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晓岚的诗词有哪些(合集20篇)

浏览

5039

范文

61

篇1:《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创藏戏的艰苦经历。学生从课文的4——7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首先,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的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尽快提升素质是当务之急。其次,在高年级小组评课上,听几位领导的评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

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表情歌》旋律活泼,节奏感强,歌词内容易于孩子理解与表现,歌唱与节奏活动交错进行的形式也比较容易调动孩子们的情绪。根据《纲要》精神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本教学活动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嘴巴动起来、肢体动起来、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使幼儿在愉快地氛围中完成了活动目标。考虑在活动中如何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是本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是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游戏是请你跟我这样做,这个游戏是幼儿比较熟悉的,采用这种形式来引入,马上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能很快通过我的迁移,转入到中心。

这首歌虽然歌词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但是其中有拍节奏的部分,孩子们总接受不了。在课堂上,我耐心地告诉孩子们一句话结束之后要拍三下,结束时要拍六下,但孩子们总是乱七八糟地拍好多下,有的孩子因为兴奋还拍个不停,连续“强调”了好多次也不管用,孩子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导致大家只顾拍手,跺脚,却忽略了歌曲的学唱,还有就是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还不是很强,导致在学唱歌曲环节中,课堂气氛不够热烈,部分幼儿在我的再三鼓励下,才自由表演起来。在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幼儿对音乐的大胆表现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807 字

+ 加入清单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

在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猜谜导入课题的方法。我说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个学生说那是“月亮”。我说:“月亮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写了“谜底”两字,告诉学生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名朗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山谷”一词时,画了一幅简笔画,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山谷的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

初读时,让学生带着质疑时的两个问题充分地读书,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检查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底?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说谜面,猜谜底,课堂上呈现了生生互动的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的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导生字“惟”的写法),还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表示谜面的句子,谜底的句子。然后,从文章的谜底着手,层层剖析,理解山谷东坡只长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长雪松以外还长其它杂树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片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便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就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那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片断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范读,让学生心随雪动。而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某一个感人的句子去读,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征和品格。最后,要求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把自己所读懂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这样,既是学生心灵的独白,又是他们的个性的张扬,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对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读,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以次丰富课文的内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导学生理解给人启示的话“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最后,我安排了一个练笔: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写一写对“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句话的体会。反思:课题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课题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读文题时蜻蜓点水一带而,没能读出情趣,没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指导阅读重点片段时,指导太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故学生主动探究不够。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我没能很好地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不多,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学生的练笔,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其原因是指导学生理解雪松给人的启示不够透彻,在设计练习时,没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也许这一练笔放在第二课时比较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一、是引导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涟漪”一词,我引导学生从字形看,这个词语一定与什么有关?孩子们马上说出是水,因为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一个孩子说是“波浪”,我一边用手比画大波浪,一边问:这样的波浪能叫“涟漪”吗?孩子们意识到“涟漪”是细小的波纹。

二、是重视了品词析句,提高学生语言的欣赏能力。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总起—分述的结构描写了鹅走路时慢条斯理的样子,语言形象具体,值得细细品读。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重点词语、想象情景、比较体会等方法欣赏课文语言。如“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导学生先说说“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称称重量――反复思考应该怎么做,结果会怎样)再想想鹅在掂量什么?(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样放下去好)体会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三、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

四、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白鹅》一课中,我教写作方法。是先让学生找,但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只有个别学生说了出来。经过这节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就会着急,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今后还应注意耐心引导,有效地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典诗词论坛暨学会工作汇报发言稿_科教文卫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演讲稿,全文共 1804 字

+ 加入清单

古典诗词论坛学会工作汇报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作协文友、各位诗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xx县作家协会和诗词学会联合举办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论坛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我代表xx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会,首先向各位文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现就为什么要研究古典诗词作一发言。

