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荧光物质荧光光谱和发射光谱绘制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通用20篇)

浏览

1741

范文

26

篇1: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植物组织中水分状况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及用于测定的方法和它们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

小液流法测定新鲜白萝卜的组织水势。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组织水势低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吸水,溶液变浓,比重增加,小液流下沉。当组织水势高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失水,溶液变稀,比重下降,小液流上浮。当组织水势等于溶液渗透势,组织与溶液达到水分进出动态平衡,溶液浓度和比重不变,小液流不动。

压力室法测定海桐叶片组织水势,植物叶片通过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导管中的水分由于内聚力的作用而形成连续的水柱。因此,对于蒸腾着的植物,其导管中的水柱由于蒸腾拉力的作用,使水分连贯地向上运输。当叶片或枝条被切断时,木质部中的液流由于张力解除迅速缩回木质部。将叶片装入压力室钢筒,切口朝外,逐渐加压,直到导管中的液流恰好在切口处显露时,所施加的压力正好抵偿了完整植株导管中的原始负压。

三、主要仪器设备

小液流法:白萝卜、打孔器、10ml离心管、小刀、镊子、注射器、1mol/L蔗糖溶液、甲基橙 压力室法:压力室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小液流法:

1、用1mol/l的蔗糖溶液配制0.05、0.10、0.20、0.30、0.40、0.50M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10mL),用力混匀。

2、分别取4ml不同浓度的溶液到另一组相应的试管中。每管加入厚度约为1mm的萝卜圆片,加塞放置30min。期间晃动(3-4次)。

3、用针蘸取少量甲基橙放入每支试管,混匀。

4、用注射器取少许黄色溶液,伸入对应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部,缓慢挤出一滴小液滴,观察小液滴移动方向并记录。

Ψw(Mpa) = -iCRT = -0.0083×(273+toC) ×浓度

压力室法:

根据植物材料选取枝条(或叶片)型的压力室盖→将试样装入压力室盖的孔(或槽)中夹紧,压入压力室并顺时针旋转紧固。打开钢瓶阀门,使控制阀朝向加压,缓慢打开测定阀,使加压速率达0.1bar,仔细观察伸出压力室盖的植物样品,一发现木质部转湿润液体溢出,立即关闭测定阀,记录压力表读数。

组织Ψw(Mpa) = -0.1×压力室压力表读数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小液流法测定结果:

其他两个小组的实验结果: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萝卜组织液浓度

Ψw(Mpa) = -iCRT = -0.0083×(273+t℃) ×浓度= -0.0083×(273+16 ) ×0.1=-0.240Mpa

萝卜组织液浓度约为0.1mol/L,水势约为-0.240Mpa

压力室法测定结果:

室温16℃,测出出水压力读数为13,水势 -1.3Mpa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比较多组的实验结果发现,各组实验数据差别较大,经分析认为通过小液流法测量的水势误差较大。

2、经分析认为萝卜切片厚薄和总质量不同、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不同、萝卜片在溶液中的放置时间不同,均有可能造成小液流法实验数据的偏差。

3、通过小液流法测得的植物组织水势只是一个范围,如要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需要缩小梯度之间的浓度差,在0.5mol/L~0.2 mol/L之间设多个测量点。

七、讨论、心得

1、因为小液流法的人为因素误差较大,所以萝卜切片须尽量使大小厚薄均匀,切好后尽快同时放入到六个试管中,以减少人为误差。

2、由于萝卜和外界溶液渗透达到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将萝卜放入溶液后等待的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会引起实验误差,将萝卜切成薄片也是为了加快渗透作用。

3、使用注射器向原荣业中加入黄色的渗透平衡溶液时,应缓慢加入少量即可,如加入太快,会黄色溶液从针头向下喷出,会对液流运动方向的观察造成影响。

4、用压力室法测定植物的水势,可以直接从压力表上读出水势的数值,实验结果直观,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判断水刚从切面渗出难度较大,同时该实验方法仪器要求较高,且测量值受到环境气压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实验报告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韩飞 陈海星 何跃辉 邱雪辉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687 字

+ 加入清单

实验报告--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韩飞 陈海星 何跃辉 邱雪辉

实验者:韩飞 陈海星  何跃辉  邱雪辉

实验三、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者:陈海星.韩飞 实验时间: 2000/5/29

气温: 22.4 ℃ 大气压: 100.923 kpa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2、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苯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试验技术。

3、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常沸点

二、仪器与试剂:

蒸汽压力测定仪

旋片式真空泵

精密温度计

玻璃恒温水浴一套

三 、数据记录及其处理:

纯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量

实验者

韩飞

实验时间

5月15日

室温 ℃

22.4

23.5

大气压 pa

100950

100920

100900

平均大气压

100923

序号

1

2

3

4

5

6

7

水浴温度℃

52.00

56.20

60.20

65.30

70.00

73.30

76.00

左汞柱 mm

625.5

605.5

582.5

545.5

506.5

475.0

446.0

右汞柱 mm

179.5

203.0

228.5

269.0

311.0

344.0

374.0

汞柱差 mm

446.0

402.5

354.0

276.5

195.5

131.0

72.0

蒸汽压p mm

311.0

354.5

403.0

480.5

561.5

626.0

685.0

ln p

5.7397

5.8707

5.9989

6.1748

6.3306

6.4393

6.5294

1/t*1000

3.075

3.036

2.999

2.954

2.914

2.886

2.864

直线斜率

-3.76

直线截距

17.289

蒸发热 kj/mol

31.3

正常沸点℃

79.7

四、实验讨论

一、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都有随机误差,试导出h的误差传递表达式.

答:由 h=u+pv 可得,

→ dh=du+pdv+vdp

→ dh=(?u/?t)v dt+(?u/?v)tdv+pdv+vdp

→ δvhm=(?u/?t)vδt+vδp

二、用此装置,可以很方便地研究各种液体,如苯.二氯乙烯.四氯化碳.水.正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醇等,这些液体中很多是易燃的,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加热时,易燃物体不应靠得太近发热器应使其受热均匀,拿取药品时,应避免把它撒在发热器上,当用这些药品时,应把它盖好放置.

top

实验三、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者:陈海星.韩飞 实验时间: 2000/5/29

气温: 22.4 ℃ 大气压: 100.923 kpa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2、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苯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试验技术。

3、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常沸点

二、仪器与试剂:

蒸汽压力测定仪

旋片式真空泵

精密温度计

玻璃恒温水浴一套

三 、数据记录及其处理:

纯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量

实验者

陈海星

实验时间

5月15日

室温 ℃

22.4

23.5

大气压 pa

100950

100920

100900

平均大气压

100923

序号

1

2

3

4

5

6

7

水浴温度℃

52.00

56.20

60.20

65.30

70.00

73.30

76.00

左汞柱 mm

625.5

605.5

582.5

545.5

506.5

475.0

446.0

右汞柱 mm

179.5

203.0

228.5

269.0

311.0

344.0

374.0

汞柱差 mm

446.0

402.5

354.0

276.5

195.5

131.0

72.0

蒸汽压p mm

311.0

354.5

403.0

480.5

561.5

626.0

685.0

ln p

5.7397

5.8707

5.9989

6.1748

6.3306

6.4393

6.5294

1/t*1000

3.075

3.036

2.999

2.954

2.914

2.886

2.864

直线斜率

-3.76

直线截距

17.289

蒸发热 kj/mol

31.3

正常沸点℃

79.7

四、实验讨论

一、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都有随机误差,试导出h的误差传递表达式.

答:由 h=u+pv 可得,

→ dh=du+pdv+vdp

→ dh=(?u/?t)v dt+(?u/?v)tdv+pdv+vdp

→ δvhm=(?u/?t)vδt+vδp

二、用此装置,可以很方便地研究各种液体,如苯.二氯乙烯.四氯化碳.水.正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醇等,这些液体中很多是易燃的确,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加热时,易燃物体不应靠得太近发热器,拿取药品时,应避免把它撒在发热器上,当用这些药品时,应把它盖好放置.

top

实验一、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者:何跃辉 实验时间: 2000/5/17

气温: 22.5 ℃ 大气压: 100.85kpa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2、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苯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试验技术。

3、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常沸点

二、仪器与试剂:

蒸汽压力测定仪

旋片式真空泵

精密温度计

玻璃恒温水浴一套

三 、数据记录及其处理:

室温: 22.5 ℃

大气压p0: 100.85 、100.88 、100.83、100.87 kpa

平均大气压:100.86 kpa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水浴温度℃

50.44

56.18

59.78

65.22

68.19

69.62

71.80

73.80

75.80

左汞柱 mm

633.5

604.5

581.1

541.8

515.2

507.1

486.5

469.3

447.0

右汞柱 mm

169.5

200.5

226.5

270.0

297.8

307.4

328.5

348.2

371.5

汞柱差 mm

464.0

404.0

354.6

271.8

217.4

199.7

158.0

121.1

75.5

蒸汽压p mm

292.4

352.4

401.8

484.6

539.0

556.7

598.4

635.3

680.9

ln p

5.6780

5.8647

5.9959

6.1832

6.2896

6.3220

6.3942

6.4540

6.5234

1/t*1000

3.090

3.036

3.003

2.955

2.929

2.917

2.899

2.882

2.865

直线斜率

-3.756

直线截距

17.289

蒸发热 kj/mol

31.2

正常沸点℃

79.3

常压下测得苯的沸点: 76.18摄氏度。

四、思考题:

一、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都有随机误差,试导出h的误差传递表达式.

答:由 h=u+pv 可得,

→ dh=du+pdv+vdp

→ dh=(?u/?t)v dt+(?u/?v)tdv+pdv+vdp

→ δvhm=(?u/?t)vδt+vδp

二、用此装置,可以很方便地研究各种液体,如苯.二氯乙烯.四氯化碳.水.正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醇等,这些液体中很多是易燃的确,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加热时,应该缓慢加热,并且细心控制温度,使溶液的温度不能超过待测液的着火点,同时a,c管的液面上方不宜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此外温度变化采用逐渐下降方式。

五,实验讨论:

测定前必须将平衡管a,b段的空气驱赶净。 冷却速度不应太快,否则测得的温度将偏离平衡温度。 如果实验过程中,空气倒灌,则实验必须重做。 在停止实验时,应该缓慢地先将三通活塞打开,使系统通大气,再使抽气泵通大气(防止泵中油倒灌),然后切断电源,最后关闭冷却水,使装置复原。

top

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椏死托匏?克拉贝龙方程式 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环己烷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试验技术 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常沸点

仪器与试剂 蒸汽压力测定仪

旋片式真空泵

精密温度计

玻璃恒温水浴一套

气压计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接通冷却水。认识系统中各旋塞的作用。开启进气旋塞使系统与大气相通。 读取大气压力p0。以后每半小时读一次。

2、系统检漏。开启真空泵,2分钟后开启抽气旋塞,关闭进气旋塞,使系统减压至汞柱差约为500毫米,关闭抽气旋塞。系统若在5分钟之内汞柱差不变,则说明系统不漏气。

3、插上加热器、控制器、搅拌器的电源,开动搅拌器,打开控制器电源开关,调节温度控制旋钮至52℃ ,使水浴升温。

4、水浴温度升至52℃后,精确读取水浴温度。缓慢旋转进气旋塞,使平衡管中bc二液面等高,读取u形压差计左右两汞柱的高度。

5、分别测定52、56、60、65、70、73、76℃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6、系统通大气,测定液体在当地大气压下的沸点。

7、实验完毕, 断开电源、水源。

数据记录

室温: 22.5℃

大气压p0: 100.85 、100.88 、100.83 、101.1 kpa

序号

1

2

3

4

5

6

7

h左mmhg

633.5

604.5

581.1

541.8

515.2

507.1

486.5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9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实验目标

1.初步学会用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

2.会组织学生用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教学过程。

二、实验原理

食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乳酸等有机酸,醋酸是弱酸,用传统的pH试纸或酸度计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总是要比实际浓度低,误差很大。本实验将使用传感器技术来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该方法不怕待测物中的颜色干扰,测定既快又不用加指示剂。

pH传感器是用来检测被测物中氢离子浓度并转换成相应的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通常由化学部分和信号传输部分构成。pH传感器利用能斯特(NERNST)原理。

