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错别字的调研报告(汇集20篇)

浏览

739

范文

1000

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560 字

+ 加入清单

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安排本人联系指导**镇**村委会,为能实实在在的体验民情、体会民生、体察民苦,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取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重实效,XX年3月5日、3月7日、3月27日,自己多次深入到**村委会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开展民情访谈和民情民意收集活动,并对**村委会的村情、民情、民苦、民盼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就如何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了深入思考,现作如下探讨。

一、**村委会的基本情况

**村委会地处**镇西北角,东与海良、大会村委会相接,南、西与**县相邻,北与丽江永胜县相接,距**镇政府25公里,距宾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325户,总人口1189人,主要有汉、彝、土家、傈僳、藏、白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人,全村耕地面积1530亩,其中水田400亩、山地1230亩,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贫特困村委会。

近几年来,**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群众收入稳定增长。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6元,群众收入呈增长态势。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加强。实施了投资近246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了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面通达工程,实施了2个村小组的村间道路硬化,投资28万元打了一眼受益人口600余人、受益面积700余亩、深150米的深进。三是产业调整迈出步伐。除主要种植玉米、白肋烟、香叶等农作物外,种植有少量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业。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与宾川县国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发动村组干部试种香葱30余亩并进行全额收购,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二、贫困山区发展中存在的因难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干旱缺水严重,除有3个村民小组有龙潭、山箐水可供一部分农田灌溉外,其余村民小组无水源,只能靠天吃饭,如团山村民小组中有14户62人因无任何水源,多年来一直靠政府送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土地贫瘠,全村约75.5%的耕地面积是山地,干旱贫瘠,土地产出率极低。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通达能力差,全村只有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还有9公里土路,同时只有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间道路硬化,坡陡崎岖,通行不畅;农田沟渠不完善,不配套,渗漏於阻严重,农田灌溉极不方便;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全村6个村民小组没有一间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和贫乏。

(三)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脱贫依赖心理严重。村民素质普遍偏低,小学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有一定难度。贫困人口“等、靠、要”心理严重,加之还有大约17.5%的农户处于极度贫困和温饱线下,村民脱贫致富工作任务艰巨。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和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以传统农业为主,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经济,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难于推广和应用,产业结构调整难,加之农民种植意向盲目“跟风”,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对收益造成一定风险。

三、对提高贫困山区发展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夯实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山区的人口素质。要免费为山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大对山区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基础,提高山区群众人口素质,增强其抵御贫困、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加大贫困山区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带动山区人民增收致富;镇人民政府要以村委会为活动平台,多开展一些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并要以点带面,对条件较好的小组率先争取启动实施建设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要破除山区群众“等、靠、要”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教育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帮扶和挂钩联系部门要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在一线了解情况,与贫困山区一道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主动对接业务部门,扎实抓好政策落实,做到想事情、做决策,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切实帮助贫困村组解决问题。

(三)加强基础建设,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争取救济救助与推进“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动群众自筹的基础上,财政每年应划出一部分扶贫专项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的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五难”民生问题,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制止和杜绝乱砍滥伐行为,同时开展好四旁植树活动,绿化美化家园。要大力倡导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生产生活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调整优化结构,拓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路子。一是要确立产业定位。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同时,变单一的粮食型农业向复合型农业转变,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核桃、中药材、葡萄、香葱等高效农林产业,建立特种产品基地,发展壮大贫困山区经济。三是要延长产业链。重点引进一定规模、高起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 基地 农户”的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四是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推广应用贯穿于产业化扶贫的始终,用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五是要念好“山”字经。重点发展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业,不断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控,努力提高出栏率和肉品质量,不断提高贫困山区群众收入水平。

(五)转变工作作风,在为民解困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倾听民声,了解民苦,解决民盼,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做到缺资金帮协调、缺科技帮培训、缺方向引路子,切实为民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群众观点在生产中升华,群众路线在生产中实现,群众利益在生产中保障,群众工作在生产中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有关社区法律服务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服务,全文共 10085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社区法律服务调研报告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着力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社区法律服务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社区法律服务调研报告范文(一)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xx年9月,中央文明办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服务作为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地位。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快发展,社区法律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社区法律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社区法律服务的形式日益多样。新的形势下,为我们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 “法律服务进社区”是司法行政机关执政为民、加强社区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就是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发挥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工作者、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法律服务资源,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可以更好地发挥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保障和法律参谋助手等职能作用,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呼唤法律服务,群众急需法律服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社区群众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居民群众涉法问题大幅增加,因此,社区群众渴望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矛盾的需求与日俱增。社区法律服务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而产生和壮大,这就急需要把专业的法律服务送进社区里来,送到群众的家中。面对群众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而优质的法律服务,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们司法行政机关要按照党的xx大提出的“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紧紧抓住“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深入社区,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高效、低廉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定、团结、文明、和谐的美好社区环境。

(二)“法律服务进社区”,对于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建设离不开法制,法制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法律服务是民主法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区居民法制观念,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还可以为社区管理组织当好法律顾问,为依法管理社区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另外,还可以对社区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法律服务进社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区内居民的成份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社区,大量离、退休人员即将归入社区管理,使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同时,社区内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纠纷,事关社区稳定的大局。因此,解决好社区内的矛盾纠纷,是社区组织的一项主要职责和重要任务。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用法律解决家庭中和邻里间的矛盾,用法律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消除不安定的隐患,切实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二、 目前,我区“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现状。一是领导重视。我区领导高度重视“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切实把它纳入区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充分体现在我区的工作之中。今年,我区把法律援助工作列入区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十件实事之中,社区中许多弱势居民得到了优质、便利的法律援助,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今后,要进一步把法律援助工作向社区延伸,更好的为社区群众服务。区司法局作为“法律服务进社区”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始终把它当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联系群众的亮点工作来抓,在工作中,统一部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二是组织健全。我区把社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通过一系列摸索,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法律服务站为阵地,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支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法律服务进社区运行机制,建立了区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援助中心、街道法律服务所、社区法律服务站及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三级服务网络。三是措施有力。区司法局切实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的管理,强化指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和纪律,加强监督和规范,促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四是效果显著。通过开展社区法律服务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普遍提高了广大居民的法律意识。在社区中,家庭矛盾少了,和睦恩爱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团结互助多了;丑恶陋习少了,文明行为多了。

尽管目前社区法律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的看来,社区法律服务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还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思路不够开阔,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够强;二是法律服进社区工作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三是社区法律服务的管理和规范还不太到位;四是社区法律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新形势下,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搞好“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

“法律服务进社区”,是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20xx年,司法部《关于加强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法律服务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坚持服务的公益性、便民性。面对新形势,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有为于社区”的思路,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监督,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把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抓出实效。我们要努力做好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四个结合”。

(一)“法律服务进社区”与培育社区自身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组织载体的培育和建设。社区设立“三个站”。1、社区法律顾问站。指派街道法律服务所和律师进入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全区每名律师都要和一个社区结成服务对子,签订服务协议,每个月进驻一次社区法律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2、社区公证咨询站。公证处进入社区提供公证服务,在每个社区设立公证咨询点,定期派公证员面向居民提供公证咨询服务,受理公证申请,指导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做好公证宣传和日常解答工作。3、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站里,设立法律援助申请受理的条件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的公示牌,设立咨询电话,发放便民卡,定期接待居民的咨询。另一方面,在组织律师、公证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人士做好“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同时,还要大力组织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要努力号召和动员社区内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法律专业教授、学生积极参与法律服务活动,建立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以社区为依托,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

(二)“法律服务进社区”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法律服务不仅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而且对促进、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服务要和社区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积极为社区建设服务。社区法律工作者要切实当好社区居委会的法律顾问,协助街道、社区制定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社区事务,并组织居民制定《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把社区建设和管理引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法律服务进社区与普法依法治理结合起来。为深入落实“四五”普法目标,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我们要以普法依法治理作为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切入点。1、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社区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组织社区举办法制文艺演出,制作法制宣传园地,营造社区法治氛围。2、在街道、社区举办法律培训班,对街道干部和居委会干部进行法律培训。3、组织法律工作者、普法骨干深入到居民楼栋、工地和辖区单位宣讲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掀起群众学法用法的新高潮。4、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采取法制演讲、法律知识竞赛、开办法制板报,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以案讲法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观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四)“法律服务进社区”与人民调解工作结合起来。人民调解工作是我们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职能工作,是关系到每个社区、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社区法律服务要把这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要在加强社区调解委员会建设、开展对调解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以及协助调解社区内的疑难重大矛盾纠纷等方面当好顾问和助手。此外,法律服务还要积极参与对刑释解教人员、违法青少年、“邪教”顽固人员的帮教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法律服务进社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它在服务人民群众、普法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我们司法行政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广大法律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的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下,“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一定大有作为,前景会更加广阔。

社区法律服务调研报告范文(二)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着力点,社区稳定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社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区发展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社区民主法制建设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区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响应省厅、市局关于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和“双进双联”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指示精神,在加强社区民主法制建设、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中,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近年来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取得的成效

法律服务工作涉及业务科室多,职能分散,人民调解、如律师、公证、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和基层法律服务等,我局注重把各业务处室及司法所职责落实到位,相互间协调一致、团结协作,将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带入新的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工作实效。

(一)加强人民调解,为社区营造和谐氛围。人民调解工作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了一系列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深入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推进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和信息预警工作,人民调解组织覆盖所有社区、村居。二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人民调解浓厚氛围。20xx年,《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后,我们以学习、宣传和贯彻《人民调解法》为契机,着力提高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举办了《人民调解法》宣传月、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启动仪式;表彰了全区“十佳人民调解委员会”、“十佳人民调解能手”和20xx-20xx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利用每月一次的“18”法律广场、“民调月”等活动,深入社区(村)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三个第一”,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细划矛盾纠纷责任单元,在村民小组、社区楼幢、企业车间等领域建立纠纷责任区和信息员队伍。建立社区、村(居)每周排查、街镇每半月排查、区每月排查工作机制,使纠纷在源头上“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报告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处”。

20xx年,XX区司法局被授予“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调处中心获全省首批“规范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可喜成绩,其中,纠纷调解工作和基层司法所建设工作均获单项第一名,并且代表全市接受了省调处成功率考评;罗加林等3名同志分别被司法部和省、市授予“调解能手”荣誉称号。11月份,“全市司法行政基层建设暨区县大调解中心实体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副市长等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我区在人民调解工作和推进大调解中心实体化运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省司法厅厅长缪蒂生等领导同志相继来视察调研;市司法局先后在我区召开“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会议”、“全市创建省优秀司法所工作现场推进会”。

(二)扩大普法覆盖面,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以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为落脚点,以法治文化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形式,大力实施普法品牌建设工程,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保障力度。建立了13支共171人的普法讲师团和普法联络员队伍,各街镇成立了普法小分队、法制文艺宣讲队和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依托区文化馆、街镇文化站,全区组建了业余演出队伍、小分队20余支200多人。利用各种时机,深入社区、村(居)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法治文艺演出,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二是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建设品牌。20xx年,创办了《法治农民画画刊》,并向全区所有街镇社区(村)发送,5月份,全市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会在我区召开,并成立了“法治农民画画刊编辑部”。在市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和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以“法治农民画”为载体先后共创作、编印XX市法制宣传挂图27000余份,并发放到全市所有社区、村居。区法宣办和区综治办还创办了以“防盗、防抢、防骗、防火”等治安防范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的XX年“法治农民画年历”30万份,分发给全区每家每户,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以法治农民画为主要载体,加强以法治农民画灯箱大道、法治农民画广场、法治文化小区、法治文化社区、娃娃农民画院为内容的冶山法治文化镇建设。三是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将传播法治精神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紧密融合,结合开展“法律六进”、“法律人在行动”、“18”法律广场、“12.4”法制宣传月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广场活动。并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宣传志愿者、普法宣传员走进社区、村居,深入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019年以来,我区“18”法律广场活动共接受群众咨询12019余人次,免费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受教育人数达20190人以上,在全区公民中不断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四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过程中,不断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强化社区、村(居)法治文化平台建设,以社区、村(居)委会办公楼为中心,建立村(居)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律咨询室、法制文艺活动室、调解室等。各街(镇)、村(居)以交通主干道为轴心,设立了法制广告灯箱或法制宣传标语,既美化了农村道路环境,又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加强工作站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法律援助工作围绕“法律援助为民服务创优年”主题,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工作目标,使贫困弱势群体享受到法律的公正。20xx年,区法援中心获全省“十佳法律援助先进集体”称号,被市妇联授予“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称号、中心承办的“周某工伤赔偿案”入选“江苏省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例”、“许某等187人劳动报酬案”等9件案件被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列为资助案件。一是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深入推进“法律援助村村通”工程,加强对基层法律援助站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从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在《XX省法律援助条例》的基础上,将六类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免于经济审查的十二种情形,做到对社会和受援人公开透明。二是切实提升“窗口”形象。加强对区法援中心和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硬件建设,营造优质的接待环境。三是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力度。利用街(镇)、村(居)平台,加强对法律援助范围、条件和程序等内容的宣传。结合特定的时期,组织咨询活动,向群众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材料,为群众解答疑难法律问题。

