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浪淘沙令李煜原文(最新五篇)

浏览

5486

范文

5

篇1:大浪淘沙观后感心得

范文类型:观后感,心得体会,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1978年我16岁,正在辽宁凤城部队服役。那时正赶上对大量前拍摄电影的解禁,看电影成了丰富部队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一周能看两三场,还有什么豫剧、京剧、多的时候一天能看一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大浪淘沙》,让我幼小的心灵热血沸腾,发报训练的时候总走神,脑海中不时的浮现影片中的场景,连做梦都是自己参加大革命,冲锋陷阵,驰骋疆场。

影片细腻的刻画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绶抚尸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电影里靳恭绶向朋友们回忆往事时咬牙切齿地说道:“当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还把地主一家给杀了。”从此他浪迹江湖,结识了几个类似的江湖朋友,悠闲之中还认识了谢晖、刘芬等好朋友。经谢晖介绍,几兄弟一同去济南报考了军阀张宗昌的公费师范学校。张宗昌虽说是大字不识的军阀,却对知识分子格外敬重,学费全免外,还全额资助师范生读书。说来也怪,这种学校不仅连我们现在政治审查都没有,连身份证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杀人犯就录取了这些人。

按说靳恭绶等杀人犯被张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钱花,摆脱了流浪生活,总该对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绶业余时间除了和漂亮女孩谢晖谈人生、谈理想、谈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种反对军阀的政治活动上,甚至多次组织参与反对当局的油行四威,每当与前来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警察搏斗的时候,他总是冲锋在前。最后这几个人还嫌闹得不解气,干脆一跺脚去了湖南报考军校,穿上军装扛起枪,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业,直到上了井岗山。

当时的我对于什么是马列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了解,只是被靳恭绶为理想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而感染,我梦想着自己也跟着去闹,感觉那样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伟人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他充满了尊敬与崇拜,年轻人的思想紧紧的追随着他,愿意跟着共产党,愿意跟着。现在想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没有太高的要求,也不知道什么叫马列主义,但是,他们懂得一些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他们知道跟着有饭吃,也知道是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的。要发动群众,光讲一些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浪淘沙观后感心得

范文类型:观后感,心得体会,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大浪淘沙”这部电影,讲述战乱年代讲述战乱年代中几个不同阶层的知识青年,在革命斗争的风浪中经受考验,呕心沥血披荆斩棘的革命故事。我们没能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是我们的幸运,我们的家园是和平的,但却不代表我们可忘却那些先烈们的传奇。愈是时光远去,我们愈要将那些优秀的品德传承下去,让前辈留给我们的精神永远鲜活。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个不同阶层的知识青年,在革命斗争的风浪中经受考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在此关头,他们之间起了分化;有的动摇了,有的叛变了,有的仍坚持革命.

在大革命时代,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余宏奎4位青年远离家乡到济南求学,途中,四人对天盟誓要情同手足,生死与共.

到济南后,他们都考上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天,在集市上,共产党员,教师赵锦章看见靳恭绶正给那些穷苦人铜元,他便以严峻的社会现实,启发靳的阶级觉悟.从此,几位青年常去聆听赵老师的教诲;而余宏奎则钦佩另一位教师,国民党员薛健白.

党的地下工作者宋珠萍从南方来到济南传达党的指示,突遇警察搜捕,赵锦章和宋珠萍以"婚礼"假象瞒了过去.

在斗争中,靳恭绶成长很快.在同军阀部队冲突时不幸受伤.谢辉与靳恭绶畅谈理想:"要爱祖国,要为人正直,要崇仰真理"的语音回荡于江面.在武昌,看到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情景,他们无比兴奋.这时,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已发生变化.靳恭绶,谢辉等信仰共产主义,而余宏奎跟了国民党,老大哥顾达明想不伤兄弟和气,但又无可奈何.

军校将靳恭绶,顾达明调赴长沙分校,赵锦章在那里当教官.时值四·一二上海事件发生,赵锦章要他们好好读毛委员的文章,团结进步同学,提高革命警惕性.余宏奎也随薛健白来长沙大搞阴谋活动,他企图欺骗顾达明以套取共产党员名单,被顾达明识破.

夜色朦胧,长沙反动派活动十分猖獗,校方竟宣布全校戒严.赵锦章意识到问题严重,他当机立断通知党员,联系进步同学,随时准备应付紧急情况.薛健白,余宏奎带兵前来诱捕赵锦章,赵锦章义正词严,揭露了他们的阴谋.靳恭绶冲进来,救走赵锦章,但不料余宏奎暗中开枪,赵锦章光荣牺牲.

