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学校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推荐20篇)

浏览

607

范文

51

《心育知识与技能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心育知识技能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

主题词:心育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渗透

XX年7月始,我们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中进行了“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该实验在XX年经教育部规划课题总课题组批准,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此课题经过四年的实验,已经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并达到预期目的,现予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心育知识应用的基本理念。

在心育活动课和学科教学中进行心育知识应用教育,使学生 反扑归真,旨在以养成学生诚实、守信为本的品格,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非学科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心育活动课的基本特点。

是使学生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也正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或文字表达出来。

心育知识的应用与活动课的开展有助于新课改的实施。

一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的过程,它正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目标要求。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品德教育,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和劳动、社会等学科的实践活动的内容结合,都较好地体现了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心育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互渗互促、相辅相成的整合活动。

三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扁、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五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七是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操作要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遵循青少年的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二、心育知识应用研究的主要措施

学科渗透心育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由各实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二是体现学校和社区特色;三是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活动主题。

为了扎实有效地实现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常”字,注重了一个“果”字,切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突出一个“实”字。

第一,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实。不论是学生按主题引领活动,还是自主活动都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

在活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种类可多种多样。不论是侧重观察、记录、搜集、整理、操作、实践、讨论、比较、分类、撰写实验报告或动手制作;还是侧重社会考察、讨论分析、模拟会议、角色扮演、辩论明理、社会访谈等实践活动,都注重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页18]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德育,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3)XX年重点进行《成长册》实验,总课题组将在XX年底征集实验区(校)对《成长册》的实验报告,修订意见和评价软件方案设计脚本,作为XX年4月第六届年会评审表彰的重点内容.第六届年会后开始启动《成长册》修订工作和多媒体软件资源研制开发,总课题组将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一线的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加工,修订成册和制成系列多媒体软件.修订工作计划于XX年底完成,XX年3月正式出版.XX年4月第七届年会交流研究成果,研讨实验方案.XX年9月新学年开始进行《成长册》修订版及多媒体软件资源成果的实验.XX年第八届年会进行修订版《成长册》实验的总结表彰.会后将实验总结报告报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为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四,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推广实验的方法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德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德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德育活动规律或某些德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

德育实验是教育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实验则是从自然科学实验中引申和移植过来的.因此,德育实验与科学实验有共同性,但也有特殊性.德育实验既要遵循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照搬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人把科学实验称之为"人与自然的对话",而德育实验则是"人与人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探索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德育行为与德育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且德育外部环境对德育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经典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封闭度"(如无法将实验环境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故人们一般认为德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而不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封闭式"实验.

德育实验活动的展开,可描述为一个从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的过程.

1.德育实验假说

德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德育行为在某些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与某类道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共同之处在于假定性和科学性.所谓假定性是说它带有推测的性质,即这种判断所陈述的事实或联系是现实中暂不存在或未被确认的,它对未知的构想是由已知推断而出,有可能被实践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但是,假说又绝非臆断,它总是有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经验事实做依据,并且经过了初步的科学论证,因而,假说又是具有科学性的.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区别亦即它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德育实验假说对结果的描述只能是概率描述.由于自然科学实验可以人为制造"纯化"状态,从而可能在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说之间作出精确的相符性判断或因果判断,但在活生生的德育活动中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德育实验不能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中进行,它对被试(学生)的先期经验上的差异,也不能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完全清除掉.德育实验既然不能作高度精密的控制,也就无法保证在结果与假说之间精确地"归因",故一般只能作出像"较大幅度提高","达到百分之几十"之类的概率性说明.其二,德育实验假说偏重于"有效性"假定.一切研究活动按其目的可分为"求真"与"求善"两类,前一类意在发现真理,其假说陈述的是真理性事实,后一类意在追求对人的有利和有效,其假说要推测价值事实.在自然科学实验中,两类可作严格区分,而在德育实验中, 真与善总是统一在同一命题之中.德育实验难以精确控制,它在逼真度上要低于自然科学实验.

共21页,当前第1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页3]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德育,全文共 1839 字

+ 加入清单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教";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这是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

整体构建贯彻治国方略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首先要以德治教.要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在整个教育工作和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中真正发挥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以德治校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牢固树立德育首位观念,而且要以身立德,率先垂范,作师德建设的力行者.以德治校是一种重要的学校管理方式,也是构建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应有内涵,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德育管理和评价,增强德育管理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德育人是构建贯彻治国方略的学校德育体系的根本落脚点.在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体系中,继续深化道德,法纪,心理,思想,政治德育内容五要素的整体性研究.在构建德育途径方法体系中,教师要以德育德,以情育情,这是以德育人的前提,也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保证.以德育人是德育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德治教,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既是贯彻治国方略的教育理念,也是整体构建贯彻治国方略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环节.

(四)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整体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体系

XX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构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施体系的框架.这一体系包括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途径形式,方法手段,领导管理机制等方面.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思想原则和内容范围与《纲要》的内容要求存在着多方面的整体联系.《纲要》在第20条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应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6]第23条指出:"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7]在课题的深化研究中,要把《纲要》的内容要求自然和谐地融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之中,努力构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体系.

整体构建适应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德育体系,就要以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纲要》要求为指导,突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和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德育肩负着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对全面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同样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不再限于笼统的"德育",而对德育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一是按照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分别研究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衔接;二是将广义的德育分解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分别研究各自的特点,规律,内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操作的模式,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共21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页17]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德育,全文共 1563 字

+ 加入清单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3.《成长册》深化研究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和激励性原则.《成长册》的实验研究及编写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因此,必须坚持导向性和激励性的原则,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整体素质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在编写框架座标系的设计上,要体现"全面,发展,创新"的精神.横座标要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和个性特征,创新能力,自育能力等八个方面;纵座标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出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梯.总之,要体现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是科学化,系统化的全面反映素质教育要求的,既相互关联又体现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的一系列指标的总和.一级指标包括上述八项内容,要把这八项抽象的一级指标分解为可观测性,可操作性,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就必须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分类,分级和分层,形成三级指标.第三级指标即细目应当具有代表性,简明性,独立性,可行性,可测性的特点.

(3)形成性和阶梯性原则.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体系的纵向发展上,必须坚持形成性和阶梯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鼓励创新,引导前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一刀切","齐步走"的,它必须呈现出渐进性,动态性,总的趋势是螺旋式上升.但是从静态"定格"观察,亦可表现为层次性,阶段性,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个阶梯,引导和激励学生沿着阶梯达到理想的境界.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贯彻形成性和阶梯性原则,注重衔接,螺旋上升.

(4)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成长册》在评价主体上坚持学生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以学生个体自评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体素质评价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辅之以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校长审评.把整体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联络感情,交流思想,传递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形成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合力.《成长册》在形式设计上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引导和培养学生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学生成为自身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主人.

(5)操作性和趣味性原则.《成长册》的编写要求坚持操作性和趣味性原则.总的要求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使学生喜欢使用.小学阶段设计的更卡通化,插图更多一些.中学阶段还可插入名人名言,学习要诀,行为规范,趣闻轶事等.在版式设计,图文制作,表格设计,字体变化等方面都应更新颖,更活泼,更实用,增强可读性,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4.《成长册》深化研究的基本要求

(1)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道德素质评价的比重.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把"20字基本道德规范"具体化为若干德目,遵循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分布到各个年级,并列出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次.其他各项素质的评价指标同样应遵循具体化,层次化的要求.

(2)研制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软件资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软件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成长档案,真实记录每一个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自育能力等8个方面在每学年的成长状况.另一种是8个方面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每项指标都设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指标体系具有系统性和交互性,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此软件系统中看到自我成长的真实记录,并能进行自我评价,也可看到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综合平均值.

