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留守儿童中期调研报告范文热门20篇

浏览

4334

范文

205

关于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相关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502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目前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农民工已增至1.5亿,随着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村盈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据也将与日俱增。

一、“留守儿童”现状

全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14.9%。其中,在中学就读的2663人,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得12.96%;在小学就读的6176人,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15.95%。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儿童占在读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受国家大形势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线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坝三中读书的同学中抽样调查了50名同学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也就是说100名中将近42名,留守儿童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隔代监护”即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13人,占61.90%。

2、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成绩偏低,学习环境偏差。

根据9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0——60分的同学在留守儿童中占28.95%,60——75分占留守儿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其总体的54.14%。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的简陋,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师生沟通平常,教师教育方式的不适应,使得我们在对留守儿童中收现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

3、留守儿童心理

普遍欠良好。当问到:“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两个以上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过迟成熟,很多同学在回答为什么会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没拥艿得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监护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无效的纠正,以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和邻居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打架斗殴,甚至还入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盲目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一举两得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已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动力,有较高的学习盲目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固然在留守儿童中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辩证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代表人)教导,顶碰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饮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逸夫小学二年级学生唐永康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爷爷监管,但老人对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表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做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扯谎、打架等现象收生;三年级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不在他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违反学校校规校纪。

3、教育产品留守儿童心理入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入现心理妨碍。留守儿童由于年龄特征,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沉,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级学生罗光英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说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讲话。

4、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不生病,按群不失事就尽到责任了。甚至部分监护人,由于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个黄帮豪的男生,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爷爷要钱,然后到处去玩耍,晓得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同的生存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盲,他们不晓得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上海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在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的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外出务工者的增加,留守儿童还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得素质,而是将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三、平坝县对留守儿童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教育关爱措施

1、高度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成立了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施行领导挂级制、班主任包班制

可任教师包组制、班级学习小组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计,制定详尽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明确学校各部分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订《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订《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2、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要求留守儿童定期向父母报答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

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老师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一旦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成绩下降,就及时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稳定其情绪。

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通过“两任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械茇点救助。

开展“结对子”活动。各班主任姚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特殊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姚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非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由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爷进行培训,改变家教不雅念陈旧。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施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心的集体活动,都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代表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有针对性的加强丢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开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丢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沉影响。

四、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失业增加

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流学,失学问题,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幼儿早教书籍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强化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养,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打工务工同时,吧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盖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成长。此外,要敬爱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和精神需要给予更多关注。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5、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媒体应对留守儿童方面增加一定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对儿童关注的积极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善、改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城乡同级学校可以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组织学校联谊活动,充分利用本地和对方资源来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发展方向,社会应积极的发挥有效的能动性,多组织各种关注留守儿童的团体,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龙头企业多做以“报答家乡,报答社会”等形式活动,组织下乡支教,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对留守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施行不定期的教育和指导,从客观上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_策划书范文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方案措施,全文共 3994 字

+ 加入清单

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

社会实践主题:关爱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地:X镇

实践时间:7月XX日至XX日

指导老师:队长:

X学院文学院总支部

一、实践背景

广东省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宣传贯彻落实这次大会的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奋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胜利迎接党的xx大召开。建设幸福广东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民生的建设和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涌进城市,而把子女留在了家乡,因此,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他们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是广大青年志愿者的社会职责,同时这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实践目的

1、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去年开始,肇庆市通过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着力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使广大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然而,广大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为进一步落实建设幸福广东的政策方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特组织这支由文学院团学干部组成的三下乡队伍,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为肇庆德庆市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为建设幸福新农村出一份力。

2、通过这支XX市实践队伍,构建学生以我所学,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平台,努力践行青马工程,引导作为团学干部的青年知识分子深入了解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深入到农村、企业、工厂等基层一线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平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培养其创新意识、实干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这支中文人共同组成的队伍,充分体现出社会实践的学术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围绕建设幸福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收获调研成果,为建设幸福广东出谋划策,并从中锻炼我院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文人的核心竞争力。

4、这支由团总支与学生会干部组成的务实高效的三下乡队伍,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一起工作与学习,增长各自的才干,增进彼此的友谊,进一步增强整体的凝聚力与团队战斗力。

三、实践主题

采撷阳光情暖乡村X学院文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幸福我先行社会实践活动

四、实践地点

肇庆市德庆县凤村

五、实践内容

1.播散阳光义教活动: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义教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用爱心传递知识,为留守儿童讲述大学生活的美好,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树立自己的理想。

2.阳光健儿工程:启动七色光体育锻炼工程,带领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并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我运动,我快乐趣味运动会,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阳光天使,我心飞翔主题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的自身发展和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关注留守儿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身心健康尤为重要),通过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小游戏等,了解留守在家的他们的心理情绪,促进他们对彼此的认识,打开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采撷阳光情暖乡村文艺表演:为留守儿童送去欢乐,送去温暖。

5.阳光志愿之爱心捐赠活动: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展校内爱心募捐活动,将募捐的物品赠给为留守儿童,为他们带去图书及学习用具、日常生活用品等。

6.追逐阳光走访帮扶活动: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经济情况以及家庭状况,进而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并对特别贫困的家庭进行帮扶,同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有必要的话帮助他们解决现存的心理问题。

7.采访当地人大代表和老党员、老革命家,并请教他们对于建党9年以来发展的见解以及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对于发展幸福广东的重要性,并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建议。

8.在镇委和团委的介绍下参观本镇工业区,进一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

9.开展幸福乡村阳光先行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活动形式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

六、具体工作计划

1、活动时间:

培训时间:7月XX日到7月XX日

行动时间:7月XX日到7月XX日

2、培训阶段

7月XX日至XX日五天时间,各小组根据需要进行培训,如:授课技巧、调研采访注意事项、文艺演出节目排练以及拍摄技巧的学习等等。

4、总结阶段

7月24日前,各组上交调研报告及实践总结,队长和副队完成整个实践活动的资料总结。

每个成员上交实践总结一篇,外加一篇感想(文体自由、题材自选,可以日记的形式抒写自己对本次社会实践的感悟),小组相关成员负责将其编辑成册。

七、实践活动的具体流程安排

7月XX日:

上午:出发到达实践地点,开工作布置会,带队熟悉当地的环境。

下午:与当地镇委、团委进行座谈。

座谈内容:

a、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之路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

b、就大学生如何深入基层,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更好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讨论;

c、听取当地镇委、团委对我们这支实践团队的建议;

晚上:召开工作会议,完成本日的通讯;着手准备实践工作。

7月XX日:

(1)阳光志愿之爱心捐赠活动:开展图书、玩具、文体用品、生活用品等物资、资金捐助,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在当地学校开展播散阳光义教活动

