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实用20篇

浏览

2695

范文

60

2024年4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4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济源、洛阳、栾川、西峡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XX年4月13日至16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县长助理、组织部副部长,及城建、文明委、林业局、工商局有关同志,城关镇、杨集乡、券桥乡的主要领导一行,赴济源、洛阳、栾川、西峡等地对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听取介绍和座谈了解,对四个县市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了解。学习考察中,我们既学习了济源等四个县市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镇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现将考察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主要感受

济源、洛阳、栾川、西峡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起点较高,规划科学,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每到之处,我们都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到一派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回顾考察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领导思想解放,重视程度高。我们考察的四个县市在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当中,地方领导层都十分重视城建工作,给我们的感受是县市主要领导把城建作为重头戏,倾注全力投入工作,思路开阔,思想解放,迈步大,力度大,效果明显。领导重视。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政治责任,夯实各级各部门包重点的工作责任,着力建设示范样板工程,形成了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浓烈氛围。

2、宣传到位,社会认识到位。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城建发展凝聚人心,以城建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各地都坚持围绕城建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进城建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3、科学规划,严格标准。在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规划上,注重实施亮化工程,大力培育特色城建。在具体规划上,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发挥优势,做到一地一特色。济源、西峡以工业发展为推动发展城建,抓城建抓新农村建设,栾川就发挥地理优势发展城建,洛阳东城新区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4、项目支撑,资金到位。在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中,坚持引进项目,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各类资源,倾注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重点开发建设。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这几个地区城建发展呈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项目招商,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项目招商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项目,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捆绑使用机制,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教师,全文共 215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杜克强

今年3月,先后到一些县市进行考察,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目前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知识密集性”群体。他们的状况如何,不但关系当今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的未来前途。如果不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高的起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一项带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的工程。

近些年来,我省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学生,辍学率有所回升。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安心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额师资。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有待积极化解。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省编制、财政、教育三家按XX年在校学生数核定了某市教职工编制,而XX年该市学生人数比XX年增加13.5万余人,教师编制却未增加。有些县,即使编制未满,招聘录用也受到限制,某县实有教职工比核定编制数少409人。据测算,该县“十一五”期间初中教师需补充600人,小学教师需补充1500人。

二是教师的学科配置失衡。一些农村中小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停开或开课不足,勉强开了课的也没有专任教师任教,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某市农村小学仅英语教师就缺300名。

三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某市一些县、区农村教师50岁以上者占45%,某县一些乡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2岁。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有不少教师体弱多病,某县一所中学初中仅有的四位化学教师,分别患有肺结核、乙肝、肝硬化,还得坚持工作。

四是农村中小学高、中级职称的职数比例远低于城市学校。按现行规定,农村初中的高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8-13%;农村初中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3-8%。农村小学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小学少8%。实行评聘分开后,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聘任的几率远低于县城同等条件的教师,有的农村教师获得高、中级职称资格后,要等6-8年才得到聘任。于是人心思走,拿到职称证书的中青年教师设法调到聘任几率高的城市或县城学校去;而在农村学校守老营者,年老病弱的比例大增。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XX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五是代课教师不但没有清退,反而不断增多。有的市,农村小学代课教师达3082人,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3%。有的县为减少财政开支,有编制也不让进人,以月薪200-300元雇请不具教师资格者代课,用一名在编教师的工资可以请2至3名代课教师,人事、财政部门觉得很合算,故乐而为之,而教学质量则得不到保证。有个只读过几年小学的代课教师教小学数学,知道三加四等于七,却说不清为什么四加三也等于七。有关部门应切实执行XX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的规定,“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人员”。

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迄未改变,仍沿袭建国初期优惠城市、克扣农村的编制标准。按照省里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城市初中师生比为1:16.7,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8。折算农村初中一个班(按54人一班计算,下同),比城市初中一个班少配0.23名教师,同样一所18个班的初中,农村初中比城市初中少配教师4.14名。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18.4,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3.5。折算农村小学一个班,比城市小学一个班少配0.61名教师,同样一所18个班的小学,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少配教师11名。这样大的反差,仅用农村学校每百个教师编制上浮3.5%的办法远不能弥补。农村中小学,成班率低,有些边远的小学教学点,两三个年级才十几二十名学生,至少也得配备一名教师。而且农村学校多有学生寄宿,早晚自习、食宿安排、安全管理等等要增加很大工作量。这种特殊情况,决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不但不能比城市学校少,反应比城市学校多,起码城乡教师编制应该一视同仁。省里编制、人事部门应改革编制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模式,在国家核定的全省中小学总编制数以内,对城、乡学校编制进行均衡配置。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如何搞好乡镇供电所营销审计调查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营销,审计,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搞好乡镇供电营销审计调查

乡镇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在城镇及广大乡村,实施供电业务的基础平台,县级供电企业形象的好坏基本上由乡镇供电所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来决定。因此,作为县级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重视对乡镇供电所营销审计调查,一方面为公司领导提供乡镇供电所目前的营销管理状况,为公司作出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实施审计,促使乡镇供电所及时改进营销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公司优质服务的步伐,切实维护公司的形象和合法权益。下面就本人的粗浅认识托出,请方家不吝批评斧正。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去做好乡镇供电所的营销审计调查工作:

首先,要明确审计调查目标:审查供电所营销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营销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只有目标明确了,才有行动的方向。

其次,要了解所被审计乡镇供电所的基本情况,如供电所的沿革、人员构成情况、供电区域内人口构成及经济发展状况、供电负荷发展情况、过去受公司考核的情况以及营销管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和其执行情况等。通过了解这些情况,可以为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营销管理进行恰当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制定切实有效的审计工作方案,合理安排审计资源,节约审计费用,提计审计效率和效果。

第三,要重视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考虑。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始终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由于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错报风险的影响,错报的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就越多,我们就应实施越多的测试工作,将检查风险降至我们可接受的水平,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范围内。从目前乡镇供电所营销管理的现状看,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状况,以及我们了解到的管理情况,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考虑,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取证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审计证据的适当性问题,保证所下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性,它要求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与我们的审计目标相关,有针对性地获取审计证据可以确保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比如,为审查明被审计单位抄表率的完成情况,可以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抄表台账获得相关信息,作为审计工作底搞的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人员所关注抄表台账的复印件,以支持审计人员所下的抄表率情况的结论。二是可靠性,一般而言,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如,供电所要证实供电所欠收电费的余额,根据工作需要,要对相关客户进行函证,以证实被审计单位欠收电费余额的真实性,这时,客户的回函比供电所提供的证实电费余额的依据更有可靠性。

第四,重视与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沟通。为掌握更多的线索,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沟通,一方面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如市场营销科等部门,了解他们平时报送相关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发生预案时处理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模拟的方式询问相关人员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执行流程等,以及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管理方面的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获取信息。同时还要积极走访客户,了解供电营销人员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和措施以及是否存在损害公司和客户合法权益的情况。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农村社会体育调查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社会体育调查报告

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人口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利用随机调查提问的方法,整理数据并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趋势。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其次是为了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再次就是为了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带着看看农村社会体育人口状况,问问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效果。我们对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调查。据调查,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长走与跑步、羽毛球、体操、舞蹈、跳绳,体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年长的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男性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较繁重,身心比较疲劳,闲暇时间都是抓紧时间休息,很少有人出来锻炼。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晨晚练为主,其中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64.0%的体育锻炼者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据调查,影响居民参加活动的主观原因,其中缺乏兴趣的占45.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8.2%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1.4%,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占11.0%,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6.9%,担心他人讥笑的占7.3%。对于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原因,缺少时间的占35.8%,缺少场地设施的占25.5%,精力不足的占20.8%,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的占8.9%,其他占11.0%。据此可见,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有所改善,政府为改善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作了大量工作。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调查表明,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加强,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也大体不一,有20%的人在马路上锻炼,5%在家里,20%在学校,45%在广场,10%则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锻炼。由此可见,在广场参加活动的人较多,这是由于广场的设施比较齐全而且锻炼的氛围也好,而还有大部分人在学校,马路上进行身体活动,这也是现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心趋势。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社区,全文共 2074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观的要求和省民政厅的通知精神,我们于 4月15日至22日,历时8天时间,随从厅领导一行7人,前往江苏省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诸城市、胶州市和青岛市学习考察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对两省5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设置模式、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亲身感受了两省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理念,看到了我省我市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差距和不足。考察组成员边考察、边思考、边讨论,既感到了压力,也对如何学习借鉴两省经验,做好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苏、山东两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江苏、山东两省是我国较早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一体化水平高。近年来,两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创造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许多新鲜经验。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

(一)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两省5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平台,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着眼于改革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设置农村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社区”、“几村一社区”的模式,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上,各有创造,各具特色。一是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南京市采取“一村一社区”模式,以建制村确定社区范围,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每个社区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为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承接政府延伸的公共服务,工作人员采取招聘制,接受社区党组织、社区村民委员会的领导、监督。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各类民间组织,广泛开展各项社区服务。二是依靠乡镇行政推力。山东省诸城市以乡镇撤并前的原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农村社区,实行“几村一社区”的大社区制。按照邻村共建共享、优化空间布局、便于服务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中心村和服务范围,把服务半径控制在2—3公里,涵盖3—5建制村、1000户—3000户。在中心村普遍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站),在村设立服务代办点,社区服务中心(站)人员主要是乡镇下派干部和原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三是发挥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作用。山东省胶州市以单一建制村为基础建立一个社区,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诸城市的做法有利于资源整合,防止资源浪费,但易于造成村级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力弱化和“空心”化,胶州市的做法发挥了“两委”作用,但容易出现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南京市的做法较好的解决了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自治的方向问题,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发育不良的地方,推行难度较大。

(二)健全机制,不断增强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两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两省5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普遍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工作领导组织,设立了办事机构,加强对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两委主办、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机制。两省各级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按照年度预算及时足额拨付社区建设经费,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村集体积累为主,以涉农资金、单位帮扶为辅,以村民捐助、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南京市栖霞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重点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办公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并将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待遇纳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每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近3年来投入资金13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建起了39所村级文化大院,10个社区建起了“文化一条街”。三是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社区建设人力资源支撑机制。建立了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推动者、“两委会”(社区支委会、村委会)成员为主要组织者,以社区专业工作者、志愿者为骨干,以民间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支撑机制。四是建立了规范化考核评估机制。两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目标考核、完善群众评价和社会各界以及舆论评议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南京市制定出台了《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标准》,对村委会的职能事务、制度建设、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量化分值,每年组织考核验收,提高了全市社区支委会、村委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前赴乡镇学习的考察报告范文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637 字

+ 加入清单

前赴乡镇学习考察报告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6月2日至6日,我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对山东寿光等地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XX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xx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XX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XX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XX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二、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供销社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工作情况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工程,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供销社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年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县供销社目标任务是全面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县社将工作目标分解到股室,责任到人,积极开展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学习,明确目标

紧紧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织职工学习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明确供销社“二次创业”及“乡村流通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申报项目,争取资金

2012年按照县供销社-2012年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今年上报了2012年度云南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项目一项,项目总投资287万元,其中:自筹187万元,向上级申请无偿资助资金100万元。在归朝镇建设2,000平方米集农产品、小商品为一体的农贸超市。现已完成编写、立项、上报的项目是《省级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无偿资助资金100万元,《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项目》正在申报中,申报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

(三)认真调研,规划布点

1. 今年以来,县供销合作社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年初州供销社下达的目标考核任务,把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和发展“两社一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摸底调查、宣传发动、自办、领办、联办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两社一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2.在“乡村流通工程”示范点的基础上,县供销社深入到全县13个乡镇及村委会,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宣传发动和布点。在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农资连锁加盟店、乡村级便民超市和发展“两社一会”工作中,通过改造供销社所属企业营业设施、利用原供销社职工经营的门店和农村经销大户中来发展。同时对新建的乡级、村级超市,由供销社统一制作牌匾、购置超市货架,根据其场地面积、经营品种、服务范围等列入扶持范围,使我县新建的“乡村流通工程”便民超市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中的一个亮点。

3.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了着力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乡镇村委会,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在农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强化工作责任制,把发展“两社一会”和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确定为供销社的主要工作,围绕我县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全县种植、养殖和特色农业的实际,认真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划,从政策、资金扶持上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注重加强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举办农民经纪人培训之机在办社经验、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交流。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经营情况。按照《县供销社2012年度工作计划》和州供销社下达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股室,责任到人,对重点工作实行工作目标倒逼管理,至6月20日已完成经营总额3300万元,占年任务的55%,比去年同期增长51.5%,完成商品销售总额7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7万元;全系统汇总实现利润30万元,完成年任务的85.7%;完成化肥销售化肥6890吨,占全年任务的86.1%,农药销售18733千克,完成年任务的53.5 %。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农村青年创业考察报告[页2]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青年创业考察报告

授信额度偏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2融资渠道单一。发放贷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农村青年虽有创业热情,但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财富积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实力有限,又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虽然在信贷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这一专项金融产品,但是授信额度相对偏低,5万元信贷资金虽能解决简单种养业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创新型项目,则也只能杯水车薪。

影响基地建设。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3存在惧贷心理。信贷资金投放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一些基层信贷人员指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实践能力,一旦产生风险,吃亏的肯定是银行。另外,大多数信贷人员又实行的模拟利润考核,对小额农业贷款实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绩效薪酬直接与资产质量挂钩,这也使得他存在惧贷心理,从而影响基地建设。

制约规模扩张。农村就业问题是国务院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4政策支持不足。如何发挥基地作用,凝聚团员青年力量,引领新时代农民致富、奔小康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这不仅仅是团组织和金融部门的工作任务,成长更离不开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目前,基地部分产业项目虽获不少优惠政策,但是多数以部门为单位针对项目设定,缺少对整个创业基地的专项扶持政策。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优秀青年创业项目难以落户,基地抗风险能力不足。

缺少科技支撑。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5人才难以引进。不仅需要在摸索中发展完善,更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参与。但是多数基地地处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且创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如何能够引入优秀产业项目,留住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和执业经验的人才,也是关系基地建设成败的一项因素。

三、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成败事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那么如何实现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呢?