一、浅谈古典诗词的研究与发展

在我们中小学各年级的教材中都有古典诗词,甚至连幼儿班的教材上也有古典诗词,那么如何来研究和传承我们的古典诗词文学艺术呢?在这一块天地里,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四书五经,诗经,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仅格律诗词就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它、弘扬它。那么,应怎样来继承呢?现在,中央很多的老领导、老首长、大中院校的教授都在研究学习古典诗词,所以,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也要来学习研究我们的国粹文学——古典诗词。我的观点是:那些上千年形成的,被历史和人们普遍认同的固定规则,比如像“五言句式、七言句式、字数、平仄格律、拗救方法、词牌、粘、联、音韵、对仗、以及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结构等,这些规则是必须要继承的,甚至要死守,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似是而非了。同时,还要学习古人的创作意境和抒发情感的手段与方法。如像唐代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写到“窗含西岭千秋雪”,他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积雪的一座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他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唐朝当时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一首诗 ,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都是对仗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绝句。从唐朝以后的律诗绝句都比较多,就不再去列举了。他们的格律就是很严谨的。但是,在当今社会,任何事物都在前进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作为古典语言文字艺术的诗词联,当今遭遇的最大变化是语言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也许是造成今天格律诗词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是用新韵或者是用旧韵去创作诗词呢?面对当今诗词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双轨制”,你懂旧韵就用旧韵去写,不习惯用旧韵的,你就用新韵去写,只要符合现代语言规范也可以,北京市“中华诗词学会就是坚持两条腿走路”。我们xx县诗词学会也提倡中青年或初学者用心去研究和创作,这样不仅入门便捷,也使格律诗词更容易普及和被现代人接受。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把旧韵的改革、新韵的推广看成创作格律诗词的发展方向,只要你守住了格律规则,就守住了国粹文化的传统形式。其实,中国汉语的新旧音韵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极少部分字上有点区别。如像旧韵辞书《佩文诗韵》中,把“毛、们、浑”等字列为同韵,把“斜、车、花”等字列为同韵,这在现在看来,他们根本就不能押韵。可能在古代,在方言里,它们就是同一个读音,而有些字现代是同音同韵的,古代却认为他们不能相押,如像“东、冬”还被分为“一东二冬”,所以,现代人朗读古诗,就觉得有的不押韵,就是这个缘故。另外,就是在声调和平仄上也有一些差别,,特别是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字,因为入声字是我们南方语系的语言特色,如像:“屋、觉、日、月、杂”等字都是入声字,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这些东西就是新旧音韵的冲突。我们就要认真地区别,灵活地运用。那么,什么叫诗词的形式美呢,首先要由他的韵律来决定,韵 就是要确定起一个韵,那就必须押韵。如:an韵像我们探花江国霖在过三峡时写的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申报全省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的请示_请示报告_网

范文类型:请示,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申报全省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请示

(本稿经冯磐石先生修改)

湖南省诗词协会:

株洲市四中是一所具有50多年校龄的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坐落在湘江之滨,校园里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环境幽清,是文人学士谈天说地、怡情玄览、舞文弄墨的较好去处。学校有近50个建制班级,360多名教职员工,学校有相对独立的艺教部,艺术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四中的艺术节目多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比赛并荣登央视;在文化教育部分,文科特色也相对见长。四中老师严谨敬业,好学不倦,有一批艺术底蕴深厚,经常或吹打弹唱,或吟诗作画的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建设了一批艺体协会,如摄影、书法、舞蹈、羽毛球、自行车、钓鱼等等,晴初霜旦,花前月下,常常歌声缭绕,舞姿迷人。学校建设了一批文化项目,花树丛中,碑碣雅丽;厅室檐廊,书画飞动;佳节良辰,诗联飘荡。学校领导全是专家学者,姜野军校长温文儒雅,有深厚的文学和书法功底;张军红书记倜傥潇洒,长期兼管艺教部,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胡新民纪检书记虽数学教师出身,而才情奔放,吟诗填词,堪称行家;郭克勤工会主席则是语文特级教师。这些都为打造校园文化,创建“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株洲市四中诗联协会成立一年以来,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诗词文化建设,做到了领导有班子,活动有经费,工作有阵地,宣传有专栏(专刊)。另外,株洲市诗词学会、株洲市楹联家协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这两个上级协会的领导、艺术家多次亲临四中指导协会的工作,传授诗联创作的经验,提供诗联创作的平台,他们既敦敦教诲,又挥笔示范:他们的鼓励、鞭策、扶持对我校诗联协会工作的开展,对我会诗联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株洲市四中诗联协会,拥有一批坚强的诗联骨干,聚集了不少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诗联爱好者。并且成立了一支以诗联怡情,以诗联养性,以诗联壮志的老、中、青三结合诗联创作队伍,形成了以诗联为乐,以诗联为荣的良好氛围。退休教师熊震洋、彭佑安、袁定赞,他们从事诗联创作几十年,是株洲市诗词学会和株洲市楹联家协会的资深会员。而今他们年事虽高,但老而益壮,不仅坚持诗联创作,而且继续鼓励和指导后学。熊震洋老师曾出版诗词楹联专辑二册,是《南楚新声》的编委;彭佑安老师的诗词楹联别开生面,奇思妙想,令人赞叹,他多次获奖,是《株洲楹联》的主要创始人和编辑者;袁定赞老师不仅诗词楹联意蕴深厚,而且他的绘画作品生动逼真,在株洲市艺术界享有盛誉。这三位老师深受株洲市四中师生的爱戴,他们是株洲市四中文化建设的先驱。

