在测量过程中,当加速电压加到较大时,若发现电流表突然大幅度量程过载,应立即将加速电压减少到零,然后检查灯丝电压是否偏大,或适当减小灯丝电压(每次减小0.1V~0.2V为宜)再进行一次全过程测量。逐点测量Ip~UG2K的变化关系,然后,取适当比例在毫米方格纸上作出Ip~UG2K曲线。从曲线上确定出Ip的各个峰值和谷值所对应的两组UG2K值,把两组数据分别用逐差法求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的两个值再取平均,并与标准值4.9V比较,求出百分差。若在全过程测量中,电流表指示偏小,可适当加大灯丝电压(每次增大0.1V~0.2V为宜)

(b)自动扫描方式测量。将"手动调节"电位器旋到零,函数记录仪先不通电,调节"自动上限"电位器,设定锯齿波加速电压的上限值。可先将电位器逆时针方向旋到最小,此时输出锯齿波加速电压的上限值约为50V,然后将"扫描选择"开关拨到"自动"位置。当输出锯齿波加速电压时,从电流表观察到峰谷信号。锯齿波扫描电压达到上限值后,会重新回复零,开始一次新的扫描。在数字电压表、电流表上观察到正常的自动扫描及信号后,可采用函数记录仪记录。记录仪的X输入量程可置于5V/cm档,Y输入量程可按电流信号大小来选择,一般可先置于0.1V/cm档。开启记录仪,即可绘出完整的Ip变化曲线。

注意事项

(1)实验装置使用220V交流单相电源,电源进线中的地线要接触良好,以防干扰和确保安全。

(2)函数记录仪的X输入负端不能与Y输入的负端连接,也不能与记录仪的地线(⊥)连接,否则要损坏仪器。

(3)实验过程中若产生电离击穿(即电流表严重过载现象)时,要立即将加速电压减少到零。以免损坏管子。

(4)加热炉外壳温度较高,移动时注意用把手,导线也不要靠在炉壁上,以免灼伤和塑料线软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物理实验报告格式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排水集气法》的化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排水集气法》的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排水集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的不易容于水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①检----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③夹----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点----点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取----将导管从水槽内取出。

⑦灭----熄灭酒精灯。

实验名称:

排空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集气瓶,试管

实验步骤:

把集气瓶口向上放置,然后把通气体的导管放入瓶中,此时还要在瓶口盖上毛玻璃片,当收集满的时候把导管拿去,然后盖好毛玻璃片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实验报告参考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页面属性”对话框中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

2) 在页面文档中单击“”插入鼠标经过图像。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看到页面的背景变成了我们插入的图像,并且要鼠标经过的时候会变成另一个图像,这就是鼠标经过图像的效果。当然这种实验效果很难在实验结果的截图里表现出来。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背景图像的选择,如果背景图像太大不仅会影响网页的打开速度,甚至图像在插入会也会有失真的感觉,因此在插入前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处理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思修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96 字

+ 加入清单

思修实验报告

实践名称:

我与国魂有个约定。

实践内容摘要:

时光荏苒,辛亥革命距今已是百年,为了更好的回顾这百年辛亥,特参加由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的辛亥革命专题展览会。

实践的目的、意义:

目标:为了铭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透过辛亥剖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将百年辛亥与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看得更加真切,然后出发,面向未来。 意义:更好的了解辛亥革命,认清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实践体会:

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有幸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

每一次革命都无法避免血和泪,这是我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第一感觉。 第一次广州起义、自立军起义、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钦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马炮营起义、庚戌新军起义和第二次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这是辛亥革命中我们最熟悉的烈士,而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却又不知道有多少了。脑海里浮现为革命献身的英雄,我能轻浅地体会到灵魂的沉重与孤傲,或许不被世俗有多认可,用生命完整革命,却仍然坚持着。我们会永远记得那样的一群人,奋不顾身地奔向自由,为了我们拥有的幸福时光。我们将会永远地缅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也当为之努力奋斗。

在纪念馆中我看到这样几幅图片,有一家人因为饥饿而选择投河自尽,男人已经死了,只剩下一位老人抱着两个孩子正朝江边走去;还有一副画的是老百姓冻死在路边的场景。看到这些,我才真正了解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要结束这样的惨剧。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在我看来,那个时代的人们身上带着与众不同的血性与热情,一声号起,便是浩浩荡荡。无论是谁,若不是孙中山,自然会有另一个英雄出现。他们肩负起社会的责任,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带给社会新的曙光。在沿海长江沿岸燃烧起了革命的热火,自此星火燎原。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最终也没有完全彻底的取得成功,但是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并没有白费,至少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因此,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辛亥革命的辉煌成果,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成就,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将会永远在于史册,激励国人继续前进,激励国家繁荣富强!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使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更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了辛亥革命,更切身的感受到各位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举世功勋,更有利于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爱国方式,各位革命志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自己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热爱,倾诉着他们当时拳拳的爱国热情,昭示着他们与自己的祖国时刻心连心,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去为自己国家的进步尽自己的力量,激励了我们时刻准备着为自己国家的繁荣进步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光阴荏苒,而各位革命志士的伟大功绩将显得愈加辉煌,也更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新时期青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不断的贡献着、建设着。

实践中的建议与不足:

不足:由于时间所限,未将很有意义的照片拍下来,留以观望,另外没有做好特别详实的笔记。

建议:以后可以把这类活动发展做大,组织同学并留以充分的时间好好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986 字

+ 加入清单

戴维定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验证戴维南定理

2、测定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和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二、 实验原理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对于外电路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形式来代替,理想电压源的电玉等于原一端口的开路电压Uoc,其电阻(又称等效内阻)等于网络中所有独立源置零时的入端等效电阻Req,见图4-1。

图4- 1 图4- 2

1、开路电压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直接测量法。当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Req与电压表的内阻Rv?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开路电压。

方法二:补偿法。其测量电路如图4-2所示,E为高精度的标准电压源,R为标准分压电阻箱,G为高灵敏度的检流计。调节电阻箱的分压比,c、d两端的电压随之改变,当Ucd=Uab时,流过检流计G的电流为零,因此

Uab=Ucd =[R2/(R1+ R2)]E=KE

式中 K= R2/(R1+ R2) 为电阻箱的分压比。根据标准电压E 和分压比Κ就可求得开路电压Uab,因为电路平衡时IG= 0,不消耗电能,所以此法测量精度较高。

2、等效电阻Req的测量方法

对于已知的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其入端等效电Req可以从原网络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实验测出,下面介绍几种测量方法:

方法一:将有源二端网络中的独立源都去掉,在ab端外加一已知电压U,

测量一端口的总电流I总则等效电阻

Req= U/I总

实际的电压源和电流源具有一定的内阻,它并不能与电源本身分开,因此在去掉电源的同时,也把电源的内阻去掉了,无法将电源内阻保留下来,这将影响测量精度,因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电压源内阻较小和电流源内阻较大的情况。

方法二:测量ab端的开路电压Uoc及短路电流Isc则等效电阻

Req= Uoc/Isc

这种方法适用于ab端等效电阻Req较大,而短路电流不超过额定值的情形,否则有损坏电源的危险。

图4 – 3 图 4-4

方法三:两次电压测量法

测量电路如图4-3所示,第一次测量ab端的开路Uoc,第二次在ab端接一已知电阻RL(负载电阻),测量此时a、b端的负载电压U,则a、b端的等效电阻Req为:

Req =[(Uoc/ U)-1]RL

第三种方法克服了第一和第二种方法的缺点和局限性,在实际测量中常被采用。

3、戴维南等效电路法

如果用电压等于开路电压Uoc 的理想电压源与等效电阻RL相串联的电路(称为戴维南等效电路,参见图4-4)来代替原有源二端网络,则它的外特性U=f(I)应与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完全相同。实验原理电路见图4-5b。

图 4 - 5

三、预习内容

在图4-5(a)中设E1=10V,E2=6 V,R1=R2=1 KΩ,根据戴维南定理将AB以左的电路化简为戴维南等效电路。即计算图示虚线部分的开路电压Uoc,等效内阻Req及A、B直接短路时的短路电流Isc之值,填入自拟的表格中。

四、仪器设备

1、电路分析实验箱 一台

2、直流毫安表 一只

3、数字万用表 一台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1、用戴维南定理求支路电流I3,

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等效电阻Req

按图4-5(a)接线,经检查无误后,采用直接测量法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电压表内阻应远大于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Req 。

用两种方法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Req

A、采用原理中介绍的方法二测量:

首先利用上面测得的开路电压Uoc和预习中计算出的Req估算网络的短路电流Isc大小,在Isc之值不超过直流稳压电源电流的额定值和毫安表的最大量限的条件下,可直接测出短路电流,并将此短路电流Isc数据记入表格4- 1中。

B、采用原理中介绍的方法三测量:

接通负载电阻RL,调节电位器R4使RL = 1 KΩ,使毫安表短接,测出此时的负载端电压U并记入表格4 - 1中。

表 4 – 1

取A、B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Req (I3的计算在实验报告中完成)

2、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

调节电位器R4即改变负载电阻RL之值,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测量相应的负载端电压和流过负载的电流,共取五个点将数据记入自拟的表格中。测量时注意,为了避免电表内阻的影响,测量电压U时,应将接在AC间的毫安表短路,测量电流I时,将电压表从A、B端拆除。若采用万用表进行测量,要特别注意换档。

3、测定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将另一路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节到等于实测的开路电压Uoc值,以此作为理想电压源,调节电位器R6,使R5十R6=Req,并保持不变。以此作为等效内阻,将两者串联起来组成戴维南等效电路。按图4-5(b)接线,经检查无误后,重复上述步骤测出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并将数据记入自拟的表格中。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应用戴维南定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R3之路的电流I3,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2、在同一坐标纸上作出两种情况下的外特性曲线,并作适当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物理《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520 字

+ 加入清单

物理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实验仪器】

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

【实验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1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ER方向射出,则入射线LD与出射线ER的夹角 称为偏向角。

图10 三棱镜的折射

由图10中的几何关系,可得偏向角

(3)

因为顶角a满足 ,则

(4)

对于给定的三棱镜来说,角a是固定的, 随 和 而变化。其中 与 、 、 依次相关,因此 实际上是 的函数,偏向角 也就仅随 而变化。在实验中可观察到,当 变化时,偏向角 有一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理论上可以证明,当 时, 具有最小值。显然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相对于三棱镜是对称的,如图11所示。

图11 最小偏向角

若用 表示最小偏向角,将 代入(4)式 得

(5)

(6)

因为 ,所以 ,又因为 ,则

(7)

根据折射定律 得,

(8)

将式(6)、(7)代入式(8)得:

(9)

由式(9)可知,只要测出入射光线的最小偏向角 及三棱镜的顶角 ,即可求出该三棱镜对该波长入射光的折射率n .

【实验内容与步骤】

1.调节分光计

按实验24一1中的要求与步骤调整好分光计。

2.调整平行光管

(1)去掉双面反射镜,打开钠光灯光源。

(2)打开狭缝,松开狭缝锁紧螺丝3。从望远镜中观察,同时前后移动狭缝装置2,直至狭缝成像清晰为止。然后调整狭缝宽度为1毫米左右(用狭缝宽度调节手轮1调节)。

(3)调节平行光管的倾斜度。将狭缝转至水平,调节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节螺丝29,使狭缝像与望远镜分划板的中心横线重合。然后将狭缝转至竖直方向,使之与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竖线重合,并无视差。最后锁紧狭缝装置锁紧螺丝3。此时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并且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重合。至此分光计调整完毕。

3.测三棱镜的折射率

(1)将三棱镜置于载物台上,并使玻璃三棱镜折射面的法线与平行光管轴线夹角约为60度。

(2)观察偏向角的变化。用光源照亮狭缝,根据折射定律判断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远镜内)在此方向观察,可看到几条平行的彩色谱线,然后慢慢转动载物台,同时注意谱线的移动情况,观察偏向角的变化。顺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缓慢转动载物台,使偏向角继续减小,直至看到谱线移至某一位置后将反向移动。这说明偏向角存在一个最小值(逆转点)。谱线移动方向发生逆转时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 用望远镜观察谱线。在细心转动载物台时,使望远镜一直跟踪谱线,并注意观察某一波长谱线的移动情况(各波长谱线的逆转点不同)。在该谱线逆转移动时,拧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调节游标盘微调螺丝26,准确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 测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转动望远镜支架15,使谱线位于分划板的中央,旋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21,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内的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中央竖线对准该谱线中央,从游标1和游标2读出该谱线折射光线的角度 和 。

3 测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棱镜,松开望远镜制动螺丝21,移动望远镜支架15,将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微调望远镜,将狭缝像准确地位于分划板的中央竖直刻度线上,从两游标分别读出入射光线的角度 和 。

4 按 计算最小偏向角 (取绝对值)。

5 重复步骤1~6,可分别测出汞灯光谱中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

6 按式(9)计算出三棱镜对各波长谱线的折射率。计算折射率n的数据表格3。

【数据记录及处理】

表3 测量最小偏向角

钠光波长

次数 游标1 游标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位电压的测定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346 字

+ 加入清单

电位电压测定实验报告范文三篇

篇一:电极电位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理解电极电位的意义及主要影响因素

2. 熟悉甘汞参比电极的性能以及工作原理

3. 知道电化学工作站与计算机的搭配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电极和溶液界面双电层的电位称为绝对电极电位,它直接反应了电极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但绝对电极电位是无法测量的。在实际研究中,测量电极电位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而测量电极电位所用的参考对象的电极称为参考电极,如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该电池的电动势为:

E=φ待测-φ参比

上述电池电动势可以使用高阻抗的电压表或电位差计来计量

在该实验中,采用甘汞电极为研究电极,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为测量电极。在1mol的KCl支持电解质下,分别用10mM摩尔比1:1和1:2的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在常温(27℃)以及45℃下测量,收集数据,可得到相同温度不同浓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相同浓度不同温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用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讨论温度对于电极电势的影响

三. 实验器材

电化学工作站;电解池;甘汞电极;玻碳电极;水浴锅

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和1:2)(支持电解质为1M KCl);

砂纸;去离子水

四. 实验步骤

1.  在玻碳电极上蘸一些去离子水,然后轻轻在细砂纸上打磨至光亮,最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电化学工作站的电极也用砂纸轻轻打磨

2.  在电解池中加入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至其1/2体积,将玻碳电极和甘汞电极插入电解池中并固定好,将两电极与电化学工作站连接好,绿色头的电极连接工作电极,白色头的电极连接参比电极。

3.  点开电化学工作站控制软件,点击 setup—技术(technique)—开路电压—时间,设置记录时间为5min,记录数据时间间隔为0.1s,开始进行数据记录,完成后以txt形式保存实验结果。