落实筹建资金。创业就业是民生问题,1统一思想认识。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引导青年自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各级部门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正确对待基地建设。关于基地资金的筹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企业冠名。邀请县域优质企业出资冠名,由其承担基地首期资金投入,配合乡镇团组织做好基地筹建,或能引进项目、解决销售。二是政府出资。由地方政府部门或所在行政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对部分资金予以留成,用于维系基地正常运作。三是青年缴纳。基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基地创业主体的青年理应分摊一部分基地费用,确保其有序运作。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难,2创新担保模式。难点更在融资。农村青年创业者由于缺少财富积累,初期阶段大多缺少资金,又无有效抵押物,借贷肯定碰壁。因此,如何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是基地创建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决: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庆市开县乡镇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领导,部长,全文共 13409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市开县乡镇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重庆市开县乡镇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根据《开县大规模干部培训计划》和县委安排,2003年9月20日至30日,在苏州市委党校举办了1期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全县43名党委书记和2名乡长参加了学习考察。采取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经验介绍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等方式,对苏州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党的建设等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学习考察。现侧重于苏州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经济发展概况

(一)苏州基本概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市经过地市合并、撤市建区、区区合并等区划调整后,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全市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121个镇。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83.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市区人口212.40万人,比上年增加3.33万人。苏州人口以汉族为主,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9.9%,还有回、蒙、维吾尔、满、苗等5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1%。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委市府确立了“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两大优势,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才、产业、环境等新优势已见端倪。2002年,苏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0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7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300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3:56.7:38.0调整为4.5:58.1:37.4。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90.82亿元,增长38.1%(同口径增长2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03亿元,增长58.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7年持续上升,达到14.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目前,苏州正在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联合、各类人才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逐步迈向“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长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具实力和活力的都市连绵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苏州处于该区域中部,背靠“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并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经济正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其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1、经济跳跃式、超常规发展,经济总量几上台阶。改革开放前,苏州经济总量仅为32亿元,所有财富积累只有6亿元,人均年收入634元左右,人均工资500多元,苏州经济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从下图可见,苏州经济发展每年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00年比1995年增加637.5亿元,5年总量增长了70%;2001年比2000年增加219.6亿元,增幅超过14%,6年时间翻了一番;2002年更是高速增长,总量达到2080亿元。

2、外向型经济占主体地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苏州经济外向度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贸,出口依存度达80%左右。200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63.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8%。其中出口总额18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5%,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3.7%。今年上半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达125亿美元。二是外资。2002年新增合同外资100.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1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6%和59.3%。外商独资、增资项目明显增多,新批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571项,增超资千万美元的项目83项,两项合计合同外资78.62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78.7%。至去年末,全市累计注册外资323.69亿美元,世界500强中已有85家先后来苏州投资兴办了215个项目,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1.54亿美元,缴纳税收104.4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原口径)的38.5%。今年上半年注册外资达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超过上海居全国之首。三是外经。2002年外经合作取得新进展。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8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0%和25.0%。年末在外劳务人员7026人,其中当年新派劳务人员3127人。新办境外企业8家,其中新开业3家,累计兴办境外企业85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8家。

3、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发展形势喜人。苏州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源,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使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2年新增私营企业1.79万家,使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5.91万家,从业人员67.5万人,注册资金50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34.5%和91.8%;个体工商户5.92万户,使工商总户数达18.5万户,从业人员29万人,注册资金5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7.4%和35.8%。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入空前活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2%,比上年增加2.7个百分点。新批私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125个,合同外资9701万美元,出口额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私个经济贡献份额继续加大,上交税金52.96亿元,增长54.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9.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每天新增私营企业70家,到8月份已新增14000多家,累计达7万家,注册资金762亿元。

4、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呈现块状经济特色。苏州产业按产业和地域划分,布局相对集中。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IT产业占苏州产业60%的份额,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世界的1/3。另外轻工、轻纺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吴江市和太仓市(如太仓市璜泾镇号称中国化纤加弹第一镇,占全国市场18%),钢铁等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市。以张家港为例,该市创新思路,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先后组建了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机电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在沿江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电炉钢生产基地和优质线材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木材水运集散地。

同时,苏州市的产业配套化率比较高,IT业、机电、纺织等产业零部件配套率达到80%以上,使企业不出苏州就能配购到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比如,笔记本电脑的零部件配套率高达90%。

5、城镇化水平较高,注重城乡联动协调发展。苏州市把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农村消费、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平均每个小城镇建设资金达2亿元以上,使城镇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提升、功能逐步增强。城镇建设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由1979年的18个,至2000年底发展到128个,面积由每个镇0.3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人口由平均每镇800人发展到4000人以上,有的小城镇已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左右的小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公用事业日益完善,比如农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2%;城镇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各俱特色的镇域经济,如旅游文化古镇——周庄、专业市场镇——盛泽、元和等镇,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市区“一体两翼”的格局基本形成,县级市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小城镇布局逐步优化,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大胆解放思想,崇尚理性治政,善于抢抓机遇求发展

综合考察苏州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创新,追求理性治政,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苏州都是人文汇萃,商贾云集。明清时期,苏州籍状元、进士数量名列江浙前茅,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向国家输送了80多位院士,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富裕度都居于全国前列。苏州人人性温和,文化平和,南北文化交流频繁(乾隆七下江南),具有兼容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温和的文化导致苏州人睿智、勤奋、诚信、开明开放的品格。正如此,苏州市委市府历届领导都能着眼于促进苏州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善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总是能够找准中央政策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制定合适的施政纲领和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在大胆解放思想中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

1、抓住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使苏州的经济总量迅速翻倍。在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或者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在那种条件下,商品短缺,企业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在其他地方还在等待观望中,苏州人率先抓住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景象。到1983年底,乡镇企业产值占苏州GDP的1/3,1987年底占苏州GDP的1/2,占据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到90年代初占苏州GDP的2/3,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使苏州经济总量迅速膨胀起来。

2、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使苏州的经济质量快速提高。在90年代,苏州人坚持以市场推动为主,以政府推动为辅,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鼓励企业增加出口,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和劳务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苏州的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中,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3、抓住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苏州人认为,谁放弃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谁就会落后时代。因此,从本世纪初开始,苏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再创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战略,大胆实施新举措,在探索中不断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对财税的贡献份额逐年扩大。在这方面,璜泾镇大胆解放思想,敢想敢做敢闯,走在了苏州前列。璜泾镇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规定4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和镇所有党委成员必须自己办企业,外地转回来的党员、干部也必须办企业,要求党委委员以上的干部必须有小轿车,提出“没有企业不是好党员,没有企业不是好干部,没有企业不能当干部”的口号,鼓励大胆投资,并认为储蓄越多,脑筋越死,就越要穷。这样,就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创办企业的局面,出现了嫁女不用洋房、汽车、存款作陪嫁,而用企业作陪嫁的新现象。同时,璜泾镇采取更直接的四项措施推进城镇化,促使农民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取消农民户口,全镇逐步消灭农民户口;二是取消宅基地,农民建房必须建到镇上,每年把10%的农民转移出来;三是取消农业税,由镇财政负担;四是实施劳保,农村男60岁、女55岁每月可领取240元养老金。这些措施的实施,迅速推进了城镇化,拉动了民间投资,使农民的储蓄由正变为零、由零变为负,极大地推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使璜泾镇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到1560家,资产达13亿,工业销售30亿,农民纯收入10000元以上。江苏省委对璜泾镇的做法采取“不制止、不争论、不干扰、不打击”的态度,允许璜泾镇大胆探索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二)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资本重组,积极培育规模工业企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生产要素。任何地区要取得发展,都不可能离开资本,都不得不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重组,并以此培育规模工业企业。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考察中了解到,苏州经济的原始积累始于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通过大办乡镇企业,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但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是企业经济债务沉重。由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使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向银行大量借贷,向社会集资,最终使国家的钱变成企业投资,导致政企不分,债务沉重。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当时为推动企业发展,提出的口号是“只要金山银山,不要青山绿山”,这样导致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相当严重。沉重的债务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地制约了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改革力度,进行资本重组,理清产权关系,消除企业债务,培育有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为此,苏州开始了大胆的企业改革。

1、实施企业改制。从90年代中期到2001年,实施企业改制,将县市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纳入改制范畴,进行资本重组,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大型工业企业,培育了10家上市公司,将苏州的经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这种改制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国有资本仍然占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的状况没有改变。

2、进行企业转制。从2002年开始至今,实行第二次改革,苏州称为转制,即将国有资本全面退出竞争性行业,并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开拍卖,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到2004年,在竞争性行业,苏州将不再有一家国有控股企业。苏州在退出时机的把握上与内地也有很大差别,内地往往是在企业将“死”的时候,才匆忙为国有资产找退路,导致国有优质资产低价变现或隐性流失。而在苏州,国有资产往往是在企业越红火的时候越要退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国有资产全身而退,而且还可能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

3、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努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强化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市场,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产销衔接较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139.44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4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1%和22.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45.5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181.3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1933.1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3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5.7%、31.2%和22.2%;轻工业产值1545亿元,重工业产值19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26.7%;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全市工业前50强大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337亿元,比上年提高32.5%;农村工业活力增强,实现销售收入1380亿元,利税总额10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0%和22.4%。

(三)营造优良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拓宽领域吸收和利用外资

苏州能够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与其优良的发展环境、灵活的招商方式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分不开。今年上半年,苏州引进外资已达78亿美元,引进内资383亿元。到目前为止,苏州累计引进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占全国的1/20,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苏州人更深刻地懂得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的本质。因此,苏州营造发展环境,不是孤立地修修路、减减税等外科手术,而是作为一个体系来加以建设。这个体系由七个小环境构成:一是法制环境,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市民法制意识,引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通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一切投资创业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公平、公正司法,确保各类企业接受平等的法律服务。二是基础环境,凡是愿意来苏州投资创业者,都由当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搞好“九通一平”,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三是政策环境,将政府的所有政策一律向全社会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搞“内外有别”。比如太仓市璜泾镇对内对外一律实行“办事零收费”制度。四是人文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向企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官员办事效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五是配套环境,政府围绕主导企业的产品链条,下力气培育配套企业,使苏州零部件配套率达80%以上,形成从零碎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运输、销售等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六是服务环境,完善投资咨询公司、生产服务公司、售后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为投资者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外汇兑换,从生产环节到售后服务环节等全方位服务。七是居住环境,按照外商的居住习惯,修建与外商国内居室一模一样的住房,让他们感觉就像住在国内一样,当地把它叫住“开发区中的开发区”,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外商。目前,有6000外国人在苏州生活或定居。

2、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建设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苏州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的作用。至去年底,苏州已建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130个乡镇也都有自己的工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2002年,开发区新增合同外资65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67.5%,占全苏州总额的64.9%和74.3%,累计开发面积201.11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76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4317个。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2.6亿元,进出口总额58.52亿美元,其中出口25.57亿美元。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和昆山开发区三个园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26.9%、49.6%、47.4%。

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苏州利用外资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灵活新颖的招商方式。除实行坐地招商外,苏州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时进行的方式招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实行公开招商。把外商请进来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全市的基本情况(资源、人口、交通等)、产业政策(含优惠政策)等外商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客观介绍,一切按照既定政策执行,杜绝政策解释和执行的随意性,不隐瞒、不截留,由外商自己作出评价进行选择。二是实行流动招商。组建招商队伍,分赴世界各地进行流动招商。比如昆山市,成立了15支招商引资小分队,常年活跃在各地招商,互通情报,每年底进行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昆山市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居于全市前列,当地有种说法“引进外资看昆山,利用内资数江阴”,使昆山成为经济活、人气旺、三资企业多的地区,财政收入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

(四)遵循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开辟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苏州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是能够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苏州各县市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张家港市主要靠政府推动,经济总量和规模占据苏州第一位;常熟市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文底蕴较厚,地税收入占据苏州第一位,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昆山市通过建设开发区吸引外资,三资企业多,经济比较活、人气较旺,财政收入每年以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太仓市把港口建设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潜力较大;吴江市的产业集中度较高,丝绸、电缆等是其拳头产品,每个乡镇都有至少一个自己的主导产业。

1、遵循资本积累和增值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经济总量做大。苏州人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的路子。但工业化是需要许多条件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因此,谁最先找到一条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谁就会率先发展起来。首先对自身认识要清楚。苏州地少人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资源相对贫乏,“人到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成是苏州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急迫问题。但是,苏州也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文优势,三是经济优势。特别是经济优势方面,苏州自古以来就比较繁华,农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农业积累还有6个亿(主要表现为村办企业和社办企业等固定资产),这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对社会认识要清楚。当时面临的大环境,一是商口短缺,几乎是企业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不愁销路,二是国家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体制机制上有许多空子可钻。因此,苏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当时信息和交通相对不便的周庄,没能赶上乡镇企业发展的时机,但通过发挥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也完成了资本积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周庄一年的旅游收入达30多亿元。

资本原始积累不是目的,只有资本增值,经济发展才有强大的动力。围绕资本增值的两个最起码的条件:政企分开和产权清晰,苏州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二是加快个私经济的发展。这两大措施的落实,使苏州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趋好,群众的富裕程度更高。目前苏州每天新增私家汽车130辆,房价比去年翻一番,达4000元/平方米。

