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语文写字课教学设计通用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3690

范文

205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86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热

can4( )然 长ran2( )han4( )首低眉

广mao4( )无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他作品还有、、、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教学设计参考心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这样的话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有深刻地体会,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76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赤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反思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032 字

+ 加入清单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文基础较差,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作文平铺直叙。七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写景的经典美文,本单元的写作活动为“走进四季,我心中的美景”,据此我决定从景物描写入手布置一次作文:家乡的秋天。我知道,初学写景作文,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是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农村学生少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但却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的表达。”本课题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感观,让他们耳听、手动、心想。结合季节环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艺术营养,学会借鉴、模仿、创新,学以至用。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感情。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和激情。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

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3、出示课题: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二、学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提高赏析能力)

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段描写,要求学生从修辞、语言方面进行品评。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秋天的校园别有一番风彩。绿化带的树依旧那么翠绿迷人,它们随风摇动,好象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招来了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跑道上的一些树开始飘飘落叶……

2、检查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秋景,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共同协商,将其修改到最好。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叉评价:他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用词恰当吗?

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习描写方法)

1、学生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

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

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①调动多种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②动用多种修辞手法。

2、什么是描写?(多媒体出示)

它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多媒体出示)

①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颜色、声音、气味)

②要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有些同学观察细致了,但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词炼句。

四、美文欣赏:《家乡的秋天》(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和描写)

本文抓住了家乡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练笔:(能力迁移)

1、多媒体出示几幅秋景的画面,学生认真观察,试选取其中自己的一幅进行描写。写好后进行交流。

2、品味下列写景的句子。

看到: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谦逊地向大地低头,因为是大地养育了它们。

听到:晴朗的天空中传来阵阵大雁的叫声,它们是在商量南飞的路线吧!

闻到:累累果实飘散缕缕清香,醉倒了如蝴蝶般飘落的黄叶。

触到: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它是最纯净的,凉爽地轻轻掠过了脸颊。

六、总结,布置作文(学以至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那么请同学们回去后认真观察自己家乡的秋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心灵去感悟,写出家乡最美的风景。

板书设计:景物描写方法 按一定的顺序,适当引用诗句

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味)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调动各种感观

融情于景

反思:通过这堂作文课,一些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也有内容可写,而且还有条理。平时写作好的学生还真写得不错。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需要教师精心投入,耐心引导。教师要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兴趣,作文题材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才会写出有真情的文章。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思维还是很单一,未能产生更好的联想和想象。很多学生语言缺乏精炼和生动,今后在阅读上还要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755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 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 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 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 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 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 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 课文写的都 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 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 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 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 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推荐文章:“悟”读古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年级下册语文《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2362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难点

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方法:浏览法、品评法。

总课时:1课时

导入:

“眼睛”还能被人单独带走,跟着别人去旅行?没错!这个独特的想法来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作者简介: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长篇科幻小说《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4部。1999年至20__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 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__年,他以《海上高山》获东方少年科幻征文一等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想象力丰富,漫无边际,汪洋恣肆,渗透着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以及朴实直率而又尝尽沧桑的感觉。

1.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科学与幻想是其两大特点。

2.作品简介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后来偶然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本文小说的线索。

明线:“我”的活动。

暗线: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3.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1.读完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认识。

我:善良、富有爱心。

小姑娘:坚强勇敢、有毅力、不怕牺牲、敢于为科学献身。

2.文中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描写“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善用悬念,使读者充满好奇,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巧妙的构思。

(1)巧设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读者对她奇怪的表现感到好奇。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

--她身处的环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A.“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闭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D.热,热得像……地狱。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 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

4.科幻小说的特点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1)科学的语言。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对地航飞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

(2)奇特的幻想

A.传感眼镜

B.地心探险

(3)环境描写,语言优美。

(4)心理、语言描写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课外阅读《带上她的眼睛》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1.巧设悬念,前后照应。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科学的语言与奇妙的幻想相结合。

课文运用科学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地心的特点,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

