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汇编20篇)

浏览

6949

范文

688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3月31日,30名热血方刚的青年恪尽职守,坚守职责,勇扑山火,把生命挥洒在烈焰之中。事后,全国人民皆沉浸于悲痛中,却有一男子对烈士冷嘲热讽,甚至谩骂。最终,受网民炮轰,也受到法律制裁。我认为,应勇于为正义发言,不容邪恶滋长。

不为正义站岗,就为邪恶买单。在现实中,我们应发自肺腑的去维护正义,为正义站岗。对待不良行为,应以笔做武器,向毫无感恩之心的男子,口诛笔伐,反倒对烈士侮辱,维护正义与天理,守护烈士的尊严不被玷污,让那些邪恶分子为不道义行为买单。这才是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否则,作为旁观者,社会就会冷漠与麻木。

向最可爱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有些处在青春年华的人,他们的光阴是在安逸中度过的,他们不愿为心中的理想去奉献,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这些烈士们同样拥有青春年华,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地投身于危险的救火工作之中。正因他们为正义站岗,所以我们才有了和平的生活,社会安宁,是他们为我们负重前行,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我们应在他们舍生忘死的行动里,感受到他们为正义站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时代需要奉献精神,民族需要牺牲精神,有担当的人才有这种责任感。致敬,国家的脊梁!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血喷涌洒江天。先前有重庆公交车坠江女乘客的任性,导致15人坠江惨案,现有海南刻薄冷血网友胡喷,他们都反面教材——作为事件的始作俑者,他们从事件发生,就注定要为所犯下的罪恶买单。而相比之下的有些旁观者,不能主动出来说句公道话,不为救火英雄的行为感到钦佩,不为履行责任而为正义站岗的献身精神称颂,反倒玷污英烈的灵魂,辱骂英雄,是法律所不容,为正义天理所不容。事件再一次告诫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英灵不能玷污,邪恶者要为邪恶买单,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正义发言。

领袖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身为时代青年,诚应自我勇于为正义发言,为正义献身,这样方能完成时代使命。

有本领能担当,我们才能完成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望,才能创造出更美社会,切勿委身于邪恶中。因为时代需要正能量,不为正义站岗,就必为邪恶买单。

英雄虽逝,岂容玷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70多岁的伍淑清记得,1980年,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呱呱坠地。此后30多年,伍淑清多次往返京港两地,与“001”号合资企业的缘分,为她带来“001小姐”的雅称。

许多义乌人也记得,1982年的一个下午,10多名义乌农民在县委门口拦住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这些“鸡毛换糖”的“货担郎”曾屡屡被罚被抓。谢高华调查之后,作出了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断。今日义乌,电商交易额每年达2300多亿元,电商账户超25万家。

而这一幕,早已写入新中国的史册——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对深圳这块“先行一步”之地,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建立特区,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最经典的实践之作。

改革、开放。就是在这两条主线编织的道路上,中国人一往无前,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新天地,在1980年的深圳。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拓荒牛”们大胆尝试勇敢闯,深圳从一个边陲渔村变为高楼大厦林立的国际大都市。

这新天地,在1988年的海南。海南办经济特区的消息再次传来,“十万人才”下海南,为琼城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这新天地,在1990年的上海。浦东开发正式起步,“八百壮士”汇聚上海,浦东从一片阡陌交错的农田变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

这新天地,更在20__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人流、物流、商流随之加速畅通,中国一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就业、资金、技术、机会……在改革开放的前行步伐中,全体中国人民成为受益者。按照20__年农村贫困标准,20__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比1978年末减少约7.5亿人。中国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加德看来,中国人擅长架桥,过去40多年架建三座桥梁——改革开放架起通向世界之桥;转型升级建起通向繁荣之桥;国际合作搭起通向未来之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就是国家,“小”家就是彭士禄的家庭。彭士禄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自己的夫人有三个:一是核动力,二是烟酒茶,三是自己的妻子马淑英。1965年,中国核潜艇工程上马时,彭士禄为了工作特地从北京迁到四川。4年后,妻子马淑英也迁到四川。马淑英当年从苏联留学回来后分配在北京化工大学教化学,她讲课讲得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当她要跟随彭士禄去四川时,学生们很舍不得,很多学生都来给她送行。来到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后,马淑英便正式转行参与到基地建设工作上来。1971年,因为工作需要,彭士禄再一次搬到武汉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现719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任职到1973年5月。20世纪80年代主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他更是常驻广州,几个月才能借回京汇报工作之机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禄80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站的建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年事已高的他并没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依然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见到家人。对此,孙女彭瑶很有意见。彭士禄每天回来时都是深夜,孙女已经睡着了,而每天早上孙女醒来时,彭士禄却又出去了。为此,孙女跟他还签了一份合同书,大意是如果彭士禄能准时回家的话可奖励啤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李兰娟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材料案例,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197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决定,任命申纪兰为山西省妇联主任。从1973年到1983年,申纪兰当了10年省妇联主任。