2、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优化市场经济环境,开拓两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市场经济需要“短缺”,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交换,市场才能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一个地区本身拥有多少资源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谁的市场体系健全完善,有没有优良的发展软环境。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更好地开拓国内国外两市场,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从资本来说,苏州通过完善市场体系,走“借鸡生蛋、负俩增值”的路子;从人才来说,创造了“星期天工程师”这种新的用人机制;从市场开拓来说,发扬了“四千万”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目前,苏州经济能够做到“两头在外”(原料从外面来,产品到外面去),就是因为具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3、遵循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积极缩小城乡差别,实施全面城市化。经济是基础,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中国来说,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要保持稳定,必须缩小三大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在这三大差别中,城乡差别是目前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苏州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围绕发展经济、富裕农民这个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一是坚持抓好规划。按照“增创优势、做强实力,科学规划、做大规模,完善功能、做优环境,突出特色、做美形象”的要求,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为重点,认真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比如,苏州城市规划达2000平方公里,将把苏州建设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上海都市圈的副中心,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二是创新投资体制。采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式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以经营资产和经营资源的办法经营城市。三是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改革户口制度,只要在苏州有固定居住地、有固定收入的都可落户苏州;所有新生儿都是苏州城市户口;消灭村的建制,转为社区和居委会;农民宅基地可与城镇等额置换。四是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苏州先后进行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凡是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的乡镇都要被经济实力强、发展质量高的乡镇“兼并”。比如张家港市由原来的26个乡镇,通过几次合并,现在只有8个镇;太仓市由原来的20多个乡镇并到7个镇。这样就大大推进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这些措施,使苏州市城镇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提升、功能逐步增强,城镇建设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聚集。

(五)推进行政改革,理顺体制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着眼于建设入世先行区,加大行政改革力度,理顺体制关系,着力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体制环境,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苏州体制改革主要抓了两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市级机关审批事项进行了第二轮清理,审批总事项又削减了32.8%,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40个部门的596个审批及服务事项在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促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二是成立国库支付中心,构建起公共财政框架,理顺了财政收支关系。三是改革管理体制,着眼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和部门的关系,加大乡镇的责任和权力,确立乡镇作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弱化部门管理职能,强化部门服务职能,促使部门围绕乡镇转,为推动乡镇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四是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使各项政策、法规符合WTO基本规则,提高了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注重培育和重组投融资主体。相继成立了苏州港口发展有限公司、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投资融资主体,组建了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完成了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和区属房管局等事业单位改制任务,使各类投融资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为苏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强金融业监管,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2.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90.9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8.9%和40.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5828.84亿元,现金支出5992.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7.8%。三是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借助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企业,全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22家,其中8家结束了辅导期,吴江丝绸、永鼎光缆实现了再融资10亿元。

(六)突出发展要务,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

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重视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1、提高干部执政能力。苏州按照中央“靠得住、有本事”的要求,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的决策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比如在提高干部决策能力方面,要求干部首先必须详细掌握有关决策问题的信息材料,其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材料,再次注重把握因果关系,最后要重视政治形势分析;在提高干部总揽全局的能力方面,主要从“五个一”入手:一是倡导一种精神。如果精神不振、士气不盛,事业必然难成。要根据形势任务和干部状况,需要什么精神就倡导什么精神。二是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三是提出一套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要管用。四是配好一套班子,尤其选好“一把手”,使班子成员具备政治头脑、经济头脑、科学头脑,具备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五是制定一套奖惩措施。实行重奖重罚,提倡奖要奖到眼红,罚要罚到心疼,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积极性。

2、努力稳定干部队伍。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绝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则,在届期内尽量不调整干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一是教育干部坚持自学,引导干部从兴趣和职业需要出发加强自学,提倡开放性学习,要在消化、深化和转化上下功夫。二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出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即“六懂两会五种精神”:懂马列、懂法律、懂经济、懂业务、懂科技、懂外语,会开汽车、会电脑,具备认真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拼搏精神。

4、突出考核重点。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突出了经济这个中心,体现了发展这个要务,指标简明,办法简便,以发展的绩效来检验各项工作和各级干部。主要考核四大指标:用电、用地、财税和投入(招商引资),而且这些指标到相关部门单位一查便知,既达到考核目的,又节省了人力物力,使乡镇和部门从应对考核中解放出来。

5、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鼓励党员干部通过创办民营企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发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即一个干部带动10名党员创业致富,一名党员带动100群众创业致富,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璜泾镇一村支部书记通过建立棉花收购加工公司,三年资产达7000万,不仅富了自己,还带富了周围群众。同时还鼓励公务员“带薪下海”,带领群众共同开创致富路。

三、对开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思维方式入手,在兼顾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各项工作都要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开县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更快,胆子要更大,彻底摒弃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没有树立起发展缓慢等于倒退的观念,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思考、来谋划。同时,要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善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善于实行“拿来主义”,敢于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的政策,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要务中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工业方面,要以发展资源型工业为重点,如煤炭、天然气化工、电力等。农业方面,现阶段如果不搞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就没有出路,农民不可能靠农业致富。只有跳出农业抓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让农业在市场中自己寻找出路,政府不要干预农民,腾也精力抓好工业。第三产业方面,继续突出劳务经济这个优势,政府加强服务和引导,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务经济质量;旅游资源是开县的优势,要充分挖掘旅游业的潜力,加大旅游投入,打造旅游精品,如海南省投入60亿元巨资打造南山旅游文化区。城镇化方面,抢抓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深入贯彻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把握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两大关键,全面落实《中共开县县委关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定》,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骨干产业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一心三极、以极带片、层次分明、互动并进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民营经济方面,认识虽然到位了,但停留在口头上多,落到实际的少,要进一步细化硬化措施。

(二)从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入手,在加大责任的同时下放权力,强化乡镇领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步伐,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运行机制,理顺乡镇和部门关系,强化部门服务经济服务乡镇的作用,大胆为乡镇松绑,使乡镇真正能够承担起作为一级政府应尽的职责,使乡镇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各地经济发展路子,充分发挥领导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主体的作用。同时,要大力精简各种会议,坚持开短会、讲短话,使各级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发展,去抓大事。

(三)从改革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入手,在全面考核的同时突出考核重点,发挥考核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调整目标考评办法,指标要紧紧围绕发展要务来设置,做到简洁、科学,突出考核重点,少而精、管用,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四)从优化发展(招商)环境入手,在保持政府投入逐步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本和外资

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明确“三办”职责,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开县经济发展。

(五)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入手,突出“抓人”这个工作重点,提供加快发展的组织保证

在中国,要抓好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采取切实措施,围绕经济发展激发党建工作活力,突出“人”这个重点,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倡导“党员、干部只有首先致富自己才能致富群众”的观念,积极探索党员、干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形成一个组织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的格局,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村青年创业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青年创业考察报告

做好对外宣传。各级团组织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意义和目的介绍基地开展的相关业务,加强自身建设。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现代化手段和优质服务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以带动青年创业致富。

健全青年创业体系,为整合青年创业资源。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通过提供就业导航、信息服务、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那么,这种集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培训平台、资金平台为一体的成长平台,否能有效解决青年创业难题,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性

广大青年是创业就业的主体力量,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青年创业就业是青年最具体、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融资、培训、项目等,更重要的还是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得到全面发展,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引导自主就业。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1搭建创建平台。最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引导青年树立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二是有利于创业人才和项目库的建设,为创业工作搭建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基地能把具有创意的项目和掌握一定创业技能的人纳入到这两个资源库中,争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产业模式的新项目。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2争取财政支持。这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现阶段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能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支持,这其中包括政府拨款、税收减免、siyb创业培训。特别是青年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解辖内青年创业情况和资信等级,针对性地做好创业贷款的发放工作。

获得资源共享。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以乡镇为单位筹建,3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辖内不同行业集中管理,使青年创业者共同拥有一个创业致富平台。该种模式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创业青年分享经验、汲取教训,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业青年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辖内青年自主创业、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引领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其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成果。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须遭遇各种条件的制约。

经营存在风险。尽管有不少部门表示,1管理成本较高。会响应团组织号召,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筹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但是企业在重视社会效应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成本支出。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有创业需求的青年较为分散,要将他实现集中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期间涉及水费、电费、场地租赁、办公经费等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由谁来承担,以及今后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资金由谁提供,这都是事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一年多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我市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医)体系。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我市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对策。

一、现状和成效

2012年,我市共有乡镇132个,村(居)委会3914个,常住人口549.07万。其中农业人口380万,户数141.7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 6221元。乡镇卫生院155个,村卫生室2838个,乡村医生3273人。自XX年7月1日镇海区率先开展新农医试点工作以来,至今除海曙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已全面推开。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占83%,参保村2694个,占69%,参保人数达275.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4%。

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规范管理,初步建立了新农医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医,从实践“”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连续两年把实施新农医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各县(市)区根据市政府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新农医实施办法及相关制度;成立了由常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新农医协调小组,并设立经办机构。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都把实施进度和实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新农医政府资助资金的到位。

二是精心实施。各级政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确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新农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群众参加;卫生、财政、民政、农业、宣传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解释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协等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基层乡镇、村(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承担了组织发动、人员登记、经费收缴和医保卡发放等大量基础工作。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群众参与热情高,确保了各地筹资工作的圆满完成和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是规范管理。各县(市、区)成立了新农医管委会,设立了专门的新农医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新农医联络员,三级组织网络的建立,为新农医制度的规范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在制度正式实施后,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简化结报审核流程,实施服务承诺,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制订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基金收支专门帐户,严格费用审核,建立重大结报金额复审制度,杜绝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补偿支出,定期通报和公布基金运行情况,提高基金运行透明度,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赴特色乡镇考察经济果林状况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特色乡镇考察经济果林状况报告

本着我镇将新发展经济果林特色的精神,我们在副镇长的带领下,于8月27日、8月29日分别对锦绣黄桃特色镇**庄,葡萄特色镇马陆进行了专门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庄、马陆经济果林发展有几个共同特点

1、起步较早。他们发展黄桃、葡萄,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规模并不大,进入90年初期时,即向规模化发展。这二个镇的总耕地面积都在二万亩左右,目前,**庄锦绣黄桃实种规模是4700亩,马陆葡萄实种规模6000亩。

2、规划布局合理。实施建设规模化经济果林基地,先期都统一作出了规划布局方案,随后制定方案,成片发展,安排和引导种植户加盟到基地来发展,按统一布局,安排落实到田块。

3、注重投入。多年来,他们政府将经济果林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头戏,舍得投资农业。主要解决:

(1)农户种苗款;

(2)田间路、沟、渠、线设施;

(3)扶持技术研究所、产销合作社、交易市场;

(4)收获期,政府按标准托底收购优质货源,单**庄今年收购量达50—60万斤;

(5)整合全镇社会力量,组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作开辟农业旅游资源。

4、抓特色,创品牌,多功能。他们每年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各类有益于农产品品牌特色的专项活动。以此吸引客户,增加人气,促进旅游业,打响各自特色牌子,如:**庄桃花节、黄桃节,马陆有企业认领葡萄棚、车友游园会、情人节、摄影节、文化周等等,尤其是马陆镇,年内在基地场举办了13次活动。

5、技术支持力度强。他们都成立了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种苗繁育基地,**庄的黄桃和马陆的葡萄,之所以成为热销产品,除了规模已经形成外,多年来离不开科技改造、改进和更新。他们按照市场需要,不断地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如**庄的嫁接苗基地、套袋、果选机,马陆的大棚温室栽培葡萄等等。

6、优质产品走高端价格,政府托底。年内,马陆葡萄特级品每斤28元,**庄锦绣黄桃半斤以上每斤8元。他们通过收购、筛选后,政府包收特级品,走高端价格销售。销售期间的包袋品统一由政府控制,故也称托底包收。

二、未来经济果林发展趋势和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从**庄和马陆的考察中,我们认识到

1、锦绣黄桃产出期短。一般锦绣黄桃在8月15日至8月底,10天至15天采收期,亩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但优质栽培,通过疏果套袋的产品,也在3000斤左右,我们大规模种植后,势必在行销上峰期突出。

2、必须成片规划。多年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证明,一村一品的优势不大,各村各自调整时利少弊多,缺乏资源整合力。

3、社会性参与的力度。从**庄、马陆看,生产基地与旅游开发并举,镇文化、宣传系统鸣锣开道,有声有色,一举多得,深入人心,远近闻名,牌子自然而然形成。近年来,我镇各村虽然发展了桑、苗木、果林面积不少,但集合性不够,即影响了整体的社会经济效果。

三、借鉴**庄马陆经验,对今后我镇如何发展经济果林提出几个方面的意见:

1、建立锦绣黄桃生产基地的规模定位问题

据我们考察期间了解到,**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二万亩,实际种植面积4700亩,目前,黄桃生产,确实市场缺口还较大,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发展面积一般以5000亩为宜。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开发我镇锦绣黄桃生产基地,是为了又好又快地适应日后的“多功能”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型农业的形势,因此,象马陆那样规划性较强,较易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5816 字

+ 加入清单

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张   科

近年来,桂林市恭城县在全区率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学习先进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经验,2006年3月上旬,贵港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组织系统有关干部到恭城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对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深受启发和教益。

一、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经验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恭城县从2001年起,按照富裕、生态、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统一规划,大力实施“富裕生态家园” 建设,已建成示范村16个,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可科技进步先进县”。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提高认识,科学决策。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民也迫切希望摆脱贫穷落后,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为了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的面貌,恭城县围绕如何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展了大讨论,并组织各级干部、群众到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和讨论,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恭城县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生态农业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来抓,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二)统一规划,示范带动。恭城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生态文化城镇体系。特别是对示范点新房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每个示范点规划建房10户以上,做到新建房屋结构一致、面积相当、风格相近。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统一按照“五改十化”的标准建设,(“五改”即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十化”即交通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并将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列入村居建设规划来考虑,聘请市级以上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和具体指导,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稳步推进。每个点都力争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恭城县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不是简单的为建设新村而修建新房,而是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提升生态农业档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示范工程,努力把每一个示范点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目前所建成的16个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各具特色。横山瑶寨依山而建,社山新村傍水而建;莲花镇红岩新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吸引了广东、港澳等地的大批游客;西岭乡大岭山新村,大种桃树,花开时节,以花为媒,通过市场运作方式举办桃花节,增加非农收入。