义教内容:a、根据事先编好的课程表进行授课;

b、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授部分中华传统诗词和书法;

c、传授一些自然、生活、健康和心理小常识,古今诗文赏析和朗诵。

d、好书推荐。

(3)启动阳光体育锻炼工程,带领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并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我运动,我快乐趣味运动会,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义教期间,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并对特别贫困的家庭进行帮扶。

总结会议:晚上召开会议,总结授课效果,分享授课经历,着手准备明天的工作。

7月13日:

上午:开展阳光天使我心飞翔宣传教育活动

阳光天使我心飞翔宣传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的自身发展和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关注留守儿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身心健康,通过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小游戏、了解他们留守在家的心理情绪,促进他们对彼此的认识,打开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主题班会

在义教期间利用三节课时间召开有关安全自护的主题班会,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自我保健、生活技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和自护自救方法,引导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提高自护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期间穿插观看一些安全教育专题片,或者有益的电影片段。

2、为配合主题班会,提高活动效果,将加大力度进行教育宣传:(1)在学校板报内以漫画、照片、图片等形式布置一组宣传板块,出一期黑板报,深入浅出地将安全自护知识普及到每个学生。(2)发放《告家长书》,联合家长力量,切实做好留守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下午:参观当地工业区、企业,采访其负责人,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

晚上:总结当天的活动体验,分享各自的收获,着手准备明天的工作。

7月14日:

白天: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在当地村民的引导下,深入到各村、社区、街道。

1、访问本地居民,了解他们心中幸福的概念,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对政府工作的期望等。

2、进行幸福新农村的调研活动,深入探访研究农村的供水排污系统、医疗保险、卫生建设、养老以及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等问题。

晚上:总结当天的活动体验,队员分享各自的收获,并准备明天的工作。

7月15日:

上午:采访当地人大代表和老党员、老革命家,了解他们对于建党9年以来发展的见解,以及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对于发展幸福广东的重要性,并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和期望。

下午:排练,准备文艺表演。

晚上:举行以采撷阳光情暖乡村为主题的三下乡文艺表演。

(1)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安排与分工,准备主持稿;

(2)提前与当地媒介联系,加大宣传,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

(3)队员们做好节目彩排;

(4)准备好音响设备以及表演道具等。

7月16日:

上午:实践总结会,汇报实践工作的成果,并将调研资料总结反馈给当地镇委。

下午:返校。

八、实践团队队员名单及不同时期分工安排

指导老师:

队长:

副队长:

队员: (共33人)

1、筹备期分工安排表

组别

组长

工作内容

备注

策划组

策划、统筹、与实践地联系

调研组

确定调研主题、制作调查问卷、策划调研路线

支教组

确定教授课程、写授课教案、收集整理教学知识点

宣传组

制作宣传单、策划宣讲会内容

文艺演出组

制作演出节目单、组织排练

后勤组

各种物质的采购与供应

摄影组

负责实践队伍的拍照以及录影工作

运动组

负责趣味运动会的策划、组织

2、实践中分组安排

组别

组长

工作内容

备注

支教期

授课组

组织授课

全部人员参与授课组,各队员兼顾其他组的工作

后勤组

保障供应

准备活动物资

趣味运动组

策划趣味运动会

宣传期

宣传组

宣传活动

全队参与

调研期

调研一组

开展主题调研

调研二组

开展主题调研

调研三组

开展主题调研

调研四组

开展主题调研

总结期

整理实践总结的各种资料

九、实践前期准备工作:

1、召开社会实践队队员全体大会,传达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等相关信息,并细致地进行活动分工;

2、与接收地谈妥,确保供应物资与各方面的支持,联系当地媒体;

3、提前编排行程表、支教的课程安排表,提前编排文艺表演的节目;

4、准备活动所需物品:义教课题的材料与内容、相关调研活动的调查问卷、党旗、校旗、校三下乡旗、院旗、横幅、海报、捐赠物质、马克笔、药箱、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dv机、伞等;

5、做好活动经费预算。

共青团X学院文学院总支部委员会

二〇XX年XX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511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XX年**月—XX年**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XX年8月底到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调查报告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调查报告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小编为你推荐更多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调查报告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小编为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空巢化_社会实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426 字

+ 加入清单

2016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空巢化

在学校有通知下来暑期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对于活动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一步一步通过努力与计划我们把活动的具体流程安排全部弄好,也积极的去筹备学校活动的答辩活动,在我们做好这一切之后,我们参加了答辩活动也成功的被录取了暑期实践活动的知行杯活动,于是我们便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首先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是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的,因此整个活动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整个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在准备、开展、后期等环节中表现了优点,同时也存在不足:

2、团队合作: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们积极发挥团队的力量,各项任务基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如在桐城大关镇上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每个成员均进行传单的发放,这样就发挥团队的优势。同时团队中对于活动任务的分配大家都有所涉及,积极展现合作精神,学校的调查,教育局的走访,老师的采访,以及问卷的填写中让我们体会到团队的作用。

3、当然活动中也没有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约束:在活动执行中,我们很多计划因为现实的制约未能完成,比如我们所调研的安徽桐城市小关小学,因为学校已经放假,只能通过老师,校长,家长,学生等人员,可能存在片面,没有进入学校内部深入采访。

4、调研规模太小: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进行调查,学校范围不是很广泛,可能这样就导致分析数据没有较强的说服力,后期总结也就无法更深入,更具有针对性。

活动中我们获益匪浅,这也是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确出去走走可以看到更多问题,体会了社会现实,在我们享受着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在教育方面也有所体现,在这个大环境下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均衡以及教育空巢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我想这个活动给我们大学生带来的有两点:一是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团队和个人的力量发挥;二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学有所用,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观,通过自身实践去体会更多的社会百态,比在书上网络上看到的更加真实,更加贴切。

社会实践心得【1】

在放暑假之前,我们这个实践活动小组为暑期实践项目做了一系列准备。由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经历了组织队员,咨询,查阅相关文献,答辩,工作分配等过程。

我们的课题是探究农村教育的空巢化现象,是一个偏人文方面的课题,却在答辩时,在一片科创项目中脱颖而出。在答辩之前,我们曾在参与“三下乡”还是“知行杯”的问题上纠结许久,知道老师建议我们选择“知行杯”,我们却觉得在一片“高大上”的项目面前,我们被刷下来的可能太大了。如果被刷下来,我们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就没了意义。学长告诉我们,如果要做就不要考虑失败,勇敢大胆的做,享受的是过程。于是我们选择了“知行杯”,之后便投入到答辩中。

