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城导游词400字
尊敬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带长城来游玩我是本次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刘导,今天我带领大家浏览的是八达岭长城。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
现在我们就在长城脚下,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段长城,是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而且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在城墙顶上铺着十分平整的方转,像很宽的马路,而且五六匹马都能并行。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是供打仗时在垛子后面了望和射打敌人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们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吧!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好,我先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慢步欣赏!不要乱丢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不要在城墙乱涂乱画,不要站在城墙上,带好自己的孩子。两小时后集中到这里来。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经典北京导游词
稍作休整后,我们便从酒店出发,乘公交,转地铁,来到了天安门广场,首先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深切缅怀毛主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头顶烈日,排着长长的队伍,瞻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遗容,感受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
纪念堂出来后,我们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并一一摄影留念。看着国旗下站岗的战士,虽然顶着炎炎烈日,衣服湿透了,他们却岿然不动,不禁使我想起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天安门广场真大,时值旅游旺季,游人挺多,但在这里并不显得拥挤。
接着,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城楼前,走过金水桥,穿过天安门城楼,往西走不到两百米,远远看到“午门”两字,我心里一喜,这该是到故宫了。
故宫就是以前的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20xx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xx年),至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全国近五百年。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宏伟华丽尉为壮观。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四面各开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墙外有长3800米,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真可谓固若金汤。从大明永乐朝到悲怆的逊帝溥仪,古老而壮丽的故宫,她诉说着一个历经沧桑的文明曾有的辉煌。寄托着无数中国人悠远的怀古思今之情。
在北京,我们还游了长城,颐和园、天坛、圆明园、香山、鸟巢、水立方、科技馆、欢乐谷等等。既有人文景观,也有自然景观,既有古代的历史文化,也有现代的科技文明。北京之行,让我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篇2:长城英文导游词
The Great Wall, symbolizing China’s ancient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most famous and grand construction wonders in the world. The building of theGreat Wall first began in the seventh century BC. The first section of wall wasbuilt by the Qi Kingdom and the Chu Kingdom. In Chinese history, there are threeclimaxes of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They were in the Qin, Han and Mingdynasties. The sections of the wall began to be called the Great Wall in thetime of Qin Shihuang. In order to ward off harassment by the Huns and for theuse of further defensive projects, many sections were linked up and expanded andfinally it was extended into a Great Wall.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Great Wallwas over 5,000 kilometers long, so in Chinese, we call it “Wan Li Chang Cheng. ”The Qin Great Wall started from Lintao, Gansu Province in the west and ended inLiaodong,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east. The second climax of building the GreatWall was in Han Dynasty. In order to ward off the Huns as well as to protect theSilk Road, the Great Wall in Han Dynasty extended towards the west for another5,000 kilometers long to the Lop Nur Lake in today’s Xinjiang . The Han Greatwall started from the Liaodong Peninsula in the east and ended at the foot ofthe Tianshan Mountain in Xinjiang, with a total length of 10,000 kilometers. Thelast large-scale project on the Great Wall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ing Dynasty.In order to ward off the harassment of the remaining forces of the Yuan and thenewly raised ethnic tribe of “Nu Zhen”, the Great wall had been built. The totallength of the Ming Great Wall was more than 7,000 kilometers from Yalu River in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east, to Jiayuguan Pass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west.It passes nine cities,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he functions of theGreat Wall in Chinese history are in four aspects, they are in military,economy, perfect harmony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the friendship betweenAsians and Europeans.
The structures of the Great Wall are the beacon tower and watch tower.Beacon towers were built on both sides of the Wall at the commanding points,which were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or the twists and turns for makingwarning signals. Whenever the enemy was sighted, fires were lit on the top ofthe beacon tower at night, and the smoke was made during the daytime. Watchtowers were built at regular intervals on the Great Wall itself for watchingover the invading enemy. A watch tower was usually two stories high, and thedefense soldiers lived inside. The ground floor was used for storing weapons andhad a number of windows for archers. The upper floor had battlements, peep holesand apertures for archers. In the middle of the tower there were small livingquarters for the defense soldiers. The watch towers were not only used by thedefending troops to take shelter from the wind, rain and heat, but also to fightand check the enemy’s advance, and store arms and ammunition.
Next I’m very glad to introduce the Badaling section. It was listed as animportant historical monument under special preservation by the Chinesegovernment in 1961 and was listed by the UNESCO as one of the world heritagesites in 1987.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is about 75 kilometers northwest ofBeijing, and it is the best preserved part of the Great Wall. Bada means“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to all directions. ”The Great Wall at Badalingaverage 7.8 meters high, 6.5 meters wide at its base, and 5.8 meters on the top,wide enough for five horses or ten soldiers walking abreast on the wall. It hasone side with battlements and the parapet is on the other side. The side withthe battlements is about 2 meters high, and the parapet is one meter high. Theouter side of the Wall is topped with crenellated battlements, and a squaresized hole below for shooting arrows and also for keeping a watch over theenemy. The parapet is on the inner side.
