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致谢词_论文致谢信_网
全文共 1832 字
+ 加入清单(一)
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赵仲堂教授。当我面对科学的高峰有些彷徨时,是导师在鼓励我,“攻坚莫畏难,只怕肯登攀”;当我在科学的殿堂中步履蹒跚时,是导师在指点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埋头于书本执迷不悟时,是导师在明示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导师在引导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的导师,学识渊博,对专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百忙之余仍然读书不辍,不断探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传道授业,呕心沥血。如果说我从导师那里学会了怎样做好学问,那么首先应该说我从导师那里领略了真正的学术精神,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的探索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
衷心地感谢李士雪、王志玉、徐凌中、姜宝法、王束玫、彭绩、方鹏骞、卢祖洵、李立明、曾光等教授的鼎力支持,以及王陇德、姚志彬、江捍平、张丹、钟育新、陈广源、王立新、刘松暖、陈金喜、钟天伦等领导,在我工作和学习中,时常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衷心地感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全体老师。当我在千里之外迷茫、徘徊时,是他们慷慨地为我敞开了大门,把我领进了一个深奥而又迷人的殿堂。感谢亲爱的师兄弟们,感谢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衷心地感谢深圳市卫生局、宝安区卫生局及各系统、各部门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在我平时工作及完成论文过程中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区编委等各级领导及区人事局、区计划局、区财政局等部门、社会各界对我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公共卫生系统的各位同仁以卓越的执行力作出的突出贡献!
(二)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三年来呕心沥血的培养。三年来,在课题设计、现场调查、实验室工作、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导师给予了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导师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忘我的奉献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谢克勤教授、王志玉教授、王洁贞教授、王束玫教授、王志萍教授、姜宝法教授、徐凌中教授、贾存显老师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
衷心感谢李士保老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诸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丁树奇站长、赵民书记及全体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患者追踪、样品保存、运输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衷心感谢我的同学刘洪庆、郑文贵、李林贵、周英智、杨艳芳、郑国华等在学习、生活、实验室工作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施胜芳老师、刁玉涛同志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衷心感谢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周兰英医师在提供cyto thin 宫颈取样专用毛刷、缓冲液、预实验所用样本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郭教授、潍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郭文君、刘汝清老师、整形医院唐胜建主任在标本超低温存放、宫颈细胞学检测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妇科王立杰大夫在提供hpv 阳性标本方面给予的帮助。
(三)
本课题是在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科研思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对科研工作敏锐的洞察能力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在此,对导师三年来对我学术上的精心指导与生活上的关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王永杰副书记、姜希宏副书记、李士葆老师等在业务与生活等方面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姜宝法教授、王束玫教授、贾存显老师、王洁贞教授等在我学习上提供的帮助。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中心高雪芹老师、黄海燕老师等在我实验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化验室邢杰大夫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所检验科的李娜大夫等在标本采集中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感谢章丘计划生育服务站、诸城计划生育服务站、岱岳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无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领导与有关人员在现场调查与标本采集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流行病研究室的刁玉涛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师兄弟、师姐妹王志萍博士、郑国华博士、陈会波博士、周英智博士、杨艳芳博士、房学强博士、郑薇硕士和黄克锋硕士在我学习与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全力支持和关怀。
最后感谢在我学习、生活及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过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
更多专题范文
在职博士毕业论文致谢精选_论文致谢信_网
在职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一:
冬去春来四年,伴随着忙碌的工作,终于迎来拙作定稿之日。论文写作过程中,备尝学术研究的艰辛,有过迷茫、郁闷亦或是不知所措,但最终能够定稿,心中喜悦不言而喻,论文的定稿也意味着自己四年艰苦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回首四年,每每漫步百年农大校园,扑面而来的空气总是温暖如初。我热爱这片充满绿色的美丽校园,它铭刻了我生命中的一段鲜明的轨迹,也记录了我的收获与感恩。在山东农业大学的求学岁月中我不仅获取了丰厚的专业知识,而且磨练了坚韧的毅力。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研究过程,也使我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听导师授课,接受导师指导论文,都使自己学到不少东西,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于是升腾起一股不断进取的欲望,并变成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的动力。我深知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
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史建民教授。四年前我有幸师从史建民教授。四年来,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使我对所研究的领域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能够就某一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包括论文题目的选定、重心的调整、内容的增删、文字的修改处处都凝结着导师的劳动,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导师严谨求实、诲人不倦的精神,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夫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受益终身。导师在工作、生活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一笔巨大财富!我深知,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距离恩师的要求尚相去甚远,惟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加倍努力,方能不辜负恩师的悉心教诲和殷切希望。
衷心感谢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有授课的老师们!衷心感谢胡继连教授、王家传教授、杨学成教授、孙世民教授、薛兴利教授、葛颜祥教授、王云诚教授、陈盛伟教授等各位老师所给予我的教诲与指导! 老师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德艺双馨的治学品质,丰富了我的学识,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深受裨益。无论在论文开题时的点拨与建议,还是在预答辩之际的修改意见,均是本文得以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各位老师们,在山东农业大学求学的四年中,他们的辛勤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条件,有他们的帮助和提醒,才能使我的学习和生活始终处于毫无后顾之忧的状态。
衷心的感谢家人给予我的爱与包容!感谢远在家乡的父母,您们以最朴实的行动支持着我的求学、工作和生活,在我失意彷徨时给予无私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时刻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慰与滋润。感谢我的妻子及女儿,寒窗艰辛累及家人,你们却能始终伴我左右,坚定地支持我对学业的追求。唯有你们的体谅、包容和支持,我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论文写作,顺利完成学业。你们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是你们的陪伴和支持,给子了我学习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说,我学业的完成,也更多地凝聚着你们的心血。
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在毕业之际,特向教育过我、支持过我、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美好的祝愿。祝愿我的母校永远繁荣昌盛!祝愿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永远幸福、快乐、安康!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的陶冶、老师的教诲、同学的砥砺、家人的支持,都将凝聚成光阴的故事融进我的生命,伴我前行!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
在职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二:
五年磨一剑,经过辽大经济学院五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博士学习过程,终于完成了我得博士论文工作,回顾我的五年博士生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喜悦,这是我人生道路上最难忘的一段经历,经过五年的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加深我对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兴趣,就像卢卡斯所说的那样,一旦接触到经济增长理论,就不会对其他问题感兴趣。
前三年的博士生活让我熟练掌握更多计量方法和统计工具,并且熟读大量的国内外经济学论着,为我后两年的博士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五年的论文写作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是也无形之中磨练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的经济学素养及研究能力,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俱往矣,回首今朝,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恩师-黄险峰教授,没有黄老师呕心沥血、苦苦婆心的悉心指导、淳淳教诲,我是无法顺利完成我的博士论文的。最让我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是黄老师的严谨治学、务实求真的科研作风、渊博的知识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是我今后安身立命的宝贵财富,会让我终生受益,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终生不忘,对黄老师的厚爱与关怀我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殷切的祝福!