共21页,当前第1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页2]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社区,全文共 2133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3.比较法 主要是作纵横向比较。通过实验校实验前后和实验班与对比班在道德品质素质等方面状况的比较,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验的效果。

4.行为训练法 即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传统美德行为的方法。通过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长期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手拉手”活动等等。

5.考核评价法 制订《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及学生素质个性发展评价表》等评价标准,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集体评价、家庭评价和社区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各个层次的表现及努力的方向,达到传美教育之目的。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在具体操作上,各实验单位普遍按照“一种模式”、“十一个结合”的做法来实施。

一种模式:即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区域传美教育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切入口,首先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传美教育,通过学校的传美教育,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带动和指导家庭、社区的传美教育,逐步形成“三结合”的传美教育网络,创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环境,提高学校传美教育的实效性,并达到深化传美教育的意义之目的,即:以传美教育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社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使学校的传美教育得以升华。

十一个结合:

1.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基础。我们以学校为主导,把传美教育辐射到家庭,在抓好学校传美教育的同时,对家长进行传美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发挥家庭美德教育功能,成立“传美教育家长委员会”,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传美教育。主要措施有:

(1)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传美教育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传美教育,提高家长的传美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传美教育工作。

(2)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学校听传美课,参加传美活动,参观传美展览等等,家长与学生共同接受教育,并增强家长参与学校传美教育的自觉性。

(3)编辑传美教育资料。例如《美德》校刊、《传美教育家长报》等,发给家长学习,并要求反馈学习心得,学校将写得好的登出来,学生、家长互相促进。

(4)坚持家校联系制度。建立传美教育家校联系卡,例如,“孝敬卡”、“在家表现活动表”等,及时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有的实验学校还布置传美教育作业,例如平时主动协助家长料理家务外,假期连续当一周家长,写出当家体会,由家长评价等等。

(5)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评选“合格家长”和“优秀家长”,召开“教子有方经验交流会”、“传美教育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家长戴红花。发奖状。

通过以上做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2.学校传美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检验学校传美教育的成果,又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把学校的传美教育向社区辐射,以社区为依托,动员各方面力量与学校密切配合,加大传美教育力度,创设大的良好的育人氛围。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采取由小区域逐步向大区域发展的办法。

首先是建立小区域的传美教育网络。即把与学校有密切关系和学校周边的单位动员起来,例如:与同学校挂钩的驻军、武警、派出所、机关单位和学校所在地的小区、街道、厂矿企业等共同成立“传美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为:协助学校搞好对学生的传美教育;对辖区内各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教育。在该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各小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构建了全方位的传美教育环境。强化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了社会教育环境。

在区域传美教育网络的建立中,我们还十分注意发挥区域在传美教育实验基地方面的作用,例如区域内部队、纪念场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3.传美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是开设每两周1节的“传美课”。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美知识教育。例如不少实验学校依照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框架,采用五环式教学结构来上传美课。即:导入新课——主题教育(学习传美故事,明确道理)——深化理解(充实事例,论证观点)——一评价扩展(辩析是非,指导言行)——巩固延伸(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二是进行学科渗透。利用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美教育内容,与传美教育的德目挂钩,把传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4.传美教育与“三会”相结合

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18个德目内容列为校会、团(队)会和班会的重要内容,每阶段突出一个德目内容,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中心,既丰富了“三会”的内容,又使传美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例如:举行“爸爸妈妈我爱您”、“做礼仪好少年”中队会等。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制度与职责,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932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公办学校关系没完全理顺、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机构,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考核进行较多的行政干预,校长一言堂、内部管理同质化、民主监督机制失灵和社区与家长没有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等。不仅降低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扰即去行政化来理顺外部制度环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过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对此,我们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如何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落实自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办学、促进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并就促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公共教育管理领域内的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一般有三种管理水平:一是法制管理水平,二是制度管理水平,三是两者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上的自觉的意识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关系的根本特征不是制度性的,而是以行政性(上下级的)、管理型(管与被管)、习惯性(随意地、人际的)为根本特征。”这一教育行政管理特征尽管具有的精确、快速、效率、成本低等优点,成为实现政府职能专门化的普遍做法。但这种管理模式暴露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行政机关成了“大校长”。公办学学校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学习评价评价搞成“一刀切”。现行学校评价制度评价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指定的机构,功利化取向十分明显,评价指标体系“一刀切”,统得过死,没有顾及学校的差异和特色,对学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有一定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念难以贯穿和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人财物上学校成了“肌无力”。在先行管理制度下,表面看起来学校很风光,满身肌肉,实际上是“肌无力”。一些公办学校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难以落实,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如需要的教师进不来,“富裕’的教师出不去,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开支管得过死,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学校招生权受到限制。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校管理搞成了“家长制”。首先是学校决策机制存在问题。一是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主要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养成“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二是决策过程简单化、经验化,决策预案不充分,决策程序不民主,决策结果不透明。决策和执行分离,决策的有效性不高、指导力不强。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管理方式陈旧。学校管理仍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层层垂直命令式)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组织上过分庞杂、管理结构上多层次、管理职能上多重叠、管理手段上高集权,因而,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已经逐步被淘汰。现代管理模式强调实行扁平式管理,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政策对象,解释政策初衷,增强政策认同,保障信息畅通,从而使管理更加有效。

学校管理相对封闭——搞成了“孤岛”。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科层制管理难以应对后工业时代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公平、质量、效益等各个方面遭到质疑。教育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对学校尤其是校长在处理复杂事态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无论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在当前都无法回避“去行政化”这一改革命题。为此,我们接受了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委员会课题《现代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制度体系建构研究》,假定在管办评体检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如何建构内部管理体系,同时回答建构依法办学内部管理体制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二、目的和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验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可以说,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上,而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如何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

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学校“去行政化”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对公共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的政府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活动干预过多,以及服务单一化、僵硬化等弊端而提出的改革问题,目的在于削弱教育行政过程中的权力性、强制性等要素,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而客观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对此反应,以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现象及去行政化实践探索作为问题焦点,重点分析和探讨去行政化对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研究提供基础。

三、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为此,2019年上半年,我们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改革”等内容为主题,分别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社区及家长代表。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300份,回首250份,回收率80%。同时我们组织访谈5次。然后采用统计分析,形成报告。

四、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均有较多的行政干预,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进程。因此,去行政化不仅局限于高校内,基础教育领域内同样迫切需要去行政化。

当前学校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有:

(一)教学行政部门对学校管过多。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伴随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而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事先具备了有关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权利;而学校作为法人单位,必然希望能够自主、自律地按照各校的办学传统和理念进行改革,然而却因各个学校基本上不具备有关作为组织条件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决定权,而必须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这就构成了现实中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既限制又依赖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关系也成为制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公办学校政府办,公办,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政府怎么管学校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一手包揽,从校长任命到教师选聘,从学校制度建设(怎么办学)到学校评价都是政府说了算,结果学校千人一面,同质化想想十分突出,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办学校的多元化需求。对此被调查者颇有微词,

绝大多数人认为“当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学校自主权有限” “校长任命制,专家办学特色不明,校长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学校“管”得太死,制度没有激活教师积极性。教师对于“论资排辈”,绩效分配“大锅饭”现象很是不满。部分家长和社区代表也觉得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建构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二)任命制不利于校长职业专门化。教育人事管理行政化的特色就是实行校长任命制为主,学校校长是靠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培养,形成近亲繁殖和裙带繁衍,这无疑把有些具有现代校长素质、办学理想和创新型人才排除在外,有些人当了校长以后,把校长当官做,眼睛向上,只对主管部门负责,缺乏眼睛向下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对学校发展、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负责的意识淡薄。

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80%人拥护“自荐竟聘”和“民主推荐”。绝大多是人认为学校去行政化,校长应该实行职级制,走专家化发展道路,一边校长全心全意办好学校。在访谈中大家认为,校长任命制是比较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选拔方法一方面不能保证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当选校长,使得选拔校长的过程成为一般行政干部交流的过程,不利于校长职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权与事权相脱离,教育局一些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出现“倒挂”现象,加大了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

