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社会工作工作计划书(通用20篇)

浏览

5226

范文

123

小班社会领域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一、班况分析 我班幼儿通过在园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位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基本上每位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二、教学目标: 1、以积极愉快的心情参加集体活动和游戏,能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萌发……

一、班况分析

我班幼儿通过在园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位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基本上每位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二、教学目标:

1、以积极愉快的心情参加集体活动和游戏,能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萌发爱集体的情感。

2、了解自己的兴趣、愿望,体验和感激他人对自己的爱,愿意关爱弱小者,有爱心和同情心。

3、愿意为他人和集体做事,初步养成爱清洁、爱劳动的习惯,有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能遵守一日生活中的基本规则,能简单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学习同伴的优点。

4、了解家乡的物产和名胜古迹,热爱自己的家乡。保护家乡的优美环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谦让和分享,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

5、了解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周围成人的劳动,尊重劳动者,懂得爱惜劳动成果。

6、遇到困难、挫折,尝试自己解决,初步养成勇敢、自信、合作等良好品质。

三、具体措施:

1、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受节日活动的乐趣。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他人的爱,初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亲人和他人给予的关爱。

3、积极鼓励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参加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关心理解同伴的心情,并愿意给予帮助。

4、引导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养成耐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学习与同伴相互协商交流,积累有计划、有条理做事的经验。

5、引导幼儿了解纸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节约用纸的意义,在利用废旧纸张制作物品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6、在日常活动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帮助他人,愿意为班集体做事,感受集体生活的愉快。

7、引导幼儿爱护班级和幼儿园的各种物品,爱护公共设施。

8、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的风光和物产,了解家乡著名的风景名胜,热爱自己的家乡。

9、在集体和自由交往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和同伴分享食品、玩具、图书及高兴的事,帮助幼儿获得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10、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知道相互谦让会给大家带来好心情。

四、具体进度安排表:

第二周:长大一岁祝贺会(社会)

第三周:夸妈妈(社会)

第四周:微笑(社会) "开心帽"和"生气包"(社会)

第五周:我的开心法宝(社会)

第六周:警察叔叔你真棒(社会)

第七周:春天的田野(社会)

第八周:我们的家乡(社会)

第九周:家乡的桥(社会)

第十周:家庭小记者(社会)

第十一周:我居住的村庄(社会)

第十二周:美丽的公园(综合)

第十三周:鸟类大罢工(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 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 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 知诗人,解诗题。

(1) 齐读诗题。

(2) 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3) 范读诗文。

(4) 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 解字词,悟诗意。

(1) 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 自学一~四行诗句。

A 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 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 质疑。

(3) 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 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 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 小组交流自学。

B 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 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 连句意、明诗意。

(1) 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 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 诵诗文、入意境。

6、 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社会各行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工作计划,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一、演练目的

树立全校师生安全无小事的意识,提高火灾发生后学生的应急潜力,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演练时间

1、20__年3月1日至3月10日:宣传动员阶段

2、20__年3月10日14时30分至15时:实施阶段

三、演练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黄立华

副组长:吴绍孔(具体组织本次预案演练工作)组员:全校教师

四、参演人员

本校全体师生员工57人。

五、演练要求

1、宣传动员阶段,各班应结合生活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明确本次应急预案演练的好处及注意事项,确保本次演练顺利实施,到达预期目标。

2、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参演,是第一职责人,根据学校演练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做到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演练任务,并具体负责演练过程中各班学生的安全。

3、各班疏散线路

一、三年级沿左边楼道按顺序疏散到学校院子,四年级、二年级按顺序沿右边楼道疏散到学校院子,学前班直接沿台阶疏散到学校前面的院子。

4、具体要求

(1)指挥员第一声哨响为准备时间:半分钟,各参演人员拿出毛巾(无毛巾者用衣服代替)捂住口鼻,防止将烟尘吸入;第二声哨响即开始疏散,时间为半分钟。各班在规定时间内需全部疏散到指定地点。

(2)各班应认真组织宣传,疏散过程中严守纪律,不得大声喧哗,杜绝拥挤和踩踏事件的发生。

(3)演练结束后,各班集中到学校,进行本次应急预案演练的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臵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乡镇社会事业办2024年工作计划_其它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176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社会事业办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决定》为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全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工作框架和长效机制。从强化和完善基层基础建设入手,实现工作再创新成绩的奋斗目标,力求二个突破,实现三个转变,坚持四个创新,抓好五项重点,努力为**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2009年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指标是:计划生育率97%以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86%以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知晓率95%以上,知情选择率100%,随访率100%,杜绝大月份引产,群众满意率95%以上,综合避孕率达90%以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目标,2009年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定一个目标,力争再创新绩。

2009年,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根据县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从提高优质服务能力、基层工作规范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着手,以全新的理念、扎实的作风,争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围绕整体工作,力求二个突破。

一是力求宣传教育实现新突破。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加大社会化宣传教育力度;在抓好江北村婚育文化一条街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各村婚育文明工程的推进,扎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二是力求优质服务实现新突破。加大技术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度,打造具有计生特色、充满人文关怀的基层生殖健康服务机构;实施优孕优教工程。做好孕事通、优孕通的宣传、免费发放工作。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引导待孕、已孕夫妇自觉接受个性化的孕前及孕期保健指导服务,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特别加强孕前管理和服务,重点加大孕检进站率、健康访视的落实力度。

三、强化队伍建设,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在工作作风上实现新的转变。强化村级责任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领导。大力提倡真心服务、真诚服务,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重视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开展村“十佳”计生管理员学习评比活动,形成学先进、比先进的良好风尚。

其次,在工作思路上实现新的转变。通过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决定》精神,转变工作思路,即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转变;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最后,在工作方法上实现新的转变。对村级计生干部切实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班、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等途径,紧紧围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计生干部的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充实村级计生管理员的整体素质,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方向转变。

四、激发工作活力,坚持四个创新

一是对村级计划生育考核体制上创新。2009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村级计划生育管理考核办法的落实,在注重平常工作的同时,对各单项工作分别进行细化、量化、标准化,每项工作进行分项排序计分,实行年终综合排序计分,真正做到考核客观,评估公正,过程透明,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村扎实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基层队伍的工作活力和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二是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模式上创新。根据上级计生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和流动人口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宜我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新路子,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组织,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村级流动人口协管队伍建设,确保村级计生管理员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工作。乡、村要严格把好流动人口计划管理中的盖章、做证关,对外来人员进行一年两次的查验证工作,集中为外来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律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服务。此外,外出人员也是计生的重点对象,继续以发放通知、公开信、电话联系等形式,做好宣传发动、跟踪随访工作。务必确保外来育龄妇女管理率、服务率和外出育龄妇女持证率均达到86%以上。

三是在开展计划生育依法管理上创新。如何通过依法管理程序有效解决违法生育行为的处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减少违法生育行为仍是我们下一步努力探索的重要内容。2009年我们将进一步抓好依法行政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不断范依法行政管理体制。我们不仅要做好计生政策、法规的解释工作,而且要做到依法行政的程序合法,公平对待每位群众。

四是在管理服务模式上创新。为进一步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根据群众在计划生育方面的不同需求,努力探索个性化服务的新路子。在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中,我们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好一年两次的查环、查病、查孕工作,做好避孕药具的免费发放工作,帮助育龄妇女解决生产、生育、生活上的困难。特别是强化随访制度,加强对育龄夫妇婚前婚后、产前产后、术前术后等阶段和重点对象、特殊人群的随访服务,把计划生育各项管理和服务融入随访之中,加强服务和人性化管理,提高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2116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思品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走进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1)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

(2)呈现历史细节

(3)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二)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下册相应编制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权利和责任”、“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四个单元,共13课,共35课时。

(三)教材特色

本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色:1、教育性2、综合性3、参与性4、直观性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的难处,主动为他们分忧;懂得家庭中也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正确对待家中的烦恼,为家庭幸福尽自己的力量;学会反思与父母形成隔阂的原因,学会一些父母沟通、交流的方法;正视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学会克服困难,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国家未来负责的公民。

2、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有关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律,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3、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理想;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军队的思想情感。

4、充分认识和了解日本侵略者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惨痛的历史事件,了解在国家面临亡国、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无数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少,主动勇敢地投身到抗战的前线,用生命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血肉长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

3、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

第二单元

1、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2、在行动上依法、用法,能够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来保护自己,尽自己的义务。

3、知道权利和义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致的。 第三单元

1、了解革命先辈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理想。

3、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单元

1、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懂得国家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

3、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社会保障审计处工作计划_审计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审计,全文共 4223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保障审计工作计划

审计是一项复杂、千丝万缕的工作,所以做好一个工作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完成好工作,下面编辑为你带来社会保障审计处20xx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社会保障审计处工作计划

20xx年,社会保障审计处围绕“发展、改革、安全、绩效”目标,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积极推进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进一步创新审计理念、组织模式和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本市深化改革、推进创新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上述要求,20xx年度社会保障审计处重点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如下:

(一)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推动国家和本市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推动改革创新。

(二)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审计。推动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保障公共资金安全。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审计。推动完善政府性基金管理,提高基金管理绩效和水平。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审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和监督,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行为,保障基金安全完整和运行效益,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审计。揭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支出及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促进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六)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推动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管理绩效。

(七)部门(单位)决算草案审计。加强和完善决算管理,促进提高部门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八)市级建设财力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促进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建设项目投资效益。

社会保障审计处20xx工作计划范文

20xx年,市审计局社会保障审计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是围绕推进政策落实,加强政策执行审计。

二是围绕促进提质增效,深化财政审计。

三是围绕推进依法行政,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

四是围绕维护经济安全,加大对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

五是围绕推进共享发展,抓好民生审计。

六是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审计。

七是围绕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体制机制性问题。

根据上述要求,20xx年度市审计局重点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如下:

(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推动国家和本市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促进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推动财政政策贯彻落实。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推动完善政府性基金管理,提高基金管理绩效和水平。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和监督,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行为,保证基金安全完整和运行效益,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揭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支出及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促进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六)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对部分预算主管部门和预算主管单位20xx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实施审计,推动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绩效。

(七)部门(单位)决算草案审计。加强和完善决算管理,促进提高部门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八)市级建设财力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促进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九)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根据审计署统一部署,促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落实到位、分配公平公正、管理规范有序、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住房保障权益。

(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医疗救助资金审计。根据审计署要求组织实施,促进惠民政策贯彻落实,推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十一)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审计。根据审计署要求组织实施,促进落实国家和本市水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改善本市水环境质量。

(十二)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四县发展资金和项目跟踪审计。促进中央对口支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推进援疆项目按期保质地顺利实施,保障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规范高效和公开透明。

(十三)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跟踪审计。强化源头监控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促进有关单位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十四)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根据审计署授权实施,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援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20xx行政事业审计处工作计划

20xx年即将来临,为了在新的一年的工作更好地开展,现将20xx年行政事业审计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九大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大局和我县审计工作中心,把握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以审计实践需要为出发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增强审计干部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依法从审”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熟悉审计业务、作风优良的审计干部队伍。

二、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公共基础知识培训和其他知识培训,形成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使全局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使审计干部的依法审计能力显著增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教育培训为审计工作服务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委政府工作部署,围绕构建和谐秭归,结合审计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审计干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的自觉性,提高审计干部的素质。

2、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培训为需求服务的原则。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审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审计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培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与时俱进,教育培训为创新服务的原则。围绕审计工作的新发展,遵循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更新培训理念,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大规模培训干部,将素质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审计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能力。

四、培训内容

1、政治理论培训。经常性地开展政治理论知识培训。对干部职工进行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使我县审计干部深入理解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去审视和研究审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进取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修养。

2、审计业务知识。围绕审计工作重点,结合年度审计工作需要,结合本单位、本专业、本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组织开展审计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把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现场实施审计软件》、《审计干部法律知识》、《审计干部经济知识》、《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内容等知识和岗位技能作为学习重点,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政务知识,以审计工作相关的办文办会办事方法与技巧、公文写作、表达能力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学习的补充,同时组织开展岗位技能比赛、优秀案例评比、职称晋升(审计师、造价师、计算机工程师)自考、读书征文评比,经常学、反复学、在实践中学,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技能。