(四)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贯彻落实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关于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和“双进双联”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指示精神,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幸福为主题,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深入推进各项活动的开展。一是服务民生、服务企业。开展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幸福为主题的“双进双联活动”,深化“法律服务进园区联千企、进社区联千村”工程。整合法律援助、公证、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等职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民事、刑事、劳动争议等案件工作,严格依法办理各类法律服务投诉案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机制。二是服务政府依法行政。落实政府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团建设,并积极向街(镇)发展。围绕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共事务管理、处置突发事件等,强化法律服务行业保障科学发展的职能,从源头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三是不断强化公证职能。公证工作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窗口形象显著提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取得了良好业绩。20xx年,办理农村土地复垦招标7宗,安置房建筑招标4宗;参与街镇万顷良田改造安置房、工业园区建设拆迁安置房、公租房分配2676套。公证员时常放弃节假日,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通过公证,有效预防和钝化了大量社会矛盾,公证维稳职能得到显现。此外,公证处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为困难群众减免费用。20xx年,全市公证工作规范化建设成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我区公证处规范化建设现场,提高了我区公证工作的知名度。

(五)夯实基础,规范基层司法所建设。加强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队伍建设为根本、业务建设为目标的司法所建设工作。为司法所配备了电脑、摄像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20xx年,为全系统所有人员配发了服装。大力开展省优秀司法所和“五好司法所”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司法所履职能力和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水平。20xx年,在市司法局评定的全市5家“五星级司法所”中,金牛湖、冶山司法所名列其中,雄州等6家司法所被评定为“四星级司法所”。冶山司法所被评为区十佳政法单位。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区实施规划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也是青奥赛事筹办的决战之年。从当前形势看,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但是司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和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社区、村(居)的民主法治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法律服务工作与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司法所工作任务相对繁重。近年来,司法所在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基层政法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员少,工作负担过重是司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他们既要履行司法所的9项工作职能,又要服务地方政府,参与各项政府行为,工作任务非常重,司法助理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了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定性不够明确。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制度同律师制度一样,一方面成为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独立的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运行,另一方面,基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所特有的任务、体制和发展水平,它与实行市场机制的各类中介组织乃至同律师机构都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定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基层法律服务在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是社区工作者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病与矛盾日益显露,又加以各个部门均打着“某某进社区”的旗帜,将所有冠之“社区”二字的工作推向基层,推向社区,更使社区基层组织的工作量过多,负担过重,从很大程度上讲,社区居委会还充当着“政府的触角”的作用,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社区工作者要完成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工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自身的自治及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

四是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专业人才不足。加强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是保证社会稳定、依法治区的基础,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改革与建设的先决条件。但目前,专业人才缺乏,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少部分地区的进社区工作难以深入推进;目前,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基层基本上是由司法所承担,由于司法所人员编制的局限,这在根本上造成了供需双方比例的严重失调,而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业务发展,也不可能把工作重心长期放在社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对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和管理体制也造成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

三、法律服务进社区的设想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公益性社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辅助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其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要进一步的规范运作体制、加强制度建设。而且根据这项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坚持基层法律服务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根据城乡不同特点对郊区和城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以分类指导,调整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科学界定基层法律服务服务在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法治工作中的地位。从大局出发,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整、规范、有序的法律服务体系。

(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的效能。持续推进“双进双联”深入开展,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不断创新机制载体,更好更快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不断完善社区法律服务的对接机制,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推行网络在线服务和延伸服务,拓展法律服务内涵。加强资源整合,打破地域界限,开放式吸纳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机构进驻,进一步提升社区法律服务品质。

(二)按照司法所发展规划,夯实工作基础。把司法所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要全面理顺管理体制,把双管制全面引向垂直管理,使其与现行的法治建设相适应,与现有的工作职能相配套。通过司法所自身的规范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增强自身的业务承载能力,尽可能地消化社区涉法问题。

(三)提高社区成员的法律素质。进一步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就要充分利用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在各社区的组织网络、资源网络、信息网络,采取方便快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现代网络传播手段在社区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形成法治理念和意识。

(四)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法律专业知识是一种动态性的知识,需要经常补充和更新。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及时学习和掌握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结合工作实际,坚持自学为主,培训为辅,边学边练,边练边干。不断提高现法律水平。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业务培训,实行年度限期培训制度。采取短期培训、以会代训、以案说法、专项研讨等多种形式。有力地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业务骨干,以推动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理论研究。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各单位和部门都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但是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研讨和交流还比较少。因此,要加强单位和部门间联系,就如何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协同作战、如何用制度保证进社区活动的工作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加快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77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不同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等,促使城市居民逐步突破了传统单位体制的局限与束缚,开始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改革思路要求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和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或者市场来承担。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成为时代之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管理中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对大城市的区级建制进行合并重组,形成市、区两级政府。区之下的基层管理体制在1954年之前有三种类型:一是设街道人民政府,如武汉、大连;二是设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如上海、天津;三是不专设机构,只在公安派出所内设民政干事,承担领导居民的有关工作,如北京、重庆。街之下均不设政府组织,由居民在政府指导下自行组织居民委员会、防护组、防盗组或者居民组等[1](P188-192)。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统一规定:十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十万人以下五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派出机关。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的居民组织,参照公安户籍段的管辖区域设立,一般每一百户至六百户设一个居委会,由各居民小组推选的委员7-17人组成。企业职工居住集中的住宅区或者较大的集体宿舍,可以设立职工家属委员会兼任居委会的工作。这样,街居两级组织的名称、性质、任务和机构设置实现了全国统一。自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组织载体,正式进入国家政治制度的视野。

从封建社会的“什伍”制、“邻保”制到民国时期的“保甲”制,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思想都是以对居民个人的控制为基础。街、居体制建立的初衷也秉承了这一思路。1953年6月8日彭真在中央的报告中写道:“由于我们现在的工业还很不发达,同时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即使在现在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中,仍有很多不属于工厂、企业、学校、机关的无组织的街道居民,这种人口在有的城市中,甚至多至百分之六十以上。为了把街道居民逐步加以组织并逐渐使之就业或转业,为了减轻现在区政府和公安派出所的负担,在很多城市中除建立居民委员会外,还需要设立市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我们的意见是设立街道办事处。[2](P241)”这就是说,国家通过机关、学校、企业等行政化色彩浓厚、功能无限放大的“单位”实现了对体制内居民的控制,还需要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管理那些没有正式“单位”的体制外的城市居民。因此,改革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事实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在内的党政单位、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等。它吸纳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绝大多数,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二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他们的管理对象是极少数没有单位的城市居民。市区政府无法透过“单位”与这类居民发生关系,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作用就可以发挥了。可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的是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3](P121-124)。

改革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街道和居委会的权力很小,功能有限。除了国家主要通过“单位”传达各类城市管理信息,进行社会组织、社会动员和资源分配,街居自身处于边缘性地位外,区政府各类职能部门还在街道设立了相应的对口单位实行所谓的“条条”管理,于是“区政府政策实施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然后再由各局传达到街道各所,街道办事处只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宣传和动员,以及随同税务人员和工商人员进行检查等。[4]”尽管在改革前的二十多年中街居组织的职能有所扩张,机构也不断膨胀,功能的虚拟性有所改观[5](P29-34),但其边缘性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即使创办托儿所(幼儿园)、副食品经营网点、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有限度的社会保障等,也都是以为“单位”外居民提供服务为主,并不侵入传统的“单位”内居民原有的利益圈。二是“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压缩了社会权力的存在空间。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源于军事供给制的“单位”制度承担的不仅是经济职能,更多的是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职能,这种复合功能特征使它具备了超强的动员和管理社会的能力,从而把街居组织的城市管理职能压缩在数量极少的无单位居民范围内。三是造成居民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区域分离。对单位体制内的城市居民来说,“单位”就是其福利共同体,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定负责为其分配工资、福利及各种政治、社会资源,大到就业、升迁,小到结婚、吵架,“有事找单位”,与居住地的基层组织没有太多关系。街居组织由于无法介入居民生活,不可能有效实施社会管理①。四是强化了居民的身份特征。在“单位”与街居组织的二元管理体制之下,城市居民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有单位的可以根据单位性质享受相应的政治、福利和社会待遇,没有单位的则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由于个人在单位中的不同序列及单位在整个单位体系中的不同序列,使得具有不同单位身份的居民拥有不同的社会感受。单位的封闭性特征则使单位外人员很难有机会流入单位内,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成员流动也大都借助“关系”等非正式资源。

19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个体私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社会的转型对传统的二元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构成了挑战。一是“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迅速转化。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弱化了“单位”对职工的约束力,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大量“单位人”开始向单位外流失。过去,“单位”可以决定职工的政治、福利甚至社会待遇。现在除工作外,职工需要向“单位”寻求帮助的内容越来越少,职工越来越多的个人隐私可以不必在“单位”内坦承。另外,大批国有企业的破产或准破产以及职工“下岗”也迫使“单位人”丧失单位依托,迅速转化为“社会人”。二是社会组织的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除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外,出现了大量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组织。比如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1999年的统计,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吸纳了8300万人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12%[6]。三是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由于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和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的打破,城市居民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开始涌入城市,使得城市流动人口空前增加。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市的流动人口都达到上百万人。流动人口显然无法纳入“单位”体制中管理。四是“单位”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单位办社会的后果是制造了大量的后勤服务人员,工作效率奇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以及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的目标就是把“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转移出来,使“单位”只从事自己的本业,其余的交由社会来办理。“单位”的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正在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五是城市基层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就业及弥补财政的不足,街居创办了大量经营性组织,其经济职能迅速膨胀,街办经济、居办经济发展迅速。城建、市容、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管理、社会救济金发放、再就业培训等过去闻所未闻的工作统统压向街居。“街居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就是最形象的描述。六是居民的社区参与要求愈来愈强烈。包括福利分房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密切了居民与居住地之间的利益关系。过去没有人关心的治安、绿化、卫生、违章建筑等成了居民们人人心系之的头等大事,促使他们越来越关注并渴望参与街居组织的决策过程。上述六个方面的变革表明,“单位”制度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正在走向衰落,其整合社会的组织功能不仅日益弱化,而且不可避免地最终要走向瓦解。因此,以“单位”组织为主体,以街居组织为辅助的城市二元基层管理体制也必须适应新形势,进行相应的变革。

面对社会形势的迅猛变化,民政部门从承接企事业单位转移社会服务项目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对社区服务的内涵作了定义,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1991年5月31日,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在谈到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时,明确提出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1992年10月,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在杭州专门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这样,以开展社区建设为标志,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徐徐拉开。

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逐步深入,城市基层基础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如前所述,附着在“单位”身上的政治、社会、教育、保障等功能迅速剥离,单位组织的整合作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引导下岗工人再就业、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正在形成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重心。上海、石家庄、青岛、沈阳、武汉等地先后开展了社区建设试点工作。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自此,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上海市在探索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方面起步较早,1995年就开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试点,以街道为核心推动社区建设,通过调整“条块”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下放管理权限,促进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7](P28-36)。沈阳市则从构建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入手,按照有利于实施管理、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将全市2700多个居委会调整为1277个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社区居民委员会。1999年1月,民政部发布《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各城区中选定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进行全面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验,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社区规模调整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也已逐步建立健全,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

