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优秀19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2846

范文

67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9093 字

+ 加入清单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 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98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l.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二,教研,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 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2.能力目标:

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内容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形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371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本文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本文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87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六、探究升华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九、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学常识

列子其人:

二、研读共品

反复朗读,解决问题。

1.读准字音:

万仞 ( ) 惩( )山北之塞( ) 荷( )担者 箕畚 ( ) ( ) 雍( )南 河曲智叟亡( )以应 一厝( )朔( )东 始龀( ) 无穷匮( )也

2、字词理解: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一词多义:

3、重要句子(翻译并判断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试着翻译课文,会复述即可。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作业:字音、字词解释熟练把握。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回顾文学常识、字词解释。

二、研读共品

1、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分析愚公形象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主旨: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讨论: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提高

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743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速读课文,筛选归纳信息,能了解有关蝉的知识;

2、学生通过老师的方法引领,小组合作探讨,实践练习和多种方式的朗读,能赏析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3、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赏析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说明简单事物。 学习重点: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速读课文,筛选归纳信息,能了解有关蝉的知识;

2、学生通过老师的方法引领,小组合作探讨,实践练习和多种方式的朗读,能赏析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大量的赏析训练,并在老师方法、例子的引领下,能运用拟人化手法,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说明简单事物。 教法与学法:

情境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老师:ppt、微视频、导学案

学生:默读课文两遍,朗读课文一遍,搜集作者资料,预习生字词,完成导学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提前板书课题和蝉的简笔画) 播放微视频:金蝉脱壳的视频配文字说明。

师语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什么情景?

生齐发言:蝉脱壳的过程。

师语言:不错,镜头中是一只蝉,它在蜕皮脱壳。这段文字来自于法布尔的《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知“蝉”识,品《蝉》言,学《蝉》语。(出示ppt)

师过渡: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题材,借助文学手法写成的说明文,因此知识性和文学性是它的两大特点。那么这篇文章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请大家跳读第一部分,快速勾画蝉的相关知识。

师:提醒学生标注:科学小品文、知识性、文学性 二、知“蝉”识

1、跳读课文第一部分“蝉的地穴”,勾画有关蝉的知识。 2、老师提问有关“蝉”的内容

师语言:老师问,你们来答,测测你们的阅读质量。 (1)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 ? (2)蝉的身体里藏有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 ?

(3)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是在 地方? (4)蝉脱皮时最先出来的是 ? 接着是 ? 最后是 ?

(5)脱壳的过程大概要 ? 时间

(6)幼虫脱皮后由 ? 变成 ? ,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

3、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师语言:梳理这些知识点,你会发现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师提醒学生标在书上。

4、浏览第二部分“蝉的卵”,勾画蝉的相关知识。 5、老师提问第二部分有关“蝉”的内容 师语言:老师问,你们抢答。 (1)蝉喜欢在 ? 产卵

(2)卵生在小孔里大约有 ? 个 (3)蝉的卵常被 ? 掠夺 (4)卵的孵化最初像 ?

(5)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可 ? 去 (6)落到地上的幼虫像 ? (7)弱小的幼虫需要在 ? 藏身 6、归纳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师语言:把这些知识点整合,你会发现“蝉的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蝉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师过渡:本文主要讲了蝉从卵到幼虫到成虫的生命历程,那么作者是借助怎样的语言来说明这些知识点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品《蝉》言。(出示ppt)

三、品《蝉》言

1、赏析语言的准确性(出示ppt)

(1)方法指导:先解词,后作用,再说准确性。 (2)示范引领

品析“约”字的准确性:

先解词:“约”的意思是大约,表估计,不确定: 后作用:文中说明蝉生十个卵是个大概估计,不确定; 再说准确性: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合作闯关,赏析“大概”“十分”。

(4)师总结:法布尔在介绍蝉的知识时,用词十分准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同时他的介绍又不乏诗意。

2、赏析语言之生动性(出示ppt)

(1)方法指导

语言要生动,修辞和描写。 方法加作用,时刻记心中。 (2)示范引领 蝉脱壳的片段:

接着,

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 使头部倒悬, 折皱的翼向外伸直, 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 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学法指导:

一读:第一遍朗读:女生读全句,男生读动词 第二遍朗读:男女生轮读 第三遍朗读:齐读 二分析:老师引导分析 三发言:指名发言

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

(3)合作闯关,赏析最后一段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 因为它掘土四年,

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学法指导:

一读:第一遍朗读:一女生领读,其他部分齐读 第二遍朗读:男女生对读 第三遍朗读:齐读

二讨论:小组六人讨论,师巡视指导 三发言:小组代表发言

这段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蝉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师总结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蝉的大半生命都在黑暗的地穴中度过,这也正是法布尔先从蝉的地穴写起的原因所在。蝉对生命的执着追求,不管生命时间长短而好好地活着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这正如香港作家小思说过的一段话,“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地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过。”此时我们想到了一个人,史铁生,那个去北海看菊花的人,他记住了妈妈对她说得话:“要好好活。”这就是法布尔的伟大之处,他将虫性探索写出了人性反省的境界,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4)课堂检测(出示ppt)

师过渡:法布尔在《蝉》中共写了四个部分,分别是《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课文只节选了两部分,下面请赏析来自另外两部分的文字。

A、“从未”——品语言之准确性

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蝉的音乐》)

B、品《蝉和蚁》之生动性

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 拖住它的翅膀, 爬上它的后背,

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 竟当着我的面, 抓住蝉的吸管, 想把它拉掉。 (《蝉和蚁》)

师过渡:同学们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尝试学习蝉的语言来介绍你的手机。

四、学《蝉》语 1、写法指导: 准确方面:大小、外观 生动方法:第一人称、拟人

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你的手机,注意写出手机的外观和作用。

2、放作文师范视频

3、学生一分钟思考,打腹稿。

4、说给对桌听:口头作文,对桌互相指正。 5、呈现点评。当堂评析,提出修改意见。 五、课堂小结

1、回忆品析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的方法。 2、师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场科学与诗的探索之旅。科学是语文学习的态度,诗是语文学习的情怀。让我们满怀激情与诗意,在语文学习上一路前行。更多未知的奇妙故事,我们留待下次相遇。更多未知的有趣故事,我们留待下次相遇。

六、作业

1、课堂练笔继续完成。 2、课外阅读《昆虫记》

3、摘录你喜欢的五句话,并做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劲、络绎不绝”等词语。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3.认识《清明上河图》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基本说明知识。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1.掌握课文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画作,大家应该想到很多画家和其作品,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择端的鸿篇巨著《清明上河图》。二、资料助读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和下面的注释疏通生字词。

汴梁(biàn)翰林(hàn)驮队(tuó)跋涉(bá)....漕运(cáo)舳舻(zhúlú)竹篙(gāo)无暇(xiá).....沉檀(tán)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归纳概括: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

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四、三读课文,重点研读

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文章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逻辑顺序。2.作者围绕说明对象,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文章围绕《清明上河图》先介绍了张择端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特点,接着介绍《清明上河图》创作用料、规格、主要内容,然后重点介绍画作的详细内容,最后介绍画作创作的技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文章在介绍过程中采用了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举例略。4.分析文章使用不少四字短语的效果。

如:无暇一顾、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节奏强。

5.举例分析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生动形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画作的艺术效果。

“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词语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作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说明文《梦回繁华》,相信大家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对宋代的繁华也有所了解。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也应该尝试创作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二,教研,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目标: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 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能力目标:

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_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内容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形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六:教学进度与重大活动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4030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自主突破】

1.说明文是指客观地 或 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两类:(1) 说明文 (2) 说明文

3.常见说明顺序:

① 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② 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总体—部分……)

③ 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式、 式。

5、注音 惟妙惟肖( )匀称( )洨河( )暴涨( )倾听( )

6、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记载 横跨 陡峭 就地取才 B.和谐 支撑 推祟 巧妙绝伦

C.漳州 优久 弧形 独一无二 D.合拢 残损 拱圈 长虹饮涧

7、了解作者:茅以升, 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合作探究】

8、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9、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拓展延伸】

10、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请根据示例特点,以“路”是什么开头写一段话

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条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路是什么