3、公共基础知识。结合创建文明单位、“双迎双创”、“全民读书”等活动,按照审计文化体系的构建要求,在组织学习应知应会的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开展其他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人格魅力。

4、其他知识。将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相关会议精神、局内修订的各项制度等作为学习内容的补充,帮助干部职工准确把握县情、局情,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培训方式

按照“学习一个专题题,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提高一定素质,推动一项工作”的要求,采取“在岗与离岗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在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字上下功夫,在“新”上做文章,在“实”字上出成效,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1、自主教育。自主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不同岗位、不同学历层次的审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按照“全民读书”实施方案的要求,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开展自学。

2、集中培训。通过分管领导组织学习、干部职工讲学、外请专家辅导讲座、电教片影视教学、问题研讨等方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专题知识教育培训,共同学习进步。

3、网络培训。要求50岁以下的公务员自觉参加县委党校组织的远程教学县委宣传部三峡秭归在线“在线学堂”的学习,自主选学感兴趣的专题和相关知识。

4、系统调训。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项培训。分期分批派员参加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组织的各类审计业务培训、审计管理培训等,完成市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技能培训。适时组织本级审计业务骨干赴外地学习、考察审计先进经验以及审计新技术。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内组织的各种培训。

六、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保证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实施。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干部教育培训与业务工作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整体部署。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办公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2、强化管理,确保教育培训规划的质量。要按照《规划》要求认真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加强管理。通过采取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考核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育培训的时间、内容、人员的落实,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

3、完善制度,健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登记制度,全面记录干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情况,将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经过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的,按《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给予一定奖励。认真落实和完善干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干部培训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使培训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_工作计划范文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及自治区、自治州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方针、政策会议精神,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树立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坚持司法为民,创优发展环境,为昌吉州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XX年,我院的综合治理工作要按照与综治委签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制,尤其中层领导责任制,要在我院“双百分”考核中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列入主要考核项目,要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责任书,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同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和层次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机构,今年,我院将进一步调解和充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成立新一轮安全创建工作组织机构。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严打”,认真抓好治理整顿, 继续坚持“严打”方针,继续严厉惩处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严厉惩处严惩危害人民群众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杀人、抢劫、贩毒以及重大盗窃等犯罪。依法及时审判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犯罪的案件,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严惩贪污、贿赂犯罪,反贪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对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要按照惩办 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依法从宽处理。要积极配合打击犯罪的专项治理活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的稳定。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贯彻“预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大力加强同商事审判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纠纷

人民法院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司法保障。民商、行政审判工作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审判各类民商事案件,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统

一、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认真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精神,严格依法及时审理再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案件,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事业改制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依法处理改制企业职工安置中出现的纠纷,保障国家再就业政策的贯彻执行,切实维护下岗再就业人员的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依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司法保护力度,依法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诉讼调解工作,进一步强化诉讼调解作用,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坚持调解为主,多调少判,提高调解结案率,减少和降低民事纠纷对抗性。同时要加强法院和人民法庭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最大限度的使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发生严惩影响社会稳定的涉讼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的安全团结。

四、积极开展新一轮安全创建活动

基层安全创建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根据路南党委工委新一轮安全创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总结我院过去创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安全小区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小区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小区内干部、家属及子女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把基础防范的“硬件”和小区居民防范意识“软件”相结合,使我院住宅小区真正安全。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范文_工作计划范文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319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范文

工作计划要有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网PQ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201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盛市政法会议精神,继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根据盐城市文峰街道工作委员会的统一安排,特制订~年盐城市气象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构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格局,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各项措施,为我局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二、目标任务

1、切实做好气象小区安全防范工作,争创安全文明单位。

2、通过运用各种手段,着力提升综治水平,气象小区及周边治安环境得到大力整治。

3、气象小区居民安全意识、平安创建意识得到强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组成由局长为创建组长的领导小组,突出抓好单位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健全治安保卫组织,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科学筹划、周密部署,确保创建工作达到要求。

2、狠抓安全生产,保证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我局安全生产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情绪,正确处理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精心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

1)、人工影响天气和炮弹,发射装置等的储存、保密、运输、使用的安全。

2)、制氢用氢的安全

3)、防雷避雷设施的安全

4)、建设施工工地的安全

5)、办公及生活区的治安保卫安全。

4、加强普法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工具,抓好小区居民的法制安全教育。规范治保人员的管理,对义务防范队伍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加强理论学习,首先严把“进口关”,参加护院队伍的人员要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素质过硬

5、管建并举、长效管理,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条例》,不断深化创建工作,使气象小区构建成为和谐小区。

创建平安单位,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开展工作,为努力营造盐城市区良好治安环境,为促进全市“两个率先”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1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二

20xx年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按照市、区综治工作部署,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继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和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排查矛盾,调处纠纷,加大科技创安,安全创建工作,着力解决好百姓关注的实际问题,防止发生各类因工作不细及失误造成的矛盾,真正担负起维护本地区稳定的责任,为加快王四营地区农村城市化步伐、繁荣地区经济、争创文明乡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加强领导和责任体系建设

全乡各村、公司及驻本乡范围内的各单位要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社会治安综合工作的重要性,各级领导要把搞好治安、维护稳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把手”负全责,村委会主任、行政一把手主抓,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存在的治安难点问题要专题研究,拿出办法,发现一处解决一个,不留隐患。

乡政府今年继续与属地各单位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将社会治安、交通、消防、生产安全等工作责任、任务落实到基层,各单位也要与下属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分清责任,同时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加强工作的检查、指导,对工作薄弱、治安问题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单位要采取挂账、通报等警示方式,对发生重大问题的还将依据市、区政府《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领导责任。

二、深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王四营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工作已见成效,农民搬迁上楼工作指日可待,五环路两侧绿化工程稳步实施,但随之而来的各类问题、各种矛盾也日渐增多,百姓就业、农民增收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是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成为不安全隐患的导火索,造成影响地区稳定的群体的事件,酿成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最基层,抓早抓小抓苗头,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治激化”的原则,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有关单位部门密切合作,紧密配合,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工作中要加强主动性和预见性,及早发现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三、坚持“严打”,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打击各类犯罪活动

1、总结前两年“严打”工作的经验和问题,认真分析本地区、本单位的治安难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继续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暴力抢劫、入室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坚持对各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提高破案率,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提高群众对打击犯罪的满意率。

2、加强重点地区治安环境整治,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农贸市场附近的治安问题,加强娱乐场所、洗浴场所、学校周边等地区的治理工作,铲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打击各种制假、贩假、假冒伪劣现象,净化社会空气,创造良好环境。

3、提高外来人口管理水平,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思想,提高暂住人口素质,使其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的管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站建设,充分发挥护村队、治保队作用,加强服务,打击流动人口犯罪。

四、加强治安防范体系和治安队伍建设

1、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乡综治委统一协调,要建立以公安派出所干警为主力,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整合乡联防队、保安队、护村队、治保队和各社会单位的治安力量,构成地区治安防范体系。

2、属地各单位要完善内部防控体系,组建内部治保队伍及各种治安力量,与地区派出所、综治办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协同作战,使每个角落都有监控,让犯罪分子无处下手,无可乘之机。

3、进一步加强治安队伍建设,乡政府将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使干部队员端正思想、站稳立场,依法办事,遵法执法。提高治安队伍整体素质,为确保队伍质量,要严肃清理队伍,对不称职的的人员要坚决调离,进一步肃清治安队伍。

五、继续深化安全创建,推进科技创安。

1、各村、各单位要努力提高科技创安的覆盖率和档次,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安装技防设施,有条件的要积极推进电视监控、加大科技创安的资金投入,提高治安防范水平。

六、做好犯罪预防工作,加强安全,维护稳定

1、配合党委切实做好对“flg”痴迷者的教育转化监控防范工作,重点村、重点单位的帮教工作不能松劲,确保零指标实现。

2、强化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干部职工时刻不忘安全生产,不可大意忽视安全工作,乡政府今年还要继续与属地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消防安全责任书》、《交通安全责任书》,同时加大责任书落实检查力度。乡政府还将举办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消防自救演练等,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事故预防和救灾能力,各单位要狠抓落实,领导高度重视,确保XX年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抓好各类犯罪的预防,加大“禁毒”工作,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降低重新犯罪率。

各位领导,XX年的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新的、未曾遇到的问题将陆续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共同携手,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王四营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为我们争创文明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_学习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三年级,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品德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回顾这学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所学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勤于思考,善于自我表现保护的优秀品质,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指导思想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所学内容,查遗补漏,整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三、复习内容

1.建立同学之间友好的关系,懂得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树立时间观念,知道要珍惜时间,有效率的学习。

2.知道规则的意义的作用,能找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并努力遵守,在与人交往中讲究诚信,重承诺。

3.了解生活中一些紧急状况下的自救知识,知道各种急救电话号码,明白在遇到诈骗等犯罪分子时应该冷静地采取行动,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先。

4.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能做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怀,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上不攀比,讲勤俭,不对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复习方式

抓住要点,利用教材,紧紧围绕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某些不熟悉的环节可以加强一下,对个别后进学生采取单独的复习策略,要求抓住基础内容,对领悟力较高的个别同学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34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习。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习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2)学习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

(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学会合作的活动。(具体实施于体育运动会)

2、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由语文读书活动实施)

3、收集关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召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品德课每周是两课时,本期全部时间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放假及运动会等一些时间外,上课的时间最多不足十七周,即只会少于34课时,估计在16周左右,具体分配如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教版五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3101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状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礼貌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透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透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明白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务必持续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齐,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明白保护环境能够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个性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忙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个性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好处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明白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白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用心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透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忙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带给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资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个性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忙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个性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资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构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资料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用心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忙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齐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其它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33558 字

+ 加入清单

xx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

一、“九五”发展成就

二、“十五”发展环境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二章 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

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四、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五、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

第三章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一、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

二、完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

三、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

第四章 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第五章 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务

第六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市

一、健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

二、完善多元、开放的科技投入机制

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四、建设教育强市

第七章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一、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三、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四、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人口增长调控管理机制

二、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

三、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

第九章 构筑现代都市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章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健全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五、健全高效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时期,是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地区的关键时期。制订好科学可行、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意义十分重大。“十五”计划,是深圳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包括计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区镇规划。本纲要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和预测性,是“十五”期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

“九五”期间,深圳完成了现代化奠基阶段的历史任务。“十五”期间,深圳将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九五”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战略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下同)的795.7亿元增加到2000年(下同)的1665.24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下同)第四位,年均增长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34万元增加到3.97万元,居第一位,年均增长10.7%;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由88.02亿元增加到221.9亿元,居第三位,年均增长20.3%。

市场对资源配置较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率先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较大进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推行政府招标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等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39.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345.63亿美元,年均增长10.9%,约占全国的1/7,连续八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100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70余家落户深圳,内地驻深企业机构近9000家,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35亿美元。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初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5年的225.8亿元增至2000年的1064.5亿元,年均增长36.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20.5%提高到2000年的42.3%。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1.6:52.4:46.0调整为2000年的1.1:52.5:46.4,基本形成“九五”计划提出的“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城市枢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形成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框架。适度超前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2400亿元,占建市以来的2/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近600亿元。完成机场航站楼扩建、盐田港区二期、东江水源工程、机荷高速公路、滨海大道等40个重大项目建设。200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99.4万标箱,列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深圳机场成为全国四大航空港和航空货运中心之一。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万人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040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0.6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0.4吨标准煤左右。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特区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5平方米,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2%,人均居住面积17.4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近76岁,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0%以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跃上新台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市、文明区活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坚持依法治市,在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治安实现更大好转。先后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等称号。

“九五”期间,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较好地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和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深圳20年特别是“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也是对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印证,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市人民在党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结果,为我市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新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是: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投资环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还不够快,城市管理水平离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治安形势还不容乐观,反腐败斗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二、“十五”发展环境