从近些年来各地开展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从单位主导型向街居社区主导型转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弱化单位的复合功能。主要是指国有经营性单位和国家财政供养单位继续分离办社会的职能,逐步与所办的幼儿园、食堂、学校、医院以及其他服务性机构脱钩,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把单位的后勤保障逐步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管理。二是通过简政放权,强化街居职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区政府的授权,街道办事处享有或者扩张了综合协调权、执法权、处置权、监督检查权等,从而能够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对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市容市貌、便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街区建设等进行有效的管理。武汉市江汉区按照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把职权和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使社区居委会有职、有权、有钱。三是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这是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组织基础。对原来的居委会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等原则进行重组,以适应功能扩张、人口居住密集度增加以及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客观情况。调整后的社区居委会规模一般在1000户至3000户之间。原来从属于各单位的家委会也一并转制为社区居委会。四是加大居民社区参与力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是社区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目前的居民社区参与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参与渠道有所拓宽,参与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除了三年一次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外,日常议事和决策的参与制度也有所完善。北京、上海等地都开展了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的试点工作,并准备大面积推广。沈阳、武汉等地在社区内普遍建立了由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代表组成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内的重要事项。居民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参与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决策中来。

向街居社区主导型体制转型反映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治理现代化国家的新理念,对于当代城市基层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体制关注的不是基于行政区域划分后的控制,而是对人的关怀,强调的是与居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从管理目的来说,由过去的控制向服务转变。单位体制限制人口流动,固化了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强调资源在单位内部的相对公平的分配。通过政府-单位-资源分配-职工实现城市管理的目标。社区体制则以服务为核心,强调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努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文居住环境,并不关注居民流动或其工作单位的变更。实现城市管理的链条是政府-社区-居民。从管理形式来说,由过去行政命令式的统治向强调居民参与的治理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具有很强的行政功能。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社区体制则强调透明、回应与参与,要求社区事务的处理、各项措施的制定、实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拓宽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对话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层管理的方式。以小政府、大社会为导向下放权力是街居社区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上海、北京等地都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部分管理权,赋予街道办事处更多的权限[8],街道也同样向社区居委会下放权力。政府权力的回缩为社区组织的发展释放了更多的权力空间,不仅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等法定性社区组织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促进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晨练队、法制宣传队、秧歌队等非法定社区组织的发展。街居社区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不总是为了“管”居民,居民也不再“躲”社区。社区成了居民实现利益诉求的必备通道,居民愿意为社区发展出策献力。当居民与社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生活的重心从单位转移到社区,能够通过参与各种法定性或非法定性社区组织的活动,对社区事务的处理“说三道四”,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受单位的束缚就会越来越少,也就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打下了基础。

推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的标志性工作是开展社区建设。尽管目前全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可喜局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单位体制在城市基层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基本态势。许多城市开展的社区建设尚处于示范和总结阶段。总体上说,目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还处于初始阶段,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仍然是人们经济收入及福利分配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最具活力的社会成员仍然集中于各种各样的单位之中[5](P199)。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单位体制正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街居社区体制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正呈现出逐步强化的趋势。

社区主导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主张合作、参与、效率、共享,符合当代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理念。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以善治为目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9](P326)”这一体制承认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把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区事务交由社区自己管理,强调居民与政府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将“善治”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10]。对照善治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性六个基本要素[11],可以发现当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一,行政化倾向诱发了社区管理机构的合法性危机。这里的合法性是指被社区居民内心所体认并服从的权威和秩序,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关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事实上,居委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按照街道办事处的指令开展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并没有被居民体认为“自己的组织”。各地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社区管理机构多数由户代表象征性选举产生,即使是在直接选举的地方,也都采取先选后聘的办法。功能上与过去的居委会没有实质性差别,主要工作仍然是承办“上级”部署的任务,工作人员的薪酬亦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在社区管理机构看来,政府是老板,社区居民是管理对象。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表达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

第二,居民参与不充分导致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出现断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环境依托,只有居民知道社区真正需要什么。社区管理机构如果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就会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所以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必须容纳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建立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协调的、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居民参与普遍不足,参与机制很不完善。一方面,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缺乏足够的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就召集居民来开会、布置、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了要求,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赶快组织居民。即便是在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定,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第三,法律滞后模糊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界线。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如果法律没有清楚地划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的权利界线,就容易引发争议,造成管理的低效率。如果法律的规定得不到遵守,也同样不可能实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目前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前者制定于1954年,后者于1990年颁布实施。由于制定时间较早,这两部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居委会结构、功能、范围、组织、产生等方面的规定就与当前社区建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也可以说已经突破了法律所调控的范围。关于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之间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街道往往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将居委会“改造”为自己的“派出机关”,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如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与街道、居委会之间的关系,也缺少法律上的规范。由此引发的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协调的社区管理机制的形成。

第四,职能转变不到位妨碍了社区管理的成效。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如果居民没有足够的权力参与社区的选举以及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就不可能热心于社区事务,所谓的善治也就丧失了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功能模糊不清。有些方面越位,包揽了过多的应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职能;有些方面又缺位,对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工作团体的培育、指导不力,对介入社区发展的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的“资助性投入”不足[12]。另外,还存在着职权不足的问题。虽然各地在推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都按照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原则开展了简政放权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许多条条上的实权部门并不情愿将权力下放给街道,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基层管理新格局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责权利不对等,街道的管理尽管门类齐全,但效率并不高。街道对社区权力的制度性侵蚀,又削弱了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阻碍了社区自治的正常发展。

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是构筑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各地在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社区立法进程。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是修改《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尽快制定《物业管理条例》、《社区服务办法》等一系列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后的《居委会组织法》应吸收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社区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社区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

二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重点是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认真转变职能,进一步理清与区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之间不同的职责定位和相互关系。一方面要努力完善自身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从深化“服务”入手,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开展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并从制度上约束街道的“创收”冲动,使其专致于指导、监督和资金、政策上的引导。尤其要彻底摈除街道随意向居委会下派任务的制度根源,使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居民利益社区化。以街居社区整合城市居民的关键在于居民利益社区化。当社区与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时,居民的生活重心自然就会转向社区。因此应当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从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社区建设本身就是居民利益社区化的重要表征,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显不足。由于“单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使得许多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仍然非常紧密,这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降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依存度,使居民除工作之外的其它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得到体现。

四是努力构建社区参与平台。参与冲动的强弱受制于社区与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在城市,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居民们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的参与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秧歌队等非法性平台为辅。

五是促进社区自治制度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依托,社区自治应走制度化之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首先要依法选举社区自治组织,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制度;其次要规范居民日常议事程序,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议事规则;再次要推行区务公开,社区事务的决策情况、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及时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

六是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层社区的需求也逐步向多元化迈进。过去那种以退休老人为主体的居委会成员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区需求。因此,应将社区工作者及相关的社区专业工作,纳入正规的职业范围,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尽快造就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建立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52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建立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党的xx大和党的xx届四中全会强调,反腐倡廉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区纪委、党委政研室、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党校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和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采取座谈讨论、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分析研究等形式,就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

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党的xx大和xx届四中全会对反腐倡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从认识上看,对反腐倡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重视不够,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缺乏正确理解,抓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少数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做虚功、软工作,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满足于一般应付;个别领导干部甚至片面地认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有的领导干部教育别人多,自己受教育却很少,不注重自身的学习教育。

从内容上看,教育的内容过于笼统,“千人一方”,针对性不够强。不能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因人制宜,分类施教,开展“有的放矢”、“按需下方”的个性化教育,教育内容空洞,大而化之,不具体、不生动,起不到入脑入心、触动灵魂的效果;特别是用本地本单位、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不够。

从方法上看,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当前教育的方式方法仍然以开会、学文件、读报纸、看电教片等灌输法、说教式的传统办法为主,陈旧单一、创新不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传媒手段进行教育不够,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形成整体效应不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从保障上看,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普遍没有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大多数单位没有宣传教育专项经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设施落后,与现代宣传教育手段和传媒要求不相适应;基层纪检机关内部没有专职宣教干部,从事宣教工作的干部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措施

建立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组织领导机制。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自治区反腐倡廉大宣教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区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指导。各市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领导和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联系沟通,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要把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党的建设工作整体规划中,与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全面推进。三是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干部要结合业务工作抓好党建工作和惩防体系建设任务的落实,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常抓不懈。要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结合业务工作抓好分管范围内教育任务的落实。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组织、宣传、党校以及文化艺术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定期向有关单位通报反腐倡廉教育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协调配合,切实寓宣教于案件查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执法监察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各项具体纪检监察工作之中,通过加强部门间交流合作,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整合宣教资源,形成宣教合力,增强宣教效果。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再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人事,全文共 3584 字

+ 加入清单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 人力资源开发的再思考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为我国妇女事业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合理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不仅关系到妇女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把广大农村妇女这支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发挥好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才会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通道作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开发县,经济发展相当落后且不平衡,扶贫攻坚任务还相当艰巨。同时,该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三分之二的男劳动力和二十来岁的女性外出打工,农村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落在了中年妇女身上,因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这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道县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农村妇女劳动力状况。根据2003年有关资源统计,通道侗族占76%,全县劳动力156559人,其中妇女劳动力75016人,初中文化以上的26210人,20至50岁的48442人。男劳动力三分之二的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是老弱病残和妇女,造成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而中年妇女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差,因而农村经济发展相当缓慢。从全县农村乡土人才来看,女性所占比例还不到8%。

2、农村妇女在经济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通道是个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少数民族农业县,种养业的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思想比较狭隘,结婚生子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家庭和子女上,无法从以生育特别是生育男孩为人生任务的狭小天地中解脱出来。她们更多的是依赖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从事着简单的劳动来满足生活需要,对家庭以外的社会资源如现代的生产信息,各种政策措施、法规和相关技术的接受总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她们在社会中普遍处于受支配地位,这与中国加入WTO对农村经济和农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要求相矛盾,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妇女参政比例低,基础薄弱。从我县21个乡镇243个行政村来看,村支两委班子中妇女干部仅40人,其中女支部书记10人,只占支部书记的4.1%。妇女参政比例低,使得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部分男性对农村妇女持不信任和怀疑态度,诱发了她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参政议政产生惰性,认为那是男人的事,女人做个贤妻良母就行了。农村妇女参政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女党员少。全县农村党员5379人,其中女党员845人,只占党员总数的15.7%;二是文化程度低。单从女党员来看,初中文化以上的257人,只占女党员总数的30.4%,其它的均为小学文化或文盲;三是女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35岁以下的200人,55岁以上的282人,最早入党为1937年;四是农村妇女后备干部少。因经济条件和家庭的原因,年轻的妇女外出打工的较多,具备培养条件的少。全县农村后备干部486人,其中妇女所占比例还不到5%

二、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慢的原因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形成了一种以男人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体系。新中国成立,提出妇女“半边天”,但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老、少、边、贫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并不断地渗透到下一代,传统的社会偏见对妇女的能力持有不信任和怀疑态度,导致妇女人才资源开发缓慢,有些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2、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不高。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提高。但内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因受交通、信息、科技、资金等的限制,经济发展进程相当缓慢。我县从2003年来看,国内生产总值578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8140万元,工业总产值32492万元,人平纯收入仅720余元。全县财政收入还不如沿海发达地区一个普通村一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经济落后使政府无法投入资金开发妇女资源。