按照常规逻辑,申纪兰应顺理成章走上一条农民进城当干部的平坦之路。但担任这个正厅级职务之后,申纪兰却向组织提出了“六不”约定——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这“六不”约定也让“心系农村”“无私奉献”“勿忘劳动”成为申纪兰一生的鲜明底色。

1984年冬天,从省妇联主任卸任回到西沟村的申纪兰脚步不停,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辗转河南、江苏、上海等地,开始为西沟“找项目”,迈出创业步伐。

申纪兰介绍,当年,西沟村是石头山、石头沟,谁干谁发愁,可西沟人就是不服输,在石头山上种树,逢土必种。西沟几十年来持续不懈地发展生产、植树造林,如今的西沟,两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干石山变成“花果山”,乱石滩变成“米粮川”。申纪兰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关停村办污染企业,并建起香菇大棚,引进光伏发电和服饰床品,发展红色乡村休闲旅游。这些都是她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推进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直到现在,申纪兰仍担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并仍在想方设法帮助村里发展产业,用实际行动弘扬着劳模精神。她告诉记者:“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离不开劳动。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我获得的荣誉也属于劳动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1950年,朱彦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于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查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村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张家泉上千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现在,村里产的苹果都卖到了国外。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622 字

+ 加入清单

57岁的他悄悄把白发染黑,三问苍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出生穷苦的他是我国首位飞行时间超过100天的飞行员,连学都上不起,却一步步从山村的放牛娃成为航天英雄。

他的人生没有传奇,如果有,那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

本期子牙童趣观察带你走进聂海胜自强不息的人生。

艰苦条件下仍刻苦学习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还有5个姐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家中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粮食,父母就去地里捡红薯,做成窝窝头。

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杂粮,萝卜干,咸菜和大酱,尤其是大酱,几乎天天吃,导致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的味道就犯恶心。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勤奋上进的他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总是满分。

放牛娃内心的军人梦

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养了几头牛,全家人谁有空闲谁就去放牛。放假的时候,聂海胜就把牛牵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看见电视机里的军人 英姿勃发,威风凛凛,他也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有一次放牛的时候,聂海胜的头顶飞过了一架战斗机,好奇心驱使他追赶着那架飞机,正是这一次的偶然,他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空军,捍卫国家的蓝天白云。

1980年,是聂海胜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正在上课的他突然接到母亲托人带来的口信,说父亲病重,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他紧赶慢赶地跑回家,到家后见到的却是已经离世的父亲。聂海胜内心十分的痛苦,他还没有来得及跟父亲道别,可怜的父亲就因为严重的胃壁溃烂去世了。

家里突然失去顶梁柱,母亲就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撑起一大家子。天还没亮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了,喂鸡、养猪、做饭、种地,夜以继日地操劳,从不曾歇息。

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他很是心疼。要是自己能为母亲分担多好呀,抱着这个想法,聂海胜偷偷辍学了,扛起锄头就去地里锄草了。

从别人的口中,母亲才知道儿子辍学了,又生气又心疼,她和老师同学一起极力劝说聂海胜,最终,聂海胜回到了课堂。

重新上课的聂海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救助金。每年假期,这位少年都会搬木材、下地干活、装茶叶,一个假期下来可以挣几十块钱。

高中上学的地方离家远,为了省下8毛钱的车票和不磨坏母亲辛苦缝制的布鞋,聂海胜赤脚赶路,60多里的路,少年从天亮走到天黑,月光下,他的身影十分瘦削。

和聂海胜同寝的舍友,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入睡,什么时候起床。寝室熄灯后,他会悄悄溜出宿舍,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早上,起床铃还没响,他就不见了踪影,早早地在教室里背书。

成为飞行员

“时光不负有心人”,1982年,空军到枣阳一中招人,一心想成为军人的聂海胜踊跃报名,经历了层层严格的体检和考试,他从几百个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军学校的一名学员。

进入航空学校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凭借着潜心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聂海胜成为了整个飞行大队中第一个单飞的学员。

1989年,聂海胜被分配到一个空军部队担任歼击机飞行员。在部队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可危险却纷至沓来。

他在部队主要的工作就是试飞新型歼击机,试飞和飞行员的训练并不同,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检测出飞机每项指标的极限值,这份工作的危险性极大,谁也不知道一架新机型存在什么风险。

聂海胜并没有退却,英勇的试飞。一次试飞中,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中飞去的时候,机舱外爆响,飞机开始极速下降,整个机舱内的温度瞬间升高。

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聂海胜没有丝毫慌乱,他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冷静地分析问题,排除故障。试了各种办法,飞机仍然没有向地面坠落。

