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是谁最新20篇

浏览

5719

范文

689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212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现场,苏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

9秒83,超出了苏炳添的极限9秒85!

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国速度!

9秒83,全球百米比赛速度榜第12名!

从此,苏炳添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头衔:

首个进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亚洲飞人”,究竟是什么,支持他跑到奥运百米决赛的现场?

小镇跑出来的“短跑天才”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口有商有量,日子虽然并不富裕,但也过得和谐惬意。

苏炳添小时候这么爱跑步,是因为妈妈也酷爱跑步,苏妈妈是当年古镇“跑得最快的人”。

苏炳添最喜欢和小伙伴比快,玩捉迷藏、红绿灯游戏,都是他抢第一。

他的11个表兄弟中,有5人曾是田径运动员。

苏炳添从小就喜欢追着表哥蔡建发屁股后边跑,表哥当时是全中山市的冠军,苏炳添总跑不赢他。

苏炳添却越挫越勇,以“跑赢表哥”为目标,经常拉表哥一起比赛。

初二的时候,苏炳添成绩不是很好,“补课”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学比赛摸篮球框,他一下子摸到了最高处,被路过的体育老师杨永强看到了。

杨永强老师问他:“愿不愿意练体育?以后就不用补课了。”

听说不用去“补课”,苏炳添开心极了,马上就答应了。

苏炳添刚开始练的是跳高,一次体育课的短跑比赛,他轻轻松松就甩掉了受过专业训练的田径队同学。

当时没有人练100米短跑,苏炳添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校田径队的短跑队员。

15岁的苏炳添瞒着教练参加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还拿了个冠军,跑出11秒72的好成绩。

杨永强惊喜万分,对他说:“不用练了,直接去比赛!”

苏炳添,很快就从小镇来到了中山市体育学校,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纵使前路坎坷,也要咬牙坚持

一开始,苏炳添难以适应严格的体育训练,在体校,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还要跑十几公里,有时候还得带着沙袋。

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地方,又是转校生,苏炳添没有什么朋友,有苦无处说,情绪一直低落。体校考试时,他的成绩不怎么好,教练也开始冷落他。

终于有一天,他偷偷坐车跑回家,告诉父母不想上体校了。父亲本想揍他一顿,被母亲拦下来。

后来,体校发现苏炳添不见后,马上找到杨永强老师一起寻人。杨永强在凌晨才找到苏炳添。

杨永强带着体校老师劝苏炳添回校,这时,苏妈妈却犹豫了。

表哥蔡建发劝她:“为了苏炳添的前途,现在吃点苦不算什么!”

表哥已经是一名专业运动员,看到他,苏炳添又重新燃起了“超越表哥”的梦想,他又回到了体校。

从此,苏炳添不再怕吃苦,他也向队友敞开心扉,互相交流,最重要的一点,他特别自律。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训练要控制饮食,苏炳添一直坚持合理饮食。

家庭聚会的时候,苏炳添从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和西瓜,不喝橙汁,更不会喝酒。

作息上,苏炳添坚持5点起床训练,从不迟到,晚上10点准时睡觉,放假也如此,几年如一日。

吃苦耐劳加上严格自律,苏炳添迅速调整好状态,进步神速。

有一次,表哥说他100米最快能跑到11秒。

苏炳添说:“那也太轻松了。”

表哥要求他现场演示。

他们来到村里小学的百米赛道,表哥掐秒表。秒表一停,表哥震惊地看着那“10秒75”,说不出话来。

那天,苏炳添实现了“超越表哥”的梦想。

“战胜表哥”之后,苏炳添想走向更大的赛场,挑战自己。

在香港对抗赛上,苏炳添收获了100米和200米比赛的冠军。仅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苏炳添就接近了健将级运动员的水平。

年底,苏炳添拜别恩师宁德宝,进入广东省田径队,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短跑运动员。

进入省队后,苏炳添进入了魔鬼式的训练。

每天要五点多起床,晨跑5000米,吃完早饭,又要进行体能训练、负重跑训练、技术动作训练,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繁杂而枯燥。

苏炳添感觉太累,太困了!

最关键的是,苏炳添来到省队,又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连广州的公交车都不会坐。

他不认识人,感到很孤单,特别想家,有时觉得自己都待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偷偷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个星期后又回来。

回来之后的苏炳添一门心思扑在跑步这件事上,他也逐渐显示出他的天赋,不断向前,不断突破。

苏炳添师从的教练是袁国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速度”的代表人物

刚入省队的时候,苏炳添每天认真刻苦训练,但是成绩没有进步也没有倒退,他告诉教练他真的练不下去了。

袁国强教练就对他说:“你再坚持一下,后面有一个比赛,马上就可以检验一下自己了。”

苏炳添决定再坚持一下。

所谓“名师出高徒”,两年内,苏炳添斩获了男子60米、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的三枚金牌。

