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综评研究报告如何提交【热门19篇】

浏览

3657

范文

58

2024最新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2019最新高中研究学习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关于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课题组长:吴毓敏 课题方案陈述人:吴毓敏 班级:高一(4)

小组成员:吴毓敏、赖丽思、赖赠朱、杨玉宇、林冬瑜、曹俊杰、蓝坤、李泽贤、蔡淦沅、廖俊华

指导老师:×××

问题的由来:

现在,不少中学生的铅笔盒已经不放橡皮了,取而代之的是涂改液。因为涂改液用起来方便,而且覆盖力很强,挥发性也比较大。但涂改液涂改了字迹,却留下了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修正液中含有苯、钡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应谨慎使用。修正液如被吸入人体或粘在皮肤上,将引起慢性中毒,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长期使用此类产品,将有可能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更为严重是可能会导致白血病等并发症。为了更好了解修正液给人体带来的影响,特著此文。

活动计划:

1.活动步骤

①讨论小组分工

②实施行动

③总结归纳

④发表

2.可行性分析

经过大家的讨论,认为比较符合要求,觉得该方案具有可实施性与合理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问题还需在实际调查中探讨。

3.小组分工

一组:××同学收集有关报纸、报道、总结资料

二组:××同学询问使用人群,了解其情况

三组:××同学上网查资料、整理资料

四组:其余同学结合一、三组提供资料制作调查问卷访问人群

研究方法:资料查询法、调查访问法

预期成果:调查问卷经过多次完善,最后询问有关人士并记录。

表达开示:写报告

老师审核意见及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高中生研究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3145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名牌提升了自身身份地位,名牌代表流行,名牌产品的质量好,追求名牌对高中学生而言,自有它有意义的一 面;但追求名牌也带来了诸如增加父母经济压力、影响正常学习和盲目攀比等弊端。 关键词:名牌 高中生 追求名牌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资料搜索

一、问题的提出

名牌,已经充斥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坐在校园里,到处晃动着名牌的标志。耐克、阿迪达斯、kappa、puma、李宁、美特斯邦威„„在提倡追求个性的今天,选择自己喜欢的名牌似乎已经成为了人的“个性”的一个部分。名牌,也已越来越成为时下高中生空闲时间聊天谈论的一个话题。

然而我们高中生为什么会去追求名牌?追求名牌有什么意义?追求名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些问题使本研究小组决定对高中学生追求名牌的原因进行探源,并对追求名牌所带来的利弊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

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用九大问题对目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高中学生对名牌的不同心态。问卷的回答者对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使我们的调查得以成功。我们发现,高中学生追求名牌其实是社会人群追求名牌的一种反映,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却与社会人群追求名牌有很大不同。

三、本论

1、名牌的定义

名牌在词典中被解释为“出名(货物)的牌子”。在实际生活中,名牌已经从一种品牌引申为出名的货物。但是到底何为出名,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立这样四个选项,用来对名牌进行诠释: A、时髦 B、质量好 C、好看 D、大公司出品。结果有8.3%的人选择了“好看”,而有91.6%的人都选择了“大公司出品”。

在社会上,被人津津乐道的耐克、阿迪达斯、kappa、puma、李宁、艾格、美特斯邦威„„这些响当当的名牌也都是大公司产品。这就证明了,将名牌定义为大公司出品的货物较有道理,也更为社会一般消费者认同。

2、高中生追求名牌的原因

(1)名牌象征身份并提升个人地位

这是我们调查问卷中的第四题:“一年中你大约会用多少钱去添置名牌产品”?选择答案为“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500元;2500元以上”。我们惊奇地发现,四个答案的被选率居然各占了25%!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不同,导致个人对名牌产品投入不同,我们的调查结果则充分反映出这一事实。这也同时说明了名牌产品能反映出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在上文中提到的名牌占生活用品的比例是四分之一,这样我们就可以作出这样一个推测:如果所有的名牌都属于某一群人,那这一群人占整个人群的四分之一,也就是那四分之一的收入较高人群。所以说名牌象征家庭收入高。在我们这个身份与收入成正比并有明显拜金主义倾向的社会中,家庭收入高也就象征着家庭成员的身份地位高。所以名牌也就象征着个人和家庭的身份地位。高中生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自然也会有这种意识,借名牌来显示家庭地位,又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身份。

(2)名牌代表流行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有33.3%的人选择名牌的原因是因为流行。

从那33.3%的人认为流行而购买,可以看出名牌是流行的,吸引人的,并且一定是引领时尚的。而我们给名牌定义为大公司的产品,也就是说大公司的产品往往是引领时尚潮流的。高中生是刚刚从青少年转向青年的特殊人群,对于周围的一切都还保留着好奇,也没有什么需要特别劳神费神的事,因而特别会关注那些好玩奇特或时髦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流行时尚,自然会对时尚流行的名牌特别注意。

(3)名牌的质量好

在调查问卷中,41.6%的人认为名牌产品的质量好,这是所有比例中所占百分比最高的,这表明高中生对

于质量是十分看重的,对于名牌的理解是理性的,并没有盲目地跟着流行走。

当然,大公司产品的质量是十分出色的。就如世界上的所有运动员,不管是任何项目,比赛激烈与否,基本上都是使用大公司的体育运动产品:世界杯的参赛球队的参赛用品都是由耐克、阿迪达斯、puma提供的;NBA的各支参赛队的赞助商也不外乎耐克、阿迪达斯、puma这些名牌公司;F1大奖赛中puma是所有赛车手的赛车鞋提供商„„。其实,并不是运动队不想使用价格或许低廉的小品牌,只是小品牌的产品质量无法满足那些运动队的需要。大公司的产品之所以优秀,很大原因是大公司有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底蕴,所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因而大公司的产品也象征着经典。实践告诉我们,越是经典的,就越是经得起考验的,也就是质量越好的。

