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管理创新报告范文(汇总16篇)

浏览

4224

范文

16

篇1: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813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热门课题,社会管理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紧万象,涉及面广,现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择其重点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1、信息化建设,人性化关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高效优质,石城县公安局牵头组织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集中清理专项行动,按照“村不漏街,街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共清理出租房屋1964户,清理暂住人员2529名,并全部完成了基本信息采取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3297名外来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在电脑系统登记备案,并实现了暂住人员信息与在逃人员信息互动对比,“以房管人”和“以信息化管理人”工作模式初见成效。以来,在全县28家旅馆安装建设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通过入住人口身份信息查验,抓获网上逃犯12名,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流动人口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石城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2、无缝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三年来,石城县共接收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共162人,在接到这些人员释放回籍的通知书后,县安置帮教工作机构立即根据其思想表现和家庭状况分级分类帮教安置,结对帮扶,实施包教育、包管理、包转化的“三包”工作措施,积极帮助释放回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和就业创业,帮教安置率达到了98%,重新犯罪率为零。大部分释放回籍人员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没有再次危害社会,有的在帮扶教育下甚至变身为产业发业带头人,如石城县木兰乡籍刑释解教人员温昌礼,回归原籍后,筹集资金兴办养猪场,目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3、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优化

自起,石城县不惜重金保平安,在省、市首开先河在农村大力加强“小技防”建设,并把它列入新农村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对安装高科技治安联防报警装置的农户家庭给予经济补贴,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100余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近4000农户安装治安联防报警器。全县开通乡镇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区进出口处建设了3个高清晰图像抓拍治安卡口。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技防建设也得到大力加强,特别是在1000人以上的学校全部安装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临圩镇的中小学也大部分在校门口安装了视频探并头接入乡镇视频监控系统,治安防范能力明显提高。从起,石城县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对莲花万景城商贸娱乐区、白莲城农贸市场、琴江镇商贸城、东城新车站四个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开展了长期的治安整治,整治成效显著,曾一次性查获收缴各类赌博游戏机41台,同时处予8家游戏室业主拘留10日、罚款3000元的严厉处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据统计,通过开展集中整治,治安重点地区的刑事案件已由的38起下降为的11起,下降了71%,治安案件则由的52起下降为的18起,下降为66%,治安环境明显好转。

4、压缩整合,强化管理,网吧监督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石城县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模式,以压缩整合城区网吧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压减网吧数量,规范经营管理。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压减网吧数量,把城区13家网吧压减整合为6家,压减幅度达54%,量的减少带来了质的飞跃,改变了网吧过多过滥难管理的局面。二是开展网吧业主及从业人员法制道德教育,增强了经营者守法意识。三是在县城网吧全部安装远程适时监控系统,加强了网吧远程监管能力。四是经常组织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和日常巡察,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网吧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五是对网吧实行星级管理,推动了网吧经营活动争先创优。网吧违规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止,特别是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明显减少,共发现查处6起,今年以来仅发现查处1起。社会各界对此反映明显好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加强网吧管理”提案为零。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司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司法,全文共 1809 字

+ 加入清单

司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

在中央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细化实化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重点工作的提出,为人民法院工作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对人民法院进一步坚持能动司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法院而言,如何解决依法受理的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法院的法律责任,也是法院的政治使命。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指出:“能动司法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一、以定纷止争调和矛盾纠纷,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司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司法的必然性,司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运用其职能,明是非、断责任、解纠纷。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指出,“江苏作为经济发展快、改革力度大、开放程度高的东部沿海省份,社会管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来得早、来得多、来得快。”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苏州,在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城镇化、市场化跨步发展,各类群体、人员流动不断加快,各种社会利益不断冲撞,由此引发的诉讼纠纷逐年上升,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通过能动司法,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社会,解决、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根基,人民法院义不容辞。

以能动司法打牢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一是要建立完善矛盾预警处置机制。对案件信访倾向、当事人过激行为、群体性纠纷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对敏感案件、重点案件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妥善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消除不稳定隐患。二是要构建“三全”调解格局。围绕“以精心调解促案结事了,以案结事了促社会安宁”的矛盾化解目标,落实全程调解,将调解贯彻到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各环节中;落实全面调解,在民商事、刑事附带民事和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中积极运用调解手段化解争端;落实全员调解,办案人员深入社区、乡镇、街道、工厂开展就地调解,邀请当地居委会、社区、乡镇基层调解干部一起做各方当事人的工作。三是加强“诉调对接”平台。建立联动调解工作网络,注重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化解矛盾,对涉及面广、矛盾突出的突发性、群体性案件,联合公安、消防、信访、劳保、城管、规划、工商、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组成联动,形成合力。

二、以审判活动规范社会秩序,为社会管理创新司法护航

诉讼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审判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是人民法院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司法目标,这也正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当前,基层人民法院主要通过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及民商事执行和行政非诉执行来调整和规范影响社会管理的行为。人民法院开展审判执行工作,要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与规范社会朝着正常、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审判活动的成果创制社会规则,规制社会活动,引领社会风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司法保障,一是要充分运用司法审判手段。发挥审判职能,妥善审理、执行好各类案件,从案件的审判、执行中,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法妥善处理;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在开展和谐共建地区设立巡回审判法庭或联系点,对当地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方便群众诉讼,增强司法效果。二是探索建立流动人员的案件审理机制。通过设立审判点的方式,灵活采取多种审判方式,优先审理,及时裁判,为流动人口提供诉讼便利;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司法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促进有关社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三是要加强工作监督。在开展审判活动的同时,落实好人民陪审员制度、深化司法公开、改进审判作风、完善民意沟通机制、畅通接受监督渠道等措施,不断改进审判执行工作,使法院的司法机制、审判方式、办案方法和工作作风更加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管理创新可行性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738 字

+ 加入清单

管理创新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创新可行性研究报告,欢迎来参考!

一、企业基本情况

1.1企业名称

1.2企业性质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

1.3企业基本情况

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是20xx年9月原吉林省镇赉变压器厂与白城供电公司联合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位于吉林省镇赉县庆生街199号,是专业生产各种变压器及输变电设备的制造商,年产能力400万千伏安,总计2500台。企业资产总额:23320万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具有先进的生产及检测设备200余台套。

公司拥有员工27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MBA4人,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50人,研究开发人员22人。企业设有五个基本生产车间:铆焊车间、机加车间、电线车间、总装配车间和电控车间;八个部门:技术研发部、生产部、品质保证部、财务部、销售公司、供应链管理部、售后服务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个变压器工艺技术研究所。十几年来,公司凭借在电力设备领域的专业水平和成熟的技术,在同行业中迅速崛起。企业生产十一大类1100多个品种的产品,是科技研发型、经济增长型企业。

1.4项目的提出

1.4.1项目提出背景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的发展、壮大,当前电力行业要求企业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果断地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市场、抓住机遇,创造效益。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能够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生产任务指标,对外形成一个良好的信誉。把传统的“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的观念转变为“生产能卖出去的产品”,就必须做到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员专业化,即要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领导意识到:要想使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不仅要提升技术水平,更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工作的扎实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速度。因为现代企业是臵身于市场经济的全方位开放性经营实体,其自身管理工作的水平代表着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为更好地开展竞争,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尤为重要。

(1)从企业自身来看,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需要,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要。应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从国内形势上来看,在国家大力提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加大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力度,将会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化相结合,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4.2 项目的提出

随着公司硬件的不断发展,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司领导认识到了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渠道。企业相继对:质量、环保、安全、产品进行了4项认证:即ISO9001:20xx版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20xx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xx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CCC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并成功取得了认证证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20xx年8月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和英国雷诺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2个月的管理信息化系统(MIS)项目合同,旨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此举受到了镇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县委、县政府的干部以及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来公司参观学习,并在全县推广先进的管理创新项目。英国雷诺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化管理咨询公司,(RENOIR)主要通过变革管理,优化与加强企业的运营、销售和绩效等方面的管理,实现为企业提升业绩的目的。

雷诺阿(RENOIR)咨询管理服务遍布英国、欧洲大陆、东南亚、美国、印度、澳洲与中国等地区。

吉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关于组织申报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为加快吉林省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切实提升吉林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吉林省新型工业体系的全面建设,推动产业跃升计划的实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拟申请企业管理创新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国家专项资金计划的带动性,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使有限的投资产出最大的效益。

1.5企业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发展战略)

1.5.1基本概况

企业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意义是由企业发展战略特征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具有一个本质特征和四个一般特征:一个本质特征是发展性,四个一般特征是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和计谋性。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电力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电网改造逐步深入,输变电设备市场需要量显著增长,区域性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企业共签订各类产品销售合同2.78亿元,实现产值2.10亿元,实现利税2073万元,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的市场前景非常的广阔。

1.5.2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1)国家的能源新政策,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吉林省电网公司的发展规划中,预计全省电力设施投资200亿元左右,新建和改、扩建比较落后的电网及电力设施,按照投资结构比例测算,电力变压器投资额15亿元左右,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可观。

