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外婆的道歉信ppt课件推荐20篇

浏览

2927

范文

1000

篇1:幼儿园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主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重要的节日,为了让幼儿度过一个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张泽幼儿园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针,以“礼仪教育”为活动宗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品质。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庆祝“六一”活动,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使家长在参观和参与幼儿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幼儿教育的观念,从中使自己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所启发;通过向家长、社会展示幼儿的“六一”活动,进一步塑造本园的良好形象。

三、活动主题及口号:

主题:庆缤纷“六一” 展幼儿风采 享成长快乐

口号:“我能行,我努力,我真棒!”

四、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5月20日8:00园领导验收幼儿园节目;5月26日9:00幼儿园内节目彩排;5月28日17:00,教师为小朋友化装,18:30节目正式演出。

2、活动地点:农工商超市门前。

3、参与人员:全园幼儿、家长、教师。

4、总策划:张园长、吴园长

5、安全工作:各班班主任

6、主持人:教师主持,幼儿主持。

五、活动流程:

1、园长及领导代表讲话。

2、幼儿文艺汇演。

六、活动准备:

1、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班级环境及全园周围环境(张贴宣传标语“我能行,我努力,我真棒!”)。

2、以班为单位作好参加活动的准备

(1)排练歌表演节目(四月中旬选定节目,五月十一日检查服装、道具、配乐准备并在各班教室试排,五月二十六日全园彩排);

(2)注意收集制作小品道具的废旧物品(纸盒及其它相应材料)

(3)各班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邀请家长参与文艺演出,并安排时间家长彩排。

3、幼儿园准备活动奖品和礼品。

4、利用板报向教师、家长发出倡议和向每个幼儿的家长发出倡议书,引起家长的重视,争取全体教师和家长对此次庆祝活动的配合与支持。

七、活动方案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庆祝大会

1、入场18:30以前完成(各班按指定位置坐好,主持人开场白)

2、园长讲话和领导发言

(二)幼儿文艺汇演。

本次“六一”儿童节活动以“幼儿文体节目表演”、“礼仪小品”、 “超级变变变” 、“教师和家长助兴表演”等多种形式组成。

1、文体节目表演

(1)目的: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带给大家愉快地节日体验;培养幼儿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2)要求:选材符合幼儿水平的体裁;表演活泼、大方;服装设计符合剧情需要;根据剧情的需要配有一定的背景和表演用的道具;讲述、配乐录音良好。

2、礼仪小品

(1)目的:通过小品,培养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同时影响周边的人们。

(2)要求:选材具有典型性,能揭露或揭示当前幼儿的礼貌习惯;根据剧情需要配有一定的背景和表演用的道具;做好讲述录音准备。

3、超级变变变

(1)目的:通过幼儿的表演带给大家一些。

(2)要求:选材要有愉悦氛围的感染力;道具选择适当,幼儿表现大方,音乐清晰。

4、教师和家长助兴表演

(1)目的:教师和家长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幼儿良好的形象影响;为幼儿的.节日增添色彩;加强幼儿、家长、教师三方的沟通、联系、配合。

(2)要求:表演活泼、大方; 根据表演的需要配有一定的背景和表演用的道具;自己准备好需要的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交通安全班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班会,全文共 959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车祸对少年儿童的危害,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造福工程”是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制订本计划: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1、成立学校交通安全领导小组

成立由中心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各处室负责人、各学点校长为成员的交通安全领导小组。

2、成立“少年交通督导队”各班有一名交通宣传员。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1、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由中心校交通安全领导小组与各校点、各班级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

2、各班级安全责任人与学生家长签订“学生交通安全责任书”。规范学生日常上学、放学、骑车、乘车、停放车等有关交通行为习惯。

3、建立交通安全联系卡制度。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日常交通行为的监督记录,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交通行为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4、建立交通督查奖惩制度。

(1)对一学年违章3次以上的学生,取消其学年的评优评先资格。

(2)一学年中班级学生有10%以上违章,取消该班级评选先进或文明班级的资格,同时取消该班主任评选校级以上优秀班主任资格,并不得拿该项奖金,若连续二年受惩,该班主任不得提干、晋升、入党。

(3)中心校下辖的各学点,若有5%的学生交通违章率,取消该校“交通安全先进学校”的评选资格。

三、全面宣传,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1、每学年至少二次请交通执法人员到校进行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2、每月至少安排一节课时讲授交通安全常识,要求100%的学生达到交通安全“四会”。(即会安全走路、安全骑车、会安全乘车、会按规定停车)。遇到交通事故懂得拨打“122”报警电话,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材料、有测试。