作为高中学生,自然是懂得以上这个基本道理的,所以高中学生选择名牌的最大原因是名牌产品质量好。 从以上三点可以得知:高中学生选择名牌产品的原因是名牌代表着质量、时尚,也象征着身份地位。

3、高中生认为追求名牌是利是弊

(1)对我们高中生有利

其一,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知高中学生看见别人穿戴或使用名牌时,心中会有欣赏想法的人占25%,有嫉妒想法的人占25%,剩下的50%选择无所谓。这组数据说明我们高中学生中那四分之一的收入较高家庭的人有那种英雄惜英雄之感,对于与自己相同的人都是十分欣赏的。这就会使他们珍惜现在好环境,不去挥霍浪费自己家庭的财产。有嫉妒想法的那25%的人,则可能会向那些有好的家庭收入的人看齐,努力学习,争取进步,以让自己在将来也有可观的收入。追求名牌能使很多人有前进的动力。

其二,在调查问卷中,有33.3%的人选择在穿戴或是使用名牌时有舒服的感觉,25%的人选择感觉自信,

8.3%的人选择感觉有面子,还有33.3的人选择无所谓。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觉舒服自信时,他的办事效率就会达到最佳状态。感觉有面子的人的办事效率同样也会提高。这就是名牌的第二个有利之处。 其三,名牌的款式多样,突显个性,在如今我们这个提倡个性的时代,追求名牌是最好的彰显个性的方法之一。因为彰显个性不但能使我们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而且能使我们这个社会充满色彩,还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

(2)对我们高中生有弊

首先,我们高中生没有经济来源,买价格昂贵的名牌产品全靠父母家长,这样会对我们的家长带来经济压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为这些消费水平操心。如果父母不同意的话,儿女就会因为这和父母之间发生隔阂。更有甚者也许还会去偷去抢去犯法,原因却只是为了追求名牌。这些于人于己都是弊。

同时,高中学生要面对高考,学习是我们高中学生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而我们高中学生同时又是最容易被影响被分心的,我们很可能也很容易为了追求名牌而影响学业,倘真这样,可就是得不偿失了。这是第二弊。

另外,追求名牌会形成攀比之风,讲排场,比阔气,盲目地挥霍钱财,浪费资源。这是第三弊。

从哲学角度说,凡事都有双面性,我们要运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对高中学生追求名牌产品这一事也不例外。追求名牌产品的有利面是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增加办事效率,突显个性。而有弊面则是它有增加家长负担,与父母产生隔阂,无法专心学习,形成攀比之风。因此高中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能被名牌牵着鼻子走,那样不但提升不了自己,却成了时尚的奴隶。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由知名大公司生产的、有良好质量保证的产品才是名牌产品,名牌在高中学生中的拥有比例不很平均一致。但是名牌产品引领着我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影响我们的审美和交友,并往往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和那至关重要的高考。

五、建议

鉴于以上现状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对高中学生进行时尚审美教育和价值取向教育。追求时尚固然说明我们的社会生活已经有了时尚流行的审美,但是如何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来引领、来教育培养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是当前中学教育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取向,要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节约为光荣的价值观,盲目追求、无聊比拼,只能滋长好逸恶劳的恶习和不劳而获的朽气。这与和谐社会的宗旨是南辕北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德育,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X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高中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7145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生偏科现象的结题报告

推荐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二、目的和意义:

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内容: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

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

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

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

四、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为单位,进行全员问卷调查;

二是对典型的偏科生进行个案调研;

三是采访有关专家和教师。

(1)问卷调研

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全面具有操作性,我们谈论设计出问卷调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们以6人一表发放操作,调查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很协调。调查是真实可信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发现喜欢科目人数最多的是微机占78.72%,然后是音乐70.71%,再次就是语文,英语,数学分别为27.66%、30.80%、25.61%,其中语文的厌恶率最低为13.83%,次之为微机14.89%,厌恶率在20%以上的有:数学21%,化学25%,美术22%,体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说喜欢的原因,在众多调查对象中,有的认为“从小就喜欢文科,基础一直也很好,没有掉队,所以喜欢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却是认为“由于班主任,家长或其它课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同时形成偏科的原因还和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关系。譬如,有的同学认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进而了解现实生活。”由于媒体的影响或是看书籍等影响,比如因爱着历史性的电视剧而喜欢学历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如有的说:“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进去。”学起来心情舒畅,有种美的享受,可以增强兴趣、自信心。

接下来再说形成厌恶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是有影响的,如“因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朋友影响。”觉得所学科目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所以不想学。还有人说“自身性格,爱好有关,”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对高考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同学已有所认识,如他们说:“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综合后,每科都要考,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学习不单是为了考试,认真思考从中可以体会到无穷乐趣。要尽力学习较差的科目,学习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要途径。“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特长,要再接再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哪一科对自己都有益处,我已认识到偏科的严重性,努力改正,争取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们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就算自己学不好,也要为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努力去拼搏、奋斗。为自己的前途,父母,国家而学习,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偏科时间的统计,发现61.7%的同学在初中阶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学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性强和娱乐性的科目比较感兴趣,此外对三门主科也具有较大兴趣,对美、体、政厌恶率也较高。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活动,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1)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似乎个别人的偏科并没有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现象。

(2)从问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为了高考,主观上希望纠正自己的偏科现象,可见高考“指挥棒”对偏科是有导向作用的。

(3)从调查了解中,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恐怕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比如说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社会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响。