【当堂测试】

11、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拱(gǒng)桥 桥礅(dūn) 艰(jiān)固优(yōu)久

B.陡(dǒu)坡匀称(chēn) 和协(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铺砌(qi) 并行不悖(bei)

D.鸟瞰(kān) 老妪(yu)迥(jiǒnɡ)异 窥(kūi)见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提心吊胆才疏学浅 B.言简意该改邪归正姹紫嫣红流连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关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轮美奂潜然泪下就地取材锲而不舍

13、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窥(从缝隙里看)见 孩提(六、七岁时) 匝(遮蔽)道

B.风格迥(完全)异 俨然(很像真的) 惬意(称心舒适) 情愫(感情)

C.美轮美奂(有光彩的样子) 昭苏(苏醒) 徜徉(安闲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姹紫嫣(娇艳)红 并行不悖(相反) 豁(开阔)亮 鸟瞰(向下看)

14、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

4.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龙船凤舟倒映流水,何等绚丽,何等豪华!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自主突破】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展开全文阅读

2、默读4、5段,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合作探究】

4、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5、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拓展延伸】

设想一下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未来的桥。

【当堂测试】

【达标训练】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6.这段文字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

7.第②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__;

第⑥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__。

8.这段文字中有一个描写性的语句,它的序号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9.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0.这段文字共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11.第③句话中有两个词突出表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请把它找出来,然后简要地进行分析。

12.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能力提高】

我国传统的桥梁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梁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梁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拱桥”,用悬挂的缆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悬索桥”,亦称“吊桥”。

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有这三种桥。河边的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就成为“________”。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上去抱着第二个。如此一个一个上去连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过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猴桥”,形式上就是现代的“________”。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桥,都由此脱胎而来。

13.三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5.第二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6.文中加粗词“脱胎”一词指什么?

17.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一样,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反思】

《中国石拱桥》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2、事物、事理 3、时间,空间,逻辑 4、总分式,递进式 5、xiào chèn xiáo zhǎng qīng 6、D 7、桥梁,钱塘江大桥8、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9、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10、示例:不过是深深浅浅的脚印。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这些众多的脚印集合起来,就成了路。11、c 12、b 13、c 14、列数字、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打比方

第二课时

1、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由整体到局部,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由整体到局部

3、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5、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6.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7.列数字,雄伟;作比较,坚固。8.⑨;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9.逻辑顺序,即从整体到局部 10.第一层(①)交代修建时间;第二层(②③④⑤)介绍桥长、宽及其特点;第三层(⑥)与以前作对比,说明它的坚固;第四层(⑦⑧⑨)介绍柱子上的狮子,强调其形式优美。 11.“约”是“大约”的意思,准确说明了8米是个约数;“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桥面与河面的平行关系。 12.联拱石桥;由两个以上并列在一起的石拱构成的桥就是联拱石桥。卢沟桥是由11个石拱相联成一个整体,所以它也被称为联拱石桥。(二)13.梁桥;拱桥;吊桥14.桥的三大基本形式;分类别;下定义 15.三种桥的成因或由来;分类别;作诠释 16.在文中指以后的桥大都由此演化而来。 17.由最常见的入手去写,逐渐加深,使人容易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简陋(LU)炽热(CH)沥青(L)

骤雨(ZHU)猝至(C)窒息(ZH)

吹嘘(X)搅动(JIO)筋疲力尽(JN)

镭(LI)钋(P)嘎嘎地响(G)

踱着(DU)气氛(FN)酸渍(Z)

荧光(YNG)轮廓(KU)小心翼翼(Y)

2.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5

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

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并因此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比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现象,并提炼出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艾芙居里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该

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

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让读者体会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二.情景导入: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

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居里夫妇感受到了“极端的艰苦和微妙的快乐”;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快乐”又指的是什么呢?

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1.精读课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居里夫妇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具体

材料说明。(用“我认为居里夫妇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回答。)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

2.“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指居里夫人

热爱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和精神。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人类谋幸福!”她

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

颁发的奖章16枚;

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

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

坏的人。”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

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

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读到此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这样一个毫无自私自利,全身心的投身于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乃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女科学家,让

我们敞开心扉为她唱出最美的赞歌吧!