(2)能源法的颁布实施,新型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迅速,风力发电脱颖而出。新能源法的实施,以法的形式约束了各类发电公司由于发电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依法规定到20xx年各发电公司要安装机容量配臵不低于10%的清洁能源发电,以弥补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清洁能源的发展,风力发电技术的成熟,自然环境的适应,给风力发电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白城地区地处松嫩平原,草原面积辽阔,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建设投资风力发电厂的理想区域,而且现已有9个初具规模的风力发电厂并网发电,投资回报率十分可观,按照白城市的发展规划,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将发展到800—1000万千瓦,投资额预计在180亿左右,风力发电厂两级升压需要的箱式升压站及电力变压器,两种产品的市场需要额度约为60亿元,我公司地处白城市辖区内,是专业生产风力发电升压变电设备的厂家,而且又有良好业绩,所以风力发电的兴起,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探索创新

探索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以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教育价值、观赏游览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富集度的设立的一个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具有独特性、公益性、生态环境性、展示性和传世性。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促进该区域内生产、生活的企事业单位与原著居民的协调发展,践行好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通过近二十年的探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之路。

一、 历史的回顾

(一)起步阶段(1985年8月——1998年1月)。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是1994年元月,由批准设立的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早在1985年,当时的江津县委、县府~远瞩,在四面山林区实行封刀禁伐,同时提出“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八字发展方针,为后来的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设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设立风景名胜区和开发旅游产业,建立区级镇做了前期准备;1988年,撤销头道河乡(区辖乡),设四面山镇(区级镇),肩负起风景名胜区管理、发展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多重任务。

然而,四面山起步之初,管理经营上涉及有四面山镇政府、农业、水利、旅游、四面山森林经营所、四面山采育场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职权交叉重叠,管理体制非常“混乱”。

(二)发展阶段(1998年2月——XX年5月)。

1998年,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

(三)规范阶段(XX年6月至XX年7月)。

XX年6月1日,江津撤消四面山镇,设立市政府直属正局级单位――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风管委)。风管委主任同时兼任市旅游局局长、市旅委会办公室主任;同年8月,江津撤销原来隶属林业局管辖的四面山林区采育场和森林经营所,设立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隶属风管委管辖的副局级事业管理机构,其局长由四面山风管委一名副主任兼任。负责景区森林管护、森林防火等管理工作,市林业局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四)创新阶段(XX年8月至今)。

XX年初,江津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四面风景名胜区和旅游胜地作为江津市“两地一中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加大以四面山、中山古镇为主的风景资源保护性利用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 8月,将原四面山管委会改为市政府正局级特设机构,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书记。风管委专门设立了赋予政府职能,专职从事景区执法,整治旅游秩序、规范旅游市场,有16人的风景区综合执法大队和在规划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景区产品的包装、策划、宣传、促销的旅游发展科。切实做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快发展与永续利用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新模式。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596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__县综治办于11月份对全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工作调研。通过深入乡镇、村(居)调查研究、广泛召开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该县社会管理工作情况,深入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广泛征集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仍不够完善。全市“一中心五网络”运行体系中规定:区县设立社会管理中心,与综合治理委员会、维护稳定领导小组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社会管理办和综合治理办。其中综治办为正科级单位,配备5名以上工作人员。由于原先的综合治理办公室是挂靠政法委工作,可以说是常设的“临时机构”,其编制受政法委编制的限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后,县、乡综治办人员编制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管理是个大范畴,除了发展经济外,其余工作都包含在社会管理中,单靠一个挂靠部门去调度和考评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2、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一是基层政法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乡镇社会管理中心承担着综合治理、信访维稳、治安防控、安全监管等诸多职责和任务,工作任务重。就__县基层政法力量的配备来看,一方面由于年轻警力调出人员多,警力年龄结构偏高;另一方面由于受政法专项编制的限制,招录门槛高。政法机关人员很难得到及时补充,造成很多基层政法部门力量严重不足,2-3人的派出所还普遍存在。二是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部分楼道长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服务管理作用未有效发挥。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缺乏有效监督。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盗窃案件频发。少数居民毁绿种菜、停车,私搭乱建,在小区住宅内开设家庭宾馆、饭店、棋牌室,在居民小区内开办加工厂,噪音、油烟污染扰民,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三是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一些民商事纠纷甚至已经依法判决的诉讼案件也进入信访渠道。

3、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偶发事件都有可能迅速升级演变成对抗激烈、难以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应急处突机制,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保护成为当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

二、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考评机制。一是抓好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能的落实。建议将区县社会管理办单独设为党委或政府的常设部门,升级为副处级单位,上级社会管理部门专门下发文件对社会管理办明确具体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设置。以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管理职能和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各方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特别是遇到难事推诿扯皮的问题,确保各职能部门形成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管理创新“创什么”、“怎么创”明确后,更需重视“怎么考”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考核是保障、考实是要求。在考核上,一是要体现考核的激励性,要与经济建设一样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奖惩激励的力度要能有效调动基层的积极性。要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分值不低于50%。二是要体现考核的导向性,紧紧围绕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进行绩效评价,要加大创新考核分值,不能把创新做法像金子掩埋在沙滩中。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奖项评比奖励办法,激励探索创新。三是要体现考核的科学性,综治考核要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但不能事无巨细,纷繁复杂,要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制定公平公正、易操作的考核措施。

2、进一步整合力量,建立多方参与的服务群众机制。一是加强政法服务管理工作力量的配备。建议上级部门能够适当增加警力编制的数量,尽快出台政法部门人员流动机制或招录工作机制,解决基层政法部门特别是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各级社会管理组织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各级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统筹谋划,尽快解决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

面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新问题,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但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仅靠纸上谈“新”,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找准落脚点和切入点,千方百计集聚社会力量,引导群众参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把上级精神具体化,把外地经验本地化,把理论研究务实化,既谋又干,既知又行。一是建立社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要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分析社会形势,每月召集成员单位交流分析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情况以及掌握的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展趋势、解决措施等,进行分析研判和研究部署,对重大复杂问题提请党委政府研究解决。二是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指导员制度。推行市级机关结对联系区县,县级机关单位结对联系乡(镇)活动,从机关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从事群众工作人员,组建村居社会管理指导员队伍,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指导基层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三是建立标本兼治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比较多,仅在事发时疲于应付,而疏于事前防范、事后原因分析以及源头治理等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立足标本兼治,想方设法从源头移走“火药桶”上下足功夫,实现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转变。首先要积极完善稳定风险评估。对实施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征地拆迁项目,规范评估程序,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做到“应评尽评”,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其次要着力规范社会行为。通过深化法治建设,强化行政监督、执法监督和问责,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和执法公信力;通过组织开展更丰富、更高频率、更深入基层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出台严管干部工作规定,深化反腐倡廉,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再次要加强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和积极性,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共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09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我们对我县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专题听取了县综治办关于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先后走访了柯桥街道和齐贤、夏履、安昌等镇,广泛征求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综治办积极发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及时出台制度、召集会议、落实任务、抓好成效,各成员单位和镇(街、开发区)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文件精神,各司其职,抓好具体工作,我县社会管理整体格局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创新亮点不断涌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管理格局逐步完善。一是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巩固。明确规定镇级综治委主任由同级党委(工委)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由党委(工委)副书记担任,确立了党委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作用。二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更加强化。成立了特殊人群、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10个专项组,对社会管理职能进行了归纳和细化,每个专项组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做到职责分明、落实到位。三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日益调动。我县社会管理工作初步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动格局。

(二)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结合我县实际,牢牢抓住社会管理的15项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化解、公共服务和网络舆论研判导控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社会稳定指数评价体系建设,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创新亮点不断呈现。从调研情况看,我县的社会管理工作由点到面、由上至下都不乏亮点。一是社会稳定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通过科学设立社会稳定评价指标,定期通报和分类预警,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第一时间掌控、分析和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二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项工作目前已全面推开并日渐成熟,已成为收集民情民意、化解基层矛盾、方便服务群众、实现精细化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展现了新时期社会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趋势,意味着社会管理将由政府管制为主向社会协调、多方参与转变。三是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平台建设。柯桥街道“一站到底”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齐贤“1+_”大调解模式、夏履“一站二室三中心”村级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安昌的社团组织协同平台建设和村务监督积分管理等,都可圈可点、各具特色,成效也较为明显。

