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介绍广东湖光岩的导游词范文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名叫李陶然,你们可以叫我李导,也可以叫我小李。今天我带大家去举世闻名的湖光岩游玩。
到了门口,你们可以看见一只大龟和一条鱼龙。它们似乎在欢迎你们呢!那只大龟,目视远方,非常神气。那条鱼龙身上全部都披上了金黄的鱼鳞,十分威武。
我们面前有一座“山”,远看像山,走进一看,根本不是山,而是一栋楼。再仔细一看,“山”顶用金漆写着“地震馆”三个烫金大字。你们走进去一看,会发现里面有大贝壳、火山岩等等关于火山的物品或书本。地震馆还有真的“地震”。你如果进入地震馆,工作人员就会让你体验一下地震。怎么样?有意思吧!如果你来了,一定会喜欢。
走进去就到了人间天堂玛珥湖。玛珥湖非常神奇,如果你把一片叶子丢进湖中,叶子就会消失在水面上,不留一点儿痕迹。玛珥湖原是一个火山口,喷发后就形成了一个大坑,下雨的时候雨水落入大坑中,就形成了玛珥湖。有人说湖底有一个大漩涡,吓得有些游客都不敢坐船了。玛珥湖里只有小鱼、小虾,没有青蛙、蚂蝗等。因为湖光岩既美丽又神奇,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
你们现在可是细细欣赏,两个小时后集合,我请大家吃肯德基。
篇2:介绍现在抚顺的导游词
这座绛红色的建筑就是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年改为广州博物馆。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候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抚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尽收眼底,气象万千。
镇海楼的西侧,是刚介绍过的古城墙,东侧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块,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料。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来广州上任的官员喝了贪泉水就会变为。东晋元兴初期(402—404年),吴隐之为广州刺吏。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时,听了这个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特地酌泉水饮并写诗一首,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以诗铭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1963年移于此。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四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炮便是当年所铸的。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1841年和1856年的第一、第二次战争期间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器。战争失败后,这些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这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狰狞面目与色厉内荏的本质。
五层楼顶层高悬着一个“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是清光绪年以兵部上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五层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陈列着广州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共四千余年的历史文物。一楼容千载,两眼通古今。那一片片先人留下的粗糙石器,那一件件斑驳陆离的铜器和古陶瓷,还有发黄的历史文献和照片,让人们了解20__多年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历史。
五层楼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次,1996年月10月和五羊石像一起以“穗石祥楼”之名被评为广州旅游十大美景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陈列已不能满足需求,政府拔专款在楼的东侧兴建了一座二层的古建筑。这座新陈列室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和五层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篇3:介绍贵州遵义会议旧址的导游词范文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我是你们导游小时,大家也可以叫我时导。话说1934年10月10日这天夜里,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长征初期,博古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使红军蒙受重大损失。湘江一役,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可是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吗?
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放弃
向湘西进军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红军来到了黔北重镇遵义,并在1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即是著名的遵义会议),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
今天我们要去的遵义会议会址就位于遵义老城。现
在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当时,他可是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原是国民党二十五路军(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红军进入遵义后,将红军总司令部设立在了这里。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心中的圣地到了!大家请看这门楣
上的大匾,这是毛泽东于1964年题写的黑漆金匾,上面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这也是毛泽东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因而特别珍贵。原来这大门两侧有八间铺子,是当年房主经营酱菜及颜料纸张的店铺。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顶有老虎窗。楼层有走廊,可以凭眺四围苍翠挺拔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 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即驻在这幢楼房里。
从1934年到现在,会址主楼的房间逐步复原了遵义会议会议
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朱德与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以及刘伯承的办公室兼住室等。 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壁柜(原物),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
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作战室在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为56平方米,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烟、订书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信、报纸做的信封、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册以及《陈中日记》等。
屋子的西窗下陈列着两张桌,桌上置西部皮包电话机,桌下立着线拐子。东窗下陈列着一对灰褐色的铁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着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 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得前进的道路。
这西头的第一间就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了。这里的桌椅箱柜以及文房四宝等都是按原状陈列的。墙壁上挂有望远镜和竹斗笠,还有一张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周恩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涯。那清晰的面容、垂胸的长髯、坚定的目光,与室内简朴的陈设相映衬,可以想见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这东头第一间就是朱老总和夫人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了,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这里也都是按原貌陈列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这张朱德和康克清在窑洞前的合影也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所拍的。朱德忠厚而又慈祥的面容配以康克清的飒爽英姿,不难想见他们共同度过的艰苦曲折的革命春秋。
而总参谋长刘伯承就住这一间了。大家可以慢慢瞻仰这
些伟人的生活遗迹,但请不要动动它们。
大家请看,这间最大的是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即作战室)了,在会议室的正下方,面积有56平方米,由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当时使用过的一些物品。这一幅巨大的地图是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这些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的是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就在这里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得前进的道路。
现在,会址我们参观完了,要进一步了解长征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得去里边的遵义会议陈列馆了。
遵义会议陈列馆于20xx年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落成。陈列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共有2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和680米长的展线,展出文物及图片资料400余件、文字资料约2万字,分为“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个单元。其中还有栩栩如生的雕塑,现在大就跟着现场讲解员慢慢参观吧!