千钧一发的时刻,聂海胜果断做出选择,按下了弹射按钮,在他身后,飞机很快就爆炸了。

记忆力惊人的他在最后一刻牢牢记住了各种仪器的数据,这为研究人员改装飞机提供了关键的参数。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记三等功。

在部队一待就是十五年,聂海胜前前后后驾驶过多种机型,飞行时长1408个小时,是中国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本来以为翱翔蓝天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归宿,可更让他兴奋的任务正在等着他。

1996年,为了发展航天事业,国家从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听说了这个消息,聂海胜立马积极报名。

成为第一批航天人,三问苍穹

选拔航天员的标准要比飞行员严格十几倍,皮肤、牙齿都要检查,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34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航天人。

要想真正步入外太空,他需要不断训练身体,低压氧气舱里的训练十分凶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里面待30分钟。

超重训练更是要人命,仿佛有个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压住了胸口,教材要求每次训练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生生坚持了80秒。

还有其他常人根本不能承受的训练,他都一一扛了过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驾驶舱内的每种仪器,他没日没夜地背下来40万字的操作说明。

整天待在模拟仓里操作仪器,全部都熟练了之后,他就关灯训练,最终练到所有动作都是肌肉记忆才肯罢休。

20_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向了外太空,看着浩瀚的宇宙,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当飞船临近祖国的上空,他都会低头往下看,那是最让他牵肠挂肚的地方。

20__年,他再次出征。队友王亚平觉得聂海胜是整个组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队员就很安心,什么都不怕。

20__年,57岁的他两鬓已经斑白,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又一次出征。为了看起来年轻些许,他在出发前,特意将头发染黑。这次航天员去太空要执行多项任务,光螺丝钉都要拧1000多个。

聂海胜,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凭借自身惊人的毅力和勤恳的求学态度,一路成长为航天英雄。历经了重重磨难和痛苦,他仍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

当年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部队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这些糖果让聂海胜感受到了甜蜜、光明。

带着这份甜蜜他一路勇往直前,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缅怀四川凉山消防英烈感触_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员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看到这些牺牲英雄的名单时,我被两个00后的名字而痛心:

英雄的名单中20__年出生的有2个,真为他们的父母感到心痛,还不到20岁的年纪,在父母眼中还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就这样和亲人永远的分离,这种痛只有身为父母才能真正体会;

昨天看了很多报道,抖音中全是欢迎英雄回家的视频,说实话当时心真的是在滴血!也深深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感动,每次有灾难来临的时候,都能看我们消防员的身影,他们冲在第一线,为大家换来了祥和,向这些“逆行者”致敬!

同时也想要提倡大家一定要提高消防意识,在天灾和人祸面前,虽然天灾我们没法控制,但请让人祸少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三十名消防战士的牺牲,三十个鲜活的年轻生命,被三月三十号的凉山大火吞噬,你说能有啥感触,说真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就不用再说失去儿子丈夫亲人的心情了,他们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儿子,有的是丈夫,但有一个共同的职位就是消防战士,他们就是在这个共同的职责面前,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共同的职责,不顾火海的危险,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生命。

水火无情,无疑,消防员做为应急保障的第一线战士,他们是最危险的职位,而且他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不论消防事业怎么改,但他们冲锋在前的精神是不变的,所以我要善待咱们的消防战士,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要让他们流血又流泪,最后默默的说一声英雄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长年累月坚守一线,她理解老卢的那种倔强:“为了让工友们吃得好一点,他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了车间休息室,他就是这么个不管多难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时会给他们做做饭,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卢仁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合适的工具,他带领团队成员制造工具;为了找准合适的焊接角度,他钻到车下进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烫得他满身伤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块,试验一次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试验了300多种方法,用了整整5年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卢仁峰说。

某型轮式车辆所用的装甲材料碳当量高、可焊性差,严重影响到装备的质量和进度。在狭小的空间里,卢仁峰和工友们反复推敲、试验,最后总结出一种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装备的质量和焊接效率。

工友们常说,卢仁峰之所以被称为焊接“大师”,是因为有一手绝活——一动焊枪,他就知道钢材的可焊性如何,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碳含量有多少,应采用怎样的工艺。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

“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没有干不成的活。” 卢仁峰的执着,像一根焊条把他和这份事业牢牢地“焊”到一起。

卢仁峰爱看书,工作室的书桌、卧室床头都有专业书籍,其中《金属学》《焊接工艺》等常用的工具书已经翻得起了毛边,里边各种颜色的笔涂得密密麻麻。

在他的刻苦钻研下,越来越多的实践成果得到理论固化,并逐步推广应用。“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选用匹配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专利,熔化极氩弧焊接技术甚至被应用到神舟七号上。

“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面对一项项荣誉,卢仁峰表现淡然。相比这些荣誉,卢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卢仁峰所带的科研攻关班,被一机集团命名为“卢仁峰班组”。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都是焊接能手,并担负起多个重点项目的攻关任务。