4. 将电解池放入45度水浴锅中,再重复一次步骤2和步骤3。

5. 将电解液换成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1:2)后重复一次步骤2至4 6. 实验结束后清洗电极和电解池,关好仪器设备,打扫卫生。

五.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1. 在同一个图中作出相同温度不同浓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

1) 常温(25℃),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和1:2)条件下:

2) 45℃,10mM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和1:2)条件下

2.在同一图中作出相同浓度不同温度测量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

1)10mM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常温(25℃):45℃条件下:

2) 10mM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2,常温(25℃),45℃条件下: 3.应用能斯特方程讨论温度和浓度对开路电位的影响。

分析:在常温下,开路电压随着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的比例的的增加而降低。 上述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为:E=EΘ+ RT/F *ln (Fe3+/Fe2+)

Fe3+:Fe2+的比例由1:1变为1:2,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故电极电势下降,此时EFe()6]3:Fe()6]4=1:2

分析:在铁氰、化钾和亚铁氰、化钾的比例为1:1和1:2的情况下,常温的开路电压都比高温的开路电压要高。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极电势降低。在相同浓度时,

0ln(a[Fe()6]3-/a[Fe()6]4-)由于活度比是负值,所以T越小, 减去的值越

小.此处的开路电压是Fe3+/Fe2+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电极电势的差值。

六,讨论与思考:

1.实验过程,玻碳电极可能吸附有上次实验的杂质等,需用砂纸进行打磨。

2.影响电极电位的原因有电极本身的性质、温度,浓度,PH等。

3.甘汞电极要及时补充饱和KCL

4.接线不得反接,绿色头的电极连接工作电极,白色头的电极连接参比电极。

篇二:电路实验报告

目录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三 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的研究

实验四 受控源研究

实验六 交流串联电路的研究

实验八  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实验九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和电压方法。理解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2.学会电路电位图的测量、绘制方法;

3.掌握使用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说明

在一个确定的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大小视所选的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异,但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即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则是不变的,这一性质称为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据此性质,我们可用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出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及任意两点间的电压。

若以电路中的电位值作纵坐标,电路中各点位置(电阻或电源)作横坐标,将测量到的各点电位在该平面中标出,并把标出点按顺序用直线条相连接,就可得到电路的电位图,每一段直线段即表示该两点电位的变化情况。而且,任意两点的电位变化,即为该两点之间的电压。

在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定,对于不同的参考点,所绘出的电位图形是不同,但其各点电位变化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三.实验设备

1.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

2.恒压源(EEL-I、II、III、IV均含在主控制屏上,可能有两种配置(1)+6V(+5V),+12 V,0~30V可调或(2)双路0~30V可调。)

3.EEL-30组件(含实验电路)或EEL-53组件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图中的电源US1用恒压源中的+6V(+5V)输出端,US2用0~+30V可调电源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12V。

1.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

以图1-1中的A点作为电位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

用电压表的黑笔端插入A点,红笔端分别插入B、C、D、E、F各点进行测量,数据记入表1-1中。 以D点作为电位参考点,重复上述步骤,测得数据记入表1-1中。

图 1-1

2.电路中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

在图1-1中,测量电压UAB:将电压表的红笔端插入A点,黑笔端插入B点,读电压表读数,记入表1-1中。按同样方法测量UBC、UCD、UDE、UEF、及UFA,测量数据记入表1-1中。

五.实验注意事项

1.EEL-30组件中的实验电路供多个实验通用,本次实验没有利用到电流插头和插座。

2.实验电路中使用的电源US2用0~+30V可调电源输出端,应将输出电压调到+12V后,再接入电路中。并防止电源输出端短路。

3.数字直流电压表测量电位时,用黑笔端插入参考电位点,红笔端插入被测各点,若显示正值,则表明该点电位为正(即高于参考电位点);若显示负值,表明该点电位为负(即该点电位低于参考点电位)。 4.用数字直流电压表测量电压时,红笔端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端,黑笔端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负(-)端,若显示正值,则表明电压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若显示负值,表明电压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

六.预习与思考题

1.电位参考点不同,各点电位是否相同?任两点的电压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在一个确定的闭合回路中电位参考点不同,各点的电位也不相同,但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是不变的,这一性质称为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2.在测量电位、电压时,为何数据前会出现±号,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答:电位参考点选定后,各点电位不同, “+”表示该点电位比参考点大,“-”表示该点电位比参考点小;测电压时,“+”“-”表示两点的电位相对大小,由电压电流是否关联决定。

3.什么是电位图形?不同的电位参考点电位图形是否相同?如何利用电位图形求出各点的电位和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

答:以电路中电位值作为纵坐标,电路各点位置作为横坐标,将测得的各点电位在该坐标平面画出,并把这些点用线连接,所得的图形称电位图;不同的电位参考点电位图形是不同的;在电位图中,各点的电位为该点对应的纵坐标,而两点间的电压则为该两点间的纵坐标的差。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电位参考点为A点和D点的两个电位图形。

电位图

电位值

被测点

2.根据电路参数计算出各点电位和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与实验数据相比较,对误差作必要的分析。 答: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电压表的精确度等仪器造成的误差。 3.回答思考题。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3.学习检查,分析电路简单的故障分析能力。

二.原理说明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们分别用来描述结点电流和回路电压,即对电路中的任一结点而言,在设定电流的参考方向下,应有∑I=0,一般流出结点的电流取正号,流入结点的电流取负号;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在设定电压的参考方向下,绕行一周,应有∑U=0,一般电压方向与绕行方向一致的电压取正号,电压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的电压取负号。

在实验前,必须设定电路中所有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其中电阻上的电压方向应与电流方向一致,见图2-1所示。

2.检查,分析电路的简单故障

电路常见的简单故障一般出现在连线或元件部分。连线部分的故障通常有连线接错,接触不良而造成的断路等;元件部分的故障通常有接错元件、元件值错,电源输出数值(电压或电流)错等。

故障检查的方法是用万用表(电压档或电阻档)或电压表在通电或断电状态下检查电路故障。 (1)通电检查法:在接通电源的情况下,用万用表的电压档或电压表,根据电路工作原理,如果电路某两点应该有电压,电压表测不出电压,或某两点不该有电压,而电压表测出了电压,或所测电压值与电路原理不符,则故障必然出现在此两点之间。

(2)电检查法: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根据电路工作原理,如果电路中某两点应该导通而无电阻(或电阻极小),万用表测出开路(或电阻极大),或某两点应该开路(或电阻很大),

而测得的结果为短路(或电阻极小),则故障必然出现在此两点之间。

本实验用电压表按通电检查法检查、分析电路的简单故障。

三.实验设备

1.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 2.恒压源

3.EEL-30组件(含实验电路)或EEL-53组件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图中的电源US1用恒压源中的+6V(+5V)输出端,US2用0~+30V可调电源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12V(以直流数字电压表读数为准)。实验前先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1、I2、I3所示,并熟悉线路结构,掌握各开关的操作使用方法。

图 2-1

1.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

将电流插头的红线端插入数字毫安表的红(正)接线端,电流插头的黑线端插入数字毫安表的黑(负)接线端。

2.测量支路电流

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各电流值。按规定:在节点A,电流表读数为“+”,表示电流流出节点,读数为“-”,表示电流流入节点,然后根据图2-1中的电流参考方向,确定各支路电流的正、负号,并记入表2-1中。

