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1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实用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1947

范文

468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服务,全文共 1173 字

+ 加入清单

【目标明确】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

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预习导学】

(一)基础预习

1.我会读课文,抄一抄课文中难写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运用工具书读生字。

奕( ) 诲( ) 鸿鹄( )

援( ) 弓缴( ) 专心致志( )

3.我要用多种读法反复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4.我能辩字组词。

弈( ) 诲( ) 惧( )

奕( ) 悔( ) 俱( )

缴( ) 曰( ) 援( )

激( ) 日( ) 缓( )

(二)深入预习

1.我知道许多成语故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还知道这些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总结:如何学习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长区

【课内研学】

(一)初读课文

1.我能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文。

2.思考:

①课题《学奕》是什么含义?

②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③请搜集资料说一说你对孟子有什么了解?

(二)熟读课文

1.我会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字是什

么含义?

奕: 通国: 鸿鹄:

诲: 俱: 援:

弗若: 弓缴: 然:

2.我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含义: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⑤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我会把不懂的字、词、句多读两遍,抄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长区

4.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三)升华主题

1.学棋的两个人态度有什么差别?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通过学习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喜欢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扎实,而阅读和习作则要稍微逊色一点。进入高段以后,男孩子的思维普遍比女孩子要活跃。这跟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不良有关。而有几个女孩子思维不够活跃,不够灵活,接受能力差。

1、识字写字。作为高段学生,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较好,所欠缺的是不喜欢主动利用字典来帮助识字、阅读(所以上课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利用字典。)、据词定义能力、书写习惯、错别字多。

2、阅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有感情地朗读仍需努力;学生学会了默读、浏览等方法,但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一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则要加强指导,尤其是中下学生;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文章的一些显著的表达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阅读量大部分能达到,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类、文学类、漫画类书籍,对古今中外的名著则涉猎不多;女生对科普类文章不如男生感兴趣;且能主动积累的学生大约只占半数。

3 、写作。在写作方面,尤为突出的尖子生寥寥无几,最为欠缺的是写作素材单一,不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写法单一。

4 、口语交际。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不高。倾听和评价的能力较之以前,有所提高。

5 、综合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较感兴趣,且有几个学生脱颖而出,综合能力强。欠缺的倒是自己对过程的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 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提供了 9 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 21 篇,其中精读课文 10 篇,略读课文 11 篇。每组教材由“#六年级#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 4~5篇课文。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阅读链接”五次。“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

本册要求会写 80个字。教材后附生字表。还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 80 个字,累计会写 2500 个,会认 3000 个。

2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 、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10 篇(段)。

7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5 万字。

8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 、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 、 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400 字的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562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1.资料助读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诗歌赏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4.小结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资料助读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基础知识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长河:指黄河。

3.诗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4.小结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二、《渡荆门送别》

1.资料助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基础知识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3.诗歌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4.小结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三、《钱塘湖春行》

1.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基础知识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足:满足。

3.诗歌赏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览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4.小结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18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343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459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趱行( ) (2)嗔道( ) (3)朴刀( ) (4)省得( )

(5)怄死( ) (6)厮觑( ) (7)兀的( ) (8)聒噪( )

2.请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端的:

(2)这干系须是俺的。

干系:

(3)直这般会做大。

做大:

(4)你们省得甚么!

省得: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吴用等人的“智”体现在哪些地方?

3.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4.杨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注意结合人物的具体言行。

三、推荐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的。”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缚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们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拕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

行得三四里路程,见一座小小酒店在村口。当下深、冲、超、霸四人在村酒店中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米打饼。酒保一面整治,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1.选文叙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水浒故事,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2.对待两个公差,鲁智深要一禅杖打死,林冲却叫“师兄,不可下手”,两种不同的做法反映了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从这句话看出鲁智深粗中有细。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4.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有人用成语“逼上梁山”来概括,结合选文中人物的遭遇或对《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了解,谈谈你对“逼上梁山”这一成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一、1.(1)zǎn (2)chēn (3)pō (4)xǐng (5)òu (6)qù (7)dì (8)guō

