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想5篇(合集20篇)

浏览

1097

范文

604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8月1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名,作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他再次创造了历史。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北京8月3日随着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发令枪响起,七个人影飞速冲向终点。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黄色皮肤。

北京时间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北京时间8月1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名,作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他再次创造了历史。图为苏炳添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苏炳添终于圆梦东京。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__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__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顺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图为苏炳添在比赛中。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__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回到学校,可以给学生们讲讲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赛场的心得体会。

当地时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下亚洲纪录,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他也是首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飞人。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学步伐。他还有一个身份——北京体育大学20__级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当地时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下亚洲纪录,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他也是首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飞人。

谈及20__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作为外人,很难把这个称呼和奥运赛场上那个追风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林艳芳曾说:“他无论去哪儿都会跟我汇报,十几年一直都这样。”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据伍淑清回忆,由于当时没有外资进入内地的先例,所以公司的审批手续一直办不下来。此外,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其实还是十分紧张,民航局的负责人当时还直接找到了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并对他说了句“我们都是中国人,您个人能不能帮忙先垫付费用?”就是因为这句我们都是中国人,伍沾德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就决定自己先垫付500万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说伍沾德考虑了一分钟不到,是因为当时的他也不懂普通话,翻译之后,伍沾德才立马因为那句我们都是中国人而决定出资500万港元。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当时伍沾德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没有签合同、没有担保,他愿意拿出这500万港元其实完全是因为一句话。

北京航食成立之后,伍淑清便一直深耕内地市场,而北京航食所带来的利润也被伍淑清再次合资成立了富华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地毯厂等16家合资企业。此外,伍淑清在中信集团内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北京中信大厦落成之后,伍淑清就在中信大厦的顶楼开了一家港式粤菜餐厅,这家餐厅被人成为“世界之窗”。后来,伍淑清还在上海雁荡大厦开了另外一家世界之窗。虽说目前伍淑清仍旧没能登上富豪榜,但估计她早已赚到了亿万身家。只可惜的是,如今已经71岁的伍淑清仍旧未婚,她将自己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北京航食这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队员们说,吴天一在高寒地带开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曾令外国专家钦佩不已。

那是1990年夏,中外科学家携手组建“阿尼玛卿雪山联合登山队”。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位于青海南部,以其海拔高、地形复杂、气温低、风力大、紫外线照射强,气候多变等特点,为高山环境生理研究提供了完备条件。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进登山状态下的复合反应。

在海拔5000米进行高山生理实验10天后,外方医疗队员因为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停下了脚步。而同样出现高原反应的12名中方队员,在队长吴天一的率领下却一直攀登至5600米高度,并建立了实验站,完成了一周的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结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论文在国际高原医学界引起轰动,为我国赢得一项特别贡献奖。

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吴天一不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极富语言天赋,精通英语、俄语,且与藏胞交谈不用翻译。陪同外宾访问时,他地道的英语令美国科技参赞惊诧不已。

掌握多种语言,赋予他登上世界舞台的阶梯。他第一个向世人介绍高原肺水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他将险境中求得的数以万计的科学数据,撰写成100多篇论文。其中,《我国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最佳高原适应性》一文,荣获世界高原医学界认可。《高原病命名与分型》等论文被国际低氧学术研讨会多次引用,并收录于国际科技资料数据库。

年过八旬的吴天一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他直言,高原医学研究的“无限风光”在崇山峻岭之间,只要事业需要,他将随时背起行囊奔赴险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我们拿什么回馈这些负重前行的人?

清明前夕,四川凉山州的一场森林大火夺走了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的生命,这27名消防员中有1名80后、24名90后、两名00后。

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激起了很多人心底的悲痛。

近年来,一些消防员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各种抢险救援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我们拿什么回馈这些负重前行的人?