篇4:介绍北京大学的导游词_北京导游词_网
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大学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
北京大学导游词1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谨以此文分享给愿意做导游的学生,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
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0xx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xx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
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0xx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贝公楼(Bashford Hall):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0xx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20xx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20xx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20xx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 1920xx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 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
宁德楼(Ninde Hall)
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0xx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 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 。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
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
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xx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 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0xx年和1920xx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
甘德阁为Mrs David Gamble捐款所建,南北二阁建于1920xx年,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它们是以美德博士(Miss Luella Miner)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Miner)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从甘德阁和麦风阁到南北阁的转变,估计也是因缘于钱穆先生的提议。从那时开始,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名称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圣人楼(Sage Hall 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 Sage Foundation) 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0xx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 购得。每隔半小时,校园里会响起悠扬的钟声。
男生宿舍(红一到红四楼),女生宿舍(静园周围的院子)
男生宿舍由众多美国慈善家捐资兴建,第六宿舍由中国人捐资兴建。现在男生宿舍作为行政办公室,女生宿舍是各个文科院系所在地。
思义亭(又称鲁斯亭,今称湖心亭)
为斯克兰顿城(Scranton)的友人为纪念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所建)(一说为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捐资兴建)。路思义对中国的基督教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他像司徒雷登一样,积极筹款,促进了山东齐鲁大学的组建,1920xx年担任燕大副校长,积极为燕大建设筹款,鉴于他的贡献,中国台湾的东海大学还有以他为名,由贝聿铭设计的路思义教堂。
临湖轩
临湖轩作为校务长住宅,为司徒雷登友人美国费城的乔治•柯里夫妇捐建,其实,司徒雷登只住很少的部分,其他分别为学校接待、议事的场所,学校里各种社团开聚餐会、茶话会、招待贵宾、举行婚礼都可以在这里。1920xx年燕大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冰心教授提议命名为“临湖轩”,并请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匾。女子体育馆(Boyd Building今北大二体) 女子体育馆系米兰•鲍埃的父母威廉•鲍埃夫妇(Mr. and Mrs. William Boyd)于1920xx年捐献了9万美元给燕京大学来建设一座女子体育馆,他们还捐献了1万美元在燕京设立奖学金。威廉•鲍埃先生曾经是YMCA(男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秘书,而鲍埃夫人又是国际YWCA(女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们在美国基督教为亚洲捐款的运动中极为活跃。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美国基督教女子团体捐助的亚洲7所女子学校中,燕大得到了最大的一笔。300万美元中的60万被用来建设燕京大学校园,鲍埃夫妇10万美元的捐助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女儿米兰•鲍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化学系,因为对基督的信仰,1920xx年离开了刚订婚的未婚夫,远涉重洋,来到燕京大学教化学,是燕大最早的女教授之一,米兰后来成为燕大董事会的秘书,继续为燕大的发展筹集款项。不仅如此,她还极其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抗日战争,米兰为中国难民救助会工作,筹集了很大一笔钱。她的女儿卡米拉参加了基督教教育学会的亚洲交流项目,并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作讲座,她的外孙女谢海日(Heather Smith Xie)24岁来到中国教书,如今,谢海日与她的中国丈夫谢勇住在香港,两个小孩先学中文,后学英文,已经能够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她把她的家庭和生活看作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
男子体育馆(Men’s Gymnasium)
即现在的北大一体,大楼是由燕大在美国的托事部主席Mr. Franklin Warner捐资兴建,旁边的运动场地是在纽约的Mr. Carl Hamilton帮助下整理出来的。
北京大学的导游词2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博雅塔
为了向全校供水,亟需建一座水楼,但是它必需与未名湖的风光相协调,于是便仿照通州燃灯塔外形建此水塔,并从燕大教授博晨光(Lucius Porter)曾经在华北做过传教士的叔父James W. Porter那里捐来一笔钱专供建造水塔使用。塔便用博晨光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称为“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塔样式,共13层,高37米,中空、螺旋梯直通塔顶。
大家好!今天就是由我来担任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凌导。我们现在在开往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好了。我们下车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我们接着往前走。
看,这就是塔和湖。现在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卫生。青大家慢慢欣赏。"
今天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多来玩!再见。
篇5:介绍江苏苏州园林的导游词范文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类竹20余种。“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
沧浪亭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20xx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名贤像多数临自古册,也有的来自名贤后裔,具有文献价值。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另有石刻34处,计700多方。
篇6:介绍山西的导游词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对象联贯一公里。现存首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巨细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局限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天下有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验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僻静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局限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闻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首都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门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实,其时“凿石开山,因岩布局,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镌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派宏伟、内容富厚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带团日记,多为模样外形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构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尚有有声有色的乐舞镌刻,活跃生动,琳琅满目。其镌刻艺术担任并成长了秦汉镌刻艺术传统,接收和融合了释教艺术的英华,具有奇异的艺术气魄威风凛凛。对其后隋唐艺术的成长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职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度友爱往来、文化交换的汗青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制作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情势,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美妙。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毗连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类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抱塔柱四周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形貌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优良。此窟局限雄伟,雕饰华美,内容富厚,技法精辟,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搜集的大校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构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建筑。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机关上下分层,阁下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阁下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呈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对象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差异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阁下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扶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0天王和飞天。顶部门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五彩缤纷。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组成、题材等方面呈现了诸多变革,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厘革的洪水。
篇7:介绍河北清东陵的导游词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进入“风水宝地”清东陵,它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处的遵化市马兰峪境内,位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64年入关到1920_年灭亡,共统治中国268年,其间经历了10个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外,其他9位皇帝分别在河北省遵化市和易县境内修建了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帝后妃陵墓群,即清东陵和清西陵,另外,在辽宁省沈阳市还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在新宾县建有清代远祖的永陵。所以,清代陵寝共有5处,即永陵、福陵、昭陵、清东陵、清西陵,这几处陵寝都营造得个有特色。各具千秋,但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就要数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了。
朋友们,今天我们沿以前皇帝祭祀时的路线进入整个陵区,让您身临其境体验一下皇帝的感觉。
大家请看,这座五间六拄十一楼的建筑就是清东陵的总门户“石牌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石雕图案非常精美,整座石牌坊挺拔高耸,华美壮观,堪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虽历经300多年依然岿然矗立。
下面的时间里,我们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参观过程中请您注意爱护文物,保持环境清洁,注意安全。午餐大家可以按计划自由用餐。我们的车会一直停在停车场,不要忘记16整准时集合返回市区。
各位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了山川秀丽、建筑雄伟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清东陵。通过这一天的接触,我发现大家都非常友好,大家对我工作也很配合,很支持我,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感谢!