3、各校每月至少出一期交通安全专刊,各班每学期至少出二期交通安全班刊。

4、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坚持每日的“一日一法规”教育,本学年则重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5、坚持培养“路队”行为习惯,按街、巷统一列队行走,并有队旗或班牌领队。

6、结合家长学校,强化学生法定监督人的责任意识,加强对自己子女进行社会公德和有关法律法规教育,避免违法违纪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开学第一课的教案设计开学第一课活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根据这学期的形势,我们将制定新的计划。围绕幼儿园发展,我们将展开各项工作。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xx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和谐幼儿园,以《幼儿园工作规章》和《幼儿园指导纲要》精神引导保教工作,切实改变观念,适应改革的需要,合力建设好七一七幼儿园,从而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围绕幼儿园的主题,努力改善办园条件,提高教职工的思想、业务水平,加强新教师的基本功的训练,多开展说课研讨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保教质量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1、努力完成洪山教委布置的各项工作

2、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关心青年教师,及时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3、总结出上学期的不足,改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本园特色

4、培养主人翁意识,做到“人在岗,心不离岗;尽心尽力,力争做到家长满意,自己满意,同事满意。

三、以教研促进教师成长,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研组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探讨课程,学会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做好新教师园本培训工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传、帮、带活动,促进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四、切实做好卫生保健,后勤工作及园所安全工作,确保师幼身体健康。

1、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做到时时处处讲安全。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处理和制止,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希望我们的生活老师不断探讨和改进常规工作中的幼儿护理,以及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2、各班根据秋冬季的特点,积极做好幼儿园的流行病的预防和隔离工作。

3、严格执行清洁打扫制度:餐具、玩具、用具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

4、财会人员要做好收费、报表、统计、结算等工作,合理安排经费以及伙食费的使用,确保幼儿园财务的规范及正常运作。

5、仓库保管要管理好幼儿园的各种资料、物品、设施、粮食,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保教提供良好的服务。

6、提高伙房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幼儿饮食质量,厨房人员要定期体检,严格按制度、规定、程序、加工、烹调食物,科学安排食谱。

7、进一步改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适当购置幼儿玩具及教具。

五、各月份工作安排:

8月份:

1、全园做好各种计划:园务、教研、班级、专题

2、开学前准备工作:班级卫生、凉晒被褥、安全、班级人员及物质的调换登记管理工作

9月份:

1、迎接新生入园,做好稳定工作

2、本园开展新教材研讨活动,参加教委15号新教材研讨培训

3、检查生活老师工作流程,确保保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10月份:

1、加强秋季卫生保健、保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儿一日环节护理及指导

2、举办秋季运动会

11月份:

1、加强户外活动:注意衣服管理、午睡管理、及时做到给幼儿擦汗、更衣等

2、进行语言、英语教育教学观摩与分析

12月份:

1、检查安全执行情况

2、做好学期结束工作:清点物资、整理档案,做好评估分析以及各种工作总结

元月24日放寒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主题班会实施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班会,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5.4班

活动目标:

让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有初步了解和认识;掌握一些培养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主动注重心理健康的积极性;确立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达到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过程:

健康两个字很简单,我们都会写也都认识,但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标志是什么呢?”如果你知道请举手。--------学生回答------------------大家说得很好。我这里有一个参考答案,请大家看一下。

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健康的?

2.那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的呢?说说你的看法,也可以举例子。

3.试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成功者的心理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大家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总结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

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

6.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包含两层意思:

1.无心理疾病

2.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下面是我们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疾病

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疾病——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侵犯行为、说脏话、逃学、偷窃、说谎、厌学、敏感多疑、依赖、报复、享受、性心理异常、自卑、__经症、精神_

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这些心理疾病呢?最健康心里状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个小故事

案例1:据说在推销员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地说:“这些人都习惯打赤脚,怎么能买我们皮鞋呢!于是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鞋穿,看来皮鞋市场大的很呀”。于是想方设法,向非洲人推销自己的皮鞋,最后发了大财,这就是心态导致的天壤之别。

请问同学们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思考片刻)。

案例2:拿破仑.希尔曾经讲过一个令人醒悟的故事:赛尔玛陪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中的陆军基地里,丈夫经常外出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奇热无比,又没有人和她聊天,周围都是不懂英语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她很难过地写信对父母说:“一心想回家去……”她的父亲给她回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两行字,但这两行字却永远留在她的心中,并改变了她的生活,这两行字是什么呢?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从此,赛尔玛决定在沙漠中找到自己的星星,她观看沙漠的日落,寻找到几万年前留下的海螺壳,她和当地人交朋友,互送礼物,她研究沙漠中的植物、动物,又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把原来认为最恶劣的环境,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并出版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她从自己的牢房中望去,终于望到了自己的星星。

是什么让她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呢?