带上她的眼睛

开端:“我”要带着“她”的眼睛 去旅行发展: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单纯、可爱,善感、热爱生活高潮:“我”知道了真相,无能为力结局:“她”永远留在了地心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尾声:“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影响深远珍爱能看到的珍惜所拥有的

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作品,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学生对这样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所以学习起来非常顺利。但对于本文写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往往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相对比突出主旨。如果学生能把《带上她的眼睛》全书读完,理解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_情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教研,设计,全文共 1858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工作站申报的省级课题《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自XX年1月经陕西省教育厅课题组评审立项以来,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进入了研究实施阶段。现将课题研究具体进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课题准备与启动阶段情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自申报课题开始,课题组就开始积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这一阶段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情况

(一)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2月21日下午,工作站召开了关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会议。在开题会议上,课题主持人陈述了课题开题报告,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分工和预期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学校领导及课题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并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学校领导对课题组课题的研究表示了高度的支持,期望课题组能把课题研究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并拿出研究成果推进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抓好文献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在2月中旬到3月初,课题研究处于文献研读阶段,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学习。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并及时撰写了文献研读心得体会。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得知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弊端。传统教学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表演”,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然而,参与式教学设计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学习观。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倡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个过程本身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不再是学生去接受他人提前预设的、选取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由教师独自进行设计的观念。它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能有效生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为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对话与协商能创设出师生相互信任、尊重的氛围。通过参与到教学设计来,学生中对教师的教学构想和意图会更加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加清楚学生的个性需求。这种氛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本阶段扎实的理论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开展与推进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后期的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及运用研究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立足课堂实践,有序推进模式构建

为了能有序推进高中英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工作,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基于课堂实践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并进行定期交流以了解研究的动态信息,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本阶段,我们开展了高中复习课、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的课题实验课。每次上课前,课题组针对课型特点与学生情况确定具有特色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方案,并认真研讨。上课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方案,进行个性化备课之后,组织学生执行参与教学设计方案,并做出评价与反馈。上完课后,课题组对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分析、评议与优化。每次活动后,成员都及时撰写了活动感悟和改进意见。

扎实有效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逐步提高教师了的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设计理念、优化了教学设计模式,促进了教师成长。目前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参与式模式初步成形,但还需在后一阶段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完善与改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繁忙,水平有限,目前尚未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此外,课题组成员虽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并能精心设计、实施课题实验课,但在家常课中缺乏大胆尝试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意识,造成了实验课与家常课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3159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九课。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旨在倡导我们同情、帮助弱小者和有困难的人,这样我们自己的精神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设计理念】

新课程积极关注体验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等等。本着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建构相关平台,使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成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培养,其它学科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2、教师准备背景音乐──录音带《爱的奉献》、电脑效果图。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画,文娱委员事先教同学们学会唱《爱的奉献》这一首歌。

【教学流程】

一、情感体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项活动,请同学们把练习本、笔拿出来,做好书写准备(同学们做准备)……好了,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在练习本上写下“假如我是一个盲人”这句话。(同学们书写)

师:写好了吗?写好的同学请说说你写得怎么样?

生1:我写得不好,有一些字重叠到了一块。 生2:我写得不整齐,好像“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3:我写得还可以,但是如果更长一点的句子就可能写不好了……

……

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体会到了做盲人的痛苦。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盲孩子,他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般痛苦?在他的世界里,他生活得怎么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盲人的痛苦,拉近与文中盲孩子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品,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做好评价准备,老师指导朗读

1、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朗读,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

2、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

生1:我要说的是,瑶池同学(读叙述语言的)在朗读过程中出现了读错字的现象,如“扇(shān)动”读成了“扇(shàn)动”。

生2:我认为如果能再让一个同学读“一只萤火虫”的话,一个小组的同学读“几只萤火虫”的话就更好了。

生3:配上背景音乐后,听他们读,我觉得他们读得很棒。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要说的是,他们几个读得都不错,但有一些地方还须注意,如盲孩子由寂寞逐渐变得快乐起来这个变化没有能够读出来,应该从语气、节奏等方面再好好地把握下。(做示范朗读)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同时注意做好朗读指导)

三、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把握文章主题

1、小黑板展示问题:

⑴ 找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

⑵ 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你能说说它美在什么地方吗?