3、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未能全部实现。由于家庭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小孩未能全部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大中专毕业生不分配工作和教育费的增加,农村学生失学面较大,有的初中一毕业便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孩迟早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会写自己的名字和认钱,将来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读书只是浪费钱,因而相对来说女孩辍学率比较高,导致农村妇女整体素质低。据调查显示,15岁及15岁以上的农村妇女75016人,文盲半文盲10196人,初中文化20617人,高中以上文化仅98人。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村妇女对职业的选择,出现了“三有四缺”现象:“三有”即有劳力、有土地、有干劲,“四缺”即缺新的思想观念、缺现代科学技术、缺发展资金、缺市场信息和管理营销能力,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4、 农村妇女自身解放思想认识不高。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妇女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她们在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遇到外界各种压力时,心里承受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依附男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较浓,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退回到“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习惯性性别分工模式,缺乏社会竞争力,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不能完全适应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农业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解放了妇女,但妇女自身没有完全解放自己。

三、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社会开发力度,改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在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中,各级政府要协调统一各个环节的政策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和宏观政策,创造有利于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让农村妇女从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抑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社会风尚,增强妇女参政议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二是保障农村妇女健康权益,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做好预防及保健的综合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重点防治严重危害农村妇女健康的疾病。三是努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最大限度地培养农村高、中级实用人才,鼓励农村妇女通过广播电视和讲座的形式积极参与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涌现一批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四是加强农村妇女扫盲力度。在条件允许的乡镇和行政村以村里主办、政府协办等形式开办夜校,要求5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文盲必须参加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

2、通过典型引路实现角色的转换,提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自身素质。加强思想观念教育,积极引导农村妇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摒弃落后的小农意识,特别是注重发挥身边典型带头作用,正确灌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让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先进妇女的事迹不断地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逐步走出家庭小天地。在男女平等、自觉维权的基础上悄然实现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并树立自我超越的人生观、市场取向的产业观、法制取向的社会观、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发展观。

3、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地位,维护其参政议政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小圈子,主动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确实落实村民代表大会中女代表的比例,确保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占一定比例。鼓励农村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定,充分听取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保障妇女在培养、选拔农村干部中不受歧视,也可通过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让农村妇女了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同时,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积极引导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要逐步让她们转变思想观念,由被动了解国家大家、参政议政到主动关心社会发展动态,逐渐成为农村政治舞台上的“半边天”。

4、积极挖掘农村妇女劳动力潜能,鼓励其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各级组织要帮助农村妇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把仅仅满足一家一户小范围的传统工艺制品规模做大做强,以商品的形式大胆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运作中,各级各部门要为农村妇女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农村扶贫资金、小额信贷和实施项目等形式为农村妇女创业创造条件。同时,各级妇联要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农村妇女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信息、技术共享,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促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有机衔接,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妇女走上致富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633 字

+ 加入清单

提高妇女儿童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儿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高我市妇女儿童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妇女儿童获取、运用科技知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两城”建设和“三城”创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有关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普示范、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农民科学素质偏低的状况,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在农村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显得任重道远。

**县城关镇**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妇女儿童参加科普活动,促进了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的提高。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儿童的教育、健康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妇女在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中,实现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成为发展、繁荣主力军,撑起了经济的“半边天”。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城关镇**村地处县城东部,与东城区接壤连片,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336户,1162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720人、育龄妇女129人、儿童96人;党员37人,其中女性党员7人,村支两委中女性干部2人;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16元(同期,全县人均纯收入1773元、全镇人均纯收入2672元)。妇女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99人,其中高中26人、大专12人。

(二)积极开展妇女科普活动,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1、加强妇女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县科协、县妇联与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联合,组建了万名妇女学习培训学校,每年对农村妇女进行集中培训2-3期,培训妇女骨干3000余人次。农时聘请农业专家在县电视台讲座3-4次,开展了“双学双比”和“巾帼建功”活动,激励妇女学文化、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在**村,**县科协等单位每年举办以甜玉米种植,鸡、鸭、猪、牛养殖等种养技术和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科技的科技培训5-6次,参与听讲达2500人次以上,科学普及带动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以郭启菊、李月婵、李玉萍为代表的在花卉苗木、养猪、养鸡等方面依靠科技致富的妇女科普带头人6人,占全村育龄妇女数的4%。

2、妇女就业层次提高,就业自主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妇女就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在**村,妇女增强了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青年妇女的非农就业比重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4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依托城乡结合部的便利,这部分年轻妇女大部分在县域企业务工,有的外出寻找发展机遇,有的则自主创业,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

3、妇女受教育水平及政治参与程度提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县委不断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力度,使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实现了新的突破。村支两委班子中支部书记为女性的村达两成以上,**村即为其中一例。

(三)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科普活动,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近年来,**县科协、县科技局、县教育局等单位每年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为契机,对**村及其他乡镇农村进行了“科学常识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关爱女孩行动”的科普宣传活动,以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学校科普小组,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创新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增强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科协、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科技、农业、教育、宣传等部门,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技培训等工作。但是,目前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和队伍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场所不足、资源匮乏、长效服务的机制和手段缺乏,农民学习和了解急需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机会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范围、水平和效果,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科普服务和创新能力薄弱,手段落后,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科普手段仍然仅限于开展几次科技下乡和搞几场科普讲座和培训,并没有新的服务手段。这种浅尝辄止的服务方式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水平不高,而且人数有限,**村科普志愿者不足10人,根本无力开展一些影响大、效果好的科普活动。县科技特派员队伍成员为各涉农单位抽调并非专职而且人数有限。要想把科技培训覆盖到村,仅凭这支队伍和有限的专家和下乡次数是无法办到的。即使每个村建一所农民夜校,师资也成问题。据调查,**村妇女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91.6%,与人交谈57.5%,报纸杂志34.8%,图书9.4%,科学期刊8.4%,其它8.7%。可见,农民大部分科技知识是从上述途径得到的,科协等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等活动仅为农民提供了不到8.7%的获取科技的渠道,所以说,如何创新科普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是摆在各级科协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白,农民学习的需求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

农民没有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村委会办公场所在没有搬到现在办公楼(原为村小学)前,开会时支书、主任家便是会场,更谈不上给农民提供培训和学习交流的场所了。而镇政府远程教育中心点、农民培训学校离村较远,学习不便。一些地方的做法证明,只有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开办夜校才成为可能。凡是专业化商品生产达到一定层次和水平的村,农民素质普遍高,这些地方不仅有农民自己的学习和活动场所,而且还有自己建立起的专家群,他们的要求就不再是办个夜校,而是向生产领域的高层次探索了。像**县大塘乡、沙田镇等一些村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实体,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效果较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淳多层面实施普法教育 全方位提升法治水平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011 字

+ 加入清单

高淳层面实施普法教育 全方位提升法治水平

“四五”普法和新一轮依法治县工作开展两年多来,高淳县各级按照省、市部署和县“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县两个“五年规划”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关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方针,围绕服务全县“两个率先”的目标,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县,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四五”普法和新一轮依法治县工作。县委、县政府尤为重视,将其列入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具体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领导精力到位。为使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落到实处,县委书记办公会、县委常委会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与此同时,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先后5次召开成员会议,集中讨论研究两个“五年规划”的落实情况,制定年度实施意见,及时分析形势,明确工作目标。县委中心组不定期的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相关法律,并请南大等单位法学专家来授课。为加强对全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先后两次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充实。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了《高淳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各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范围和职责,建立和落实了年度考核验收等11项工作制度。根据县委要求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需要,各镇各部门也对领导小组织成员作了相应调整和充实,全县上下做到了各级领导责任落实,职责明确,办事机构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完善。二是目标措施到位。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要求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下发了《高淳县—XX年依法治县规划》和《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县人大十一届第26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每年都下发年度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全县各镇、各部门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下发了两个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意见,做到“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开展有序,并将其列入各镇、各部门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县商贸局在系统内将其与经济效益挂勾,变软任务为硬指标,推动了全系统普法、依法治企的开展。县教育局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列入年终对中小学的评估内容之一。县保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提高了普法教育、依法治企的质量。三是普法教材征订到位。全县基本做到了“四五”普法干部读本人手一册,农村读本发到村民小组。县财政局还将《财政“四五”普法法规汇编》发到县、镇每位财政干部手中。四是各部门协调配合到位。依法治县机构发挥了检查、指导、协调作用,除平时到各镇、部门指导外,坚持了每半年对各镇、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年度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县人大、政协每年都安排视察行政执法部门的普法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县报社、电台、电视台积极配合,开设专门栏目,加大了宣传力度。从去年开始,分别在高淳报开设《法制纵横》和电视台开设《法制园地》。每期集中宣传一个部门或镇的学法用法专题报道。去年12月4日法制宣传月活动中,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16个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的200名干警着装整齐,参加了集体宣誓,18个部门和9个镇的100多名干部参加了阵容强大的法律宣传咨询,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区分对象,抓住重点,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 在实施普法教育中,注重根据不同对象,突出重点,引导干部群众联系自身的工作,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相关法律,具体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突出了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着力解决如何依法管理的问题,使他们在法律的范围内依法掌好权、用好权、提高依法行政和管理的能力。先后制订了“干部法律法规学习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的通知”。全县各级党校、政校、人口学校在各种学习培训中,均开设了法制课,请专家授课,努力使各级领导多学一点,学好一点。县工商局坚持一季一法一考核,抓好局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学法。县财政局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培训班和自学等形式,抓好财政干部学法计划落实,使全体财政干部准确把握法律法规的适用层次,执法范围,执法权限,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奠定了基础。县供电局等部门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到高淳监狱,听三名原厅级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接受如何依法用权的的警示教育。二是突出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着力解决依法办案,依法行政问题,提高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意识。县法院中心组经常组织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每个干部都做学习笔记,使大家的法律素质和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县检察院开展的依法治国理论与司法公正5个专题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县税务、公安、农林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三是突出了青少年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学法。着力解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培养良好的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县委政法委与教育局联合为全县中小学聘请了35名法制副校长,在加强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年多来共为中小学上法制课近100次,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今年,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召集政法委、综治办、司法局、教育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及中小学校长、法制副校长召开座谈会,共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之策。县司法局、教育局等8个部门联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施意见”。上半年在县直属中小学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在每所中小学听一堂法制教育课;召开一次校领导、教师代表座谈会;组织一次法制副校长集体备课;每校设一个学生维权信箱;开办一个法制园地;期末组织一次学法考试。6月30日,县直属学校近40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学法考试,成绩良好。由于我县相关部门对中小学法制教育形成共识,齐抓共管,使我县在校中小学生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四是突出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学法。着力解决农村难点、热点问题,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是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四五”普法教育中,采取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对象,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主要

抓了“四个一”工程的落实:即每年举办一期镇、村干部培训班,每月举办一期广播讲座,每季举办一期宣传橱窗,每年下发一批普法教材,使农村的普法教育得到较好落实。桠溪镇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民对法律的需求,普法教育唱好“四季歌”,加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东坝镇针对工业园区征用土地涉及面广的实际,集中全镇党员干部举办土地管理法律知识讲座,强化土地法律意识,依法解决用地矛盾,保证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三、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全面开展普法教育 一是抓好试点,坚持以点带面。依法治县领导小组重点抓了商贸局、桠溪镇、红太阳集团、漆桥镇、古柏中学等5个不同类型的试点,通过“依法治县工作简报”分别介绍了试点单位的经验和做法。各镇也普遍抓了一村一厂2-3个试点单位,不少部门和单位也结合实际,抓了一个下属单位的试点,全县坚持以点带面,推动了面上的普法教育。二是抓好骨干培训,推进全面普法。二年多来,全县各级共举办培训班185次,共培训骨干近1.1万人次,通过培训,普法骨干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了普法骨干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基层群众的全面普法。县教育局围绕普法内容和依法治校实践,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了一次,为抓好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奠定了基础。去年县依法治县办、组织部、人事局、党校联合对全县1437名国家公务员分五期进行了wto法律知识的培训,每期培训都进行了书面测试,加深了对wto法律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今年县法院、司法局联合为9个镇和街道培训调解骨干821人,提高了广大调解人员依法调解技能。三是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面向社会搞好宣传教育。每年各镇各部门利用部门法颁布日开展法制宣传日、宣传月,送法律到社区、到农村。二年多来共开展大型宣传咨询活动46次。县安监局在安全生产法大型咨询活动中,有5000多人在“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横幅上签名,扩大了安全生产法的社会教育面。县锡剧团排练的现代法制教育剧《校园内外》,在县城和下乡演出10场,有17000多名师生、家长观看演出,受到普遍欢迎。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和阵地宣传,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县电台、电视台开设了“法制园地”、“法制长廊”、“劳动保障之声”等栏目,南京日报高淳版开设了“法治纵横”、“人口与计生”、“税务之窗”等栏目。红太阳集团、高陶公司、红宝丽公司分别通过“红太阳报”、“高陶通讯”和“红宝丽之声”宣传法律法规和企业法治建设的内容。各镇、各部门则利用有线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阵地,定期出版。桠溪等镇主办了“普法园地”法制宣传简报,每月出刊宣传法律。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营造了全民普法的良好氛围。    四、围绕中心,依法治理,促进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各级注重紧贴中心,把普法和依法治理有机结合,以普法教育推动依法治理,以依法治理促进普法教育,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坚持了“五个结合”:一是普法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结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搞好普法教育,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如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高淳形象”、“创建卫生城镇”、“成年人国旗下宣誓”、“告别陋习、共享文明”、“创建平安高淳”等活动中,各部门、各镇都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普法与创建民主法治村结合。依法治县办与组织部、农工办、民政局、计生局等部门将“民主管理,依法治村”作为农村民主法制村的切入点,指导农村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依靠制度约束镇、村干部,提高村民参政意识,改善了干群关系,深化了农村依法治理工作。如在贯彻“计划生育法”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最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900 字