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的工作量不是太大,大家都未感到紧张,便盼着答辩结果下来。在积极等待的日子中,我们通过了答辩,接下来便是更详细的工作了。组长开始对我们暑期到实地访问调查活动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儿做访问的工作。

在去实地调查前,我们纠结了许多问题,比如,住哪儿,在哪吃饭,交通是否方便,访问的对象找谁……因为另一个小伙伴的行程紧张,与课程有所冲突,又差点中途放弃,让人高兴的是到最后这些问题都逐一化解。

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我们有太多的问题去讨论,磨合,解决,本以为不会顺利的活动却顺顺利利的开始了。

社会实践心得【2】

实践之力始于足下,参与就是力量。

这个盛夏青春点燃了梦想,实践照亮了前行的脚步。我们已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7月中旬我们来到桐城派的故里,人文气息浓厚的安徽桐城。这里如同印象中的江南水乡一样,小桥流水 ,绿树红花。但也如同太多的江南一般,这里有着丘陵,山丘,世代阻挡着人们交流的步伐。一村一世界,大概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不断在相互逼近,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人搬离了这里,留在这里的只有贫穷,困顿。如今,我们集结在这里,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了解在这里的孩子,这里的学校,这里的教育。

行动的力量是伟大的。之所以我们选择这个项目,是因为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在报道“乡村教育空巢化”,乡村学校教师少,待遇差,教学设施陈旧,乡村学校的不断合并,学校在减少,老师在减少。导致了整个乡村教育呈现一种“空”,无人来管,任其自生自灭。但这一切似乎只是媒体的表象,如今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走访,切实做到了解,初步的概念。

我们来到了桐城市下辖的一个小乡村,叫做小关村。这里只有一条主干道通往桐城市,大山环绕。仲夏,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学校有着几分寂寥,又因为学校已经放假,少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显得这里的格外凄凉。在学校里眺望,不远处就是大山。整个学习学校,只有两栋简单的教学楼孤单的矗立在这里,教学楼前面那一块不大的空地就是学生们的操场,说是操场,也只是放着一个篮球框。但这已是学生们的全部娱乐活动的来源。学校的地面已经有些破损,少了人气的校园,有些杂草已然冒出头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只余下时间在静静的走着。

沿着大道不断向前走着,道路两旁种植的都是一些应季蔬菜,很多农田已然荒废。走在这一路突然有些觉得城镇化的脚步确实有些快了。路边的房子大都是大门紧闭,偶尔只有零星的几个老人坐在门口,路上碰到的不是拄着拐的老人就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或许是这个村子最后的坚守者。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学校周边不应该是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吗?但事实上一路走来,孩子真的没有几个。而且据我们了解,这已经是比较大的村子了。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找到一些正在闲聊的人,问询了一下关于这个学校的事情,其实说到这个学校,他们大多还是颇有感慨。其实从前这里的人口还是很多,孩子们也多,学校周围很是热闹。放学时都是成群结队的离开,但随着人口不断外出打工,留下都是些老弱,或是不愿意出去的人。整个村子就空了。孩子的父母出去了,自然会带走孩子,不论是考虑到就近照顾还是教育的先进化,父母走了,孩子走了,整个村子最精壮的人口走了,自然村子空了,或许这就是正在中国上演的乡村的消亡。村民还说只要有点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了城镇上学,为的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现在乡村教师的素质太差了,到现在学校里大都都还是教学生们父辈的那些老师。

随着我们走访的深入,也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们约了一个小学老师来了解相关情况,方老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谈起现在的教育状况,也是颇感难受。她说从前她带的班里大概有70多个人,但现在只有20多人。其实人数的多少不决定教学质量,只是人多时课堂气氛活跃,有种教学的成就感。方老师也给我们分析了目前的形式,计划生育是主要的原因,导致学生生源的减少。还有就是城镇化的发展,孩子们更多的选择了和父母外出,就近入学。谈及乡村教师的质量和收入,老师苦笑着说,确实,教师收入低,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教师这一行业,更别说到我们这里的小乡村来当老师了。以她的学校为例,老师已经属于大龄教师,而且没有了原来的教师分配制度,教师的更新制度极慢。新老师的更新慢,这也导致了很多音乐,体育这类的发展课没有人带孩子们上,现在他们只能最多放放音乐让他们听听,体育课就是玩玩。不过说起教育资源,方老师却说,其实国家的很多扶持制度都很不错,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仅有图书资源,还有远程教育资源。不过很多这些资源都在闲置着,没有真正实际投入使用。一方面是大多数老师年龄偏大,对这些资源不懂的利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对教育的重视力度逐年下降。目前的乡村教育真的似乎已经陷入“空巢化”。

乡村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魔障,人口减少,学生减少,政府投入减少,老师减少,更多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城镇上学,乡村的孩子更少。这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城镇教育,但我们忘了还有一批孩子驻守乡村,他们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只能继续在没落的乡村小学读书,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悲剧。

实践在桐城,感知在乡村。通过一系列的走访,我们对现在的乡村教育是一种担忧,逐渐空巢化的农村教育谁来拯救,继续坚守在农村的孩子有谁来撑起他们的明天,更多的乡村教育者又从哪里寻得。这一列问题亟待更多有识之士来寻求答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社会实践心得【3】

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当然,也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中基本的素质。于是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我们小队来到了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去进行以教育“空巢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事先调查,我们找上了桐城市小关村的小关小学,探访了该校的硬件设施。并就近对附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午因为疲惫的原因我们放弃了原定计划休息了一下午。后来对有关部门和老师进行了问询,了解到乡村小学的人数普遍比城镇小学小上许多。老师无法做到专门教授某门课,听学校派遣,哪里有空补到哪里的情况,同时老师不愿到乡村小学教学,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到教育“空巢化”存在的原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一个计划不能想当然要劳逸结合,不然就会造成因为疲惫导致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活动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在剩下的时间中紧张的完成所有任务。

同时在社会上要善于与人沟通。经过挨家挨户的问卷调查让我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也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在挨家挨户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家庭对我们的到来感到疑惑,在我们说明来意后,部分家庭随便乱填问卷,导致问卷的真实性降低。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和陌生人交流,相信可以更加容易的让对方填写问卷,同时节省双方的时间,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同时在社会上我们也要克服自己的胆怯心里,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踌躇了很久才走进对方家门。,我们应当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恶劣,也要轻松应对到了社会上,和你打交道的都是不认识的人,你要连话都说不出口,要怎么进行自己的工作呢。哪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能轻松应对的,当你克服心理障碍,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解决了,有着勇气去面对才是其中的关键。同时我们也要自信,不自信的人容易给人留下不靠谱的映像,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夸,而是自我对自己能力的肯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慢慢的对自身能力做出了肯定,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收获之一。

