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农村教育的现状研究的心得(汇集19篇)

浏览

6086

范文

54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997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周鑫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394 字

+ 加入清单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情况,我深入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 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 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四)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归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四、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的家长选择“一般”,25%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臵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五、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七、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才能促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浅谈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_学习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学生,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浅谈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一、我校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

我校智障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是“以生为本”。我校智障职业教育的“以生为本” 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用一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为了残疾孩子”,就是要把智障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权利,不断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开展适合深圳智障学生的职业教育。

二、我校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

1.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分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含工作实习)两大项,采用积木结构模式组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各大项的教学时间分别约占22%和73%,总学时约为3768学时,其中文化基础课约为832课时,专业课教学约为1798课时,见、实习时间约为960学时。活动课程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必修文化基础课程开设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体育;必修专业基础课包括社会适应、家政;选修专业课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安排,于每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开出专业菜单供学生选择,具体操作参照《选课指南》。

3. 必修文化基础课和必修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是在我校义务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适应社会生活,满足就业需求的原则进行编订。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和教学评估的依据。

4. 选修基础专业课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每周10课时,选用国家劳动和就业保障部及深圳劳动培训部门指定的教材;高三年级以技术教育和毕业实习为主,按“订单”要求灵活选择适当教材,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高三年级不再开设选修课。

5. 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安排两周,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

6. 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等不单独设课,一律安排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中进行,或渗透到有关学科中结合进行。

三、我校智障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专业课程设置

1.简单缝纫和刺绣:缝纫和刺绣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学生可以掌握走针,跑直线的简单的技法,利用这种简单的缝纫和刺绣可以制作窗帘,床单,被罩,枕头套等,这就为智障学生的就业找到了方向。

2.礼品包装和中国结艺:近几年随着一股股复古风的刮起,中国结等传统饰品摆满了大街小巷,这些中国结的编织方法较为简单,学生易学易懂,有着较好的前景,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比较好的种类。

3.电子元件装配: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电子产品虽然知识含量高,但是,一些电子元件的加工是一种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完成的技术,因此,智障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渗透到这些行业中。

4.家政服务、客房服务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学生掌握了整理家居或客房服务的技能就可以从事家政服务、客房服务方面的工作,这方面的就业面也是非常广阔的。

5.中西厨艺班培训:与深圳市残联、深圳市职业培训学院联合举办残疾人中西厨艺班培训,请深圳市职业培训学院的高级厨师来讲学教授厨艺。XX年年,通过深圳市劳动局鉴定,有6名学生取得了初级中式烹饪师技术证书的认定。

6.报纸信件派送:让学生学着发送全校的报纸、信件。

7.简单的园艺操作:随着建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口号的提出,城市绿化苗圃等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园艺技艺也成为智障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掌握了浇灌,修剪等简单的工序,就能胜任这份工作。

8.简单的复印办公室杂工:让学生学会操作复印、装订、割纸等办公室杂务。

(二)实操基地设置。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我校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培训功能,在校办企业中安排场地,为初中以上聋、弱学生提供动漫制作、礼品包装、电子元件装配、客房清洁等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从 年 10 月份起,至今,我校先后安排 12 个班级,300 多人次的劳动实践,效果显著,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通过劳动实践,同学们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劳动积极性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掌握更多的本领,为今后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打下好的基础。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餐厅、电子元件、礼品包装等职业培训,学校先后对职业实习基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增加了厨艺操作室和中西面点培训室,大大提高了残疾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和深圳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心、深圳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结艺课、营养配餐、电子技能、残疾人厨艺班等培训,培养了一批职业技术能力强、探寻与创新职业信息快的现代特殊教育中的特殊教育职业教师,职业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

