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是谁(推荐20篇)

浏览

5677

范文

689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贫困闭塞。直到20__年11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小秀祥四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丢下了三个孩子。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后来,哥哥出外打工,杳无音信;姐姐也离开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小秀祥孤儿寡母两个人。那年小秀祥11岁,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个人照顾母亲。

他身单力薄,无力下田干活,就把家里的农田租了出去,换些口粮和母亲糊口。小秀祥一边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一边捡垃圾、挖药材换些生活开支,就这样和母亲相依为命,勉强度日。

背母踏上求学之路

小秀祥从小就具有远见卓识,他认准了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学习格外努力,小学毕业时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可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原因,无法去上最好的县中学,而是去了县里的一所民办中学,以摸底考试第一的成绩免费入学。

小秀祥带着母亲离家来到县城上学,举目无亲,首先要解决的是食宿问题。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一间窝棚,在地上挖了锅灶,作为自己和母亲的容身之处,就这样安顿了下来。小秀祥还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打零工赚点花销,支撑着把书读下去。

三年后,初中毕业,小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

小秀祥又带着母亲来到安龙县开始了高中的求学生活。在县里租不起住房,这里也没有条件再搭窝棚,小秀祥就想办法租下了农户不用的猪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钱。小秀祥将猪圈打扫干净,用编织袋遮挡住四周,勉强能够遮风挡雨,算是解决了两人的住处问题。

小秀祥还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刻苦读书。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小秀祥终于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落榜了。

人生谷底的生死抉择

这个多年来一直支撑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坚持不住了,他要离开,永远地告别这个带给他这么多痛苦和磨难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东西,做着离开前的最后准备。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记,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蓦地映入眼帘:“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时,却发现旁边还有没有脚的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就这样抛下自己的母亲离开吗?我有手有脚,有母亲,还有家,比起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还可以重新来过!”

小秀祥又振作起来了,他找了个学校复读,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小秀祥发奋苦读,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来自临沂师范学院(现在的临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亲喜极而泣。

可是随之而来的学费、路费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够答应他带着母亲去求学,解决学费和路费问题,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并且签下协议。”

秀祥带母求学的经历被媒体报道了出来,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也感动了校方。校方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住处,还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的工作,秀祥顺利地开始了大学生涯。

秀祥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秀祥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寄回家乡,给他一起拾破烂时结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资助他们上学。

大学毕业在即,秀祥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就业该何去何从的难题,摆在了秀祥面前。此时他一直资助上学的一个妹妹打电话告诉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继续读书了。

这个电话让秀祥感到非常震惊,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家乡,做一名教师。“我要回去,我要告诉他们,梦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乡,他可以帮助那些和他曾经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家乡更需要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朱彦夫在14岁的时候加入解放军,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荣获立功,十次光荣负伤。因为伤势严重,前前后后动了47次手术,心脏里放五个支架。他的传奇经历,堪称是现实版的“长津湖”。

虽然是名一等残废军人,但朱彦夫在退伍后仍然带领乡亲们建设家园,在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情况下,完成了自传体小说的书写工作,用坚强的意志和为民情怀挑战着人生的极限,被人们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有人说,朱彦夫的人生是艰难的,也是英雄的,更是光辉的,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老英雄,走进他的传奇人生。

朱彦夫,1933年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这里位于沂蒙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朱彦夫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大家子人挤在一座低矮的小石屋里,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但人穷志不穷,朱彦夫从小就十分有大爱精神,懂得家国天下的含义。

朱彦夫的童年,是在侵华战争的屈辱历史中度过的,他的父亲被日本人活活打死。虽然当时朱彦夫年纪还很小,但反对侵略战争,向往和平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14岁那年,朱彦夫背着母亲偷偷参加了解放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上海、抗美援朝等多场战斗,历经上百次战斗。戎马一生,负伤不在话下。

