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选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1188

范文

1000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简要复述这几个场面。

2.能背诵课文第7、8节。

3.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课文第7、8节。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一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1385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人教版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六个单元有阅读,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新的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三是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学系统,利教便学。九年级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课文按照文体分类编排。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二、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少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目的性上不够明确,态度不是很端正,认为语文的学习可有可无,考试时成绩拉不出什么差距,因而不重视语文的学习。有一半左右的学生通过教师近两年的语文自学能力教学的培养,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高分比例不是很高。由于学科的增加,学习任务的加重,压力的加大,语文学科的教学时间就更少,除课堂时间外,学生基本上是不动语文的。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1、依据学生实际,探寻语文差异。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语文能力差异大,有必要研究现阶段学生最缺什么知识与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区分出主要差异与次要差异,有选择、有重点地突破性地分层教学。

2、精心备课,上好课。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得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每一节课,老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并且要择其重点进行教学,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教读课文的学习,自读课文完全放手学生自己学习。

3、加强写作训练。要加强写作训练,从三点入手:第一点是多观察,多积累(多积累前面己谈到)。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经常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二点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感悟得深,才发得快,发得猛。第三点是多练。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训练系列进行一次全面的训练,全面地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

4、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思路决定出路。如果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一年级,教研,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

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

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四、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7592 字

+ 加入清单

文本分析: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缩着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酱油 蒜薹 炖肉 嘴唇 蹦出来 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父)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静悄悄 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 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 斗篷 收缩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酱油 炖肉 嘴唇 蹦跳 楼梯 逗引 预报 满满当当 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0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语文素质与学习习惯有明显差异,本学期重点依然采用好中差搭配,进行一对一帮扶;其余孩子主要是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指导。在作文方面,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写,说的时候夸夸其谈,写的时候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因此教会“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提高语文潜力的基础。

二、教学资料: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资料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连接”,以帮忙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潜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钢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资料,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资料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词。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利用已有的识字知识识记字形,词汇教学的重点是积累词语。另外,还要重视写字的训练指导,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2、继续重视词句训练,加强预习的指导

3、渗透阅读学习重点。

4、精读课文的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强调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5、重视朗读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6、要放手一些,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教师自行设计的少量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

7、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提高独立阅读的潜力。

8、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在听和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潜力。

9、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练习从资料、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教学措施(含培优辅差)。

1、准确把握课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忙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透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潜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资料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

5、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后进生,稳步推进优生工作。建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早读、中午的时间合理安排资料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辅导。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牢固状况全面登记,每一天清查,及时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校“课程育人”的特色引领下,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势在必行。新的一学期,也是孩子们小学阶段的最后时光,希望我陪他们走过的最后一段语文之旅是愉快的,有所收获的,特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打造高效课堂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每一堂课,我都会要求自己依据教参和教案书以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独立完成初次备课,然后上网搜集相关优秀教学设计一一拜读,再取长补短,进行初案修改,遇到困惑之处与组里老师一起商讨,再定稿。这学期,我会在备课上下足功夫,不仅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件、运用的模式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的环节都详细标记,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课结束后,及时总结优点及不足,写出反思,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经验

(2)、集体备课,有备而来

每周二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我都会充分利用。轮到自己是主讲人时,我会提前打印预案,制定详细目标,个案详尽,模式明确,有拓展延伸,有个性化习题设计,也会提前整理出这一课中的难点问题与同组老师切磋商量。当别人设计预案时,我也会要求自己提前浏览教参、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重、难点加以标注,然后在主讲人发言完毕后,阐述自己的见解或困惑,在交流中使教学策略和方法得以明确。

(3)、铭记标准,夯实课堂

通过开学初学校计划文件的学习,我时刻铭记着高效课堂的三条评价标准:一要教学效率高,是生成的课堂;二要展现“两个为主”,学生主体充分体现;教师主导、点拨得法;三要展示“三项”基本功,讲普通话、写端正的粉笔字、操作多媒体熟练。

铭记着课堂评价标准的我,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鲜活生动,把家常课像公开课一样对待,在课堂上多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而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我会努力让学生享受快乐的体验,让自己享受幸福的时光,让教学演绎生命的狂欢,让生成与育人相伴。

二、提高业务能力

1、积极参加“三项”基本功培训

每周三放学后的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培训,要积极参加,虚心请教,力争通过学习让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升。

2、阅读书籍,实现课堂教学“五过关”

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高效课堂密码》等读本,每次的教材教法培训,认真参加,认真学习,不断在实践中内化,促进自己业务素质的提高。

此外,将学习要践行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五过关”,一过模式关,备课模式化,课堂有模化;二过目标关,不能目标与教学两张皮,要统一,做到目标明确;三过学展关,课程上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一程”,而后在小组内“小展示”,再到全班“大展示”,在师组织下“展一程”,把学和展两个薄弱环节予以强化;四过点拨关,要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要把握尺度、语言准确;五过育人关,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做到全员、全程、全名育人。