(4)从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偏科还是应纠正的,坚持全面发展,会使人终生受益,可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尤其要加强对初中时期预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们能对偏科现象予以正确的,适时的引导培训,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文学班。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学也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五、结果:

实践证明,高中生偏科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现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反之偏科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会导致整体成绩下降。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由于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学习上出现“瘸腿”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给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时,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记忆力较差或记忆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对策:

1.解决思想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厌学往往只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家长们却往往只看成绩单,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偏科往往是学习没有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纠正偏科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1)用目标激发兴趣;(2)用兴奋形成兴趣;(3)用优势引导兴趣;(4)用意志强化兴趣;(5)用成功来激发兴趣。

3.解决心理的问题: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我们称之为偏科。这些现象有些可以纳入学习心理范畴,有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问题,或者说,在某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健康的。

4.从零做起:学习偏科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每当学生们的学科出现“瘸腿”时,不仅学生自己着急,家长和老师更是甚为头疼。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存有焦虑的心情,要敢于从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谓“有效偏科”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已过,我收获很多,开心多,伤心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我更是领会颇多,一个小组(团队),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会成为好的团队,一个再强的也强不过一群人要认真的观察生活。只有平时多努力,学习方法正确,我的学习也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巨大收获。

—李进

转眼间,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已经相识两年了。对于这门课刚开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对于这门课的喜欢也随着时间增加了。

在研究活动中我最开心的就是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讨论到最令人难忘的。当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会因为种.种原因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免闹矛盾。也有一些组员不合作,这也是令人烦恼的。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合作、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语,而是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给我们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纯慧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已接近尾声了。我们既失败过,也成功过;既付出过也努力过.再过去的两年里,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更让我领悟了很多,一个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去做,只有这样,研究才更有意义.在学习上,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如:“我们为什么研究它”,把它换成“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这样对于学习,做人都有极大的帮助.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好处多,在这不展开了,因为好处太多,经历了这些过程,我很后悔,如果当初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那该多好,时间如风,转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为我不能回头,我要尽我自己的全力,为研究性学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结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昌勇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点的挑战性。虽然课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讨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研究,调查,讨论,制作等方面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在制作调查问卷时,要提什么问题也让我们想了好久时间,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但我们却不知该采取哪一种,在散发调查问卷时,许多同学都抱着懒散,无所谓的态度,让我们拜托半天才肯填写。我想,或许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很敏感,很有压力吧!

在这学期结束后,我接触研究性学习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与了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知识,充满探索,蕴涵着无尽宝藏的学科。

—牧园园

研究性学习,教会了我很多。如:团结认真,仔细的态度等。转眼间,两年已过,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过了一半,往事如云,我不想去追忆,我只想为我的研究性学习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投身到学习当中,研究性学习,一个很奇妙的课,不久的将来,它会更好的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自己的梦想。

—葛亮

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我们小组的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的成员都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课题。为此,大家都很高兴。同时,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们小组成员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们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团体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个人更快更好的发展途径。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合作,是产生伟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让我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我们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团体的成功,是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类需要合作,社会需要合作。那么,让我们人类中的每一分子都积极参与合作中去吧。因为,合作是伟大力量之源。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2:

课题题目: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由__老师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经__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__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县教研室对课题立项开题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学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县中招录取中的批次状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应该当之无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在别的学校不起眼甚至说瞧不上的学生,换作在我们学校可能都要被当成宝了。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成就感不强,自我效能感意识不强,学习中的求助意识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走进教室,跟学生介绍学科学习的情况,给学生鼓舞士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们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调适月,学校组织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做好适应高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我们一贯强调,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坚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学习一定能上新台阶。正所谓:“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学习的问题今天处理完。不让学习问题无限积累和放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设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结果却是很现实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岂是一日之功。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不断打压着学生的士气。再加上他们不能正确的归因,有些学生甚至就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把学习落下了。可这一落不得了,等什么时候悔悟过来了,再想赶上来,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喽。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不断蔓延、传播,传染给周边的学生,甚至会传染给教师。时间一长,有的教师,就给学生磨的,没脾气了,也没斗志了。有一些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就断定这个学生不行了没希望,也不管不问他了。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现象,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自己便更自暴自弃了,如此下去,就会走向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作业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结合县局开展了几届岗位业务大练兵活动,常抓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情况,成效显著,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想法坚定不移。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我们给学生使用的作业或者说练习,一直以统一订购的同步作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使用,我们一致认为,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大适用,难度较大。教师讲解也没有针对性,容易的一点就过,把那些相对难一些的题反复讲,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强领会,大多数学生简直就在听天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知道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理科的学习更甚。练习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我们曾经也鼓励学生自己去书店选购一些练习。尽管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十分丰富,但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学生买了一本,却也很少看。

总之,普通高中教学课业繁重,学生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而且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厌学怕做怕听,作业抄袭成为常态,学业成就低下,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甚可以说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渐渐地,受不了的辍学了。坚持坐下来的,还有一部分要为全县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垫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学业达标。

(二)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实践研究,遵从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务求实效、从小处着手,认真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反思,从局部入手,从当前入手,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课题。在困惑中学习,在迷茫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1.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研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大备作业环节的份量,促进教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2.对作业布置从关注量、关注批改次数到关注作业目的、关注作业质量的转变,让学生有效的、及时的巩固知识。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能吃下的、爱吃的“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通过作业分层的实践研究,促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畏难情绪减弱,学习进取心增强,学业成就提高,最终必将反映在学业考试达标情况上。

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实践与研究,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学习参与度,进而促成学困生顺利学业达标的同时,亦不至挫伤优等生的进取心,给予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4645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数学研究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中观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研究性学习课程确是一个理性的价值方向,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微观背景。