Juyongguan Pass is located 5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downtown Beijng.There was a 20-kilomere-long valley called “Guangou Valley” from south to north,with 4 passes along the valley. They were of great strategic importance indefend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Juyongguan Pass is one of them.
Inside Juyong Pass there is an ancient marble platform known as “CloudTerrace”. It was built in Yuan Dynasty. There used to be three Tibetan stylepagodas built on the terrace with a road passing under it from north to south.Later, when the pagodas were destroyed, a temple was built. However, the templewas burnt down in a fir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so only theterrace remained. The Cloud Terrace is 9.5 meters high, 26.8 meters from east towest, 17.6 meters from north to south at the base, and it narrows towards thetop. In the middle edge of the archway, there is a carving of a “golden wingedbird” with the carvings of several animals. Inside the arched passage, there arecarved in relief Buddhist images on the wall. The images of the Four HeavenlyKings, the Buddha of Ten Directions and 1,000 Buddha statues were all carved onthe wall.
Today on the way to Badaling Great Wall, you can see a railway running bythe Badaling Expressway. It is well-known at the Beijing-Zhangjiakou Railway. Itwas the first railway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Chinese itself. Its chiefdesigner was Zhan Tianyou.
篇3:最新的北京世界公园导游词范文
列位敬爱的游客您们好,
我是此次率领您们游世界公园的导游,您们可以或许叫我蒋导,您们需要我帮手的话,我会死力而为的。下里我往道道我们的道路:先往埃菲我铁塔、巴黎圣母院、美国黑宫……等下人人本人赏识,再回旅馆,下昼的旅游下昼再道。
正前里的是埃菲我铁塔:建设地点是法国巴黎战神广场,设计师是居斯塔夫•塔菲我。该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离别正在离空中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个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不雅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路径,共用往钢铁7000吨,120xx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共花往745万7千法郎,极为壮不雅观。
下里我往讲讲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正在法国西岱的东南端,建制于1163年,竣工于1345年,建筑师是尚•德•开耶、皮耶•德•受待厄依、尚•哈维、维优雷•杜克。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气焰气焰的教堂,是希奇巴黎的意味。它立正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端。
好了我们背前走,我们看睹的是美国黑宫。美国黑宫是美国总统宫邸,1920xx年美国总统罗斯祸尾先用“黑宫”一词。后成了美国的当局代表。
好了您们人人本人往游赏吧!人人下昼再睹,拜拜!
篇4:300字长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位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八达岭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明代长城的精华。“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处,迄今为止,已有很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游客们,我们已经登上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历史上八达岭长城至今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峪谷;峪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峪谷因此得名“关沟”大家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十分壮观。往下面看,可以看见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在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距敌人如落翁中。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炮炮身长2.85,口径105毫米,因为大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然而,长城其特有的魅力,不正是其价值吗?下面大家自由的参观一下吧!
篇5:游览长城导游词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能当你们导游,我叫匡妍瑾,大家可以叫我小妍,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我们这次去的景点就是长城了。大家看,我们今天去的世界著名遗产之一长城像不像一条龙?他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们现在站在山脚下,你们看上去,可能只有几千多里,实际上,他有一万三千多里。我们现在登上去看一看吧!大家来看,多么气魄雄伟的长城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瞧!我们脚下踏着的就是方砖,现在让我们来扶着墙上的条石,走一段路,大家感觉到了什么?对,以前的劳动人民多么辛苦,她们把自己的智慧和血汗都献给了长城,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长城,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里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大家知道关于八达岭的故事和长城的传说吗?八达岭的那个故事的题目叫《千金一笑》:周朝有个国君叫周幽王,他有个美女叫褒姒,她的脾气很怪,总是不笑,幽王就想办法。于是,他点燃了求救信号(烽火),结果,引得诸侯白来一趟,可褒姒却哈哈大笑,幽王也很开心。可是,真有敌人来进攻的时候,幽王点燃了烽火,却不见人来,幽王就被敌人杀死了。长城的传说也很好听,名叫《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胃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现在,故事和传说都听玩了,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1小时以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篇6:北京天坛导游词范文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现在是我给大家介绍回音壁,它是指围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的高大的圆形围墙而言。