2.(1)真的,确实 (2)责任 (3)摆架子 (4)知道,懂得

二、1.大名府梁中书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千万贯财宝前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不料,生辰纲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走。

2.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半瓢酒”。

3.(1)扮成普通商人;(2)太平地段乘凉走路,危险路段白天出行;(3)三问枣客;(4)禁止众人买酒。

4.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粗暴蛮横的人。

三、1.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2.看出鲁智深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表现林冲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3.事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此处看出他颇有心计,细心考虑各种情况,提前估计到要发生的事情。

4.示例:“逼上梁山”指英雄们被逼起义。如鲁智深伸张正义,为救金家父女,打死镇关西,却被缉拿,流浪江湖,被逼上梁山;林冲被高衙内陷害,一味逆来顺受,蒙冤发配后,还想息事宁人,安分生活,却被一再追杀,终于被逼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2318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606班,有学生63人,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了解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整个班级总体上学习氛围不错,积极要求上进。有一部分优生,阅读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写作水平较高。但是也有后进阅读写作能力差,基础知识不牢固,作业态度不认真的。

本学期需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多下功夫,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争取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4篇。

本册课文的编排,围绕训练重点设计了一个大体的顺序,注意训练的整合性,螺旋式上升,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在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略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略读提示”。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了“积累运用”。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分别安排在二、六组中。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注意问题。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3、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对训练重点的概括和归纳总结。这些训练项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了在训练中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同时又突出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积累运用。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切实培养学生写文尤其是写记叙文的能力。

5、积累语言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本学期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谚语,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做到熟读成诵。

四、教学目的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30个生字,其中100个能独立读准字音,认清字型,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3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字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领悟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认真上好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继续练习写读后感。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思考练习的教学

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充分利用课堂作业本进行阅读练习。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的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继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5、加强对学生写字的训练,做到正确、规范、匀称、美观。

6、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形式的自由表达。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作文评改继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论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9093 字

+ 加入清单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 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336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__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2、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3)小练习: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三、总结: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引导学生回答)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四、作业设计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993 字

+ 加入清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蓼溆(liǎo xù) 撮弄(cuō)

发怔(zhèng) 岔气(chà)

促狭(cù xiá) 筵席(yán xí)

(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

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75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 3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学指导二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以下面句式为依托。

我从 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因为 。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总结全诗。板书。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学指导三,赏读(诗句赏析)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 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五、课堂检测: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 , 。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 。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照应题目 )的诗句: ,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没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学会了......如 我学会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诗词的考点是...... 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业

1、正确默写古诗。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板书

欢乐 希望 自信

﹨ ∕ ﹨ ∕

苦闷 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67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

1.出示鲁迅的三句名言。

【课件2】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读这几句名言。(生齐读)

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生答,出示【课件3】鲁迅图片)

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生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齐读

释题:课题中的“我”是谁?(周晔,也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3.交流预习:就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的时候,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为了纪念伯父,回忆了与他生前相处印象最为深刻的四件事,你知道哪四件事吗?(生答;师板书:谈《水浒传》 说“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二、品读重点,感悟品质

(一)过渡:在1936年10月19日,当时周晔还很小,可是她最敬爱的伯父鲁迅先生从此离开了她,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想想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1)出示:【课件4】“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我们都来读读这两句话,你还能从中感受到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板书:得到人们爱戴),这些句子是否也打动了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面,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出示:【课件5】“我呆呆的望着……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侄女周晔失去伯父是那样的伤心,这是一种多么不舍得痛啊!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过渡: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周晔为我们讲述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吧!

(二)学习第一件事

1.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件事,边读边想,“我”当时是怎样读《水浒传》的?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

2.对于周晔读书情况,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生答并出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3.方法小结:刚才理解这两个词语,我们可没有请字典朋友来帮忙,只是借助了文中的句子,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生答。师小结: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又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这是他翻译的两本外国童话。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都在关爱着青少年儿童的成长。

(三)学习第二件事

1.我们再来看看“谈碰壁”这件事,读一读,想一想鲁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们分角色读一读吧!(生读)

从这件事中,你感觉鲁迅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感受到的?