二、存在问题

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仍需提升。各成员单位之间、各镇街之间在领导重视程度、工作举措力度、工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性。少数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服务仍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重心有所偏颇,重管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督、重惩罚轻教育、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方式上还比较习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三是基础仍需夯实。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公共财政投入社会建设的比重相对偏少,社会管理基层力量有待加强,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理念,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一同部署、一起推动,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习惯“灭火”到注重“防火”;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格局;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要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逐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县综治办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形势的分析研判,统筹解决社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履行好组织协调、督导检查职责;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10个专项组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社会管理相关工作;司法机关要创新司法工作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促进公正司法;各镇人大要适时把党委有关决策部署按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并履行好监督职能,努力营造社会管理良好的法治环境,各级人大组织要重视发挥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整合各级代表力量,精心组织代表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民生改善等方面开展活动,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二)更加重视民本,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能。一是要立足民本抓好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既要维稳更要维权,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二是要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众。三是要优化服务提升工作效能。着力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实行“近距离、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探索建立对群众求助、投诉的联动受理、快速处理和及时反馈机制,做到投诉必接、求助必应,加大力度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统筹社会资源,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基础工作,再好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机制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要善于统筹社会资源。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加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配备必要的基层管理力量,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使网格管理员承担起传递信息、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职能,让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二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入到基层,巩固和健全基层组织,特别要加强社区、村级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力量,注重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社区、村级自治和服务功能,构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组织体系。三是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紧紧围绕我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15项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机制,着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网络舆论研判导控和社会应急联动救助,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视发挥好基层维稳“三道防线”的作用,把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章丘市创新村级财务管理体制的经验值得借鉴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财务,全文共 3154 字

+ 加入清单

章丘市创新村级财务管理体制经验值得借鉴

章丘市创新村级财务管理体制 的经验值得借鉴   长期以来,村级财务管理是诱发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探索农村财务管理的新路子,章丘市自XX年全面推行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制度,撤销全市908个行政村的会计,在市里设立了“农村集中记账监管中心”,在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了“农村集中记账服务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的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和图像监控系统,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监控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目标,从而根除了困扰农村稳定的财务管理难题。改革两年来,涉及村级财务问题的集体访、越级访下降80%以上;全市撤销村会计减少村干部职数800多个,每年减轻农民负担650多万元,集体非生产性开支下降30%以上,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促进了全市的稳定和谐发展。 一、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的缘起 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章丘市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村账乡管”、“会计委派”等制度,对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从源头上堵住农村财务管理的漏洞。一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一些地方的“村账乡管”只是改变了记账地点,监督多数流于形式。有些账目虽公开,却不详细、不及时,甚至不真实,群众依然信不过。二是由于村会计任免权及工资发放仍掌握在村主要领导手里,乡村领导调整换届,会计人员多随之变动,造成账目缺乏连续性,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当前分散经营条件下,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日趋复杂,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在这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涉及面最广、牵扯群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农村经济和财务管理问题。据统计,从XX年至XX年三年间,章丘市因农村财务问题而诱发的上访占到信访总量的7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原来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求,缺乏全面有效的约束机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章丘市委、市政府认为,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这个难题。为此,他们在试点的基础上,于XX年初开始在全市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村级财务管理的治本之策。 二、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的主要做法 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不是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而是适应农村发展形势,建立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的新探索。章丘市重点抓了以下四个环节: 1、认真做好清账理财工作。 在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前,章丘市首先进行了村级财务的清理审核工作。各乡镇组织专门力量,对村集体的现金、存款、债权债务等进行彻底清理核对,经审计、核对无误的,将村级财务移交记账服务中心。对清理工作中发现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按有关规定进行了妥善处理。 2、抓好人员选聘与技术装备。 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选配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章丘市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招聘,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首批招聘录用83名会计,并颁发了《农村会计任职资格证书》。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章丘市投资600多万元,在市农业局设立了“农村财务集中记账监管中心”,在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服务中心”,统一装修了房屋,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网络技术对全市农村财务账目及乡镇记账服务中心工作情况进行即时监控,在全国第一家建起了城乡联网的“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创出了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3、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为确保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统一制订完善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办法》、《农村集中记账中心会计选拔录用标准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指导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报账时间。各村报账员必须在每月的25日前将集体资金收入全部缴入记账中心的本村现金专户,记账中心会计每月对各村的集体收入资金进行汇总并制作会计报表。各村支出的原始收据,由当事人、村支部书记签字并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10日前由各村报账员到记账中心集中记账。二是统一财务公开的时间,每月15日各村收支情况要在记账中心和本村的公开栏同时公开,公开内容至少保留15天。三是统一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一村一柜,统一管理村级财务资料。 4、强化监督,确保实效。 章丘市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强化三层监督,确保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取得预期效果。一是群众监督。坚持依法保障村民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由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实施全程监督,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合法。村民若对本村账目有疑问,可以随时到记账中心通过电脑查询并提出质疑。二是业务监督。乡镇记账中心和会计人员要经常对村财务进行业务审核,谁审核谁负责,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三是审计监督。各乡镇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同时,切实加强对记账中心会计人员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报账员的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凡群众来信来访反映财务管理不当,经查证属实的,对负责该村记账的会计予以辞退。 三、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的成效与启示 从两年来的实践看,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作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一种新探索、新机制,其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减少了村级财务支出 。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后,实行农村会计公职化,中心会计由市里直接选聘、管理、考评、支付报酬,不受政府换届、人员变更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对农村会计的直接干预和控制,既增强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又杜绝了村干部乱支乱花现象,使村级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去年以来全市集体非生产性开支减少30%以上。 二是解决了农村“三访”多的问题,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过去村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村务公开存在失真的问题,农村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集中反映在农村财务不清上。实行集中记账管理后,村民可以随时到记账中心查账,鼠标一点,村里各项收支去向一目了然,

群众心里亮堂了,疑虑消除了,也就不再写信上访。今年1—4月份,章丘市农村来信来访反映财务管理问题的只占信访总量的2.5%。 三是有效遏止了~现象的产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原来村里想花钱,全凭村支书一句话。村级财务集中管理后,村里的一切财务收支都置于中心会计的监督之下,各村开支必须由村支书、村主任和村民理财小组三方审核会签盖章才能生效,否则记账中心不予受理,村务开支实现了多方监督、公开透明,这就从源头上铲除了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的土壤,增强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四是促进了“两委”班子团结,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 。过去有的村班子不团结,大多数是因为两委主要领导之间争权夺利、互相猜疑、互相告状而致。实行集中记账管理后,避免了村支书、村主任暗箱操作,无权可争、无利可夺,减少了村干部之间的磨擦,两委班子互相信任,团结干事,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引导群众发展经济,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章丘市的实践证明,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不仅有效堵塞了农村财务管理漏洞,解决了多年来因财务不清引发的诸多矛盾,而且理顺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为新形势下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今年我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如何加强农村经济和财务管理工作,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是当务之急。建议有条件的县区应积极借鉴章丘市的经验做法,切实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596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XX县综治办于11月份对全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工作调研。通过深入乡镇、村(居)调查研究、广泛召开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该县社会管理工作情况,深入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广泛征集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仍不够完善。全市“一中心五网络”运行体系中规定:区县设立社会管理中心,与综合治理委员会、维护稳定领导小组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社会管理办和综合治理办。其中综治办为正科级单位,配备5名以上工作人员。由于原先的综合治理办公室是挂靠政法委工作,可以说是常设的“临时机构”,其编制受政法委编制的限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后,县、乡综治办人员编制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管理是个大范畴,除了发展经济外,其余工作都包含在社会管理中,单靠一个挂靠部门去调度和考评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2、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一是基层政法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乡镇社会管理中心承担着综合治理、信访维稳、治安防控、安全监管等诸多职责和任务,工作任务重。就XX县基层政法力量的配备来看,一方面由于年轻警力调出人员多,警力年龄结构偏高;另一方面由于受政法专项编制的限制,招录门槛高。政法机关人员很难得到及时补充,造成很多基层政法部门力量严重不足,2-3人的派出所还普遍存在。二是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部分楼道长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服务管理作用未有效发挥。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缺乏有效监督。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盗窃案件频发。少数居民毁绿种菜、停车,私搭乱建,在小区住宅内开设家庭宾馆、饭店、棋牌室,在居民小区内开办加工厂,噪音、油烟污染扰民,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三是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一些民商事纠纷甚至已经依法判决的诉讼案件也进入信访渠道。

3、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偶发事件都有可能迅速升级演变成对抗激烈、难以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应急处突机制,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保护成为当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

二、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考评机制。一是抓好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能的落实。建议将区县社会管理办单独设为党委或政府的常设部门,升级为副处级单位,上级社会管理部门专门下发文件对社会管理办明确具体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设置。以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管理职能和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各方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特别是遇到难事推诿扯皮的问题,确保各职能部门形成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管理创新“创什么”、“怎么创”明确后,更需重视“怎么考”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考核是保障、考实是要求。在考核上,一是要体现考核的激励性,要与经济建设一样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奖惩激励的力度要能有效调动基层的积极性。要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分值不低于50%。二是要体现考核的导向性,紧紧围绕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进行绩效评价,要加大创新考核分值,不能把创新做法像金子掩埋在沙滩中。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奖项评比奖励办法,激励探索创新。三是要体现考核的科学性,综治考核要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但不能事无巨细,纷繁复杂,要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制定公平公正、易操作的考核措施。