在此,还要特别地感谢李平教授,在我的论文开题、预答辩的过程中他们给予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的论文予以完善和得到提高,诸位老教授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治学严谨的作风让我倍受感动,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与真挚谢意!
还要感谢经济学院及辽宁大学全体教师,在校期间传授给我宝贵知识的辽宁大学所有老师,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理论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从此走向了经济学研究的阳光大道,让我在学业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同时,感谢经济学院各位曾经帮助过我的博士同学,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为我的博士生活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另外,我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无私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消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增强了我完成博士论文的信心和动力。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对本论文进行审阅和评议的各位专家与教授。
在职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三:
首先,向我最尊敬的导师谢家智教授表达由衷的感谢。能够师从谢老师是我毕生的荣幸,导师的谆谆教导、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终身难忘,可以说没有导师的耐心指点和严格要求,就不会完成这篇博士论文。本人的博士论文,从选题、构思、写作,几十余次的与导师反复的沟通,无一不凝结着导师的心血。博士四年,尤其是最后一年,犯过很多错误,历经各种坎坷和困境,每次谢老师都是第一时间给予安慰和指导。感谢谢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谢老师对我我的宽容、信任和支持。当然,也要感谢师母李代梅老师,谢谢您在生活上所给予的关心和鼓励。
读博期间非常荣幸能够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加拿大留学,在外期间,得到外导施春明老师的帮助,在此由衷的感谢。另外,特别感谢高我一级的师兄--张明博士,读书期间的各种困难,张明师兄给予我无数次无微不至的帮助,正因有他的帮助才得以渡过难关。
当然,能够完成博士学业,我还要向经管学院的所有领导和老师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几年来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好友张蓝月及其老公王丰先生,谢谢你们在北碚给予的各种帮助。
共同学习的冉璐博士、陶颖博士、陈启亮博士、江源博士、刘思亚博士、王文涛博士、肖端博士、李瑞琴博士、李玉萍博士、翟浩淼博士、谭方方同学等都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读博期间,我的硕士期间的导师梁云教授以及师弟师妹一直给与我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感谢你们的挂牵!
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感谢所有关心、鼓励和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博士英语自我介绍面试
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Good morning, my name is ———, You can call me ——(英文名) if you like.It is really a great honor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for a interview ,I would like to answer whatever you may raise, and I hope I can make a good performance today. I am —— years old, reside in ————. I am young, bright, energetic and confident. I feel that my strongest asset is my ability to stick to things to get them done. I feel a real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when I finish a job and it turns out just as I’d planned. I have lots of
interest, such as singing,reading and cooking. I think Im a good team player and also I am able to work under great pressure.
That’s all.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have a chance to present myself to you.Thank you!
Good afternoon! Professors :
I am honored to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zjz, 32years old. In the year 20__ and 20__, I received my Bachelor degree and Master degree in sdust.I major in mathematics. After my graduation, I got a job in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the past 3 years, I was involved in China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 and the teams I directed was rewarded the first Prize in Shandong Contest District both in this year and last year.
However, with time going on, the more I e_perienced, the clearer I realized that I am lack of knowledge. I really interest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 find that the similar and problems rise in my study subject, so I’m eager to cognize more about this field and I hope I can study further in BeiHang University.
So I am standing here now. I am really e_cited. I believe what I am doing is a right thing.
That’s all.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chance to present myself!
Good morning, Dear Professors:
It’s my honor to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___, I am from__County__Province, December ____ I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and my parents are farmers, I love and respect them very much. We were delight with my becoming a fresh man in September 1997. Luckily, I was permitted to be a graduate student after 4 years colorful life on campus. I received my Bachelor degree20__ in__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n a Master degree20__ in__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ose 7 years my major was Die Design. Before I received my Master degree, I had done the subject of ___________. For the past 3 years, I have been in______College, where I have been and still am a teacher. I teach students Machine Design etc. I have published more than 10 first-author papers.
That’s all, thanks!
博士英语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五:
From a moddle class family, I was born in Hsin Ying, Tainan on October 10th, 1965. My father is a civil official at Tainan City Government. My mother is a house wife good at cooking. Although I am the only child of my parents, I am by no mans a spoiled one. On the contrary, I have been e_pected to be a successful man with advanced education. I study hard at school. Besides te_ts knowledge, journalism is my favorite; whenever reading,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great joy and interesting.
“Being good is must; successful, however, is plus.” Father adopts the idea of his father. Especially in military service, I realized it more precisely. People said: Military service makes a boy to man, I agree that.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and began to study diligently when I was eighteen. I did not start in my early age, but I hope that I could pass the test of Genera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And this is my best wish at the moment.