2.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第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

近年来,活动课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区别又相补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拓展了极其重要的阵地。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践中,已有的活动课较多的还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生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活动课,着眼于陶治性情、健体强身的文体类活动课等。普通高中的活动课相比,它应提高在何处?如何实现活动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独特的作用?这些都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高中阶段活动课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4)每一个高中生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很大潜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组,学生们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开展研究探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参加。我们能否为全体同学提供这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每个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见得就比别人差。

(5)各地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也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位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惧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中生研究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页4]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4661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数学研究学习报告

依据不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主题研究学习的实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点。实践中,有的项目过程完整、操作规范;有的则可以截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等等。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1)实践性。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

(2)开放性。不要设定所谓"答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创造性。引导学生独创,把新颖、独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4)自主性。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建立"课题超市",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学习。

(5)过程性。淡化结论的正与误,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

(6)互动性。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手段可以是说话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过程,也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六)研究性学习的师资问题

要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质量,必须解决好师资问题。解决师资问题的出路有三条:

(1)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师的"从一而终",埋没了教师的才能,抑制了教师的特长和创造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上也是给了教师一个展示才华、发挥特长、自我实现的机会。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资源,如何开发,这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青年教师的培训。以往的教师培训,无非是学历文凭教育或教材教法讲座或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基本是围绕教师的学科教学进行的。可以预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不久将提上师资培训的重要议程。青年教师的培训,应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其一,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骤;其二,能对l?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这方面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将直接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际水平。

(3)建立一支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在社区内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人士,以某种组织形式,建立一支队伍,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师资保障。

(七)管理及体系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主要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形成新的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2)资源开发。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开发;教师资源和教材资源的开发。(3)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健康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也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应形成各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课型可分为以下四种:社会专题调查型、社会角色实践型、校内情景活动型、小组课题研讨型。

七.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 产生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小组合作形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4)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3.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施方式

(1)开放式。基本式: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变式: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2)半开放式。基本式: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这种组织方式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各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

4.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的评价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 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八.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更重视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 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更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 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更重视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 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至于有的学生成果获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俭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境中掌握和

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般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页2]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4378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数学研究学习报告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弄得不好,很多还是说教。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推动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生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各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

“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现在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点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供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上述两种思路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释,但从两种学习方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实践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谓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它强调“授人以渔”,但实际上并不关心打到的是什么“鱼”。高效的学习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注重单位时间效率的观念。

与高效的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学习加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并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四、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具有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具体描述如下:

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结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系列。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问题表征阶段;策略选择阶段;反思结果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实际上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这一学习模式倍受关注。

4.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模式,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这样一些过程。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元认知监控过程。

创造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教学中,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利于贯彻研究性学习观,因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广义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问题解决的知识表征过程;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从心理结构来分析,均应包括以上所论及的心理结构。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当广泛,既可以是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属于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有展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

2.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3.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为了较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针对我国原有中学课程内容的不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组织需要重视以下几个要求: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意开发社区资源;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4.研究性学习的层次差异性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页5]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2712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数学研究学习报告

5.评价的信息收集问题

(1)信息的来源

研究型课程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动的 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为的,有静态的成果,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状态的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测验考试分数外,几乎没有什么规范化的收集与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

(2)信息的处理

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是研究性学习评价结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态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标无法直接计数或工具测量,大多需采用评定的方法。评定结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语言描述、等级评定、程度定位等。这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答辩是评价结果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评审教师或相关专家在查阅了学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后,作出直觉判断,然后再倒算出各具体指标的得分或等第。同时,在评审的答辩中,教师或相关专家对学生某一方面价值、意义、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够直接与学生进行讨论,这种经验直觉判断及师生互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比较适用的评价方式。

6.评价结果表示问题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表示应该是多形式的,且强调用实质性评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作结果处理,可以比较实在、有针对性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诊断、鉴别、导向、激励等评价功效。这也是9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即以动态的评价结果处理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

7.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也要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一般要求,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评价要和指导紧密结合。

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一是开题阶段的评价与指导。这一阶段主要评价课题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检查与指导。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级性有多个课题组分别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周期较长(如一个学期),那末在期中应有中期检查、交流、汇报制度,引入适度的组间竞赛及相互启发帮助。教师对有困难的课题组要及时指点,或要求各课题组至少在中期主动向指导教师请教一次。

三是结题时的评价。既要看最后的论文、研究报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学生课题组在结题时一般需要递交五个方面的材料: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应反映为什么要提出该课题和打算怎样实施这个课题两方面的内容);每次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课题研究中所惧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如调查、测试数据、实验数据)、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及出处等;最后的总结性成果;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的小结。

九、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指导,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努力开拓、创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经验。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

1.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年和三年规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等,并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3.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4.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元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要特别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人才资源库。

(二)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

1.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可采取先试点,再在面上推进的工作策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两年内做到全面实施。

2.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指导结合起来。教师培训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培训中,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尤其要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鼓励、支持教师对研究位学习实施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加强素质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辟校外学习、研究的渠道,发展教育系统与外系统的联系,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环境上发挥作用。

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要针对地区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注意扶植、帮助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

5.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督导评估项目中增加对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落实、制度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的检查内容,并把它作为学校评优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

6.要重视发挥教研、科研机构的作用。各级教研、科研机构具有指导本地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的职能。要组织力量开展切实的研究、指导工作。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并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措施,或向行政领导部门提出建议。

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页4]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德育,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

X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但赞同率较高。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别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高中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消除由单一的制度化管理所造成的不足,使学校