⑶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该如何概括?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2、各小组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问题的答案。

⑴ 盲孩子很寂莫→“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⑵ 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师:(过渡)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哪一组的同学先来说?

生1:我们觉得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美。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1: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它很美。

师:哪个同学来帮帮他?

生2:这篇课文的语言多是短小、活泼的句子,我们觉得它非常适合我们这般大的孩子阅读。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意见?

生3:我觉得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的画面很美。在这幅画上,有牛儿、羊儿、各种野花野果,还有太阳、月亮、彩虹、绿草、露珠、溪流等等,这一切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吸引、感染着我们。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上课之前,我要求大家根据课文描绘的意境,自己创作一幅画,现在大家可以把画拿出来了,各小组选出你们组最美的一幅,然后交到老师这里。

(同学们评选创作画、上交。)

师:(展示画作)大家画得很不错,你们想看看老师的作品吗?

全体生:想!

(师展示用电脑创作的效果图)

师: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幅更美呢?

大部分生:老师创作的那一幅更美。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不错,老师的这一幅呢,是用电脑创作出来的,跟大家画的相比,色彩比较逼真、鲜艳,整体效果较好。所以呢,我们今后要努力学习电脑知识,争取自己也能用电脑创作出更多的东西。

(这一环节旨在整合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同学们学电脑的兴趣。)

3、探讨问题三:

师:(过渡)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三个问题,哪个组的同学先来谈一下?

生1: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赞同课后练习一中的第一种说法。因为像盲孩子那样的弱小者,如果没有人去帮助他们,他们很难生活得下去,更不用说感到生活的光明与美好了,所以我们要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

生2:我们第二小组的同学赞同第二种说法,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例如,班里的某个同学的成绩落下了,我去帮助他把学习搞上去,在这个过程中,我学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提高,这难道不是幸福、快乐的事吗?

生3:我们组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

……

(这一环节旨在让同学们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习惯。)

四、小结,师生同唱歌曲《爱的奉献》

师:(承上)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全体生:想!

师:有歌唱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尚且如此,作为像盲孩子一样的弱小者,就更需要我们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才能感受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国家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特殊群体,并在1990年的时候设立了全国助残日,时间是每年五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号召全社会的热心人为他们献出爱心。让我们也像课文当中的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那样关爱弱者,为社会献出自己的爱心,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师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唱歌曲《爱的奉献》)

(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都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整个身心如沐春风,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滋润。我仿佛看到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洗礼,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抓住了语文人文性得特点,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个盲孩子,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假如你遇上一个盲人,你将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万泉片区课改公开课。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同时做了充分的准备,如为了准备这一幅电脑效果图,我多次到市里请教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等。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我感到做得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课导入环节较好地创设情景,让同学们体验到盲人的痛苦,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开了个好头。

2、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创作一幅画,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从课堂上同学们展示的画作来看,同学们画得还不错,这样既培养了画画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3、同学们的朗读较好,在背景音乐的陪衬下,同学们大胆登台朗读,而且读得很好,特别是忠慧同学,得到了市中学教研室严主任和其他听课老师的赞扬。

4、师生同唱《爱的奉献》这首歌这一环节,较好地唤起了同学们心底的真善美的情感,引起了强烈的思想震憾,学生们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5、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足之处是:出于长期来对老师的一种敬畏心理,在师生共同讨论阶段,气氛不够热烈,师生互动不够,敢于发言的同学不是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的积累。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

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却又耐人寻味的文言文故事--《卖油翁》。(为了使这节课的学习更为顺利、高效,我把同学们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组,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一场较量和比赛。希望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帼国不让须眉,好男儿也不怕与女斗!)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师:为答出的组加分)