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初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很重要的,社会实践让我更加的接触了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让我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他,这次的实践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加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379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全文共 3195 字

+ 加入清单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

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

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

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858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而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近日,我们从省内四个设区市中各选取一至两个县,通过问卷、座谈、家访等形式对五县7—18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就解决该群体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次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二)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3.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乡,其中约有80%以上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2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他们中的6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2%被托付给亲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由于80%以上的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加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本省打工,一般7—10天或每月回家一次,只有不到10%的家庭一年甚至两年回来一次。所以,对于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约78%的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成长需要也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母亲基本上可以胜任。88%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会更加刻苦学习;约90%以上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80%以上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但成绩优秀的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习成绩不突出。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的孩子成绩中等或偏下。在枣强县,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全县2358名留守儿童中有45%学习成绩较差。例如,留守儿童刘某以前的成绩在全班排名20多位,去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他委托给伯父监管,今年上半年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一下子滑到了30多位。

(二)行为习惯不良。据调查,37.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好,42.5%一般,20.2%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经常说谎,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由于监护人的溺爱,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宿的现象发生。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并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

(三)性格发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便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而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是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从而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在初中生中,个别留守儿童不愿住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不合群,言语少,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

三、形成原因

(一)从社会发展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差距是产生这一群体的直接原因。由于居住的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使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如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父母无法承担子女异地入学的额外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子女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此外,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被农民看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样畅通,负面效应被片面夸大,因而放松了对子女读书的要求。

(二)从家庭的认知和家长自身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形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单亲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从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充实。

(三)从当前农村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也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情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也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不断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能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使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四)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五)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1000字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_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1000字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20xx年xx月,中国xx大学()麦子支教队来到xx省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皮林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调研当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体会山区孩子们的苦与乐。

从江县地处山区,郁郁葱葱的群山给这片天空不仅带来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也带来了艰难的交通和随之而来的贫穷。为了孩子的未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子里的大多数中、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

尽管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但没有切身了解过这个群体的人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支教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当地的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区孩子的朴实和真诚,还有处于“放养”状态下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习惯:打耳钉,刺青,随意骂人,抽烟喝酒,不服管教……这些在我们眼中只有处于叛逆期才会出现的行为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过早地体现出来了。难道是这里的孩子真的天性如此吗?可是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成功画出一副图画或学会一首歌曲时那种纯真的笑容,又觉得他们与我们没什么不同。支教队员们深入探讨,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得出了一些结论。

当地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管教,从小就没有学习和教育的概念,大多数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小学或者是初一初二就辍学。同时,由于缺少父母引导,一些小孩子缺少梦想,从小就只知道长大后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此外,当地一些辍学少年又影响了更多小孩子,当一些看起来很“炫酷”的恶习袭来时,他们又会无可避免得沉溺其中。

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们也观察到了孩子们纯真的一面。当支教队员们以足够的耐心来容忍孩子们的恶作剧并且关心他们的生活时,孩子们也会对支教队员们放开自己的心灵。“胳膊上的东西怎么弄得?”一个支教队员指着孩子的刺青问道。“一个大哥哥给我弄的”。“为什么要弄这个呢?”“当时觉得很酷,现在后悔了,不过怎么也弄不下来了”……交谈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故作成熟的外表下那颗依然稚嫩的心,他们渴望被关注,因而会故意打架来让支教队员们去和他们呆在一起,他们也会努力完成支教队员们布置的任务来争取棒棒糖等小小的奖励。他们和外面孩子一样,依然需要大人们的指导和关怀。

希望社会给予这些山区的留守儿童们更多的关怀,不仅仅是从江县,而是所有被置之家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的孩子们。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社会的物资,更需要的是来自人心正面的力量,我们真心的希望他们能够远离孤独,远离恶习,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2024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乡村,全文共 3670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202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为了了解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近日,剑阁调查队在汉阳镇中心村和武连镇计划村对4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留守儿童超五成,父母双双外出占绝大多数

据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2019年春季,全县27284名小学、初中生中,留守儿童占56.6%。调查的汉阳镇中心村、武连镇计划村有小学、初中生138名,留守儿童达到80人,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63人,占留守儿童的78.8%。

二、留守儿童以隔代照顾为主,暑期普遍继续留守

留守儿童以爷爷、婆婆照顾为主,他们与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乡过春节或者春节期间到父母身边与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温,留守儿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务工的城市相聚。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留守期间全部与爷爷、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爷爷、婆婆照看。

三、留守儿童生活单调,暑期以玩耍为主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加之爷爷、婆婆的“过分”疼爱,暑假期间很少安排他们做家务,更不会安排他们做农活,特别是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几乎不做家务和农活,玩耍和作业几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暑假期间,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全部以玩耍、看电视为主。虽然有年龄稍大一点的7名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但是,与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电视几乎是他们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虽然所在乡镇也有暑假兴趣班,但出于经济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种原因的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儿童全部没有参加过学校、社会公益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等组织的学习辅导、文体活动。武连镇计划村罗如均表示,虽然镇上有适合自己孙子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是,一个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训费还是有点贵,同时,如果到镇上参加培训或兴趣活动,每天都要接送,有点费时费力,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四、隔代监护乏力,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关爱

担负隔代监护职责的爷爷、婆婆,受身体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在留守儿童的监护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是代沟明显,爷爷、婆婆无言以对。孩子自我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隔辈之间观念的不同,沟通的难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识越强,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没有开展留守儿童的专门心理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个性越来越偏激。汉阳镇中心村一留守儿童对他婆婆说:“你们的社会我们过不了,我们的社会你们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爷爷、婆婆束手无策。汉阳镇中心村一没有的文化爷爷说: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是爷爷、婆婆最头痛的事情,平时住校还好,做不起的作业孩子可以问老师或其他同学,放假了,爷爷、婆婆辅导不了作业,只好找邻居帮忙。三是不敢闪失, 爷爷、婆婆心力交瘁。2019年寒假,汉阳镇中心村一8岁女童,与同学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车撞死,全家悲痛不已,爷爷、婆婆更是感觉没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爷爷、婆婆说的最多的是“简直不敢让孩子脱离视线”、“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无所谓”、“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们咋个给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特别关爱的特殊弱势群体。相对寒假,暑期时间更长,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机率更小,因此暑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动员学校及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力,以村(社区)为单位,适度集中建立留守儿童暑假生活营,从志愿者、学校老师中挑选专业人力量,围绕留守儿童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免费开展专门的学习辅导、心理引导、体育锻炼、劳动体验、安全教育等健体益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全方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范文二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儿童成为我乡农村的主体人群。“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群体。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木叶溪乡妇联对全乡11个村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乡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召开村、组妇女之家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木叶溪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属典型的山区地形。区域面积12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75亩。全乡辖有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8118人,2253户。留守妇女327人,留守儿童175人。