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与其他培训机构、企业以及大型产业集团的横向联系与合作。我校目前职业教育已经和深圳泰康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深圳市劳动局、深圳市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心形成职教培训联盟。以学校职业教育师资为主阵地、以大型的泰康制药有限公司、电子装配公司、礼品包装公司为实习场所,以学校职业培训中心为基地的职教师资培训网络。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思考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南江县政府办公室 林仲铭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要提升国民素质就得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就得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家庭教育又密不可分。南江农村覆盖面积大,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现状着实令人深思。据笔者扎根山乡多年的经验,调查研究如下:

一、基本现状

南江属国定贫困县,南江全县学生总数117527人,其中初中生26254人,小学生77671人,留守儿童52877人。受打工潮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留守儿童剧增,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页4]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教师,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连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买不起名牌,衣服永远是最便宜的,生活是清贫的,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终其一生,教师都是寒酸的。物质上的清贫,但是工作却是起早贪黑,呕心沥血,让许多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消极的情绪由此而来,但是却又不舍得放弃。久而久之,许多的老师就有了混日子的打算,失去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浮躁时代动摇了很多老师“无私奉献”的决心

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辈子,但是面对现在的孩子不知所措了。关心带来误解、认真视为呆板,负责却认为多事。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过这样一件事,他说读书的时候,教师对他是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他冷潮热讽,说他只有卖气力吃饭的份儿,他很恨这位教师,某一天,当他与老师重逢的时候,恰好这位老师有求于他,他显得很冷淡,虽然最终他帮了这个老师的忙,但他也对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你说我很笨,只有卖气力的份,是这样说的吗?”教师无语。听到这儿的时候,我为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心疼,觉得心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成才,恨铁不成钢,在教育方法上,或许有着许多的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好,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懂得教师的付出呢?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不被理解,难怪我们的教师灰心了。时下市场经济大潮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导致一向安于清贫“无私奉献”的教师开始动摇了!

(三)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诚然,许多的老师在刚走上讲台时也曾有过壮志宏图,决心扎根农村,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成为一代名师。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太远了。现实的具体体现在

(1)农村教师被不公正待遇长期困扰着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于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福利待遇觉得很不公正,同样的付出劳动和心血,甚至农村教师付出的还多得多,可是得到的回报却大有出入,很多的人瞧不起农村老师,社会、家长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对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环境的恶劣、家庭生活的困难、教师的住房问题等等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农村教师。

(2)农村孩子素质无法和城市孩子比

学习上,城里的孩子的学习家长极为重视,家长的素质也很高可以给孩子很有效的辅导,很多家长会从小就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而农村孩子你就得花数倍努力,家长也帮不上忙,所以城里学校的教学上更易出成绩;家长对待教育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农村的家长越来越多的向孩子灌输新的 “读书无用论”、读书没前途,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等等。而城市里的孩子却更能明白只有依靠知识才能有未来的观点。

3、观望心态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更大一部分老师对于目前的农村教育其实是抱着很大的观望心态的。具体表现在工作上出工不出力。这种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呼吁“尊师重教”,相应地也不断出台了相关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包括一些光喊口号不落到实处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改善农村教育条、改变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已经慢慢的落实到行动上。这让我们的农村教师看到了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太快,这边条件还没改善或者正在改善,生活成本早已超速前进了一大截。许多的老师就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对待工作。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做到问心无愧就算可以了。也很满足目前的生活状况。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页3]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761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 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页4]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320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__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___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__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__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国共产党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__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__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__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__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__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__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__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__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__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__级学生中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页2]_工作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06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

制度改革之一: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积极推动区域性的校长与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努力实现师资资源的均衡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教师人事学校所有的制度,多数教师“从一(校)而终”。事实证明,这种制度十分不利于教育均衡化发展,不利于最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高度来理解师资制度化流动的重要价值,需要从推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师资制度化流动的长效意义。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城乡(学校)结对”、“名校帮扶”、“下乡支教”等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大力推进“定期轮岗”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相信这种“轮岗”制度的实施会具有越来越大的可行性。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教育厅将在一个县开展教师“县管校用”和校际流动的试点,尝试打破教师隶属于一所学校的传统格局,相信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开端。