凭着优异的比赛成绩,苏炳添20岁的时候,进入了国家队,他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当年以11金的成绩称霸“田径短跑界”。

荣誉与伤痛并存,突破极限

运动员荣誉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伤痛,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战胜这些伤痛,也就突破了自己。

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夺冠后,苏炳添突遭病痛折磨,上半年基本没有什么比赛。养伤期间,他还在不断地进行力量练习。

伤痛并没有阻碍苏炳添的速度,适当的反而让他爆发更强的潜能。

年底的广州亚运会,苏炳添拿下男子4×100米的冠军金牌,这枚金牌时隔20年再度回到中国接力队。

莫斯科世锦赛中,苏炳添因抢跑被罚下场,而同年比赛的张培萌却跑出了10.00秒,追平日本选手伊东浩司跑出的黄种人最快纪录。

“抢跑罚下场”那一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甚至有的时候裁判还没有开枪,他却总觉得“枪好像已经响了”。

打那以后,这一幕就成了苏炳添心里的一道坎,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幸运的是,苏炳添遇到了他现在的外国教练兰迪-亨廷顿,这个教练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让苏炳添慢慢找回了自信。

兰迪-亨廷顿是个“多事的老头”,他原来是中国男子跳远队的教练,那时经常去短跑组提意见,苏炳添从中获益良多,后来兰迪-亨廷顿就成了他的专属教练。

亨廷顿经过研究,找出苏炳添百米跑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起跑很快,但是在50米到60米的时候,容易打乱节奏,力量和速度也逐渐下滑。

全球百米记录前10名都是跑进9秒的非洲后裔选手,跑进9秒,是亚洲人的极限。

亨廷顿说,苏炳添想要突破极限,最关键的是改变他的起跑习惯--由左脚起跑改为右脚起跑。换句话来说,就是重新学跑步。

这个改变存在很大风险,苏炳添很有可能毁掉他十几年的运动员生涯。

但是,他坚持这么做,决定改技术的那一时,他就做好了退役的准备。

苏炳添听从亨廷顿教练安排,远赴欧洲改技术。

改技术的过程中,苏炳添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开始,他连女运动员都跑不过,加上年纪越来越大,他的职业运动生涯遇到了瓶颈。

他每天逼迫把左脚放前面,故意让右脚发力,虽然极不协调。脑海里也在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甚至睡觉都是在跑步。

休假期间,他竟跑去训练基地外的森林“追兔子”,把每个兔子洞都摸得一清二楚。

这样“高强度”的练习下,苏炳添很快掌握了新的技术。

在美国尤金站中,26岁的苏炳添跑出了9秒99,跑进9秒关口,成为“亚洲第一飞人”。

领奖那一刻,苏炳添致敬刘翔,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身披五星红旗,跳上领奖台。

退役了,再战奥运

长期的征战比赛,高强度训练,让苏炳添身上多处带伤。

短跑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大多在28岁前,20__年,苏炳添选择了退役。

但是他还有两个愿望没有实现:突破亚洲人的极限9秒85,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的决赛场上。

所以,为了进入奥运会的百米决赛,苏炳添坚持继续比赛,让自己回到巅峰的状态。

宣布退役的两年内,苏炳添再次为国家贡献男子100米3金,男子60米1金1银。

由于疫情的影响,20__年的东京奥运会推迟到20__年举行。

训练期间,苏炳添曾出现两次大伤。

第一次是田径亚锦赛前,一次力量训练中,苏炳添腰部肌肉拉伤。

苏炳添晚上睡觉时,腰部还隐隐作痛,就像一根刺在上面。

他积极出国就医。在美国养伤期间,想到自己的年龄和久病缠身,苏炳添曾一度想放弃比赛。

队医朱志伟开导他:“你属蛇的嘛,蛇都会冬眠的,人的状态也有恢复周期,不如等春天来了再考虑。”

就这样,苏炳添回国康复养伤,继续参加当年的钻石联赛上海站。虽然表现不理想,但是,苏炳添还在坚持,他一边调整状态,一边比赛。

第二次受伤是苏炳添在一次力量训练中,不小心拉伤左肩,短期内很难恢复,幸好没有伤到关键的腿部。

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东京奥运会,从那时起,苏炳添就进入了较长的恢复调整期。

20__年8月1日晚,万众期待下,苏炳添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现场,而且超水平发挥,跑出9秒83!

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刘翔第一时间发微博祝贺他:封神!9秒83!