(三)协调选聘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然而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由多部门协调选聘教师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降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这一办法是一把具有“双刃剑”:一方面由多部门协调选聘起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作用,以防权力过于集中到某一部门;而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是“以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和深厚的教育热情为基础的,而且具有广泛的教育涵养,能够深入理解学习能力、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人的成长和发育规律,具有出色的教育艺术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

面对这样一个既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又要求具有较高责任感的专业群体,有必要由专门的机构对教师进行认证、选聘和考核。采取多个部门选聘教师的做法,难免运用一般行政原理,加大了横向行政部门干预教育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这必然很难从入口处把好教师队伍素质关。

调查和访谈表明,在被调查中80%的人希望,专门机构(第三方)选聘,学校使用,主管部门备案,也有部分赞同学校选用,但担心学校领导暗箱操作。

(四)职称评聘分离可谓一把双刃剑。教师职称和职务不搞一刀切和终身制,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的高低,一个重要的参评依据就是职称的高低,职称“终身制”使得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只要评上高级职称就认为万事大吉,在之后的工作中不再“卖力”。建议取消教师职称“终身制”。解决教师不思进取、高原现象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校采用评聘分离,地址高评和高职低聘,行政部门搭建促进教师校际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良性流动。

在绝大多数受访对于“教师学校使用教师时,不搞终身制,根据学校编制的职称职数,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有利于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技术终身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正向交流和合理流动;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动态管理。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学校领导必须制定公正公平的制度,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否则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

(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素欠缺。“管、办、评”分离后,学小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一方面学校必须成立学校民主管理机构,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你年和模式,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求扩大学校管理主体的内涵,引进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将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专业评估。而这一切目前都不够成熟。

大家认为,依法成立由校长、学校行政、教代会代表、骨干教师、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的学校“校务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学校的向心力,有利于学校校长“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的各项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畅通教师的各项诉求渠道,保证学校管理的公正、公开和透明,有利于减轻校长日常事务管理,专心思考学校发展,体现专家办学的优势。

绝大多数人支持引进“第三方”评估学校,因为专业机构的评估一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校特色,既体现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体现了客观、公正、科学的。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专业机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换汤不换药;目前专业机构很不成熟,难免出现偏差。

对当前的“社区”和“家委会”参与学校办学的普遍看法是很不成熟,社区办学还停留在形式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目前社区办学积极性不高,很难从实质上参与学校办学。目前家委会大多属于帮、为学校解决具体问题的机构,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家委会显得比较松散,成员的素质和积极性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一股参与办学力量。

(五)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高素质校长。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政治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校长作为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首要负责人,应该关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并在校内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推进和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灵魂人物。因此校长必须具有现代眼光和博大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民主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感凝聚力是校长必备的素质,所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好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大家不约而同的认为:好校长应该具有:对我国教育现状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教育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具有教育家办教育的战略思考;要有法制意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满怀激情引领教职工办好学校;要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主动地为师生服务,具有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要有科研思维,沉下身子回到课堂,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和解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课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有学习和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办出学校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些想法。大家对现代学校的一揽子制度的看法有:一是看好现代学校制度,认为着一揽子制度很系统,如果能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小,机制的效益会很高;制度很科学,广大教职工通过校务委员诉求和讨论,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自觉行为,充分体现民主治校的思想。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看好,认为制度很繁琐,关键是很难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高,执行力度很大。这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二是不合符当前实际,因为教师已经适应了为管理而管理的制度。

校长所担心的是现代教育制度将人事权下放、经费包干给学校意味着对校长发出了挑战:.挑战校长的法律意识,校长是否有依法办学,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民主意识,校长能否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挑战校长的责任意识,校长是否有向政府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办学智慧,校长是否具有办学能力,能把一所学校办成好学校;挑战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能否运用教育智慧,以创新思维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一句话,校长愈来愈不好当了。

当然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前提是政府松手,简政放权,去行政化,实现“管、办、评”分离,而实行“管办评“分离的关键是“政府放权”,否则一切免谈。

四、思考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的行政干预过多,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去行政化,建设依法办学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思考建议:

(一)改革校长选拔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专业职级制。一直以来,我国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的一个机构,中小学校长也具有行政级别。具有行政级别的校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来,也无法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容易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改革的职业权利与职业能力严重缺乏,“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使教育改革只能得到有限的、支离破碎的执行,使教育改革形式上变化较多,实际进步很小。”

人事部提出对事业单位人事实行“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总体思路,为此,近年来,在上海、中山、潍坊等地区试点运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践表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把校长职位与其原来的行政级别脱离,通过选聘、考核建立起新的一套校长职级系列,目的在于减少学校教育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培养教育家办学的氛围,这项改革可以视为是当前我国教育去行政化一次试水。

潍坊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性。从2019年起就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从最初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到实行校长职级制、任期制,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基本上阻断了传统的行政官员担任中小学校长的路径。2019年,该市成为国家试点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单位。目前,该市正通过采取后备人才制、校长遴选制、校长职级制、校长薪酬制、校长任期制、校长与教育主管部门交流任职制、县市区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继续完善该项改革。

与传统的校长任命制相比,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校长的选拔、考核以及调配归口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减少了横向部门之间的行政干预,实行公开遴选制,为教育家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减少了校长过于繁琐的行政事务,增加了投入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校长职业化,为培养教育家办学创设了平台;三是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不过,在现阶段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一是校长任命权不在地方教育局,即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实施职级制改革的主观愿望,但很难付诸实施。二是实施校长职级制,必须要有比行政级别更具吸引力的改革条件。潍坊实施职级制改革,是采取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相适应的薪酬制和任期制等配套改革环节予以保障的,这需要政府统筹支持,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能够实现的。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制度。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来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受制于三方面要素:一是学校自主性的外部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下放包括人事、预算和“学校管理规则”在内的管理权限;二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部保障机制——学校内部组织的重建和学校管理者能力的提升;三是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实行社会参与,促进教育管理民主化。建议今后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1.政府实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解放思想,推广校长职级制改革,保障校长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校长职级制,对于加快实现中小学等事业单位与机关行政级别脱钩,建立校长职级制,不仅可以保障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权与人权的相对统一,也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放权”的重要探索,有利于教育家的培养。实践表明,通过取消校长行政级别的改革举措不但没有影响教育质量,反而唤起了校长和教师的改革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年轻的教育家型的校长正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其次,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要实行简政放权,也就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放权。以教师编制为例,目前,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重新研究和制订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适当增设一定的弹性编制给地方,因地制宜地解决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弹性编制,既可保障每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教师能够脱岗培训,又能保障教师有效流动,同时也有效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实践表明,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具备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主动性和相应能力。如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政府出资,教育局招聘,学校用人”的灵活机制,采取了“动态编制”办法有效解决了高中教师缺编的问题。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在管理学中,自主权包括财权、人权、物权和事权,在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的基础上,将适当的人事权、公用经费使用权转交给学校。

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能取消对教育必要的行政干预。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首先,教育行政组织与学校教育组织之间的一般关系应是宏观指导与微观实施的关系、一般指导与具体执行的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归根结底要通过学校教育过程来体现和检验,而学校行政管理过程也不能游离于政府之外成为“孤岛”。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如校长可以有权聘用教师,但必须要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得到正式的审批认可才能聘用。同理,学校预算以及经费的使用等都必须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2. 强化学校内部治理,依法建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目前,我市多数学校面临缺乏自身战略发展规划能力、学校领导力欠缺等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层面从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重新明确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加强教师资格、校长资格的认定,逐步减少教师选聘过程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把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进和完善学校中层管理组织,进一步加强学校自身发展规划和内部治理能力。

第三,加强学校管理领导力专题培训以及内部组织建设,增强校长以及学校中层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学校有了自律性、自主性改革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水平,才能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