六拓展提升

为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环境艰苦

美丽的颜色工作繁重坚定信念献身科学无私奉献

收获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30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 举:举用,选拔。

② 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 动心:使心惊动。

④ 曾益:增加.

⑤ 曾:同“增”

⑥ 恒:常。

⑦ 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 作:作为,奋起。

⑩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国内。

13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 拂:通“弼”,辅佐。

15 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教研,设计,全文共 1399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技能,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身边学习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合格的21世纪中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五章分别是:一、声现象,二、光现象,三、透镜及其应用,四、物态变化,五、电流和电路。具体章节又可分为:探究、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几大个板块。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学好物理知识。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1、 进一步了解当前新课标的改革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殊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留意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简朴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和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3、理论联系实际,还要留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本学科教学的鲜明特

点;要注重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时代脉博,懂得及时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单纯地掌握课本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拥有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四、详细措施:

1、继承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并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和《物理优秀教案》,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预备的仗。

3、积极预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结合《物理实验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要求作业要有代表性,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教法的理解程度,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会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教研,设计,全文共 2766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过渡: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此值得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复习作者,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三、了解藤野先生

1、这位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给他画一个像,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抓住黑瘦、八字须……)

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呢?请阅读第6-10自然段,思考: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明确: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反映他工作认真、全身心投入治学。

2、这样的一位藤野先生,鲁迅是如何来评价的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学生回答:伟大

学生齐读第37小节,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这种情感。

3、为什么在鲁迅眼里和心理藤野先生都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11—35小节,思考: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又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格?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11-19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严格和对作者的关心。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2(第21-22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因“我”敢于学习解剖尸体而很高兴,表现他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关心。

○3(第23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形的详细情形,表现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第24-28自然段)写“考试事件”,一方面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同时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和一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

○5(第32-34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听“我”说不学医了,要改学生物学时的表情,表现藤野先生尊重学生的品质和待人憨厚的性格。

○6(第35自然段)写藤野先生临别前夕送相片并题词“惜别”,表现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真挚情谊。

藤野先生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想说却没有说?鲁迅为什么要说谎?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浅层的深层的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无民族偏见。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读材料(2)

四、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

○1、“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3、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通过这两件事情,你对藤野先生的“伟大”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五、探究分析

1、如此伟大的老师当然值得鲁迅先生怀念,请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最后三段

2、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鲁迅会时时想起他,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

学生自由讨论

○1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

○2关心异国青年

○3藤野先生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给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着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4看到照片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着自己笔耕不辍。

○5藤野的出现恰恰在鲁迅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

六、归纳本课所学

七、作业

课后作业: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无民族偏见——伟大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惜别——————友好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

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601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能力

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这两句属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两句虽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饮酒(其五)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

杜甫《春望》

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诗史”,大家说他是谁?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音频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对照注释,查阅资料,弄懂每一句诗的含义。

(1)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国都、山河、草木。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

(2)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之情。

(3)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4)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首联写景对比忧国

颔联写景反衬伤时

颈联叙事夸张思家

尾联描写夸张悲己

李贺《雁门太守行》

今天,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他是唐代诗人;②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③他被后人称为“诗鬼”;④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请问他是谁?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1.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气氛,叙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6.尾联用典寓意,有什么作用?

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杜牧《赤壁》

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杜牧,是晚唐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李清照《渔家傲》

1.指点学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2.说说《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李清照的《渔家傲》。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漱玉词》辑本。

1.读准字音

帆(fān)殷勤(yīnqín)嗟(jiē)谩(màn)

2.读出节奏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1.这首词,诗人叙写了一次梦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梦到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三山中”是仙境,那里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这首词,全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写进词中,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渔家傲

李清照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1.诗文总有魂,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如能迅速把握诗的精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在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一、复习时间的安排:第17周一至第19周五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

2、熟练背诵及默写会25、30课、课外古诗词、22、24、26、27重点古文。3、文言文会重点实词的解释,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词多意现象;会一些名句的翻译;会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重点古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三峡》(郦道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4、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新闻知识点。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

(3)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5、综合性学习: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

(2)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

(3)说不尽的桥(桥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歌、故事;名桥欣赏等)。(4)走上辩论台(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给出正方一个观点,问:假如你是反方,你会怎样辩论)。