博士英语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六:
General Introduction
I am a third year mastor major in automation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 R. China. With tremendous interest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 am writing to apply for acceptance into your Ph.D. graduate program.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1995, I entered th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UST) --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China’s best engineering schools. During the following undergraduate study, my academic records kept distinguished among the whole department. I was granted First Class Prize every semester,In 1999, I got the privilege to enter the graduate program waived of the admission test.
At the period of my graduate study, my overall GPA(3.77/4.0) ranked top 5% in the department. In the second semester, I became teacher assistant that is given to talented and matured students only. This year, I won the Acer Scholarship as the one and only candidate in my department, which is the ultimate accolade for distinguished students endowed by my university. Presently, I am preparing my graduation thesis and trying for the honor of E_cellent Graduation Thesis.
Research e_perience and academic activity
When a sophomore, I joined the Association of AI Enthusiast and began to narrow down my interest for my future research. With the tool of OpenGL and Matlab, I designed a simulation program for transportation scheduling system. It is now widely used by different research groups in NUST. I assumed and fulfilled a sewage analysis & dispose project for Nanjing sewage treatment plant. This was my first practice to convert a laboratory idea to a commercial product.
In retrospect, I find myself standing on a solid basis in both theory and e_perience, which has prepared me for the Ph.D. program. My future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twork Scheduling Problem, Heuristic Algorithm research (especially in GA and Neural network), Supply chain network research, Hybrid system performance analysis with Petri nets and Data Mining.
医疗博士聘用合同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受聘人(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受聘岗位:____________
受聘人的担保人(以下简称丙方):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
兹有聘用单位(甲方):____________决定聘用乙方(受聘人):____________从事相关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聘用期限:
自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止,聘期________年,聘期满前壹________月经甲乙双方认可协商后可续签合同。
二、待遇与奖惩
1、聘用期间,甲方对乙方进行相关培训。
2、乙方在此期间所进行的进修学习由甲方具体安排,并且进修费用由甲方承担。
三、双方的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乙方提供开展工作学习所需的场所、设施及必要的用品。
2、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相关技术操作规程,服从甲方的工作安排,尤其对必要的加班等工作不得无理拒绝。
3、________年内,未经甲方同意,不得擅自离开。
4、乙方不得将甲方的技术资料、病历文件和其他技术信息透露给第三方,否则视为违约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违约责任:____________
此合同甲、乙双方应严格执行,如若违约,违约方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五、合同生效与终止:____________
1、本合同自三方签字之________日起生效。
2、合同终止于聘用期满之________日,双方协商愿意续签者,需在期满前壹________月内办理。
六、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一份。
甲方负责人(签章):____________
乙方(签章):____________
丙方(签章):____________
合同签订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博士求职面试自我介绍
good morning, teachers. its my great honor to be here for this interview. i am 。 。 。 ,the postgraduate of the fifth lab.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i have been working hard and trying my bes
t to improve myself. with the help of my supervisor and other fellows in the lab, i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and learn more research skills. in my spare time, i`d like to take part in group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student union, because i love the atmosphere that people get together to talk or paly with each other. i also love shopping ,just as other girls do. besides, i like watching movies very much, and my favorite movie is the brave heart. i will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if you can gi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further my education here. maybe i`m not the cleverest student, but i must be one of the most hardworking students. if i`m given the chance,i promise that i will spare no effort to make achievements in my research. thank you!
博士英语自我介绍面试
dear sir: it is my honor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yangyan, year. generally speaking ,i am a hard working student especially do the thing i am i
nterested in. i will try my best to finish i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i have learned systematically the theory of profession and got the basic manipulative skills about pharmacy experiment . i have alreadypassed cet-6 in english and cct-2 (=the second level) on computer . also i have won several honors .
in the hospital, through the year of internship , i learned a lot of knowledge in clinical
i major in clinical pharmacy and i will graduate
in july this practice. it may be helpful to my future study .
thank you .
医学博士英语自我介绍
morning, sir ! my name is , it is really a great honor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for a interview, i would like to answer whatever you may raise, and i hope i can make a good performance today, eventually enroll in this prestigious university in september. now i will introduce myself briefly,i am years old,born in*province ,northeast of china,and i am curruently a senior student at uni.my major is packaging engineering.and i will receive my bachelor degree after my graduation in june.
in the past 4 years,i spend most of my time on study,i have passed cet4/6 with a ease. and i have acquired basic knowledge of packaging and publishing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besides, i have attendseveral packaging exhibition hold in beijing, this is our advantage study here, i have taken a tour to some big factory and company.
through these i have a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domestic packaging industry.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us, unfortunately, although we have made extraordinary progress since 1978,our packaging industry are still underdeveloped, mess, unstable, the situation of employees in this field are awkard. but i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a bright future if only our economy can keep the growth pace still.
i guess you maybe interested in the reason itch to law, and what is my plan during graduate study life,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that pursue law is one of my lifelong goal,i like my major packaging and i won"t give up,if i can pursue my master degree here i will combine law with my former education. i will work hard in thesefields ,patent ,trademark, copyright, on the base of my years study in department of p&p, my character? i cannot describe it well, but i know i am optimistic and confident.
sometimes i prefer to stay alone,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but i am not lonely, i like to chat with my classmates, almost talk everything ,my favorite pastime is valleyball,playing cards or surf online. through college life,i learn how to balance between study and entertainment. by the way, i was a actor of our amazing drama club. i had a few glorious memory on stage. that is my pride.