(1)交流理解【课件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师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人们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不顾一切地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并且对他本人进行残酷的迫害。

面对这种.种压迫,鲁迅先生只是幽默、不屑地说:(指大屏,生齐读“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此时,你又看到了怎样的鲁迅?

(3)小结:鲁迅那幽默语言的背后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更包含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爱。

3.小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回忆这两件事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们体会到鲁迅是一个关爱青少年、爱憎分明的人。

4.学习第三件事

(1)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件你们也都很喜欢的事情 ——“燃放烟花”。大声朗读这一部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燃放烟花)

(2)课文中哪几句话可以体现出“我们”胆子很小,伯父和爸爸分别是怎样燃放烟花爆竹的?

(3)文中“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这句话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这一段话主要是对伯父得到表情描写。“慈祥”“愉快”“欢笑”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孩子们在一起,鲁迅先生是感到非常开心的;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情,鲁迅先生是非常乐意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四)学习四、五件事

1、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两件事,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课件7】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扎好绷带。

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边看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就在一个北风怒号、天色昏暗的黄昏,一位饱经风霜、赤脚拉车的车夫脚受伤了……让学生接读上面出示的句子)

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着鲁迅这一系列动作,此时你最想说什么?鲁迅当时是怎样的情感去就住车夫的?

(2)过渡:伯父的一举一动全都印在了站在一旁的周晔心里。(出示【课件8】“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①反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原本谈笑风生的伯父,现在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透过这严肃的表情,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生答)

②是啊,他只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③谁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读出来?(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对反动派的恨,对社会黑暗的无奈,对劳苦大众的同情齐读这一段。

三、回扣全文,升华情感

1.现在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了吗?(生答)

2.(配伤感的音乐)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在为曹靖华的译作写序;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作。可是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们爱戴?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叫我们忘怀?

四、升华情感,课外拓展

1.鲁迅先生对敌人恨之入骨,对人民大众却有着深厚而无私的爱。他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2.课下上网搜一搜鲁迅先生写的的文章或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认真读一读,真正走近这位伟人,聆听它的声音吧!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的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379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 )

(2)掌握词义:

庇护:袒护,保护。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2.研读课文。

(1)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3)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4)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明确: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概括寓意。

明确: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三、学习《蚊子和狮子》。

【设计意图: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忽略了自己的短处。】

1.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2.蚊子为什么敢于向狮子挑战?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写出了蚊子的什么特点?

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4.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5.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寓意:批评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寓意:骄兵必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

1.《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 :无法确定

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三、学习《塞翁失马》。

【设计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

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

(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ò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

课堂小结

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662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

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投篮练习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并在讨论中确认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在统计表右边增加“投中的比率”一栏)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引入百分数。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统计表。指名说说16/25、13/20、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吗?

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指名口答改写结果,教师板书。

2、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1)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2)指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3、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教师进一步示范64/100的读、写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

指导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导做练习十四第2题。

提问:根据题中的百分数,你对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了哪些直观的印象?

三、指导完成“试一试”,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指导完成第(1)题。

启发: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由此,你知道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吗?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2、指导完成第(2)题。

3、提问:通过解答上面两题,谁来说说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四、巩固应用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十四第3题。

告诉学生: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能用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练习十四第4-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难点: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

2、出示判断题

(1)一种商品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15%。…………( )

(2)大于45%而小于46%的百分数不存在。……………( )

(3)有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0%。…………( )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师: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100份,那么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多少份?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比是怎样改写成百分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师问:你是怎样将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先读题,说一说题中两个百分数的含义。 独立完成并汇报。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第(1)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口答。

思考:如果将65和35相加,结果是多少?

6、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完成后师指出: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

思考:如果将佳美超市的营业额看作100份的话,至诚超市与大达超市各应看作是这样的多少份?

7、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延伸

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

师小结:若两校总人数相同,则女生人数也相同;若两校总人数不同,则女生人数也不同。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3课时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2-15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1、出示例2。

师问:1.15倍是指什么?110%是什么意思? 讨论: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再问:求谁完成的个数多?