(5)莲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别称、诗歌、风俗、用途、传说故事等)。(6)怎样搜集资料(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怎样用电脑搜集资料)。6、名著导读,要求:

(1)熟记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复习措施: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1)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2)25、30课、课外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3)22、24、26、27课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初中单元测试》的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进行四次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每次只需15——20分钟,及时批改与讲评,督促学生牢固掌握。

5、在19周一进行一次综合基础知识测试,进行复习知识的查缺补漏。6、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学习辅导》上的练习进行。

四、复习资料:

1、《初中单元测试》上的文段阅读训练、古文练习。2、《学习辅导》.

3、《语文天地——期末复习大盘点》

4、综合性学习:课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5、名著阅读:课本P224、P234、P243。6、《初中单元测试》

7、《语文天地》期末模拟试卷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教研,设计,全文共 2099 字

+ 加入清单

新学期已经开始,为了更好的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绩,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八年级(333—336)四个班的音乐教学工作。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偏爱流行音乐,要正确引导。这几个班学生相对来说上课较认真,学习主动较教高,学习兴趣较浓。初二的学生在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这几个主题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贯穿了歌剧、咏叹调、序曲、越剧、舞剧、电子音乐的音乐知识。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主题,分、欣赏、实践与创作三个版块,内容的安排上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或联系性,各单元之间又注意内容的衔接性或层递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个几个方面的内容:

1、知道有关音画的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知道“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

2、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3、感受电声乐队与体验电子音响合成器的效果的音响效果,学习有关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方面的知识。

4、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舞剧音乐感兴趣,乐于学习了解与歌剧有关的音乐文化。

5、能够用不同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

6、能够背唱3—5首歌曲。

7、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视听享受,尽可能多地补充延伸的知识,开阔学生眼界。

3、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4、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二、调查分析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掌握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研高区20xx学年中小学教研教改工作要点,掌握音乐工作重心及部署,制定音乐教学计划,要研究音乐教材,分析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为安排教学进度打下基础。调查分析任课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音乐知识,技能基础,音乐能力水平,骨干学生及后进生的人数比例。做到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学习表达不同音情感的乐曲。情意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能完整的演曲。

四、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七首,每课还包括“唱”、“认”、“做”、“听”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

唱:学习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学习用轻柔或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曲。

认:认识全音符,断音记号。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题目,比如:听音选择,合唱练习,用直线乐句合唱练习,选择结束音。

听:欣赏歌曲,简单介绍人声分类常识几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器乐:学习表达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提高演奏能力。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演曲,歌曲表演,做题目,欣赏。教学难点:感受各种拍子的特点,欣赏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教研,设计,全文共 3038 字

+ 加入清单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体味相关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细腻描述人物言行的写法。

4、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2重点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2、揣摩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藤野先生第一学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语: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痛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那就是他的老师。我们已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的另外一位老师。

2、简介时代背景:国情,作者人生、思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并思考:

(1)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它们是东京、仙台、北京。

(2)“我”的这些活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再读课文,找出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如何?

——感激、敬仰、怀念……

三、研讨人物

1、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哪几件事?用简要语言加以概括。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2、根据上面事例,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中心词前面用恰当的修饰语作概括。 答:鲁迅描写了一个的藤野先生。

(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探究阅读

1、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

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

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

3、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一组问题,其实是由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这个问题带学生进入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对鲁迅当时处境的理解,对鲁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感动。)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1 藤野先生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藤野先生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藤野先生第一学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语: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痛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那就是他的老师。我们已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的另外一位老师。

2、简介时代背景:国情,作者人生、思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并思考:

(1)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它们是东京、仙台、北京。

(2)“我”的这些活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再读课文,找出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如何?

——感激、敬仰、怀念……

三、研讨人物

1、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哪几件事?用简要语言加以概括。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2、根据上面事例,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中心词前面用恰当的修饰语作概括。 答:鲁迅描写了一个的藤野先生。

(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探究阅读

1、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

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

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

3、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一组问题,其实是由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这个问题带学生进入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对鲁迅当时处境的理解,对鲁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感动。)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