2025博士毕业论文致谢_论文致谢信_网
感谢论文结束还有致谢一栏,可以来承载论文背后无从抒发的情感。
在我即将结束毕业论文的写作,即将离开海大的时候,不经意间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曾经不为我所知的研究方向。三年的学习生活对于我,真得是一场艰苦的转型、一次艰难的历练,我从中收获的是一份辛苦的光荣、一段得以受益终生的经历。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导师的教导与帮助,我无从接受中途调整研究方向的变故,是导师的鼓励使我树立信心来涉足海洋生态学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是导师的指导教我逐步实现了从管理学科向实验学科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导师为我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我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宽的领域中向更多的学长求学讨教。向学习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所有师长表示感谢!
感谢所有予我信任与支持的同事。感谢与我朝夕共事的兄弟们,是他们给予我无私的支持,帮助我处理好工学矛盾;是他们给予我最充分的信任,使我可以走出国门培养自己国际化的视野;是他们给予我强大的动力,使我坚定地实践着“学以致用”的理想。对此,我唯有铭记在心,学成回去加倍工作。
感谢所有与我共享阳光与快乐的同学。实验室里、图书馆里、餐桌前、运动场上、宿舍楼内,无数个朝夕相处的快乐都将是别后梦里的珍藏。愿我们以感恩的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成长。
感谢给予我平静与温暖的家人和爱人。感谢父母,感谢二姨二姨父,感谢老姐从小就给我树立的学习榜样,一直激励着我奋进,感谢老弟,使我时刻有着为人兄长的自我约束。把三年的经历与收获献给我一生的爱人,谢谢!
谨以此致谢,路还长,唯勤勉前行。
最新版博士毕业论文致谢_论文致谢信_网
十年一梦,一梦十年。
十年前,刚刚经历高考的我,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进了珞珈山。一个懵懵懂懂的农村孩子,一步跨进了心目中雅典学派式的历史悠久的壮丽学堂,心中除了沾沾自喜之外,恐怕更多的还是那种诚惶诚恐和惴惴不安吧。十年的时间,仿佛在一瞬间就走到了尽头,十年之中的种种,就随着深夜中我键盘敲击的声音,不断地重现在我的眼前。这十年,有快乐,也有忧伤,有辛勤,也有迷茫,有拼搏,也有放弃,有收获,也有遗憾。敢问十年前的我曾经预想到我将会经历的这些么?这可能是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农村孩子所从未料想到的吧,即使是在梦中。这十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十年,这十年,武汉大学给我的太多太多。
此为十年一梦,一梦十年。
十年来,我遇到了很多热心帮助我的师长和同学,在这里,我向他们致以我最真诚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z教授。自硕博连读以来,z老师一直以导师的身份对我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z老师学识渊博,尽职尽责,在我的学习和研究上,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在生活上对我关怀有加,给我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过去五年的研究阶段里,z老师对我在研究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认可,提供给我大量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锻炼了我独立自主进行科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五年中,z老师对我耐心教导,包容有加。我从一个不成熟的毛头小伙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与z老师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此生难忘。
感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wc老师、m老师、wl老师、h老师、以及cas的l老师这五年来在学术上和科研项目上给予我的关心和指导。另外还要感谢wc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学习锻炼的机会,以及对我生活上的关怀和鼓励。wc老师对研究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令我深深敬佩。
感谢ccid的l院长,中心的h主任,研究所的reindeer所长,以及xx部xx局的goldrock主任。感谢几位领导和前辈对我博士阶段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更感谢他们对我的就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指导。
感谢我的大师兄ye博士。从刚刚着手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开始,我就习惯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好脾气好耐心的ye师兄。无论是文献的检索阅读、实验的设计实现还是论文的修改与发表,ye师兄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照顾。另外,ye师兄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努力和耐心,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儒雅和淡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谢曾经在实验室一起工作和战斗过的同窗好友们。感谢等师兄师姐对我的指导。感谢等同学对我的帮助。感谢等师弟对我的支持。特别感谢吴笛、李鑫和王晶等博士同门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照应,还有bsm项目组四位师弟对我的信任和理解。我会永远记住在318的日子,相信你们也不会忘记。
感谢我的本科、硕士班及博士班的同学们。感谢你们曾经给我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感谢博士班的等几位同学,相同的经历和相似的环境,让我们学会了相濡以沫。
感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那些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x老师,等同学。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好朋友sword同学,以及硕博连读曾经和我一起居住,互相照料的等师弟,有你们相伴,我的业余生活从不缺乏欢声笑语。
感谢我的那些朋友们,他们是:xx公司的首席应用专家netmousexhxh博士、xx大学法学院的lower博士、加拿大xx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的warrior博士、xx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的lambert博士、xx大学出版与印刷学院的eclair老师、xx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curltystop博士、xx大学园林学院的darktemplar博士、xx省高级法院的sable法官、xx市xx厅的maybe科长、xx省xx局的guxingbugu科长、xx公司的emilyrong老师、xx公司的wangjianming工程师、游走于国内各大通信厂商的aristokles工程师、xx市水务规划设计院的fengisan工程师、武汉大学xx学院的whsbbs老师、社的bombman老师、团委的hothead老师、校党委宣传部的dsj老师、简帛研究中心的ljltom博士、生命科学学院的glmfym博士、电信学院的simple博士、otto博士、flg博士、中部发展研究院的www博士,等等等等。感谢我的朋友们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学业和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十年寒窗苦读的路一个人很难走下来,因为有你们在路上的陪伴,让这条道路洒满了灿烂的阳光。也祝福你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顺利和幸福。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博士学位论文致谢范文欣赏_论文致谢信_网
论文致谢一:
转眼间,我已在太湖之滨的江南大学度过了九个年头。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一切好像历历在目,感慨万千,不禁湿润了双眼。四年的博士生涯艰辛却又充满欢笑和喜悦。在此即将结束的时刻,心中不免对学生时代的生活充满了无限不舍,对江南大学充满了深深怀念。回顾这九年的求学生涯,给我帮助的人太多,要感谢的人也太多。
首先,最深的敬意给我敬爱的导师冯骉教授和张晓鸣教授,感谢你们将我纳入门墙,正因为你们的恩赐,才使我完成了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向一个科学的探索者的蜕变。冯老师和张老师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上的逐步培养、生活上的关心爱护,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让我领悟到如何做人和做事,使我受益终生。
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夏书芹副教授!与夏老师的缘分,起始于本科阶段。那时夏老师给我的印象是:睿智、博学、严谨、认真。是她让我认识了什么是严谨求实的态度,什么是锲而不舍的精神,什么是科研的真谛。夏老师为我点亮前路的明灯,指引我迈向属于自己的未来。在她无微不至的指导下,我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并获得了“优秀”的评价。随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食品科学方向的研究生,有幸遂愿,成为了夏老师的弟子。一年后,在她的支持和推荐下,我又开始了硕博连读的治学之路。求学之初,我对课题认识不够深入,研究进展缓慢,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夏老师的循循善诱,使这一切都冰释了。从论文的选题、方案的确定、实验中困难的解决到论文的修改完成,夏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极大的鼓励与帮助。仍记得和夏老师无数次的对课题的探讨,她的话语简洁而富有感染力,常使我拓宽思路,发现灵感。我们会为一个实验现象畅谈两个小时,也会为实验方案的制订产生分歧,我们各抒己见,她不仅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益友。在她激发下,我渐渐体会到了苦乐相随的科研真谛,并终于登堂入室成为了一个初涉学术之人。在此我向夏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诚挚的祝福!