篇8:个人介绍演讲稿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我们从祖宗那一辈就开始宣传杜绝骄傲了,有孔子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有故事书里面的龟兔赛跑等等。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班级里面选班干部,被选中的那位说的最多是 不行,不行,我干不了 ,选来选去就没下文了,最后重担还是落到的班长身上。论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当选,只不多了那么的一点 谦虚 。可能在我们的心里那是谦虚,实质意义上它就是虚伪。
谦虚可以使你永远把自己置于学习的地位,并有助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但是,谦虚决不是客套与虚伪;不是遇到工作时的退缩与推委;更不是所谓的深藏不露。如果有机会需要你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你也拥有这样的能力,你必须知难而进,当仁不让,决不能把谦虚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篇9:2025年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丽江古城的导游。很高兴今天能为各位介绍丽江古城。我的名字叫黎祺睿,大家也可以叫我黎导,当然我这个“导”不是导演的导,而是导游的导。接下来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好的,我们的车子已经到了我们的丽江古城,我们先下车吧!
请大家跟我来,所有的人都在这里集合啦!这就是丽江古城!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介绍。丽江古城位于我们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13世纪后期,古城海拔2400余米,自古就是居民的集聚地。
下面我要考一考大家了,大家听好啦!请问各位,丽江古城修建了多少座桥梁?
大家可真是学霸呀!都猜对了。没错,丽江古城修建了354座桥。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接下来我给大家两小时的自由游玩时间,两小时后我们在原地集合。假如大家找不到地方可以根据古城门口河流的水流方向找到出口。水流都是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请大家做文明游客,不乱吐乱扔。祝大家玩的开心!有任何事情随时打我的电话。谢谢!
篇10:关于介绍河北野三坡的导游词
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有许多文物名胜遗留至今,现有的“大龙门城堡”、“蔡树庵长城”、“摩崖石刻”等都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龙门城堡原是明长城“内边”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疆域咽喉”。据《水经注》记载,这里在唐、宋以前叫“圣人城”,曾是中原与塞外的要塞重镇,屡经战乱。明代将其作为军事重地重新修建,从嘉靖年间开始,由“钦依大龙门守口总指挥使把总官钦”戍守,清代沿袭明制,一直到光绪时才废止。现保存完好的大龙门城堡、城门,与其外围的军事设施遗址,仍然能使人看到一个完整的古代关隘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大龙门城堡西北一华里的龙门峡,两侧山崖峭壁上留有30多处摩崖石刻,都是明、清时驻守关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迹。其中以“万仞天关”、“千峰拱立”最为醒目,字高2.7米。其余题字大小不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描述关山险要雄伟,以振军威,多用于楷书写成,字迹遒劲浑厚,笔力顿挫沉雄,各具风格。另一类则是描述这里山河秀丽俊美,以激发将士和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一类多用行书、草书写成,运笔潇洒自如,是难得的珍品。题书者有明代万历年间都御史兵部侍郎贾三进,万历武进士钦依大龙门把总指挥都门何继文,总兵吕志远、 王世兴等,这些刻字,为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经专家考证,这里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被誉为“历史文化长廊”。
舞蹈史画
20__年,政府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舞台面积1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500人观看的野三坡大剧院,打造了以涞水、野三坡悠久历史及厚重文化为主线的大型舞蹈史画《印象野三坡》,利用世界顶级的声光电技术、演员炉火纯青的舞技和演技,演绎了野三坡及至整个黄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远古人类到华夏始祖,从古代的名人志士到近代的抗日英烈,鲜活地表现了野三坡的历史文化精髓,鸡蛋坨七勇士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再现了革命先烈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印象野三坡》演出已经成为野三坡景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产品。
“野”文化
野三坡历史文化古老神奇,源远流长,溯其历史,《涿州志》记载:“三坡隶属涿由来久矣,无可稽查。”但元、明、清代诗人对此地吟赋的诗词却有不少。有诗云:此地即桃源,不知汉魏,遑论金元。逃名岩谷,循迹林泉。大好河山,忍终袖手无人管。满坡积雪,山色有无间。野三坡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差异很大,故此分为上、中、下三坡。《涿州志》载:“上坡与下坡因山脉之障蔽,气候亦有不同,寒暖相差半月许,每逢春令,下坡核桃已结实,上坡始花。雨降稍迟,耕种亦随之转移。”可见,三坡之名由地形变化、气候不同而产生。
时至清代,因三坡人民崇敬明朝,清庭对这里的人民施加压力,勒令三坡人民不许介入科举之列,取消求得“功名”的权力。这时有些境外匪盗勾结官府也来敲诈勒索,三坡人民忍无可忍,遂树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推举“家道殷实,素孚重望”的“老人官”综理坡内一切事务,被迫组织护坡武装,保卫乡里。由于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清朝官府给三坡人民强加了一个“野”字。从此,野三坡的“老人制”也就流传下来,一直沿续到民国十八年。《涿州志》称老人制谓“实开民选之前列,独树自治之先声。”
诗词歌谣
野三坡曾流传着一首歌谣:野三坡,野三坡,燕王扫北没扫着,头上束着野雀窝,穿的鞋子向上撅。清朝不让进考场,祖祖辈辈血泪多,这就是对野三坡历史的写照。史料记载:“明初燕王爷朱棣兴师扫北至三坡境界(奴才岭),见山中野兽(松鼠)捧食松果,王意以为拱手施礼,当谓左右曰:“兽且归顺,况人民乎?”遂颁恩诏免除丁粮,至今野三坡还广泛流传着这里是受过皇封的地方。
抗日腹地