2、师明确: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二、讨论比较方法

1、师: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

归纳:(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

(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

3、体会互化方法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1.15=115%

(2)完成比较

因为115%﹥110%;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想一想:那怎样将110%改写成小数进行比较呢?

三、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两个等式:

0.3=30% 0.248=24.8%

问: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师:根据刚才总结出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想一想,怎样直接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呢?

指名说一说,并相机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再说一说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发现进行逆推,并在应用规律解题的基础上,适当总结。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13-15题。

(1)指名说一说:1.36和3.9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结果。

(2)师:200%和0.7%是怎样改写成小数的?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4课时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6-2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

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分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小黑板出示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百分数。

0.12 1.8 5 0.07 0.109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小数。

106% 0.8% 34% 200%

3.、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讨论。

师问:你会用百分数表示上面的分数吗?

(3)师根据学生发言评点两种方法。

方法一:将分数先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方法二: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2、教学方法一。

师问:分数可以怎样改写成小数?

指出:在除不尽的情况下,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教学方法二。

(1)师:有时候,也可以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例如:3/5=60/100=60%

(2)像这样很容易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哪些?

(3)这种方法有没有局限性呢?引导学生思考。

(4)引导归纳: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这种方法有它的好处和局限性,同学们要合理善用。

4、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再归纳。

师:根据以上学习,说一说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方法。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师: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1)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先将分数化成父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2)不能的,用除法先将分数改写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3)除不尽时,要保留三位小数;

(4)百分数化成小数,要注意运用约分和通分。

2、完成练习十四第16题。

独立完成、评价。说一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四第17题。

先分别说一说:4/7和9/11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125%和0.6%改写成分数的过程。

4、完成练习十四第18题。

提醒学生:能化简的要先化简。

5、完成练习十四第19、20题。

指名分别说一说每组中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5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推、迁移旧知,掌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出示例4及统计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以及根据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

2、在学生讨论中相机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

(1)探索列式。

师问:如果要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怎样列式?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是一样的

(2)探索计算。

师:你会计算出结果吗?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具体计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完成“试一试”。

师:要求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直接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

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指名回答列式及结果,进一步明确方法。

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提醒学生:单位“1”是什么?这两题在列式时要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6课时 百分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92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百分率的意义,完善统计的初步知识,了解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

有关百分率的计算。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出示例5及统计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以及根据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

2、在学生讨论中相机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

(1)出示例5及统计表。

师:什么叫做出勤率?

师指出: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你会求出周一田径队的出勤率吗?

指名回答,适时板书。

39÷40=0.975=97.5%

(2)总结出勤率的计算方法。

师:任意选择两天的数据,分别算出相应的出勤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第2题。

先说一说成活率的含义,再列式计算。

2、完成“练一练” 第3题。

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以进一步体会百分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独立完成、评价

3、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直接写出得数,完成集体核对。

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4、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提醒学生:单位“1”是什么?在列式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8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7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3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

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引

1、说出数量关系式。

红花比黄花多1/3。

( )× =( ) ( )÷( )=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③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3、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怎么思考?

二、探究

1、出示例6。

指名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师生共同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1)单位“1"的量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

(3)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能否转化成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4)有几种解法?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道题。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2、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3、和例6比较。

小结: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十五第10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1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练习十五第12-17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

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练习:

(一)根据下列问题你能想到怎样的数量关系。

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2、实际超产百分之几?

3、一种服装售价降低百分之几?

4、用水量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百分之几?

(二)口答。

1、100千克比80千克多百分之几?

2、35人比40人少百分之几?

(三)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四)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五)只列式,不计算。

1、学校开展节电活动,十月份用电由计划的200度降低到120度,降低了百分之几?

2、同学们参加达标活动,达到优的原有50人,现在增加了15人,增加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计划生产1000台机器,实际超额200台,超产了百分之几?

(六)完成练习十五第16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七)完成练习十五第17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八)根据所给信息,选取条件和问题,编写题目并解答。

①今年造林40公顷

②去年造林32公顷

③今年比去年多造林8公顷

④去年比今年少造林8公顷

⑤今年比去年多造林百分之几?