+ 加入清单

2019最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正式接触村官工作已经有半个月了,半个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正逐渐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为了解邵圩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在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更好的开展工作,我对本村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走访了部分农户。与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听取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努力向他们学习工作经验和方法。通过走访,我已经能融入到基层,融入到群众,倾听民生,了解民情,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逐渐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下面就从通过调研浅谈如何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

邵圩村地处潘集区平圩镇以北4公里,有农户1460人,耕地1624亩,村里在立足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食用菌种植良好,金针菇种植发展到5万袋,形成产销一条龙的道路。此外还与龚集、庙新等村合作成立了养鹅协会,养殖皖西大白鹅。同时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组建淮南利民鹅业公司,年内鹅存栏量达3.5万只。此外村里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邵圩村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并建有农家书屋,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条件的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 %,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0余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

二、新农村建设内容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xx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邵圩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三、 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以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实行科教兴农,虽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未在本村得以全面实现。

(二)教科文卫事业发展落后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我村的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100%,并且失学率较低。但普遍存在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挣钱,村里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同时部分农民比较保守,对农业宣传的新科技、新文化将信将疑,还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方法种植。农村的基础教育不够全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我通过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也占到9成,但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健身和娱乐基础设施缺乏。

五、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结合走访调查,谈谈个人建议: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二)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三) 完善水利基础系统

(四)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五)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

六、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国情

单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农民的现状,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体察民情

走出象牙塔,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 ,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

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场。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农村在召唤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农村也同样期待我们为它的发展做贡献,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吧!新农村建设就像一颗花,需要不断的滋养,只要付出,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灿烂之花 .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历经三天的《“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终于结束了,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在人生的成长中获得了平时在课堂中不能获得的知识、能力,不仅有思想上的收获,也有能力上的收获,更有综合素质上的收获。下面,就本次调查活动,我代表平江一中向长郡中学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调查

农民非常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认为有国家政策作保障,对自己日后的养老非常放心。但调查中也发现,随着现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__]校花网礼让,是好样的,尽管我们都知道那车子里很拥挤,因为一个19座的车,要坐上近40个人,显然后上的没有座位,但一中的学生还是做到了。

对此,我感触良多。我们是一中的学子,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能体现一中学生的良好素质。我们会继续努力,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名优秀的一中人!

四、感谢

时间过得真快,长郡中学与平江一中20__年《“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就要结束了,几天的时间下来,我们心中充满感激。一是感谢长郡中学和平江一中的领导、老师能给我们这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溶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实践、学习、锻炼和成长,让我们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了不少的见识,提升了我们的人生感悟。二是感谢长郡中学的同学们,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名校的风采。三是感谢我们的团队成员,在这几[__]课件下载天的合作中,能团结一致,团结互助,并团结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最后,我更要感谢给我们带队的张从军老师,在这几天中,他始终与我们坚守在一起。张老师是我们这次调查活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师,可他却从不因为自己年龄大就不跟随队伍,也不因为年龄大就不与我们合作,倒是在活动过程中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来获得农民伯伯的信任从而获得宝贵的调查资料。

感谢一切帮助过我们的农民朋友,是他们的热心与淳朴的感情,才让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中药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市卫生局:

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近日我局组织人力对我县中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认真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野生中药材状况

由于长期过度采集,使野生植物药材资源日益减少,部分濒临枯竭,呈现原料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尤其野生甘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区农、牧民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野生甘草被大量采挖,一方面造成甘草种子遭到严重破坏,天然下种量剧减,野生甘草数量减少,造成野生甘草越挖越少,产量锐减,甚至从局部地区灭绝;另一方面,由于每采挖一株野生甘草要毁坏一株或几株沙生植被,造成我县生态环境恶化。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县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禁止采挖野生甘草。

麻黄、苍耳子、苦豆子、艾叶、青蒿、茵陈等野生中药材由于数量有限,无法形成规模,仅被群众作为医用或保健时利用。

三、利用本地优势开发中药材资源情况

随着近年来市场对甘草、红花、枸杞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县部分农户开始尝试种植具较高经济价值的甘草、红花、枸杞几种中药材,现已有了较为成熟的人工种植技术。实验数据表明,人工种植甘草亩产均在1.5-1.8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我县把甘草等中药材种植作为加快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使我县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我县大面积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甘草、红花、枸杞,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其中甘草种植7.2万亩,红花1.59万亩,枸杞3.35万亩,每年甘草产出总量为7200万斤、红花产量为477万斤、1005万斤,至目前我县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我县围绕本地药材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有2家,全部以锁阳的精深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是锁阳系列的保健品。完全消化了本县所采挖的锁阳。由于我县再没有其它药材加工企业,我县所种植的甘草、红花、枸杞等中药材除极少部分在本地被消费使用外,大部分被外地制药企业和药材商收购。

总之,充分利用本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长期政策,广大农民种植甘草等中药材的积极性也逐年高涨,有力促进我县中药产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基层锻炼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587 字

+ 加入清单

——公用事业管理局张彩霞

根据新区党工委的安排,我于20xx年3月15日至6月15日,被派往哈巴格西街道办事处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期间,得到办事处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关心、帮助和支持。我在挂职实践中虚心学习、刻苦锻炼、用心体验、开阔思路的原则,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服从办事处的安排,积极参与部门与村委实绩考核工作,较为系统的了解了办事处的主要工作、职能职责以及创新工作等方面内容,借鉴管理方面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充分了解人和事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办事处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理性分析了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学习了很多宝贵经验。可以说三个月的挂职受益匪浅,有了极大的收获,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提高了素质、找到了差距、启迪了思维,增强了自我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现就挂职锻炼情况做以下报告,望领导及同事给予指正。

一、哈巴格西街道办事处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

内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文化站、土地管理中心、综合治理办公室、城乡建设办公室、城乡统筹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及实绩考核办公室十个部门。管辖5个村56个社(格丁盖村10个社,乌兰什里村13个社,达尔汗壕9个社,寨子塔14个社,马王庙村10个社)。

(二)管理模式

街道办事处负责5各村的全面工作,各村两委班子对办事处负责,村两委班子由“大学生村官”和储备人才组成;各村设工作组,主要监督和指导村两委工作,工作组组长由办事处领导担任,成员由包社干部组成,包社干部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三)主要工作

1、土地收储工作。为确保新区建设用地,力争完成11个社47平方公里的土地收储工作任务。

2、土地协管工作。为土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为土地收储工作有效降低成本打下良好基础;做好新区重点项目落地服务工作。

3、城乡统筹工作

(1)为顺利完成农村人口转移工作,从干部中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宣讲团,开展以改变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改变生活方式等为内容的“三送一提”宣讲活动;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进程,针对待业农牧民开展引导性分类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确保零就业家庭充分就业;围绕农民进城,办事处要求村两委牵头组建“劳务公司”,组建劳务队,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4、基层党建工作。围绕农村人口转移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四建四推”活动,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四建活动是指:村企共建、村与村互建、存与部门联建、村与社区合建;四推活动是指:推进村级“两委”班子建设、推进村集体经济和活动阵地建设、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5、维稳工作。以大调解活动为平台,加大下访力度,深入村社调查民情,提高群众满意度,做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为确保新区建设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6、民生工作。街道办事处始终把关心农民,服务农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xx年承诺为新区农民办十件实事。

二、挂职期间主要工作情况

3月22日参加办事处两级干部大会,会上对包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干部双向选择和对干部笔试测试。我第一次参加干部双向选择岗位,在这一刻体现出每一个干部的日常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激励能力强的干部工作激情也能督促稍差的干部更加努力工作;屈永祥书记会场出题,要求干部笔试,考验干部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一份答卷,屈书记都亲自批阅打分并公布成绩, 这次测试中我只得了68分。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笔试,让我更加体会到我要在锻炼期间和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要多学多问多思考,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月25日参加街道办事处三级干部大会,会上冯世平副书记对20xx年党建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屈永祥书记布署20xx年主要工作,动员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凝心聚力。通过两次主要会议,使我对办事处的基本情况有个初步了解。

我在挂职期间被分配到实绩考核办公室,担任副主任职务,实绩考核办公室主任张锐让我参加对各部门各村的实绩考核工作和干部考核工作。给我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一是协助实绩考核办公室完善20xx年实绩考核方案和干部考核方案。二是参加对各部门、各村主要工作的月考核4次,由我单独主持考核了两个部门,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三是党政办公室、财务室、综治办每周的例会召开由我负责参加并提出意见。四是每天和实绩考核办同事下乡了解包社干部到位情况、村两委的工作进展情况、是否有抢栽抢种、违章建筑等情况。下乡主动和老百姓聊天,了解老百姓生活上是否有困难,特别是在下雨的天气里,我们要查危房情况,督查干部到位情况。五是参加计划生育专项检查工作,提出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六是协助路永亮撰写每周的督查专报,我还负责了督查专报的内容审核工作。七是屈永祥书记带我们四个挂职锻炼干部利用三天的时间下各村调研工作,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基层工作、各村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每到一个村屈书记都要先去农牧民家里了解生活情况,征求农牧民对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农牧民的情况后再去“劳务公司”的工程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后听取村两委对“劳务公司”组建运行情况,“三送一提”宣讲活动开展情况以及目前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等工作汇报。屈书记对每一个村的重点工作都提了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要实绩考核办公室做好督查工作。听取汇报后屈书记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发言,阐述对各村工作的意见和好的建议。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使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是我懂得基层工作涉及的内容多,复杂,特别是在新区快速建设的环境中,要做好农村工作,压力非常大,难度也非常大。

三、挂职锻炼的感受

在短短的三个月里,我和办事处的领导同事们相处的非常融洽,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办事处的领导和同事们都给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下面谈一谈我挂职期间的感受和收获:

(一)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氛围紧张而融洽,工作节奏快,但是非常有序;加入团队的第一天就感觉到办事处同志们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办事处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责任明确,领导会均匀的给每一个年轻人分配工作任务,让每一个人都有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年轻人在基层工作能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学校园服务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校,服务,全文共 2675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校园服务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实施学生的应有权利,维护学生应有的利益,从而使我们学生生活得更好,最后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二、调查地点

学生宿舍、澡堂、图书馆、医院、食堂、超市、公共设施等其他方面

三、调查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全体在校学生,10届新生为主。

四、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18日—20xx年10月23日

五、调查方法

走访、聊天、问卷等形式

六、同学主要反映情况

1.宿舍

(1)寝室有老鼠、蟑螂,如7、8、15栋,希望学校经常对寝室消毒,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