三、深化课堂研究

这学期我将继续上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对习作课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再探究,不管是“三读三改法”,还是“欣赏——挑刺——修改——展示”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修改为主,希望在接下来承担的习作公开课中我有新的尝试和突破,并能随时总结经验,将成果分享给大家。

当然,为了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一学期我还会继续完成认真批阅各项作业、努力转化后进生等各项任务,在此不一一详述。20xx年,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五年级上册语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786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⑴ 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⑵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⑴ 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⑵ 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⑴ 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

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如:

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99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 ?(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

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 笛

放弃终试 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2521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习目标:

1、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 据。

3、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4、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重点:

朗读课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三、难点:

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四、预习提纲:

1、 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由一幅漫画导入(老师先板画,后结合着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中的一位是以劳动为快乐,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可贵的敬业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敬业”与“乐业”的文章。

二、学习目标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①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

②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试着学着有感情地朗读(诵读)。

(师范读课文后,生自读,然后师指名学生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点拨:教师要做朗读指导。如:语调、语势、语速,语气的把握等。

③ 想一想: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①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看法的语句。

(师引导每个学生动起来,去找去圈点勾画,师抽查几名同学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 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同学独立解决,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③ 请学生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说说这样分的依据?

(生独立思考4分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试着把结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拨:理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本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二)领悟“敬业与乐业”到主旨

自学指导(二)

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问题如下:

1、 文章开始,作者就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 课文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让一二组的同学带着第一个问题;三四组的同学带着第二个问题,去自由读文,独立思考5分钟后,各组长就本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四、当堂训练

1、 反思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做法,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2、 你如何看待“跳槽”现象?请把你的感受和观点写一写。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还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风采,关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今天让我们再来提炼本文,再学一些知识好吗?

二、学习目标

1、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2、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3、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自学指导(一)

1、 生分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课文,试找出并积累几条自己认为论述敬业与乐业最精彩的警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引导学生体会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 同桌合作,边读边找边想:

① 课文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时,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举事例的论证方法)

② 课文为了说“敬业与乐业”的观点时,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独立思考3分钟后,各组长就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二)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______,因为它具有_______美,体现在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发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点拨:文学的审美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三)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自学指导(三)

1、 生仔细研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一、二、三、四组的同学分别带着一、二、三、三、四个问题,每组完成一题,在完成本组的问题后可继续完成剩下的问题:

问题:①如果有人问你:“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你怎么回答?

②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③你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④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⑤不愿做逃得了吗?

⑥“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同学们独立思考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引导学生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四、当堂训练

如果你的好朋友学习不专心,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你怎样用梁启超文中的观点来劝导朋友?请写下你想说的话。50字左右。

五、小结

通过本文,作者告诫人们: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从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附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1642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有时甚至已被列为主课之外。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成绩往往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夯实基础,奠定文学素养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复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学习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就抓紧具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给每个学生配备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一书,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系统了解,并要求学生在早读课,课余时间加以记忆,加以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本书的内容分散在课堂测验,单元测试,朋考试卷,知识竞赛中出现,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开始在教学文言文时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文言文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可以和学生谈论文言文语法方面的体会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针对学生实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发挥读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抓实读本中的文言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常重点篇目快,甚至让学生课外自读的原则,有变化地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这样,我们一方面抓实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思路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扩大阅读量,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据教材编写体例,从话题作文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论力,纵的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区别写作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诏题作文,横的方面,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进而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评改,评改方式灵活变化。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分组评改,四是教师评改。每一次评改之后,却令有充分的交流过程,让学生讨论、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来。

二、广泛拓展,提升语文能力语文课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读本是其有益的补充,而课外语文学习则是提升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范畴。

(一)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收集印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体裁或题材的不同作品,把这当作导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二)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基础,为提高阅读水平,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在上阅读课前,我给学生讲清阅读课的重要性,阅读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本,促使学生不断阅读。

(三)拓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长期积累,因而我非常重视这一方面,我通过不同方式补充课外文言文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去翻译并作为论据写入作文,使学生阅读,写作同时提高。

(四)坚持写随笔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要利用课外,要利用生活,让学生去观察景物,叙述事情,抒写心理,流露心声,让学生记住“生活处处即语文”。同时,对学生随笔写作进行检查,选出优秀作文让全班同学交流,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础,搞好语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仅靠交流就能达到的,它要求我们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1199 字

+ 加入清单

一、新课教学。四月初完成九年级下册1、3、4、5四个单元的新课教学。

二、分册复习(用时两周)

中考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常。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复习要点:

1、课文的字、词。

2、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

3、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八大家等。

三、专题复习(四月中旬和五月初共六周)

(一)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大概用时五周)

1、古诗文专题复习(两周)

2、记叙文专题复习(尤其是小说)