制度改革之二:改革传统的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积极尝试跨区域尤其是跨城乡的学校“连锁”新机制,在制度层面上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学校作为一个单位,隶属于特定的行政区域,并且在人事、财政、业务等方面受到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制约。事实上,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已遭遇到这种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的诸多局限。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在推广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办学”、衢州市柯城区“一校两区”等改革模式,积极引导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在优质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实现“连锁办学”,旨在通过这种跨区域的“一体化办学”,将若干所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整合、重组与归并,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实践成效较为显著。随着这些跨区域、跨城乡的体制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在诸如人事流动、经费使用等方面碰到一些制度性的障碍。

制度改革之三: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新的背景,根据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这一新的任务,积极探索“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考核评价新思路。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是针对“点”的考核与评价,即针对“一位”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单位。浙江省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提出“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新要求,即在发展上着眼于“区域”,在考核评价上强调“联动”或“捆绑”。例如,对城乡“结对”学校的考核不再分别进行,而是“捆绑”在一起来进行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虑,也有许多人建议在评定高级职称或荣誉称号(如特级教师)时应作出“成功培养出一名以上农村青年教师”这样的硬性规定。诸如此类的评价制度改革,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不仅越来越迫切,而且也越来越重要。

理念突破

教育发展的本源问题是理念问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与禁锢,推动农村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在理念上服从“效率至上”的法则,在机制上凸显“标准划一”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物化形态是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班级授课制,基本上是按照内容统一、进度统一、途径统一、方法统一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基于此,教育便成了学科知识的“传输带”,课堂便成了知识的“加工场”,教案便成了“施工图”,学生便成了按照既定“质量标准”待“组装”的“产品”。教育的这种“目中无人”的“批量生产”模式,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似已根深蒂固。也正是这种教育观,使得许多人热衷于依据统一的“质量观”来评价所有的学校,并且用统一的“办学模式”或“生产流程”来规范所有的学校,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

提振农村教育,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作先导,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实践中,要针对农村、农村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途径与方法,开创农村教育的新局面。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强调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高度重视并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进程中努力贯穿以下两大理念:

理念之一:学校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品质”。办学思路的“标准化”倾向已越来越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羁绊,并导致教育走向迷途。学校之间不仅在校园布局和建筑风格上简单“克隆”,更严重的是在教育思想上简单“克隆”,已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了所谓的学校教育“同质化”现象。在此种逻辑作用下,一些人期望通过城市学校尤其是城市名牌学校在农村的大量“复制”来“发展”农村教育。但是,他们忘了农村学校有自己独有的发展历史、有自己赖于生长的地域文化。一旦农村学校的发展离开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就很可能因“水土不服”而被异化。所以,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鼓励、引导广大农村学校在充分借鉴、汲取其他学校发展经验的同时,能充分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所在区域的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不迷信、不盲从,努力塑造自己的办学“个性”,因地制宜地实现办学水平的有机提升。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页3]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3)教育家长担负起教育监护孩子的责任。家长忙是事实,但再忙也不能忘了一件最忙的事——教育子女。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孩子还小,可塑性很强,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教育。因此,家长要担负起教育监护的责任。

(4)开展特色活动,扩大家教工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要经常组织一些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新颖活泼、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家教工作的生机和活动,吸引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亲子互动,创造一个家家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和谐家庭。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社会化网络。必须各方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一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共同学习、交流、探讨有关家庭教育知识,经验的路子。不定期的召开家长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及在家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做到正确引导。二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组织的作用,推动家庭教育社会化。

总之,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会促使家庭教育趋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669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探讨如何结合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及环境的实际情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及留守儿童本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一、调研主题的背景

目前民生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其中就存在这么一个需要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最直接有效的关爱。 其次,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再者,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励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源于家庭教育当中的励志教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等方方面面,因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二、调研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XX年7月8日——XX年7月21日