同时,我也要衷心的感谢课题组的夏文水老师、钟芳老师、贾承胜老师,测试平台的孙定红老师、王领军老师、唐晓姝老师、陈晨老师,测试中心的秦昉老师,生物工程学院的吴亢老师在实验中给予我的热情帮助和支持。真诚的感谢在实验中给予我指导的张冲师姐,以及实验室一起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们,最后,深深的谢意给我的父母和妹妹,感谢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全力支持,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们的爱、理解和牵挂。在此,谨向给予我关心、帮助和支持的所有老师、同学、家人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论文致谢二: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四年的求学生涯,我认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同窗好友,大家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在美丽的上海交大,我们创造了充实快乐的博士生活,结成了惺惺相惜的同学情谊。衷心感谢王天东、郝东洋、李志建、黄玮婷等同门同窗在学习上给与的诸多指点和帮助。同时还要衷心感谢涂武根、邱轶等同事在工作上给我的关心与照顾。
一直以来,我的家人都给予我最无私的温暖和关怀,正是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使我充满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首先感谢我的母亲、岳父和岳母,没有她们的任劳任怨的奉献,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将难以追求并完成学业;其次感谢我的妻子姚蓓馨女士,她的理解、宽容和尊重是我重要的精神之柱;最后,最最要感恩的是上帝赐予我的一双儿女----可爱的王嘉怡和王嘉祺小朋友,他们是我一生永远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目的、预期成果与创新及研究计划等组成,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在此,学术堂整理出“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课题的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供参考。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邪恶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伦理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伦理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伦理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伦理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伦理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 20 世纪30 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 1955 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 1990 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 2019 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19)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法论、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19)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19),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19)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 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 ”( 田萌)、“ 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 ” ( 芦影 ,2019 年 )、“ 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 ” (李凯生 )、“ 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 ”(刘震 ,2019 年学位论文 )、“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19),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19)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伦理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伦理话语:当代西方建筑伦理理论及其反思》(2019),是对建筑伦理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伦理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伦理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最受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2019 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 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伦理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伦理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 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 ” ( 徐昊, 2019 年学位论文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 廖前兰 ,2019 年 )、“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 ( 李翔宁,2019 年)、“雷纳 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 ,2019 年学位论文 )、“批评包豪斯”(翟墨, 2019 年 )、“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 黄厚石,2019 年学位论文 )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19),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19)、《回到土地》(2019)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 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 19 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 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 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 First Things First 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 年,德国沃尔夫冈 豪格( Wolfgang Haug ) 的 《 商品美学批判 : 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 ,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 年代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伦理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 20 世纪70 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伦理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伦理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伦理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伦理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伦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19),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 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 Looking Closer 》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其中的 《 Looking Closer 4 :Critical Writtings on Graphic Design 》汇集了自 1997 年到 2019 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伦理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伦理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伦理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19 年,《美术观察》第 6 期,就以“设计伦理: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 “2019 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伦理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伦理的内涵、设计伦理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伦理和设计伦理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伦理反思的倡议》 .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伦理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伦理议题思考的深度。2019 年度 10 月 26 日到 30 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 Buck-Coleman 、Mark Biddle 等美国学者则提出“ 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伦理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伦理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19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伦理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伦理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伦理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19 年 9 月 17 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伦理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 2019 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伦理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伦理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伦理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19)。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伦理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2019)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伦理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伦理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伦理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伦理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伦理”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 世纪西方设计伦理思想研究” (2019 年,周博)、 “19 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伦理思想述评”(2019 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伦理思想研究”(2019年,杨先艺)等等。