(四)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建设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恭城县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党委、政府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缴纳风险抵押金制度,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落实责任,分解任务。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归口落实、捆绑负责的办法,充分调动各部门、各乡镇的积极性。特别是建设、交通、农业、金融、能源、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形成合力。近年来县直包点单位共争取和扶持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通过广泛动员,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村级组织的带领和综合协调下,广大群众本着自主自愿、自力更生的原则,共同讨论通过新村规划、资金筹措、土地置换、房屋拆迁、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格局。新村建设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扶持为辅。政府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新房建设面积在25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之间,造价7-10万元左右。农户建房资金不足的部分,由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予以支持,政府贴息,分期还贷,有效地确保了新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综合开发,加快发展。恭城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综合开发的道路,有效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一是从特色资源和产品入手,构建“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因地制宜做强优势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种养业进行了品种改良,各村形成了优势明显的特色主导产业,如莲花镇红岩村的月杮,平安乡横山、社山的柑橙,西岭乡大岭山的红花桃,栗木镇白芒垒的品改黄牛等。二是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工哺农。2001年以来,北京汇源、大连江坤、永丰脆杮、河北裕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进驻恭城。目前全县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20多家,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格局,辐射带动了全县1万多户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组织,搞活市场流畅。全县组建了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组织100多个,中心会员2000多人,带动了1万多人从事农产品流通。新村农民通过携手合作,主动出击的办法拓宽了市场,解决了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2003年开始,依托“富裕生态家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先后举办了桃花节4届,月柿节3届,有力地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已成为恭城县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5.2亿元,是2000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比2000年增长90.3%,其中“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远远高于全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六)民主管理,文明进步。恭城县新农村示范村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审计制度、集体议事制度、教育奖励制度、计生奖励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成立村民理事会,制订了严格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各村充分利用科技培训楼、种养示范基地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每个劳动力都掌握2门以上致富技术。各村建有科技活动室、阅览室、宣传专栏、篮球场,配有电脑、电视等电教设备。组建有农民篮球队、文艺表演队、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积极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新风进农家”、“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家庭邻里团结和谐,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风民风纯朴,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借鉴先进经验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恭城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依靠群众、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发展。

(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战略决策,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齐抓共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整合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任务,各尽所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部门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负责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土地审批等工作;交通部门负责抓好乡村公路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支持资金和项目;卫生、环保部门要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等工作;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农业部门负责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培训等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强规划,形成特色。新农村建设在我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经验较少,力量有限,所以必须要抓重点、抓试点、抓典型,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特色。要综合考虑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群众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试点。对每一个试点都要制订出具体的规划,包括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经济发展、管理体制等方面,要有长远的、总体的规划,防止走弯路,避免搞重复建设。特别要根据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意愿来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避免一个模式。要根据“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来规划建设新村,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抓试点入手,从抓示范入手,集中力量树立一批样板,通过发挥示范样板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在村镇规划上不搞一刀切,要形式多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对于地理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农户居住比较集中、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可以走统一规划、拆旧建新、全面改造的道路;对于依山傍水,居住分散,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可以走旧房改造、环境美化、设施优化的道路;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可以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三)政策扶持,依靠群众,加强协调。由于广大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了解不多,很多人持观望等待的态度。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工作。政府引导主要是在思想上引导,也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在为自己办实事、好事,从而统一思想,增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策扶持主要是要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农民走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我们要在规划设计、土地审批、建房审批、房产登记、修建道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等方面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同时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从资金和项目上支持,让群众得到实惠,让普通群众也能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新农村建设涉及资金筹集、土地置换、公益事业建设、民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仅靠“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政策扶持”的意义更多的是起一种导向作用,要真正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新村规划、征地拆迁、房屋设计、修路建房、资金筹集、投工投劳、村务管理等方面,必须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民主协商和群策群力,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和人民满意的工程。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重点扶持建设公共设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吸纳企业资金、民间资金等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土地审批、房屋改造、资金筹集、项目安排、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利益纠纷等问题,各级领导要加强协调,帮助理顺各种关系,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四)统筹发展,完善功能,注重实效。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新村建设是载体和平台,发展经济是根本,特色产业是支柱,文明建设是灵魂,民主管理是手段,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进步。要围绕“五新一好”(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新班子)的目标来规划建设新农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思想品德好,有科技知识、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要通过“五改三化”(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农户庭园化)和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供电、电视、电信、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特色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可开发农家休闲娱乐游项目,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人们游乐的新去处。要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活动为载体,整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新风尚。要根据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妇女协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重大事项议事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按照“五村两规范”的目标,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努力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样板,科技普及推广的新阵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窗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家园。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贵港市委组织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最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901 字

+ 加入清单

最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20xx年11月5日至11日,我们前往重庆市九龙坡区和成都市温江区学习考察,重点学习两地区的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经验。两地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其成功经验对我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九龙坡区和温江区的做法

第一,探索“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九龙坡区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在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探索以“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农民变市民后,能够享受到城市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社会保障,解决户籍难题。今年2月,九龙坡区探索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等12个配套措施,以解决农民变市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权益不平等问题,选择西彭、白市驿和华岩等三个镇作为重点突破区域实施改革。

在解决农民住房问题上,九龙坡的思路是用农村宅基地来换住房。经报批同意后,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要求,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来补贴农民购房。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个村作为第一个试点,这三个村有740亩属于农村建设用地,按照城市小区建筑密度,只用原来20%的建设用地,就可以解决全部农民的住房问题,安置1200多户,平均每户100平方米(主要户型为80平方米)。其他80%的建设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新建住宅成本价每平方约900元,售给农民580元,差价部分从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中支出。农民原有的旧房拆迁补偿每平方米270元,加上旧房面积比较大,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农民不花钱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城市小区住房。

在解决承包地问题上,九龙坡区规定,农民变市民,在享受市民社会保障的同时,必须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例如,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个村在用宅基地换住房后,这三个村剩余的3000多亩耕地统一流转到花卉园区,由园区统一招商用于发展花卉产业。考虑到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仍不是十分稳定等实际情况,其土地流转的收益仍归农民所有。当地农民如果仍种粮食,每亩地每年收益仅400元左右。九龙坡区花卉产业占重庆市场的80%,具有使耕地大幅增值的优势。花卉园区与农民商定,每亩地流转费用1500元,其中100元为村级工作经费,50元为社(村民小组)经费,流转后农民每亩地每年可得1350元收益,农民比较满意。

第二,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九龙坡农民与城市人一样,享受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子女入学。区教委以农民变市民人员实际居住地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学。其子女在九龙坡入学的,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就业扶持。农民变市民人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适龄劳动者,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再就业援助等政策。三是养老保险。农民变市民人员在单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按自愿原则,规定分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入保门槛更低,农民也可选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变市民人员符合城镇低保规定的可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此外,农民变市民人员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仍享有退出时集体积累资产分配权利。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应按照农村股份合作制要求,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对净资产进行量化,对农民变市民人员分配股权,实现股权参与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农民变为市民后每个人所享受的城市社会保障,平均每年财政需支出600元左右。

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的过程中,九龙坡区委确定了“三个可行”的原则:合乎情理、不违背基本法律,就可行;群众满意、能确保社会稳定,就可行;不谋私利、能促进城乡统筹,就可行。除了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九龙坡区城乡统筹改革还涵盖以下内容: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管理体制改革、活跃农村资本市场的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和服务高效的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温江通过“土地换社保”和“两股一改”办法,建立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制度,加速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多形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规划聚居区集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激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第五期 外地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乡村,全文共 6087 字

+ 加入清单

第五期 外地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

第五期 外地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

5月6日至5月12日,我们实地考察了大连甘井子区华中社区和泡崖社区,开原市及开原市庆云堡镇和该镇的高家窝棚村。考察的重点是社区建设,以党群共富产业区和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的基层组织建设。考察的目的是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县的基层组织建设。考察的方式是听取情况介绍和实地参观相结合。大家认为,这次考察进一步加深了对社区建设和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认识,深受启发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社区委员会,前身为街道居委会。社区的组织构成,一是指中国共产党党的组织,二是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还有社区的其他组织。居委会是组织机构名称,它是居民自治组织,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办事机构。

1、具体做法

──划定社区。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原则,甘井子区去年11月底已完成社区划定工作。社区规模一般控制在2000户居民左右,对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包括封闭小区),原则上要以一个完整住宅小区作为一个社区。规模较大(超过3000户左右)的居民住宅小区,可划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社区。将同一单位或系统的家属居住地划分为一个社区,组成“单位型”社区;对居民工作单位杂合的居住区以街巷为界划分社区,组成“地缘型”社区;对独立居民小区划分的社区,组成“单元型”社区。

──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华中社区由原来的5个居委会组成,3万多居民,3000余名党员。去年11月,华中社区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分为管理和办证中心,社区面点加工中心和社区文教中心。管理和办证中心,主要为所辖居民提供咨询和办理各类证件服务;面点加工中心主要为所辖居民提供各类主副食的供应,主食是服务性质的,比市场便宜20%左右;文教中心主要为社区五个党支部提供党日活动场所,规定每月的第一周为党日活动周,同时又有图书室、健身室、乒乓球与棋类室,每个居民每月只需交5元钱(最近可能上升到10元),就可成为中心会员,随时可以参加活动。

──抓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甘井子区委将社区居委会党组织定位在党工委或党总支。居委会干部在全市公开招聘,尽量做到老中青结合,有梯度,知识结构合理。居委会干部数量原则定在300户居民编制一个干部。

──完善保障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根据社区党员队伍实际,结合社区地域情况,合理划分建立党支部区域,做到地域合理、党员结构合理,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多元化投入,保证建设资金到位,为社区建设提供较好的硬件设施。区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抓住当前街、居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现有闲置资产挖掘一块,驻街企事业单位解决一块,向开发商和产权单位争取一块,同时要求土地规划局和城建局积极配合,支持居委会改善办公条件,主要是行政划拨部分土地,由社区居委会进行房产开发,第二层或第三层以上作为商品房出售,底层或底层和第二层作为社区居委会用房,资金在房产开发中自筹平衡。三是增加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适当提高居委会干部补贴标准。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列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居委会干部报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市政府补助370元,二是街道办事处的部分补助,三是社区自身服务中心的收入补助。这样,每月每个居委会干部大约有700至1000元收入。不再聘用的居委会干部,按其在居委会的工作年限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不满10年的按每年300元,10年以上的按每年500元,经费由街道财政负担。

2、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做到服务一条龙。如大连市甘井子区华中街道,根据所辖3万多居民的需求,投资800多万元,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党日活动、情况咨询、办证、就业介绍、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活保障等一条龙服务,方便了居民,发挥了社区的作用。

启示之二:居民区分类,做到有层次管理。如大连市甘井子区泡崖街道,将所辖居民区,根据居民身份、物业管理等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三类,即单元型、单位型、地缘型,层次清楚,便于管理。

启示之三: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后,街道党委和政府将一些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如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就业介绍、保洁卫生等,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下到社区,委托居委会办理。

启示之四:一定要遵循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原则。街道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搞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等力量,合理利用社区内的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党群共富产业区活动

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是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党群共同致富的有效载体,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具有统领作用。

1、具体做法

──围绕产业抓党建,建好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1998年开始,开原市庆云堡镇为了把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建成有阵地、有规划、有标准的新的党建和经济建设的载体,深化了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方式,变“专业区”为“产业区”,变党组织区域设置为产业设置,将党建工作延伸到产业上,支部建在区上,宗旨放在民上,作用发挥在户上,效益体现在田上。现在全镇已组建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106个,其中蔬菜产业区48个,养殖产业区50个,现代农业产业区5个,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区3个;产区农户数5293个,占全镇农户总数的64%;产区党员495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73%;参区农户人均收入4900元,超过全镇人均收入的28%。这一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

──围绕素质抓提高,创办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为了切实提高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的质量和各类专业大户的科技素质,庆云堡镇与辽宁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学校学制为两年,开设了水稻栽培与绿色食品、蔬菜保护地生产与葡萄栽培、肉鸡饲养与加工等三个专业;分三个教学班,每个专业班招收农民学员50名,镇村干部学员50名,共计招收学员200名,毕业后由省农科院颁发相当于中专学历的毕业证书。毕业学员中的机关干部和村两委会成员享受知识分子补贴,每月补贴8元随工资发放。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的创办,使培训农村党员多了一块阵地,指导农民致富多了一所学校,加强党组织建设多了一个载体。去年,全镇新开发400个温室蔬菜大棚,其中产业区学员248个,占62%。同时,蔬菜保护地生产的科技含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打破了品种单一局面,引进了香瓜、香茹、草莓、西芹等新、优、特产品。去年,仅蔬菜大棚一项就创产值1.1亿元,人均增加收入850元。

──围绕效益抓精品,建好示范基地。1999年10月,庆云堡镇投资300多万元,以朝光村为中心,建成省内标准最高的绿色食品基地一万亩,成为省精品工程。投资150万元引进日本设备,新建了精洁米加工厂,实现除石、去杂、抛光、选粒、选色、包装一条龙生产,成为全镇绿色水稻的龙头企业。生产的“开清”牌大米,被评为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银奖,又是2000年昆明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镇政府与辽宁锦州义兴粮食集团公司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以每公斤2元的保底价格收购,把所得利润的60%返还给农户,使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成为该镇一项新兴主导产业。庆云堡镇进一步深化活动方式,即以产区党员为核心,以致富能手为骨干,以产业化生产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建立了绿色食品共产党群共同致富联合体。目前,象这样的联合体,该镇有3个。

──围绕宗旨抓服务,建好“一长三员”队伍。为把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扎实有效地推向前进,庆云堡镇实施“能人带动”战略,选用了106名懂经营、会管理的“一长三员”。以一长带三员,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该镇的高家窝棚村党群共同致富肉鸡饲养产业区党支部书记兼区长左香荣,原是一名肉鸡饲养大户,有丰富的饲养肉鸡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她担任产业区支部书记后,选用三名懂经营、会管理农民,担任“三员”,为参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即:统一赊购良种鸡雏,为农户把好第一道关;统一赊购饲料,为农户解决资金周转难题;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户无偿提供经验技术;统一防疫,降低农户成本,种养殖防病有保障;统一销售,实行保底价格收购,有效地保证农户的最大经济效益。现在,该产业区参区农户已达37户,去年出栏肉鸡达到40万只,创产值550多万元,参区农户人均收入5100元,有10家贫困户当年脱贫。