待测的食醋中醋酸及其他有机酸可换算为醋酸总量,都可以被标准的强碱NaOH溶液滴定:C待测V待测=C标准V标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CH3COOH + NaOHCH3COONa + H2O

当溶液中的电解质含量恒定时,电导率亦恒定,当生成难电离物质时,电导率下降,pH传感器就是把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息来测定其中的总酸度的。

传感器简介:传感器是一系列根据一定的物理化学原理制成的物理化学量的感应器具,它能把外界环境中的某个物理化学量的变化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再经数据模拟装置转化成数据或图表的形式在数据采集器上显示并储存起来。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常用到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色度传感器等。传感器技术的特点:便携,实时,准确,综合,直观。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GQY数字实验室教学设备(由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液滴计数器、光电门传感器组成)、50mL酸式滴定管、电磁搅拌器、铁架台、250mL烧杯、量筒、250ml容量瓶、玻璃棒。

药品与试剂:有色食醋原液、0.1mol/L NaOH溶液、去CO2的蒸馏水、pH=4和pH=9.18的缓冲溶液、pH=6.86的混合磷酸盐溶液。

四、实验操作过程

1.设备连接

(1)采集器与传感器,使用1394线(传感器连接线)连接:2号接口连接

光电门传感器,3号接口连接pH传感器,如图1所示:

图1  GQY测食醋总酸度

(2)光电门传感器红色线(或有红色标记的)一端连接液滴计数器,黑色线(无标记的)接一光电门,调节光电门传感器为计数模式(第1个和第3个灯同时亮)。

2.设备操作

(1)开启采集器。

(2)传感器标定

在采集器3号传感器接口上连接好pH传感器(注意:此时需断开光电门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的连接),开机后,点击右下角“系统设置”,选择系统设定里的“探头标定”选项,并点击“探头校准工具”按钮,点击“建立连接”按钮(点击后变灰色,显示连接成功,即可开始标定)。

(3)标定的操作步骤:

①拔开电极上部的橡胶塞,使小孔露出。否则在进行校正时,会产生负压,导致溶液不能正常进行离子交换,使测量数据不准确。

②将电极取出,用滤纸把电极上残留的保护液吸干。将电极放进pH=4.00(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缓冲液中,点击采集器上pH=4下的“开始标定”按钮,5~10秒后,点击“结束标定”。

清洗后把电极从盛蒸馏水的烧杯内拿出  ③将电极放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内,

来,用滤纸把电极上残留的蒸馏水吸干。稍后将电极放进pH=9.18(四硼酸钠)的缓冲液中,点击采集器上pH=9下的“开始标定”按钮,5~10秒后,点击“结束标定”。最后点击一次“写标定值”。

④ 验证标定:标定完成,进入传感器测量界面,将探头放入pH=6.86(混合磷酸盐)的溶液中,检测标定是否成功。读数稳定后观察读数在6.70~7.00之间即可认为标定比较准确,否则应重新标定。

标定结果:电极放进pH=4.00的缓冲液中,标定结束后显示的数据为23667;电极放进pH=9.18的缓冲液中,标定结束后显示的数据为29822;探头放pH=6.86的溶液中,显示的pH为6.901。

注意事项:①pH电极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对称电位将会发生很大改变,故必须定期校准。用pH缓冲溶液标定是为了消除不对称电位的影响;②数据采集器关机或重启后,pH传感器须重新标定。

(4)滴定准备及滴定操作步骤

①退出到开机界面,点击“通用”,进入通用实验界面,点击左上角“打开模版”,依如下路径选择实验:打开模版—SDMEM—实验模版—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xmlp文件),进入滴定实验界面。

②检查传感器是否正常连接:当传感器正常连接时,对应的传感器接口指示灯常亮。当点击开始实验时,传感器接口指示灯为闪烁状态,通过此指示灯可判断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

③长按光电门传感器上按钮,3个灯同时亮时放开清零数据。

注意事项:光电门应该放在空处,不被任何物体挡光;滴定前长按光电门传感器上按钮清零数据,清零数据时不要更改模式。

④在盐酸一栏中输入烧杯中NaOH溶液的浓度(0.1mol/L),在待测液体积一栏中输入烧杯中NaOH溶液的体积(50mL);

⑤点击“开始/停止”按钮,开始实验。打开磁力搅拌器(最好在实验开始前调好位置或打开,不要让磁子在转动时碰到传感器电极),然后转动酸式滴定管旋钮,让滴定管中溶液以不连续状态滴入烧杯中。

⑥当整个实验结束后,点击“开始/停止” 按钮,停止实验。点击“刷新数据”,进入实验数据界面可看到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实验数据,最后点击“保存/转发”按钮,保存实验数据到采集器SD卡根目录下。通过计算机端“单机运行平台”软件可在电脑端打开此数据,求导值的最低点横座标即为滴定终点的体积,输入该滴定终点体积(之前已输入烧杯中溶液体积和浓度),点击软件上“重新计算”按钮,可计算出待测溶液浓度。

注意事项:①滴定时,酸式滴定管的尖嘴与计数器挡光孔必须垂直对齐;②滴定开始后注意“滴定体积”一栏中有无体积变化,同时在“pH”一栏会开始显示pH值。如溶液已开始滴入烧杯,而“滴定体积”一栏无数据,则说明液滴通过计数器时未引起变化,需要调节装置,让液滴通过计数器挡光孔,并更换溶液清除数据重新开始实验。如果“pH”一栏数据不变或为非数字时,说明传感器标定不正确,需要重新标定,再开始实验;③滴定速度的控制:在接近终点时,要注意放慢速度,以便观察到终点。④酸碱的浓度差别不要太大 ,否则实验将较难控制,结果误差较大。

五、相关文献与重点文献综述

[1]曹宏梅,赖红伟,董树国.用指示剂法测定食醋中的总酸度的实验改进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xx,(11):1-2.

[2]黄春.浅谈食醋中总算的测定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xx,(04):1-2.

[3]刁春霞,黄为红.食醋中总酸度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酿造,20xx,(06):1.

[4]高向阳,孔欣欣,李颖.恒pH法连续测定酱油与食醋中的总酸度和粗蛋白[J].20xx,(09):99-104.

[5]陈瑶,薛月菊,陈联诚,陈汉鸣,王楷,黄柯. pH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研究[J].  传感技术学报,20xx,(08):1034-1037.

[6]王刚,万其远,叶永康 化学传感器的进展[J].  分析科学学报,1999,(03):246-251.

[7]魏锐,王磊等 利用 传感器研究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突变[J].  化学教育,20xx,(04):59-61.

[8]杨承印,何颖,高双军,等 基于pH传感器测定食醋总酸量的实验研究

[J].  化学教育,20xx,(03):62-64.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范文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 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率。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 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

三、 实验试剂和仪器

试剂:罗丹明B乙醇溶液;1-萘酚乙醇溶液;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标准溶液,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和未知浓度;蒸馏水;乙

醇。

仪器:Fluoromax-4荧光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spectrofluorometer分析软件。

荧光分析仪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液槽、检测器和显示器组成。光源发出的紫外-可见或者红外光经过激发单色器分光后,照到荧光池中的被检测样品上,样品收到该激发光照射后,发出的荧光经发射单色器分光,由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相应电信号,再经放大器放大反馈进入转换单元,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相应数字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或打印机显示和记录被测样品谱图。

四、 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配置不同浓度的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溶液,分别为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和未知浓度。

2.打开荧光分光光度计和电脑,预热半个小时。

3.打开spectrofluorometer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首先检测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此时固定发射波长为560nm,检测并保存激发光谱。然后根据所检测的激发光谱中的最大峰值541nm来设置检测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的激发波长,检测并保存所得的荧光光谱。

4.检测1-萘酚的荧光光谱。方法同步骤3。

5.用已配置好的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标准溶液进行与2中相同的步骤,找到最大激发波长与最大发射波长,之后选定单点检测模式,并设置成刚选择的最大激发波长与最大发射波长,分别对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进行检测,记录数据,绘制工作曲线。

6.对未知浓度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进行检测,记录数据,并根据工作曲线求出浓度。

五、 数据记录和处理

1. 数据记录

(1)罗丹明B的测定

图2.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

图3.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食品中总酸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30 字

+ 加入清单

1. 方法提要

酸度食品中所有酸性物质的总量,包括已离解的酸和未离解的酸,常采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测定,即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来判断终点,并以样品中主要代表酸的百分含量表示。

样品中若颜色较深,不易观察终点时,常采用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测定,本实验终点PH控制在8.2。

2. 要求

1) 要求学会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的总酸度;

2) 要求掌握酸碱电位滴定仪的调节和使用。

3. 仪器、设备

1) 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一套。

4. 试剂

1) 1000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2) PH9.18的缓冲溶液;

3) PH6.88的缓冲溶液。

5. 实验步骤

1) 按说明书接好电源及连线,打开电源开关;

2) 定位调节:将PH旋钮指向测量挡,温度补偿旋钮指向所测溶液的温度,将PH复合电极插入PH6.88的缓冲溶液中,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缓慢旋转定位旋钮,使其PH到达所对应温度的PH值,固定好定位旋钮不动。

3) 斜率校正:定位调节好后,将PH复合电极插入PH9.18的缓冲溶液中,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缓慢旋转斜率旋钮,使其PH到达所对应温度的PH值,固定好斜率旋钮不动。

4) 零位调节:按定量分析实验要求,在滴定管中装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将“一般、自动、手动”调节旋钮指向“手动”位,不断的按启动按钮,排除橡皮管中的气泡,并使滴定管中的液位到达零位。

5) 样品测定:准确吸取处理好的样品溶液50 ml于100ml烧杯中,按下PH终点调节按钮,旋转PH终点调节旋钮,将终点设定在PH8.20。将电极插入溶液中,打开搅拌器开关,调节合适的搅拌速度,将PH旋钮指向滴定挡,将“一般、自动、手动”调节旋钮指向“一般”位,按下启动按钮开始滴定,到达终点后电磁阀会自动关闭,此时读出所用氢氧化钠的体积(ml)数。要求做两次平行试验,误差不大于0.05%

6) 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清洗电极,并将复合电极插入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每次使用前先用蒸馏水清洗浸泡)

6. 计算

XMVK100% V样式中:

X:样品的总酸度;

M: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V: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样:吸取样品溶液的体积(ml);

K:适当的换算系数(以该样品中主要酸的毫克当量数计)。苹果酸0.067;柠檬酸0.064;酒石酸0.075;乳酸0.090;醋酸0.060。

7. 注意事项

1) 对于酸度较高液体样品可取10 ml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吸取50ml滤液再按上法进行测定;对于固体而言,应准确称取均匀样品10~20g于小烧杯中,用水移入250ml容量瓶中充分振摇后加水至刻度,摇匀,用干燥滤纸过滤,吸取50ml滤液再按上法进行测定。

2) 对于样品的取样量的多少,一般以滴定液的用量在10~20 ml为原则,滴定量太少,误差较大,滴定量太多,测定时间又较长。

3) 由于滴定管的刻度存在系统误差,滴定管直径不一定完全相同,所以每次测定样品都要将滴定液调至零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密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用天平和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或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计等)测量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

ρ=m/V。

【实验材料和器材】

规则固体块、天平、砝码、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方法(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称量出规则固体块的质量m,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测出有关量,并根据体积公式计算出体积V,记录于表格中;

4.根据ρ=(m1-m2)/V,计算出规则固体块的密度;

5.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脂肪碘值测定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脂肪碘值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皂化价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对油脂性质的了解。

二、实验原理

脂肪的碱水解称皂化作用。皂化1g 脂肪所需KOH 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脂肪的皂化值和其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亦与其所含脂酸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由皂化值的数值可知混合脂肪(或脂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平均分子量=3×56×1000/皂化值

三、仪器、实验原料与试剂

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电子分析天平、烧瓶250mL(×2)、滴定管(酸式)50mL(×1)、(碱式)50mL(×1)。 原料:脂肪(猪油、豆油、棉籽油等均可)

试剂:

1. 0.100mol/L 氢氧化钾乙醇溶液:配好后以0.1000mol/L 盐酸标准液标定,准确调整其浓度至0.100mol/L。

2. 0.100mol/L 盐酸标准溶液:取浓盐酸(相对密度1.19A.R.)8.5mL,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 mL,此溶液约0.1mol/L,需标定。(最好用恒沸盐酸配制,可不必标定)

标定方法如下:称取3~5g 无水碳酸钠(A.R.),平铺于直径约5cm 扁形称量瓶中,110℃烤两小时,置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取此干燥碳酸钠两份,每份重0.13~0.15g(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溶于50 mL蒸馏水中,加甲基橙指示剂2滴,用待标定的盐酸溶液滴定至橙红色,按下式计算盐酸溶液物质的量

式中:

c—盐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mol/L);

m:—Na2CO3质量(g);

V—滴定所耗盐酸溶液的体积(mL);

取两次滴定结果平均值作为酸液的浓度。如两次滴定结果相差0.2%,需重新标定。

3. 70%乙醇(C.P.):取95%乙醇70mL,加蒸馏水稀释至50mL。

4. 1%酚酞指示剂:称取酚酞1g,溶于100mL95%乙醇。

四、操作步骤

1.在电子分析天平上称取脂肪0.5g 左右,置于250mL 烧瓶中,加入0.100mol/LKOH 乙醇溶液50mL。

2.烧瓶上装冷凝管于沸水浴内回流30~60min,至烧瓶内的脂肪完全皂化为止(此时瓶内液体澄清并无油珠出现)。皂化过程中,若乙醇被蒸发,可酌情补充适量的70%乙醇。

3.皂化完毕,冷至室温,加1%酚酞指示剂2滴,以0.100mol/LHCl 液滴定剩余的碱,记录盐酸用量。

4.另作一空白试验,除不加脂肪外,其余操作同上,记录空白试验盐酸的用量。

五、计算

V1—空白试验所消耗的0.100mol/LHCl 体积(mL);

V2—脂肪试验所消耗的0.100mol/LHCl 体积(mL);

c—HCl 的物质的量浓度,即0.100mol/L;

m—脂肪质量(g);

56.1—每摩尔KOH 的质量(g/moL)。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195 字

+ 加入清单

淀粉酶活性测定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酶是高效催化有机体新陈代谢各步反应的活性蛋白,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离不开酶的催化,所以酶在生物体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对酶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酶的活力是酶的重要参数,反映的是酶的催化能力,因此测定酶活力是研究酶的基础。酶活力由酶活力单位表征,通过计算适宜条件下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酶催化生成产物的量得到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按照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分为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存在于禾谷类的种子中。β-淀粉酶存在于休眠的种子中,而α-淀粉酶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成的。

α-淀粉酶活性是衡量小麦穗发芽的一个生理指标,α-淀粉酶活性低的品种抗穗发芽,反之则易穗发芽。目前,关于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很多种,活力单位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国内外测定α-淀粉酶活性的方法常用的有凝胶扩散法、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降落值法 。这3 种方法所用的材料分别是新鲜种子、萌动种子和面粉,获得的α-淀粉酶活性应该分别是延

二、实验原理

萌发的种子中存在两种淀粉酶,分别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β-淀粉酶不耐热,在高温下易钝化,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下则发生钝化。本实验的设计利用β-淀粉酶不耐热的特性,在高温下(70℃)下处理使得β-淀粉酶钝化而测定α-淀粉酶的酶活性。

酶活性的测定是通过测定一定量的酶在一定时间内催化得到的麦芽糖的量来实现的,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的麦芽糖,可用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测定,由于麦芽糖能将后者还原生成硝基氨基水杨酸的显色基团,将其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求出麦芽糖的含量。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毫克数表示淀粉酶活性的大小。然后利用同样的原理测得两种淀粉酶的总活性。实验中为了消除非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每组实验都做了相应的对照实验,在最终计算酶的活性时以测量组的值减去对照组的值加以校正。

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及时间,以减小误差。并且在酶的作用过程中,四支测定管及空白管不要混淆。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

实验材料:

萌发的小麦种子(芽长1厘米左右) 仪器: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编号990695)

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编号L-304056)离心机(TDL-40B)

容量瓶:50ml×1,100ml×1 小台秤 研钵

具塞刻度试管:15ml×6 试管:8支 移液器 烧杯 试剂:

① 1%淀粉溶液(称取1克可溶性淀粉,加入80ml蒸馏水,加热熔解,冷却后定容至100ml); ② pH5.6的柠檬缓冲液:

A液(称取柠檬酸20.01克,溶解后定容至1L) B液(称取柠檬酸钠29.41克,溶解后定容至1L)

取A液5.5ml、B液14.5ml混匀即为pH5.5柠檬酸缓冲液;

③ 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1.00克,溶于20ml 1M氢氧化钠中,加入50ml蒸馏水,再加入30克酒石酸钠,待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盖紧瓶盖保存);

④ 麦芽糖标准液(称取0.100克麦芽糖,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小心移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

⑤ 0.4M NaOH

四、实验步骤

1. 酶液的制备

称取2克萌发的小麦种子与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每隔数分钟振荡一次,提取15-20分钟,于35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 2.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① 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

② 于每管中各加酶提取液液1ml,在70℃恒温水浴中(水浴温度的变化不应超过±0.5℃)准确加热15min,在此期间β-淀粉酶钝化,取出后迅速在冰浴中彻底冷却。

③ 在试管中各加入1ml柠檬酸缓冲液

④ 向两支对照管中各加入4ml 0.4M NaOH,以钝化酶的活性

⑤ 将测定管和对照管置于40℃(±0.5℃)恒温水浴中准确保温15min再向各管分别加入40℃下预热的淀粉溶液2ml,摇匀,立即放入40℃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后取出,向两支测定管分别迅速加入4ml 0.4M NaOH,以终止酶的活性,然后准备下步糖的测定。 3. 两种淀粉酶总活性的测定

取上述酶液5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稀释倍数视样品酶活性大小而定,一般为20倍)。混合均匀后,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各管加入1ml稀释后的酶液及pH5.6柠檬酸缓冲液1ml,以下步骤重复α-淀粉酶测定的第④及第⑤的操作。

4. 麦芽糖的测定 ⑴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15ml具塞试管7支,编号,分别加入麦芽糖标准液(1mg/ml)0、0.1、0.3、0.5、0.7、0.9、1.0毫升,用蒸馏水补充至1.0ml,摇匀后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1ml,摇匀,沸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取出冷却,用蒸馏水稀释至15ml,摇匀后用分光光度计于520nm波长下比色,记录消光值,以消光值为纵坐标,以麦芽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⑵样品的测定

取15ml具塞试管8支,编号,分别加入步骤2和3中各管的溶液各1ml,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1ml,摇匀,沸水浴中准确煮沸5min,取出冷却,用蒸馏水稀释至15ml,摇匀后用分光光度计于520nm波长下比色,记录消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进行结果计算。

五、数据整理及计算

上表中前4行数据为实验的原始数据。以表中前两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见下页),计算上表中第4行数据(各样品的OD值)均值,填入上第5行中,根据标准曲线的方程,计算第5行OD值所对应的麦芽糖浓度,填入最后一行,如上表。

根据以上的数据整理的结果,结合以下公式计算两种淀粉酶的活性:

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A-A)样品稀释总体积

样品重(g)5

(B-B)样品稀释总体积

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 1鲜重分钟1)

样品重(g)5

A——α-淀粉酶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

A’——α-淀粉酶对照管中的淀粉酶的浓度

B——(α-+β-)淀粉酶总活性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 B’——(α-+β-)淀粉酶总活性对照管中的麦芽糖浓度 计算结果如下:

α-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α-+β-)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β-淀粉酶活性-1鲜重分钟-1)

六、结果分析

七、思考题

1、酶活力测定实验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什么?实验设计的关键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利用酶的专一性或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抑制除待测酶以外的其它酶活性,通过测酶促反应的产率推算酶活力大小。

关键在于抑制其它酶的活力而不影响测定酶,这样可以减小或避免其它酶产物给测定结果带来的误差。

2、本实验最易产生对结果有较大误差影响的操作是哪些步骤?为什么?怎样的操作策略可以尽量减少误差?

答:①浸提步骤。70℃温度或15min时间控制不严格不准确则可能导致β淀粉酶未完全钝化使测得活性偏大。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②70℃水浴后需要立即冰浴,否则β淀粉酶复性使测得α淀粉酶活性结果偏大。③向测定管中加入NaOH时应迅速,否则酶与底物继续反应使结果偏大。

3、-淀粉酶活性测定时70℃水浴为何要严格保温15分钟?保温后为何要立即于冰浴中骤冷?

答:由于-淀粉酶不耐热,在70℃下处理一定时间可以钝化,严格保温15分钟可以达到理想的钝化效果,时间过长,-淀粉酶活性也会受到影响;时间不足,-淀粉酶钝化不完全。保温后立即骤冷是为了通过剧烈的温变改变-淀粉酶的结构以防止在随后的反应中复性,这样就保证了在随后的40℃温浴的酶促反应中-淀粉酶不会再参与催化反应。此外我认为冰浴使酶迅速降温,便于严格控制高温处理时间的长短。

4、pH5.6柠檬酸缓冲液的作用?各管于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的作用?

答:酶实验体系的pH值变化或变化过大,会使酶活性下降甚至完全失活。加入pH5.6的缓冲液调至酶促反应的最适pH,同时稳定溶液的pH不至于在反应过程中大幅波动。 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为调整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5、众多测定淀粉酶活力的实验设计中一般均采取钝化-淀粉酶的活力而测-淀粉酶和测总酶活力的策略,为何不采取钝化-淀粉酶活力去测-淀粉酶活力呢?这种设计思路说明什么?

答:β淀粉酶与α淀粉酶的催化特性是有差异的。β淀粉酶主要作用于直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而且仅从淀粉分子外围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切断至α-1,6-键的前面反应就停止了;而α淀粉酶则无差别地作用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所以β淀粉酶需要α淀粉酶淀粉支链的α-1,4-糖苷键后才能完全体现其催化能力。 此外我认为在实验中温度比酸度更易控制,钝化α淀粉酶难度远远高于β淀粉酶,而且若提高酸度钝化α淀粉酶,则回调最适pH时α淀粉酶也有可能由于复性恢复活力。

这种设计思路说明在测定酶的比活力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酶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要考虑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6、本实验中所设置的对照管的作用?它与比色法测定物质含量实验中设置的空白管有何异同?本实验可否用对照管调分光光度计的100%T?为什么?

答:消除非酶促反应(如淀粉酸性环境下加热水解)和非测定时间内的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

两种都是为了消除非测定部分对光的吸收,空白组是为了消除溶液中溶剂等其它组分对光的吸收,而对照管是为了消除非测量所需反应所得的多余溶质对光的吸收。

不可,因为标准曲线的确定是在空白的基础上的,得到的是OD值与麦芽糖含量的关系

7、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减去所测定得到的-淀粉酶活力是否就等于-淀粉酶活力?为什么?你的结论说明什么? 答:不等于。因为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作用于α-1,4糖苷键,但二者都不能水解支链的α-1,6-糖苷键,而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是二者在与R酶的共同作用下测得的酶活力,R酶能够降解支链淀粉,断裂α-1,6-糖苷键,从而增大了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可水解的底物浓度,使测得的总活力大于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单独作用的酶活力之和。 我的结论说明实验时要考虑各种酶协同作用的综合因素

八、参考文献

[1]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2]基础生物化学 赵武玲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31 字

+ 加入清单

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报告范文

一、 实验内容

测定一定转速下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二、 实验目的

1.了解离心泵的结构特点,熟悉并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方法。

三、基本原理

离心泵是工业上最常见的液体输送机械之一,离心泵的特性,通常与泵的结构、泵的转速以及所输送液体的性质有关,影响因素很多。因此离心泵的特性只能采用实验的方法实际测定。

在泵的进口管分别安装上真空表和压力表,则可根据伯努利方程得到扬程的计算公式

He+0+(u22-u12)/2g ①

式①中,h0——二测压点截面之间的垂直距离,m;

P1——真空表所处截面的绝对压力,MPa;

P2——压力表所处截面的绝对压力,MPa;

u1——泵进口管流速,m/s;

u2——泵出口管流速,m/s;

He——泵的实际扬程,m。

由于压力表和真空表的读数均是表示两测压点处的表压,因此,式①可表示为

He=H压+H真+h0+(u22-u12)/2g ② 其中H压③ H真④ ρgρgP2p1

式③、④中的p2和p1分别是压力表和真空表的显示值。

离心泵的效率为泵的有效功率与轴功率之比值,

η=Ne/N轴  ⑤

式⑤中η——离心泵的效率; Ne——离心泵的有效功率,kw;N轴——离心泵的轴功率,kw.