3、说明文专题复习

4、议论文专题复习

5、语言运用其他专项练习

(二)作文训练(一周)

让学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写作素材

学习优秀作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除专题外,同时坚持每周一个作文训练)

四、模拟冲刺及模拟考试(五月三周时间)。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应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训练时把握好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增加考前的观场感,让学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

五、猜题、押题(六月余时)

再次落实一些热点问题理解,辅之以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

一)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极少部分没有养成。所以教师指导督促学生有每天的学习计划、目标,并对应过手的知识进行自测和师测,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能拖帐滚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节课上

初三下学期的时间本身就很紧张,指望学生课下在语文上花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为此,要特别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诸如第一轮复习当中,坚持当堂听写默写,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不忘学科的特殊性,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1、虽然在初三的语文教学中,“填入”式的传授不可少,但还应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题能力,应对85%主观题目的考试。

2、在教学中,始终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思想,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学习上“会思考”的人,能和老师一起从大量练习题中归纳出答题的规律和技巧,真正拥有答题的绝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的初三语文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初二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两个班共有学生83人,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有二成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三成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写文章词不达意、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为了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措施:

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学习目标:注意把握作品中的意象和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与小说语言的特点。初步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掌握论证方式与方法;提高默读速度。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言文的丰富内涵和精妙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措施

1、强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习惯,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2、向单位时间要质量,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要进一步提高。

3、管理与教学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

4、督促学生大胆巩固已经形成的语文风格,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

5、根据平时课堂教学多安排学生练笔,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学生写作能力能得以提高。

6、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增加课外诗词的积累,并定期督促学生复习前两个学年积累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65名学生,男生41人,女生24人。通过六年来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平时的作业比较认真。但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深入,发言不够踊跃。每个月推行背诵卡,已有三年多,积累了一万多字的古诗词,由于时间所致,回生现象比较严重。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计划在语文教学方面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努力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每月的背诵积累方面做到时时温故。为了更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每月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让家长配合反馈每月的阅读纪录。提高学生语文的全面素质,争取在毕业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每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同时,把阅读、听说、习作训练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本册教材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序列如下表:

单元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听说训练

一.借助中心句,领会中心思想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事

二.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先概括后举例写一个人听广播说感想

三.懂得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把自己的作文改具体

四.分辨文章中的事实与联想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续写文章听录音,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写文章要注意用词造句

六.提高默读的速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对象说几句毕业赠言

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写感谢信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每单元前有本单元阅读训练的学习提示,告诉学生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学习方法。每单元有围绕这一阅读训练项目选编的必学课文3篇。第1、3、5、7单元各有1篇选学课文,用△标明。每单元有1次习作训练,第2、4、6单元各有1次听说训练。每单元还有1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这样,本册课本共有必学课文21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7次,听说训练3次,单元练习7个。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有这样几项:一是继续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训练。第11册已安排过两次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训练。一次是理解什么是课文的中心思想,一次是怎样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本册安排了借助中心句,领会中心思想(第一单元)。二是指导读书方法,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训练。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次: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第二单元),提高默读的速度(第六单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七单元)。这样安排,显示了对指导读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重视。三是有关句子的训练。本册安排了两个训练点:分辨文章中的事实与联想(第四单元),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第五单元)。四是为加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册安排了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指导(第三单元)。习作训练,本学期安排了2次记事(第一、五单元),3次写人(第二、四、六单元),1次修改作文(第三单元),1次写感谢信(第七单元)。听说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本册教材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序来安排单元和课文的,思想品德教育散在无序。综观全册课文,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教育。

(2)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3)热爱祖国美丽的风光,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4)热爱生活、热爱儿童的教育。

(5)关心他人,经受意志品格锻炼的教育。

(6)憎恨剥削制度,憎恨帝国主义侵略的教育。

(7)爱科学,科学启蒙的教育。

(8)继承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78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大部分学生需继续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六年级#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3872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 检查预习——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 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四 发散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六 作业布置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局(躲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字词、文学常识掌握情况

二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三 研读文章

讨论: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 课堂练习——创新写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 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 于勒 “我”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

可悲? 可怜? 深思……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________国著名文学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以于勒的命运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四、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菲利普夫妇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

教学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226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教学设计参考心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55 字

+ 加入清单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六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 尴尬 彻底 虚拟 绱鞋底 仆人 凸显 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2.师:“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可以高扬,可以;可以,可以。

(2)俗话说,古诗也说。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 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什么还要介绍京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马鞭,是否冲突?(指名说)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2.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明确: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指名说)

明确: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态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亮相不愧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五、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学生交流)

归纳:(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视频,了解更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和奥秘。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23京剧趣谈

马鞭亮相

马鞭的功用 静态 亮相——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虚拟的马鞭 动态 亮相——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装饰的美 实在的道具 虚拟的道具

【教学反思】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解决了哪些问题?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