2、地点:永新希望学校及其留守儿童所分布在的马滩村、魏家庄、沙云村、庞家堡、寨子村、马棚村、东村、新城村、集贤镇等。

三、调研的主体和对象

主体: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

对象: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教师及留守儿童监护人

第二部分:调研的方法和过程

一、调研的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家访;采访学校领导

3、问卷调查法:设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篇)》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孩子篇)》。

4、参与观察法

二、调研的过程

1、前期准备:.06.18—.07.07

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家庭教育、励志教育、留守儿童等核心概念,并在查阅心希望以往资料、了解当地具体状况以及永新学校老师同学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确立“梦想滋养心灵,励志照亮人生”的主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调研方向,策划实践具体流程,拟定孩子篇和家长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以下是具体的编制维度图:

2、中期实践:.07.08—.07.21

在班主任组织下,对在校学生共发放130份孩子篇问卷,收回留守儿童问卷66份,有效份数为65份;共进行43 次家访,收回43份家长篇问卷,其中留守儿童的有35份,有效份数为33份;共进行一次老师访谈,收回访谈记录一份。

3、后期总结:.07.22—.08.29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及对比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基本情况

1、家庭是否对留守儿童进行励志教育

根据调查问卷孩子篇及父母篇(图1)反映的情况,从未对孩子进行励志教育的情况为0,而孩子做家务时(图2),大部分家长都会表扬孩子,因此留守儿童家庭中是存在励志教育的。然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图3),有27.27%的父母认为这不重要。同时,当孩子做错事时(图4),有25.9%的父母严厉批评打骂或者不理不顾。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家庭中尽管存在励志教育,但不明显,需要引起注意。

2、缺乏家庭励志教育的原因

在关于“双方交流多吗”一题(图5)中,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都没有“从来不交流”的情况出现,但经常交流的情况少于50%,说明家长和孩子交流频率较低;同时有50%左右的家长和孩子都表示交流当中存在着困难(表1),而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代沟的长期存在(没有共同语言、不敢和家长说以及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图6)。由此可见,目前孩子与家长的交流障碍问题是阻碍家庭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励志教育的作用体现

图7

由图可得知(图7),留守儿童与全国各地同龄阶段的其他孩子相比,都表现出与老师交流频率低,与同学交流频率高的特点,都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因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得知励志教育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的直接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的联系:

典型案例:

在对八年级孩子小豪进行家访的时候,我们很明显地发现这个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要更自信大方。除了男孩子特有的淘气之外,在询问到要考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之类的问题时,和其他害羞或是叛逆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很自信地说要考镇上最好的高中,才能读最好的大学,问道他为何有如此的自信,他很出乎意料地说,“我有我爸爸这么聪明。”孩子的父亲常常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父亲常常鼓励孩子,尽管只是口头上的简单鼓励,但是却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励志教育在孩子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在家中受到鼓励多的孩子更善于与人交流,表现得自信大方,对自己的梦想有坚定的追求;相反,在家中受到鼓励少的孩子则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不爱与人交流,缺乏追寻梦想的内动力。

二、励志教育的来源

1、励志教育现实主要来源与孩子期望的对比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图8),我们得知留守儿童平时最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其次才是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自我鼓励;而在家长和孩子的期望值当中(图9),大部分家长(70.27%)认为学校的鼓励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10.81%的家长认为家庭的鼓励最重要;然而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图10),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却是家长的鼓励(45.59%),老师只占33.82%。由此可得,在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尽管家长会鼓励孩子,但与孩子的期望值还是有较大的偏差,他们对于家庭励志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存在欠缺。

2、励志教育的其他来源

图11

励志教育的来源除了家庭,还有孩子们周围的文化环境,包括学校和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媒介。根据统计(图11),我们发现书籍被孩子更多地用于摄取知识(51.02%),电视节目则因其搞笑有趣而被孩子更多地用来放松娱乐(41.20%),而真正给予孩子们鼓励,激励其成长的则是名人明星(56.00%),说明名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效应的积极成分在励志教育中起到一定的成效。