苏炳添也完成了交接,成为中国新一代“飞人”。

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收获跑得最慢的“爱情”

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苏炳添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论文。

8 月 1 日,苏炳添一篇名为《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m 短跑:回顾与展望》的论文在社交网站走红,网友纷纷感叹苏炳添亲自为论文 " 跑数据 "。

暨南大学毕业后,受学校聘请,苏炳添决定留校任教,成为体育学院的一名副教授,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东京奥运会上“一战成名” ,苏炳添也成为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

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却收获跑得最慢的“爱情”。

20__年10月10日,苏炳添与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完婚,结束16年的“爱情长跑”。

初中时,苏炳添贪玩不好学,林艳芳是组长,每周就负责催他交作业。

“女神”林艳芳有很多爱慕者,唯独和苏炳添“传纸条”,后来,他们改用“日记传情”。

苏炳添进入国家队后,两人极少见面,只能通过打电话联络,这一打坚持了十几年。

20__年7月11日,苏炳添的儿子小天天出生。儿子出生那天,他还没有从瑞士回国,网友调侃“亚洲飞人第一次输了,跑不过儿子!”

现在,苏炳添一完成比赛,就坚持回家陪儿子,喂奶、换尿布、哄睡、带娃出去走走,“亚洲飞人”秒变“奶爸”。

在一次采访中,苏炳添说:“我有一个梦想,在我孩子有认知能力的时候,让他的妈妈带他到现场去看一次我的比赛,让他永远记得自己的父亲最辉煌的一瞬间。”

今年东京奥运会,他让妻子和儿子看到了他“封神”的时刻!

虽然未在决赛中拿到奖牌,但苏炳添觉得虽败犹荣。

赛后他也在微博上留言:

“以9秒83进入奥运会决赛圈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决赛的9.98也没有遗憾,因为这就是我的最真实水平!”

东京奥运会,很有可能是苏炳添的最后一站,也许未来,他会以新的身份,再次回到赛场上。

祝福这位“亚洲飞人”,愿他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飞人”,带领中国田径队走向另一个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前进中源源不绝的动力,任何时候,精神支柱永远都不能倒下。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的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永不言弃的抗争精神,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一)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只脚,但是,他们身残志坚,自立自强,树立了“脱贫光荣,争贫可耻”的信心,不等、不靠、不要、不争贫,他们付出了超越常人数千倍、数万倍的艰辛艰苦和汗水心血,才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正应验了一句话:“凡自强不息者,必获自救”。

(二)永不言弃的抗争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不抛弃、不放弃”,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他们夫妻合力奏出了与生命不屈抗争的最强音。正如贝多芬所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他们夫妻永远不向命运低头,攻坚克难,永不言弃;生命不息,就与命运抗争不止。

(三)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迎接挑战,战胜自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雄辩地证明了“奋斗,改变人生;梦想,使我们与众不同。”在他们夫妻顽强地拼搏下,女儿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儿子长大成人,现已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放光芒”,现在,他们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四)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敢于直面生活,善于创造、勇于创新。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超越自我,永不懈怠;发展电商,积极作为;奋力开拓,终有所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安徽省和县卜陈村退休教师叶连平出生于1928年,自幼跟随做外交工作的父亲,学会了流利的英语。1978年,叶连平在乌江卜陈村当起了乡村教师。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叶连平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眷恋。那些年,叶连平多次放弃进城、回家乡工作的机会,在这所农村学校,一直干到1991年退休。卜陈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留下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放学后乱跑,也经常出危险。看到这些情况,退休后的叶连平把附近一些孩子招呼到家里,免费进行辅导。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失去父母的孩子,叶连平会让他们干脆住到家里。每个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他几乎都花在孩子们身上。20__年,当地政府出资,把叶连平家对面的两间仓库改造成教室和图书室,正式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20__年开始,叶连平拿出部分退休金,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设立"叶连平奖学金”。自成立以来,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已经培养1000多个孩子,“叶连平奖学金”发放10多万元,先后奖励资助130多名留守儿童。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叶连平并不在意,他说他更在意的是时间,他要把余生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孩子们。近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351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位英雄的老战士,他的名字叫朱彦夫,被誉为活着的“中国保尔·柯察金”。他的传奇和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东沂蒙山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不久,就赶上了两场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多次负伤,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敌人每天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对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另一颗刚扔出手,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经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他想大声喊,但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想把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但拳头不听使唤,又饥又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救起,紧急地送往战地救护所救治。

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重,他被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和手术。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彦夫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都没有了,痛心至极,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想饿死,但护理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楼,但没有手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睡过去,好不容易攒起8片安眠药,吃下去却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朱彦夫自杀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还是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彦夫:“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千难万难,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从此,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严酷的现实是,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啊!