4月1日下午,应急管理部的官网和官方微信变成了黑白色,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4月2日凌晨,载有此次火灾牺牲消防员遗体的车队抵达西昌市,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群众自发走上街头,手持菊花守候在街道两旁……这一刻,只有怀念,只有尊重。

有媒体报道称:“告别烈士,更要告慰烈士”。

必须承认,每一起火灾的发生都有其特殊性,而造成消防员伤亡的具体原因也各不相同。就像此番事故,专家解释,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伤亡,是因为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可见,这当中天气的原因不容忽视。

但同样需要明确的是,面对如此多的消防员牺牲,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们非常有必要认真反思:下一次,能不能避免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对于这些勇敢逆行的英雄,不管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相关工作都应该做得更好。

山火猛于虎。预防森林火灾,我们不能缺失敬畏自然的意识,既要不断掌握森林发生火灾的规律,又要时刻拧紧预防森林火灾的“发条”。

今年的清明,因为这场无情的森林大火,30名救火英雄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祭奠,真的不该只有伤悲与痛心。

今天不是消防日,但我们很怀念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逆行者”这个词最近悄然火了起来,那么到底什么是逆行者?逆行者就是在危险情况发生时,在所有人都在想尽办法撤离时,那些把生命置之度外,向着危险的地方去拯救更多生命的人……

谁都知道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仍然有太多人选择逆行而上。他们与病毒作斗争,他们与死神抢夺生命,他们用火热的中国心书写着大爱的文字,他们不断地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使命”。奋斗在一线的医生,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坚持前方报道的记者,许多滞留武汉的异乡人,甚至还在上学的学生……千千万万人的命运,都在这个新年对彼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关注着手机上的最新消息,一条条来自一线报道,一串串令人揪心的数字,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这场巨大漩涡。让人欣慰的是,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请战、报名,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不管是抗击一线还是支援后方,他们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勇敢负责的精神,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线。

奔跑着,在死神的世间与时间赛跑;穿梭着,在阳世和阴间抢救生命;坚守着,病毒不退前进的步伐不停;也逆行着,不怕困难病毒不消决不退缩!哪怕前方是万丈悬崖,也要义无反顾往下跳;哪怕背后死神在挥着镰刀,也要从容不迫向前跑。责任,他们的肩头,承载的是全国人民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却也是最伟大的逆行者!

防控疫情,他们是“最美逆行者”。84岁的钟南山院士,带领一流技术团队,在前线努力工作;无数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而来,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筑牢基层防疫第一防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正凸显了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我们在努力,我们再努力。

这本是一场毫无温度的灾祸,但逆行者却让灾区的人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20__年的非典,我们挺过来了,20__年的H7N9,我们也战胜了,20__年的肺炎,肯定也会在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最终胜利!

武汉封城,封锁住的是病毒的扩散,而锁不住的,是武汉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全国人民对武汉的祝福。武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等待着病情过去,等待着武汉重新焕发生机,等待着……再去武汉吃一碗热干面,再等一场樱花盛开。

这世上本就没有岁月静好,我们所谓的安逸,其实只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替我们负重前行。逆行者,是“伟大”的代名词,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在他们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没有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

苏炳添就是很好的例子。

苏炳添小时候短跑爆发力极佳,后来被体育老师看中,经过夜以继日地训练,终于创造历史。在他的身上,既有天赋的加持,也有后期努力的效果,算得上是双剑合璧。

1989年,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父母都是农民,苏炳添从小就在泥地里到处跑。苏炳添小时候的最大爱好,就是跟在表哥蔡建发屁股后边跑,即使跟不上,他也会奋力奔跑。表哥上学后,因为跑得快,在镇里的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获得了家人和邻居的夸赞。于是,表哥就成了苏炳添的榜样,追上表哥也成了他唯一的目标。

苏炳添上学后,成绩很不理想,因为他活泼好动,非常贪玩,让人颇为头疼。初中二年级,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要求考试不及格地留下来补课。但苏炳添不想上课,便偷偷跑到操场玩篮球。那时的苏炳添弹跳能力很出色,跳起来可以摸到篮筐,体育老师看到后,觉得他是个好苗子。老师问他:“愿不愿意练体育?以后就不用补课了。”苏炳添一听不用上课,非常高兴,欣然答应下来。于是,每天下午自习课,苏炳添都要到学校体育场练习跳高,体育老师也会给予适当的指导。由于每天都要训练,苏炳添的体能在不断加强,他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但是,追上表哥是他最大的梦想,于是他瞒着老师杨永强,报名参加了中山市百米赛跑。

这场市级比赛,也改变了苏炳添的命运。

苏炳添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以11秒72的优异成绩拿到了第一名,一下子就成了名人。这匹赛场黑马,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也得到了中山市体育学校的青睐。于是,苏炳添从镇上的中学来到市里的体校,一时间风光无限。他的天赋,也有了用武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通过投票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年度人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面,分别用他们不同亲身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真实故事,用感动力量再次唤醒了心灵春天。