不过,在朱彦夫传奇般的人生中,不得不提一提250高地的那一场战争。

1950年,伴随着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朱彦夫踏进了朝鲜的土地。而他不知道,正是这场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据老兵回忆,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气温非常低,如果不戴手套直接握枪,那么手在离开枪体的瞬间,手心也会被撕下一块皮。如果耳朵不戴防护,在户外待上一会儿,手一碰,耳朵就掉了。

加上因为在进入朝鲜之时,我方没有准备好充足的冬装,很多战士因此被冻伤,造成了非战斗减员,且程度非常严重。

12月,敌我双方为了争夺250高地,均蓄势待发。

在这场250高地争夺的血腥恶战中,朱彦夫所在的二连全连战士,和敌人装备精良的两个营进行了殊死搏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和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这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先是又碎又硬的霰子,后又变成了鹅毛大雪。没用多长时间,厚厚的积雪就将刚刚激烈的战斗痕迹全部掩盖在了白色海洋之下。

二连的49名战士,身上只穿着单薄的单衣,持续了几天几夜的战斗已经让他们筋疲力尽。但他们却各个都将眼睛瞪得溜圆,仿佛稍微一松懈就会被敌人钻了空子。

一群美国兵开始对250高地进行“地毯覆盖式”的轰炸搜索,经过他们确认,250高地已经再没有任何的生命体。在之前的战斗中,敌人的伤亡非常惨重,这也使得他们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然而刚刚爬上250高地,这群美国兵各个都吓傻了。

在他们的眼前,赫然站立着49名战士。有的手扣着扳机趴在地上,有的双手端枪,跪在地上目视前方,但他们却各个都保持着战斗状态。美国兵愣了好大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二连的战士们已经被冻死了,只不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大概是被我军打怕了,这些美国兵对着我军二连战士的遗体们,又挨个都捅了一刀。汩汩的鲜血从战士们的遗体上缓缓流了出来,但他们却仿佛失去了痛觉一般,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观看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7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播出《叶连平:与时间赛跑》节目后,全国亿万观众被叶连平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30日晚央视王牌栏目《焦点访谈》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为题,再次播发了叶连平先进事迹,引起我市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7月31日上午,和县宣传部集中组织部门工作人员收看30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节目。今年已92岁高龄的叶老,退而不休,淡泊名利,一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他不在意物质生活的贫乏,只在乎精神世界的高远。叶老师超然物外的心态、朴实无华的话语让大家深受感动

和县宣传部新闻室主任常兴胜:看了节目以后,我深受感动,一位九旬的耄耋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他的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学习,在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要以叶连平老师为榜样,牢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把学习成效运用到工作中去。

和县县委讲师组副组长郭长兵:叶连平一个平凡的老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叶老师是我们和县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年轻党员同志学习的楷模。

花山区珍珠园社区组织辖区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及部分居民集中观看了节目视频,大家为叶连平坚守三尺讲坛,义务为乡村留守儿童补课,心系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而深深感动,并表示要学习叶老的高尚情操,立足岗位,无私奉献。

花山区珍珠园社区组织员孙劲松: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干好工作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守岗位,同时叶老师的事迹也告诉我们,干一行爱一行,最为可贵的是坚守。

马鞍山师专教师鲍峰和家人在通过电视收看了节目后表示,叶老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崇德向善的师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马鞍山师专教师鲍峰:这让我们深受感动,作为一名大学思政课老师,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叶老师为榜样,用我们的爱心,耐心,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指导他们走好人生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道德模范人物及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696 字

+ 加入清单

张朋义,男,1969年出生,栖霞市观里镇观里村农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硕士,现任烟台市博士达农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他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潜心于BSD苹果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建BSD苹果生产示范基地,成为栖霞市苹果新技术种植推广带头人,带领全市果农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主抓科技培训,创建正诺品牌,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科技发展之路

张朋义,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自幼就对土地、果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1998年开始涉足农资行业,20xx年注册成立烟台市博士达农化有限公司,公司以销售推广绿色无公害农资为主,面向全市果农郑重承诺:“凡因质量问题对公司造成的损失由公司全部负责赔偿”。