有效功率可用下式计算 Ne=HeQρg[w]  ⑥

工程有意义的是测定离心泵的总效率(包括电机效率和传动效率)。η总=η轴/η电 ⑦

实验时,使泵在一定转速下运转,测出对应于不同流量的扬程、电机输入功率、效率等参数值,将所有数据整理后用曲线表示,即得泵的特性曲线。

四、 实验设计

实验方案

用自来水做实验物料;在离心泵转速一定的条件下,测定不同流速下离心泵进、出口压力和电机功率,即可由式⑤、⑥和⑦计算出相应的扬程、功率和效率;在实验布点时,要考虑到泵的效率随流量变化的趋势。

测试点及测试方法

根据实验原理,需测定的原始数据有:泵两端的压力P1和P2,离心泵电机功率Ne,流量Q、水温t(以确定水的密度),以及进出口管路管径d1和d2,据此可配置相应的测试点和测试仪表。

离心泵出口压力p2由压力表测定

离心泵入口压力p1由真空表测定

流量由装置设在管路中的涡轮流量计测定Q=/

其中Q——流量,L/s;——流量计的转子频率;——涡轮流量计的仪表系数。

电机功率采用数字仪表测量  N电=15×显示读数(kw)

水的温度由水银温度计测定,温度计安装在泵出口管路的上方。 控制点和调节方法

试验中控制的参数是流量Q,可用调节阀来控制流量。为保证系统满灌,将控制阀安装在出口管路的末端。

实验装置及流程

实验装置流程图如下所示,由离心泵和进出口管路、压力表、真空表、流量计和调节控制阀组成控制系统。实验物料为自来水,为节约起见,配置水乡循环使用。为保证离心泵启动时保持满灌,排出泵壳内的空气,在泵的进口管路末端安装有止逆底阀。

1、循环水槽;2、真空表;3、排气阀;4、离心泵;5、功率表;6、压力表;7、引水阀;8、温度计;9、涡轮流量计;10、控制阀

五、实验操作要点

1.首先打开引水阀引水灌泵,并打开泵体的排气阀排出泵内的的气体,确认泵已经灌满且其中的空气已排净,关闭引水阀和泵的排气阀。

2.在启动泵前,要关闭出口控制阀的显示仪表电源开关,以使泵在最低负荷下启动,避免启动脉冲电流过大而损坏电机和仪表。

3.启动泵,然后将控制阀开到最大以确定实验范围,在最大流量范围内合理布置实验点。

4.将流量调至某一数值,待系统稳定后,读取并记录所需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实验报告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史炜 汤菲菲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实验报告--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史炜 汤菲菲

实验三 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者:史炜 汤菲菲 实验时间:2000.4.19

气 温:24.0℃ 大气压:101.7kpa

目的要求 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棗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苯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实验技术。 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与正常沸点。 仪器与试剂

蒸气压力测定仪、旋片式真空泵、精密温度计、玻璃恒温水浴

一套、苯

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接通冷却水。认识系统中各旋塞的作用。开启进 气旋塞使系统与大气相通。 读取大气压力p0。以后每半小时读一次。 系统检漏。开启真空泵,2分钟后开启抽气旋塞,关闭进气旋塞,使系统减压至汞柱差约为500毫米,关闭抽气旋塞。系统若在5分钟之内汞柱差不变,则说明系统不漏气。 插上加热器、控制器、搅拌器的电源,开动搅拌器,打开控制器电源开关,调节温度控制旋钮至52℃ ,使水浴升温。 水浴温度升至52℃后,精确读取水浴温度。缓慢旋转进气旋塞,使平衡管中bc二液面等高,读取u形压差计左右两汞柱的高度。 分别测定52、56、60、65、70、73、76℃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系统通大气,测定液体在当地大气压下的沸点。 实验完毕, 断开电源、水源。 数据记录

室温: 24.0 ℃

大气压p0: 101.7 、101.7 kpa

序号

1

2

3

4

5

6

7

h左mmhg

618.0

596.5

569.0

535.0

496.0

467.5

434.5

h右mmhg

185.0

199.0

239.0

276.5

319.5

350.0

387.0

t水浴℃

51.80

56.00

59.80

64.60

69.70

72.30

75.95

数据处理

h左(mmhg)

h右(mmhg)

δh(mmhg)

δh(pa)

p*(pa)

lnp*

t水浴 (℃)

1/t

1

618.0

185.0

433.0

57728.6

43971.4

10.6913

51.80

0.019305

2

596.5

199.0

397.5

52995.6

48704.4

10.79352

56.00

0.017857

3

569.0

239.0

330.0

43996.4

57703.6

10.96308

59.80

0.016722

4

535.0

276.5

258.5

34463.8

67236.2

11.11597

64.60

0.015480

5

496.0

319.5

176.5

23531.4

78168.6

11.26662

69.70

0.014347

6

467.5

350.0

117.5

15665.4

86034.6

11.36251

72.30

0.013831

7

434.5

387.0

47.5

6332.8

95367.2

11.46549

75.95

0.013167

p*-t图

lnp*–(1/t)图

趋势图

上图,黄线为lnp*–(1/t)曲线的趋势线,是一条直线,其方程为

lnp*=?/font>128.83(1/t)+13.132

由上图得:斜率k=?/font>128.83

所以 δvhm= –k*r=128.83*8.314=1071j/mol=1.07kj/mol

当p*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即p*=101325pa时,苯的正常沸点为

t=128.83/(13.132–ln101325)=80.2℃

而苯的沸点的文献值为80.1℃

实验时大气压为101.7kpa,苯的沸点为

t=128.83/(13.132–ln101700)=80.4℃

而实验测得的沸点为80.50℃。

实验思考题

一、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都有随机误差,试导出δvhm的误差传递表达式。

答:p*=p大气–(p左–p右)

因为lnp*=(–δvhm)/rt+c (c为积分常数)

所以δvhm=rt*(c–lnp*)

ln(δvhm)=lnr+lnt+ln(c–lnp*)

d ln(δvhm)=dlnt+dln(c–lnp*)

d(δvhm)/ δvhm=dt/t+d(c–lnp*)/ (c–lnp*)

所以误差传递公式为

δ(δvhm)/ δvhm=δt/t+δ(c–lnp*)/(c–lnp*)

二、用此装置,可以很方便地研究各种液体,如苯、二氯乙烯、四氯化碳、水、正丙醇、丙酮和乙醇等,这些液体中很多是易燃的,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应注意远离火源,加热时温度不能过高,测蒸气压时压力不能过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实验报告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何光涛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实验报告--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何光涛

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者:何光涛 实验时间:2000.4.3 气温:22.2摄氏度 大气压:101.1pa 实验目的 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环己烷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试验技术 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常沸点

仪器与试剂 蒸汽压力测定仪

旋片式真空泵

精密温度计

玻璃恒温水浴一套

气压计

数据记录

室温: 22.2 ℃

大气压p0: 101.2 、101.2 、101.1 、101.1 kpa

序号

1

2

3

4

5

6

7

h左mmhg

612.5

600.0

571.5

541.0

492.0

464.0

438.0

h右mmhg

191.5

205.6

237.0

270.5

324.0

354.0

382.0

t水浴℃

52.90

55.60

60.00

64.40

69.80

73.10

75.80

大气压下回沸点:76.00

纯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量

实验者

hjm

实验时间

2000年

4月3日

室温 ℃

22.2

大气压 pa

101200

101200

101100

101100

平均大气压

10115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水浴温度℃

52.90

55.60

60.00

64.40

69.80

73.10

75.80

左汞柱 mm

612.5

600.0

571.5

541.0

492.0

464.0

438.0

右汞柱 mm

191.5

205.6

237.0

270.5

324.0

354.0

382.0

汞柱差 mm

421.0

394.4

334.5

270.5

168.0

110.0

56.0

蒸汽压p mm

337.7

364.3

424.2

488.2

590.7

648.7

702.7

ln p

5.8221

5.8979

6.0502

6.1907

6.3813

6.4750

6.5549

1/t*1000

3.067

3.041

3.001

2.962

2.915

2.888

2.865

直线斜率

-3.7018

直线截距

17.164

蒸发热 kj/mol

30.8

正常沸点℃

78.3

实验讨论

一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都有随机误差,试导出h的误差传递表达式.

解: h=u+pv

→ dh=du+pdv+vdp

→ dh=(?u/?t)v dt+(?u/?v)tdv+pdv+vdp

→ δvhm=(?u/?t)vδt+vδp

二用此装置,可以很方便地研究各种液体,如苯.二氯乙烯.四氯化碳.水.正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醇等,这些液体中很多是易燃的确,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加热时,易燃物体不应靠得太近发热器,拿取易燃物体时,应避免把它撒在发热器上,当用这些药品时,应把它盖好放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实验报告

篇一: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 3、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三、实验原理

蔗糖在水中水解成葡萄糖的反应为:

C12H22O11+H20→ 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果糖

为使水解反应加速,反应常以H3O+为催化剂,故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水解反应中。在水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反应达终点时,虽有部分水分子参加反应,但与溶质浓度相比认为它的浓度没有改变,故此反应可视为一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式为:

lnC=-kt+lnC0(1)

式中:C0为反应开始时蔗糖的浓度;C为t时间时的蔗糖的浓度。 当C=0.5C0时,t可用t1/2表示,即为反应的半衰期。

t1/2=ln2/k

上式说明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只决定于反应速率常数k,而与起始无关,这是一级反应的一个特点。

本实验利用该反应不同物质蔗比旋光度不同,通过跟踪体系旋光度变化来指示lnC与t的关系。在蔗糖水解反应中设β1、β2、β3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旋光度与浓度的比例常数

C12H22O11(蔗糖)+H20→ C6H12O6 (葡萄糖)+C6H12O6 (果糖)

t=0C0β1 0 0 α= C0β1

t=t Cβ1 ( C -C0)β2 ( C -C0)β3αt=Cβ1+( C -C0)β2+ ( C -C0)β3

t=∞0β2C0 β2C0 α∞=β2C0+β2C0 由以上三式得:

ln(αt-α∞)=-kt+ln(α0-α∞)

由上式可以看出,以ln(αt-α∞) 对t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即可求得反应速度常数k 。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 蔗糖浓度:0.3817 mol/L HCl浓度:2mol/L 2. 完成下表:=-1.913

表1 蔗糖转化反应旋光度的测定结果

五、作lnt~ t图,求出反应速率常数k及半衰期t1/2 求算过程:

由计算机作图可得斜率=-0.02 既测得反应速率常数k=0.02

t1/2 =ln2/k=34.66min 六、讨论思考:

1.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的,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好。根据公式〔α〕=α×10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L越长,α越大,则α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2.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和果糟的比旋光度计算α0和α∞答:α0=〔α蔗糖〕Dt℃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t℃L[葡萄糖]∞/100+〔α果糖〕Dt℃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t℃,[α葡萄糖]Dt℃,[α果糖]Dt℃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表示)为

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20℃ 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66.6×2×10/100=13.32°

α∞=骸2×10/100×(52.2-91.9)=-3.94°

3.在旋光度的测量中,为什么要对零点进行校正可否用蒸馏水来进行 校正在本实验中若不进行校正,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答:若需要精确测量α的绝对值,则需要对仪器零点进行校正,因为仪器本身有一系统误差;水本身没有旋光性,故可用来校正仪器零

点。本实验测定k不需要对α进行零点校正,因为αt,α∞是在同一台仪器上测量,而结果是以ln(αt-α∞)对t作图求得的。

4.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晚了一些,是否影响k值的测定为什么答:不会影响;因为蔗糖转化反应对蔗糖为一级反应,本实验是 以ln(αt-α∞)对t作图求k,不需要α0的数值。