(2)寝室断电过早,不方便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充电问题。

(3)宿舍天台晒衣架大部分损坏,给学生晒被子带来不便,特别是冬天比较潮湿,出太阳后大家晒被子衣架短缺。

(4)打热水,水量少,流速慢,希望能在每层都增设一个开水房,排队会影响同学们的作息时间,给同同学们带来了不便,而且女生打热水比较多,后边同学打到的水不热。宿舍高层水压小,一般指6,7层,在用水高峰容易断水,像一栋寝室只有两层有热水机。

(5)同学反映洗衣房的洗衣机数量太少,且操作复杂,希望学校有人定期维修管理,特别是消毒,每周一次最好,毕竟公共设施消毒对大家身体健康比较好。

(6)2栋四楼和五楼的楼梯扶手松了,好多宿舍楼的六楼七楼栏杆都烂了,容易发生危险;还有像21栋四楼过道上有几盏灯坏了相信其他楼层也是,特别是晚上下楼梯很危险。1-6栋的同学希望在大二能换去好的宿舍,收费一样但住宿条件不同确实引起很多同学不满。

2.澡堂

(1)海军学院浴室开关有问题;22栋楼下男澡堂有几个喷头坏了;还有许多澡堂也坏掉了,冷水阀不灵,好多都掉了,洗澡不方便。

(2)澡堂热水供应太少,晚自习结束后经常没热水。节假日,澡堂停止供水,但仍有大量师生留校。希望定期对澡堂消毒,让大家闻到84消毒水味道,让大家放心。

(3)还有希望把澡堂里的遮帘换一下,好脏,影响洗澡心情,不够卫生。

3.图书馆

(1)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电脑需要更换,网速慢,机子旧。

(2)图书馆存包不方便,人多的话要排队且给存包处的工作人员带来工作负担,建议使用自助存包柜并设在各类图书馆旁(尤其是一楼)这不仅可以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方便同学们借书。建议用财购那种投一元硬币的储蓄柜。

(3)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太短,且中午不应该停止一段时间。图书馆自习室关门太早,希望延时到22:00关门。

(4)一楼休息区处沙发很多都坏了有时书摆放的秩序不好,很多书都不好找图书馆二楼沙发坏了,至今没有修好。

(5)图书馆一楼厕所坏了一直没修。

(6)302的管理员常常在上班的时候大声说话,影响同学看书。图书馆夏天特别热,电风扇不够,同学们普遍反映希望增加空调。好多学校都有空调。

4.医院

(1)校医院医生,护士服务态度差,不负责任,例如有位同学晕倒送医院后,在未清醒,未经过治疗,医院医生要求其搬出医院。

(2)校医院药费偏贵。

(3)总之希望校医院还有后勤相关部门(包括充电费)能微笑服务,九点半上班,不要到上班时间还没有到岗位上,让同学排队等。

5.食堂

(1)每个食堂应设有一个公用洗手池。食堂的水龙头不够,一食堂水龙头坏了很多,二食堂和三食堂都没看到水龙头,洗手很不方便。

(2)食堂饭菜不太卫生,同学吃到头发、虫子等赃物(各个食堂)食堂工作人员不注意卫生,服务态度恶劣(各食堂普遍现象)。

(3)三食堂的菜的价格感觉偏贵。

(4)二食堂一楼菜量少了,还是不能打半分,其他食堂都能,不能打半分会造成打两个菜吃不完,一个菜就不够,还会营养不良。

(5)食堂希望能每个餐点都能将消毒柜摆出来,让大家放心使用餐具,大家经常看见二食堂小餐点随便用水一冲就给下个人用,影响食欲,而且不卫生。

(6)老师可以看一下嘉华餐厅(一食堂那里)后边,污水横流,很不卫生,没进门就影响食欲,希望尽快修整一下。

6.教学楼

(1)B栋多媒体教室设备有问题。耳机、键盘损坏问题最严重。B栋408听力教室第七排的桌子是坏的,危险性高,希望学校相关人员及时检查维修。

(2)B栋听力设施比较老,经常卡机,而且坏的也很多,一直没得到相关工作老师的及时维修。

(3)C栋406教室的电脑坏了;C栋203教室的电脑不够同学们每次上课总要和别人共用。

(4)ABC三栋教学楼,夏天特别是阳面,教室温度很高,很热,希望将大教室的空调搬一个到小教室。

(5)室内体育馆免费开放时间太短,只有周二周五晚上,还有周日是免费的,其余时间要么是不开放,要么是要收费,希望领导增加开放时间,最好是免费的,要不会打击很多同学的积极性。

7.物业环境

(1)校园的一些草坪被踩成了一条的小路,严重破换了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议将一些被踩得无法修复的草地铺成小路,并树立警示牌。

(2)塑胶篮球场地面损坏严重,一直没得到修复,校园内垃圾箱太少。休息座椅太少。

(3)冬天上课时间应推迟到2:00,中午可以睡会觉,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学校工商银行的取款机实在太少了,每次去都要排很久的队,建议多设几个取款机。去年老师就说要增添,只是在选地方,但到现在仍然没有看到。

(5)校园卡充值服务处工作人员态度需要改进,经常对同学是爱理不理,特别是那个女的,还是斜眼看人。

(6)一食堂到图书馆的小路好多大理石板都碎了,下雨时还有晚上很容易崴脚,需要维修,还有希望老师将两边装上灯。

(7)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的一扇玻璃碎了,一直没有维修更换。

(8)校园湖边的树木花草应该修剪了,都好长了,杂乱无章,湖边最好设上栅栏,以防涨水时发生意外。湖里希望种上莲花美化校园。

(9)希望学校像南昌大学那样增设火车票代售点,方便大家买票,因为南昌的票贩子太多,大家晚一天买不到票就要加30元买票贩子的票,希望学校后勤能为我们大家以班级为单位代买火车票。

(10)学校广播站音柱全坏了,校园广播没有了,影响校园文化生活,给大家带来不便。

(11)去年黄士安校长说过,像建一个报亭,方便大家了解信息,这个报亭也让贫困生做,勤工俭学,但到现在也没有具体了落实,我们都希望食堂边上有个报亭,想问下相关领导还要不要继续做这一活动.

(12)233每次都是好挤,已经提了好多次,后勤老师也说为大家协调,但是已经一年了,仍没协调好。希望老师给个具体时间。而且好多出租车在那里不打表,高价才出车。

(13)这也是去年的问题。28栋楼后面希望学校老师尽早开发,夏天好多青蛙叫,而且很多人都丢垃圾后面,影响环境,希望老师铺上草坪或水泥。

(14)大学生活动中心旁边喷泉广场上焊接的栏又松动了,希望后勤部门老师尽快处理,以免发生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浅析改革改制背景下一冶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党工团,全文共 4169 字

+ 加入清单

浅析改革改制背景下一冶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策

中冶集团第一冶金建设公司(简称一冶)是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生产、经营、卫生、学校、设计等多种行业的大型综合性企业。XX年是一冶整体改制的关键年,在中冶集团调整冶建施工企业体制的重大决策下,一冶逐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原一冶下设的一批辅业单位从公司剥离出来,不再作为一冶的二级单位,这些单位的职工也已经或将陆续与一冶解除劳动合同;还有一部分单位作为一冶的参股公司;其他主业单位及外地分公司为一冶控股公司,改制完成后将成立一冶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改制的同时,企业共青团的组织关系也需要作相应调整,如何适应国企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共青团工作组织管理模式等运行机制,是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所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因此,今年按照团市委调研课题的部署,一冶各基层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研。通过了解青工对改制工作的心态和对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态度,分析出现的问题,寻找工作发展的对策。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一冶团委有着扎实的工作基础,为改制后团的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现实保障;企业改制给一冶共青团原有的组织方式、工作内容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和拓展企业团工作;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团工作产生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继续发挥团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一冶共青团组织的基本概况 目前,一冶建有团组织的单位有19家,其中,团委建制的单位有15家,团总支建制的有4家。一冶现有团员3200名左右(其中含学生团员2600余名),28周岁以下青年数900余名。 由以上基本概况可以看出,一冶下属的企业团组织数量和企业团员数量虽相对以前在锐减,但在武汉的企业里,所凸现的规模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由于经济效益、企业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进入一冶的青年人数非常有限,进厂青工主要集中在大中专毕业生,此外就是大量的外来务工青年,与此同时企业中现存的团员青年的年龄也趋向“老化”;同时,团组织和团员的分布非常不均衡,行业之间不均衡、单位之间不均衡、相同团组织建制的单位之间也不均衡。因而在现有条件下,要实现团员队伍发展壮大存在着隐忧。 二、一冶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 1、改制后企业团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有待完成。 改制后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团员青年,其组织关系需要及时进行接转。但目前接收机构尚未明确,一冶团委只能对这部分团员青年中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的进行代管;对与企业彻底脱钩的团员青年在办理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后,他们如不及时找到新的接收组织,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团员流失。 2、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构架有待明确. 需按股份制企业“新三会”的要求建立完善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体系。即待公司完成整体改制工作后,急需根据各单位团组织的现状,进行调整、重组、充实,以进一步理顺企业团组织的管理体制。建立以公司团委为核心的团的领导班子,按系统制定有分有合的片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分片组会议,组织片内交流。同时,重点抓好主业重点骨干单位的共青团工作,并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团工作的活跃。 3、团的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理清。 即需要重点抓好一个主题二大版块的工作,一个主题是“让青年与企业同成长”;二大版块之一是围绕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心,整合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岗位练兵、五小科技竞赛、青年志愿者等工作载体;之二是围绕营造现代企业文化,突出开展符合企业特点和青年思想的思想教育、宣传、文体活动、培训等工作。 4、团的工作方式方法有待不断创新。 随着企业体制的转换,原有的依靠上级公司的一些行政手段来推动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以及人员配备、待遇落实等工作方式具有了一定难度,也缺少了现实操作性。基层企业负责人对共青团工作的支持与关心更多地源于共青团在促进企业效益与人员素质中的实际效果,更注重企业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模式和载体对企业是否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5、基层企业负责人、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对新形势下企业团工作的认识有待引导和统一。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层主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团组织在整个企业的组织格局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在四个多样化和企业一切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的氛围影响下,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利益需求均呈现多样化趋势,现有企业团的活动难以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吸引力有所削弱,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受降低,内在创造性更难以发挥;团干部兼职化趋势加强,参与团工作主要是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出发,与专职团干部相比,工作满足于开展几项面上的活动,对共青团工作的深入探索与理解思考不足,相对缺乏专业素养与研究精神。 6、共青团工作发展受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和制约将更明显。 改制后企业一切活动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往往也是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员工8小时之外,也多要加班加点,团组织的活动时间没有保障,团的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团组织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企业团工作的声势和影响力受到一定制约;企业效益差的时候,经费紧张,裁减员工的情况时有发生,前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团的活动经费难以落实,后者造成团员青年流动性加大,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加大了团组织对团员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 三、一冶共青团工作下一步发展思路 1、健全班子,理顺关系。 积极争取上级党团组织的指导,依托党建带团建,建立以公司团委为核心的各级团的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同时抓紧做好剥离单位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关系的接转工作。 2、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一是抓好主业单位团干队伍和共青团工作。对规模较大、团员人数较多、团的活动开展较正常、各项工作制度较完善的主业单位,要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指导与服务力度,制定与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提出较高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团的各项工作,使他们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龙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好控股单位共青团工作。注意加强基层建设,增强其工作自转能力,鼓励其抓住重点,争创特色,引导他们联系企业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三是抓好辅业改制剥离单位共青团工作。这些单位经济效益总体状况良好,但共青团工作基