2、几点启示

──支部建在产业区,更直接体现了党对产业一线工作的领导。庆云堡镇将党支部建立产业区,是进一步加强党对一线产业领导的有效举措,不失为是一种对农村党建工作的创新。我县大佳何镇在高湖塘海水养殖场建立了党支部,只是个别做法,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扩大其影响。这方面,如长街、明港、强蛟、一市、越溪等镇乡的海水养殖,黄坛、桑洲等镇的獭兔饲养基地也可以参照。这样,更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员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经济与党建双丰收。

──兴建产业学校,是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兴建产业学校,是一项借脑工程,是一种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办学方向要“面向党的建设,面向农业产业化,面向农民致富,面向农村现代化”。课程设置的原则要体现“党建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授与农户相结合。”通过办学,满足农民渴求科学知识的愿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建立示范基地,是典型引路的好办法,更具有说服力。培养典型,是形成规模的有效途径;树立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学习典型,可以缩短培训时间,早出成果,使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信心足。我县种养殖品种较多,尽力形成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如海水养殖、茶叶、獭兔、蔬菜、竹笋等。

──以人为本,着力抓好“一长三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抓好“一长三员”队伍建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培养一支农民科技人员队伍,又能直接、快捷,方便服务于农户,形成党员带群众,能人带一般,大户带小户,共走致富之路的良好局面。

三、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

1、具体做法

──建立网络,规范党员电教工作。开原市庆云堡镇经过十多年党员电教工作的探索,于1998年成立了镇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任成员,领导全镇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小组下设党员电教办公室,由组织委员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有广播站长、文化站长、编辑等,具体负责管理和指导各基层党支部的电教工作。各基层党支部相应成立了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电化教育设备的配置和电教片的播放。

──因村分类,落实党员电教播放点。庆云堡镇将所辖的16个村,根据其经济和办公条件,将其分为三类,即一类村的标准化,二类村的一般化,三类村的简单化。1999年,用一年多时间,投资近30万元,完善了党员电教播放点,“两机一室”率达到100%。镇电教办公室拥有一套有线电视播放系统和一个价值2万多元的电教片片库。

──建章立制,完善党员电教播放制度。根据党员电教工作的需要,镇党委按照市委的要求,陆续制订了“电教设备使用及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播放党员电教片制度”、“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人员职责”、“两簿一册”等等。镇党委每年制订一份符合实际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党员座谈,互相交流信息,反馈意见。这些制度的制订和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同时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目标考核内容之中,与党建工作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同评比,定期通报。

──四个结合,充实党员电教工作内容。针对农户“想致富,盼服务,无项目,求信息,愁销路”的实际情况,他们将党员电教工作一是与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相结合。庆云堡镇现有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106个,参区农户5293户,占农户总数71%,参区党员495户,占农民党员73%,参区农户人均收入4900元,超过全镇人均收入28%。二是与课堂教育方式相结合。与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镇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培训费,对党员农户进行培训,现已招收学员200名。三是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在毗邻镇政府的六个村发展绿色稻米2万亩,已注册为“开清”牌商标,达到国家A级绿色大米,每千克售价4元,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67%。四是与自办栏目相结合。通过镇有线电视台,创办了“党员之窗”栏目,每周一播放一次。

2、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四个结合,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寻技求知的愿望。庆云堡镇电教工作的四个结合,一是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科学种养殖知识;二是不懂或想学的知识,可以随时请教产业区的“一长三员”;三是对想看农村实用技术,可以随时要求重播。在四个结合中,关键一、四两个结合。通过四个结合,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党员电教工作是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科技致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

启示之二:形式多样,使党员电教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庆云堡镇一是开展党员电教月活动,规定每年6月15日-7月15日为全市电教片展影月;二是定期召开党员座谈会,反馈信息,知道农民想看什么内容的电教片,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效果;三是将电教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考核目标,分值占20%,即由当初的6分增加到现在的20分,力度较大。我县自去年7月15日制订下发了“镇乡党日活动情况反馈表”,紧密结合了电教片播放情况,这方面西店、力洋、桑洲、大佳何等镇做得较好。电教工作在基层党建考核中只占5分,分值偏低。

启示之三:网络齐全,有力地促进了党员电教工作的开展。从市委组织部到村播放点都有健全的组织,形成网络,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层层跟紧,环环相扣,效果明显。我县重视两头的组织建设,即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村级播放员队伍建设。每个村都有一名电教播放员,名单上报到组织部备案。

启示之四:增强针对性,播放内容上把握切入点。一是播放政论性片子,旨在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的自觉性,着力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二是播放农村实用技术片子,旨在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殖水平,转变传统种养殖观念,着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三是播放先进人物片,旨在增强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着力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

启示之五:起步较早,党员电化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开原市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整整比我县提前了十年,1989年就开始实行了。他们对这项全新的党员教育工作,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我县电教工作有两点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一是抓农村播放点建设,力度大,信心足,成效明显;二是电教信息工作,走在全市前头。今年要继续做好这两块文章,加强各镇乡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电教工作上一个台阶。

(县委组织部考察组)

(2001年5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南山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778 字

+ 加入清单

南山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南山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5月14日到21日,经区委同意,区委党校组织第十四期科干班的学员到海尔工业园及南山村等地方参观考察。按照党校的安排,现在将在南山考察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山集团位于山东半岛的港口城市——龙口市,这里地处中国环渤海经济带,东临烟台、南靠青岛、西依龙口港、北与大连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南山集团从一个队办小厂,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兼并周边十余个村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化,由乡村向城市化的战略转变,2004年进入中国大型企业500强。目前,南山集团辖属三个园区(南山工业园、东海工业园、南山旅游区),十个居民生活区,40 余处企业,涉足煤炭、电力、铝业、轻合金等十几个产业。主要产品:精纺呢绒、服装、煤、电、电解铝、氧化铝、铝型材、等十几种产品。 南山实业 A 股股票于1999 年 12 月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志着企业发展已经驶入资本运营的快车道。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等多次到南山考察工作,并对南山的发展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高度的评价。

二、主要特点

一是坚持走产业发展的路子,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南山集团现有40 余处企业,涉足煤炭、电力、铝业等十几个产业。主要产品:精纺呢绒、服装、煤、电、电解铝等十几种。

走过昨天,创造今天,迎接明天,“追求发展,永无止境”是南山集团永恒的主题。南山集团以创建现代化集团为目标,以先进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为先导,配之高新科技,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南山”牌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国际市场。企业先后通过 ISO9001、ISO9002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 环境管理认证。“南山”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南山”牌系列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南山精纺呢绒、南山铝型材为“中国名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2004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评审为中国500最具价值的品牌。据有关资料显示,南山集团2004固定资产达到152亿元,年经济总收入102亿元,年实现利税15.2亿元,人均纯收入1.5万元。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南山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坚持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新理念。南山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的要求,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着手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在辖区办学校,建宾馆 ,办医院,建老年公寓等(南山的老年公寓建设)。在南山参观的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活便利、交通发达,现代化的气息非常浓厚。

三是坚持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南山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之一。南山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南山建成了一个融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旅游文化景区,分为宗教文化区、历史文化区、高尔夫休闲区、宾馆会展区、海滨度假休闲区,形成了功能齐全的度假休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会议接待体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带动了当地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几点感想:

借鉴南山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做到四有:既有支柱产业、有发展规划、有人才队伍、有正确的理念。

一是要坚持发展支柱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物质基础。不能简单地把建几座房屋,修几座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是空洞的新农村,也是不切合实际的、虚无飘渺的 。要立足村情,找准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路子,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由于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新农村模式或标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掌握本地人口、地理环境、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制定出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做到科学、合理、既有中长期规划,也有近期目标。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实际工作中打乱仗,无序状态,减少重复性建设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损失;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事变动引起的新农村建设的搁浅或变更,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可以有效避免基层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行动滞后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真正对建设新农村有需求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队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问题。要健全完善现行教育机制,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如南山的职业大学,现有10个专业,45个系,1.8万人),不断提高当代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坚持我们原来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十好农户”评比、“好媳妇、好丈夫”评选及“文化中心户”活动,继续经常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四是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两点:一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20字精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包括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政治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各项内容之间是紧密相联的,要完整地予以把握,才能真正领会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二要有长期奋战的思想准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此外,从南山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看,南山发展到目前这样也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都说明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不是短期的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将建设新农村作为一种政治利益来追求。要引导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民主管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存在短期实现的可能性,要抛弃急功近利,在较短时期内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要在按照制定的新农村规划,抓好开局,从最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本地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作者:王雯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乡镇退耕造林的考察报告范文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退耕造林考察报告范文

在20世纪80年代时,由于山上树林遭到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位于内蒙古南部的XX市旗×镇原来绿绿葱葱的山岭被剔光了头或被剥光了身子,一片黄色沙漠眼看就要形成了。这时在XX区退耕还林多个试点已经实行了两年的退耕还林政策,这一春风吹到了克什克腾的×镇。×镇从xx年开始贯彻执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把政策落实到人、到户、到地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变革畜牧业的传统方式。

×镇政府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把耕地分为三个等级,第三等为贫瘠耕地。通用国家补钱补粮并提供树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林,禁止农民在山上放牧,改游牧为舍饲。退耕的主要是第三等贫瘠地,即使用来种地也长不出多少粮食。国家规定,农民退耕还林一亩地就补20元和200斤粮食,保证农民的温饱问题。这个补助政策在×镇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退耕还林的农民从中都得到了好处,生活有所改善,所以都很支持这一政策。据×镇政府提供的数据,他们在xx年退耕造林8257.9亩,xx年至今退耕造林3602亩。同时还通过提供树苗鼓励农民开荒造林。和xx年两年共造人工林1100亩。所造的人工林主要是扁杏、落叶松和黑松。扁杏主要用于生产杏仁露,而落叶松和黑松都是很好的木材。但是落叶松比黑松要早成材。承包的人工林的农民经过申请后可以砍伐木材并出售后补种树苗。这也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内蒙古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得到国家评估调研组肯定,评估调研组通过对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地抽样调查,认为工程质量很好,实施效果也很好,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达到了70%,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符合内蒙古的实际。

没错,退耕还林是个好政策,它既保护了生态,又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遇。但是×镇的退耕还林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里的山与土地虽然没有变成黄色沙漠,但却变成了“绿色沙漠”。×镇原来的主要天然树种有槐树,杨树,桦树,榆树,柞树,落叶松等,但推行退耕还林,荒地造林后,人工林树种极为单一,以扁杏,落叶松和黑松等经济林为主。槐树,榆树都成为旅游区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紫色的柞树只能在很高的山顶部分能看到,山腰与山脚都已经没有了。由于落叶松成材快,农民都知道它好成材,也喜欢种它,估计以后有趋势种植更多的落叶松。

这里的山与土地虽然没有变成黄色沙漠,但却变成了“绿色沙漠”。从外观上看,现在的山岭绿油油一片,都是繁茂的树林。但走进去一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绿色沙漠”。所谓“绿色沙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解焱是这样定义的:指大面积的人工树林,其构成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比较接近,十分密集,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绿色沙漠里面存在许多问题:

这样的树林生态状况很脆弱.由于缺少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森林很易发生虫害,而且一旦发生虫害,又极易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在×镇的人工林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虫害,主要是松毛虫。而由于现在人工林树种单一,树林缺乏健康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包括物种组成的异质性、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年龄结构的异质性以及资源利用的异质性等等。这些异质性为多种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人工林树种单一,无法为大多数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处,相应的物种数目也减少,当地的野生动物,如狍子,狐狸从以前的经常见到变成现在的偶尔见到。听当地农民说,种了人工林后,鸟也变少了。每年都松毛虫多得成灾。松毛虫的天敌主要有赤眼蜂,灰喜鹊等。灰喜鹊在当地也有分布,但是数量比以前少了很多,所以每年的虫害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进程安排,5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三个调查组,分别在常委会副主任程民敏、赵晖锋、王惠民的带领下,深入全县14个乡镇政府、卫生院、部分村级卫生室和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合疗经办中心等单位,采取听汇报、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翻阅资料、召开座谈会、随机提问、抽样调查等方式方法,全面了解了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工作情况,征求了各方面对新农合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工作情况

2012年以来,县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按照“政府主导、卫生主抓、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通过健全领导体系,强化宣传动员,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等途径,有力推进了我县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县新农合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奖励。、2012、2012连续三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县,2012——2012年被省合疗办分别确定为全省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试点县和全国新农合监测点,先后有省内外80多个县、市前来我县考察学习新农合工作。2012年,全县补偿参合农民 12.02万人次,报销医药费1782.08万元;2012年,全县参合农民龚23.88万元,筹集资金2388.14万元,补偿参合农民41.67万人次,报销医药费2318.6万元,最高报销额达1.5万元,节余2.9%;今年截止4月底,全县参合农民中有5319人次享受医疗报销,补偿医药费用874.00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5.0%,最高报销额提高到2万元。新农合工作的巩固和发展,有效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缓解了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有力提升了全县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一)农民参合积极性明显提高。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新农合工作的始终,坚持日常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采取县政府主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制作电视专题片、组装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作宣传牌、在各乡镇设立专门咨询点和组织受益农民现身说法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新农合制度和基本知识。通过全方位政策宣传,增强了农民参合主动性。同时,还通过采取创新补偿机制,改进补偿方式,拓宽补偿范围,降低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和最高限额,实施门诊统筹试点,落实民政医疗救助政策等措施,扩大了群众的受益面,最大限度地让参合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新农合带来的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合积极性,使全县新农合参合率逐年攀升。XX年全县参合群众仅21.12万人,参合率85%;2012年参合群众24.25万人,参合率达到94.8%,参合率提高了9.8%。