抗战时期,野三坡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腹地,英勇顽强的三坡人民积极参军抗战,勇往直前,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对此,聂帅在《 聂荣臻回忆录》中曾给予高度评价。至今,景区内的八路军兵工厂、游击小路、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等革命遗迹仍保存完好,野三坡这个革命老区又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课堂。
篇11:庐山三叠泉导游词介绍
三叠泉高崖险峻,峡谷幽邃,集雄、奇、幽、险于一处,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一幅原始质朴的美景,一:所以有冀庐山第一奇观”之美誉。又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对它竭尽赞美之词,留下难以计数的著名诗篇。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有诗描写三叠泉月夜:
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
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
三叠泉是如此美妙,但它却曾长期隐藏在荒山深壑之中不为人知。直到宋绍熙二年(1191年)始被樵夫发现,故有“一朝何事失扃(门闩)钥,樵者得之人共传”的诗句,意思是说,这个三叠泉一天偶然没有把门锁好,所以被打柴的人发现了,才在人间流传开来。在三叠泉的东北面是九叠屏,因为山峰呈九叠,又像一个大屏风,所以得名“九叠屏”。屏下是九叠谷。唐天宝十五年(756年),诗人李白曾在那里隐居,他的著名诗篇《庐山谣》也是在那里写成的。诗的头两句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其中还有“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句。但尽管如此,他也未曾发现三叠泉。
篇12:介绍云南洋人街的导游词
大理洋人街位于大理古城护国路,西起滇藏公路。 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护国路",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东西走向,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爱,复兴等主要街道。
为了适应开放旅游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为开放旅游的主要景点,红山茶宾馆定为涉外宾馆,红山茶宾馆在古城护国路西段,由此,护国路便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日渐增多,外宾云集,有休闲游览的,有品尝名食的,有打工、找女朋友的,各施所好,热闹祥和。中西风味店、茗茶坐、珠宝店、古董店、扎染店、画廊,各行各业随之兴起,铺面林立两侧,满目琳琅,目不暇接,成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
近年来,每年有外国友人前来大理游览观光的4万余人次,他们在大理的活动以洋人街为中心的同时,已发展到博爱路、复兴路等整个大理古城,以及喜洲、周城、夏关和鸡足山、石宝山、巍宝山等全州的著名旅游景点。
如今大理古城护国路的名字在外国有些图纸上,早已真称为"洋人街"了。可见大理洋人街,已驰名世界,成为外国友人向往的地方和他们旅居大理的温馨家园。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非常地道的"西点",诸如罗宋汤、色拉、比萨……手艺绝对一流。我们此次到大理便是寻着刚出炉的巧克力蛋糕的香气到了"洋人街"。这是白族老板不失时机聘请前来就餐的外国人亲自下厨,手把手教他们各国烹饪技术的结果。这条长约百米的窄巷长期居住着上百欧美游者,很多都是旅游到古城,便再也舍不得离开了。我们在"洋人街"恰巧碰上一个德国旅游者,他很兴奋地对我说,他已经是三度游大理古城,此番到来便要长住下去,娶一位善良贤能的白族姑娘为妻,与大理的风花雪月长相伴。
仔细走了古城的大街小巷,终于明白了"洋人街"兴盛的秘密。大理古城布局是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有九街十八巷。"洋人街"是其中笔直贯穿东西的小街之一。白族传统建筑在大理的其他地方正逐渐消失,但在"洋人街"却被悉心保存下来,作了别有风情的茶楼食肆。这里每家小楼小院都可谓白族的精品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越过照壁、穿过每一廊坊都觉得别有洞天;白墙青瓦矮围栏,院门有檐有顶,而且是双横梁、四角飞檐的,梁上还饰以景致的水墨画;房屋的窗棂门栏都用雕花木格子。白族人的审美偏向精致秀丽,在这里,甚至从汉族地区传来的平顶砖房,都以青砖、红砖相配,调出悦目的图案来。吧橱、桌椅、沙发要么一色红木所制,要么青竹,要么绿藤,吊灯一般用竹篾编织的鱼篓或簸箕做装饰,墙壁上点缀有白族特有的蜡染和扎染布艺。如眼只觉调和舒畅。还有些地方布置成为小小的画廊,虽然不一定都是艺术精品,但主人的审美感受洋溢其中,使人不敢造次。
有个名为"樱花园"的地方,经常举办各类小型画展,我们去的时候,黑泽明创作的《乱》、《罗生门》、《梦》等电影效果图刚刚拆下,换上了女主人自己独特视角的一些作品。屋内没有一般茶室的喧嚣,而完全是艺术沙龙的氛围。在这些小楼小院之中,随处可见全国各地游者或金发碧眼的人,他们或读书休憩、或娱乐闲聊,他们自己解释说:"爱这里的美呗,怎么都觉得舒畅。" 旅游者到了大理"洋人街",除了欣赏白族建筑的灵秀,体会白族金花的善解人意品尝可口的西餐,同时也领略到白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性的完美交融。
篇13:介绍龙门石窟导游词
万佛洞,这个洞最适合从下往上讲。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万佛洞,这个洞有非常完整的内外室结构,首先我们看内室的主佛先从佛的宝座开始看。这个叫做双层莲花束腰须弥座,宝座其实是双层的,中间有四个力士向上承托着宝座,雕刻的线条非常的精致,给我们透露出来莲花宝座很重,压在力士身上,力士是吡牙咧嘴,面目狰狞,肌肉突起,仿佛要使劲自己全身的力气把这个宝座托起,然后将佛托向西方极乐世界去。中间阿弥陀佛螺形发髻,面相丰满圆润,神态安祥,左手无膝,右手举至胸前,手指残,施无畏印。在主尊佛头部的背光处上方有五十二朵莲花,上面坐着五十二位菩萨,整个万佛洞是由伺侯武则天的五十二位宫女捐助了一年的化妆品钱完成的,为了纪念这五十二位宫女,就把她们幻化成五十二位供养人的形象,雕刻在主佛的上方,永享人间烟火,手中拿着器物不同,象征着当时她们所从事工作的不同,有拿梳子的,绣女,宫廷演奏师,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再往上看窟顶有一个莲花宝盖,周围有这样一圈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的题记,大监,二品女官,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这是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发配到感业寺时发展的尼姑势力的两位代表,在武则天二次回宫时把这些尼姑带到宫里。主持万佛洞造像工程的正是这两位女性,她们把万佛洞人物造型设计的柔合典雅、细腻传神,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更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世界,又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万佛洞的万字为什么不是繁体字,而是简体字,这个字呢,其实是一种魏碑字体,魏碑字体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过渡的这样一种字体。这么这两个人的形象在洞中也能找得到,把自己的形象刻在洞内,名字刻在窟顶上方,说明当时武则天已经干政了,公元680年李治已经有了家庭病,高血压,糖尿病,双目看东西模糊,还有一些并发症。依仗武则天的势力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洞窟里面,龙门石窟唯一一个把主持人的名字和形象雕刻其中的一个洞窟。)