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 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我们从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天坛境内广植有树龄悠长、树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苍翠的松树和柏树。树海林涛,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种"海阔天空"的广漠景象。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们脚下的便是进牲门-俗称"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斋宫,坐落于西天门内大道南侧的松柏绿树丛中,原是封建皇帝来天坛祈谷、祀天前进行斋戒沐浴的地方。斋宫占地四万平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内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四周筑有两重围墙和一道护城河,建筑讲究,警卫森严。走进斋宫正门,迎面便是气势巍峨的正殿,红墙绿瓦,甚为壮观。据说用这种绿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对天称臣"的意思。殿分五间,呈拱券形,为砖砌结构。整个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无梁殿"。殿前丹墀上有两座石亭,右边的一座较小,是放时辰牌位的 地方。左边的一座呈正方形,较为高大,名"斋戒铜人石亭"。据史料记载:皇帝斋戒期间,亭内设方几一 张,罩黄云缎桌衣,上设一尺五寸高的铜人像一尊。铜人双手恭奉简牌一枚,上刻“斋戒”二字,以使皇帝"触目惊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斋戒。斋戒铜人在清代有三种形式:一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一为明代太监刚炳像。相传这三人在历史上都以刚直敢谏而著称。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来。按规定,这里所设的铜人为冷谦像。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竖立于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层白石雕栏环抱的圆坛之上,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位于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东西两侧的是东、西配殿,原是分别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的地方。现分别辟为陈列宫廷祭天古乐、礼仪,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神厨”从前是为祭祀宰杀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库,是收藏祭品的库房。现在经过呈"W"字形长廊,它共七十二间,起着连结祈谷坛、神厨、神库及运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该长廊的间数正好与72地煞的数字相同,过去传说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内灯笼式竖灯暗淡,阴森可怖。后来将其窗坎拆除,从而长廊景观大变,成为人们游乐的好去处。
天泉井于神库门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时用的供馔和糕点,全用此水调制。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7:北京天坛导游词
大家好!今天咱们一起来到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筑,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xx年。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从北门进入。一进门大家就可以看见四排整整齐齐的绿松树,中间这两排是龙柏,两旁则是高大的松柏。走过门洞,走上台阶,就是著名的祈年殿。祈年殿四周的围墙是方方正正的,而祈年殿本身从下至上都是圆形的,这代表了“天圆地方”。殿中有28根柱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长也是最精美、红色雕金的四根柱子,位于中央,叫“龙柱”,又叫“通天柱”,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二种是位于中圈朱红色的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第三种是位于外圈与殿身成一体的十二根巨柱,叫“檐柱”,代表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第二种加第三种24根柱子代表了一年中的24个节气,三种总共28根柱子代表了28个星宿。殿里有八把椅子意味着有八个皇帝,前面放着他们的牌位。殿中有上贡的牛,桌上还有许多食物,都是用来祭祀的。等祭祀完成后就要把牛羊等动物放到殿外的燔柴炉里烧掉。
接下来我们要从祈年殿南门直走先去皇穹宇和回音壁,不过遗憾地告诉大家,由于以前有人不爱惜公物遗产,在回音壁上乱涂乱刻,现在已经用铁栅栏封上了,希望大家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遗产。之后我们再去圜丘,大家可以站在天心石上吼两嗓子,声音可非同一般呀,一定是又浓厚又洪亮。
现在我们就出发了……
篇8:长城的导游词500字
ladies andgentleman,我是酷鱼爆鸡丁旅游社的虞智涵,你们可以叫我红烧大肥鱼或金枪鱼罐头。欢迎各位温州的朋友,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
来到万里长城,就先了解一下长城吧!你们踏着的,正是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明长城。这一段是八达岭长城,我们的__曾说过一句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指的就是八达岭长城。长城东起气魄雄伟的山海关,西至气势恢宏的嘉裕关,经过九个省,绵延约6600千米,途径闻名的遐迩的居庸关、娘子关,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城墙,也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瞧!长城两旁都是一排排高高的垛子,这些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用来瞭望和射击用。瞭望口是上面的一个个口子,射口是下面的小孔,可以趁穷凶极恶极的敌人不注意打出致命一击。不过,别坐着垛子上哦!外面可是峭壁哦!城墙是用条石和城砖铺成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用巨大无比的方砖铺成,很宽、很宽,就像一条马路,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高大的城台,这是屯兵的堡垒,可以让官兵休息或者避寒用,是用田、井等字组成的,还可以用狼烟发信号,可以说是长城的雕堡,它就是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谷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点头,台台相连,传递信息。长城真是戒备森严啊!
时间就像飞鸟,我们的旅途也要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使你们给长城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如果下次您或您的朋友要来,我一定会再给你们当导游的,拜拜!