3.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保障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共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从教育的公共性考虑,教育利益者彼此间需要平等对话,但在行政垂直管理体制下,学校只对上负责,忽视了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教育需求多元、民主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也正集中体现了教育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一方面需要对教育行政过程实行问责制,实行信息公开,以取得社会对教育的信赖;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的民主化进程,鼓励家长、社会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过程。而且社会参与不能仅停留于重大教育改革决策过程中,而是从制度建设的视野加以推进。

仍以教师人事管理为例,教师评价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既可以发挥社会、家长的民主监督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长负责制的不足,避免校长的专权,可形成校长负责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良性机制。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先行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如南京市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我市青羊区的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宁波海曙区的教育议事会制度等等,这些地区的改革经验为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不过,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是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的,如合理的民主参与制度、参与者的民主议事水平以及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缺乏明确理念的前提下提倡社会参与,不但容易带来妨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嫌疑,而且也关系到公共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实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育的公共性与私有性之间的关系,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页7]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德育,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体德性的培养过程要求现代德育整体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衔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德性发展的动力要求现代德育深入研究人的"道德需要"的发生机制,研究各种教育因素与道德需要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道德需要与道德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德性发展的现代特点要求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坚持"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从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德育研究和实践.

(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原理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过程.德性的整体性,建构性,发展性内在地规定了德育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

1.德育的整体性

德育的整体性包括德育目标内容的整体性,德育途径方法的整体性和德育管理评价的整体性.

(1)德育目标内容的整体性

德育目标内容的整体性体现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联系上.根据我国当代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完整的德育目标内容应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要素构成.结合德性的整体性分析五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政治教育确立了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学习的奋斗方向,思想教育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政治教育提供理念支撑,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理想信念.道德教育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常态活动方式.法纪教育以"法"和"纪"的形式,充实和保证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进行.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素质始终起着维持,调节和统合个体的知,情,意,行的作用,心理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要素.德育内容的五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和谐,其整体性----对受教育者德性的整体塑造作用就越强.

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德育内容的整体性并非五要素的等量施教,而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从小学一年级(可前延至幼教阶段)到大学四年级(可顺延至研究生阶段)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其研究重点是五项内容在各学段各年级的合理比重和五项内容在各学段各年级之间的和谐衔接.德育内容的整体性,不仅指横向要素结构的整体性,还包括德育内容在纵向衔接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

(2)德育途径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德育活动所凭借或创设的空间,领域或载体,是实施德育的渠道.在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物质的实体存在,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及整个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的整体性是由各条途径的客观存在形式决定的.从德育途径的总体空间特点看,可以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在空间建构上自然连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就人的日常活动范围来看,这三个领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生活,工作,学习的整体处所和空间.从德育途径的具体类别看,有课程类,如专门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实践类,如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组织类,如党,团,队,学生会,社团等;环境类,如学校,家庭,社区的文化氛围;管理类,如学校,科系,年级,班级德育管理,家长学校和社区教育委员会等;传媒类,如广播影视,报刊书籍,电脑网络等.德育途径与德育内容存在着对应性,在许多情况下,同一德育内容需要多条德育途径来贯彻实施,因此,各条途径的协调配合是德育途径整体性的重要发生机制.整体构建德育途径体系就是在深入研究和认识德育途径之间的联系以及德育内容与德育途径的整体联系的基础上,将各条德育途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使其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育人效果.

共21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页4]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社区,全文共 2204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二)在教育目标方面,师生、家长的道德素质和学校的德育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整个精神风貌的改变,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爱国、爱民、勤学、文明、懂礼、守纪、孝敬、团结、助人、诚实、勤劳、节俭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各实验校的汇报材料显示,从总体上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多了,对政治漠然的少了;勤奋学习的多了,厌学辍学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打仗无礼的少了;尊师守纪的多了,违犯纪律的少了;热爱劳动的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关心集体的多了,损坏公物的少了;孝敬父母的多了,娇惯任性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诚实守信的多了,弄虚作假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挥霍浪费的少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例1:柳州市柳钢一中一年级8个班的484名学生刚入学时多数学生组织纪律、待人接物、尊敬师长、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实验仅一年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2:北海市就传统美德教育的16个德目内容对部分小学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情况进行了测评,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例3:柳州市文惠路小学实验前不少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坏毛病,例如: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穿名牌、吃好东西;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开展传美教育,学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节约下来的零花钱支援灾区和手拉手学校的农村学生;在家主动做家务,生活逐浙学会了自理;尊敬老师和父母,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学生的进步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参加实验的许多班级被评为校、市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中队。学生犯罪率、吸毒率为零。例如:柳州市实验校150多个班,有35个班评为市级先进集体,68个班评为校先进班级。又如:桂林市中山中学一年级1个实验班,实验前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习惯,班风、学风较差,实验仅1年多后,同学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交往,人际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班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一个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逐步形成,全班同学操行合格率达到100%;辍学率、流失率、违法犯罪率均为零,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和优秀中队,1人评为市“三好”学生,15人评为校“三好”学生,1人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10人评为校学雷锋积极分子。

2.传美教育为学校提供了更具体、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内容,推进了学校德育内容特色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校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实验的学校校貌有了很大改变,不少被评为市、自治区和全国先进学校。例如:桂林中学1999年评为自治区“优秀文明学校”和“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南宁市参加实验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光荣榜上有名:市一职高成为自治区示范职高;南湖小学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二十六中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十三中评为“讲文明树新风”先进单位;天桃实验学校和民乐小学评为市一级示范学校;市九中评为社区服务先进单位和“树广西新形象,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四中团委评为南宁市“顶瓜瓜”团委等等。市九中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充实、巩固了学雷锋小组i80个,学习互助组235个,并组织了“青年志愿者”为五保户服务。仅半年时间全校学生做好事1067件。十三中成立社区基金会,资助2万多元给家长下岗的特困生继续就读。以上先进事迹均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又如:北海市五中原来是一所比较薄弱的学校,生源也较差。该校参加实验后,把传美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来抓,整个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道德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实验以来,每学年违纪、治安事故率由原来的8.7%递减1.2%,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关系和谐,学生遵纪守法,立志勤,热心助人。仅1999——200o学年后涌现出优秀学生干部170多人,三好学生328人,文艺、体育、宣传、环保积极分子300多人,“弘扬美德”学雷锋积极分子100多名,获各种学科竞赛奖131人次。不少学校不仅抓好校内的传美教育,还把教育的成果推向了社会,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例如:桂林五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当好小交警、到铁路。公路两旁和漓江边捡拾白色拉圾、擦洗护拦,扶贫献爱心,到福利院做好事、到劳教所帮助教育劳教人员等等,仅1998年、1999年全校师生共捐款近2万元,捐书籍4498本,衣物6112件,文具用品3035件。

3.实验班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受到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了师德水平,人人抓德育,个个抓传美,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自觉弘扬传统美德、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教书育人的典型。例如:南宁市有205名教师参加实验,其中有2人评为市先进工作者、2人评为市师德标兵、3人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9人评为市骨干教师。又如:桂林市崇善小学在传美实验研究中向教师进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育,大力表彰本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在全校教师中产生很好的影响,该校教师几年来敢于向全市人民承诺:全心全意投身教育,坚决不搞有偿课业辅导。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226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同志们:

今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总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认识。

1、党中央《决定》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也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决定》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课题研究提出了任务。XX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这些都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教育部的《纲要》为依据的。虽然近几年贯彻《纲要》取得了进展,但发展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我国的社会面临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急速发展的变革,而学校又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所处的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以保证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3、素质教育呼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行动研究。目前中国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我们的现实中,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上不够,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因此,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而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学生、校长等日常遇到和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研究技能;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以说,行动研究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表面文件上和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词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环境)关系和谐。二是动词义,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个体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校主体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全体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制度与职责,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88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调查研究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公办学校关系没完全理顺、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机构,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考核进行较多的行政干预,校长一言堂、内部管理同质化、民主监督机制失灵和社区与家长没有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等。不仅降低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扰即去行政化来理顺外部制度环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过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对此,我们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如何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落实自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办学、促进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并就促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政府放权  现代学校制度   社会参与