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和竞争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以跨国公司购并为特征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进一步扩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十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走出去”、城镇化、人才战略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圳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力争用五年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统揽全局,按照市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城市、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和现代文明城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五个带头”作用,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示范地区而努力奋斗。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7600美元),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8.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90亿元,年均增长13%;出口总额达到485亿美元,年均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3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争取达到50%,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城市功能日臻完备。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以及旅游胜地。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完善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国际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7%,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实现城市一体化和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花园城市。每平方公里土地经济产出量达到1.54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1855万美元),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2463人以内,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每千克能源使用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元,绿化覆盖率达到4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文化教育迅速发展。文化设施先进齐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均馆藏图书达到3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社会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达到150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继续教育率分别达到30%和6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政治昌明廉洁,社会治安良好,道德风尚进步,生活方式健康,经济和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提高。2005年,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低于15件,万人拥有机动车辆达到1000辆,基尼系数控制在0.3左右,每万人口律师数达到3人以上,城镇居民千户拥有电脑达到650台,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350个。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4000美元)左右,恩格尔系数降到25%;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5%;居住条件、卫生保健条件和社区服务功能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1平方米;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万人医生数达到22人,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上述奋斗目标,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力争形成一流的创业环境、一流的居住环境和一流的法治环境。

第二章 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为支柱,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扶持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一批高技术、高增值、高关联度的主导产业群和新兴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优势传统工业,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数字家电等信息产业

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坚持利用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分工体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利用较强的产业配套优势,逐步形成具有民族品牌的整机生产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形成核心产品生产配套能力,全力发展集成电路等基础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重点开发应用软件,加快网络通信产品研发与制造,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建成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信息制造业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以网络产品为中心,积极开发多媒体计算机、移动上网产品、网络安全产品,抓好长城电脑基地、富士康科技园、清华信息港、硬盘驱动器、硬盘磁头、磁阻磁头、TFT液晶显示器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网络和通信行业,顺应电信网络融合、业务数据化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接入产品,开发生产CDMA基站系统及移动电话,扩大光通信传输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移动通信系统生产规模。在集成电路行业,追踪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先进技术,采用高投入、高技术、重点推进的方法,加速形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前工序规模生产优势,争取建成若干条生产线。在软件行业,重点扶持应用软件、产品创新软件、系统软件的中文化,发展中间软件、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实现软件产品的通用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建设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在光电子行业,重点发展全光网络、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和光预制棒等技术和产品,形成深圳在光电子领域的优势。在数字家电行业,加快研制开发数字显示器件、数字音频、视频传输系统,建设数字电视实验平台示范工程,扩大全数字系统电视机和激光盘机的生产规模,掌握DVD和HDTV的关键技术,使家电产品向平面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的步伐,建成传统优势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以中成药、医疗器械、纺织和服装、钟表、家具、珠宝首饰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数字化设计、网络化制造、清洁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完善行业信息网络和营销网络,巩固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加快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国家一类新药产品,形成预防制品、基因治疗用品、基因诊断试剂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优势;支持生物制药和中成药新产品、新制剂的研制开发,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加快北大生物谷、生物芯片产业化工程、动物生物乳腺反应器、太太药业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把深圳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重点开发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特种粉体材料,推广纳米技术应用,抓好氮化镓半导体光材料、硅基纳米陶瓷材料、稀土陶瓷轴承、金属骨架塑料复合管和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信息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环保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带动传统材料产业的优化升级。

同时积极扶持新兴环保产业和海洋产业。重点抓好垃圾发电、污水处理、噪声控制、烟气海水脱硫、汽车尾气净化等环保设备的生产,发展和推广环保汽车、清洁能源、可降解塑脂等技术与产品,初步建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广阔的海洋资源,努力开展海洋产业的研究。

二、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形成以“两港”运输、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体系,基本建成以国际物流为重点、区域物流为基础、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综合物流中心城市。2005年,争取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加快建设集装箱主枢纽港和航空货运中心。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东西港区并举,加速盐田港区三期、蛇口港区二三期和赤湾港区凯丰集装箱码头工程和铜鼓航道的建设;进一步开拓国际航运市场,大力增辟新航线,形成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加快建设华南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完善港口道路集疏运系统;积极开拓海铁联运业务,不断扩大港口腹地范围。2005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50万标箱,集装箱国际航线达到100条。

以发展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为中心,建设以深圳机场为基地的航空城物流园区,开辟机场保税仓。拓展航空货运代理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承运、分拣、派送、快件处理等综合服务,大力发展国际航空快递业务。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开辟深圳航线,建立基地和货运分支机构,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现代机场运营管理模式。到2005年,深圳机场航空货物吞吐量达到50万吨,其中国际货物吞吐量达到20万吨。

加快物流园区和配套货运通道建设。重点规划兴建西部港区、东部港区、笋岗—清水河、龙华、平湖、航空港等物流园区,鼓励物流企业依托物流园区进行配送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承接区域性对外货物运输、连通市域范围的重要物流节点、港口集疏地和陆路口岸货运通道等配送道路体系。积极引进国际商贸和物流企业,大力发展货运代理业,发挥保税仓储优势,加强转口贸易体系建设,面向华南地区和全国拓展服务空间和领域,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的全程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高素质的商业服务业。形成以人民南路、东门老街、华强北路、福田中心区为龙头的商业旺区,积极建设中心区大型购物中心,大力发展以规模化连锁经营为基础的商业服务网络,形成特色化、网络化的零售商业体系。重组和建设农产品、电子配件、汽车配件等大型专业商品市场,依托物流园区组建生鲜食品、粮油、水产品、农产品和果菜等配送中心。鼓励现有仓储企业提高辐射能力,支持连锁店共同发展配送业务,形成消费性、配送型的新型批发商业体系。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加速建设和完善深圳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EDI服务中心,提高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构筑现代化全程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网上交易,完善电子交易基础设施,推进企业运作模式与市场开拓手段由传统贸易向电子商务的转型。

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金融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使深圳成为全国最安全、服务最优良、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化水平最高、开放度最大的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巩固发展证券市场,建立规范、高效、安全的创业板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争取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发展完善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300亿元;建立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到85亿元;争创全国性黄金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基金、外汇、信托、风险投资等金融品种,2005年,基金资产规模达到1700亿元,风险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和业务创新。促进金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序推动金融业资产重组,积极培育综合实力国内一流的金融控股集团;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积极拓展中间业务、网上业务,增强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能力,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比重提高到30%;实施金融机构“引进来、走出来”的战略,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金融创新区和优质服务区。

建立全方位的金融安全监管体系。合理引导金融、证券、保险等业务发展,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加强全社会金融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观念,加快建立社会化信用征信系统,强化金融法律环境,把金融业发展纳入有序发展的轨道,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金融安全区。

四、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第三产业,大力推行现代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和消费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快发展传统优势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努力建成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城市。

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快东部黄金海岸、西部海上田园风光、梧桐山风景区等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自然山海景观与人文景观,建设高品位、多功能的主题旅游公园和生态旅游景区;推进与香港、珠三角地区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开发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特色旅游形式,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建设世界旅游名城。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3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亿美元,接待过夜海外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健全发展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活跃二、三级市场。完善住宅区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加快老住宅区改造,开发多样化的住宅楼宇。鼓励住房消费信贷,健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形成和政策引导机制。推进物业管理、新型建材、室内装饰等相关行业的产业化。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努力发展展览业、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充分发挥高交会馆等现有展览场馆的作用,加快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推介深圳展览业,积极拓展全国性、区域性展览市场,推动展览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开放、完善法律、会计、咨询、审计、评估、公证、经纪、广告、培训等专业中介服务市场,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作用,形成适应国际惯例、开放规范的运作机制。完善居民消费环境,以家政、维修、托幼、养老、保健、文娱、健身等服务领域为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

五、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深港两地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水果业、蔬菜业和花卉业,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抓好鲜活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培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培育集约型、观光型、生态型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组织实施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工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农业用地不少于30万亩,农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第三章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深圳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推进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和枢纽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功能逐步由生产流通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一、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

加快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根据西、中、东三条轴线指向,实行产业梯度推进,重点培育“两大中心、三大走廊”的城市经济布局。由西向东建设形成辐射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物流产业圈,由点及轴,以轴带面,推动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基本建成福田中心区。高起点建设市民中心、少年宫、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电视中心以及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基本形成深圳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性中心区。加强中心区与周边地区在交通、市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的衔接,充分发挥中心区开发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提升罗湖金融商贸中心区服务功能。按照“发展特色经济,激活经济存量”的原则,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巩固发展消费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配送仓储业和优势高科技产业。承接香港服务业延伸,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建成全市的金融中心区、商业旺区和网络服务基地,强化服务功能。

——发展西部产业走廊。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以高新技术、教育、主题旅游为重点,结合深港西部通道、南山高新技术园区、宝安中心组团、西部海上田园风光和大学城建设,在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工业的同时,着力发展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培育东部产业走廊。围绕盐田港区发展,以先进工业、物流、生态旅游为重点,依托龙岗大工业区、高新技术出口加工区、沙头角保税区、葵涌高新技术生态园区和东部黄金海岸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新兴工业生产出口基地和东部滨海旅游基地。

——形成中部产业走廊。以平湖物流园区为中心,结合龙华、观澜、布吉片区的发展,以东西部港区集装箱码头及机场航空港建设为依托,合理布局若干物流园区,整合交通系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物流中心城市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带。由西向东依托西部前海区域,高新技术园区,深圳大学,西丽大学城,石岩高科技开发区,光明南科技园区,龙华、观澜、坂雪岗高新技术园区,宝龙园区,龙岗大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高新技术生态园区等,形成以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电通讯、生物医药等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研发和高等教育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现代物流产业圈。特区内以规划建设西部港区物流园区、南山物流园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盐田港物流园区为内圈层,特区外以航空港物流园区、龙华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龙岗物流园区为外圈层,形成内外衔接、相互依托的现代物流产业圈。

二、完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

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加强周边合作,完善跨区域综合交通和资源供给网络,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2005年,人均拥有道路铺装面积达到10平方米。

以港口、机场、口岸为枢纽,完善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以建设国际一流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海港、空港建设。强化深圳港主枢纽港地位,加快东部、西部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新增10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集装箱运输与散杂货运输并举,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主导,实现港口建设规模化、运营国际化、前后方一体化。完善深圳机场航空客货运设施,兴建第二航空货站、国际货运和快件海关监管中心、机场货运村、飞机维修库,努力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主要航空货运枢纽港、中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之一和区域性国际快件集散中心。加快口岸设施建设,建立快速过境货物集疏运体系,实行货物交通疏运与市政道路相分离,增辟西部通道,改造中部(皇岗)客货运通道,积极推进开辟东部过境通道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增设二线通道,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和现代服务手段,提高口岸过境能力。

以提高路网整体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为重点,整合市域交通网络。建设城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构筑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网络。按照远期建成“六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的目标,开展盐坝高速公路(B段)、盐排高速公路、惠盐高速公路改造、深港西部通道等工程建设,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75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6公里/百平方公里。特区内重点完善道路功能分级,加密东西向贯穿性干道,改造三块板道路,优化主次干道结构,加强支路网建设,提高中心城区路网密度。特区外继续完善组团间及组团内部道路网络系统,建设宝松快速干道、西乡大道、横岗三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宝安新中心区、平湖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道路系统建设改造。全面推进客运轨道建设,完成地铁一期工程,开展地铁二期、特区外客运轨道的前期研究和规划设计,争取“十五”后期开工建设。优化交通组织,规划建设竹子林地区综合交通接驳枢纽。合理调控汽车数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形成出行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

以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工程为重点,完善跨区域能源调配网络。完善以大电厂生产为主体、供配电网络一体化、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供应系统。建设东西两大电源基地,开展抽水蓄能电厂的可行性研究,加快西部电厂二期、前湾电厂、东部电厂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步伐,配合国家西电东送,增强市外电源的电力供应能力,兴建电力备用应急系统和调峰系统。完善输变配电网络,加快500千伏鹏城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2005年地方装机容量达到360万千瓦左右。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燃气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面向香港、珠三角地区的液化天然气(LNG)接收基地及配套电厂,做好液化石油气向液化天然气转换的准备工作,建立安全、卫生、高效的燃气供应系统,2005年全市气化率达到98%以上。