感动是人类最直接一种情感。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时时感动着我们。他们是宋兆普、黄大年、王钰、邓迎香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种精神代表,他们在用一种心灵力量,唤醒沉睡春天。

我们常说,好人就在身边。“感动中国”人物也都来自我们身边。它传递出了中国人好人观,行善观。“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里,我们感动中国观后感与往年一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精英,也有百姓草根凡人,但却都以不同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民族人民。又是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撞击与神圣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背后,我收获不仅仅是文字上朴实与感动,更多是内心中无法言喻那份震撼与动容。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对感动中国中是教师职业感动人物也会有更多感触。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人物。他是学生口中“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孩子。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家,将了解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大学梦。

然而,自己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最后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命运。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老师用生命谱写出了人民教师关荣与伟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摘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行的读书活动。

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

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比同龄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

20__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

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

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

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20__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

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

20__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

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__年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__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廖段写说。

在望谟县,像廖段写一样被刘秀祥求学故事激励到的学生还有很多……

刘秀祥经常到其他学校做演讲,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们坚持学习。每次演讲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请单位必须要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八年时间里,刘秀祥巡回演讲12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用这种方式,也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600多人。

后来许多老师与刘秀祥交流反映,学生们的作文里多次提到了“刘秀祥”这个名字,表明要以他为榜样,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责任。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山里的孩子们坚守下去,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谁,清晨6点的校园,但我知道你的未来。”12月11日,刘秀祥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组照片,照片里的学生正在这个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风苦读。天虽还未亮,但孩子们的前路一定很亮。

刘秀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秀祥告诉记者这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刘秀祥回到望谟当教师时,望谟县全县高中1000多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谟县本科上线人数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紧随兴义、兴仁两市之后。

“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望谟县的教育越来越好了。家长都愿意学生来读书,而且以前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资源都会选择外出求学,现在学生和家长却更愿意留在本地;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对我们学校、我们县教育工作的极大认可,更是对我们教师工作最好的鼓励。”刘秀祥说。

20__年以来,省内多所名校曾向刘秀祥抛出年薪百万的橄榄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绝,刘秀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师初心”,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上。刘秀祥说:“只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学上、上好学,用知识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先进事迹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在美国尤金举行的20x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比赛,中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并列季军。苏炳添成功夺牌让中国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亚洲的骄傲。他不到最后一秒不放弃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专注执着,正确科学地把握自己,永不言弃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专注精神,不受干扰,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成功所必须的精神。他,年仅25岁,就获得了获得了神学哲学双学位。如果他愿意,他随时可以成为巴赫音乐最正统的接班人,这就是史怀哲传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鲜花掌声,舆论的吹捧没有给这个理性的年轻人带来一丝的浮躁。29岁时,他决定从零基础学习医学,拯救非洲难民。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专注地奉献给了非洲医疗事业,在蛮荒丛林中度过余生。被誉为“非洲之父”的他,临终时由衷感慨:“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的活过了!”史怀哲的一生可谓专注地做到了追随奉献的本心,做了最真实的自己。可见,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具有专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学追求,是一种能力。“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南开马蹄湖畔的亲笔题诗,正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写照。已九十岁高龄的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讲究科学,充分利用优势,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处,从孩子到成人,传播的方法都是让人喜闻乐见,她也从中得到启发。叶先生曾说,她的`根在祖国,她要为祖国永远留下古典诗歌的财富。于是,人们依旧能在世界各地华人文化圈内,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终让一代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她因此成为当今诗坛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员宿将。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她的科学精神和执着的卓越的内涵,却始终没有改变,精神矍铄,风采依旧,真是“莲实有心”“梦偏痴”。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执着的精神加上科学的态度,才是成功的双翼。

永不放弃,更是一种高宝贵的品质。在成功的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许许多多困难,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人才有希望达到顶点。他生来就没有四肢,独特的外表让人铭记。他就是享誉全球的演说家尼克。胡哲。少年时饱受嘲讽,让他闪过轻生念头。但跳进浴缸前他改变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着。于是,他苦练演说技巧,到世界各地寻找机会。在被拒绝上百次之后,终于感动了世人。凭着出色的励志演讲,他赢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头也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说:“没手、没脚、没烦恼。”因此,他的乐观与坚忍终于带他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终于驶向成功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212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现场,苏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

9秒83,超出了苏炳添的极限9秒85!