3.测量元件电压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个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将数据记入表2-2中。测量时电压表的红(正)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高电位(正)端,黑(负)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低电位(负)端。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指示值为准。

篇三:实验2-1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位图的绘制

实验2-1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位图的绘制

班级:5班姓名: 张洁  学号:1141000031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万用表的使用。  2. 学会电压源的使用。

3. 用实验方法证明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4. 掌握电路电位图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电路

图2-1-1  测量电位及电压的仿真实验电路

图2-1-2  测量电位及电压的实测实验电路

三、 电位及电压测量数据表

四、 仿真与实测图

图2-1-3  测量电压UDE值和以D为参考点UC电位值的仿真图

图2-1-4  以D为参考点UC电位值实测图

图2-1-5  电压UDE值实测图

五、 根据KCL、KVL列式计算UA和UAB,过程和结果如下:

i1+i2-i3=0i4+i5-i3=0i1=Us1/(R1+R3+R4)=0.013A  i2=Us2/(R2+R3+R5)=0.003A

六、 实验结论

1. 根据实验数据,用EXCEL分别绘制两个不同参考点时的电位图,解释为什么以A和D为参考点的两条电位曲线是平行的,你所测量的两条曲线间平行高度是多少?

答:因为电位会随参考点的改变而改变,电压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平行高度为5.566V。

图2-1-6  分别以A点和D点为参考点的电位图

2. 解释以A和D点为参考点分别测量UAB、UBC、UCD、UDE、UEF和UFA两组数据为什么相同。

答:电压是两个点的电位相减,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

3. 总结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答:电位必须有参考点,而且参考点不同,电位也不,所以电位是相对的;而电压是两个点之间电位的差值,与参考点无关,所以电压是绝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183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内容:

实现哈夫曼编码的生成算法。

二.实验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哈夫曼树的生成算法。

2、熟练掌握哈夫曼编码的方法。

三.问题描述:

已知n个字符在原文中出现的频率,求它们的哈夫曼编码。

1、读入n个字符,以及字符的权值,试建立一棵Huffman树。

2、根据生成的Huffman树,求每个字符的Huffman编码。并对给定的待编码字符序列进行编码,并输出。

四.问题的实现

(1)郝夫曼树的存储表示

typedef struct{

unsigned int weight;

unsigned int parent,lchild,rchild;

}HTNode,*HuffmanTree; //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郝夫曼树

郝夫曼编码的存储表示

typedef char* *HuffmanCode;//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郝夫曼编码

(2)主要的实现思路:

a.首先定义郝夫曼树的存储形式,这里使用了数组

b.用select遍历n个字符,找出权值最小的两个

c.构造郝夫曼树HT,并求出n个字符的郝夫曼编码HC

总结

1.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在调用select这个函数时,想把权值最小的两个结点的序号带回HuffmanCoding,所以把那2个序号设置成了引用。

2.在编程过程中,在什么时候分配内存,什么时候初始化花的时间比较长

3.最后基本上实现后,发现结果仍然存在问题,经过分步调试,发现了特别低级的输入错误。把HT[i].weight=HT[s1].weight+HT[s2].weight;中的s2写成了i

附:

//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郝夫曼树

typedef struct{

int weight; //字符的权值

int parent,lchild,rchild;

}HTNode,*HuffmanTree;

//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郝夫曼编码

typedef char* *HuffmanCode;

//选择n个(这里是k=n)节点中权值最小的两个结点

void Select(HuffmanTree &HT,int k,int &s1,int &s2)

{ int i;

i=1;

while(i

//下面选出权值最小的结点,用s1指向其序号

s1=i;

for(i=1;i

{

if(HT[i].parent==0&&HT[i].weight

}

//下面选出权值次小的结点,用s2指向其序号

for(i=1;i

{

if(HT[i].parent==0&&i!=s1)break;

}

s2=i;

for(i=1;i

{

if(HT[i].parent==0&&i!=s1&&HT[i].weight

}

}

//构造Huffman树,求出n个字符的编码

void HuffmanCoding(HuffmanTree &HT,HuffmanCode &HC,int *w,int n)

{

int m,c,f,s1,s2,i,start;

char *cd;

if(n

m=2*n-1; //n个叶子n-1个结点

HT=(HuffmanTree)malloc((m+1)*sizeof(HTNode)); //0号单元未用,预分配m+1个单元

HuffmanTree p=HT+1;

w++; //w的号单元也没有值,所以从号单元开始

for(i=1;i

{

p->weight=*w;

p->parent=p->rchild=p->lchild=0;

}

for(;i

{

p->weight=p->parent=p->rchild=p->lchild=0;

}

for(i=n+1;i

{

Select(HT,i-1,s1,s2); //选出当前权值最小的

HT[s1].parent=i;

HT[s2].parent=i;

HT[i].lchild=s1;

HT[i].rchild=s2;

HT[i].weight=HT[s1].weight+HT[s2].weight;

}

//从叶子到根逆向求每个字符的郝夫曼编码

HC=(HuffmanCode)malloc((n+1)*sizeof(char*)); //分配n个字符编码的头指针变量

cd=(char*)malloc(n*sizeof(char)); //分配求编码的工作空间

cd[n-1]=0;//编码结束符

for(i=1;i

{

start=n-1; //编码结束符位置

for(c=i,f=HT[i].parent;f!=0;c=f,f=HT[f].parent) //从叶子到根逆向求编码

{

if(HT[f].lchild==c)cd[--start]=0;

else

cd[--start]=1;

}

HC[i]=(char*)malloc((n-start)*sizeof(char)); //为第i个字符编码分配空间

strcpy(HC[i],&cd[start]);//从cd复制编码到HC

}

free(cd); //释放工作空间

}

void main

{ int n,i;

int* w; //记录权值

char* ch; //记录字符

HuffmanTree HT;

HuffmanCode HC;

cout

cin>>n;

w=(int*)malloc((n+1)*sizeof(int)); //记录权值,号单元未用

ch=(char*)malloc((n+1)*sizeof(char));//记录字符,号单元未用

cout

for(i=1;i

{

cout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实验报告参考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591 字

+ 加入清单

【预习重点】

(1)杨氏模量的定义。

(2)利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3)用逐差法和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仪器】

杨氏模量仪(包括砝码组、光杠杆及望远镜-标尺装置)、螺旋测微器、钢卷尺。

【原理】

1)杨氏模量

物体受力产生的形变,去掉外力后能立刻恢复原状的称为弹性形变;因受力过大或受力时间过长,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称为塑性形变。物体受单方向的拉力或压力,产生纵向的伸长和缩短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形变。设一物体长为L,横截面积为S,沿长度方向施力F后,物体伸长(或缩短)了δL。F/S是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称为应力,δL/L是相对变形量,称为应变。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按照胡克(Hooke Robert 1635—1703)定律,物体内部的应力正比于应变,其比值

(5—1)

称为杨氏模量。

实验证明,E与试样的长度L、横截面积S以及施加的外力F的大小无关,而只取决于试样的材料。从微观结构考虑,杨氏模量是一个表征原子间结合力大小的物理参量。 2)用静态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测量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之分。动态法是基于振动的方法,静态法是对试样直接加力,测量形变。动态法测量速度快,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是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静态法原理直观,设备简单。