5.如何判断某一旋光物质是左旋还是右旋

答:根据公式[α]t℃D=α×1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浓度成正比。配制若干不同浓度的溶液,测定其旋光度。即可判断。

6.配制蔗糖溶液时称量不够准确或实验所用蔗糖不纯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答:此反应对蔗糖为一级反应,利用实验数据求k时不需要知道蔗糖的初始浓度。所以配溶液时可用粗天平称量。若蔗糖中的不纯物对 反应本身无影影响,则对实验结果也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朱锡衡、张峰、何光涛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朱锡衡张峰何光涛

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五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者: 朱锡衡、张峰、何光涛 实验时间: 2000/4/7

气温: 22.2 ℃ 大气压 : 101.6 kpa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氧弹热量计测量苯甲酸的燃烧热

2、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

3、了解热量计中主要部分的作用,掌握氧弹热量计的实验技术。

4、学会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仪器与试剂

氧弹卡计

贝克曼温度计

普通温度计

压片器

分析天平、台秤

万用电表

点火丝、剪刀、直尺

镊子、扳手

苯甲酸

柴油

氧气钢瓶及氧气减压阀

三、数据记录表格

贝克曼温度计读数(每半分钟一次)

贝克曼温度计读数

苯甲酸

柴油

苯甲酸

柴油

样品质量 g

序号

初段

末段

初段

末段

w2

w2

1

1.825

3.640

1.219

2.542

2.5504

38.137

2

1.826

3.641

1.218

2.550

w1

w1

3

1.827

3.648

1.215

2.558

1.5707

37.6068

4

1.827

3.650

1.212

2.560

样重

样重

5

1.827

3.656

1.212

2.560

0.9797

0.5302

6

1.827

3.657

1.210

2.560

点火丝

7

1.828

3.657

1.210

2.560

l2

l2

8

1.829

3.657

1.209

2.559

21.5

20

9

1.829

3.657

1.209

2.559

l1

l1

10

1.829

3.657

1.208

2.557

14.9

13.7

消耗

6.6

6.3

初段斜率

初段截距

初段斜率

初段截距

0.0004

1.825

-0.0012

1.219

末段斜率

末段截距

末段斜率

末段截距

0.002

3.641

0.0012

2.550

升温中点

12

升温中点

12.5

中点低温

中点高温

中点低温

中点高温

1.830

3.665

1.204

2.564

温升

1.835

温升

1.360

水值j/℃

14137

热值 j/g

36229

四、思考题:

1、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

答:因为粉末状的样品在充氧时会到处飞扬,这样会使实验失败。

2、在量热学测定中,还有那些情况可能需要用到雷诺温度校正方法?

答:为了准确测量温度,而且前后温度的变化不大时,可以用到雷诺温度校正方法。

3、用奈的燃烧热数据来计算萘的标准生产热?

答:δrhm=∑γiδchmi(反应热)-∑γiδchmi(生产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575 字

+ 加入清单

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篇一: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用手持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会组织中学生用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教学过程。

二、实验原理

待测的食醋中醋酸及其他有机酸可换算为醋酸总量,都可以被标准的强碱NaOH溶液标定:C待测V待测=C标准V标准 。当溶液中的电解质含量恒定时,电导率亦恒定,当生成难电离物质时,电导率下降,pH传感器就是把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息来测定其中的总酸度的。

三、仪器与药品

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自动计数器,50mL酸式滴定管,电磁搅拌器,铁架台,250mL烧杯,量筒;有色食醋原液,经标定的0.1mol/L NaOH溶液,去CO2的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过程

1.实验过程

设备连接

(1)采集器与传感器,使用1394线(传感器连接线)连接;

2号接口连接--光电门传感器

3号接口连接--pH传感器

按键说明

(1)电源开关键;

(2)重启键;

(3)电源指示灯;

(4)传感器指示灯;

(5)传感器接口;

(2)采集器与12V外接电源连接(不带屏幕采集器,此步骤可不操作)。

2准备阶段:标定

在采集器3号传感器接口上连接好pH传感器,然后按下采集器电源开关,打开数据采集器,进入如下界面:

点击右下角“系统设置”,进入如下界面:

选择系统设定里的“探头标定”选项,并点击“探头校准工具”按钮:

点击“建立连接”按钮(点击后变灰色,显示连接成功,即可开始标定)。

传感器标定:⑴ 拨开电极上部的橡胶塞,使小孔露出。否则在进行校正时,

会产生负压,导致溶液不能正常进行离子交换,会使测量数据不准确。

⑵ 将电极取出,用滤纸把电极上残留的保护液吸干。将电极放进pH=4.00(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缓冲液中,点击采集器上pH=4下的“开始标定”按钮,5-10秒后,点击“结束标定”。

⑶ 将电极放在装有蒸馏水的烧杯内,清洗后把电极从装蒸馏水的烧杯内拿出来用滤纸把电极上残留的蒸馏水吸干。稍后将电极放进pH=9.18(四硼酸钠)的缓冲液中,点击采集器上pH=9下的“开始标定”按钮,5-10秒后,点击“结束标定”。最后点击一次“写标定值”。

⑷ 验证标定:标定完成,进入传感器测量界面,将探头放入pH=6.86(混合磷酸盐)的溶液中,检测标定是否成功。观察读数稳定后读数在6.70-7.00之间即可认为标定比较准确,否则应重新标定。

数据采集器关机或重启后,pH传感器须重新标定。

3开始实验

往酸式滴定管中注入有色食醋溶液。

再往烧杯中注入标定过的40mL NaOH溶液,把烧杯放于磁力搅拌器上。如图:

注意:光电门传感器红色线接液滴计数器

开机后,进入如下图界面:

点击“通用”,进入通用实验界面:

点击左上角“打开模版”依如下路径选择实验:

打开模版—SDMEM—实验模版—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xmlp文件)

篇二: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标

1.初步学会用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

2.会组织学生用传感器技术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教学过程。

二、实验原理

食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乳酸等有机酸,醋酸是弱酸,用传统的pH试纸或酸度计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总是要比实际浓度低,误差很大。本实验将使用传感器技术来测定食醋中的总酸量,该方法不怕待测物中的颜色干扰,测定既快又不用加指示剂。

pH传感器是用来检测被测物中氢离子浓度并转换成相应的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通常由化学部分和信号传输部分构成。pH传感器利用能斯特(NERNST)原理。

待测的食醋中醋酸及其他有机酸可换算为醋酸总量,都可以被标准的强碱NaOH溶液滴定:C待测V待测=C标准V标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CH3COOH + NaOHCH3COONa + H2O

当溶液中的电解质含量恒定时,电导率亦恒定,当生成难电离物质时,电导率下降,pH传感器就是把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息来测定其中的总酸度的。

传感器简介:传感器是一系列根据一定的物理化学原理制成的物理化学量的感应器具,它能把外界环境中的某个物理化学量的变化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再经数据模拟装置转化成数据或图表的形式在数据采集器上显示并储存起来。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常用到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色度传感器等。传感器技术的特点:便携,实时,准确,综合,直观。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GQY数字实验室教学设备(由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液滴计数器、光电门传感器组成)、50mL酸式滴定管、电磁搅拌器、铁架台、250mL烧杯、量筒、250ml容量瓶、玻璃棒。

药品与试剂:有色食醋原液、0.1mol/L NaOH溶液、去CO2的蒸馏水、pH=4和pH=9.18的缓冲溶液、pH=6.86的混合磷酸盐溶液。

四、实验操作过程

1.设备连接

(1)采集器与传感器,使用1394线(传感器连接线)连接:2号接口连接光电门传感器,3号接口连接pH传感器。

(2)光电门传感器红色线(或有红色标记的)一端连接液滴计数器,黑色线(无标记的)接一光电门,调节光电门传感器为计数模式(第1个和第3个灯同时亮)。

2.设备操作

(1)开启采集器。

(2)传感器标定

在采集器3号传感器接口上连接好pH传感器(注意:此时需断开光电门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的连接),开机后,点击右下角“系统设置”,选择系统设定里的“探头标定”选项,并点击“探头校准工具”按钮,点击“建立连接”按钮(点击后变灰色,显示连接成功,即可开始标定)。

(3)标定的操作步骤:

①拔开电极上部的橡胶塞,使小孔露出。否则在进行校正时,会产生负压,导致溶液不能正常进行离子交换,使测量数据不准确。

②将电极取出,用滤纸把电极上残留的保护液吸干。将电极放进pH=4.00(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缓冲液中,点击采集器上pH=4下的“开始标定”按钮,5~10秒后,点击“结束标定”。

清洗后把电极从盛蒸馏水的烧杯内拿出 ③将电极放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内,来,用滤纸把电极上残留的蒸馏水吸干。稍后将电极放进pH=9.18(四硼酸钠)的缓冲液中,点击采集器上pH=9下的“开始标定”按钮,5~10秒后,点击“结束标定”。最后点击一次“写标定值”。

④ 验证标定:标定完成,进入传感器测量界面,将探头放入pH=6.86(混合磷酸盐)的溶液中,检测标定是否成功。读数稳定后观察读数在6.70~7.00之间即可认为标定比较准确,否则应重新标定。

标定结果:电极放进pH=4.00的缓冲液中,标定结束后显示的数据为23667;电极放进pH=9.18的缓冲液中,标定结束后显示的数据为29822;探头放pH=6.86的溶液中,显示的pH为6.901。

注意事项:①pH电极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对称电位将会发生很大改变,故必须定期校准。用pH缓冲溶液标定是为了消除不对称电位的影响;②数据采集器关机或重启后,pH传感器须重新标定。

(4)滴定准备及滴定操作步骤

①退出到开机界面,点击“通用”,进入通用实验界面,点击左上角“打开模版”,依如下路径选择实验:打开模版—SDMEM—实验模版—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xmlp文件),进入滴定实验界面。

②检查传感器是否正常连接:当传感器正常连接时,对应的传感器接口指示灯常亮。当点击开始实验时,传感器接口指示灯为闪烁状态,通过此指示灯可判断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

③长按光电门传感器上按钮,3个灯同时亮时放开清零数据。

注意事项:光电门应该放在空处,不被任何物体挡光;滴定前长按光电门传感器上按钮清零数据,清零数据时不要更改模式。

④在盐酸一栏中输入烧杯中NaOH溶液的浓度(0.1mol/L),在待测液体积一栏中输入烧杯中NaOH溶液的体积(50mL);

⑤点击“开始/停止”按钮,开始实验。打开磁力搅拌器(最好在实验开始前调好位置或打开,不要让磁子在转动时碰到传感器电极),然后转动酸式滴定管旋钮,让滴定管中溶液以不连续状态滴入烧杯中。

⑥当整个实验结束后,点击“开始/停止” 按钮,停止实验。点击“刷新数据”,进入实验数据界面可看到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实验数据,最后点击“保存/转发”按钮,保存实验数据到采集器SD卡根目录下。通过计算机端“单机运行平台”软件可在电脑端打开此数据,求导值的最低点横座标即为滴定终点的体积,输入该滴定终点体积(之前已输入烧杯中溶液体积和浓度),点击软件上“重新计算”按钮,可计算出待测溶液浓度。

注意事项:①滴定时,酸式滴定管的尖嘴与计数器挡光孔必须垂直对齐;②滴定开始后注意“滴定体积”一栏中有无体积变化,同时在“pH”一栏会开始显示pH值。如溶液已开始滴入烧杯,而“滴定体积”一栏无数据,则说明液滴通过计数器时未引起变化,需要调节装置,让液滴通过计数器挡光孔,并更换溶液清除数据重新开始实验。如果“pH”一栏数据不变或为非数字时,说明传感器标定不正确,需要重新标定,再开始实验;③滴定速度的控制:在接近终点时,要注意

放慢速度,以便观察到终点。④酸碱的浓度差别不要太大 ,否则实验将较难控制,结果误差较大。

五、数据处理

1. 溶液体积与pH关系图

Y Axis Title 图1 体积-pH关系图 pH X Axis Title体积/mL

2. 溶液体积与pH对数的关系图

2 pH

3. 计算过程

(1)

由数据图可知:a=0.04ml,b=12.67ml

V待 =(b-a)÷10×格数=(12.67-0.04)÷10×5.2=6.57ml

(2)

NaOH溶液体积: V标准 = 50ml

NaOH溶液浓度: C标准 =0.1mol/L

(3)

又C待测V待测=C标准V标准

所以C待测 = C标准V标准 /V待测 =0.1mol/L×50ml /6.57ml=0.761mol/L 0.671×60.05×100

1000 总酸度==4.57g/100ml

六、相关文献与重点文献综述

[1]曹宏梅,赖红伟,董树国.用指示剂法测定食醋中的总酸度的实验改进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xx,(11):1-2.