根据调查情况,目前我乡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在年龄特征。参与问卷调查的11个村的44名妇女中,60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2%。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木叶溪乡共有175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务工的占总数40%,在外省务工的占总数60%。留守儿童有 88%由祖辈监护,有12%由其它人监护。留守儿童父母三个月回家一次的仅占3%,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1%,一年一次的占43%,与儿童沟通经常的家长占 66%,偶尔的占19%,不沟通的占到15%,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5%;良好的占50%;一般的占 35%;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生产生活中的顶梁柱,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务工后,以前男性承担的一些责任转落到留守妇女的肩上,使得妇女在原有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责任。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担负起家中农活,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顶梁柱。被调查的留守妇女除农闲季节外,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妇女表示自己身体状况下降,体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偏低,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的约占九成,高中或中专文化的不到一成。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过小学,少部分小学都未毕业。总体来说,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在处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农村生产实用技术接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她们普遍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们的事,有的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民主权利,也仅仅停留在参与选举层面上。

3、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具有与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两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务工收入,其次是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收入。家庭总收入中,虽然丈夫外出务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农村妇女在家的务农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经济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双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妇女支配。

4、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平时基本没有娱乐活动,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聊天、串门,打牌,而极少读书看报、补习知识。在有烦恼时,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倾诉很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在全乡175名留守儿童中,40名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3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管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4、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情况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07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情况报告

为了摸清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对全乡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作详细了解,进一步做好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乡关工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问卷式、访问式的调查方式,对全乡11个村委会及乡中小学的父母连续外出务工四个月以上及全年累计外出六个月以上的0-18岁(不含1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作了深入详细的了解。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82公里,国土面积561.38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数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农业人口5870户、25511人,占总人口的94.27%;非农业人口1552人,占总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乡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乡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乡0—6岁(不含6岁)的留守儿童数有505人,占29%;6—14岁(不含14岁)有857人,占49.3%,14—18岁(不含18岁)有378人,占21.7%。从中不难看出,0—14岁(不含14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 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乡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乡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乡、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乡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四)积极宣传,引导外出务工父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教育引导祖辈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使而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五)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心理、安全、文化知识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24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73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19

20xx年**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191 字

+ 加入清单

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自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9)》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9)》以来,在省市妇儿工委和妇联组织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妇儿工委认真履行职能,抓好两个《纲要》的贯彻实施,做好维权工作,真正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实事,推动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目标管理

我们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完善管理机制。我们坚持做到了四个到位:(1)领导到位。我县的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纳入了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定期听取妇儿工委汇报,定期进行互检,将两纲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各成员单位目标考核之中。(2)组织机构到位。在全县健全调整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有25个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并在各乡镇、街道相继建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3)工作经费到位。将妇儿工委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办公室配置了微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4)规范考核到位。我们不断强化目标责任制,在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细化,指标管理量化,工作管理强化,以保证重点、难点工作的落实。二是强化监测评估机制。我们坚持把监测评估作为重要措施和有力手段,提高实施规划质量。“两纲”监测统计组和专家组认真监测,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失地提出加快达标建议,县妇儿工委督促有关部门对照目标,寻找差距,拿出切实改进措施,将目标管理落到实处。

二、抓住机遇,加大宣传,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自“两纲”实施以来,县妇儿工委抓住一切时机,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采取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方法。一方面县乡层层举办培训班,培训骨干430人次,并有效发挥其“二传手”作用。在省召开实施妇女儿童纲要示范工作现场会以后,县妇儿工委及时召开了妇儿工委成员会议,落实两纲会议精神,研究我县妇女儿童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利用广播、电视、彰武报、知识竞赛等,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为“两纲”的实施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宣传中,还注重了三个结合:一是与提高妇女综合素质相结合。以“两纲”目标为主要内容,组织妇女参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等活动,促进妇女广泛参与。二是与《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相结合,加大依法维权力度,坚决遏制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妇女儿童人身权利。三是解决突出问题与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实事相结合,从而推动了社会各对妇女儿童的支持。

三、攻坚克难,有效推进“两纲”各项指标的实现

为了做好新《两纲》的实施,我们找准重点、攻克难点、分步实施,在以下四个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1、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

2、紧抓教育不放松,提高妇女儿童的文化素质。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保证教育资金的投入,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为: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近两年来,投入资金1299万元,完成危房校舍改造18986平方米。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助,获捐款163万元,营造了四所希望小学,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技术装备资金680万元,我县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按时完成率分别为99.9%和99.8%,初中入学率为99.8%,巩固率为97%,辍学率为2.83%。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为29人。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大力开展救助贫困儿童活动,至,建希望小学4所,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280名,春蕾计划资助失学女童310名。在华夏银行沈阳分行的资助下,丰田乡“春蕾”女童班50名学员步入了初中学习,每年她们将得到3万元的资助,现已到位6万元,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可靠保证。我县于1998年被评为国家扫盲先进县,成人妇女实字率为90%,青壮年妇女误字率为95%。全县中小学开办38所家长学校,还将成立9所家长学校,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为90%。全县中小学还聘请了法律副校长,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3、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网络,改善妇女儿童生存环境。

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问题。

1、妇女发展、维权工作须进一步开展。广大妇参政、就业、以及家庭平等权利方面都受到很多限制,轻视、歧视、侵害妇女儿童现象时有发生,妇女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初中生辍学情况客观存在,控辍工作困难重重高中扩招难度较大,应届初中毕业生入高中学生数量不足,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存在一定困难。

3、部分群众改厕观念淡薄,许多农户仍在使用“露天”厕所粪便污染水源、环境的现象仍很严重,达到《两纲》中改厕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改厕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把环境卫生整治,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文明村镇建设做为工作重点,切实改善妇女儿童生存环境。

4、农村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偏远乡镇、村妇幼保健基层组织虽建立,但存在经费不足,设备简陋老化,人员素质偏低,乡村保健人员不稳定等情况。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高度重视,积极创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平台

妇儿工委及其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把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儿童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牢固树立男女平等的国策意识和儿童优先的理念,克服忽视妇女儿童工作的作法,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识和开展妇女儿童工作。在实施妇女儿童纲要中,注重强化政府的主体意识、部门的责任意识、社会的参与意识。要积极争取县人大、县政协对妇女儿童工作的支持,定期请人大、政协对《妇女权益保障法》、《末成年人保护法》、和《妇女发展纲要》、《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视察,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

(二)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妇女儿童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

