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9感动中国人物刘传健观后感【经典20篇】

浏览

1485

范文

444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622 字

+ 加入清单

57岁的他悄悄把白发染黑,三问苍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出生穷苦的他是我国首位飞行时间超过100天的飞行员,连学都上不起,却一步步从山村的放牛娃成为航天英雄。

他的人生没有传奇,如果有,那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

本期子牙童趣观察带你走进聂海胜自强不息的人生。

艰苦条件下仍刻苦学习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还有5个姐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家中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粮食,父母就去地里捡红薯,做成窝窝头。

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杂粮,萝卜干,咸菜和大酱,尤其是大酱,几乎天天吃,导致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的味道就犯恶心。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勤奋上进的他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总是满分。

放牛娃内心的军人梦

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养了几头牛,全家人谁有空闲谁就去放牛。放假的时候,聂海胜就把牛牵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看见电视机里的军人 英姿勃发,威风凛凛,他也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有一次放牛的时候,聂海胜的头顶飞过了一架战斗机,好奇心驱使他追赶着那架飞机,正是这一次的偶然,他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空军,捍卫国家的蓝天白云。

1980年,是聂海胜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正在上课的他突然接到母亲托人带来的口信,说父亲病重,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他紧赶慢赶地跑回家,到家后见到的却是已经离世的父亲。聂海胜内心十分的痛苦,他还没有来得及跟父亲道别,可怜的父亲就因为严重的胃壁溃烂去世了。

家里突然失去顶梁柱,母亲就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撑起一大家子。天还没亮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了,喂鸡、养猪、做饭、种地,夜以继日地操劳,从不曾歇息。

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他很是心疼。要是自己能为母亲分担多好呀,抱着这个想法,聂海胜偷偷辍学了,扛起锄头就去地里锄草了。

从别人的口中,母亲才知道儿子辍学了,又生气又心疼,她和老师同学一起极力劝说聂海胜,最终,聂海胜回到了课堂。

重新上课的聂海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救助金。每年假期,这位少年都会搬木材、下地干活、装茶叶,一个假期下来可以挣几十块钱。

高中上学的地方离家远,为了省下8毛钱的车票和不磨坏母亲辛苦缝制的布鞋,聂海胜赤脚赶路,60多里的路,少年从天亮走到天黑,月光下,他的身影十分瘦削。

和聂海胜同寝的舍友,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入睡,什么时候起床。寝室熄灯后,他会悄悄溜出宿舍,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早上,起床铃还没响,他就不见了踪影,早早地在教室里背书。

成为飞行员

“时光不负有心人”,1982年,空军到枣阳一中招人,一心想成为军人的聂海胜踊跃报名,经历了层层严格的体检和考试,他从几百个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军学校的一名学员。

进入航空学校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凭借着潜心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聂海胜成为了整个飞行大队中第一个单飞的学员。

1989年,聂海胜被分配到一个空军部队担任歼击机飞行员。在部队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可危险却纷至沓来。

他在部队主要的工作就是试飞新型歼击机,试飞和飞行员的训练并不同,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检测出飞机每项指标的极限值,这份工作的危险性极大,谁也不知道一架新机型存在什么风险。

聂海胜并没有退却,英勇的试飞。一次试飞中,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中飞去的时候,机舱外爆响,飞机开始极速下降,整个机舱内的温度瞬间升高。

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聂海胜没有丝毫慌乱,他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冷静地分析问题,排除故障。试了各种办法,飞机仍然没有向地面坠落。

千钧一发的时刻,聂海胜果断做出选择,按下了弹射按钮,在他身后,飞机很快就爆炸了。

记忆力惊人的他在最后一刻牢牢记住了各种仪器的数据,这为研究人员改装飞机提供了关键的参数。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记三等功。

在部队一待就是十五年,聂海胜前前后后驾驶过多种机型,飞行时长1408个小时,是中国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本来以为翱翔蓝天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归宿,可更让他兴奋的任务正在等着他。

1996年,为了发展航天事业,国家从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听说了这个消息,聂海胜立马积极报名。

成为第一批航天人,三问苍穹

选拔航天员的标准要比飞行员严格十几倍,皮肤、牙齿都要检查,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34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航天人。

要想真正步入外太空,他需要不断训练身体,低压氧气舱里的训练十分凶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里面待30分钟。

超重训练更是要人命,仿佛有个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压住了胸口,教材要求每次训练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生生坚持了80秒。

还有其他常人根本不能承受的训练,他都一一扛了过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驾驶舱内的每种仪器,他没日没夜地背下来40万字的操作说明。