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国速度!

9秒83,全球百米比赛速度榜第12名!

从此,苏炳添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头衔:

首个进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亚洲飞人”,究竟是什么,支持他跑到奥运百米决赛的现场?

小镇跑出来的“短跑天才”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口有商有量,日子虽然并不富裕,但也过得和谐惬意。

苏炳添小时候这么爱跑步,是因为妈妈也酷爱跑步,苏妈妈是当年古镇“跑得最快的人”。

苏炳添最喜欢和小伙伴比快,玩捉迷藏、红绿灯游戏,都是他抢第一。

他的11个表兄弟中,有5人曾是田径运动员。

苏炳添从小就喜欢追着表哥蔡建发屁股后边跑,表哥当时是全中山市的冠军,苏炳添总跑不赢他。

苏炳添却越挫越勇,以“跑赢表哥”为目标,经常拉表哥一起比赛。

初二的时候,苏炳添成绩不是很好,“补课”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学比赛摸篮球框,他一下子摸到了最高处,被路过的体育老师杨永强看到了。

杨永强老师问他:“愿不愿意练体育?以后就不用补课了。”

听说不用去“补课”,苏炳添开心极了,马上就答应了。

苏炳添刚开始练的是跳高,一次体育课的短跑比赛,他轻轻松松就甩掉了受过专业训练的田径队同学。

当时没有人练100米短跑,苏炳添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校田径队的短跑队员。

15岁的苏炳添瞒着教练参加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还拿了个冠军,跑出11秒72的好成绩。

杨永强惊喜万分,对他说:“不用练了,直接去比赛!”

苏炳添,很快就从小镇来到了中山市体育学校,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纵使前路坎坷,也要咬牙坚持

一开始,苏炳添难以适应严格的体育训练,在体校,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还要跑十几公里,有时候还得带着沙袋。

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地方,又是转校生,苏炳添没有什么朋友,有苦无处说,情绪一直低落。体校考试时,他的成绩不怎么好,教练也开始冷落他。

终于有一天,他偷偷坐车跑回家,告诉父母不想上体校了。父亲本想揍他一顿,被母亲拦下来。

后来,体校发现苏炳添不见后,马上找到杨永强老师一起寻人。杨永强在凌晨才找到苏炳添。

杨永强带着体校老师劝苏炳添回校,这时,苏妈妈却犹豫了。

表哥蔡建发劝她:“为了苏炳添的前途,现在吃点苦不算什么!”

表哥已经是一名专业运动员,看到他,苏炳添又重新燃起了“超越表哥”的梦想,他又回到了体校。

从此,苏炳添不再怕吃苦,他也向队友敞开心扉,互相交流,最重要的一点,他特别自律。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训练要控制饮食,苏炳添一直坚持合理饮食。

家庭聚会的时候,苏炳添从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和西瓜,不喝橙汁,更不会喝酒。

作息上,苏炳添坚持5点起床训练,从不迟到,晚上10点准时睡觉,放假也如此,几年如一日。

吃苦耐劳加上严格自律,苏炳添迅速调整好状态,进步神速。

有一次,表哥说他100米最快能跑到11秒。

苏炳添说:“那也太轻松了。”

表哥要求他现场演示。

他们来到村里小学的百米赛道,表哥掐秒表。秒表一停,表哥震惊地看着那“10秒75”,说不出话来。

那天,苏炳添实现了“超越表哥”的梦想。

“战胜表哥”之后,苏炳添想走向更大的赛场,挑战自己。

在香港对抗赛上,苏炳添收获了100米和200米比赛的冠军。仅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苏炳添就接近了健将级运动员的水平。

年底,苏炳添拜别恩师宁德宝,进入广东省田径队,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短跑运动员。

进入省队后,苏炳添进入了魔鬼式的训练。

每天要五点多起床,晨跑5000米,吃完早饭,又要进行体能训练、负重跑训练、技术动作训练,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繁杂而枯燥。

苏炳添感觉太累,太困了!