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回到家后,他开始练习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慢慢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并尽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期间,他还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好妻子__。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富足,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英雄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成这本书,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视力持续下降,原来的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熬过了酷暑,经过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迟浩田将军则说,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却从此瘫痪,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他硬是撑着病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朱彦夫说,这种荣耀和幸福,他终生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白晓卉抗疫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陈__同志作为__乡__村支部副书记,带领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上级防控部署,及时筑牢本村防控安全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

在接到上级通知后,立即和村委成立村级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组织各村组组长、党员干部在各村组进行地毯式排查,排查出人员后立即对其进行居家隔离,并指定村医对其进行体温检测。并对村庄所有出口进行封闭,仅留一条应急出口,村领导干部、党员和志愿者24小时进行值班。

陈__同志作为包组领导,在其所包保的__村上寨组,总是冲锋在前,再苦再难也不畏惧、不退缩带动全组党员和志愿者奋战在抗疫一线,自20__年1月22日开始便坚守阵地,安排部署各项防疫工作,下村组到每家每户排查外出返乡人员;特别是武汉返乡人员,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询问和登记,劝其自行隔离14天,并对返乡人员进行体温测量,确保村民安全和平安。踊跃投身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带头执行防控纪律,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带头宣传预防知识等相关防控工作,在全村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陈__还组织村民群众一起加入到防疫宣传队伍,张贴防疫通告、挂横幅标语。

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陈__还经常在__村八个村组间进行检查,确保无人员聚集,并对我村的企业进行排查,严禁工作人员上班等,经常忙到夜里十二点,一线防控工作虽然有危险,但作为一名党员,在危难之际就要挺身而出,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疫情防控工作任务艰巨,陈__肩上担着全村村民的安危,压力很大,但责无旁贷。他坚信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积极投身防控一线,陈__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兑现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给全村的群防群控工作作出了典范和样板,凝聚起了干部和群众在疫情面前不退缩、不动摇的强大力量,彰显了人大代表的政治忠诚和责任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优秀教师学习先进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师,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从道理上讲,每个教师都要知道自己是学生的楷模,言行举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开学之后有一个现象不太好,就是佩证上岗的问题,我希望还是从全体班子成员带头,这个事情还是要做下去。所有的事情贵在坚持,不在形式,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效。我们不是没有制度,没有规范,没有要求,问题是提了没有很好的落实,所以才有这样那样有违师德的表现。但总体情况来说,乡镇要比城区好。譬如说有偿家教的问题、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的问题,相对城区来说,农村小学要少一点,但是不等于没有。这些东西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教师当中应该有及时的提醒。

作为教师应该爱岗敬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努力提我们的职业升技能,就是要熟练的掌握各种教学的基本技能,这种技能包括:备课、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比如多媒体、网络、博客。我们参加上面组织评优课的机会比较少,但一旦真正参加的时候就缩手缩脚,课件不知道怎么制,网络情景下的课不知道怎么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顾诵芬首次参与设计的机型,是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

喷气飞机的特点是要用两侧进气,让出机头来放雷达。顾诵芬负责气动布局设计任务。然而,这对于学习螺旋桨飞机的顾诵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当时,顾诵芬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一旦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进气,一边排气,飞机发动机就没有推力。如何验证,顾诵芬和同事费尽了脑筋。

他回忆道:“我们用医务所的废针管,把它不锈钢的很细的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然后外面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风洞,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那个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拿下了这个实验。”

1958年7月26日,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托人带话—

“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

为了查出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地方,顾诵芬决定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进行观察。

顾诵芬的夫人江泽菲曾和他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这并不是出于对飞机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然而这一次,顾诵芬要登上的还不是民用大飞机,而是风险更高的战斗机!所以他必须瞒着妻子、瞒着家中每一位亲人。顾诵芬本人坦言,当时也来不及想这么多。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鸣东回忆:“顾总那会儿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却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这让所有在场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动。”

连续经过三次的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军方评价,歼8Ⅱ飞机是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歼击机中最高档的机种,对改善空军装备、增强国防力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成为当时空海军的核心装备。20__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在歼10研制过程中,顾诵芬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转型评审和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等方面的工作。

与之同时,他敏锐地抓住苏联解体前的机遇,借助20世纪60年代与苏联航空科技专家建立起的深厚友情,发起并主持了双方气动力和飞机设计专家对远景飞机的设计合作,使我国上百名飞机设计技术骨干得到了锻炼,此次活动形成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建起了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的国家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人物事迹】

国测一大队自1954年建队以来,先后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中蒙、中苏、中尼边境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20__国家重力基本网的布测,全国天文主点联测,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极科考测量,国家GPSA、B级网、国家高程控制网、中国公路网GPS测绘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建设、施测和管理等国家重点测绘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珠峰高程测量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完成的。这是国测一大队第七次深入生命禁区测量珠峰,并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20__年5月,国测一大队第7次测量珠峰高度,最终测定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巨大成就。两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自1954年建队以来,国测一大队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国测一大队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生命极限的英雄史。建队以来,有46名职工牺牲,还有许多人姓名难以寻找,连一块墓碑也没来得及立。他们的生命传奇唯有大地作证。