以水源网络系统和城市供水系统为重点,完善跨区域供配水网络。统筹规划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市供水,加强引水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制定城市用水应急方案,保证水的长期、稳定、充足供给。在完成东部供水水源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市内供水网络干线工程的建设,完善城市水厂及输配水系统,形成分片集中供水系统。特区外供水系统打破以镇为单位自成系统的局面,形成区域型输配水网络。推进以自来水直接饮用为目的的分质供水网建设。2005年水源工程、输水系统的供水安全保证率达到97%以上。

三、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

树立城市一体化发展观念,完善和实施城市规划,加快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和法定图则,使规划覆盖到全市每一块土地。实现特区内外、功能组团间和城市片区间的协调发展,构筑现代化城市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合理确定城区功能定位。福田区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区配套的第三产业,成为全市行政、文化、信息、国际展览和商务中心。罗湖区强化金融、商贸中心的功能,成为全市金融、商业旺区和网络服务基地。南山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旅游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西部物流中心。盐田区加快黄金海岸建设,重点发展港区服务业,成为东部物流中心和旅游区。宝安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工业、加工贸易、“三高”创汇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龙岗区稳定和提升加工贸易,发展“三高”农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和海滨渡假旅游基地。

构筑“一市多城,众星拱月”的现代城市体系。整体上形成若干特色突出的城市片区和功能组团,每个组团由若干卫星城组成,每个卫星城辐射一片地区,以发达的交通体系和通讯网络为纽带,连接各城市片区、功能组团和卫星城。推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特区内以功能转换为重点,统筹推进旧城区改造和功能置换,引导产业梯度外移,实现集约型二次开发。特区外以强化组团式集中开发为重点,加速城市化进程,按照“工业入园,居住入区”的发展要求,推进农民住宅、工业厂房的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提高土地成片开发和集约利用水平。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城镇。200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5%。

健全现代化城市管理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科学管理的水平,按照职责、职权相一致的原则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思路,进一步理顺市、区、镇(街道办)各级管理体系,努力探索职责明确、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落实辖区管理责任制。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三防”工作,提高防灾物资储备、抢险设施和队伍的保障能力。健全水文站网,加强河道防洪工程和海堤工程建设,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形成现代化的城市防洪防潮排涝系统。努力搞好消防工作,提高城市消防的整体水平。加强地质环境勘测及地质灾害防治。严格实行城市建筑抗震标准,强化防震减灾救灾意识和手段。加强航海支持保障系统建设,确保通航水域畅通。健全紧急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完善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城市快速反应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工作,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人民武装、交通战备和人民防空工作,重视军民两用技术、军民兼容高科技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应用,提高市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组织建设和法规建设,促使国防动员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四章 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

以开放市场为突破口,加快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和对内开放并举,形成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建成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以建设经济国际接轨示范区为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营造按国际惯例运作的法治环境,增强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适应能力。

完善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研究,认真履行WTO的有关原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发挥地方立法权优势,清理和修订不符合WTO规则的产业、贸易、投资优惠等保护性政策,取消不符合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审批、核准、许可证等制度,调整与WTO规则相抵触的行政保护、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手段,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境内外自由配置。制订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开拓的贸易政策,增加政策法规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形成规范、公平、宽松的政策环境。制订服务业行业标准、产品技术及环保标准等规范性标准,维护本地企业正当利益,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应对协调机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限制,试行贸易企业进出口经营登记制,促进政府职能由审批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由管理具体事务向设立标准规范转变。成立深圳市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贸易政策、经贸信息、反倾销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建立经济贸易发展监测系统,充分利用WTO解决争端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规则,提高企业反补贴、反倾销应诉能力,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建立企业与政府、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及时应对不公平国际贸易行为,增强抗风险能力。实施WTO知识及人才培训计划,全方位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应对能力。

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充分开拓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程度,把深圳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和国际资本重点聚集地。

巩固对外贸易的国内领先优势。同步发展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欧美、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开拓新的出口领域。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加快深圳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建设,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扩大仓储、货运代理、分销、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贸易以及软件等技术贸易规模。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30%。积极推广网上交易和电子报关,建立深圳进出口信息数据库,形成电子化的国际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外方的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深圳产品的出口。培育扶持一批出口骨干企业,以产业配套的规模经济优势增强出口发展后劲。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5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485亿美元。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力争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发挥深圳毗邻港澳、靠近国际市场的优势,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销售网络以及研发体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积极通过境外加工装配等方式,在带动和扩大设备、技术、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的同时,把商品的出口与资本的输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国际的资源、跨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实现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和海内外生产的一体化。引导企业参加国际著名专业博览会,增强深圳产品影响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海外贸易中心作用,分销深圳产品。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和远洋运输,拓展国际技术服务,推动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和对外贸易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全方位、多形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努力保持我市在国内利用外资重要聚集地的地位。以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逐步加强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以服务业有步骤对外开放为突破,争取在金融、保险、证券、物流、商贸、分销、电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取得更大突破,使服务贸易领域成为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积极探索运用收购、兼并与战略联盟等形式与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多层次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与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来深投资或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产品分销中心,使深圳成为国际资本、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和投资枢纽。积极探索国际证券市场融资,大力引进境外财团资本和风险投资,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努力把深圳建成投资环境最优、市场开放程度最高、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争取“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0亿美元。

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加快推进与香港、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拓展深圳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促进深圳和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

推进与港、澳、台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港、澳、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争取深港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善城市功能,使深圳成为香港产业深度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香港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延伸地。重点推进科技、口岸、跨境基础设施以及旅游、加工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以科技合作为核心,促进深港经济转型和升级。以口岸合作为突破口,形成高效的人员、货物出入境管理机制。以金融合作为重点,加大深业控股、深圳国际、深圳高速公路公司等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筹资力度。以大型跨境基础设施规划协调为基础,重点抓好深圳河治理、铜鼓航道、西部通道、口岸轨道接驳等四大工程建设。

实现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深圳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协作与分工。强化深圳海港和空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功能,使深圳成为珠三角参与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通道,珠三角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配套生产基地、物流业的重要货源基地、商贸金融旅游等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地。

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作用。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深圳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引导企业到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投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继续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进一步吸引内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深投资兴业,使深圳成为内地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成为内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第五章 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

按照率先实现信息化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将深圳信息化提升到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使深圳成为用信息化加速现代化的带头示范城市和全国信息化创新试验城市。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网络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加快建设以宽带传输和交换为主体的信息主干网。重点建设以密集型波分复用(DWDM)技术、光分插复用(OADM)技术和光交叉连接(OXC)技术为基础的超大容量(Tb/s级)的宽带城域全光传输网和以IP技术为基础的骨干通信网,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宽带高速多媒体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力争两年内完成光纤骨干网的铺设任务,实现光纤到大楼、光纤到楼层和光纤到户。形成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多元化、大容量的全市统一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相互渗透、相互兼容,达到功能融合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电信网。拓展固定电话网功能,继续对IP城域网进行扩容,结合光传输网建设,加大骨干层的传输宽带,扩大网络覆盖面,建立集话音、数据与图像于一体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形成功能强大、运行可靠的基础通信平台。推动移动通信网的升级换代,在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系统(GSM)的同时,积极引入以宽带CDMA为主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从话音服务为主向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扩展。2005年,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70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5部。

——有线电视网。推广使用数字电视编码和传输技术,规划多功能网络开发,采用宽带IP级HFC接入技术和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把有线电视网建设成为集图像、数据、语音传输为一体的宽带、数字化、交互式的信息传输网。2005年,有线电视覆盖用户达到120万户,入网用户达到168万户,传输10-100套标准清晰电视(SDTV)和10套高清晰度电视(HDTV)。

——计算机网。逐步形成与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相融合的、以IP为基础的核心网络,使数字宽带多媒体网络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吸收社会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网络优势重点拓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络医疗、网上办公和虚拟专用网等业务。

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普及信息网络知识,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建设一批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的应用信息系统,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建设政府专用信息网络和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市区两级政府90%以上的业务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处理。建设政府信息国际互联网发布系统,实现可公开政府信息的社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政府网络平台上建设政府业务信息系统,提高网上办公事务处理量。加速完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完成市民中心、计划、财税、人口、公安、劳动、组织人事、口岸、海关、档案等一系列政府信息化工程,建成电子政府。

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重点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教育领域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网络平台和远程教育系统,为市民提供多媒体个性化的网络教育环境。科技领域建设高交会科技成果在线交易系统,实现交易项目的网上查询、撮合、谈判、签约。文化领域建设文化信息网,实现全市图书文献、电子出版发行、文化设施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医疗卫生领域建立全市卫生信息网,实现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共享。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开发劳动人口就业失业管理等应用系统,以及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险种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网上社会保险申报、网上医疗保险业务。

加快建设数字化社区。构建社区智能化网络,加快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信息咨询等便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实现光纤到楼,推进现有生活住宅小区家居数字化管理进程,逐步实现小区公共设施、信息发布、安全防范、停车保管等管理服务的数字化。加快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市民上网,2005年,城镇居民千户拥有电脑达到650台,百户家庭手持个人信息终端(手机或PDA)拥有量达到85%。

基本实现电视广播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广播等项目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电视试播工作,引进互动点播技术开展多种增值服务,为市民提供高质量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和图文信息。2005年,争取使深圳数字电视节目实现卫星传递。

建设公共信息库。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资源数据库,建立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全面提供综合数据库目录、导航系统、索引系统和链接服务,建成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

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建设完善党政专用网和应急通信网,加强涉及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的专用网络安全建设。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防范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犯罪,制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务

以现代化信息网络设施为基础,以拓展增值服务为核心,促进信息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5年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455亿元,年均增长20%。

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以本地电子商务为重点、远程电子商务为目标,建立完善以支付网关、认证中心、网上商城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扩大电子商务物流网的增值服务,发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实现先进贸易方式的国际接轨。按照电子报关统一国际标准,实现海上集装箱运输和港口操作的单证处理完全电子化。完善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结算、支付功能,增强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全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推广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完善企业信息网络,着力发展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和以财务成本核算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系统。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发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组建一批骨干企业,逐渐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范围系统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境外尤其是香港的资讯服务业衔接,逐步联通金融、商贸、交通等信息网络,促进两地信息资源共享;开展高层次的专业咨询,建立可提供咨询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实现全市与国内外重要咨询机构的联网;大力发展计算机应用服务,形成一支以网络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为主,具有高水平开发、研制、维护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服务队伍,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扩大应用领域。

第六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市

把科技和人才摆到突出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研发机制、转化机制和投入机制,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把深圳建成为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城市和教育强市。

一、健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

坚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以风险投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55%。

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增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努力建立开发—储备—生产的科技滚动发展新机制,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重点突破事关国计民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应用,培植技术创新成果源,力争在部分战略性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大学、深圳高职院和其他重点科研机构,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水平。到2005年,新建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研究所、实验室20个,以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0个,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

培育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成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基地。高起点办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二区、龙岗大工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创业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生产基地。政府通过提供研究开发场地、人员技术培训、政策性融资、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到2005年,孵化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达到2000项以上,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专利达到2000项以上。强化高交会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功能和影响力,积极引进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类金融机构,推行交易商席位制,建立网上交易市场,逐步建成开放型、国际化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和交易网络,使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的聚集、展示和交易中心。

二、完善多元、开放的科技投入机制

发挥科技投资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主要形式的科技投入机制。

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机制。2005年,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

加快培育科技风险投资市场。大力培育和引进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促使风险投资成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开放性股权结构的风险投资机构,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政府与境外著名投资银行结盟的投资顾问制度。积极配合国家建立和发展创业板市场,引导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完善风险投资进退机制,促进中小科技企业成长。