最关键的是,苏炳添来到省队,又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连广州的公交车都不会坐。

他不认识人,感到很孤单,特别想家,有时觉得自己都待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偷偷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个星期后又回来。

回来之后的苏炳添一门心思扑在跑步这件事上,他也逐渐显示出他的天赋,不断向前,不断突破。

苏炳添师从的教练是袁国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速度”的代表人物

刚入省队的时候,苏炳添每天认真刻苦训练,但是成绩没有进步也没有倒退,他告诉教练他真的练不下去了。

袁国强教练就对他说:“你再坚持一下,后面有一个比赛,马上就可以检验一下自己了。”

苏炳添决定再坚持一下。

所谓“名师出高徒”,两年内,苏炳添斩获了男子60米、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的三枚金牌。

凭着优异的比赛成绩,苏炳添20岁的时候,进入了国家队,他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当年以11金的成绩称霸“田径短跑界”。

荣誉与伤痛并存,突破极限

运动员荣誉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伤痛,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战胜这些伤痛,也就突破了自己。

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夺冠后,苏炳添突遭病痛折磨,上半年基本没有什么比赛。养伤期间,他还在不断地进行力量练习。

伤痛并没有阻碍苏炳添的速度,适当的反而让他爆发更强的潜能。

年底的广州亚运会,苏炳添拿下男子4×100米的冠军金牌,这枚金牌时隔20年再度回到中国接力队。

莫斯科世锦赛中,苏炳添因抢跑被罚下场,而同年比赛的张培萌却跑出了10.00秒,追平日本选手伊东浩司跑出的黄种人最快纪录。

“抢跑罚下场”那一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甚至有的时候裁判还没有开枪,他却总觉得“枪好像已经响了”。

打那以后,这一幕就成了苏炳添心里的一道坎,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幸运的是,苏炳添遇到了他现在的外国教练兰迪-亨廷顿,这个教练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让苏炳添慢慢找回了自信。

兰迪-亨廷顿是个“多事的老头”,他原来是中国男子跳远队的教练,那时经常去短跑组提意见,苏炳添从中获益良多,后来兰迪-亨廷顿就成了他的专属教练。

亨廷顿经过研究,找出苏炳添百米跑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起跑很快,但是在50米到60米的时候,容易打乱节奏,力量和速度也逐渐下滑。

全球百米记录前10名都是跑进9秒的非洲后裔选手,跑进9秒,是亚洲人的极限。

亨廷顿说,苏炳添想要突破极限,最关键的是改变他的起跑习惯--由左脚起跑改为右脚起跑。换句话来说,就是重新学跑步。

这个改变存在很大风险,苏炳添很有可能毁掉他十几年的运动员生涯。

但是,他坚持这么做,决定改技术的那一时,他就做好了退役的准备。

苏炳添听从亨廷顿教练安排,远赴欧洲改技术。

改技术的过程中,苏炳添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开始,他连女运动员都跑不过,加上年纪越来越大,他的职业运动生涯遇到了瓶颈。

他每天逼迫把左脚放前面,故意让右脚发力,虽然极不协调。脑海里也在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甚至睡觉都是在跑步。

休假期间,他竟跑去训练基地外的森林“追兔子”,把每个兔子洞都摸得一清二楚。

这样“高强度”的练习下,苏炳添很快掌握了新的技术。

在美国尤金站中,26岁的苏炳添跑出了9秒99,跑进9秒关口,成为“亚洲第一飞人”。

领奖那一刻,苏炳添致敬刘翔,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身披五星红旗,跳上领奖台。

退役了,再战奥运

长期的征战比赛,高强度训练,让苏炳添身上多处带伤。

短跑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大多在28岁前,20__年,苏炳添选择了退役。

但是他还有两个愿望没有实现:突破亚洲人的极限9秒85,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的决赛场上。

所以,为了进入奥运会的百米决赛,苏炳添坚持继续比赛,让自己回到巅峰的状态。

宣布退役的两年内,苏炳添再次为国家贡献男子100米3金,男子60米1金1银。

由于疫情的影响,20__年的东京奥运会推迟到20__年举行。

训练期间,苏炳添曾出现两次大伤。

第一次是田径亚锦赛前,一次力量训练中,苏炳添腰部肌肉拉伤。

苏炳添晚上睡觉时,腰部还隐隐作痛,就像一根刺在上面。

他积极出国就医。在美国养伤期间,想到自己的年龄和久病缠身,苏炳添曾一度想放弃比赛。

队医朱志伟开导他:“你属蛇的嘛,蛇都会冬眠的,人的状态也有恢复周期,不如等春天来了再考虑。”