整天待在模拟仓里操作仪器,全部都熟练了之后,他就关灯训练,最终练到所有动作都是肌肉记忆才肯罢休。

20_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向了外太空,看着浩瀚的宇宙,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当飞船临近祖国的上空,他都会低头往下看,那是最让他牵肠挂肚的地方。

20__年,他再次出征。队友王亚平觉得聂海胜是整个组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队员就很安心,什么都不怕。

20__年,57岁的他两鬓已经斑白,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又一次出征。为了看起来年轻些许,他在出发前,特意将头发染黑。这次航天员去太空要执行多项任务,光螺丝钉都要拧1000多个。

聂海胜,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凭借自身惊人的毅力和勤恳的求学态度,一路成长为航天英雄。历经了重重磨难和痛苦,他仍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

当年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部队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这些糖果让聂海胜感受到了甜蜜、光明。

带着这份甜蜜他一路勇往直前,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及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进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家庭会议 叮嘱家人要支持他的工作

“今后,我可能更忙,更照顾不了家。”就在13日回到下庄的当晚,毛相林在晚饭桌上开了个家庭会议,为家人们分工,叮嘱大家要支持他的工作,“当了‘时代楷模’,就要有楷模的样子,我还要为下庄再干几年。”

毛相林的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家务活儿都落在了儿媳和84岁的老母亲身上。只要在家,毛相林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剁猪草、煮猪食,吃了早饭就去忙村里的工作。

“妈,你年纪大了,能忙多少算多少。”毛相林的母亲当过村妇女干部,是共产党员。毛相林永远记得,自己年轻时第一次交入党申请书没能入党,是母亲指出他脾气暴躁、工作不踏实,必须要接受组织考验;修路死了人,是母亲鼓励他不要泄气,关键要把安全落实好,“妈妈现在年纪大了,还整天扛着锄头挖地干活。”

老人说,累是累,但能让儿子腾出精力来为下庄干点事,自己感到很幸福,“儿子去北京领奖了,我高兴得很,要支持他。”

“其实,我还是可以干些事儿。”毛相林的妻子表态说,“大家都很忙,平时家里来的人也多,扫地、烧开水、照顾娃娃这些事,我还是干得下来。”

最后,毛相林又嘱咐儿子,在果园打粪坑,一定要注意质量问题,粪水不能漏到河里去了。对儿子,毛相林是放心的。儿子入党有10年了,之前在外打工。20__年,村里要发展柑橘,差技术员,他把儿子叫了回来。现在,儿子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管理柑橘是把好手。

家庭会议的次日早晨,让毛相林没想到的是,儿媳向他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是儿媳第二次交入党申请书了,但毛相林觉得写得还不够深刻,他要求儿媳继续打磨。

这是毛相林从北京回来后收到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陪他一起前往北京的彭淦,回来也写了入党申请书。彭淦是下庄的新一代,就在当地学校代课。他说,打通下庄出山路、帮助他家脱贫、帮他完成学业,这些事儿让他认识了毛相林这样的共产党员。他说,自己要入党,也要为下庄的明天出一份力。

“下庄的未来需要年轻人啊!”毛相林很欣慰,眼下最紧要的工作就是柑橘销售、“下庄精神”陈列馆广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要让在外的年轻人今年春节回家看到一个崭新的下庄。他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建设下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摘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来自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的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多年来,他们凭借“一只手+两条腿”相依为命、自强不息,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奋进,书写“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事迹。

“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都是一级残疾。丈夫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在常人眼里,他们并不适合组建家庭。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结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家里贫穷、住房破旧,感觉“日子过得像爬大山一样难,两人想死的心都曾有过,觉得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沟山洼围水,她在稻田里用脚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里除草;秋天,他用一只手掰包谷,她背着篮子站在地里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缝补衣服、教孩子读书。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张顺东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在自身奋力拼搏苦干的同时,他还担任残疾人联络员,为村里的87户97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他坚信,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每个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残疾人一样能够脱贫奔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上午,嘉兴市民政局召开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全市民政系统110余位党员干部齐聚一堂,认真倾听、用心感悟;审视初心,锤炼党性。

“福利院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从那时起就知道丽华阿姨自强不息的故事和乐于奉献的情怀,一直非常敬佩她。”听了朱丽华的事迹,市地名办主任朱瀛深有感触,“学习了丽华阿姨的先进事迹,她朴实的语言、崇高的思想,让我再一次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

民政工作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民政人工作努力的方向,民政事业任重道远,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具有敢于吃苦、勤于工作、迎难而上的精气神。身为一名民政干部,朱瀛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进一步以过硬的党性和扎实的作风,勇于难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工作业绩;养成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好品质,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这个身份,自觉摆正位置,一切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细,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责任落到实处。”

朱瀛坚定地说:“我将把这份感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进一步树立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对标身边的先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民政事业添砖加瓦!”