篇14:介绍山东崂山的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是栈桥。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是青岛人的自豪。它位于青岛湾,目前全长440米,宽8米, 与市区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远处看,它像一条彩虹横卧在大海之上,止境的"回澜阁"如同飘浮在大海之颠,因此有"长虹远引"、"飞阁回澜"之美称。
30年代栈桥曾被誉为青岛十景之首、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为之留下诗赋和赞美,海内外的主要宾客、要员、著名人士在青岛观光时,都要登临栈桥,观赏海滨景色。驰誉中外的青岛啤酒商标便是以栈桥为图案设计而成的。
20xx年包含栈桥在内的海滨风景区,被国度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景致区。
为什么叫栈桥?对于栈桥的定义,汉语字典中的说明是:"但凡伸到海里的简易码头都称为栈桥。"那它为什么又会成为青岛的标记呢?本来青岛在100多年前是一个小渔村,1891年清政府下圣旨在青岛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军队军需物质的运输, 建了两座码头,一座就是现今的栈桥。该码头原称呼良多,有海军栈桥、前海栈桥、 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长200米,宽10米。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衙门桥"长100米,宽6米,亦称"蜗牛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本人设计的, 也是青岛港最早的码头建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青岛湾登陆,武力占据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帝国主义侵犯青岛后,
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南端下破,钢制桥架上面铺有木板,并设轻巧铁轨,南端还是铁木桥,桥身延伸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 1920xx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步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端向游人开放。1920xx年青岛被中国收回,1931年公民政府出巨资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桥身加长到440米,桥南端增建了半圆型的防浪堤, 并在防浪堤上建筑了存在民族情势的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笼罩,24根红漆柱子支持,取名"回澜阁"。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一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整个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栈桥从此成为青岛第一景。建国后,国民政府屡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 1985年轻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砌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范围整修,此次维修既到达防风浪、防腐化请求,坚持原有的风度,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添了雅观后果,使全部桥体焕发了青春。
栈桥是青岛历史的见证,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她身上即刻录了青岛的辱没岁月,也记载懂得放后青岛市的建设与发展。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站在栈桥桥头,沿着这条通往海中的路往前走,犹如置身于大海之中,能充分感触到海的气味,休会到海的广阔巨大。碧波拍打着桥面,白云在头上飘过,海鸥在天空中翱翔,游船在海中穿梭,大家在前进中可以看到岸边的红瓦、绿树犹如一幅俏丽的画卷逐渐展示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充足领略到康有为先生所描述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个沙滩是栈桥海水浴场,它是市区浴场中最小的一个,它与繁荣的中山路相邻而且周围环境非常精美,有许多人到此游泳。
看团岛方向的高大建筑,我们首先看到的那座玻璃幕墙楼是山东省国际商业大厦,它于1991年1月份动工,同年12月份封顶,施工进程中应用新技巧、新资料发明了4.5天建一层楼确当时的全国最高纪录,它共有39层,地下3层,地上36层,高是118.5米,是90年代齐鲁第一高楼。接下来我们看到的那座高大建筑是青岛的海关大楼,海关大楼始建于1992年10月,共26层,地上24层,地下2层,139.9米高,青岛海关固然以青岛命名,但却是山东口岸进出境监视的总治理机关,下辖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十多个海关,是中国北方的三大海关之一,而且自1997年开始持续五年监管的进出口货运量名列全国第一。
海关大楼前面那座造型独特的修筑是海上皇宫,海上皇宫是一座集游览、娱乐、上演、餐饮于一体的游览场合,投资一亿多人民币,整座修建是由多少个四分之一的圆体组成的,共6层,地下一层,地上5层,整体用108根柱子支撑,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它以一流的环境,五星级的服务,被列为青岛餐饮特一级店。
各位团友,现在咱们来到了回澜阁,我们能够在阁楼凭窗远望,全方位地看到漂亮的青岛湾和四周的各个景点跟有名建造。个别景点,我们等一会还将去参观旅行,当初我扼要地给大家先容一下: 回澜阁对面那座小岛是小青岛,小青岛上由于植被旺盛,郁郁葱葱,看上去一片葱绿因而得名"青岛"。青岛建市后,便以它命名,这个岛便改名"小青岛"了。
在小青岛南面还有一座岛,那就是"薛家岛"。薛家岛原来是一个荒僻的小岛,在明朝初年,岛上渔村里有一姓薛的人家出了一员大将叫薛禄,从此逐渐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渔村,改名为薛家村,尔后小岛又改名为薛家岛。它的面积为2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8公里,并有青岛最长的一个沙滩-"金沙滩"。