⑥去年比今年少造林百分之几?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2、14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9课时 纳税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是60万元。如果按该部分的5%缴纳增值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增值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按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的5%缴纳增值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是260000元,如果按该部分的3%缴纳增值税,10月份应缴纳增值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0课时 利息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 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 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 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页练习十六第11-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一件上衣打八折售出。

(2)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增加20%。

(3)定期三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00%。

2、计算。

40%X=144 X-25%X=3 X+20%X=180

二、比较练习

(1)一台电视机原价1800元,打九五折销售,现价多少元?

(2)一台电视机打九五折后的售价是1710元,原价多少元?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讨论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读题,引导提问:“一共可取回多少元”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

2、做练习十六第13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独立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

3、独立完成第14、16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1、15、17题。

六、指导阅读“你知道吗”知识。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3课时 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2--103页例10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解方程:

χ+40%χ=7 χ-15%χ=10.2 140%χ-χ=0.5

(二)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1)阳光机械厂有职工13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阳光机械厂中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26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3/5。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出示例10。

(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你能想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画线段图

(3)学生列方程解答

(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让学生尝试检验 ;

(6)小结: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2、教学“练一练”。

(1)第1题,先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2)第2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完成后交流讨论:

1、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

2、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怎样思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4课时 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1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40%。

2、实际比计划节约 25%。

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12%。

4、乙数比甲数少20%。

(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 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3。

(三)列式解答。

钱大伯原计划培育400棵树苗,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20%,实际培育树苗多少棵?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说数量关系式。

提问:比原计划多20%,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问题。单位“1”知道吗?

(4) 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原计划的棵数+比原计划多的棵数=实际培育的棵数。

(6)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7)检验。

2、进行对比。将复习题和例11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3、教学“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提问: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75%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25%比它的75%少30,求这个数。

2、对比练习。

①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②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五月份比六月份多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6页练习十七第9-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

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

树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

二、比较练习

第一组;

(1)一桶油共35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2)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3)一桶油剩下的是28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4)一桶油用去了7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四题逐一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组;

(1)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0%,第二天修了4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一根钢管长30米,第一次接去全长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多少米?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0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2、做练习十七第14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答。

3、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11、12、13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所学的知识。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怎样思考?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9、15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6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7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

小组讨论: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

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我们已学习了哪几种类型百分数应用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二、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1、先判断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

平山绿茶的单价是太湖碧螺春单价的60%

种一批茶树,已种了80%

太湖碧螺春的面积比平山绿茶的面积少20%

茶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茶价比去年提高了20%

某商品打八折出售

数学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实际节约了15%

今年比去年增产25%

归纳总结:单位“1”的量×(百)分率 = (百)分率对应的量

2、分类归纳,集中比较。

(1)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是鸡的百分之几?

(2)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鸡比鸭少百分之几?

(3)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比鸡多百分之几?

(4)饲养场有鸡500只,鸭是鸡的120%,鸭有多少只?

(5)某公司20__年平均每月的销售额是12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15%缴纳消费税, 该公司全年应缴纳多少消费税?

(6)我校今天学生的缺勤率是2%,有420人到校上课。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7)一种商品,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是160元。原价是多少元?

(8)王大妈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她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3、先列式,然后思考:

(1)这些应用题分别是哪一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

(2)每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以上各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出三种类型。

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百分数各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三、指导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6题

1、完成第1、2题。

(1)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3、完成第4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

(3)填表计算。

4、完成第5、6题

(1)先画图

(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学过后你进一步明白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7、8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7课时 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页“练习与应用”第9-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补充训练

(一)根据信息,先提出问题,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解答。

(1)某水果种植专业户今年秋季收水果50000千克,十月份卖出了45% ,十一月份卖出了30%,_______?

(2)中大附小开展节约用电活动,十月份用电450度,比九月份节约了10%,?

先由学生同桌合作提出问题,再又全班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做法

(二)一组基本应用题。

1、菜籽的出油率是42%。榨制出200千克菜油,需多少千克菜籽?

用450千克菜籽能榨制多少千克菜油?