2、进一步整合力量,建立多方参与的服务群众机制。一是加强政法服务管理工作力量的配备。建议上级部门能够适当增加警力编制的数量,尽快出台政法部门人员流动机制或招录工作机制,解决基层政法部门特别是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各级社会管理组织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各级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统筹谋划,尽快解决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

面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新问题,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但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仅靠纸上谈“新”,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找准落脚点和切入点,千方百计集聚社会力量,引导群众参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把上级精神具体化,把外地经验本地化,把理论研究务实化,既谋又干,既知又行。一是建立社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要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分析社会形势,每月召集成员单位交流分析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情况以及掌握的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展趋势、解决措施等,进行分析研判和研究部署,对重大复杂问题提请党委政府研究解决。二是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指导员制度。推行市级机关结对联系区县,县级机关单位结对联系乡(镇)活动,从机关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从事群众工作人员,组建村居社会管理指导员队伍,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指导基层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三是建立标本兼治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比较多,仅在事发时疲于应付,而疏于事前防范、事后原因分析以及源头治理等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立足标本兼治,想方设法从源头移走“火药桶”上下足功夫,实现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转变。首先要积极完善稳定风险评估。对实施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征地拆迁项目,规范评估程序,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做到“应评尽评”,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其次要着力规范社会行为。通过深化法治建设,强化行政监督、执法监督和问责,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和执法公信力;通过组织开展更丰富、更高频率、更深入基层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出台严管干部工作规定,深化反腐倡廉,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再次要加强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和积极性,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共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辖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探讨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059 字

+ 加入清单

辖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探讨

维护城市的社会治安是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可以断言,每一个警察都会尽其所能做好辖区的警务工作,但做好辖区警务工作的前提是什么? 它就是一种意识、一种效能、一种精神、一种模式。首先,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要具有客观的、系统的治安危机感受,从而在警务工作中形成正确的治安防范思维,警务工作就能克服被动式的状况。第二,要有一种职业能力。警务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社会治安的服务与管理,如果没有一种必备的职业能力,就不能对治安辖区内的人口与犯罪属性关系具备完整的认识,因此,就不能胜任警务工作。第三,要有一种学习精神。只有具备从工作中学习、从实践中认识的精神才能克服警务工作的盲目性。第四,要有一种可拓模式。警务工作具备社会性服务与管理的特点,这种社会性体现为管理目标的多属性,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于这样的服务与管理必须要具备可拓的模式。本文从危机意识、信息效能和可拓警务管理角度,对如何优化城市治安防范体系、创新警务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危机意识、构建警务综合效能

(一)基于人民群众的危机感受,树立治安防范的危机意识

城市治安问题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系统问题。因此,不论是公安机关还是人民群众在治安问题的认识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机感受。从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角度看,不同的治安管理区域这种感受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城市治安系统具有不同的治安结构问题。比如,如果从社会犯罪所衍生的危机感受程度来看,犯罪案件会从财产性犯罪演变为暴力性犯罪,再趋于一致;如果从犯罪聚集的角度来看,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市民对犯罪类型所造成的冲击感受,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治安结构。犯罪类型属性与治安危机等级结构间,不是单纯的因人口密度、土地面积和城市化程度而有所差异,而是每一个行政区域有属于自己的犯罪类型属性和治安结构。因此,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的制定上应以行政区域的治安结构特点为基础。我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是,采用多准则分析法对大连市各个行政区域治安危机感受、犯罪类型属性和治安结构进行合理的定位,从而提出面向不同区域的治安防范策略。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大连市按照经济、人口密度、城市化度划分为中心区、次中心区、普通区、结合区和偏远区五种类型。同时,将大连市治安结构分成高危机区域、较高危机区域、一般危机区域、较低危机区域和低危机区域。危机认识方面,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危机意识,例如,对于偏远区来说大都属农业区县,民风纯朴,且犯罪率低,但容易直接或间接地受近期内重大治安事件的发生或媒体大肆报导的影响,故当犯罪案件发生时,对一般市民将造成强大震撼,故而具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威胁程度。而越靠近中心区,市民与警察的危机意识、构成威胁程度反而相对较低。

对于中心区而言,警察对于犯罪案件的处理优先级是基于治安威胁度和现有警力状况来确定的,群众则是以案件发生时所引起的危机感受来确定的,并不考虑案件的威胁性。次中心区的群众对于犯罪类型在三个因变项上的认知,是高于警察的。显见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和犯罪预防的拟订方面,以及现阶段警务目标与群众的感受上具有较大差异,应该作为警务改革方面的内容,消除这种差异。城乡结合区警察对于犯罪类型的处理优先级,并不因群众的危机感受及构成威胁度而有所改变。

整体观察,发现大连市各个行政区域在犯罪类型对于危机意识、构成威胁度及案件处理优先级上,并未因城市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每一个行政区域虽有各自的犯罪特性及危机感受程度,但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犯罪预防模式。因此,在警务工作改革中,要针对行政区域特点,通过对治安结构的比较分析,研拟出一套符合当地群众感受,符合本地区犯罪类型的有效预防策略。

本研究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对群众、警察的危机感受及冲击程度两方面,经实证分析发现,大连市在犯罪类型对于危机意识、构成威胁和案件处理优先级三个要素上,并未因城市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而每一个地区有自己的犯罪特性和危机感受程度,因而每个地区应有属于自己的犯罪预防模式,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因而不应采用统一的警务模式,必须经过比较分析,方能研拟出一套符合当地人民群众感受,并且针对特定犯罪类型执行暨有效预防的策略。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犯罪案件所衍生的危机感受程度,会从财产性犯罪演变为暴力性犯罪,再趋于一致。本研究所使用的跨层次分析的概念,可以避免犯罪防治研究议题上有关区域跨层级的问题,犯罪防治知识的累积不会受到层次谬误的干扰,确保理论思维与实证策略的一致。并以多准则分析定位出各地区治安结构及犯罪类型的属性,有助于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拟订时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从犯罪聚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区域群众对犯罪类型所造成的危机感受知觉,显示出各区域间的治安结构是截然不同的。犯罪类型属性与治安结构间,不因人口密度、土地面积及都市化程度而有所差异,每一地区有属于自己的犯罪类型属性,且犯罪类型属性对治安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应以区域为单位分别探讨及拟订治安防范策略。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党工团,全文共 2362 字

+ 加入清单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营利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而青年作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祖国发展的接棒人,未来希望的承载者,责无旁贷的成为

了这支力量中的主力。与此同时,随着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共青团主要工作对象的西城青年,其“社会人”特性正日益明显,流动性强、构成复杂、需求多样等特征不断凸显。因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青团引导青年投身区域发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务青年成长的必要工作。

20xx年,为适应首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青年群体的新变化,西城团区委专门成立社会工作部,集中力量从零做起,全力打开了以“社区青年汇”建设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工作新局面。并快速将20xx年以来,北京市首批公开招考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视野,以他们为样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与生活状况”摸底调研,通过对300余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广泛普查,以及30份个案访谈,团区委对社会领域建设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者这一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起着骨干作用的青年人群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发现,社会领域工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因其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对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贴近青年现实需求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社区工作者以及由他们衍生出的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这一群体自身,也面临着自我认同感缺失、专业知识储备欠缺等现实问题。

二、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的具体工作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西城共青团提出了一延、一变、一过渡的工作目标:即工作领域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的延伸;工作方法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作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过渡,在扶持社会组织建设、深化社工队伍凝聚、加强社区青年汇建设、推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大胆尝试。

一是扶持社会组织建设。充分认识青少年社会组织引导、服务在共青团复合型组织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社会组织间的联动工作,加强对主管社会组织百德社区发展促进中心的服务、管理工作,主动联系悦群社工事务所、厚朴社工事务所等具有明显青年特征的社会组织,学习借鉴专业社会组织工作方法;做好工作机制联动,坚持社会组织参加机关工作例会制度,以青年汇专职社工工作为联系纽带,建立社工事务所定期会商、督导制度;做好项目支持工作,重点依托已申请到的西城可持续发展项目资金20余万元,支持百德建设青少年科普迷你站点,探索App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青少年科普、全媒体引导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大力开发青少年社会组织、社区青年汇公益示范项目。

二是深化社工队伍凝聚。以“暖人心、稳队伍、促发展”为目的,开展青年社工担任社区团支部书记、社工倾听日等项目,加强社工互动交流;开通“七彩心桥心理热线”,举办 “青年文化体育节”、“社工专享之交友联谊”、“社会领域青年人才交流冷餐会”等活动,畅通社工和团组织、社工与社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举办首届青年社工风采大赛,广泛凝聚、发掘、培养西城优秀青年社会工作人才,为青年社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这支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队伍的自信心与认同感,进一步促进青年社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举办“社会工作青年人才训练营”,通过素质拓展、专题讲座、互动联欢、青年汇实地参观等环节,进一步激发出了青年社工的热情和潜力,搭建社会领域平台,开展活动,