多年来,卢仁峰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

在徒弟们眼里,生活中的卢仁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却是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卢仁峰说:“严师出高徒,我对他们严一些就是希望他们早日成才。”

一天5块钢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是卢仁峰对徒弟们的硬要求。徒弟们焊接完钢板,卢仁峰会逐个检查点焊效果,误差超标就要重来。他常常对徒弟们说:“把军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军工人的职责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白晓卉抗疫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白晓卉胸怀“国之大者”,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奔赴抗“疫”最前线。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带领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先后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各个疫情一线战场,与病毒正面交锋。

20__年6月,白晓卉担任山东医学检验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奔赴北京,对口支援提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核酸检测能力。抵达北京后,“白队长”承担总协调、优化流程的工作,迅速提出了实验室的改建方案,以48小时内的“山东速度”紧急改造完成了布局相对合理、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具备4个功能区和高压灭菌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经过多日的艰苦奋战,白晓卉所带领的山东医学检验队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累计完成核酸检测数万人份。

20__年7月,白晓卉刚结束在北京20多天的“战斗”,疫情又在新疆出现。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白晓卉在隔离期间就写下了“请战书”,刚出隔离期,她再次作为队长,带领山东第二批援疆医学检验队41名检验人员从济南出发,奔波近万里,驰援新疆。队员们在喀什与当地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累计完成了20多万人份的检测工作。

为提高喀什地区的整体核酸检测能力,白晓卉等队员们对当地的检验科工作人员开展了为期9天不间断的全程培训,为当地培养了60多名业务骨干,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队伍。

20__年1月5日,接到省卫健委支援河南命令后,白晓卉又一次踏上征途。作为领队,她带领山东省立医院6名具备丰富核酸检测工作经验的同事参加山东省立医院支援河南疫情处置检测队,先后赴郑州、安阳支援核酸检测工作。队员们分工明确,每天四班次不分昼夜不间断工作,白晓卉作为领队,更是一直在进行各方协调部署,尽全力保障战友没有后顾之忧。

20__年3月8日晚,接到省卫健委支援命令,白晓卉二度出任领队,与5名具备丰富核酸检测工作经验的同事加入山东省立医院支援威海疫情处置检测队。白晓卉作为支援威海疫情处置省直检测队领队,3月9日凌晨4时抵达威海后立即前往威高诺润检验所查看实验室条件,指挥所有运抵的仪器设备试剂装配调试工作,14时即作为第一组投入核酸检测工作中。为了提高检测速度及检测质量,她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方案、优化流程,进行精细化岗位管理,形成流水化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检测的工作效率和检测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防护服就是我们的战袍,身披战袍就是身披责任。只要有需要,我们就要坚守岗位,勇往直前。”冲在前、不后退,白晓卉用一言一行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白晓卉却永远留在春天里,与百卉为伴。3月20日6时45分,白晓卉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2岁。这朵“最美的战疫之花”,光彩将永不凋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5350 字

+ 加入清单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xx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0xx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0xx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20xx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xx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xx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致敬申纪兰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1月11日,20__年国球大典暨第三届世界乒乓球总冠军赛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1比4负于张怡宁,屈居亚军  ;5月4日,第5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1战胜丁宁/郭焱,获得女双冠军 [41];6月7日,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国站(苏州)乒乓球女双决赛,郭跃/李晓霞以4比1战胜李晓丹/刘诗雯,获得女双冠军 [41];11月19日,第19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团决赛中,李晓霞帮助中国女队以3比1战胜新加坡队,成功卫冕亚锦赛女团的冠军、11月22日,混双决赛中,李晓霞/马龙以4比2战胜队友张继科/丁宁,获得了混双冠军、李晓霞以3比4负于丁宁,获得女单亚军,丁宁/李晓霞以4比2战胜金暻娥/朴美英,获得女双冠军  。

20__年3月26日,第23届乒乓球亚洲杯比赛小组赛全部结束,李晓霞两胜一负,遗憾出局 ;8月22日,20__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中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0战胜金暻娥,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9月18日,20__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女子团体冠军争夺战中,李晓霞率领鲁能女将以3比1战胜黑马大同女乒,夺得乒超联赛女子组冠军  ;10月10日,20__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2力克新生代组合曹丽思/陈梦,获得女双冠军;11月20日,广州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3战胜郭跃,获得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 [4];12月1日,大众汽车20__国际乒乓球精英赛(德国布伦瑞克)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2战胜韩国老将金璟娥,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