就这样,苏炳添回国康复养伤,继续参加当年的钻石联赛上海站。虽然表现不理想,但是,苏炳添还在坚持,他一边调整状态,一边比赛。

第二次受伤是苏炳添在一次力量训练中,不小心拉伤左肩,短期内很难恢复,幸好没有伤到关键的腿部。

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东京奥运会,从那时起,苏炳添就进入了较长的恢复调整期。

20__年8月1日晚,万众期待下,苏炳添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现场,而且超水平发挥,跑出9秒83!

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刘翔第一时间发微博祝贺他:封神!9秒83!

苏炳添也完成了交接,成为中国新一代“飞人”。

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收获跑得最慢的“爱情”

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苏炳添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论文。

8 月 1 日,苏炳添一篇名为《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m 短跑:回顾与展望》的论文在社交网站走红,网友纷纷感叹苏炳添亲自为论文 " 跑数据 "。

暨南大学毕业后,受学校聘请,苏炳添决定留校任教,成为体育学院的一名副教授,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东京奥运会上“一战成名” ,苏炳添也成为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

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却收获跑得最慢的“爱情”。

20__年10月10日,苏炳添与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完婚,结束16年的“爱情长跑”。

初中时,苏炳添贪玩不好学,林艳芳是组长,每周就负责催他交作业。

“女神”林艳芳有很多爱慕者,唯独和苏炳添“传纸条”,后来,他们改用“日记传情”。

苏炳添进入国家队后,两人极少见面,只能通过打电话联络,这一打坚持了十几年。

20__年7月11日,苏炳添的儿子小天天出生。儿子出生那天,他还没有从瑞士回国,网友调侃“亚洲飞人第一次输了,跑不过儿子!”

现在,苏炳添一完成比赛,就坚持回家陪儿子,喂奶、换尿布、哄睡、带娃出去走走,“亚洲飞人”秒变“奶爸”。

在一次采访中,苏炳添说:“我有一个梦想,在我孩子有认知能力的时候,让他的妈妈带他到现场去看一次我的比赛,让他永远记得自己的父亲最辉煌的一瞬间。”

今年东京奥运会,他让妻子和儿子看到了他“封神”的时刻!

虽然未在决赛中拿到奖牌,但苏炳添觉得虽败犹荣。

赛后他也在微博上留言:

“以9秒83进入奥运会决赛圈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决赛的9.98也没有遗憾,因为这就是我的最真实水平!”

东京奥运会,很有可能是苏炳添的最后一站,也许未来,他会以新的身份,再次回到赛场上。

祝福这位“亚洲飞人”,愿他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飞人”,带领中国田径队走向另一个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观看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

范文类型:观后感,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株经历四时的小草,那么感动就是春风,温柔而清新,轻抚着小草柔嫩的躯体。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条九曲连环的河流,那么感动就是河边的杨柳,柳絮拂动时,轻柔而远扬,陪伴着河水流过遥远的河程。

感动,是追梦的艰辛过后的一份舒心豁达。我自小就有着一个远大的理想――成为一名作家!我知道,自己的文笔不怎么样,表达能力也不强,然而,我明白到追求梦想,就必须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奋斗,尽管路途遥远而艰辛。终于,我揣着一份感动的心情,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成功,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我感动落泪了!虽然这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成功,却是我生活上的一道斑斓的风景线,一回想起它,感动油然而生。

感动,是挫折的苦痛过后的一份心灵的安慰。生活并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海洋,我们的小船荡漾在这片汪洋时,变幻莫测的灾难向我们袭来。也许这时,我们需要的是身旁温馨的话语送上的一丝丝感动。这如19世纪,美国的一位创造奇迹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她的生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海伦.凯勒经历了比常人超出几千万倍痛苦的心路历程。然而,是她身边一位默默无闻的缔造者――沙利文小姐,在海伦的生活中,支持她,教育她,使她从安慰中重拾人生目标。读着海伦的自传,就能读出海伦内心深处的感动。