案例3:龙哈迪是美国历最伟大教练之一,在皮尔博士所写的一本小说《热忱——它能为你做什么?》一文中这样叙述:

龙哈迪在达绿湾的时候,他面对着一支屡遭败绩而失去战斗力的球队,他站在他们面前,静静地看着他们,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他以沉默但很有力量的声音说:各位,我就要有一支伟大的球队了,我们要战无不胜,听到了没有!你们要学习防守,你们要学习奔跑,你们要学习拦截,你们要进攻,你们要胜过同你们对抗的球队,听到了没有?

如何做到呢?他继续说:你们要相信我,你们要热衷我的方法,一切的秘诀都在这里(他敲着自己的印堂),从此以后,我要你们只想这件事,你们的家庭,你们的宗教和达绿湾包装者队,要按这个次序让热忱充满你人全身。

队员们全都从椅子上站立了起来,并记下了自己的感觉,觉得自己热血沸腾,雄心万丈,那一年他们打赢了七十场球,成为区冠军、全国冠军、世界冠军。

一个球队的根本转变,不只是球员的辛苦学习、技巧和对运动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有了热忱才造成了这种不同的结果,我想对同学们讲,每一个伟大的人都产生于平凡,我也想让你们记住三件事:你的责任、你的使命、你的追求,同学们,你们听到了没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渴望。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让我们手拉手去迎接明天的到来,去拥抱美好的未来。下面我们一起齐唱班歌《同一首歌》。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地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的笑脸都彼此铭刻。/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星光撒满了所有的童年。/风雨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阳光像渗透所有的语言。/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送。/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同一首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4040 字

+ 加入清单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 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巩固驳论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标题的含义】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读准字音】

崇拜(chóng) 伤痕(hén) 中伤(zhòng)

塑像(sù) 遁词(dùn) 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 自暴自弃(qì) 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懒惰 lǎn duò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 :离开。

【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 、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文章题为《创造宣 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层次划分】

6.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3):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发出创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 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课堂小结】

创造宣言

驳— 举例 —立

环境太平凡 (石头——不朽的塑像) 时时

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正气歌》) 处处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音乐家) 人人

太无能了 (慧能——传黄梅教义)

走投无路 (玄奘——取得佛经) 创造

【写法探究】

1.有破有立,既摆出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选 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选出不单调”的主 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品味语言】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运用排比,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 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 ,繁殖创造之森林。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 成就的取得。

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运用比喻、排比,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9.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结束课堂】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一年级班会方案实用班会教案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一年级,班会,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主题班会工作总结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班会,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安全管理,提高消防工作意识,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我校消防安全。我校以“消防安全宣传月”为契机,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月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建全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明确、分工细致。

二、计划周密完善

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活动计划。建立和完善了消防应急预案,组建了应急小分队,责任到人,并适时进行了消防演练,使消防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11月21号下午3点,随着紧急刺耳的警报声想起,学生们迅速从各个教室内跑出来,靠墙、低头、弯腰,按照疏散线路迅速撤离。只见他们一个个表情严肃,有序地从各个通道口撤离“火灾”现场。每个楼道口负责疏散的校行政、教师按照预先的应急演习方案指导学生疏散,以免慌乱中出现拥挤或者踩伤学生现象。学生们逃生到安全场地之后,按照自己班级所在的位置迅速排成方队蹲在地上,观看消防队员的消防演练。

通过本次消防演练,使师生树立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消防观念,掌握了“预防为主、救火及时、逃生有法”的消防知识,为校园安全工作夯实了基础。

三、宣传形式多样

1、通过国旗下讲话,让广大师生了解掌握防火知识、自救方法等。2、利用板报、横幅、红领巾广播等渠道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增加防范意识,从而使师生树立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消防观念。

3、开好消防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各班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知道的消防安全知识及做法。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生动灵活地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

