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汇总20篇

浏览

6993

范文

688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先进事迹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聂海胜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__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__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聂海胜的精准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聂海胜成为继刘旺之后,第二个手动驾驶神舟飞船的中国人。

20__年2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20__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6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9时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7月4日,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聂海胜在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8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在舱内航天员汤洪波的配合支持下开展舱外操作。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5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等3人已完成隔离恢复,目前正在休息地疗养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在前不久结束的雅加达亚运会,中国队可以说是战果累累,我们记得每一个运动员取得胜利的时候的样子,我想大家对于苏炳添应该不陌生吧!这个成为了许多次的亚洲第一人,一次比一次优秀,一次又一次让人对他刮目相看!每一次枪声响起,每一次的起跑,每一次咬着牙在跑道上不断加速,每一次冲破终点从嘴里长吐一口气,见证着他每一次的成长,谁都不是一出生就懂事,谁都不是一出生就带着某种天赋,上天给予我们的不足,是告诉我们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那样才会成就更加强大的自己。苏炳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逆袭的人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苏炳添是一个80后,看似成熟稳重的他,其实在初中的特别调皮,他不喜欢上课,更不喜欢做作业,就因为此事,还受了老师的惩罚,为了逃过惩罚,他报了学校的田径队,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逃避,让他在跑步方面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成为国人所称赞的年轻人。

经常好动的他在一次比赛中,跑出了11.72的好成绩,这对于一个小孩子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正因为这一跑,他被中山市体校的老师发现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正规的训练课程。进入正规训练的苏炳添成绩不断的提高,跑进了10秒之内,成为亚洲第一个人,黄种人在体质上与黑种人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我们大家心里,黑种人的耐力强体质好,田径赛场上黑种人的天下,但是29岁的苏炳添告诉我们,田径成绩的好坏与体质无关,但是与努力成正比,事实上正是他说的,努力是克服所有困难和障碍的最好方法。

本次亚运会的第一名,正好填补了他在各项大赛中的空白,为他的事业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更增强了国人对田径这个项目上的信心,也是为许多后辈做了榜样。母校暨南大学与苏炳添达成协议,让他回到学校做副教授,我们想想,从一个爱逃课,不写作业,各种调皮的事都做,到如今的副教授,说实话,不羡慕是假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努力才会成就自己,越努力越幸运,所谓幸运都是通过自己换取而来的,从未有天上掉馅饼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是空虚有的,人的一生要有许多目标,我们通过实现目标的过程来提升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夏天我们要感谢这个大男孩,因为他让我们这个夏天格外清凉,因为他的努力让我们震惊,他的逆袭让全世界人肃然起敬,希望他在以后的路途上继续强大!继续勇往直前,续写传奇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白晓卉抗疫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日本关东军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及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进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毛卓云,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队民警。1997年从武警宁波支队教导队副营职转业后参加公安工作,20__年调入宁波市看守所。

20__年起,毛卓云一直从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管教工作。12年来,面对巨大的监管压力、高传染性的监管风险和空白的监管经验,他勇挑重担,无私无畏,累计管理教育500余名艾滋病在押人员,用法律、温情和关怀与他们牵起彼此信任的“红丝带”,帮助他们认罪悔过、重拾信心、重归正途,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宁留给了社会。先后获得浙江省政法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宁波市优秀人民警察、宁波市监管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三次。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孟庆丰,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刘钊,浙江省副省长、公安厅长王双全,公安部监管局局长朱守科等领导相继作出批示,对毛卓云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法制日报、人民法治网、人民公安报、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之声、平安时报、浙江法制报、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20余家国家、省、市级媒体对毛卓云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公安系统,毛卓云始终对党忠诚、服从安排、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特别是在艾滋病在押人员监管这个岗位上,毛卓云从未抱怨、从不计较、默默坚守,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诉求。为了不让家人担惊受怕,前两年毛卓云只字不提自己工作岗位,直到妻子偶然翻看报纸时,才知道丈夫在艾滋病在押人员监管岗位工作了整整两年。如今年近57岁的毛卓云,不因安全风险巨大而畏惧,不因从未提拔重用而消极,不因临近退休而懈怠,在平凡的监管岗位上二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着高墙内的一份平静,守望着社会的一片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聂海胜儿时贫困的生活常常让父母为区区几元钱的学费犯愁,只好东挪西借,有时代替学费交到老师手中的竟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种田维持生计,家大口阔,生活拮据。小时候,粮食不够吃,印象里最多能搜捡到的就是红薯面做的黑窝子、杂面饼,萝卜干、咸菜、大酱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味就犯恶心。