有相似经历的人,聆听朱丽华事迹的时候不只是感动,更有一份对她的敬佩。

10月25日,听着朱丽华讲述自己已经签下了器官捐献书的时候,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党员陈美芳流下泪来。曾经是一线护士,陈美芳最了解医护人员的艰辛,当她聆听朱丽华的讲话时,心灵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学医的过程痛苦又枯燥,一般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何况是一位盲人。”陈美芳感叹道,朱丽华一定是内心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并且有超乎想象的毅力才能成为嘉兴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在工作上,朱丽华刻苦钻研,治疗了300多例脑瘫患儿;在生活中,朱丽华又奉献自己回报社会,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行医过程中,医生都会遇到一些误解和困难,朱丽华不但克服了困难,还自主创业。”相似的职业经历,也让陈美芳特别有感触,“她决定捐献器官,也是燃烧自己最后一丝能量,为医学作贡献,真的非常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的欢乐,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奉献,是人的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俗话说得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一个冰冷冰冷的冬天,寒风刺骨,连人也不敢出门,我真怪老天爷,今天这么冷还让我上学。我匆匆地吃了早餐,背着书包出门去了。在路上,阵阵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我只好硬着头向前走。在不远,一根大竹把我拦住了,我陡然停止,闷闷不乐地顾视前方。只见离大竹不远有一位清洁工正毫无怨言地为人们挖通前几天被堵塞的‘臭水渠’。他挨着冷,忍受着恶心的臭味,用一双差不多被冻僵的手紧紧地拿着铁铲,然后用力地把铁铲插进了被堵塞的‘臭水渠’里,再把铲起的垃圾倒到旁边的桶里……突然,大事不妙,‘臭水渠’里面被塞实了,用铁铲铲不行,用夹子夹不行,那位清洁工只好戴着手套下去挖。她下倒了‘臭水渠’,冰冷的水像一支支利箭直刺他的脚。她忍受着疼痛,仍吃苦受累地挖!行人看见了也热心地走过来对清洁工说:“小刘,别再挖了。天这么冷,你叫几个负责这工作的人来替你挖就行了,何况这工作又不是你负责的,你就快回去休息吧!”“咦!这是怎么回事?这工作不是他负责的?那他这么辛苦来做这干啥呢?”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被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便情不自禁地走到他身旁,轻声细语地对她说:“叔叔,别再挖了!你就叫几个负责这工作的清洁工来挖吧!快回去休息吧!”只见他抬起头,气喘吁吁地对我说:“我决不会回去休息的,我一定要把这条‘臭水渠’挖通。”看着他那倔强的样子,我只好无可奈何地上学去了。

过了几天,我们住的一带地方终于能通水了,大家也高兴得不得了。不知何时,那位清洁工在刺骨的寒风中辛勤工作的背影模模糊糊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他的言行深深的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对话发生的时间是1956年。问话者是到苏联访问的时任外交部副部长陈赓,回答者是结束在苏联学习化工机械即将毕业回国的彭士禄

当时,美国和苏联原子弹与氢弹已问世,苏联也有了核电站,而中国的核技术基础几乎为零。周恩来总理欲选择一批优秀的留学生转学核专业,为中国今后的核发展储备人才。彭士禄就是被选中的人员之一。