篇9:北京十渡导游词
千古河床“石中石”:在距今14-10亿年前,这里为浅海环境,当时气候潮湿炎热,际地上的大量碳酸钙、碳酸镁被水溶解带到海洋中沉淀,形成石灰岩或白云岩,同时陆地上的二氧化硅也以胶体的形式被一团一团的带到海洋中,并随海洋里正在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一起沉积,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在岩石中包裹着的一个一个圆形、椭圆形的似爪状的石块。这石块比包围它的基岩硬度大,颜色也略暗些,故称这一景观为石中石。这种海洋中两种不同物质同时沉积形成的岩石,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普价值。
神秘的龙山"佛"字:十渡有座龙山,在它上边一块直上直下的崖壁上,有一个苍劲有力的“佛”字,高3米多,宽约2米,远看则清,近看则蒙;雨后则真,平日则虚。这个“佛”字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是水沿岩石的节理裂隙面溶蚀风化后形成的痕迹。龙山的岩石属白云岩,白云岩可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蚀,所以在有裂隙的地方,当有雨水渗入时就发生表面溶蚀。由于裂隙面的不平整、不均匀,有的地方溶蚀较重,在同一岩层面上也有颜色深浅的变化,往往形成各种花斑、不规则的图案,致于它能形成“佛”字形态,那完全是偶然、巧合,被称为世界自然奇观。
天然石佛:平峪村一位羊倌,在跌下数十丈深的山涧后,发现崖壁脚下有一个形象逼真的石佛,双手腹前交叉自然而立,五官俱全,眉须分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大自然奇石,它是由上水石挟杂钟乳石碎块堆积而成的像形石。石人身上长满了青苔,且在“嘴”下、眉上等凹陷部位生长少许青草,颇似胡须和长眉,身上的青苔像衣服,头部五官部位是没长青草的裸露部分,是不上水的钟乳石碎块被胶结,两臂和手也是钟乳石碎块。石人原位于峭壁下面,从石灰岩缝隙中渗出的含碳酸钙水溶液,因水压减低和温度降低,使溶液中碳酸钙发生沉淀,在上水石堆积过程中也掺进崩落下来的钟乳石碎块,因其形成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故上面长满青苔,它能形成直立人形,完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巧合,是一个罕见的自然奇观。
篇10:北京潭柘寺导游词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如今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几年还修建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实行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的一条龙服务,使景区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97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僧团进驻,潭柘寺恢复了宗教活动。
篇11:介绍长城的导游词范文350字
大家好!我是一位小小导游。今天,我就给出大家介绍一下着名的世界遗产——长城。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你们要登长城做好汉了!祝贺你们!你们知道吗?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时间是1987年12月。长城是中国的像征,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又怎么能不骄傲呢?
长城总长约6700千米,最有名的八达岭长城随山势起伏,南北两边都有高峰耸立着。大家请跟我来。看,长城主要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三部分组成的。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是用巨砖、石条等材料砌的。
游客们,我先介绍到一人们用血汗换来的世界遗产。这里了,请大家漫步欣赏。大家注意了,在游览时,不要乱丢垃圾,乱涂乱画。
篇12:游览长城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
你们好!
昨天,我们参观了美丽的颐和园,今天我们要参观壮观的万里长城。
你们快来看呀!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了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游客们,你们千万不要忘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要知道,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更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游客们,千里迢迢而来,就是要一睹长城庐山真面目,我们继续加油吧!登上长城最高峰。
篇13:长城导游词最新范文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阳光旅游团,我姓杨,你们就叫我杨导吧!今天很荣幸,我将陪伴大家参观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的雄伟和壮丽吧!
从前北京城里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游客们!游客们!快到了!快到了!看到了吗?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雄伟的长城脚下。抬头望去,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砌成。
游客们!现在,我们登上这美丽的长城!你看!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五六匹马都可以并行呢!游客们,我们可以小心地向下看,你们发现了吗?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瞭望塔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每当有敌兵入侵,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游客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条石,不由自主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可别小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和无数双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从前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孟姜女和丈夫无悠无虑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孟姜女的丈夫被士兵抓去修长城,不久便劳累而死,孟姜女得知消息后,便把长城哭倒了一大片。
游客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会有今天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今天,我的介绍就先到这里,现在请你们自由游玩二小时后集合,请你们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不要乱扔垃圾,不能在墙上刻字。让我们一起去保护我们的世界遗产。我的介绍也许有什么不精确的地方,请多多指导。
关于长城导游词700字5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刘全昕,你们也可以叫我刘导游。我要和大家一起去游览长城。从这儿出发到长城脚下不过100多里,长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六百五十六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时,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二百一十四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的长城加强修缮连贯起来。故于西起临兆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或,汉北魏,北弃,北周,隋各代,明代为了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18次,明长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300千米。
各位游客我们马上就要来到这次我们游览的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脚下,请你们抬头远眺,长城像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们马上要攀登的这一段长城是八达岭长城。请各位游客看我们的脚下,每一个台阶都是用巨大的条石修筑。现在我们来到了长城城墙顶上,这里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是屯兵打仗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还可以互相呼应。
各位游客,请看这数不清的条石,每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古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着陡峭的山岭。长城的脚下埋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血肉、身躯。
这里面有一个范工,叫范喜良,他在新婚之夜,被官兵抓去修筑长城。他的妻子孟姜女决定去找范喜良,于是她走出了家门,到了长城,已知自己的丈夫累死了,她哭了三天三夜,最后哭倒了长城,才看见自己的丈夫,范喜良的尸体。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的这个传说流传至今,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我们感到了长城修筑是多么的不容易。
万里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也是世界一个,世界伟大的奇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奥保护着举世无双的世界遗产文物呢?
篇14:长城英文导游词
The Great Wall, like the Pyramids of Egypt, the Taj Mahal(1) in India and the Hanging Garden of Babylon(2), is one of the great wonders of the world. Starting out in the east on the banks of the Yalu River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Wall stretches westwards for 12,700 kilometers to Jiayuguan in the Gobi desert, thus known as the Ten Thousand Li Wall in China. The Wall climbs up and down, twists and turns along the ridges of the Yanshan and Yinshan Mountain Chains through five provinces-Liaoning, Hebei, Shanxi, Shaanxi, and Gansu--and two autonomous regions--Ningxia and Inner Mongolia, binding the northern China together.