聂海胜对待学习,自觉而刻苦。尽管没钱买学习资料,但课本上的内容,在哪页哪个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读小学时他经常穿着姐姐的旧布衫,打着赤脚,但学习很刻苦,特别是数学成绩好,经常考满分。初中毕业考试,聂海胜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那个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干活,挣出了上高中的学费。整个杨垱镇只有两个学生考上。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难,为他补助了救济金。每次放假,他还去十几里外的堂兄家帮着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下来能挣十几块钱。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双手挣出了上高中的学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多年来,伍淑清继承先辈遗志,频繁穿梭内地与香港,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慈善。她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组织了百余个海外团体到内地考察,助力内地经济、文化建设。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官网介绍,伍舜德博士一生爱国爱港爱乡,热心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本人及其家族在国内的捐赠总额累计超过2亿港元。先后向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捐资兴建大批教育建筑。

此外,伍舜德也积极回馈乡梓,本人及其家族为家乡广东台山兴办了许多学校,同时还对家乡少年宫、图书馆、医院等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是台山改革开放以来捐赠最多的旅外乡亲。

1988年,在伍淑清的倡议下,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培华人才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她作为宋庆龄基金会的理事,香港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主席,亲自担任北京培华的理事长、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副主席。

1998年初,她筹组并注册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计划每年组织一万名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认识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增进民族情怀,关心祖国未来,用实际行动落实特区政府提出的“我是中国人,香港是我家”的公民教育目标。

作为该基金的执行委员会主席,伍淑清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她依靠香港各社会团体及各界热心人士,先后筹得款项4000多万元,组织了一百多个“交流团”到全国各地参观,举行各种交流活动,在香港组织了一百多场参加人数达三十万人次之众的各种大型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汇于学习、参观、实践之中,极大地增进了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归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兆祥公社东升生产大队(今红星乡东升村)普通社员家庭。父刘志生(独生子),母生五子、一女,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因其子女多,劳动力少,家境贫困。伯明自幼颖悟懂事,性格内向、坚毅。从小话语不多,人很文静、聪明,其他兄弟4人都没有他头脑灵活,在兆祥公社读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伯明爱运动,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凡是娱乐样样都会,特别爱好下围棋,喜欢踢足球,酷爱体育运动。

1982年9月,刘伯明以优异成绩考入依安县第一中学高中。这时家里同时负担6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深感乏力。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元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供他往返。家距学校10余公里,他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家和学校之间20余公里。东北夏季天长冬季天短,每年11月份便是冰天雪地。每天要早起两个多小时,上下学都需近1小时,晚8时才到家。他带午饭总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咸菜。一年四季都没换过新衣服。为赚学费,暑假到附近砖厂打力工。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从来不说,却锻炼体魄和毅力,为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飞行基地学校来依安一中招飞行员,他听说考上飞行员读大学不用花钱,还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报考军校。父亲得知后,他对父亲说:"家里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懂事的儿子,父亲感到欣慰。经严格考试和重重体检,最后一轮到齐齐哈尔市体检合格,他成为依安一中唯一被选上的飞行员。1990年9月,刘伯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飞过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经几年刻苦训练,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有快速进步。他号称"小诸葛",除学习和训练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愿参与,每次智力竞赛他都参加。有一次,一名以出刁钻题著称的教官连续提问十余个难题,伯明却对答如流。他常说:"只要认真做事,就没有不成的理儿"。从此,教官对他实行"免提"政策。1998年1月,经多年航天员训练,刘伯明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作为"神五"飞船首飞梯队队员的刘伯明,突然听到母亲病故噩耗,非常悲痛。母亲的去世让刘伯明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之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伯明始终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明的妻子、战友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带他做心理治疗。大约过了半年时间,他才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20__年,刘伯明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同年6月,他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20__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刘伯明为祖国增光,为家乡添彩,依安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有这样一位88岁老人,