用静态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是使用如图5—1所示杨氏模量仪。在三角底座上装两根支柱,支柱上端有横梁,中部紧固一个平台,构成一个刚度极好的支架。整个支架受力后变形极小,可以忽略。待测样品是一根粗细均匀的钢丝。钢丝上端用卡头A夹紧并固定在上横梁上,钢丝下端也用一个圆柱形卡头B夹紧并穿过平台C的中心孔,使钢丝自由悬挂。通过调节三角底座螺丝,使整个支架铅直。下卡头在平台C的中心孔内,其周围缝隙均匀而不与孔边摩擦。圆柱形卡头下方的挂钩上挂一个砝码盘,当盘上逐次加上一定质量的砝码后,钢丝就被拉伸。下卡头的上端面相对平台C的下降量,即是钢丝的伸长量δL。钢丝的总长度就是从上卡头的下端面至下卡头的上端面之间的长度。钢丝的伸长量δL是很微小的,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法测量。

3)光杠杆

光杠杆是用放大的方法来测量微小长度(或长度改变量)的一种装置,由平面镜M、水平放置的望远镜T和竖直标尺S组成(图5—1)。平面镜M竖立在一个小三足支架上,O、O′是其前足,K是其后足。K至OO′连线的垂直距离为b(相当于杠杆的短臂),两前足放在杨氏模量仪的平台C的沟槽内,后足尖置于待测钢丝下卡头的上端面上。当待测钢丝受力作用而伸长δL时,后足尖K就随之下降δL,从而平面镜M也随之倾斜一个α角。在与平面镜M相距D处(约1~2m)放置测量望远镜T和竖直标尺S。如果望远镜水平对准竖直的平面镜,并能在望远镜中看到平面镜反射的标尺像,那么从望远镜的十字准线上可读出钢丝伸长前后标尺的读数n0和n1。这样就把微小的长度改变量δL放大成相当可观的变化量δn=n1-n0。从图5—2所示几何关系看,平面镜倾斜α角后,镜面法线OB也随之转动α角,反射线将转动2α角,有

在α很小的条件下tgα≈α;tg2α≈2α

于是得光杠杆放大倍数

(5—2)

在本实验中,D为1m~2m,b约为7cm,放大倍数可达30~60倍。光杠杆可以做得很精细,很灵敏,还可以采用多次反射光路,常在精密仪器中应用。

图5—2 光杠杆原理

4)静态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实验公式

由式(5—2)可得钢丝的伸长量

(5—3)

将式(5—3)以及拉力F=Mg(M为砝码质量),钢丝的截面积S=1/4πd2(d为钢丝直径)代入式(5—1),于是得测量杨氏模量的实验公式

【实验内容】

(1)检查钢丝是否被上下卡头夹紧,然后在圆柱形卡头下面挂钩上挂上砝码盘,将钢丝预紧。

(2)用水准器调节平台C水平,并观察钢丝下卡头在平台C的通孔中的缝隙,使之达到均匀,以不发生摩擦为准。

(3)将光杠杆平面镜放置在平台上,并使前足OO′落在平台沟槽内,后足尖K压在圆柱形卡头上端面上。同时调节光杠杆平面镜M处于铅直位置。

(4)将望远镜一标尺支架移到光杠杆平面镜前,使望远镜光轴与平面镜同高,然后移置离平面镜约1m处。调节支架底脚螺丝,使标尺铅直并调节望远镜方位,使镜筒水平对准平面镜M。

(5)先用肉眼从望远镜外沿镜筒方向看平面镜M中有没有标尺的反射像,必要时可稍稍左右移动支架,直至在镜筒外沿上方看到标尺的反射像。

(6)调节望远镜目镜,使叉丝像清晰,再调节物镜,使标尺成像清晰并消除与叉丝像的视差,如此时的标尺读数与望远镜所在水平面的标尺位置n0相差较大,需略微转动平面镜M的倾角,使准线对准n0,记下这一读数。

(7)逐次增加砝码(每个0.36kg),记录从望远镜中观察到的各相应的标尺读数ni′(共7个砝码)。然后再逐次移去所加的砝码,也记下相应的标尺读数ni″。将对应于同一Fi值的ni″和ni′求平均,记为ni(加、减砝码时动作要轻,不要使砝码盘摆动和上下振动)。 (8)用钢卷尺测量平面镜M到标尺S之间的垂直距离D和待测钢丝的原长L。从平台上取

下平面镜支架,放在纸上轻轻压出前后足尖的痕迹,然后用细铅笔作两前足点OO′的连线及K到OO′边线的垂线,测出此垂线的长度b。

(9)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钢丝不同位置的直径,测6次。

【数据处理】

(1)设计数据表格,正确记录原始测量数据。

(2)用逐差法计算δn。

(3)根据实验情况确定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

(4)计算出杨氏模量E,用误差传递关系计算E的不确定度,并正确表达出实验结果。 (5)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式(5—4)可改写成

率k中求出E值。

,用坐标纸作出n~M关系图,并从其斜.

【思考题】

(1)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的大小反映了材料的什么性质?若某种钢材的杨氏模量E=2.0×1011Nm-2,有人说“这种钢材每平方米截面能承受2.0×1011N拉力”,这样说对吗?

(2)在用静态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的实验中,由于受力伸长过程缓慢,因而是在等温条件下进行的。而在动态法(例如音频振动法)测量时,由于拉伸、恢复、压缩、再拉伸的过程进行得极快,试样与周围环境来不及进行热交换,所以是在绝热条件下进行的。一般静态法比动态法测得的杨氏模量约低2%,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3)光杠杆的放大倍数取决于2D/b,一般讲增加D或减小b可提高光杠杆放大倍数,这样做有没有限度?怎样考虑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长的烦恼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成长烦恼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成长与烦恼相互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成长”与“烦恼”的相互关系,了解“烦恼”成因及其性质,观察研究“烦恼”融合在“成长”体内后对各条件刺激下的反应、变化,求寻将吸收“烦恼”后的“成长”还原的方法。

实验材料;“成长”三株,“束缚”、“自卑”、“懒惰”、“孤单”溶液各一瓶,各一管,另备正催化剂“困难挫折”,试管3根。

实验步骤:

1、将3株“成长”放入阴暗处一昼夜,消耗其叶片内的能量“动力”。

2、将“成长”放在通风阴凉处,标号。将试管洗净杀菌,加入等量的纯净水,标号

3、将“束缚”、“自卑”等量加入“1号”试管中;

将“勇气”、“信心’’加入2号试管;

3号试管中加入“懒惰”、“孤单”试剂。加入催化剂“困难挫折”。

4、沉淀10分钟后,观察试管内溶液变化。

据观察发现1号试管溶液呈黑灰色,透明度低,有杂质,并有异味。初将1、3号试剂定为所求“烦恼“

3号试管内变为淡黄褐色,有轻微杂质,透明度一般。

而2号试管中呈淡紫色,气味芬芳,清亮透澈。

5、按编号将试剂注入相应植株内,放在阳光20分钟。发现1号植株“成长”叶片边缘逐渐焦黄,茎出现白色圆点;2号生机勃勃,绿叶昂扬;3号“成长”叶脉发黄并有逐渐向外扩散的趋势,茎软,易倒伏。

6、再次为3株“成长”注入“奋斗”,2天后可发现“成长”迅速恢复正常,有快速生长之势。

实验小结:成长烦恼+奋斗+信心、勇气+动力=快乐成长

成长+自卑+懒惰+束缚、孤单+颓废=烦恼成长

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敢于正视现实,有勇气和信息,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方向和动力,并加以奋斗,成长之花必定会绽放灿烂笑靥,散发诱人馨香!