2、我校本月用电1200度,比计划用电节约200度。节约百分之几?

3、学校科技组有20人,舞蹈组人数是科技组的20%,又是田径组的30%。田径组有多少人?

4、某服装厂一月份计划生产5000套童装,实际生产了5800套,实际比计划超产了百分之几?

5、一台电脑原价4500元,现在降价9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

6、一套家具降价400元后以36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评讲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0、11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三、探索与实践

1、指导第14题。

(1)理解题意。

(2)布置任务。

2、指导完成第15、16题。

让学生课后分组调查必要的数据填写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9、13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8课时 互联网的普及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实际,通过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整个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再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讨论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互联网吗?谁上过网,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全班交流。

说明: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学习、工作、经商、娱乐等等,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出示P110表格。

问:你能读懂这个表格吗?互联网普及率是表示什么意思?

20__年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表示什么?20__年呢?20__年呢?

追问:你知道20__年互联网普及率是4.6%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为什么用上网人数除以人口总数?

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

二、统计与分析

1、调查方案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的?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可以从哪方面了解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要知道我们班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上网的有多少人。

追问:如果老师想知道我们六(2)班学生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率,又需要我们事先做怎样的调查呢?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2、数据统计。

(1)分组设计统计表。

要求:自己设计统计表,统计出本小组接入互联网家庭户数、上网学生数及同学家庭成员上网人数。

小组之间交流设计统计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评选出最佳统计表。

(2)学生分组统计。

利用刚才评选出的最佳统计表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在全班交流。

(3)全班情况统计。

讨论:怎样在小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接入互联网户数、全班上网学生数、及全班同学家庭成员上网人数统计?

汇总全班统计数据。

3、统计计算普及率。

(1)学生计算普及率。

师:我们已经把全班接入互联网户数、全班上网学生数及全班同学家庭成员上网人数统计出来了,仅看看这些数字我感觉还不够清楚,达不到数据分析的目的,我们最好还要怎样做?(算出普及率)

你们会算吗?试一试。

(2)对普及率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上面的统计和分析,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率怎样?有什么想法?

过渡:我们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很高,说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你们在互联网上都做些什么呢,你能进行一个调查吗?想一想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4、学生上网内容调查。

先小组统计,再全班汇总。

让学生计算出查阅资料、学习知识、阅读新闻、联系同学、下载音乐的人数各占上网人数的百分比。

引导思考:通过上面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师适时引导学生:网络有利有害,要科学合理上网。

三、回顾与反思

引导学生交流: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向学生介绍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3260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 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段目标(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全册教学要求

六年级是六三学制小学的最后一学年,其特殊地位要求六年级教材加强整合性,教材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推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的实现。

三、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由八个主体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

“主体单元”内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单元大致有五篇课文,前三篇要求精读,后两篇是拓展性阅读。

习作主要从三个途径创造习作练笔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①日记随笔情感化很很强,不得提出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②与阅读紧密配合,续写、仿写、改写、想象作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③调查报告、小品、广告等习作选择空间更大,可以叙事、抒怀,也可以议论、说明、纪实。

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小结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栏,以自我评价为主,以文字陈述为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全册教学的重点是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的教学凭借,应该注意从以下几点突破1、加强词语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词语。

2、重视初读的指导和训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读。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习作的教学本册共有八次习作训练,有记实作文,有所写和读后感,还有一定不提示任何要求的自由练习习作。

指导习作,突破难点,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和练笔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说其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五、课时安排

1、精读课文24篇约50课时

2、拓展性阅读课文16篇约20课时

3、习作八次约25课时

4、综合活动8个约18课时

5、单元小结8个约10课时

6、机动、复习、检测约20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67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

1.板书:慈母情深

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出示课件3)

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

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 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8)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 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出示课件12)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出示课件13)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

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出示课件14)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

辛苦 忙碌。

(出示课件16)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出示课件17)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音乐渲染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五、作业。(出示课件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2.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多,因此,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

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

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

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

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

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

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

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

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

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83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 ,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 ,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 ,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 ,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 ,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 ,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 ,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 ,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

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地穴地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的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61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