一、基本情况

公共教育管理领域内的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一般有三种管理水平:一是法制管理水平,二是制度管理水平,三是两者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上的自觉的意识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关系的根本特征不是制度性的,而是以行政性(上下级的)、管理型(管与被管)、习惯性(随意地、人际的)为根本特征。”这一教育行政管理特征尽管具有的精确、快速、效率、成本低等优点,成为实现政府职能专门化的普遍做法。但这种管理模式暴露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行政机关成了“大校长”。公办学学校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学习评价评价搞成“一刀切”。现行学校评价制度评价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指定的机构,功利化取向十分明显,评价指标体系“一刀切”,统得过死,没有顾及学校的差异和特色,对学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有一定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念难以贯穿和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人财物上学校成了“肌无力”。在先行管理制度下,表面看起来学校很风光,满身肌肉,实际上是“肌无力”。一些公办学校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难以落实,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如需要的教师进不来,“富裕’的教师出不去,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开支管得过死,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学校招生权受到限制。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校管理搞成了“家长制”。首先是学校决策机制存在问题。一是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主要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养成“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二是决策过程简单化、经验化,决策预案不充分,决策程序不民主,决策结果不透明。决策和执行分离,决策的有效性不高、指导力不强。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管理方式陈旧。学校管理仍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层层垂直命令式)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组织上过分庞杂、管理结构上多层次、管理职能上多重叠、管理手段上高集权,因而,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已经逐步被淘汰。现代管理模式强调实行扁平式管理,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政策对象,解释政策初衷,增强政策认同,保障信息畅通,从而使管理更加有效。

学校管理相对封闭——搞成了“孤岛”。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科层制管理难以应对后工业时代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公平、质量、效益等各个方面遭到质疑。教育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对学校尤其是校长在处理复杂事态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无论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在当前都无法回避“去行政化”这一改革命题。为此,我们接受了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委员会课题《现代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制度体系建构研究》,假定在管办评体检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如何建构内部管理体系,同时回答建构依法办学内部管理体制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自开展师德主题实践活动以来,我中心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理论学习、查摆问题等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梳理剖析了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将中心校师德现状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声望的模范教师。他们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追求一流的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逐步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然,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心校在师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个别教师事业心不强。有的中年教师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不强,将从教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教学上应付,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成绩平平,却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起不到骨干教师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少数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怕吃苦受累,动不动就要和其他一些单位攀比福利和待遇,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上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在与青年教师的座谈中,一些教师坦言如果待遇相同的话,自己愿意到别的行业或单位去工作。可见,部分教师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心。

2、少数教师缺乏责任心。个别教师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漠不关心,对学生缺乏关爱,觉得学生学习与否、成绩如何、表现怎样与己无关,对学生的困难漠然置之,对学生的不良表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不去主动纠正与帮扶。

3、极个别教师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公平对待,根据自己的好恶偏向一部分学生,厚此薄彼。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耐性,有时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是一种艺术,但是在部分教师身上却只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他们对学生没有爱心可言。

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教育的社会形象、与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刻自查。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三、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领导小组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督促。

2、培养树立身边典型,带动全体教师。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把近年来中心校在师德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筛选出来,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交流他们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模范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努力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

3、以活动为载体,讲求师德效果。一是通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广大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接受教育,努力提高师德素养;二是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教师文化生活,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对教育理论和业务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4、构建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一是坚持搞好学生评价教师活动。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精心设计评议内容和表格,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评议、打分,并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生家长评议教师机制。定时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表达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三是领导班子成员评议教师制度。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定期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德、能、勤、绩。

5、建立师德建设激励机制。把师德作为评模晋职、评优选聘的重要内容,从而营造人人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页5]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五、本课题研究思路

1、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把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整合为一体,并融合到校园网络管理后台系统中。使用学校管理系统自动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实现有机统一,有效管理。为学生幸福成长创造基本条件。

2、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以服务学校行政管理、服务教学管理、服务科研管理、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和社会为核心,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版块合理的校园网站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前台系统)。包括各类文件、通知、通告等行政管理功能;教学管理、教研组等教学支持系统;德育建设等学生、网上学习,资源下载,视频点播等学生学习功能模块,学生天地、班级主页、博客等学生管理模块,家长频道等互动栏目,让家长了解学生、了解学校。家校携手,共创利于学生幸福成长的和谐环境。

3、在建设与实际使用中,一切以“以人为本,关注精神,让学生幸福成长”为核心,通过对学生使用效果调查、分析,不断改进。并根据学生“幸福成长”需要,开发新版块,不断充实校园网站。

4、管理制度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学校发展、教学管理、学生幸福成长的一个平台,但是要

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这个“幸福平台”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幸福

成长环境。

1)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修订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 , 结合学校实际健

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全体成员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评估、奖惩办法。

2)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 , 使设备使用效益得

到最大限度发挥。

3)制订师生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条例,用户使用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4月),认真学习《鄞州区XX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方案》,完成课题设计方案。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商议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实施阶段(XX年4月—XX年1月),根据课题方案,按计划展开研究,定期研讨实践的成败得失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所需改变项目及项目的内容,做好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工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调整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反思、改进、逐步推进研究过程。

总结阶段(XX年1月--XX年4月),收集、整理材料,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完成研究报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提炼研究成果,及时撰写总结、论文。

七、本课题的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施,促进校园内数字化设施设备有效融合,合理使用,

并为学校管理,为学生幸福成长做出贡献。

2.形成有本校特色的以“学生幸福成长”为目标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形成研究

课题报告。

3.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让“学生幸福成长”为目标的“数字化校园”可持续

发展。

八、课题完成可能性分析

1、主要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3第228期,第69页《信息化让一所普高中走向成功》

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学生校园群体个人电脑消费者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学校,个人,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校园群体个人电脑消费者研究报告

众所周知,大学生如今已成为消费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据相关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捷孚凯(GfK)日前对外发布了一份《大学生校园群体个人电脑消费者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大学生对MacBook的忠诚度最高,其次是戴尔和华硕。

据悉这份报告对来自中国31个省份和直辖市的各大高校的7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而在品牌忠诚度这项调查上,苹果笔记本在GfK列出的9个品牌中排名第一!

品牌忠诚度指的是各品牌的用户下一台笔记本仍计划购买该品牌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群里中,苹果笔记本的品牌忠诚度是最高的,达到了52%,紧随其后的是戴尔和华硕,成绩分别为35%和34%。

如此说来,苹果MacBook不断提升的出货量似乎与中国大学生群体紧密相关!另据报道称,有72%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入学时购买第一款笔记本,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倾向于购买苹果的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22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同志们:

今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总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认识。

1、党中央《决定》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也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决定》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课题研究提出了任务。xx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这些都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教育部的《纲要》为依据的。虽然近几年贯彻《纲要》取得了进展,但发展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我国的社会面临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急速发展的变革,而学校又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所处的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以保证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3、素质教育呼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行动研究。目前中国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我们的现实中,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上不够,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因此,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而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学生、校长等日常遇到和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研究技能;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以说,行动研究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表面文件上和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词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环境)关系和谐。二是动词义,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个体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校主体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全体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学校特色品牌建立与学生发展的研究”的调研报告[页3]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学生,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学校特色品牌建立学生发展研究”的调研报告

对策思考:挖掘资源,提高课程研发能力。学校将依据课程文化核心价值,不断吸收先进的课程文化,优化课程发展。加强研发校本课程的技术培训,加强校际联动、家校联动,挖掘资源,整合资源,不断完善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建设。

突破点三:学校班级数增多、学额偏高,但教师编制过紧,给保证师资配备的稳定性带来较大难度;其次学科教师分布不均,兼职教师过多,没有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的专职教师,对兼任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没有形成体系。

对策思考:加强制度保障,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学校会以积极姿态面对现状,进一步用学校发展愿景激励教师发展,完善激励机制与培训制度,积极挖掘潜力,加强校本培训,合理调配师资,优化课程实施,促进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

.11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页16]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德育,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4.《德育》读本深化研究的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要密切关注教育部正在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基本依据,研究编写新的德育实验教材.