三、家庭励志教育当中激励方式的比较

在家庭激励方式中,人们总结了7种激励方式,分别为语言激励、行为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兴趣激励。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通过对这7种家庭励志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家长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行为激励:高达68.75%的家长不会通过拥抱、亲吻、拍肩等行为方式去鼓励孩子,农村人保守内敛,不善于用亲密的肢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竞争激励:42.40%的家长要求孩子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27.30%的家长鼓励孩子努力赶上他人,9.10%会骂孩子没出息,剩下的21.20%则不与其作比较;

榜样激励:51.72%的家长会选择自家优秀、成功的亲戚作为孩子的榜样,20.69%的家长会以自身为标榜,但还有27.59%的家长不为孩子设立榜样,同时没有家长愿意选择名人作为榜样;

目标激励:76.67%的家长会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为孩子设立目标,并保证达到目标后给予相应奖励,23.33%从来没这么做过;

物质激励(图12):98.30%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其中给孩子奖励零花钱、零食和衣服的居多,而书籍及文具只占13.60%;

兴趣激励: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发展采取放任式态度,任其发展。

在孩子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孩子反映家长会对其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行为激励:68.25%的孩子说家长曾经通过拥抱、亲吻、拍肩等行为方式去鼓励自己,但其中只有16.28%的家长会经常这么做;

竞争激励:有44.62%的孩子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赶超其他优秀的孩子;

榜样激励:据孩子反映,43.75%的父母会以自家优秀成功的亲戚作为孩子的榜样,而以名人、父母自身及不设榜样则分布稍次且平均,分别为20.31%、18.75%、17.19%;

目标激励:孩子说父母经常或偶尔为自己设立目标的高达87.30%;

物质激励:孩子反映,在其受到的奖励中,以衣服、书籍、文具、零花钱、零食为主,且其所占比例相近;

兴趣激励:孩子认为父母对其兴趣不予支持的占18.04%。

对比表2的数据,我们发现,孩子偏向的激励方式与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存在偏差。孩子更偏向于兴趣激励(32.43%),这说明家长平时比较限制孩子兴趣的发展,取而代之用物质激励去补偿,但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物质激励和对行为激励、目标激励、语言激励、竞争激励的态度几乎一样,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兴趣的发展和被肯定。

而就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而言,他们最常用的是物质激励(高达40.68%)和语言激励(32.20%),其他激励方式则小于10%。综上发现,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三个误区:

1、功利导向。家长在进行励志教育时,以物质激励居首,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金钱为上的观念,这会导致孩子功利心过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榜样示范。在榜样激励中我们发现家长多以自家亲戚作为孩子榜样,自己以身作则做孩子榜样的只占20.69%。虽然以自家亲戚为榜样比以名人为榜样要现实,但孩子平日接触最多的还是家长,所以家长树立好榜样也是激励孩子成长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3、忽略兴趣的重要性。调查显示53.10%的家长不鼓励也不反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有6.30%的家长甚至完全不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若我们遏制了他的兴趣发展很有可能就扼杀了一位名家的诞生。

四、励志教育主题活动的初步实践

励志教育主题活动是 “心·希望”团队支教的新增环节,旨在将励志教育主题贯穿到课余活动当中,探讨励志教育的作用。据此我们为孩子们举办了“世界2分钟”、“乒乓球比赛”和“英语可以这样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受到永新希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广大学生的喜爱,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和内动力,使励志教育成效明显。

第四部分: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层面

1、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家庭励志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是父母长期不在家,而父母外出的原因则在于务农带来的收入较低,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收入更多。若政府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升级,带动当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得到可观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则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更多的父母愿意陪在孩子身边,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励志教育

农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力不从心,时常走进严重的误区。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民,提高当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等教育机构

孩子们正处于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形成以及今后行为的关键原因和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在农村学校推广励志教育,使留守儿童塑造完好人格。