【特别致敬】抗疫英雄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感动中国》把这一年的特别致敬,献给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的抗疫英雄们。此外,要致敬的还包括14亿人当中的你我他,我们应该为自己点赞,因为每个人都了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先进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早,zz市人大代表、zz社区党总支书记zz就给武汉返乡人员张某送来了剃须刀。zz介绍,为了加强新冠病毒的防疫工作,社区对武汉来全人员进行重点隔离。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除了每天帮助他们监测体温之外,社区还会及时为他们送去米面、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确保他们顺利度过隔离期。

为全力防控疫情,zz社区按照zz镇党委、zz镇人民政府的指导,成立了“五级”工作网格。镇党委书记任总网格长,镇联系社区负责人任一级网格员,zz作为总支书记任二级网格员,三级网格员是社区工作人员,居民组长和各小区物业经理任四级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和业主委员会的成员是五级网格员。zz正是在这样的网格中,严谨细致的开展防疫工作,在她的带领下,三级、四级、五级网格员通过对社区3156户,12300多名居民进行摸排,排查出了武汉返乡人员zz人,密切接触者z人,并造册登记,热心服务。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防疫工作启动以来,zz同志带领zz社区积极响应,组织人大代表、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车、宣传音响等宣传防疫知识,引导社区居民正确看待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做到科学防护。同时,对聚集人员、外出人员进行劝导教育,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流动,阻断传染源。

“你需要的这些东西,我们明天就给您送过去,你就安心在家吧。”“大爷、大妈,现在疫情严重,大家没事就不要聚在聚在一起聊天啦,等疫情过去再聊也不迟呀”……zz的电话响个不停,社区工作人员也在不停地向居民宣传、劝导、教育,他们都相信隔离不是隔爱,病毒终会被消灭,人大代表勇于担当,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__是一个健康、阳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尊敬师长、自律、勤奋的学生。他告诉妈妈,他的理想是成为像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长大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妈妈告诉他,要成为科学家,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勤于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本领,全面发展,做一个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勤奋自觉、善思好问

课堂上他是最活跃的分子,总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课下他积极主动地做复习和预习。他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培养了各种兴趣,相应提高了多种能力。正是这些好习惯促使他不断发展,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一直非常优秀。

二、自立感恩,生活自理能力强

他常怀感恩之心,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妈妈喜爱的好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忙,他炼就了坚强、自立的品格,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的良好习惯。在家里除了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还主动收拾屋子,干家务。用自立自强的行动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不挑吃穿,不搞攀比,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得体。从小熟背《三字经》《弟子规》的他,非常喜欢读书并深受熏陶。对待长辈,心怀感恩,关爱孝顺,妈妈身体不舒服,他端水拿药,帮着照顾。他也是个诚实的孩子,做错了事能够正确面对,并勇于承认改正错误。“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是他的口头禅。看到长辈,他总能微笑着打招呼,邻里们常感叹道:“这个孩子真懂事啊,要是我家有这样的孩子多好啊!”

三、克服困难,勇担责任

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他总是勇敢乐观面对。无论刮风下雨坚持上学,即使是生病仍坚持学习。20__年六一儿童节,他参加朗诵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因为反复练习,嗓子发炎疼痛,妈妈很是心疼,劝他放弃。他坚定地说:“这是我们集体的活动,我不能让老师和同学失望,我能坚持!”。接着安慰妈妈:“您给我喝点药,我休息休息,在心里背诵练习,明天会好的,演出没问题的。”

四、热爱生命,勤于锻炼,自律自信

疫情期间,他在手机和电视上看到钟南山爷爷,钦佩地说:“钟爷爷八十多岁了,身体健康,精神抖擞,还能冲在一起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为国家做贡献。我要向他学习,好好吃饭,勤于锻炼身体,长大也要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坚持锻炼身体使他更坚强自信阳光。

__同学虽然只是一名平凡的少先队员,但是在他幼小的心灵早已播下了“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种子,相信他会在茁壮成长的道路上为他人带来更多的阳光,成为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好少年,长大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摘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卢丽安,女,49岁,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卢丽安1968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和丈夫英国完成学业回到中国台湾任博士后研究员。当时的中国台湾“绿化”迹象严重,岛内形势愈发复杂,反观大陆,改革开放初见成果,香港回归在即,整个社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面貌。卢丽安夫妇对现状不满,有了去大陆发展的想法,并毛遂自荐,向祖国表明希望回大陆服务、进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几年下来,卢丽安就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卢丽安当选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为身在上海的台湾同胞们服务。20__年,卢丽安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被选举为十九大党代表。

“我以中国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卢丽安在今年“党代表”通道上如是说。十九大会议结束后,“卢丽安效应”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为她点赞,因为她说出了广大台胞们的心声。还有她的学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师,向老师学习回报社会。卢丽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儿做的是对社会、民族、国家有益的,能够促进我们两岸的和平发展、促进岛内同胞在大陆的发展,都会支持。