的德育工作能扎实有序、生动活泼地迈上新台阶。

五、研究的整体思路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调查论证(XX年10月—X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申报立项(X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x年7月—X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XX年10月—X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六、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归结到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动性、自我建构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页4]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德育,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0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但赞同率较高。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别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高中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消除由单一的制度化管理所造成的不足,使学校

的德育工作能扎实有序、生动活泼地迈上新台阶。

五、研究的整体思路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调查论证(200x年10月—200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申报立项(200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x年7月—200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x年10月—200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六、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归结到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动性、自我建构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德育,全文共 5106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

这篇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的关键词是开题报告,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2、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口号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方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三、课题界定与模式构想

德育模式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动,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所以,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特别强调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德育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是师生之间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广而言之,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德育互动模式是通过课程、规章、实践、评价等途径,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从而让高中生体验道德美感,自拟道德准则,参与道德实践,强化道德意识,建构道德信念的一种德育模式。

德育互动模式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互动模式。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课程,积累和整合德育资源,编制相应的教材,如名生介绍、党校团校、心理疏导等。

(2)规章互动模式。通过学生参与拟定规章制度,形成简便易行的德育规范,如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考前诚信签约制度等。

(3)实践互动模式。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愿者活动、校园论坛、学生广播站、学生电视台等。

(4)评价互动模式。通过学校的评教、评学、评比、评选来研究德育评价的机构设置(如自律委员会)、德育评价的形式体系(如素质发展报告书)、德育评价的过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扬生自荐制度)以及德育评价的反馈机制(如公告栏、反思纠错室)。

德育互动模式,是对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的新发展,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学生的新要求,是对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征性描述。

“德育互动模式”课题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积淀为基础,以时代精神的弘扬为支柱,积极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养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南京市第一中学有百年校史,是江苏最早的省重点中学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特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的“花季”也往往成为“雨季”。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道德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步入理性审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世易时移,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境尴尬,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造成强烈干扰,因此,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扬弃也就十分必要。

200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但赞同率较高。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别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高中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消除由单一的制度化管理所造成的不足,使学校

的德育工作能扎实有序、生动活泼地迈上新台阶。

五、研究的整体思路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调查论证(200x年10月—200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申报立项(200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x年7月—200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x年10月—200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六、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归结到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动性、自我建构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高中研究性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2019高中研究性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对于我校食堂的研究》

班级:高一(14)班 指导老师: 课题组长: 王婷

课题成员: 苏海欧 叶甜甜 林瑞亮 娄智超

课题的提出:

学校学生早中午排队买饭时间过长,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排队长,吃饭难的观念。一些同学由于因为种种原因(主要原因是排队过于浪费时间),以吃方便面,面包甚至不吃来度日。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

目的与意义: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饮食是我们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一日三餐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想研究我们学校的食堂。

通过这次研究,增加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收集资料能力,也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用样让同学们注重自己的饮食习惯,加强他们的纪律意识,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研究内容:

1、不吃饭或以零食代替主食对身体的危害

2、学校食堂的设计方案、色彩对饮食的影响和卫生情况

主导学科: 管理 相关学科: 政治 美学 社会 医学

划任务分工任 务责任人任 务责任人

开题报告的提出王婷、叶甜甜完成报告(输入电脑)娄智超

资料的查阅苏海欧、叶甜甜

资料的整理林瑞亮、苏海欧

结题报告叶甜甜、王婷

研究方法: √□ 文献法√□ 调查法 □ 实验法 □制作法 √□观察法 □其他

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阶段 时间(周)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x年x月中旬 选题 选出合适的课题

二 x年x月下旬 开题报告 进行答辩

三 x年x月初至x月上旬 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进一步熟悉课题

四 x年x月中旬 分析资料 初步形成见解

五 x年x月下旬 结题报告 答辩、展示、评比

计划访问的校内、外专家: 1、 沈飞 2、校总务主任:李志成

活动所需条件(如设备、器材、活动场地、经费及来源等):

需要校计算机房上网查询资料、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等

预期成果展示的方式(如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图片资料,摄像资料,模型等):

调研报告,ppt课件,学生政治小论文,照片等

指导老师意见:

该组同学从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以及对开题报告的撰写都很认真细致,各位成员也都能够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体会到了收集文献工作的意义,也掌握了收集文献的方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页2]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德育,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样也需要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为外在于自己的道德规范赋予蕴含个人色彩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就是怎样开辟新的途径,使学生能切入到德育过程中,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自主构建个人道德体系。

2、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口号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方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页2]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3175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研究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学生自己调查、观访(也可有组织的)采访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中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拭试体作用,同时,也重视老师指导作用。左右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草药,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六、研究性学生的评价

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局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生的全过程。操作时可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_情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教研,设计,全文共 1858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工作站申报的省级课题《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自XX年1月经陕西省教育厅课题组评审立项以来,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进入了研究实施阶段。现将课题研究具体进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课题准备与启动阶段情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自申报课题开始,课题组就开始积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这一阶段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情况

(一)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2月21日下午,工作站召开了关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会议。在开题会议上,课题主持人陈述了课题开题报告,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分工和预期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学校领导及课题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并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学校领导对课题组课题的研究表示了高度的支持,期望课题组能把课题研究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并拿出研究成果推进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抓好文献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在2月中旬到3月初,课题研究处于文献研读阶段,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学习。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并及时撰写了文献研读心得体会。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得知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弊端。传统教学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表演”,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然而,参与式教学设计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学习观。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倡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个过程本身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不再是学生去接受他人提前预设的、选取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由教师独自进行设计的观念。它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能有效生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为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对话与协商能创设出师生相互信任、尊重的氛围。通过参与到教学设计来,学生中对教师的教学构想和意图会更加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加清楚学生的个性需求。这种氛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本阶段扎实的理论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开展与推进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后期的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及运用研究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立足课堂实践,有序推进模式构建