感动,是孤独的寂寞过后的一份知己情。是的,一个人可以在雨中看枝条摇曳,体会孤独,留意雨丝的缠绵,独品大漠驼铃的隽永。在看风、看雨、看月亮的日子里,融化寂寞。笛福笔下的鲁滨孙的生活,就是一个借鉴。在荒岛上长达28年的生活,与世隔绝!然而,野人星期五的陪伴是鲁滨孙生存的动力之一。直至两人依依惜别,鲁滨孙终可告别寂寞之时,心如潮涌的感动溢于书中字里行间。当我们品味着《鲁滨孙漂流记》,也就是在品味着一种独特的感动。

生活需要感动。感动,一个湛蓝的港湾、一曲潺潺的旋律、一片悠悠的云彩……当我们在艰辛、痛苦、寂寞等的洗礼后,不妨感受一下那份让心灵栖息的感动,从感动中且看潇潇风雨,参悟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面对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座右铭。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人物事迹】

汪勇,男,汉族,1985年1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大专学历,现任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分部经理。

20__年2月19日,汪勇接到了单位复工的通知。因为疫情中的突出表现,工作近6年的他连升3级,从一名快递小哥升职为分部经理,这在顺丰历史上从未有过。管理200多名员工的汪勇至此再也没时间接单跑“快车”了。

他带领的志愿者司机团队,自大年三十起义务接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协调推动网约车企业参与接送医护人员,协调共享单车企业在医院周边投放单车。自行募集资金为医护人员提供泡面,“扫街”找餐馆、争取有关部门餐食供应,快速搭建起应急餐食免费配送备用网络,以“聚拢温暖守护英雄”的义举被批复火线入党。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后,他瞒着家人成为了武汉金银潭医院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带头人”,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将温暖聚拢,以非凡之勇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白衣天使。其事迹在新闻联播和央视《面对面》等权威媒体报道,在社会层面影响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湖北来凤县95岁老党员、战斗英雄张富清,入党71年来,不忘初心,对党绝对忠诚,在艰苦山区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故事广为人知,感动了无数人。张富清轰轰烈烈战斗,平平淡淡生活,尽显淡泊名利、无我无私的英雄境界。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战争年代,他英勇无畏,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他主动扎根偏远山区一心为民;离休之后,他从不居功,不向组织提任何条件……他把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期望,都化作默默洒下的汗水。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是张富清始终如一的坚守。他用扎根山乡的选择和兢兢业业的付出,交出了一名老兵、一名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赤诚答卷。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立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张富清的一生,从没有一刻躺在功劳簿上。在部队,张富清保家卫国;到地方,张富清为民造福。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的选择,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名利观、荣誉观与责任观。

“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是张富清始终如一的坚守。英雄无言,他的光辉经历却掷地有声。张富清平凡而伟大、普通又崇高的人生故事,一辈子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的感人事迹,犹如一座朴实巍峨的精神丰碑,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有坚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黄张纪清;有跟听力障碍的儿子同桌20xx年的母亲;也有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牺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让我最感动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黄张纪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恐怖根据地,所以有很多恐怖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他们很可能在某次任务中殉职,但他们依然不畏牺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离开了我们,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恐怖勇敢战斗着。

还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动的人物炎黄,炎黄的真名叫张纪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孤儿院,学校,灾区捐赠了许多资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黄的化名填汇款单。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为了捐款,卖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里,默默地坚持做好事。因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黄,人们找了他三十年,直到20xx年因为他在银行汇捐款时摔倒被送去医院,人们看到他撒落地上的汇款单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黄。

三十年来,他一共捐了几十万元。当主持人问他每次捐款时都怎么想,他却说:捐款只是一个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他让我倍受感动的地方是他做了三十年的好事却从不留名,其实他的真名是张纪清,正如主持人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看完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却又那么伟大,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70多岁的伍淑清记得,1980年,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呱呱坠地。此后30多年,伍淑清多次往返京港两地,与“001”号合资企业的缘分,为她带来“001小姐”的雅称。

许多义乌人也记得,1982年的一个下午,10多名义乌农民在县委门口拦住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这些“鸡毛换糖”的“货担郎”曾屡屡被罚被抓。谢高华调查之后,作出了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断。今日义乌,电商交易额每年达2300多亿元,电商账户超25万家。

而这一幕,早已写入新中国的史册——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对深圳这块“先行一步”之地,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建立特区,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最经典的实践之作。