20__年1月22日,20__赛季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斯洛文尼亚)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1战胜范瑛/武扬,获得女双冠军 ;同期1月30日,女子单打半决赛李晓霞出局无缘决赛 [50];2月19日,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阿联酋站)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0战胜韩国组合石磊/梁夏银,获得女双冠军  ;3月24日,20__国际乒乓球精英赛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1战胜德国选手吴佳多,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5月15日,20__年第51届鹿特丹世乒赛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0战胜郭焱/丁宁,获得女双冠军 [53];10月12日,20__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李晓霞帮助山东队3比1击败北京队,获得女团冠军  ;10月30日,20__年乒乓球女子世界杯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1比4负于丁宁,获得女单亚军  ;11月27日,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伦敦)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0比4负于刘诗雯,获得女单亚军 [56];同期11月28日,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0战胜福原爱/石川佳纯,获得女双冠军 ] 。

20__年2月29日,第20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1比4负于郭焱,获得女单亚军  ;4月1日,第51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女团决赛中,李晓霞帮助中国队以3比0战胜新加坡队,获得女团冠军  ;5月20日,20__赛季国际乒联韩国公开赛女单半决赛中,李晓霞以2比4负于丁宁,无缘决赛  ;5月27日,20__国际乒联巡回赛中国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1战胜刘诗雯,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8月1日,伦敦奥运会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1战胜丁宁,获得女子单打冠军,成为继陈静、邓亚萍、王楠和张怡宁之后第5位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 、同期8月8日,伦敦奥运会乒乓球女团比赛,李晓霞帮助中国队3比0战胜日本队,成功卫冕女团冠军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张顺东和李国秀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的村民。今年47岁的张顺东因年幼时被高压线电伤,失去右臂,双脚受伤严重。而李国秀先天就没有双臂。两人在张顺东19岁时结为夫妻,并在往后的日子里“互为手足”,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结婚后,生活中的困难相继而来,两个孩子的出生也让这家人的生活愈加艰辛。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通过平时运输力所能及的物品,减轻家庭负担。李国秀则靠双脚在地里劳动,配合丈夫完成拔菜收菜、打整土地等农活,通过不断练习,学会用脚绣花、写字。

“我的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双手长在了心里。非常幸运,我们走在了一起。”张顺东始终很感谢有李国秀的陪伴,两人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将日子经营得越来越好。

“我的脚在几次手术之后还是非常痛,但为了这个家,为了生活,我不得不站起来。”张顺东告诉记者,自己的脚做了手术后依旧行走困难,现在伤口不时化脓,更是难以下地干活,“但为了这个家再难还是得要往前走”。

身体不便的夫妻二人,同样承担着普通中年夫妻的生活压力。上有80余岁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一双儿女需要照料。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后,两个侄女由张顺东夫妻照看长大。他们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将孩子们培养长大,看着大侄女出嫁,陪伴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如今,张顺东通过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做起了电商直播,妻子的刺绣也越做越好。两人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在家中帮助夫妻俩一起做电商,将面条、蜂蜜等云南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出去。

张顺东、李国秀的事迹,给村民们脱贫致富,走上乡村振兴道路做出了榜样。“我们过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希望带动更多的村民通过电商平台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张顺东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逆行者”这个词最近悄然火了起来,那么到底什么是逆行者?逆行者就是在危险情况发生时,在所有人都在想尽办法撤离时,那些把生命置之度外,向着危险的地方去拯救更多生命的人……

谁都知道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仍然有太多人选择逆行而上。他们与病毒作斗争,他们与死神抢夺生命,他们用火热的中国心书写着大爱的文字,他们不断地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使命”。奋斗在一线的医生,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坚持前方报道的记者,许多滞留武汉的异乡人,甚至还在上学的学生……千千万万人的命运,都在这个新年对彼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关注着手机上的最新消息,一条条来自一线报道,一串串令人揪心的数字,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这场巨大漩涡。让人欣慰的是,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请战、报名,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不管是抗击一线还是支援后方,他们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勇敢负责的精神,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线。

奔跑着,在死神的世间与时间赛跑;穿梭着,在阳世和阴间抢救生命;坚守着,病毒不退前进的步伐不停;也逆行着,不怕困难病毒不消决不退缩!哪怕前方是万丈悬崖,也要义无反顾往下跳;哪怕背后死神在挥着镰刀,也要从容不迫向前跑。责任,他们的肩头,承载的是全国人民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却也是最伟大的逆行者!

防控疫情,他们是“最美逆行者”。84岁的钟南山院士,带领一流技术团队,在前线努力工作;无数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而来,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筑牢基层防疫第一防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正凸显了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我们在努力,我们再努力。

这本是一场毫无温度的灾祸,但逆行者却让灾区的人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20__年的非典,我们挺过来了,20__年的H7N9,我们也战胜了,20__年的肺炎,肯定也会在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最终胜利!