篇15:介绍河北风光的导游词
祖山距秦皇岛市区48.5公里。是一处以雄险的山景为主体特色并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祖山,大约是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的花岗岩侵入体,经过多年提升、断裂、风化、剥蚀等地质地理过程形成的一座独立山体,因燕山东段,渤海以北诸峰皆以此山分支盘拨,意群山之祖而得名。由于渤海以北、燕山以东诸峰都是由它的分支绵延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命名。其最高峰天女峰,海拔1424米,略逊于泰山。登上天女峰,东观日出,南追帆影,西望长城,北俯群山,美景尽收眼底。
祖山,山势跌宕,峰峦陡峻。以山、水、石、洞、花五奇著称,是一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春季繁花似锦,百鸟争鸣;夏季风凉气爽,云蒸霞蔚;秋季红叶满山,野果飘香等病症季银妆素裹,玉树琼花,被誉为“塞北小黄山”。
山势雄伟,群峰林立。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达二十多座。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是秦皇岛港显著的航标;奇乐峰(响山),海拔1360米,四周悬崖峭壁,山体裂缝纵横,山风掠过如管弦,奏出悦耳的乐章;香瓜峰(香瓜顶),海拔1200余米,南坡是百亩天在草甸,东坡是天然次生林带。此山坡缓顶圆,如同“香瓜”;背牛顶,四周绝壁,高不可攀;八仙峰(八仙顶),悬崖怪石环绕,在云海的涌下如林海蓬莱。
石奇谷幽,姿态万千。祖山山体在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下,形成许多绝壁幽谷和象形奇石。“情人谷”,溪水常流,瀑布成群,碧潭珠串。两壁时而峭壁凌空,时而坡缓林密,时而幽暗深邃,时而袒胸露怀。穿林入谷,曲径通幽;“画廊谷”,北岸奇险,崖顶怪石林立;南岸郁郁葱葱,藤蔓缠绕,繁花似锦;沟底巨石叠卧,清溪绕流,游人步行其上如鸟越石,俗称“三千六百跳”。
篇16:介绍贵州遵义会议旧址的导游词范文
在遵义 老城子尹路 (原名琵琶桥)东侧,原为黔军 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 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 ,当年为房主经营酱菜及颜料纸张。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檐下悬挂着毛泽东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 ”六个字的黑漆金匾(此为毛泽东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笃”二字。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 ,一楼一底,为曲尺 形,砖木结构,歇山式 屋顶,上盖小青瓦 。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 。楼层有走廊上,可以凭眺四围苍翠挺拔 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 、玉屏山 、凤凰山诸峰。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 。紧挨主楼的跨院纯为木结构四合院,仍漆板栗色。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
从1934年到现在,会址主楼的房间逐步复原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 办公室、军委副主度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 、红军总司令朱德与军委直属队指导员康克清 的办公室兼住室以及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 的办公室兼住室、军委总部参谋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住室等。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 (原物)和两个避柜(原物),其中一个避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 。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 ,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遵义会议会议室按原来陈列,每天接待成百上千前来的瞻仰者。
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为56平方米,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 。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烟、订书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信 、报纸做的信封、30年代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册 以及《陈中日记》等。屋子的西窗下陈列着两张三 屈桌,桌上置西部皮包电话机,桌下立着线拐子 。东窗下陈列着一对灰褐色的铁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 ,图上插着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着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将红军引向胜得前进的道路。
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西头的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 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张红漆九屈桌上有铜墨盒 、瓷质毛筒、美孚罩子马灯 、军委会信 、信封、毛笔、铅笔等物件。室内一角置一挑铁皮公文挑箱。壁上持手枪、望远镜与竹斗笠 。在引人注目的壁上还挂着一帧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的历史照片为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 所摄,录下了周恩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涯。那清癯的面容、垂胸的长髯、坚定的目光,与室内简朴的陈设相映衬,,可以想见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宵衣旰食 、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东头第一间,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室内按原貌陈列:一张浅红色的老式木架床上,铺着白色粗布垫单、一床灰薄被!