谈到两岸关系时,卢丽安真诚地表示,“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她认为,没有中国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时,没有融入祖国的台湾梦,像打个盹,黄粱一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8日下午,在秀洲区举行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朱丽华朴实的话语、感人的事迹,感染了现场每一位党员干部,新城街道春晓社区党委书记朱育奇就是其中之一。

“朱丽华在失去光明后还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头学习专业推拿技术,不愿因为自己的残缺给社会增加负担,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反而成了命运的强者,为这么多人带去希望、传递正能量,我真的很佩服她!”朱育奇由衷感慨道,“与她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无比幸运的,因为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而朱丽华的世界没有光亮,但是她的付出、奉献、大爱,却比我们来得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朱育奇表示,要学习朱丽华的无私奉献和大爱精神,为身边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社区的弱势群体更是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的难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通过日常的点滴行动传递给他们,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这个月的网格服务日中,我们的党员、退伍军人志愿者在网格中开展了助残活动,走进残疾困难家庭,帮他们打扫卫生、理发等,也将朱丽华的先进事迹带进了他们家里。”在10月22日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湘都社区党委书记赵丽便想到了社区里的残疾人群体。“朱丽华在失明后也有过低沉,但她在张海迪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力量,对于我们社区里的残疾人群体来说,朱丽华就是张海迪式的榜样,能带来更多对生活的期待。”

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赵丽觉得在自己发挥带头作用的同时,要将朱丽华先进事迹在居民中宣传好,带动更多人在奉献中讲好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445 字

+ 加入清单

于金忠、男、46岁、中共党员,在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建设公司工作已有20xx年时间,20xx年来他谦虚好学,热情待人,助人为乐,团结同志积极向上,对热爱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特别是担任一建公司项目部副经理后工作综合繁琐,经常加班加点,从不计较报酬,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于金忠八冶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他自知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经常向一些学历高的同志学习,开始从基础技术学起,天天查资料,细心专研施工图纸,耐心细致地学习、查阅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并不断地融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得到快速成长,同时也铸就了坚强和永不服输的性格。每天早晨天刚亮,他便起床洗漱完毕,伏在桌上钻入图纸的“海洋”。晚上,别人的房子早早就关灯休息,他的影子却清晰地映在窗帘上,直到很晚。经过自己刻苦学习,20xx年取得了电大大专学历。他的学习精神受到员工们的高度赞扬。

建筑企业施工现场来往的领导及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为了适应工作,于金忠自己买了有关接待及职业道德等多种书籍,系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受到顾客和农民工的好评。在他的协助下,项目经理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和才智,把项目部由一个小施工队发展扩大成一个管理岗位齐全,责任明确的知名项目部。

20xx年11月,因工作出色,于金忠同志被公司任命为项目副经理,从此,在“兵头将尾”的岗位上弹奏起拼搏与奋击之歌。

在工作中他对年轻人也是关爱有加,常常把徒弟们称作“孩子”,在气氛融洽时还经常开开玩笑。在担任“导师带徒”师傅几年中,他共担任了3位学员的指导老师,倾其所学,耐心辅导,使学员快速成长,现已全部成为了技术骨干、管理能手。徒弟们一提起师傅,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高高在上、望而生畏,而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徒弟们说:“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和融入企业文化中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他从来没有训斥、批评过我们。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工期紧的时候,通宵加班黑白颠倒地工作就成了家常便饭,每一次加班他都陪着大家。”

于金忠也是生活在上有老人,下有妻子和孩子的一个大家庭,他为了项目部的工作,为了给员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员工们上班前半小时他就上班,每天下班最晚的就是他,他只有利用晚上时间处理一些家务。就20xx年底他母亲患了脑梗阻、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病情,需要家人里外伺候,他总会想尽办法把工作的事情和孝道合理的安排到位,他和妻子轮流守护在老人身旁,为了不耽误公司的工作,他让妻子白天管老人自己夜里管,每天晚上于金忠为母亲翻身、测温、擦洗。既保证了老人的身边有亲人伺候,又使项目部的工作正常运行。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工作20xx年来,于金忠参加了酒泉卫星基地工程、嘉峪关水泥厂、兰州河湾铝厂、青铜峡铝厂、俄罗斯图瓦金矿工程等十余个项目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在二十七年的艰苦与磨砺,造就了于金忠严管理、善经营,敢挑重担,勇于创新、勤于学习的优良品质,以优秀的业绩受到各级表彰,连续多年获得集团公司和一建公司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很坦然地说:“过去的成绩已成历史,我不会抱着昔日的荣誉沾沾自喜,我要把它当成一种鞭策,为了我们心中的信念,我将不断前行!”于金忠是一名普通的经营管理者,但又是一名不平凡的共产党员,他以对党的事业赤诚奉献和绿叶对根的深情,谱写了一曲锻冶青春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在田径圈,公认的黄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鲍威尔1.88米。而苏炳添只有1.72米,没有明显的“身体天赋”。早在中学时,老师曾带他几次去市体校,但都没有被教练看中,因为“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然而苏炳添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教练袁国强曾这样评价:“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睡觉,从不抽烟喝酒,即便在家庭聚会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参加活动也会坚持做基本训练……在苏炳添一次次打破记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经年累月的“漫长”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1996年,于涛就采访过朱彦夫,并成为当时朱彦夫事迹报告会的报告人。那年11月1日,于涛随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目睹了他在讲台上突发脑梗塞晕倒,那是他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再次作朱彦夫事迹的报告,仿佛和当年一样,感觉他就在报告台上。”