4、开展“消防安全到家庭”宣传活动,向社会、家长作宣传,创建良好的社会稳定局面。体现了“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为共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本次“消防安全宣传月”系列活动突出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狠抓了学生消防安全防范,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通过开展消防宣传月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我校“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共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年级下册语文《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往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中国的局势,如“伪满洲国”

(5)、休闲娱乐

第7个片段,看电影,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以及史沫特烈援助当时的中国的事情;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帮助瞿秋白先生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服务,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 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 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5469 字

+ 加入清单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

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指导预习

1、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三、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

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

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分析人物,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找出对胡屠户的语言、行动描写)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

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如,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赏析本文写作艺术,

师生共同讨论: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

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

4、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找出几例分析:

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2)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1)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2)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三、拓展延伸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夸张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四、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红军长征主题班会工作总结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班会,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校统一布置下,第十二周星期四最后一节课,我班举行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先将活动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一、活动目的

1、提高我班同学的感恩情怀

2、是同学懂得父爱母爱的伟大

3、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对父母的关心。提升班级的综合能力。

二、主题班会流程

(一)在《感恩的心》的歌声中拉开本次活动的序幕。全班共唱《感恩的心》,并诵读歌词。

(二)老师给同学讲述历史上感恩父母的故事,让学生静静倾听。

(三)让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父母给予的爱的理解。

(四)说说自己身边爱的故事。

(五)谢老师给学生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六)学生谈自己对故事的看法

(七)老师现场提问

1、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2、你知道你父母穿的鞋子鞋码是多少?

3、你父母的体重是多少?

4、你父母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

5、你父母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6、除了感恩父母我们还应该感谢谁?

(八)齐读古诗《游子吟》,再唱《感恩的心》

三、布置任务

为父母做一件表达感谢的小事。

四、活动结束

五、小结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深受感动,有些同学在听故事的时候留下了泪水,懂得了父母对自己关爱,懂得了要感谢身边所有关爱自己的人,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服务,全文共 316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设计理念:在复习曾经学过的古诗这一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的古诗词有概括的了解,引发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范读,明确节奏。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7.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5、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6、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7、练习朗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8、学习这篇课文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1、补充阅读郑燮的《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四个字,让你永远难忘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四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留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戴嵩画牛》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相关资料: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竹节人》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051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小学主题班会活动计划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班会,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指导,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具体实际,以强化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教会学生做人”为重点,以狠抓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环境育人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的“五有”新人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主题班会工作,开创我校主题班会工作新局面。

二、主题班会工作的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达到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构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打造“和谐校园”。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形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的“五有”新人。

三、主题班会工作措施

1、主题班会活动每两周举行一次,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有负责人、有过程、有记录。

2、学校统一研究布置、统一主题、统一时间进行,起到竞争激励、团结奋进的作用。

3、进一步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加大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考核,加强对班级激励竞争机制。

4、开展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扩展班会活动方式,通过多种活动,加强五爱国教育;以“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理性 ”学会“诚信”的主题教育活动为突破口,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并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措施巩固德育教育的成果,形成学校主题班会工作特色。

5、学校每期两次交流评比、期末总结,保障主题班会圆满开展,达到预期目的。

三、主题班会工作安排

二月份:准备阶段

1、制定主题班会研究计划;

2、布置落实主题班会任务;

三月--六月份:实施阶段

1、学雷锋做好事;

2、安全隐患与自我防护;

3、怎样做好“五规范三养成”;

4、环保与我们的关系;

5、诚信在我们身边;

6、怎样爱护集体荣誉;

7、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感恩;

8、本期我最棒;

七月份:总结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233 字

+ 加入清单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展开全文阅读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314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创意

满江红》是一首词。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

(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

(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

教学重点

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

(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

(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

预习要求?

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5分钟)?

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

(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3. 词是诗的特殊形式,是可以唱的有音乐性的诗。《满江红》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就是词的调。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满江红》这个词牌名又有什么样的格律特点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知识卡片2: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记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抒发怀抱,佳作颇多。

活动一 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 (10分钟左右)

1.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为 强

2.再读,词分上下阕,就像我们平常学习文章的段落,读整首词的时候,要注意其间的停顿。词又称长短句,长长短短的句子之间,停顿由长到短,分别是阙、韵、句、读。上下阕之间停顿最长,韵脚其次,“句”在词中是语意完整的停顿,“读”在词中用顿号表示,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停顿。请同学们试着读起来,注意停顿。

3. 老师根据自己的语感,试着吟诵一下。(学生听教师吟诵)

满江红

(清)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师:谁来大胆试一试,用自己的调,吟起来。(学生们纷纷练习吟诵。)

师:同学们都沉醉在自己的腔调之中了。不用学别人的,就找自己的调。诗词之窍就是我们通过吟诵去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

活动二 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15分钟左右)

1.学习诗词,不仅要注意平仄腔调,更要化为形象方能理解,感受到词的风貌,带着感受吟诵,才有味道。读诗词的“第二本”是——“以物象为骨”(出示课件)。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中,感受一番。说说这首词中,哪些诗句让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又带给你什么感受呢?