为了能有序推进高中英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工作,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基于课堂实践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并进行定期交流以了解研究的动态信息,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本阶段,我们开展了高中复习课、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的课题实验课。每次上课前,课题组针对课型特点与学生情况确定具有特色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方案,并认真研讨。上课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方案,进行个性化备课之后,组织学生执行参与教学设计方案,并做出评价与反馈。上完课后,课题组对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分析、评议与优化。每次活动后,成员都及时撰写了活动感悟和改进意见。

扎实有效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逐步提高教师了的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设计理念、优化了教学设计模式,促进了教师成长。目前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参与式模式初步成形,但还需在后一阶段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完善与改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繁忙,水平有限,目前尚未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此外,课题组成员虽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并能精心设计、实施课题实验课,但在家常课中缺乏大胆尝试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意识,造成了实验课与家常课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德育,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高中物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5454 字

+ 加入清单

2019高中物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教学注重将科学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记忆这些事实,当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时,却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战略主题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学校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在美国医学教育中,但它的正式提出是在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的《关于行动的议程》一文中,议程强调“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并给出了一些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和许多具体实施建议。新加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突出强调问题解决的作用,明确指出“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推理技能”。日本中小学教学中已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问题解决学习模式,通过问题解决,学习历史、地理、国语和各种理科知识,从教材的开发和编制都服从于学生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在我国,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可以看出问题教学的影子。到了近代,陶行知受杜威的影响,大力提倡生活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实践中已经存在着问题解决教学的思想,但明确提出问题解决教学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我国开始注重对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可喜的发展。理论上,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的机制、条件、途径、模式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实践上,广大教师开始将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理论自觉地用于课堂教学中,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主要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引进的国外的理论,没有本土化,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针对学科问题解决的研究不均衡。数学学科研究较多,例如,在数学问题的表征、数学解题策略、数学解题能力的心理结构、数学解题的迁移、数学解题中的元认知因素等方面,我国学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究和成果。

理科中针对物理学科的研究则非常少;国内目前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和学科教学实践之间的脱节仍非常明显,有些各行其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之间仍然是“两张皮”。因此,本课题组试图通过研究,寻求适合高中物理课堂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并利用身处教学一线的条件进行尝试,为打造高效课堂和改革物理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卡尔·登克尔在1945年提供的问题定义至今仍然可以采用,他说:“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这个定义包含了如下三个要点。第一,实验者设定的实验任务,对于一个特定的被试不一定是个问题。实验任务是否构成问题,依赖于被试的知识及使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第二,如果一个人改变了目标,该问题就不再存在,或者不用解决。第三,只有当这个人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可见,“问题”是一种相对存在,问题有目标指向性。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问题不是发问或提问,而是指存在着至少一种目标,然而却尚未找到达成目标的途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1]

那么,什么是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呢?我们认为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务就是问题。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活动过程。这是认知心理学家公认的问题解决定义。该定义包括三点:一是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前面在界定问题时已说明了这一点;二是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操作,问一个成人“1+1=?”,他立即就能说出来,这算不上问题解决;三是这种操作必须是认知操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2]

因此,本研究中的问题解决是指: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可能解决,但又必须通过有目的的心理努力和认知操作才能完成。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如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当代美国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巴班斯基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集体讨论-证实结论-提出问题作业。”[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 “中国心理学界在研究各种观点之后一般倾向于把解决问题的通用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4]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望和主体的知识经验。明确问题是认清问题的关键,要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检验假设的方法可以通过实践直接检验,也可以通过推论来间接检验。

我们将坚持以生为本,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模式,构建和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促进物理思维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一)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以自身的认知操作的各个方面为对象,并对自身的认知操作进行监视、控制与调节。元认知的本意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一般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问题解决过程中许多研究都表明,元认知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能够识别问题、表征问题、拟出解决方案,这些工作必须依靠元认知的指导作用。其次,对问题解决的进程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一旦发现进程与目标不符,而又相信自己的进程时,就会对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改或放弃,以确定新的目标。再次,元认知在问题解决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内反馈的调节,即通过元认知体验来调动积极性和探究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我们从认识规律和学习过程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解决对于物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题的“建构”过程,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从本质上说,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在教师或学生共同探索、交流下,利用己有知识和经验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建立自己的认识结构。

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通过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寻找新的平衡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是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意识”问题的研究是心理科学头等重要的基本问题。他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表明,儿童是在摆脱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张力”中学习科学概念的。如果仅仅将源于成人世界的预成的概念呈现给儿童,那么他就只能记忆成人有关这一想法所说的一切。儿童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发展的关系。取代前概念以及引入科学概念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影响的,它们发生在儿童从自己早已有的概括和他人早已介绍给自己的概括中产生出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维果茨基因此被认为是社会建构主义者。

布鲁纳将“意义”、“意义的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丰富的,其主要命题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在该过程中,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他认为,教师应该努力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原理。教师和学生应该进行积极对话。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信息转换为适合学习者目前理解状态的格式,课程应该以螺旋方式组织。这样,学生就能依靠他们早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建构。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物理学习观、教学观是对于传统教育思想的直接否定,即物理学习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美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数学就是做数学(knowing mathematics is doing mathematics)”[5],启示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物理的概念知识与技能性知识,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8种智力因素:数理逻辑能力、言语语言能力、空间视觉能力、身体运动能力、音乐节奏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知自省能力、自然认知能力。这八种智力因素就像是八根柱子,虽然彼此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却共同支撑起了“智力”这幢“大房子”。他认为常规教学活动中采纳的传统方法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关于智力发展及本质不相符。该理论提出当今学校偏重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而这两种智能并不能保证孩子在未来生活中获得成功,根据加德纳的观点,如果缺乏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也难以迈向成功。