由于果农相对文化知识较少,对果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了解,假冒伪劣农资不能辨别,果农虽有很高的生产热情和以果致富的愿望,但对苹果优质丰产、稳产高效的果园管理技术还不掌握,许多作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顾此失彼,这些问题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果农自己却找不出原因来。

张朋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每年都要组织果农专业知识培训,为果农讲解病虫害发病规律,并且在每次打药之前都安排公司专人负责向果农发短信,指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掌握用药时间,到目前为止张朋义共组织农民科技现场会230余场次,直接被授课果农达13.8万人,极大的带动了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张朋义也深深明白肥料对于果农丰产的重要性,时刻心系农民疾苦的他力争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肥料、生产出最好的苹果。所以他以“用良心做合格肥料”为己任,总是在化肥生产第一线兢兢业业。他主持开发出的品种有42%的长效缓控释肥、32%的全元氨基酸肥、34%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果丰宝复合肥、土壤改良型腐植酸钙等,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创收超500万元。这一切都为栖霞苹果产业化科技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德立企,担当社会责任,严把食品安全生产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已经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追求食品安全成为现代生活的一大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xx年6月1日开始实施,正是顺应时代、关注民生、深得民心的大好事、大喜事。食品质量和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也需要一个“人人以之为耻”的大的社会环境。食品安全涉及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从食品生产者的角度思考,必须把好首要的关口,张朋义经常想只有我们每个从业者都以这种道德律令为内驱动力,我们栖霞的苹果产业发展才能够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每年3.15金盾打假护农活动时,张朋义都发动职工配合工商执法人员到集市等公共场所宣传食品安全法,宣传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带领果农进行苹果安全生产,经国家农业部多次抽检,栖霞苹果生产符合国家规定食品安全生产要求。

三、传播绿色科技,服务现代农业

在张朋义的带领下博士达集团全体员工艰苦奋斗,始终以发展服务绿色无公害苹果产业为己任,以政府科学的前瞻思想为指导,先后扶持培养560名农民成为果业新技术推广员。张朋义带领全体技术员工深入田间采集土壤样本,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积极倡导“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对每个农户的每一块土地,全部建立档案,根据不同土地的特点生产出不同含量的化肥,为农民节省成本。借助科研院校、名优企业优势向广大果农提供果业技术与产品,所做工作一直受到众多果农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信赖与鼓励。公司多次被省市工商局授予“山东省农资经营优秀诚信企业”、“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烟台市农资经营诚信企业”、“烟台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优秀农资经销商”等称号20xx年公司被栖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xx年张朋义又光荣的当选为栖霞市人大代表,20xx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栖霞市最具爱心慈善捐助个人20xx年当选为栖霞市工商联副主席,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xx年当选为烟台市人大代表。

四、从“绿色”到“有机”,倡导“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当人们还在对绿色食品津津乐道之时,张朋义早已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有机苹果”生产上。张朋义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习强国的过程中,我观看了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时代楷模事迹,包括杜富国、张富清、黄文秀。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杜富国,一名扫雷大队的战士,在一次排雷的过程中,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他护住了同伴,自己却失去了双眼和双手。这名年轻的战士,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困难自己往前冲。在他的排雷生涯中,他多次把危险留给自己,不畏排雷过程中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把安全留给了同伴。他用行动践行着一名战士的承诺和无私。

张富清,一名战斗英雄。六十多年来,他深藏功与名,却始终坚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1955年,这位正连职军官,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时,选择去了偏远的鄂西山区,在来凤县干了一辈子,把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最重要的是,面对以往的赫赫战功,他没有宣扬,而是选择尘封。他总是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投身到解放和建设的事业中去。

黄文秀,百坭村第一书记,她的生命终结在30岁的美好年华。硕士毕业的黄文秀,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好机会,投身到为祖国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她的抱负才刚刚开始,还没来得及一展远大的志向,就因公殉职。她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是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奉献者。