武汉封城,封锁住的是病毒的扩散,而锁不住的,是武汉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全国人民对武汉的祝福。武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等待着病情过去,等待着武汉重新焕发生机,等待着……再去武汉吃一碗热干面,再等一场樱花盛开。

这世上本就没有岁月静好,我们所谓的安逸,其实只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替我们负重前行。逆行者,是“伟大”的代名词,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在他们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的优秀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亦或是砥砺前进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黄文秀一个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她那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奋斗在脱贫一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时代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全党同志要深刻学习黄文秀同志的精神和伟大事迹,时刻牢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以黄文秀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用于奉献担当,在新时代的前进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黄文秀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精神。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年间就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书写下了非凡的业绩。黄文秀的感人事迹,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勇往直前。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才能践行使命。不忘初心,黄文秀用奋斗锻造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作风,用真情践行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用毕生书写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敌人兴高采烈庆祝“胜利”时,这群已经冻成了雕像的战士里,有一个人正在慢慢有了意识苏醒,这个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朱彦夫

朱彦夫的身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伴随着缓慢的蠕动,他身上的冰雪发出了咔嚓的声音。鹅毛似的大雪仍然在下,朱彦夫靠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毅力,终于艰难地坐了起来。

伴随着意识的苏醒,朱彦夫的身体也慢慢有了感觉。因为过分的疼痛和寒冷,他感觉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仿佛燃起了一把大火。他十分口渴,但这冰天雪地的野外,去哪儿找水源呢?正当这个时候,朱彦夫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嘴边仿佛有一湾清泉。

朱彦夫尝了一口,感觉又黏又涩,实在难以下口。朱彦夫继而又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饥饿,他想吃些东西。此时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脸颊上有一团黏糊糊的东西。饿得发疯的朱彦夫已经顾不上许多,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活下去”!

朱彦夫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脸上的东西扯了过来,一口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地上的气温变得越来越冷,朱彦夫开始变得紧张起来。随着自己慢慢活动,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有了些知觉。他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气温变得越来越低,仿佛这世间的一切都会被冻在一起。如果自己不能赶紧找到取暖的办法,或者离开这里,那么自己极有可能“再次被冻死”。

与此同时,朱彦夫的意识也慢慢苏醒了,他发现,刚刚喝的并不是什么水,而是自己头上流下的鲜血。自己吞下去的东西,正是因为爆炸而掉落的眼球。

朱彦夫感觉自己的左眼什么也看不到,世界变成了黑黢黢的一片。右眼虽然能够看见,但却十分模糊。他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整理好思路。

朱彦夫发现自己的双手似乎没有任何感觉,他甚至尝试着把手放到了自己的牙齿上,狠狠咬了一口,但令人难过的是,他依然没有任何感觉。他打了一个冷颤,一个想法冒出来,他赶忙尝试着站起来,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双手和双脚,都因为过度寒冷已经失去了知觉,甚至极有可能已经被冻坏。

朱彦夫感觉非常焦急,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出发前立下的誓言,人在阵地在。他开始下意识在周围找自己的枪,却始终一无所获。

朱彦夫又再次昏迷了过去。等到再次苏醒的时候,朱彦夫想到了自杀,他找到了最后一件武器,想着和战友们一起在250高地上长眠。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朱彦夫的双手已经无法扣动板机。

或许老天就是为了留自己一条命,只要还有一丝残念,那就还有机会。朱彦夫的内心迸发了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他无比想要活着,虽然四肢已经失去了知觉,但他依然努力靠着仅剩的有意识的躯体,在雪地上努力前行。

不知道究竟过了多长的时间,也不知道究竟爬了多远,朱彦夫终于在一条小河旁被友军发现,送到了后方医院。

自杀还是努力活着?

等到朱彦夫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又是几十天之后的事了。

朱彦夫感觉到自己的右眼模糊糊地有一片光亮,他努力动了一下自己的头,却感觉到周身剧烈的疼痛。他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喊:“醒了,醒了!”

接下来便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虽然看不清楚,但朱彦夫还是凭借大概的轮廓判断出,站在自己眼前的这个人,是个穿白大褂的医生。

医生用非常急切的语气问:“你感觉怎么样?”

朱彦夫没有回答,因为他没有任何的力气,除了疼痛,几乎没有任何的知觉。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朱彦夫才知道了自己昏迷后的经过。在被友军发现后,朱彦夫被送到了后方医院,昏迷了90多天,经历了47场手术。

朱彦夫被送到后方医院的时候,他的肠子暴露在外面,四肢严重冻伤,左眼眼球已经没了。就连医生都连连摇头,这样的“重症伤患”,哪还有可能生还?

但朱彦夫的生命力就是这么顽强,当时医生都把朱彦夫推到太平间了,认为他一定活不久,但他却一直有生命体征,这也意味着他还活着。就连就是他的医生,也为他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到不可思议。

就这样,医生和朱彦夫达成了无声的“契约”,一个坚强地活着,一个努力地救助。医生先后对朱彦夫实施了颅内取弹、腹内排异、四肢截肢、面颊植皮等前前后后47次手术。

每一次手术前,医生都觉得朱彦夫估计挺不过这一次,因为伤口深度感染,朱彦夫始终高烧不退。但奇迹的是,每一次他都保持着明显的生命体征。

可惜的是,这47次手术,朱彦夫全程都在昏迷的情况下进行,推出手术室的朱彦夫依然深度昏迷。直到三个多月后,朱彦夫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缅怀四川凉山消防英烈感触_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员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很多报道,抖音中全是欢迎英雄回家的视频,说实话当时心真的是在滴血!也深深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感动,每次有灾难来临的时候,都能看我们消防员的身影,他们冲在第一线,为大家换来了祥和,向这些“逆行者”致敬!