他从小加入人民军队,打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他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参加过著名的长津湖战役;

他是特等伤残军人,昏迷93天,经历47次手术,坚强地活了下来;

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就是朱彦夫,20__年“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父亲这些年身体确实不好,无法与人交流,但这些日子他也一直关心着沂源,关心着国家,我们做子女的也会传承父亲的精神,来影响周围的人。”4月23日,朱彦夫儿子朱向峰告诉津云新闻记者,虽然老人年事过高,各种不便,但老人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变化。

他是一位活着的“烈士”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1933年出生的朱彦夫有一个不幸的童年。10岁时父亲去世,他跟着母亲要饭,尝尽人间疾苦。

幸运的是,14岁时朱彦夫加入了人民军队,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并光荣入党。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朱彦夫励志永远为国家奉献自己。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12月,在争夺某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朱彦夫头部、胸部、腹部七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昏死在阵地上。后来,增援部队把重度昏迷的朱彦夫从雪中扒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却永远失去四肢和左眼。

朱向峰回忆说,父亲一直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当朱彦夫的意识逐渐恢复的时候,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第一次喊出的是“我没有手了,还怎么打敌人,扣动扳机?”

朱彦夫在医院这段时间,看到自己残缺的四肢,终日郁郁寡欢,一度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

“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医院主治医师的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朱彦夫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治疗,入院初期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已经全部被追认为“烈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顾诵芬(1930.2.4-),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I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工程师,沈阳机械制造厂设计室空气动力组组长,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所长,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理事。当选第六、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致力于飞机设计研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他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成功研制歼8Ⅱ飞机;领导了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高性能远景飞机概念研究。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中国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中国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中国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顾诵芬主持歼八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任歼八飞机型号总设计师,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担任歼八Ⅱ飞机总设计师,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法,把飞机的各项专业技术综合优化于一个机型中;主持了主动控制验证机的研制;与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合作研究远景飞机布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人民,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感动中国》里,就有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张桂梅。张桂梅看着那些山区里的女孩无法上大学,无法受到高等教育的时候,立志要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她拿着自己的证书和奖状,向街上的行人们筹资。

有时人们会给她一块两块钱,但更多的人对她的请求都拒绝了。就这样,她努力了五年却只筹到了一万元。终于有一天她通过一个记者向世界吐露了她的梦想,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张桂梅心心念念的女子高中终于建成了,还招来了16位老师。

虽然女子高中是免费的,但人们还是不愿把女孩们送到这里来上学,于是张桂梅一家一家请,一家一家劝,将那些女孩带到了女子高中。

张桂梅办女子高中是为了女孩们能免费上高中,能上大学,她一切的努力只是想改变那些女孩子们的命运,完全无私,不求任何回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发现了镭,并研究出了镭的提纯方。

但她并没有利用来赚钱,而是把它无偿献给了国家,给战争中需要治病的人带来福音。多年之后,当一位记者问到这位发现镭的科学家最想要什么时,她竟然回答说:“一克镭,我的实验需要它。”这让全世界的人深感震惊。也让我着实惊讶,她们虽然是不同领域的人,但她们都是无私奉献、令人敬佩的伟人!