三是加强社区青年汇建设。社区青年汇其根本就是共青团根据不同青年群体量身打造的“社会组织”。近一两年,共青团从分类引导、汇聚青少年出发,按照“组织终端、青年身边”的指导思想,一直不断转变工作方式,结合社会管理的前沿问题,遵循共青团思想性、政治性,与社会性、群众性相统一的工作属性,围绕地域、爱好、工作性质等不同共性,开展青年汇建设工作,力争做到有交叉,无遗漏。努力实现“通过联系、服务青少年社会组织,来联系、服务青少年”的目标。截至目前,共建立社区青年汇171家,其中市级示范青年汇5家。

四是推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我们一直相信社会组织工作离不开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可喜的是我们青年队伍正是这样一个挖掘、培育人才的宝库。因此,团区委一方面在“社区青年汇”建设过程中,坚持发挥组织优势,开展社工人才训练营、社工专享季、西城青年社工队伍现状调研、社工风采大赛等多项工作,着力凝聚、挖掘、培养、选拔出一批优秀青年社会工作人才,以促进青年社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借助外力,在与悦群、厚朴社工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同时招募聘用一批社区青年汇专职社会工作者,以不断提升“青年汇”工作成效,继而为区域各类青年提供高质量服务。三是加大与社会组织的整体联动,以百德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为例,作为一家民办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团区委作为其业务主管,为其争取更多的

三、认识体会

从全市第一家社区青年汇——“悦读时光书城”落户西城,到目前177家社区青年汇覆盖全区15个街道

,西城社区青年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青年汇的建设由于总干事能力的差别,重视程度的不同,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数量”上求增长,更需要“质量”上求突破:一是开展《从示范社区青年汇发展现状探索西城社区青年汇发展路径》的专项调研,总结市级“示范社区青年汇”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归纳形成“示范青年汇发展的模式”,并力争在全区15个街道均建立起示范社区青年汇;二是建立《西城社区青年汇标准体系》,拿市级示范社区青年汇进行试点,对青年汇的硬件配置、专职社工的遴选、项目的申报、经费的审批及活动的效果等进行考评,以全方位的规范社区青年汇的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46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5月,市政协组织开展了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调研活动,内容涉及动态人口管理、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安全、非公经济组织建设和各类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思想道德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信息网络管理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八个专题。共有200余名政协委员参与,发放调查问卷105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4份,意见建议54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政协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案》。

一、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以来,我市在坚持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反映、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改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社会管理有很多创新之举。

1、经济发展为加强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期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不仅开始跟进全省的发展步伐,也有力地支撑了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进。

2、民生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民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下大力气,集中有限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移民搬迁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极大改善,方便了群众就业、就医、上学、出行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3、社区建设起步良好。全市建立城镇社区129个,覆盖人口50万人,农村社区365个、服务人口42.5万人。社区服务设施取得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队伍不断扩大,服务方式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环境初步形成,社区在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4、公共安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公共安全环境的综合治理,构建了以政法部门为骨干、以综治维稳责任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力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了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基本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和用药安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总体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5、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引起重视。各县区都把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建设和谐安康的主要抓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汉滨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增强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汉阴县实施"6加1"惠民工程和"人民调解进万家"专项行动,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石泉县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旬阳县出台户籍管理新规定,进一步放宽进城镇落户新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有序向城镇转移;平利县开通"12348"法律援助专线拓展了法律服务困难群众的新渠道;白河县开展"四个好"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宁陕县推出"连心工程",实现干部群众连心结对的全覆盖;紫阳县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困难;镇坪县实施营养工程、高中免费教育惠民工程、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等措施,使得全县教育事业出现了新局面;岚皋县把劳务输转、促进旅游业发展作为重点惠民举措,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和规模,稳定就业形势。这些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举措,不仅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可,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调研认为,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动态人口管理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外来人口和农村居民不断流向城镇,他们在为城镇建设和经济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因为群体的特殊性,也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治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社会管理问题,流动人口增加与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滞后的矛盾加剧。

2、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老有所养难,物价上涨过快,群众公共健身场地、活动场地少等问题反映较为强烈;公共服务职能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公共服务投入仍然偏低,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公务员队伍的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还不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等,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有待提高。

3、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在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还存在一定不足,如征地搬迁、工程建设、企业改制、地质灾害预测防范、各类纠纷处理、医疗卫生防疫、食品药品安全、公共交通安全、公共设施安全等方面,由于缺少深入细致地调查,或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利益,或麻痹大意,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由小问题引发大矛盾,致使一些问题引发进京、赴省、到市上访案件。

4、"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组织建设和管理服务方面。在我市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对党工群团组织建设认识还不到位,党工群团组织的发展管理和服务滞后。"两新"组织中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在新经济组织中,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给教育管理和培养发展带来较大困难,群团组织作用更是难以发挥。一些"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组织不能按规定开展活动,有的即使开展了活动,效果也不明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组织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组织运转难。

5、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方面。一是一些人理想信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意志消沉颓废,精神萎靡不振。二是道德规范缺失,少数人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唯利是图,尔虞我诈,道德失范,这些极少数的反面典型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三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不断发生作用,人情淡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重利轻义、不择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制意识薄弱,执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社会诚信缺失。

6、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我市社区功能难以发挥,作用甚微,社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对社区工作研究不够,如社区与小区、小区与物业、物业与开发商的关系问题,还停留在自然发展状态,缺少有效的法律监督,导致业主委员会无法履行属于自己的权益保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社区经费投入不足,相关工作难以开展;宣传不够,居民对社区认识程度不一。政府对社区工作指导不够,应服务的项目少而单一,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认可度相对较低。

7、信息网络管理方面。信息网络管理主要缺乏规范、有序的安全监管。多头管理、配合不力,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战,协同意识不强,缺乏统一的指导;主导不力、宣传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引导,对虚假、炒作信息正确引导、主动出击不力;违规网吧屡禁不止,一些网吧为追求效益最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黑网吧等问题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8、群众工作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部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做好群众工作链条脱节。二是基层基础工作不牢固,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干部作风不扎实,左右扯皮,相互推诿,办事拖沓,方法不当。三是一些部门重视抓项目、抓发展,却忽视了投资环境和群众工作。四是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矛盾化解、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新旧政策不配套,政策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和谐的社会管理机制。五是一些职能部门工作缺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上做得不够。六是没有准确把握群众想法、情绪、将大量的社会矛盾处理在初期、化解在基层,导致违法上访、越级上访、群体上访,甚至无理取闹的案件增多,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较弱。社会管理问题说到底是经济发展问题,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长期历史遗留的,也有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有社会建设滞后带来的,也有由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不够造成的;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体制机制上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结合我市实际,应突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从影响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使社会管理更加有效。建议: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强化政府监督和服务职能,树立服务为先的行政理念,科学设置社会管理体系,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尽快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教育引导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形成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权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三大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把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逐步使公共服务支出成为财政支出的主体。三是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效率较高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四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2、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一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长期任务纳入城市管理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改善管理和服务措施。二是循序渐进,有序引导,加快城镇化。结合我市""规划,抓住陕南移民搬迁这个历史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从安康实际出发,不下硬指标、不搞一刀切、不追求眼前成绩,科学指导,健康发展,达到通过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标,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农民增收较慢问题,在农业农村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三是完善配套机制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移民搬迁等各种惠农政策,制定和出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法规文件,把流动人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四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对流动人口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

3、加大社会公共安全监管力度。一是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尤其要做好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尽量使一些有苗头性的上访案件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二是建立健全抗灾救灾减灾应急预案和应急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强化重大灾害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三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度为标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严惩入室盗窃、偷盗车辆、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四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以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公共设施、建设工程、矿产开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五是深入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公共统一标准的有关信息发布制度,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健全完善饮食、食品、药品、医疗安全监管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4、切实发挥"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作用。一是改变工作理念,找准党工群团组织工作与"两新"组织发展的切入点,把加强组织建设定位在沟通政企关系、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利益、密切干群关系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服务,增强凝聚力,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把党工群团组织建设好。二是创新运行机制,按照谁登记,谁管理,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努力探索"两新组织"中党工群团组织做好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有效办法,把社会管理创新延伸到"两新"组织中,为其依法、有序、健康开展活动保驾护航。三要按照"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的原则,重点加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加强队伍管理;按照分类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党员领导、管理层党员、一般员工党员的政治素质、党性意识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分层、分类管理的办法,开展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融党员管理于"两新"组织日常管理之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在社会管理中的影响力。

5、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是以教育为基础,持之以恒地对全体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知识教育,为道德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发挥利用好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完善有关规则章程、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让各行各业、各级各类人员行有参照,做有规范。二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现有的各项创建活动,继续推动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县城、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建设阳光政府,树立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三要以制度为保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评优评先、检查督导、奖优罚劣制度,确保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6、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一是完善社区管理格局。建立和完善政府依法指导、社区依法自治、社会积极支持的社区管理体制,使社区真正实现自我管理。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家庭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形成横向联系、齐抓共管的局面,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三是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社区各项工作制度,逐步规范各项社区工作,着力解决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问题,切实减轻社区负担,让社区居委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社区服务和居民事务管理工作,提高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四是提高社区群众自治水平。建立和完善居民代表会、居民议事会、居民委员会、居民议事小组等机构,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议事机构与执行相分离的工作机制。继续深化"四议两公开",完善以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健全社区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社区工作考核制度,促进社区开展工作。