伦理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 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 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 世纪 70、80 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史上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 1995 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 1990 年代设计伦理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伦理学”一文,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对设计的伦理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伦理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伦理学的本质。而伦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伦理思考摆在了伦理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 Essays on Design 1 :AGIsDesigners of Influence 》 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 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 2019 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 8 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 世纪的英国,还是 20 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伦理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 ·伍德姆所着的《20 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 一书中,针对荷兰在 20 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 Betts )的《日常用品的权威: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19) (《 The Authority of Everyday Objects : ACultural History of West German Industrial Design 》)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领导者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19 年), 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伦理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伦理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伦理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伦理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伦理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伦理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 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 1992 ),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伦理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 Dorst)的《了解设计》( 《Understanding Design》 )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伦理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 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 ,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 许多商品 ,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伦理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19 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 ( WilliamMcDonough )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 ( Michael Braungart )(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 ( 《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We Make Things 》 ), 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 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伦理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伦理”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欲望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邪恶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伦理,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 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伦理,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伦理的议题,设计在伦理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伦理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伦理的价值:造物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 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伦理价值
第三节 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 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 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 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 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最高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伦理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 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 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 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 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 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 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 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 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 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 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 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 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伦理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 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 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 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 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 年
2. 杜维明,《对话与创新》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
3. 杜军虎,《设计评论》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 年
4. 黄厚石,《设计批评》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5. 海军,《设计之重》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年
6.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年
7. 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年
8. 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年
9. 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9 年
10. 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年
11. 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12. 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年
13. 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年
14. 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年
15. (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16.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年
17. 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 20 世纪至 21 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年
18. 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9 年
19.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9 年
20. 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年
……
二、论文
1. 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伦理[J].中国服饰,2019(1)
2.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 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19(8):18-20
4. 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19(1):87-88
5. 于文杰,杨玲,英国 19 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19(2):21-27
6. (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19(11):14-20
7. 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伦理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7):278-280
8. 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伦理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19(12):96-99
9. 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9
10. 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2019
11. 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19(12):20-25
12. 陈炜,提出设计伦理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19(6):103-103
13. 江牧,设计伦理之道 [J]. 《包装工程》,2019, 27(6):318-320
14. 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19(10):100-109
15. 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19(6):21-24
16. 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19(5):81-83
17. 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19(1):22-28
18. 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62-170
19. 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伦理学研究》,2019(11):86-90
20. 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9(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1. Joan Rothschild,Design and Feminism: Re-Visioning Spaces,Placesand Everyday Things . 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9
2. Hazel Clark,David Brody,Design Studies:A Reader.English.2nd ed. 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9
3. Alex Coles, Design and ar: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London:Whitechapel Gallery and the MIT Press,2019
4. Rob Fleming,Design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9
5. Robyn Marsack,Essays on Design 1:AGIs Designers of 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 Editions,1997
6. Meredith Davis,Graphic Design in Context:Graphic Design Theory.London:Thames &Hudson Ltd,2019
7. Edited by W.S.Green and P.W.Jordan,Human Factors in Product Design: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Trends.London:Taylor & Francis,1999
8. John Heskett,Industrial Design.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80
9. Raymond Loewy,Industrial Design.New York:The Overlook Press,1988
10. Eremy Aynsley and Charlotte Grant,Imagined Interiors:representing the Domestic Interio Since the Renaissanc.London: V&A Publications ,2019
11. Krisztina 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85
12. Siegfried Giedion,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a contribution to anonymous-histo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13. Ulrich Conrads,Programs and manifestoes on 20th-century architecture.London:MIT Press ,1971
14. Christoph A·Hoesch,Siemens Industrial Design:100 Years Continuity in Flux.Hatje Cantz
15. Kjetil Fallan, Scandinavian Design:Alternative Histories.London:BERG,2019
16. Philippe Garner,Sixties Design.Cologne:Taschen GmnH,2019