Historical records tra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Wall to defensive fortification back to the year 656 B.C.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Cheng of the States of Chu. Its construction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fifth Century B.C. when ducal states Yan, Zhao, Wei, and Qin were frequently plundered by the nomadic peoples living north of the Yinshan and Yanshan mountain ranges. Walls, then, were built separately by these ducal states to ward off such harassments.
Later in 221 B.C., when Qin conquered the other states and unified China, Emperor Qinshihuang ordered the connection of these individual walls and further extensions to form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great wall. As a matter of fact, a separate outer wall was constructed north of the Yinshan range in the Han Dynasty(206 BC--1644 BC.), which went to ruin through years of neglect. In the many intervening centuries, succeeding dynasties rebuilt parts of the Wall. The most extensive reinforcements and reno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hen altogether 18 lengthy stretches were reinforced with bricks and rocks. it is mostly the Ming Dynasty Wall that visitors see today. The Great Wall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east and west, with Shanxi Province as the dividing line. The west part is a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 about 5.3 meters high on average. In the eastern part, the core of the Wall is rammed earth as well, but the outer shell is reinforced with bricks and rocks. The most imposing and best preserved se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are at Badaling and Mutianyu, not far from Beijing and both are open to visitors. The Wall of those sections is 7.8 meters high and 6.5 meters wide at its base, narrowing to 5.8 meters on the ramparts, wide enough for five horses to gallop abreast. There are ramparts, embrasures, peep-holes and apertures for archers on the top, besides gutters with gargoyles to drain rain-water off the parapet walk. Two-storied watch-towers are built at approximately 400-meters internals. The top stories of the watch-tower were designed for observing enemy movements, while the first was used for storing grain, fodder, military equipment and gunpowder as well as for quartering garrison soldiers. The highest watch-tower at Badaling standing on a hill-top, is reached only after a steep climb, like "climbing a ladder to heaven". The view from the top is rewarding, hoverer. The Wall follows the contour of mountains that rise one behind the other until they finally fade and merge with distant haze. A signal system formerly existed that served to communicate military information to the dynastic capital. This consisted of beacon towers on the Wall itself and on mountain tops within sight of the Wall. At the approach of enemy troops, smoke signals gave the alarm from the beacon towers in the daytime and bonfire did this at night.
Emergency signals could be relayed to the capital from distant places within a few hour long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anything like modern communications. There stand 14 major passes (Guan, in Chinese) at plac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along the Great Wall,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Shanghaiguan and Jiayuguan. Yet the most impressive one is Juyongguan, about 5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Beijing. Known as "Tian Xia Di YI Guan" (The First Pass Under Heaven), Shanghaiguan Pass is situated between two sheer cliffs forming a neck connecting north China with the northeast. It had been, therefore, a key junction contested by all strategists and many famous battles were fought here. It was the gate of Shanghaiguan that the Ming general Wu Sangui opened to the Manchu army to suppress the peasant rebellion led by Li Zicheng and so surrendered the whole Ming empire to the Manchus, lead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Jiayuguan Pass was not so much as the "Strategic pass Under the Heaven" a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center in Chinese history. Cleft between the snow-capped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 rolling Mazong Mountains, it was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Zhang Qian, the first envoy of Emperor Wu D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24 A.D), crossed it on his journey to the western regions. Later, silk flowed to the west through this pass too. The gate-tower of Jiayuguan is an attractive building of excellent workmanship. It has an inner city and an outer city, the former square in shape and surrounded by a wall 11.7 meters high and 730 meters in circumference. It has two gates, an eastern one and a western one.
On each gate sits a tower facing each other.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all are occupied by four watch towers, one for each. Juyongguan, a gateway to ancient Beijing from Inner Mongolia, was built in a 15-kilometer long ravine flanked by mountains. The cavalrymen of Genghis Khan swept through it in the 13th century. At the center of the pass is a white marble platform named the Cloud terrace, which was called the Crossing-Street Dagoba, since its narrow arch spanned the main street of the pass and on the top of the terrace there used to be three stone dagobas, built in the Yuan Daynasty(1206-1368). At the bottom of the terrace is a half-octagonal arch gateway, interesting for its wealth of detail: it is decorated with splendid images of Buddha and four celestial guardians carved on the walls. The vividness of their expressions is matched by the exquisite workmanship. such grandiose relics works, with several stones pieced together, are rarely seen in ancient Chinese carving. The gate jambs bear a multi-lingual Buddhist sutra, carved some 600 years ago in Sanskrit(3), Tibetan, Mongolian, Uigur(4), Han Chinese and the language of Western Xia. Undoubtedly, they are valuable to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ancient languages. As a cultural heritage, the Wall belongs not only to China but to the world. The Venice charter sa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not only includes the individual architectural works, but also the urban or rural environment that witnessed certain civilizations, significant social developments or historical events." The Great Wall is the largest of su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and that is why it continues to be so attractive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n 1987, the Wall was listed by UNESCO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Notes:1. the Taj Mahal in India 印度的泰姬陵2. the Hanging Garden of Babylon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3. Sanskrit 梵语4. Uigur 维吾尔语
There stand 14 major passes (Guan, in Chinese) at plac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along the Great Wall,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Shanghaiguan and Jiayuguan. Yet the most impressive one is Juyongguan, about 5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Beijing.