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营造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把深圳建成科技创新的宝地、知识致富的乐园。2005年,万名社会劳动者中各类人才数量达到3700人。

实行开放式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高新科技人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优化人才结构,加快技能型人才引进步伐。实施人才市民待遇政策,未入深圳户籍的人才在进出特区、劳动人事、社会保障、购房置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打破人才引进中的部门界限、身份界限、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充分利用境外人才资源,鼓励海外人员来深创业或为深圳服务,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学者参加深圳建设。加强引进、录用人才的政策引导,制定发布招调人员的岗位、专业、工种导向目录。“十五”期间争取引进国内外人才数量超过30万人。

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行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股票期权等新的分配方式,对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作者以及主要实施者给予相应报酬和股权收益。政府出资设立并定期颁发“科技创新奖”。提高企业博士后项目资助标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优势产业的扶持作用。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化人才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化,形成健全、规范的技术市场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分类管理机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力资源考核测评制度,促进测评与激励的有效结合。

建立人力资源柔性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建设统一高效、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和发展开放式、多层次的人才市场,全面提高劳动力中介机构社会化服务水平,盘活人力资源存量,使深圳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才交流和集聚中心。打破以迁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人力资源刚性流动常规,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的柔性流动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并与国内外联网的人员供求信息网络和信息库,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的虚拟人力资源市场。加快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劳动人事代理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四、建设教育强市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优化教育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确保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年均递增15%以上,实现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

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改革,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增强学校的活力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依法举办幼儿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初中、小学。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启动初高中分离办学,建设全寄宿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争取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逐步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建设和完善全市教育网络平台,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实施高等教育提高工程。重点发展“一城三校”,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高等教育。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深圳大学城,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深办学,争取2-3所著名高校进驻,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深圳校区、北京大学深圳校区,争取大学城达到1万名学生的办学规模。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二期工程建设进度。继续办好虚拟大学。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深圳大学建设硕士点25-30个、博士点3-5个。优化学科结构,建设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重点学科和专业。2005年,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达到3万人以上,高等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_其它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2602 字

+ 加入清单

2006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2006年综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稳定工作大局,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工作思路和目标:以创建“平安”为载体,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完善综治责任机制,坚持打防结合,以预防为主,城乡结合,以城镇为主,上下结合,以基层为主的路子,构建治安大防控网络,提高治安防范水平,实现刑事案件明显下降,治安案件明显减少,不发生影响较大的火灾、爆炸等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目标。全市70%以上的乡镇办事处、80%以上的村、90%以上的居民小区达到社会治安“创安”标准。2006年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攻坚年,必须紧紧围绕工作思路和目标,强力攻坚克难,把工作做深、做实、做好,力求全面突破、全面提高,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提高政治敏感性,认真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一是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防敌对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树立超前意识,做好防范工作,情报部门要注意收集和掌握有关信息,为正确谋划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二是深入开展与法轮功和其它邪教组织的斗争。密切掌握动向,摸索活动规律,深挖幕后组织,打击非法活动,对操纵、组织、煽动、策划各种破坏活动的顽固分子,依法予以严惩。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三是抓好民族宗教管理,加大制非工作力度。落实好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同时,坚决查禁、取缔非法宗教及其地下活动,杜绝非法聚集、非法朝圣,严防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挑拔矛盾、制造事端。四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严防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激化的矛盾纠纷,本着“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化解。五是做好预防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的充分准备工作。有关部门要制定全市稳定和预防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并做好防大灾、大疫及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工作。二、加大严打力度,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针对治安状况和突出治安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严打斗争。一是重点打击各类侵财性犯罪活动。对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犯罪要摸清规律、查找线索,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打团伙、抓现行,坚决遏制侵财案件多发的势头。二是坚持扫黑除恶不放松。全力侦破和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村霸”、“市霸”、“路霸”、“油霸”等违法势力,查找后台和保护伞,彻底摧毁其经济体系,决不允许黑恶势力在我市滋生。三是加大对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力度。严厉打击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重大刑事案件侦破率要达到70%以上,并加大追逃工作力度,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四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积极查办贪污、贿赂、偷税抗税等违法犯罪案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五是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整治。对治安混乱区域,制定相应治理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落实具体措施,限期改变面貌。对企业周边及涉油区域要定期进行专项治理活动,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我市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华北石油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六是政法各部门统一思想,搞好配合。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办案节奏,做到依法快侦快破、快捕快诉、快审快判,把依法从重从快的原则贯穿到办案的各个环节。三、建立健全五项机制,构筑治安防控体系(一)完善防范机制。一是构筑公安专控网络。进行公安110指挥体系升级改造,实现四级联网,进行GPS卫星定位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与省内对接联网并覆盖农村。二是构筑社区防范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室、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社区安全管理和警民联动防范模式。全市各小区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广泛推广楼宇对讲、红外线报警等高科技防范设施。三是构筑机关单位与内部重点部位防范机制。加强内部单位综治机构建设,增加保卫力量,建立健全安全保卫责任制,利用护厂(校)人员或聘请的保安员开展好单位内部巡逻,对仓库、财务室等重点部位及水电气热、易燃易爆等要害部位实行24小时巡防守护,逐步提高防范的科技含量,做到电视监控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装备齐全,技防设施达到100%。四是构筑重点区域防范网络。针对公共复杂场所人财物流动频繁,犯罪分子利用的空隙较多,防控工作难的特点,对大型商场、集贸市场、车站等要以防火防盗为重点,把驻地派出所和内部保卫人员作为主要防范力量,实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五是构筑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防范平台。在乡村充分发挥“两会一队”的作用,做到人员、组织、工作、报酬四落实,在村民中广泛开展院户联防和邻里守望,逐步形成街道有人巡、院户有人看、重点目标有人守的农村安全防范新格局。对城乡结合部加大巡逻密度,推进“村企联防”,确保防范不留死角死面。(二)完善管理机制。一是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按照“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完善机制,狠抓落实”的思路管理流动人口,大力推进人口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与省、市对接的三级人口联网查询,对出租房屋实行专职人员管理,并建立档案,全年登记率要达到90%以上。各部门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中,层层落实责任制,新建的居委会和聘请的社会协管员配合公安干警分片包户,共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犯罪率高的问题。二是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有关部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基础资料积累和衔接管理,建立交接卡制度和联席会制度,逐步实行管理的“四化”,即组织机构网络化,管理工作科学化,安置就业多元化,帮助教育经常化。三是特种行业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防范意识的培训,对经营场所经常性进行治安检查,集中治理整顿突出问题,预防各种案事件的发生。四是危爆物品管理。加强对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对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等环节都要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严防丢失、被盗和发生爆炸事故。对非法生产的,要依法查禁取缔,对群众举报的,按规定给予奖励。(三)完善排调机制。重点抓好五项制度的落实,即定期排查制度、集中排查月制度、调处责任制度、督查制度、领导包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范文_工作报告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汇报报告,全文共 7869 字

+ 加入清单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范文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绿色发展、后发崛起”总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着力抓改革、稳增长、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回顾一年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3.64亿元,增长7.8%。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8%。加快建设农业“两区”,新增粮食功能区4500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0%以上,被命名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7.4%,其中工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7.5%。扎实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和“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年”活动,加强工业平台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创新机制破解企业融资难,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见,设立企业应急周转金,积极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扎实开展“四破专项整治”, 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44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17亩。建筑业发展成绩喜人。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新增一、二级资质建筑企业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85亿元、税收1.57亿元,分别增长26.5 %、42.7%,建筑业成为我县经济主要增长点。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16亿元,增长10.3%。消费稳健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5亿元,同比增长13.2%。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游客数5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41亿元,分别增长31.8%和46.7%。编制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影视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68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68亿元,增长21.5%,增速均位居金华市第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9年的14.8:50.3:34.9调整为14.4:50.1:35.5,一产增加值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三大收入较快增长,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1亿元,增长1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增长12.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0元,增长10.1%。

(二)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有效投资较快增长

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8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投资21.15亿元,增长10.9%;房地产投资5.21亿元,增长3.2%;基础设施投资20.86亿元,同比增长14.8%。有效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项目前期扎实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完成预可研报告评审,金台铁路完成可研报告评审,杭绍台高速公路完成初设审查,廿四尖风电场二期工程完成项目核准,青山尖风电场一期工程、仁川风电场二期工程取得服务联系单,市岭下水库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项目库,共储备项目260多个。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省“411”项目完成投资8.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9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1%;13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7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6%;86个县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9.3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3.3%。42省道一期、40省道三期、磐新线窈万段三条干线公路完成路基工程,花溪水库基本建成,建材家居市场、浙八味特产市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上级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完成**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新兴街安置房建设2个项目稽察。

(三)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完成**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文溪21个排污口整治和城区7个社区截污纳管工程,尖山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开展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基本消灭垃圾河、黑臭点,关停拆除养殖场147家,整治采制砂场42家。完成农村饮用水项目55个、山塘整治22座,开展工程扬尘治理,淘汰黄标车1189辆,完善大气质量实时监测体系,建成PM2.5空气自动监测站11个,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5.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改一拆”成效明显。共拆除违法建筑59.2万平方米,完成旧住宅区改造44.2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3.4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5.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三改一拆”考核任务,全县371个村居都通过了“无违建村居”验收。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编制了**县新老城区一体化规划、**县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老城区控规等重大规划,基本完成新兴街区块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市道路5公里,完成龙山公园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建成老公安局区块、新兴街两个临时停车场,新增停车位24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560辆,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新城区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推进,完成绿地公园西区广场建设和农贸市场改造,云山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城三片”融合发展出现新气象。尖山省级中心镇加快建设,冷水镇成为市级中心镇。

统筹推进秀美乡村建设。以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和精品村培育为重点,全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以大皿、榉溪、梓誉、横路、管头、马塘等村为重点,开展80个秀美村创建。九里塘移民小区、古竹移民小区、尖山移民小区进展顺利,新建安置房3.7万平方米、新安置各类移民260户。

(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社会事业统筹推进

服务型政府打造有新成效。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大力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削减县级部门行政许可事项89项、非行政许可事项22项,取消行政收费项目18项,制定出台了《**县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高效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建成浙江政务网分厅,开通8890便民服务平台。体制机制改革有新突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的若干意见》,农村宅基地审批权等下放到乡镇人民政府,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赋权改革,深化农村经济股份制改革。科技服务改革有新举措。开展技术市场企业化改革试点工作,组建技术市场有限公司,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1875万元。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7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

文教卫事业进一步加强。开展首届农民艺术节、浙中杜鹃花节文化系列活动,大盘山博物馆主体工程、县体育健身中心一期主体工程结顶。文溪小学一期、尚湖中心幼儿园等投入使用,新城中学、第四中学开工建设,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通过国务院督导组评估。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分别与金华市中心医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展合作办医,仁川卫生院投入使用,方前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我县被省政府评为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秀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办理被征地农民转职工养老保险14453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社会福利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建成居家养老中心89家,发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2436万元。价格服务和监管进一步规范。完善民生价格公示制度,对粮油、蔬菜、建材等7大类71个品种的商品进行定期价格监测。开展城区自来水、污水处理成本定期监审。起草了《**县价格调节应急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民生价格监管,开展卫生院药品价格与医疗服务价格检查和涉农、涉企、旅游等收费专项检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复杂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我县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要素保障、节能减排压力增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市场经济主体经营困难加剧。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各区域发展状况更趋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等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我县看,下半年以来,投资、消费连续几个月出现小幅回升,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旅游业继续快速增长,但工业生产有所下滑,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自身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省、市**年发展计划指标安排,兼顾可能和现实要求,建议全县**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全县生产总值

增长8%左右

2.固定资产投资额 增长15%

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增长12%

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10%以上

5.自营出口额 增长9.5%

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9%

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11%

8.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3.5%以内

9.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7‰以内

10.各类节能减排指标

完成市定目标

现将主要目标建议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考虑:一是与省、市计划相衔接,**年全省生产总值计划增长7.5%左右,全市计划增长8%左右。二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安排为8%左右,符合我县经济运行实际和发展趋势。三是保持合理的增速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按照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三大需求目标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一是考虑投资增长对经济较快增长的强大拉动力。二是与省、市计划相衔接,**年全省、全市计划投资分别增长12%以上和15%以上。三是考虑我县发展实际,**年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制约增大,投资增长目标比**年增长20%的目标有所降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一是我县消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增长势头有望继续保持。二是从宏观环境看,与住房相关的消费收缩,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明年消费增长可能会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