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回顾40多年来的人生路,朱彦夫感慨万千。“这些年来,失败是主要的。每做一件事,都意味着上百次、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失败。经过无数次失败,我才找到成功的路子。每千成一件事,我都深深意识到千万次失败的价值以及妻子对我的全力支持。”

婚后不久,朱彦夫见村民们绝大多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决心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办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他们便拿出自己积攒起来的残废金,办了一所夜校,朱彦夫任教员。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去夜校授课,起初是妻子背他去,一年后他能走了,便自己去。有一次,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了,脸被石头划破了几个口子,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自己爬不起来,直到家人来接他,才在妻子的搀扶下站起来。看他被摔得鲜血淋淋的样子,妻子心疼得直掉泪。“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我必须得好好地教下去。这点伤不要紧,我以后小心点就是了,你放心好了。”朱彦夫轻轻地安慰着妻子。从此,为了丈夫的安全,她坚持送接丈夫。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8名党员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组织上考虑到高度残废,料理自己生活都十分困难,没有同意。朱彦夫便“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一双铁脚,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给公社党委书记看,同时表态,不干出个样子来绝不罢休。_说:“只要俺能走,彦夫就能走。他对党有说不完的恩情,为能继续为党做事,他遇到的困难就是再大,他也知道怎样对待困难,他不会向困难低头。让他干支书,俺相信他能干好。”组织经过研究,同意他担任张家泉村支书。

张家泉村虽处在沂河的上源,但分布在几个山梁上,山路崎岖,每年春、秋、冬三季,连村民的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用水浇地了。朱彦夫意识到要彻底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必须先解决用水问题。为带领村民们找水,他实在拖不动假脚,就用膝盖跪行。村民们感动了,重新充满了信心。“朱书记两口子为了咱们吃了多少苦啊,咱要是再打退堂鼓,还有良心吗?”到1960年止,张家泉村先后打井9口,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到70年代初,张家泉村终于打出了第一眼大口井——龙王庙大口井,并修建了一条1500米长的水渠,结束了村里无水浇田的历史。之后的几年里,张家泉村又接连打了两眼大口井。张家泉村山地贫瘠,缺少平地,过去粮食不够吃一直困扰着村民们。“当村支书大小也是干部,要不能让群众过上温饱日子,就对不起老少爷们啊!”朱彦夫心想。于是,经过周密计划,他带领群众经过两年奋战,平整荒坡,填平两个大沟,造成了一块60多亩的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到60年代初,朱彦夫又带领林业队在荒山坡上开出了一个大苹果园和一个花椒园,从那开始,张家泉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直到今天,这个苹果园和花椒园仍然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了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搀扶照顾下,拖着残疾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摆脱了点油灯的历史。这期间的出差费用,全是他自己的残废金。为了凑足出差费,_宁愿穿打满补丁的衣服。有一次,她见二女儿朱向荣的衣服太破了,便许诺给她扯点布做件衣服,可是最终也没能兑现。朱彦夫关心群众疾苦。村民蔡光生有心脏病,因为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个月从残废金中拿出20元给他买药治病(当时朱彦夫的残废金为每月42元——作者注)。

朱彦夫夫妇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在生产队里,几个孩子可以到庄稼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切瓜干,可就是收花生时不让去,怕孩子吃花生,养成坏毛病。有一次,年幼的朱向欣实在是饿得受不了,到地瓜地里挖了两个地瓜,放在火里烧,被朱彦夫发现,他硬是让哭成泪人的女儿把1元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朱彦夫当了25年村支书,没拿一分钱的报酬。村里因工作需要招待上级来人,他只参加过一次,还硬是交了1元伙食费。

1982年,朱彦夫因患心脏病辞去村支书职务。考虑到朱彦夫的身体状况,经组织研究决定,朱彦夫全家迁往南麻镇,可他和妻子仍放心不下张家泉村的群众,每年都要回张家泉村看望乡亲们,与群众共商致富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党的亲切关怀和书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夫妻最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过去对比,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把对党的感恩之情铭记在心,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李国秀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等心里话,一针一线地绣在鲜红的十字绣上,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党、对书记最真实的感激之心和无比感恩之情。