4、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和奖励机制

政府需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给予扶助及一系列的物资支持;同时政府还可以在农村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先进励志的学校及个人给予奖励,以此刺激农村励志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层面

1、重视励志教育,加强教师培训

农村学校教育大多仅限于知识层面,在精神教育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于励志教育更是了解甚少。因此学校应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意志、激发学生成功志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励志教育上来。

2、建立可行的励志教育模式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时穿插有关励志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在学生的考试评比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定下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对手,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公示优秀学生名单或者告知家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学校还可以效仿“励志教育三大步”的育人模式。第一步,每天读一封励志信;第二步,让学生填写成长记录,原则上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第三步,行动与自我评价,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监督和评价。

3、积极开展励志活动,加强励志氛围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唱励志歌曲、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设兴趣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潜质。同时,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励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熏陶学生,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建设校园励志文化。

三、家长层面

1、与孩子加强交流,改善沟通方式

要取得有效的沟通,则需不断改善沟通的方式。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等交流;其次,父母要学会倾听,避免误解,同时通过细节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次,父母要努力创造沟通的机会,除普通的电话交流外,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前沿的方式来积极拓展情感交流的渠道。最后,父母应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很多留守儿童家庭当中仅有父亲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则很难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在教养孩子中容易走极端,要么过于放松,要么过于严厉,导致交流氛围缺失或失衡。因此,父亲应尽量多回家看孩子,母亲则应权衡角色的扮演。

2、走出教养误区,完善家庭励志教育

在调研中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不重视、功利导向、榜样示范和忽略兴趣等的误区。因此,家长需要认清这些误区并尽量规避它们。

同时,家长还应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完善家庭励志教育:第一,要保持对孩子的语言鼓励。第二,要增加对孩子的行为鼓励。第三,应适当运用竞争激励。第四,应正确选择榜样运用榜样激励。第五,需重视目标激励。第六,适当减少物质激励。第七,要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

3、临时监护人应积极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大都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照料,较大的年龄差造成了巨大的代沟。因此,临时监护人应尽好应尽的义务,承担应有的责任,在保障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时,多关心孩子的想法。

四、孩子层面

1、体谅父母,自强不息

没有哪个留守儿童的父母是愿意离开孩子的,他们四处奔波,辛苦工作终究是为了把家建设得更好。因此,孩子应该更多地体谅和感恩父母,学会承担,自立自强。

2、敞开心扉,主动交流

一方面,每个孩子应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关心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就得到了关怀。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还应积极主动和老师、同学多多交流,做一个乐观、开朗且大方的人。

3、坚定梦想,不懈追求

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其次,应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不局限与眼前,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再者,要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失败;最后,要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奋斗,为梦想不懈努力。

五、社会层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的关注

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工作者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给予关注和报道,定期举办与该主题相契合的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

2、发挥名人效应,传播正能量

根据问卷反映,名人明星是最能激励孩子成长的群体,可见偶像的魅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名人都是台前发光发亮,台后默默努力付出的典范。因此,公众人物应维护好自身的打造的良好形象,做好榜样,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多投身公益,传播正能量。

3、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志愿者应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服务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给留守儿童带去欢乐和知识,还应学会如何用自己优秀的品质在短时间内感染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发愤图强、追求梦想的内动力。另外,以短期支教为主要方式的志愿者还应做好回访工作,保证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持续性。