解说:“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这“六艺”指的是“礼、乐、御、射、书、数”六种学问的技能。这就难怪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用多媒体投影全文,教师范读。(听一听)

2、男女生以抢答的形式给红色标志的字词正音,清除读音障碍。(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颔(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沥(lì) ⑩遣(qiǎn)

3、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4、师生讨论朗读技巧。(议一议)

康肃:傲慢、轻篾稍快、偏高

叙述部分中速、平缓;对话部分

卖油翁:镇定沉着较慢、较低

5、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6、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整齐、响亮、准确、有感情、语速恰当)。(试一试)

三、精读探究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少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调动:巴尔扎克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思考提问的人,将是学习的优胜者。教育家陶行知说: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我们快速议议,看看男、女同学哪方提的问题好,能难倒对方。)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用多媒体投影重点词语,学生掌握并积累。

矜:以此自矜--自夸

颔:但微颔之--点头

但: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只不过

忿:康肃忿然曰--气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射技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凭借

但手熟尔--语气词,通“耳”

尔:

尔安敢轻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为复述者所在组加分)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教师投影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认为卖油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②你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自我炫耀、趾高气扬)

③这个故事可能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诵训练

1、投影背诵方法: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②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词背。如:

康 肃 公 卖 油 翁

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颔之”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取、覆、酌

结局:笑而遣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一句一句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全文。

5、个别背诵全文(给背诵者所在组加分)

五、作者简介:

投影:欧阳修,字永叔,溢号文忠,号醉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归田录》。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六、相关连接

投影:想一想,议一议:

①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②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达芬奇画蛋

……

(不拘于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投影:

1、卖油翁走了之后,陈康肃会怎样,写一段你所想像的内容。

2、自由组成小组,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后排练,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

3、上网查阅《卖油翁》有关学习资料,了解唐宋八大家有关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27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3、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4、赏析本文动静穿插、清新优美等特色。

一、新课导入

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下面这篇文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精心构筑的现场目击式新闻报道,发挥了文字报道的长处,在当今同电视、摄影记者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闻特写

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

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 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特写的内容。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赞美了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

2.新闻特写主要把精彩的瞬间场景固定下来,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文章主要展现了吕伟跳水时哪些生动的瞬间?

交流,明确:作者将吕伟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镜头,将这三个瞬间逐一回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见,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能不能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交流,明确: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四、研读探究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五、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的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26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并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了解相关诗歌流派和诗人风格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诗歌的能力;加强通感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仿写训练。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景物并用语言加以描摹;加强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对第三小节的理解;将“通感”的修辞手法融会到诗歌学习的日常逻辑当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第14课,查找有关秋天的古代诗词。

一、导入:古诗文中的秋天

这两天深圳变冷了,我看很多同学都穿上了长裤外套,深圳终于渡过了它漫长的夏天,进入到了……秋季。不过秋天啊除了让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绪的一个季节,许多大诗人以秋为主题写下众多动人的诗篇,打开你们的搜索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词。

学生答。

明确: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之前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告诉我,它是一首……(《现代诗》)。很好,我们刚回顾了古体诗中的秋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代诗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模样。

二、解题: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说“知人论世”,对于我们这首诗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个时代啊或者做什么的,而是他的经验,他记忆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而这一点和作者的什么最相关?(家乡)对啦,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刚去北京读大学,在此之前,他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四川万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万州渡过的,有人去过这个地方吗?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对何其芳的秋天有一个初步的推测,他都写了什么呀,又是怎么写的呀。好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讨:

1、学习诗歌重在诵读,下面就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你认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词,请用笔画出来。

2、品味语言,梳理文意:

(1) 何其芳的“秋天”里都有哪些景物?请用笔画出来,然后举手告诉我。(提问2)

学生答。

露珠、幽谷、镰刀、瓜果、背篓、农家、江面、冷雾、网、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芦篷、白霜、小桨、渔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 何诗写了这么多景物,你们都见过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形容一下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3)

学生答。

(3) 同桌讨论,请为这些名词加上你认为最合适的形容词。(提问4)

每个名词找一个同学写到黑板上,竞赛性,前三组分别写三节,第四组看哪个组又多又好,并对照原诗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们和大诗人谁更厉害?)