同时也想要提倡大家一定要提高消防意识,在天灾和人祸面前,虽然天灾我们没法控制,但请让人祸少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从昨天得知消息后,看了大量的火灾视频与哀悼消防员的文章,生命不由自主得变成了灰色。

就连晚上睡觉都无法安然,闭上眼就会想象凉山的那场大火,想象那样的大火如果烧在自己身上会是怎样的感觉……

看着商场里形色各异的人们——女人们认真试着鞋子,孩子们开心地大笑,男人们来去匆匆,老人们推着购物车悠哉悠哉……一切似乎都没有任何改变,但那30条无辜的生命却实实在在的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眼前的画面越是祥和平静,那种痛就越强烈。

我真的希望,那些点赞,发视频的人是真的在心底埋下了敬重,哀痛的感念而不是单纯的蹭着热点。请让那些牺牲的灵魂可以感到人间真情而不是冷漠。

愿每一个人余生可以珍惜生命,为自己,也为那些早早离世的英雄好好活着;同时,注意防火,不随意把易燃物品丢进森林或其他场合,你的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可能让无辜的人丧命,让一个无辜的家庭毁灭……

三十名消防战士的牺牲,三十个鲜活的年轻生命,被三月三十号的凉山大火吞噬,你说能有啥感触,说真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就不用再说失去儿子丈夫亲人的心情了,他们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儿子,有的是丈夫,但有一个共同的职位就是消防战士,他们就是在这个共同的职责面前,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共同的职责,不顾火海的危险,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生命。

水火无情,无疑,消防员做为应急保障的第一线战士,他们是最危险的职位,而且他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不论消防事业怎么改,但他们冲锋在前的精神是不变的,所以我要善待咱们的消防战士,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要让他们流血又流泪,最后默默的说一声英雄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摘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在卢仁峰家乡内蒙古,沙漠深处生长着一种树,名为“胡杨”。与其他的杨树不同,胡杨能忍受沙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着极强的忍耐力,生长在沙漠中枝繁叶茂,被人们赞美为“沙漠的脊梁”。

卢仁峰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杨,即使失去了一只手,那种坚定的信念始终深植心中,支撑着他正视眼前的困难,越挫越勇,向着一个个难题险关发起冲锋。

熟悉卢仁峰的人,都知道他是老军工人的后代。几十年前,他的父母远赴大西北支援国家建设,在一线生产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这种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从小感染着他。重技术、讲奉献,是老一辈军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希望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当下,全社会都在宣扬工匠精神。对此,卢仁峰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匠要有一颗责任心,有一种敬业精神。当工人就当最优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为最有能力的专家。”

“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面对一项项荣誉,卢仁峰表现淡然。相比这些荣誉,卢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卢仁峰所带的科研攻关班,被一机集团命名为“卢仁峰班组”。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都是焊接能手,并担负起多个重点项目的攻关任务。

多年来,卢仁峰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

在徒弟们眼里,生活中的卢仁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却是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卢仁峰说:“严师出高徒,我对他们严一些就是希望他们早日成才。”

一天5块钢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是卢仁峰对徒弟们的硬要求。徒弟们焊接完钢板,卢仁峰会逐个检查点焊效果,误差超标就要重来。他常常对徒弟们说:“把军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军工人的职责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以英勇和无畏书写下保家卫国的英雄篇章;和平发展年代,他在贫困山区中默默耕耘,以淡然和奉献践行共产党人的忠诚誓言。时光荏苒,初心不变,本色不改,就像山间绽放的野花,平凡而不妖艳,奉献而不清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那段绝美年华。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张富清虽已95岁高龄,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正是这一片赤诚的心、忠诚的心,时刻严于律己,时刻把自己作为老百姓的“公仆”,时刻发挥自己的一片光、一片热。正是有了信仰和理想,让老党员张富清有了人生的方向和自信的力量,在平凡普通中铸就辉煌。

70年前,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赶考”路。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始终坚持把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向历史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生如夏花之绚烂。张富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亦是奉献的一生,他以宠辱不惊之态、淡泊名利之心、甘于奉献之举生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也立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向老兵致敬,向英雄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108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朱彦夫心中始终装着一件事,那就是将自己所经历的难忘事件写下来,以告后代。牺牲战友的临终嘱托催促着他去写,残废人自强不息的信念鼓舞着他去写,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召唤着他去写!