试验时间:20xx年12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植物生长区域测定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49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生长区域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体内N、P、K测定的意义和方法

2. 掌握如何测定植物体中N、P、K的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

植物体主要由C、H、O、N、P、K、Ca、Mg、S、Fe等十几种元素组成,除此以外还包括Ca、Zn、Mn、B、Mo,但需要量较少。

在通常条件下,植物利用太阳光能,从空气中获得C,从水中获得氢和氧,而N、P、K等元素则是来源土壤肥力。在栽培过程中,能够知道植物的需要和土壤内N、P、K变动的情况,对考虑施肥措施是有帮助的,因此测定土壤及植物体内的N、P、K是很重要的。

硝态N测定:硝态N是硝酸的阴离子(NO3-),它是强氧化剂,所以鉴定N-离子几乎都用氧化反应,用二苯胺(C6H5)2NH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在NO3-存在时二苯胺被硝酸氧化而显蓝色。

有效P和无机P测定:P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酸铵,然后以氧化亚锡作为还原剂时,使磷钼酸铵还原为“磷钼兰”(低价钼化合物混合物)溶液呈兰色。此法能测土壤有效P,过磷酸钙中有效P和植物体内的无机磷。

速效K的测定:四苯硼钠〔NaB(C6H5)4〕与钾离子生成白色沉淀为四苯硼酸钾〔KB(C6H5)4〕

【实验材料和试剂】

在完全培养液、缺乏N、P、K、Fe的营养液中培养四周的玉米苗。

硝态氮试剂、磷试剂Ⅰ、磷试剂Ⅱ、K试剂、标准溶液1、5、10、20、40ppm。

【实验方法】

1. 植物组织浸提液制备

将植物剪成小块,称取1g,迅速倒入已沸腾的蒸馏水(约10ml)烧杯中,用毛细玻璃棒经常搅动,小火煮十分钟,煮液倒入10ml容量瓶中,另加少量蒸馏水,继续小火煮植物材料5分钟,浸提液倒入上述容量瓶内,再以少量蒸馏水洗植物材料,使最后容量为10ml。

植物组织在计算含量时要乘以10,因每克鲜组织稀释了10倍。

2. 硝态N测定

在白瓷板的凹内分别滴入1、5、10、20、40ppm的混合标准液1滴,然后将待测液(植物浸提液)分别滴入其他凹内,最后每个凹内各加5滴二苯胺硫酸溶液,用毛细玻璃棒搅匀,3-5分钟,观察标准液与待测液蓝色变化,待测液的蓝色近似于某标准液的蓝色,就是待测液的硝态N含量。

3. 有效P和无机P测定

在白瓷板的凹内,分别滴入1、5、10、20、40ppm混合标准液和待测液各5滴,然后加入钼酸铵硫酸溶液1滴,用毛细玻璃棒搅匀后,加入氧化亚锡甘油溶液1滴,搅匀,比较标准液和待测液的蓝色,求出待测液的有效P的含量(ppm),蓝色愈深,有效磷含量愈高。

4. 速效K测定

在透明凹玻璃的凹内,分别滴入1、5、10、20、40ppm混合标准液和待测液1滴,然后加四苯硼钠溶液1滴,十分钟后在阳光下比较标准液与待测液的白色混浊,找出相应的钾含量。

【实验结果】

(在制备浸提液时每克植物鲜组织稀释了10倍,所以在计算含量时要乘以10)

【实验结果分析】

1. 缺氮条件下培养的玉米苗生长缓慢,但叶绿素含量并未显著降低,但硝态氮含量明显少,说明大部分氮以有机态存在,而同时磷元素的含量非常低,说明氮元素影响磷的吸收,这可能是因为植物生长时,高氮素水平下的根系需要更多的NAD(P)H和ATP参与氮的代谢,从而增强磷的吸收,反之则减少磷的吸收,同时植物根系过低的代谢水平影响了钾离子的吸收。

2. 缺磷条件下培养的玉米苗磷含量相当低。是因为植株缺磷时,根保留其所吸收的大部分磷,地上部分发育所需的磷主要靠茎叶中磷的再利用,营养器官中的无机态磷含量明显下降。又因为缺磷时,作为抗逆机制,光合产物运到根系的比例增加,根部呼吸作用增强,吸收的其它的元素反而多,植株长势也好。

3. 缺钾情况下,磷含量降低,首先多种酶的活性取决于细胞质内钾离子的浓度,稳定的钾离子含量是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保证,更重要的是,钾的吸收可以使氢离子泵出,导致根外PH值降低并建立质子驱动力,同时使磷酸根载体质子化,促进磷的吸收,但钾元素不足,就影响了磷元素的吸收。

4. 缺铁情况下,磷的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一种抗逆机制,因为无机磷的存在会进一步降低铁的有效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088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目的:本实验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用VC等高级语言编写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基本算法程序,来巩固和掌握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编程了解图像处理软件的实现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以及应用图像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

(1) Raw格式到BMP格式的转换:

Raw格式:Raw格式文件是按照数字图像组成的二维矩阵,将像素按行列号顺序存储在文件中。这种文件只含有图像像素数据,不含有信息头,因此,在读图像时,需要根据文件大小,计算图像所包含的行列号,或者需要事先知道图像大小(矩阵大小)。RAW文件按图像上行到下行、左列到右列顺序存储。

BMP格式:BMP文件数据区按图像上下行到上行、左列列到右列顺序存储到数据区。BMP文件由文件头、信息头、颜色表、数据区四个部分组成。

做Raw格式文件到BMP格式文件的转化,先要为BMP格式文件申请四部分的内存:文件头,位图信息头,颜色表,图象数据,然后根据输入值以及Raw文件信息,BMP格式文件信息计算出这几部分的值,赋给他们,写到BMP文件中去。

(2) 灰度图象的线性拉伸:

灰度变化是点运算,将原图象的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改成线性变化之后的灰度即可。

灰度的线性变换就是指图像的中所有点的灰度按照线性灰度变换函数进行变换。灰度变换方程如下:

该方程为线性方程。式中参数 为输入图像的像素的灰度值,参数 为输出图像的

灰度值。

设原图象的灰度范围为[a,b],变化之后的范围为[a’,b’],则:

fA=(b’-a’)/(b-a)

fB=-(b’-a’)/(b-a)*a+a’

如果算出来的值大于255,则让它等于255,小于0则让其等于0。

(3) 局部处理(3*3高通滤波,3*3低通滤波):

局部处理在处理某一像素时,利用与该像素相邻的一组像素,经过某种变换得到处理后图像中某一点的像素值。目标像素的邻域一般是由像素组成的二维矩阵,该矩阵的大小为奇数,目标像素位于该矩阵的中央,即目标像素就是区域的中心像素。经过处理后,目标像素的值为经过特定算法计算后所得的结果。

实际上都是利用卷积来实现的,卷积往往用一个矩阵表示,将矩阵的中心对齐某个像素,矩阵中的值乘到相应的像素中去,然后将所有乘积加起来就得到中心像素的灰度值。边界像素不做处理,仍为原来的灰度值。求出的像素灰度值若超过[0~255],则向离其最近的属于该范围的像素值靠拢。

3*3低通滤波的算子见表1。

3*3高通滤波的算子见表2。

表格 1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表格 2

-1

-1

-1

-1

9

-1

-1

-1

-1

(4) 图象几何处理(图象平移,图象缩放):