这些时代楷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是甘于奉献,扎身一线;什么是舍已为人,冲锋在前;什么是默默无闻,不骄不躁。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画上了多彩的颜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不仅是口头上,而更应该是行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5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人们常说:“奉献是快乐的”,没错,有的人愿意为了让山里孩子飞出大山而奉献自己的一生;还有的人愿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燃烧自己的青春;更有的人为了让脊柱畸形患者抬头看世界倾注了毕生心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奉献。

1980年,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区贫困的泥洋山区支教,36年的时光里,她是孩子们的太阳:每天早上有亲切的问候叫醒孩子们起床;她是孩子们的妈妈:白天用谆谆教诲和欢乐的游戏陪伴孩子们成长;她是孩子们黑夜里的眼睛,每个夜晚在灯下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支妈妈问孩子们:“幸福是什么?”学生一句“幸福是老师的爱”。让支妈妈流下了眼泪,她说:“总要有人牺牲,这个人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她用生命来奉献的不言之教,教会了学生和我们什么是良知和操守。36年,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20__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秦玥飞来到一个湖南的小村庄任村官,三年里,他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想方设法筹钱。泥泞的天龙边,有他望着顺利通水的河渠的不言的欣喜;崭新的.敬老院前,有他对着阳光欢乐的面庞;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室门前,有他成就感满满的笑脸。他奉献了自己的金色年华,换来的是村庄的欣欣向荣。

我认为年轻,不代表骄傲和轻浮,而代表俯首躬行;年轻,不意味着夜店和电影院门前的久久徘徊,而意味着在荆棘和贫穷中无畏的拓荒;年轻,不是索取与获得,而是奉献与成就。不骄躁,不沉沦,乐于奉献才是年轻原本的模样。

年轻,播下理想的种子,在悉心耕耘的大地上静待收获的时节。

多年前,梁益建学成回国,开始研究和治疗重度脊柱畸形这一病症。在贫穷的大山深处他是患者的保护神:他不仅帮人治病而且帮人找钱;在学界公认的“禁忌症”面前他是愚公:他用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打开了1000多条“被折叠的生命”;在他自己面前,他却只是一个“小医生”。

“我帮你治病,我帮你找钱”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太阳,因奉献的自己的光亮而受到人们的爱戴;落红因“化作春泥更护花”而被人们世代歌颂;梁益建却因为奉献了自己一生的价值所以他的名字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矫正脊柱,梁益建只用两根支架——“妙手”和“仁心”。

奉献是美丽的,支月英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让教育事业后继有人;秦玥飞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却让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梁益建虽倾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诠释了什么是“妙手仁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会奉献吧,相信从下一刻开始,世界将会开满爱的鲜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1950年,朝鲜长津湖战场上上演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志愿军战士们穿梭在炮火中。敌人好几次压了上来,志愿军战士们就与敌人直接肉搏,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到最后整个连队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他看着战友们的尸体,擦去眼泪,端起机枪继续奋战。朱彦夫大喊道:“来吧,敌人们,我死了也要拉个垫背的!”

敌人被朱彦夫洪亮的声音吓破了胆子,只能向高地投掷了手榴弹,正在装填弹药的朱彦夫被炸成重伤。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发现,经过医生抢救,他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是他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这位长津湖战场上的钢铁战士,后来怎么样了?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的一个小村落里。村里的人都在这个山沟里过着清贫的生活,朱彦夫家也是如此。在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去世,只剩下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原本就贫苦的家庭一时间陷入困境,缺少了依靠的母子不得不靠乞讨来维持生活。然而乞讨得来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朱彦夫的母亲总是舍不得吃东西,把食物偷偷地留给儿子。

小小的朱彦夫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经常穿一些别人丢掉的破烂衣服。有时候乞讨不来吃的,还要去地里挖野菜,以此果腹。这时的他从来没想到自己还会有吃饱穿暖的一天,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事情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在朱彦夫14岁那年,解放军队伍来到了他所在的小山村。他看着对老百姓嘘寒问暖的那些战士,心里突然萌生了要参军的想法,他期盼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跟母亲商量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队伍。