Known as "Tian Xia Di YI Guan" (The First Pass Under Heaven), Shanghaiguan Pass is situated between two sheer cliffs forming a neck connecting north China with the northeast. It had been, therefore, a key junction contested by all strategists and many famous battles were fought here. It was the gate of Shanghaiguan that the Ming general Wu Sangui opened to the Manchu army to suppress the peasant rebellion led by Li Zicheng and so surrendered the whole Ming empire to theManchus, lead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Jiayuguan Pass was not so much as the "Strategic pass Under the Heaven" a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center in Chinese history. Cleft between the snow-capped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 rolling Mazong Mountains, it was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Zhang Qian, the first envoy of Emperor Wu D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24 A.D), crossed it on his journey to the western regions. Later, silk flowed to the west through this pass too. The gate-tower of Jiayuguan is an attractive building of excellent workmanship. It has an inner city and an outer city, the former square in shape and surrounded by a wall 11.7 meters high and 730 meters in circumference. It has two gates, an eastern one and a western one. On each gate sits a tower facing each other.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all are occupied by four watch towers, one for each.
Juyongguan, a gateway to ancient Beijing from Inner Mongolia, was built in a 15-kilometer long ravine flanked by mountains. The cavalrymen of Genghis Khan swept through it in the 13th century. At the center of the pass is a white marble platform named the Cloud terrace, which was called the Crossing-Street Dagoba, since its narrow arch spanned the main street of the pass and on the top of the terrace there used to be three stone dagobas, built in the Yuan Daynasty(1206-1368). At the bottom of the terrace is a half-octagonal arch gateway, interesting for its wealth of detail: it is decorated with splendid images of Buddha and four celestial guardians carved on the walls. The vividness of their expressions is matched by the exquisite workmanship. such grandiose relics works, with several stones pieced together, are rarely seen in ancient Chinese carving. The gate jambs bear a multi-lingual Buddhist sutra, carved some 600 years ago in Sanskrit(3), Tibetan, Mongolian, Uigur(4), Han Chinese and the language of Western Xia. Undoubtedly, they are valuable to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ancient languages.
As a cultural heritage, the Wall belongs not only to China but to the world. The Venice charter sa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not only includes the individual architectural works, but also the urban or rural environment that witnessed certain civilizations, significant social developments or historical events." The Great Wall is the largest of su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and that is why it continues to be so attractive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n 1987, the Wall was listed by UNESCO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篇15:经典北京导游词
今天我和妈妈去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我们主要去参观了猿人博物馆。以前我们都是从书本上了解,认识到猿人的生活习性,这一次参观让我大开眼界。
走进博物馆有一个北京猿人头的雕像。在馆内展示的是猿人以前是如何找食物,自卫,烤食物,捕猎,捉鱼,以及制作武器……武器有的是捕鱼qiang,斧头,慧眼,木棒捶等……,那个时代男人在外捕猎,女人在家缝衣服。
猿人分为6种,有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山顶洞人,柳江人,其中北京人分布在山顶洞附近,北京猿人特别聪明,他们能用石器打猎,用火吓跑动物。
人们还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化石,有完整的头骨,下颌骨,牙齿,锁骨,上臂骨,腕骨,股骨,还有头盖骨等,还有好多的人类奥秘等着我们去寻找。
这次参观让我增长了见识,感受到了北京猿人的聪明,不由得我为有这样的祖先而感到自豪。
篇16:北京故宫建筑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故宫参观游览。
故宫又称紫禁城,在北京城中心。
占面积72万多平方米,宫殿有楼阁9900余间。
是明、清两代皇帝的住所。
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
据说,造就故宫就召集了全国著名的工匠23万人左右,民夫100万人,由此可以知道故宫多少大,有多少壮观。
故宫整个院落分为两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
“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
“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
大家请看,这座建筑物就是午门,午门又称五凤楼。
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挂灯赐食百官。
到了清代,这个活动就取消了,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都要在此接受献俘典礼,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
关于戏曲舞台上“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在午门廷杖,好,我们再往前走。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太和殿广常这是铜香炉,这里一共有18 个,代表清朝18个剩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的仙鹤和龟,是代表长寿的象征。
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正面有12根大柱,东西约63米,高35米。
整个大殿雕梁画栋,一条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大红柱子上,这些龙姿态不一,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个宫殿也非常豪华富贵。
殿内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雕刻着9条金龙的宝座。
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
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
看完了太和殿,我们再来看中和殿。
大家请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时、稍事休息的地方。
下面,请大家跟我来一起参观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
各位朋友,这座大殿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叫保和殿。
这座大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常
现在我们来到了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
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
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
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现在请各位随我去参观交泰殿。
各位请看,这座四角攒尖顶的大殿叫交泰殿,这座建筑是明清两朝皇后过生日时举行寿庆活动的地方。
在大殿后墙匾额上有“无为”二字,那里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够以德制国,施以仁政,以图国家长治久安。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们的休闲娱乐的场所。
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给大家2小时自由参观的时间,请大家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保护文化遗产,希望大家玩的愉快。
篇17:北京故宫导游词700字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游玩的地方是北京故宫。我姓卢,大家叫我小卢就行了。想必大家对故宫还不是很了解,现在我就为大家介绍介绍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现在所保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位,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叫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它的门平面为凹形,中间有重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分别有重檐楼阁四座。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到太和殿。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位置,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太和殿建在高约5米的汉白玉台基上面。台基四周矗立着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头上雕刻着云龙云凤的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的石阶上雕有蟠龙,衬托着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肩,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看完了太和殿,现在来游中和殿。中和殿也是故宫三大宫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方,平面呈正方形,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间有鎏金宝顶,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刚才游玩了故宫的两大殿,现在我们来游玩第三个大殿——保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的后方,呈长方形,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绚丽多彩。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游玩的景点,相信你对故宫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果下次还有机会,我一定还会给你们当导游。谢谢!