妇女儿童工作涉及各个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媒体的固定栏目、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形式宣传好两个《纲要》以及省市县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利用“三八”、“六一”等纪念日,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及儿童优先原则;宣传妇女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批评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动员社会增强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意识,为妇女儿童发展、为两个《纲要》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加强妇儿工委自身建设,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

今年县政府将加大对两纲实施的经费投入,保证实施规划有人做事、有钱办事。要着眼于妇女儿童发展,立足于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实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两个《规划》重点和难点目标的解决。重点解决好妇女参政、下岗女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女童失学辍学等问题。要建立和完善妇儿工委工作机制,每年召开1-2次全体会议,研究妇女儿童工作大事,定期对其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各成员单位每年要就本部门承担的妇女儿童工作写出书面报告,要负责对本部门承担的两个“纲要”自上而下组织实施、调研、考核、评估和统计汇总,并报有关综合部门。妇儿工委的日常工作应以调查研究、督查指导为主。要逐步完善妇儿工委办公室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四)规范两个《规划》的检查和统计监测评估工作,继续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

监测评估工作是实施两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及时掌握妇女儿童状况、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必要手段。两纲统计工作由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要搞好监测评估队伍建设,组织监测评估领导小组、监测评估组、统计监测组组成人员定期学习培训,提高统计监测质量,推动监测评估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要建立县级特别统计数据库,搞好两个《规划》的性别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723 字

+ 加入清单

20x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学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乡村,全文共 2942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19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 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 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6.4%,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习水平和心智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习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 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习。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习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习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习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平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8300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留守儿童的境遇令人堪忧,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一范文网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五: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 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六:中学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产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家中的学生。我们称之为“留守学生”。随着国家对农民工限制的进一步解除,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会更显迫切。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旧县中学遭水灾后,与太平二中并校迁址到占地68034平方米的新校区;现有专职教师40人,12个教学班,826名学生。留守学生数274人。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力量分散。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不足。留在家里的人员,不得不承担更加繁重的农业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留守孩子的行为、生活,特别是学习。少了约束和教育,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矫正,时间一长形成恶习。

2、隔代教育徘徊于溺爱的误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更有甚者无人监护,让他们得到了太多的“自由”。这些老人们只是被动地承担起家庭保姆的义务,因而重“养”轻“教”、细“养”粗“教”或只“养”不“教”的现象十分严重。过分迁就孩子、保护孩子,而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外出务工的家长给孩子寄回来的主要是财物,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爱。

3、教育方法简单。一部分留守家长有溺爱和偏爱的倾向,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问题又是简单粗暴,动辄拳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纵与不管。他们中一些人早出晚归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来往,沾上小偷小摸恶习。痴迷于电子游戏,光顾不良网吧,整天神智恍惚。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农村学校因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弥补因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留下的教育真空。“留守学生”的家长很少与老师、学校联系,对学校的教育思路、教育环节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配合学校的教育,学校也无法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难衔接起来。学校教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在调查中发现,80%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7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占10%。

三、学校采取的措施:

1、学校在关爱“留守学生”方面做到“三个一”: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二是给“留守学生”建立结对帮扶的校内家长,三是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座谈会;要求各班在关爱“留守学生”方面做到“三保证”:一保证“留守学生”不辍学,二保证“留守学生”在学习上不滑坡,三保证“留守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严重违纪现象;

2、营造关爱“留守学生”氛围。学校教师以师德教育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学生”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内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学困生建立结对帮扶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留守学生”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3、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亲人,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学生”,班队会上“留守学生”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学生”位于最前面,组织活动也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在元旦前组织开展了“留守学生”与家长互寄爱心贺卡活动。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4、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合力。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争取与“留守学生”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学生教育合力。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学儿教育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这一问题正在凸显,也正在加剧。因此,我们必须从政策上、管理上总体把握这些问题,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该校缺少学生宿舍和食堂,无法满足学生住校生活问题,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留守学生”寄宿在校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如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积极宣传讲解有关家教知识,让家长们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农村学校要对这些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这些儿童的问题和与儿童的沟通。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时对生病的留守儿童进行治疗,保障其人身安全。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家庭教育领导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社会要热心关注齐抓共管;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到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为这些学生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要继续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留守儿童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219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673 字

+ 加入清单

2020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在农村的每个角落都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在社会更好的生存出外打工,他们是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下面有小编整理的2019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 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 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 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974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以来,**市坚持将妇女儿童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实施项目,大力营造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社会氛围,妇女儿童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基本情况

(一)内生动力强化政府职责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去年我市将“妇女儿童关爱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程,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紧密协作,对照目标任务,明确保障措施推动了多项妇女儿童重点工作的完成。召开了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开展了妇女儿童工作督查评估。“”以来,妇儿工委专项工作经费在人均1.2元的基础上,年年略有提高,我市出台涉及妇女儿童的政策30多项,妇女儿童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惠及广大妇女儿童。

(二)自上而下完善工作机制

我市高度重视以制度建设推动工作落实,推进了多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辖市区主要领导工作实绩考核机制、大力度的经费投入机制、规范的监测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创新。妇儿工委办公室作为市政府社会事业口成员正式纳入政府管理序列,参加社会事业口工作例会。将全市重点难点目标进行责任分解,与各辖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督促各级政府把推动妇女儿童工作作为不可懈怠的重要职责,抓紧抓好。各辖市区领回任务后再将目标管理向纵向延伸,由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妇儿工委(小组)逐级签订任务书,全面推进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由点带面优化发展环境

当前,我市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同心协力、紧密合作,从而实现妇女儿童工作大的跨越、大的发展。去年以来,我市着力推动妇女就业创业扶持、妇女免费“两癌”筛查、流动儿童登记服务、困难群体关爱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为我市妇女儿童全面工作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去年省妇女儿童重点指标监测评价中我市获得了第一的名次。全市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存在不足

做好新时期我市的妇女儿童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把上级要求部署、妇儿工作规律、我市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切实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时期,进入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城乡一体的推进期、生态文明的关键期、改革发展的深化期,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儿童的根本利益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虽然近年来我市妇女儿童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妇女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还需加快。市人大、政协中、委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县处级正职女领导干部比例一直未达标,基层女干部储备不足,村委会主任中女性的配备率不达标,村“两委”中女性的配备率尚未达标。二是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从这次的20项重点指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就业率大幅度低于省规划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终期评估的达标水平。三是流动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流动人口在全市人口比例中份额的不断提高,流动妇女的妇女病普查、流动留守儿童的教育等需得到关注,这些在刚才不达标指标的分析中也反映出来了。四是做好妇女儿童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误区。妇女儿童工作不光是妇联的工作,更是我们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本职工作,有些部门、地区认为妇女儿童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需要特别的关注,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对照周边城市,对照发展要求,对照群众期盼,我们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水平和层次,千万不能满足于现在的水平。