我们的冠军已经产生,第组同学要更胜一筹。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对这些景物已经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那对这首诗的理解会不会更深入一点呢?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一遍,把你对这些景物的经验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学生朗读。

我们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每节写的对象是不同的。那它每一节各自在描绘怎样的图景呢?

第一节写的是……(农家的秋)农家秋天的……(丰收),第二节是……(渔家的秋)渔家秋天的……(晨归),第三节是……(牧野的秋)主要写牧羊女的……(思恋)。

前两节比较好懂,第三节写的就比较含蓄了。你们哪里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幅思恋女思恋图呢?(问题5)

学生答。

夏夜、笛声。寥阔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诗叫“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典型的……(以静写动),这首诗的第三节也借鉴了这样的写法,没有了笛声嬉戏的人儿,整个草野都变的寂寞了。

3、 品味节奏,训练朗读: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各节的内容,读起来岂不是要更加得心应手?丰收的图景应该是……(欢喜的),晨归的画面应该是……(闲适的),思念的时候呢?该多一些……(甜蜜的惆怅)。很好,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谁领会的更到位,表现得更传神,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音节间的停顿,何其芳总爱给一个名词加很多形容词来修饰,所以该怎么断句也要想清楚。好的,准备好了吗?

4、品味意境:秋天的温度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道具,一个很萌的温度计,下面就请大家拿着这个道具,量一量这首诗歌的温度。哪里会让你觉得冷,哪里会给你热的感觉。看看整首诗都是一个温度吗?如果有变化,你能不能找出一点规律?(问题6)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清疏)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繁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清稀)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灵动)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清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闲逸)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浓热)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种冷热交替的感觉,在诗歌研究中,被称为“张力”。这首诗相较前面学的两首诗在艺术上要更胜一筹,正是因为无论是它的音调还是意象都独运匠心。其实这首诗可以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现阶段我们先止步于这里。

四、拓展:仿写

秋天 沉醉 在 枫红的叶子里

五、作业布置:

好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是作业:

1、背诵本诗,仿写一节诗歌;

2、完成《知识与能力测试》第14课;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露珠、幽谷、镰刀 江面、冷雾、网、 草野、溪水

瓜果、背篓、农家 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 牛背、笛孔

芦篷、白霜、小桨、渔船 牧羊女

(板书,学生选择填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5566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重点

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

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1.文献法。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

2.朗读法。

3.研讨探究法。

4.语感品读法。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七子之歌》的歌曲。

2课时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臧克家(1905~20__),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代表诗作有《老马》《有的人》等。

1.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2.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讲演,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了。

1.听课文录音,积累词语,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3.“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9.“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不动声响,无声无闻,闻一多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但是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不仅“做”而且也去“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说”。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1)起稿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3)参加游行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4.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段描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文章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7.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意图何在?

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既刻画了闻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术道德,又刻画了他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这样记述,虽只是言行片段,却形象丰满,孜孜治学与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

8.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富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地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再如“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叙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8~20自然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

作者所选的材料讲究典型性。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典型事件,就把闻一多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了出来。

2.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1、2两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两段是第二部分叙述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些议论,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而且形成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的要踊跃,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看法,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981 字

+ 加入清单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

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体会文中“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一、导入新课

播放《农村老父亲》导学视频。

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一张张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眸,我们仿佛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坚强的身影,今天我们将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它将为我们生动展现父辈们的现实生活画卷和深沉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读指导,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文本,分析本文与前两篇课文的差异,明确本文文体。

明确:本文是一篇小说。前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散文,围绕中心事件叙述零散事件,详略得当,表现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称叙事,语气似散文一样自然亲和,极似叙事性散文,但仔细分析,文中所叙人事皆围绕“台阶”这一主题有一个发展过程,主题寓于情节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说。

2.请说说本文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并根据小说文体特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课文划分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小说以浙东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文章结构层次