[2]黄春.浅谈食醋中总算的测定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xx,(04):1-2.

[3]刁春霞,黄为红.食醋中总酸度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酿造,20xx,(06):1.

[4]高向阳,孔欣欣,李颖.恒pH法连续测定酱油与食醋中的总酸度和粗蛋白[J].20xx,(09):99-104.

[5]陈瑶,薛月菊,陈联诚,陈汉鸣,王楷,黄柯. pH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研究[J]. 传感技术学报,20xx,(08):1034-1037.

[6]王刚,万其远,叶永康 化学传感器的进展[J]. 分析科学学报,1999,(03):246-251.

[7]魏锐,王磊等 利用 传感器研究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突变[J]. 化学教育,20xx,(04):59-61.

[8]杨承印,何颖,高双军,等 基于pH传感器测定食醋总酸量的实验研究

[J]. 化学教育,20xx,(03):62-64.

文献综述及评价:

[1]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必开的分析化学实验项目之一,针对此实验的测定方法存在不足之处,笔者利用电位滴定法对总酸度的测定进行了改进研究,通过改进解决了有色的食醋溶液滴定终点颜色难判断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测定结果的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金属材料硬度实验测定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19 字

+ 加入清单

金属材料硬度实验测定实验报告

金属材料硬度实验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硬度试验法的应用范围。

(2)学会正确使用硬度计。

二、实验设备

(1)布氏硬度计

(2)读数放大镜

(3)洛氏硬度计

(4)硬度试块若干

(5)铁碳合金退火试样若干(ф20×10mm的工业纯铁,20,45,60,T8,T12等)。

(6)ф20×10mm的 20,45,60,T8,T12钢退火态,正火态,淬火及回火态的试样。

三、实验内容

1、概述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另一较硬的物体压入表面抵抗塑性变形的一种能力,是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与其它力学性能相比,硬度实验简单易行,又无损于工件,因此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常用的硬度试验方法有:

布氏硬度试验――主要用于黑色、有色金属原材料检验,也可用于退火、正火钢铁零件的硬度测定。

洛氏硬度试验——主要用于金属材料热处理后产品性能检验。

维氏硬度试验——用于薄板材或金属表层的硬度测定,以及较精确的硬度测定。 显微硬度试验——主要用于测定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组分或相组分的硬度。

2、实验内容及方法指导

(1)布氏硬度试验测定。

(2)洛氏硬度试验测定。

(3)试验方法指导。

3、实验注意事项

(1)试样两端要平行,表面要平整,若有油污或氧化皮,可用砂纸打磨,以免影响测定。

(2)圆柱形试样应放在带有“V”形槽的工作台上操作,以防试样滚动。

(3)加载时应细心操作,以免损坏压头。

(4)测完硬度值,卸掉载荷后,必须使压头完全离开试样后再取下试样。

(5)金刚钻压头系贵重物品,资硬而脆,使用时要小心谨慎,严禁与试样或其它物件碰撞。

(6)应根据硬度实验机的使用范围,按规定合理选用不同的载荷和压头,超过使用范围,将不能获得准确的硬度值。

四、实验步骤

1、布氏硬度 试验

布氏硬度试验是用载荷P把直径为D的淬火钢球压人试件表面,并保持一定时间,而后卸除载荷,测量钢球在试样表面上所压出的压痕直径d,从而计算出压痕球面积A,然后再计算出单位面积所受的力(P/A值),用此数字表示试件的硬度值,即为布氏硬度,用符号HB表示。

设压痕深度为h,则压痕的球面积为

A=πDh=πD

试中 P——施加的载荷,kg;

D——压头(钢球)直径 mm;

A——压痕面积,mm;

d——压痕直径,mm。

2、洛氏硬度试验

洛氏硬度试验是用特殊的压头(金刚石压头或钢球压头)在先后施加的两个载荷(预载荷和总载荷)的作用下压入金属表面来进行的。总载荷P为预载荷P0和主要载荷P1之和,即

P= P0+ P1

洛氏硬度值是施加总载荷P并卸除主载荷P1引起的残余压入深度e来计算。 用h0表示在预载荷P0作用下,压头压入被试材料的深度;h1表示施加总载荷P并卸除主载荷P1,但仍保留预载荷P0时,压头压入被试材料的深度。

深度差e= h1+ h0,该值用来表示被测材料硬度的高低。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硬材料测出的硬度值比软材料的硬度值高,并符合一般的习惯,将被测材料的硬度值用公式加以适当变换,即

HR=K-(h1-h0)/C

试中K――常数,其值在采用金刚石压头时为0.2,采用钢球压头时为0.26;

C——常数,代表指示器读数盘每一刻度相当于压头压入被测材料的深度,其值为0.002mm;

HR——标注洛氏硬度的符号,当采用金刚石压头及150 kg的总载荷时应标注HRC,当采用钢球压头及100kg,总载荷试验时,则应标注HRB。 2

HR值为一无名数,测量时可直接由硬度计表盘读出,表盘上有红﹑黑两种刻度,红线刻度的30和黑线刻度的0相重合。

学生分成若干组,利用备好的硬度试块或试样,在硬度计上测定其相应硬度值,使之学会硬度计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 报告书

(1)简述布氏和洛氏硬度试验原理。

(2)测定碳钢(20﹑45﹑60﹑T8﹑T12)退火试样的布氏硬度值(HBS)。

(3)测定碳钢(45﹑T8﹑T12)正火及淬火试样的洛氏硬度值(HRC)。

(4)测定45钢调质试样的洛氏硬度值(HRC)。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位电压的测定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346 字

+ 加入清单

电位电压测定实验报告范文三篇

篇一:电极电位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理解电极电位的意义及主要影响因素

2. 熟悉甘汞参比电极的性能以及工作原理

3. 知道电化学工作站与计算机的搭配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电极和溶液界面双电层的电位称为绝对电极电位,它直接反应了电极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但绝对电极电位是无法测量的。在实际研究中,测量电极电位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而测量电极电位所用的参考对象的电极称为参考电极,如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该电池的电动势为:

E=φ待测-φ参比

上述电池电动势可以使用高阻抗的电压表或电位差计来计量

在该实验中,采用甘汞电极为研究电极,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为测量电极。在1mol的KCl支持电解质下,分别用10mM摩尔比1:1和1:2的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在常温(27℃)以及45℃下测量,收集数据,可得到相同温度不同浓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相同浓度不同温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用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讨论温度对于电极电势的影响

三. 实验器材

电化学工作站;电解池;甘汞电极;玻碳电极;水浴锅

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和1:2)(支持电解质为1M KCl);

砂纸;去离子水

四. 实验步骤

1.  在玻碳电极上蘸一些去离子水,然后轻轻在细砂纸上打磨至光亮,最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电化学工作站的电极也用砂纸轻轻打磨

2.  在电解池中加入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至其1/2体积,将玻碳电极和甘汞电极插入电解池中并固定好,将两电极与电化学工作站连接好,绿色头的电极连接工作电极,白色头的电极连接参比电极。

3.  点开电化学工作站控制软件,点击 setup—技术(technique)—开路电压—时间,设置记录时间为5min,记录数据时间间隔为0.1s,开始进行数据记录,完成后以txt形式保存实验结果。

4. 将电解池放入45度水浴锅中,再重复一次步骤2和步骤3。

5. 将电解液换成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1:2)后重复一次步骤2至4 6. 实验结束后清洗电极和电解池,关好仪器设备,打扫卫生。

五.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1. 在同一个图中作出相同温度不同浓度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

1) 常温(25℃),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和1:2)条件下:

2) 45℃,10mM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和1:2)条件下

2.在同一图中作出相同浓度不同温度测量的两条开路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

1)10mM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1,常温(25℃):45℃条件下:

2) 10mM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摩尔比1:2,常温(25℃),45℃条件下: 3.应用能斯特方程讨论温度和浓度对开路电位的影响。

分析:在常温下,开路电压随着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的比例的的增加而降低。 上述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为:E=EΘ+ RT/F *ln (Fe3+/Fe2+)

Fe3+:Fe2+的比例由1:1变为1:2,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故电极电势下降,此时EFe()6]3:Fe()6]4=1:2

分析:在铁氰、化钾和亚铁氰、化钾的比例为1:1和1:2的情况下,常温的开路电压都比高温的开路电压要高。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极电势降低。在相同浓度时,

0ln(a[Fe()6]3-/a[Fe()6]4-)由于活度比是负值,所以T越小, 减去的值越

小.此处的开路电压是Fe3+/Fe2+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电极电势的差值。

六,讨论与思考:

1.实验过程,玻碳电极可能吸附有上次实验的杂质等,需用砂纸进行打磨。

2.影响电极电位的原因有电极本身的性质、温度,浓度,PH等。

3.甘汞电极要及时补充饱和KCL

4.接线不得反接,绿色头的电极连接工作电极,白色头的电极连接参比电极。

篇二:电路实验报告

目录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三 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的研究

实验四 受控源研究

实验六 交流串联电路的研究

实验八  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实验九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和电压方法。理解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2.学会电路电位图的测量、绘制方法;

3.掌握使用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说明

在一个确定的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大小视所选的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异,但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即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则是不变的,这一性质称为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据此性质,我们可用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出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及任意两点间的电压。

若以电路中的电位值作纵坐标,电路中各点位置(电阻或电源)作横坐标,将测量到的各点电位在该平面中标出,并把标出点按顺序用直线条相连接,就可得到电路的电位图,每一段直线段即表示该两点电位的变化情况。而且,任意两点的电位变化,即为该两点之间的电压。

在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定,对于不同的参考点,所绘出的电位图形是不同,但其各点电位变化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三.实验设备

1.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

2.恒压源(EEL-I、II、III、IV均含在主控制屏上,可能有两种配置(1)+6V(+5V),+12 V,0~30V可调或(2)双路0~30V可调。)

3.EEL-30组件(含实验电路)或EEL-53组件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图中的电源US1用恒压源中的+6V(+5V)输出端,US2用0~+30V可调电源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12V。

1.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

以图1-1中的A点作为电位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

用电压表的黑笔端插入A点,红笔端分别插入B、C、D、E、F各点进行测量,数据记入表1-1中。 以D点作为电位参考点,重复上述步骤,测得数据记入表1-1中。

图 1-1

2.电路中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

在图1-1中,测量电压UAB:将电压表的红笔端插入A点,黑笔端插入B点,读电压表读数,记入表1-1中。按同样方法测量UBC、UCD、UDE、UEF、及UFA,测量数据记入表1-1中。

五.实验注意事项

1.EEL-30组件中的实验电路供多个实验通用,本次实验没有利用到电流插头和插座。

2.实验电路中使用的电源US2用0~+30V可调电源输出端,应将输出电压调到+12V后,再接入电路中。并防止电源输出端短路。

3.数字直流电压表测量电位时,用黑笔端插入参考电位点,红笔端插入被测各点,若显示正值,则表明该点电位为正(即高于参考电位点);若显示负值,表明该点电位为负(即该点电位低于参考点电位)。 4.用数字直流电压表测量电压时,红笔端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端,黑笔端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负(-)端,若显示正值,则表明电压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若显示负值,表明电压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

六.预习与思考题

1.电位参考点不同,各点电位是否相同?任两点的电压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在一个确定的闭合回路中电位参考点不同,各点的电位也不相同,但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是不变的,这一性质称为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2.在测量电位、电压时,为何数据前会出现±号,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答:电位参考点选定后,各点电位不同, “+”表示该点电位比参考点大,“-”表示该点电位比参考点小;测电压时,“+”“-”表示两点的电位相对大小,由电压电流是否关联决定。