三、下步打算

今年是“”规划的攻坚之年,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倍努力,确保全面完成规划各项指标和任务。结合省妇女儿童会议要求和我市工作实际情况,下一阶段,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落实好新一轮实事项目

实事项目是妇女儿童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把实事项目的推进和落实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妇女儿童关爱工程继续纳入《**市20xx年重点工程》,我们相关职能部门将围绕妇女创业就业、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儿童安全保护等重点民生领域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同时,今年省政府妇儿工委推出了20xx-20xx年度全省妇女儿童新八件实事,围绕基层妇女参与民主管理、爱心母婴室创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儿童安全保护、家庭文明建设、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等八个方面,这是一项全省协同推进妇女儿童民生幸福的民心工程,我们作为妇女儿童工作全省第一方阵的位置,这项工作是对我们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我们妇女儿童工作创造亮点和形成经验的一个良好平台,妇儿工委是一个组织协调机构,很多妇女儿童重点项目都需要形成合力才能完成任务,在这里我希望各级妇儿工委及其成员单位举全市之力、整合资源、通力合作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二)谋划好市“十三五”规划

今年是谋划全市妇女儿童工作新一个五年发展方向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将编制“十三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作为贯穿全年的首要业务工作,抓住编制契机,积极推动将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将妇女儿童民生实事更多进入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为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十三五”妇女儿童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是妇联一家的事情,涉及到我们全市今年五年妇女儿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成员单位要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并积极参与新规划的编制工作,配合开展调研,立足科学发展,从本地实际出发,系统深入地研究妇女儿童发展重点领域、目标措施,早日形成充分体现规划的基础性、超前性、导向性作用具有特色的“十三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三)准备好省“”终评

今年是我市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迎接省终期评估的准备之年。查找薄弱环节。针对妇女儿童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抓好目标落实、措施落实。根据省、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涉及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部门职能主动开展工作,从量化指标、工作指标及重点项目等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对涉及妇女儿童的实事项目、难点指标集中力量攻克薄弱指标、巩固提升达标质量,全力实施、积极推动规划的实施。完善监测体系。我们在做好省重点指标监测排序分析自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市级重点指标年度达标排序制度,通过市级指标的排序来推动全市各辖市区、各部门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视。开展自评自查。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开展自查活动,通过监测评估自查活动的开展,全面了解各级、各部门的履职情况,妇儿工委成员单位职责及任务完成情况,全市妇女儿童发展实际情况,为今后五年妇女儿童发展面临的重点工作谋划思路和畅通渠道。

(四)凝聚好妇女儿童合力

妇女儿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妇女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把妇女儿童工作做得更好。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既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公共政策体系,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做到思想到位、行动到位、工作到位。各级妇儿工委要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承担起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工作职能,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既定目标,各负其责,相互协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爱留守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_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

为响应党中央“三下乡”活动,积极投身“四个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学大学法学院组织了以XX级学生和老师为成员,到河南了为期九天的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我院采取“双赢”政策,将理论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小分队成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归到实际中去指导社会实践,突出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先后多次召开服务团成员会议,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行前准备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和分工。对于实践方案的制定,也力求科学化、合理化、创新化,经过服务团全体成员的几天努力,一套思路明确、实际结合紧密并结合学科特色的方案出炉。为了使此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汤秀丽老师亲自指导。可以说,此次实践活动我院倾注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二、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实践团到济源市王屋村时得到了王屋村党支书热情接待由于他长期住于此,对下车乡实地情况相当了解,有他们的加入更能了解当地留守儿童在的生活情况、心理问题等各方面,因此也更有利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进行。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进展十分顺利。活动多样,孩子们受益匪浅。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开拓思路集众人之力想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家书、手机短信送亲情缩短了孩子们与父母的距离,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达到了亲子情感互动的目的;素质拓展训练培养留守儿童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合作;爱心家教,让孩子们能在暑期得到免费的辅导,解决了孩子们学习中的困难;开启了还在们放眼看城市的窗口等等。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家访,感触颇多。时间后期服务团成员们自筹资金买了一些文具、水果等慰问品,以表他们的关切之情,看到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队员们都感触很多,让队员们知道生活的不易,大家当即表示要趁次机会好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天,让生活绚丽多彩。

三、及时总结、收获丰厚实践期间,成员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进行开会,大家发表各自意见、交流思想以及对服务内容进行分阶段性整理补充。并且每天编辑通讯稿。每天实践归来,队员们都会齐聚在临时办公室,对当天的实地服务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分享实践心得,并及时发现并改正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以免再犯。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大家及时分析数据,撰写社会实践总结、心得体会、调研查报告。在短短的一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全体实践队员收获颇多,在时间服务过程中大家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结合实践,让专业知识又得到质的飞跃,在工作中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合作意识在队员们的心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而且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一个人可以没有渊博的知识,但绝对不能没有社会交际的经验和能力,这也是我此次实践体会最深的一份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暑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_社会实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675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暑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范文一】

七月的开封高温渐有愈演愈烈之势,偶尔一丝的风也是毫不客气的干燥,十二号的早晨,我们与朝霞齐上,踏上这未知而美妙的“征程”。对于兰考这座城市,我并非全然陌生,参加党课培训之时曾经与它有过一次短暂的接触,但这次,虽然今天只是去简单的考察实地,可是携着另一个愿望,怀揣迥然不同的心境再次与它相遇,仍旧令我悸动不已。七月十三日,再一次的行程颠簸,我们正式开始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遣发关于留守儿童的宣传手册和调查问卷。此举旨在究明除了我们之外,其他的小朋友们,父母们,其他长辈们以及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广大群众们对于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心程度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有多少人了解他们,有多少人关注他们,有多少人愿意聆听他们,又有多少人想要帮助他们。在汽车站门口,我们建立起第一个站点,做宣传手册和活动的定点咨询。简单的午饭过后,我们决定留下两名志愿者守岗做定点咨询,其余的队员们都深入到兰考市中心的大街小巷。我们顶着烈日沿柏油路的边缘行走,手拿纸笔,面带微笑,做好了迎接各种回应的准备。无论是笑脸,冷漠抑或是拒绝,我都会以最大的真诚尊重每一个路人的选择,人事经历渐多,便懂得不强求,我想这也正是一次对自己进行磨练的机会。