(二)新农合工作实现了全县全覆盖。一是县、乡、村三级都分别成立了新农合工作管理机构。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合工作管理委员会。各乡镇成立了新农合工作领导小组和合疗办公室,各村村干部兼任村一级新农合工作联络员。机构的健全,为新农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全面建成了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落实了县、乡、村专兼职工作人员,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必备办公设备,并在全县实行了计算机联网管理。推行了报销结算“网络模板”制式化,实现了审核自动化,加强了动态实时监控,确保了新农合医疗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全县14个乡镇的16家定点医疗机构、188个行政村卫生室的门诊统筹实现了县村直通、网络结算、报销直补,基本达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缩短了报销时间,极大地方便了参合群众。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乡村,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查对象:xx省xx市xx区xx镇xx村和xx村部分村民

时间:2月15-2012年2月19日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太平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城前村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级别。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蔗、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7819 字

+ 加入清单

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分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本报告考察了影响延安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在营销环节上要大力发展农民营销合作社,政府要为其让出空间,将那些由政府部门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脱钩或解散;农村社区公共事业缺乏资源的主要原因,一是县乡两级的事业单位体制占有了财政资源,二是村级财政缺乏农民组织治理下的公地制度,需要进行事业单位体制和政府体制的彻底改革。

2002年5月20日至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分成城乡就业、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主题下到县、乡、村进行考察调研,现将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的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方式

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一行九人,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民族所、法学所、历史所、文学所、拉美所、宗教所、外文所及党校总部。课题组于21日上午聆听了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以及市农牧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文化局的简要介绍,下午又与卫生局、教育局、科协的负责同志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讨论。自5月22日至26日,由市政策研究室郭桂林牵头,市卫生、教育、民政各局派员参加,与社科院考察团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专题考察组赴安塞、洛川、甘泉三县考察。5天时间内走访了延安北部的安塞县沿河湾镇杨家沟村、候沟门村、方塔村,谭家营乡桃树湾村,招安镇招安村、闫庄村;延安南部的洛川县京兆乡三涿洼村、来往村,旧县镇荆尧科村;延安中部的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曲里村,下寺湾镇下寺湾村,共7乡(镇)12村。此外,还考察了三个县的博物馆(文化馆)、2个镇医院、3个乡村小学、一个县种畜场和一个乡办养鸽场共10个社会机构。

尽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在市政策研究室的精心安排和严密组织下,在延安市各有关局的大力协作下,在延安的3县7乡12村的紧密配合下,课题组的调研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本次调研时间虽短,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率调研模式。

第一,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收效,课题组明确了此次调研的三个方向,分别是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农村文化建设,并依这三个调研方向将课题组再分为三个小组,社科院的学者和延安市局工作人员依各自的研究或工作方向混合编组,形成双方密切合作的组织形式。事实证明,这种组织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干部情况熟、语言通、了解政策、沟通便捷等特点,对于帮助社科院的学者迅速进入情况、拉近与调研对象的距离、缩短主题调研的准备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鉴于延安市地广人稀,我们这次考察确定的3个县又是从北到南、纵贯全区,

为了节省时间,在延安市政策调研室的帮助下,每到一县所辖区域,均按照远近顺序,沿途先进乡(镇)看点、下村、入农户访谈,再回乡镇座谈。到县城后也先看点,把听取县里全面情况介绍和座谈讨论放在该县考察的最后。这种安排方式科学计划了所有的工作时间,并使得调查过程先具体后抽象,符合从感性到理性,自然提升、形成概念的基本认识规律。

第三,5天调研时间一般只能走马看花,为了对于调研对象的了解尽可能深入,社科院提出,入农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是极其珍贵和必要的。在市政策调研室的努力下,自第2天起就将下村调查的重点放到了入户调查(包括田间地头找农户调查)。每次农户调查均按照农村组织、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农村文化三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内容在了解农户基本状况基础上各有所侧重。结果不仅扩大了调查面,而且有益于对三个重点调研方向加深理解。三个小组在3县5乡6个村庄共调查了30户农户,力争做到了下马看花。

二、营销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环节

延安市近年来大力开发林果、畜牧、棚栽三大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开发使农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粮经比达到48:1:51.9,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31.4%,非粮作物产值年均递增11.1%.发展非粮农业的政策,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农民吃饭问题,还对于农民增收、生活有余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以来,延安市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开始恢复,这为未来林业、畜牧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给农民的长远增收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所以,农民对于新的产业格局衷心拥护并对未来的生活怀有憧憬和渴望。

延安非粮农业的三大产业——苹果、蔬菜和畜牧业,有两大产业的主要矛盾都在于营销,畜草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如形成规模后未来的主要矛盾也将集中体现在市场营销环节。

市场营销是延安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而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方式的农产品推向现代化销售市场,面临着双重矛盾:一是产品品质差异性很大的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方式与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矛盾;二是收购、储运、上市分散化的营销模式与集中化的公司营销模式。这两重矛盾又以市场的最后检验功能统一起来,非标准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低,售价上不去。所以,解决这双重矛盾的最佳模式,在国际社会已有公论,即规模化的农场生产与规模化的公司营销。但是,这种模式与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过剩的现实发生冲突,我国必须探索另外的道路。即在保障就业人口能够获得就业岗位——不论这类岗位是否经过结构调整的前提下,推动规模化的生产与营销。

1、规模营销的现状、经验与启示

在延安,规模化生产的矛盾相对解决的较好。目前,洛川、富县的苹果、安塞、甘泉的蔬菜规模生产都已经成形。矛盾突出表现在产量集中、保鲜周期短(蔬菜保鲜周期更短),果菜的商品转换率低,市场销售压力大。为了解决规模营销的问题,不少县份由政府机构直接成立果菜销售公司,在收获季节突击销售。还建立销售经纪人制度,协调果商和果农的矛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在收获季节起到了类似销售经纪人的作用。

但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销售,尽管在市场不发达的阶段可以部分替代市场的功能,见效快,不过其负面影响却十分深远。不仅占据了市场发育的空间,阻碍了市场竞争,还侵占了本应归属农民的所得。

调查中发现,延安市的果菜营销主体,除了政府行政性销售公司和销售经纪人之外,还有一类农民合作组织,其中包括由政府官员、村干部兼职或者参与组织领导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主要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果农、菜农协会。例如洛川县旧县镇荆尧科村的果农协会,由农民自行管理,干部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村干部不兼职。自1998年起,协会以统一销售为主题,先后采取了广告招商、组织修建果库群、进行返季节销售、在外地设果行等方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尤其组织果农集资兴建果库群,采取村上出地、农户出资,统一修建、统一管理、单库产权由出资农户所有的方式,既有储存规模——16个单库共计可储存160万斤果,又有灵活弹性——单库或群库出租可分可合。2001年,不仅单库的农户因返季节销售,平均每户增收万元左右,而且由于单库拥有者向缺乏储存和销售能力的农户提前收购,也帮助这些农户得到了稳定的收入。由于农民得到了看得见的利益,增收有了保障,对果协倍加拥护。

据调查,荆尧科村所在的旧县镇,在2001年以协会与果农合作方式共修建群库5座,并且还以农民出地、果商出资的方式建成了6座果库,目前全镇的果库已经建设了二百七、八十个,总库容量占到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从解决果农销售难问题开始的农民建群库,将苹果产业的生产环节延伸到储存环节,从而造就了苹果常年销售无淡季的新的营销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苹果的销售价格,带动了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抓住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的做法,目前正在洛川县进一步推广。

再以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蔬菜协会为例。该协会是全县第一家专业协会,会员10人,均为种菜能手,有县里发的农民技术员证书。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村人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引进示范,义务服务,不收费。在蔬菜销售上,协会会员发挥中介作用,为菜商和菜农牵线搭桥,收取相当于售价5%的差价作为报酬,相当于蔬菜销售经纪人。据调查,该村蔬菜总量的约90%通过协会会员的中介作用销售。

上述两类专业协会不仅组织方式不同,一为农民自愿参与的合作组织,一为技术能手的专业组织,而且功能结构也不同,前者以营销功能为主,后者以技术指导为主。显然,以营销为主的协会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能够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

政府如何在营销环节上功夫,洛川旧县镇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启示。第一,并非只有政府才能搞规模营销,公司+农户并非等于政府+农户。协会+农户甚至是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农户完全有可能搞规模营销。第二,政府需要摆正与市场和农户的关系,抛弃以往直接干预市场和农户的经济统治模式,改换角色,实行以规范市场、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运用政策引导和发动农民自组织合作机构搞规模营销的治理模式。

2、农业产业化初期,规模营销是否必须依靠政府进行?

不搞清这个问题,就无法认识农业经济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

从规模营销的农业产业的性质上看,为了完成政府调控的目标,如粮棉油等国家调控价格的生产项目,一般需要通过政府的服务补偿市场服务的不足。此时,政府加农户的模式具有必要性。不过,延安的果菜业、畜草业产品并非属于政府调控范围之列,可以完全由市场调节。在市场可以做也做得到的领域,以政府加农户的方式规模营销,后果非但达不到帮助农民增收的目标,反而以政府帮助的名义占有了农民原本可能得到的利润,结果导致手段与目标的错位。如果政府本来能够生成利润的那部分涉农的空间也占满了,将可能生成利润的领域都垄断了,利润都进了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口袋里,农民到哪里去找增收的门径呢?

所以,在政府以行政力量大力推进行政性销售公司和农技协时,的确需要拷问一下自身,出现这种政企、政社职责不分,以政代企、以政代社的现象,到底有多大成分是为了农民的利益,又有多大成分是为了自己——以突出政绩换取进阶的速率。如果真正为农民利益着想,起码需要承认对于农民增收这个目标而言,行政化手段不过是饮鸠止渴而已。更为长远性的政策应该是:由政府构建起一个市场体系;规定对这个体系施加影响和取向的社会经济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于市场进行整合与管理。

在这方面,洛川县创造了有效的经验,他们组建了苹果交易批发市场、苹果交易仲裁委员会和苹果交易信息服务中心,还建成了一厅式办公的苹果交易信息平台,将各地的苹果交易信息以大屏幕展示出来。苹果交易仲裁委员会由县工商局主管,县法院、植保站、苹果检疫站、苹果产业局、以及公安、技术监督局和工商局共同参与,专门解决交易过程中的各种纷争和矛盾。

3、如何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

首先是这类合作组织的定位问题。我们所言的农民合作营销组织,是前述洛川县旧县镇荆尧科村果农协会一类的组织。它到底属于社团还是企业,农民和干部们都存在不同看法,导致这类组织在开发各类服务和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很不明确。例如,荆尧科村的果农协会正在向着以销售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组织转变,经营和获取利润成为促进这种组织发展的动力。但是协会的组织成本目前主要依赖领导人的志愿和奉献精神化解,该会会长——一个很能干的农民告诉我们,果协需要向企业化发展,否则无法继续支持。可见,组织起来的农民已经意识到,为了适应农村非农产业进一步发育、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需求,企业化道路非走不可。

那么,这类组织的企业化道路是否通向市场上的专业销售公司呢?能不能找到一种既能够帮助农民方便和低成本地进入市场,获取收益,又能够保持其团体内部的自助、自保、自我监督、民主决策的社会组织的品质呢?找到这条道路,不仅是政府制定规模营销政策的需要,对农业经济实施有效治理的需要,更是农民公众进行自我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关系到延安市未来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们认为,这类组织的最佳模式是农业营销合作社。农业营销合作社是每个社员以劳动参与的平等的自治、自助经济联合体[1],是一种不同于专业公司的特殊企业。它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参与者个人自助、自担责任基础上的民主、平等、公平与团结,因而与专业公司不同而与社团类似,它的运营特点是等份入股,一人一票,社员控制,按劳动量或交易额比例返利,这一点不仅与社团不同,而且与专业公司也不同。专业公司是老板雇工人,老板管决策,工人管干活老板分红利,工人得工资;合作社是人人是老板,共同决策共同劳动,不允许有只决策不劳动的社员,劳动所得为收入主题,股份所得即股息类似利息可进成本,所以它是社员控制下的自治、自助的独立组织。据史料载,这类组织早在国际社会走入工业化初期时就存在了,并且还组成了国际合作社联盟(ICA )。抗战初期,中国曾成立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当时,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也曾组织过各类的合作社。根据近期的国际性研究,合作社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和下岗工人的组织。在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畜牧业、果菜业的营销合作社占据合作社总量的70%-80%.这些经验值得延安研究和借鉴

延安要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需要认清以下几点:

第一,分清协会与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有其必要性,不能统统改成合作社。

第二,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的组织,不能搞强迫,不能拔苗助长。

第三,合作社是一种社会化营销服务的组织形式,但与政府办的供销社一类组织性不同,它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未来合作社组织发展壮大了,自然会构成自己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与政府体系形成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前提是自愿和市场交易公平,不应有任何政府的授意或者其他形式的干预。

第四,关于合作社的适用法律。许多国家都将其确认为法人组织,但其实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即劳动合作性质的经济法人。所以,它常常被归类到第三部门即既非公司又非政府的社会其它组织,而且获得经营免税资格。中国目前还没有为国际通行的这类合作社量身度作其适用法律,延安市可以考虑根据本地情况先出台适用办法。

延安要造就农民营销合作社这类新型的经济组织,政府的思路和政策必须做较大幅度的调整。

第一,政府要为农民营销合作社让出空间,将那些由政府部门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脱钩或解散;

第二,政府要构建市场框架、包括法律法规和交易仲裁、监督等基本秩序;

第三,对农民营销合作社实施鼓励政策,可以考虑免税以及鼓励销售,多销多奖,将

政策实惠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

第四,摆正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推动村委会的职能变革。村委会应该成为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自治组织,而农民营销合作社是农村社区的经济自治组织,两者之间完全可能形成功能互补的形异质同的同构组织。

总之,发育农民营销合作组织,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变革。它与延安的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的方向无疑是发育政府以外的机构以及社会经济的纵经横纬,使得“弱社会”逐渐强大起来。尽管目前我们对于新的结构和新的体制的框架尚不清晰,不过,基本原则就是不能由政府包打天下。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在农村,需要能够集合农民的愿望和利益的集体行动的组织。这些组织与政府之间需要结成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三、农村社区公共事业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除了在安塞、洛川、甘泉三县的座谈会了解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状况外,还走访了三县的3所中小学和2所乡卫生院,并在下户调查(30户)中了解农民家庭收支以及用于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费用的情况。

1、我们的主要印象

第一,近年来,延安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乡乡通路、村村通电,

程控电话到乡,电讯网覆盖了80%的乡村,大多数的村通了自来水,农民的生活质量比5年前大有提高。

第二,延安市通过加大对于教育、低保、医疗卫生的投入,积极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

事业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全市农村地区的公共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比较突出的是全面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头。表现为起步早、方向明、政策对头,效果显著。特别是全市确定了“小范围、低标准、先启动、后提高”的原则,摸清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底数[2],摸索了关于农村低保对象的资格认定方式,并创造了统一兑付时限、持证开单、信用社领取的一整套效率高、有保障的低保金领取方法。

第三,三县均很重视农民减负工作,使之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安塞县推行农民负担

“明白卡”制度,统一票据制度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制度,同时,认真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2001年,全县人均负担提留统筹费24.8元,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5%.不过,调查显示,农民负担重并非主要由于三提五统等规范化、制度化的措施,而是在此之外的各类临时性缴费,特别是公共事业的达标活动,无论交通、教育、卫生,各部门统统要农民出资搞创建。从而引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农村公共事业应该由谁来出资?