随着时光流逝,朱彦夫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涛说:“这些年,常有人问我,朱彦夫还活着吗?我就回答,他不光活着,而且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阳春三月,记者又来到沂源县城朱彦夫家的小院。正是午间时分,阳光透过小树的叶隙,斑驳地打在地上。树影中,轮椅上的朱彦夫,把笔记本铺在腿上,用残缺的左臂绑笔写着什么。

护工张德良告诉记者,这是朱老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思考,有什么感悟就赶紧记下来,觉得什么信息对张家泉村有用,也记下来,村里有人来,就送给他们。“虽然退休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村民来看他,说说村里的事。”

张德良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休养所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回答: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哪能袖手旁观?干就有困难,但再难,能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他说:“我这一生做过三件事,从军,务农,写书,有人形象地叫“三杆子”。虽然都是尽最大努力做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内心感到愧疚。”

但朱彦夫,实在是无愧于张家泉村民,无愧于这片热土。

儿子朱向峰从储藏室里找出了当年父亲穿过的假肢,17斤重,健全人提在手里走几步都觉得很沉,朱彦夫却穿着它,为张家泉村奔波了几十年。如今,假肢的绑带和套着的黄军鞋上,还隐约看得见他留下的斑斑血迹。

屋里的电视机,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出来。朱向峰告诉记者,电视就放新闻频道,除了睡觉,几乎一直开着。有次从电视上看到一名贪官落马,老人大呼痛快:“又挖出一个蛀虫”,兴奋得一夜没睡。

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现在已年过六旬。当年她出嫁时,很多受过朱彦夫接济的乡亲想借机会来还人情,但他一份礼也不收,连件新衣服也没给女儿做。邻居看不下去,偷偷将两块钱塞到朱彦夫妻子手里,他知道后,硬是让妻子把钱退了回去。“我们姊妹六个结婚,父亲从没摆过宴席,没收过一份礼。当时心里不理解,但现在想想,这样父亲和我们才安心、踏实。”朱向华说。

卧室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方镜,镜框上一圈圈缠满了细线,一块已经发黑的胶布,粘住了镜面的一个角。这块破旧的小方镜,是50多年前朱彦夫用两个鸡蛋换回来的,修修补补,就是不舍得丢。采访过他的淄博市文广新局原局长曹庆文说,一个功臣,一个吃“国库粮”的人,节俭到这种程度,不可思议。

朱彦夫的外孙女魏玉姬在青岛大学读书,利用周末回到沂源,把自己和母亲朱向欣的旧衣服收拾出来,寄往一所希望小学。朱向欣说,女儿受姥爷影响很大,上学时除了学习就是去做义工,现在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硕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型国产动画人物造型著作权转让协议书

范文类型:合同协议,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甲方:

乙方:

立合约者___(以下简称甲方)受托人___(以下简称乙方)编著___一书,双方议定如下:

二、本书预计字数为万字左右。

三、本书著作权经甲方同意转让乙方承受,由乙方办理著作权登记。

四、本书如有侵害他人著作权,及违背有关著作出版等现行各项法律或国家政策时,由甲方自行负责,与乙方无涉。其因而被有关机关扣留、没收,或禁止发行致使乙方遭受损失的,甲方应负赔偿责任。知识产权合同:著作权让与契约范本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五、本书版权属于乙方,甲方不得就本书内容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割裂,自行出版或转让。

六、本书的排版校对,由乙方负责,惟求其正确无误,得请甲方作最后的校核。

七、甲方同意于___年x月x日完稿,交予乙方出版。

立合约者:

甲方:___

住址:

籍贯:

出生年月日:

乙方:

负责人:

住址:

___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_,今年9岁,就读于洪雅实验小学。在家里,她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的好孩子;在学校,她是个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少先队员;在社会,她是位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的好少年

勤奋好学,积极上进

她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课前仔细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各门学习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诚实守信,热心公益

她热衷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为白血病同学慈善捐款、敬老院慰问老人、去山区帮助贫困留守学生……用一颗炽热的心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特别是有一次_独自一人在上学途中,拾到了一个装有1288元现金、银行卡的钱包,她不为金钱所动,将钱包交给了老师。她拾金不昧的精神获得老师、同学、社会的赞扬,洪雅县电视台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报道。