校外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敌人动手了.长沙城内,反动派到处在进行暴乱活动,到处都是被杀害的革命者的尸体.

靳恭绶,顾达明,谢辉等根据党的指示向农村转移,路上,与前来追杀的敌军交火,经过一番激战,歼灭了敌兵,并惩处了叛徒余宏奎.杨如宽回山东老家画画去了.靳恭绶等人则跟着队伍,攀上山峦,红旗插向巍峨的山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论原文风格的可译性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论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附表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论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系    别:

专    业:

英 语 教 育

指导教师:

作者姓名: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成长于美国,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和西方文化,她具有很深厚的英文功底,同时作为华裔后代的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习俗很感兴趣并有所了解。拥有中西两种文化知识背景使作者具有一种双重身份,这也是汤亭亭写作的一个优势。以女勇士中的“无名女人”为例,作者用地道纯正的英文向西方展现旧中国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原文准确再现了中国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对旧中国女性的迫害,尤其是当涉及么中国封建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时,原文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准确明了地传达了信息。

汤亭亭作为文坛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亚裔文学的重要代表。她的作口大多以女性为题材,反映女性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和对男权社会性的抗争,作品中运用或借鉴了许多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可见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汤亭亭凭借女勇士获得全美书评会奖等二十多项大奖。她的获奖引起了美国文学界对亚裔文化,边缘文学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评论,大多数是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评述她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文化冲突等问题。目前,她的作品的中译本甚少,从翻译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她的作品就更寥寥无几了。鉴于汤亭亭本人的特殊身份和作品的独创性,笔者认为翻译原文将有助于对作品做进一步的文学,文化和翻译等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翻译,文体学,文化等多角度相结合来进行实践,探讨如何借助翻译手段和技巧尽可能展现原文的风格,从而论证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原文的风格标记进一步探讨如何借助翻译手段及技巧尽可能地展现原文的风格,从而论证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将从文字符号和文化背景两方面来分析原文的风格,第二部分将在怎样运用翻译手段和技巧体现原文风格这一点上展开论述并进行实践。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论证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搜集相关的资料;接着,整理并筛选搜集和检索到的资料,确定大致的选题范围,通过反复比较资料、研究资料后确定题目;最后拟定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方法及措施:通过搜集、阅读和检索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和指导老师共同协商完成的。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cuddon, j.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 great britain:w&j. mackay limited, chatham. 1979:663

[2] 郭著章.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a practical course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黄龙. translatology[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4] 罗国林.  风格与译风  翻译思考录[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37.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浪淘沙观后感心得

范文类型:观后感,心得体会,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主要讲述四个结拜兄弟在历史 洪流中分别走入不同的道路的故事。电影开始,给刘冠雄第一个特写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位有问题。大陆电影很多都是看脸的,刘冠雄的脸有点清瘦而且肤色偏白,身份是因为包办婚姻而出逃。根据成份理论,这个出身就不好而且动机不纯,看看于洋扮演的靳恭绶,则是反抗压迫并杀死坏人的通缉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另一个杨如宽则比较虚,随着现实的残酷,自然做了逃兵。主角靳恭绶为什么会死心塌地走上革命道路,还和支持国民党的同学打起来且成了死敌,说服力不够,电影里也是口号 先行,表演略夸张。

导演伊琳的遗孀说过,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就遭到诸多困难,一边拍一边改,还有不少镜头因为人为干预而重拍,在拍摄完毕后,剪辑方面也是困难重重,最后总算完成了。但是来了,这部电影立即成为大毒草,直到1978年才上映,而且老人说上映的版本和原来伊琳导演的相差很大,她一直反映希望能上映原来的版本,但无人理睬。

最后说一下电影插曲。有两首曲子反复出现多次,一首是工农兵联合起来,另一首是打倒军阀(也就是两只老鼠的旋律)。片头曲和片尾曲都是大江东去浪淘沙,中间还有一首插曲是琴声悠悠唱济南。独唱王音旋,广州乐团演奏并合唱,指挥杨桦,领唱罗荣钜去接受重体力的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但厂里坚决拒绝接收组织关系,其档案只好暂时放在省文化厅。情形有所好转后,伊琳强烈地表示在厂工作的愿望,并亲自主抓了描写叶挺的《白马将军》和《革命母亲李丽英》、《横空出世》等剧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浪淘沙观后感心得

范文类型:观后感,心得体会,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很古老了,但是很经典。影片通过四位结拜兄弟的不同道路,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党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反动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

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