础差参不齐,在过渡代管共青团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为他们争取政策、联系接收机构,并做好引导和帮扶工作。 3、保持传统,发挥优势。 要充分认识到国企共青团工作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其传统资源,汲取历史养分,为我所用。具体而言,一是一冶共青团组织多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对共青团的组织设置、团干待遇、活动经费、主体活动等均有许多传统的、好的做法,团工作的外部环境较好;二是有一支优秀的团干部队伍,开展团工作的能力较强;三是有一系列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党建带团建、双推等),共青团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较高;四是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负责人可能仍为原国企负责人,对共青团的认识比较到位。这些传统和优势都是推动一冶共青团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 4、开拓创新,不断探索。 客观上讲,企业改制后,企业产权结构、管理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相应对共青团的组织设置、职能定位、经费筹措、人员配备、活动方式均提出了深刻的挑战,需要在自觉适应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团工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总体而言,即要着眼于服务企业大局,找准团工作定位;着眼于塑造企业文化,发挥团组织积极作用;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着眼于倡导工作创新,实现团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几点考虑 1、伴随着改制工作的整体推进的进程,公司团委要进一步关心重视基层团干部和共青团工作,切实提供帮助和指导。 受企业改制影响,一部分基层团干可能将面临转向、分流甚至自谋职业的困境,一部分在职团干的政治、经济待遇也可能得不到落实;原有的共青团工作载体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但又对如何适应变化了的企业、团员、青年的需求来创新工作载体,感到迷惘和畏惧。而这些基层单位曾经都有着扎实的团工作基础,产生了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团干部,为一冶共青团工作赢得了众多的荣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在改制完成后大力开展新经济领域建团工作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忘记这些传统领域的问题,要带着责任感去正视与解决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带着感情去关心与帮助基层团干部的发展走向,给予这部分团干部和共青团工作以及时、有力的帮助和指导。 2、要充分认识一冶共青团工作的自身优势,增强工作自信心。 一冶的共青团工作有着厚实的基础,组织健全,活动正常,制度规范,有一支素质较好、作风扎实,对共青团充满感情的团干部队伍,工作总体水平较高。且改制后基层单位的负责人相当一部分将依然是原单位老总,其思维和工作方式依然带有传统的烙印,对共青团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较高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改制后一冶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3、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领导,推进共青团工作新发展。 首先要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在适应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促进团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要了解情况,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团组织采取因地制宜的工作方式和手段;第三,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无论企业领导对团工作的态度如何,企业团组织都要贴近实际,大胆创新,以争取地位,发挥作用。 4、要进一步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把握工作发展趋势。 在新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原有国企共青团工作的职能定位、作用发挥、工作方式、团干配备使用等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由于我们对相关问题的实践探索和前瞻性理论研究没有及时跟上,对改制企业共青团工作如何发展缺乏系统交流指导,一定程度上,仅凭团干部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在那里坚守阵地,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混乱局面。为此,进一步加强对改制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前瞻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当前一冶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课题之一。 总之,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一冶全面改制的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框架,摒弃就团论团,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原则,一切工作从企业实际出发,自觉适应改革形势,在改革中求转变、求创新、求发展,努力开创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团工作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生,全文共 411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清真饮食习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根据省领导的有关批示精神,今年,省教育厅会同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在全省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调研。调研采取书面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书面对全省66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到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清真饮食习惯比较集中的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实地调研中,我们听取了学校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情况和清真食堂建设方面的情况介绍,察看了学校的清真食堂,召集了少数民族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并向学校反馈了调研情况及意见。同时,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核实和督导整改。

一、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状况

2、高校配备清真饮食设施情况。全省高校共设立清真食堂26个,清真灶33个,建筑面积11393平方米,平常用餐人数3639人,配备专门厨师118 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的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12159人,少数民族学生2281人,占在校生的18.75%,共有45种民族成分,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997人,清真食堂建筑面积7064平方米。

3、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总体稳定,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能做到遵纪守法,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有本民族意识,但能理性地看待本民族的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所认同的传统民族意识在个人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不大,参加民族风俗活动仅仅是出于遵从民族风俗习惯去做,并不过分渲染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从民族集居地来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缘、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听不太懂老师授课,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学业;有的难以和周围人交流,产生孤独和戒备心理;还有的来自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还有些学生在思想认识、价值观、道德素质、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些非主流观念。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二、我省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工作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重视和关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特别是对具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民族大环境中。每逢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各校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节日,或给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餐费补贴等,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建立了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的桥梁。如南昌工程学院校领导每年2月28日都要与藏族学生一起欢度藏族传统节日“古图”;赣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在每年伊斯兰教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开斋节,都要给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餐费补贴。每年回族的古尔帮节、壮族的“三月三”对歌节等,一些学校还要举办庆祝活动。针对10个信奉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问题,清真饮食习俗学生比较集中的学校,目前基本上都开办了清真食堂或窗口。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特地从新疆、宁夏等地聘请厨师,现已投入运行的清真食堂可供2019多人同时就餐;江西财经大学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20多人,学校专门聘请一名回族厨师做饭,划出一间80多平方的房间作为食堂,对远离校本部不能到清真食堂吃饭的学生给予每月200元的伙食补助。南昌大学医学院前湖校区在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和省教育厅督促下,为满足学生清真饮食要求,专门聘请回族厨师,划出50平方米作为餐厅,减免相关费用2万元。该食堂已于10月8日开业。随着各高校西北学生生源的增多,各校都在陆续增建清真餐厅。

2、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和学业负担。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多数为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承受着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的双重压力。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各校除了常规“奖、贷、减、免、勤、资、补”等七位一体的助学体系、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外,还在评选各项奖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适当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有的学校专门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经济上给予支持,江西财经大学对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补助人均达到2019多元。在学业上,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听不太懂老师授课,许多课程跟不上教学的情况,许多学校组织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结对进行互帮互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并在学分上采取与汉族学生有差别的方式给予照顾。

3、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导工作。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数量多且集中的预科班学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工作要做,又有特别需要重视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导工作要做。对此,大部分高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遵照少数民族的习惯开展了针对性的工作。一是按照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配备了政治辅导员,建立了班主任下社区等各项工作制度;二是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库,详实记录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三是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四是注重培养和选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鼓励他们追求上进,引导他们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五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于他们当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分子,积极做好发展工作。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我省高校已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统战工作。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26所高校成立了专门机构,并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指定工作机构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学校统战部和学生工作部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征求并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各高校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增多,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部分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程度不同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较少的高校未设立相关工作部门或专门的民族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不具备必须的业务水平,一些工作往往落不到实处;少数民族学生反映,有困难不知向哪里报告,有意见不知找谁沟通,等等。

2、一些来自少数民族集居地的学生对本民族风俗习惯是否被别人尊重比较敏感。2019年,赣江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在XX市公安系统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阿里巴巴”时被公安机关问讯,第二天查清身份后被学校派人领回;另有一次该校两名维吾尔族学生上街买东西时,遭受店员的无理驱赶。这两件事均引发该学院维吾尔族学生在校内聚集,并酝酿上街游行抗议,后经有关部门和学校及时工作,事态得以平息。随着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长和他们之间联络的增多,一些一般性的矛盾纠纷和案件一旦处理不当,可能诱发少数民族学生的误解,或被人利用带来不良的后果。

3、部分高校在清真饮食问题上不够重视。一是有的学校清真餐厅做得不符合清真要求,使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学生看不惯。调研组在实地查看时,发现个别食堂内卖酒卖烟,有违清真戒律。二是在普通食堂开设清真窗口,餐具不分,使得清真学生不敢就餐。三是将清真食堂外包,使得食物价格偏高,加重学生负担。

四、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工作建议

1、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要结合新的形势和实际,在高校师生员工中开展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尊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特别是重点了解和尊重穆斯林群众的饮食习惯和宗教禁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健全相应工作机构,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各高校要落实和完善统战工作部门的机构和人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高校,应尽快成立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对担负民族预科生和民族班培训任务的高校应配备少数民族的班主任或辅导员。高校要有计划引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相关民族政策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专职统战委员或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定期对高校专职干部进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培训。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工作干部学习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便正确、及时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3、加强清真饮食的管理,畅通清真饮食的供应。对于招收了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院校,应设立清真食堂(灶),清真饮食及其供应要按《江西省城市民族工作办法》和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江西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我省院校清真饮食管理工作的通知》(赣民宗字[2019]131号)的规定执行。各高校在开办清真餐厅时,应采取补贴或微利的政策。清真餐厅要聘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人员,不能与其它食堂合设,更不能将食堂转包或由汉族人员承包。

4、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汉语交流有困难的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汉语补课,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术语要细心解说。在配置老师时,民族班的老师要求普通话准、语速慢、无明显地方方言。学校要定期采取补助以及减免学杂费等手段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欠发达地区、与外界交往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消除心理障碍。同时,根据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探索创新

探索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以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教育价值、观赏游览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富集度的设立的一个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具有独特性、公益性、生态环境性、展示性和传世性。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促进该区域内生产、生活的企事业单位与原著居民的协调发展,践行好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通过近二十年的探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之路。

一、 历史的回顾

(一)起步阶段(1985年8月——1998年1月)。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是1994年元月,由批准设立的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早在1985年,当时的江津县委、县府~远瞩,在四面山林区实行封刀禁伐,同时提出“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八字发展方针,为后来的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设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设立风景名胜区和开发旅游产业,建立区级镇做了前期准备;1988年,撤销头道河乡(区辖乡),设四面山镇(区级镇),肩负起风景名胜区管理、发展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多重任务。

然而,四面山起步之初,管理经营上涉及有四面山镇政府、农业、水利、旅游、四面山森林经营所、四面山采育场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职权交叉重叠,管理体制非常“混乱”。

(二)发展阶段(1998年2月——XX年5月)。

1998年,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

(三)规范阶段(XX年6月至XX年7月)。

XX年6月1日,江津撤消四面山镇,设立市政府直属正局级单位――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风管委)。风管委主任同时兼任市旅游局局长、市旅委会办公室主任;同年8月,江津撤销原来隶属林业局管辖的四面山林区采育场和森林经营所,设立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隶属风管委管辖的副局级事业管理机构,其局长由四面山风管委一名副主任兼任。负责景区森林管护、森林防火等管理工作,市林业局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四)创新阶段(XX年8月至今)。

XX年初,江津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四面风景名胜区和旅游胜地作为江津市“两地一中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加大以四面山、中山古镇为主的风景资源保护性利用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 8月,将原四面山管委会改为市政府正局级特设机构,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书记。风管委专门设立了赋予政府职能,专职从事景区执法,整治旅游秩序、规范旅游市场,有16人的风景区综合执法大队和在规划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景区产品的包装、策划、宣传、促销的旅游发展科。切实做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快发展与永续利用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新模式。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调研报告

虽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农村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农民落后的婚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在工作措施方面的不到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难度依然很大。

一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受经费制约的问题突出。自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转变以来,有效调动了群众主动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但由于县乡财政拮据,在落实经费上困难很大。尤其是计划生育工作搞的比较好的地方,需要兑现政策的人数越多,落实经费困难更大,负担更重。

二是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较大。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增,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大量计划外出生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上。虽然国家和省上都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流入地对流动人口信息提供到网上,但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强,流入地管理不够完善,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村级计划生育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税费改革之后,村级计生干部普遍减少,基本情况是每村有一个计生专职主任,而各村民小组的计生宣传员基本上由村干部兼任,只保留了人口较多的村名小组的宣传员,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由于报酬低,工作责任靠得不实,开展工作不够得力。加之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直接生活在一起,怕得罪人,在提供计划生育真实信息上主动性不强,造成了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由于村一级计划生育工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不够稳固。

以上这些问题,是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基层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积极主动地搞好基础工作,也需要国家和省市在政策层面给予调控和协调,共同加以解决。

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继续坚持和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计划生育系统“三线”考核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不断强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制定靠实村组基层计生干部责任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岗位责任与报酬挂钩的奖惩制度,建立报酬增长机制,调动村组干部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同时,加强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强化素质,提高其履行计划生育职责的水平。通过完善网络,靠实责任,提高水平,形成计划生育经常抓的工作机制,做到底子清,对象明,各项节育措施及时落实,夯实工作基础。

二是要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投入机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是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建立计划生育投入机制。主动抓好各项节育措施特别是二女户结扎的落实。同时,要加强监管,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众真正得到关怀,得到实惠,带动广大群众转变婚育观念,逐步走上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道路。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道路工程调研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工程,全文共 1418 字