(1)小学的课程标准已经把思想品德课与自然,生活,社会等课程综合起来,小学一,二年级定名为《品德与生活》,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定名为《品德与社会》.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编写理念和原则是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生活化,这与我们《德育》读本的德育理念和编写原则基本一致.这说明"九五"课题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部关于德育课程改革的决策,同时也说明德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并形成共识.这种情况使小学《德育》读本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现"并轨"成为可能.因此,我们才提出《德育》读本的深化研究要"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新的德育实验教材.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整体构建为特色的新编实验教材要争取通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样将为总课题组和实验区,实验校的长远目标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2)初中,高中的新课题标准正在招标.我们要密切关注,积极参与,抓住机遇,争取使初中,高中《德育》读本与未来的新课程标准实现"对接"和"并轨".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后的德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已经出台,我们为此已经做出了贡献.中职的《德育》读本的深化研究要在与之"配套"和"补充"上下功夫.

(3)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包括高等专科学校,重点大学的高职学院,优秀中专学校升格,民办高等学校四部分)是近几年教育结构调整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两课"建设尚未定型.我们要抓住机遇,填补空白,深化研究,努力编写出适合高等职业学校特点的"两课"实验教材,为教育部决策提供依据,为高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模式.普通高等

学校的"两课"教材,经过几年努力已经比较完善.我们要在教学方法改革和配套读物上下功夫,为增强"两课"教学的现代化和实效性做出贡献.

(4)各学段新编德育实验教材的启动时间和编写进度 要以教育部新制定的课程标准的颁布时间为依据.幼儿阶段是个空白,可提前操作;小学可能在今年底启动;中学可能推迟到明年才能开始,高职可参考普通高校"两课"教学大纲,结合高职特点,尽快启动.

(三)《成长册》的深化研究

1.《成长册》深化研究的基础

"九五"期间,我们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建立思想品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目标,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和个性特征,创新能力,自育能力(亦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新,学会自护等八个方面为评价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为基本理念,研究编写了《成长册》(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每学年一册,共15册).《成长册》在部分实验学校进行了1~2轮实验,受到了实验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对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十五"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成长册》深化研究的总体思路

以《成长册》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思想品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目标,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为新的生长点,对《成长册》进行修订,研究制作与之配套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脑软件,为教育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决策依据,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

共21页,当前第1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页3]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300 字

+ 加入清单

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研究目标

1)科学设计、合理布局适合“学生发展,幸福成长”的、功能完善的集网

络通讯、信息服务、教育教学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校园网络教育管理平台。好的网络教育管理平台和网络教育管理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学重要的途径,更是为学生发展、幸福成长提供基础服务的必要条件。

2)结合学校,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版块合理的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

园网站。

a.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和资源

和个性化教育的内容的系统平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提高的幸福。

b.建立与老师、同学、家长、社会沟通交流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社交

能力,让学生心理阳光健康,让学生体验到心理的幸福。

c.建立给学生创造新知、展示个性、发挥潜能、开展创造、提升自信的网

络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精神上得到幸福。

d.建立相关的学生负责管理的版块,助推学生管理能力的增长,增强主人

翁意识和责任心,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社会人所拥有的权力与义务,有一种成就感

的幸福。

3)依托“数字化校园”,走进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

观念转变,推动教师教学手段改变,助推教学能边提升,于无形之中形成现代化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幸福成长的奠定有力基础。

4)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让“数字化校园”

切实起到服务于学生幸福成长的目标。

2、研究内容

1)学生网络幸福指数调查。

对本校学生进行网络幸福指数调查:

a.学生网络幸福感现状及学生对网络幸福的理解;

b.学生想往的网络幸福;

c.对学生的网络幸福标准分析,对不正确的网络幸福进行正确引导,采纳学

生的正确提议。

d.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选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管理能力提高,并

能让学感受到网络幸福的版块、栏目。

2)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幸福成长、功能齐全的“幸福平台”。

a.开设教学服务栏目,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服务。建立教学资源栏目

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内容、反馈练习等内容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课后学习;建立学习咨询栏目,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在网上予以答疑,互动交流,保证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建立在线练习、在线测验、在线学学习素材等学习资源包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感受其中的乐趣与幸福。

b.学习资源下载平台:在线教学视频等资源,在线学科学习资源库、试题库、

百科知识库等各类学习资源,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为学生在网上开展跨学科跨章节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资源帮助。同时建立互联网学习资源栏,提供资源上传功能,由学生自主进行搜索,学生可以将自己认为优秀的,好的相关网址、相关资源包上传到校园网,供全体同学学习参考。以学生提供资源的点击率来评出“共享之星”,激发学生积极分享资源。学生获得分享的快乐的幸福。

c.开设学生园地,校园之星,荣誉台等栏目,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性的文化、

娱乐活动,网上交流学习互动,以展示学生风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的主题交流活动,如计算机绘图作品比赛、flash动画设计比赛、网上学科知识竞赛、一起寻找学科学习素材、文明上网、科学上网等交流互动活动。

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页3]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社区,全文共 2351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5.传美教育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实验校根据节日的特点,结合传美教育内容,设计主题活动,使年年都过的节日内容变得丰富多采,且得到深化。例如在“三八”节、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中开展“当家一日,自理一日”,“我给妈妈唱支歌”、“我是爸妈小帮手”、“夸夸我的好妈妈、好爸爸”等主题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开展“立志勤学、求索攻坚、报效祖国”的主题活动等等。

6.传美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

在传授传美知识,明白道理的同时,对照德目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文明礼仪训练、良好学习习惯训练等,学传美,见行动,做到人人懂传美,学传美,个个扬美德,有美德。以美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例如用“整洁健身”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用“求索攻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

7.传美教育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教育相结合

传美教育必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中,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教育时机,抓住这些时机,把传美教育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量。例如:1998年抗洪期间,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与抗洪精神有机结合,提出“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的口号,召开“慰问抗洪英雄”主题班会,举办“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演讲比赛,开展“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等系列活动,师生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产生的精神力量。

8.传美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实验学校针对目前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状况,选择相关的德目内容,采取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相谈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的耐挫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9.传美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

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实验学校在十分注意美化、绿化、香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创设传美教育的环境。例如,在校园和教室里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象;开辟传美教育宣传栏;校广播站定时播讲传美故事和名人名诗名句;建立校园传美教育阵地(广西师大附中的名人名言、诗词、题字碑林、桂林市育才小学的王半塘种植园等);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传美教育黑板报比赛,学生间的传美手抄报竞赛和传美知识抢答、竞赛;举行传美内容的文艺演出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优美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10.传美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传统美德必须坚持知行一致,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传统美德的形成;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品质。实验校建立了传美教育基地,例如少年军校、农村联系点,扶贫学校等,结合有关德目内容,组织学生到基地军训、与农民“三同”、与扶贫校开展“手拉手”等活动,亲身体验军营、农村的生活,学习解放军、农民的爱国爱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美德。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社会考察等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高新技术开发区,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了解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机遇与挑战及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助人、环保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整洁健身等优良品质。

11.传美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学校的传美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传美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实验学校很注意在向学生进行传美教育之前和整个教育过程中抓好对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传美教育,把它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四、实验研究的结果