篇17:介绍河北九龙峡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我是你们的导游_。
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太行山中麓,河北省石家庄南部邢台县浆水镇,盘桓于邢台、沙河、和顺、内丘四县之间,东距邢台市区62公里,距107国道、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62公里,宜沙国防公路和晋冀高等级省道由景区通过。九龙峡景区目前开发总面积64平方公里,从极峰俯瞰群峡,九峡蜿蜒汇向一球型山峰,“九龙戏珠”浑然天成,“九龙峡”因此而得名。
九龙峡分布有上百个景点,这些景点归纳起来有十大特点,这就是:罕见的幽谷奇峡,迷人的高山奇景,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绿浪翻滚的林海,丰富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的传说。九龙峡被誉为“燕赵第一景”,人间仙境。
华北最大的石英砂红砂岩峡谷集聚群九龙峡以峰峦叠翠,雄奇峻秀而着称。其间分布有形态各异的峰、峦、峡、瀑、潭、泉、涧、溪,九龙峡景色秀丽奇艳、十分罕见。九龙峡能保持如此完美的神奇天然梦幻景象,这与当地人的信仰、风俗有关,他们认为九龙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有神灵的,因而刻意加以保护。九龙峡为远古冰川时期形成的峡谷,加上气候和各种自然侵蚀,流水寒彻,共同创造出这一杰作;九龙峡加上各条支峡,共有60余条,其长度都在1—4公里之间,峡谷最宽不过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峡谷幽深,峰回路转,并有“天井”形多处,形成巨大的石瓮地貌形态,成排的长崖式的板山,如此峡貌实为罕见。
华北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九龙峡雨量充沛,泉水流量稳定永不枯竭,谷底流水潺潺,清幽凉爽,风景秀美。这里谷底潭深水碧,由于景区山体成台阶结构,瀑布众多,具有落差大、姿态美的特点,落差超过100米的瀑布4处,成群出现30—50米瀑布30多处,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的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地方九龙峡的峰林、草原、云海、日出、彩虹,一幅幅雄伟壮观、奇特迷人的景象,丰茂的植被和森林是九龙峡的又一大特点。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林和奇花异草种类达数百种。奇妙的自然景观、变化多样的森林植被、幽深的环境以及形形色色的稀有动植物汇集成一种难于抗拒的诱人魅力。九龙峡的日出是那样的美丽和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由于九龙峡的局部环境特殊,常见云雾飘游于山腰,流动于千峰万壑之间,或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或与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斓,壮美瑰丽。幽谷泉鸣,鸟语花香,整个景区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壮丽画卷。春天,满山桃花和上百种山花,竞相争艳,可使你领略高山春的气息;夏日,泉水潺潺,清幽凉爽,高山飞瀑,九峡秀谷,一步一景;秋来,满山树上的硕果挂满枝头,黄栌、五角枫将大山妆点得五彩缤纷,让人感到丰收的喜悦和秀美大山的强烈诱惑;冬至,瑞雪飞舞,银装素裹,百丈悬崖上的冰挂令人惊叹不已。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佛教文化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墩台上尚存城楼遗址,在关门内侧两边各存建筑残垣,这里山高陡峭,是通往山西的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余米千年古夷仪栈道保存完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并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九龙峡位于古襄国的所在地,印度的高僧佛图澄曾在此居住。中国《高僧传》记载了襄国大旱,城中堑水源干枯,西域来帮助石勒打天下,居住在这里的高僧佛图澄咒龙求水的故事。他料事如神,千里之外的事情,从手掌中皆可看到,无所不知,遇有强敌,收兵集在师傅寨古庙山寨,咒语让龙宫的九龙喷水,以水淹没敌兵,山寨可随水位升高,帮助石勒在襄国这里建立了后赵国,石勒称他为“大和尚”。这里还有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如“观音度九龙”、“小白龙和小龙女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小龙女拜观音”、“板栗的传说”等。
丰富的地方农副土特产品和丰厚的地方民俗文化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凉爽宜人,昼夜温差6—10摄氏度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盛产绿色干鲜果品。苹果、板栗、核桃、柿子、各种杂粮等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市场。多种的山野菜,如:神仙韭、韭菜花、蘑菇、山金针、山薄荷等等,美味可口。这里盛产上千种中药材,如灵芝、首乌、丹参、银花、柴胡、远志等。本地被省科委定为太行山开发示范区,“经济沟”建设闻名全国,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目前,浆水镇已建成双万亩优质苹果、板栗基地,绿色农业开发干鲜果品曾被定为党的xx大专用果品。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九龙峡人民,民风淳朴善良,吃、住、行、婚、丧、礼仪、节日等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来这里住舒适洁净的农家院,享受丰富的农家特色小吃,美味可口的农家饭,领略浓郁的山乡风情,乐购丰富的地方土特产。九龙峡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科考研究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好,游客朋友们,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篇18:介绍故宫的英文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范文_网
Dear:
Lying at the center of Beijing, the Forbidden City, called Gu Gong, in Chinese, was the imperial pala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w known as the Palace Museum, it is to the north of Tiananmen Square. Rectangular in shape,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palace complex and covers 74 hectares. Surrounded by a six meter deep moat and a ten meter high wall are 9,999 buildings. The wall has a gate on each side. Opposite the Tiananmen Gate, to the north is the Gate of Devine Might (Shenwumen), which faces Jingshan Park.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se two gates is 960 meters, whil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gates in the east and west walls is 750 meters. There are unique and delicately structured towers on each of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curtain wall. These afford views over both the palace and the city outside. The Forbidden Cit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southern section, or the Outer Court was where the emperor exercised his supreme power over the nation. The northern section, or the Inner Court was where he lived with his royal family. Until 1924 when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was driven from the Inner Court, fourteen emperor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en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 had reigned here. Having been the imperial palace for some five centuries, it houses numerous rare treasures and curiosities. Listed by UNESCO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in 1987, the Palace Museum is now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s world wide.