当时迟浩田上将了解到朱彦夫的事迹后,专程赶往沂源县看望朱彦夫,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并高度评价了_支持丈夫带领群众致富的牺牲精神。之后,迟浩田上将先后三次给朱彦夫写信,鼓励他把当年抗美激战中的壮烈情景写下来,传给人们,让人们了解历史,推动国防教育。1989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对妻子说:“我年轻时拿过锄杆子和枪杆子,但这两杆子过早地夭折了,我思量来思量去,我得用笔杆子再作贡献。”“迟部长也说过好多次了,你是该写!俺明日就给你买纸和笔墨。”妻子高兴地说。

写书对一个失去双手、双脚的特等残废人而言,其艰难不言而喻。但有妻子的支持,他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从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开始只是笨拙地学读,摹仿着写:写书信、写报告、写新闻。也许是战争血与火的经历使他刻骨铭心,也许是朝鲜战场的惨烈使他没齿不忘,每每落笔,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些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的身影。他先后学写了《庄户天王》、《救险记》、《悼青山》和《异人梦》,全部是烈士或与烈士有关的故事。生活,尤其是战争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战友,是他作品中堂堂正正的主人公形象。他写书写得很苦,也写得很累。一到阴天,四肢的截断面便向外渗血水,疼痛难忍,_便用药棉不断给他擦拭伤口。他累了,她便给他轻轻捶背,夏天天热,没买风扇前,她坚持用蒲扇为他驱热。有一次,一位搞创作的人看了他的部分初稿,不屑地说:“就是再比这好上十倍,也出版不了。现在都喜欢看谈恋爱、跳舞的,这样的书没人看!”这一句话,使他萌发了辍笔的念头。妻子第一次冲他发了火:“你要是不写下去,对得起你牺牲的战友吗?对得起迟部长吗?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再好卖咱也不写。这书你尽管写,能出最好,出不了咱当家史”想起妻子对自己的莫大支持,他满脸愧疚,禁不住又热血沸腾。“《极限人生》中的‘根限’两字,是指身体上的极限。对我来说,身体是残缺不全的,这就要以没有极限的奉献和追求来弥补”用两只残臂夹笔,写得累了,他就用牙咬着笔写。这些年来,他究竟咬坏了多少支笔,碰翻多少墨水水瓶,连_也记不清了。口涎、坏眼睛渗的水、胳膊断处流下的血水和汗水时常会浸湿稿纸,模糊了字迹,只好重写。为此,_没少动脑筋。后来,她找来块小塑料纸,垫在丈夫写字的残臂下,他每写几行,她就把塑料纸移动一下起初,儿女们劝他口述,他们记录,可他总觉得那样少了一些思索的空间,表达不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他把写作作为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重要途径。因此,他还是坚持自己写,自愿找罪受,找苦吃。这种罪、这份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很多时候是生理之外的。别的不说,光是那一天学没上过的知识饥渴,就时常把他逼得心烦意乱,焦头烂额。多少回,为了一个情节的描述,他会不吃不喝地憋上几天;多少次,为了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他会搬来字典、词典,一查就是几十分钟、几小时!就这样,他起初每天写几十个字,后来每天能写几百个字。有时候半夜里想起什么,从床上爬扯半天才爬起来,开灯写下来,把妻子吵弄醒了,两个都睡不着,就拉咕呱

到1996年5月,他七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长达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认为,这部作品无论从构思、语言,还是描述和遣词造句上,都不能同作家的作品相比。但他觉得,在一桌盛筵上,出现一道味道迥异的“清拌苦苦菜”,不是更能显出山珍海味的诱人浓香吗?他决心把这部小说出版出来。从此,_又陪同丈夫踏上了艰难的送稿路。人民武警报的一位记者看了《极限人生》的手稿后,深受感动。“《极限人生》对人怎样战胜生理上的缺陷,对人怎样活着提出了强烈的叩问和挑战,对普通人和伤残人都是一种极大的引导和激励。”

《根限人生》从创作出版发行,始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黄河出版社编委看了《极限人生》的书稿后,立即决定出版。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上将闻讯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欣然提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为朱彦夫亲笔题写了“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的条幅。1996年6月,《极限人生》以33万字的篇幅出版印刷。朱彦夫在书评中写道:“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勾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如果读者能从中汲取到做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差愧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次印刷的3万册《极限人生》销售一空。为满足更多读者的愿望,黄河出版社又作了第二次印刷。

朱彦夫的事迹传开后,齐鲁大地掀起了学习朱彦夫的热潮,朱彦夫也被中组部表彰为“模范共产党员”。面对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妻子,他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有今天的日子,要是说我干出了点事,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劳是你的,没有你,就没有我朱彦夫!”此时的他动了感情,泪水从墨镜后悄然流下。如今,朱彦夫的一部新作即将问世。这仍然是一部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素材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