对于图像平移来说,若平移量是(tx,ty),像素在原图像中的坐标为(x0,y0),则变化后的坐标为(x1,y1),x1=x0+tx,y1=y0+ty。平移只需改变像素的灰度值,不必改变位图信息头和调色板内容。

对于图像缩放,假设放大因子为ratio,缩放的变换矩阵为:

图像信息头中新图像的宽度和高度都变为原来宽度和高度分别与水平垂直比例的乘积,图像大小变为新宽度(变为4的整数倍)与新高度的乘积。

(5) 灰度图象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也属于局部处理的一种,将窗口中的各个像素排序之后排序,取中值赋给模板中心的像素,所以窗口中个数一般是基数。

我用的中值滤波窗口是十字丝的9个数的窗口。

(6) 灰度图象边缘检测:

边缘检测有三种算子:Roberts,Prewit,Sobel。三种算子都是做一阶差分的,通过算子算出各个像素的梯度值,将水平梯度的绝对值和垂直梯度的绝对值相加,若此梯度值大于某个阈值,则将其灰度值赋为255,否则赋为0。

(7) 图象旋转:

图像旋转一般是以图像中心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利用图像的四个角点求出图像旋转后的大小。

先计算以图像中心为原点坐标系下原图像四个角点的坐标值,按照旋转矩阵计算其旋转之后的坐标值,根据四个角点的新坐标值计算出最大宽度和高度作为新图像的宽度和高度值,按照计算值修改位图信息头,申请一块新内存,存储旋转后图像的灰度值。

旋转矩阵如下:

同样要求各个像素在原图像中的坐标,先将新图像的坐标系平移到图像中心,做逆时针旋转,然后再平移到屏幕左上角,然后将原图像对应坐标的值赋给新图像。

(8) 图象二值化:

判断分析法:假定图像的灰度区间为[0,L-1],则选择一阈值T 将图像的像素分为两组。

为最大值所对应的T,就是所求判断分析法的分割阈值。

搜寻到阈值之后,灰度值小于阈值的像素赋0,其他的赋1,修改文件信息头,调色板,申请新内存。

(9) 图象直方图:

统计各灰度值出现的频数,以及像素的总个数,用频数除以总个数作为频率,以灰度值作为横坐标,频率作为纵坐标绘图。

三、实验过程和步骤

首先要建立一个基于MFC的多文档工程,将视图基类改为滚动视图,以自己的学号命名。

我用的是书上给的CDib类,类里面有获取BMP宽度,高度的函数,有指向位图信息头的指针,指向图象数据的指针,因此我在文档类(Doc类)里定义了一个CDib类的对象,打开以及保存文件的时候利用这个对象去调用CDib里读取与存储文件的函数,并且可以利用这个对象的两个指针对打开的图象进行各种操作。

1.Raw格式到BMP格式的转换:

首先建立一个RawToBMP的对话框,在上面加上四个编辑框(一个输入打开文件的路径一个输入保存文件的路径,另两个),两个按钮,以及默认的确认,取消按钮。利用类向导插入此对话框类,并且为前两个编辑框定义CString的两个变量,用来存储打开与保存文件的路径。同时为两个浏览按钮添加消息响应函数,在消息函数里创建CFileDialog对象,利用此对象的函数将两个路径值赋给前两个编辑框的成员变量。再为OK键添加消息响应函数,分别定义BMP格式文件前三部分数据变量,计算出各变量的值,并且利用一个CFile对象获取Raw图象的数据,利用另一个CFile对象将数据存储到所输入的路径的文件中去,CFile对象的Read函数会自动创建一个文件。

然后在菜单上新建一个菜单,为菜单添加消息响应函数,在其消息响应函数里创建RowToBMP对话框。这样点击菜单后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按确定键之后就可以读取Raw文件并且存储BMP文件,完成整个消息循环。

2.灰度图象的线性拉伸:

创建一个对话框来输入变化后的灰度值,为对话框的两个编辑框定义成员变量,在文档类中添加处理函数,按照对话框输入值计算出fA与fB,做一个循环,将0到255的灰度值,计算出拉伸后的灰度值(超限情况特殊处理),存放在下标为此值的一个数组中,然后利用文档类的中定义的CDib类的成员变量m_DIB,获得当前打开的图像指

向图像数据部分的指针m_DIB.m_pBits,在数组中查出每个像素变化后的灰度值,并将此值赋给指针m_pBits指向的内存。刷新视图。

然后在菜单中加上线性拉伸的菜单,为该菜单的ID添加消息响应函数,在该函数中创建对话框,并调用文档类线性拉伸的函数,将对话框的两个成员变量传给此函数。

3.局部处理:

在文档类里添加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的成员函数,在函数中使用m_DIB对象中指向图像数据部分的指针m_pBits,首先申请一个新内存,将原来图像的灰度值存储起来,然后定义9个BYTE类型的指针,利用双重嵌套循环,在循环中每次用这9个指针指向复制图像对应模板中的9个数,然后按照模板中的数值计算出中心像素的灰度值,判断是否超过范围,如果超过范围则做相应的处理,否则将此值直接赋给m_pBits中对应的中心像素。循环之后刷新视图。

添加局部处理的菜单,为菜单设置消息响应函数,在菜单消息响应函数中调用文档类的函数,完成对m_DIB的处理。

4.图像几何变换:

建立平移对话框,定义两个成员变量,分别存储输入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在文档类里添加平移函数,申请一块新内存复制原图像的信息,在函数中将

外层循环变量i视为纵坐标,内层循环变量j视为横坐标,通过双重循环,对每个像素,求出其在原图像中的坐标(i0,j0),将复制图像中的对应(i0,j0)的像素灰度值赋给m_DIB.m_pBits指针中的图像。如果在原图像中找不到该像素,置为背景色。刷新视图。

在菜单中添加图像平移菜单,并为该菜单添加消息响应函数,在此函数中创建平移对话框,调用文档类的平移函数,将对话框的成员变量传入该函数。

建立缩放对话框类,为此类定义两个成员变量,存储输入的水平缩放因子和垂直缩放因子。

再在文档类中添加缩放函数,利用m_DIB.m_pBMI(指向位图信息头的指针),修改位图信息头中的宽度,高度,图像大小。计算出新图像的大小,申请一块新内存存储新图像,同平移函数一样,计算出每个像素在原图像中的坐标,i0=i/PRatio,j0=j/VRatio,PRatio与VRatio分别为水平缩放因子和垂直缩放因子。将原图像中对应坐标的灰度值赋给新内存,然后将m_DIB.m_pBits(指向图像数据的指针)指向新内存,刷新视图。

5.中值滤波:

在文档类中添加两个成员函数。一个用来把传入的指针里的内容排序,一个用来做中值滤波。也要申请一块新内存来复制原图像的信息,双重嵌套循环,边界像素不处理,对每个像素,使用一个大小为9个字节的数组来存放复制图像窗口中各像素值,然后将数组首地址传入排序的函数中,将中间的值赋给当前图像窗口中心的像素。排序函数我用的是快速排序法。

在菜单中添加中值滤波菜单项,为其添加消息响应函数,调用文档类的中值滤波函数。

6.边缘检测:

在文档类中定义三个函数,分别为Roberts,Prewit,Sobel算子处理函数,处理时,先申请新内存复制原来图像信息,边界像素不作处理,对每个像素值,求出其在复制图像中的梯度,判断,若梯度值大于150(这个是我自己定的),则将灰度值赋为255,否则置零。