7、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一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积极收集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快速了解网民的诉求,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主动邀请权威媒体对事件真伪实事求是地报道、评论,发布权威消息,起到释疑解惑作用。二是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统筹公安、文化、工商、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形成综合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网络基础运营商忽视管理责任的行政监管,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吧管理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减少网瘾人群;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将网上正面引导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欺蒙诈骗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更好地保护好人民权益,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做大做强各级政府及部门网站,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类网站,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围绕我市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原创作品,打造具有安康特色的网络平台,使网络成为宣传安康的重要窗口。

8、努力改进群众工作方法。一要强化群众观念,牢记做好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坚决反对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诉求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做法,增强做好群众工作主动性。二要提高为群众服务、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克服遇事 "拖、躲、捂、推"的"惰"性思想,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三要坚决维护群众利益,把群众最关心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解决好。四要实施民主科学决策,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和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做到明显影响稳定的政策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把握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

9、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各级领导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总体工作中,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党政一把手应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把任务分解量化,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奖评考核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要突出重点,以典型引路,整体推进,通过各项工作的认真落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三要完善机制,强化考核。以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明确达标要求,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中,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多种督查手段,建立督查、评议机制,对基层工作的考核,要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创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830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如何创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推动非公企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近期,县工商联深入我县的8个乡镇、32家非公企业,涉及冶炼、煤炭、房地产、烟花鞭炮等县域主要产业,对非公经济组织的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对全县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情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对进一步创新县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作了一些思考。有29家企业

一、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该县现有非公经济组织9300余户,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企业392家,从业人员20多万,非公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一是乡镇对企业的管理服务情况。8个乡镇都成立了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立了工商联乡镇分会和综治办,安排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的社会管理工作。7个乡镇设立了企业办,对口联系和服务企业。xx镇和太和镇还在企业开展了“五进民企”服务活动。二是企业党团组织建设情况。在调查的32家非公企业中,有29家企业建立了党支部,占%,实现了应建必建;有26家企业建立了工会,占%;有23家企业建立了团组织,占%。党团组织在企业的覆盖率在75%以上,大部分党团组织都有单独的办公场地,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开展了一系列党团活动。如香梅八矿党支部在调度、火工等各个重点生产岗位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推行党员骨干“安全伙伴一带三”工作制,组织全体职工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三是企业员工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情况。调查的32家企业大都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如晶讯公司、香梅八矿、意水集团、众德环保科技公司、雄风稀贵公司、向阳煤矿等,公司内部环保工作抓的严,安全工作抓的实,绿化工作抓的紧,员工对工作环境较为满意。这些企业中,员工工资高低不等、跨度较大,低的每月1800元,多的有5000多元,部分在企业搞营销的员工工资达10000多元。如向阳煤矿,下井掘煤的一线工人,工资大都每月4000元左右。该矿有原来改制前向阳煤矿的老职工11人,现已在他们矿工作了4年以上,从部分员工的态度了解到,他们对企业工资基本上是满意的。四是企业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由于县、乡两级的高度重视,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都较好,索拿卡要、强买强卖、劳资纠纷、土地纠纷等现象较少。尤其是今年以来,县里大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行“入企检查备案”和“企业宁静日”制度,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如太和工业园,以前企业用煤经常有人强买强卖,县、乡两级非常重视,派驻了专门的工作组督办打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是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些企业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饮水思源,回馈社会。如香梅八矿党支部与高亭镇高塘村党支部对接,投入6万元支持村里的新农村建设。龙王岭冰糖橙合作社党支部免费为原向阳煤矿的3名退休工人架设自来水,解决了他们的生活用水困难。

二、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我县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管理的主体较为单一。从社会管理大的格局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又是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但是,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依旧是政府,并没有实现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管理的合作。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诸如党支部和工会等,尽管有小幅度的改革,但是依旧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自主性并没有实质的提升和改善。譬如在很多涉及薪酬和工作环境的纠纷中,工会很难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维护工人的利益,独立工会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还无法实现。

(二) 企业社会管理缺位。企业作为社会管理的对象,未能“安分守己”。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能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不为社会尽责,漠视社会公益。极少数甚至不遵守国家政府法令,掺杂使假、欺行霸市、祸害百姓,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引发社会矛盾,成为影响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企业作为社会管理责任主体,未尽“守土”之责。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自身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特别是在“人”的管理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人文关怀,制度刚性有余人性化不足。没有把员工当做一笔“财富”来珍惜,而是把员工作为一个“成本”在核算。压低、克扣、拖延员工工资,“五险一金”不按规定缴纳,安全生产责任和职工劳动保护措施不落实,劳资关系紧张,滋生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同时,长期以来,过度地追求GDP 增长以及官员的考核制度,以及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使得政府官员热衷发展经济,盲目追求经济数字,除了成本颇高的维稳,其他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着被弱化,不重视,诸多的社会矛盾长期积累而得不到缓解或者纠正,群体性的事件逐年增多,社会行业频繁出现丑闻,如近几年来食品行业从三聚氰胺事件到非法添加剂事件等。

(三) 社会管理手段缺乏弹性。由于政府掌握绝对的政治资源和其他资源,在社会管理上手段也相对单一,动辄使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甚至强制手段解决社会事件或者矛盾,往往容易激化矛盾,导致更大的解决成本,或者一时掩盖问题,但最终影响到政府权威和合法性。

(四)社会管理的共识尚需要凝聚和形成。社会管理除了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外,尚需要起到协调社会发展,促进和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的作用。维持稳定只是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方面,实际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提出,内含了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那就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诸多因素,政府部门对此尚未凝聚成有推动力的意志和共识。

三、创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坚持引导和服务并重。

(一)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社会管理创新来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使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相互促进,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适应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非公经济党工委负责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级贯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和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及工作网络。二是提升党务工作者履职能力。抓好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待遇落实和保障力度,创造履行职责的条件和环境,通过交叉任职,使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决策管理机构,探索党员业主兼任党组织书记、工会主席兼任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党员公推党组织书记相结合的党组织书记任职模式。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热爱党务工作、熟悉群众工作的标准,选优配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抓好示范培训、任职培训和普通轮训,提高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建立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党建指导员日常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网络媒体等资源的教育引导功能,开展典型示范、党性实践、主题活动、企业文化、警示教育,通过组织党员职工参与技术攻关、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党员职工的业务技能。四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引导党组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职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承诺制、建言献策等活动,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效性。开展党员亮身份,商家亮承诺活动和党员示范店、党员责任区、党员放心店创建活动,激发党员立足岗位、服务民生内生动力。五是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优势。党建指导员在管理、外部协调等方面为企业出谋划策,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党建工作指导员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当好“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企业情况的调研员、企业纠纷的协调员、富民强企的服务员、组织建设的督导员。

(二)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推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统战部组织协调、工商联具体实施、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弘扬新疆精神。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培养、政治安排工作,大力表彰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力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先进典型。

(三)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要把服务重点放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上,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不断增强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企业及其代表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正确处理政府与非公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明晰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增强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持力度,为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高非公经济组织的企业管理水平。做好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引导教育和自我教育,坚定他们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提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非公经济人士作为企业主要出资人的作用,重视发挥在管理和服务员工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把建立企业文化作为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工作,注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凝练企业主题,培植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形成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组织把培育先进企业文化作为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文体活动、企业文化展示等,教育和熏陶党员职工。

(六)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商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发挥非公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自身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功能,进行合法有序的表达。建立非公经济人士意见收集和反映机制,畅通与党委政府的沟通渠道,通过民主协商、政协提案、专题报告、内部信息和政企对话等形式,积极反映意见呼声,参与涉及非公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专题调研,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七)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要注重处理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要关爱员工,注重员工全面发展。要处理好企业与党委政府的关系,既要反映非公企业的利益诉求,也要协助政府加强对非公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实现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健全完善政府、工会和企业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要参与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和调处劳动争议,正确协调处理投资者利益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八)实施光彩事业工程。把企业家乐善好施、回馈社会作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一项重要内容,积极组织非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开展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纳税大户、再就业先进企业评选等活动,展示优秀非公经济人士热心公益事业,以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做大做强自身企业的同时,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一项公益慈善事业来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企业,全文共 11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欢迎浏览,小编为你提供的一篇关于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代写毕业论文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11.20)

3、学生选题(.11.20---12.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12.1---12.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12.25----.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4.15----.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代理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