3.什么是电位图形?不同的电位参考点电位图形是否相同?如何利用电位图形求出各点的电位和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

答:以电路中电位值作为纵坐标,电路各点位置作为横坐标,将测得的各点电位在该坐标平面画出,并把这些点用线连接,所得的图形称电位图;不同的电位参考点电位图形是不同的;在电位图中,各点的电位为该点对应的纵坐标,而两点间的电压则为该两点间的纵坐标的差。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电位参考点为A点和D点的两个电位图形。

电位图

电位值

被测点

2.根据电路参数计算出各点电位和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与实验数据相比较,对误差作必要的分析。 答: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电压表的精确度等仪器造成的误差。 3.回答思考题。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3.学习检查,分析电路简单的故障分析能力。

二.原理说明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们分别用来描述结点电流和回路电压,即对电路中的任一结点而言,在设定电流的参考方向下,应有∑I=0,一般流出结点的电流取正号,流入结点的电流取负号;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在设定电压的参考方向下,绕行一周,应有∑U=0,一般电压方向与绕行方向一致的电压取正号,电压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的电压取负号。

在实验前,必须设定电路中所有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其中电阻上的电压方向应与电流方向一致,见图2-1所示。

2.检查,分析电路的简单故障

电路常见的简单故障一般出现在连线或元件部分。连线部分的故障通常有连线接错,接触不良而造成的断路等;元件部分的故障通常有接错元件、元件值错,电源输出数值(电压或电流)错等。

故障检查的方法是用万用表(电压档或电阻档)或电压表在通电或断电状态下检查电路故障。 (1)通电检查法:在接通电源的情况下,用万用表的电压档或电压表,根据电路工作原理,如果电路某两点应该有电压,电压表测不出电压,或某两点不该有电压,而电压表测出了电压,或所测电压值与电路原理不符,则故障必然出现在此两点之间。

(2)电检查法: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根据电路工作原理,如果电路中某两点应该导通而无电阻(或电阻极小),万用表测出开路(或电阻极大),或某两点应该开路(或电阻很大),

而测得的结果为短路(或电阻极小),则故障必然出现在此两点之间。

本实验用电压表按通电检查法检查、分析电路的简单故障。

三.实验设备

1.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 2.恒压源

3.EEL-30组件(含实验电路)或EEL-53组件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图中的电源US1用恒压源中的+6V(+5V)输出端,US2用0~+30V可调电源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12V(以直流数字电压表读数为准)。实验前先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1、I2、I3所示,并熟悉线路结构,掌握各开关的操作使用方法。

图 2-1

1.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

将电流插头的红线端插入数字毫安表的红(正)接线端,电流插头的黑线端插入数字毫安表的黑(负)接线端。

2.测量支路电流

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各电流值。按规定:在节点A,电流表读数为“+”,表示电流流出节点,读数为“-”,表示电流流入节点,然后根据图2-1中的电流参考方向,确定各支路电流的正、负号,并记入表2-1中。

3.测量元件电压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个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将数据记入表2-2中。测量时电压表的红(正)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高电位(正)端,黑(负)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低电位(负)端。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指示值为准。

篇三:实验2-1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位图的绘制

实验2-1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位图的绘制

班级:5班姓名: 张洁  学号:1141000031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万用表的使用。  2. 学会电压源的使用。

3. 用实验方法证明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4. 掌握电路电位图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电路

图2-1-1  测量电位及电压的仿真实验电路

图2-1-2  测量电位及电压的实测实验电路

三、 电位及电压测量数据表

四、 仿真与实测图

图2-1-3  测量电压UDE值和以D为参考点UC电位值的仿真图

图2-1-4  以D为参考点UC电位值实测图

图2-1-5  电压UDE值实测图

五、 根据KCL、KVL列式计算UA和UAB,过程和结果如下:

i1+i2-i3=0i4+i5-i3=0i1=Us1/(R1+R3+R4)=0.013A  i2=Us2/(R2+R3+R5)=0.003A

六、 实验结论

1. 根据实验数据,用EXCEL分别绘制两个不同参考点时的电位图,解释为什么以A和D为参考点的两条电位曲线是平行的,你所测量的两条曲线间平行高度是多少?

答:因为电位会随参考点的改变而改变,电压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平行高度为5.566V。

图2-1-6  分别以A点和D点为参考点的电位图

2. 解释以A和D点为参考点分别测量UAB、UBC、UCD、UDE、UEF和UFA两组数据为什么相同。

答:电压是两个点的电位相减,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

3. 总结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答:电位必须有参考点,而且参考点不同,电位也不,所以电位是相对的;而电压是两个点之间电位的差值,与参考点无关,所以电压是绝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576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实验报告范文

篇一:实验五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学习了解微生物生长量测定的方法

学习了解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方法

学习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一)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计数法 重量法 生理指标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2)涂片计数

2、活菌菌落计数法

3、滤膜法

(二)细菌生长曲线

将单细胞细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不补充营养物或移去培养物,细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目的对数值为纵坐标,可画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篇二: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器具

24孔细胞培养板、微量加样器、eppendorf管、吸头、吸头盒、显微镜、细胞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吸管、试管架、普通显微镜、细胞悬液、0.4%台盼蓝。

三、实验方法

1. 培养细胞:首先在24孔细胞培养板内分别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胞,计数并记录接种的细胞悬液密度,接种时间记为0小时。

2. 计数细胞密度:从接种时间算起,每隔24小时计数3孔的细胞密度,算出平均值。为提高准确率,对每孔细胞可计数2-3次,如此操作至第七天结束。

3. 绘制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细胞密度为纵坐标,将全部结果在坐标纸上绘图,即得所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

篇三:MTT法绘制生长曲线

实验材料:

1,5%FBS-L-DMEM, 5x104个/ml细胞悬液,5mg/mlMTT溶液,DMSO,0.01M PBS,2,  96孔板共7个,酶标仪,50ml离心管,1.5ml离心管,0.22μm滤膜,锡箔纸,MTT工作液(1ml/管)

实验步骤:

1, 分别选取生长良好的P1、P3、P5代BMSCs消化后制备成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5x104/ml。接种到96孔板,每孔接种200μl细胞悬液进行培养(每孔1x104细胞)。

2, 培养16-48后,每天选择6个培养孔各自加入MTT溶液(5mg/ml)20μl,37℃继续孵育。

3, 孵育4h后终止培养,吸出孔内上清,此时应该倾斜96孔板,用枪头小心的将上清液吸去,不可吸去下面的结晶颗粒,慢慢吸去。每孔加入150μlDMSO,室温振荡10min,使结晶充分溶解,于试验孔平行设不加细胞只加培养液的空白对照1孔。

注意事项:

【1】  1, 两种方法分离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

分别取两组0,1,3代细胞,制成1x103的细胞悬液,接种到96孔板,每孔细胞悬液200微升,置37℃、5%CO2饱和湿度孵箱内孵育,各组每24小时分别取出4孔,每孔加入MTT(2mg/ml)20微升 37℃孵育,4h后吸弃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微升分析纯的二甲基亚砜,移至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振荡10min,用分光光度计在492nm波长处测定每孔的吸光度值(OD492),以OD(492)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2】 来自: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实验研究

大鼠MSCs生长曲线测定:为了定量测定大鼠BMSCs的生长状况,对来源于同一动物的原代细胞进行连续培养。分别选取生长良好的P1、P3、P5代BMSCs消化后制备成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5x104/ml。接种到96孔板,每孔接种200μl细胞悬液进行培养(每孔1x104细胞)。次日起每天选择6个培养孔各自加入MTT溶液(5mg/ml)20μl,37℃继续孵育4h后终止培养,吸出孔内上清,每孔加入150μlDMSO,室温振荡10min,使结晶充分溶解,于试验孔平行设不加细胞只加培养液的空白对照1孔。在酶标仪上选择570nm波长,以空白孔调零,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连续测7天,以时间为横轴,A值为纵轴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物理仿真实验氢氘光谱拍摄实验报告范本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587 字

+ 加入清单

物理仿真实验氢氘光谱拍摄实验报告范本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氢氘光谱各谱线系的规律,即计算氢氘里德伯常数RH,RD的方法。

2.掌握获得和测量氢氘光谱的实验方法。

3.学习光栅摄谱仪的运行机理,并学会正确使用。

二、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WPS-1自动控制箱,光源:铁电极。电弧发生器,光源:氢氘放电管。中间光阑,哈德曼光阑,摄谱窗口。

平面光栅摄谱仪是以平面衍射光栅作为色散元件的光谱仪器。它的光学系统用Ebert-Fastie装置(垂直对称式装置), 其光学系统如图2所示。由光源B(铁电极、氢氘放电管)发射的光,经过消色差的三透镜照明系统L均匀照明狭缝S, 再经反射镜P折向球面反射镜M下方的准光镜O1上,经O1反射,以平行光束射到光栅G上,经光栅衍射后, 不同方向的单色光束射到球面反射镜的中央窗口暗箱物镜O2处, 最后按波长排列聚焦于感光板F上,旋转光栅G,改变光栅的入射角,便可改变拍摄谱线的波段范围和光谱级次。 这种装置的入射狭缝S和光谱感光板是垂直平面内对称于光栅G放置的,由于光路结构的对称性, 彗差和像散可以矫正到理想的程度,使得在较长谱面范围内,谱线清晰、均匀。 同时由于使用球面镜M同时作为准直物镜和摄谱物镜,因此不产生色差,且谱面平直。 使用摄谱仪做光谱实验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摄谱仪为精密仪器,使用时要注意爱护。尤其是狭缝,非经教师允许,不可以随意调节各旋钮,手柄均应轻调慢调,旋到头时不能再继续用力,不要触及仪器的各光学表面;

(2)燃电弧时,注意操作安全。电弧利用高频高压,点燃后不要用手触及仪器外壳;更换电极时要切断高压电,用绝缘性能好的钳子或手套来更换;电弧有强紫外线辐射,使用时要戴防护眼镜;

(3)铁弧电极上不能有氧化物,应经常磨光,呈圆锥形;调节两电极头之间的距离,注意电极头成像不要进入中间光阑。

三、实验原理

巴尔末总结出来的可见光区氢光谱的规律为:

(n = 3,4,5 ……)

式中的B=364.56nm。此规律可改写为:

式中的为波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109 678cm)。

根据玻尔理论或量子力学中的相关理论,可得出对氢及类氢离子的光谱规律为:

其中,和为整数,z为该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应元素的里德伯常数为:

其中,m和e为电子的质量和电荷,c是真空中的光速,h为普朗克常数,M为原子核的质量。显然,随元素的不同R应略有不同,但当认为M→∞时,便可得到里德伯常量为:

这与玻尔原子理论(即电子绕不动的核运动)所推出的R值完全一样。现在公认的

的值为:10973731m,这与理论值完全符合。有了这样精密测定的里德伯常量,又可以反过来计算还没有测定的某些元素的里德伯常数。即:

比如应用到氢和氘为:

可见,氢和氘的里德伯常数是有差别的,其结果就是氘的谱线相对于氢的谱线会有微小的位移,叫同位素位移。和是能够直接精确测量的量,测出它们,也就可以计算出氢和氘的里德伯常数。同时还可以计算出氢和氘的原子核质量比。

式中是已知量。注意:波长应为真空中的波长,同一光波,在不同介质中波长是不同的,唯有频率及对应光子的能量是不变的,我们的测量往往是在空气中进行的,所以为精确得到结果时应将空气中的波长转换为真空中的波长。

四、测量内容及数据处理

测量内容

1.拍摄氢氘和铁的光谱。按实验要求,拟好摄谱程序表格,调好光路后,按程序用哈特曼光栏的相应光孔,分别拍下氢氘和铁的光谱。

2.显示谱片。取下底片盒,到暗室进行显影,定影、水洗等处理得到谱片。

3.观察和测量氢氘光谱线的波长。在光谱投影仪上观察谱片上的光谱,区分铁光谱和氢氘光谱,基于在很小的波长范围内可以认为线色散是个常数。如下图所示.用线性内插法就可以算出待测的谱线的波长。在映谱仪上用直尺进行粗测,在阿贝比长仪上进行精确测量计算出氢氘谱线的波长。