乐于奉献,热爱集体

作为班上的班干部,她尽职尽责,为同学们服好务,为班集体增光添彩。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工作,成为老师得力的小助手。与同学和睦相处,遇到有困难的同学,她都会主动伸出友爱的双手。

尊重长辈,孝顺父母

每天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情独立完成,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孝顺。出门在外,她与人为善,对待邻里礼貌谦逊。

全面发展,特长突出

_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爱好课外阅读、书法、画画、唱歌、舞蹈、模特、电子鼓。拉丁舞过7级、中国舞过6级、书法过3级、电子鼓过3级,先后获得全省中小学生艺术人才大赛获一等奖、全省星光灿烂舞蹈大赛金奖、全省体育舞蹈锦标赛精英组亚军、眉山市电视舞蹈大赛冠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中国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中国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是__学校班级学习委员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他都能够按照一个少先队员的准则来要求自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一、家庭里的他是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宝宝。当每天放学以后,回家的第一任务就是写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养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刷自己的鞋子、整理自己的床铺、书桌......养成了比较好的生活习惯。每周还不定期的帮妈妈刷碗、洗菜、做饭等。在妈妈不舒服的时候,还能给妈妈捶捶背、按按腰;在妈妈生病的时候,还会摸摸妈妈的额头问是不是发烧?提醒妈妈早点休息。这时的妈妈是一个幸福的妈妈,也是一个开心的妈妈。每天晚上的“goodnight” 和每天早的上“good morning”也是爸爸、妈妈耳边最动听的音乐。

二、学校里他是一个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20_年暑假,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假日阳光小队,做一个清洁小使者,和大家一起到双龙湖广场打卫生、擦洗凳子等。“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城”,为许昌市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参观许昌恒源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欧利优乳业公司,深深感受到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的规模和状况。在学习中,有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y会耐心的为他们讲解,直到同学明白为止,从不显出不耐烦的情绪。

三、生活中的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小伙伴。曾有一个周末,他双龙湖广场玩时碰到了他班里的一位同学,他们玩的很高兴,但很不尽兴,于是他和同学约好第二天下午3:30再双龙湖广场中心见面,一起再玩。本来第二天下午爸爸妈妈是要他回奶奶家的,可是y说他已经和同学约好了,不能失约。于是,爸爸妈妈两个人回了奶奶家。当爸爸妈妈5点钟回到家时,孩子不在家,想孩子一定和他同学在广场上玩。当妈妈正在做饭的时候,孩子回来了。“玩的怎么样,很高兴吧!”妈妈连忙问孩子。“从3:30我一直在等他,也没找到他,他根本没来。”孩子如是说。当第二天到学校问了那个同学才知道原来是那个同学有事没去成,可他们又无法联系。通过这件事,y也知道了,朋友没来是有原因,至少自己遵守了诺言,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与人为善,快乐成长。当你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你自己也是一个快乐的人;当你把自己的那份爱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你就拥有两份爱。因为爱与快乐会越分越多。爸爸妈妈时常这样对孩子说。

在公交车上,他为老人让座位时,他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伸出援助之手,他是快乐的。当他和妈妈带着很多的食物去社会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儿时,看到到那些可怜的孩子,他说他们需要爱,需要关心。他在看《孔子》第22集《闵损》这集时,在看到闵损说冷,父亲打他,无意间把他的衣服给打破,芦花飘出。父亲知道真相后大怒,回家后,父亲无论如何都要休了妻子,而闵损却跪下来要求父亲别休了继母时,孩子的眼泪“嗖”的一下就掉下来了。闵损的那颗爱心、孝心也在这一刻传给了y。

y在学习上不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活中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上就是同学的事迹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张群,中共党员,临沭县扶贫办项目组组长。20_年,张群被安排到县扶贫办项目组工作,项目组的职责包括项目入库、立项、建设、验收、移交确权、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工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不仅对业务理论知识有要求,还需要深入到扶贫项目一线。面对全新的岗位,她深知“亲身经历是最好的经验”,踏泥泞、冒酷暑,走遍了9个镇街96个产业扶贫车间、大棚、光伏电站等项目现场,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克服督导项目进度与验收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申纪兰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1983年,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1984年,申纪兰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大胆进行改革。

她主张:成林和有林山坡地仍归集体管理;耕地仍然包产到户、自主经营,但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添人增地、减人减地,确保土地不撂荒。最终,改革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适度,实现优势互补。

1985年,结合申纪兰外出考察的经验,利用当地的硅矿资源优势,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此后,西沟村又建立起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村办企业成了西沟村的经济支柱。

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不把污染留给子孙后代,20__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重新寻找发展定位。几年间,西沟村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一一兴建,新产业基地拔地而起,引进的知名服饰公司开工生产。

作为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中西部开发、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平顺县提水工程、平顺县二级公路建设、平顺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工程等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