朱彦夫穿上军装,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队伍的温暖。战友们看他年龄小,对他十分照顾,有时也会同他开一些玩笑。很快,他就随着队伍踏上了征程,他们举着红旗冲锋,跋山涉水,奋勇杀敌。

他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奋勇杀敌,负伤多次。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紧接着,又有更急迫的任务等着他,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场这块充斥着鲜血的土地,给朱彦夫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也给他带来了一生的荣耀。

1950年12月,朝鲜长津湖爆发了一场拉锯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正是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握紧手中的枪,抵御着美军的进攻。此时正值严冬,气温已经趋近零下30多度。

战士们都冷得瑟瑟发抖,朱彦夫也不例外。高地下驻扎的是有着精良装备的美军部队,整整有两个营的兵力,而他们却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敌人没有率先发起进攻,而是用先进的武器来消耗饥寒交迫的志愿军队伍。他们不断地向高地上投掷炸弹,在几百颗炸弹的轰炸下,志愿军战士们死伤惨重。

眼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朱彦夫却不能放下手中的枪去安葬队友,即便只剩他一个人,也要去守卫高地。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激烈的阵地争夺中,全连只剩下了朱彦夫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12年前一则“儿子不惜千里背着精神病母亲上大学”的消息引发全国的关注,很多人被这个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个这样听话懂事的孩子该多好。

这个孩子叫刘秀祥,出生于1988年,是贵州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家里兄妹三人,他最小,有个哥哥和姐姐。本来一家人过着清贫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当时的刘秀祥只有四岁,父亲在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溘然离世。父亲的突然辞世,让一家人措手不及,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一个原本贫寒的家庭坠入深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刘秀祥家里发生变故的时候只有四岁,哥哥和姐姐也才十岁出头,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三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他们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边学习种地,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妈妈,靠着村里好心人的帮助艰难地维持着生存。这样的苦日子过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压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么多年也苦了这两个孩子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过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后,家里只剩下十岁出头的刘秀祥和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这一年刘秀祥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和当初的法子英一样面临命运的抉择。但是刘秀祥挺住了,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承受了连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很难面对的艰辛。

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刘秀祥就去砍柴种菜,然后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放学后回家干农活做饭照顾母亲。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上重点中学,但是高额的学费却让他望而却步,还又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这时刘秀祥做了一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放弃重点中学去免费的民办中学读书,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的问题,刘秀祥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窝棚,这个漏风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亲的新家。白天,他在学校刻苦读书,晚上,他去拾破烂换钱,然后去菜市场捡剩菜做饭,常常十天半月碗里看不见一点油花。初中和高中的这段时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刘秀祥长得又干又瘦,体重只有80斤,但是为了自己和母亲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20__年的时候,他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围着山坡跑了好几圈,为了赚取大学的学费,他又背着母亲前往山东打工。毕业那年,刘秀祥拒绝了多个单位提供的offer,面对一片大好的未来和丰厚的薪资待遇,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心,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山里的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9月18日,以朱丽华为原型的音乐小品《春暖花开》登上了南湖区道德模范表彰晚会的舞台。音乐小品中,年轻的“朱丽华”和年老的“朱丽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演出感动了现场观众,掌声伴着泪水经久不息。

该剧的编导是嘉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南湖区戏曲家协会主席、南湖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倪玲芳。有多年主题创作经验的她,一看到朱丽华的故事就燃起了创作的欲望。9月初,她开始创作,通过时空对话、内心外化的方式表现了朱丽华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人生,生动地诠释了“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

“朱丽华历经坎坷,凤凰涅槃,不但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还在黑暗中为他人点灯。”倪玲芳告诉记者,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磨难,失去光明的朱丽华被张海迪的事迹激励,如今朱丽华的事迹也将激励其他人,如果每个人心中都能存有光明,社会就充满了正能量。