——出口增长9.5%。一是从外部环境看,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欧盟经济止跌回稳,**年出口形势预计会略好于**年。二是与省、市计划相衔接,**年全省、全市出口分别增长7.5%以上和9.5%以上。

(二)关于三大收入增长目标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主要考虑:一是体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居民收入增长略快于GDP增长。二是劳动力价格稳步上涨、城乡社保体系扩面提质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一是近几年来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虽然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保持10%以上增长仍有较强支撑。二是与省、市计划相衔接,**年浙江省、金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5%左右和10%以上。三是考虑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市政建设等刚性支出需求,保持一定增长是保证财政收支平衡的需要。

(三)关于民生保障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一是近年来我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二是保持就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近年来我县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比较稳定。考虑到**年是“单独两孩”放开的第二年,我县有可能会迎来“单独两孩”的小高峰。

三、**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举措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后发崛起”工作主线,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城乡融合发展、民生普惠提升,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开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局面。

(一)扩投资、保持经济稳健增长

一是注重项目谋划包装。认真解读中央、省、市等政策,结合我县实际,重点谋划一批交通能源、城乡基础设施、三产旅游、商贸流通、现代农业、社会公益等项目,扎实开展《**县“十三五”规划纲要》、《**县“十三五”重点项目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提高项目储备的水平和质量,确保有效投资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重大项目进展。42省道一期、磐新线窈万段、40省道三期建成通车,花溪水库投入运行,市岭下水库完成总投资额的30%。加大重大前期项目推进力度,基本完成杭绍台高速公路**段、金台铁路**段政策处理工作,做好351国道至马宅段项目前期工作。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争取取得项目服务联系单。三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深入开展“四破”专项整治,加大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力度,清理盘活工业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切实提高供地效率。强化项目用地保障,积极申报省重点项目、省重大产业项目、省“411”重大项目,努力争取带帽指标。整合政府性资源和资产,加强建设资金的统筹运用和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建设领域。加强重大项目的银企合作,加大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资金申报争取工作力度,确保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促转型、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大力发展“可看可采、可玩可游”的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发展创意农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格局。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以推行清洁化生产为重点,推广“猪-沼-种”等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二是促进工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金磐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区三大平台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工业平台扩容提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做好机器换人、物联网、机联网的推广运用。加大“四换三名”、“四破”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加快淘汰低效产能和落后工艺,倒逼限制类企业转型发展。三是加大建筑业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建筑企业发展环境和建筑领域人才成长环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鼓励建筑企业拓展省外市场,进一步提高我县建筑业企业集群实力。四是加大清洁能源示范县建设。编制**县清洁能源示范县实施方案,仁川、廿四尖风电场一期并网发电,基本完成二期项目建设,青山尖风电场一期工程完成项目核准,积极推进城市燃气、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农村沼气等项目,提高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三)重培育、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业。坚持把旅游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引擎,深入实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乡村旅游“精品线、精美区、精致点”建设工程,基本建成南线旅游精品线;抓好农家乐精品村、特色村建设,加快开发乡村中高端民宿,促进我县农家乐品牌化发展。二是大力培育健康养老产业。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完善提升“浙八味”特产市场,全力推进“江南药镇”项目建设,布局发展“森林+疗养”、“中药+养生”等复合型养生旅游,着力打造健康**品牌。三是加大电子商务产业培育力度。加快新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大金磐开发区、新城区、工业园区三个电子商务集聚区提升工作力度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力度,形成“一园、多区、多点”发展格局,扎实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

(四)强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打造品质山城。加快老城区更新改造,着力培育新兴街商业区,加快石坑里安置小区建设,完成栗里、坑口等区块改造,加强新老城区、云山度假区之间的景观、建筑、产业、设施连接,加快“一城三片”融合发展。二是培育中心镇。加快尖山省级中心镇建设,促进台地一体化发展。重视冷水市级中心镇建设,提高与新城区协同发展水平。引导各建制镇特色化发展。三是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争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扎实开展秀美乡村建设,打造双峰至高二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线,抓好大皿、梓誉、马塘等6个精品村建设,力争大皿村通过省历史文化村落重点保护村验收。四是深化“三改一拆”行动。巩固拆违整治工作成果,努力创建“无违建县”。加快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将“一户多宅”整治与农村危旧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旧厂区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培育中小企业孵化园、特色产业园。

(五)重生态、合力打造美丽

一是继续推进“五水共治”行动。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提高居民生活污水接户率。扎实推进“最美河流”创建工作,深化重点行业整治,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强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健全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水平。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推进缺水山区农村水源工程建设,全面解决饮水困难群众的饮水问题。二是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研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积极研究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机制、生态质量财政奖惩机制等重大政策,争取政策效益最大化。优化县域环境功能区设置,注重县城、中心镇等核心区块的精细化开发,三是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城区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完成黄标车治理任务,加大工地扬尘整治工作力度,完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体系。

(六)抓改革、再创体制机制优势

一是深化政府改革。编制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深入推行“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实现权力清单规范化、动态式管理。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二是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土地供应差别化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化交易制度,深入推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工作。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PPP等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完善企业应急周转金制度,建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七)惠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新城中学、第四中学、文溪小学二期等建设项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合作办医机制,提高基层医技单位综合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体育健身中心、大盘山博物馆、农村文化礼堂等设施建设。二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筑广覆盖、高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筹建养老服务机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三是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大对食品药品的检查力度,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价格监管,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开展对教育、医疗以及农民建房等领域收费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明码标价工作,及时查处乱收费行为,维护我县良好的消费环境。

各位代表,做好**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落实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和部署,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善谋善为,为顺利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社会工作小组计划书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2107 字

+ 加入清单

一、背景资料

组员资料:

机构名称:

小组名称:喜欢自己,表现到底

二、设计理念:

1、问题界定: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个人成功,大学生现在往往应为在语言表达能力这方面不足而给自己在人际交往,情感,学习,就业面试上面带来很大的问题。

2、需求评估:

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只有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才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产生浓厚的情意,爱之更深;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意见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双方的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彼此友好相处。

不管你生性是多么的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的是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你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仍旧会一无是处。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彼此的心灵才能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会说话的人将会非常地受欢迎,能轻松地与他人融洽相处,在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

3、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环境,同时父母也是一个孩子的启蒙老师。由于父母在沟通、语言表达方面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使得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效仿父母,同样在语言表达方面得不到提升。

(2)学校原因: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很多学生只注重卷面上的成绩而不注重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这种高中与大学的教育模式严重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很多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个人原因: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或者曾经受过打击而导致个人缺乏自信,不善于与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4、问题导致的后果:语言是一个人生活得必要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目前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等,都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如果连最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没有可能导致很多问题,诸如:在寝室受到孤立、不受老师赞赏、总是处理不好感情问题、在同学面前缺乏自信、被就业单位拒之门外等等问题。

5、介入点及介入策略: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我们都会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讲不好话。”却并不以为这是多大的缺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般来说,一项工作需要众多员工的合作、多个信息的综合。语言是比较普遍、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顺利而准确地接受和理解信息,也能顺利地交流;语言能力弱,就不能很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对方,交流会因此出现中断,甚至中止,进而导致失败。因此,若想在社会上游刃自如,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

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会给一个人带来美好的人生,也是成就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我们采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当一个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认为个体常在社会中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学习,学习到自己尚未表现的任何行为是学到怎么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参加小组活动可以给小组成员更多的学习机会;镜中自我理论,通过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反映,从而建立我们自己的形象和自我评价;还有人本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

三、小组性质及活动介绍

1、小组名称:喜欢自己,表现到底

2、小组形式:培训小组

3、举行时间:200X年12月4日——201X年4月30日

4、小组时间:每周6晚上18:00—20:00

5、小组地点:黑工程文管楼W202

6、小组对象:在校大学生

7、小组规模:10人—15人

四、小组目标

通过6次的小组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广大大学生从与身边的人开始练习语言表达,练习适应时代生存的谋生技能,为今后的就业面试和发展抢占机会。

五、具体目标及评估指标

(一)具体目标:1、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

2、组员之间能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互相帮助;

3、首先使组员学会倾听他人,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基础上再发

表自己的观点;

4、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加一些身体语言。

(二)评估指标:1、理解他人意思,口齿清晰、流畅;

2、内容有条理、富逻辑性;

3、他人能理解并具有一定说服力;

4、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

5、说话带有一定的身体语言。

六、组员的招募

此次活动的所有组员都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内招募,具体的招募方式有版报(附录1)形式来进行招募。如果招募的人员过多,我们将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期望,同时进行人员的删选。

七、小组的活动阶段

八、小组日程表

1、准备阶段:200X年12月4日—201X年3月19日

整体策划、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培训小组领导者、宣传招募、筛选组员

2、实施阶段:201X年3月20日—201X年4月24日

小组实施每周六一次,每次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督导及时督导

3、结束阶段:201X年4月25日—201X年4月30日

评估小组活动的效果、领导者做总结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抓好培训就业工作。

更新、维护人力资源数据库和劳动就业用工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校企对接,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就业导向性培训;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与劳务输出地建立常态化劳务合作机制,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回归”工程,继续以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为重点,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2今年,力争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700人,其中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0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0%较低水平以内。

二是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力做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和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扩大五险覆盖面;扎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年度居民保缴费率达到98%以上;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及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保待遇;加大基金稽核力度,探索养老金反冒领工作创新机制,坚持抓好社保基金监管,强化风险防控确保基金安全。

三是抓好维权维稳工作。

认真开展“依法治市”工作,深入贯彻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健全监察仲裁排查预警、调解处理、应急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劳动保障诚信工程建设;完善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规范案件联动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和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工资支付排查和处罚力度;加快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努力实现争议处理柔性化、案件办理标准化,力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尽量将教学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_其它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全文共 30143 字

+ 加入清单

xx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九五"时期,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很不平凡的5年,是我们战胜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5年来,我们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以结构调整、"环境革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成功之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21世纪xx市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1110.8亿元,年均增长11.7%,高出预期计划0.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5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2447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八五"期末增加645美元。"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0亿元、外贸自营出口183.6亿美元,分别是"八五"时期的1.5倍、2.5倍和2.2倍。累计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1亿元,年均增长12.6%。

--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0.7:47.3:42调整为9.8:46.2:44。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由"八五"期末的27:38:35调整到1999年的28:31:4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联营、三资企业实缴税金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别由"八五"期末的57.6:20.9:4.3:5.3:11.9变化为39.5:7.8:7.9:21:23.7。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开始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如期完成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任务,通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重组、减员减债、主辅分离、抓大放小、搬迁改造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初步实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12家优势企业改制上市,直接融资40多亿元,增强了产业的集中度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培育了近500个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新建了一批要素市场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实现了旅顺局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为龙头,遍布城乡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7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3/4以上。国际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到2000年末境外合作范围已增加到51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99家境外投资企业,其中生产型企业74家;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1.8万人,出口额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9.5%和25%。"九五"期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5.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7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倍增速度发展。200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5.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4%,比"八五"期末提高8.4个百分点。加快了以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双D港"、软件园为骨干的3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引进了东大阿尔派、诺基亚、东大士通、博涵咨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化、国际化。

--城市建设成就卓著。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展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改观。"九五"期间,搬迁改造了75家城市工业企业,置换出大量土地,有效地防治了大气、海域污染,改善了居住环境。综合治理了市内41条沟河、排水设施和人民路、中山路、解放路等70条市内交通主干道及路街,新建了星海湾、奥林匹克、海之韵等32个广场和森林动物园等10个公园。"九五"期间,新增城市公共绿地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1999年大连市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0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环保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产业化的示范城市。