开端

(1—9段)

第一层

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青石台阶承载了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层

父亲立志造高台阶新屋,含蓄表达父亲的朴实追求。

发展

(10—16段)

第一层

讲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现其造屋的坚强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层

描述父亲造新屋的过程。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

第三层

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

第四层

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作新台阶基石,修成九级台阶。

结尾

(25—32段)

第一层

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层,却感觉不自在。

第二层

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

第三层

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生机,感慨自己的衰老。

3.请根据已分析的结构内容,用一段简练的文字概述本文内容。

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对别人家的高台阶总是羡慕不已。在他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此父亲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吃苦耐劳,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心愿已了的父亲却觉得坐在新台阶上不自在,挑水又闪了腰,恍然觉得自己年岁已大,多了种莫名的失落感。

目标导学二: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父亲的形象始终贯穿于各个情节之中,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父亲形象”的语句,并作适当分析。

(1)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明确:从背石板的描写中,可看到父亲强健有力的形象,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反而可惜磨坏了草鞋,也凸显出了一个勤俭的老实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明确:文章描写“我”与父亲关系的语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凸显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明确:父亲由于长年从事劳作,脚上积了许多沙泥,表现出父亲的创业艰苦,“唿嗒唿嗒地走回来”不仅是带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脚步的厚重,这里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踏实的劳动者形象。

(4)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明确:虽然一无所有,但是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两个“捡”字与一个“塞”字,是无数个日月重复的动作,父亲是一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业的朴实者形象。

(5)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明确:父亲专注的目光,表达了他的决心。他有志气,不甘人后,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长远的目标,丝毫不会动摇。

(6)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明确: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看似写出了一个滑稽的形象,实际上是写出了父亲骨子中深藏的朴实与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调朴实却又让他显得局促不安。

分析总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也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辛勤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目标导学三:揭示“台阶”意义,深刻理解主题

“台阶”既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线索,父亲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阶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台阶”在文中的含义。

1.“三级台阶”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级台阶”是父亲从很远的山上背下的三块青石板,每块三百来斤重,垒成三级青石台阶。父亲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时,母亲一边坐在门槛上干活,一边看“我”在青石台阶上玩耍,父亲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级台阶”承载着一家人的平静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是人生的目标,是赢得一定地位的象征。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砖一瓦地积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别人的高台阶出神。“高高的台阶”也是血肉之躯的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更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3.“九级台阶”建成之后,对于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个普通农民,省吃俭用、辛苦劳碌半生,终于建起一栋中意的房屋,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级台阶”,是父亲的人生杰作,他当天就坐在一级上抽烟,这看起来不经意的一坐,却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级台阶”的建成并没有让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朴实反而让他觉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当这的愿望达成之后,他便不复人生目标,很快失落了,这个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标导学四:读懂结局,升华情感

父亲经过了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于筑起了“九级台阶”,倘若文章就此带着父亲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过,但作者却延续笔力,写出了父亲的失落,更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结尾,虽不是悲剧,但却如同有悲剧一般的力量令人哀伤。对于作者如此结尾,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素材: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明确:即便是在农村人心中,也同时藏着物质的梦想与精神的梦想,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许正是窥见了这一点,才安排如此结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

三、板书设计

台阶——父亲——

(线索)(劳动人民)执着吃苦耐劳

勤劳朴实

善良敦厚

有志气有理想

谦卑坚韧不拔 写作特色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

详略得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57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优美清新、富有感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的形式相结合。

3.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2.围绕教材中提示的自学导读进行学习,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前后的联系,多角度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齐读课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字词。

预设:(全班交流)

第一行:笨笨的姿态 满树的叶子

第二行:香气迷人 香飘十里 浸在花香里

第三行:赏桂花 糕饼 茶叶

课件展示相关字词:

你发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你对桂花有什么新的了解?