第四,延安市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教育奠基、科教兴延”

的发展战略。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方面,近年来实行“普九”攻坚,布局调整,质量管理、“四制”[3]改革,贯彻国务院关于“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指示精神,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领导和管理,强化了县政府的统筹管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责任、乡镇政府和村组织的办学责任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不过,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很明显,表现在:a 、投入仍然不足。延安全市中小学目前还有14万多平方米的危漏校舍缺乏资金。b 、人力资源前景堪忧。高素质的教师短缺,目前只能拔高使用。d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校舍投资不断地追人口高峰,但是高峰期过后人去楼空,现在小学校舍已经过剩,初中校舍也将过剩。c 、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与就近入学有冲突,布局调整难以两全。e 、学校管理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乱收费的等现象。

2、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问题

(一)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事业严重缺乏资源

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事业严重缺乏资源,主要表现为各项社会事业的经费一直严重不足,除了计生一项的经费由中央按人数直接划拨专款外,其他各项如教育、卫生、计生、低保和文化均存在重大缺口。

首先是教育。今年4月以前,教育政策一直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在资金拨付上,国家只管公办教师基本工资,其他各项民办教师工资、按教职员人数发放的公务费,班主任津贴、危房改造、教师培训、设备配备等各项开支均要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仅教育经费这一项每年的开支就占据了县乡两级的基本财力,给县乡两级财政造成极大困难。特别是乡一级几乎90%的财力全用于教育,例如洛川县京兆乡共1348户5638人,2001年的财政总收入167万元,全乡干部有97名公务员、150名教师,年工资总额高达188万元,财政收入全部吃掉还不够,只能由县财政补差21万元。再如安塞县,教育经费每年约需230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人头费,即按照学校教职员工人数拨付的行政费、津贴等,还有校舍维修费。其中,用于民办教师工资的部分并不多。安塞县有民办教师850人,月工资每人300元,年开支需要306万元。县财政只开支133万元,占民办教师工资的43.46%,其余173万元,占56.54%的部分要靠每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中解决。2300万元教育经费尚未计入设备购置费。最近国家教委要求各地中小学配备电脑,如果按照要求配齐,安塞县需要4400万元。由于缺乏经费来源,安塞县教育局只有以向学生收取上机费、与供货厂家协议借款等方式筹措这笔资金。

其次是医疗卫生。1985年国家规定卫生系统的资金由地方财政拨付。而卫生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一直没能排上位置,致使各县级财政在造预算时压低对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的拨款。据了解,延安各县均实施差额拨款,一般只拨付工资的60%,高者为80%.而工资外的其他费用,包括房屋修缮、设备购置、医疗用具、行政开支统统得由医院和卫生院自行创收解决。医疗的市场化机制对于生活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的农民群体无疑起着社会排斥的作用。

第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部分资金也是由地方财政负责。延安市县两级财政为保障农村贫困户每年出资350万元,所保障的农户已经占农业人口的2%.但是,按照目前的测算,还有一半农村贫困人口的低保资金尚无着落。

文化方面的资金拨付就更加捉襟见肘。现有资金只够勉强维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地方

财政对县以下的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无固定拨款,只有搞活动时专项申请,才可能有少量拨款。可以说,文化事业排延安各项社会事业中的最末一位,尽管延安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但却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文化事业的发展趋于边缘化。

为了补偿资源的严重不足,教育、卫生、交通等各公共部门,不断提出各种创建活动的

达标指标,发动各县乡作捐献。据调查,农民负担沉重,主要在于费多而不是税重,而费多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三提五统,而是在此之外的名目繁多的各部门的缴费。

(二)事业单位体制是衍成矛盾的主因

导致延安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延安的事业单位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以来,企业、国家行政机关都实行了有足够力度的减员增效的人事改革,唯独事业单位不仅本身的改革力度不够,而且成为另两项改革的防空洞,从国家机关和企业才减下来的人员第一选择不是市场而是事业单位,致使事业单位愈加庞大,人头费占据了大量资源。延安2001年的财政支出结构[4]中,事业费开支总额占到财政支出总额的42.43%,而行政管理费占总额的20.4%,仅这两项就占到财政开支的62.83%.而用于城市基建、企业挖潜改造和农业生产和开发的资金不足10%,其中农业部分只有3%.另据统计资料表明,延安市事业单位2001年末总人数为6544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的37.62%,其中,国营和集体的事业单位在岗人数分别为64584和841万人,分别占到这两类单位年末总人数的39.8%和8.7%,自然,由事业体制所决定的事业费只能首先用于满足人员开支。

综上所述,延安市的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矛盾,表面看来,是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机构多、人员多,人头费比例过大,占有了大量财政资源,致使人员工资以外的事业发展项目缺乏必要的资金,似乎需要在现有的财政开支42.43%的份额中进行调整。不过,问题的本质并不在此。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是计划体制的重要遗产之一。在这种体制下,人们习惯了一涉及事业发展,就必然铺摊子、增机构、增人员,先保证人头费,而不是先考虑项目成效,造成了事业发展的国家包揽的低效率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不仅仅在于行政和经济上的低效率,而且,对于民间社会力量的自组织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以与三农相关的县乡两级的各类事业单位为例。如农技推广站、植保站、种子站、林业站、水利站、粮管所等“七站八所”都属于政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也都是按照计划体制的指导思想建构起来的。市场体制改革以来,这些机构中有一些组织例如科技协会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方式有所转换,但是多数机构依旧我行我素,并未树立为农业为农民竭诚服务的思想,而是只为自己的职业和职位服务。这些机构拿着政府的工资,赚取农民的金钱,遍布农业方面所有领域,几乎将所有可能产生利润的涉农领域全部垄断起来,显然,这给农民自组织互助合作组织和自行增收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改革的新思路

面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延安市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之内作改革,新增事业拨款必须以改革旧的事业体制——减机构、减人员为前提;二是打破现有事业体制框架,大力发展现行体制外的“新事业单位”即国际通行的第三部门机构,促进新旧事业单位之间的结构替代。所谓第三部门,是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社会的第三大部门,所谓第三部门机构,是不以牟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或者互益产品的非企业的生产服务机构,他们的资源来自依成本计费的社会服务收费、社会捐助以及向政府申请的社会服务项目的专项援助。因此,这些组织可以视为不拿政府工资的从事社会公益的“新事业单位”。

发展社会事业,不可能再走老路,而任何新路都涉及事业单位改革。彻底的事业单位改革要走第二条道路。即事业单位除了必须由国家支付工资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之外,大部分机构要撤销或自理,自理的方向一是转向企业,第二就是转为第三部门机构。政府的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必须适应这种方向性的变革,实现社会事业单位结构的彻底转换,即社会事业单位结构从依赖国家支付工资的国办事业单位为主转变为主要以民办公益事业单位为主。为此,需要一面削减国办事业单位和人员,一面扶持非政府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包括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成长。扶持的方式可以考虑建立社会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民办公益事业单位的项目,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审查委员会根据项目申请拨付专项援助资金,基金来源于从削减国办事业单位机构人员中节省下来的经费。这样做的效果,将彻底改变社会事业费的开支结构,从发放人头费为主转换为支持社会事业项目发展为主。

总之,上述社会事业单位的组织变革,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费财政开支结构的变化,构成了延安市事业体制的改革两大目标,这个改革不仅仅是延安市的需要,也是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能够实现改革目的——保证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发展第三部门,其中包括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正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

3、税费改革引发的问题

首先是乡村两级政权的运作成本主要来自农民负担,取消农民负担,等于取消乡村两级政权的公共管理费用,致使乡村两级组织无法运行。

二是教育方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乡村一级教育主力的民办教师,其工资一直缺乏制度化来源,税费改革造成了新的资金缺口。由于现行政策规定,民办教师转公办,必须是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而在此之后20年间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无论如何优秀都不能转公办,他们的工资只能在预算外筹措解决。由于安塞县850名民办教师中,有720人都是于近20年间才参加工作的,属于民办转公办的政策界限之外,所以,他们的工资还是只能由县乡负担。费改税后原由农民负担的教育费附加取消,国务院又下达了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指示,民办教师的工资要由县级财政完全负担,从而形成县级财政的新缺口。

三是以农民负担不减反增的怪现象揭露了以往搞浮夸追政绩的恶果。农业方面的数据大都不是统计的而是调整出来的,例如延安全市只有400万亩土地,而退耕还林按照各县报送的数据要退出1000万亩。这主要是因为多报土地可以少算产量从而降低计税基数,少缴税款,所以年年因交通、工业的农田占地,上报统计数据时大量未能未照实报减。同时,也有一些乡镇,鉴于国家对退耕还林给粮给钱,就有意调高本地耕地面积。总之,统计数据根据需要调整。这导致税费改革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全被腐败风气吃掉。农民负担本应比原税负下降20%,但是由于过去虚报土地面积、虚增产量,虚减纳税基数,现在要按照实际情况重新计税,结果核算下来,农民的税负不减反增。

4、村级社区的公共财政问题

(一)一般状况和范例

本次调查涉及7乡(镇)12村。村一级的财政由村委会掌管。例如洛川县来往村,村委会将150亩果园交26户村民承包,年收入1万元,干部工资3000元,招待费4000元,小学校1000元,其余为修路等费用。该村的财政收支可以反映一般状况,即村委会的主要功能不是本村的公共服务,而是完成上级的行政任务,协调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提供行政性服务。

另从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更可看出这一倾向。该村是全市和全省的典型模范村。该村距县城2.5公里,是蔬菜产业村。由于地处主干道公路旁,前几年又有石油勘探队驻村,曾建设了道路两旁的门面房租给村民经商。据该村提供的2000年下半年村委会财务收支清单显示,在该村收入的155525.20元中,收回社员的菜地、荒山、果园承包费占53%,其余47%为非农收益。非农收益的主要项目为:外来户地基费、油田占地租赁费、用水租赁费、县牧草站土地承包费、镇农经站分红利息、预制厂承包费、房租费。可见,该村的非农收益是通过村委会实施对土地资本化的介入,从而参与收益分享而获取的。这类收入已经脱离了农业,不再与农民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其支出也与农民的需求没有密切关系。该村支出175374.91元,其中,与农民需求关系较为密切的有:a 、独生子女优待金和教师节慰问金,共1160元,占总支出的0.66%;b 、公共设备维修费17840元,占总支出的9.2%;c 、建蔬菜大棚的材料、人工、农膜,以及放水浇地的人工的付费共19484.77元,占总支出的11.1%;以上三大类的开支总共占总支出的20.96%.而用于行政开支包括招待费、出差费、报刊费、作横幅标语等宣传费、干部吃派饭费等等共39721元,占总支出的22.61%.其它大项开支有:a 、还资金局贷款和支付个人贷款利息57220元,b 、付土地局、土地所房地基管理费等11400元,c 、付元庄大会战款12495元,d 、付给村民占地补偿费9690元,这三大项总共占总支出的51.78%.从该村的财政支出表可以看出,村委会的主要功能既不是农业生产也不是公共服务,而是行政性的收益分配,它所代表的,主要不是村民的利益,而是将土地资本化的各类主体包括相对独立的政府部门的利益。

(二)公地制度支撑下的村公共财政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了村财政的另类典型——安塞县招安镇闫庄村。该村地处山梁沟壑之间,自然条件差,地广人稀。全村有11座山、17个台、14个湾,总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34户、583人。200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超出全县平均水平%.该村的突出特点是建立了公地制度。1974年,村集体(即生产队)开辟了1700亩林地,在80年代撤销生产队,搞分田到户时,当时的队干部眼见外村分林地后树木被砍伐一空,下决心林地不予分配,从而保留了这块“公地”。如今,集体的林地已经发展到4000余亩,使村集体的年收入稳定地达到2万多元。1999年,该村还利用集体林场的沟底坝地建成了3个鱼塘,并发展舍饲养羊和养鸡。预计3年后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的各项收入分配均由村委会提出、村民小组讨论通过。主要分配的项目有:本村小学民办教师补助、校舍维修和办公费、育林人工资、打坝整地封山绿化出工费、修路架电、安装自来水和电话、本村困难户补助、干部补助、卫生专干补助、为村公共事业出力的人员奖励(教师、卫生专干、育林人、村干部)等等。据调查,该村分配状况与其它村的最大不同,是全体干部的补贴和奖金总额每年不超过2200元,只占全年集体收入的不足10%……由于村委会有效地提供了村公共服务,改善了村公共设施条件,并且利用公共资源推广新技术和开展扶贫帮困,实施政府退耕还林政策,成为村民利益和需求的代表,所以得到了村民的拥护。据村委会记录本载,5个村干部经村民投票,满意程度除一个为百分之六十几外,其余均为百分之七十多到八十多。