改革、开放。就是在这两条主线编织的道路上,中国人一往无前,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新天地,在1980年的深圳。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拓荒牛”们大胆尝试勇敢闯,深圳从一个边陲渔村变为高楼大厦林立的国际大都市。

这新天地,在1988年的海南。海南办经济特区的消息再次传来,“十万人才”下海南,为琼城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这新天地,在1990年的上海。浦东开发正式起步,“八百壮士”汇聚上海,浦东从一片阡陌交错的农田变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

这新天地,更在20__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人流、物流、商流随之加速畅通,中国一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就业、资金、技术、机会……在改革开放的前行步伐中,全体中国人民成为受益者。按照20__年农村贫困标准,20__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比1978年末减少约7.5亿人。中国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加德看来,中国人擅长架桥,过去40多年架建三座桥梁——改革开放架起通向世界之桥;转型升级建起通向繁荣之桥;国际合作搭起通向未来之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王娅生于1952年,今年66岁,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6岁时曾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后来在河北省的一个县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给王娅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设立,王娅立刻捐出100元,而当时她的工资还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资的一大部分。

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她各捐款20__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也都留下来她持续的爱心捐赠足迹。

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钱,王娅自己也说不清,而她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这些事实际上很普通,没有什么。”王娅说,“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帮点儿,小的能力就少帮点儿,反正是尽力去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南昌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对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是:“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万佐成和熊庚香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十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两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

即便是春节期间,这里也不打烊。今年大年三十,这条小巷和平时一样挤满了癌症患者和家属,这个已经开了18年的爱心厨房,今年还为患者和家属准备了免费的年夜饭。

万佐成夫妇的初心十分简单:“能让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缅怀四川凉山消防英烈感触_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员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看到这些牺牲英雄的名单时,我被两个00后的名字而痛心:

英雄的名单中20__年出生的有2个,真为他们的父母感到心痛,还不到20岁的年纪,在父母眼中还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就这样和亲人永远的分离,这种痛只有身为父母才能真正体会;

昨天看了很多报道,抖音中全是欢迎英雄回家的视频,说实话当时心真的是在滴血!也深深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感动,每次有灾难来临的时候,都能看我们消防员的身影,他们冲在第一线,为大家换来了祥和,向这些“逆行者”致敬!

同时也想要提倡大家一定要提高消防意识,在天灾和人祸面前,虽然天灾我们没法控制,但请让人祸少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三十名消防战士的牺牲,三十个鲜活的年轻生命,被三月三十号的凉山大火吞噬,你说能有啥感触,说真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就不用再说失去儿子丈夫亲人的心情了,他们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儿子,有的是丈夫,但有一个共同的职位就是消防战士,他们就是在这个共同的职责面前,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共同的职责,不顾火海的危险,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生命。

水火无情,无疑,消防员做为应急保障的第一线战士,他们是最危险的职位,而且他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不论消防事业怎么改,但他们冲锋在前的精神是不变的,所以我要善待咱们的消防战士,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要让他们流血又流泪,最后默默的说一声英雄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陆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人事,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2月x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江西农村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当选“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平凡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们让我们由衷感动,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温暖心肺。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就为我们挖掘了一批榜样人物。这些榜样人物虽然平凡普通,但却提供了生命可以企及的高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他们身上的勇敢、善良、担当、坚强,让13亿人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诠释了执着和奉献。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就曾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

“支姐姐”到“支妈妈”,变的是称呼,但不变的却是执着和奉献。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更是展现了筑梦路上炎黄儿女的精气神。也不仅仅是支月英,不仅仅是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无数炎黄儿女为了心中的梦想,也正在日以继日善行义举,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浸润着满满的真善美,都散发着暖暖的正能量。就以此次入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的十位榜样人物来说,其大都来自基层、出自平凡,却做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事情。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他们的精神可敬佩、可亲近、可学习,可谓13亿多人民群众学习的“精神富矿”。

凡人善举,小善大爱。将镜头笔端对准平民百姓,挖掘平凡人群中的不平凡故事,筑梦中国将更有动力。近几年来,江西就通过“江西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发掘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在这些来自于身边的典型引导下,民众自觉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道德,好人效应如同“滚雪球”般在我们的身边轮番滚动,推动了另一批好人群体的出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在寒冷冬日里更有暖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盏盏明灯,点亮千家万户。这些榜样人物也激励着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工作实践,作出自身努力,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