菜单中添加边缘检测菜单,置属性为Pop—up,添加三个下一级菜单,分别为Roberts,Prewit,Sobel,各个菜单的消息响应函数中调用文档类中各自的处理函数。

7.图像旋转:

创建一个对话框输入旋转角度,在文档类中添加成员函数。

先将角度化为弧度值。

计算原图像四个角点的坐标,以及新图像四个角点的坐标。

根据新图像四个角点的坐标,取对角线上两个点横坐标差值较大值作为宽度,纵坐标差值较大值作为高度。

根据计算出来的高度和宽度修改文件信息头,并且申请内存存储新图像。

计算每点的像素在原来图像中的坐标从而获取其灰度值,写入新内存。

将m_DIB.m_pBits指向该新内存。刷新视图。

添加图像旋转菜单,在菜单响应函数中创建对话框,调用文档类中旋转函数,将对话框中获取的角度传给旋转函数。

8.图像二值化:

在文档类添加一个成员函数,根据传人的图像和阈值返回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比值。

再添加一个成员函数,进行二值化。

在函数中:

计算新BMP文件的大小,申请一块新内存,存储新的整个BMP文件的信息,将位图信息头中biBitCount置为1,调色板数组只有两个两个元素,下标为0的三个灰度值都为0,下标为1的三个灰度值为255。

从最大灰度值到最小灰度值之间搜寻上述函数返回值最大的值,作为阈值。

对每个像素,若其原来灰度值小于阈值,赋1,否则赋0。

将m_DIB,m_pBits指向新内存的图像数据部分,m_DIB.m_pBMI指向位图信息头。

9.图像直方图:

为文档类添加一个int型指针成员变量m_pGray,在构造函数中将该指针赋空,在文档类中定义了一个函数,统计各个灰度值出现的频数,申请一个内存,存储在这个内存中,并将m_pGray指向它。

创建一个画直方图的对话框,添加Picture控件,在控件里调用文档类成员变量,画直方图。添加一个滚动条,用来确定阈值,为滚动条添加消息响应函数,按照滚动条的值进行二值化。

在菜单中添加直方图菜单,添加消息响应函数,在响应函数中创建直方图对话框对象。

最后,因为我开始做工程的时候没有把菜单设计好,做得有点乱,所以,我又在View里添加WM_CONTEXTMENU消息响应函数,在函数体内用CMenu类来实现弹出菜单。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Raw格式到BMP格式的转换:效果见图1。

图表 1

老师说在转化的时候后面用一个循环会降低效率,但是实际上只要宽度是4的整数倍,后面的循环就不会做了。所以这个算法效率我觉得还行吧。

(2)线性变化:输入线性变化范围10~20,效果见图2。

图表 2

用了线性查找表之后,这个算法的效率应该会高很多,但是我的算法里是线性表从0~255都有变化之后的值,实际上,如果图片的灰度范围小一些的话,做了很多无用的计算,而且前面已经搜寻过原图像的最大最小灰度值了,所以线性表的生成循环可以只从最小灰度做到最大灰度。另外,我设计的算法里,如果最大值和最小值输反了的话,程序会自动交换他们的值,做这个可能就会多算一些东西了。

(3)低通滤波:效果见图3。

图表 3

取的是8邻域内的平均值,效果不是很好。

高通滤波:效果见图4。

图表 4

基本上我觉得边缘还是有突出了吧。

中值滤波:效果见图5。

图表 5

这个中值滤波的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排序所以要调用其他函数,我用了快速排序,而且用的是9个数的十字丝窗口,所以速度要比25个数的窗口快一些。平滑的效果出来还可以。

(4)边缘检测:

Roberts算子:效果见图6。

图表 6

Prewit算子:效果见图7。

图表 7

Sobel算子:效果见图8。

图表 8

由于Prewit算子和Sobel算子都用了8个数去做,所以效果要好一些,相比之下,Sobel算子对这幅图又要效果好些,应该是对4邻域赋予了更大权的缘故。但是后两种算法计算量也要大一些。

(5)图像平移:效果见图9。

图表 9

这个图像平移量比较大,所以被裁切的也显得不真实了。主要是因为我的图像大小和坐标都没有变化,所以只在原来的图像坐标范围内显示平移后的图像,实际上,我既可以改变图像的大小,并且为了节省计算,可以让循环变量i和j从一个新的值开始做计算,前面的全都赋背景色。

图像缩放:水平比例0.4,垂直比例0.5,效果见图10。

图表 10

在此基础上旋转:效果见图11。

图表 11

这几种算法主要的计算量都在for循环内,所以要想优化算法的话,必须简化循环里的计算。不过我的想法差不多跟书上的差不多,还没有什么优化。也许,这种优化的算法需要看很多别人做的好程序才能慢慢自己学会吧。

(6)二值化(判断分析法):效果见图12。

图表 12

实际上,我用直方图看的最佳阈值应该在100多左右,而我做的程序阈值好像偏小一些,所以效果不太好,我计算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时候调用了一个函数专门求阈值,可能这里的计算还是有一点问题。而且在我的函数里,要256次调用这个函数,又因为计算机是按字节处理数据的,因此写图像数据的时候要用每8个写到一个数组中,然后通过计算得到字节类型的值,这些都使得我的算法效率比较低,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如果使用位运算会快一些,但是前面的问题还没有想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7)直方图:效果见图13。

这个图像255的像素太多,如果我没算错的话,量化应该不是很好吧。

图表 13

五、实验总结与体会

这次实验学到最大的东西,是自己总算有MFC编程的概念了,虽然自己VC++考试的分数还不错,但是里面的很多东西,不通过自己的编程时绝对不能真正理解。比如说封装性,这次用CDib的方便,很好地利用了类的封装性。另外,比如MFC是基于消息响应机制的,这就决定了,要利用鼠标或者菜单响应函数去实现功能,而用c语言编写程序的时候,完全是按主函数的线程来的。

另外,我也学会了调试的真正含义。以前都只知道那几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调试的真正目的,是根据自己的算法来检验程序计算的各个值是否符合,从而可以很快速方便地查到自己的错误。

自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实际上,在现在来说,用MSDN也不是很难的事了,我们不应该被英文打到,而且现在,随着对一些专有名词熟悉了之后,看MSDN也容易一些了,万一不懂的函数,也可以利用网络查到很多函数功能用法的解释。

刚开始的时候做的是位图的读取和显示,实在是不知从哪里做起,所以就照着实验书上敲了前面的部分,但是慢慢地也看懂了代码的意思。所以后来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的了,但是算法还是基本上和书上差不多。不过自己编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部分没有注意到,比如说,强制数据类型转换,我自己编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结果出了很多错,有些事由于函数调用引起的,有些是由于不等号两边数据的匹配问题,还有的是由于指针的移动,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实验书上程序为什么那么多强制类型转换,虽然书上很多东西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对于我这种刚开始学会编程的人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的。

如老师所说,算法的效率是很重要的。要提高算法的效率,一个是要简化计算(不得不说,这需要数学基础),另外一个就是要避免许多重复的计算。在参考书上的程序里,很多时候,为了避免这种重复的计算(在循环中表现尤其明显),会把某些数当常数算出来,只要后来加上这个常数就可以,这样,效率高很多。

另外,对许多出错的情况,我的程序里也没有做好。比如,如果打开的不是8位图像,我的程序不会提示错误,正常结束,而可能做错,所以,这也是我应该向别人程序学习的地方。

最后一个,自己菜单的布局也是很乱的。要从一开始就布局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