17. Victor Margolin,The Struggle for 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 Chicago.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18. Paul Betts,The Authority of Everyday Objects:A Cultura l of West German Industria Design.California: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2019
19. Carma Gorman,The Industrial Design Reader.New York:Allworth Press,2019
20. Grace Lees-Maffei,Rebecca Houze,The Design History Reader.london:BERG,2019
21. Walter Gropius,The New Architecture and the Bauhaus.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65
22. David Pye, The Nature and Aesthetic of Design.London:Herbert Press,1978
23. Mike Press,Rachel Cooper,The Design Experience:The Role of Design and Design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19
24. Steven Heller,Philip B.Meggs,Texts on Type:Critical Writtings on 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 Press,2019
25. Paul Betts,The Authority of Everyday objects:A Cultural History of West German Industrial Design.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9
26. Kees Dorst.Understanding Design.Amsterdam:BIS Publishers,2019
27. Rick Poynor.Designing Pornotopia: Travels in Visual 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19
28. Francis D.Klingender.Art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Chicago: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1981
2025汉语言文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XX年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 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XX年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 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社会生活一方面由语言文字所反映,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影响、浸淫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形态各个层面。以儒家经典“六经”言,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就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曹元弼先生说:“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争论激烈,“五经无双”的他不可能不在其著作《说文》时烙下礼的痕迹,反映自己的礼治思想。包括三礼在内的先秦典籍以及当时的礼既是许慎撰作《说文》的资料来源,也为其提供了编写撰作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据礼释字的研究方法。研究《说文解字》,领悟作者的微言大义,可以更本真地认识中国古礼。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 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论文涉及《说文》学及古礼两大艰深学术领域,工作量浩大,体现在:
艰深的文献阅读:研究者必须对《说文》及三礼有充分的阅读和准确的理解,这些文献内容艰深、专业性强。另外须对前辈礼学与《说文》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利用,对许慎时代的历史面貌有准确把握,需要古文字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有大量坚实的文献阅读作为基础。
繁重的文献梳理。 作为交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只有在大量的资料占有、整理后并进行仔细认真和富有发散性的分析、归纳后,才能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材料梳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哪些有用,哪些会产生误导等,研究者应当正确处理。
严密的论证推理。许慎本身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大都集中于文字学研究方面,这项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结论必须有缜密的论证,运用严密的推理方法对观点进行支撑。
论文进度:
XX年6月前 完成本项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
8月前 《说文》引称礼书的整理
10月前 《说文》记载的古礼疏证
12月前 《说文》记载的汉礼考订
XX年2月前 《说文》涉礼小篆的词源学研究
4月前 《说文》记载的古礼名物制度考证
6月前 三礼与《说文》行文风格特点研究
8月前 经礼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考察
10月前 《说文》礼学思想研究
12月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关系
XX年4月前 学位论文的润饰
6月前 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论文预期成果:专著及系列论文。
创新点:
1、开辟《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说文解字》,特别是从礼学的角度系统地进行研究,本研究尚属首创,并为今后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结合研究奠定基础,形成《说文》说经系列。
2、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研究说文者虽众,但尚无对许氏学术思想尤其是礼学思想进行探讨。研究许慎的学术思想可对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提供材料学上的支持。
3、开创古礼研究新思路,也就是说,对礼学的研究可以从古代文献、地下出土、民族学资料“三重推理”法扩充包含古文字资料的“四重推理”法。
七、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姚孝遂主编 中华书局
2、《金文编》 容庚先生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 中华书局
3、《积微居小学述林》 杨遇夫先生著 中华书局
4、《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撰 巴蜀书社
5、《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撰
6、《说文句读》义筠撰
7、《说文解字义证》 桂馥撰 中华书局
8、《古文字类编》 高明编 中华书局
9、《经典释文》 陆德明著 中华书局
10、《史记》(附三家注)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11、《汉书》 班固著 中华书局
12、《后汉书》 范晔撰 中华书局
13、《三礼汉志疏证》 刘善泽撰 岳麓书社
14、《十三经注疏》阮刻影印本,中华书局
15、《周礼正义》 孙诒让撰 中华书局
16、《仪礼正义》胡培翚撰 清经解续编本
17、《礼记集解》孙希旦撰 商务印书馆
18、《仪礼图》张惠言著 清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19、《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沈文倬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中国礼制史》 陈戍国著 岳麓书社
21、《古汉语研究》 《古文字研究》 《考古》等
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写作的步骤_开题报告_网
今天,谈谈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写作问题。博士生入学即可以选题,但开题报告是有要求的。通过经验总结,同时也参考其它高等院校博士论文的开题要求。现在再强调三点:
一 规范操作
规范操作要讲究程序,博士论文开题应遵从以下四个步骤操作:
(一)写开题报告的条件
可以写开题报告其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从教学方面讲,要修完所学课程,学习成绩要合格;从科研方面讲,要有阶段性研究成果,所写问题必须是自己熟悉的,并且是深思熟虑的,对相关资料的占有是丰富的。
(二)开题报告的形式与结构
着重注意四点:1明确立意。即要交代自己为什么写这个问题?从何时开始研究此问题?研究的意义何在?等等;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即你所作的论文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是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说明;3研究的新意。即你的独创、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新成果?4研究计划。即在开题报告中要讲清研究计划,并要具体翔实。
(三)开题起点与基础
写开题报告的起点问题,也就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研究。应该是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加深。确立起点的原则是: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而现实的起点则应对导师的有关学术观点加以评述,并以此做为接力点,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往前走。导师此问题的研究终点应该是你们的起点。
(四)开题报告的重点
一言以蔽之,就是创新。这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也应该是你们文中最精彩的华章。有的同学的开题报告恰恰在这部分从略,是不合适的。这部分应该是你们着笔墨最多的地方,是你超越前人,亮出自己观点,最打动人的地方。
二 革除旧习
我认为,我们现在做论文的博士生仍然存在以下三种旧习需要革除:
(一)抄袭型
抄袭之风,由来以久,有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我指导博士生论文的首要要求就是要革除抄袭之风,写出自己的观点来。
在服装行业里,要造新衣服需要设计,设计不能抄袭,否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理工科毕业生写毕业论文也叫毕业设计,不是抄袭。在中国台湾,导师要求学生每篇论文都要亲自调查,并且要把调查方法和经过写出来,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抄袭之不可能。这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
(二)描述性
这个问题可以说更普遍。特别是教师出身的学员写讲义写惯了,把别人的成果拿来一编排,标上章节符号就算自己的了。只是描述、"批发"别人的陈货,摆的琳琅满目,就是没有自己生产的东西。任何浅层次的描述文都不是论文。
三 功夫到家
这里讲三个到家
(一)资料到家
资料到家就是要有足够供自己用作论证的古今中外的资料到手,而且重在理解,吃透吃饱,这样才能汲取营养.有的作者参考书目一长串,运用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白搭.装门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认识到家
认识到家就是前面谈到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家才有动力,才能提高,写出新意。同时,可以把所写问题拿出去,让人理解,任世人评说。应该到达一个境界:不达目标不罢休。
(三)逻辑到家
逻辑到家是方法问题,这方面要加强。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要下功夫去研究。
博士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写作要求_开题报告_网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二、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
博士开题报告范例2025_开题报告_网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论文的研究意义
关于汉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很多,但大都局限于传世文献记载内容的研究,而对于出土文献中所见的职官制度只有零星的研究,系统、综合性的研究完全没有。二十世纪以来,各地有不少出土文献,其中所见职官制度的材料不少。
该项研究成果一旦完成,必将填补学术史的一项空白,对日后秦汉史,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将有很大帮助。其不仅可以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还可以更好地还原汉代职官制度的原貌,填补汉代职官制度研究中诸多的空白,以及解决诸多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疑惑。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秦汉职官制度的研究已经十分详细和深入,历代研究者和成果众多。现仅简述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对秦汉职官名称、执掌、秩等、傣禄、演变等均有记载。范晔《后汉书·百官志》、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徐天麟《西汉会要》等书对秦汉官制都有论及。