--口岸优势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消除"瓶颈"制约向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大转变。5年来,共投资50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显著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功能、集散功能,形成了较强的口岸优势。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6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1万标箱。空港运输增长迅速,已开通了103条国际国内航线(境外航线14条),与国内外54个城市(国际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2000年旅客吞吐量达275.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万吨,分别是"八五"期末的1.8倍和2倍。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也取得新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4%。以华农油脂、大成肉鸡、绿雪蛋粉、础明精肉等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形成了大连软件、北大科技、实德建材、大宇电子等8个科技、工业园和18个市属工业经济开发小区,区市县的税金、财政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60%都是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2000年,南三区与北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已由1995年1.02:1变化为1:1.06,实际使用外资比值由2.8:1变化为1.1: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值也由1.9:1变化为1.6: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现代博物馆、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的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提高了城市档次,增加了文化底蕴,还树立了新的城市形象。新建了儿童医院、社会福利院、广电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有力地支持了医疗卫生、新闻、广播电视、文体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服装节等大型涉外经贸文化活动,铸就了大连城市品牌,塑造了大连城市精神,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拓宽了对外贸易合作的领域。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保证了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全市98%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90%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70%的城市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53.4%、59.6%降至2000年的45.1%和48.5%。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3.8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2.66平方米;农村人均实有住房面积25.2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1.8平方米。200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1元,年均增长3.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23元,年均增长9.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1995年的月均140元提高到221元。

二、基本经验

"九五"期间,我们不仅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一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积极运用发展的观点、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二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三是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努力探索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老工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城市凝聚力。

三、存在问题

"九五"时期,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国有企业虽然实现了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但总体盈利水平还不高,一些企业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脱困未脱险。二是区市县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北三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市中心区、南三区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尚须进一步完善。四是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北部山区部分农民生活仍较困难。

第二章 发展环境

21世纪,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宏观环境都会发生诸多深刻变化。全面估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增强综合竞争力,对于大连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世纪面临的宏观环境

1.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21世纪初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显著特征,并呈日益增强之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进入大变动、大调整、大重组的新阶段,和平与发展仍为主流。

2.国内环境:“十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和加快调整、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态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等重大举措,都将使国内的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沿海发达地区在新一轮建设高潮中都在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竞争日趋激烈,并集中表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较量。

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在即,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将由有限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由政策性开放转为法律框架下的开放,更有利于大连实施“外向牵动”、“口岸经济”战略,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在更高程度上、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切实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科技创新潮流,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继续坚持“引进外来的,推广自己的,孵化新生的”发展思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突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跃式发展。

3.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十五”时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都将极大地推动大连结构调整。抢抓机遇,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产业群和产品群,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深入实施四大经济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改革,多层次扩大开放,切实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把环境优势和口岸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既要强市也要富民,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基本确立起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地位;在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会展业、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在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扩大开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通过5至10年的调整与发展,使大连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中国北方大城市前列,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2.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0%以上,为提前实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总规模1600亿元以上;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左右。

——结构调整目标。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55%左右。

——城市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以供水、快速轨道交通、信息网络化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建设,构造枢纽性城市功能,城市环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卫星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生态环境目标。进一步防治城市大气和近海海域污染,主城区基本消除工业污染。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市、县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以上,城区逐步实现集中供热和生活排污处理小区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4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率提高到3%以上,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城市,跻身世界500个生态环境最好城市之列。

——社会发展目标。全市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18‰,常住人口控制在570万人左右。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提高到70%左右,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到12年以上,劳动人口接受继续教育有较大提高。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人民生活目标。以改善住、行条件为重点,加大住宅小区升级改造和“康居房”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到16平方米以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

2.重点任务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推动北三市大开放,大发展,增强大连整体综合竞争力。

——扶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快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推进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先导区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推进城镇化建设: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带动、辐射功能,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县体现实力水平”,优势互补、结构协调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构筑人才高地: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积极营造政策透明、高度开放、吸引人才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准: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四章 发展开放型经济

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过渡期,加快经济运行环境、机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新的引资高潮。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借助口岸优势,环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加快与国际经济融合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强化大连服务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改善对外开放软环境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培训学习,培养一批通晓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政府、企业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和运用各种政策手段的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预测指导,有效地运用世贸组织的保障机制,促进幼稚产业成长,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做好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准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趋利避害。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管理,简化程序,加强监管,减少行政性审批,实施备案制,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兴办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文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好外商子女入托、上学等实际生活问题,安商富商。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在继续加大引进港台地区和日韩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资金密集、技术档次较高的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在投资领域上采用BOT、TOT、项目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拓宽引资领域,开辟融资新渠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嫁接改造。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鼓励中小型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外国的驻连机构和大连驻外机构,大力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降低招商成本,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项目。

三、扩大外贸出口

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等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加大机电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软件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之逐步成为出口的主体产品。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前提下,全方位、多渠道地开辟新市场。进一步壮大出口主体力量,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增加出口,推进工贸、商贸、科贸、农贸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大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面。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扩大国际贸易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走出去”创造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范围。积极支持大连的境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选择一批以出口为主、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办店,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承包工程、投资建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境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支持大连的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发挥对外开放先导区龙头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尽快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到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上来。以功能开发开放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持,优势互补,形成组合开放新优势,舞起“龙头”,带动大连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带动老工业基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家同类先导区中争创一流。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出口加工制造业的聚集、扩散效应,以高开放度、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成为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新区。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加快与大窑湾港一体化的建设,发挥“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强化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和保税加工功能,为大连乃至东北腹地出口加工、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汇聚园区,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区和高素质人才的成长集聚地,带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突出国际性、高品位、休闲度假、大型会议的主功能,以独有的自然风貌和优势,承接各类高层次会议和大型国际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宾朋汇聚大连。

六、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和合作

突破行政区界限和行业垄断,抓住西部大开放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努力拓展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服务辽宁、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意识,确立为所有投资者服务的宗旨,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政府间的协商对话,通过契约关系和互利互惠的经济手段,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优势资源,相互配合建立区域性大市场,集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二是按照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无序竞争损失为基本原则,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特色经济。三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吸引更多的内资通过与大连科技、信息、人才、旅游、环境等优势资源的结合,不断增值;吸引更多的内地产品利用大连已形成的营销网络、会展功能、口岸优势走向世界,增强综合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西部大开放,努力在参与方式、内容、主体、组织上大胆创新,在发展和服务中实现双赢,强化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性功能。

第五章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结合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领域,局部突破,总体跟进,举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整体升级。力争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一、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

加快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产权多样化和知识资本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推进建立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研究制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的机制和科学研究面向生产的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纽带,银行贷款、外资和民间资金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研究开发体系、科技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有关政策,形成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扶持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各类应用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者直接改制为企业,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开发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通过园区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孵化、扩散作用,带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旅顺南路、黄海大道沿线等地是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要加快开发开放,形成组合优势。尽快把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双D港”建成具有创业孵化、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新兴产业走廊,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把大连软件园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开发生产出口基地。到2005年,上述功能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将占全市同类指标的60%左右。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扶强做大已形成的优势产业规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建设国家、省、市级的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增强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代表国际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软件、网络、数字化移动通信、数字音像等产品。开发一批有较大市场潜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通信设备产品。

生物工程: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工程产业化项目,努力向生物医药、生态农业、保健品、水系污染生物治理、生物化工技术等领域拓展,形成国内现代生物与制药产业重要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节能环保业: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生活垃圾处理及运营、洁净燃烧技术应用、固体废物处理、白色污染替代品、海洋环保、环保型消防、节能节水等产业,把大连建成全国节能节水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精密系列加工、精细化工生产、新型节能建材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高水准、高性能专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把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动力机械作为大连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产品,力争把大连建成国际一流的柴油机、制冷设备、组合机床、造船、机车生产基地。

新材料:重点加快生物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品开发,积极推进稀土发光材料、分子筛、膜材料、超耐热连续碳化硅纤维、特殊钢、快淬钕铁硼磁粉、纳米材料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争取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

实施特殊政策,重点扶植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跨国、跨地区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家产值2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使其成长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第六章 发展服务业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业协调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增强城市经济中心功能,支持经济转型,为要素流动服务的信息、金融、保险、商贸、现代物流、交通通信和律师、会计、投资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已经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旅游、会展业;积极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家政、物业、餐饮、娱乐、零售业等;加快发展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业等。

一、扶强做大旅游会展业

充分利用大连区位、口岸、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把旅游与会展、经贸、文化、体育、民俗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乡全面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牵动作用大、群众参与性强、四季皆宜的骨干项目。重点建设好“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特色旅游”、“海洋旅游”等精品工程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形成以市内为中心,金石滩、旅顺为两翼,各区市县齐头并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与国内外有特色的旅游城市联手合作,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增大创汇创收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星海湾会展中心、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的会展功能,积极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联合办展,开办多种大型海内外、专业名展和各类高层次会议、大型经贸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会展,成为加速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十五”期末,把大连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性、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

二、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商都目标,商贸业要从以“市内”为主转向“市内市外”并举,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整体提升。

商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集团,使大连成为他们面向东北、面向东亚、面向世界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重要支撑点,沟通国内外市场商品流通的集聚中心、配送中心、交易中心、购物中心。继续推动大连商业向外扩张,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以商品批发市场、要素市场和配送中心为骨干,传统商业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为基础,以在连的国内外大型知名商业企业集团为支柱,保税、期货、拍卖等高层次市场组织形式为补充,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多业态、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万商云集的商都。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城市商业,依据城市功能区调整和人口迁移的变化,进行大的布局调整和建设。进一步完善由港湾广场、人民路、中山广场构成的中央商务区。结合天津街、火车站的改造,高标准地建设以青泥洼桥、胜利广场、天津街为主体的现代商业中心区,把其建成类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铜锣湾一样的商业区和“黄金街”,实现商业服务档次和水准的大跨越。改造建设黄河路、新开路、奥林匹克广场共同形成的中部商业区。加快构建涵盖会展、旅游业在内的以星海湾为中心的新型高级商务区,以西安路、和平广场为中心的面向大众消费的西部商业区和以金三角、华南国际商城为中心的北部大型现代化商业区的建设。建成5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20家大型超市(卖场)和仓储式商场,500家面向社区的便民连锁店。

现代物流产业:凭借国家粮食储备库、北良粮食码头、商品交易所、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的组合优势,优先发展粮食物流产业。凭借专业码头、空港、快速陆路运输网,积极推进基础原材料、油品、矿石等生产资料分拨中心的建设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凭借保税区特殊政策,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连开办面向东亚的物流集散基地。凭借沃尔玛、家乐福、百盛、大商等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批发市场,发展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基地。健全现代分销网络,强化大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窗口”、“龙头”地位。

三、稳健发展金融业

及时抓住我国逐步开放金融领域和利率市场化的机遇,积极推进多门类、多成份、多功能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完善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积极探索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渠道,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对地方建设的支持能力。积极参与创业板的建设,发展风险投资业。继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率先将大连建成金融安全区。紧跟国家金融开放步伐,推动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重点推动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区域支付清算中心、外汇结算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办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区域性金融中心作用。进一步规范保险业行为,积极开拓新险种,增强偿付能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四、培育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要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大连,面向国内和境外,向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发展。房地产开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样性原则,由解决住房拥挤、建设“解困房”为主转向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经济适用的“康居房”为主,适当发展高档住宅,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在大力进行住宅旧区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住宅新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沿快速轨道交通线向主城区北部和东部郊区延伸,建设大型现代化住宅新区,创建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小区,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完善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一级市场统一、二级市场规范、三级市场活跃”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把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

第七章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十五”期间,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投资主体的融合;二是由传统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高科技、高开放度、高加工度现代工业为主导;三是由传统经营体制为主、优势产品不突出、集中度不够的企业群,转变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控制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和污染工业的规模,大力发展石化、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环保、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服装、纺织、家具、食品加工业,实现大连工业由原材料、资源性加工为主进一步转向高加工度和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