2.简介作者。

课前预习中我们还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对作者琦君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大家看,这就是作者琦君女士,她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课件展示图片素材“琦君介绍”。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疏通文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交流表格,梳理内容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填写了预习表格,4人小组互相交流,把表格的内容进行完善,注意语言简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预习表格。)

4.通过表格,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见利用表格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张表格,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预设:

(1)摇桂花很快乐。

(2)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3)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喜欢桂花,小时摇桂花十分快乐,长大后依然忘不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学生首先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进而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三)关注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1.通过自学我们读懂了这些内容,那么编者又为我们设定了哪些导学要求呢?

课件出示教材中自学导读的内容。

按照这样要求,默读课文,围绕摇花乐和思乡情,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行批注。提示:先画出语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预设:

我们先看“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小琦君,你又帮这个,又帮那个,你不累吗?

这么忙为什么呀?

要这么多的桂花有什么用呀?(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做糕饼。)

这么多的桂花,都是自家用吗?(不仅仅用在自家,还要送给邻居们。)

你就是母亲,台风来了,你为什么会担心呀?读出这种担心。

原来,这桂花有这么多的用处,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过年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糕饼。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等春茶上市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茶叶。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收获的却是浓浓的乡情呀!所以当母亲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才会“这下,我可乐了──”(指导朗读)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是喊出来的,你是说出来的,谁来喊一喊。小琦君,你为什么喊呀?

小结:作者描写得多细致呀,这一个喊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作者就是这样,通过选取自己童年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2.还有哪些语句感受到“思乡之情”的呢?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真是所有的桂花都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什么?思念的是家乡桂花制成的小食茶叶,思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

(2)身在异乡,母亲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这种情绪深深影响着琦君的一生,在她另一篇散文《家乡味》中就写到和母亲此时一样的话:“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故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3)再次出示预习表格,归纳写法。

文章看似围绕桂花写了很多的内容,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看似随意而写,主题却集中的写作特点,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

(四)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1.正是因为这样,当我带回一袋子桂花时,母亲才会无限惆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正是因为这样,当80岁的琦君在离开大陆51年之后再次回到浙江,看到那久违的桂花树,她仿佛又听见母亲在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桂花雨让作者永远难忘,在她的心中“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3.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想象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你会说什么?仿照“( )还是故乡的( )。”再写2、3句。

4.全班交流,生板书填空。

5.齐读这首小诗。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这首小诗,谁来为它起个名字?

6.这就是琦君笔下的《桂花雨》。琦君女士,30多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作品近30本,在她的笔下尽情地抒发着她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感情,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最闪亮的恒星”。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继续写完。

2.推荐阅读琦君《水是故乡甜》。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进一步拓展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一、复习时间的安排:第17周一至第19周五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

2、熟练背诵及默写会25、30课、课外古诗词、22、24、26、27重点古文。3、文言文会重点实词的解释,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词多意现象;会一些名句的翻译;会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重点古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三峡》(郦道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4、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新闻知识点。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

(3)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5、综合性学习: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

(2)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

(3)说不尽的桥(桥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歌、故事;名桥欣赏等)。(4)走上辩论台(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给出正方一个观点,问:假如你是反方,你会怎样辩论)。

(5)莲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别称、诗歌、风俗、用途、传说故事等)。(6)怎样搜集资料(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怎样用电脑搜集资料)。6、名著导读,要求:

(1)熟记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复习措施: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1)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2)25、30课、课外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3)22、24、26、27课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初中单元测试》的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进行四次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每次只需15——20分钟,及时批改与讲评,督促学生牢固掌握。

5、在19周一进行一次综合基础知识测试,进行复习知识的查缺补漏。6、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学习辅导》上的练习进行。

四、复习资料:

1、《初中单元测试》上的文段阅读训练、古文练习。2、《学习辅导》.