倪玲芳希望,即使是没有见到过朱丽华本人的人,也能从小品中了解朱丽华,向她学习。接下去《春暖花开》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艺巡演中亮相。

10月16日,在嘉兴大剧院举行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在朱丽华18分钟的报告过程中,真实鲜活的故事感人至深。“朱丽华身残志坚,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她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当天,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费晓义和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瑜都情不自禁地为朱丽华鼓起了掌,在她们看来,优秀的浙大学子朱丽霞已经在传递朱丽华的信仰和初心了,“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努力克服,斩除荆棘,不把困难当困难,坚定理想,不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一个报告厅到另一个报告厅,这段时间,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在禾城大地广为传颂,在榜样的力量带动之下,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向“大写的朱丽华”致敬,希望用行动不断向她靠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1月8日,公司机关群里发布了招募隔离点建设及核酸筛查志愿者的通知。“我是党员,我现在就能出发”,牛坤马上在群里回复。

牛坤的妻子已经怀孕38周。在妻子怀孕期间,他忙于工作,没有好好陪伴在身边,就连产检也大部分都是妻子一个人去的医院。妻子临产,作为丈夫的他本应回到妻子身边细心陪护,但是疫情防控任务艰巨,他来不及安顿在家待产的妻子,来不及收拾东西,完成了手中的.工作便匆匆出发。

临行时,牛坤在微信中跟妻子简单的说了几句:“你要是感觉不舒服就让妈先陪你去医院,特殊时期,我是党员,我就得冲锋在前”,便和同事们投入到建设隔离点任务当中。

完成隔离点建设任务已是凌晨四点。顾不上向家人报平安,满身疲惫的牛坤便志愿投身到天津第三次全员核酸大筛查当中,与公司同事一起搭建临时采集点、组织百姓排队、扫码登记、现场消毒,与天津人民在一起,与“奥密克戎”硬刚。

“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离不开的爱。作为央企职工,组织上有需求,我们就要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扛起这份责任,展现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使命”,在第三轮核酸筛查工作完成后牛坤如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道德模范人物及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xx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xx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xx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xx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xx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xx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xx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朴实而又豪迈悲壮的话语,令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90岁高龄的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在每天1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渴了,抿嘴唇忍住。累了,扶桌角坚持。从不中途间断休息,这节“课”整整上了30年。

每次站在三尺讲台上,都会精神矍铄为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英语课。由于听力下降接近失聪,他只有戴着助听器上课,竭尽全力大声讲课,生怕有学生听不到或听不清楚而跟不上进度,也尽量听清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长期以往用坏了好几个助听器,而把助听器声音设置到最大带来震耳欲聋、身心疲惫的痛苦没人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崇尚教师 立志教书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就渴望做教师。张丽莉进入依兰师范学校后,不仅学习好,而且思想上积极上进。依兰师范学校的培养,为张丽莉在日后工作中逐渐显露出的优良品质打下了良好基础。20xx年,张丽莉顺利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进入大庆师范学院。丽莉自从上了师范,几乎每次见到当教师的大伯母,都会很认真地向她求教,询问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老师 丽莉的大学同学郑海峰回忆:“丽莉毕业时,她实习过的单位大庆油田宣教中心想留她,被她推辞了。这是我们大家都争着去的好单位,丽莉放弃了很可惜。她只有一个信念,回佳木斯陪爸爸,当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物,更无从谈何为人民公仆。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做好人民公仆。

不忘初心,源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古代先贤们都能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党执政最大的底气,是祖国蓬勃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和保障,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是一个党员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正是因为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黄文秀在看到天气预报之后,想到的是驻村地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危,毅然返回驻地去帮助当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

不忘初心,给人以无所畏惧的力量。正是因为坚定不移信仰社会主义,许多党员同志才会一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无私付出。当面对狂风暴雨的时候,黄文秀同志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支援贫困村民的道路,在赶赴驻村地点的途中,还不忘联系同事,询问村民的受灾情况。