Construction of the palace complex began in 1407, the 5th year of the Yongle reign of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completed fourteen years later in 1420. It was said that a million workers including one hundred thousand artisans were driven into the long-term hard labor. Stone needed was quarried from Fangshan, a suburb of Beijing. It was said a well was dug every fifty meters along the road in order to pour water onto the road in winter to slide huge stones on ice into the city. Huge amounts of timber and other materials were freighted from faraway provinces. Ancient Chinese people displayed their very considerable skills in building the Forbidden City. Take the grand red city wall for example. It has an 8.6 meters wide base reducing to 6.66 meters wide at the top. The angular shape of the wall totally frustrates attempts to climb it. The bricks were made from white lime and glutinous rice while the cement is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 and egg whites. These incredible materials make the wall extraordinarily strong.
Since yellow is the symbol of the royal family, it is the dominant color in the Forbidden City. Roofs are built with yellow glazed tiles; decorations in the palace are painted yellow; even the bricks on the ground are made yellow by a special process. However, there is one exception. Wenyuange, the royal library, has a black roof. The reason is that it was believed black represented water then and could extinguish fire.
Nowadays, the Forbidden City, or the Palace Museum is open to touri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Splendid painted decoration on these royal architectural wonders, the grand and deluxe halls, with their surprisingly magnificent treasures will certainly satisfy "modern civilians".
篇19:安徽宏村导游词介绍
各位团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安徽旅行社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易说乎”很荣幸能为各位嘉宾服务,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我叫王兵,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导,我们的旅游车是这辆白色大巴,车牌号是12345,大家一定要记住了,我旁边的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他是驾车多年的老司机了,接下来就由我和司机师傅陪伴大家一起度过你们的西递宏村之旅!
在揭开西递宏村神秘面纱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19.11公顷,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有800余年历史。它背靠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以雷岗山为牛头,参天古树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身。以村西北一条九曲十弯的水渠绕屋过户,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成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的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应玉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换吉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又名弘村,都是取宏广发达的意思。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的古民居群,特别是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平滑似镜的月沼。碧波荡漾的南湖,雷岗山上的参天古木,森严的叙仁堂和南湖书院等等,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旅游业,乔石、朱F基等先后来宏村旅游考察,琼瑶、陈凯歌等先后来宏村进行艺术创作。在20xx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讲完宏村,我们来说西递,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村落面积12.96公顷。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渐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过的真快我们的西递宏村之旅马上就结束了,小王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3个字吧,首先第一个字是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休的同船渡”和大家的共处就是“百年休的同车行”,接下来就是原谅的原,在今天的旅途中,我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这里说声抱歉!在一个就是圆满的圆,此次行程的圆满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在此说声谢谢了!预祝大家接下来的旅途吃得好,睡的香,玩的爽,谢谢大家。
篇20: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讲解
许国石坊左边是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新建的仿古旅游城。再现了徽州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鳞次错落,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之精华。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继续往前走,不远处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少年读书的崇一学堂了,后修建为陶行知纪念馆。新建部分与老馆衔接,仿徽派建筑,给人以情
的熏陶,美的享受,行的启迪,力的源泉。一进大门,宏伟典雅,风格独特的瞻仰厅展现在你的眼前。“万世师表”匾额,金光灿灿,系宋庆龄手迹。陶行知书写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终生恪守的人生真谛。
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大院,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
名城歙县不仅风景如画,人文深厚,而且明清建筑,新安医学,徽州雕刻等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今天的歙县古城一日游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继续走进歙县,祝你们旅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