一、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的现代企业群

坚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有进有退,扶优扶强”原则,努力巩固扩大国企改革与脱困成果,加大股权调整和置换,继续抓大放小,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大力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通过竞争、国有资产变现和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业、竞争性行业以及中小企业中退出来,适当降低国有产权的比重,切实解决国有经济领域战线过宽过长的问题,实现具有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整合,提高集中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法人之间共同持股和交叉持股。积极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吸引公众参股。大力推行经营者持股、内部员工持股和股份合作制。到2005年,完成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任务,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造,构建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政策环境障碍,促进外资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围绕其主导产品,开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生产,创造条件参与其生产、营销网络,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农村工业应发挥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吸纳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结合城市工业的调整搬迁,提高吸纳城市工业的资金、项目、技术、设备和引进外资的能力,继续以“调高、调优、调大、调外”为目标,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先导,调整结构,加快技术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为外资企业、城市工业配套的产品生产,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全市形成国有、外资、民营、股份制及其它经济成份工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融合”新局面。

二、调整工业布局

根据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城市功能区划的要求,主城区要以更大的气魄和更长远的眼光进一步调整工业区,加大对城市工业布局特别是临海工业区调整的力度,继续搞好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沙河口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调整黑嘴子工业区,重点加快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和甘井子工业区的调整,控制城市岸线临海工业规模。搬迁改造的工业企业要按照“宁可少而精,不要多而全”的原则,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发展拳头产品,淘汰落后工艺、产品以及过剩的生产能力。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推动新上的大型加工项目,沿交通干线向北布局,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迁入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建设好新工业区。支持郊区、县域工业小区的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向市级经济开发小区和中心城镇集中。

三、改造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支持以数字化电子视像产品、计算机软硬件为主的先导型产业,交通运输设备、装备机械为主的制造型产业,原油深加工为主的基础原料型产业和包装、食品、纺织、服装、家具为主的消费类产业,按照“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提高效益、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的改造方向,运用高技术成果加快升级改造,促进加工业由传统的原材料粗加工向高、精、尖、深加工方向发展,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壮大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推动以中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龙头,以项目和产品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具有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的石化、机车、造船、大柴、华录、冰山、大显、瓦轴、盛道、大钢、大化、大重、大起、大机床、大药等企业调整改造的步伐,大幅度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强化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科技产业化水平。大力开发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集成制造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逐步向工艺、产品设计无图纸化,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设备、产品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方向迈进。积极推进3000万吨/年原油加工、300万吨/年船舶制造、电力机车、城市间高速机车、5万台大马力发动机,50万吨PVC、40万吨汽车热镀锌板、40万条子午线卡车轮胎、300万部数字化无绳电话、200万台汽车音响整机及零配件等60余项重点项目建设。

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创造宽松、平等、透明的体制、政策环境,完善多元化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要支持那些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提高贷款比例,逐步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植力度,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创业资助、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等方面。鼓励外商独资或参股创办中小企业。积极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取消对中小企业的摊派,减轻负担,改善经营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向“精、专、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相适应的社会化分工、大中小匹配、专业化衔接和技术配套的产业关联群体和产业组织结构。

第八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功能开发要从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生态、生活复合型转变,努力发掘农业资源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加快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积极扶持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培育名牌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围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的建设,推动大连农业从数量型向效益质量型转变,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精准农业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采取倾斜政策,特别是支持北三市开发建设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继续增加多种渠道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以交通、供电、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条件。完成主要河道整治、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输水配套设施的防渗工程,积极推进应用喷灌、滴灌和输水防渗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重点建设优良原种保种基地,加速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生产条件、有广阔市场前景、较高经济效益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形成产业规模。加强农业病虫害防治,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控,建设市、县、乡三级病害疫情监测与防治体系,利用现代化种养技术,重点建设一批无土栽培、无公害生产和水产立体混合养殖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附加值,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

二、调整产业结构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以精品工程为载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重点发展水产、水果、蔬菜、畜禽、花卉等优势资源,特别是无公害、反季节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十五”期间,全市计划调减6.67万公顷粮田,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和退耕还林还草,2005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将由“九五”期末的75:25调整到50:50。坚持“捕捞、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实施“海上大连”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以优质品种筏养、底播增殖、滩涂精养、陆域渔业、海上网箱养鱼为重点的海洋增养殖业,扩大远洋渔业生产。以黄海大道、沈大高速公路、旅顺北路经济带和甘井子都市农业区为重点,实施农业精品工程,新建500项农业精品工程项目。逐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以农业自然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近郊、远郊、交通沿线、北部农(渔)业主产区点线面相结合、圈层合理的区域布局。城市近郊区,侧重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和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身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适度发展畜禽业;限制城市近海海域的水面养殖,大力发展海底水产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城市远郊区和主要交通沿线,突出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侧重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畜牧、林果、种子种苗等观光、休闲、精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业。以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三市和长海县为主体的北部地区,将发展成为大连名特珍新优土特农产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的农(渔)业主产区,成为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生产基地。

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施扶持政策,在尊重农户和企业主体地位及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尽快培育出一大批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新建、改扩建50个规模大、竞争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带给农户,并能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连接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强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按照“多元投入,择优扶强,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引导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引导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发展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增强企业成长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建设和完善3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培育民间服务组织,组建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为农民做好产销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发展销售合作社等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要以机制创新、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强化管理为重点,继续坚持“调大、调高、调优、调外”的思路,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乡镇企业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实现体制创新,充分调动投资、经营、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突出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创建“中国●大连高科技农业开发基地”,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培育10个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六、建立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农产品标准检测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兴办信息、技术、营销、农机、水利、加工、储运等专业服务组织,并引导其向一体化、产业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和病虫害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大连农业信息网”的职能,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优质化目标,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坚决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确保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运销畅通无阻。鼓励开拓国际国内营销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内销、出口能力,成为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出口水产、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的重要基地,成为东北地区和中国北方重要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第九章 推进信息化

顺应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宽带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共享为重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教育、研发、培训为手段,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素质,构筑国际性区域信息中心。“十五”期末,大连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大投资力度,完成覆盖全地区、联通国内外、天地一体化、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宽带基础传输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综合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各类基础运营网络互连互通。改造和提升城域网的服务功能,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区域公用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移动通讯网,不失时机地引入新一代移动通讯系统,扩展各种多媒体业务。积极争取设立国际出口局,开通与国际信息平台接轨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好地服务于东北、服务于全国,从根本上改善大连地区通讯环境。

加快以3S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为支持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基础地理、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础数字化环境。建设大连市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和宽带网站,开发大连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及信息系统,构建三维可视化数字城市基础框架,在全国率先进入数字城市示范行列。

加大投入,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和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法制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支持研发急需的信息安全产品,努力增强信息安全防护、应急反应、恢复对抗能力,基本满足国家和市党、政机关及经济等部门对信息渠道畅通和网络安全的需求。加快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设立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形成大连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

二、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

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建设区域信息中心的目标,加快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政务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企业为重点,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营造益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加快推进全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建设,全面整合地方信息资源,形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积极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信息服务。以党政、公安、财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公共服务、口岸、金融、商贸、旅游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智能化建设。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满足大连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信息化。

三、发展信息产业

软件产业:力争保持年均60%左右的速度递增。以大连软件园为主要产业基地,扩大和发展与世界知名软件大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吸引他们来连投资创业。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切入,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级软件人才,大力发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成套软件产品。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和中文信息系统等,形成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把大连软件园建成国内一流的软件开发、示范、出口、人才培训基地。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将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化软件产业示范城市。到2005年,软件销售总额将达100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多经济成份、多层次、多专业从事信息服务的市场主体,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在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和推动各类网络服务企业的发展,扩大网络信息服务覆盖范围,增加用户数量。鼓励和扶持一批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技术开发、集成、运行和维护支持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高大连信息技术的自主服务和对外服务水平。以城市公交“一卡通”项目为切入点,推动IC卡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咨询企业与国内国外重要咨询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的信息咨询业务,尽快实现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

信息制造业:立足现实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不断增强信息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智能支持能力。重点发展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配套产品、通信设备、新一代视频产品和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等4个行业。重点建设有牵动效应的龙头项目,提高信息化装备能力。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又具有大连特色的电子商务。优先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展览、政府采购、教育等领域的电子商务,使之成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到200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运行支持体系,形成比较规范的政策、法制环境,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电子商户汇聚地和物流的集散地,确立大连的电子交易与在线支付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地位。实现大连市CA认证中心与国家及其它地区CA认证中心的交叉认证。全面整合港口、海关和邮电EDI系统,建成海、陆、空物流信息网互连互通的全地区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网,满足工商企业实现“零库存”的需要,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带动现代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05年,全市50%的中小企业和大型工商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购销业务,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务交易总额的50%以上。

五、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在全社会实施多层次的信息教育工程,广泛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提高人们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005年,全市中小学及大学在读学生信息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以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级培训中心为依托,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人才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对高层次信息人才的深造培养和企事业人员计算机、信息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大连成为东北地区计算机和软件人才的培训基地。

第十章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增强城市集聚、服务、辐射能力,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为目标。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建设高效便捷、畅通安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发展枢纽性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服务功能,增强大连对内对外沟通和承载国内外大型活动的能力。

一、加大口岸交通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大连口岸物流枢纽设施,完善集装箱运输、大宗货物运输、城际零担运输、城区商品配送的储存设施和运送渠道,逐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海港:继续以深水码头、集装箱远洋干线、内陆干港和物资集疏运网络建设为中心。重点推进30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20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和大窑湾港二期工程的建设。加快地方港口建设和大连港功能区调整改造,使老港区实现客货分流,建设成为与城区融为一体、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滚装客运渔人码头,把大窑湾新港区建成集装箱、散粮、矿石、石油等大宗货种集疏运的专业化货运港区,为确立大连在东北亚的干线港地位奠定基础。

空港:按照国际机场4E类标准和完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功能的要求,升级改造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候机楼、停机坪、停车场和其它配套设施。积极开辟新航线,增加客货运输量,加快大连成为东北地区航空枢纽港的建设。认真做好新机场的前期规划工作。

铁路:重点完成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大连段)、大连火车站改造和烟大火车轮渡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和集散能力,把大连建成东北地区跨海连接华东地区的陆路客货运输的重要枢纽。

公路:重点完成大连主城区北部出口路的拓宽改造与延伸,完善主干线公路网的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公路网建设。形成以“三纵三横”(三纵:沈阳——大连、大连——丹东、盖州——亮甲店;三横:皮口——交流岛、城子坦——长兴岛、塔岭——永宁)为骨架的快速公路网和辐射整个市域的“2小时经济活动圈”。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大连城市及市县城市供水问题,完成英那河水库扩建、“引英入连”供水、大连城市供水系统改造工程和市县城市供水工程。着手规划研究大连城市远期供水方案。城市供水,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在加强供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加强中水利用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市区老旧地下管网的改造工程,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系统。

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城区之间、城区内的交通输送能力和通行速度。进一步加大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力度,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构筑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匹配的新型公共交通体系。

能源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大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提高城乡供电质量和安全性。继续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减少一次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标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实施市民水、电、气、热、通信入户设施的改造工程,调整标准,实行水、电、气、热单户计量和信息网络服务入户,加快构筑现代化高标准微观基础设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在搞好集中供热、中水利用、生活排污的同时,逐步推进供热、中水利用、生活排污处理的小区化、楼宇化,优化环境。

三、加强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增加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按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布局调整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卫生防疫、群众体育、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创建“国际健康城市”为目标,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医疗中心和社区医疗保健网络,建立海上救护系统。建设大容量、高水准的现代化体育中心,网球、游泳、足球、自行车、田径等训练基地和开展大型竞技体育赛事的优良场馆,增强承办国内外体育大型赛事的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大剧院、东北最大的电影放映城、新闻大厦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时代感的文体设施项目。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一批设施水平较高、管理科学化、服务优质化的社会福利场所。大力度建设环境优雅、管理规范、功能完善、各具特色、设施配套的现代化社区。

第十一章 推进城镇化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产业、人口的扩散,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大连整体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以主城区为极核,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渤海沿岸为轴线,区内交通干线为节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