作为驻村书记我们一直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在工作中能深刻的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艰难,要想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但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牢记人民的利益,更需要我们学习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学习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不忘初心,始做人民公仆” 是一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话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如果我们中多一些黄文秀一样的好党员,好同志。相信人民会更幸福、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道德模范人物及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xx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20xx年6月20日,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20xx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xx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196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刘志生为他起名刘伯明

刘伯明兄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1983年,刘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读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已经深感乏力。

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决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而是跑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白山”自行车,供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近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好天气时走路都吃力,遇到下雨天就变成黑泥水,连下脚都难。冬天路面结冰,非常滑。刘志生说,高中3年,刘伯明每天三四点钟起床,走时天不亮,回家天又黑了,两头不见太阳。“瞅着挺遭罪,但是没办法,家里就这个条件。”

刘伯明高三时的班主任、现任依安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张福林说,冬天的依安可劲儿冷,即使不下雪,刘伯明骑到学校时也是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了白霜,衣服都是湿的,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但是无论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

父亲刘志生说,虽然每天骑车往返20公里很辛苦,但是刘伯明高中3年从未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张福林说,高中3年,锻炼了刘伯明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他日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严格的身体素质标准使很多报名者在第一关就遭淘汰。而刘伯明,轻松地就过关了。中考英语曾得零分。

刘伯明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伯明的成绩一直非常好,当时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个,他就是其中之一。但张述和也透露,中考时刘伯明的英语是零分。原来,刘伯明初中就读的农村学校,当时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英语老师,所有学生在中考时都被英语拉了分。但即使是在一门没有分的情况下,刘伯明也考入了县里的一中。

刘伯明进入高中后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工夫。父亲刘志生说:“他连走道、干活时,都在背单词。”在航天员队伍中,刘伯明的英语是最出色的。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刘伯明事后表示。

1985年,在通过苛刻的招飞体检之后,刘伯明又毫无悬念地通过了文化课考试,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

从长春飞行学院到牡丹江初教机场,再到锦州飞行大队,1991年,他开始单飞,并独立驾驶歼八。1998年,他和翟志刚等一起被选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

一如20多年前那个在家乡泥泞道路上顶着风雪骑车往返的坚毅少年,刘伯明用当年的那股韧劲面对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并取得骄人成绩。他已经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

1985年,空军招飞在县城初试时,刘伯明的父亲才知道儿子悄悄报了军校,父亲记得儿子说过:“家里的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儿子的懂事,父亲感到骄傲。那一年,经过重重考试,刘伯明成为学校几年来招飞唯一被选上的学生。1990年,刘伯明真正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那几年,刘伯明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在飞速进步。

刘伯明号称“小诸葛”,除了学习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掺和。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他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在连续“考问”刘伯明十多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后,也被他的对答如流所“震慑”,从此对他实行“免提”政策。

对于“神六”飞天,父亲刘志生认为,即使这次不能上天,儿子能入围大名单,已是非常优秀了。他只希望儿子能够踏踏实实训练,毕竟以后还有许多次机会。

20__年10月,曾协助翟志刚完成出舱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已晋升少将军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__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洪战辉同志是《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中的“孝老爱亲模范”,他是原____学院学生,现__大学学生。20__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19__年,他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以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年仅13岁的他,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没、年幼弟弟、抚养捡来的妹妹的家庭重担。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

__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酒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__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__年6月11日,聂海胜与新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女)搭乘神舟十号再次飞抵浩瀚宇宙。

20__年2月,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少将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20__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1962年2月,当时中国在核潜艇的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除了五六个人是核动力专业之外,其他人都是来自其他学科的科技人员,大部分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原子能研究所党委提出的“坐下来,钻进去,入了迷”的要求,彭士禄针对全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又大多为英文的状况,组织了英语学习。这样边学英语,边看与各自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过了英语阅读关,并且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为了让全研究室人员尽快都精通核动力,彭士禄和韩铎、蒋宾森、沈俊雄等人在反应堆研究室内开始系统地讲授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水力、反应堆控制、核动力装置等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