待至清,学者们对秦汉官制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研究,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清代学者孙星衍等人还做了大量辑佚、补正的工作,如辑录卫宏的《汉旧仪》、应劭的《汉官仪》、王隆的《汉官解诂》、蔡质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政治制度研究曾掀起高潮,出现多篇论及秦汉官制的专著、论文。如张振泽的《秦丞相考》(《西北大学学报》,1944年21期),1947年上海开明书局出版的吕思勉《秦汉史》,195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直《汉书新证》,中国台湾周道济的《秦汉政治制度研究》,严耕望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增渊龙夫的《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以郡县制和官僚制社会基础的考察为中心》、松本喜海《论秦汉时代亭的变迁》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秦汉史的热潮,并持续升温。安作璋、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一书最具代表性,至今尚无人超越,乃后人研究秦汉官制的必读书。论文方面,中央职官的研究主要有高兵《三公九卿制新论》(齐鲁学刊1997.5),卜宪群《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安徽史学1999.4),卜宪群《秦汉九卿源流及其性质问题》(南都学坛2017.61),甄鹏《论秦汉时期的宰相》(理论月刊2017.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的丞相制度》(山东师大学报1982.5),王勇华《秦汉御史大夫的职能》(首都师范大学学1995.1),罗义俊《秦汉的御史官制》(江汉论坛1986.12),苏俊良《试论秦汉御史制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1.2),陈治国、韩凤《秦汉国尉太尉考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沈振辉《少府官制考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5〕,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7),安梅梅《秦汉的典属国与大鸿肪》(青海师专学报2017.5),等等。 地方职官研究方面有高敏的《秦汉时期的亭》,全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东岳论丛1999.4),苏卫国《秦汉乡亭制度初探》(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7.6),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7.4),秦进才的《秦汉士伍异同考》,邹水杰《秦汉县丞尉设置考》(南都学坛2017.3),等等。
随着实物资料的大量出土,更多文献所遗的职官被相继发现。当下,学术界虽然对此有一定的研究,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
3、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关于出土文献资料有:《洛阳名碑集释》、《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下册)、《散见简牍合辑》、《银雀山汉简释文》、《汉简缀述》、《敦煌汉简释文》、《秦汉金文汇编》、《疏勒河域出土汉简》、《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墓竹简》、《张家山汉简》、《甘肃金塔汉简》、《马王堆汉简》、《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册考释》、《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汉代碑帖释文》、《铜雀山汉简》、《中国简牍集成》、《封泥集成》、《封泥考略》、《汉印文字征》,等等。关于传世文献有:“前四史”、《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等。
(2)论文类
《汉代铭刻所见职官小记》、《汉简所见汉代官吏的任职制度论考》、《汉阳陵新出土印章封泥考述》、《里耶秦简和孔家坡汉简中的职官省称》、《论秦汉简牍中的——稗官》、《南阳博物馆藏铜官印考释》、《山西石楼发现的三方官印》,等等。以上仅是记代表性的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中期检查基本要求_开题报告_网
一、选题
(一)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应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或运算手段,能够保证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选题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范围之内。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求
(一)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完成。
(二)开题报告要有详尽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8000字,阅读和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
(三)开题报告内容应就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时间安排、科研条件等实施方案作出论证。
(四)开题报告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进行。学科点所在学院组织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至少4名为教授)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开题时应吸收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跨学科课题应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五)开题报告经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博士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处理。
(六)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改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后再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教育学院备案。
(七)开题报告进行后2周以内,博士生应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及《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送交研究生教育学院存档,博士生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1份。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从而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检查培养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完成情况。
中期检查的组织和实施: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实施。各学院应建立有导师参加的3~5人检查小组,负责本学科中期检查的考评工作。博士生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与选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博士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博士生表现和今后工作的评价。检查小组对博士生中期检查给予评定,并填写《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情况表》。在中期检查中,专家组认为确有创新、有可能成为优秀论文的学位论文,应予以重点关注。对于中期检查评定不合格者,应对该博士生提出修改要求,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复查。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的博士生,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最新医学博士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网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 以下就是医学博士开题报告范文。
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最佳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准确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以导师多年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随访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根据骨科特殊生物力学特点和导师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多年临床体会,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手术中的细节问题做初步探讨与论述。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导师的临床实践的研究、总结,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 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 取出内固定器械, 清除骨断端间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复位, 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 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完全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 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质, 钻通髓腔, 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有关规定_开题报告_网
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已积累的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
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合格后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阶段。为保证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学期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学期之间应至少间隔一个完整的学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在本年级第四学期进行,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不能按期履行开题报告的博士生,其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按上述间隔要求顺延。
四、专家委员会的组成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的组成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三至五名教授、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专家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专家委员会的主席。
五、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的成员首先考察博士生与论文选题有关的近期研究成果,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审查和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博士研究生根据专家委员会小组的评议意见,在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填写《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结果按合格和不合格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因特殊情况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书面说明、导师批准后重新组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填写《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
六、开题报告书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经开题报告论证专家委员会主席和专家委员会委员签字,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批后,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将《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审核表》和《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存档,申请学位时交到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报考推荐信
尊敬的领导:
你好!
本人应XX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该生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提高思想理论素质。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境界。该生的个性内敛,做事沉稳,能针对事物重点,作深入的剖析。经过与他的一番交谈之后,可以发现,他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该生具有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该生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知识广泛,基础开阔,在学习中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丰富的学识,参加了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技能。经过硕士阶段的训练,该生已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业务熟练。
目前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硕士课题任务。具备一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能够针对现象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工作出色,组织能力强,能够解决科研工作中一般的常见问题。该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探索精神。反应快,个性坚韧,作风朴实。热爱本专业,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
本人认为该生继续培养会有很大的前途,建议贵单位给予考核和选择培养的机会。
此致
敬礼
日期
2025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计划报告_工作计划范文_网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2)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代表性成果清单及其证明材料
代表性成果为申请人攻博期间获得的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相关的、并能反映学位论文水平的成果,如学术论文、专著、专利、奖励等。
证明材料只提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复印件;专著封面和版权页复印件;获奖证书或专利证书复印件。与之无关的其余材料一律不要提供。
(3)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绩单(学院研究生教务出具即可)