我们认为学校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其他方面的智能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如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学生常常与同伴、教师、周围的人们进行交流,便提高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而学生发展自知自省智能的机会更是各种各样,如通过自我评价、对他人提出的挑战性意见进行反思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促进教师的物理思维教学。

2.构建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促进课题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重点

(一)研究内容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研究。

2.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3.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策略研究。

(二)研究重点

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近几年重要资料和文献,了解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了解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二)行动研究法

结合问题解决理论、新课程标准等,对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经验总结法

对相关研究的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提炼,呈现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他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拟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3~.6)

本阶段还将归纳整理出国内外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成果。本阶段拟采用文献研究法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并初步探讨高中物理教学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成果。阶段负责人:何国泉、朱春华、王晶。

(二)实施阶段(.7~.4)

本阶段是论文研究全面展开阶段,又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7~8:本阶段主要根据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和相关文献、教学方法、模式、理念,试对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进行界定,同时论述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原则。本阶段拟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完成上述研究任务。阶段负责人:邵金泉、宗红梅、张梅。

2..9~.4:本阶段根据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对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方式、策略进行研究,并进行实验尝试,形成完善的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理论。本阶段拟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完成上述研究任务。阶段负责人:吴天明、孙德兵、刘永祥。

(三)总结阶段(.5~.8)

本阶段主要是对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形成最终成果。主要工作有收集分析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本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整理资料。阶段负责人:程柱建、黄慧娟。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

1..6 论文: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物理思维教学

2..9 论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来源与设计

3..11 论文: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潜能的开发

4..4 案例:部分章节的教学设计

(二)最终成果

1..6 论文:刍议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2..7 报告:《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及保障

(一)成员背景

课题主持人现为如皋市物理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均具有高中级职称,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南通市骨干教师1名,如皋市骨干教师2名。所有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近年公开发表文章几十篇,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保证。

(二)研究基础

课题组所在单位图书馆藏书丰富,并且课题组从XX年3月起已经搜索了大量有关问题解决方面的文章。打造高效课堂是实施物理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本课题除具有研究价值外,还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三)保障条件

研究的内容大多来自于课堂,研究成果又将实践于课堂,研究和教学的时间均得到充分的保障,研究的费用也可以自行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教研,全文共 2416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民族地区落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跟不上形式。(1)教学软硬件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2)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相对较为传统,需要根据新课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3)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日益脱节。众多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在此背景下,一线的老师只有想办法从自己做起,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标准课程改革的要求,去改变我们课堂教学中僵化,呆板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最终结论。老师讲得过多,学生就是机械地学习,忙于听讲,忙于记笔记,课堂氛围沉闷。教学互动很少,老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极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每个教师的课堂模式设计都各有千秋,致使教学效果差异也很大。但肯定地说,如果我们通过对高中教师处理听说读写及语法板块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比对、分析和总结,让更多的老师们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并能够取长补短,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好的教学模式去调控自己的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有改观,这个调查研究就没有白做。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实际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英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此课题的调查和研究,我们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一线教师一定能找到对他们的教学工作有帮助的教学模式,从而共同提高水平和教学成绩。最终目的是:(1)共同提高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调控课堂的策略,优化我们的授课模式;(2)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3)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中,主动探究,参与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探索学习规律的能力。最终培养起使其受益终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帮他们走上终身学习的人生道路。

三、 课题研究的预想: 对象、目标与内容

1、研究对象:本课题将围绕我校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我县的其他名优教师的教学模式展开,同时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去优化相关的模式,为教学服好务。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本小组想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群策群力地找出适应新课改要求,并能优化指导我们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让我们的教学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以下的目的:

(1).研究这一课题,能对实施新课程以后,尤其是“减负增效”政策下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高探索一条可行之路。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研究,一边改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各种有效的模式,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提供成长平台,最终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

(2)通过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我校英语教育质量,保证英语学习顺利进行。

3、研究内容:

(1)高中英语课堂listen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2)高中英语课堂speak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3)高中英语课堂read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4)高中英语课堂writ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5)高中英语课堂grammar的各种教学模式

四、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用两年时间完成,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6月——XX年10月)

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以及高中课程标准以及有关的其他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动态,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

2、建立交流研究的信息平台:(1)建立一个公共邮箱;

(2)建立英语课题研究qq群

3、调查师生教学现状,组织研究力量,调查教师的教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 模式,以及师生的能力水平,确定研究的起点和平台。了解课堂模式中存在的效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我们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确定方向和策略。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XX年11月——XX年11月)

1、 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各人制订好自己的研究方案。

2、密切关注新课程实施以来英语高考的各项情况,从而有效的、针对性的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策略和方式方法必须和高考动向相结合,也必须和新课改要求一致。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听课,评课,研讨,进一步观摩名师相关讲座,用心去思考,改进,反复实验交流,进行深层的研究学习,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为下一步的研究找策略,并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模式。

第三阶段:完善实践阶段:(XX年12月—XX年3月)

(1)将研究成果在本校巩固实施,进一步提高完善。

(2)请上一级教研机构对前期的研究成果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实践。

(3)完成阶段性各个板块的初步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XX年3月——XX年6月)

(1)整理所有的课题资料,撰写该课题论文,做好结题的申请准备工作。

(2)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五、课题相关说明

说明:由程晋梅组织组员选题、规划并制订实施方案,至始至终共同完成研究工作,不光负责好自己专长的板块研究工作,还要共同帮助,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做好各个板块的协调工作。最后顺利圆满结题。贡献出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文献。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教师优秀教案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