经过4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在科研目标、教育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在科研目标方面,在抓好学校小范围传美教育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美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1.探索、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统美德教育模式,以及构建了“5种研究方法”,“11个结合”的教育途径的传美教育运行机制,较好地处理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其它德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的关系。探索、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评价测量方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提供了理论与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自治区课题组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专辑》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2本书;市传美教育课题组编印了《探索的足迹》、《传美教育论文集》、《传美教育教案集》和《传美教育在闪光》等书12本;实验校课题组也编辑了《执着的实践,有益的探索》等专集50多本。

2.几年的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人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为我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德育研究骨干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全自治区实验人员共撰写论文500多篇,录制教学录像片60多部,且质量较高,获好名次的多,其中有60篇在公刊物上发表,38篇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和全国总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120篇获2等奖,112篇获三等奖,12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2部获二等奖,4部获三等奖;有18篇论文获自治区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47篇获二等奖,78篇获三等奖,11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6部获二等奖,19部获三等奖。27个单位被总课题评为先进单位,52人被评为总课题组优秀工作者,56单位(含学校)被评为自治区课题组先进单位,120人评为自治区课题组优秀工作者。

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评估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学校,全文共 6290 字

+ 加入清单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评估自查报告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评估自查报告

我校于2002年6月申请创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11月顺利通过评估验收,2003年元月授予“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称号。

近几年来,我们并不满足已有成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活动。教育教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师生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很好地发挥“实验学校”在临 澧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窗口作用、示范作用。2003.年-2005年先后被 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常德市明星学校、临澧县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学校。现根据《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评价量化表》进行全面地自评、自查,共可获得100分。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办学条件(此项总分20分,自评20分)

1、学校办学规模(此项4分,自评4分)

临澧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88年,是直属县教育局的一所示范性小学。学校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90平方米。现有25个小学教学班,在籍学生1656人,有学前班4个,在园幼儿208人,教职工130人,在职的81名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8人,专科学历的68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5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0人,先后有20人次荣获省市级劳模暨优秀教师称号。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师资配备、仪器图书均达到省定一类标准,是全市明星学校,名优学校,是全县教学教研教改实验基地,是教育教学管理窗口中。

2、学校硬件建设(此项4分,自评4分)

学校办学条件一流,教学设施齐备。宏伟的教学大楼内有30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每个教室内有电视机、投影仪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一应俱全。科技大楼内设有多媒体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中心电教室、校园电视台、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多种功能室。2005年9月,投资40余万元建起高标准校园岗,移动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校园内绿树掩映,芳草茵茵,四季花香,环境幽静,是全省园林式单位,是莘莘学子求知养性的理想之所。

3、学校管理水平(此项4分,自评4分)

学校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目标,以“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为办学理念,走科研兴校之路,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全力打造特长教育品牌,素质教育在这里得到真正体现,特别是这几年来,我校立足实际,围绕找准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务实高效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与新新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了多元化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校目标。

4、学校师资状况(此项4分,自评4分)

学校师资力量一流,在职的81名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8人,专科学历的68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0人,先后有20人次荣获省市级劳模暨优秀教师称号。教师基本功过硬,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艺术精湛。近几年来,教师参加省、市、县举行的教学比武活动,有2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15人次荣获市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65人次荣获县级教学比武一等然,有50多名教师的近百篇教研论文分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或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特别是近3年来,我们通过校本培训、继续教育、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发展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5、学校教研研究(此项4分,自评4分)

如何强化对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如何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如何充分挖掘教师们教研、科研的潜能,努力提高校本教研工作实效,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两个保证,两个到位”即:“领导保证、时间保证”,“评比到位、奖励到位”。

所谓领导保证,我们要求做到以下六点:

1、每个行政人员必须深入到一个校本教研小组,帮助确立本组校本教研目标,拟定校本教研计划,把握校本教研动态,解决校本教研难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必须准时参与,不准迟到、早退、缺席,不准只到不研。

3、每周校长办公室议,下组行政人员集中汇报各教研组校本教研开展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及时调整思路。

4、教导处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人人参与,领导人人参加。

5、每月对各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评比。督查评比情况全校通报,作为期末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年级组、先进课题的依据。

6、每期对全校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与考核,按教师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各项权值记分存档。

所谓“时间保证”,我们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每周三放学后(一个小时)各教研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雷打不动。

2、坚持每周二晚教师例会,安排30分钟时间进行全校性校本教研理论学习,从不间断。

3、坚持各学科每个单元确定一个课例,进行三次研讨,两轮反思的模式进行研究,推行“同备一课,分班轮上”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4、坚持每月利用一个晚上(2个小时)学校请一名专家来校讲座,并在讲座后集中讨论,个人反思。

5、教师坚持每周必须进行3个小时以上的网上学习。

所谓“评比到位”,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平时评比与定期评比相结合,

每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学校要组织专门的督查评比,看谁的组织好,效果好,资料好,并全校通报,全校推介,

每到期中期末,学校组织专门的力量对各组的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比;二是个人评比与教研组的评比相结合,对于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时发现,及时表彰,业务上委以重任,组织上优先考虑,经济上予以重奖,对于校本教研活动搞得好的教研组,其计分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先进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期末目标考核中均加记奖励分。

所谓“奖励到位”,一是学校每一次组织的大型校本教研活动均设重奖项,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表彰,奖励;二是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全期来全体教师取得的各类教研成果一次性奖励,在期末总结表彰大会上隆重发放,2003年我校共发放成果奖21688元,2004年发放22385元,教师个人最高奖达1200元,最低奖额也有280元。

二、履行职责(此项30分,自评30分)

1、承担省市教科院(所)工作

目前,我校承担实验课题7项,其中,“十五”课题3项,“十一五”课题1项,学校子课题3项,已经结题获奖并在全县推广的有2项,正在进行的5项,其中“十五”课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中期评估,获省一等然,结题评估获优秀等级。由此派生出的三个子课题,即“低年级‘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整合”,“中年级‘体验学习’与多媒体教学整合”,“高年级‘合作性学习’与多媒体教学整合”,涵盖了小学各年级八大学科,形成了各年级有侧重、各学科有针对,各教师参与实验的教育科研格局,并做到了每个课题有方案,有计划、有实验档案,研讨形成了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六借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且已在全县推广。十一五课题“以校园电视台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语文听说能力的研究”已完成立项申报工作。

2、参与各级教研活动(此项10分,自评10分)

为了抓好教研活动,促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研活动,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反复修改,于2004年9月,制定了《临澧县实验小学“三级”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明确上至校长、下到每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基本职责与要求,拟定了校本教研长、短期规划,明确各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教务处的具体的校本教研工作目标。此外,我们在2004年9月还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专业引领保障制度,合作交流互助制度,学习实践反思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导全程参与指导教学研究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将其汇编成册,教师人手一册,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具体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

所谓“请进来”,就是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 校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我校在近年来,先后请市教科所刘忠义教师、省师资培训中心肖奇平教授、特级教师肖家气、贺大国老师和教研室朱宏志主任、胡家仁老师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们反复学习、集中讨论、个人反思,全体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素质教育的要义,新课程理念进课堂、课题研究策略等有了全新认识,为我们洗刷了头脑,指明了方向,递交了钥匙,深受老师们欢迎。

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信息建立了新的沟通手段,与专家、教师、兄弟学校对话,通过设立实验小学网站,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

所谓“走出去”,就是派本校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交流取经。近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30名骨干教师赴武汉、株洲、衡阳、桃源、常德、张家界、石门学习观摩、听课,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光碟等)交教科室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

3、在当地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影响(此项12分,自评12分)

学校规范教学管理,狠抓教学研究,在市县乡产生强烈反响 ,在每年组织的全县教学比武活动中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年年被评为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科研工作示范单位,2005年3月25日,全县中小学校本制度现场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全面展示我校校本教研成果,介绍了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宝贵经验,重点推介我校校本教研模式,2005年6月,《湖南教育》全文刊登我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成功经验。