第五部分:结束语

“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这是当下流行的亲子节目主题曲中爸爸们对孩子的承诺,现实当中又何尝不是。家庭永远是孩子们心灵的港湾,父母则是为孩子抵挡烈日和风雨的大树,但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和庇护,去独自与烈日相持、与风雨对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但若父母一味的紧闭门窗,包揽一切,让孩子与困难隔绝,百般宠爱,又或是完全放养,连最基本的关爱和鼓励都不给予,那么孩子将来何来的自信、勇气和能力去独当一面,开阔自己的蓝天?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成为立于孩子身边的大树,但却可以扎根孩子的心里,无法手相牵,却能心相连。但愿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多和孩子联系,多鼓励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切实走近农村留守儿童,倾听他们内心的独白,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助他们发愤图强,实现梦想,收获励志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页3]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校,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研究(三)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学校教育应该认清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主动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区走向社区、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要承认教育动力的主体性、教育手段的综合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特征,主动集聚和借力于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大力拓展实践实习实训援助服务体系、创新创造创业援助服务体系、社会交际交往援助服务体系等,以此来吸引学生、赢得学生,启迪心智、激发感悟。(四)真正做到增强教育的主动性,主动关心、帮助“校园隐者”一族针对“校园隐者”一族,学校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能袖手旁观,要明确树立“1%的学生也是学生”的观念,主动通过校园文化和学生干部影响他们,主动通过谈心谈话、聚会联谊走近他们,主动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追踪他们,力争保持联系不断线,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王磊、周学芬、唐旭生、沈玲)领导点评近年来,高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大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一些特殊群体不断出现,部分群体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等等。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关注特殊群体,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出自己的贡献,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报告把研究对象聚焦于“校园隐者”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现状调研、成因分析,提出了探索性的设想,这种敏锐发现问题、直面现实矛盾、积极总结梳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研究精神值得提倡。同时,报告反映出的现象,是社会发展规律与多元化个性发展规律相互交织的一个“缩影”,其所包含的深层次原因,足以引发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上的深入思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楼巍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页3]_工作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

理念之二:把校园建设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毋庸讳言,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深深地浸润了教育的质量观、评价观甚或政绩观,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所谓的应试“法宝”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并屡试不爽,在提高质量的“名义”下学生饱受过重课业负担之苦,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努力倡导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让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坦途,让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年轻一代在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倡导这一理念的出发点在于要切实改变传统教育“目中无人”的现象,努力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乃至任课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切实转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上来,让我们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在价值选择上切实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让我们的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成长的主体。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暑期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社会实践活动_社会实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暑期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个人课题研究计划_农村农业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小学,教研,个人,农业,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任教学科:六年级数学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1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把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农远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教室的利用率,让师生能更加充分享受到更好、更优的教育。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

2、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总结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光盘教学环境下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利用随机出现的音、视频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方案。

2、依据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协助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好子课题研究方案。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参加课题实验课听课评课,并写好感受上传到博客中。

三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丰富博客内容。

(4)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市局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四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5)认真准备课题实验课。

五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六月份:

(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体会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3)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交流课题论文。

(4)组织整理各类资料入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369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19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19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19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1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 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19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19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19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19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19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9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9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51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越来越大,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有效的降低这种危害性,连云港市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发放问卷调查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5份,并通过进村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受访留守儿童共有583名。

一、背景与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的社会破坏性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观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频发。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性侵犯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主要做法

(一)送法进学校,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学法兴趣。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次宣传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主渠道,积极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举办以“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做到“四个一”:上一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青少年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设置一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固定宣传栏;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

(二)送法到课外,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丰富课外生活,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县妇联、县司法局为外出务工者相对较多的几所“留守儿童之家”送去法制故事、绘画、漫画等10多类法制书籍1000多册,并将创作拍摄的8集《法在身边》法制情景剧制作成DVD光碟,向全县“留守儿童之家”赠送发放。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未成年人保护行动”和“争做文明守法小公民”活动,并与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对子,着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送法到身边,开辟农村留守儿童绿色通道。为有效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全县所有留守儿童之家发放了法律援助卡,按照“应援尽援”的要求,对涉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问题,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条件,实行随来随办;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还负责收集登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优先受理、精心办理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全县累计办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百余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家庭原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失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管教的地步。

(二)学校原因:一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和在校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家中的时间缺少有效监管。

(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活力。

四、下一步工作

赣榆县妇联立足实际,下一步将联合县司法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个方面。县司法局将有计划地培养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还应加强对全体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不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页2]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