(二)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勤奋励志,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庭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妻子李国秀天生缺少双手,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但是,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压倒他们,日益加重的家庭负担也没有压倒他们,教育子女读书和赡养父母的重担更没有压倒他们,反而是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张顺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的。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作,靠双脚绣花写字,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撑起了半边天。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熟练驾驶农用三轮车,帮助村民运输物资,实现了自我价值。20多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勤奋励志,崇德向善,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他们赡养孝敬老人,教育培养出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和睦,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养儿育女,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三)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自强自立,艰苦创业追逐幸福梦的拼搏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相依为命,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和奋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超越身体的极限,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这就是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在追逐幸福梦中坚持逆风飞翔,完美地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著名论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0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芭蕉箐坪子村小组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这是张顺东夫妇继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后,获得的又一项荣誉。

从北京领奖回来,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儿子张光云商量起了在电商平台开店的事,开始计划接下来的新生活。

立冬过后,乌龙镇芭蕉箐坪子村的天气凉了一些。每天清晨,张顺东会和妻子结伴来到田间,打理自家菜地。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高低起伏的山脊,张顺东不时会想起以前自己和妻子一起去赶集的日子。

二十几年前,为了多赚钱,张顺东夫妇在村里开起小卖部。他脑子灵,背谷子去卖,再买一些杂货回村,放到自家的小卖部销售。每周逢一、四、五,天刚蒙蒙亮,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就出发去县城。

“天亮了再走,好摊位就没了,会耽误生意。那几年,村子到县城的路还没有修通,我们两个顺着山脊走去县城,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我们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走到,每次去赶集卖货,来回都要走一整天。”这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

如今,芭蕉箐到乌龙镇、东川区的路都修通了,家家门前都铺了柏油路,从村子到东川城区,开车仅需40分钟。这个月,村里又开始进行雨污分流网管的改造,张顺东家旁边的部分道路也在其中。闲睱时,张顺东夫妻时不时地在家门口张望,“日子确实越来越好了!”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李国秀露出笑容。

今年,张顺东和李国秀把开了20多年的小卖部翻新,这也是村里唯一的杂货店。但这几年杂货生意不如以往了。“村里基本上只剩下老人了,一半的人家都是全家在外面打工的,来买东西的人少了。”张顺东说。

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俩虽然只有一只手、两只脚,但他们不等不靠,张顺东学会了驾驶农用三轮车,李国秀则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这两年,张顺东的腿又做了几次手术,再次截肢后的双腿,已无法再承担干农活的重压。他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家,帮助自己和妻子一起打开电商这道大门。

今年初,东川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负责人就曾带着电商负责人上门,为张顺东一家量身定制了电商发展计划。几个月来,张顺东和儿子积极参加了昆明市、东川区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张顺东从电脑如何开关机开始学习,在手机上下载了各种软件,一有机会便向其他本地电商“达人”取经。在老师的指导下,网上的“顺东商店”开起来了。

目前,他们的淘宝店铺“顺东云品店”已完成了7次直播,共卖出298份东川面条,其他电商平台的店铺也在积极接洽中,运营的两个社交媒体账号也积累了近5000名粉丝,下一步,他们准备在粉丝基数达到平台要求后,开启新的直播通道。

今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张顺东、李国秀家加盖起了云品电商直播间和刺绣工作室,从线下销售到网上销售,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开启了新的增收模式。