三、新课程实施中的相关情况(此项50分,自评50分)

1、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与学习(此项15分,自评15分)

(1)坚持“六个一”反思活动,我校坚持开展“六个一”反思活动,即要求教师每学期交一份重点剖析典型案例;每月交一份优秀教学反思(并且规定;每次外出学习后必须反思,每次听了专业引领讲座后必须反思,每次参加教学法比武后必须反思,每次承担公开课、示范课、引路课后必须反思,每次听了学校领导、同组教师的评课后必须反思);每月交一份优秀教学设计,并且上升到理论高度,阐述自己设计构想;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并做读书笔记;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案例。学校组织评比,记入教师成长档案,纳入期末目标管理范畴。

(2)、坚持六会制度,坚持“六会”制度。建立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我校每学期召开“六会”已形成制度,如:04年11月面向全校教师的“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通过组内交流、推优参选、经验报告三个环节,推介我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新观念、好经验、金点子和好典型;如:04年3月,我校举行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全体参赛教师反复领会新课标,认真钻研新教材,仔细推敲课堂教学新策略,推出一批理念全新、设计趋优、便于操作的好模式,起到点上示范、面上开花的特好效果;还有04年9月面向中青年教师的“读书报告会,学术报告会”;04年12月面向优秀教师的“我为学校献良策”座谈会,04年4月面向青年教师的“爱我实小”的演讲会都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促进了教师有效反思,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3)、建立读书常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我校把2005年确定为“师生读书年”,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师以“读专业书籍,争做研究型教师”为主线,教务处、办公室拟定切实可行的读书活动方案。在读书自学活动中,我们坚持“四确定”和“一展览”。“四确定”:即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一展览”:即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展览,办公室在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将优秀笔记对全体教师展览。

(4)、“课堂观摩”结对学艺,跟踪指导,双向交流等有效措施促使教师培训学习与提高。

(5)、资源共享,实施专业引信,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2、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此项20分,自评20分)

一是确保三级教研网络整体联动、职责明确

首先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加强领导,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监督,并制定了《行政领导全程参与指导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其次我们构建三级教研网络,明确职责,强化责任,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确保校本教研不走过程,务求实效。(见附件1)

二是确保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便于操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必要、合理、科学的校本教研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开展,规范化操作,实效化运行的有力保障。

我们在2004年9月还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专业引领保障制度,合作交流互助制度,学习实践反思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导全程参与指导教学研究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将其汇编成册,教师人手一册,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

3、校本课程开发(此项8分,自评8分)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和《校本课程评审办法》,本着“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地域特点,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人文环境、地方 特色、名人古迹、物质资源等优势,分册编好1-6年级校本课程名册纲要,开发出课改年级实用校本课程4套共  课时,深受学生、教师喜爱,得到家长社会充分认可。

4、研究性学习的开放与实施(此项7分,自评7分)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立足于探索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课内外主动性学习,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我们确立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性学习实验对象,以科学(自然)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解决科学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配合问题,实验成果形式主要以学生成长档案袋、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以及论文、教师工作档案为主,教师课例、纳入学生评定与教师考核评比范畴,其成效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页10]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德育,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1.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和最优化等几个方面.整体性是指认识主体始终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整体对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各要素的孤立活动的特征不能反映系统整体的功能和特征,即整体大于组成它的各部分之和.

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组织结构的层次性和等级性.所有的系统都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一个系统只有相对于构成它的要素而言才是系统,而相对于由它构成的较大系统而言,它又是一个要素,也可称为一个子系统或分系统,因此,系统具有层次性和等级性,系统中要素的组织结构方式,即要素活动的秩序决定着系统的功能.

系统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是相互联系的,任何系统都不是凝固不变,孤立存在的,系统总是在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调整着自己的要素和结构,系统是在从无序到有序,低序向高序和从有序又向无序的反复过程中,以整体性的运动方式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最优化是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最终目标.

总括起来说,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始终立足于从要素,结构,功能与所处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中,分析系统中各要素的结构功能,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系统内各要素达到最佳建构和配置,以求系统形成结构最优和功能最优的整体效应.

2.学校德育系统的层级结构

根据德育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参考系统科学关于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我们按照"子系统"和"分系统"这样两种方式来划分学校德育系统的层极结构.

子系统主要反映系统的等级性,即系统的每一等级包含有相对独立的多个子系统,系统可以视为在这些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大,中,小三个学段的德育工作作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三者的集合构成学校德育系统.三个学段是学校德育系统的第一级子系统,在每个学段中,各年级德育工作是学段德育系统的子系统,即第二级子系统.第三级子系统是班级德育工作.

所谓分系统,是指系统的各级子系统在某些方面具有意义关系或实体联系,由这些意义联系的方面或有贯通性质的要素以一定秩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构成所属系统的分系统.就学校德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来看,无论哪个学段的德育工作,都可以分成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方面,当我们把这六个方面作为各级子系统中的共有因素进行贯通性研究时,就形成学校德育系统的六个分系统.子系统与分系统的关系可以通俗地称为"块"与"条"的关系.

3.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以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三个子系统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构建成一个整体性的德育实施体系.

为便于对这个体系整体构架的观念把握,这里用模型法图示如下:

从纵向看,是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子系统的纵向衔接.这种衔接要求每一个子系统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都应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建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和谐衔接的有机联系.

共21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页2]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数字化校园建设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参与管理、对加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增强主人翁意识,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人,成为一个负责人的社会人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学生也有一种自我成就感的幸福。

3)数字化校园可以让所有学生充分享受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可以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为学生创建发展个性创造的空间,让所有学生享受到精神上的幸福。

4)数字化校园,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提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力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让教师为学生的幸福成长献技献力,同时教师也享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

2、研究价值。

1)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只有40%的学生家中有电脑,且为了学生学习成绩,家长平时也不允许学生用电脑。在家长和学生的眼里,电脑就是上上网网,打游戏,甚至还导致学生沉溺于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最终影响到孩子的人生幸福。基于此现状,本课题的研究有以下价值:

a.拓展学习空间:数字化园使教室这个教育单元从传统意义上得以提升,网

络环境、网络空间、信息空间、虚拟空间成为教室教育内容之一,教室的开放性更加强大。

b.拓展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加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打破了

校内教育时间的限制,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学,更可在家学。

c.拓展学习对象:除了学校内的在册学生外,可以向家长、向社会开放教学

资源,给更多的人群提供接学校教育的机会。

d.拓展学习方式和内容:数字化校园可以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习

者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而是扩展到整个internet和信息空间,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以上四点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内容上不受限制,让学生个性化的

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个性自由的幸福,同时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孩子的动态,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家校携手,让孩子幸福成长。

2)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学生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展示自己的

机会很少;孩子与家人、社会的沟通机会和方式也很少,甚至羞于和他人沟通。基于这样的现状,本课题有以下研究价值

a.为所有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除了校园之星、荣誉榜等表彰优秀学生

的栏目外,在很多版块中设置一些人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栏目:比如 “学生作品集” 栏目:只要学生愿意,就可将自己劳技、美术作品拍成照片上传;如“你一言我一语”:学校征集餐厅节约粮食标语,人人可以上去写一句自己觉得好的标语。总之让所有学生有机会享受展示自我的精神幸福。

b.给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机会。在版块中预留一些栏目让学生管理,学生可

以自己设定主题,让全体同学参与,让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的同时,享受着成年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多一份责任。完成之后享受着幸福的成就感。

c.为学生提供与老师、家人、同学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不但通

过论坛,还可以通过邮箱与老师、家人、同学沟通。让当面难以讲出的话用文字来表达,既达到了交流沟通的效果,也能达到家校互通,共同营造学生幸福成长的环境。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