街头匆忙行走的人群,因为我们的出现而短暂驻足。我用最真诚的态度向每一个我所面对的人认真地讲解着我们的活动和我们的期望,递过问答卷的那一刻我接收到了许多理解与善意的目光,感受到了人们深藏在心底却从不曾遗忘的纯朴与善良,原来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本善,每一个人在关心自我生活之余,对于其他同伴也有着臻贵的恻隐之心。当他们了解到原来在自己的认知与接触之外,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关心与爱护,他们的心自然而然地柔软起来,大家愿意集结力量去温暖更多人。许多人询问我们来自哪个学校,为什么要做这种活动,在了解缘由之后对我们表示了由衷的肯定和祝福,说实话心里除了温暖更多的是感动,这个活动没白做!穿梭在这个久负盛名,以人民公仆焦裕禄为城市形象的小城里,寻找着著名前辈遗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日光中在清风中我似乎感受到那些遥远的美好品德跨越时间的洪流传递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第三天,真正的活动就要拉开帷幕。早上我们一行人集结在会议室,仔细地统计了前一天调查问卷的答卷数据,对每一个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答案都做了尽可能准确的分析。我们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尤其需要重视,同时许多人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急迫性,很多善良单纯的孩子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应有的照顾与重视,从而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人群产生了遥远的距离,由此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更有甚者转念妄图报复社会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愤怒与不满。我们决定在下午的近距离接触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在这方面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其他同胞的真心爱护。

下午我们抵达了兰考乡郊的一所小学,这个小学里有许多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随家中的爷爷奶奶或者较大的兄长一同生活。两名队员首先在主席台上分别做了两场演讲,一个阐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以及活动的期望成果,另一个讲述了作为法律人我们能够给予这些孩子以及他的家人怎样的帮助,当普通人面临儿童的抚养教育或其他问题时,我们可以用哪些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孩子们对这些新鲜的议题显得很是好奇,听得认真异常,他们的眼神里透漏出对我们的琢磨和打量,似乎是在判断我们到底“是敌是友”。当我们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试图邀请他们一起做游戏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些孩子怯懦与躲避的神态,对于陌生人他们的警戒心远远要高于普通的孩子。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可能是好久没有其他人这样走入他们的生活,以致他们惧怕正常的社会交往。我和队员们商议后一致认为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心急行事,我们要先和他们交流,慢慢地走近他们,然后再成为他们值得信任的好朋友。这样的方法果然奏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磨合,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对我们放下了戒心,更有活泼好动的已经主动向我们发出了做游戏的邀请,我们顺势而行马上开始了游戏环节。和这些孩子一起跑着跳着,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似乎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记忆里选捡那些美好的片段。游戏过后,大家开心地合了影,依依不舍地挥手道别,虽然接触短暂有限,但一同拥有的珍贵经历已经永远地存在于我们和孩子的脑海中,永生难以忘怀。我们是哥哥姐姐,他们是弟弟妹妹,大家已然把彼此视作亲人,在心中把这种美妙的情感联结当作天赐的礼物。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融化在夕阳的余晖之中,这一天是最疲劳的,却又是最问心无愧的,我甚至觉得我所收获的远远多于自己付出的。我感谢这次的经历,庆幸自己和同伴的坚持初心,用真诚的心发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又用虔诚的爱去浇灌他们稚嫩的心灵,反过来他们又以自己最质朴的情感治愈了久在樊笼的我们。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范文二】

“爸爸和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当《桔子的天空》中的小福果用晶莹的双眸望着眼前的小桔树,向身旁年事已高的爷爷问出这句话时,当这颗手植的幼小树苗经过一年又一年时光的磨砺年轮渐丰枝叶渐茂,但父母回家的音讯仍旧杳杳无期时,无声的烈日炙烤的不是孩子的体肤而是孩子企盼的情绪,凛冽的秋风侵袭的不是孩子的身躯而是孩子焦灼的心灵。有这么一群孩子,父母是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心情无关春夏秋冬,他们的喜乐不在玩具多少,一切的幸福和快乐都来源于与爸爸和妈妈相处的分分秒秒真实的时间。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从第一次观看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第一次留心留守儿童这个话题起,这群和我们相似却又特殊于我们的孩子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渴望怎样的情感?我的心里对于有朝一日能够真正地走进他们,感受他们,帮助他们怀着很大的憧憬和期待。我希冀一个契机,一个能真正地从心底连接起我们和他们的机会。未承想,竟然在进入大学之后如梦般的获得了曾经惦念了好久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意见下,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几番商议决策之后,我们拿出了“暑期走近留守儿童”的活动方案,由于地域的因素,我们将目的地定在了开封周围的兰考市。此时不光是我,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心情都十分激动,渴望早日启程的心情里也夹杂着对自己接下来行动是否妥善的担忧。作为新时代的法科生,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小行动能够唤起社会中更大的共鸣,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细心缜密地策划布置每一个环节,查阅资料,准备具体的活动,心中的愿景是我们的到来能为他们的生活稍稍添上一抹色彩,成为他们童年中一道特别的彩虹。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镇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160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县**镇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近年来,镇妇联联合镇中心小学对我校施教区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状况做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有6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因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所缺失。

1.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6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教育乃至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教育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2. 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3. 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4.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原因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及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出打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留守儿童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在教育上,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孩子都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导致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严重的影响。调查显示,**镇中心校1000人在校学生中,就有210多个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21%,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小学各级留守儿童百分比是呈逐级递增现象(如下图)。

表格略

2.家长教育观念的缺失

留守儿童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教育上存在误区,认为学校应该承担留守儿童的一切教育责任,从而导致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监护人把孩子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力。一位家长讲,老师拿的工资是国家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理应把孩子教育好,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情,一切责任应该由学校和老师承担。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误区,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的失职,导致孩子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3.隔代教育存在不足

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年龄上的差距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差异。监护人很少与孩子沟通,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隔膜,给自己的监管造成很大压力。在调查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大约有65%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照顾,有5%的留守儿童是由其它亲戚照顾。这样的隔代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对儿童成长有很大影响。

4.学校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注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祖辈(或亲戚)又很难承担起对他们的教育责任,所以留守儿童应该受到学校的特别关爱。另外,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从调查中了解到,69%的监护人希望由学校主办培训班或家长学校;64%的监护人希望老师和学校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57%的监护人希望老师要加强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50%的监护人希望学校要多组织孩子们一起活动。由于一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从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调查看,学校老师经常家访的为5%,有时候家访的占24%,很少家访的占69%,从来不家访的占2%,这与监护人的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由于老师极少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没法向监护人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教育。

5.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明显滞后于对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匮乏,由此导致社会舆论关注不够,相应地也就阻碍了相关政策的出台,未能有效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及早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三、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与措施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镇教育办公室协同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加大学校义务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镇党委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尽量从各种渠道对贫困家庭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使一些家长多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

2.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镇妇联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3.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4.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5.大力开展校园活动。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6、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过上述措施,学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已经没有“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