篇18:简单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_北京导游词_网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xx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单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简单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5篇(一)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北京昌平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一)概况
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小平原。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 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谒陵耗费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汉人,曾下令修缮明陵。民国时期,1920xx年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1绷昴骨范围
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2绷昴怪兄嵯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2)大宫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门内有数千军士守护,任何人不得闯入。当时规定"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往边疆充军。
(3)碑楼
该楼为重檐顶四出陛、楼内驮巨碑,即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该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长子仁宗朱高炽撰。碑阴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地记录了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九年(1804)清仁宗论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两侧有一组石雕群,24兽,12人,共18对,36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象各4匹,二卧二立。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
(5)棂星门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此处有"天门"之意,门三道之间有短垣相隔。6根门柱形似华表,三门额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 棂星门北有7孔汉白玉神桥一座,通往长陵陵门。
(二)埋葬帝后简表
陵 名埋 葬年 号庙 号在位年代年 数享 年附葬皇后长 陵朱 棣永 乐成 祖1403~14242265徐 氏献 陵朱高炽洪 熙仁 宗1425148张 氏景 陵朱瞻基宣 德宣 宗1426~14351038孙 氏裕 陵朱祁镇正统天顺英 宗1436~1464(前后)2238钱、周氏茂 陵朱见深成 化宪 宗1465~14872341纪、王、邵氏泰 陵朱佑樘弘 治孝 宗1488~15051836张 氏康 陵朱厚照正 德武 宗1506~15211631夏 氏永 陵朱厚艏 靖世 宗1522~15664560杜、陈、方氏昭 陵朱载趼 庆穆 宗1567~1572636李、陈、李氏定 陵朱翊钧万 历神 宗1573~16204858王、王氏庆 陵朱常洛泰 昌光 宗16201月39郭、王、刘氏德 陵朱由校天 启熹 宗1621~1627723张 氏思 陵朱由检崇 祯思 宗1628~16441735田、周氏
(三)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顷。墓主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绷暝捌矫娌季
陵墓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从陵门到潭髅拧A昝拍诙西侧原有神厨、神库各5间。东南角有碑亭一座,无碑文,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清顺治皇帝见过陵墓后,于顺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汉、满两种文字镌刻其谒陵感受。碑阴是乾隆皇帝于1785年谒陵后镌刻的谒明陵八韵。第二进院落从潭髅胖聊诤烀拧T耗邶潭鞯羁9间,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60根楠木柱,当中4根柱直径都在1米以上。该殿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殿中原有大佛龛,供成祖和徐皇后。殿两侧原有廊庑15间,现已无存。第三进院落从内红门至明楼。院内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为石五供、明楼和宝城。 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帜,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楼顶为重檐歇山式,建于方城之上,四出陛,额曰"长陵"。刻碑为万历三十二年重立。原碑刻"太宗"(朱棣原来的庙号),后来世宗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改太宗为成祖,未换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镶之。万历三十二年(1604)雷击起火,木雕被毁。大学士沈一贯奏请改新碑。明楼两侧连宝城,城内园丘即宝顶,周一百丈,下面即地宫。
2倍西井
长陵的陵园还辖属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之南,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着被"赐死"的殉葬宫妃。她们是皇帝的地下随侍,虽赐死但无资格入地宫。埋葬她们的坟(竖葬)叫"井"。
(四)定陵
定陵在昭陵东北大峪山(原名小峪山)下,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二位皇后。万历十一年(1583)朱翊钧借祭陵的机会勘察了陵区,最后决定在小峪山为己建陵,改小峪山为大峪山。因陵地有巨石,工程量级大,有人谏阻其不听,决定次年开工。朱翊钧时年才22岁。从万历十二年开工,至万历十八年竣工,历时6年之久。墓穴工程质量极佳。竣工后,28岁的万历皇帝,曾在自己的地宫中饮酒欢贺,然后将墓口封闭。朱翊钧是个残暴荒淫之君,在位48年不问朝政,纵饮欢乐,还巧立名目广纳民女,如选"九嫔"、"十俊"等。
简单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5篇(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20xx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20xx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平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20xx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20xx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20xx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
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简单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5篇(三)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0xx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简单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5篇(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简称,在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从德胜门驱车直下,向北经沙河、昌平就可到达十三陵了。
十三座墓陵的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积大小、建筑繁简等方面略有差异。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长陵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20xx年),陵内有主要建筑棱恩殿、明楼和宝顶。棱恩殿为我国现存形体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寝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宫殿就在这里。定陵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规模宏大,仅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三万余人。地下宫殿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成为研究明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聪的陵寝,其规模虽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其主要建筑明楼,为十三陵建筑之冠。
十三陵除以上景点供游人观览外,还有著名的石牌楼(为我国最大的古石坊)及造型细腻、栩栩如生的石象生。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库,更给十三陵增添了新的光彩,成为夏季旅游的好去处。十三陵第九号皇陵——昭陵,也从1985年开始修复,1989年11月1日修复完毕,对外开放。十三陵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景区简介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1]
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历史沿革
发展历史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xx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xx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xx年7月1日,明十三陵优待券全面取消,所有游客均需购票参观。
名称由来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本段景点介绍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xx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xx年才正式启用。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做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
明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条石券顶。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阔五间(30.38米),进深四间(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棱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20xx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