自此次对话之后,彭士禄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开启了在莫斯科动力学院为期两年的学习。从那时起,彭士禄便与中国核动力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从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到参与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从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到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电站……尽管拥有“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等诸多响当当的头衔,彭士禄却说自己从事的工作都是垦荒,且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头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先进事迹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__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__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伯明出生了,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有一次我半夜起来,突然听到家门响了,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第5个世界杯冠军!第10个世界冠军!北京时间9月28日下午15点57分,中国女排3:0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提前一轮获得20__女排世界杯冠军,成为女排世界杯历史上唯一一个五冠王。中国女排让球迷折服,让中国沸腾。3:0横扫日本女排,干净利落; 3:2逆转巴西女排,惊心动魄; 3:0完胜美国女排,势如破竹。中国女排打出了勇气和自信,燃爆了中国,惊艳了世界。无论是对阵俄罗斯队之前“在开局就要努力压制住对手”,还是赢了日本队后“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又或是对阵巴西队陷入困境时的“从零开始,去冲”……“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敢于胜利,更是面对艰难险阻时敢于“亮剑”。中国人长久以来对“女排精神”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已经无关成绩,它是逆境下不言败的那股子精气神。上世纪80年代,中国物质匮乏,女排五连冠,激发了我们身处艰难却不甘落后的勇气和信心。即将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生动展现了这个桥段。历经90年代成绩下滑,再到“两起两落”重夺奥运冠军,中国女排用顽强的意志证明了什么叫永不言弃,什么叫团结一心。“女排精神”逐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争光、为人民建功。今天,中国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转变,步入了更为自信从容的发展阶段。“女排精神”依然在国人心中激荡,它是国家直面挑战、赢得更大胜利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团结拼搏、永不放弃的优异表现,既是民族自信的一部分,又为这种自信不断输入新动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发展之路注定不会轻轻松松。继续发扬包括“女排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坚定自信、敢于胜利,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战胜一切困难,才能以大国心态更加从容走向未来。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仅是中国女排姑娘们的目标,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样的精神激荡,让我们不能不热泪盈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鞠个躬表示感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纪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后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xx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广大党员、干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毫无疑问,黄文秀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看齐的榜样。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学一学她“团结人”的领导艺术。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同时,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心交人,让身边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奉献是党员干部最神圣的职责,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领导干部怎么干?摆在面前的榜样就是黄文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好日子也是干出来的。干部干事,应该以“为民”为初心,以“自律”为内省,以“实干”为要求,把党和人民事业当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创造出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

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5】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岁。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20__年3月,黄文秀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百坭村,472户中还有103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3%。

在黄文秀服务百坭村的1年多里,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将当地的砂糖桔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通屯的路灯项目,让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户,清晰地记录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这名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的姑娘家境十分困难,20__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广西基层时,她家刚刚脱贫。

在百坭村的驻村宿舍,记者看到黄文秀曾居住过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除了床铺,仅有简易书架和电脑桌,桌上放着她下村时戴的草帽,书架上摆着两本她的驻村日记。这一年多来,黄文秀在驻村日记里记录着她对百姓脱贫致富的期盼,也记录着她的每一步成长。

“从3月26日到现在,一共67天,我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还不够勇敢。”

“20__年7月26日,我们村产业园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__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百坭村村民班统茂曾是一名贫困户,在黄文秀的帮扶下,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百坭村那用屯种有300亩砂糖桔,之前因为疏于管理,产量一直上不去。黄文秀到村后,组织力量统一管护,20__年,那用屯砂糖桔产量大增,从20__年的年产6万斤增长到20__年的50多万斤。黄文秀又帮村民联系客商,并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把村路修好以解决运输问题。20__年,共有8户人家的那用屯,有6户靠砂糖桔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黄文秀来到百坭村1年后,当地有88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__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

6月22日上午,前来送别黄文秀的亲友和群众将百色市殡仪馆的告别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在鲜花翠柏中,黄文秀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告别大厅中央悬挂着黄文秀的遗像,照片中她笑容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平。在国内,苏炳添面临 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xx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观看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

范文类型:观后感,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4月25日,53岁的郎平又回来了,她再次回归国家队担任中国女排总教练,中国女排又有了主心骨。

20__年,国际排联公布的世界排名,中国仅列第五位。伦敦奥运会未能跻身四强。很多人把这时的女排形容成一块“烫手山芋”,无数人劝郎平,不要去接。

“接!为何不接?三十年前我可以,三十年后依然没问题!”郎平依然霸气,只是额头上略微松弛的皮肤,以及眼眸深处偶然显露的疲惫,才能让我们想起,郎平,已经不再年轻了。

这时的郎平身体状况已经很糟糕,天知道她经过了多少思想斗争。膝关节曾动过7次清理手术;双胯一边做过一次手术;再加上腰椎间盘突出……郎平苦笑道:“我已经可以发一个残疾证,而且不知道是几级了。”

身体不堪重负,但作为教练要全程跟随训练,亲力亲为。而且郎平在出任国家队总教练前,已是广州恒大俱乐部教练。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好吧,你们现在有多差,以后就会有多出色!”郎平大手一挥,指向旁边的训练馆。十八米长、九米宽的场地就此成了炼狱场,郎平冷酷地将手背在后面,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没有人知道她们花了多少时间修炼内功,只知道中国女排,好像,慢慢回来了。