“感谢大家来到顺东云品直播间!”直播间里,张顺东常常对着镜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平时不太爱说话的李国秀就会接过话茬,让丈夫拿着商品在镜头前展示,而她开始介绍商品、回答顾客的提问。镜头外,张光云一面看着后台数据,一面给爸妈支招,教他们直播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虽然直播得不算顺利,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想认真做下去,通过自己的尝试为乡亲们带个头,把电商这种模式带进村,走出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崇尚教师 立志教书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就渴望做教师。张丽莉进入依兰师范学校后,不仅学习好,而且思想上积极上进。依兰师范学校的培养,为张丽莉在日后工作中逐渐显露出的优良品质打下了良好基础。20xx年,张丽莉顺利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进入大庆师范学院。丽莉自从上了师范,几乎每次见到当教师的大伯母,都会很认真地向她求教,询问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老师 丽莉的大学同学郑海峰回忆:“丽莉毕业时,她实习过的单位大庆油田宣教中心想留她,被她推辞了。这是我们大家都争着去的好单位,丽莉放弃了很可惜。她只有一个信念,回佳木斯陪爸爸,当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白晓卉抗疫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1939年是抗联一路军抗战以来最为艰苦的时期之一,部队伤亡很大。曾当过杨靖宇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衣又不齐,有的同志手脚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就在杨司令他们为解决棉衣问题召集各方面军负责人开会研究时,因叛徒出卖,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岸谷隆一郎带领的日伪军层层包围,敌兵力达4万多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机枪大炮,汽车来回运送粮食、。在我们的正面,敌人满山满谷。为了掩护各部队分头转移,杨司令带领我们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

“但是,当我们经南泊子突围到了五金顶子时,敌人已经纠集了更多的兵力,我们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很难得到个休整的机会。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儿,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开着花,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

“这时候,多么需要火啊!生起一堆火,好好地烤一烤,把冻成冰的衣服烤化、烤干,把冷冰冰的身子烤暖。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大树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人又怎能受得了啊!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林梢,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我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来再也起不来。

“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啊,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我们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杨靖宇鼓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前夕,他和战士们同吃着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静地对警卫员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此后几天,他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杨靖宇。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战场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并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249 字

+ 加入清单

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收获了“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他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在决赛赛场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当晚,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此前的半决赛,他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大幅刷新亚洲纪录。中国人第一次挺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

选择坚持,选择成功。再过二十多天,苏炳添就32岁了。这个数字,在短跑界已是“高龄”。田径赛事就是如此残酷,身体这项“资源”无法持续挖掘。过了28岁这道门槛,大部分选手会新陈代谢变慢,体能下降,成绩止步不前。就像此次“飞人大战”,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在他之外,年龄最大的选手是27岁,而那正是黄金年龄。

早在20__年,曾有记者问苏炳添:你觉得你现在的弱点是什么?他回答说:“年龄。我今年26岁,再过两年就28岁了。”6年前,就视年龄为弱点;6年来,他硬是跑赢了时间,超越了年龄的局限!梳理媒体报道,这6年,他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他说:“我觉得上天在一直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我想我真的还可以跑,选择留下来,希望继续突破。”这份坚持、坚韧,让他以近32岁的年龄惊艳世界。

勤能补拙,事在人为。在田径圈,公认的黄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鲍威尔1.88米。而苏炳添只有1.72米,没有明显的“身体天赋”。早在中学时,老师曾带他几次去市体校,但都没有被教练看中,因为“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然而苏炳添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教练袁国强曾这样评价:“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睡觉,从不抽烟喝酒,即便在家庭聚会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参加活动也会坚持做基本训练……在苏炳添一次次打破记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经年累月的“漫长”故事。

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让我们再一次祝贺这位奥运健儿苏炳添,我们要学习到他身上坚持不懈,突破自己挑战极限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相比每年固定引发全国吐槽的“春晚”,它在“苛刻”的民众中间,获得一致好评。它表明中国的民众其实并不苛刻,中华民族赖以传承的那些固有的美德,也从来没有过时。它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春晚”。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因为爱祖国,有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跟随将军丈夫回乡务农、扎根并奉献农村一生的龚全珍以及中国航天群体;因为爱他人,因此有了坚持捐款17年的九旬老人刘盛兰,以及因见义勇为高位截瘫29年、委屈艰辛而无怨无悔的方俊明;因为爱乡亲,因此有了贴工、贴钱、贴命的基层村支书段爱平和大学毕业回到大山深处守护教育梦的门巴女儿格桑德吉;因为爱职业,因此有了98岁高龄依旧工作在第一线的“良心医生”胡佩兰;因为亲情之爱,有了身罹绝症,为了孩子的未来苦绣《清明上河图》的姚厚芝。

中国古老的美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位列第一。为一次生死相托守护战友30年的天山守墓人陈俊贵,所体现的义与信,难道不是基于对战友之爱?农民科学家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两代对油菜改良梦的痴迷和坚守,难道不是因为对科学的爱?