(三)农村社区发展公共服务需要改变治理方式

闫庄村的经验证明,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需要解决资源来源问题。即“有钱办事”的问题。农村社区的治理方式,一是政府转移支付、向小农社会提供足够大的财政补贴,另一种就是让农民组织起来自保自助,自我管理,实行社区自治。选择那种方式治理农村,前提条件是资源从何而来。既然政府没有可能做到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足够的转移支付,那么,就只有走后一条路。为此,村庄“公地”显然很有必要。公地资源成为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来源,由村民选举的村委会成了村公共服务集体消费的组织者和信息沟通渠道。这样的村委会由于被公地制度赋予了公共经济的组织功能,其功能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功能从协调农业生产、为农业服务和上级政府服务的社区行政功能演变为社区公共服务。村委会的组织性质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从字面上的村民自治体实质上的基层政权组织演化为真正的社区自治组织。放手让农村社区建设一个自我协调的自治机制,是将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凝聚成团粒结构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方式。

闫庄村的实践还表明,村庄公地制度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首先是公地的来源。1996年,中央政府明文规定,集体保留的机动地的总规模不得超过5%.闫庄村只所以能够不断扩大公地,是因为该村地处荒山僻野,可以发动村民继续开荒。而姚店村地处城关,公地大量为工商业用地所占,而工商业占地的收益并不稳定,姚店村曾在几年前,用土地资本化的收益分享为本村小学盖新房,但现在已经无钱继续投资公共事业。其次是公地的经营。

闫庄村的经营方式有两类,一是由村委会出工资雇村民负责集体山林,二是与32户村民合股、村民出地、村委会投资、分户管理,建成100亩干果生产基地,收益后村委会与村民按6:4的比例分成。这两种方式都保障了村委会的公共权益,即依村民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权益。姚店村则是将所有公地都统统化整为零交由村民承包,另在几年前开发第三产业,村委会盖门面房,租赁给村民作商店。对于这些公地的使用和收益,村委会缺乏管理监督,只能有钱收钱,无钱拉倒。第三是公地的收益分配。闫庄村村民监督来真格的,大家不同意的项目不能开支,村委会主任必须到村民小组一一做工作说明情况。村干部和村民小组会至少半个月一次。姚店村尽管财务开支的透明度很高,每月都在村头黑板报上公布,但是大量与村民无关的开支仍然照支不误。村民没有多少兴趣参与意见。由此可见,制度的效用来自农民的参与,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来自农民的利益,只要让农民得到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收益,就能够通过社区民主的方式鼓励参与和分享,从而使制度建设成为保障农民收益的工具。

5、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和建议

近年来,延安市的卫生工作按照“整顿村级、强化乡级、提高县级”的思路,狠抓了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体制、卫生事业单位三项改革,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碘盐配售制全面启动,地方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例如甘泉县,狠抓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把重点放在改厕改水,合作医疗和农民健康教育三个环节上,使80%的群众的饮用水得到了根本改善,通过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改变农民不良卫生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卫生行政部门由过去的计划管理转为宏观调控,按照“保机构、保职能、放经营”的原则,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了保本增值承包。

(一)现存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们的考察和延安市卫生局今年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的抽样调查,延安地区的农村卫生健康方面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三大问题。

第一,医疗服务需求大而利用差。今年以来,为掌握全市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医疗

服务状况,延安市卫生局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为原则,根据经济水平和自然地理位置选取志丹、宝塔、洛川三县,每县随机抽取4个乡,每乡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居委会),对于3县12乡24村(居委会)的4740名城乡农村居民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两周内患病率21.44%,慢性病患病率13.75%,两周就诊率3.61%,年住院率3.40%,88%的人自费看病,40%的孕妇产前不检查,57%的分娩者在家中接生。其中,与1993年的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中的两周内患病率和年住院率者这两个可比指标相比,延安的两周内患病率高出1.35个百分点,年住院率低1.5个百分点,可见延安的医疗服务需求高出全国水平而医疗服务的利用状况低于全国水平。

第二,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 、乡镇卫生

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人员连基本工资都拿不齐。b 、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 、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d 、缺乏人才,后继乏力。如甘泉县几年未分配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来的多是中专学生,而且往往还不能到岗到位。主要原因是基层卫生单位效益差,待遇跟不上,多年有声望的和技术较强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第三,农村的公共医疗事业正趋于瓦解。表现在:a 、本属政府管辖范围的预防保健,目前也进入了市场。如小儿麻痹预防疫苗,应该由国家支付疫苗的购买费和注射费,但是据我们调查,不少乡镇的村医都帮助县卫生院收取注射费和疫苗购买费。另外,流脑、甲肝、流感、狂犬病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注射费用均未列入国家支付,甲肝的疫苗购买费也由个人支付。b 、未重视农民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治为主而不是以防为主。由于对于健康保健知识的传播不够,使明显对群众有益的盐加碘制度,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签署目标责任书,以行政方式贯彻。c 、合作医疗解体。七十年代中期,合作医疗作为依附集体经济的农村福利形式,在延安地区90%的村普遍建立起来,依靠村的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初级医疗保健作用。近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合作医疗也瓦解了,尽管政府倡导恢复,但是未能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是政府要办而不是农民要办,所以各地的积极性都不高。据近年的调查,延安市村级合作医疗仅存7.8%.

第三,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市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

和1%.农村合作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入户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延安出现的这种状况其实与全国大同小异。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度性问题。据有关专家研究,关键的原因在于公共支持水平和有效性的下降。[5]尽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增长了,但是,这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生命指标的相应改善,因为,个人收入的上升不见得会投资给公共健康,如果公共支持即政府的努力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个关键因素不能随着收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加强,而是简单地放给市场,那么,个人收入的上升则不可能抵偿公共支持的下降。

由此,我们的问题转化为,在市场体制下,采用何种政策和制度设计,才能有效地强化政府对于农村卫生的公共支持。

(二)关于在延安市试行农村医疗互助合作社的设想

根据我们以往对于农村医疗保障的研究,结合延安情况,我们提出一种农村医疗保障新模式,既在保障农民健康的总目标下,建立农民医疗互助合作社(简称农医合)体系,与政府及企业长期合作,担当农民的预防保健、门诊和大病医疗,同时建立和试行为农民健康保障服务的社会化医疗管理体制。(见附件)

(三)关于能否在延安市试行农村医疗互助合作社的简要论证

首先,这种模式构想具有理论上的经济有效性。目前,全国无论城市农村,卫生事业都面临着政府的公共支持水平和有效性下降的局面,农村尤甚。根据世界经验,在健康和医疗服务上,挑战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两方面的资源形成最有效的生产组合,而不是任何一方的单方投入和单方生产。投入能否互补,如何互补,是决定能否产生经济有效的社会化协作的医疗保障模式的关键。如果投入是严格可替代的,就不存在协作的可能。孰优孰劣要由谁的生产率高、成本低来决定。我们设计的模式建构在政府部门和农医合投入互补的规律之上。政府部门投入的是农村医疗保健政策、预防保健体系的设备、人员、资金,以及对于农医合的人力资本——社区医生的全部投资;农医合投入的是用于门诊购药的资金和大病住院医疗的保险费,以及选择和监督社区医生及医院体系、政府卫生服务管理体系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政府与农医合各自投入的资本均属于对方较为缺乏而自己较为富有的那一类,因此,双方的投入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从而增加产出效率。

其次,延安具有实施这种模式的相对优越条件。这是因为,第一,延安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大,战略正确,以抓生态治理为龙头,推进新型农业,农民收入增加明显。同时,财政也稳步增收,这为实施新模式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延安各县在发展非粮农业中,开发了农民自组织的潜力,已经有了一批农民自办的类似销售合作社的农民专业协会,这为实施新模式打下组织基础。第三,延安市委市政府以及卫生局的领导人都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为矢志为农民服务的坚强决心。这是实施新模式的思想基础。第四,延安已经出现了锐意改革的乡镇卫生院。如黄陵县仓村乡卫生院,实行了由乡卫生院投资兴办的村级社区门诊、将乡卫生院的医生一对一地配给到各村的社区门诊,实行包村服务。内容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医疗门诊,除药费外,不收任何费用。这种模式在社区医生方面,已经与我们的理论构想相当类似,证明在延安市已经出现了改革现行体制的强烈需求和实际行动。这是实施新模式的制度改革的基础。第五,由于延安迄今为止并未实施其它医疗体制改革模式,因此尝试新模式不会受到其它模式的冲击,从而可以减少制度试验中的政治成本。第六,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理应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理解和支持,延安尝试这种新模式,阻力比其他地区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关于尝试新模式的风险问题。鉴于目前农民在医疗保健可及性方面已经掉到了最低谷,所以,只要精心设计、精心实施,有较大的把握取得比现在好的成效,即收到付费少而保障多的好成效。

参考文献:

孙志明,西部开发与延安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熊景明等,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农民需求座谈会纪要,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杨团,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研究——从社区公共服务的角度探讨,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结题报告,2001年

杨团,医疗机构的分类制度研究,中国卫生资源,2001年第3卷第4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是,大变革中的乡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香港妇女劳工协会,走在合作社的空间,1999

------------------------------------------

*本报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农村社会发展调查组的调研成果。调查组成员为:张联瑜、刘纪新、李玫、汪学群、刘小芹、霍群英、吴兴旺、熊秋红、杨团。本报告执笔人:杨团。

[1]关于农合的各项定义参照了1995年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

[2]根据延安市民政局的统计,全市还有24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占全市农村人口165万人的14.5%.其中,根据家庭人均收入不足450-500元的最低生活标准计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为5.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65万人的%.截至目前已经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为24951人,占应保人口的45.4%,按照每人元计算,需要支出350万元。由于中央和省上并未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所以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市县两级。市县两级虽已经安排,市一级出资200万元,县区安排150万元,但是按照目前的测算,还有一半人口(54.6%)的低保资金尚无着落。

[3]校长聘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

[4]2001年,延安市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为20.972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与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3913万元,占总额的6.6%;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6340万元,占总额的3%,农林水利气象、工交和流通部门的事业费分别是17218、7134和1736万元,合起来占总额的12.43%,属于社会事业方面的事业费支出,教育40360万元、文体广播10110万元、卫生为11152万元、科学666万元,总共62288万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30%.而行政管理费42842万元,占总额的20.4%.以上数据根据延安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手册,2001年,延安市统计局编。

[5]杜鹰,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几点看法,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2000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调查的报告_考察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2016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调查的报告

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退耕还林,农村经济的革命.由黄前,曾兴,肖游川,袁兰,濮曲波,陈锐,参与完成.实践从7.23日开始,7.30结束,历时七天.我们在这七天中采访调查了铺子湾镇农业部门,当地农民,还有新店镇七星椒种植基地,以及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的种植加工基地.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7.23日,我们带着满腔热情和大学生的求知欲来到了铺子湾镇政府,由李书记给我们座谈讲解当地退耕还林的成果和艰苦找寻出路的过程,我们从谈话中深切体会到当地发展的不容易,以及政府对农民退耕还林作出的大力支持.在不担心吃饭没保障的情况下,农民都积极配合政府把退耕还林做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地大规模种植的香蕉,在李书记的安排下,我们由周淑芳阿姨带领参观了他们镇的香蕉种植基地,到达基地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惊呼出声,一望无际的香蕉海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收成时候那幸福的微笑.周阿姨仔细的给我们的疑问作出回答,我们了解到,管理这么大面积的香蕉林,在人力方面还是比较省的,大概2-3个人就能管理40亩,一个星期割一次多余的香蕉叶,在割叶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观察病害,发现有病害的植株就要马上从地里剔除,避免传染.如果传染病爆发,将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每根香蕉种苗多是从外地引进的高产品种,每棵五块左右,要两年才开始结实,在管理阶段每次施肥都超过一千元的投资,如果死亡,损失会很大.我们走了半天才将这片蕉林走到尽头,烈日当空,同学们都露出满足的笑容,汗水绽放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很高兴,虽然这片蕉林不是我们种的,但是它们代表着国家搞退耕还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因为退耕还林变的吃不起饭,而是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红火.也更清闲了很多.如果是水稻,有谁能一个人管理近20亩土地.退耕还林,让当地蕉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7.24日,我们再次来到铺子湾镇,周阿姨和我们轻车熟路的直接去了香蕉种植基地,这天我们将要参观比较现代化的设施,种植香蕉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也种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蕉林,上千亩的香蕉林,如果全部用人工挑水灌溉施肥,那得花多少人力啊.周阿姨带着我们来到了他们种植基地的蓄水池,我们到了一看,无数复杂的管道交错在水池四周.向远方的地里延伸.周阿姨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水管分向所有的香蕉林,在香蕉林里每十米有一个小型蓄水池,小型蓄水池的水由这个最大的水池供应,水管连通这些水池,每个水池又有一个放水口,出水口都有一条小水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灌溉线,管理也方便,要灌溉的时候只要将大水池的水放出,就灌溉完成.这解决了农民很大的问题.为他们省下了很多麻烦.即使五十岁的老年人也能做到.解决了灌溉,还有施肥的问题,适合香蕉的肥料主要有碳铵,复合肥,菜枯等.如果靠农民一棵一棵的松土施肥,也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对农民的人力要求会提高很多,针对这样的状况,铺子湾农业部门研究之后采取了灌溉和施肥同步的办法,把肥料加在蓄水池中,为了避免造成堵塞,在灌溉时加大水压,灌溉完成都会做一次清水灌溉,达到清理管道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施肥成本,肥料加入水中活化后更易于香蕉吸收.

两天来,我们对铺子湾香蕉种植产业的调查也结束了,走之前周阿姨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她说:你们大学生不要看不起农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了,农村干活也不都是体力活了,要不了几年,大学生可都要朝我们农村奔呢.这算是对中国未来的预见,确实,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腾飞,这些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也慢慢的推广了,但是农村缺少眼光开放,真正有技术的人,这对于我们农业大学的学生是一个机会,也是挑战.如果能合理利用资源,用科学的种植观念来发展农村,就像铺子湾这样,科学种植,在有所收获的情况下,必定会带动周边农村跟着发展,最后农民的生活也会彻底改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抓紧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多吸收些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的知识.中国的农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的农业.

共7页,当前第1页123456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