和八年前一样,郎平依然是女排赛场上唯一一位女性主帅。她有够男人的强悍一面,破釜沉舟地换人,果断且结果完美的战术调整,以及足够冷冰冰的训诫,“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我没人换你了,只能看你自己了”;她也有很女人的细腻一面,把队员们视作自己的孩子,像妈妈那样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影响女孩们的心情,“我特生气,但又不能表现出来……我只能一直鼓励她们,让她们放松,因为人一紧张,肌肉动作的反应都不一样”,流着泪拥抱队员时,也不忘轻声在耳边嘱托:“你今天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要记住今天的心情。”

在里约,一位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高级官员在观看女排赛后留下如是评论:“女排赢球靠的是团队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郎平的用人。她真正做到了有勇有谋,将每一个队员的特点都发挥了出来。”是的,郎平上演了王者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高尔基说:“在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走路的本领时,它就给予他一根拐杖,那就是理想。”而卢仁峰用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为这句话作了完美的注解。

记者问卢仁峰,什么时候最快乐?这个常年与钢铁打交道的汉子,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看到亲手焊接的坦克和轮式装甲车驶过天安门的时候,我流泪了。我知道,那是喜悦的泪水。”对他来说,用最高的标准焊接出最坚固的坦克和装甲车,让官兵驾驶着它们驰骋疆场,是他的骄傲。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承担着我国坦克的生产任务。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驾驶舱,这是坦克上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

某型主战坦克使用坚硬的特种钢材,焊接难度极高。卢仁峰的工友们回忆,有近半年时间,他连吃饭都在琢磨怎么焊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长年累月坚守一线,她理解老卢的那种倔强:“为了让工友们吃得好一点,他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了车间休息室,他就是这么个不管多难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时会给他们做做饭,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卢仁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合适的工具,他带领团队成员制造工具;为了找准合适的焊接角度,他钻到车下进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烫得他满身伤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块,试验一次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试验了300多种方法,用了整整5年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卢仁峰说。

某型轮式车辆所用的装甲材料碳当量高、可焊性差,严重影响到装备的质量和进度。在狭小的空间里,卢仁峰和工友们反复推敲、试验,最后总结出一种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装备的质量和焊接效率。

工友们常说,卢仁峰之所以被称为焊接“大师”,是因为有一手绝活——一动焊枪,他就知道钢材的可焊性如何,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碳含量有多少,应采用怎样的工艺。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

“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没有干不成的活。” 卢仁峰的执着,像一根焊条把他和这份事业牢牢地“焊”到一起。

卢仁峰爱看书,工作室的书桌、卧室床头都有专业书籍,其中《金属学》《焊接工艺》等常用的工具书已经翻得起了毛边,里边各种颜色的笔涂得密密麻麻。

在他的刻苦钻研下,越来越多的实践成果得到理论固化,并逐步推广应用。“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选用匹配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专利,熔化极氩弧焊接技术甚至被应用到神舟七号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感动中国刘伯明人物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刘伯明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也出色,在经过重重选拔后,他顺利通过了招飞考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员。1985年秋天,刘伯明踏上了前往长春的火车,此次他的目的地是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在那里,他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

临行前,刘伯明的父母和高中班主任张福林一起将他送到了车站,张福林叮嘱刘伯明到了部队一定要追求进步,“进步了就给我写信,退步了就不要给我来信了。”后来,张福林经常会收到刘伯明的来信。

部队的训练强度很大,高空飞跃、花式转秋千、高空走钢丝等训练项目让很多跟刘伯明一起进部队的新生们吃不消,但刘伯明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他是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饥困交加的童年让他拥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超乎常人的毅力。

在学校众多的飞行学员中,刘伯明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但却是最努力的那一个。每次训练他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被教官称赞为“教科书式的飞行”,除此之外,刘伯明还坚持每天万米长跑,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1990年,也就是在他开始训练五年之后,刘伯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并于次年开始独立驾驶歼-8战斗机。

在驾驶战斗机的这段时间,刘伯明没有松懈,反而更加努力地练习飞行技术,攻克驾驶飞行中的一个个重点难点。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刘伯明的努力都落在上级领导的眼里,1996年,刘伯明被推荐参加了航天员体检,并于两年后正式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航天员。1998年1月15日,刘伯明和其他11位航天员一起去到了北京航天城报到。

报到当天,面对航天城前飘扬的五星红旗,刘伯明庄严宣誓,要将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而在那之后的20多年里,刘伯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人物事迹】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

20__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经多方努力,20__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面对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座右铭。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