[2] kennedy dean, the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

[3] mingjie passe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hanghai translation press, 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353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实践》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让我代表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专程出席我们课题开题会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来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XX年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zjzbXX042)。现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开课题论证会,并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即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即cbe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模式。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模式进行过尝试,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的任务驱动法、项目驱动法,但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各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我校在这方面进行过相应的研究与改革,从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手,采用目标驱动法,专业考证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正是站在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高起点上,整理和完善现有的职校教学管理体系,以弥补现有职业院校管理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把握各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制订出课程教学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使今后的教学与实习更具目的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形成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的基本措施和基本方法,改进考试考核模式,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明确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

3、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办学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4、开展本课题研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开展本课题研究,能提高我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1、教研氛围浓厚。我校注重教学科研,校本研究蓬勃发展,教研成果丰硕。自XX年以来,坚持学校教研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原则,致力于教研的校本化研究。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分层教学、课题式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两项省级课题相继立项,其中《农村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开题研究。

2、实习设备齐全。我校机电类专业设备先进,设施齐全,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提供了硬件保障。学校拥有先进的电子电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习工场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大型加工设备20台套。

3、师资队伍健全。课题研究对师资队伍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知识,又是懂理论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本课题组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优秀双师型教师1名,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

4、课程适宜开发。项目式研究专家徐国庆博士说过,尽管并不要求所有课程都项目化,但至少要求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我校电子、机电、计算机等专业一些课程适宜进行项目式教学。《机械加工》、《电焊》、《钳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均可作为课改科目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编制适合我校校情的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程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编写校本教材。根据我校专业特点,精心编写二到三本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4、开展项目驱动化研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机电类专业技能课为研究对象,提出项目内容,考核标准,开展项目驱动化技能训练。

5、建立健全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检查与考评,建立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考试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思想评价体系。

(二)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研究实习管理的新办法,制订新制度。开展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农村职业学校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开课比例。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5、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

2、个案研究法: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

2、分类、比较研究法: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

4、评价研究法: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验成绩,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

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将在、XX级学生中多方位实施课题方案。并在机电类专业中全面推行新教学指导计划,实施新的教学手段,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采用新评价模式考核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2、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具有职业中专特色的新教材;建立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3、时间安排

XX年6月至XX年11月。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

XX年11月至XX年9月。调研机电、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撰写项目驱动教学教材。摸索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教学的最基本方法。预期成果:校本教材初稿、教学、实习管理制度;机电类专业课程标准,学生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XX年9月至XX年11月为综合研究阶段。在XX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预期成果:归纳总结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管理模式,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教学科研论文4篇,校本教材出版。

XX年12月课题结题。

七、课题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形成较完善的管理模式;

2、编写适合农村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

3、项目驱动教育教学法与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

4、能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八、领导机构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刘,副组长:夏。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安排

本课题组共有18名成员,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9人,初级教师4人,以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为主,涵盖了我校绝大多数专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具体分工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究,教师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4、课题秘书组,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材料打印工作。

负责人:

组成成员: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2、由莫汉初副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选拔科研意识强,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作为省级一般资助课题,严格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暂行管理办法》实行经费开支,遵守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十一、经费预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创新社会管理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835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铜陵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在加快发展中加强社会建设、在惠民利民中创新社会管理,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去年7月,该市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后,把上级精神具体化,把外地经验本地化,研究出台了《铜陵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分解成60个实事和项目,纳入全市规划和年度民生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均由市领导领衔实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最近,我们对该市进行了调研。

一、突出体制创新,形成创新社会管理整体合力

在全国率先实施“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为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无缝对接”,该市于去年7月在主城区铜官山区启动了“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区范围内撤销街道办,实现区直管社区的市区社区直管改革。

一是创新社区运行模式。将原有的6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整合调整为18个新社区。重新界定社区职能、将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直部门。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计生、民政、社保等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进一步实现重心下沉。社区取消坐班制,实行开放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各项服务工作均“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处置”,促进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基层、更加方便群众。

二是提升为民服务效能。社区工作者实行“网格化”服务,以300户/人为基数,划分一个网格,配备网格责任人,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服务,对责任区范围内的公共服务投诉、公共设施投诉、公共事务服务等负全责。实行居民工作代理服务制,对办事不便或不需要居民本人亲自办理的事项由网络人员开展工作代理。三是健全目标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工作实绩、业务技能和群众满意度3个部分,实行百分制考核,分值按415的比例合成,在网格服务对象中随机取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使用和推荐提拔社区干部的重要依据。此项改革运行半年多来,有效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持续深入开展“四进四大四送”活动。从底开始,连续三年组织全市各级干部深入开展“四进四大四送”(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调处,给群众送服务送温暖送法律送平安)活动。

一是动态掌握情况。通过走村入户,深入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企业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化解矛盾纠纷。重点排查化解拆迁安置、重点工程、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等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是开展法治教育。面对面地向群众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冷静、理智地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自活动开展以来,共走访城乡居民25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户2万家,所有困难群众均建立了民情档案,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000多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00多件(次),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均发出督办通知单,逐件落实化解责任,实现了将矛盾化解在当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目的。,全市发生群体性的事件同比下降10%、群众信访总量下降11。3%,进京非正常访排在全省末位。

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针对征地拆迁、工程建设、企业改制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特点,去年6月份出台了《铜陵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一是强化风险评估。明确规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改革、重点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出台或审批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对重大事项实施可能出现的稳定风险实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坚决做到“三个不出台”: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政策不出台,可能引发群体性矛盾的政策不出台,与民争利的政策不出台。去年共对21个重大事项实施了维稳风险评估,对群众的走访率均达到100%,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95件(次)。二是强化行业调解。成立了全市“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城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企业改制、安全生产、医患纠纷等12个行业性调解中心,分别由12个部门牵头,全面促进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和联动。三是强化责任融合。在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调解中心组织人员开展走访调研,排查调处活动,做到项目实施与群众工作同步、发现矛盾与化解矛盾同步。凡跨行业矛盾和重大疑难矛盾由市“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出面协调化解,使上下、条块、左右的责任融为一体。对评估、化解工作顾此失彼而酿成事端的,严肃追究责任。风险评估与行业调解的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使各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二 、突出改善民生,营造创新社会管理和谐氛围

实施人居环境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扎实开展了“三年城乡大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一是将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作为全省棚户区改造试点市,今年将开工所有剩余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无缺口安排供地计划”,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及中小套型住宅用地2200亩一次性安排到新开工地块中。累计筹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66万套,实施廉租住房保障1万户。

二是围绕“让城市更靓丽、让市民更幸福”的工作目标,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大力实施“惠民、便民、育民、亲民”四大工程,改变过去搞创建就是突击迎检查的工作思路,做到了创建工作与群众需求相契合,短期整治与长期规划相结合,争创措施顺民心、合民意,实现了环境整治由点到面的提升、人文景观由乱到美的提升、管理水平由粗到细的提升,使城乡环境更加优美、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三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关闭小煤矿、小水泥、小发电、小高炉,节约煤炭资源40万吨、石灰石90万吨,节电约5亿千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06万吨,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由1。846吨标煤下降到1。527吨标煤,连续三年被评为“节能减排先进市”。长期积压的“三座大山”,“红山”(硫酸烧渣)已经削平,“黑山”(冶炼炉渣)荡然无存,“白山”(磷石膏)五年内将彻底消失。去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ⅱ级的天数为35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6。7%。

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步伐。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就业创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设。自以来,坚持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20。8亿元,在省确定的88项民生工程基础上,增项、扩面、提标,组织实施了143项民生工程项目,受益人口超过70万,受益面达95%以上;人均受益额达108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倍左右。教育文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均衡教育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省率先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和新农保实现全覆盖,人均筹资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公共文化建设提步加速,社区文化家园项目获文化部群星奖,为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市民幸福指数已经接近90%,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率先建立起以城乡低保、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以及教育、住房、医疗、司法、就业等10项重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10+1”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其中:“诚信低保”、“七位一体专项救助制度”被民政部授予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全省领先。先后10次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今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统一为310元,全市社会救助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日益优化提升。同时,将稳定物价作为硬任务,在增加生活必需品储备的同时,对全市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联动补贴320万元。除国家统一出台的调价项目外,暂停上调供热、供水、燃气、城市公交等公共服务价格。在全省率先开展“价比三家”信息监测发布活动,选择食品、蔬菜、药品等141品种,及时公布对比价格信息,有效维护了市场价格和秩序稳定。

三、突出群众工作,注入创新社会管理不竭动力

畅通民意,健全诉求表达机制。积极促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愿得以充分表达,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根本依据。一是开设“行风热线”专栏。安排全市重要部门轮流上线,接听群众咨询投诉,宣传政策,解决问题。经过6年的运作,现已发展成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联动,62家单位上线,群众参与面广的品牌栏目,被评为安徽省广播电视十佳栏目。从市长、副市长,到政府组成部门、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间的频次增加,解决问题力度加大。,共播出直播节目365期,咨询答复率100%,反映投诉办结率90%以上,已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群众监督政府的连心线、监督线、服务线和发展线。