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大约经过7-20xx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两大独特之处。
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古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明献陵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开放。
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
明庆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公元1620xx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公元1620xx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 “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
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0xx年),占地2.7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
明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米),进深三间(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明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建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他还提议:“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礼部亦赞成这个提议。于是,武宗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20xx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明朝弘治皇帝朱佑樘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
折叠明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xx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启。天启七年(公元1620xx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zhe皇帝”,享年23岁。崇祯元年(公元1620xx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他曾操斧斤锯凿,自制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不爱成器,不惜天物”,随意拆改,以供片时之乐。
皇后张氏,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0xx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南明弘光朝为她上尊谥“孝哀皇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王朝将她葬入德陵。
明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宣德二年(1420xx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0xx年)二月六日立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统。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宫中的全部资财输出,每天悲哀地呼天号地,祈求神灵保佑英宗。累了就就地而卧,以致伤残了一条腿。终日哭泣,又哭瞎了一只眼睛。
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九月四日葬裕陵。
孝肃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号“圣慈仁寿”。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20xx年)三月一日去世,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太皇太后”。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明思陵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得到应有保护。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
陪葬陵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
分别是:
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发掘的考证。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神路
明十三陵神路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
明十三陵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神路景点(2)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0xx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
棂星门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简单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5篇(五)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20xx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平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
篇19:导游词北京故宫
大家好!我叫朱芮娴,是大伙的导游,大伙可以叫我朱导。今天,我们要观光世界遗产----北京故宫。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那座耸立在台阶以上的三层建筑物就是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60年),厉时十四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历史很悠久,请细细观赏。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怎么样,很佩服吧!
我们接着看。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 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 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 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 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 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 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跟大家说,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 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 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 宝。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设在故宫东路的珍宝馆, 展出各种奇珍异宝。如一套清代金银珠云龙纹甲胄,通身缠绕着16条龙,形 状生动,穿插于云朵之间。甲胄是用约60万个小钢片连结起来的,每个钢 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钻上小孔,以便穿线连结。据说,为 制造这套甲胄,共用了4万多个工时。厉害!
游览故宫,可以从天安门进,也可以由后门----神武门进。进入天安 门,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便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这里城墙 高大,城门楼巍峨壮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使站在这里的人自己感 到渺小这是古代统治者利用建筑艺术来为增强其帝王威慑力量服务的一个 最突出的例子。穿过午门,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一金水桥。过桥经 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从高处看,金水桥和流经广场的那条御河,其 形状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门,便进 入内廷,内廷分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如果是半日游,这三条路线 只能游一条,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卧室(乾清宫),放置皇帝印玺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结婚的新房(坤宁宫),嫔妃所住的地方(其中 有的已辟为展厅)和御花园。一般来说,用半天时间游故宫,比较吃力。 以安排一日游为佳。如有时间,又想看得细些,则可安排二日游。
篇20:北京故宫导游词700字
大家好,我是北京旅行社的导游,名叫,欢迎来自朋友来到北京参观故宫,我会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故宫,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我。
故宫建于公元1406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63米,面积约723600平方米,大小院子有90多座,房屋有980多座,共计7078间。故宫的前半部分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的,以象征皇上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分叫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事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现在我们马上就到乾清宫了。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高20米,殿的正中央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处批阅奏折、选派官吏和召见下臣。请大家注意,在解散之后,不要随便触摸这些古老的文物,以防破损。
下面我们要去御花园,请大家排好队。
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叫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可以说是保存的古亭中最为华丽的花园了。注意事项:如果大家有垃圾,请及时扔到垃圾箱里,不要丢在故宫里。
谢谢大家今天的参观,再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