2、阶段性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课。

3、成果报告:形成的相关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组:刘达贵 巫明英 李存如 马兴甫、张正铭

2、课题指导组:何良仆 谌业锋 陈萍、徐淑霞 李慧萍

3、课题实施组及成员分工:

课题组长:程晋梅

主研人员:程晋梅、张元林、苏琴、刘倩、秦毓志

参研人员:会理县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3000字范文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3118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研究学习报告3000字范文

按照自主学习理论之父霍勒克的定义,自主学习能力就是“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讲,自主学习可以使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外语能力,直至掌握这门外语。大学生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利用的课外资源也比较丰富;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也更加明确,所以他们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而大学英语又是一门重要课程,大学生不仅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还要应对社会对他们的英语能力日益增强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英语自主学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做起。

1 培养自知,树立自信

自知包括对自己的学习愿望、目的、观念、风格等的认识。研究者本森和沃勒提出,“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学习者对世界、尤其是对该学习活动的态度,自我感觉,学习欲望为条件的”。所以,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主动的态度,学习者才有可能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产生独立的想法,并利用各种学习机会,而不是仅仅对老师的教学刺激做出反应。此外,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是对外语产生兴趣、进而要努力学会这门语言的重要条件,动机能在困难的时候使学习者产生坚韧不拔的信念,而坚持常常能克服能力和环境所带来的局限, 所以, 动机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要让他们相信自身的努力对学英语至关重要,而自己有决心付出努力;不论自己的英语基础是好是坏, 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自尊和自信可以产生责任感和独立感,促使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和后果。自尊和自信也是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认知上的,明白自己的认知特点是理性还是感性,场依赖型还是场独立型,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等,学生就不会盲从和模仿别人,而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确立目标,制定计划

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参照点的作用,个体正是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因此,目标被看成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但徐锦芬等人的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他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预习、复习课文等之外,并无学习英语的计划,即使有,时间的安排也相当随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担当起帮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能力水平、个人兴趣、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告诉他们不要制定诸如“我要尽量争取过四级”这样模糊的目标, 要制定多项小的、具体的短期目

标,因为近期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学生更快地看到自己某些能力的增长,对他们的意志控制要求也更低,而一个目标的成功实现往往会促进新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计划中的学习时间安排非常重要。根据调查结果,很多学生不是自觉地利用自习时间或业余时间安排学习活动,有70% 被调查的学生自称对这些时间抓得不紧,其他类似的调查也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的自我安排和管理上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在使用有效策略的情况下,要获得较高的英语能力,就得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者齐莫曼建议让学生确立有规律的学习时段,使自己在每天预定的时间内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他认为教会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是自主学习教学中需要确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种教学一般包括如下步骤:与学生讨论时间的运用;让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记录下自己的时间运用,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制定个人时间表,确定可以自主使用的时间;让学生估计完成自主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并相应地填入时间表;本段结束后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

3 学习并运用学习策略

目标制定出来之后, 就要付诸实践, 采用适合自己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正如研究者坎迪所说:“如何学和学什么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学习者所采取的总体方法将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结果”。那么,我们的学生策略使用情况如何呢?徐锦芬等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而根据王静等对自主学习的调查,无论对于英语学习的总策略,还是对于各单项技能如词汇学习、阅读学习等的策略使用,受试学生绝大多数在“有时使用”的范畴以下,表明我们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频率很低。这种情况与我国英语教学一贯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有关,所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策略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的策略研究者科恩的观点,“提高学习者策略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把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作为外语课程的一部分传授给学生”,“明确地教给他们如何应用语言学习和使用策略”,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外语。研究者查莫特和卢宾提出了策略培训的做法: 发现并讨论学习者已经使用的策略;呈现新的策略;示范新策略;解释为什么、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用真实的任务练习策略使用、验证其效果。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中的强项和弱项进行自我诊断;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策略和新习得的策略进行比较、试验; 让他们自己决定以什么策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给他们机会尝试将以往的成功策略用于新的学习情景。这些对学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大有益处。策略渗透在英语课堂上长期进行,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随时给学生介绍相关策略,并指导和监督他们使用,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需要注意的是, 策略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自觉的意识使用策略,知道在何时使用何种策略, 而不是以传授具体的策略为重点, 因为它们可能难以穷尽。

4 适时反思、评价和调节

我们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我反思、评价这一环节,他们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程序走,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监督和检查,而从未把自己当作自己学习的观察者,监督者, 评判者和操纵者,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能力。反思首先涉及自我判断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和归因分析。自我评价指对学习结果是否与预期的目标一致以及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的评判,归因分析是指对造成既定学习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如较差的学习成绩是因为能力有限还是因为努力不够造成的,等等。评价可从学习的质量、数量、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学生用书面形式进行反思会受益很多,比如写学习日记,阶段总结,自我报告等,教师只需帮助他们弄清楚用哪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亦即个体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的过程,对英语学习而言,指“学习者不停地根据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观念和方法,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处于协调状态,使学习英语的潜在能力全部发挥出来”。语言学习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在不同的时期,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是不一样的,学习策略也应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调控”是策略系统良好运作,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学生不能做到适时、自觉进行策略调整时,教师可加以提醒、点拨,或亲自进行调控,随后逐渐放手,只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进行监督, 作出鼓励性、形成性评价即可。

5 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非教学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其职业和生活所需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的自主能力培养很重要,应从激发学生自知、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进行策略培训、发展元认知调控等几个基本步骤逐步、全面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