二是开辟网络问政新路。相继开设了“市民论坛”、“民生在线”、“地方领导留言板”及“市长信箱”等网络平台,制定了市委常委在线访谈、网络留言督办制度,组建了网宣办和网络发言人队伍,收集网上舆情,加强研判引导,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广泛汲取群众智慧。对网上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一旦核实就坚决查处,并及时在网上反馈,做到“网上问事”和“网上问人”的知行统一。去年,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通过铜陵新闻网、铜陵市政府网、市民论坛发布公告,广泛征求网民意见,广大网友对此高度关注,纷纷点击回帖,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金点子,为科学制定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在全国率先出台《机关作风效能“有效投诉”问责追究暂行规定》,以投诉办理为抓手、以问责处罚为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机关及工作人员置于全方位监督之下。共查处有效投诉112件,集中对10起典型的有效投诉在市委全委会上进行通报,对14家单位、2名当事人、20名责任领导追究责任,给予组织处理,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维护权益,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今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举办了全市县科级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专题培训班,近千名县科级干部参加了专题培训,此次培训主题突出,注重学用结合,干部反映收获很大,是近年来干部专题培训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广大党员干部以创先争优和“四百工程”(百家组织大联建、百名干部下基层、百个项目促发展、百件实事惠民生,构建城乡党建统筹发展新格局)为载体,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如在企事业单位改革中,坚持按程序办事,按政策规定办事,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把所有县区都纳入药品零差价试点范围,去年直接为群众节省医药费1383万元;千方百计提升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40元,分别增长11。5%、12%。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司法救助专项经费,主要对“于法已结、于情可悯”的“骨头案”实施救助,有效化解了一批历史沉案和重复访。建立健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为新经济组织在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安全防范指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维护了新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监督,健全民主参与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扎实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建立了党委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除了请党代表参加外,还邀请普通市民参加全市性大会、全委会等,聘请普通市民作为行风、党风监督员,使市民了解市委、市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落实听证会制度,在城市管理和决策上,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前,虚心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使民主决策和公共政策不断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得启示。继市委常委带头在新闻媒体公开年度重点工作之后,今年又实行重点工作向社会公开承诺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长按照“年初公开承诺,年中承诺进展,年底兑现承诺”的“三步曲”,进行广播电视录播或直播,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坚决查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

四、突出源头治理,夯实创新社会管理基础根基

以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为目标,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基层。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设置了综治维稳办公室,由党政副职担任主任,配备一名副科级的专职副主任,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全面实行“六联”工作机制,将化解矛盾纠纷的触角延伸至最基层。自今年起,设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专项经费,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办公经费,提升保障能力,努力把铜陵建设成为全省、全国最稳定的城市之一。

在软件建设方面,实施六项行动计划优化实有人口管理。一是实施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两实全覆盖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全市实有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群以及房屋、场所、组织、网络等底数和登记录入,构建包括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管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等六大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牵手计划”。按照“以业管人是基础、以房管人是抓手、以证管人是平台”的思路,通过“办证即享受服务”,在全市实行以居住证为核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三是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新生计划”。建立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等职能为一体的“阳光中途之家”安置重点帮教对象,推动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四是实施闲散青少年“关护计划”。建立对不在学、留守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救助和帮扶制度。开展青少年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工作。对符合消除条件的未成年人,其违法犯罪事实不再在对社会公开的各种资料中载明,不再记入本人档案,除法律有明确限定的职业外,其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五是实施精神病人“康复计划”。将精神病人服药救助工作纳入民生工程。,按年人均450元的标准,免费解决了1500人的服药救助费。六是实施“邪教”人员“教育转化计划”。建设市级教育转化基地,力争三年内完成对现有痴迷人员教育转化任务。

在硬件保障方面,建设三项监控系统健全社会面防控体系。一是建设“四大系统”和“两大平台”。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投资7650万元,建设集视频监控、情报信息研判、智能交通管理、指挥调度“四大系统”和城市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两大平台”,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实现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目标。二是开展“平安e家”电话报警系统建设。目前,全市已安装“平安e家”电话报警4000户,两年内将完成2万户。三是全面推行出租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目前,全市所有出租车均安装了gps设备,可享受集安全监控、出租车调度、后台数据与汇总、实时路况、信息发布、城市应急指挥、城市“一卡通”等七大功能的优质服务,同时为社会治安管理提供了直接依据。今年1月,又全面推行了乘客“叫车”服务,实现了安全与便民的“双赢”。据统计,出租车新上技防项目以来,实际报警80多起,有效解决了出租车在动态环境下遇到的纠纷调处和犯罪预防、处置问题。全市出租车运营水平总体处于全省运管系统领先地位。

在应急管理方面,完善三项工作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一是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切实增强信息透明度,把握舆论主动权。如在每一次的雨雪天气灾害处置中,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滚动预报,及时提供气象资料,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各方落实好防范措施。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积极宣传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宣传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奋起抗灾的典型事迹。在处置较大的突发事件中,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应急处置进展情况,提高主动引导和把握舆论的能力。

二是社会动员机制。针对极端天气频繁的情况,在认真总结抗雪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各部门联动、机关干部和党员干部参加、社区居民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如在应对雨雪天气等自然灾害和防范甲型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采取领导分片包干、包保负责等措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在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调查评估机制。从开始,市政府应急办每年初都组织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评估,对下年度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范的重点和工作措施。从今年2月份开始,按照突发事件四大类别,按月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情况,据实强化相应举措。另外,对重大活动期间不稳定因素或苗头性情况,以及突发事件处置情况,都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予以梳理评估,确保应急有效、处置妥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思考

近年来,鞍山市市委、市政府着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营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在“三转型一创新”的战略思维指引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发展、维权、文化等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找准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切入点,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鞍山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自身建设,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第一,创新设置,推进妇联组织“全面覆盖”。一是以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团体会员为依托,在1821个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妇女组织;二是全省首创将“妇女之家”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和民政工作体系,全市1148个村(社区)实现“妇女之家”全面覆盖,在30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之家”。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妇女组织9414个,专兼职妇女工作者9684人。

第二,强基固本,促进妇联组织功能“全面提升”。一是将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与妇联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活动相结合,涌现出35个省级示范单位、75个市级示范单位。二是认真落实《鞍山市妇女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组织机关干部和基层妇联干部赴上海进行社会工作高端培训,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第六期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省、市、县(市)区妇联联合举办村妇代会主任全员提高培训班,妇女干部整体素质和社会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第三,延伸手臂,加强妇联组织与女性社团和广大妇女群众“全面联系”。一是密切与巾帼志愿者的联系。建立了由4811名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巾帼志愿者队伍,为妇女群众提供科技、维权、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服务;二是密切与各界妇女代表的联系。通过省市妇联执委、妇女代表在铁东解放社区、福康社区、立山万平社区、灵西社区等10个社区建立了妇女联系点,了解妇女需求;三是密切与妇女社团组织的联系。加强对女企业家协会、巾帼楹联学会、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妇女联谊组织的指导,召开了女企业家协会换届大会、巾帼楹联学会会员大会,凝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强化服务,接受基层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的“全面评价”。一是开展“妇联干部走进妇女共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市9000多名专兼职妇女工作者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和“三送三帮”活动(送温暖,帮助贫困妇女解决生活困难;送项目,帮助城乡妇女创业就业;送文化,帮助妇女提高综合素质),重点走进贫困妇女、女大学生、女先进典型、女干部、女企业家、女知识分子六个群体,共梳理出各层面妇女关于医疗、养老、生活、健康、培训、创业就业、精神文化等十几方面三大类需求,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实行对基层妇联的“双向”考核制度。市妇联对基层妇联组织的评价,除了日常工作考核外,还引入“他评”机制,听取同级党政领导以及妇女代表、妇女群众的意见,使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系统内部变为与系统外部相结合的“双向”考核,切实强化了各级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的服务意识。

(二)密切关注民生,主动承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围绕我市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的发展方向,重点承接了三个方面十三项妇女儿童民生工程。

第一,围绕妇女权益需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一是争取市委政策创新,明确规定“妇女委员专职专选”,我市农村妇女进“两委”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827个村中有928名女性当选村“两委”委员,达到了省委“一个百分百、两个提高”的要求;二是承接城乡单亲贫困母亲安居工程,争取市政府同比例配套86万元资金,全市170户农村单亲贫困母亲喜迁新居,184户城市丧偶单亲贫困母亲也将首批享受廉租房政策而实现安居梦想;三是承接福彩公益金援助贫困母亲行动,争取市政府期间投入福彩资金100万元,使1.5万名贫困母亲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四是承接市政府实施更深意义、更高层次春蕾计划,春蕾高中纳入全市中考招生体系,市财政专项拨款为全市160名贫困女童提供高中阶段全程免费教育,使贫困女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五是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府买单,免费婚检”,台安、岫岩、铁东、铁西、立山全部实施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全市婚检率达到44.2%,比XX年提高17.9%。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