潘民华、朱柱石、陶金云是株洲市四中现任教师,株洲市诗词学会株洲市楹联家协会的老会员。潘民华老师是湖南省化学特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和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株洲市诗词协会理事、株洲市楹联家协会理事、株洲市四中诗联协会会长。潘老师的诗词楹联联率工整,言简意赅,先后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诗词近100首,楹联100多副,在《中国楹联报》、《对联》杂志等发表有关楹联的文章20多篇,并完成了近十万字的《联海导航》艺术的初稿,目前,正作为诗联社(成员是XX级学生)的校本教材,他亲自上诗联课,指导学生创作诗联。不仅如此,潘老师开化学教学之先例,将艺术教育特别是诗联教育带进化学课,既活跃了化学课堂,又拓展了学生视野,更能使学生收到多方面的教益,为此他编著的《化学与艺术》一书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与诗词。朱柱石老师是株洲市语文骨干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中国楹联学会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株洲市四中诗联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老师爱好古典文学,勤于诗联创作,在“新浪”等博客上撰写诗词联1500多首,在市级以上出版物发表诗词联200多首,在全国性诗联比赛中获奖30多次,完成了校本《古代诗歌漫谈》初稿,计七万余字。朱老师经常在“柏园讲坛”给学生讲文学,在“文学班”(XX级校本选修班)讲《古代诗歌漫谈》,目前正指导“晓荷文学社”(成员是XX级学生)学生的文学创作。陶金云老师执掌学校宣传工作,是株洲市诗词协会、株洲市楹联家协会会员,株洲市四中诗联协会副会长,他办事认真严谨,不仅诗词楹联富于意蕴,而且书法绘画技法圆熟,他把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的宣传作品诗意盎然,不仅学校师生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而且师生们耳濡目染,获益良多,浸润之功,不可低估。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梦想法则”告诉我们: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其实都是可以实现的。本文讲了一个六岁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给非洲儿童打井,而孜孜不倦地追求,在他执著精神的感召下,陆续有人加入到捐钱打井的行列,几年后,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梦想,引入话题,然后提出三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瑞恩是怎样实现梦想的?”“梦想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

“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但我在此浪费时间较多。教学重点应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并从中体会梦想的力量。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设计了表格,分三个阶段理解瑞恩的爱心和决心。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内容局限知识面窄。如在作业布置中鼓励他们把“声音、气味”用自己的奇思异想用画笔画出来。再者,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

以上就是这节课给我的点滴启示,教学是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积累的,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动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今后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678 字

+ 加入清单

此次青蓝工程汇报课上,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表现了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作者用准确、幽默的语言,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方面突出白鹅的特点,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这一线索贯穿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感受白鹅的高傲。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习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对白鹅形象有了整体感知,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受“高傲”

通过初读,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在动作中理解了词语“左顾右盼”,初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接着我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真读文体会,并写下感受,达到了预设目标。

在对文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开始组织学生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进行阅读感受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和吃相的特点。如抓住“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让学生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体会鹅叫声高傲。通过让学生将鸭与鹅的步态进行对比读,播放净角出场的画面,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并让学生自己走一走,感受鹅步态的大模大样。从鹅见到人非但不怕,反而咬一口的句子中,学生体会出鹅的高傲。经过读文──看画面──演一演 ──再读文的过程,学生充分感受到鹅步态的高傲。在体会鹅吃相的高傲时,我引导学生感受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以及鹅吃饭时非要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的“老爷”派头,体会鹅吃饭时的架子十足。在整个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我还将词语积累贯穿其中,达到积累词语的教学目标。

三、整体回归,体验情感

学完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组鹅的图片,并将课文进行串联,让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学生对文本有了感受,读得就有效果。在看图片、回顾课文后,学生对鹅的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对作者所说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有了更深的体会。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把课文有趣的地方读一读,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二是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活动做准备。作业设计达到积累语言和课外延伸的教学目标。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

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没灵魂的课。整节课上下来总觉得缺了点感觉,我想那就是语文味儿吧。尽管在课堂上几次三番地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但总是浅尝辄止,整节课还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

预设的教学重点是“读一读、说一说”这两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能到字里行间去摸打滚爬,有所感,有所悟,但显然这个目标没有达成。缪老师和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朗读指导不到位。