爱,超越年龄、超越阶层、超越民族,在这些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辉,它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镜头切换到现场,每位人物的出场都能收获观众的眼泪,这是爱对爱的共鸣。

爱还可以传承。“传承”即便不是今年感动中国人物评奖活动特意为之的主题,也使它较往年的晚会更有了厚度。当我们看到90多岁的刘盛兰老人老有所养,当我们看到残疾的方俊明背后的母亲和女儿,当我们看到儿子沈昌健对父亲科学梦想的继承,当姚厚芝年幼的儿子那样动情地说出“我爱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现场的眼泪,还收获了对社会的信心。

当然,“感动人物”毕竟只能选出十名,而且,可能需要兼顾一定的代表性。其实在票选过程中,还有更多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我们。他们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你和我。

都说中国梦,中国梦其实源于每个人普通的梦,关键在于有爱,在于坚持爱、传承爱。

是,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明天会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

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20__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20__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__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

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的清华“校草”、校男排主力队员王风潇如今已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西山村晒得黝黑的村第一书记。从小接受排球训练的他也专程赶来向女排姑娘们致敬:“我曾经想把国旗印在胸前,但未能如愿,于是我把她装在心里。现在,我在脱贫攻坚的一线,用自己的努力为内心的这面国旗增光添彩。感谢女排姑娘、中国女排为国家带来的荣誉,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

1981年,中国男排首次冲出亚洲,中国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北大学子在燕园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1年3月29日,当时北大篮球队队员,法律系1979级学生张雪与到访北大的郎平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今天,张雪也来到北大,见到今天的女排,想起当年的女排,与郎平同岁的她感慨万千:“女排精神,这么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大家。女排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一种拼搏精神,其精髓在于不是得了第一才是胜利,不是赢了比赛才是成功,而是明知艰难而不放弃,明知没有希望却要争取胜利。”

从1984洛杉矶到20xx雅典,再到20xx年里约奥运会,第三次站在奥运会世界之巅的女排姑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奋勇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这个80年代开启的精神王国有过挫折和沉寂,却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褪去光芒,反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历久弥新,与日益富强的祖国一样,散发出更自信和耀眼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朱彦夫先进事迹的报道,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25年村支书生涯,用残躯撑起一个村庄;残臂书写几十万字自传体小说,传递精神信念……朱彦夫的感人事迹口口相传。

读完光明日报的报道,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龙兵感言:“朱彦夫身上折射出的精神,令人震撼。像朱彦夫这样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复员后又为家乡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革命军人,他们身上那种为党为国奋斗不止的气概和担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山西洪洞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主任王凯说:“十年前我是一名武警战士,通过《极限人生》了解了朱彦夫,再次看到朱彦夫的报道,仍然很受教育。虽然重度残疾,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

“对朱彦夫来说,群众路线不是多难的事儿,是日常本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关党委王军说,朱彦夫把群众看得比自己重,他深入群众、汇集民智为民办实事,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路线践行者,是全党的好榜样!

“朱彦夫身体残疾,仍为党为民鞠躬尽瘁,他的精神也激励当代大学生磨炼意志,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目标。”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石凯平说。

朱彦夫先进事迹的报道在网上也引起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发表感慨。一位山东潍坊的光明网网友看完报道后说:“精神的力量,就是这样鼓舞人心,催人泪下,满满的正能量!”

“朱彦夫身残志坚,坚持不懈,这需要极强烈的精神意志支持,多年来,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奉献,凡事以人民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宗旨牢记在心,堪称时代楷模。”网友“依山伴水20__”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