4.数据处理。计算出氢氘的里德伯常数,确定其不确定度,给出实验结果表达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HPLC测定酚类化合物实验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1.实验目的

(1)了解仪器各部分的构造和功能及分析的原理

(2)掌握样品、流动相的处理、仪器的维护等基本知识

(3)学会简单样品的分析操作过程

(4)掌握HPLC分析的定性、定量方法

2.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并采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的主色谱分离技术,在基本理论方面与气相色谱没有显著不同,它们之间的重大差别在于作为流动相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性质差别。与气相色谱相比,高效液相色谱对样品的适用性强,不受分析对象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可以弥补气相色谱法的不足。

对于酚类化合物测定,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先用固相小柱吸附水中酚类化合物,然后用溶剂洗脱,经氮吹气浓缩至一定体积后,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分析。在反相色谱柱上以甲醇/(水+乙酸)为流动相把经预处理的酚类化合物分离,用二极阵列检测器或紫外检测器,测定各种酚的峰高或峰面积,以外标法定量。

3.仪器与试剂

3.1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可编程紫外检测器

微量注射器:50μL、100μL

色谱柱:C18或C8柱

化学工作站

尖底浓缩瓶:10ml 具刻度

富集柱

3.2试剂:流动相:甲醇/高纯水(需Φ0.22μm滤膜过滤)

标准物:六种酚类混合物

洗脱液:正己烷、 四氢呋喃(需重蒸)

硫酸

冰醋酸

无水亚硫酸钠

4.所用仪器的主要组件

(1) 高压输液泵

主要部件之一,压力:150×105~350×105 Pa。

为了获得高柱效而使用粒度很小的固定相(

应具有压力平稳、脉冲小、流量稳定可调、耐腐蚀等特性。

(2) 梯度淋洗装置

外梯度(高压梯度):用两台高压输液泵,将两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的比例送入梯度混合室,混合后进入色谱柱。

内梯度(低压梯度):一台高压泵,通过比例调节阀,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的比例抽入高压泵中混合。

(3) 进样装置

流路中为高压力工作状态,通常使用耐高压的六通阀进样装置。

(4) 高效分离柱

柱体为直形不锈钢管,内径1~6 mm,柱长5~40 cm。发展趋势是减小填料粒度和柱径以提高柱效。

(5) 液相色谱检测器

Ⅰ 紫外检测器

应用最广,对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有响应。

特点:灵敏度高,线形范围宽;流通池可做得很小(1mm×10mm,容积8μL);对流动相的流速和温度变化不敏感;波长可选,易于操作;可用于梯度洗脱。

Ⅱ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1024个二极管阵列,各检测特定波长,计算机快速处理,三维立体谱图。

Ⅲ 示差折光检测器

除紫外检测器之外应用最多的检测器。可连续检测参比池和样品池中流动相之间的折光指数差值。差值与浓度成正比。

Ⅳ 荧光检测器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对多环芳烃,维生素B、黄曲霉素、卟啉类化合物、农药、药物、氨基酸、甾类化合物等有响应。

5.数据处理

(1)原始数据

实验所得色谱图

①根据标准样品的实验数据,做出峰面积随浓度变化的标准曲线。

②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实际单标中的物质浓度

单标为8ppm的标样物质实际浓度: C=7.990ppm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598 字

+ 加入清单

土壤容重的测定实验报告

篇一: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

一、 目的和要求

土壤容重又叫土壤的假比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通常用g/cm3表示。土壤容重除用来计算土壤部孔隙度外,还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本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土壤寄人篱下的测定方法,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 内容和原理

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然后称量并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三、 主要仪器设备

容积为100立方厘米的钢制环刀。

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

感量为0.1及0.01的粗天平各一架。

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四、 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环刀容积一般为100立方厘米。

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在紧靠环刀采样处,再采土10-15克,装入铝盒带回实验室内测定土壤含水量。

五、 公式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

环刀内干土重(g)=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

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

篇二:土壤学实验报告1

课程名称: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的测定 实验类型:操作性实验[1]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及三相比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2)结合实验,加深对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等量的含义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内容:利用已知体积的环刀取自然状态的土壤样品一份,烘干除去水分,测量得环刀的容

积、重量,以及土壤的重量和其含水量,则可计算出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等指标。

2)原理: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

(1)土壤容重(g/cm)=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环刀容积

(2)土壤含水率(%)=带土环刀重—烘干后带土环刀重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3)土壤孔度(%)= (1— 容重/

比重)X100  (4)土壤比重 = 2.65 (取平均值)

三、主要仪器设备

小环刀,手柄,三角铲,游标卡尺,天平(感量0.01),电热恒温烘箱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步骤: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记录:

环 刀

平均值 土 壤

2)处理:

(1)土壤容重(g/cm3)=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环刀容积

= (142.22 – 59.65)/(3.14×4.2612)=1.448 g/cm3

(2)土壤含水率(%) =带土环刀重—烘干后带土环刀重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 (165.79-142.22)×100/(142.22 – 59.65)=28.55  (3)土壤孔度(%)= (1— 容重/比重)X100  = (1—1.448/2.65)×100 =45.36

(4)三相比 = 土壤固相容积率:土壤液相容积率:土壤气相容积率

= (100-45.36):28.55:(100-28.55-(100-45.36))=54.64:28.55:16.81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土壤容重= 1.448 (g/cm);

质量/g 59.65 59.66 59.64 59.65

土壤+环刀/g 165.79

内径/cm 4.270 4.250 4.264 4.261

高/cm 3.54 3.56 3.55 3.55

干燥后/g 142.22

土壤含水率(%)=28.55; 土壤孔度 (%)= 45.36

三相比=土壤固相容积率:土壤液相容积率:土壤气相容积率= 54.64:28.55:16.81 2)结果分析:

①土壤容重可以反映土粒排列情况、孔度大小、土壤肥力和耕作管理状况:一般含矿物质多而结构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之间;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的土壤(如农业土壤),在1.1-1.42之间。我组所采样的土壤容重值约为1.448 g/cm3,采集地点为环资实验楼楼下的绿化带中(绿化还未完全长好,土样中较多杂质,下方有石块),由此可见,此地的土壤含有机质较少,结构较差。

②土壤孔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土壤孔隙度大小取决于土壤的质地、结构和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作物适宜的孔隙度为50%左右。实验结果土壤孔度为45.35%,可知该处土壤孔度较小。

③土壤含水率测定结果为28.55%,根据季节与作物生长状态判断,含水量适合。 总之,由上述分析可得,该处土壤并不是十分理想,不大适合植物生长。

七、讨论、心得

1)在测定上述指标的过程中,许多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如:重量、体积的测量误差。但是有一些误差是可以尽量减小的,如:用环刀取土时,在不破坏土壤自然垒结状态的情况下,应使土壤充满环刀,使得土壤的体积尽量完全接近环刀的体积。 2)注意:

① 在选择实验土壤时,要先判断该土壤是否为田间自然垒结的;取时要用手柄慢慢将整个环刀压入(或敲入)土中,不可压得太实,切勿破坏土壤的自然垒结状态,; ② 挖开环刀周围的土壤,小心取出环刀,切勿使环刀内土块脱落; ③ 小心切除环刀上下的余土,使土壤刚好填满整个环圈; ④ 在取完土壤后回实验室的过程中,不可将之擩平。

实验按形式和内容可分为演示性、操作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等类型。 摘自:百度百科

篇三: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

1 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

土壤容重不仅用于鉴定土壤颗粒间排列的紧实度,而且也是计算土壤孔度和空气含量的必要数据。

测定土壤容重的方法很多,如环刀法、蜡封法、水银排出法等。常用的是环刀法,本法操作简便,结果比较准确,能反映田间实际情况。

方法原理  本法系利用一定体积的环刀切割未搅的自然状态的土样,使土样充满其中,称量后计算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

操作步骤

1.先在田间选择挖掘土壤剖面的位置,然后挖掘土壤剖面,按剖面层次,分层采样,每层重复3次。如只测定耕作层土壤容重,则不必挖土壤剖面。

2.将环刀托放在已知重量的环刀上,将环刀刃口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样品为止。环刀压入时要平稳,用力一致。

3.用削土刀托放在已知重量的环刀上,将环刀刃口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样品为止。环刀压入时要平稳,用力一致。

4.用削土刀切开环刀周围的土壤,取出已装满土的环刀,细心削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并擦净环刀外面的土。环刀两端立即加盖,以免水分蒸发。随即称重(精确到0.01g)并记录。

5.同时在同层采样处,用铝盒采样,测定土壤自然含水量。或者直接从环刀筒中取出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

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土壤容重。

d=g·100/[V·(100+W)]

式中:d—土壤容重(g/cm3)

g—环刀内湿土重(g)

V—环刀容积(cm3)

W—样品含水量(%)

此法允许平行绝对误差<0.03g/cm3,取算术平均值。

仪器设备  环刀(容积为100cm3)、环刀托、削土刀、小铁铲、铝盒、干燥器、烘箱、天平(感量0.1g和0.01g)等。

2 土壤孔度的测定

土壤孔度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它们对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

总孔度的计算

土壤总孔度一般不直接测定,常由测定土壤比重和容重之后,通过计算间接求得。也可

以在没有比重或不用比重值的情况下,直接用容重(d)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土壤总孔度(Pt%)。

Pt%=93.947-32.995d

在工作中为了方便起见,可按上式计算出常用容重范围的土壤孔度,查对下表即可。

土壤总孔度查对表

d

d 0.00 0.01 0.02 0.03 0.01 0.05 0.06 0.07 0.08 0.09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0.85 70.52 70.19 69.86 69.53 69.20 68.87 68.54 68.21 67.88 67.55 67.22 66.89 66.56 66.23 65.90 65.57 65.24 64.91 64.58 64.25 63.92 63.59 63.26 62.93 62.60 62.27 61.94 61.61 61.28 60.95 60.62 60.29 59.96 59.63 59.30 58.97 58.64 58.31 57.88 57.65 57.32 56.99 56.66 56.33 56.00 55.67 55.34 55.01 54.68 54.35 54.02 53.69 53.36 53.03 52.70 52.37 52.04 51.71 51.38 51.05 50.72 50.39 50.06 49.73 49.40 49.07 48.74 48.41 48.08 47.75 47.42 47.09 46.76 46.43 46.10 45.77 45.44 45.11 44.79 44.46 44.13 43.80 43.47 43.14 42.81 42.48 42.12 41.82 41.49 41.16 40.83 40.50 40.17 39.84 39.51 39.18 38.85 38.52 38.19 37.86 37.53 37.20 36.87 36.54 36.21 35.88 35.55 35.22 34.89 注:表中第一纵行(d值)为容重,第一横行(d值)为容重的第二位小数。

使用上表时,依一般对数表的方法即能查出某一容重的总孔度值,而不需要按经验公式计算。

查表举例:d=0.87时,Pt=65.24%

d=1.10时,Pt=57.65%

d=1.72时,Pt=37.20%

毛管孔度的测定(环刀法)

1.操作步骤

(1)用环刀在野外采取原状土(方法同容重)。

(2)将环刀有孔并垫有滤纸的一端放入盛薄层水的搪瓷托盘内,瓷盘内水深保持在2—3mm内,浸水时间:砂土4—6小时,粘土8—12小时或更长时间。

(3)环刀中土样吸水膨胀后,用刮土刀削去胀到环刀外面的土样,并立即称重,准确至0.1g。

(4)称重后,从环刀中取出4—5g,放入铝盒中,测定土样吸水后的含水率,以换算环刀中烘干土重。

2.结果计算。毛管孔度可用下式计算:

PC%=W/V×100

式中:Pc%—土壤毛管孔度(容积%)

W—环刀筒内土壤所保持的水量,相当于水的容积(cm3);

V—环刀筒内容积(cm3)。

本测定进行3—4次平行测定,重复误差不得大于1%,取算术平均值。

3.仪器设备:瓷盘、滤纸、铝盒、环刀(100cm3)、烘箱、干燥器、刮土刀等。 通气孔度的计算  土壤通气孔度可用下式计算:

Pc%=Pt%-Po%

式中:Pc%—土壤通气孔度(%);

Pt%—土壤总孔度(%);

Po%—土壤毛管孔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