(1)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句诗在我眼前出现了一座小花园,四周围着低矮的篱笆,篱笆下开满了一朵朵的黄色的小菊花,香气扑鼻,满园芬芳。天朗气清,秋天明净的容颜好像被擦洗过。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中就有过这样的风景,秋瑾化用诗句,带给我冲破家庭的牢笼怡然自得的感受。

师:你尝试着用自己的声音读出“篱下”这个地点和“黄花”的芬芳。

(2)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一句中,我看到了月圆之夜,本应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城,作者却寓居客栈,寄人篱下,有一种孤独失落的感受。

师:温暖的家庭和孤独的自己之间距离越大,这种感受就越强烈。接着来。

(3)我还从“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中看到了作者在广阔的红尘中,不知到何处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于是潸然泪下。

(4)有种知音难觅的悲伤。“青衫湿”同样化用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红一青,把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读出来,也就读出来红尘空间的广阔与知音的稀少之间的距离。

(5)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位同学看到了秋瑾默默地回想的画面。她想到了《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时刻最终破楚的故事,也回想到了自己结婚八年来曾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一方面写出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的国之仇,一方面来写自己终将冲破家庭牢笼。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师:这里的“四面”“八年”,一个以方位写情势之紧迫,一个写苦闷时间之长,我们来读出这种感受吧。

师:一幅幅画面中将眼前所见之景与内心所想之情结合在一起。在诗词的朗读之中,体察与触动关于时间、地点、方位、色彩、动作、声音、味道等等词语,往往能带给我们带给我们丰富的内心感受。

活动三 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10分钟左右)?

1.不断推敲、品味诗词,才能理解诗词的精髓。让我们再次走进词中,品味秋瑾在词中用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独特的心怀的诗句。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句被誉为本词的神来之笔。对仗工整,三字式短句,节奏急速,简洁有力。把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来。读来节奏急促有力。

(2)“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意义不同,表达了秋瑾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身是现实,心是理想,身与心的距离,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对国家和人民有热情一颗与真诚的心,却不为世俗所了解的距离。

(4)“英雄末路当磨折”,能离家出走,冲破家庭牢笼,对一个女子来说是英雄的壮举。但因不被人理解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今天的行动与未来的不可知之间的距离。

师:距离越大,文字的张力越大,也越能读出秋瑾不同于普通女子的精神气概。

2.升华《满江红》

师:诗词上阙写景叙事,下阙议论抒情,请同学们结合词上下阙的内容,恰当使用词中的语句来为这首词加个题目。

《满江红•小住京华》《满江红•苦将侬》《满江红•平生肝胆》《满江红•英雄觅知音》《满江红•何处觅知音》《满江红•英雄抒怀》 《满江红•男儿烈》《满江红•青衫湿》《满江红•观篱下黄花有怀》《满江红•京华思浙有怀》

教师小结:

“英雄肝胆无人识,红尘知音无处觅”,感时伤时的愤慨,报国无路的感叹,上阙女性的柔情和下阙战士的豪情交织在她心灵的深处,和谐地组成了这一曲既深沉忧郁而又豪放跌宕的灵魂的悲歌。让我们用自己的调子唱出《满江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主题班会总结_班级工作总结_网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班会,班级,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主题班会总结

10月23日上午,我们07统计一班进行了以“学习谭之平”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我们首先将谭之平的事迹分为“曲折求学”、“孝感天下”和“回报社会”三方面为大家进行介绍。图文并茂的讲解,使很多第一次认识谭之平的同学,对她的故事有了感性的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同学们围绕着主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几位上台发表感受的同学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发言,从谭之平的事迹展开联想,带动了大家的思维,并最终回归到我们自身。

讨论过程:

在讨论中,唐诗同学受到谭之平事迹的启发,给大家讲述了他家乡一位,与谭之平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的故事。只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却少了像谭之平一样坚韧的意志,最后还是败给了残酷的现实,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但即使在她神志不清之时,也并没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人。这个故事虽然有些悲伤,但是却能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谭之平自强不息的可贵。在已经备受艰辛的人生又遭受巨大打击之时,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一人身上,谭之平仍然能在曲折中走上求学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习的精神!在之后的发言中,郑倩同学还强调了谭之平的孝行,谭之平不仅对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尽孝。即使是对继母,她也像对亲生母亲一样孝顺。郑倩还例举了她身边的一些不孝顺的行为,引起了同学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提到了谭之平事迹中的方方面面。谭之平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引起我们反思的精神,大家还一致赞扬了谭之平建立义工组织回报社会的行为。正值我们这学期也将要开展面向敬老院和孤儿院的志愿者活动,很多同学都表示,将在接下来的志愿者活动中,像谭之平一样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学习重点:

班会中总结出,我们要学习谭之平同学自强不息、创业求学的进取的精神,学习他敬老行孝、回报社会的传统美德,学习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顽强毅力。在他的身上展示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当代大学生优秀的代表。

谭之平同学不应该只是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的标签,他的作用在于激励更多的“谭之平”从困难中走出来,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我们要学习谭之平同学,因为我们缺少他的精神,他该成为一个标高,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有一天,我们也要走向社会,人生了旅途也会充满艰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坚强,坚定自己的信念,用我们的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能撑起祖国的明天!

班会改进:

这次班会中,很多同学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我们会在以后的班会中进行改进,使各环节衔接更加顺利,合理安排时间,让更多同学有机会上台发表自己的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26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

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4、第四段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我”真的记不起了吗?在什么地方写有?找出来后说说“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美在哪时?这也是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何作用呢?

第12段 少年闺土月夜刺猹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景物等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课文运用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自学指导一:比精彩回答问题。

1、你怎么看记忆中的少年闰土?

2、时过二十年,少年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小结: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于它的不彻底性,封建主义仍然压迫着劳苦大众,还有帝国主义也在入侵中国,加上众多的苛捐杂税,造成了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3、生活在城镇的杨二嫂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她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说说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让她养成了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祸害已经波及城镇。

4、 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一、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 、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结合以上问题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关于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一年级班会课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一年级,班会,设计,全文共 160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要求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1.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

(出示花生实物)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学习“生”字)

花生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果子,不但我们爱吃,连小松鼠也爱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教师范读全文。

2.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

(1)(电脑出示不注音的生字)在生活中你已经认识了屏幕上的哪些字?(指名说说)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小老师教读生字后同桌互相正音。注意读准“找、种、生”。

(3)学习新偏旁“夕”和“母”

(4)小组合作记字形,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巩固字词

(1)同桌互助,认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课件演示)

(3)游戏:开火车找朋友

三、写字指导:“生、里、果”

1.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观察,找准关键笔画。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3.学生临写后互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整体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卡。

2.听写生字。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结合插图自由地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1-2自然段写了图1的内容,3-5段写了图2的内容)

3.学习1-2自然段

(1)自读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鲜艳)

理解“鲜艳”就是颜色明亮好看。

(3)思维拓展: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五星红旗、漂亮的衣服、五彩的贝壳等)

(4)读好句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样问鼹鼠的呢?

(分角色读好鼹鼠和小松鼠的对话。)

点拨:“这是什么花呀?”要突出问话的语气。“花生可好吃

啦!”要突出感叹的语气,读出儿童的童真童趣。

4.学习3-5自然段

(1)引读3.4段: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结果怎么样?(学生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2)朗读指导:小松鼠没看见花生,心里觉得怎样?(很奇怪,也很失望)谁能用这样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3)引导置疑: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问题?

(电脑出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读出疑问语气。)

点拨:这句话是小松鼠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这叫“自言自语”。

(4)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里的。)

(5)思维拓展:通过课前预习,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藕、土豆、山芋、萝卜、地瓜、番薯)

(对答得正确的学生奖以花生)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实践活动:

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1.讨论:小松鼠后来找到花生没有?它是怎样找到的?

(去问鼹鼠、自己上网查资料、请土地公公出来帮忙等等)

2.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样呢?

(和鼹鼠一起吃、自己把花生藏起来留着冬天吃等等)

3.点拨:讲故事不但要讲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果,还要讲清楚小松鼠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4.自由准备后在小组内先讲。

5.指名上台讲给大家听。

6.集体评价(普通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故事内容是否合理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