+ 加入清单

兰埔路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前山片区,起于石路,止于**区人民医院,全长610米,路幅宽24米,为双向4车道。工程总投资9342万元,其中建安费3351万元,征地拆迁补偿费5420万元,其它费用571万元。该工程于2019年3月4日完成施工招标工作,建设单位是珠**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道路用地范围内共涉及**市赋衡投资有限公司、前山供销社、嘉远世纪酒店等征拆对象20户,建筑物面积共5621平方米,其中永久性建筑物3736平方米,临时建筑物1885平方米。

一、征地拆迁进展情况

兰埔路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于20xx年1月9日完成房屋征收公告、现状证据保全公证手续,20xx年1月13日完成了用地范围内20户征拆对象的测量工作。目前,已出测绘成果报告书14户,尚有6户未出。征地拆迁补偿方案于2019年底报市政府,因市财政等部门对方案存在异议,市国土资源局已重新修改,待报市政府审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地问题未及时解决。

1.**市赋衡投资有限公司用地、前山供销社用地的调地问题,市规划、国土部门至今未有明确方案。

2.粮油食品公司用地(兰埔路西北侧,锦峰苑西南侧)4389平方米,现有砖瓦结构平房2178平方米。据粮油公司反映,该地块早已调地,地块上青苗及附着物未补偿。但经国土部门调查,未能提供调地相关证明材料。

3.前山供销社用地和手工联社用地重叠。在前山供销社1178平方米用地上,包含前山手工联社250平方米用地,且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地产权证。前山手工联社前身为修理单车、手表、补衣等行业组成的手工业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市二轻局,改制后成为独立单位,现有职工6人,退休工人16人,在前山澣林苑小区内办公。

(二)补偿方案一直未明确。如**市311所(国家安全局)房屋、张军才房屋、前山供销社房屋、粮油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地块的青苗及附着物、廖清华房屋及部队军用光缆迁移费用的补偿问题一直未明确。

(三)路线方案不够科学。现在的道路路线方案用地存在较多的征地拆迁问题,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工作推进困难,路线选择还存在可优化的空间。

三、其它问题

(一)兰埔路交逸仙路南侧用地情况。经调查,该地块使用者为市二建公司前山施工队(现已改制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刘立平),用地总面积4825平方米,用地性质为住宅,宅基面积2586平方米,建筑面积3242平方米,已列入前山村C区城中旧村改造范围。

(二)嘉远世纪酒店用地红线情况。嘉远世纪酒店(原八一酒店)用地单位为军区接待处。经与市规划设计院核实,该用地红线与兰埔路规划用地红线吻合,酒店门前停车场用地占用了兰埔路规划用地。

(三)区人民医院门前路中间房屋情况。该房屋属于夏村旧村改造范围,户主为殷创荣,房屋面积约120平方米,要求补偿商铺面积60平方米,回迁房90平方米,现正在协商谈判,若协商不成将申请司法部门强拆。该房屋不在本次兰埔路建设范围,但会影响兰埔路第二期建设工程。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协调市规划部门,适当调整道路路线方案。

二是继续加大对被征收人的思想工作力度,协调国土和规划等部门,力争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前山供销社和**市赋衡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收地、调地工作。

三是牵头组织前山街道、城管和国土执法等单位,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沿线各类违章建筑清拆工作。

四是跟进项目征收补偿方案的审批情况,待市政府批准后,立即依法开展房屋、青苗和附着物的评估工作,力争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征收补偿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xx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浙江义乌市2024探索开展网商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党团党建,汇报报告,全文共 3076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义乌市2020探索开展网商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依托其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网上、网下两个小商品市场。目前,全市有7万多市场商户、20多万人在从事传统批发零售业,另有7万多淘宝卖家、3000多天猫店铺约20多万网商在从事电子商务。为切实增强党在网商这一新兴群体的影响力,推动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义乌市从XX年开始,大力探索开展网商党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义乌市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积极创新党建工作理念、方法和机制,通过实施规范化认证、网络化组建、特色化活动、专业化服务,着力破解网商党员组织覆盖、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等难题。

构建“大网商”党建工作体系,着力整合电子商务党建资源

网商作为一个从事新型业态的新兴群体,情况十分复杂,涉及部门和环节也较多。义乌市从理顺工作体系入手,整合各方党建资源,加强有效指导。一是成立网商党委。在市委“两新”工委下设网商党委,形成市委“两新”工委统筹指导、市网商党委牵头协调、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具体负责的“大网商”党建工作体系。二是配强工作力量。选派熟悉党务工作和电子商务行业的党员干部,组成精干高效的市网商党委班子。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兼任市网商党委书记,市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工商局和小商品城集团有关负责人兼任副书记。三是实施“双重管理”制度。对全市网商党组织,在保持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由市网商党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进行直接指导,与所在地党委共同抓好党建工作。

推行党员网络认证制度,推动网商党员亮明身份

针对网商群体多数是单兵作战、“隐姓埋名”的特点,研究制定网络党员亮身份管理办法,通过摸排查找、网络认证、挂牌承诺等方式,将隐身于网络的党员找出来。一是网上找党员、网下找组织。全面开展党员排查工作,在网络、论坛、微博、qq群、微信群以及网商相对聚集的地方,通过发《给党员的一封信》、张贴通知等方式,去年全市共摸排出多名网商党员。二是网络“审核认证”、网店“挂牌经营”。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上设置党员身份认证模块,党员提交基本资料和证明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可在其网店首页展示统一设计制作的党员身份标识。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640余名网商党员标注“共产党员网店”标识,承诺诚信经营、不售假卖假,成为淘宝一道亮丽风景。三是明确工作职责,推动线下亮相。赋予网商党员实质性工作职责和任务,引导其在线下也亮明身份、发挥作用。义乌网商协会党支部规定,每名亮明身份党员均享受协会理事待遇,并负责联系部分会员。

创新党组织设置,实现对网商群体的立体有效覆盖

针对电子商务经营形式多样、网商群体分布较广的特点,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组织架构,把游离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党员聚起来。一是以企业为“点”建组织。在为电子商务创业者提供平台的企业、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网商。二是以协会为“线”建组织。在乡镇、街道以及相关行业等建立各类电子商务协会、网商协会,并以协会为基础组建实体党支部。义乌电子商务发源地的江东街道,成立电子商务协会党支部,覆盖800多个会员网店及30多名党员。三是以区域为“面”建组织。在网商集聚的园区、乡镇和街道等统一组建区域性党组织。同时,注重从威信高、发展好、热心党务的网商党员中选拔党组织书记,通过举办“党建工作沙龙”,定期开展培训、交流研讨,提升党务工作者能力水平,保证网商党组织规范运行。

坚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特色活动方式

根据网商群体年轻人多、工作生活都高度依赖网络的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拓展党组织活动阵地,创设充满青春气息的组织生活。一是建立虚实结合的活动场所。线上打造以党建网站、网商党员qq群和微信群、党组织官方微博“一网一群一微博”为主要形式的虚拟活动平台,随时随地将信息点对点传递给党员,为党员学习、互动交流提供便捷途径。线下依托各电子商务行业实体党组织,建设规范的活动场所,推动区域内共享共用,提高党建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推行统分结合的活动方式。线下侧重落实党组织基本生活制度,提倡各电子商务行业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活动。三是探索开展“创意组织生活”。按专业、区域等灵活设置党小组,积极推行党员志愿服务、微心愿、微公益等做法,打造丰富多样的组织生活。

立足推动行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实质作用

把服务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推动党员扮演好“四种角色”,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网商健康成长中体现先进性。一是当好行业发展参谋。引导和发动党员主动收集网商利益诉求,通过组织渠道建言献策,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去年以来,义乌市部署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网商党员研究提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建议500余条。同时,通过党建交流平台、网商党员列席协会理事会议,加强行业的自我管理和规范,推动网商之间错位经营、有序竞争,促使整个行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二是当好网络安全协警。成立网络消费维权服务站,动员网商党员参与网购投诉的受理和调解,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秩序。三是当好创业培育导师。由党组织牵头,组建各类网商党员志愿服务队30余支,重点加强对网商的业务培训和辅导,推动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张。四是当好诚信经营模范。全面开展党员诚信经营承诺、党员示范网店创建等活动,培育诚信经营典型,影响和带动广大网商共同提高诚信度。

找准党建工作与电子商务发展契合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义乌市通过规范化认证、网络化组建,发动网商中的党员亮明身份,将党员纳入党组织,同时依托产业链将党的工作拓展到上下游企业,有效增强了党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目前,该市已先后组建电子商务行业党支部8个,下辖各类党小组65个,基本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有效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义乌在推进网商党建工作中,一方面结合网商群体的特点,创新工作思维和组织设置方式,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网商凝聚在党的周围;另一方面,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会客厅、网络意见征集、网上帮扶等方式,把活动开展起来,把党员作用发挥出来。

义乌市通过开展网商党建工作,引导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开展差异化竞争,优化了网络经营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义乌市各网商党组织参与并成功调解处理网络纠纷40余起,维护了电子商务行业经营秩序,促进了行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出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互促进、繁荣发展的态势。去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00多亿元,同比增长45%,交易额首次超过实体市场。

编后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义乌的探索实践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他们的实践表明,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只有以共同利益、共同诉求、共同事业为纽带,在各类互联网企业和新兴网络群体中及时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才能不断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只有结合实际,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才能有效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推动党建工作持续创新发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必须将信息网络技术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构建广泛覆盖、互联互通的党建工作信息平台,推动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封闭向开放、单边向互动转型发展。做好网商等新兴群体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推动行业发展这一功能定位来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调研报告[页4]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调研报告

1、建养并重。要顺利推进高速公路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及高速公路管理机构首先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建养并重,保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理顺体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做好养护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从有利于高速公路事业的大局出发,尽快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

3、管养分离。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模式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价格机制等引入养护工作中,达到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的目的。为此,就应该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将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适宜于市场化养护工区、养护中心等与管理机构相分离,并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独立产权”的养护企业。

4、监管到位。在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即政府部门是养护市场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它以自己的行政权威对高速公路经营公司、高速公路养护公司、高速公路养护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制定有关政策及规则保障养护市场规范有序运转;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应该对养护市场准入、招投标、养护质量等方面加强监管,做到政府监管到位,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依法保障。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在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中,应该以《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规为龙头,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有关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及检查制度,使高速公路市场化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37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对以往党内集中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坚持和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改进作风、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统一思想认识,克服疲劳思想和厌烦情绪,将其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认真对待,切实做好准备,积极开展工作。要牢牢把握“保持党的先进和纯洁性”这条主线,紧扣“为民务实清廉”这个主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院在院务公开,重大事项公开等方面有很多做法都是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群众的满意度比较高。但是党员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少数党员干部认为不必走群众路线,认为自己文化水平高于群众,见识多于群众,没必要花精力、费时间征求群众意见。二是不少党员干部不愿走群众路线。害怕吃苦,不愿辛劳,没有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三是部分党员干部不敢走群众路线,不敢正视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意回避群众意见,掩饰矛盾和问题。四是许多党员干部不会走群众路线,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错综复杂的新问题、多层次的利益需求,缺乏解决的办法。

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党员干部个人宗旨意识淡漠、利己思想严重、务实意思不强、思想观念陈旧、工作能力不足等主观因素,也有群众素质参差不齐、群众诉求日趋多元、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等客观原因,还有体制机制制约的因素。在体制机制方面,践行群众路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一是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党员干部学习被动应付,学用脱节。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许多制度偏向于“应该做什么”,而没有规范“应该如何做”,缺乏可操作性。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没有形成层次合理、权力配置均衡、内部协调耦合、链条环节承续的制度体系。三是体制创新滞后。学院中层干部是联系学院与群众的纽带,但中层干部“官小事多,权小责大”忙于应付与目标管理有关的工作,对联系服务群众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督机制布健全。对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监督标准不完善,没有科学的测评标准,监督运作不科学。

二、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1、全面提高认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认识是否到位。一要总体把握活动的主要内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务实”就是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工作落到实处。“清廉”就是要严明纪律,树牢正气。二要深化学习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联系党的宗旨、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党的奋斗目标进行教育宣传,真正触及思想、触及问题,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党的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化解“四种危险”的现实需要,是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三要深入调查研究。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民情,了解目前践行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增进活动开展的共识,激发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