3、《语文天地——期末复习大盘点》

4、综合性学习:课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5、名著阅读:课本P224、P234、P243。6、《初中单元测试》

7、《语文天地》期末模拟试卷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对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不少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学生可以“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进入文本,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借助“思考探究”的提示思考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 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重点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朗读,研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读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棘门(jí) 彀(gòu) 弓弩(nǔ) 诏(zhào)

按辔(pèi) 揖(yī) 胄 (zhòu) 曩(nǎng)

2.作者连接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 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

3.作品连接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指导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二)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将军亚夫持兵揖(行礼)

使人称谢(告知)

2.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一词多义

(1)使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2)军

①军霸上(驻军)

②上自劳军(军队)

(3)之

①已而之细柳军(到)

②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③称善者久之(无意义)

(4)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②请以军礼见(用)

4.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5.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三)翻译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四、拓展延伸

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领军东进与叛军作战。出发前向景帝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粮道的战略,得到景帝的认可。后实际作战中,梁军受到吴楚军压迫,不停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平息。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周亚夫”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交流点拨】“此真将军矣!”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交流点拨】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二)深层探究

1.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三)人物形象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四)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交流】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教学设计参考心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吴正宪,张齐华,杨皎,许卫兵,朱国荣,陈亚明,沈洋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1. 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皎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卫兵《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

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课文

2.品味欣赏语言

3.领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3.字词检测

二、朗读品味:

1、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自读,交流展示(美丽、丰饶、神秘、伟大、曾经欢笑、饱含屈辱、)

2、学生跳读,思考:作者怀着__的情感?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3、学生默读,思考:作者发出__的誓言?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誓为解放家乡而战斗到底)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五、作业布置

1、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2、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教学设计参考心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在新师大小语国培班,我有幸聆听了王荣生教授作的关于《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的专题讲座,颇受启发。自己觉得对日常的阅读教课堂学有很大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一、准确认识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阅读教学,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媒介,研读课文,包括以下内容:

1、文本最要紧的是在什么地方?文本的关键点在哪里?

2、如果发现文本的关键点,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才能获得与课文作者相一致的理解、感受。

二、怎样解决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1、依据文本体式确定

阅读,就是对某种特定体式文章的阅读,对具体作品的阅读活动。在阅读教学环节我们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不同的文本体式,教学的方法,教学点的确定,如何突破教学点也就不同。

2、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按照王教授的观点,选择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对学情精准而全面的分析。吃透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结合每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阅读教学的内容,就是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的教学点在教学时应重点关注并通过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予以解决。

三、运用自主课堂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如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先圈画出相关词句,然后采用自读感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弄明白作者先概述事物特征,后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描述赵州桥的特点。我觉得,一方面可以引导各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其它科学的建造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点拨各小组搜集相关的材料,开展模拟用多种材料建造赵州桥的趣味竞赛。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们不仅实实在在地掌握了建造赵州桥的一些科学方法,还切身体验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的品质。

有了充分、精准地关注学情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并更好地挖掘阅读教学这座宝库。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像王荣生教授所讲的应该潜心研读课文,充分关注学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堂课,聚焦于一点,通过一篇课文,学习一种写法,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师生才能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简陋(LU)炽热(CH)沥青(L)

骤雨(ZHU)猝至(C)窒息(ZH)

吹嘘(X)搅动(JIO)筋疲力尽(JN)

镭(LI)钋(P)嘎嘎地响(G)

踱着(DU)气氛(FN)酸渍(Z)

荧光(YNG)轮廓(KU)小心翼翼(Y)

2.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5

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

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并因此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比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现象,并提炼出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艾芙居里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该

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

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让读者体会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二.情景导入: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

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居里夫妇感受到了“极端的艰苦和微妙的快乐”;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快乐”又指的是什么呢?

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1.精读课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居里夫妇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具体

材料说明。(用“我认为居里夫妇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回答。)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

2.“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指居里夫人

热爱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和精神。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人类谋幸福!”她

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

颁发的奖章16枚;

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

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

坏的人。”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

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

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读到此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这样一个毫无自私自利,全身心的投身于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乃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女科学家,让

我们敞开心扉为她唱出最美的赞歌吧!

六拓展提升

为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环境艰苦

美丽的颜色工作繁重坚定信念献身科学无私奉献

收获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