首先是朗读的目的不明确,为“读”而“读”,尽管朗读的形式有所创新,师生配合读、男女声合读等,但学生被老师驱赶地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二是朗读的形式把握不当,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别是齐读,是教师必须谨慎选择的,滥用齐读会使学生产生殆倦,压抑课堂气氛,齐读应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所了解、有所感触之后,它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测。第三是自身的朗诵功底还有待提高,教师范读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电教设备如此先进的今天,完全可以采用一些名家的朗诵,以提高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还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传统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视野范围里,语文备课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环环相扣,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解读文章;一种是板块分解,通过各个环节来解构文章。凑巧这次龙飞采用的是第一种形式,而我则采用的是第二种,在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龙飞上课时用到的那些问题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里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问题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诣地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环节,自以为创新高于一切,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整体感知。因为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对这首散文诗的理解总是支离破碎的。板块式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割断了课文中原有的情感脉络,语文的“听、说、读、写”很多时候是一个综合体,不能截然分开。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对传统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创新。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应该注重整体感知和熏陶感染,教师应努力调动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领学生去感知文字背后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大学时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读文往往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现在走上讲堂发现把“感觉“说出来是见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对自己没有感觉的文章产生感觉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说实在的,对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兴趣不大,我也无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母子情,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慢慢有了感觉,但始终不是自己的,我想这是我的课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个笑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以上几点导致我这节课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他们随我在地面上挖坑,却没有深入去取水,他们的心灵没有得到滋养。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堂课应该像一部小说一样,有悬念、有高潮,使观赏者不忍释手。但显然我若要到此境界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磨练。这次开课留给我很大的思考空间,我,将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在认真反思后,我觉得将这课堂做如下改变:导入——录音范读——整体感知(五个画面)——说说你最喜欢那个画面,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集体朗读——与《仿佛》做一个对比——将“写一写”部分留为家庭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丢失的骆驼》是五年级第八单元拓展阅读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伊始,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

而后,我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读课文: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情况的?当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探究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我再要求学生想想:四兄弟为什么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学生联系上下文,略加思索,自然就能明白因为四兄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从眼前的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断,所以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

我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从这个故事从受到什么启发,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最后,我又以演戏的形式来表现了法庭上的一幕,让学生通过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讲得很少,都以学生的读、写、讨论、活动为主,

学生都能在愉快中学习,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本课的处理,我自己比较欣赏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歌曲《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音乐通俗易懂,格调高雅,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感情真挚,节奏严谨,结构简洁,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讲授歌曲时,播放课件,在《大海啊故乡》的伴奏音乐下,一副副美丽的大海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孩子们仿佛来到了大海边,感受大海那份情怀。自然的引出课题,通过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让学生随着音乐划拍哼唱旋律,随伴奏演唱歌曲,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整体把握歌曲的风格及歌曲的主题思想;在歌曲的艺术处理时一个是注意了主导节奏,另一个是重复“大海啊,故乡”情绪的不同层次,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就更进一步,从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深华—怀恋之情,从而更好地表达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在同学熟悉歌曲的情况下学唱了英文歌词。效果很好。整堂课,同学们表现积极,能按要求来演唱歌曲,但在音乐创造方面做的很不好,很多同学不愿尝试这项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其次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最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背诵,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既快又轻松。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教学《学习规则在哪里》,我感到班级的日常管理十分关键。教学中,我都把课堂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的学习。

1、在组织教学设计时,经历“游戏引规则——生活中找规则——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实践应用规则”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懂得生活处处有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的道理。

2、这堂课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贴鼻子”的游戏,比一比哪组获胜。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

3、为了让学生从心里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我还播放了一个因为遵守规则而赢得生命的小故事,最后我让他们说说如果撤离时大家不遵守规则,一窝蜂的往下涌,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们都认识到会发生踩踏、跌伤等,从而让他们明白平日的演练都是为了一旦灾害来临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

4、课堂最后的儿歌大翻唱,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下唱出了自己的心声。用 歌唱的形式不仅强化了孩子们对规则的认识,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5、下课了,正是运用规则的好时机,我马上提出“下课也有规则的,看哪位同学做得好”,同学们很有礼貌地向听课老师道别,收拾学习用具,有秩序地走出教室。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孩子理解了规则,知道规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第一次教学之后,学校组织县级教学能手选拨赛时候第二次上,可以说是“一课两上”。我在第二次备课时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处理教材,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课我是让学生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去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实际应用,巩固练习。效果一般。而第二次上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2、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是不是3的倍数的特征也要去看数的个位呢,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让后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借助学生熟悉的计数器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验证3的倍数的特诊,实验二: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的数的特征。最后实践应用,课堂检测。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要做的更加自然、一气呵成会更好。由于本节课按照赛教要求只有30分钟,时间的把握做的还不够恰到好处。总之,教无定法,学海无涯,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